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的情感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的情感理论范文1
[论文摘 要] 计算机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育有相通之处,但又有其特别的地方。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情感培养的教学活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计算机教育是一个比较新兴的课程教育,大部分的学生一开始兴趣很强,但学习下来非常枯燥,再加上在计算机学习中有太多的失败和挫折,久而久之,他们也就认为自己不是学计算机的料,对计算机学习采取了放弃的态度。鉴于此,作为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我们应努力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中情感的动力功能和迁移功能,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学习的信心,从而使学生从不学到主动求知,达到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在教学实际中的做法:
一、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情感的迁移功能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某对象的情感会转移到与该对象有关的其他对象上去。因此,我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课内课外,无论学生成绩优劣,也无论学生表现好坏,我都给予深切的理解和关怀。施爱于细微之处,施爱于意料之外,长期坚持,学生不但视我为老师,更把我当朋友,学生因为和我融洽的关系,也慢慢地消除了对计算机这门学科的消极和敌意。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即情感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在教学中集中表现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上。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给学生创设学习环境,并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而且总是努力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特别是在这信息时代,为了给学生提供学习的信息,我经常搜集各种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信息,经过筛选、组合,制作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学习时能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地选择信息,碰到问题可以通过留言板、e-mail求得帮助。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不仅兴趣盎然,深刻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素养。
三、正确处理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
我任计算机教师时第一堂课,必有一个调查,即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要合理安排教材,如果这个班整体基础较弱,则上课时尽量安排浅显、操作性快的内容,让学生能迅速找到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同时不会因为学习课程太难而打击他们积极性。如果所教班整体基础较好,则会按大纲要求,搜集一些既包含基础知识,又有一点挑战的实例进行教授,这样有基础的学生不会因为已学东西而觉得枯燥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设法给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事实上,职校学生从年龄来看是青少年,但在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信心方面无异于儿童,非常的脆弱和敏感,需要教师的悉心爱护和支持。对学生的不配合不能急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都要用眼神、手势或言语加以肯定。只要肯定他们小小的进步,就能促使他们有更大的进步。
五、重视实践,培养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计算机的操作技能的形成必需通过实践活动,需要反复、经常的练习、巩固,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学生的操作、训练为主,严格控制好老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的时间。除了课堂教学外,我还让学生通过图书、电视、报刊、电影、广播等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达到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在学完了excel这一章后,我给出了“查阅近年甲a足球联赛战绩表,收集各队得分数、进球数、外籍球员数等信息,并对信息整理加工,绘制成图表”这一主题,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学生们都非常愉快地参与到这一实践活动中来,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询或向体育老师借资料,得到数据后进行分析、整理,很快得出了相应的数据和图表,然后让他们互相点评。这样既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合作竞争意识。
总之,通过如上一些原则和方法确实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有益处。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卢家楣.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心理学的情感理论范文2
一、研究体系日臻完善、研究课题不断深化
当代以来,我国教育心理学者在总结概括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研究前沿就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努力从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与学的条件等基本方面来建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编写出版了一批影响较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版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如邵瑞珍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中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体系。此外,我国教育心理学还在不同领域中展开了一系列纵深研究。如邵瑞珍、皮连生教授等人所组成的课题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学与教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试图建立一整套的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理论体系。李伯黍教授等人则结合我国的国情对品德问题展开了深人的讨论,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
二、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个别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当代以来,我国教育心理学者还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展开了一系列既有中国特色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如中国教育心理学体系的构建、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及其对学习的影响、素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学与教的理论等。尤其是在个别领域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1993年,卢家楣教授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首创“情感教学心理学”学科,提出了以“寓教于乐、以情施教和师生情感交融”三大原则为支柱的情感教学的原则体系及其实施策略;2000年,吴庆麟出版的《认知教学心理学》着眼于当代认知心理学与学科教育实际之结合,以大量研究资料为依据,展现了新的知识观与教学观,探讨了若干学科中传授与获得知识技能的规律性问题;此外,冯忠良教授提出的“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莫雷教授提出的学习双机制理论等也都具有极强的原创性。
三、积极引进西方成果,与国外的差距逐渐缩小
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积极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密切关注国外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向和理论思潮,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加以消化吸收,不断推陈出新,为我国教育心理学赶上和超过国外的有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不断消化吸收,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一度存在的概念不清、理论混乱等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使得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在内容、理论和体系上和国外保持一致,有利于与国外交流与合作。
四、研究对象不明确,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
关于教育心理学对象问题,向来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有人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应用于教育实际的心理学,其对象是教育中的心理现象;也有人认为,不应把教育心理学简单地当作缺乏独立性的应用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这种不确定性显然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极其不利的,这不仅仅是世界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同时也是值得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一个实际问题。
由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非常复杂,给教育心理学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我国教育心理学立足本土化研究时间不长和研究者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使得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缺乏一个统一的核心,或者说缺少一个“范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5]:统一的心理现象被分割成易于实验和易于控制的小块,研究者各自为政,联系很少;研究课题繁杂多样,五花八门的课题充斥于教育心理学领域,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教育心理学的内容、领域和研究方法变化无常,缺乏相对的稳定性。
五、研究方法手段创新不足,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虽有较大进步,但仍存在大量问题。如教育心理学涉及到社会文化、教育背景等诸多因素,往往需要辅以定性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解释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但当前研究方法更偏重于定量研究,缺少定性研究。此外,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程度还不够高,一些高新技术和手段虽已应用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但仅限于数据统计和分析,在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中的并未得到充分运用;同时也缺乏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专门、深入的探讨。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大多研究课题均来自于理论而非教育实践,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难以对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作用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也可见对实践的指导不够;同时,教育心理学目前更多地只是局限于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而没有推广到社会和家庭教育当中去,限制了教育心理学应用研究的广泛性。因此,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仍是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完善的一个问题。
基金项目:阜阳师范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2JYXM42);阜阳师范学院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2011CXSYQ01);阜阳师范学院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2012KFKC08)。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心理学的情感理论范文3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着,出现了几个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着《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心理学的情感理论范文4
关键词:伏尔盖特;移情;审美经验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6-0013-01
伏尔盖特(Johannes Volkelt,1848-1930),这位年长于利普斯的德国美学家则对移情说美学进行了最后的系统的理论总结。伏尔盖特的美学代表著作为《美学体系》(1905-1914)和《审美意识论》(1920),目前尚未完整的中译本。所以本人通过相关选译的文著对伏尔盖特的移情美学思想进行简要的论述。
在伏尔盖特那里,美学不再仅是一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而部分地恢复了哲学的特质。这与利普斯将移情美学视为心理学的一部分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不过,伏尔盖特仍自圆其说地论证了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客观的符合形式美的自然和事物,也不是艺术作品,而是人的“内心经验范围的活动”[1]这样对其的研究方法仍主要是心理学的,而美学的研究范围就有了心理学的特质,是用心理学的方式来探讨美学的范畴,所以是审美心理学的。需要说明的是,伏尔盖特所理解的是审美的心理学,不同于费希纳的那种实验的心理学,他认为那些都是“前美学的”(“pre-aesthetic”),美学的心理学应该是“内省的--分析自己的美感经验和旁人向他所描述的经验。”[2]
如何理解和分析审美的经验呢?和利普斯一样,伏尔盖特也认为要通过移情。他引用了认识论中的“确认感”这一基本概念。“确认感”分为“自我的确认感”和“他者的自我的确认感”。[3]移情的基础就是对于“他者的自我的确认感”。伏尔盖特认为移情的特征在于是一种“'客观感情'的突然显现”。[4]首先移情是把感情移入对象中,对象获得了生命,并把这种情感传达给了主体。因而人们所感到情感一方面不是自我的情感,另一方面也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那种现实的主观的情感,而是情感的表象。所以移情中的情感不是自我的情感,而是客观情感。其次,这种情感是突然显现地。人们把情感移入对象之后,会立刻地被这种“客观情感”所感染,它不需要联想为中介,具有直接性和突然性。最后,情感是从对象上直接显现出来的,与我们的感知是融为一体的。认为移情中情感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是情感的表象而非自我的真实情感。这是他与利普斯的最重要的理论分歧。
利普斯是将移情区分为实用的移情和审美的移情相类似,伏尔盖特也明确地区分了审美的移情和普通的移情,两者的区别在质的上面为普通的移情具有日常的功利性和思维的逻辑化和概念化,而审美的移情是无功利、无概念的。在量的上面审美的移情比普通的移情更为“强烈的、充分的和圆满的”。[5]就审美的移情而言,又分为“单纯的移情”和“象征的移情”。前者移情的对象为人,后者为非人的对象。认为“象征的移情在两种移情中是更为广阔和重要的一种”,[6]并又将之细分为以肉体为媒介的移情,经验的移情和直接的移情三个类型。
对审美经验的移情论的心理学的分析,主要是四大审美规范,认为这是美得以实现的必需的法则。一是美在主观上是感情的直观,在客观上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二是审美在主观上要把直观到各部分作为一个整体的部分来把握,而客观上对象也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表现出来。三是对主体审美态度的规范,要避免从利害的、道德的、认知的、宗教的角度来观照对象。四是对对象的规范,对象中要能显现出人类价值的内容。伏尔盖特的移情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醒尘编.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德国卷) [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583.
心理学的情感理论范文5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 音乐学 创造 才能 天才
音乐心理学是音乐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种音乐现象进行了分析,从较为具体、微观的角度展开探讨,为音乐学的研究创造了各种可能性,也极大地促进了音乐学的发展。音乐心理学辩证且有力地分析了音乐学研究中的各种问题,对于音乐创造、音乐传承等多方面都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一、音乐心理学的概念
音乐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方法及理论研究音乐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它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汲取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有关理论,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和解释人由原始(初生)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的心理学分支。总而言之,音乐心理学是从比较细微的角度对音乐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科学、严谨地找到了音乐学习中的必然规律和必然属性。
二、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音乐心理学在对音乐心理现象研究的基础之上,创新性地找到音乐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这对于深化音乐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音乐心理学主要研究音乐感、音乐才能的定义及分类、音乐创造及表演的心理过程、音乐对心理的刺激及其效果、音乐天资的遗传、音乐对心理的刺激及其效果、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研究和分析,从本质上说,音乐心理学研究的说研究音响与心理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有音的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质、时值)与感觉的关系:音程(八度、协和与不协和)对听觉所产生的结合作用、融合作用及遮蔽作用:听觉与其他感觉(特别是视觉)之间的关系:听觉空间感的形成问题、以及音乐感、节奏感。和声感等方面的研究。总而言之,音乐心理学研究能够有效地解释清楚音乐学各方面的内容,对于音乐学科的发展、音乐人才的培养以及人才音乐的创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音乐心理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作用
(一)音乐心理学对音乐创造做出了科学化的解释
音乐中天才的表达形式,对于音乐本身的创作构思的形成,以及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一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对于音乐本身以及音乐心理活动的研究,能够准确地分析出音乐创作的情感状态和思路,从作家本身的感情、节奏、创新等各方面展开分析,对于音乐的创造做出合理的解释,只有如此才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对音乐家展开深入的了解,找到音乐家与普通人的区别,“天才的表达形式”更加科学化和可具象化,打破了音乐本身的神秘,对于研究音乐创造有极大的关系。
(二)音乐心理学细微、具体地研究了音乐现象
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对音乐学进行研究,能够从细微、具体的角度研究音乐现象。比如音乐形式、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才能、音乐记忆能力、音乐想象力、音乐审美能力等,音乐心理学对此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比如音乐记忆能力,旋律、复调、对节奏、高低音、和声、音色甚至整部乐曲的记忆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提高自己对于音乐的领悟能力,又拿音乐才能来说,音高感、音强感、时值感、节奏感、和声感与音调记忆能力:对于音乐听觉的感受能力、音乐感情的理解、音乐实现力、音乐气质的养成等这些都是音乐才能的具体表现,就音乐学的研究来说,只有从根本上找到与音乐学习相关的因素,才能够对症下药,为音乐学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三)音乐心理学有效促进了音乐的创造
从本质上说,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有效地促进了音乐的创造。对于音乐来说,它一方面说:“天才的表达形式”,属于天才的创造:但是这并不是说音乐本身说飘渺的、神秘不可测的。音乐心理学对音乐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标明,音乐有内在的必然规律和必然属性,只有从科学的角度来对音乐的属性进行审视,才能够不断地开启学生的音乐思想、音乐情感,促进音乐学的发展。也就是说,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音乐的创造,能够让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活得更加久远,让音乐本身的艺术魅力感染更多的人,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说音乐学发展的里程碑,对于音乐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值得提出的说,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还不是特别成熟,需要以后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心理学的情感理论范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中职物理 教学 应用
一、前言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教育阶段所进行的职业教育,其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基础上培养出技能型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理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重要公共基础课,是许多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基础,从而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与动手实践的训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中职生源的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且中职学生在物理学科方面的学习能力掌握情况也难以达到相关要求,从而对中职物理教学的质量带来了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方法,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虽然也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但是和传统的心理学有着较大的不同,其主要对生活中的幸福感、力量以及美德等积极的因素进行研究,同时提倡对个体或社会的问题做出的解释,能够使得个体或者社会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通俗地理解,积极心理学也即是鼓励人们在面对逆境的时候,通过积极的心态来面对逆境,从而在工作和学习中将自己的潜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并提升自身的创造性与适应性,继而提升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对象。在传统的心理学中主要是对人类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以及治疗为中心的,比如焦虑与异域等。而积极心理学则主要是对人类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并挖掘人们的潜在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教学对象积极情感的培养,主要包括创造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自信心的培养等等。
2)教学目标。在传统的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往往都是将重点放在了对教学结果的认知上,而并没有对教学过程引起必要的重视。而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物理教学过程中的负面情绪,使其对教学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甚至还能够放大或者增强积极情感的作用,从而有效提升中职物理的教学质量。
3)教学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出现了学习障碍或者认知困难的时候,教师才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实际上这是一种被动调整的模式。要知道,在中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情感变化是一直伴随着教学过程的,而良好的情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应该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下,引导着学生朝政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4)教学评价。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往往只是一考了之,这样的教学评价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强调对负面情绪的修正,而忽视对积极情感的培养。然而,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学习过程往往是理性与感性、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交融。所以,教学评价不能只是一条腿走路,而应是修正负面情绪与培养积极情感并驾齐驱。
三、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以及教学评价阶段是三个主要的阶段,而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学在这些教学阶段中进行应用。
首先,在教学准备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以引导他们充分发扬自身的优点,积极面对自身的不足,以提升学生自我认同感。而且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还应该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时兼顾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积极、融洽的教学环境;
其次,在教学实施阶段,一是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二是巧用影响策略,从而建立良好和融洽的教学关系,三是引导中职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培养他们乐观进取的学习态度;比如,在学习“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等相关的物理实验内容时,可以在教学准备阶段提出问题,“声音传播需要不需要介质?”、“没有介质能不能传播声音?”等,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要多对学生进行表扬,坚持“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让学生在开展实验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在教学评价阶段,应该注重如下要点,一是要采用积极的解释方法进行归因,二是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全面了解学习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情况,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满意地面对过去、幸福地享受现在以及乐观地憧憬未来。”
总之,在教学准备阶段实施积极心理学之后,预期能够达到如下几个目标:
1)能够客观地评价自我,肯定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2)对完成学习目标充满信心;
3)对教师和同学信任,积极地融入到学习环境中。
在教学实施阶段中实施积极心理学之中,预期能够达到如下几个目标:
1)注意力集中,虚心好学;
2)师生关系融洽,情感互动顺畅;
3)享受学习的过程,合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在教学评价阶段实施积极心理学之后,预期能够达到如下几个目标:
1)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2)提升自我效能感;
3)培养出健康积极的人格。
四、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化的中职教育中,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进行全面综合教育是关键所在,而教师利用积极心理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以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继而形成“知学、乐学、好学”的良好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季晓冬. 刍议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06:60.
[2]江银燕. 初中物理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09:74.
[3]严叶飞.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J]. 考试周刊,2014,42: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