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

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网络经济 基本属性 原基生产 原基材

网络经济的基本属性阐释

网络经济的基本属性问题关系网络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解答,是我们推动网络经济沿正确道路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我们曾经认为网络经济是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经济;也曾认为网络经济是由信息产业和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或是以人力资本为主要推动要素的经济等等。

但是,作为对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基本属性问题的认识,上面的解答显然是不够深刻的。对网络经济基本属性问题的科学解答,首先需要从哲学的层面来解决一般方法论问题,即对客观存在必须把握其本质和内容,必须掌握普遍的联系和内在的发展。其次应从经济层面来解决两点:第一,网络经济仍然是以物质资料生产为核心的,物质资料生产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而消费,特别是物质消费是生产、交换、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供给和需求仍然是网络经济不可回避的中心问题。第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金融运作和金融创新在网络经济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金融创新是网络经济的基础。再次应从科学技术的层面来解决动力问题。科学理论的发展所推动的技术革命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是网络经济的突出特征,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它构成网络经济的起点。所以,对网络经济基本属性问题具有前瞻性的科学解答,是把一般方法论、经济性问题、科学技术性问题有机统一起来而形成的。

根据上述要求,笔者认为,网络经济的基本属性依然是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与传统经济所不同的是,网络经济的物质资料生产是原基生产。所谓原基生产,是建立于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基础上的,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为基点的多样化消费,并以原基生产为内核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活动及关系的总和。该基本属性有三个要点:技术革命、金融创新的结果和过程是网络经济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但不等于网络经济本身,目前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电子货币、电子商务等是网络经济的先导,是网络经济基础建构的表现;物质需求是人类需求的基础,不论社会经济形态如何变化,这一性质不会改变。所不同的是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必然使物质需求的范围更宽、要求更高,物质需求的供给将更充足,物质财富不断地涌现,非物质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新的非物质需求多样化;原基生产是网络经济的内核,原基生产决定网络经济的交换、分配、消费的活动及关系。

网络经济基本属性的内在规定性

网络经济基本属性就是原基生产。那么,原基生产的内在规定性就是科学解答网络经济的关键。为便于内在规定性的研究,本文设定原基生产就是以原基材为劳动对象的生产,并且假定:原基材不存在科学技术的障碍,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能发现并实现原基材;原基材的产生不存在社会机制和社会伦理的制约;原基材及生产是一个有序的、渐进的、长期的过程。所谓原基材是一种同质的劳动对象,是用所有物质都可以转化而成的,具有一般通用性的、同质的物质材料,或者说有无限多样性使用价值的产品。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原基材是劳动对象,因而不是最终消费品,是中间产品,是一种生产资料;与传统种类繁多的中间产品或生产资料不同,原基材质上是完全相同,因而只有一种;原基材可以由所有物质(任何物质)产生或获得;原基材有无限多样性的使用价值,可生产所有最终消费品。

设:B代表原基材,B的同质集合为:

B={b1,b2,b3,... ,}bn(1)

式中,b1,b2,b3,... ,bn为原基材的物质材料(产品)因素,且有b1=b2= b3=...=bn,即b1,b2,b3,... ,bn完全同质。(1)式为原基材的数学表达式。

从相互联系中能更进一步理解B,又设M代表非原基材,C代表最终消费品,M和C的集合分别为:

M={m1,m2,m3,...},mn

C={c1,c2,c3,...},cn

式中,M所代表的非原基材就是用于生产原基材的物质材料因素,但不包括满足有效需求的最终消费品,m1,m2,m3,...,mn为若干不同形态的物质材料因素;C表示由原基材形成的最终消费品,c1,c2,c3,...,cn为若干不同形态的最终消费品。B、M、C的关系有公式:

{m1,m2,m3,...},mn={b1,b2 ,b3,...},bn={c1,c2,c3,...,cn}

即:M=B=C(2)

(2)式表达了两个方面的原理:

原理一,所有非原基材M 可以向微观层面转化或备制(记为M-B)为同质的原基材B,原基材B又按有效需求重组或构造(记为B-C)所有最终消费品C。以符号M-B代表转化或备制,B-C代表重组或构造,这一原理又如图1所示。

原理二,若设B的基本单位为Xo,即b1=b2 =b3=...=bn=Xo,则重组(B-C)某一数量的一种或若干种C的基本单位总量和M 的基本单位总量与B的基本单位总量相等,(2)式又可表示成:

MXom=NXo=CXoc (3)

(3)式中,MXom代表M 的基本单位总量,NXo代表B的基本单位总量,CXoc代表最终消费品C的基本单位总量。(3)式可视为价值形式,也是一种价值观。

原基材这一范畴是理解原基生产,进而科学解答网络经济关键点。它的提出有着革命性意义,从自然和社会看,自然资源的匮乏和自然环境的恶化,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已为人类社会提出了许多严峻的课题,迫切需要从传统生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原基材范畴提供了必然的方向和思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原基材范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内在要求的具体体现;理论意义上的原基材范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基本慨念,它与现实存在较大的时空距离,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极值。原基材范畴的重大意义在于指出了一条清晰路径, 使我们能透视现实,进而把握未来。必须强调的是,原基材的提出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物质内部共性就是原基材,换言之,如果物质内部存在共性,那么这个共性我们就称之为原基材。只是我们对这个共性即原基材,还处于逐步认识的过程中。

原基材为劳动对象,将根本改变社会生产的样式。从生产力角度看,劳动对象的变化对劳动力提出了全新要求,原基材消除物质资源稀缺性,物力资本的地位和作用下降,人力资本的决定意义突显出来;劳动对象的变化比劳动资料的变化更具有决定意义,原基材之前,不论劳动资料怎样变化,人们始终依赖于现成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而原基材之后,依赖性已不存在,劳动资料的内容和结构将发生巨大的变革,高科技、信息、金融、网络、知识等成为基本的生产工具,并获得空前的拓展空间。随之,原有的基于物力资源的管理必然转变为基于人力资源、技术、信息和满足需求的管理。新的劳动对象,使劳动力、劳动资料、管理均产生质的变化,最终导致生产力的飞跃。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劳动对象的变化进而生产力的飞跃使直接生产关系彻底改观,经济结构会发生巨大改变,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以及供给和需求将实现高度的统一和均衡。 转贴于

通过上面的分析,进一步定义原基生产就是:主要以人力资本为主体的劳动者,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金融、高新制造技术和设备等劳动手段,直接按消费者的需求,备制原基材,从而构造最终消费品的活动。原基生产包含四层含义:生产的第一要素是具有相应科学技术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合格劳动者,主要是人力资本;最主要的生产工具一是计算机、网络、信息等技术和设备;二是金融,即金融机制、金融技术、金融工具和专用设备;三是高新制造技术和设备,主要是网络数字终端制造技术和设备等。从生产力发展标志这一视野,把新的经济形态称为网络经济,应当说是恰当的。原基材的备制(M-B),就是按最终消费品的有效需求量的原基材需求量,把具有最低使用价值和最小社会(含企业)成本的物质材料还原为一般通用性的物质材料。最终消费品的构造(B-C),就是按最终消费者的特殊的、个性化的、有效的需求,直接重组原基材成为最终消费品。

网络经济与原基生产的内在联系

从经济运行来看,原基材、原基生产的具体意义在于:所有物质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原基材,物质资源稀缺性不复存在,社会生产将彻底改变,其意义非同寻常;直接生产过程表现为原基材备制和最终消费品构造两过程;最终消费品的价值实现信息和最终消费品的内部技术结构参数是主要经济信息, 信息依靠网络来完成其运动。从对原基材和原基生产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基生产与传统生产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原基生产实现了人类物质资料生产的飞跃,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建立在人类智慧和科学技术知识之上。从这个意义讲,新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内涵。未来的经济都是新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但网络经济更具有阶段性、技术性特征,需深入研究。网络经济与原基生产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

原基生产是网络经济的本质和内容。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首先是以一定的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的变化,以交换和消费方式、行为的多样性及变异性表现出来。这些多样性及变异性始终都是围绕科学技术发展和以物质需要为基础的人的需求来展开的,它们是网络经济的外在形式。而原基生产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产物,是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物质生产方式运动的必然方向,因而是网络经济的本质和内容所在。

原基生产对网络经济具有决定性。在经济运动中,生产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交换、分配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虽然现代经济活动中非物质生产的供给和需求大比例提高,但上述规定并没有改变。原基生产决定着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数量和方式,原基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性质。从宏观经济运行来看,原基生产决定网络经济的走向、基本性质、进程和阶段特征,决定经济总量和经济运行方式。

原基生产是网络经济的核心系统。网络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经济系统,这一系统表现出异常的复杂性、多样性、变动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按再生产的过程和环节划分,网络经济系统由原基生产系统、交换系统、分配系统和消费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原基生产子系统是网络经济系统的中心子系统。按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和层次划分,网络经济系统由物质供给-需求子系统、非物质供给-需求子系统构成,物质供给-需求子系统是主体,原基生产是该子系统的基础。按环境因素划分,网络经济系统由自然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社会子系统构成,原基生产体现了三个子系统的共同要求。可见,网络经济的核心系统就是原基生产系统。

原基生产是网络经济形成的标志。网络经济的产生过程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过程规律,由萌芽期、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组成。这四个时期的进程取决于原基生产的发育状况,只有当传统生产被原基生产取代,原基生产成为主导,网络经济才真正形成,并逐步成长和成熟起来。目前,网络经济正处于萌芽期,但未来形成期的到来是必然的。通过对网络经济和原基生产相互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原基生产是网络经济的内核。

以原基生产为内核的网络经济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经济的格局,并且经济运行机制和方式也得以改观,经济关系和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发展也根本不同,经济关系的变化很多,现简单列举一些主要的表现:

物质资源稀缺性被物质丰盈性所代替,生产的物质资源可能性边界及地域性限制不复存在,物质生产的选择成本倾向于零。生产要素中,物力资本作用倾向于零。收益递减规律适用范围缩小;人力资本作用倾向于无穷大,收益递增规律适用范围增大。所有制关系中所有权的主要内容是知识和信息,是以对新知识和信息的占有、支配、使用和受益为基本特征的所有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小蒂,倪云虎.网络经济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邓杰.假如网络也有生命[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2

一、网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一)网络经济对传统的会计模式提出挑战

传统的会计模式虽然是建立在借贷记账法、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它以企业有形资产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为核心,没有考虑网络经济的新特点。在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以后,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资产的作用减弱而知识资产的作用增强,企业资产的增值和财富增加的主要作用不是物质资产,而是取决于知识资产。这时,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重点,也不再是企业的“现金流转”,而是转向“知识增进”。知识资产作为企业财富增加的主要直接力量,由于其资本和所有者属于同一主体。企业所有者地位的变迁,必然要求会计的目标进行变革,形成以计量企业主体资源、权益的变动情况、收益的形成过程和有效控制企业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为主的企业主体性会计目标模式。

(二)网络经济中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冲击

会计理论与实力是建立在一系列会计假设的基础之上的,会计假设的提出,对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网络经济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这四项假设均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会计主体假设从空间上界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只有在这个假设基础上,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才有了空间归属。然而,随网络经济发展而来的虚拟企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其“主体”是寿命与空间随时间而变化的松散联盟。对为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项目(如大型施工项目)而组建的虚拟企业,其会计主体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主体即相对稳定的联盟体;但对临时组建的短暂联盟,其会计主体并无多大实际意义。持续经营假设是以主体在今后可预见的一段时期不存在清算与破产的可能。假定企业将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企业资产价值以历史成本计价,而不是采用现行市价;收入与费用的确定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对随时可能解散的虚拟企业而言,持续经营假设面临挑战。由于网络经济基于高速网络,交易双方的项目或交易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虚拟企业就有可能解散,会计分期假设也面临桃战。网络经济对货币计量假设的要求相对传统要求也提高了,将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计量发展成为电子货币计量,使货币出现无纸化的趋势。此外,电子商务的应用给企业带来了应变能力、服务质量以及企业竞争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这些因素对信息社会的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却无法用货币形式衡量。

(三)知识经济对会计要素理论的挑战

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无形资产的比例日益提高,而传统会计在无形资产的计量和核算方面明显滞后,对无形资产计量提出挑战。现行无形资产计量范围过于狭窄,网络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种类繁多。一是专利权、专用技术、商标、商誉、信息等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把人力资源和知识纳入企业资产的范围,无疑是对会计观念的重大挑战。其次,网络经济对所有者权益要素产生影响。在传统的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的产出主要取决于资本的投入,出资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排斥劳动对企业剩余的分配权;网络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主要决定因素。随着知识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要求确立知识的资本地位,消除传统产权理论中资本控制劳动的弊端,使知识和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成为网络经济的重要分配依据,使知识资本的所有者在更大的程度上和更大的范围内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以促进企业持续地发展。再次,对会计要素理论中利润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的会计理论认为利润是实体资本创造的,因而属于实体资本的出资者。要求会计重新明确利润的含义,划分员工劳动报酬和智力资本回报的界限,确认和计量智力资本带来的利润。这些必然引起会计要素理论的修正和发展。

(四)对会计原则理论的影响

网络经济导致会计的原则重新分化与组合。具体表现在:一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历史成本原则将会对不断涌现的新的会计事项感到束手无策。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知识资本作为企业资本源泉,以知识创新作为其发展动力。对知识资本的计价,按照传统计价原则,无疑会极大歪曲知识资本的价值。网络经济时代较为理想的对各类资产的计量基础是“公允价值”。二是谨慎性原则在会计理论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目前,谨慎性原则的使用范围受到诸多限制,其主要理由是会导致对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发生误解,但在网络经济时代,网络经济的速度性及高风险性,加大了企业经营的市场风险,实行会计风险管理成为必然,谨慎性原则的地位必然提高。三是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受到冲击。网络经济无形性、虚拟性增加了收入确认和收益计算的难度。四是相关性原则需要重新认识。根据会计相关性原则的要求,会计信息必须与即将进行的活动或预期产生的结果完全相关,以使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而在网络经济时代,由于网络经济的无形性导致企业大量的资产没有充分计量和确认,从而使会计信息在某些方面失去了这一标准。

(五)网络经济对财务报告的实用性、时效性、预测性提出挑战

传统财务报告模式把重点放在有形资产上,而在网络经济时代、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显突出,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网络经济时代要求财务报告主要以现实成本为基础反映当前、预测未来。

(六)网络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挑战

网络经济对会计人员的新要求。电子商务信息的传递与处理均要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来完成,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既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员,又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并能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此外,Internet上的公司多数是国际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涉及不同的语言、商务、会计处理方法和社会文化背景,这同样要求网络会计人员必须熟悉国际会计及商务惯例,并具有较为广博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二、网络经济要求会计创新

(一)会计模式的创新

现有的会计模式是工业经济的产物,许多方面与网络经济不适应,迫切需要对会计目标、会计观念、会计管理体制、会计规范体系、会计技术方法的各方面和各组成要素赋予新的含义,重新构建符合网络经济要求的会计模式。

(二)会计基本假设的创新

网络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假设也应针对网络经济的运行特点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和创新。

1.会计主体假设。在网络经济时代,会计主体的外延不断变化,结构和功能都有极不稳定性,“网络公司”可借助计算机网络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一旦业务完成又可瞬间解除这种关系。如何对不确定性的会计主体进行有效的核算和管理,以降低其带来的风险,这是网络经济下会计应该解决的问题。

2.持续经营假设。网络经济即分即合的经营性质决定了“网络经济”不适合用持续经营假设,而适用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同时按公允价值和收付实现制解决财产的估价和费用的分配问题,将会更加具有相关性,更有利于风险控制。

3.会计期间假设。在网络信息时代,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对前瞻性信息要求迫切,因此,以交易期间做为会计分期似乎更加合理,以此为基础编报的会计报表,更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4.货币计量假设。由于网络经济的经营期极短,而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以观念中的货币量成为交易中的累赘,用电子货币进行交易省时、省力,方便快捷,这无疑是对货币计量假设的一种创新。

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3

【关键词】网络经济;锁定;反锁定

“锁定”与“反锁定”是网络经济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之一,正确运用锁定与反锁定策略,对于在位企业、新进企业和用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锁定”与“反锁定”的含义

网络经济中的“锁定”是企业的一种主动行为,即企业采取各种方式和策略,诱导并维持用户长期购买和使用其产品。用户虽然对在位企业的产品不甚满意,但因转换成本过高又不得不继续购买和使用即为“被锁定”。“反锁定”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用户采取各种方式和策略降低转换成本选择新进企业产品的努力;二是新进企业采取各种方式和策略与在位企业争夺用户,扩大市场份额的行为。

锁定与反锁定策略在传统经济中虽然也常有运用,但其广泛性、深层次性与搏弈的激烈程度远不如网络经济中的“锁定”与“反锁定”,因为在网络经济中,由于网络的外部性,网络经济边际递增性以及不同于传统产品的供求规律,不仅决定了网络经济中“胜者通吃”的市场特征,还决定了锁定和反锁定是网络市场竞争中最主要的竞争策略。因此,本文重点讨论网络经济中的“锁定”与“反锁定”策略。

二、关于转换成本

由上可知,锁定与反锁定的关键是转换成本。网络经济中的转换成本(SwitchingCost)是指用户弃用在位产品,选用新产品所必须支付的各种耗费和失去由在位产品带来的相关利益等。转换成本构成包括:(1)设备和软件更新费用;(2)新旧系统转换费用,如格式转换、数据调整的费用等;(3)新产品的学习费用;(4)弃用在位产品的净值损失;(5)在位产品的学习费用;(6)与在位产品相关联的设备和软件费用;(7)弃用在用产品,导致利益上的损失等。转换成本应由新增成本、沉没成本,机会成本三部分构成,在确定“锁定”和“反锁定”策略时这三种成本都必须考虑。

三、企业对用户的锁定策略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希望能锁定用户,并不断扩大锁定范围,这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基于此,可采取以下八种策略:

(一)抢先化策略

网络经济中,在特定情况下速度比质量重要,时间比性能重要。与传统经济相比,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特点更为突出。最先投入市场的产品,也是最早进入用户选择视线的产品,且竞争产品少,被用户选用的可能性大。另外即使比较出彼此的优劣,用户也必须考虑转换成本,再决定是否投资购买新产品。

(二)升级化策略

企业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使产品性能更优、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好,以满足用户的需要。随着产品不断地升级,迫使用户不断追加投资,用户弃用在位产品的沉没成本越高,用户就越是容易被锁定。

(三)标准化策略

企业运用公开技术标准等方式,使自己的产品标准成为市场上的技术标准或行业标准,这样不仅使产品兼容性扩大,给用户带来了便利,降低了产品的使用成本,而且标准所具备的强制性增加了用户改用其他产品的技术风险和转换成本。因此,标准化“锁定”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深度锁定。

(四)品牌化策略

一个企业的品牌是企业的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市场地位的综合体现。通过对品牌的价值塑造,使品牌代表一套价值观联盟,通过与消费者的深度沟通并同消费者引起心理共鸣,得到消费者追捧。而网络的开放性和无边界性,使得品牌正面效应最大化。

(五)组合化策略

将若干相关产品和服务捆绑销售,这在网络产品或信息产品中尤其容易实现。即使用户对其中某种产品不满意,但用户一旦放弃这一产品,将无法享受捆绑的其他产品或服务。

(六)专门化策略

按照特定用户的特定要求提供专门化的产品即为专门化策略,这类用户群虽然在市场中的份额不是很大,但用户一旦选定专门化产品,就会被其深度“锁定”。这是因为专门化产品价格要高于标准化产品,为客户量身定做的专门化产品使其不得不投入更多资金和培养专门人才,必然伴随着高转换成本。

(七)规模化策略

传统经济中,规模效应只是降低了单位产品成本,而在网络经济中,规模效应不仅降低了单位产品成本,还提高了产品的使用价值。因为网络经济的外部性和边际效用递增性,产品规模化程度越大,用户使用产品的效用就越高。以上是具有网络经济特征的企业对用户的锁定策略,当然还可以采用传统经济中的锁定策略,如垄断化策略、契约代策略、忠诚化策略等。

四、新进企业对在位企业的“反锁定”策略

新进企业要在网络经济中站住脚跟,进而扩大市场份额,必须打破在位企业对用户的锁定,进而锁定自己的用户,使自己成为在位企业。这一进程成败的关键在于反锁定策略的正确运用。反锁定策略的基础是技术创新,反锁定策略成败的关键是降低用户的转换成本。其具体措施如下:(一)创新化策略

新进企业推出的产品必须技术更先进、性能更优、效率更高、价格更低,较之在位企业产品有明显的优势,才有可能取代在位企业。因为新产品的优势明显,用户转换成本又相对较低,在位产品的主流地位才会受到挑战。所以,技术创新是“反锁定”策略能否成功的基础。

(二)兼容化策略

当新进企业产品技术、性能、成本比在位产品有相当优势时,若能进一步考虑用户的转换成本,尽可能采用与在位产品有一定兼容性的设计,用户的转换成本便可能降低,就较容易实现“反锁定”。

(三)安全化策略

现代信息产品由于功能越来越丰富,结构越来越复杂,因而可能存在疏漏,这些疏漏一旦形成故障或事故,将给用户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新进企业若发现在位企业产品安全性方面的缺陷和漏洞,有针对性的推出安全性更高的产品,用户弃用在位产品选用新产品就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四)兼并化策略

为迅速扩大市场份额,资金实力强又尚未形成市场优势的新进企业可以运用资本经营方式,收购整合具有一定市场份额和发展潜力的在位企业。对于用户而言,虽将“锁定”企业换成新进企业,但几乎不存在转换成本;对于新进企业而言,降低了市场竞争的磨擦成本,较快地实现了市场份额的扩大。

(五)同盟化策略

当新进企业和在位企业各有优势,竞争将会两败俱伤,二者结成同盟就是一种“双赢”的选择。这样,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减少市场成本,又可以降低用户的转换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六)合作化策略

在新进企业产品具有一定优势,并具备较强资金实力的情况下,新进企业可采取与用户合作的方式“反锁定”。如为用户承担部分或全部转换成本,并辅以更低廉的价格、更全面的服务吸引用户,以此打破在位企业对用户的锁定。以上是具有网络经济特征的新进企业对在位企业的反锁定策略,当然还可以采用传统经济中的反垄断化策略等。

五、用户对企业的“反锁定”策略

用户被锁定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基础。用户一旦被锁定,就成为网络中的一个结点,构成网络产品的一部分,结点越多,用户使用产品的效用就越大,从这方面来看用户被适度锁定并不一定是坏事。但受制于人的被锁定总是被动的,用户希望保留主动权,就必须使自己不被深度锁定,更不能被完全锁定或恶意锁定。因此,用户对企业也要注意运用“反锁定”策略。

(一)开放化策略

首先用户应通过招标方式选择产品,让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对用户有利的竞争。其次,在签订购买合同时,要拒绝企业对用户选择权进行限制的条款,并增加对企业责任义务的相关条款。再次,用户应尽量选择兼容性较大的产品,以减少用户对某一企业产品的过份依赖。最后,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督促企业履行合同中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实施质量保证,慎重对待企业提出的产品升级、配置改变等方面的要求,以避免深度锁定。

(二)专业化策略

用户应尽量使自己成为技术内行,用户对产品的技术性能越熟悉,在交易过程中就越主动。要警惕供货企业利用信息产品技术复杂性采取价格讹诈:包括价格高昂但又没有多大用途的配置;提供多余的功能;人为设置技术含量并没有真正差别的技术等级;频繁的升级;为增加用户对企业的依赖性而设置的人为技术缺陷等等。要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用户就必须成为专业技术上的内行,才可能不被供货企业恶意锁定。

参考文献

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4

众所周知,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 美国《侨报》发表文章,对“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当今惟一超级大国”美国的“数字化”程度作了对比。文章说,截至2000年年中,中国的电脑拥有量为1590万台,平均每万人88台。美国的电脑拥有量为1.6亿台,平均每万人拥有近5000台,是中国每万人拥有量的57倍。1995年底,美国网民数量为600多万人。2000年7月,美国上网人数已经达到1.37亿人,占全美总人口的一半。 1995年底中国网民数量为8万人,2000年7月中国CNNIC的数据称中国网民数量为1690万,略高于全国人口的八十分之一。 从1965年开始,一些学者尝试建立信息化指数模型来对信息化进行社会测度。据相关计算,1985年中国的信息化指数为37.88,预计2000年达到145.3,而美国1977年的指数已经是1006.9。①

数字鸿沟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著名IT评论家胡泳认为,数字化经济本身造成一些输家也造就一些赢家,这种输赢的差距表现在一个国家之外,就是国与国之间的技术进步与发展方面的鸿沟。如果新技术造就赢家和输家,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在新的秩序中输掉所有的东西。著名IT评论家姜奇平认为,数字化生存我们已到被淘汰边缘。数字鸿沟的问题非常严重,严重到百分之九十多比一点多的差距,甚至可以说存在一个“沟籍”的问题,不是球籍,是沟籍。②事实表明,中美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现象日趋严重。如果我们对此重视不够,将会使中美之间已经存在的科技、工业、农业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中国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宏伟战略目标有可能成为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二、中美数字鸿沟探源

在网络经济中,中国的起步并不算晚。早在7年前,当美国政 府大力倡导“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时候,我们就已迅速地跟进。那么,在不到10年的时期内,中美之间为何会产生如此惊人的数字鸿沟?对此,学术界和IT业界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由国家、社会之间整体实力的差距所形成。

天极网总裁李志高认为,数字鸿沟和数字方面的差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或者是信息技术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牵扯到很多问题,包括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信息资源不足,和资金、文化,还有就业生活质量等整体社会水平相关的问题。

第二、企业层次的信息化水平太低。

方正公司副总经理宋建东认为,利用网络技术不是取决于企业的意愿,而是取决于企业的内功,尤其是企业的组织架构、岗位分析和业务流程。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不太可能跨越数字鸿沟。

第三、资本市场对于消除或者扩张鸿沟起着重要作用。

方兴东认为,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支持还远远不够。 互联网最需要的是风险投资的支持。美国风险资金投入互联网的有400多亿美元,中国投入互联网的所有资本加起来估计还不到40亿人民币。中国目前没有真正的风险投资公司。美国1999年互联网上市公司的价值是1.3万亿美元。加上风险投资的400亿美元,这就是美国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根本。中国如果没有这两块投入的话,根本就没法进行。③

第四、缺少从事电子商务的基本条件。

樊纲认为,在发展网络经济上,我们面临比发达国家更多的制约,从"软件"上看,我们的信用卡体系还不发达,持卡人还很少,相关的金融服务保障和法律保障还非常欠缺;从" 硬件"上看,我们的批发、零售业本身的现代化程度还不高,邮购、"目录购物"还非常不发达,因此能在网上交易的种类、规模就会非常有限,如何保证送货就更是问题。④

第五、制度上的障碍。

周其仁认为,目前我国关于网络经济缺乏清楚、明确和简明的规制框架,这是发展网络经济的主要障碍。一些行政部门在没有法律根据的情况下,任意扩大规制权限,导致混乱、多部门无明确规则的管制,这将使中国失去发展网络经济最可贵的时机,在亚洲和全球竞争中落伍。⑤

上述观点各自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中美数字鸿沟的产生根源进行了剖析,充分揭示了中美数字鸿沟形势的严峻性。但是,它们没有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哪一种因素具有统率全局的作用,哪一种因素是消除中美数字鸿沟的最佳突破口?

根据第一种观点,数字鸿沟的产生,是由于中美两国在国家之间和社会之间的整体实力存在着巨大差距,而整体实力之间的差距是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得以缩短的。这是否意味着,中美数字鸿沟将会经历很长时间才能消除?果真如此的话,现有的数字鸿沟将会进一步扩大两国的整体差距,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其余几种观点,无论是企业的信息化问题、资本市场问题、电子商务的基本条件问题,还是制度性障碍问题,最终都要归结到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是等待呢,还是积极行动起来?是等待条件成熟呢,还是积极创造条件?这些,都与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关。网络经济是一种革命,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任何一场革命的起点,都是新的思想观念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冲击。没有牛顿的科学思想的流行,就不会有产业革命;没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就不会有改革开放。当新的思想观念逐步取得领导地位时,人民群众中蕴含着的巨大潜力就会爆发出来,一切障碍和限制就会在人们的积极努力下迅速地被冲跨。

我认为,美国在网络经济上的国际领先地位,首先来自观念上的领先。政府、国会和美国民众,都对新经济持欢迎态度,都对其革命性意义予以充分肯定。中国与美国目前的最大差距,其实还是观念上的差距。如果中国从政府到民众都对网络经济在观念上有了革命性的突破,由政府牵头,从制度创新开始,对发展网络经济的各种限制条件予以坚决、彻底的消除,中国的网络经济就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就能在更短时间内实现。

三、观念革命

持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才能与网络经济的革命性要求相适应?中美两国在思想观念上主要存在哪些差异?这些,就是我们需要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我认为,数字观念、时间观念、创新观念、风险观念、动态观念、人才观念等六个方面的观念革命,应是消除中美数字鸿沟的逻辑起点。

1、数字观念: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经济的革命性意义。对于未来任何一个传统领域,互联网都将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如果我们在网络经济上仍然处于被动地位,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而且是中国未来的命运。

网络经济的根本特征是互联性。互联性大大提高了市场的交易效率,使社会分工水平产生了飞跃,给市场和经济活动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可将之称作网络效应。网络效应将随着网络的扩张而日益显示出更大的威力。互联性和网络效应对网络经济的运行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之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经济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它们包括快捷性、全球性、对称性、虚拟性、模糊性、知识性、复杂性、垄断性和公平性等。我们必须迅速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以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

2、时间观念:由于网络经济的快捷性特征,使得时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产品生命周期迅速缩短,一种产品可以在几个月甚至几天内变成主流化的产品,又可能在几个月内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网络经济中强调要快速反应、抢占先机。从企业角度来说,不是大企业吃掉小企业,而是反应敏捷的企业吃掉反应迟钝的企业。从国家角度来说,不是大国吃掉小国、强国吃掉弱国,而是反应敏捷的国家吃掉反应迟钝的国家。例如,美国政府率先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使80年代处于竞争劣势的美国,在9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明星。北欧和日本在移动通信上先于美国一步,在未来的移动商务经济中将占据领导地位。又如,从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实力上说,印度均不如中国。但由于印度政府抢先一步对网络经济采取积极扶持政策,使得印度无论在高速计算机和软件开发等关键领域上都领先于中国。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软件大国,国内软件业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印度IT出口已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5%。《远东经济评论》甚至暗示,如果中印之间在IT产业上的差距继续扩大下去,未来亚太地区将不是以中国为中心,而是以印度为中心。⑥

3、创新观念:在市场变化迅速的情况下,企业要不断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并不断主动淘汰自己的产品。创新与灵活性成为企业的生命线。有了创新和灵活性,一个小企业可以迅速成长为大企业。失去了创新和灵活性,一个大企业可能会迅速走向衰败。

在美国,创新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人人以能够独树一帜、充分表现自己而自豪,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美国在知识产权法规的制订方面和执行方面的严格程度是有目共睹的。政府、企业和大学也积极为激发人们的创新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历届政府都在科研开发方面给予企业和技术研究部门较多的资助,在制订经济政策方面也更多地向那些教育部门和科研机构倾斜。美国巴尔蒂莫大学经济学家Zoltan Acs一针见血地指出:“什么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是我们的创新能力”。

中国与美国形成鲜明对照。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表明他重视的是模仿而不是创新。中国在创新方面的阻力较大,特别是长期施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带来了稳定的收入、较大的安全感和僵化的管理方式。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创新观念大为削弱,人们的创新能力不可能被充分激发出来。至今为止,中国的经济成就主要来自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模仿,网络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有人将中国的互联网称作“互抄网”,成千上万个网站提供的内容大同小异。中国电脑市场国有品牌的占有率在提高,但技术含量并未提高,大多数电脑公司从事的是散件装配。如果长此下去,中国的网络经济如何能繁荣?

4、风险观念:在网络经济中,正反馈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互联性、由于信息传递的快捷性,人们之间产生了频繁、迅速、剧烈的交互作用,从而形成不断强化的正反馈机制。最初发生的一件偶然事件,会由于正反馈作用而不断扩大其影响,使细微的差别最终演变成巨大的鸿沟,甚至会导致系统的崩溃。这就是网络经济大起大落的主要根源之一,这就使网络经济既存在巨大的收益,又存在巨大的风险。

中国网络经济兴盛时,热浪铺天盖地;网络经济低落时,处处寒气逼人。人们刚刚为巨大的收益而陶醉,随即就被巨大的风险所击倒。美国的情况却完全不同,无论网络经济是冷是热,美国投资者的反应都比较冷静,没有出现极度狂热或极度恐惧的状态。正是中国在风险观念上的巨大落差,导致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发展的支持程度远远落后于美国。

5、人才观念:如果说以蒸汽机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使资本第一次成为生产中的关键性要素的话,计算机和互联网则第一次使信息和知识成为生产中的关键性要素。这一点,不仅反映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上,也反映在企业的资产结构上——无形资产价值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形资产甚至比有形资产更重要。由快捷性带来的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使得有形资产迅速贬值,甚至会变得毫无用处。相反,无形资产在越来越多的商务中成为主体,它由品牌、良好的客户关系、雇员的才能、业务流程与系统的内在经验等组成,对企业附加价值的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国家来说,人才和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使网络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为人力资本创造性的发挥建立起必要的组织制度和其他社会文化条件。

6、动态观念:在美国,网络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改造传统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力量。在中国,很多人以静止的观念来看待网络经济。他们只看到网络经济在发展初期受到的挫折和问题,没有看到网络经济蕴含的巨大潜力和革命性的力量。例如,有人认为,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应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产业,待新经济发展成熟了再去引进,以减少网络泡沫带来的损失。他们没有想到,发达国家正在加紧用新经济改造传统经济,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比较优势不可能长久保持下去。更何况长期固守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放慢了新经济的发展步伐,将会使中国永远处于国际分工的较低层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反之,如果我们持有动态观念,重视动态比较优势,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彻底改造传统经济,就能大大降低信息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迅速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主要参考资料

① 《青年参考》 2000年11月3日

②《北京青年周刊》 2000年11月9日

③《科学时报》 2000年5月13日

④《福州日报》 2000年6月19日

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5

关键词 网络经济 网络外部性 标准化 进入壁垒

新经济下的产业以很大范围产出上的平均成本递减、相对于新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可以获得的融资而言不算太大的资本投入、非常高的创新率、迅速而频繁的进入和退出、消费的规模经济为特征的,满足这些特征,要求在标准设定方面实行垄断或者企业间的合作,纵向一体化在新经济中往往更为普遥。而这些特征都把新经济推向垄断,同时也推向竞争。

一、新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形成

1.网络外部性、正反馈效应和需求方规模经济

网络外部性作为新经济最基本特征,是指某一信息产品对一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者可兼容产品用户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因用户数目增加而增加效用是产品的直接外部性,而由于用户数目的增加导致更多互补产品供给而实现效用增加则是产品的间接外部性。网络外部性是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规模经济。产生于市场需求,是一种需求方规模经济。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存在,导致某一特定网络产品用户越多,该产品具有的价值越大,从而吸引更多用户,由此形成网络扩张的正反馈效应。在此效应作用下,信息产品市场迅速扩张,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市场垄断性加强,可能形成独家垄断性市场结构。

而工业经济下亦存在的正反馈效应,也有规模经济效应。但是这种来自供应方规模经济导致的正反馈效应,在产品达到一定产量便进入”边际收益递减”阶段,负反馈将发挥支配作用。因此旧工业经济时代,厂商很难将规模扩大到垄断整个市场的地步,单个公司主宰市场的现象难以出现。

2.兼容性与标准化竞争

产品的兼容性指一个“系统”中两种组件结合并工作的能力。两种产品结合并共同提供服务但没有成本时,就说是兼容的。这种产品之间的兼容性程度直接影响网络规模大笑,从而影响产品的应用速度和市场地位。如果产品兼容,拥有的网络价值相同,以成本竞争优势地位。但是如果产品之间不兼容,而网络外部性较强,如果厂商采取先发优势进入市场并形成行业标准,在正反馈效应作用下,可以获取巨大的超额利和市场控制力,甚至垄断市场。由于标准选择中的锁定效应,使得信息市场中,消费者预期对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重要影响。在信息市场上,新生产品想要进入时,除了自身技术优势,还要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差异化竞争等手段来积极引导消费者,通过正反馈效应来形成和扩大市场垄断地位。

3.产品或市场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导致市场垄断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市场上,先入者的技术标准构筑起后入者的市场进入壁垒,从而导致市场垄断。归根结底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从网络外部性和消费者惰性产生的锁定效应来看,消费者是进入壁垒的设立者,虽然并非自己选择。但是,信息市场上,技术创新是动态过程,创新而带来竞争的持续不断,竞争可以打破垄断形成新的垄断,技术标准也会不断更新。这些竞争围绕技术标准化展开,先入方用作进入壁垒的技术标准成为后来者进入市场的障碍,竞争也就以此为关键,由此,信息技术不断被替代和升级,也出现了网络经济时代垄断的一方面特征:高竞争和高更替。

4.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为了鼓励知识产品生产而授予知识产品生产者的一定程度的垄断权,对促进技术持续创新十分必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己经如此。企业是要从创新的利润中汲取创新动力的。而利润才通过发明专利加以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的一种合理垄断。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效应更使得企业在信息技术快速变化发展的情况下保持一定市场垄断性。比如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市场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特征

1.垄断市场的技术性

新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技术垄断是企业在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由于有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技术的不断扩散和难以仿制的特点,创新企业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技术垄断,对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这和旧的工业经济时代不同,工业经济时代影响竞争的决定因素在于资本,企业只有拥有足够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因此,竞争的积累主要是资本积累的竞争,垄断的企业多是资本雄厚的大企业。而网络经济时代占有市场垄断地位并不一定开始都是大企业,垄断地位不能单凭市场份额来判断。

2.垄断市场的易变性

在新经济时代,垄断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垄断,技术创新是形成市场垄断的关键性因素。由于创新技术的不易性和进入壁垒,以及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再结合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垄断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较强的优势和稳定的市场垄断地位。一浪高过一浪的创新活动也使得信息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使得新经济下的垄断具有很强的世时期性和脆弱性,更是暂时性的垄断。新经济下的市场垄断稳定性和变动性并存,造成了整个市场的易变性。

3.垄断市场的竞争性

新经济下垄断与竞争的关系特征也发生了不同于旧工业经济时代的变化。不复是交替性关系态势,而一定程度上互为强化。伴随着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虽短,创新频率提高。另外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完善,减小创新的障碍,所以信息市场,垄断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比尔·盖茨就已在警告员工,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而竞争和垄断之间呈现了交替性,并互相激发。

4.垄断市场的合作性

旧工业经济时代也存在企业之间合作,但多以价格和产量的合谋形式存在,损害了消费者福利而为反垄断法所规制。但在新经济中,企业合作大大加强。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企业合作的价值更大。另外,消费者导向的市场之形成也成为企业合作的必须选择。此外,网络技术为企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条件。新经济时代因产品技术性和开发风险的提高,封闭式创新模式已不再适用。

5.垄断市场的全球性

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6

由于数字产品可以很轻易地以低成本进行复制,数字产品呈现出了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成本结构:一旦第一份数字产品被生产出来,多拷贝一份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数字产品的这种成本特征从根本上否定了供应曲线的存在:当生产的边际成本接近零时,你如何按边际成本来决定价格?难道以接近零的边际成本来确定价格?如此低的价格是无法弥补数字产品生产初期投入的大量沉没成本的,因而是不合理的。在这种条件下,数字产品的定价显然是无法按边际成本曲线向上攀升的原理来加以确定的。

当我们从产品的供给方转到需求方时,传统的需求曲线在数字产品定价中的地位也发生动摇。与供给曲线的消失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随价格上升而下降的基本规律在网络经济中依然存在,但是别的影响需求的因素正在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价格可以反映一切影响因素的假定很难成立,以此假定为基础的需求曲线也就难以再作为定价的研究基础。除了广告的影响、消费者在电子商务的生产和消费中地位的改变之外,另一个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就是数字产品所具有的网络外部性。

数字产品的网络外部性主要体现为:一件数字产品所使用的人越多,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口碑就越好,还有可能出现对这一数字产品的依赖和锁定。例如在网上售卖一个软件,当消费者进行选购的时候,他将不仅仅考虑价格问题,他往往更多地考虑这一软件是否已经有许多人在使用,这意味着这个软件的消费者口碑很好,也意味着他所使用的软件可以和大多数人的兼容,不会出现与其他人无法交流的问题。如果这一软件是他以前使用过的某一软件的升级版本,那么他更容易倾向于选择这样的软件,因为他无须再学习新的使用方法。这种现象也可以称为“消费者规模经济”。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中,价格往往不再是主要的或者是单一的考虑对象,也就是说,在这里价高少买、价低多买的需求规律失去了原有的决定性地位。

此外,由于网络经济比传统经济、数字产品比传统产品都表现出更大的可变性,相对静态的需求曲线在动态的产品定价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趋于减弱,显然是不可避免的。同时,数字产品对个人偏好的依赖性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需求规律。由于数字产品所包含的信息内容对消费者而言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数字产品的生产者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进行产品定制和差别定价。而数字产品的可变性为这一策略的实施提供了物理基础。可以说,尽管非数字产品也可能实现差异化定制,但数字产品在可变性和依赖消费者偏好方面的突出特点导致其差异化和定制化的程度要远远高于任何其他的实物产品。在这样的产品差别化和定价个人化的动态过程中,如果仍然象在传统经济中那样,单纯地根据价格来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

产品差异化与差别定价

由于价格可以随着不同环境条件灵活变化,因此不可能给出所有的具体解决方案。但只要涉及到网络经济下数字产品的定价问题,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到一些最基本的定价原则问题,这些基本的定价原则是我们制订定价方案的出发点。

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可以有效降低产品之间的替代性,一家企业产品降价的行为并不会显著影响另一家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这也就是垄断竞争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成功地进行差异化的产品就可以抵御降价的不利影响,使自己的价格维持在边际成本之上。因此,产品差异化会直接影响到价格竞争的密度。另一方面,产品差异化是如何导致产品替代性降低的呢?主要是因为产品差异化建立了一个固定的客户群,在很多情况下这被称作市场壁龛(market niches)。由于固定的客户群对差异化的产品有某种特别的偏好,因此他们不会轻易选择同类产品中的其他产品来作为替代。这样就使得实行产品差异化的企业拥有了对这些固定客户的某些市场权利,其中最主要的权利就是定价权利。

当然,产品差异化也并不是随意的。企业不可能将所有技术上可行的产品都生产出来,而是事先从所有可能的模型中选择出若干种进行生产。如果把所有的可能产品都生产出来,必然会耗费大量的固定成本,同时过度的产品差异化会使顾客的支付意愿愈发分散,这就会导致多数产品面临着需求不足而根本无利可图。这主要是与固定成本的存在有关。因此固定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品差异化的范围和程度。

产品差异化与定价的关联

在网络经济下,由于数字产品的成本特征以及信息技术的推广,使得产品差异化成为信息型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它与定价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了。如果产品不能有效地进行差异化,那么数字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会导致价格下降到零(即产品的边际成本),这时企业就难以为继了。比如,仅仅靠原始数据库(尤其是毫无特点的电子电话簿)为生的企业,现在就已经大量地被市场所淘汰了。很显然,为了生存,企业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有所不同,并且要尽最大努力去保持这种不同。这既是数字产品成本结构特征的

要求,也是网络经济下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再以电子电话簿为例,有一家美国的互联网商业目录服务公司在它的电话号码和地址的数据库中连接了一个地理信息系统,这样用户在查找电话号码的同时还可以看到该查找对象的确切地理位置。这个创意迅速地使自己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的区别开来。

归根结底,企业之所以要千方百计地改进他们的产品,是因为他们想通过产品的差异化使企业自身在定价方面有更大的自主空间。因为差异化降低了产品的可替代性,因此拥有该产品的企业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市场支配力,这种支配力会促使企业进一步提高价格。虽然提价限制了需求,但价格高于平均成本会使利润增加,所以在利益的驱动下,数字产品的价格会趋向垄断化:它们会比边际成本高,而且产量是受限制的。数字产品的成本结构要求企业必须对其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差异化。产品差异化的经济动机就是要减少相同产品之间的竞争,因为竞争最终会导致该数字产品市场的瓦解。产品差异化的形式很多,比如,对数字产品进行简单的包装,通过提供信息的过滤和搜索服务使自己的产品更具特色。不过,这种简单的包装很容易被大家所模仿。为了防止产品陷入商品化陷阱,企业可以利用知识产权(比如注册)来保护已经差别化的产品。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进行产品差异化,那么就只好充分地利用规模经济,通过扩大销量,依靠成本优势取胜了。

差别定价

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喜好和价格敏感度,因此相同的数字产品在他们眼中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顾客的价值取向,而不是生产成本来为数字产品定价。

图1描述了这种情况,图中的曲线表示产品成本,横轴S代表某种产品的质量水平,纵轴P代表顾客对该产品的某个质量水平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下标代表对同一产品具有不同质量要求的两类消费群体。如图所示,当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等于生产某种特定性能产品所用的边际成本的时候,无论是高需求用户还是低需求用户都能够得到自己满意的性能水平。不同需求层次的市场所对应的价格和质量也不同,不同的直线代表了不同的顾客需求偏好。图中直线与成本曲线的切点代表了某一特定需求层次的顾客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在切点以下的部分都是该层次顾客所乐于接受的交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顾客愿意以适当的价格购买那些最适合自己的产品,运用这种形式的产品差异化和定价方式需要企业对顾客和市场需求有较为清楚的了解。

一般情况下,企业很少以相同的价格(即未进行差异化的产品价格)出售差异化后的产品,尤其是纵向差异化后的产品价格,它并不反映生产和交易的成本 ,这就意味着企业对于同类的产品将以不同的价格向不同的顾客出售。从理论上说,一个有效的竞争性的市场对某种产品只提供一个统一的价格,而不考虑顾客对该产品的评价,但差别定价却利用顾客对产品的评价差异。例如,企业常常利用顾客在购物中所表现出的不同价格敏感来进行差别定价,从而通过产品差异化对低价格敏感型顾客索取较高的价格,对高价格敏感型顾客索取较低的价格。很显然,企业应该尽可能地使用差别定价,因为它往往比统一定价会带来更多的利润。

当然差别定价并不一定要和产品差异化一起进行,只要企业能够有效地区分顾客、划分市场,就可以单独使用差别定价。图2表现了某种产品的需求情况,曲线ACB即需求曲线代表了全体顾客的支付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