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的好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一体化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范文1

打造大环卫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主持人现场)观众朋友:一提起农村,很多朋友会联想到脏乱的环境,可您知道吗?这种局面在我市不少村庄已有了彻底的改观。我现在是在镇的村,这个村在去年八月就实行了与城里一样的卫生管理模式。您看,这儿不仅道路清扫得干净,而且收集的所有垃圾都要运往到市垃圾处理厂进行统一的规范化、无害化、标准化处理。

解说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市民们充分享受着城市民生工程建设带来的可喜成果。然而与此同时,农村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相对较差,部分农民群众依然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如何改善这一现状,更好的促进城乡环卫一体化、促进我市城乡环卫工作的和谐发展,这成了市城建局新一届领导班子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解说去年以来,市城乡建设局的决策者们不失时机地抓住了我市开展新农村建设这一大好发展机遇,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力打造城乡大环卫格局,有利促进了城乡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出片头、题目)

打造大环卫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解说针对农村环境卫生硬件建设基础差的实际情况,市城建局除了从资金上加以扶持,为一些乡镇配送垃圾清运设施外,还着重从技术上给予他们强有力的支持。在这方面,有着四十多年城市卫生管理经验的环境卫生管理处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这个重要职责。市环卫处在多年的环卫工作中,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的发展思路,不断增强环境卫生管理职能,提高环境卫生作业质量,仅在,该处就出色地配合完成了“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等大型活动的检查,并多次荣获市三八红旗集体、市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解说为更好地做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市城乡建设局环卫处不断创新机制,于下半年成立了有限公司,并针对中心城区、乡镇和(来源:文秘站 )农村间基础条件不一的实际情况,发挥人员专业技术强和配套设施健全的优势,以垃圾统管统运为切入点,将有条件的城中村、城郊村和乡镇中心区、物业小区以及农村引入城市化环卫管理机制,从而实现了环卫进乡镇、环卫进村庄、环卫进社区,有利的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主持人)镇村是从去年八月开始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的,自市城建局环卫处进村工作以来,该村的道路每天要定时清扫两次、全天有人巡回保洁,垃圾清运的收集、运输、处理也全部实行了密闭化作业,全村的环境变得干净、卫生,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带来的好处

解说看到记者在本村采访,刚从集市上赶集回来的村民鹿经亮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停下车便打开了话匣子:

采访:(村民)“真好,自从打扫卫生的来了之后,我们村可干净了,现在路连根草都没有,我们从心眼里高兴。”

采访:(镇副镇长)

解说据了解,从去年七月份开始,,市城乡建设局环卫处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承担起了我市马店、李哥庄、营海等六处乡镇的环卫工作,让这里的老百姓充分享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

采访:市城建局环卫处副主任

(出片头、题目)

打造大环卫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解说市城建局在扩展环卫服务领域,提高乡镇环卫工作水平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城区环卫工作的监管力度。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市城建局于去年7月份抽调精干人员组织成立了环境卫生督查办公室,以方便群众对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监督投诉。

采访:(市城建局环境卫生督查办公室主任)

“我们城建局环境卫生督查办公室紧紧围绕抓好环境卫生督查这一主题,认真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工作中采取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方法,横向上,按照“全覆盖、无空白、无死角”的目标,坚持环境卫生作业紧紧跟随城市建设发展方向;纵向上,架起了同群众直接沟通的桥梁,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局面,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居住环境,进一步提升全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解说督查办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对城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行督查考核。他们每天派出专人对城区内的道路、绿地、河道、无物业小区、村庄、市场等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检查,对垃圾收集、垃圾清运、垃圾处理等进行督查,对重点督查内容进行拍照,并采用发邮件与打电话相结合的方式通知相关责任单位,从而缩短了告知时间,大大提高了整改效率。

解说据了解,自成立以来,督查办共发现问题700余条,及时整改完成达100%。在督查的同时,他们还定期编制《环境卫生督查专报》,接待办理市长公开电话,处理市民投诉等。畅通的管理机制不仅方便了群众参与城市管理,而且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从而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采访:群众(居民)

采访:(办事处组织委员)

解说风正帆扬期万里。市城乡建设局正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机构建设为保障,以 高昂的气概,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的征程上乘风破浪,远航。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市的城乡环卫工作将更趋和谐发展,全市人民也必将进一步享受到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带来的成果。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范文2

关键词:老年照护服务;城乡一体化;战略;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146-02

十年前,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家庭小型化及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照护服务问题日益突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体系迫在眉睫。为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与健康发展的大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一、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构建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体系

1.改革完善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管理体制。根据中国的国情,要发挥党和政府在老年照护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把城乡老年照护服务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民政与医疗卫生部门具体实施,加强宏观管理。要改革完善社会养老体制,制定好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服务质量标准。(1)推进福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采取公办民营、托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福利性养老机构的改革、改组、改造。逐步淡化养老机构的行政色彩和事业单位的属性,逐步实现向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转变。(2)要积极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使其成为未来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的主力军和社会事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政府要实现职能转换,逐步实现老年照护服务社会化,向民办服务机构购买养老服务,同时,也要允许养老服务机构适当收费。(3)各类养老机构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失能老人的照护关爱和管理,切实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如发生意外伤亡事故,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养老机构做好协调工作,妥善处理事故,保证其工作的正常进行。(4)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养老服务协会,发挥其协调政府、社会和个人之间关系和组织交流管理经验、护理技术的作用。

2.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制度。构建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体系最重要的是制度建设,有了制度才会有稳定的事业和系统的科学工作程序,才会有理想的工作成效,切实为老年人创造出一个温馨、和谐、舒适、稳定的生活环境,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些制度:(1)法律保障制度。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条例和条令以保障失能、失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得到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保障需要长期医疗、康复和护理的老人得到医疗保健服务。(2)分级照护管理制度。由民政部门组织,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承担老年日常照料服务;由社区和民营企业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由医疗卫生部门组织各类老年医院、托老中心或居家医疗保健所实施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健康维护、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3)长期照护服务保险制度。要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将长期照护服务纳入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建立国家、企事业(县乡村)、个人共同负担的,三位一体的长期照护服务保险制度。(4)培训上岗制度。老年照护服务是一门深刻的学问,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老人,都希望得到自己满意的照护服务。办好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培训学校或在有关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开办老年照护服务课程,是规范老年照护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适应和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需要的重要方法。有关院校应开设老年护理、老年养生、老年餐饮、家政服务、老年心理学、老年健康娱乐等课程。鼓励青年学生关爱老人、热心老年事业、积极从事老年照护服务工作。同时,要建立上岗培训考核制度,未经培训或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从事此项工作。(5)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关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实现服务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持证上岗。不断提高老年照护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3.制定和完善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政策。(1)特需老人信息化管理政策。各级民政部门每年要定期通过社区居民委员会,对需要社会照护服务的老年人进行专访、登记、建档,以便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进行信息化管理。(2)老年照护服务机构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对福利性、非利性养老机构的税费优惠政策,有关部门对养老机构的基本用地与设施建设要积极支持。(3)老年照护服务人员工资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政策。对城乡老年照护服务人员应实行星级工资制。主管部门根据他们的服务技术、质量和工作时间进行考核定级,并按工时计算工资,形成激励性收入分配政策。

4.积极倡导城乡老年照护服务主体多元化。实行服务主体多元化的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市场运行机制。根据中国老年人普遍选择居家养老的现实,党和政府要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乡村)照护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服务主体包括政府、民间组织、企业家、志愿者。政府主办的服务机构起导向作用与其他服务主体共同发展老年照护服务事业。服务项目至少应该包括五项内容:一是日间照料。即为缺乏家人照顾的体弱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服务等;二是医疗保健。即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送医送药、康复护理等方面的服务;三是家政服务。即到老人家中做(送)饭、搞卫生清洁、维修维护、陪聊、购物等;四是网络服务。即开通全天候老年咨询服务热线电话和网站、建立志愿者服务信息网络。五是社区综合。开展集文化教育、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服务。

5.广泛开通老年照护服务经费来源和渠道。无论什么形式和内容的老年照护服务都存在经费来源问题,尽管中国目前在不断增加退休金并不断提高低保标准,逐步推行养老保险制度,老年照护服务经费仍是捉襟见肘,这就注定此项服务的收费不可能太高。仅靠政府投资难以在短期内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投资兴办适合老年人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的养老机构、开展各类老年护理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在中国一些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城市社区已经开始全面推广“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辖区内高龄老人、独居、困难老人,都可以享受由政府出钱购买的上门养老服务。社区负责落实家政服务员,所需资金列入政府财政年度预算。这种老年照护服务的方式深受社会欢迎,但是,在大多数地区都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为了缓解资金短缺的压力,中国已经开始从养老金“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累进制”过渡,2009年底实行省级统筹,2012年计划实行全国统筹。笔者认为,除了这种统筹方式外,还应该鼓励老人的子女和亲属为老人享受更好的照护服务捐款,所捐款项计入该老人名下,作为老年照护服务资金统筹制度的组成部分。同时,应该把老年照护服务分为若干个星级,每个星级规定不同的收费标准,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基金数额享受相应级别的服务。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鼓励和支持儿女孝敬父母;二是鼓励和支持老人的亲朋好友关爱老人;三是弘扬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四是不断提高老年照护服务水平;五是增加老年照护服务基金;六是在老年照护服务中引进市场激励机制。

二、实现城乡老年照护服务社会化与产业化的有机结合

1.严格规范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行业社会标准。为了保证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的质量,国家应依托老年医院建立老年照护服务评定中心,严格规范老年照护服务行业标准。该中心的职责是:(1)严格实施老年照护服务机构的准入管理。(2)评定老年人享受长期照护服务的层次,决定将老人送到什么样的长期照护服务机构。(3)针对不同的特需老人制定不同的长期照护计划。(4)协调老年照护服务对象、服务机构和保险机构之间的关系。(5)配合政府和社会宣传媒体加强对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质量的监督。(6)对不合格、群众意见大的老年照护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要及时帮助整改,整改无效时要上报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取消其营业资格或上岗证。

2.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产业链。(1)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产业。目前,中国包括城镇和农村在内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建立居家养老模式面临种种困难。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产业,对于推动和促进居家养老照护服务的快速发展,拉动老年消费,发展老年经济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2)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公共养老照护服务产业。伴随着老年人,特别是年轻人观念的转变,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去养老,或者是老人自主到养老院去养老,将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同时成为社会需求。地方政府应在城乡积极发展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产业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敬老院、养老院和老年公寓。当新式的养老观念被广泛接受,养老照护服务产业被激发和培育出来时,社会公共养老照护服务就会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3)大力发展老年照护产品产业。现代化的老年照护服务需要一系列相关产品。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科研部门和企业家努力研制、开发和生产老年照护服务需要的各种物美价廉的优质产品,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促进银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敬老、养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发展完善,从对每个人的思想道德约束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优良的社会风尚,再由一种社会风尚发展为一项神圣的社会事业――老年照护服务,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升华。构建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体系意义深远,难度很大,但是,只要我们党和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会一定能够成功。

参考文献:

[1]太原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等.老龄问题与科学发展[C].太原市老龄研究论文集,2009:11.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范文3

如今困扰乡镇卫生院发展的问题几乎相同:专业人才奇缺。如何留住高学历的、临床经验丰富的人才成为乡镇医院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郑州市金水区常住人口有104万,有乡镇卫生院四所,乡镇卫生院要同时承担农村居民常见基本疾病的诊治、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妇女围产期的保健、儿童疫苗接种等诸多医疗职能。但由于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大多学历较低,多为中专,大专毕业生,甚至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医学院校教育的“赤脚医生”,很少有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高学历的毕业生和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来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乡镇卫生院无法达到周边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无法完成自身的医疗职责。周边居民到“大医院”看病又要面临就医难,看病贵的难题。这种现状迫切需要改变。

金水区政府针对这一问题,在2007年将区人民医院与金水区四家乡镇卫生院实施集团一体化,由区人民医院统一管理。在这个大的医疗格局之内,城乡医疗机构间的设备、人员等医疗资源均可统一调配和流动,全面提升和改变乡镇卫生院的落后面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使其能够承担起为农民提供卫生服务,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职能和职责。区总医院委派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到四所乡镇卫生院长期坐诊,并对乡镇卫生院原有职工进行业务培训。诊疗时乡镇卫生院解决不了的难题可通过互联网迅捷地传送到总医院,总医院能及时的给予技术上的全力支持。这样,较好地解决了就诊患者看病难的问题,使当地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并且享受的是区一级医院的服务标准。

但如何使临床经验丰富地专家安心的服务于乡镇卫生院,这又是一大难题。金水区总医院周国平院长经调研作了如下的安排:1、对于到乡镇卫生院坐诊的专家,在工资待遇方面,医院给予经济上的补助;2、由于乡镇卫生院的位置处于城市的郊区,每天的上下班总医院安排专车接送,这样就解决了医务人员因路途远不方便上下班的问题;3、工作及休息的调节上,每周总医院会排序好在乡镇工作的专家特定休息时间,这样也就消除了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专家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觉得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不是医院对他们的“下放”而是一种重视,对他们能力的看重。这样一来医疗资源在各个小医疗机构间统一调配、流动,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城乡共享,缩小了城市和农村的医疗服务差距,也使区人民医院有了充足的病源,也有效地降低了运营成本,做到了双赢。

金水区各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后,针对各大医学院校毕业的高学历人才认为乡镇卫生院条件不好、提升空间有限,都不愿意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导致乡镇卫生院高学历人才的稀缺,金水区总医院建立了人才灵活流动机制。充分让新进入医院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感受到了医院文化中的团队力量作用,让他们能真正的全心全意为患者奉献青春,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具体作法是:第一、对于新招入金水区总医院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是属于总医院的正式在编人员,其人事关系是属于区总医院的,这就首先让他们吃了颗定心丸。第二、新进的医护人员到总医院之后,会被派往乡镇卫生院工作,但这个工作不是长期的,干一年两年后,就会调回总医院来,只属于暂时的科室调整,就形同于轮转科室,这种形式的人才流动,有效地解决了乡镇卫生院缺乏高学历医务人才的问题,以此给乡镇卫生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第三、因为总医院有派遣高深资历的有经验专家到乡镇卫生院坐诊,也就让新进的年轻医生有了跟随老专家学习锻炼临床技能的机会,迅速提高了新进医务人员对于常见疾病的诊疗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经营之后,高学历医学毕业生以及原总医院各科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轮流到各个乡镇卫生院坐诊,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数量、学历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人员离职率大为降低,人才队伍趋于稳定。由于集团内部人力资源流动顺畅,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短缺和流失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这样,总医院就成为了医生流动的载体,吸引,培养,留用了大批的医学人才,并不断向乡镇卫生院输送人才,达到了医疗城乡机构共同发展的目的。以下为其中三所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前后人员学历变化情况,如表1、2、3所示:

我们对“医院城乡一体化”后的医疗服务对部分群众进行了随机访问,当地的居民告诉我们:以前看病很麻烦,就拿庙里乡卫生院来说,医院城乡一体化以前卫生院只有十几张病床,13个员工,其中本科学历以上的职工只有1人,因缺少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医务人员,加上医疗设备的缺乏,连最基本的疾病诊疗都无法完成,最基本的疾病诊治也需要到区里、市里的医院进行就诊,因此时常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致使附近居民都不愿意来卫生院看病。这些问题在完成医院集团化之后,新的门诊及住院大楼相继盖起来,病床增加到70多张,医护人员也增加到47人,并增加七名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大学本科生,门诊量大幅度提高,内、外科的一些常见疾病都能诊治;像阑尾炎、疝气等简单的手术也能够开展,并且医护人员还是技术过得硬的区一级医院的人员,价格实惠公道,老百姓感受到了这种城乡结合的好处,真正的从实际上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范文4

1.1城乡供水一体化模式

以县自来水公司的供水管网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网对接而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县自来水公司按供水协议提供足量合格的自来水,并负责县城供水管网维修、水费收缴等工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机构,负责农村供水工程的管网维修、水费收缴等工作,并负责按时交纳自来水公司的供水费用。这种管理模式的好处,是能及时发现解决工程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保证水质和水量。水费收缴率总体较高,服务质量也比较好,大多数用户比较满意。城乡供水一体化可提高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是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解决近城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的最佳选择和根本出路,一般以县城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式发展。

1.2水利部门直管模式

对于跨乡镇覆盖面较大的供水工程,在县水利局设专门管理机构,负责水源(水井)、干支管道的维修养护及水费收缴任务。由县水利局招聘站长,由站长自主招聘业务人员。完成目标任务的即可享受全额工资,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适当奖励。通过实行激励机制,大大调动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服务质量与水平,彻底摆脱了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上的电费靠贷款、薪酬靠补贴、工程修理费无积累的困境,使农村的自来水管理向着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方向迈进。

1.3农村集体管理模式

由村级组织确定专人进行管理,具体负责水源或水井、干支管道的维修养护与水费收缴,管理人员的工资在收取的水费中列支。

1.4节水管理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意浪费挥霍。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家庭生活用水不按计量收费,有的是村集体统一缴纳水费,从而导致随意开关水龙头,有的甚至是开了就不关,造成很大浪费。农村的自来水来之不易,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水资源,实现节约用水,须从以下方面强化:一是广泛宣传水资源的有限性,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标语、横幅、宣传画等通俗易懂的多种方式,在广泛宣传水的作用、水和人类密切关系的同时,更要重点宣传水资源的紧缺状况,让人们在思想上认识到节约用水必要性;二是按照计量收费,采取经济手段进行干预。在不少农村,用水户采取的是按人头收费,即每人每月或每年上交一定的水费,便可随意用水,由此造成水的严重浪费,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安装水表计量收费,即便于收费,又便于管理;三是推广普及节水器具。如在农村推广节水型水龙头、节水型淋浴器、节水型洗衣机等,同时要求家庭生活用水尽量做到串联使用,实行一水多用。

1.5质量管理

农村供水工程,大部分均是直供的水源水,多数没有净化处理设施,极易在输水过程中受到污染;或者水源是地下水,抽用一段时间后水质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定期进行水质检测,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有条件的供水站点,最好能上化验设备自行监测,这样即方便快捷,又可以减少成本支出,还可保证供水安全。

2结语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范文5

 

社会保障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占了总人口的大多数,所以解决好农民的问题,不单单是农民自己的问题,也是关心到国家、社会的稳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进入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我国的三农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我国的改革进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现行的保障体制还很不完善,甚至跟不上经济的发展节奏,特别是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社会保障在社会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关系到政治经济社会的安定繁荣,完善的社会保障是很有必要的。

 

一、“三农”涵义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而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就是研究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好农民的问题,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业文明以来,农民一直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它作为一个特殊性质的群体,是我国粮食的重要来源,并且在我国的现代化的过程,农民们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正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先进的现代化大国转变。“三农”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农民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三农”问题的建设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而“三农”问题解决的适当与否,关系到农民的自身利益,关系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对此,我国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对“三农”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减税免税,减税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等,但是,“三农”问题的建设总的来说是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解决好农民的问题。但是,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与现代化的发展仍存在巨大差距,由于未能及时解决,农民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农民成为新时代的主体,成为推进经济社会进程的有力力量,解决好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急需深入研究。

 

二、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民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却往往被作为弱势群体看待,游离于城市边缘,在很长时间里被拒于社会保障之外。对此,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怎样正视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我们当前急需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社会保障存在局限性

 

社会保障指的就是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规则经常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以及生育保险等。而在农民的社会保障里面,急需解决的就是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因为农民从事的工作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农村从事农作物体力工作, 由于随着年龄、体力等各种因素影响,他们面临的风险是很大的,一些经常性或者偶发性的疾病问题是很容易出现的,特别是收入的好坏、老龄化严重等,均表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是很重要的。尽管农民在医疗上有了农村合作医疗补贴,但是这些仍不能满足农民的现实需要,更别说在自然灾害或者全球化竞争激烈的今天,他们所要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所要付出的要比收入的更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活,使得农民的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影响到社会的问题发展。

 

(二)供需问题“错位”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我们的社会建设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农民的社会保障供给状况总体上来说相当稳定,基本满足了一定程度上的需要,国家也相继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有效地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的稳定和谐。但是,当前农民社会保障需求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所供给的问题仍存在很大问题,还不能真正满足农民强烈的社会保障需求,政府及社会对农民社会保障的供给也还存在着缺陷。可以说,农民社会保障供需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矛盾,主要表现在农民强烈的社会保障需求与现实社会保障供给不足的矛盾,未能真正解决农民所面临的真实需求。

 

(三)歧视仍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是影响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因素,而城乡二元结构的突出矛盾,隐含着歧视的存在。在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上,存在的歧视是当前农民社会保障中所面临的一个问题。由于歧视的存在,农民的社会保障问未能得到及时解决,特别是在城乡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使得农民需要的保障未能得到很好处理,影响了农民的健康发展。近些年,即使很多地方出台了打破歧视的政策与措施,如户籍制度歧视、城乡之间歧视等,但是大多数属于面上的工程,歧视现象不但未能消减,还有上涨的趋势,所依附于各种不合理因素的歧视待遇,仍然未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这种状况的出现,使得农民难以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甚至极大地影响了农民主体权利,影响其健康发展,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解决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建议

 

要解决好农民社会保障问题,需要我们正式农民所面临的困境,我们只有深入分析,寻找更加适当的有效方法,从而确保农民社会保障合法权利,促进全面建成社会。

 

(一)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适合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很好的缓解农民主体的所困扰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民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我认为我们有必要把社会保障建设成一体化,并且把社会保障的不同体系进行接轨,消除城乡之间的歧视存在,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相融合,把农民的社会保障得到真正的落实,使得农民社会保障的内容更加明确,有利于人们掌握农民社会保障的内容,更好的把握农民社会保障发展方向。

 

由于我国的农民基数大,分配不均,历史影响因素多,我们对于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当最迫切需要入手,实行渐进是发展原则,从而不断建立起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我国农民社会保障的重要保障,对该农民社会保障的实施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内容可找。建设农民社会保障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农民作为我国重要力量之一,他们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关注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尤其他们的应当得到的合法权益,呼声越来越高,解决他们社会保障问题已经很急需。农民社会保障的建设,不仅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在我们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反哺农民的需要。我们要建立并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只有加强农民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建设,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民社会保障的建设,为农民社会保障建设的过程中减少障碍,为农民社会保障产生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对此,有关部门应当建设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从而将农民的社会保障纳入法制,为农民的社会保障得到有法可依,确保农民的合法权利;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不仅能够促进农民的更好的发展,也有利于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

 

(三)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农村贫困落后影响不仅限制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对整个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农村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但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有利于促进农民自身发展,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服务资源共享。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农业快速发展,优化产品结构,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引进外资,优化人力资源,实现农民增收;与此同时,有利于促进农村现代化,繁荣农村经济,深化农村经济结构,增长农民的知识,促进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进而能够更好的与城市接轨,促进农民社会保障的完善,深化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

 

总之,健全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不仅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要求,而且也是我国政府对民生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必须学校国外的经验教训,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充分发挥政府所具有的主导性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作用,全面调动社会的积极性,逐步促进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范文6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农业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一再被政府重视,这一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民生问题或经济问题了,而是事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一、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

在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增大的态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目前还需要加大力度。要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政府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情况下起主导作用,应采取各种可能的手段和工具发挥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并始终坚持“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整过高收入”的原则立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涉及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分配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加之多年来形成的劳资利益格局,部分行业赢利有限,如果急速大幅度调整,必然引起动荡,因此政府对初次分配不能急于求成。政府要在确立收入分配基本目标的情况下,上下结合、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在深化体制改革,调整宏观政策,注重初次分配、优先再分配等方面同时发力,这样才能做到收入分配的制度化和合理化。

二、建立健全农民增收保障制度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农产品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农产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前些年,因为农村粮食价格过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高,导致很多农民在农用耕地上种树。这一方面改变了土地性质,导致农业用地的急剧减少,另一方面也使粮食生产大幅减少,影响了农业基础地位的稳固,甚至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由于农民生产的粮食和农产品大都处在产业链条的最低端,它们的价格往往很容易被企业操纵,企业总想尽量压低粮食和农产品的价格以获取最大利润,这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农民增收和农业生产,甚至会扰乱市场秩序。政府除了要对粮食实施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外,市场监管部门更应加大对粮食、农产品市场的调查、监督力度,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从而确保农民经济利益不受损失,使他们真正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坚持以为基础、充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搞活农村集体经济。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农民思想意识比较狭隘,经营单一,自组织意识比较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少之又少,一直以来,大多数的农村并没有感受过集体经济给农村发展带来的好处。加大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力度,赋予农民长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利于农村发展规模经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村民的积极参与,村委会应鼓励村民发展集体经济,并且允许村民以土地作为入股份额,享受集体经济分红。另外,村委会还可以拓宽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的各种渠道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政府要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扩大农业资金投入来源,建立农业投资稳定的增长机制,适时调整农业补贴领域和重点等。

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差异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受历史传统文化影响,农村具有家庭供养、自我保障、家族互助的长期传统。根据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国家在农村实行与城镇有别的社会保障办法。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板块,保障重心放在城市,一般不包括农村。农村看病难、养老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们看来,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仍然需要国家和政府的积极行为。目前,我国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城市居民享有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较为全面系统的保障。在农村,农民却成为边缘群体游离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他们的保障主要以土地和家庭保障为主,目前的养老及合作医疗等制度远远滞后于现实需要,达不到农民的要求。无论是在承担的社会保障费用方面,还是在自身承担能力方面,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种不平衡又进一步阻碍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进而加剧了二者之间的不公平性。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我国正在朝着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前进。

政府应特别关注城乡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尽快帮助他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力度。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社会资源向农村流动,逐步缩小城乡间社会保障的差异,促进财富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而不仅仅是在城镇内部,这有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缩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