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治理一体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治理一体化范文1
关键词:城乡水务一体化;存在问题;运行机制;改革措施构想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necessit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manage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well as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ideas on the management structure,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the reform measures.
Key words :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water supply; existing problems; operation mechanism; reform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水务管理一体化的含义
水务管理一体化是水务管理所涉及的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是处理各种与水有关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其实现了由一个部门对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的统一规划与调度。该管理新模式提出更加注重对城乡涉水事务以城市水务管理为平台进行规划与管理,提出建设一个科学的、高效的水务信息管理平台及管理体系。
二、城乡水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据部分地区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现状分析,结合水务管理实际情况,城乡水务统一管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管理体制方面
部分地区水务局目前仅有水资源管理职能、城市防洪职能和城乡供水管理职能,城市排水管理职能、城市节水管理职能和污水处理管理职能属其他单位管理,可以看出部分地区水务局没有真正实现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且与城建系统、环保系统的分工协作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系统内政企、政事不分的问题较为明显。
2、运行机制方面
合理的水价(包括自来水和再生水的水价,同时应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用户权益来制定)形成机制尚未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渠道尚未形成,水务现代企业运营机制改革滞后。
3、政策法规方面
现有的行政法规不适应城乡水务统一管理新体制的要求,水务管理技术标准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尤其是有关农村方面的水务规划与管理规范条例尚未建立。
4、队伍建设方面
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思想观念、人员结构和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新体制的要求等。
5、信息化建设方面
部分地区城乡水务统一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建立起来,不利于管理信息的处理与共享,难以使水务管理系统科学、高效的运作,尤其是乡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更不完善,甚至空白。
总之,最根本的问题是管理体制不顺,职能划分不够明确,各部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调磋商机制,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公民平等权等未有明显体现,监督体系不够完善,水务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尚未完全建立。
三、实施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实施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有其必要性与必然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随着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用水量不断增加,并且对供水、用水的安全保障要求越来越高,这必然要求改变旧的、不合理的水管理模式,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新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是贯彻中央方针政策的体现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贯彻中央治水方针,实现管理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当前,水利工作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今年,我国又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这就要求我们顺应时代的潮流,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后,必将有力地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是促进城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障城乡饮水安全的必然要求
水资源系统的内在联系,也要求城乡水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以便更好地促进城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是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体制保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供水安全与农村用水安全必然要求。
四、水务管理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构想
1、是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全面贯彻中发[2011]1号文件水价改革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和《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实际,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调整水价要与改革水价计价方式相结合,真实反映水价成本,加大污水处理征收力度。从水源到供水、从供水到排水、从排水到污水处理逐步建立统一的水价体系,以价格杠杆促进节水。
2、是建立多元化的水务投融资机制。
国内外经验表明,供水、污水处理单纯由政府承担,无法保证正常投入,运营效果不好,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路子。在充分发挥统一管理的体制优势的同时,继续用好现有投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向水源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切实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减轻财政负担。
3、是建立市场化的企业运行机制。
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后,必须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水务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水务部门也要建立责权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健全国有资产补偿和保值增值运行机制。
4、是建立法制化的行业监督运行机制。
坚持依法管水、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和《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管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建立水资源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让公众参与水量分配、水价调整及涉及公众权益的用水管理。建立自动化、网络化的水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定期公布水资源状况,加强监测和监督管理,保证水量、水质安全,依法管水,健全供水应急预案。
五、水务管理一体化的改革措施构想
实现水务管理一体化,必需改变当前的水务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水务体制改革,具体措施详述如下。
1、推进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整合行政职能。
a、整合行政职能。改变目前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用的水资源以及相关涉水事务城乡分割、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将分散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涉及城乡防洪、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行政管理职能调整归并为一体,统一由一个部门对城乡水资源和相关涉水事务实行集中管理。
b、理顺职责关系。水务主管部门管理的重点是涉水的执法、规划、许可、保护和调配等事务。政府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协调配合、积极支持水资源和相关涉水事务的集中统一管理,避免出现新的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问题,逐步建立新型的水务管理体制。
c、优化资源配置。按照新型的水务管理体制,相关部门要加大水利基础设施、防洪保安、污水处理、水环境监测等建设的投资和治理力度,保证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供需平衡,逐步形成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治理协调推进的局面,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组建水务集团。
建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的水务管理体制,明确界定政府、企业、事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城乡水务中的职责,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盈利性企业、公益性组织、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水务管理模式,建立所有权、经营权、监管权相互制约的城乡水务发展模式。在上述框架内组建水务集团。
a、水务集团的整合范围。将由水利部门管理及公用部门管理的自来水公司、排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等涉水单位的固定资产、债权债务、工作人员无偿整体划归新组建的水务集团。
b、水务集团为企业性质。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监督有力、激励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c、水务集团的机构设置和职责。水务集团隶属政府,政府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行管理。集团内设办公室、计划发展部、财务管理部、劳动人事部、技术设备部、稽查大队。负责城乡水源、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规划编制工作及工程的设计、施工、投融资工作;负责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供给;负责源水、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管网建设与管理工作;负责水费收缴工作;负责节水工作。
3、加强领导,明确任务,积极稳妥推进改革顺利进行
a、加强领导、建立组织。为加强对水务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成立水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水务集团筹备组,组长由预任的水务集团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
水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水务体制改革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出发,协同动作,密切配合,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城乡治理一体化范文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社会团结;社会保障;社会政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073-01
在我国,宏观层次上的目标制定上,就一直以政治的、经济的目标和理念为主,这导致围绕“整合”、“团结”和“认同”等理念的思考一直出于边缘状态,更多的只是作为“发展”、“进步”、“公正”等目标思考的支撑。这导致我们在社会政策领域的研究中,从宏观到特定层次的目标定位出现了缺乏、模糊、不适等情况。社会团结,作为社会政策自身理念创见的结果,必将与社会公正等理念一起,为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方向的制定提供支持。
1 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与社会团结的联系紧密
首先,社会团结与社会政策理念(社会公正)之间是一种互构关系。基于人类发展的特殊性,公正的追求似乎没有止尽,一定范围的社会团结更偏向于是社会公正的必要手段和阶段实现。社会公正是促进社会团结的关键,是社会团结的手段与目标。
其次,公正偏向一种实质的普惠,团结偏向对于差异的理解。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社会公正理念的核心追求和突出强调。(1)P53这种追求和强调可以通过社会团结度的扩大和加深来不断实践,而且,社会团结也可以维护和扩大公正追求的阶段成果。
最后,社会团结的阶段目标离不开不同社会保障政策理论范式的孕育。结构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既有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也有培养民众的凝聚力和价值认同以维护体制的合法性的功效;(2)P31在关于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中,正是功能主义一直强调系统的均衡和整合,在社会行动系统内,社会团结既是一种观念形式还可以成为社会行动的手段和目标。
与功能论不同,社会政策的制定和运作被冲突理论看成是一种利益冲突的过程。笔者认为,陌生人世界的社会共同体建设,价值观多元时代的意义共同性建设都离不开团结理论的支持。对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而言,所有国民,特别是农民、妇女等弱势群体应该团结起来,再由政府和专家对其增能和赋权,以扩大同市场博弈的力量。
2 “差异理解”的社会团结是对“过渡模式”的支撑
城乡一体化作为“过渡模式”需要一种过渡目标的支持。社会保障政策的目前模式与“全民统一模式”之间应该有一个“过渡模式”――城乡整合模式,(3)P262这种城乡整合模式可以概括为“有差别的统一模式”。
城乡一体化是普惠模式的建立过程,这个过程而非结果需要社会团结的理论支持。针对当前国力有限的情况,我们应该提倡社会团结目标的构建,这种构建就是一种不放弃对公正目标的努力。现阶段,强调对“差异理解”的社会团结更适合二元体制的渐进改革过程,以消除城乡偏见,统一城乡市场,加速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经济增长阶段,与社会结构变迁趋于一体化,……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促进社会结构更高水平的整合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4)P4另外,西方“福利国家”的危机更透彻的警示我们:“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普遍化政策距离人类社会还有相当的一段路程。这样两个方向上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只有与社会结构变迁相一致的模式方才真正给社会带来稳定。
3 结构转型差异呼唤社会团结的支持
当前的社会形势主要反映在社会结构的变迁差异上,众多的社会差异需要社会团结的调节机制,社会团结将对整个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阶层间的融合起到黏合作用。当前我国的社会差异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城乡二元,东西差距,贫富分化,多元理念等。正是这些差异导致我国目前的社会政策缺乏整体性、体系性和同一性,……这使得一些相互矛盾的政策而难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功能(5)P365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冲突,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的隔阂,不同社会价值观念之间的抵触,种种问题和矛盾呼唤一个新的团结机制建构。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一体化发展正是和社会团结精神相互促生的。
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导致我们实现公平公正的手段有限,很多时候,很多政策不能上升到宪法程度而强制的统一推行,以致于带有很浓的人治味道,在政策法制化期间,这些政策需要全国人民的理解支持。公正目标与现有手段不能同步的状态还将存在一段时期,这需要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爱国主义的统一战线上,增强集体认同感,支持国家政策。比如,现价段“工业反哺农业”、“东部支援西部”等政策的推行就是一种以“爱国统一战线”为价值形式的社会团结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迎生.制度建设与社会公正\[J\].教学与研究,2007,(5):53.
[2]林卡,陈梦雅.社会政策的理论和研究范式著\[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李迎生.转型时期的社会政策――问题与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2007.
城乡治理一体化范文3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兴趣;绘画能力
绘画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幼儿从小就喜欢乱涂乱画,他们把乱涂乱画作为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他们在涂涂画画中寻找快乐。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往往分三步走:教师示范―幼儿临摹―教师讲评。这种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教师教得累,幼儿学得无味,结果幼儿的画面单调、呆板,束缚了幼儿的个性和快乐,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大大降低了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可见,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它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开始阶段的动机呼唤要鼓动起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进行过程中的兴趣激励要着眼于激活思路、启迪智慧、触发创新活动;在结束阶段要把幼儿的兴趣引向自我欣赏和获得满足感上,从而把兴趣延展到对新的美术活动的需求和期待。因此,我试图以陶行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兴趣为主,提高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以提升幼儿的绘画能力。
一、激发动机,情趣导入
幼儿很容易对艺术活动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但是这种自发的热情和兴趣多属于浅层的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我喜欢”“好玩”的水平上。将幼儿的原有兴趣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活动的推动力,才能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1.以游戏化的情境导趣
游戏化的导入语可以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教、学、玩三合一,手眼脑并用,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促进幼儿手眼脑的和谐发展。如,小班美术在《小鱼找朋友》的教学活动中,我首先播放《水族馆》的音乐,使幼儿都成为一条快乐的小鱼,跟着音乐欢快地舞蹈。然后,出示一条哭泣的小鱼,请幼儿观察小鱼的表情,说一说小鱼为什么会哭泣、难过。最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请幼儿来帮帮它,画出更多的小鱼朋友。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边念儿歌一边画小鱼,他们非常开心,情绪高涨,形成了愉快的活动氛围,达到了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目的。
2.以身边的事物激趣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及时发现并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以此来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例如,小蜗牛激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幼儿由看蜗牛产生了画蜗牛的动机,教师及时满足了愿望。将原有计划中的课程改成了生成活动,围绕小蜗牛进行了半日活动。
案例一:小蜗牛
一个雨后的散步活动中,有幼儿在树枝上发现了一只蜗牛,幼儿就一起围着蜗牛看,同时还议论着:“看,蜗牛背上有一个小房子。”“蜗牛头上有细细长长的触角。”“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一条亮亮的线。”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我将预设的课程改成了生成活动,围绕蜗牛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看蜗牛、说蜗牛、画蜗牛,直到活动结束,幼儿的话题还在围绕蜗牛进行。
二、激活思路,体验乐趣
创造性活动是人潜在能力的表现。幼儿同样具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使,他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地表现童心、童趣。他们较少受各种成规戒律的束缚,可以随意联想,拟人、神话,随意“张冠李戴”也不觉得怪异。幼儿在不断地求新求异的创新过程中得到满足,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自主性是幼儿自我表达的创新之魂,也是幼儿参与绘画过程中处于自发的行为倾向。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幼教工作者应该像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个人意志,给幼儿自我表达的机会。
1.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图式表现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艺术允许幼儿自由参与、自由发挥。这种开放式的特点给幼儿自我表达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空间。把幼儿从成人规定的图式中解放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一个4岁的孩子,画了一个头下长着4条腿、伸出长长的爪子的猫在抓老鼠。幼儿正是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表现世界。
2.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会受不了,会被烧死。教人与种花一样的,种花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这就是对树木的‘因材施教’,教人要分析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符合孩子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引导、培养教育,这就是对人的‘因材施教’。”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要满足不同智力水平的幼儿,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发挥所能的均等机会。一般说来,活泼外向的幼儿更喜欢用粗犷的笔触来作画,他们的绘画速度快,画面连贯、流畅,有较强的表现欲;而文静内向的幼儿,他们的画细腻、严谨,画面一般都比较精致、紧凑,作画的时间相对较长;一个喜欢交通工具的幼儿,则能把车辆的部件全部画出来。不同个性的幼儿表现出不同的画面内容,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这样幼儿的原始热情才会被激励。
3.倾听幼儿的讲述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方式也有别于成人。教师要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给幼儿以充分的机会,让幼儿积极地提问,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所想、所感。
案例二:太阳宝宝心情不好
宝宝举起刚画好的一幅画冲着我喊:“老师,我的太阳宝宝今天心情不好。”我随声看去,他画的是一个黑黑的太阳宝宝。“太阳宝宝为什么心情不好呢?”“因为他的妈妈生病了。”看,这就是孩子眼中的世界。
三、陶冶情操,延展兴趣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最根本的教育思想,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主体。绘画教学和其他领域的教学一样,最终的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运用,会用学过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既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又使兴趣延伸到其他艺术活动及生活中去,达到陶冶情操、延展兴趣的目的。
案例三:圣诞节到了
圣诞节快到了,超市门口摆上了挂着各种精美礼物的圣诞树,小区上空悬挂着圣诞老人红红的袜子,商场的橱窗上贴着圣诞老人大大的笑脸,到处洋溢着圣诞节的气氛。孩子们每天谈论的话题也是关于圣诞节的,由此,我和孩子们一起生成了美术活动“装饰圣诞节”。在组织参观后,孩子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进行装饰。有的小组拉花链、有的小组用彩纸包装废旧的盒子作为礼物盒、有的小组画出红色的圣诞袜……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们用丰富多样的作品布置了教室,坐在自己布置的教室里,幼儿开心极了,家长来接送时,他们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的作品,告诉家长这是我画的,那是某某小朋友做的,真是其乐融融。
幼儿是活动的主人,让他们参与活动室的布置,让他们充当环境的主人,调动幼儿绘画的积极性,才能使幼儿的兴趣得以延伸。
综上所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幼儿绘画教育中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教师只有认真地研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内涵,结合幼儿的个性特点,以兴趣为主,激发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潜能,将绘画教育作为载体,才能起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1.
城乡治理一体化范文4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应该依据高职教育目的,在需求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分析、专业学习分析、单元课程概要设计、培养方案设计、单元课程开发的过程。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中是以“能力为本位”能力本位中的能力是指职业能力,而不是具体的岗位能力.能力本位的教育即以“取得从事某种职业工作应具备的能力”为主的教育而职业能力系统化是指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从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特别强调在培养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关键能力、基本素质。对职业能力培养进行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等,从各个方面构建完整的职业能力系统.这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从这一特征出发,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全新道路——产学结合、突出职业特色、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构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
1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的系统化课程。称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它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将课程与职业密切联系起来.采用行业的能力分析和职业分析方法,制定出职业一学习分析表.把职业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在明确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开发出专业课程。形成以职业能力为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并进行科目课程设计。
所谓就业导向.是指课程设计指向工作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即根据未来所从事工作的需要设置课程内容。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观集中体现在就业导向上.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1课程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
国家经济建设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其重点。对岗位能力就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就应该满足社会对不同岗位能力的需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
1.2课程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服务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生产建设第一线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使毕业生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就应体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服务。
1.3课程为个人发展服务
对于我国当前国情来说.毕业生就业不仅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基础.也是今后个人发展的基础.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为个人发展打基础.因此就业导向的课程观也是人本本位的重要体现。
职业能力概念包括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两部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主要是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从事职业工作的能力.包括技术要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一定的经验积累以及综合运用技术从事职业活动的熟练程度。等等。职业关键能力分为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所以职业能力涵盖了技术技能、理论知识、态度素质等从业所需要的全部能力。即职业能力系统化。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职业能力系统化为目标是高职教育的特性.也是其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所在。
2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本科教育课程应有明显的区别,其整体定位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是面向学科设置的,特点是学科基础较为扎实.能够为今后从事研究或设计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不适宜从事技术性较强的职业工作。而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专业应面向实际应用设置.专业课程要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根据不同行业的需要.分别设置本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课程内容.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
2.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程设计的基础
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我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在智能的表现上有所差异.而且会以不同的方式运用和综合智能,以学习不同的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工作以及在不同的领域发展和取得成功。我国高考成绩居于中间段的学生.是高职入学学生的主体.他们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也同时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对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更重视其他智能的开发.而上述中间分数段的学生往往更具有应用性人才的智能优势。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用与学科教育不同的方式组织课程.使教学更适合开发他们的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设置是在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的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能力”的内涵具有时空属性.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演变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方案要从职业分析入手.专业分析可直接使用国家或地方教育部门给出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在没有国家或地区行业分析的情况下.可由学校或专业自行组织进行行业分析。专业分析的最终产品是专业培养所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专业职业分析一般由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共同进行。 每个专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由“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组成.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核心是“职业专门技术”.它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应具备的基本技术.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可外延到“职业延展能力”。某一职业的延展能力可能是另一职业的专门技术能力.延展能力主要是考虑拓宽学生职业能力范围.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要体现在熟练掌握本行业主流技术、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等方面.重点是培养运用技术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2.4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设计链路课程
专业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设计围绕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任务——课程链路。链路课程可以通过把职业专门技术的培养看成一项职业工作任务以及职业综合性任务.并考虑劳动组织形式的时空特点,按工作进程组织教学,即从整体上可以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原则。
2.5以应用为目的的多元范型单元课程
高职教育中的每一门课程原则上不是按学科系统化组织教学内容的.因此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不称其为科目课程,而称为单元课程。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单元课程实施多范型原则.共包括五种基本的课程范型.即问题中心课程范型、训练中心课程范型、任务中心课程范型、体验中心课程范型、培训中心课程范型。同时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并不排斥学科中心课程.但内容上要符合“够用为度”的原则。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单元课程具有多种分类方式.其中常见的一种分类是将单元课程分为通用技术课程、专业任务课程、证书培训课程和通识课程四大类。
2.6以获得“双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实施“双证”书制度即学生需要取得反映大学专科学历的毕业证书.同时还要取得反映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在当前我国职业证书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应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证书.并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其实.比证书更为重要的是证书所体现的职业能力,课程实质是要保证职业能力的质量标准。要进行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建立以检测对“职业能力”的掌握为目标的考试体系.证书考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培养方案。
2.7以产学结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
即产业介入教育.坚持产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方向。产学结合在课程方案中要重点体现在企业实质性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改革、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课程内容、开设产学合作教育的课程、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体验课程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积累.毕业后马上就能顶岗胜任工作。
3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开发方法的特点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开发.是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课程观指导下,依据高职教育目的,在需求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分析、专业学习分析、单元课程概要设计、培养方案设计、单元课程开发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
3.1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系列课程链路.在修业年限期间,从人学开始就接触职业内容,职业能力随学习时间逐渐递增.到毕业时达到专业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彻底打破学科系统化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形成职业能力系统化的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职业体验和职业能力训练大大增加。
3.2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与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
城乡治理一体化范文5
关键词:建立;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保障制度;研究
一、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概述
我国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创新研究,对我们而言,富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随着现代社会法制观念的增强、人权理念的深入人心,欧美国及亚洲的部分国家相继确立了该制度。
通过研究我国的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可以发现我国现阶段城乡养老保险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总结出经验和结论,有利于构建和完善城乡养老保险,进一步地推动我国现代城乡养老保险的构建,使其与时展的趋势相一致,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需求,促进社会和谐持续地发展,并能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二、我国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会保障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新农保制度建设和城市居保的过程中,政府应履行其责任,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发展滞后、享受人群数量太少、保障水平低
还没有相对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所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严重滞后。实际覆盖面有限,救济范围有待扩大基于一系列复杂,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助对象至今仍局限于持非农村户口的城市居民。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落实和实施,主要由各地的民政部门进行组织和实施,并最终由街道办事处社会保障所来完成。但是,在一些地区因为管理人员的缺乏,他们很难将工作做到位。
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机制的服务水平太低。低层次的统筹水平,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不仅降低了社会统筹的大部分功能,而且影响社会保障公平性的体现,执行中还会遇到制度转移接续和劳动流动受阻的问题。救助标准偏低不合理,部分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仍有困难由于各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医疗保险不能缓解贫困家庭的经济支出的负但,未能更好地发挥其保障作用。
国家对于因长期患病、因病伤残等原因暂时或永远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通过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必要费用,用以保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但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才刚刚起步,再加上社会保险的不完善,救助对象范围窄小,保障标准低下,致使某些城市贫困人口享受不到本该应有的社会医疗保险待遇。
(三)地区政府的财政责任不明确
城居保主要由个人缴费和政府财政补交相结合。有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合并后的城乡居民,需要当地政府补贴生活支付所有的安保费用的最低标准或部分弱势群体,以及为被保险人的选择标准支付更高等级适当鼓励农民。但该系统目前只规定了地方政府补贴个人缴费标准,使在一些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新农保补贴个人缴费标准往往按照最低标准即为中央执行规定的最低标准。此外,由于缺乏约束机制警醒,地方财政未来的能力大小能否用来进行补贴等问题,还需要持续关注。
三、我国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保障制度
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使社会养老保险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社会救助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对社会救助进行广泛宣传,改变人们对社会救助理念的理解
众所周知,社会养老保险是我们社会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它的宣传工作应该深入人心,是人人对其有深入的理解,让他们意识到在遭遇靠一己之力无法克服的困难或挫折时,应及时向社会寻求社会救助和社会帮助。同时,通过制作宣传页对改变人们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待贫困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不要把贫困的原因简单归结为个人的因素。
(二)完善政策体系,规范操作系统,建立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公平和效率,是值得我们常常深思的问题,在社会养老保险中也存在这一问题,如何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发挥最大的设计效益,如何让真正贫困的家庭得到他们应有的社会救助,如何更好的发挥社会养老保险的双重作用,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值得我们研究思考。
(三)加强财政在养老保险中的支持力度
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必须依靠雄厚的资金支持、公共产品,充分体现了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功能。政府供应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地区整个社会福利制度,也可以让系统继续承担持续的资金支持的责任。
城乡治理一体化范文6
【关键词】云南工商学院;人文课程体系设置;汉语言文学(文化传播)专业;实用性
人文,社会人伦,文治教化,简言之,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本文以云南工商学院的新闻传播专业为例,来探讨如何设置具有实用性的人文课程体系。
一、人文内容与设计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云南工商学院在2011年申报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2012年开始招生,到2014年共招生三届,共计173人。第一届学生录取之后,问题接踵而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是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对云南省内就业市场进行调查,发现当前省内的文化市场,新闻传播、出版发行、中小型企业单位宣传部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需求量,尤其是云南省的地州、县市、乡镇等基层单位和社区;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这一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增长较快;具备相关采写编评全媒体一体化知识技能的学生受到上述用人单位的欢迎。于是围绕着人才需求分析,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在省内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社区基层、新闻传媒、出版发行等机构从事文化宣传、出版编辑、新闻传播、文案策划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10%)、专业理论课(20%)、专业核心课(30%)、技能实践课(30%)、拓展课程(10%)五个模块组成。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是否设置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美学等课程成为一度争议的问题。“实用派”认为上述课程不具备实用性,成本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独立学院教学资源有限,不应设置。“人文派”反驳,这些是基础课程、常规课程,不设置,学生如何学以致用,好比建在空中的楼阁,没有根基,实用就是空谈。双方各执一词,据理力争。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是文化传播方向,专业核心课与技能实践课以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公共关系与商务礼仪、网络编辑写作、沟通与口才、速记和速录、校对实务、报纸电子编辑与实践、文化产业策划、企业宣传创意等课程为主,实用性较强,因而需要建设一系列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图书15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资产总值近300万元。拟建非线性编辑工作室、演播室、新闻实训中心(以纸媒、网媒、新媒体为主),让学生能够完成常规的前期采访和后期制作任务。学生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日后的工作场景、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了解岗位职责、工作标准、注意事项以及工作细节,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模拟武装自己,为下一步进入实习单位奠定基础。同时,与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出版社、文化传播公司、社区基层进行校企合作、市场调研,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上述单位,校外实训,通过完成实际任务、项目的考核,开阔眼界,准确定位,积累工作经验,获得预期的工作岗位。目前,已经与《春城晚报》、《车与人》杂志社、云南电视台、大理电视台、普洱日报社等结成校企合作单位。
三、工学交替与行业专家进课堂
为了让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的学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体现人文课程的实用性,学院开展了工学交替与行业专家进课堂的人才培养活动。所谓“行业专家进课堂”,即邀请富有经验的专家、企业人员等来给学生讲课、示范,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比如,云南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发展研究部主任、传媒经济学博士宁莉女士被邀请来人文学院进行“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的讲学,从事新闻行业数十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车与人》杂志社主编钱粲明先生做了“昆明都市类报纸的那些事”的讲座,一系列行业专家的讲座让学生受益匪浅。所谓“工学交替”是学院在学生四年大学学习期间,安排二到三次实习机会。
总而言之,人文课程不是没有实用性,而是怎样找到适合的载体和形式,体现其丰富的内容与潜在的价值。通过对云南工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上述观点。这一论证对于其他专业开设的人文课程,也同样适用。“人文课程也实用”的破立有待全方位、深层次、接地气的进一步论证,这里限于篇幅,不做赘述。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缩印本;
[2]云南工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的系列调查研究报告、专业建设材料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研究”(2014C183Y)的阶段性成果,云南工商学院院级课题(JXYJ2013-1-16)成果。
(上接第16页)
选择市场研究、渠道管理以及市场策略等各个业务背景的人员任教,让学生聆听来自一线的市场营销经验,增加其真切感受,强化实践环节,加快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并加强工学结合。
(五)建立科学考评机制
要改变这种“一张试卷”的单一的考核形式,就要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变化,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能力要求,建立合理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按规定的标准对实践教学各阶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可以根据评估标准,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作业要求,规范学习行为,在每次实践结束时就能给出每一阶段的评价结果,课程结束时综合所有实践,评价学生对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掌握情况,以真正实现对学生在营销策划等实操方面能力上的培养,以满足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考评过程还要做好效果反馈与调整工作,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收集学生参与实训中所表现出的问题,并给出解决预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论
实践教学环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成为主体,教师作为配角,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本科只有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深入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改进实践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强化师资队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更多地体现出企业的需求方向,才能在人才培养上满足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杜玮杨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2(8):157-158
[2]王莹,任洪娟,骆佼.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A].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