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的需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的需要范文1
案例:“我要转学”
“妈妈你为什么要让我来二中,在这里,我总是觉得自己很差,我要转学。”这是我们班一位女生对她妈妈的一段哭述。她是我们班最迟来的一位学生,中考成绩不是很理想,刚见到她时,我觉得她是一个很开朗自信,很爱笑,还有点爱撒娇的学生,但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她的脸上明显少了很多笑意,尽管看她很努力地在学习,但她的成绩总是不尽人意。一天她妈妈来找我,说她近来总给她发些莫名的短信如“我很痛苦”“我要转学”等等,她妈妈很是担心,她妈妈说:“最初觉得让她来二中,在朋友中会觉得很有面子,也是一种虚荣心吧,但看她现在痛苦的样子,我都怀疑是不是我们真的错了……”。在学校的情况我如实向家长做了汇报,家长的心也稍稍宽了一些,可以肯定学生和她妈妈所说有点夸大,但我确认这学生经过多次学习成绩的打击后是有了一些自卑心理。
由于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到挫伤后产生的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尊心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糜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我开始检讨自己,也许对这位女学生,在之前的工作中我对她的关注真的还太少了。她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得到大家的认可,有成功感。我们班的班会都是由各个团队来承担的,我想借助班会让她来展示一下自己。她平时应该是个善于言辞的学生,因此轮到她们团队承担时,我提议要她来主持本次班会,主题团队自定。我很期待她的表现。经过一周的准备,以“纯真年代”为题的主题班会开始了,一只可爱的米老鼠造型,伴随着多来A梦的音乐,将大家带入了无穷的童年回忆中。班会开得很成功,大家对她的主持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在她的脸上终于洋溢出幸福的笑脸。课堂上,我有意地多看看她,偶尔与她眼神碰撞,给她的一个微笑,我相信都会给她莫大的鼓励。经过半个学期,她的精神面貌明显改善了,不再老拉长着脸,教室里也时常能听到她欢快的交谈声,她妈妈也不再收到莫名的短信了,在模块考试中,数学成绩也都达到了班平均分。趁热打铁我又找她长谈了一次,聊她的初中,聊她进入二中,聊她的现在,让她对自己重新有个有正确的定位。日子长了,她慢慢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爱,同学对她的爱,这也使得她快要丢失的自尊又慢慢找到了。
案例反思:当前,由于“应试教育”,有些学校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只关心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给学生灌输“学好功课”、“考试升学”、“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为:只有考出高分数,达到某重点学校的录取线才是好孩子、好学生。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有没有出息的标准尺度。因此,学生也就将考试升学的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在考试升学的挫折面前,想到家长或教师的斥责,学生便自然感到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便选择了逃避的做法——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缺憾。对待这类学生,单纯的家庭行为是不能彻底消除孩子心理障碍的,因此,家长与学校、老师应紧密联系、配合,形成“合力”,促使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反思:
目前,学术界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还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林崇德教授提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两大指标,是目前最通用的观点:
⑴适应性指标——一切不适应社会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都属于不健康。例如:嫉妒 自卑 任性 孤僻焦虑 逆反心理 社交困难…
⑵发展性指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智力和人格的发展出现受阻也属于不健康。包括智力发展得不到及时的促进和社会化发展不够积极而稳定。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面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关键是我们如何应对?我想:
首先,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和素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领导要用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教师,为教师提供掌握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推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中学教师十分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并逐步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
其次,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现阶段中学可开设一个学年的心理辅导课,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掌握出现心理障碍时的解脱方法。二是开设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三是家校联手开展心理辅导。家校联手形成的合力,便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再次,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班集体关系的和谐、融洽。由于不少中学的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以考试排榜为特征,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导致学校生活紧张、单调。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的特点,从客观上束缚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结果造成了同学之间情感淡漠,师生之间缺乏信任。这样的班集体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随而也就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心理学的需要范文2
[关键词] 小学生 学科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一词在现代社会有了它更全面全新的诠释。身体与心理健康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完全健康的人。“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为12%~16%,患有心理疾病的儿童为2%左右,美国心理学家追踪研究1500名智力超常的儿童,经过30年的追踪研究之后,发现他们中有的成了社会名流,有的却变得穷困潦倒,流落街头。对这两类人智力和人格特点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他们结局不同的主要来源在于人格特点的差异。可见智力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大小,有些智力平常的人也能取得惊人的成就,因为他们有着坚强的心理意志和优良的人格”。而小学又是一个人心理基础形成的有效阶段,因此,小学教育在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除了社会、家庭的影响,学生成长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在课堂,忽视了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可见,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这主要是因为:其一,合理安排课程、教材、教法、考试等方面的内容是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直接、巨大的影响。其二,注意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才能及时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活动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所占时间最多。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表现出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而且,他们的不适应行为,心理障碍也会在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下表露出来,这使得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更广泛、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及时采取预防和辅导措施,这是学校专职心理辅导员所不能做到的。其三,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很大,所以学科教学的过程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极大,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应随时随地进行,不可能预期某个学生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发生某种行为,以等待专门心理教师去辅导,而有赖于全体教师在教学情景中给予学生及时的关注。
二、以生为本,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各学科文本的要求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
“学科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目标、内容、方法等的设计)、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等。这些问题关系到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求在课程的编制、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既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又要考虑到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根据学科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防止疲劳和厌学情绪的发生。在教学目标上,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的能力。在评估学生学习成绩方面,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重视形成性评价,不要将考试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防止考试焦虑的发生。
(二)实践证明,要使教学与心理辅导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教师就必须努力做好下列几个教学因素的转变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具体体现为合作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互动的师生关系。这种综合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强制手段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而恰恰要求教师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和谐、互动、合作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动、自发、自强、自律的能力,进而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2.掌握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
为了有效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和辅导技能。包括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了解心理辅导的一般过程,发展辅导的技能,与家长等其他教育资源的沟通合作技能等。依据现代的教学发展性目标,教育要促进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所教的学科知识,而且要了解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规律,学会观察他们,评估他们的发展水平并及时加以辅导。这对现代教师来讲是更加重要的必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所在。
3.转变教学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注意师生间的协商或讨论式的教学,提倡民主的、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方法。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给许多省市自治区的学生上语文课,学生课堂都很活跃,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非常高,而在课前,他们都没预习过一分钟,听课后,许多老师问他是用什么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他说:“根本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字‘民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平等、民主、互相协助、互相竞争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使他们主动发展,才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建立。
4.转变教学效益观和教学评价方式
心理学的需要范文3
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成长性需要
尊重的需要自尊和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
归属的需要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
安全需要要求稳定、安全、免除恐惧焦虑等
生理的需要对食物、水、睡眠、性等的需要缺失性需要
图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如学生的家境贫寒而使归属和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教师过于严厉和苛刻,经常指责和批评学生,而使学生的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等。这些因素正是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它区别于缺失性需要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永不满足性。也就是说,自我实现需要的强度不仅不随其满足而降低,相反地会因获得满足而增强,因此个体所追求的成长性目的是无限的,是永无止境的。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不断地为学生创造实现自我的有利条件。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它具有两方面的涵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因此我们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综上所述,"多层次需要"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催化剂。其反应原理如图2所示:缺失性需要的满足促成了成长性需要的形成,而成长性需要的满足加速了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又强化了成长性需要,由此便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学习动机的激发
满足强化
成长性需要
满足
缺失性需要
图2 需要层次理论运行模式
根据以上理论具体谈谈"需要层次"理论在历史教学中具体应用:
1.激之以情——满足学生缺失性需要
(1)扮演好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就是父母与朋友的角色。教师往往被学生视为自己的父母或朋友。低年级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作是自己的父母化身,对教师的态度类似于对父母的态度。而高年级学生则往往视教师为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同时又希望教师是分担自己的快乐与痛苦、幸福与忧愁的朋友。这些希望正是学生归属和爱的需要的表现,所以都是既要像父母一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保证其生理需要的满足,又要像朋友一样经常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
(2)增强亲和力,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对于一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怀有一种紧张感,如果面对异常严厉的教师,甚至会产生一种恐惧感。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羞于发言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增强语言和教态的亲和力,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这不仅能稳定学生情绪,融洽师生关系,还能帮助学生克服胆怯、恐惧、害羞、焦虑等不良的心理,从而满足学生安全需要。因此,教师要以自然的语气、真诚的态度、亲切的问候方式,有计划地、巧妙地导入新课。避免用命令语气进行生硬的提问,或对学生错误的回答进行嘲笑或做出粗暴的评价。多注重过程性的学习,加强合作学习,拓宽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渠道,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3)树立"拇指"教育思想,增强自信
中学生正处于自尊需要日益强烈的阶段。对"差生"一味地批评、指责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拇指"教育思想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坚持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和成绩,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了一些教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所以对于那些学习较差且自卑感又很强的学生,要多给"拇指",少给"小指"。
2.授之以法——满足学生的成长性需要
(1)变换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
历史是一门丰富生动的且富于人文色彩的学科,但限于篇幅,中学历史教科书对许多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都趋于简略、单调。这也是当前历史教学面临的难题之一。基于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将学习材料以学生乐于学习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比如历史课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课本文字风格、排版方式、问题导学等方面加以改进,变换历史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历史人物的事迹可以拓展,图文并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数字材料可以变换成图形,使学生有兴趣观察。音像资料的播放可以让学生随机进入历史情境,亲眼"目睹"当时的历史场景。历史事件发展过程要以动态展示,使学生的情绪也跟着活跃起来。
(2)将历史问题以有意思的方式提出。
面对一个有意义而没有兴趣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常常是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没有什么兴趣可言。问题的提出能否引起学生思考兴趣,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问题设计时,不但要考虑问什么,同时更要考虑怎么问。通过以下对比,就可以看出同样的问题以A、B两种不同的问法提出产生的应答效果完全不同:
问 题学 生 反 应A你能用文物图上的信息,说明河
姆渡人已会饲养猪和种稻吗?
B大家推测一下,为什么河姆渡
人会在陶器上刻上猪和水稻?老师说的是哪幅图啊?(被动证
明,没意思。)
有意思,猜猜看!(思维灵活发散)A造纸术的发明,给人类社
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B想一想,假如没有纸,人类生
活会是什么样?我可说的是没有
电话、电脑这些发明之前。从哪些方面开始说呢?太多了。
(问题太大了)
真没想过——纸的发明对人
类进步有这么多的作用。
(问题有意思,思维结果有震撼力)A我们应该怎么评价拿破仑?
B了解了拿破仑这么多事情,大家
有什么想法和看法呢?大胆
说说看!怎么评价才对呢?(思考的
重点放在"应该"上。)
怎么想就怎么说。(各种观
点碰撞,通过辩论明确是非。)(3)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变换教学方法与手段。
袁振国先生认为:"当教师把文科的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变成了展现自由精神舞台的时候,这才是文科教育。"以前人们总认为历史学科的知识带有过去性,很难让学生激起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经过多年教学探索,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方法行之有效:
社会调查。让学生通过走访当时人、当事人,了解目睹历史,间接体验真实历史和历史给人们的真实感受。如走访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将士、以来给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等
角色扮演。历史学习中以历史人物的特定身份出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从而体验历史人物当时的情感,模拟历史人物当时的表现,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能给学生较深的印象。
辩论或模拟审判。这种学习方式一般适合于有争论或意见分歧比较大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具有对抗性而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武则天、隋炀帝、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对焚书坑儒的讨论。对日本历史教科书讨论、对圈地运动、美国西进运动的看法等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模拟考古。就是模拟考古学家对古迹进行考察的实践活动。在地点选择上应是就近或交通比较方便的历史遗迹,组织形式上则采取学生自愿结成兴趣小组,由教师指导方式,时间一般安排在节假日,活动流程:集体制定考察方案——分配任务——查阅资料——准备用具——现场考察——撰写报告——汇报交流。
历史小制作。即模拟制作一些历史文物或上课时学到的物品,如原始人的石器和陶器,翻车、筒车、雕版,活字等
心理学的需要范文4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政治课教学 动力系统
从心理学角度说,学生学习政治课的过程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在以需要为基础,以动机、意志、兴趣和情感为内容的动力系统支撑下,不断将政治、思想、道德、观点、立场和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立场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动力系统在为其发展提供动力,学生学好政治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同样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动力系统支撑。政治教学的动力系统对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引导定向和维持调节作用,是政治课教育成败的关键。
一、开发需要,打好动力系统的基础。
所谓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个人感到某种欠缺并力图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需要是其他动力因素的基础,是引发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原始动力,建立动力系统首先要开发学生的心理需要。政治课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欠缺感”,形成心理需要。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新课伊始或课程学习中,提出一两个使学生用现有知识无法理解或学生关心的问题,要求学生予以分析解答,吊起学生的胃口,打破学生心理平衡,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和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或分析问题的心理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新课或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请出楷模,以石击浪。
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了大批英雄、模范,他们为人类的解放、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每个人都谱写出了一首动人的人生赞歌。教师可将这些典型人物的事迹用文字、图片制成课件,让学生走进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激起学生的学习、创造的欲望。
3.认识发展,创造“欠缺感”。
课堂教学要以引发学生心理需要为着眼点,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锤炼教学语言,最大限度地为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开发动力资源。例如,教学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给人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向人们提出了挑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开发性、竞争性,还要讲市场经济的公平性、互及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日趋走向高层次、复合化,使学生产生“欠缺感”。
二、激发动机,构建动力系统的核心。
所谓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该活动朝着某一目标行进,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力。动机是动力系统的核心。对于政治课学习的兴趣,没有动机维持,仅靠外部压力是难以长久的。政治课教学要特别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
1.确定奋斗目标。
需要和目标结合形成动机。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奋斗目标教育。第一,进行远大目标教育,以激发学生憧憬未来美好目标的心理倾向,使学生把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经常介绍各行业及国家总体发展情况,介绍要放到国际背景中用比较的方法进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紧迫感。第三,帮助学生确定具体的奋斗目标。在远大目标确定的前提下,与学生谈个人具体奋斗目标,讲发展规划,或用档案的形式保存计划,记录行动等,以随时激励学生。第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得到培养和激发。
2.坚持正向激励。
正向激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动机的最有效方法。正向激励的方式有口头嘉奖、书面鼓励及评选表彰先进等。
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成功的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如开展学习竞赛、热点分析擂台赛、淘汰赛等,或者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举办政治课学习小报等,这些活动会使学生的成就感更强烈,学习兴趣也得到相应提高。
三、磨砺意志,构建动力系统的有力支撑。
意志是人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推动一个人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的强大动力,是动力系统的关键部分,在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1.教育学生认识坚强意志的重要性。
第一,意志是制胜的保证。有了坚强的意志,才能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才能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使自己具有高水平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成长为有用人才。第二,意志能使凡人成就大业。古时李时珍破万难写就《本草纲目》,刘勰笃学不娶著《文心雕龙》,当代也有保尔式的人物张海迪,捐躯“死海”的科学家彭加木,等等,这些人用自己的意志超越人生极限,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政治课教学中,应注意教育学生向这些优秀人物学习,努力磨炼意志,发奋成材。
2.努力培养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的形成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磨炼的过程,要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提高自我教育能力。(1)教育学生经常用榜样、警句、名言提醒自己、督促自己。(2)以比自己强的同学为标准,找差距,常比较,下决心赶上或超过他们。(3)认真制订赶超计划,并严格执行计划,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坚持。(4)时常总结,在自我锻炼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给自己完不成任务找借口,防止半途而废。
3.在实践中磨炼意志。
政治课教学中应注意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教学内容并不一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概念、原理及有些理论性强的内容可能会抽象难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坚强的意志去听、记、理解,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政治课与其他课程学习的冲突,保证学生能集中精力搞好政治课学习。
四、培养兴趣,构建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
心理学的需要范文5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针对新课程、新教材,搞好高中物理教学,使高中物理的教育教学有新的起色,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面对并加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改后的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1.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
新课改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状况。因此,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时,教师较以往更注意将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反映出来。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发表自己看法,展示自己“思维的过程”,这对学生的学习及教师有针对性开展后续教学都是非常有利的。
2.三维目标并重
新课程理念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在此背景下广大教师对此给予了重视,在教学中既体现科学思维方法,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充实、更有效。
3.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师生一同研究,这样教师也更容易接受和把握。以往有些教师常认为讲授为主的课不是探究课,可是现在许多教师把讲授课设计成了很有探究味道的课,并在教学中产生了许多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4.教学手段丰富多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教学手段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从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的活动普遍增多了,并且为了使学习活动进一步联系生活,许多教师亲自动手制作教学用具。此外,一些学校还购置了多媒体数字化实验室。随着这些教学手段的丰富,以及教师的合理使用,一些原来比较难教、难学的内容变得简单易学,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
传道、授业、解惑,是我国从古至今以来对于教学的明确定位,同时也是作为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以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大多都是照本宣科,在教学方式上也总是采用制定教学计划、制定题海战术等,不仅使自己在教育工作方面上难有创新和上升空间,也使得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艰难、压力大等情况。而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的重分数、轻能力的教学理念必须发生改变,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价值的教学思想观念才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对新课改理念有着充分、深入的了解,从而加强自身思想认识,转变教学理念。
2.角色定位模糊
在进行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时,由于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足,且所参与扮演的角色存在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没有真正进行良好的互动,导致许多学生存在角色定位模糊现象。学生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是共同参与教学并进行互动,这样才能明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自己在新课改中的角色定位仍然十分模糊,没有紧跟上时代步伐。
3.课堂氛围较差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应是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价值,但是一些高中物理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观念与方式影响严重,导致其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足,在实际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为主;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对新课改理念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过于重视课堂教学,导致课堂氛围较差,仍然过于单调、陈旧。这样的情况,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一些新的物理教学方式也不能较好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学启发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之外,整体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仍和原来一样,不仅无法适应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需要,也使课堂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提高。
三、改善高中物理教学不足的对策分析
1.改革教学方法
新的时代要求教学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尝试中体味到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快乐。
2.精心设计习题
老师们可以通过习题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摸索。对于高中物理习题的设计,教师首先应精选习题,删除旧教材中繁、难、怪。比如,改选择题为简答题,改简答题为开放性试题。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新教材的适应能力,从而实现新旧教材的平稳过渡,充分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启发学生以基本题为基础。
3.增加教学设备
高中物理属于比较枯燥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在高科技时代,学校要增加教学设备,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的教学手段如黑板粉笔、幻灯投影片等,虽然教学手段简便快捷,随时可以按照课堂情况书写内容,方便、快捷,但其局限性显而易见,衷心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让学生能够尽快体验到现代教学手段给他们带来的便利。
4.重视实验教学
心理学的需要范文6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目的:探讨影响血液透析患者情绪的主要因素及其心理护理效果.方法:选自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128例,将其平均分成2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影响患者情绪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且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工作前心理状态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在护理工作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为74.25士1.15分,对照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为50.24士1.55分,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且抑郁症及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通过对影响血液透析患者情绪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并且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够显著的提高护理的效果,确保患者情绪的稳定,促进患者疾病的快速康复.
关键词 :血液透析患者;情绪;因素;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552;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69-02
在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患者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以及身体治疗的不耐受,导致患者出现较为明显的负面情绪,影响到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严重的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是诱发抑郁症,对患者的影响非常大.此外,患者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出现放弃治疗、轻生等严重的问题,不利于患者身体的快速康复[1].针对于此种情况,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影响患者情绪的主要因素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结合研究结果,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而使患者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和较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这样才能够提高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依从性,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6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在45岁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5士1.5岁.对照组6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在44岁到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1士1.4岁.
1.2 方法
在对2组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均实施常规护理,主要的护理措施包括对患者进行日常检查、环境护理、药物护理等.对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影响患者情绪的因素分析并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1.2.1 影响血液透析患者情绪的主要因素
在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临床护理中发现患者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甚至部分患者出现抑郁的症状,严重的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患者疾病的快速康复.通过对观察组64例患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影响患者情绪的主要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身体的疼痛感影响到患者的情绪.患者在受到疾病的困扰下,身体会存在着一定的疼痛感,而疼痛感越明显,患者的情绪越低落,甚至部分患者由于身体的疼痛有轻生的念头,严重的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②疾病反复发作影响到患者的情绪.患者在接受一段时间的血液透析治疗之后,疾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在生活一段时间后,疾病又出现了复发的情况,患者在反复治疗和疾病反复复发的过程中失去治疗的信心,导致患者情绪暴躁、精神紧张,甚至是诱发严重的抑郁症,对患者非常不利.③经济压力影响到患者的情绪.由于血液透析治疗是一种持续性的治疗方式,患者在长期的治疗中花费较多的金钱,很多患者家庭不宽裕,进而由于经济上的压力出现较为严重的负面情绪,造成患者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治疗中,甚至是出现治疗中断的情况,一方面影响到患者身体的康复,另外一方面也导致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到患者身心健康[3].④患者对自身疾病了解不全面,甚至部分患者认为自身所患的疾病为绝症,进而导致患者情绪的低落,治疗依从率较低.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认为疾病治疗无望,血液透析治疗也仅仅是在维持生命,很多患者抑郁情况明显,心理压力较大,影响到对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
1.2.2 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通过对影响血液透析患者情绪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患者出现情绪低落、精神紧张、抑郁症等问题的根源,因此,需要结合影响血液透析患者情绪的主要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具体应做如下努力.①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到自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机制以及治疗预期,使患者能够了解到自身的疾病不是绝症,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具有康复的希望,进而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并且能够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提高对患者的护理效果,减少患者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患者疾病的快速康复[4].②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建议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进而能够减少患者的疼痛感,避免患者精神的过于紧张.此外,护士在日常的护理中也应该与患者进行交流,找到患者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能够使患者暂时忘记疼痛.护士还可以在患者的病房内播放适当的轻音乐,有助于舒缓心情,减少患者抑郁的情况.③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减少疾病的复发次数.由于部分患者疾病反复的复发主要原因就在于患者没有坚持治疗,在疾病好转的时候就立即出院,进而在生活一段时间后又出现复发.因此,鼓励患者坚持治疗是非常关键的,护士应该使患者了解到坚持治疗的重要性,能够最大程度的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减少疾病的复发次数[5].④鉴于患者由于经济压力而出现的负面情绪,护士应该使患者了解到,生命是最重要的,建议患者寻求社会帮助或者是寻求亲友的帮助,以进一步筹集资金,坚持治疗,促进患者疾病的快速康复.
1.3 临床护理效果评价标准
对2组患者在护理前后采用SP-D评分法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分,并且在护理工作结束后,对2组患者进行调查,了解2组患者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及抑郁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在临床上,血液透析主要是针对于终末期肾病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而由于患者对自身疾病了解的不全面,认为无法治愈,进而出现了心理问题.此外,部分患者迫于经济压力、精神压力以及疾病反复复发等方面的压力而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严重的患者出现了抑郁症,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因此,对影响血液透析患者情绪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分析影响患者情绪的因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够确保患者的心理健康.从本次的临床研究结果上看,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抑郁症发生率及心理问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可见,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护理是非常关键的,能够及时的规避患者一些心理问题,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减少抑郁症的发生,能够确保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安全进行,确保患者疾病的快速康复.因此,在日后针对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中,需要对患者进行科学全面的心理护理,以确保患者保持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熊小雪.心理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的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2,14(01):124-125.
〔2〕许彩平.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1(05):332-333.
〔3〕许雪华.心理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15(03):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