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礼仪的现状

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文明礼仪 使用程度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19-02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至圣先师孔子告诫过他的学生:“不学礼,无以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仪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通过礼仪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掌握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但是从目前大学生礼仪素质的表现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文明礼仪的使用程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已经成为高校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的使用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问卷调查与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

本次调查以“大学生文明礼仪使用现状”为主题,面向的是5所重点及普通院校发放试卷,此次调查采用的是自填式问卷调查法进行的,共发放试卷500份,有效试卷为482份,有效率达96%。此次调查中女生占62%,男生比例占38%。然而,调查显示,现今部分大学生对于礼仪的使用程度不容乐观,出现了其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缺失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缺少公德意识,很多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薄弱,如在公共场合有大吃大喝、乱扔杂物、高声谈笑、抢座位、占座位等;文明礼貌有失文雅,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很大部分的学生会说一些不文明的口头禅;内心有良好的道德意识,但是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如不知道鞠躬、不会微笑、不会问候,不知道怎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遇到陌生人不知所措;这些都与礼仪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调查还显示很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对于长辈需要使用文明礼仪,但朋友之间不需要过多的礼仪,这样的行为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此外,男生的文明礼仪使用程度低于女生的文明礼仪使用程度。这些种种也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礼仪也随之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文明礼仪使用现状有了新的变化。

二、大学生文明现状的原因分析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化,致使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态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同时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形形“新思潮”的挑战,这成为每一所高校,每一位大学生都不能回避的社会现象。

1.传统礼仪文化批判摈弃的偏失。礼仪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当与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并使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进而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是,在一些领域和地区出现了礼仪失范的现象,这种失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把“礼”,尤其是从汉朝开始的封建社会把“礼”片面地解释为体现等级秩序的“威仪”,“礼”被更多地强调为形式,而忽视其本义和蕴藏的丰厚思想,“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所以“礼”还包含了“忠信”“义理”的意思,这些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很好的调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但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这种对封建旧文化的批判使新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深入人心,此运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把这种批判推向极端,就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最终导致礼乐文化也就渐渐远离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导致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中华礼仪文化重视不够,造成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断裂,从而出现了道德滑坡,人的素质下降的结果。

2.外来礼仪文化的冲击。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不同国家的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下融合,但更多情况下是呈现出相互冲突和对立的关系。各国的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解释各自的文化,必然造成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立。而且两种成熟文化在交流中遇到一块,各自都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现实支持,不可能轻易地接受对方的价值观念,其结果往往不会是融合,而是更深的隔阂和对立。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传统礼仪文化失去了其现实存在的土壤。当代大学生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受不够,新鲜的外来的文化更容易被他们认同与接纳。大学生表现出对外来文化全面接触、迅速适应、积极迎合的态度,但由于盲目热衷于西方,单方面的吸收西方礼仪,以至于陷入一边倒;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趋之若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成为“乔装打扮”与“伪装”的“中国文化情结”。

3.男性与女性在使用程度上的差异。此次调查男女比例虽稍有悬殊,但是从此次调查的结果中看,男性使用文明礼仪的程度比女性的礼仪使用程度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因为在人类社会最早的黎明时期,每个妇女(由于男人给予她的价值,加上她的体力不及男人)就是处于为某个男人所奴役的状态。”在原有的以男性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人类知识体系中,女性的地位远远低于男性。由于历史上私有财产的出现,男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阶级制度的确立,使女人成为男人的附属。在社会中的地位取决于物质、精神及意识形态。女性地位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处于低下的位置,是受压迫的,这种压迫来自于封建主义和父权制之间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这种压迫使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受到限制,从而使女性在交往、生活及说话上都小心翼翼,长期形成了对礼教的遵从。女性对礼教的遵从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在当今社会,我国虽然还在不断的进行深化改革,女性的地位有了一些良好的改观,但是从整体上看女性仍然处于劣势的位置,这也使得那些被束缚的传统观念在女性身上仍有体现。其次从男女性格的差异上看,一般而言,男性的特点是外露和热烈,但稍嫌粗犷,在表达感情上喜欢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在语言上显得张狂、粗俗,在行为上显得莽撞、粗鲁,总体显现出使用文明礼仪程度低的现状;而女性则相对的内含、深沉,却略显羞涩、执拗,表达感情时较为婉转,在语言行为上显得含蓄、得体,其使用文明礼仪的程度显然高于男性。男女性在性格上的差异造成了他们在认识事情和解决问题等方面产生了差异性,也使得他们在使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差异性。

4.现代化语境下大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识与理解。在传统理念里,使用文明礼仪的对象不分远近亲疏,但在调查中却发现,现代的大学生对于文明礼仪的使用对象有新的界定。根据了解,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长辈、师长、以及不熟悉的人交往中会使用文明礼仪,但和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平辈之间)不需要过多的繁文缛节。随着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社会改革不断的深化,传统的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悄然发生变化,说明人对于自身的发展更加的趋于他们自己所向往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可固化的实体性的存在,而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说,人在本质上是“待发展”和“待完成”的运动状态,而且这种待发展和待完成的状态是在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中呈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也就是说,人的本质这种待发展和待完成的状态不仅是个体在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中呈现出来,而且还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与“他者”互动时所呈现出来的。马克思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的本质是具有历时性特点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人类社会的不同形态中,人的本质在内涵上是各不相同的,但总体上来说,人的本的每一次新的阐释都表现为向“人更像人”的状态迈进,即不断地表现为“人的解放”的特征。要判断某种行为的优劣,我们只能根据这种行为在怎样的程度上符合人性。人通常表现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也就是人的需要即是人的本性。大学生认为朋友之间不需要过多的客套也是因为这样能满足他内心的需要,也是体现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近而表明了为什么大学生会对文明礼仪的使用对象有新的理解与认识,同时这也是人们在这个不断深化的社会改革中更趋向和谐发展的需要。当然在这个观念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便是“和谐”。

5.礼仪教育的弱化与教育管理的滞后。礼仪教育的弱化使德育目标的现实大打折扣,其弱化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忽略了礼仪与自由的契合点。在一个充满个性的世界里,过多的“繁文缛节”显得碍手碍脚,抑制自由,所以人们更容易将礼仪与自由对立起来。在更具有自由空气的高校里,教育者往往认为礼仪教育是一种过多的干涉,受教育者则认为礼仪教育是对自己设定的多余负担。其次是不切实际地追求“理想”的道德。就如老子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殆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主张回归元初状态,倡导道德修养回归天地自然本性,我们现在看这段论述似乎很有道理,但是细细想来,这就是对纯道德的抱残守缺的虚无论。在高校德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潜意识中或多或少作了这种的预设,导致了德育指导思想的偏差和困惑,使德育仅成为意识形态和道德理想的宣传。

当一个高中生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即开始进入“断奶期”和“轻松期”。他们离开父母开始相对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不再像中学那样由老师“看管”。同时,他们刚从高考桎梏中挣脱出来,新的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没有以前那么大,从而感到一种从来未有的轻松。此时的他们开始不再安于以往的苦读和封闭的校园生活,他们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通过不同的渠道、途径去感受“外面精彩的世界”。而此时高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对礼仪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措施,自然而然在社会的大环境和学校的小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他们身上就或多或少地表现出礼仪缺失问题。

三、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的重要途径

1.做好宣传工作,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礼仪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交往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心理承受力。实际上,对于礼仪修养,从小学阶段至大学阶段的相关教育趋于单调而概念化,大多数都是外在形式的强调,往往忽略了礼仪修养的本质与重要作用。致使大学生对于文明礼仪的了解往往是片面地将礼仪理解为见面问好、排队等形式上的宣扬。因此,要加强高校礼仪教育,就必须加强宣传工作,强调礼仪的使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表现中的重要地位,使全社会重视礼仪教育及使用。同时,对于大学生,要强调礼仪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切实认识到礼仪使用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上的重要性,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努力提升自我的礼仪修养。在具体实施上,注重从大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教育入手,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以及口号式、概念化的宣扬,通过切实的事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礼仪修养。同时,学校和教师都不应一味地重视和强调学科成绩,应该把礼仪修养等纳入作为学生奖学金评定、学生评优等的考核标准,以此来鼓励大学生积极使用文明礼仪。

2.教师为人师表,要做好表率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当代大学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高尚思想道德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学生的“向师性”很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在高校中教师不再仅仅指的是授课的老师,同时还有辅导员。他们的道德品质,性格爱好,文化素养,治学态度,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潜移默化地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影响,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教师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礼仪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学生做的事情,教师要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要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守则,教师要躬亲共守。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从这点可以充分的说明教师的重要性。

3.开设相应的礼仪课程,进行必要的礼仪培训。大学时代是学生知识和素养的提高阶段,由于大学生礼仪知识的缺乏和使用程度不高,他们往往在无意识间按照个人的理想模式去和别人交往,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大学生特有的困惑和苦恼。对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一定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规划培训内容,寓教于乐,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能恰到好处的遵守和运用文明礼仪,并引导大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校园良好人文氛围的创设也是高校文明礼仪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的、稳定的、潜移默化的,在加强文科课堂教学的同时,不可忽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礼仪素养的讲座和活动等,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文明礼仪使用的真实性和重要性;也可以罗列一些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礼仪缺失点,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内外的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可以开展各种针对学生礼仪失范现象的辩论会、演讲等活动,弘扬文明礼仪之风。同时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来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5.大学生自身道德的追求。在教育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的体验和感悟,并主动去实践,把文明礼仪要求内化为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使礼仪的他律转化礼仪的自律,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优势。自我行为规范经过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达到自我灵魂的净化和陶冶情操的目的。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自觉性的发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需要外界环境的正面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只有当社会、学校风气普遍转好以后,礼仪习惯才会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完全自我追求。

四、结语

在社会现实中,有不少人是有知而不行,明知而故犯的,知与行并非是必然合一的,所以有道德认识的人既可能作出符合道德的行为,也可能作出不符合道德的行为。知行合一首先要求大学生对文明礼仪有认识,这就需要高校的文明礼仪教育。其次道德行为中的知与行,是在行为实践的基础上统一的。所以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并不仅满足于文明礼仪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追求大学生对于文明礼仪的践行,达到知行合一,这样才能提高高校文明礼仪的使用程度,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大学生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莉.实用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周培植.好习惯成就精彩人生[J].中国德育,2011(2)

4.毋俊泓.大学生礼仪教育之我见[J].太原大学学报,2006(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黄菊良.大学生礼仪修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7.吴春彦,陈曙雯,张岚岚.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5)

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 山西省大学生 育权利与义务 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山西省大学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学生体育权利与义务领域相关的体育刊物、体育权利与义务方面论文、体育法律法规和相关的互联网信息。

(2)访谈法。针对涉及大学生体育权利与义务的相关问题,咨询有关专家和体育教师,并走访了部分在校大学生。

(3)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75份,回收率达到了91.67%。其中,有261份是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4.91%。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学生体育权利概念的界定、内涵以及实现方式

学生的体育权利,指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在法律关系中实现的,学生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可以作为或不作为或可以要求社会、学校、家庭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以获得利益的一种自由和资格。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体育教育是人人都应当享有的权利。体育权利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每个人应当享有体育权利。

2.2山西省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权利的现状与分析

主要从知情权、学习权、平等权、健康权、特别权、选择权、确认权七个方面,对山西省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权利进行探讨。体育知情权就是大学生应当通过在校的学习,知道大学生体育权利及其基本内容的权利。学校有权力和义务,普及国家颁布的各项法律与法规。然而,知道“体育权利”的学生仅为仅13.03%。学生的体育权利得不到学校、体育教师的重视。对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权的研究,主要从每天体育活动时间、每周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和场地设施符合学生的需求三方面。被调查的 261 名大学生中,每天体育活动超过 1 个小时的学生 81 人。大学生每周课外体育活动超过 3 次的有 76 人。场地器材、设施符合需求的学生有45人。

2.3山西省大学城大学生体育义务的现状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履行体育学习的义务、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两方面,考察大学生对于体育义务的认知情况。当前大学生对于体育义务的认知度为65.52%。说明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认识是积极、明确的。

2.4山西省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权利与体育义务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山西省大学城大学生的部分体育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但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目前,已经得到了基本保障的权力是平等权、特别权和确认权,存在比较严重被侵犯的权力是知情权、学习权、选择权和健康权。高校学生体育权利未得到充分保障和实现,主要表现在:国家政府机关和大学宣传的力度不够;大学生的体育学习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不能体现体育教育的公平性;大学生的体育选择权没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山西省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权利中的平等权、特别权、确认权与体育义务的认知情况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其在体育权利的知情权、学习权、选择权、健康权方面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履行体育义务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影响山西省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权利的主要因素有:大学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开设的体育公选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体育教师不能全面对待大学生,体现体育教育的公平性;大学生对于体育义务的认知模糊。

3.2建议

大学生应当通过在校的学习,了解公民的体育义务、体育权利和基本的内容。大学在开设体育运动项目时,应该选择符合学生需求的、时代感强的体育运动,增加体育公共选修课,比如:国际象棋、围棋、桥牌等。建设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体育场地,完善体育场地设施,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努力建立健全体育场地设施,比如:攀岩、轮滑等体育运动场地。我国已经制定了不少大学体育设施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执行力度却不是很好,需要法律监督。实现大学体育法制的根本保障是加强大学的体育法制建设。大学生对体育设施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现实情况下,应该针对大学体育设施的实际情况,按国家的标准,逐步有计划地去配齐,同时,达到国家卫生和健康标准,推动大学体育工作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文彤等.体育权利若干思考―基于已有研究基础[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

[2] 范成文,钟丽萍. 权利的召唤―《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以来我国公民体育权利研究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2008.

[3] 王浩.学生体育权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4] 孙建梅.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2).

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范文3

(滁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摘 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存在问题、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40-03

基金项目:滁州学院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4jyy037)

“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内容,以参与为中介,以发展为目标”是现代体育教学的突出特征和发展方向.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然而新体育课程实施后,传统的教育观念虽然有所改变,但广大体育教师对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仍然处在表面上、浅层次,严重阻碍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大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状况,以滁州学院为例,调查了该校2013级年龄在18到22岁之间的男生、女生各300名;2014级年龄在18到22岁之间的男生、女生各30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对滁州学院学生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38份,其中,有效问卷1089份,回收率为94.8%,有效率为90.75%.问卷收回后,采用小范围内的再测法,对其进行了信度检验(r为0.87、0.803与),表明问卷具有较高信度.

1.2.2 访谈法

有针对性地走访了部分学生,向他们了解其主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状况.

1.2.3 数据统计法

运用spss17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2.1.1 大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情况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是指体育课堂教学的设想和计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之前对教学的筹划和预谋,具有规划性、创造性和超前性等特点.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总体情况有所把握;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去规划体育教学;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安排、组织教学内容.然而从调查的结果我们不难看出(见表1),大学生经常参与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仅占了6.85%,偶尔参与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占33.74%,从来不参与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占了53.95%,超过了所调查人数的一般以上.

2.1.2 大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情况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是指对在体育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客体对象进行的评价活动,其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评价计既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又有利于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更有利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大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来看(见表2),大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经常参与和偶尔参与分别占到了50.18%、30.14%,不参与的仅占13.63%.

2.1.3 大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反思总结情况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堂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合;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创造课堂教学环境、保持高效上课.从表3可知,大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反思的情况不容乐观,经常参与的占30.49%,不参与的占24.52%,偶尔参与的占38.49%,还有待更一步的提高.

2.2 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2.1 大学生主动参与度差、主体性作用弱

目前滁州学院大学体育课分为大一普修课和大二选修课二种,大一体育普修课主要开设的项目是篮球和排球,大二体育选修课开设的项目较多,主要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田径、乒乓球、武术、柔力球、太极拳、散打等.体育课主要是以体育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练习中进行学习,加上学习的内容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虽然学校和老师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前的、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欲望不是很高,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要想改变学生的态度,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中来,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有了兴趣之后,学生的参与度才能得到提高,主体性作用才能得到发挥.

2.2.2 教师课程意识淡薄、没有把学生的参与落实到位

体育课程实施是需要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学生的参与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如果体育教师课程意识淡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落实情况不好,学生的参与情况肯定会不令人满意.因此,要想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课堂教学,不光体育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更要有具体的行动和方法,不然学生的参与只是口号,肯定落实不到位.

2.2.3 教学内容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从我们学校的体育教学开设的课程来看,大一主要是篮球和排球,大二则比较广泛,开设内容较多.由于教学大纲的规定,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比较单一、枯燥、乏味.体育教师不能自定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没有自己的权力,更何况是学生呢?学生更没有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力、更别提什么参与制定权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和学习.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

2.2.4 教学方式落后、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低

从我们学校的调查走访中可知:当前我们学校的体育教学方式还是以体育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参与式学习运用的不够广泛,年青的新教师运用的稍微好点,年龄大的老教师则普遍较差,这也可能是年青教师接受较多新课程学习的缘故.传统的、老旧的以体育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就是:教师过于注重个人的讲解和示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和情感交流,导致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欲望降低.

2.2.5 课堂评价单一、阻碍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当前滁州学院学生大学体育课成绩的评价主要以体育测试结果的评价和体育教师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优秀、良好、中等和及格率都有严格的控制.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是严重忽视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努力和身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单一的体育课堂评价,不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 影响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因素

2.3.1 体育教师因素

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教学内容和评价单一,教学方式落后,体育课教学大部分老师还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讲授课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其主观能动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不浓,不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去.

2.3.2 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体育教师需要认可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权利,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课堂学习的主人.然而目前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没有积极主动地的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去,没有合理的利用好自己的权利.

2.3.3 社会因素

学生的权利得不到维护,很大的原因不在于其自身的因素,而在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因素.新课程改革十几年了,教育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为什么学生的权益得不到维护,主要原因还是社会、学校、家长和老师的宣传不到位,没有让学生知道他们都有哪些义务和权利?哪些权利和义务是他们必须要行使的和履行的?只要这样学生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主人.

3 改善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策略

3.1 认可学生在体育课程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走向学生主动参与的体育课堂教学其前提是要尊重学生并认可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否则无从谈起.目前大部分体育教师都认同学校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在“健康第一”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体育教师不能严格的贯彻和落实,不能将学生视为变革过程的参与者,很少去倾听和了解学生的感受和意见.

3.2 明确并赋予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权利

对于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上,大部分体育老师都是很清楚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无从下手.因此,作为体育教师,明确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权利和义务,有助于将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深入到心,并落实在具体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中去;对学生而言,只有了解自己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所享有的权利,才能主张并恰当运用自己的权利.我们建议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至少应具有以下权利:知情权、意见和建议权和适当的教育选择权.

3.3 建立沟通机制,畅通学生参与渠道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建立沟通机制与渠道,保证学生的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比如:体育教师要定期组织班级座谈会、讨论会,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成立学生会,让学生会来收集其他学生关注和遇到的问题;每位体育教师都设立公共邮箱,让班级学生积极主动的献言献策.

4 结论

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参加上,没有实质性的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教学大纲的制定没有考虑到体育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关门造车,不切实际,大学一年级体育课程开设项目过少,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二是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思想守旧,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当作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设计教学方案.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认可学生在体育课程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并赋予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权利,建立沟通机制,畅通学生参与渠道.

参考文献:

〔1〕谢淑海.走向学生参与的课程实施[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4).

〔2〕赵丽敏.论学生参与[J].中国教育学刊,2002,(4).

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范文4

一、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据研究分析显示: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有自控力差、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敏感、偏执、躯体化、自卑、焦虑等,还有少部分学生患有抑郁症、恐惧症等神经障碍。除了上述心理特征外,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

1.不认同高职引发的悲观心理

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以及现行的高考制度和社会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社会对高职教育认同度不高。加之,人们对高职院校了解的太少,不少家长和学生将选择高职视为一种“无奈的选择”。甚至有家长和学生抱着“学习不好,不成器,上高职混几年,打发时光”的想法。这种由于认识上的偏见而导致的悲观心理,尤其在刚入高职院校的新生中较为普遍。当前,还有一种“新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部分人从金钱利益的角度去否定读书的价值,这些偏激的观念和思潮极容易导致高职大学生产生更加负面的消极心理。

2.不熟悉专业导致的迷惘心理

受年龄、阅历所限,大多高职大学生对专业的选择都很盲目。基于肤浅的认识或所谓的兴趣爱好,填报志愿时看似很慎重,可到校后真正了解专业后又觉得不是自己的理想,由此心里感到很迷惘。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探索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然而一直受传统学科知识教育“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的影响,高职新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和心理调适的周期。

3.目标不明确产生的惰性心理

理想是灯塔。没有理想,就没有明确的航向;没有航向就没有奋斗的目标。有的学生认为离毕业找工作的时间还早,可以“喘口气”“歇一歇”,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不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目标在哪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自己需要做什么?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特长是什么?有的学生可能宏观上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是不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去实施?正处年龄转型的高职大学生往往缺少理想和追求,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加之自我约束力较差,由此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惰性心理。

4.家庭贫困导致的自卑心理

据麦可思调查,2011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有12.7%来自于贫困地区,22.2%来自于西部地区,16.2%来自于民族地区参见2012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较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贫困生所占比例更高。由于从小家庭贫困而导致不少高职大学生有着较重的自卑心理,这是一个既需要经济资助更需要心理援助的群体。

5.自控能力差引起的厌学心理

由于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只要老师稍放松管理和引导,就容易沉迷于玩游戏、玩手机、谈恋爱等各种玩乐中,甚至于酗酒、抽烟,打架斗殴,无心思学习。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反正我家里有钱,以后找不到工作也没关系;有些学生的家长自己就是开公司搞企业的,因此认为毕业后在父母的企业安排一个位置就可以了,觉得读书无用而且辛苦,产生厌学的情绪,学习动力不足。

6.盲目乐观造成的受挫心理

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认知自我,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样样都行,在校时竞争干部却屡战屡败,不免“很受伤”。更大的打击,是不少学生在求职时,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招聘一场接一场,却连连吃闭门羹。由此一蹶不振,产生受挫心理,甚至感到前途无望,心灰意冷。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以上所分析的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较为突出,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多方压力的激增,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由心理问题而引发的自杀及伤人的事件屡见不鲜。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早在8年前就敏锐地认识到开展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体制到机制、从课程到活动、从方法到技术、从教育到疏导,构建了一套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有效的体系,并针对高职大学生各阶段心理问题的特点和表现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并取得显著的效果。

1.建立心理普查档案和跟踪档案

每年为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普查一般选用的是UPI问卷与“核心技能自评”。以2013级新生为例,参加此次普查的学生共3098人,施测率97.98%。有效问卷共3098份,有效率为100%。普查结果总体情况:

第一类:想轻生者(第25题做肯定回答者)。

学院通过这项工作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特征分布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约谈和开展团体辅导工作;对筛选出有严重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结合测试结果进行个案辅导,提前进行危机干预,并建立起跟踪档案。

2.注重对各年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

针对大一新生入学初普遍存在的悲观、迷惘心理,心理康健教育与咨询中心及早介入,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根据系部、专业不同的需求,推出十几个主题的入学教育菜单(心理篇)供学生们选择。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在每年的军训期间分别组织书签、“阳光彩页”进宿舍、进军营,以及手语、话剧表演等慰问活动,将健康的心理知识、阳光的大学心情传递给每一位新入校的大学生,通过举办自信心训练和专业教育,尽快让新生增强对高职的认同以及对专业的熟悉和热爱。针对大二学生普遍存在的惰性、厌学等问题,心理、思政、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教师以及辅导员将思政教育、职业规划和心理疏导相结合,共同致力于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学习方法、人生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加之严格的日常管理, 有力地扭转这个阶段学生心理上出现的认识偏差,从而也有促于解决学风不优的问题。对毕业班学生开展挫折教育,让他们从容应对求职中遇到的心理落差。此外,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题辅导,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5·25”心理健康月活动,让每一名学子都感受到健康心理的阳光雨露。

3.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专业人才培养共性目标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工作重心从个体的障碍性咨询和危机干预逐步转向面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上。学院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设,还开设有相关的团队合作能力训练、自信训练与情绪管理、交流与沟通能力训练等选修课程,让同学们自主选择。心理健康课程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在交互交流中认识到自身的心理、性格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自觉进行调整。

4.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

构建了“宿舍—班级—系—心理健康辅导员—院”五级心理预防预警工作体系。借助校园网资源,创造性地构建了网上心理咨询平台——心雨桥,利用留言板、QQ、邮箱以及在线心理辅导,建立和学生心灵的联系,可使学生在无压力的情况下畅所欲言,既高度尊重学生的个人权利,又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同时还可以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心理测试,有利于学生了解自我。特别注重对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引导,通过“自强之星”评选表彰、组织观看励志电影、高年级及毕业生现身说法等形式,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励他们奋发图强。

5.创造设施先进、师资充足的教学和咨询条件

教学工作场所面积达120多平米,设有接待室、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测量室、沙盘室以及宣泄室; 配备了电话、电脑、打印机、录音笔、相机等必要的办公设施;有心理测量软件,放松椅,沙盘等专业设备;购买了300多套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的书籍。专兼职50余人参加了全国全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班,10余人专兼职国家级咨询师常年轮流值班接待学生咨询。为心情不好的学生提供发泄室、聊天室等场所,有效舒展情绪。

6.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职业生涯指导相结合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育目标上相互统一,在教育方法上相互借鉴,在教育内容上相互渗透,这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课程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组织实施,努力用心理学中的理念和方法去帮助同学们树立职业理想与目标,消除同学们迷茫受挫的心理。

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同时期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从业者们必须始终抱着高度的责任感,用爱心去融化学子心灵,用策略去应对心理的危机。

[参考文献]

[1] 张 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

[2] 孙氏灵.高职学生成就目标、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

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范文5

(赤峰学院 医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代表着社会的文明水平.由于礼仪素养是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关键,大学生礼仪教育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调查采用自编《大学生礼仪调查问卷》,对赤峰学院的500名本科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和礼仪教育需求,旨在探讨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及对策,以期对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礼仪教育及大学生礼仪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礼仪修养;礼仪教育;大学生;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36-03

基金项目:“双改”模式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践—以《大学生礼仪》课程为例(JGXM201454)

中国自古尚礼,古代把礼仪作为安邦治国之本,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也因其礼仪之大,服章之美而称为华夏[1].礼仪是大学生个人良好形象的体现.但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失和粗鄙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出现了伦理道德淡薄、礼仪意识薄弱和礼仪知识匮乏等问题.因此,了解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明确大学生礼仪知识需求,探讨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有效途径,为大学生礼仪教育与课程建设提供参考是非常必要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赤峰学院在校学生500名,涉及教育、文学、历史、经济管理、艺术、体育、医学、生命科学等12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

1.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自设《大学生礼仪调查问卷》,问卷由研究对象基本资料、礼仪知识掌握程度及言行举止满意程度、礼仪学习途径及学习内容要求、礼仪教学的方法和形式等维度构成.问卷的KMO检验系数为0.672,说明样本量充足.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92份,收回问卷全部有效,有效回收率为98.4%.

1.3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Excel进行比重分析.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3.1 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很低,掌握程度在不匮乏以上的比重只占到30.3%.这与姚礼平[2]等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言行举止满意度的调查显示,满意度在一般及以上水平的学生比例为53.3%,非常不满意占到3.3%.这与卫以诺、杨虞娟[3]等的研究结果:90后大学生群体对自身的礼仪修养现状满意度喜忧参半,其中,对礼仪修养现状不满意的单项比例最高,高达35%,十分不满意的比例为4.4%,总体不满意程度达到四成基本上是一致的.

3.2 造成大学生礼仪修养水平较低、满意度差的原因

3.2.1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影响 礼仪修养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习得的.礼仪修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受成长环境,尤其是父母、教师的行为影响.父母、教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传递正确的礼仪信息,没有成为学生践行礼仪的榜样,是造成该结果的重要原因.在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是“近墨者黑”[4].当今社会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也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存在多元化特点,传统的道德思想意识、社会伦理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交叉并存,使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选择上感到无所适从,认知也受到影响[5].社会人群说脏话、随地吐痰、公众场所大声喧哗、欺骗,不讲诚信等恶习,对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致使大学生产生了不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感.

3.2.2 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我国自古至今采取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和完整人格的塑造,从而不注重礼仪修养的教育.由于晕轮作用的影响,家长、老师乃至社会都认为学习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学习坏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大多数学生希望成为家长、老师认可的佼佼者,专心学习考试知识,使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礼仪修养的提升,完美人格品质的塑造等重点被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学生状态压抑,追求完美人格的情感不能被充分激发.这是目前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的罪魁祸首.

3.2.3 传统礼仪教育的低效性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阵地,作为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基地,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6].传承礼仪文化逐渐被高校所重视,这种理念的更新已经让人感到欣喜,但是从观念的更新到找到有效的实施方法需要一个尝试的过程,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礼仪教育的有效性.

3.3 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有效途径

3.3.1 开设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 通过本次调查显示,近1/4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礼仪课程是提高礼仪素养的重要途径.大学既是“摇篮”,也是“熔炉”,知识教育体系可“成器”,精神与文化教育体系才能让大学生“成人”[7].大学生课程设置中精神与文化教育体系的建立不容忽视,大学生礼仪课程建设是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现在高校礼仪课程的开展已经非常普遍,但重要的是建设一门能切身满足学生需求,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将礼仪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体现在接人待物的实践中,最终把礼仪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真正能够提升学生礼仪素养的礼仪课程.

3.3.2 创建积极践行礼仪的校园氛围 大学生校园应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礼仪实践活动.25.6%的学生认为礼仪实践是学习礼仪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通过评比“文明之星”,“最佳文明示范班级”,“最佳文明示范院系”等活动,激励学生养成讲文明的好习惯.在校园的宣传屏幕里播放礼仪示范视频,让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用餐排队,文明用餐,见到师、长要问好,节约水电等文明礼仪行为,在学生的思想里扎根,在学生的行为里发芽.

3.3.3 利用社会媒体的礼仪宣传资源 大学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14.7%的学生是认可媒体宣传在礼仪教育中的作用的.礼仪教育可以从社会现实出发、从新闻视角出发、从时事形式出发,利用“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最美乡村医生”、“我的父亲母亲”等电视专题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礼仪教育[8].

3.3.4 发挥教师示范礼仪的作用 亲其师,信其道,大学教师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得体的仪表、文明的言语、优雅的举止,乃至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9].教师礼仪修养的示范作用不容小视.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修饰得体的仪表,成为践行礼仪的正能量.

3.4 调查研究对大学生礼仪课程建设的启发

3.4.1 引导学生认知,提高学生践行礼仪意识 虽然学生的礼仪素养有待提高,但有些礼仪知识学生是掌握的,但学习礼仪的目的不是掌握,而是去实践,在生活中去应用,有些学生觉得难为情、觉得做作,甚至不屑于去表现.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在礼仪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践行礼仪.

3.4.2 关注学生需求,建设大学生礼仪课程 本次研究对学生的礼仪学习需求进行调查,调查中显示排在学生需求前五位的教学内容依次是社交礼仪、仪容礼仪、服饰礼仪、求职礼仪、仪态礼仪,在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应加大这些内容的教学设置,满足学生需求.

3.4.3 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学生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比较认同,综合比例占到70%左右,只有33%的学生选择传统的讲授法.所以在大学生礼仪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真知.

3.4.4 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有些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头脑风暴法、人体雕塑法、绘画、舞蹈、演示法、反示教法等受到学生欢迎,可见学生更喜欢多样化和灵活化的教学方法,这些新的教学方法适应于礼仪教学,值得尝试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进,张力沣,芦军.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生礼仪现状调查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7):62-64.

〔2〕姚礼萍.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素质[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1):69-74.

〔3〕卫以诺,杨虞娟,张晓欢.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5):195-196.

〔4〕方年根.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初探[J].成功(教育),2007(12):8-9.

〔5〕于亚美.大学生礼仪现状及规范应用[J].科技视界,2011,8(24):85-86.

〔6〕周媛媛.大学生礼仪教育需求调查及分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52-56.

〔7〕沈亚军.秉持国防使命,培养科技英才[N].光明日报,2007-10-17.

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原因;对策

我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体现时代进步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知书达理,以礼待人,知行合一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然而,当代大学生对礼仪出现了知而不行的不文明现象,自身的礼仪行为与社会对大学生礼仪素养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会有随便丢垃圾、丢烟头,遇到老师、长辈不主动打招呼,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礼让他人等不文明行为。实际上,这些学生也知道这种行为不文明,也很反对此类现象,但自己往往还是始作俑者。这些不文明行为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败坏了道德风尚,与我们建造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步调极不协调。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基本现状

(一)礼仪文化意识薄弱

“礼者,敬人也”。也就是说,礼就是要先要尊敬他人。部分大学生自幼受家庭和唯分为高教育的影响,忽略了文明礼仪教育。大多学生不懂得文明礼让,做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公德的意识薄弱。例如,在公共场所高声谈笑,旁若无人,甚至相互争吵,缺乏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肆意破坏公共设施,到处乱涂乱画,缺少爱护公共财产的意识;在校外,有些学生更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损坏大学生自身的良好形象。

(二)传统礼仪认知不正确

传统礼仪文化是我们几千年积淀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多数现代人忽视了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视,礼仪文化的缺失令人堪忧。受一些片面认识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对“礼”文化所包含的精深内涵总会产生有意无意的误读。这些误读使“礼”文化面目全非,甚至把“礼”文化的精髓都一同湮没。反而,多数大学生对国外流行时尚和国外礼仪盲目追逐。

(三)践行礼仪活动不规范

大学生受过多年教育,对礼仪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真正能够将其正确付诸行动的人微乎其微。“失礼”现象屡见不鲜:乘坐公交车无视人群中的老人和小孩孩子,不让座;看到有人摔倒,不是扶起而是忙着拍照发微博;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如不会微笑、不会问候、不会握手,不知道着装礼仪等等。更令人堪忧的是,一些大学生对上述不文明行为非但没有正确的认知,还标榜为“个性”的表现,对于一些不文明的种种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些甚至存在价值观方面的严重扭曲。例如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以时髦、前卫、新奇为美,浓妆艳抹、服饰怪异等等,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符。

二、当代大学生对礼仪知而不行的原因分析

(一)认知上有偏差,对礼仪不屑一顾

由于偏见,这类大学生不仅自己不实施相应礼仪行为,而且还耻笑身边有礼仪素质的人。这部分人比较偏激的认为礼仪是教人如何刻意与做作的学问。他们只看到礼仪对美好行为举止的外表,却不知道礼仪的实质是内在敬意的表达。这部分人总是认为礼仪是老土的条条框框,反而追求错误的“时尚”,以俗为美、以怪为美,更不会去实施推崇真正的美的礼仪。

(二)心理上存在顾及,践行礼仪不自信

这一类大学生对礼仪的态度是较正确的,并且有较强践行礼仪的想法,但是由于不自信,或者立场不坚定而不敢践行相应的礼仪行为。礼仪规则小而多,有些规则大同而小异,让人极易遗漏或混淆。缺乏自信的大学生总认为自己对礼仪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害怕出错闹笑话。加上周围环境和所处社会风气影响,唯恐遭人冷眼,讥讽,因此大都随大流。有些大学生虽然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但缺乏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规范训练,也是他们担心出错失礼的原因。

(三)态度上不积极,践行礼仪嫌麻烦

这些大学生由于本身素养的问题对礼仪的态度不够端正,容易屈从惰性而不愿践行。一些“80后”、“90后”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基本的礼仪教育,已经养成了一些诸如自私等不好的习惯。而礼仪规则大多对人的行为略有约束,以确保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美化,故而在实施时必然不能随心所欲。所以他们即使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正确,但是嫌麻烦而不实施礼仪行为。另外,礼仪规则多为细节,大多礼仪行为也体现在一些极小细微的事情上,结果有些大学生认为做大事者不应拘小节,出现了明知是善行却因小而不为,明知是恶行却因小而为之的情况发生。

三、切实改变当代大学生对礼仪知而不行的对策

(一)完善德育体系,全面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礼仪的核心在于“平等”和“尊重”。作为礼仪教育的根本,应当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提倡“尊重他人”的做法,将“尊重教育”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规范大学生的礼仪行为。主动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树立或悬挂写有名人、学者关于文明礼仪的名言警句的标牌、建设高雅和谐的校园建筑。此外,高校要重视礼仪教育,营造重视礼仪文化的氛围,加大人员培训和投入,改善礼仪教育在德育的盲区的环境。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与人文素质教育形成互动,让大学生对礼仪素养课程有更多的理解和运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从而改变他们“有知识无文化”、“知书不达理”的现状,真正实现“腹中诗书气自华”。

(二)塑造教师形象,提高教师礼仪素质,为大学生树立直观榜样

学高为师,行为世范。“亲其师,信其道”,大学教师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真挚的情感、端庄的仪表、和蔼的仪容、得体的语言,都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楷范。要提倡教师既做智慧的传播者,又是文明的示范者,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在课上课下,以自己良好礼仪素养为大学生们树立榜样。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一线任课教师,都应认识到自己在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有人、服务育人”。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践行文明礼仪的心理素质

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坚持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原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社交礼仪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自身风范,使其充满自信、乐在其中。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中的不文明资料,利用新媒体,通过组织Flash短片、DV摄影展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礼仪素质。开展辩论赛、演讲、周末文化广场等文化娱乐活动,使礼仪之花遍地开放。建立健全体现人文关怀的规章、制度,倡导文明上课、就餐、就寝等文明活动,使大学生在健康、高雅、舒适的校园文化中陶冶性情,内化道德修养,外修礼仪素质。同时,大学生文明礼仪是大学心理素质高低的一个表现形式,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践行礼仪活动的基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会表现为客观成熟的心态,较强的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能力,愿意与他人交流,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应变能力强,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等等一系列符合大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的行为。

践行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力量的共同努力,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成长,营造“健康校园”、“快乐校园”和“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蒋萍.加强大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9):92-93.

[2] 张英伟,刘妍.高校大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新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9,28(2):39-42.

[3] 段录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浅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2):28-29.

[4] 邓剑华,陈万阳.德育视阈下的礼仪教育[J].教育探索, 2009(3):98-100.

[5] 杨勇,周岩.试论大学生文明礼仪与心理素质的关系[J].价值工程,2009,28(9):52-53.

[6] 桂署钦.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0(7):84-86.

[7] 朱爱军.关于加强大学生礼仪学习与修养的思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4):497-499.

[8] 杨勇.校园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教育中的问题与建议[J].学园,2013(33):28-29.

[9] 穆廷云.吸取传统礼仪文化精华以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33):187-189.

[10] 李灵萍,沈慧君,张宏波等.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憾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7(1):24-26.

[11] 王静.对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再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5):64-65.

[12] 周淑芳.论当代大学生礼仪文明素质培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