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1
礼仪是人与人交往中的一种艺术,学习现代礼仪你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现代礼仪学习心得的内容,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现代礼仪学习心得(一)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简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如果分类,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但所谓五大分支,因为礼仪是门综合性的学科,所以又是相对而言。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大体相同。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国际化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通过学习,可以从中得到很多乐趣,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提升个人素质,使你更适合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生存。
在个人修养方面,现代礼仪起了很大作用。学习现代礼仪,不仅规范了自己的行为,使举止得体,言语文雅,而且还培养了礼貌待人接物的好习惯。每次课堂上老师都要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有关的知识。还会叫同学们现场抄做一些有关的动作。我觉得这一点很好。老师很会带动课堂的气氛。
在职场礼仪方面,也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平时老师举的典例,教室里的各种氛围,都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许多,了解了许多以前所不了解的,各种模拟使我的紧张感减小了,让我可以从容镇定,落落大方的面对眼前的一切。
目前,大家都掀起学习“文明礼仪”活动,一些平时不被注意的事情竟然会成为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因素。想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学习社交礼仪是非常必要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一个人的仪表以及社交是怎样对待他人,个人的仪表问题不仅关系到你自信与否,而且还关系到工作。一旦成为一个企业的员工,那么个人的形象就有可能随时代表企业的形象。这时如果个人的仪表出现问题,个人和企业都会有所损失,或是有形的或是无形的,损失的大小也不一定。
一些生活上的小事也需要我们知道必要的社交礼仪,如上楼时男士先上,女士在后面,这样会避免女士有过多的想法和不必要的尴尬;又如在正式场合里男士要穿西装,打领带,穿皮鞋,而且身上衣服的颜色不能超过三种。这些事情看似简单,可是真要做起来又难免会忘记,所以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礼节。当在会议场合或是上课,不能讲话,以示对开会者和老师的尊重,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还有一点,当你在这种场合想咳嗽时,最好出去咳嗽完了再进来,以免让人产生误解。这些小之又小的细节有时候却是成功或失败的决定因素。譬如一刚毕业的女生去应聘文秘工作,没有录取她的原因是她的头发染成红色。考官认为做为文秘工作,需要注意外在形象,文秘工作应沉稳,而她没有选择好。可见成败在于“一发间”啊!
所以我认为“社交礼仪”是我们大学生必须作的一件事,对我们有百益无一害。
总之,现代礼仪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职业竞争中,学历只占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归属于你的礼仪举止是否得体,得体的礼仪举止会使你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通过礼仪培训的学习后,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到位,从小小的坐姿、站姿到文明用语,似乎我们都有太多的忽略,比如在平时工作中鞠躬礼不标准、文明用语声音太小、面部无表情等常见问题我们都没有多加注意。
通过这次文明礼仪学习,还使我们意识到原来平时忽略的这些小问题其实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大的,试想当办事走进我们的办公室,看见一个精神不振、吐词不清、面无表情的员工时会是什么样的感觉?相信他们也不会有愉快的心情,甚至会产生厌恶感。而我们的服务宗旨是什么呢?可我们的服务态度却带给顾客一种疲倦、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这不是违背了我们的服务宗旨吗?如果我们自己是去办事,难道又愿意见到这样一位工作人员吗?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真正地做到“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力求做好每一件事。当然,这不仅仅要求我们在文明礼仪方面,还包括业务水平方面,我们应在提供文明服务的前提下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服务规范,真正为职工群众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我们的真诚!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社会将更加温馨和谐。
现代礼仪学习心得(二)在大二的这个学期,我选修了魅力礼仪课程。我觉得这是作为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选修课,所以在选择过程中我的态度非常谨慎。我觉得自身的修养还有欠缺,气质方面还打不到效果,经再三思量和对比后,之所以选修这门课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魅力礼仪》课程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其次,在学校与社会上,自己需要更加自信、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推销自己,而魅力礼仪是则自己成长和成功必需的法宝;再次,我觉得自身的修养还有欠缺,气质方面还打不到效果,作为一名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接待外宾,更需要掌握礼仪知识。所以就下定决心选择了《魅力礼仪》。
刚开始有点不适应,觉得这些礼仪都很累,觉得在生活中也用不到,但是经过老师的讲解,觉得越来越有用,在以后的生活中、工作中,用处都很大,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简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国际化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
在个人修养方面,现代礼仪起了很大作用。学习现代礼仪,不仅规范了自己的行为,使举止得体,言语文雅,而且还培养了礼貌待人接物的好习惯。尤其是平时老师举的典例,实训室里的各种模拟,都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许多,了解了许多以前所不了解的,各种模拟使我的紧张感减小了,让我可以从容镇定,落落大方的面对眼前的一切。同时也了解到了许多国家的不同的风俗习惯,多姿多彩的课堂模拟,同学们的踊跃参与,争相表演各国风俗,形象生动,激情澎湃,再谈吐言语中学到了许多。
总之,现代礼仪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职业竞争中,学历只占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归属于你的礼仪举止是否得体,得体的礼仪举止会使你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魅力礼仪》这门课程对我触动很大,对我学习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一个女生,我希望在外在形象塑造方面可以多讲一点,讲细一点。老师上课风趣幽默、博学多识、为人师表的形象,亦将对我产生重大影响。我将会把课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个人形象和人际关系,使自己在公关礼仪方面有一个质的提高。
现代礼仪学习心得(三)这次现代礼仪培训使我对现代礼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我平常生活对礼仪的理解和课上所学的做个探讨,谈谈自己的看法:
现代礼仪顾名思义就是现代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同时也约束了人们在日常活动中的某些方面。现代的人地往来中任何一个表现都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也许是一块手表也许是一顿晚餐。 如今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形成,各国间的联系加强,人际交往活动普遍增多,如何才能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除了需要卓越的能力外还要掌握有效沟通及妥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优雅的企业形象因此,现代礼仪便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加入WTO,会有越来越多的商机,因此就更需要拥有现代礼仪的人才,现代礼仪培训中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仪容礼仪,仪表礼仪,仪态礼仪,同时也包括了握手,电话,名片等礼仪规范
仪容,以貌取人不可取,但往往人第一印象在社交场合中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形象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好印象。在仪容这一方面,我觉得自然美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先天条件不是那么好,也可以通过化妆等方法去改变自己的形象,一个好的外在形象会令人赏心悦目,感觉愉快。同时内在美也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艺术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准,培养出自己高雅的气质与美好的心灵,使自己秀外慧中,表里如一。仪容的内在美是最高的境界,仪容的自然美是人们的心愿,而仪容的修饰美则是仪容礼仪关注的重点。要做到仪容修饰美,自然要注意修饰仪容。
仪表,主要在于服饰着装规范,体态姿势,举止等方面,是人举止风度的外在体现。风度是指举止行为、接人待物时,一个人的德才学识等各方面的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风度是构成仪表的核心要素。生活中个人的仪表非常重要,它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礼仪素养,是人们交往中的"第一形象"。天生丽质,风仪秀整的人毕竟是少数,然而我们却可以靠化妆修饰、发式造型、着装佩饰等手段,弥补和掩盖在容貌、形体等方面的不足,并在视觉上把自身较美的方面展露、衬托和强调出来,使形象得以美化。
仪态,其实也是行为风范,这是对你自身各方面行为的规范,如站姿、坐姿、走姿、蹲姿及手势这些方面。现代礼仪是一门很有内涵的课程,是我们上学需要学习,生活中需要体会,一生中都要不断提升的学科,此次学习让我感受颇多。
现代礼仪学习心得(四)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无不体现礼仪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时下我国正在迈向国际现代礼仪显得尤为重要,身为国家的主人、二十一世纪的当代大学生,学习礼仪知识,运用礼仪规范,对提高我们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实现意义。有道是“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一个人要是没礼仪就立不了足,一件事没有礼仪也办不成,一个国家没有礼仪就会不得安宁,可见礼仪是有多么地重要。
礼仪即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是人际交往的行为秩序。良好的礼仪修养对于商务活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在现代中国,随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讲究礼仪,礼尚往来越来越频繁。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进步的重要标志。 礼仪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幸福和事业顺达,更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国民素质、精神风貌和繁荣昌盛。因此不难看出,现代社交礼仪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备品,而且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知识。 纵观当今社会,生活礼仪无所不在,因此如何培养一个大学生的礼仪变成了必不可少的一课。
首先,在社交场合中,如何运用社交礼仪,怎样才能发挥礼仪应有的效应,怎样创造最佳人际关系状态,这同遵守礼仪原则密切相关。在与人交往时,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现,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所谓“骗人一次,终身无友”;其次表现为对于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给人留有余地,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自然也是真诚在礼貌中的体现,就像在谈判桌上,尽管对方是你的对手,也应彬彬有礼,显示自己尊重他人的大将风度,这既是礼貌的表现,同时也是心理上战胜对方的表现。要表现你的真诚和尊重,在社交场合,切记三点:给他人充分表现的机会,对他人表现出你最大的热情,给对方永远留有余地。礼仪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礼仪的非比寻常,礼仪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就是一个人对基本礼仪的认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显示,我不得不折服于礼仪的重要性。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拥有良好的礼仪修养。
其次,在社交场上,礼仪行为总是表现为双方的,你给对方施礼,自然对方也会相应的还礼于你,平等是人与人交往时建立情感的基础,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诀窍。平等在交往中,表现为不要骄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视一切,目空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处处时时平等谦虚待人,唯有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适度原则即交往应把握礼仪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而行使相应的礼仪,如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要自尊却不能自负;要坦诚但不能粗鲁;要信人但不能轻信;要活泼但不能轻浮;要谦虚但不能拘谨;要老练持重,但又不能圆滑世故。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再次,注重细节,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一个最基本细小的动作,都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特别在学习这些礼仪当中,我知道了在不同的场合应该着不同的服装,做不同的打扮装饰,与容貌、肤色要相宜,所用的配饰一般不要过多且色调要注意,还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修饰,要使自己在不同环境注意合体。另外在举止行为方面上,我们更是得要注意。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在坐下的时候的坐姿,真的让我受益匪浅,要是平时我们在这方面肯定都没有去在意,学习了这门课我才知道原来我们是多么的大大咧咧,不注重形象,特别是在求职的时候,要是你坐的姿势,就看出了你的紧张以及认识,给考官们对你的印象,或许这么个坐姿就会让你失去这份工作,因此我们知道坐姿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在学习这门课,我还学到很多很多的礼仪知识,让我终生受用。
最后就是明理诚信,宽容大度。孔子曾有言:“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强调的正是守信用的原则。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在社交场合,尤其讲究一是要守时,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决不应拖延迟到。二是要守约,即与人签定的协议、约定和口头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说到做到,所谓言必信,行必果。故在社交场合,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许诺做不到,反落了个不守信的恶名,从此会永远失信于人。我们也需要有一颗能够宽容别人的心。宽容是人类一种伟大思想,在人际交往中,宽容的思想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宝。宽容他人、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甚至咄咄逼人。总而言之,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一切,是你争取朋友的最好方法。 作为当代大学生不光要掌握比较专业的知识,更应该礼仪修养方面提高自己,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优雅气质。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2
人类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非常注意细节的。当经过严格训练后的加加林和其他宇航员第一次进飞船实地训练时,其他人都依次进了船舱,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掉鞋后才进去。这一细节被总工程师看在眼中,最后他极力主张加加林执行登月任务。正是这一良好的习惯,决定了加加林的成功。可见,对孩子的生活细节培养在现代家庭教育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细节是一种品格,体现于日常生活行为举止的方方面面。注重细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生活细节
孩子的学习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最关注孩子,最了解孩子的人,进行细节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父母应身教言教并行。一个和睦的家庭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灵潜意识地积淀下善良、文雅、平和、大度等等意识形态的东西;日常生活中凡事亲历亲为,经常提醒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引导孩子“我有一双小小手,勤劳才是最根本”,“自己有的不挥霍,别人有的不眼热”。时时因势利导,如“餐桌教育”,从小教育孩子吃饭不浪费饭菜,不挑食偏食,懂得礼让;“床头教育”,早晨起床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漱讲卫生,不许躺在床上看书、写作业;“阅读教育”,家中的图书报刊,大人、小孩书架分开,每天晚饭后半小时,全家人读书看报且形成一种惯例;除此之外还有劳动教育,礼仪教育等等。注重细节,持之以恒,使孩子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2、道德细节
良好的道德观将决定一个人事业成就的大小。孩子的善恶,美丑观念更多更直接地来源于家庭而非书本。家长不应该过多在孩子面前谈论名利,谈论钱财;家长应该杜绝从事不健康的活动,让孩子懂得洁身自好,不贪图小利,不追求非分之财(不要对孩子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之类的话来诱导孩子对现实社会产生偏见);家长应随时随地注意训练孩子遵守社会公德。例如,要让孩子学会尊重老年人、残疾人,上车自觉排队不拥挤,上街不随便横穿马路;到公众场所保持安静,不喧哗;到影剧院、体育场按号就坐,不起哄怪叫;到公园,爱护花草树木,不随意攀折。在一切公共场所,都应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家长应该在孩子面前多讲同龄人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使其学有榜样,也可向孩子讲述反面行为,起到警示作用。当孩子某方面表现出色时,家长要及时表扬,使孩子身上已有的美德得到强化。家长从思想上要牢固树立“为国教子”的观念,身教重于言教,关键在于“行”,要为孩子做出榜样,要将这些道德细节落实到孩子的具体言行之中。要知道,道德的力量会让一个人成为国王,或者阶下囚。忽视道德教育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3、文明细节
倡导社会文明,首先要每个人文明,“礼、义、诚、信”是文明的基本要素。家庭生活中,坚持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和社交礼仪习惯的培养。教育孩子不说脏话,保持衣着整洁整齐,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关心父母,尊重劳动成果,言谈举止大方得体,不沉迷网络游戏,生活上不攀比,不浮华,不奢侈浪费,不猥琐局促。这种关注细节的长期性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它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4、安全细节
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3
一、职业学校学生道德现状
由于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自卑心较重,自信心不足,加之用人制度的改革尚未完善,公开、公正、公平、合理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对接尚不吻合,学不为所用,市场不能有效地消化人才;社会尚对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存在偏见等,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思想信念方面
思想上缺乏动力、目标。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学习上敷衍了事;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确,认为现在所学将来不一定能用,学习提不起精神,只想混个毕业证。
2.行为意识方面
强调以个人为中心,以自我意志为出发点,不考虑行为后果,追求自我满足,有的甚至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表现形式:损坏公物、破坏环境、打架斗殴、赌博等。
3.纪律卫生方面
强调自由、随便,时间观念不强,缺乏纪律约束意识和卫生意识。表现形式:不遵守 纪律,未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常用他人的生活用品,随便乱扔、乱吐、乱丢等。
4.勤俭自律方面
劳动观念淡化,不注重勤俭节约,行为自控能力差,自律性不强。表现形式:花钱没有计划、大手大脚、奢侈浪费;比吃穿、赶时髦;拉帮结派等。
5.礼仪交往方面
不善于与别人交往,不注重塑造自身形象,不懂得基本的礼仪知识,不尊敬师长,不尊重他人,不诚实守信,举止轻浮,给他人起侮辱性的绰号,公开揭人伤疤和隐私,交友不慎等。
6.道德法制方面
道德意识不强,责任感缺乏,法制观念淡薄,做事我行我素,狂妄自大,凡事都抱着满不在乎的态度。
二、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程传统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起因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也不是客观世界在个体上的自然投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矛盾相互转化的同时,德育过程也是一个实现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受教育者能有选择地理解、吸收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形成个体意识,并能把这种个体意识外化为行为习惯与个体品德,将个人品德行为产生的效果作用于社会,这就是一个知与行统一的过程。
然而,在现阶段我国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开设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受教育者在从“内化”到“外化”过程中表现较为被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施教者没有深刻理解德育理论过程中,德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其表现为:
首先,学生参与度不够,德育课堂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动性,将受教育者的内化过程看作单一的被动接受过程。其次,在我国现阶段的德育过程中,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过于狭窄单一。
三、职业学校德育问题解决对策的思考
基于职业学校学生的道德现状和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应针对现存德育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实现从观念到实践的根本性转变。
1.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的转变
传统德育较多关注学生的认知或知识层面,较少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精神成长,忽视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情感体验,用既定的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的转变,就要强调以发展人为目的,以发展人为主体,以发展人为过程,通过发展人的德性,统领人的各个方面,使人的整体得到发展,进而关心人的未来发展,帮助人对其一生发展进行筹划,使之成为和谐、自由发展的人。
2.由单一式德育向双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变
德育的过程实质是互动的过程。在双向互动中,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促进情感意识和尊重意识的成长,促进相互的理解与价值观的认同和包容。双向互动德育的要旨就是创造丰富多彩的、能够真正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让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真正动起来,真正有了感动,有了理解,有了体悟,而这一切都融入了他的生命之中,成为他的人生经历体验。
3.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转变
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德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综合考虑我国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根据本地本校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有针对性地构建符合本地、本 校实际,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德育模式,以适应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学校的实际需求。
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4
儒家哲学德育教育价值取向孔子终其一生,都在为“恢复”先朝的礼乐制度而奋斗,把“礼”的内在精神落实在人的道德情操上,是孔孟哲学的主要特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孔子哲学的至理名言。孔子既主张用道德的感化和教化来增强我们的道德自律性和他律性,也强调务必通过“礼”的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种种行为。一言以蔽之,儒家“礼”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用“礼”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用“礼”来尊重自己和别人;用“礼”来正身和自律;用“礼”来追求和为贵的境界。
“礼”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主要内涵包括礼仪、礼节。它在以往内化人的道德,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国家的治理,包括现代的管理等方面发挥的巨大的效用毋庸质疑。“礼”作为人类文明的表现形态还有没有其他的价值和意义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儒家“礼”的思想对现代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用“自律”“规范”来增强师生课堂纪律观念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中的“齐”就是约束和规范之意。颜渊在问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此话告诉我们,人的言、听、行,都要受到“礼”的约束和规范,“礼”具有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的导向和价值功能。如果我们不用“礼”来约束和规范我们的行为,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甚至走向反面。
约束与规范在中学教学中也十分必要。在现代中学各科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中学生上课时有种种不爱学习的表现,如看课外书、玩手机、讲话、打瞌睡等。怎样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求知若渴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兴趣不失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必须以约束学生不良行为,强化课堂纪律为前提。制度和纪律要做到张弛有度,既要体现刚性,也要体现柔性。面对恭敬、谨慎、勇敢、直率等不同个性的学生,就要求教师要灵活把握约束的度,否则就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破坏师生的和谐关系。
二、用“自尊”和“尊重他人”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儒家思想非常推崇自尊,《礼记・曲理》说:“失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自尊心,而况富贵乎!”《孝经》说:“礼者,敬而已矣。”由此可见,儒家很是推崇和强调我们人的价值及其尊严。
自尊是自己对自己尊严的认可和肯定;尊重别人是自己对他人人格的认可和肯定。自尊与尊重他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个人立身出世的根本。孔子“礼“的思想告诉我们“立于礼”(《论语・泰伯》),“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由此不难看出,“礼”是我们每个人立身处事的基本的要求和准则。教师要引领示范,更懂得师道尊严。但是教师的自尊它不是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获得的所谓“自尊”,更不是蔑视学生,贬低学生获得的所谓“自尊”,而是通过教师自身崇高的人生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无私的行为表现出的人格上的尊严,是通过科任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等彰显出来。一名教师只有自尊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反之,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学生的老师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也只有在尊重与被尊重中才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用“正身”和“自律”来提升教师德育素养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要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即是说领导者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严于律己才会有很大的感召力和号召力。孔子亦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告诉我们:假如我们不正其身,不能自律,就没有威信、引导力和示范力。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者,必须与时俱进,不失时机地不断提升自我,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让人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在学生面前把自己的缺点放大:如上课时,老师的手机响,成为教室不和谐的音符,有的老师甚至公然出去接电话,有的年轻老师坐着给学生上课,有的老师不修边幅,有的老师动不动就让学生自习不上课,使其放任自流,诸如此类行为会使教师的责任心、爱心、意志力等良好品质失范,自己也就失去了教育学生的“话语权”,而教育的一个目标就是要达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样的境界。由此可见,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5
【论文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下、宗法性宗教背景下研究法律与宗教的关系,探讨中国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融合的契机。人们共同对法律正义的追求和对宗教终极关怀的祈求搭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使人类生活的和谐共存和发展成为可能。
一
法律,原是所有文明共存的现象。然而正好和文明本身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一样,从属于不同文明的法律也各不相同。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和解释世界。于是,不但产生了特定的文化样式,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法律和宗教精神。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希腊哲学,另一个是希伯莱的基督教神学。在这两个源头中,希腊哲学给西方人以智慧,基督教则给西方人以信仰。西方人,至少古罗马时期的西方人多是用希腊哲学修冶自身,而用宗教寻找着灵魂的归宿,基本上可以说走的是对人生外在超越的道路。儒家视法律为礼俗的辅佐,礼俗皆为以家族伦理为基础,藉之来维系一个等差、有序的社会,所以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藉礼法安排伦理名分以组织社会。
孟德斯鸿曾经于历史中去寻找人文精神,我们却要在文化中探求法律和宗教的精神。不过,这仍然是一种历史研究,只是把重点放在了制度的文化性格上面。制度是由一定的文化所涵盖的,儒家就是靠礼仪的制定、执行并不断地推广、解释这一套礼仪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形成了一种文化,而这一文化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现今的法律制度和宗教精神。如在中国传统社会,秦汉建立起大一统国家后,儒家、法家思想合流,礼与法并列,配合政治上中央的“家产官僚制”(Patrimonial Burokratie)与地方放任的宗族乡党的政治形态以及匾乏式的农业经济,历两千年治乱相循,大抵社会的本质变化不大。礼法并列,其实就是法律的礼俗化,儒家伦理的思想体现在中华法系上,便是对家族与阶级的强调与重视。儒家伦理的“讼则终凶”的想法,体现在乡土社会上便是个“反诉讼的社会”(anti-litigation-societies ),因为一切以和为贵,即使是表面上的和谐,也胜过公开实际存在的冲突。在宗族、乡党、行会这些面对面团体里面,个人被紧紧束缚着,而且得到官府的支持。于是,法律争执一步步先在这些团体里消融解决掉,非至绝路,绝不告官兴讼。人们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和现在的法律和宗教?法律与宗教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擅变?它对社会成员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对于这样的问题,显然超出一般法律制度史、思想史乃至历史社会学的研究。然而,这都要通过文化来阐明法律和宗教,通过法律和宗教来审视文化。派深思(T.Parsons.1902-1979)在分析韦伯(M. Weber,1864-1920)的《儒教与道教》时直言不讳的指出,儒家思想决定了华夏民族的性格。这种看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是我们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法律和宗教的精神,就不能只专于儒家一脉。中国历史上有过众多的思想流派,如“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的思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的道家思想;“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曰:严而少恩”的法家思想等。儒家仅其中之一,它在与其他思想派别的对抗与交流中成长起来,自不能避免兼收并蓄,吐故纳新。有时,对抗正是建立在某种文化共识之上。
二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人,我们被迫接受西方的事物。传统文化的解体同时也意味着它的新生,同样,深受传统文化浸的古代法律和宗教也要发生深刻的擅变。但是这种改变不是完全脱离历史的。我们必须轮流请教历史与现实的文化与立法思想。中国近代移植西法后,在一定程度上不再考虑特殊伦理关系。用梅因的话说(Sir H. Maine)是由身份(status )到契约(contract)的过程。在中西不同法律观的冲突中,在中西不同法律文化的领顽里,种种怪象、扭曲、不适应的情形丛生,一方面说明了西方国家制定法仍然在中国社会里“水土不服”的事实,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民间固有伦理气息与息息相关的活生生法律仍持续存活的事实。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未尝不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思索在传统中国法律观与西方法律观的冲突中,有无找出一个适合自己道路的可能性。现在,人们对于法律的拷问,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现实法律无效的苦恼,对法律之治究竟能否行之于中国的困惑。有论者将此概括为“法律信仰危机”。人们一方面对于普遍的“有法不依”怨声载道,另一方面却又向往真正的法律之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法律信仰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人们对人生现实和未来终极关怀的祈求,把法律与宗教割裂开来了。法律与宗教,实是人类经验或说人性的两个基本方面。人类随时随地都要面对未知的未来。为此,他需要相信超越他自身的真理,否则,社会将式微,将衰朽。同样,人类处处、永远面对着现实的社会冲突。为此,他需要法律制度,否则社会将会解体,将分崩离析。人类生活的这两个方面彼此制约,又互相渗透。其实从历史实证的角度分析,法律与宗教,也实是人类经验或说人性的两个基本方面。霍贝尔认为:“没有文字记载的法律,从中国到秘鲁,在它刚刚制订出来的时候,都涉及到宗教仪式和习惯。”宗教因法律而具有社会性,法律因宗教而获得神圣性。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宗教将变成为狂信。事实上,宗教是一种兼具精神气质和社会规范两种属性的社会存在,它与法律存在某种结构和功能上的互补。在历史上也存在这样的实例,在几大文明古国的早期法律中,除了中国的法律只带有很少的宗教色彩外,印度、埃及和巴比伦的法典都同时又是一种宗教经典,这种经典除了规范人的行为,还试图约束人的内心。但在流俗的见解当中,法律与宗教是截然对立的,通常认为,现代法律纯是世俗的,是用以贯彻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工具,而与生活终极意义等一类观念无涉。
其实法律不只是一套规则,更是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作用的活生生的秩序。同时,宗教也不仅仅是一套仪式,更是对世界各种超自然力量价值的信仰,二者是一对矛盾,对立统一于人们现实生活中。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法律与宗教联系过于紧密会有走向一元论的危险,过分分离就会陷人二元论的困境,前者的表现为中世纪的欧洲。那时,所有的知识都源于基督教的信仰之中。后者表现为隐伏在法律与宗教截然对立后面的东西,那就是建立在主体与客体、意识与存在对立基础上的二元思维模式。西方的二元论思想早在十一世纪末圣安瑟伦“先信仰而后理解”的格言里已露端倪。五百多年以后,它又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名言中找到了“科学”的表述。我们认为法庭不仅要设在社樱,更重要的是设立在内心。内心的道德律令的胜诉高于制度法条的胜诉,使法道德回到人本身,法的教训转变为教化。
三
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6
提要:本文通过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误区,探讨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标准依据,提出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方案,并提出职业素质培养建议。
现在的专科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阶段,培养出大量的实践能力强、可以“用”、“用”的上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专科教育不可忽视的培养目标。在经济建设的热潮中,“人”作为基本的建设要素,被赋予了新的要求,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新型的人才作为人力支持。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应当发挥好应有的智能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人才支持。而“应用型”人才以“用”为直接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最直接的人才。
一、现有专科教育中的重点与存在的误区
(一)专科教育中的重点。如何才能培养出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专科教育的迫切任务。而职业素质是保证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和就职工作过程中顺利进展的基本条件,及早、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专科教育的重点。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走向就业的基本条件,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和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应包括以下方面:
1、知识以“实用”为前提。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和社会继续教育来获得。专业教育应联系实际选择实用型、操作型知识,以增加学生的职业潜力;而继续教育的作用是补充一个人的知识构成,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获取。
2、具备专业化的高级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必须以应用为导向,是执行能力的体现,它需要熟练掌握所从事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有效沟通能力、高度的服务意识和准确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敬业为导向的职业态度。敬业既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职业道德的崇高表现。一个具有敬业精神的人,即使工作能力相对低一点,也能找到发挥自己作用的空间。
4、学会求取生存的职业心理素质。在竞争社会,每一个职业人的职业生涯中都将会面临挫折和困难。因此,能否面对工作中的挫折、差距、失败自我调整心态,对现代人来说也是一项能力指标。
(二)现有专科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误区。现在的专科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阶段,但专科教育刚刚从传统教育转变过来,所以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旧式的观念、做法,这些做法会影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妨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仅是拥有专业知识,而且包括提高其从业能力。专科教育教学和培养的目标是什么?是让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呢,还是使他能够在具体的从业中把工作做得更好?笔者认为,这二者不是完全对立的概念,其之间有联系,但又是不同的,而且是混淆不得的。我们的培养目的,不是使学生有了“毕业证书”、仅仅是“毕业证书”的持有者,不是让他们成为只能适应学校而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人才”,而是使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尽情发挥才能,创造应有的价值。然而,在以往的专科教育教学和学生培养中,我们确实存在着混淆知识和能力两个不同概念的问题,误认为知识就是能力,学生只要有了专业知识,也就等于这个学生有了从业的能力。其结果是,一些学生手里拿着毕业证书,不能很好地选择职业,更谈不上创造良好的从业效果。这种误解严重偏离了现代专科教育教学和培养的目标,影响了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发挥作用,与新型人才观有着很大的反差。
2、“只管到学生走出校门”的做法影响了学生的社会发展潜力。我们通常的认识是,学生毕业拿到毕业证书了,这就是学校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至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发展的如何,有没有发展后劲,那不再是学校的责任。现在的专科教育是市场化的,一切以用人效果为评价准则,在学校考试成绩再好的学生,如果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那也不会受到欢迎。这只能证明学校在教育和培养方面的不足,也说明这样的教育和培养是脱离社会发展要求的。市场化的用人标准是看他做得怎么样,而不是看他的文凭如何。企业和社会不会养闲那些只有高文凭而无实际能力的“人才”,如果一个学校只培养这样有高文凭而无实际能力的学生,那这样的学校不会具有生命力。对于面向市场的学校的评价标准,不是建立在学校自己的内部,而是建立在用人需求那里。就似检验一个企业的产品一样,它的质量优劣不是企业自我作出的,而是在消费者那里。目前,在用人方面已经出现了对专科教育质量产生疑问的看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自身教育存有偏差的再认识。
3、认清非技术性因素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必要作用。既然专业知识不等同于能力,那么,我们就必须认清从知识到能力过程中的非技术性因素的作用。一个学生的实有水平能否发挥出来,不是专业理论知识本身所能决定的,它还要靠大脑中那些非技术性因素的支配,包括情感、意识、理性等等,也要受到实践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经验、为人处事态度等方面。例如,一个专业知识成绩很好的学生,由于不了解用人市场的情况,或是没有选择好专业的发挥点,或是没有处理好当时的人际关系,或是情绪不好,或是性格上存在某种不足,那么他的专业知识就很难发挥出来,或者说难以发挥得好。所以,我们既要看到专业知识对于一个学生发挥自我价值的基础性作用,更要看到非技术性因素对于专业知识水平发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往往是遏制性的,它会使得应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发挥等于零。我们看到有些学生在学校里的成绩分数很高,但到了社会生产实践中发挥的价值却反而不如那些比他考核成绩差的学生,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就在于他不能适应其所处的环境,不能将自己的知识与其需要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正是现有专科教育教学和培养的薄弱点。
二、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建议
通过以上现有专科教育中的教育误区分析,现代专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职业素质的培养应当及早培养、应当多方面着手,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艰巨任务,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一)将职业道德、职业礼仪教育贯穿于教育始终。从基础职业教育开始,到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职业礼仪和服务意识,均是我们专科教育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通用能力。确保学生具备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的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提高生存需要的职业能力和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重视动手能力训练,发展操作技能潜能,使高级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得到良好发展,培养“双手万能、手脑并用”。
(三)建议进行理论、实训、科研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我们的教学应在宽基础前提下增设专门的实践课程;专业课程采用理论、实训相结合教学方式;还要定期举行新知识、新问题、新观点的讲座。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可给出学生与将来职业有关的课题,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自我分析总结、探索解决方案,培养其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更符合将来职业的要求,可缩短职业教育与岗位需求的距离。
(四)在基础职业教育中,要有人生发展战略意识和职业生涯设计规划。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紧扣人才市场需求,多采取参观、观摩实习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提前了解工作环境,加强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兴趣和能力。学校可与企业联合办学,以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为依据,满足学生终身发展教育的需要,培养企业急需的各方面人才。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反映了专科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办学方向。
(五)在成功素质中,情商诸因素决定着个人职业发展的高度。健康的身心和人格素质、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自信心、控制情绪、抓住机遇等非智力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更要强调心理素质的陶冶,这是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三、良好的就业心理是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毕业生而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其中,专科毕业生由于学历稍低,在就业面前,竞争力相对处于劣势地位。及早培养专科生良好就业心理是不容忽视的,是帮助其就业的必要条件,也是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
(一)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强化。职业兴趣是热爱工作的前提,要让学生了解职业兴趣对就业的重要性,强调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是产生职业兴趣的基础,职业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持久的注意和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教学工作中可通过介绍将来职业的重要性、改用多彩教学方法、引导及早接触等方式来培养和强化学生职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