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意义范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化课程体系;校外实训基地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强调的是“应用”,注重的是“实践”。单纯依靠书本理论的灌输远远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实训环节是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的途径,而以项目化课程体系为基础的校外实训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一、以项目化课程体系为基础的实训的意义
1.以项目为引导,通过项目将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点贯串起来,使之得以综合应用,转换为技能
通过在校期间几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尚有欠缺,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培养目标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项目化实训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项目化实训就是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或仿真)的项目开发或以实施各个任务为目标的仿真项目训练。
2.提供企业模拟环境,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虽然实训环境与真实的企业环境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真实的项目任务和直接与用户接触、交流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企业管理职业岗位的要求,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有较大的作用。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写作、研讨、组织、演示讲解、团队协作、沟通等基本能力。
二、以项目化课程体系为基础的校外实训对基地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课程体系项目化改革的要求是将现实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引入教学过程。因此,必须专门建设等同于具体工作各种客观条件的教学环境,建成配备“全仿真”的车间、工作室、设计室、操作间、客房、剧场或者办公室等,即建设“校内职场”。就高职院校中的实训基地而言,以往主要根据学科课程教学的需要设计和建设,这是一种学科内容导向的设计模式,它存在零散性等缺点,缺乏整体设计思路。加之课程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加大了实训基地设计的偏差。
三、当前校外实训基地的普遍模式
当前校外实训基地的模式主要是依托工厂、企业,以“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方式实施的一种实训模式。以广西外国语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我们近几年先后与人人乐、肯德基、统一等企业实行“顶岗实习”模式,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相对松散,学生对企业、对产品、对市场了解有限,在管理体制上也有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四、当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校企双方积极性不够
很多人认为实训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并没有将实训看做是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教学环节来进行人才培养,进而导致实训教学仅仅停留在教学大纲上,真正付诸实施的院校不多,更谈何校外实训。而对企业来说,他们对校企合作缺乏全面、充分的认识,单方面地认为高校无法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对于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储备缺乏正确和长远的规划,不愿意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
2.实训基地功能过于单一,实训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实训基地只是传统的学生见习训练场地,功能单一。而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的功能应包括应用型人才培养、终身教育与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高新技术开发应用推广等。同时,很多实践教学基地没有严格的实训环境,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反映专业实习要求且严格执行的教学计划、教学规程等教学文件。实训师资的薄弱也是重要原因。
3.校外实训基地缺乏长效管理机制
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管理体制问题一直是影响校企深化合作的关键因素。很多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共建时轰轰烈烈,挂牌后没有实质性合作,导致校外实训基地成为面子工程,形同虚设。同时,在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实训教学活动中,管理主体不够明确。学校往往将学生送到企业后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认为学生到了企业责任将由企业承担,对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少过问。而企业由于管理体制的刚性,对待学生仍采用正式员工的管理模式,对学生思想工作没有足够关注。往往导致学生在企业出现不适应的心理问题。学生对校外实训的认识也不足,认为自己仅仅是企业廉价的劳动力。这直接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对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此外,教育教学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也是制约校外实训基地发展和深化的重要原因。
五、关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1.国外的经验
(1)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提出了“教学工厂”的实训模式
该模式是在吸收德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加坡国情实行的工艺培训方法。“教学工厂”培训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开办,给学生一个工厂的生产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工厂环境中进行训练,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项目协调能力。
思考:既然能把学校按工厂办,也能把车间按学校办。
(2)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指企业和学校以合作的形式对青年人进行职业培训。学生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教育为“一元”,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为“二元”;学生的实训、实习主要由企业负责组织实施,学校内部也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教学条件辅助学生实训、实习。
思考:“二元”模式真正实现了校企的深入合作,共同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2.以项目化课程体系为基础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1)高职院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实训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产学结合的重要内容,既是学校教学的组成部分,又是学校与社会、与企业的过渡点和结合点,还是学生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前的演练节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以项目化课程体系为基础的校外实训,是实训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关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引起广大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实行多层次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现代企业的体制和规模化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小型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职业院校要做到以行业保方向,以大、中型企业保计划,以小型企业为补充的“二保一补”的原则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确立“与小企业灵活合作,与大企业稳定合作,与行业全方位合作”的多层次校外实习基地合作方案,来应对大规模扩招,保证实践性教学质量。
(3)制定多模式的校外实训规划
制定多模式的校外实训规划,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分批与分阶段相结合、定点与轮换相结合、实习与见工相结合。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根据企业的生产场地大小,将实习生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到各个企业去实习,并由工程师与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的实习指导。
分批与分阶段相结合:如果实习完全套用教学计划,校外实习仅仅安排在计划的四周内进行,又要同时安排几百名学生,势必造成安排上的困难。由于教学计划中的实习时间安排一般都是与暑假相连接,因此将学生分批、分阶段安排进入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可以缓解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多带来的压力。
定点与轮换相结合:对于具有一定规模且工种类别和部门管理条件能满足专业实习要求的企业,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定点进行实习;而对一些规模较小且工种不多的企业则选择几个专业工种具有互补性的企业构成一个实习企业链,将学生分组分批安排进入不同的企业实习。每组学生在某个基地实习一段时间就轮换到下一个企业实习基地。这种轮换实习方式的,学生虽然辛苦,但是他们接触到较多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使专业综合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
实习与见工相结合: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非常激烈,让学生去有意向工作的单位实习,不但能完成实习教学任务,还能加强学生和企业的相互了解,增强了学生毕业后就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梁云福,林洪金,谢小来.高职“产学结合”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06).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意义范文2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蓬莱市城乡;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大强农富民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一个城市管理者应正确妥善处理好的问题,为此,必须梳理出城乡一体化及美丽乡村的具体与建设要求。
(一)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指导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而使城市和乡村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共同繁荣的整体系统。
(二)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具体包括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村文明素质美等四个层面的“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
(一)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难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实现党的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蓬莱提出了“人间仙境、美酒之乡、休闲天堂”的建设目标,就必须统筹城乡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增加收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二)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是基础。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要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美丽乡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其中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生活低碳富裕等现代文明要素以及社会各要素的和谐统一。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没有农民住房条件、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建成真正小康社会。
三、蓬莱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中应着力加强的几个方面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义在于构筑平等、协调、相互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取向是立足于特色基础,依托于特色优势,取胜于特色发展和农民的自觉参与。结合我在北沟镇贺家沟村的住村帮扶情况来看,我觉得从北沟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力度,加快城乡公路网规划未修编和调整,完善干线路面、聚焦区和中心村路网。结合今年的“道路网格化”建设,北沟镇年内投入2800万元完成57.4公里村内路硬化和连村路打造,彻底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题。
(二)搞好规划,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创建。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在对各村全面摸底的基础上,梳理出一批重点建设的村,分等级分批次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一批综合实力强、基础设施好、社会服务完善、乡风文明的示范村。及时组织各村进行交流和学习,相互借鉴好的做法,重点做好点、线、片、面结合三篇文章,以“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全面推进”的创建思路,把“点”上的景连成“线”上的景,再构成“面”上的景,使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成为推动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源动力。今年以来,北沟镇的“蓬莱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将按照“一轴、一片、两区、两中心”思路进行创建,重点对以北姜路为轴心的区域进行重点打造。“一轴”,即整体打造以北姜路沿线村为轴线全面铺开;“一片”,即对以蔚阳山为中心的刘家、大姜家、西吴、曲家庄、孙陶、小姜家、河润、两铭等八个村为区域进行连片打造,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创建品质。
(三)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氛围。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推进会、农户座谈会等途径,发动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对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知晓度、支持度和参与积极性。一方面,是加强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宣传发动,使他们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意义、工作重点和基本要求,从而调动他们的政治热情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各新闻单位通过开设“美丽乡村”专题栏目进行宣传报道和讨论,正面宣传报道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方形资金筹集渠道,引入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意义范文3
1.概念界定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道路客运大力发展和城乡道路客运管理体制转轨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纷纷提出在道路客运行业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那么,什么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呢?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概念及内涵并不十分清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混为一谈,认为实施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就是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其实,农村客运公交化只是农村客运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人们在探索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过程中对于农村客运提出的一种改革方向,并没有包括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全部。也有人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即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客运、出租客运由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管理的一种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国家城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道路客运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发展过程。
我们认为给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下定义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发生在城乡道路尤其是农村道路十分畅通,场站等基础设施水平比较高,城乡客运实现网络化运作的时期。这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硬件方面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是一体化发展的前提。
第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一个渐进和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不是结果。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程度,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程度也不同。
第三,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双向的,不是单方面的。并不是套用城间客运及城市客运的发展模式来发展农村客运,也不是农村客运公交化,而是两者相互吸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双向演变过程。
第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并不是说最终达到城市客运和农村客运完全一样,没有差别,不应简单地认为是缩小甚至是消灭城乡客运差别的过程,而应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两者内部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
第五,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不单是道路、场站等基础设施即硬件方面的一体化,还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等软件方面的一体化。后者相对来说更重要,较难以理顺,是发展的重点与难点。
第六,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实施统一、协调、高效的城乡道路客运综合管理,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为手段,以法制和体制为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公众的各种作用和组合优势,不断维护与更新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逐步理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客运服务。
基于以上分析,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定义可以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在城乡道路十分畅通,场站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道路客运网络体系高效运作的条件下,城乡道路客运相互融合,综合利用各种客运资源争取效益最大化和服务水平不断地提高,以达到城乡道路客运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等方面协调发展的过程。
2.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实行交通部门一家管理整个道路客运的新体制,有利于强化行业管理。同时还具有形成政令统一、事权统一、精简机构、统一规划、城乡协调一致发展的新局面。
政令统一,可以杜绝相互扯皮、推诿等现象,提高管理效率。事权统一,有利于各种道路客运方式的有效衔接,方便人民特别是乡村居民的出行和中转换乘,为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创造便利条件,缓解城市压力,同时增加客流量,带来道路客运新的经济增长点。机构精简,效能提高,有利于真正实现从部门分散管理到综合统一管理的重大变革。统一规划,有利于道路客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保持供需基本平衡,避免无序竞争与浪费。城乡协调一致,有利于规范客运市场,为广大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充分激活其经营积极性。同时一体化发展带来的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投资,有利于城乡经济与道路客运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大好形势。
二、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思想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
首先源于农村客运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天地广阔,客运资源十分丰富。农村客运在加强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人员和经济往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重要支持和保障。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制约,农村道路客运基本上处于粗放式的低层次发展状态: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管理水平低下;车辆技术状况差,安全性能低;道路等级低,缺乏场站等基础设施;运输组织结构松散,市场秩序混乱;市场管理不规范等。要彻底改变道路客运行业内多年来“头(快速客运)重脚(农村客运)轻”的局面,推进客运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
其次是我国加入WTO后新形势的需要,是构筑大交通格局的需要。大交通格局要求统一客运市场管理,彻底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入世对于我国道路客运业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老国有运输企业,迫切需要改革。
再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交通经过最近十几年的高速发展“,瓶颈”制约得到了缓解,但这只是相对比较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运输需求水平而言的,是初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更加安全、便捷、快速、可靠的交通运输作保障,交通运输不仅要在数量上满足要求,而且要在服务质量上与之相适应。
我国已经具备了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硬件条件。近几年,随着全国各地高速公路联网畅通工程、干线公路网络化工程、县乡道路通达工程的全面推进,我国城乡道路建设快速发展。到2002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52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75.8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发展到130万公里,全国营运客车总量140.9万辆,乡镇通公路率达到99.4%,通班车率达到98%,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92.5%,通班车率达到81.9%。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能够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符合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且发展的硬件条件已具备,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客运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道路客运采取的是部门分管的管理体制,参与管理的部门包括交通、城建、公安等。这种管理体制有它形成的历史原因,也曾起过积极作用。现在,这种多头管理的状况已不适应建立“大交通”系统的要求。很多地方转变管理思维,将城市公交划归交通部门管理,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创造了条件。有些城市已经在实践中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河南省巩义市的管理一体化、客运网络化;陕西省西安市提出打破城乡交通隔离带——“零公里”和实现客运交通“三化”,即长途客运驻点化、远郊客运往返化、城市客运公交化的发展规划,为该市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上海、重庆、哈尔滨、深圳、武汉等大城市在政府机构改革中理顺管理体制,将城乡道路客运交由交通部门实行统一管理,加快了这些地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步伐。
总体来看,尤其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缓慢,尚处在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由于部门利益的存在,致使管理体制改革困难重重,管理上的政出多门已成为制约一体化发展的最大瓶颈。另外,硬件建设滞后于客运发展,尤其是农村道路等级、场站等仍很落后。因此,我国的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四、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及政策措施
1.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综合各地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实践及道路客运系统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可以是:管理主体、政策法规、站场设施、市场建设一体化。
管理主体一体化即实行由交通部门统一管理包括公路客运、农村客运、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客运等。实践证明一家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是实现一体化管理的前提。
政策法规一体化主要是指对城乡道路客运实行统一的发展政策和经济政策(运价政策、税收政策、投资信贷政策),采用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站场设施一体化主要是指城乡道路客运站点的选址、规模、等级、服务功能等由交通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各站点能与其他各种运输方式和各种客运服务方式有效衔接,与城乡规划相配套。
市场建设一体化主要指在无形市场建设方面,树立城乡道路客运市场一盘棋思想,对城乡道路客运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服务规范等。
2.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是促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应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着手。
软件方面:一是要提高认知度,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要予以重视,在具体政策措施方面给予适当扶持;二是要建立适应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导向作用,明确其管理职责,杜绝政企不分;三是建立道路客运现代企业制度,用市场机制构筑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是加快立法工作,完善法律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把好市场准入关,规范客运经营行为。
硬件方面:一是加大道路建设规模,科学构筑城乡道路网,尤其是城郊和乡村公路建设;二是加快道路客运站场建设,尤其是简易站的建设。乡村简易站数量太少,根本不能满足城乡道路客运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加大对简易站的投资力度,扩大投融资渠道,以增加简易站的数量,从而构筑一体化发展的有形市场。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意义范文4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建设 改革创新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国家规划中的重点以及热点,具体是指将城市发展和乡镇发展结合起来,由城市发展带动乡镇发展。城乡结合发展具有地域性、模糊性及不确定性,根据城乡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及规划。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促进我国各个城乡的共同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平衡发展。下面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然后重点探讨如何创新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
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这个项目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规划对象既有共同的特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两者之间的共性占有重要的位置。规划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而且城乡结合发展是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的,首先要对规划的范围进行确定,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区、乡镇等区域进行不同的规划,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局域规划的一部分。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水平低下具体表现在低于工业化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尽管我国经济已发展到以共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还需要进步一提高。据相关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比,滞后于10个以上的百分点。此外,我国的人均GDP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相差较大距离,城市化率仅仅为45.36%,美国、日本及韩国的人均GDP水平均在65%以上,从该角度来看,我国城镇化水平还是处于低水平阶段。
2.农业基础较薄弱。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步伐较慢,可能由于我国在过去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城镇化水平发展较慢,并且受到的挫折较多。加上农村条件较落后,一些先进的信心技术无法进入到农村中。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通信、交通及水利条件相当差,甚至还有部分城市存在饮水困难现象,更别提发展农村经济。因此,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建设。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我国城市分布特点为东边较紧密,而西部较稀疏,且越往西经济水平越低。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较低下,经营规模较小,加上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据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东部城镇化水平明显高出西部水平的15个百分点。此外,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历史、地理及文化、教育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难以建设完整的社会保障系统,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二、我国城乡一体化改革措施
1.创新社会保障体系。所谓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劳动就业及保障两大部分。首先,对于城乡劳动就业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建立有序流动的就业机制,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消除对外来劳动力或者农村劳动力的限制,实现公平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的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多方面培训,提高知识水平;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市自主创业,政府允许农民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为其自主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健全城乡保障体系,尤其是扩大失业、养老及医疗等基本服务,提高城市最低生活标准,加大政府救助力度,并有针对性的做好老年人及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工作,为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创新城镇土地利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是其重点内容,且切实保障国家土地制度的前提之下,完善土地利用机制。不断推进土地利用及其管理,建立相应的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及土地收益等管理办法,利用市场化方法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促进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变。此外,还可创新城镇土地利用制度,建立相应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自愿有偿原则之下,充分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的调配,其土地利用应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最终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
3.创新公共服务机制。健全及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机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实践中得出:若城乡公共服务呈现不平等性,将会加大城乡差距,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对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行优化,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共享的基本医疗机制,加大投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的基础之上,注重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建立,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此外,对城乡文化体育发展机制进行创新,健全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体育事业。高度重视城乡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及公益性文化设施等,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农村服务功能。
4.改革城乡交通及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应着重抓好统筹城乡的交通网络建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坚持量力而行及适度超前的原则,实现以城市为核心,向下延伸的交通体系,对交通客运资源进行整合,由城市向农村等延伸公交线路等,形成便捷及安全的交通体系。此外,还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平台,特别是供水、供电及供气等方面,实现城乡对接及共享等,提供农村经济水平,减小城乡差距。
三、结束语
城乡一体化建设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也是推进我国改革发展的根本措施,缩小与国外差距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从社会保障体系、土地利用机制、公共服务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几方面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改革创新,旨在提高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全明.城乡一体化改革与建设的实践创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19-122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意义范文5
【关键词】加强 城乡图书馆 一体化
一、城乡图书馆发展的战略意义
图书馆事业作为城乡社会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新的社会发展的环境下使县、乡、村图书馆事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图书馆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农村教育,特别是近十年,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使农村的教育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一些贫困山区,由于政府财力不足,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村教育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据调查了解到地处山区的一些学校不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和其他普通学样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部分山区学校只有一间小型图书馆,馆藏仅1000多册,图书馆没有正规化的管理,利用率极你。可以说,图书馆只是一个摆设,没有真正的发挥出图书馆的功能。农村学生的阅读渠道非常有限,加上贫困地区文化和经济相对落后,人们对孩子阅读方面不够重视,家长不愿意花钱专门买书供孩子学习或阅读。因此农村学生基本上是没有任何课外书可以阅读,这导致农村学生的阅读面非常窄。
2、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着力提高农村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满足广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转变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增强广大农民的自主创业能力,从根本上转变农村居民的生存方式。城乡图书馆事业发展一体化不仅是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更要与农村教育、科学普及等各种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通畅的城乡文化交流通道。在城市繁荣的同时,促进、带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城乡图书馆信息服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 乡镇文化建设也同城市图书馆一样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乡镇图书馆更成为增强乡镇文化品位, 提高当地居民和农民素质, 促进信息流通和科技进步, 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因此, 协调发展城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性日趋突显。
1、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从深层次意义上说, 城市化并不是简单地指越来越多的农民演变为城市的居民,其内涵是城市文化不断向农村传播和扩散的过程, 是城乡人民联手激扬先进文化, 创造先进文化的过程。图书馆信息服务协调发展正是这一过程的先导活动。不论是城市图书馆还是乡镇图书馆, 都是地区性的文献信息中心, 也是当地专门从事信息服盏牟棵牛 若能加大信息服务协调发展的力度, 努力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 使得城市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向农村快速扩散、渗透, 这必将大大加快城市化进程。
2、有利干农村经济的发展。科技兴农是我国农业的长期战略方针,一乡镇图书馆围绕这一方针, 借助城市图书馆的优势, 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如通过城乡图书馆信息网获得全国各一级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机构的信息资源. 调查了解农业生产需求, 不失时机地传递实用科技信息和技术资料、市场信`岛以乡一镇(村) 图书馆(室)为支点, 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站, 编发信息快报, 开展定题和跟踪服一务, 为农村经济服务。
三、城乡图书馆发展的对策
1、加强城乡文化交流
(1)开展捐书活动。城市学生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资源丰富,学校图书馆馆藏量大,而且学生自身的课外书多,图书馆的很多图书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可以捐到农村去,充分发挥其作用。
(2)乡村老师授课活动。开展乡村教师授课活动,授课内容为乡村学生的日常生活片段,反应乡村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体现乡村学生好学奋进,但学习条件艰苦,特别是课外阅读难开展等问题,突出图书馆对乡村学生的重要性,号召城市师生积极捐书。
2、开展农村图书馆基础设施。农村文化的开展离不开图书馆基础设施,城乡图书馆建设一体化首先应该从完善图书馆基础设施入手。在馆舍、设备和文献资源建设中要本着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的建设方针,配合通信、广播电视等“村村通”工程,综合设计,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城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按照城乡图书馆建设一体化的目标和合理配置、集约知识资源的要求,完善和优化县域村庄图书馆、文化站的规划,在中心村建设中心分馆,小型村设立文化站的星型结构。按照体现地方特色、秉承文化传统、突出按照农村生产、生活的要求,科学编制好每个村庄文化站的建设规划,进一步丰富村庄文化站的服务内容。
3、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要注重研究人才的培养。通过高校图书馆专业教育定向培训,增加实用性课程的设置,进行人才贮备。各级政府要出台有关政策措施,使乡镇图书馆专业人员有条件、有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献身农村图书馆事业的积极。利用假期让乡镇图书馆员到城市图书馆参观、学习、交流,甚至亲身体验。利用各种有效的形式进行培训和提高。
近年来,有的地方突破体制约束,实现各级图书馆人、财、物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通借通还,建立起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切实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难问题,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城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了团结、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优化了社会文化环境,促进了农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对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总之,要充分认识推进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的重要意义,逐步构建城乡一体的图书馆服务网络。要加快基层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为主体的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要切实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工作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志愿都到农村从事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努力建立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图书馆员队伍。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全国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经验交流会 2009-04-05。
[2]杨之光.乡镇图书馆服务模式探究[J].图书与情报,2007(5):123―125.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意义范文6
关键词:滁州、来安、全椒、三官 城乡公交一体化 交通现状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b)-0140-02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交通全网络、全衔接、全畅达的民生工程,也是落实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根本保障,它体现了城乡服务均等、资源共享、公平公正、社会事业发展等一体化,并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优质、价廉、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成果及文明服务。对于滁州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幸福宜居城市,构筑城乡一体化布局,推进城乡科学发展、全域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与现实意义。
1 城乡公交一体化现状
(1)滁州市公交。
滁州市城乡公交线网在中心城区的起始站以汽车中心站、城南客运站、高铁客运站、城北客运站4个客运枢纽为主,呈“多中心放射状”布局,城乡客流集散中心主要分布在下列城镇:乌衣镇、来安县城、全椒县城、沙河、半塔、汊河、二郎口、古河、章广。滁州市交通局规划至2020年,滁来全地区形成中心城区―重点城镇的二级公交客运网络,建立高效衔接、无缝换乘、布局合理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
2015年,滁州市交通运输局到六里-七里-八里-中坝-黄庄-三官新区-三官街道实地考察线路站并于2016年元月1日开通107路公交车且投入8辆开始运营,107路公交开通,真正使乡镇农民出行享受了公交待遇,消除了原农工客运班车破旧的安全隐患,极大地改善了三官及沿线农民出行乘车环境。而这仅仅只是一小步,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交通全网络、全衔接、全畅达的民生工程,也是落实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根本保障,它体现了城乡服务均等、资源共享、公平公正、社会事业发展等一体化,并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优质、价廉、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成果及文明服务。对于滁州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幸福宜居城市,构筑城乡一体化布局,推进城乡科学发展、全域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与现实意义,地方政府还应继续加大力度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
(2)制约滁州市公交一体化的主要原因:第一,相关政策制度尚未出台。如:市政府没有出台《滁州市公交财政补贴管理办法》《滁州市公交管理办法》《滁州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规划》等规范性文件,公交优先,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缺少政策保障,城乡二元格局尚未打破,制约了该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进程。第二,规划引导相对滞后。调研发现,无论在城区还是集镇,公交车占道停放现象十分普遍,没有达到“一镇一站、一村一亭、一站一牌”的建设要求,城乡客运车辆没有停车场地,尤其是城乡线路上的港湾式停靠站、候车亭更达不到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县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地方政府对公交站场建设重视不够,未将其列入建设规划或者预留出合适的公交站场用地。第三,“出行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①候车时间长。由于现有的公交线网密度不大,发车频率低,准点率差等原因,造成出行效率低,人们在思想上还未养成出门乘公交的习惯。②公交线路布局不完善。少数镇与镇之间公交还没有完全环起来,造成镇与镇之间群众出行不便。③镇村公交未开通。公交线路尚未完全延伸至村,除少数镇仍采用“小面的”向村运送外,全县大多数村都还未开通公交车。老百姓进城,还要换乘到镇,再乘城镇公交,从表面看票价低了,但实际算起来并没有省多少钱,反而麻烦了。第四,基础设施亟需完善。①站场建设滞后。调研中发现,城乡公交基本没有首末站,城区仅有滁州北站停车场可固定停放公交车,其余使用的停车场多为临时停车场,多数镇也没有固定停车场。②停靠点建设迟缓。全市多数镇没有公交回车站。全市每天多辆驻点车辆停放在镇(停在驾驶员自家门口或镇政府附件道路上),夜间无人看管,车辆损坏现象时有发生。③候车亭、站牌无人维护。过去通过广告招租“以站养站”的模式已不管用,2012年以来,公交公司投资建设的数百块临时站牌损毁严重。(3)滁州市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与管理对策。
①坚持城乡公交优先发展原则,加大对城乡公共交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一是逐步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规划,明确城乡公交发展战略和目标,把城乡公交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最大程度上满足城乡居民的出行需求。二是通过政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优先提供土地,减免相关费用等方式来支持公交站场建设。市财政给与适当的财政补助,来建设公共交通中转换乘站、港湾式停靠站等公交基础配套设施。
②加快开通乡镇主要路口和城区主要街道的路线。一是以现有城乡公交为基础,不断增加延伸城乡公共交通覆盖范围,逐渐减少城乡公交的覆盖盲区,使群众出行更加便利。二是尽快开通村村通公交,实现县城、街镇、行政村三级公交全覆盖,争取尽快打造“通到老百姓家门口”的便民公交网络。
③全面提升公交企业的经营服务水平。首先要规范公交企业的内部管理。在完善服务质量投诉和监督方面,通过公布投诉电话,设立投诉箱等方式,向社会公开承诺服务质量,接受群众通过电话、网络、信件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其次要强化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采取积极措施建立健全岗位考核机制,对公交司乘人员实行积分考核,凡年内累计超过规定分数的,给予停岗处理,并且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惩罚,以有力规范公交司乘人员的行为。
④优化公交线网和场站的布局,构建与城市化进程和道路建设相适应的公交线网体系。一是按照客流规律、群众需求、道路状况,调整优化公交线路网络,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的辐射状公交线路网,增加班车的密度,提高公交准点率,方便群众乘坐。二是要加快公交站场的建设,将公交站场设施纳入城镇建设范围,公交首末站、枢纽站等设施由所在镇街负责建设,对站场等公交运行的基础设施,逐步推行站运分离、资源共享、有偿使用。三是按照一体化规划、合理化布局、标准化建设的原则,针对不同镇街属性及客流特点,规划建设经济实用、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农村客运站。
⑤合理制定城乡公交收费标准。完善公交运营成本评估机制,对组织交通、财政、物价等相关部门对公交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周期性年度审计与评价,核定企业的合理成本和合理利润空间,并按照基于成本定价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及时召开价格听证会,制定合理的城乡公共交通价格,坚持企业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便民利民。
参考文献
[1] 滁州市交通局[EB/OL].http:///ShowNews.asp?cid=&id=4511.
[2] 韩峰,姜文静.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创新与探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8):72-73.
[3] 隋映辉.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共识与转型趋势[J].青岛日报,2015-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