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范文1

1临床心理学概况

1.1临床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在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中,应用心理学是其中最有生命力的一个门类,其中临床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组织管理心理学并称为应用心理学的四大领域。从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以往的临床心理学家十分注重心理诊疗,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心理异常者,并且这种临床心理治疗具有浓厚的精神医学色彩。随着临床心理学引人心理援助(assistance),危机介入(interven-tional),引导(guide)或促进(improvement)等概念后,更能反映出现代临床心理学新的发展特点。现代临床心理学能够为人们的精神健康和身心发展起到建设性的教育及援助作用。

1.2临床心理学的科学内涵和任务

1991年,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APA)将临床心理学定义为: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程序方法为基础,通过测评、咨询、治疗等多种途径,来预测或治疗感知觉、情绪、心理、生理以及行为的相关障碍、适应不良或痛苦状态,以及相关研究、教学和心理服务。我国心理学家钱铭怡教授也指出:临床心理学是整合了心理学的科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经验以理解、预告并减轻适应不良、能力丧失和不安,并促进人类的适应、调节和个人发展的学科。1896年赖特纳•韦特默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诊所,这成为临床心理学成立的标志。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临床心理学主要以实践为基础,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实践性。之后,二战爆发,战争使无数鲜活的生命逝去,也使战争幸存者们饱受精神上的摧残,罹患各种心理障碍。在时,仅依靠精神科医生开展心理治疗,根本无法满足巨大的心理康复需求,因此,大量的临床心理学家积极参与到战后的心理援助中。由此,心理治疗成为临床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心理障碍的评估和诊断、心理治疗与干预、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应用、健康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等,最为重要的领域是上述前三个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学正逐步朝贴近实际、深入研究、掌握治病机理和治疗方法,提升预防、干预和治疗各种心理问题的操作水平,从而为促进广大民众的心理健康服务。

1.3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及援助对象

临床心理学是对有心理适应问题的人进行援助、咨询和治疗的学科。心理不适会导致苦恼、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心理健康状况长期不佳,也可引发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各种心身疾病。临床心理学家针对人们的不适应问题,及早进行危机介入及援助,帮助个体解决问题,寻求幸福人生。如何实施心理援助,是临床心理学的重要研究目标之一,它以促进被援助者的心理适应和人格发展为根本,这也是衡量咨询或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临床心理学的援助对象范围广泛,包括婴幼儿、青少年、成人一直到老年,涵盖了生命全程的各个阶段。各年龄阶段主要的心理问题是不同的,例如,婴幼儿期会出现的自闭症、阿斯贝鲁症候群(即天才征候群)等;学龄期儿童的智力发育迟滞、学习困难、多动症等;青少年期的青春期危机症侯群、考试焦虑、自我同一性丧失、神经症或精神病等;成人期的亲子关系、职业压力、婚姻问题、酒精依赖、药物成瘾等;老年期的心理保健、身心功能衰退等。

1.4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目前,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有了很大的变化:(1)研究重心从幼儿、儿童的不适应和发展障碍转向成人的不适应和精神障碍;(2)从单纯重视对智力缺陷的心理测评转向更加注重对人格异常或不适应的心理测评,并开发出各种临床测评量表;(3)从对心理异常、精神障碍的分类、诊断为主的临床活动,转向实际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临床案例的分析研究。这些变化,对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并且成为研究者关心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使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发展,将关注重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发展性课题———提倡一种科学的、具有普适价值的、能够促进艺术、文化、情感成长的精神健康事业;(2)大众心理卫生教育及普及———心理健康保健及心理疾病预防,身心健康发展与心理自我调节的保健意识与技能;(3)心理健康服务与咨询体系的建立———医疗服务、社区教育、危机干预、电话咨询及心理援助网络的建立等。

2临床心理学对社会和谐的积极影响

2.1新时期,大力发展临床心理学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应运而生,特别是物价的持续走高,房价居高不下,人民的购买力相对较弱,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逐步加大,教育公平缺失,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尤为突出。党和国家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但关系到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问题,临床心理学的指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2.2临床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与价值

临床心理学范文2

论文摘要:20世纪中叶以来,临床心理学家的处方权问题引起了美国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对于这场处方权运动从战争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精神药物学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健康服务模式的变化以及卫生保健行业处方权的发展等4个方面进行了知识社会学意义上的分析。

“职业心理学中的处方权运动发生在人们对精神药物治疗心理障碍已有成熟认识的时候,20世纪80年生的职业和社会事件伴随并深刻影响了心理学界追求处方权的努力。以美国心理学会为主的学术组织和以Fox; R:E.,Deleon, PH.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坚持处方权是临床心理学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理论论证、教育培训、立法游说等方面积极促成临床心理学家拥有处方权。

但同时,以美国精神病学会、美国医学会为代表的学术组织和以DeNels冲,G.Y , Moyer, D.M.等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对临床心理学的处方权诉求予以坚决的反对与抨击。认为赋予临床心理学处方权将会造成临床心理学家培训成本的上升以及内部不必要的矛盾与分裂,导致与精神病学的严重对立与冲突等等。

1心理学家处方权诉求的历程

理解心理学家的处方权首先需要清楚心理学家追求的是何种意义上的“处方权”。澄清这个问题需要简单回顾一下美国处方权的历史。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纯净食品和药品法》,该法没有限制消费者自选用药,即任何药品没有处方也可以销售。1938年美国国会修订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并改名为《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1951年((处方药修正案》将医药市场上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作了严格区分,规定处方药必须由获得执照、具备处方权的从业人员开出,而非处方药品,消费者可以任意选购。

美国联邦政府负责各种药物的法定分类,而各个州政府有权制定各类卫生行业的职业资质,决定哪些从业人员具有处方权资格。从公众利益和健康安全的角度出发,各个州对处方权的管理通常分为3种模式:非限制性独立处方权、限制性的独立处方权和限制性的非独立处方权。

一般而言,进行对抗疗法(allopathic)的医师具有非限制性的独立处方权资格,而其他卫生保健从业人员分为限制性的独立处方权和限制性的非独立处方权资格。牙科医生、验光师、足科医生等在实践中具有限制性的独立处方权资格,即尽管开具处方药物的种类有限,但并不需要接受医师的监督或指导。医师助手、药剂师、专业护理师等只是在部分州具有处方权资格,而且是限制性的非独立处方权资格,这种处方权受到许多约束,比如药物的种类、药物的使用等均有事先规定,而且需要接受主治医师的监督和指导。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加利福利亚州已经有一些培训项目,对非医学专业(包括心理学)的人员进行患者评估和开具处方的培训。

1984年,美国参议员Daniel K.Inouye在夏威夷心理学年会上明确指出在许多行业不同程度地获得处方权的情况下,心理学家也非常有必要获得官方认可的处方权。

1985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心理学家有限处方权问题。

1989年夏威夷心理学会向夏威夷州参议院提交法案,提议允许经过恰当训练的心理学家具有精神药物的处方权。尽管该法案遭到否决,但在心理学家追求处方权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990年,美国心理学会代表理事会以118票赞成、2票反对,通过成立了一个心理学家处方权特别工作小组,主要的目的就是论证和调研针对心理学家精神药物处方权而开设的课程内容、实践方式和考核认证。

1995年,美国心理学会通过其所属的代表委员会接受“心理学家拥有处方权”作为美国心理学会的官方政策,并相继采取了一些措施:发展了处方权法律的州立法示范模式;与教育事务部联合开发博士后心理学家获得处方权的精神药物学培训课程;发展出在读博士处方权培训的示范性课程,提供给那些为处方权州立法进行游说的心理学家:代表委员会投票授权美国心理学会职业心理学院在2000年之前完成对精神药物学的全国性考核方式的开发。

1998年年底美国关岛立法机关不顾政府的否决,通过了第一个允许临床心理学家在与医生的合作下使用、开具和配发处方药的法律。

1999年7月,路易斯安那州心理学会的35位心理学家完成了该州对博士后取得精神药物学硕士学位的培训。

2002年新墨西哥州成为美国第一个法律上允许心理学家有资格获得处方权的州,两年后即2004年路易斯安那州成为美国第二个法律上许可心理学家有资格获得处方权的州。一些州已经提出或者计划推行心理学家处方权立法,主要有阿拉斯加州、阿肯色州、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乔治亚州、夏威夷州、伊利诺斯州、印第安纳州、路易斯安那州、马里兰州、密苏里州、蒙大拿州、俄勒冈州、田纳西州、德克萨斯州和华盛顿特区。截止2005年,美国至少有20个州已经进行了心理学处方权的立法调查或者立法生效心理学家具有处方权资格。

2心理学处方权诉求的背景解析

2.1战争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从心理学角度医治战争创伤的呼声不断增强,临床心理学成为精神病学之外的一个选择,因为心理学家能够在基于心理学理论和原则之上提出解决办法。”

二战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也给大量幸存者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仅仅依靠精神科医生无法满足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急需心理学家特别是临床心理学家参与到战争后心理救助的活动当中来。美国退伍军人局将临床心理学家的角色扩大到了许多基于实践经验的活动中,包括心理测验、诊断晤谈,并且最终延伸到精神治疗。·

另外,一些学者研究指出,仅仅有医学基础的从业医生们缺乏对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背景,并不能提供理想的卫生健康服务,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需求。

2.2精神药物学的飞速发展

战争给临床心理学创造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直接推动了精神药物学的兴起。与此相对应,推动心理学家处方权诉求运动的另一个因素,是制药公司不断增长的对扩大具有处方权资格的专业范围的兴趣。

2001年,美国药物销售量增长最显著的是精神药物类。根据艾美仕咨询公司的统计,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2002年12月的销量,比5月的453亿美元增长了16%。北美是精神类药物使用最多的地方,年增长率19%,值得注意的是,在欧洲这个比例下降到1%,而在非洲/亚洲/澳洲和拉丁美洲分别是4.5%和2.4%。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心理学家处方权运动在美国的发展势头与其他国家相比更加强烈。

在心理学家追求处方权的推动力因素上,经济利益是一个重要方面。精神药物在全球市场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每年有逾百种精神药物在研发中,2001年精神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耗费高达860亿美元。出于商业利益,制药行业为那些坚持精神药物学取向的临床心理学家“慷慨”解囊,出资赞助他们进行学术讨论和各方游说,并为他们提供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教育基金。

2.3现代社会健康服务模式的变化

现有的卫生服务系统中,临床心理学占据的市场份额有限,要避免被边缘化就必须革新,向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学术界等充分展示临床心理学能够为社会提供的贡献。而临床心理学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职业手段和模式上进行变革。处方权资格的诉求是心理学面对这种时代特点和职业需求之下应运而生的。

从整个心理疾病的治疗领域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传统作用不可否认。但另一方面,心理学的传统取向和重要性确实受到冲击和挑战。临床心理学家的职业作用呈现弱化趋势,Olfson, Marcus和P~在1999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985年来心理健康服务机构88.7%的患者是针对心理治疗,到1995年这个数字下降至78.7%,来访者时间也从平均50分钟减少至15分钟。”

心理疾病的生物病原学模式日益突出,精神药物治疗心理疾病的比重增长迅速。这种状况实质上反映了在心理疾病“身心观”的重大转变,身心二元论取向从强调非物质的心灵转向物质的身体。而这背后更关键的问题是,处方权问题并不是简单地只是把生物学取向评估及处理手段引进心理学,而极有可能因为坚持生物医学模式,而忽视心理学模式,使得心理学形象发生改变,否定甚至推翻心理学传统的理论基础。

2.4卫生保健行业处方权的发展

“非常明显的是,非医生的卫生健康服务提供者(nonphysician health~provider)的处方权实践是一个全新的,并且快速扩展的领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心理学家已经在全美50个州获得了自主执业资格。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临床心理学职业以外的其他卫生健康行业如验光师、药剂师、专业护理师等都在一些州不同程度地获得了不同类型的处方权资格,而此时心理学家还没有在一个州获得处方权资格。1999年验光师正致力于扩大他们眼部激光外科手术的州范围。他们己经被许可在美国50个州开具处方药,而在40年以前,他们还不得不努力获取对隐形眼镜的服务资格。药剂师在8个州具有处方权,他们致力于扩大法定处方权的州范围。

在其他卫生服务行业不断追求处方权的过程中,我们能找到心理学家处方权诉求的先例和示范,但更多的是呈现在心理学执业者们面前的竞争压力和巨大考验。心理学家处方权诉求遭到了美国精神病学会、美国医学会的强烈反对,这个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临床心理学从业者所面临的巨大竞争压力。

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护理学等医学学科有着相似的目标,即保障人的健康、促进人的幸福。但在为实现这些目标而依托的理论基础、概念范畴、核心原则和技术程序等方面,心理学与它们存在较大的区别。精神病学、护理学的历史传统、东口识体系、教育模式、职业实践等为处方权提供了充分的基础。而这点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护理学有着重大的差异。不可否认,精神药物学是当代应对心理疾病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安全、有效地掌握药物的使用需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需要掌握全面的人体生理学、药理学等多方面医学知识,临床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尚难以满足这种要求。

临床心理学范文3

【关键词】 心理学;临床药学

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应用于临床药学领域,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人体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从而探讨临床各科疾病患者的心理行为与症状消长演变的关系,并做出心理诊断、治疗、咨询等,以促进疾病的康复,保证身心健康的学科[1]。同时,有许多疾病都有明显的心因性致病因素,因而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引入心理治疗。笔者就此介绍心理学在临床药学应用的依据和方法。

1 心理学应用于临床药学的依据

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医学认为,若心理情绪失衡,如情感活动过度或持久则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就可能成为疾病发生的条件。同时,近代心理学的研究,更以大量证据证明了心理因素或称情绪因素的致病作用。不正常的心理因素、情绪改变可引起精神病、心血管疾病和多种神经症等疾病。因而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配合心理治疗,这亦是临床药师在指导合理用药时要注意和使用的。同时针对依赖性、习惯性的药源疾病亦需要配合心理治疗,方可彻底治愈。

2 心理学在临床药学中应用的方法

2.1 为患者提供药物咨询中的应用 患病时患者心理应激可引起各种不愉快的情绪,并会反复咨询。临床药师不但要耐心、正确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并在了解应激源和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基础上,积极给患者安慰和疏导,消除患者对疾病的心理负担,使心理逐渐达到平衡等心理治疗方法来辅助药物治疗,而且在详细解答患者对药物的咨询过程中,亦坚定了患者对该药物治疗疾病的信心。这种方法对功能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对器质性疾病亦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在实践中笔者曾经将患者分为依赖确定型、疑虑半确定型、主观情绪不稳定型几种心理类型进行药学服务并取得较好的效果[2]。

2.2 心理学在药物治疗的实践 有报道放松训练方法为心理干预手段配合药物用于临床治疗[3],心理干预可降低高血压患者临床降压药物的使用剂量,并可能减轻高血压患者长期服药对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周亮[4]认为,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相互作用的可能模式包括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帮助停止药物治疗,这在治疗焦虑症等精神类疾病方面尤为明显。笔者认为,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合理用药时,应灵活掌握心理学的技巧,采用心理干预策略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将药物治疗作用尽量增至最为理想的强度,同时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或减轻其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效益。

3 心理学在纠正用药决策偏倚的运用

由于急诊需要在有限的时间看许多患者,医生们常常不得不快速做出决定。而对于临床医生,利用心理学理论通过针对性的培训能减少偏倚妨害医疗决策的发生率[5]。而对于临床药师而言,参与合理用药是其工作任务之一,因此在熟练掌握药理学及药剂学的技能和临床心理学技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医生用药意图,如发现用药决策偏倚,则应立即跟临床医生进行沟通,说服临床医生纠正其错误的用药决策。同时,临床药师应定期与医生们进行药物治疗方面的信息交流,逐步建立良好的相互支持的工作伙伴关系,并且通过相互沟通,促进双方的互相了解及技术进步。

有学者[5]认为,人体是形态结构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和心理精神系统的三位一体。由此产生了形态结构系统疾病、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心理精神系统疾病。这从侧面说明了医学心理学对疾病治疗作用是肯定的。同时,药物临床试验结果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6],并且临床药学任务要求研究干扰某些药物体外或体内作用的因素及其防治方法。也有文献报道,药物与心理疗法联合使用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6]。因此,在药物治疗中临床药师应该灵活应用临床心理学技巧增强药物治疗的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或减轻不良反应的损害。临床药师的语言、行为、态度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临床药师在进行药学服务时需要掌握一定的药学心理学的技巧,对患者实行心理学分类服务,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依从性。所以这就要求临床药师必须掌握医学心理学,并把其应用到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周肖龙,丁长玲.合理用药呼唤临床药师.中国药事,2002,16(2):95.

2 庞晓军.医院药师进行药学服务的心理学技巧的探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3):170.

3 潘晓春,汪小林.临床药师专科化探讨.中国药房,2000,11(6):256.

4 周亮.焦虑中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相互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89-91.

临床心理学范文4

以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冠心病介入治疗的52例患者进行研究,依照氯吡格雷的剂量大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患者26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在36-65岁之间,患病病程最少1年,最长8年。所选患者均符合急性冠脉综合症诊断标准,排除严重心肝肾基础疾病患者,排除有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排除正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2.1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前口服阿司匹林100mg及氯吡格雷300mg。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次日,每日口服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100mg,同时应用皮下注射一周低分子肝素,并依据具体病情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降脂药等进行对症处理。

试验组,在行介入治疗前1周开始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mg,手术前6h口服氯吡格雷300mg。介入治疗后次日,每日口服氯吡格雷150mg、阿司匹林100mg,如此治疗4周以后,改用每日口服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100mg,其余基础治疗同对照组。

2.2观察指标

所选患者在介入治疗前、药物应用12h、24h后,检测血小板聚集情况。并对其进行不良反应的监测。

2.3数据处理

应用SPSS1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情况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情况显著下降。(P<0.05)。

3.2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试验组患者26例,有轻微出血3例,腹痛便秘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对照组患者26例,有轻微出血2例,腹痛便秘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两组患者间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

4讨论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出现使得该病手术治疗效果上收获了质的飞跃。但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形成的血栓问题成为医生面临的一个难题。大量针对血栓形成问题进行的研究,发现血小板激活是介入治疗后形成血栓的重要机制。因此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能相应降低血栓的发生率。其中有关于阿司匹林与华法令联合应用研究,但是出血的并发症较多。

临床心理学范文5

[关键词] 临床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c)-104-02

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未来就业尽管是临床工作为主,但不等于不需要创新能力,而科研是创新能力的最佳载体。我国医学研究生入学时的质量差距不大[1],一般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能力也很强,然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研究生的教育中不注重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培养,以学习已有的学说或学术成果为主要目的,持怀疑态度的非常少;而在临床学习过程中,研究生培养过分强调医疗规程和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许多单位引入人才时以论文为衡量标准,这使许多研究生放松了对能力的要求和培养,为发表文章不得不完成导师指定的课题以追求尽快发表文章,成为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目前研究生扩招造成研究生增长速度过快,有些导师被迫指导多个研究生,无法胜任研究生平常的教学工作,更没有精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认识。

1 培养研究生建立扎实的知识积累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基础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形式,其本质特征是新颖性和开拓性;而创新品格是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严谨、自信心、激情、好奇心、乐观、容忍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等意志品质。知识积累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起点。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把当时已有的科学水平作为起点和前提的,包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技术的学习和积累;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科学问题的经验的积累。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出发,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积累主要有:

第一,科学思想。包括科学研究的研究方向、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的指导思想而形成科研选题的思想方法;

第二,科学理论。包括对所研究方向系统性、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以及研究方向的发展动态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等;

第三,科学方法。科学研究中人们认识与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规律和运用的技术手段;

第四,科学事实资料。包括某一研究方向所开展的工作,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正在进行的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所取得的经验及其教训等。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深入阅读专业的及其相关的知识,还要广泛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特别是阅读最新论著和开展研讨交流,上网查询。

2 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工具

一般来说,研究生都要通过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文献资料的收集和阅读,摸清前人所做的工作及达到的水平,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随着信息沟通交流的便捷,研究生要努力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平台,扩大研究生的学习视野和时空,在多种层次、特别是在较高层次的科研中活跃创新思维。有专家指出[3],研究生不能像蚂蚁一样只是简单地收集,也不应像蜘蛛只会构筑资料网,而是应像蜜蜂那样,对所收集的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把握有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拟定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提供基础。

3 参加学术交流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创新思维不是导师一个人所能胜任给予的,应该由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创造自由的学术氛围,鼓励研究生自由发表观点。导师应以培养学生个性为主,鼓励逆向思维。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借鉴他人优秀成果的同时,又不要拘泥于他们所有的条条框框,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从各种争论和怀疑中得到知识,充实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形式多、类型多、方法多。研究生一开始进入学术交流活动时不能像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员一样,可以先通过培养同级研究生的交流来实现。研究生之间专业或研究方向不同,但他们年龄相仿,认识问题也比较一致,比较容易沟通,在彼此的交流探讨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易于激发,为科研工作寻找新的突破点;同时同学之间彼此交流和激励,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意识,有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术风气;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倾诉有利于缓解工作、学习压力, 降低忧郁症的发病率,对于网络成瘾起到防止作用,又促进友谊,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大有裨益。

4 培养研究生的团队精神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

科研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创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科学研究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努力[2],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解决问题。最新的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中,情商的作用远远大于智商,情商与智商的作用在一个人成功原因中所占的比例大约是7∶3。情商除了自我情绪调节与控制外,更重要的是与人的沟通、协作、配合、相处的能力。

5 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力

由于本科教育没有固定的指导老师,而研究生阶段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实践,研究生导师的人格魅力、治学风格、学术水平和修养等对研究生一生的成长部分产生重要的影响。导师首先不能一味地将其学生作为临床工作的助手,或者完成自己科研项目的实施者。导师应该在自身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给予研究生更多的设计空间,引导研究生在正确的方向上发挥最大的创新能力甚至是想象空间,导师的最大作用在于引导而不是安排学生的科研工作[4]。导师应将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无形的课程,贯穿于整个临床和科研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研究生应善于向导师学习在其高超临床技艺背后的临床思维,临床医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学医,更重要的是学习临床思维方式,学习一种学习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法,医学虽然是一门经验性很强的学科,但同样离不开创新,简单的重复劳动是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的。实际上,导师的临床思维也是经过创新之后总结得来的。

6 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献身科学精神

正确处理科学和名利之间的关系,课题的参与者和论文的署名者,首先应为责任的象征,其次才是荣誉。个人名利的获得,必须严守职业道德规范,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获得。创新成果的产生,必须在求实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逻辑分析、严谨的试验设计和严格的试验操作。应当摒弃以学习成绩衡量研究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在科研上不能唯“SCI”成败论,一切为了“SCI”而不顾科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只能出现类似韩国“黄禹锡事件”的发生,所以宽松而严谨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将有利于研究生创新型思维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前提,质疑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是创新的动力,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创新的保证[3]。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研究生创新教育并非一蹴而就,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丘天翼,陈芳.扩招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分析及建议[J].医学教育探索,2006,5(2):142-143.

[2]周华军,张浩.研究生寝室文化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医学与社会,2006,19(10):51.

[3]唐魁玉,白淑英.网络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2004,(3):119.

[4]赵玉忠,张侃,高德海,等.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支持功能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03-104.

临床心理学范文6

摘要:随着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人们已经意识到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都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患者的各种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如何让患者得到最佳的心理护理,成为临床护理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心理学;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的概念和内涵也随之发生改变。在门诊病人中,有近80%病人的健康问题是由社会、家庭、婚姻、感情、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造成的。许多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也与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做好心理护理,促进医患互动,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1心血管疾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强烈的紧张、焦虑、痛苦、愤怒以及情绪的压抑常常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心血管病发生之后,病人亦常常出现烦躁、易激惹、易伤感、感情脆弱、记忆力减退等心理症状,且这些症状往往与血压和心功能的升降呈平行关系。因而,在此类疾病的防治措施中,除了应用药物等躯体治疗外,还应配合心理治疗。关心、安慰、沟通、精神调养并施行松弛训练.可发现病人体内的外周肾上腺素能活力下降.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作用减弱,血压下降。

1.内分泌疾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的发病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调查表明,糖尿病病人较健康人抑郁,且有显著性差异。抑郁状态可降低糖代谢的调节能力,导致空腹血中胰岛素含量下降和血糖升高或诱发糖尿病。因此糖尿病的心理护理应有计划地通过与患者沟通来消除消极抑郁情绪,指导患者缓解心理矛盾冲突,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同样多注重甲亢病人的心理护理也可降低其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2.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有关,尤其与心理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负性情绪,如:忧郁、悲观、绝望、忍耐、克制、压抑等造成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削弱人体免疫机能,增加了机体对致癌因素的敏感性:病人情绪乐观,积极配合治疗,身心处于良好状态,会增加全身免疫功能,可使疾病得以控制,或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代俊总结了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对策,对临床护理工作起到指导作用。杨燕在对690例癌症患者的护理中发现.癌症病人的心理变化期主要分为:体验期、怀疑期、恐惧期、幻想期、绝望期和平静期,并针对患者各期的心理变化和个体差异实行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增强病人与癌症作斗争的信心.取得了最佳的治疗效果。

3.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般手术病人心理状态基本相同,主要表现为:①恐惧、焦虑心理。病人没有手术经历,担心术后能否很快恢复体力,能否正常地生活、工作和学习。对于一些病情急骤、发展迅速,甚至有生命危险的病人,这种恐惧、焦虑心理就更为严重。②紧张心理。由于害怕手术,术中的紧张感常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或不自主地全身肌肉颤抖。③担忧心理。手术病人最担心医生水平不高,手术不是最佳操作,害怕手术时疼痛。因此在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过程中,要始终调整好病人的情绪。心理护理是一切其他任何治疗措施包括药物和手术等所不能取代的。它有利于机体调动自身的全部抗病防御功能,稳定和改善内环境,提高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使病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对确保手术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诊病人一般起病急,病情重,主诉不清,临床症状不典型,病人家属一般也都烦躁焦虑,进院后急于想得到诊治急诊病人的病情。此时护理人员应充分掌握病人和家属的心理状态,敏锐观察,引导病人正确就诊;细心解释,使他们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稳定情绪,说明病情,配合治疗,否则很多因素将掩盖病情,影响诊断,治疗后果难测。

5.其他疾病的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