礼仪成果展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礼仪成果展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礼仪成果展示

礼仪成果展示范文1

[关键词] 创意产业 创意地产 必要性及条件研究 建议

一、创意产业与创意地产

创意产业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行业集群。富有创新性是其核心力所在,这种创新既是宏观层面的也是微观细节的,可贯穿始终也可是整体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创意地产是将地产项目融入到一个文化产业的氛围中,是在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投入大量创意因素的房地产运作模式,是多元文化理念与房地产整合营销的有机互动。地产为创意产业服务,创意产业为地产发展拓展空间,因此创意地产是房地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的交叉产业,具有双重隶属关系。

二、城市化过程中房地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发展分析

1.房地产业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在大幅度增加,带来了房地产的刚性需求,给房地产业带来了更广的发展空间,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旨在抑制房地产过热。因此目前房地产业是机遇与挑战、利益与风险并存。

2.创意产业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创意产业正成为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其在规模、产值占GDP的比重等方面虽仍然偏小,但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目前,北京市已形成十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另有八个正在规划建设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美国,创意经济现在每天创造的产值正以14%的速度递增,英国为12%。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将给中国一个良好的契机,使其不仅因举办奥运会盛典而声名远扬,更会借此机会发展其文化,推动其创意文化产业向国际化发展。

三、房地产业与创意产业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1.城市发展角度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发展也需要有创意。创意时代的城市更新不再简单地拆除和重建,而是在充分保留城市的记忆、发展的足迹和历史的文脉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再造。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与设计时,就需要了解情况、预见未来并做出相应的创新。这样房地产业的运作自然而然也需要有创意,其结果是产品的“同质化”趋势明显减弱。

2.创意产业发展角度

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有责任心的企业在政府支持下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推动产业的发展,而创意地产或通过老建筑文化资源的发掘,或通过新建筑文化形态的创新塑造其灵魂,它还注重时尚消费文化经营,积极打造创意产业的重要空间载体。

3.房地产发展角度

创意地产作为房地产业与创意产业的有机结合体,由于突出了创意的先导作用,使房地产的策划、设计可以避免“同质化”。另外,创意贯穿于项目的各个流程,是一种集知识化、信息化、服务化、生态化、非物质化于一身的创新过程,有利于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并带动整个房地产业的发展。

四、创意地产发展的条件研究

1.丰富的人才资源

创意地产所需的人才须具有卓越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同时要兼备房地产专业技术能力。中国吸引了国内外大批优秀人才,聚集了方正等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微软、Intel等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发机构。各类专业人才聚集中国,不断开展各种创意活动并推出新作品、新观念,使得中国创意地产充满活力。

2.有力的政府支持

近年来,中国对创意产业及创意地产的发展给予了足够重视。2006年1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成立。2006年3月,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公布支持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四项措施,另外,北京市计划每年拿出5亿元人民币,建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3.旺盛的消费需求

在创意产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文化消费已经成为居民消费性支出中仅次于食品的第二大消费项目,并向多元化和自主选择方向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此外,中国对于世界各地的文化消费群体也具有较强吸引力, 因此创意地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五、实施建议

1.注重产品的后期经营

目前市场上打着创意地产旗号的项目并不在少数,目的是利用创意地产的招牌促进项目的销售,创意地产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靠自己摸索,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极易出现问题。对于地产项目来说,要真正地称为创意产业的一个平台,需要在产品的后期管理上下工夫,打造文化创意企业和聚集区品牌。

2.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区域的环境设施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创意地产当隶属于创意产业时,它需要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创意环境;当其隶属于房地产业时,它需要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医疗、交通等,以提升其产业价值。

3.抓紧制定创意地产聚集区规划

聚集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政府在规划建设聚集区时,应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充分考虑企业的意愿和需求,采用市场化模式规划园区产业发展,努力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入住园区,形成产业发展生态链。

参考文献:

礼仪成果展示范文2

入世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推进

“应该说,入世对中国经济的腾飞确实有影响,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如果看得更透彻些,入世谈判和中国不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这个过程让霍建国的履历变得丰厚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国内关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讨论时,刚研究生毕业的霍建国,对此产生了浓重的兴趣。1993年,国务院经贸办更名为国务院经贸委,霍建国在这里工作了10年,参与了财税、金融、外贸外汇三大改革。“这几大改革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内容。而这些改革同入世谈判的要求是紧密相关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发展,因为我们已经认可了要走市场经济这条路,虽然说还是初级阶段初步的市场经济的框架,但也是按照市场经济在设计、在推进”。霍建国认为,从1993年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到2003年这1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一个基础性的作用。

也是在1993年,霍建国参加入世代表团的工作,和同事代表国家经贸委协调制定工业品关税和重要工业品的市场准入等工作。

“入世的过程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推进的过程,而且入世后中国经济之所以会有强有力的发展和快速的增长,那是因为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形成了国企、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股经济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说市场上的经济主体已经开始明确了,这三类主体同时都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霍建国特别强调不是简单的入世就把中国经济拉到外向型,中国经济就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了,入世前深化改革的过程、培育经营主体的过程以及营造经营主体竞争所需的公开透明法治的营商环境“非常关键”。

全球治理滞后于经济全球化

“如果不加强全球治理,世界经济只会越来越糟。越糟大家就越算计,越算计就越怕吃亏,就越保守,最后就更难合作”。在霍建国看来,经济全球化的问题不在全球化本身,而在于相对于全球贸易投资的快速增长,全球治理机制的滞后。

霍建国细致地对全球化做了自己的分析: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它是构建一个全球统一大市场的过程,要求的是减少边界的限制,方便货物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这样可以带来最佳的发展效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全球化真正的要义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通过优化配置资源,节约成本、减少投入,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形形的区域自贸协定(FTA)也是国际贸易领域最突出的现象之一。区域合作机制有可能会使区域内受益,但霍建国认为,区域自贸协定一定要强调公开透明,不能搞封闭,也不能搞排他,否则失控的区域自贸协定可能会走向区域集团化,造成区域对抗,给世界带来灾难。

中国需要积极地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

今年9月召开的杭州G20峰会就促进更加强劲的贸易和投资达成了广泛共识。这彰显了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决心和担当。

“中国确实是要积极地介入参与全球治理”,在霍建国看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应从全球事务治理的薄弱环节入手。“现在全球的IT产业以及电子商业发展那么快,但还没有章法。另外就是投资,现在全球投资发展那么快,而且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投资没有全球统一的法律,严重影响了全球贸易投资的发展,导致全球经济长期低迷”。

另一个需要中国发挥力量的是WTO多哈回合谈判的走向。“发展中国家都很关心,中国能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是让它了结还是促成它达成一个阶段性成果,然后再启动新的谈判”。

在霍建国看来,中国要想引领全球化还面临许多挑战,从参与到影响到引领直至主导,这是不同的四个发展阶段,也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现已进入第二阶段,正在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力。从现实发展角度看,需要我们在复杂的国际事物面前先做有益的贡献,树立威信、影响力,要学会和其它国家协商办事,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最终通过点点滴滴的成功汇集成较大的影响力,并形成中国的主导能力。

“‘一带一路’代表了国际经济合作的新模式,是中国强调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理念的真实体现,其实也是构建将来全球治理基础性的内容”。但无疑,“一带一路”要想真正落实下去或者发挥预想的作用,面临着艰巨的发展过程。霍建国认为需要特别注意并处理好以下问题:

礼仪成果展示范文3

据了解,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指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采取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分离,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人员移交城市街道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管理服务。

尽管盘震荡,创业板下跌,但VIP精选分享里的6008**已经板~板,VIP订阅里会做出了调出建议!

并购增发

泰禾集团(000732):拟8亿元收购三公司股权拓展房地产项目资源

公司全资下属公司南京泰禾以人民币62,503.20万元受让周国珍持有的濠峰置业49%股权。同时,南京泰禾以人民币2,450万元受让高建国、孔德松合计持有的同康医院100%股权。

超华科技(002288):拟定增募资不超8.83亿元

公司拟向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186,000,000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88,330.00万元。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投资方向包括:年产8,000吨高精度电子铜箔工程(二期)、年产600万张高端芯板项目和年产700万平方米FCCL项目,是公司向上游原材料产业领域拓展的发展战略的延续。公司股票将自2017年7月12日开市起复牌。

金贵银业(002716):拟3.8亿元收购俊龙矿业100%股权

拟以自有资金3.8亿元收购俊龙矿业100%股权。俊龙矿业在拉萨地区拥有优质铅锌矿产资源,目前持有探矿权,预计2018年6月30日前取得采矿权。本次交易有利于公司降低原材料风险,延伸白银冶炼产业链至上游铅锌矿的勘探、开采与选矿业务。

礼仪成果展示范文4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我国农村人口7.96亿人,农村劳动力4.91亿人,乡镇企业和私人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为1.43亿人,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村劳动力0.26亿人,从事农业劳动的有3.4亿人。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测算,我国农业部门仅需要劳动力1.96亿人,因此,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44亿人。这是个绝对的静态的数据。考虑出生人口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发展对耕地占用和沙漠化对耕地的吞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还将以600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可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转移任务十分艰巨。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来看,我国已形成了一种多渠道、多元化的转移局面,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诸多困难。

(一)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明显减弱。其主要原因是:(1)乡镇企业在发展初期,资本有机构成低,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乡镇企业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下降。(2)“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导致乡镇企业布局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据统计,我国乡镇企业的92%分布在农村,7%分布在建制镇,1%分布在县城或县以上城市。这种分散的布局阻碍乡镇企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战略转变,同时也使乡镇企业丧失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力,无法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制约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3)乡镇企业自身增长速度放慢,吸纳劳动力人数减少。由于短缺经济的存在、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僵化以及国家政策的优惠,我国乡镇企业在初期得以长足发展。但步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乡镇企业发展遇到重重困难,增长速度逐年下滑,增长乏力。相应地,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逐年下降。

(二)城市难以再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大中城市曾经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力不仅自身获得了收益,也推动了城市的繁荣。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改革,城市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从而难以再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其原因是:(1)城市本身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我国传统的城市就业制度,使城市中隐藏着大量的隐性失业者。随着市场就业制度的逐步实施,隐性失业日益显性化。2001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登记失业人数为681万人。往后,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国有企业将有更多隐性失业者被释放出来并流入就业市场。同时,国家行政机构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调整也将释放几百万分流人员。2004年有280万高校毕业生毕业,以后每年毕业人数将比这个数字更大,其中绝大部分竞争城市就业岗位。城市严重的就业压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空间日益缩小。(2)“城市病”日趋严重。我国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的“城市病”,即由于城市的外部成本承担主体不明,城市对人口的吸收过度,超过其规模,从而出现人口稠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和环境污染。由于受投资主体和资源的限制,我国城市规模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扩张,“城市病”将日趋严重。“城市病”的存在客观上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再成为城市的受欢迎者。

(三)农业内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开发农业后备资源和实施农业产业化,可以吸纳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但现阶段这种通过农业内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我国农业后备资源丰富,有宜农荒地5.3亿亩,宜林荒山荒地11.7亿亩,可利用的草原33.7亿亩,可利用的养殖水域0.34亿亩。对它们进行开发既可增加农业收入,又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但是开发成本很高。限于国家财力,在较长时期内国家难以支付巨额资金来开发农业后备资源。开发农业后备资源的见效期较长、收益率低,私人也没有动力大力投资于开发。通过向农业的广度发展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渠道在较长时期内并不畅通。实施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可以吸纳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环节吸纳一些劳动力;另一方面,加工后的运输、销售环节又吸纳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产业化要以企业为龙头,由于受资金、市场、人才等问题的困扰,目前龙头企业发展很不理想。此外,农业产业化所需投资较大,预期收益不确定,农村劳动力对从事农业产业化有畏惧心理。故农业产业化在许多地区只能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上。

二、发展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

面对上述困难,如何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呢?大力发展小城镇,走“二元社会结构”向“三元社会结构”转变的道路,不失为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技术含量和资本有机构成低,从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所需就业费用和城市基础设施费用也低。据有关专家测算,大城市要安排一个劳动力仅生产方面的投资就需要1.5万元,而小城镇只需要0.4万元。可见,相同的资源,小城镇可发挥更大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效用。小城镇与农村之间距离也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入小城镇面临的转移成本和就业风险小。另外,进入大中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感到陌生、盲目或受到歧视,承担的心理压力沉重。而小城镇与农村联系密切,并且小城镇居民大多数是离开农村土地不久的农民,有着共同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容易相互接触沟通,因而劳动力转移的心理压力较小。

(二)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强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我国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减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乡镇企业布局过度分散。布局分散导致乡镇企业之间缺乏分工协作、产业结构雷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也使乡镇企业难以正确了解市场,致使它们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利润减少、竞争力下降。发展小城镇,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能够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集中于小城镇的乡镇企业可利用便利的通讯、信息和交通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发挥出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从而扩大其就业容量。此外,小城镇建设本身能够有效地推动建筑业、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建成后的小城镇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扩大又可扩大乡镇企业产品需求市场。据研究,乡镇企业适度集中于小城镇,发挥出关联产业的乘数效应后,可使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扩大30%~50%。

(三)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第一、二产业不能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对就业人员素质要求弹性大,吸纳的就业人数多,发展所需的投资少。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一定人口的聚集和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经济收入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小城镇发展将直接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其一,随着小城镇发展,分散居住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小城镇聚集,增加对电力、交通、供水、餐饮、娱乐、商业及社区服务等需求,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其二,随着小城镇发展,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作用日益加强,从而促进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村资金市场及肥料和农药等农用产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三、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

1.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宏观上小城镇布局要合理。建设小城镇时,要有总体规划,即结合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诸如区位、人口、资源、交通、通讯、经济结构特点以及市场未来前景等,有重点、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防止出现“齐头并进、一哄而上、遍地开花”的状况。不顾实情,片面追求小城镇数量扩张,只会导致布局混乱,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微观上小城镇自身建设要科学规划。小城镇在制定建设规划时,要做到规模适度、功能齐全、分区合理、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规划要坚持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使之既结合现有实际条件,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长远性,为今后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或向小城市转变留下余地。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是衡量城镇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准。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可以使小城镇吸引更多投资和居住人口,而且可以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是资金问题。政府财力有限,单独由政府来搞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现实。应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把基础设施建设引向市场,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多元化投资机制。

(二)发展小城镇经济,提高小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

1.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的载体,乡镇企业是小城镇的经济基础。集中于小城镇的乡镇企业通过享用城镇基础设施和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有效地发挥出聚集效应,最终形成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如何引导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呢?首先,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引导乡镇企业集中于小城镇;其次,在小城镇区域范围内建设有特色的工业小区,并实施有效措施引导乡镇企业进区集中。

2.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小城镇产业升级。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低,必然导致小城镇经济增长缓慢,阻碍城镇功能的正常发挥,降低小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大力调整小城镇产业结构,促进小城镇产业升级。(1)建立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小城镇工业体系。小城镇应把工业发展重点放在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方面,杜绝脱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盲目发展和与城市雷同的产业。(2)培育主导产业。小城镇要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经济水平和区位特点等大力培育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帮助城镇整体经济发展。(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小城镇工业体系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必将形成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因此,应大力发展小城镇第三产业,特别是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的新兴服务行业。第三产业的兴起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深化体制改革,清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障碍

1.改革户籍制度。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民,如果仍然是农业户籍,就不能与非农业户籍居民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就业等,农民就失去了转移的积极性。要使小城镇真正能吸引和稳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必须改革户籍制度。从长远来看,必须完全废除现行户籍制度,但户籍制度的改革应是渐进式的,以免对城镇冲击过大。现阶段各地方政府应按照国务院2001年10月批转的《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加快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凡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籍,原先城镇拥有非农户籍的人员也登记为城镇常住户籍,这样便形成一元化的户籍登记制度。

礼仪成果展示范文5

关键词:土地利用效益;城市化;耦合协调;河谷型城市;中国西部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河谷型城市是城市建成区主体或者核心部分在河谷中形成和发育,并且发育受到河谷地形及周围山地或丘陵较为强烈的直接限制的城市[1]。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人口和产业在河谷地区快速集聚,但由于缺乏对河谷型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认知,盲目沿用平原城市的建设模式,导致河谷型城市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严重短缺等一系列人居环境问题[2]。如20世纪60年代兰州开展的填河造地,20世纪末重庆江北新区大规模的开山填河等,都是迫于土地资源短缺而做出反自然的发展行为。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利用效益影响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二者协调驱动才能实现城市持续快速发展,所以如何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益也成为诸多学者探索的热点。20世纪初期,韦伯[3-4]率先提出城市工业用地的基本理论,认为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必将导致大量人口、产业集聚,城市土地更为稀缺。当前,国内学者针对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协调发展进行了较广泛的探讨,但是,已有研究多关注中国东中部发展较好的城市或区域,如范辉等[5]采用分值计算法,研究了浙江省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时空演变格局。叶敏婷等[6]以深圳市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时间动态与空间分异的探究。周丹等[7]使用变异系数法等,对陕西省2001年~2010年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国内学者尚未对西部城市,尤其是典型河谷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发展问题足够重视,并且二者发展现状、规律与主要矛盾尚不明确。

基于此,本文选取中国西部7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以期探讨中国河谷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规律,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1 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测度

1.1 研究区选取

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条件催生了大量河谷型城市在西部地区集聚[2]。本文根据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发展现状,选取兰州、西宁、天水、延安、攀枝花、自贡和宜宾等7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图1)。以上城市均为地级市,享有较高的行政地位,是该市域的经济中心,并且拥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土地利用效益是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等的综合效益,城市化水平也是由人口、经济、社会等多要素构成的复合运行系统,因此,进行定量测度与评价时,应结合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多方面因素。本研究通过借鉴相关文献[8-16],结合河谷型城市现状和发展前景,遵循科学性、系统优化、可比性、动态性、代表性等原则,选取相对指标和单位强度指标,构建了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指标评价体系(表1),力求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土地利用效益及城市化水平。基础数据来源于1996年~2013年各城市统计年鉴。对于极个别缺失数据,以线性回归的方式补充。

1.3 评价方法

1.3.1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指标量纲各不相同,因此本研究选用离差标准化[16-17]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便于直接进行运算和比较。

1.3.2确定指标权重

由于评价指标的权重对评价结果影响显著,为了避免指标权重的主观性,本研究结合马利邦等人的研究方法[18],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因充分考虑了因子的均衡性,本文认为准则层各因子对目标层因子有相同贡献,权重值应相同。因此,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子系统中准则层各因子的权重均为0.3333,城市化水平子系统中准则层因子的权重均为0.2000。

2 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发展研究

2.1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根据7个城市在1995年~2012年间土地利用效益的评价指数(图2)可以得出,7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虽有波动,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城市总体土地利用效益的评价指数年均增幅为0.57,增幅显著。说明近年来多数河谷型城市在保证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对于土地的整体利用水平正在提升。

自贡市和延安市的土地利用效益虽有大幅增长,但波动明显:(1)延安市土地利用效益在1997年出现由0.1739至0.4776的大幅增长,在1998年~1999年间,骤减到0.2347。究其原因是生态效益由0.0472增长到0.8770后降至0.4430的快速化引起土地利用效益剧烈波动。(2)自贡市1996年~2004年间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数缓慢增长,但在2005年突然出现下降。这是由于社会效益由0.5557下降到0.0101。2005年自贡市开始实行《自贡市城市中心区市场总体规划(2004―2020)》,对城市建成区的人口、道路、区划做了大量调整,导致该年内土地利用效益下降,但之后该市土地利用效益因社会效益的大幅提升表现出较快上升趋势。这一波动说明社会效益虽然短时期内将限制土地利用效益的发展,但从长远看,提升社会效益对促进土地利用效益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2.2 城市化水平评价

对7个河谷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子系统准则层因子进行评价(图3),所得结果表明:1995 年~2012年间,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数虽有波动,但整体呈明显的增长趋势。除天水市外,其他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数均达到0.75以上,处于较高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天水市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数在七个城市中处于较后位置,但也表现出平稳小幅增长趋势。

2.3 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评价

根据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协调系数(图4),整体来看,各城市耦合协调系数大体呈上升趋势,且增幅巨大。2012年,各城市耦合协调系数均在0.8以上,进入协调发展阶段,其中,兰州市、攀枝花市、延安市、宜宾市和自贡市5个城市耦合协调系数更是达到0.9以上,成为优质协调。而在1995年,除兰州外,其他6个城市均处于失调衰退阶段,表明当时西部河谷型城市并未注意到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缺少对土地的合理规划、土地使用效率低等问题。该7个城市虽然起步较低,但到2012年,二者的协调度发生了巨大改变,由此可以看出,河谷型城市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提高了土地整体利用水平,二者协调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土地短缺问题。

另一方面,截至2012年,各城市的耦合协调系数均处于0.89~0.93之间,城市间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系数差异性降低,呈现出逐渐收敛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西部河谷型城市的经济市场环境不断完善,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水平逐渐提升,所以使得西部河谷型城市目前处于相对均衡发展、较为健康的发展趋势。

饶映雪等[20]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得出该市2005、2008、2011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系数分别为0.6011、0.7607、0.8582,刘善开等[21]发现厦门市2003、2007、2010年二者耦合协调系数分别为0.55、0.60、0.73,而西部河谷型城市的耦合协调系数在2005年~2012年间大体处于0.5215~0.8666,由此看出,东中部平原城市与本研究得出的西部河谷型城市耦合协调系数增长速率相差不多。

2.4 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的相互作用关系

根据灰色关联模型测得结果(表3),7个河谷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指标层各因子对土地利用效益的灰色关联度在0.6572~0.9106之间,关联性较大,但各因子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联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具体来看,非农业人口比率对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影响最大,关联度在0.7560~0.9106之间,该因子反映了人口城市化水平,表明降低用于第一产业的土地和人员所占比例对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有重要作用,因此,将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调整产业结构并进行优化,增加经济效益,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增长有着积极作用。万人公共图书馆藏书等五项社会城市化准则层因子对城市化水平影响较大。这是由于社会城市化准则层因子代表了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土地的整体规划和利用效益为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由表4可知,土地利用效益指标层各因子对城市化水平灰色关联度在0.6283~0.8822之间,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其中,地均第一产业产值、地均第二产业产值、地均固定资产投资等代表城市经济效益等因子影响最为明显,而经济是城市化进程的核心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提高土地经济效益仍是首要任务。另外,生态效益中各因子与城市化水平关联度均在0.7以上,影响较为明显。生态环境条件是制约与支撑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河谷型城市由于受自身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进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资源条件极为依赖,但随着近年来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方式的转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城市的生态效益均出现大幅上升,无疑对各河谷型城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数在1995年~2012年虽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增幅较大。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协调性上升。在1995年~2012年间,七个城市的协调性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且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生态水平差异缩小,城市间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系数的差异性也随之减小。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对城市化水平影响最为明显,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经济实力、加大企业资金投入、加强城市生态建设等措施可能会使土地利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中非农业人口比率和社会城市化准则层因子对土地利用效益影响最大,所以,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均会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理论上,由于河谷型城市较平原城市土地更为短缺,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土地资源的渴求程度更高,随着用地面积的扩张,耦合协调关系的增长速率应明显快于平原城市。但通过与已有研究相比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河谷型城市与东部平原城市相比,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的评价指数的增长速率并无明显差别,这主要是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作用的结果。西部河谷型城市,受空间区位、自然环境和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对土地的渴求程度也随之被弱化,导致西部河谷型城市与平原城市相比,耦合协调关系的增长速率并无较大差别。另外对于西部河谷型城市来说,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城市化水平,提升土地利用效益仍是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钣来.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的发展和空间结构研究[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2] 杨永春. 河流文明-河谷型城市生长与建设原理[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

[3] Philip Mccann, Stephen Sheppard. The rise, fall and rise again of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J]. Regional Studies,2003,37(6-7):649-663.

[4] Klaassen L H. Th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relationships in location theory[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1966,16(1):123-128.

[5] 范辉,刘卫东,吴泽斌,等. 浙江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耦合f调关系评价[J]. 经济地理,2014,34(12):21-28.

[6] 叶敏婷,王仰麟,彭建,等. 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及其区域分异[J]. 资源科学,2008,30(3):401-408.

[7] 周丹,张勃,张春玲,等. 陕西省2001-2010年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评价[J]. 水土保持通报,2014,34(2):240-244.

[8] 仇娟东,赵景峰,吴建树. 基于耦合关系的中国区域土地利用效益水平测度[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103-110.

[9] 吴得文,毛汉英,张小雷,等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J]. 地理学报,2011,66(8):1111-1121.

[10]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 地理学报,2005,60(2):237-247.

[11] 邱士可,王莉. 城市规模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3):110-113.

[12] 席娟,张毅,杨小强. 陕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7(1):117-123.

[13] 鲁春阳,高成全,杨庆媛,等. 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1):120-125.

[14] 彭建,蒋依依,李正国,等. 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3):204-309.

[15] 武京涛,涂建军,阎晓,等.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机制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8):42-45.

[16] 张明斗,莫冬燕.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性分析―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例[J]. 资源科学,2014,36(1):8-16.

[17] 王雨竹,徐培玮. 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1):200-204.

[18] 马利邦,牛叔文,李怡欣. 甘肃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量化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17(5):52-58.

[19] 李国柱. 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0] 饶映雪,戴德艺,刘成武. 武汉市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6):238-241,282.

[21] 刘善开,韦素琼,高月华,等. 基于耦合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例[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2):96-105.

The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land use benefits and urbanization of valley city in Western China

BAI Shuo1, YANG Yong-chun1,2, SHI Kun-bo1, YANG Xin-ao1, LIU Yu1

(1.College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s Environmental Systems,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anzhou 730000, China)

礼仪成果展示范文6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学;实验软件;团队对抗型实验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9-0000-02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Laboratory Development Process

Ma Weijie

(Business Colleg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

Abstract:With the growing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software,more and more liberal arts laboratories appear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laboratories play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s,such as th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aboratory.This paper will discuss about the problem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aborator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and we will also give some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only.

Keywords:Economics Management;Professional Laboratory;Experimental Teaching;Experimental Software;Team-against Type Experiment

引言:随着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不断发展,实验室在中国各大高校中已经不再是理工科类的专利了,越来越多的文科类实验室出现在了我们的高校之中,并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实验室的作用愈发明显。

在经济类实验室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对例如模拟炒股软件,期货模拟系统,外汇交易模拟软件等工具的使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诸如各类证券交易活动等经济类事物。在管理类实验室中,通过使用例如会计电算化软件,审计模拟软件,管理信息系统,银行系统模拟软件等工具也更有助于学生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对各类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及工作特性作进一步的熟悉和理解。

由此可见,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对于此类专业的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相比于有着悠久传统的理工科类的实验室,属于文科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么一个起始过程中,此类实验室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本人想通过此文浅谈一下我认为的目前经管类实验室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简述一下对于这些问题本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软件在教学上水土不服

当今高校的经管类实验室里使用的软件往往是从软件开发企业购买的某专业软件的教学版,而这些教学版软件往往只是软件开发企业把其生产出来的企业版软件进行部分的删减或者修改后提供给学校使用的。但是学校的教学需求和企业的使用需求毕竟还是存在差异的。需求上的差别使得简单移植企业版的教学版软件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种种不适应,而这种不适应往往会给教学带来种种不便。

(二)实验的验证性大于创造性

文科类实验室的实验性质是有别于理工科类实验室的。类似于理工科性质的验证性实验对于文科实验室而言意义不大,属于文科性质的经管类实验室同样也不例外。现如今的经管类教学实验软件中,经济类软件侧重于对数据处理过程的模拟;而管理类软件通常是将一个公司的某个管理部门或者整个公司的各个部门的运行流程进行一个形象化的模拟。留给学生们创造性的发挥空间相当有限,如此的实验固然能让学生对某些抽象的理论有一个更直观的认知,但是也容易造成学生在不明其原理的情况下就依样画葫芦,使得对知识的认知流于形式。这样的验证性实验在经管类的教学过程中确有必要存在,但是如果全部都是此类实验则会不利于学生活学活用已学知识,并影响其创造性方面的发展。

(三)实验形式导致团队配合的意识弱

目前中国高校的经管类实验课程主要是以“一人一机,统一操作”为基本授课形式,这种课程形式的最大弊端就是既框死了学生的思路,又忽略了团队的配合意识。众所周知,当一个大学生进入到社会后,无论其身在企业,还是机关事业单位,都需要参与到团队中去工作,目前大学里这种单一操作的实验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许具备一定的独立操作能力,但是其团队配合的意识却严重匮乏。然而团队精神也并非大家想象中那样简单容易,一个优秀的团队一定是一个团结的,高效的整体,组建一个优秀的团队是一门学问,而不是简单的挑选人员,排列组合。

(四)实验设计造成竞争性不强

由于现行经管类实验课程的要求基本上停留在学生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验证性实验任务的层面上,那么这就会造成参与实验的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良性竞争。我们都知道,实战才是检验能力的最佳方法,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遇到的情况往往是对某些事物能做到“了解”或者是“知道”,即使有些学生能做到“熟练操作”,但也仅仅是按部就班的操作,一旦遇到突发的或是非正常情况则会茫然不知所措,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而这些归根到底还是我们的实验课程在设计之初忽略了对于实战竞争这方面的要求,因为模拟化的实战不仅可以发现自身对知识理解上的漏洞,还可以在对抗中发现并利用对手的破绽和不足,及时改变自身策略攻其软肋,战而胜之。

(五)课时分配影响教学效果

实验课程有别于其他理论课程。理论课程往往是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模式,每周安排固定不变的课时直到学期结束,而实验室的课程则不同,实验往往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实验课的课时安排不能更灵活的话,最终会造成赶时间抢进度等现象发生,最终影响实验的效果。由此可见,资源安排的不合理的结果就是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六)实验室人员配置不合理

目前的实验室人员偏向于管理,很少甚至基本不参与到实验课程中去,所以现在实验课老师往往在课上应接不暇,忙不过来;而实验室人员却无法参与其中,置身事外。在人员使用上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另外虽然实验室在编制上归属于教辅,但是目前很多高校仍按行政人员的待遇招聘,再加上工作属于纯管理,无法参与教学之中,导致高学历人才不愿进入实验室工作,也造成了实验室招聘来的人员不具备参与教学的能力,最终直接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对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建议

(一)校企合作开发实验软件

对于实验软件在教学上的水土不服现象,归根到底,问题还是出在软件开发企业缺乏对高校教学的深入研究,从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上来说,就是没有做好必要的需求分析。故而高校和软件开发企业合作开发软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样做既可以让软件开发企业深入的了解学校教学的真实需求及特点,以生产出完全符合教学特点及需求的实验软件,又能让高校透过软件开发企业实时的了解外界的动向变化,以做到及时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教学重心及思路,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当软件公司要为高校制作实验软件初期,软件公司应该先行到高校进行细致的调研,听取高校对实验软件的具体要求,真正了解教学所需;在开发过程中,软件公司应实时与高校的教学部门保持联系,在让高校了解软件开发进度的同时,也可以在开发过程中及时的发现新情况以及开发初期被忽略的问题,以期做到及时的更正和改进;软件开发完成后,软件公司应全权负责软件的安装,调试及后期的维护及升级,使得高校在软件使用方面无后顾之忧,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验软件在高校实验室教学中的最大能量。

(二)实验设计应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高校的实验室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应主要用于学生学习知识的初期,目的在于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事物发展的基本原理,但是此类实验不应占据实验室教学的全部,应增加创造性实验在实验室教学中的占比。当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已完全熟知和掌握后,创造性的实验就显得更为有意义了。学生在创造性实验中可有多种实验方案组合,由其利用验证性实验中所获得的基础理论知识,外加自己的理解及想法进行某项实验模拟,培养其在这样的实验中对所学知识进行主观运用及实践检验。这样的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并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些创新性的想法,同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增加团队对抗性的大型实验

当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已经能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的各项基础理论知识时,就需要大型的团队对抗性实验对其所学进行全面系统的实战模拟了。举例来说,较为经典的这类实验就是ERP系列实验。此类实验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增加学生间的良性对抗;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应用,又能通过实战模拟使学生对其所学有一个真实的检验。在此类实验过程中,实验老师可先将学生分成多个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在实验过程中,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将各司其职以期做到最佳,又要互相合作以期达到最优的组合效果,并要实时关注对手小组的动向及进展做到知己知彼,同时也要及时分析出对手的弱项,做到以己之长克彼之短,当然,最终在实验完成后的总结上能做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才是团队对抗性实验的最终目的所在。

(四)弹性分配实验室课时

目前大多数的实验室课程往往是配合着理论课程一起开设的,而实验是对理论的实践,因此实验室的课时应视理论课程的进度和需要而定。验证性实验由于其独立操作性及规模的相对较小的特性,可根据理论课进度采取每周固定时间段,或者连续几周的某固定时间段进行,时间段往往为2~3个课时;而大型的团队对抗性实验由于其规模较大,实验较为复杂,实验的连贯性要求较高等特点,则适宜集中于连续的几天利用大时间段课时连贯的完成,大时间段往往是4~5个课时(即连续几个半天),甚至8~10个课时(即连续几个整天)进行。由此可见,实验室课程课时的长短,持续的天数,间隔的频率应完全取决于实验本身的特性以及要达到的目标,合理又富有弹性的安排实验室课程,使得实验课的自由度更大,更有利于实验课发挥其作用,实行理想的实验效果,而实验效果愈佳,学生就愈能真正的从中获益。

(五)配置教辅性质的实验室人员

尽管实验室人员一直被定义为教辅型人员,但是目前的的现状是实验室人员仍以管理型为主,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缺少了必要辅助的实验课程教师则苦于分身乏术,其指导难以辐射到每个学生,从而使得实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实验室人员应从招聘开始就遵循高学历且专业对口的原则,进入实验室工作后身份应定位为实验室助教,同时适当兼顾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及维护。而要吸引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实验室工作,薪资待遇的水平及发展空间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故在薪资上应适当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在职称评定上应尽可能的扩大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实验室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吸引到高校的实验室教学之中去。

(六)计算机应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如今很多的经管类实验室仍旧采用理工科类的计算机房的模式进行发展,这其实是经管类实验室发展的一大误区。因为在经管类的实验实践教学中,计算机往往起到的是一个电子化模拟的作用,是将高科技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以达到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的作用。因此计算机可以作为一个先进的辅助工具,计算机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模拟例如证券市场,银行系统,财税部门等等,但是不应把经管类实验室建设成一个纯粹的计算机房。因此在实验室进行硬件配置规划的时候,应当根据实际需求合理的安排场地布局以及计算机等辅助设施的数量及配置等。

三、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新发展的时代,科技在高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高校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以顺应时代的变化。作为处于发展初期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其在发展过程中势必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还会走很多弯路,还需要突破许多的瓶颈,还将经历许多的挫折甚至失败,还需要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才能达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可以说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不断的发现各类问题,认真务实的处理和解决问题,借鉴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就一定能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不断的向前推进,而这需要每一位从业人员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也需要同行之间多多交流经验教训,以做到互相之间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姚昌炯.用ERP实验整合高校管理类专业实验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6):727-729

[2]姚俊岩,钱军,姚树森.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6):710-712

[3]许建飞,孔亚琴.规范项目管理加强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5):666-668

[4]黄雪梅,李军,李晋文,吴启松,陈日远.学院级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5):669-671

[5]凌亚文,华中文,张爱萍,王惠.开放实验室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5):672-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