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瘾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成瘾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成瘾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成瘾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范文1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心理学;社会经济因素;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R 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00-9817(2007)07-0616-03

Psychosocial Factors Related to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s Among Senio 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Zhejiang Province/ZHANG Rong-hua*, CHEN W ei-ping, ZHU Yi-hong, et al. * Zhejiang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 tion and Control, Hangzhou(31000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 iction disorder(IAD) and the related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to provide bases for pre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A random sample of senior midd le school students from 11 cities or town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Internet Addictio n Test(IAT),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Coping Style Scale for Middl e School Students, and Stressor Scale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sult s The prevalence of IAD was 8.9%, which was higher in schoolboys than i n schoolgirls. All scores of Stressor Scale were higher in IAD group than in non IAD group. All the scores of coping style are correlated with total score of IA T except for suppor t seeking. The P score and N score in EPQ were higher in IAD group than in non I AD group and L score was lower in IA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ind icated that education manner of parents, L score, flight, fantasy and denial, Pscore and accompanier pressure entered the equation.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can be conducted based on each factors of stress.

【Key words】 Internet;Behavior,addictive;Psychology;Socioecono mic factors;Students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让人们获得大量信息,给生活带来便利,也可能使部分 人群 沉溺于其中,导致种种负面影响。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 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疾病[1],轻者影响个体的学习、 社交,重者可造成人体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紧张性头疼 、焦虑、忧郁等疾病,严重的甚至可导致死亡。国内网络成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多集 中在大学生这一群体[2]。而高中生正处于性格发展的关键阶段,正确引导他们对 网络的态度,及早纠正他们的网络成瘾倾向,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研究拟从心理应 激理论出发,调查影响行为结果的各个要素,探讨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为 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浙江省各地市分别随机抽取1所普通高中学校,共抽取11所中 学。每所中学随机抽取高一到高三各1个班级,共调查学生1 506人,收到有效问卷1 398份 ,有效应答率为92.8%,其中男生628名,女生770名;年龄为16~20岁。

1.2 方法 将下述测验问卷装订成册,一次性发给被试,集体施测。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主要调查学生接触网络的情况、家庭养育环境等, 共12题,全部为单选题。

1.2.2 网络成瘾测验问卷(IAT)[3] 译自美国彼兹堡大学Young KS 所编临床诊断问卷,该问卷共20题,分1~5共5个等级,1―没有,2―偶尔,3―较常,4― 经常,5―总是。得分20~49为一般上网,50~79为中等程度成瘾,80以上为严重成瘾。参 照英文版的评价标准和中国学者[4]的评价标准,50分以上为网络成瘾障碍组,50 分以下为非网络成瘾障碍组。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5] 采用国内陈仲庚修订的版本,分 精神质(P)、外向(E)、神经质(N)和掩饰(L)4个分量表。

1.2.4 中学生应激源量表[6] 分学习压力、教师压力、家庭环境 压力、父母管教方式压力、同学朋友压力、社会文化压力、自我身心压力7个分量表。

1.2.5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7] 分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部分, 其中积极应对包括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3个量分,消极应对包括 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4个分量表。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见表1。

采用自编量表调查学生网络接触情况及家庭养育环境,分别找出成瘾组和非成瘾组各条 目选择最多的选项,结果显示,IAD组和非IAD组所有条目占百分比最多的选项都一致。其中 IAD组在家上网、拥有电脑、父母为个体户、是独生子女、拥有自己房间的比例较非IAD组高 ,其余项目非IAD组的比例高于IAD组。

2.2 网络成瘾量表得分情况 所有被试中,非IAD者有1 273名, 其中男生 为 545人,女生728人;IAD者125名,其中男生为83人,女生42人,成瘾者占被试总数的8.9% (其中大于80分的有3名,占0.2%)。男生IAD的比例是13.2%,女生IAD者的比例是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采用高中生应激源量表分析学生各类应激 源的得分情况,结果见表2。

2.6 多元回归分析 为寻找影响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以网瘾总分为因变量 Y,与网络成瘾总分有相关显著性的因素为自变量X,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值为0.431,F值为52.16。进入回归方程的依次是父母管教方式压力、L分、逃避 、幻想否认、P分、同学压力,见表5。提示父母管教方式压力、L分、逃避、幻想否认、P分 、同学压力对高中生网络成瘾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受应激事件、应对方式、人格特质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高中男生比 女生成瘾的比例高。根据认知心理应激理论,个体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人格特质等心理社 会因素都可能影响行为的结果,因此这些心理社会因素也都可能影响高中生的网络成瘾行为 。该文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从调查结果来看,浙江省高中学生网络成瘾比例与张晓阳等[4]及林绚晖等[8 ]报道结果相近。可见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比例相差不大,年龄和文化水 平的差异对成瘾症发生的影响不明显。但黄恩等[9]报道的高中生网络成瘾率只有6 .6%,其取样范围仅限于浙江省内的一个市,而此次样本来自浙江省各地,因此可能存在地 区差异,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达程度、是否优秀班级等有关。男生的成瘾率明显高于女生, 这可能与男女之间兴趣和个性特点的差异有关。结果还显示,高中学生严重网瘾者并不多, 远远低于桑标等[10]对大学生调查结果(5%)。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使用的量表不 一,评判标准不同;另一方面也提示,在高中生中开展戒断网瘾的努力还是很有潜力的。因 为高中生作为青少年的一个特殊人群,其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不稳定,性格也未完全定型, 家庭和学校的管理还比较严格;而进入大学后,由于学生更为自由,所受约束更少,更容易 向严重网瘾发展,所以高中阶段是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开展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期,可以达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触网络的便利程度和家庭环境特点并不是引起网络成瘾的根本原因,这与国内学者的研究 部分一致[4,8],而与先前推测的网络成瘾是因为接触网络较多的常识不太一致。 有电脑、父母为个体户、是独生子女、拥有自己房间的比例成瘾组高于非成瘾组。网瘾学生 有更多的便利接触电脑,家庭环境的改变也许对网瘾戒除有一定的帮助。

研究结果还提示,P分与N分与网瘾总分呈正相关。P分高者在现实生活中与周围的人交往少 ,可能更多地需要从虚幻的网络世界里寻找快乐和安慰;N分高者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 ,面对多彩的网络世界,自我控制能力差,更容易发生网络成瘾。L分与网瘾总分呈负相关 。L分的低分者通常比较幼稚,也较容易相信来自于网络另一端的信息,思想不够成熟,因 而也更容易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中。当然网络成瘾也可以改变个性,影响健康[11-1 2]。因此,在干预中要逐步建立网瘾学生健全的个性。所有应激源与网络成瘾总分均有 相关性,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各种压力可能最终导致他们通过网络来排解不良的情绪 ,解决各种问题。来自外界环境的各种压力几乎都助长了高中生的网络行为,主要是为逃避 压力,如学习负担过重、教师比较严厉等,同时周围的同学都会上网,对没有电脑和不会上 网的同学来说也是压力。网络成瘾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通常存在缺陷,他们的孩子存在较多 的心理行为问题[13]。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父母对他们的管教严格、惩罚严厉,对他 们的要求拒绝频繁,操纵、控制的倾向较为明显[14]。父母过于严厉的管教方式有 可能把孩子推向网络。孩子觉得家庭没有温暖,只能通过网络来调节自己,寻找关心。当然 放任自流的管教方式也不利于对孩子进行约束。因此,很多专家认为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才 是戒除网瘾的关键。

多元回归的结果提示,可以从控制应激源(父母管教方式压力、同学压力)、改变应对方式 (逃避,幻想否认)、改善个性特点、与周围人建立良好的关系(P分、L分)等方面着手, 对各个环节进行心理和行为的干预。

(致谢:感谢江干区、德清县、秀洲区、象山县、上虞市、临海市、温州市、丽水 市、金华市、开化县、舟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相关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本课题的 大力支持和配合!)

4 参考文献

[1] GACKENBACH J.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8.

[2] 吴汉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对策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369-370 .

[3] 周春莲,郭继志,刘宪亮,等.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 ,17(3):21-23.

[4] 张晓阳,席震芳.初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人格关系的研究.中国当代医学,2004,3(14 ):17-21.

[5] 陈仲庚.艾森克人格问卷的项目分析.心理学报,1983,15(2):211-217.

[6] 郑全全,陈树林.中学生应激源量表的初步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45-49.

[7] 陈树林,郑全全.中学生应付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2 11-237.

[8] 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的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 281-283.

[9] 黄恩,吕望强,陈建民,等.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 学,2006,15(8):734-736.

[10]桑标,贡晔.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当代青年研究,2001,5:31-35.

[11]李成云,刘西俊.中学生网络成瘾者个性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职业与健康,20 05,21(2):272-273.

[12]冯小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分析.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16(4):5-7.

[13]付慧鹏,霍军,于俊丽,等.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临床 精神医学杂志,2004,14(5):278-279.

成瘾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范文2

关键词:网络成瘾;大学生;对策

当今世界网络以其交互性、及时性、广泛性、开放性等特点,得以迅速普及,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其中青少年网民将近2亿人。

一、网络成瘾及其危害

1.网络成瘾

目前比较公认的“网络成瘾”的定义指:成瘾者无节制的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冲浪、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并且这种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导致各种行为异常、心境障碍、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消极后果[1]。

2.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1)生理方面

在临床表现上,由于长时间上网,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压升高,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以及机体免疫力下降,患者常常表现为头昏眼花、疲乏无力、双手颤抖、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并且能诱发紧张性头痛、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猝死[3]。

(2)心理方面

长时间上网会导致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同时还会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减少,这些大学生会感到越来越孤独,容易产生忧郁、沮丧、烦躁不安等情绪;此外,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还容易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内心敌意、不合群等。

(3)行为方面

大学生因上网成瘾会导致学习兴趣减弱,逃课现象增多,成绩下滑,更有甚者导致学业荒废,被迫休学;减少人际交流,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在网络上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和金钱,更有甚者为了上网,不惜花掉自己的学费、生活费,甚至犯罪。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1.内部原因

(1)网络成瘾者的人格特征

研究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患者往往具有以下人格: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4]。国内也有学者指出,那些性格内向、受挫力低、在人际交流中感到困难而且家庭缺乏幸福感的大学生容易形成网络成瘾。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会比较敏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他们更乐意通过网络来逃避问题。

(2)大学生成长阶段特殊的心理需求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晚期及成人初期,这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避免心理不适应及其他精神障碍。处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虽然已经脱离孩子的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常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他们的典型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容易采取极端立场。

处于成年初期的大学生在人际上,一则希望能建立深厚的友谊,而另一方面又经常甘愿忍受孤独,形成既希望友情又甘愿孤独的矛盾心理。正是由于大学生人际方面的这种矛盾的心理需求,他们不愿向熟悉的人暴露太多的个人隐私,而更乐意转向安全的、间接的网络人际交往[5]。在真实社会生活中需要几年培养的朋友关系,在虚拟社会中短短几分钟就可以建立,网络提供的情感安慰足以使大学生深陷情感依恋中难以自拔,为了逃避成长的痛苦,他们乐于沉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2.外部原因

当今,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丰富多彩,大学生需要利用网络的地方很多,而高校网络氛围也比较浓厚,大学生上网比较方便,而刚摆脱高中紧张生活的大学生,不愿重复简单的三点一线生活,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中,他们把目光投向可以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网络。

同时,网络具有资源的丰富性,空间上的超时空性以及虚拟性。在这样一个开放、互动性的系统里,不仅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大学生可以在匿名的状态下,自由选择交流的对象,无所顾忌地吐露心声,在彼此倾诉成长中所遭遇的烦恼、困惑中找到共鸣,对现实的不满也可以尽情宣泄,这造成了大学生从网络回到现实后又不由自主的会感觉到失落,转而又加入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最后“网络成瘾”。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分析

1.大学生应努力培养自己成熟的心理品质

网络成瘾者通常存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较强烈的冲突,总是倾向于单一评价标准,不具备多维的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应对各种挫折和冲突。为此,大学生要学习和了解一些心理健康常识,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积极悦纳自我。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学会进行自我情绪的调节,在与人交往和集体生活中,科学地进行自我定位,树立恰当的奋斗目标,坚定意志向目标迈进。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意识,把网络作为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而不是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塑造虚幻自我的工具,要不断提高在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思想上确立“有利、有度、有序、有节”使用网络的观念,养成良好上网习惯。

同时,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另外,大学生在校期间还应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在参与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能力。大学生通过积极自觉地参与这些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化程度,从而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

2.改善社会环境氛围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又是网络成瘾的高危易感人群。因此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全社会都关注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采取切实的措施,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不仅要大力宣传网络成瘾的危害,而且对导致网络成瘾的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倡导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通过有效手段引导网络行为,努力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6]。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向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有一定知识、文化和技能的普通劳动者,但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过高的期望,以及现实存在的就业困难等多重压力,使大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在现实中被压抑。这些社会压力的缓释一方面需要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另一方面,更需要全社会营造一个宽松客观的评价氛围,为大学生创造积极的发展空间,多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大学生全面发展,展示个性特长[7]。

而在社会管理上,网吧是网络成瘾大学生上网的重要场所,加强对网吧等上网场所的管理有利于控制网络成瘾现象的蔓延。政府要加强网吧管理,合理规划网吧经营区域、分布密度和范围,严格限制开放时段,严格约束网吧的违规行为,强化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加强监管和查处力度。

3.加强学校教育引导

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时,一方面,应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方向,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的动力。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对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不能以简单化的方式进行处理。通过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来推动大学生在心理的各个方面进一步发展成熟。

学校应丰富、美化、优化网上信息资源,在校园网上重点建立一批精品网站,使网络文化的主流呈积极向上之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氛围。要认真掌握学生思想行为动态,结合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及时有效地将学生需要的网络服务版块凸显出来,提供快捷服务,吸引学生参与,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网络服务。

学校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其它良性的兴趣爱好,以置换其原有成瘾行为。高校应通过对大学生科技、艺术、人文活动的引导,让学生有机会发挥个性特长,参与个性特长的训练和展示,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趋向引导组建大学生社团,配备专门指导老师,充分利用学校己有的可供学生使用的休闲娱乐场地设施,经常举办一些科技、学术、文化、娱乐活动,让学生展示特长,交流沟通,促使大学生在现实中而不是在虚拟环境中获得归属感与满足感。

学校要科学地加强宿舍管理,长期的高校教育管理实践证明,规范宿舍管理和宿舍上网行为是比较有效的控制网络成瘾的办法。大部分网络成瘾大学生都有过度使用网络的现象,如在宿舍通宵上网、去网吧夜不归宿等,如果宿舍管理中控制宿舍网络开通时间、宿舍楼开闭时间、加强住宿情况检查,就能及时了解这些学生的上网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教育引导。

总之,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网络本身特性的影响,又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全社会的参与是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志新.浅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与防治[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2] 冯国双,郭继志等.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6).

[3] 刘桂芬,黄小流等.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02,(8).

[4] 刘建银.互联网成瘾症研究的新进展[J].社会心理研究,2001,(2).

[5] 毕玉,苏文亮等.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行为特点的在线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

成瘾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范文3

目的 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评估病人的精神状况,探讨护理干预对住院网瘾青少年患者心理的影响,并给予护理干预,使其配合治疗,提高治愈率。方法 将我科2007年12月至2008年6月青少年网瘾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实验组(60例),对照组按精神科护理常规护理,实验组加用认知、情绪和行为护理干预。结果 实验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焦虑情绪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及时正确的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网瘾青少年患者入院后发生焦虑情绪的程度。建议对病人应进行常规的、多层次的护理干预。

【关键词】 网络成瘾 焦虑情绪 护理干预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psychological affec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anxiety of the hospitalized teenager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Methods 120 teenager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hospitalized from Dec., 2007 to June, 2008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2 groups: control group (n=60) and experiment group (n=60); routine nursing was performed to both group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with cognition, mood and behavior was added to experiment group.Results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anxiety of the teenagers in experiment group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WORDS internet addiction anxiety nursing intervention

目前我国青少年已经超过1000万人[1],这个群体还在不停地“壮大”着。在我院住院的大量网瘾青少年深陷网络,欲罢不能;有的性格变异,打骂父母;多数网瘾少年休学辍学,沉沦虚拟世界,他们长时间受网络暴力内容“浸泡”,是非判断标准混乱,又不具备法律常识,甚至走向犯罪。

对网瘾患者进行系统心理疏导及多环节综合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但住院系统治疗,常引起处于青春逆反期患者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消极的心理反应对治疗方案的实施及预后均有不利的影响,为了减轻患者入院后焦虑情绪,2007年12月至2008年6月,我们对60例网瘾青少年患者除进行常规护理外,给予认知、情绪、行为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2月~2008年12月,我们对120例网瘾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实验组(60例)。对照组年龄为13~22岁,平均年龄18岁,文化程度初中30名,高中20名,大学10名,,实验组13~26岁,平均年龄20岁,文化程度初中28名,高中24名,大学8名,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程度、文化程度及入院时焦虑及抵触情绪等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按精神科护理常规护理[3],主要包括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入院准备,向患者及陪人介绍治疗方案、护理的配合及注意事项,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实验组则在进行常规护理同时,由主管护士对其加用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护理干预,其干预方法如下。

1.2.1 建立干预基础

主管护士(干预者)熟悉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沟通技巧并了解患者的各种心理特点,良好的关系是开展护理干预的基础,因此,应争取在患者入院时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做自我介绍,以热情、诚恳的态度介绍病区环境、住院须知、饮食制度、安全问题、主管医生及护士,了解患者担心什么问题,耐心与患者交谈,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取得患者信任。

1.2.2 认知干预

主管护士(干预者)以相关医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为基础,介绍治疗环节和简单的治疗步骤,治疗的原理,意义,用药等。告知可能出现的负性情绪及预防措施,向患者详细解释后的危害,提高患者对的认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增加入院后出现不适应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1.2.3 情绪干预

每天选择非治疗时间,运用专科知识,以真诚的话语解释情绪与疾病的关系,网瘾是可以克服,自我控制的,注意患者个体化,帮助患者以正性情绪克服负性情绪,介绍治愈病例或请治愈病例现身说法,以增强其信心。说明如过度焦虑、抵触对社会、家庭及自身发展前景的影响。

1.2.4 行为干预

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网瘾戒治过程中产生的应激,指导其缓解负性情绪的放松方法,视觉分散法:如集体观看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听力分散法:如给患者听优美的轻音乐,多用语言与患者沟通,给患者定期举办卡拉OK大赛;触觉分散法:如嘱患者拥抱自己的父母以体会亲情的可贵,用亲情化解患者焦虑情绪。

1.3 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2]

护理人员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分别测定对照组、实验组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程度,共20项,每次进行1~4级评分,正性情绪均反序计分,最后累计总分,最低20分,最高80分,分值越高,说明焦虑程度越严重。

1.4 调查统计学处理方法

入院前与出院前由干预者将焦虑自评量表发给患者,由患者自己填写,如患者不能理解可由干预者逐项向患者说明并让其选择填写,填写后当场收回。共发出问卷120份,收回120份,回收率100%。将所测得数据在SPSS9.0版本统计软件包上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采用U检验处理。

2 结 果

2.1 护理干预前两组状态-特质焦虑程度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焦虑程度均高于正常。(两组经U检验,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48±8,对照组:46±8,国内常模:37±13,P值<0.01。

2.2 护理干预后两组状态-特质焦虑程度比较

实验组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经U检验,均P

2.3 保证疗效,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自实施护理干预以来,患者普遍具有的焦虑等负性情绪存在比例明显降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病人自我维护健康意识,自觉配合治疗,尊医合理用药,减轻了病人及家属的心理负担,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效益。

2.4 全面满足病人的需求

护理干预是整体护理提高的重要体现,让病人感受到护士的关心、照顾,真正满足了病人的需求,使护患关系更为融洽,病人对护理工作更放心。

2.5 减少了护理纠纷投诉的发生

由于开展护理干预,使护理行为更加规范服务,更加优良,善于运用传播技巧与病人沟通交流,使病人和家属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关怀、爱护,促进了护患间的理解,使病人对医院的医疗护理、各项检查和收费项目等放心,使我科护理纠纷和病人投诉消灭在萌芽状态,从去年以来病人对护理投诉和纠纷为零。

3 讨 论

3.1 网瘾患者的心理状态及临床表现

网瘾青少年大多处于青春期,其个体生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而互联网内外纷繁复杂的刺激时刻影响个体,极易导致网瘾青少年出现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极度认知扭曲[4],故入院后使其心理失衡,产生各种焦虑。患者主要表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的经常担心。有的患者不能明确意识到他担心的对象或内容,而只是一种提心吊胆、惶恐不安的强烈内心体验。表现之二为运动性不安。即搓手顿足,来回走动,紧张不安,不能静坐,可见眼脸、面肌或手指震颤,或患者自感战栗。还可有肌肉紧张、疼痛,经常感到疲乏。表现之三为植物神经功能兴奋。常见的有心悸、心跳加快、气促和胸闷或窒息感,头昏晕、多汗、面部发红或苍白,吞咽梗塞感,胃部不适,恶心,疼痛,腹泻,尿频等症状。表现之四为过分警觉。表现为惶恐,易惊吓,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跳反应;注意力难于集中;有时感到脑子一片空白;难以入睡和易惊醒;以及易激惹等。

3.2 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

在不同的条件刺激下,网瘾青少年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焦虑[5]。具体表现:第一 约束焦虑。即由约束活动(如必须参加心理辅导、军训等)引起的焦虑。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被约束后产生的“逆反心理”,居各问题之首。第二种生理焦虑。即因自身生理发展不适应而引起的焦虑。如对“月经”、“遗精”、“”及其它第二性征出现而产生恐惧、悔恨、羞耻感、罪恶感等。第三种心理发展焦虑。即由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成人感”增强,却未获得他人应有的承认或尊重而产生的焦虑。第四种人际关系焦虑。即因无法适应各种人际关系而引起的焦虑。第五种生活焦虑。即由于不能适应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焦虑。如有的家在外地,不能适应本地居住环境、饮食条件、生活习惯等;有的缺乏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大部分患者对焦虑情绪的产生及自我调整存在各种认识误区,因此要改变患者的不良情绪,必须对其原来的错区加以认知纠正,以消除患者焦虑情绪的产生。

3.3 护理干预对患者焦虑程度的影响

网瘾作为一种心理精神疾病,由于治疗周期较长,容易引起处于青春逆反期的青少年群体产生心理应激,应激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制性越强,其所引起的心理应激反应越强烈,对治疗疗效的影响越严重。然而,本干预通过认知、情绪、行为的护理干预,患者在应激事件发生之前对应激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则可相对缓解心理和生理应激反应。因此干预者以同情、尊重、理解的态度,重视并加强健康教育及患者的心理行为治疗,使患者了解网瘾产生的原因,认识治疗过程及预后,配合医生治疗,护士护理,教会患者进行心理应激调节,从而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本文结合患者个人情况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结果显示,明显缓解了患者入院后焦虑的程度,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要,提高了护理质量。建议对病人应进行常规的、多层次的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网络体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R].北京: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5.

[2]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41~42,124~125,131~132.

[3]陈彦方.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成瘾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范文4

关键词:教学督导;手机依赖;学风建设

手机依赖就是由于重复使用手机导致使用者产生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手机虽然可以用来缓解心理压力和满足某些需求,但是需要警惕过度使用手机,特别是学生群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价值多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是青少年的组成部分,许多学生也出现了类似于成瘾心理,一旦手机不在身边,学生就会焦虑不安,思维迟钝。玩手机的时间远远超出正常范围,思维也无法专注于学习,甚至出现了亚健康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视力及睡眠质量严重受影响。教学督导工作是教、学、管三大要素的统一体,既督教(教师授课),又督学(学生学习),也督管(教学管理)。虽然督教始终是教学督导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但对高职护生特殊群体以女生为主体所要求的督学、督管功能越来越重要。教学督导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风建设的客观要求。优良的学风需要有良好的学生学习自觉性,较高的学习主动性,饱满的学习情绪,充足的学习劲头,顽强的学习毅力,认真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踏实的学习作为,旺盛的学习人气。卓越护士的培养起点是卓越护生的培养,而卓越护生的培养关键在于卓越学风的养成。笔者所在的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年龄偏小,自我控制能力有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强,普遍存在上课玩手机,课余更是迷恋手机的现象,与我校“勤奋博学,善思笃行”的学风格格不入。为此,我校由高年资教师组成教学督导组,深入课堂,利用课余,加强思想教育,开展宣传讲座,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助力学风建设。本研究深入教学督导直接参与学风建设的实践,结合高职护生学风形成规律,从而遏制手机对学生勤勉上进,严谨治学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每天使用手机超过7小时,涵盖课堂及课外时间的高职护理专业女生。排除标准:智力障碍、心理疾病、情教学督导工作对遏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手机依赖促进学风建设的作用研究邢麟(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陕西宝鸡721013)绪异常的学生。研究共发放650份问卷,回收648份,回收率为99.7%。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自设问卷,将学生手机依赖情况的不良风气在教学督导工作开展前后进行对比。本研究在马云会等自设问卷的基础上结合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自行设计了本研究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1)与手机依赖有关的问题。手机上网查询(2题,上网查询频率、上网查询与学习无关信息频率)、手机上网购物(1题,网购频率)、手机聊天(2题,聊天频率、聊天时长)、上课时手机使用情况(2题,上课使用手机频率、上课使用手机浏览与课程无关信息频率)。第一部分共7道题,均为5级计分(1~5分),总分范围为7~35分。总分越低说明教学督导对实现良好学风的嬗变作用越好,手机成瘾不良风气得到了遏制。2)与学风改进有关的问题(3题,学习勤奋刻苦度、学习纪律严明度、学习行为端正度),第二部分共3道题,均为5级计分(1~5分),总分范围为3~15分。总分越高,说明学风越好,严格的教学督导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推动作用。该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76。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运用均数和标准差对数值变量资料进行描述。使用t检验分析教学督导前后高职护生手机依赖及学风状况差异。

2结果

教学督导工作开展前后高职护生手机依赖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风状况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遏制手机依赖,助力学风建设

高职护生虽然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但由于女生居多,情感细腻,渴望广泛的人际交往,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利用手机便捷的上网方式来交友、购物,再加上高职护生之间受朋辈行为的影响,相互模仿,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日益严重。由于手机的便捷,许多学生丧失了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利用手机通讯工具考试作弊,手机上网为传递试题和答案提供了便利渠。学生手机成瘾已经达到了不惜污染学校风气的地步。作为新时期的高职护生,将来是受社会尊敬和爱戴的白衣天使们,她们应该成为青年中诚实守信的典范。“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守信是道德规范中最重要的体现。在学校养成的态度作风,积蓄的精神动力,所受的熏陶和感染,将对高职护生自我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高职护生的学风培养不仅是学习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保障,而且是医学职业精神养成的开端和基础。敦品尚能,学养日新的校训在教学督导工作的助推下,在高职护生中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从内心深处追求正确的价值观,愿意将自己融入在和谐积极奋发、互助团结友爱的学习氛围中。在遏制手机依赖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手机作为学习工具,借助网络拓宽知识视野。

3.2创新教学督导机制,提高高职护生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教学督导机制,规范教学督导体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为提高高职护生综合素质注入新的活力。高职护生手机依赖归于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范畴,教学督导工作深入课堂,监督学生在课堂时间关闭手机,直接了解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对学生学习风气进行评价。教学督导工作还应有常态化的直接参与学风建设的意识和做法。例如开展手机依赖的危害健康教育,学生通过手抄报、主题班会大力宣传网络伦理,从而为学生提供可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也可为大学生的手机行为进行伦理指导,创建和谐的大学校园学习氛围,也使教学督导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影响力。高职院校学风的考察指标体现在三方面:1)校园学习氛围;2)学生管理;3)教育载体。教学督导是这三方面指标的实现路径。制度化的管理约束了学生行为,增强了学习氛围,并寄予学校丰富的文体活动作为教育载体。当然,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也需要所有老师的共同参与。在教学督导实践中,高职护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接受各任课教师的知识传授。传道、授业、解惑是每一位高职教师的基本职责。在课堂中,任课教师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饱满的情绪和顽强的毅力投入到学习中。教师严格维持课堂纪律,杜绝课堂时间使用手机,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辅导员也应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课余生活状况,尽可能控制学生课余用手机聊天娱乐的时间,尤其教育学生夜晚熄灯后不用手机。告诉学生夜晚熄灯后用手机的危害,伤害眼睛并影响睡眠质量。通过督导,老师也加强了自身约束,成为“公诚勤毅”的教风的典型缩影,对学生起到了“身正为范”的模范带头作用。

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更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教学督导工作通过参与学风建设实践,遏制手机依赖,激励高职护生奋发努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邢 麟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悦,胥鉴霖.南京市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医学与社会,2015,28(2):88-91.

成瘾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范文5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课程开设不系统,忽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渠道单一,队伍建设缺乏专业化等问题。为此,要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要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信息化建设步伐,要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要注重专业化师资培养工作。

2001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各省市也相应地做出了规定,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要求。各学校也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继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之后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这种思想主导下,要么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泛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倾向;要么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地处理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甚至用大道理的灌输和说教去面对学生焦虑、抑郁、悲观、厌世等心理问题,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在课程改革之后,在全国通用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这部分内容也仅仅是在第三章中有所体现。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

3.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网络空白”

随着校园网的普及,校园周边网吧遍地开花,我国大中小学生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心理障碍。有学者视之为因特网综合症(AD),表现为健忘、沮丧、烦燥、头昏脑胀、胸闷气短、经常走神、心情压抑等症状。在大学生中,主要有网络恐怖、网络依赖(上瘾)、网恋、人际关系淡漠、厌学逃课等,有的学生甚至因上网成瘾而精神失常、自杀。这些新问题已引起了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应认真研究网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占领网络阵地,让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4.方法、渠道单一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一线辅导员更多的被视为“消防员”,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教育方式上,方法单一,手段落后,轻视对重点群体心理危机的主动介入疏导;在体制机制上,缺少一整套稳固长效的心理问题排查、心理异常学生管理、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心理危机干预、跟踪、评估的工作机制,亟须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综合体系,进一步协调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因素共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强大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5.队伍不齐且缺乏专业化

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多样,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配备齐全专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医务人员,另一方面,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掌握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技巧,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的。由于他们心理学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足,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有的误导了该工作的发展方向,甚至,有的还给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在未来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将逐步实现专业化。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相应对策

1.充分认识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通过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品

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 转贴于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各自的侧重点。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大学生的思想层面,更多地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机、人生态度、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研究,注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偏重于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它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更关心学生合理的内在需求,更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更强调在社会规范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可以修正以往单纯通过灌输说教而忽视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做法,有助于从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全过程,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使教育手段更具科学性。

2.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建议高校系统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避免出现挤占或挪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时的现象,充分保障课程的学时和学分,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开设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要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在课程的考核中,不仅要看学生的成绩,更要看学生从课程中收获了什么,使学生真正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技能,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

3.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进入课堂,可缓解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提高了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水平。比如,学生心理档案实现微机储存、管理和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心理测量软件的使用,使测量更快、更准确。另一方面校园心理咨询网络和其他心理咨询网站可以更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实现远程心理求助或专家求助;可以在网上实现与其他同学沟通聊天;可以构建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系统,会诊疑难病症,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在网络上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等等。

4.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

高校系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意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孤立出来,而是要更好地体现二者的互补和统一。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心理问题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仅靠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因素有机结合,共同加强学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引导学生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获取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又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防患于未然。可以采用校园网络平台、学术讲座、团体咨询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5.注重专业化师资培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我们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的思想问题不少源于心理问题。加强心灵的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出问题的根源,再从思想上加以引导教育,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成瘾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不良;预防与矫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18-03

一、文献综述

在中国知网中以“大学生学业不良”为关键字进行检索,自1978至2012年10月以来,共有35篇文章涉及此项研究,以“显性学业不良”和“隐性学业不良”为关键字进行检索,检索记录为零。大学生学业不良的研究主要是从“考试不合格”、“留级”、“降级”、“试读”及“退学”等显性现象加以研究,没有提及隐性的学业不良概念的界定。综合前辈学者研究成果发现,大学生学业不良的危害已经引起了教育界高度重视,相关研究对教育者和学业不良的大学生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有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此类问题提供了参考。根据对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当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此项目研究仍然存在继续研究的空间和迫切的需求性。前辈学者研究仍然存在着概念界定不清、归因过于简单而孤立、对策过于笼统且操作性差及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当今大学生学业不良现象依然客观存在并有发展趋势,这也必然要求对此类问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本课题针对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试图在大学生学业不良的预防与矫治具体微观措施方面进行探索。

二、概念界定

对于大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研究者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的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对学业不良学生提出过不同的称谓和解释。比如:留级生、差生、超学制学生等称谓。也有的学者把大学生学业不良分为绝对学业不良和相对学业不良,前者也就是指学业成绩未达到规定的及格标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留级生、降级试读生、超学制学生”等。后者是指智力潜力与其学习成就存在差距。本文试图从显性与隐性两个方面来研究大学生学业不良问题,也就把大学生学业不良按照不良的程度和表现形式分为显性学业不良和隐性学业不良。

显性学业不良是指大学生未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取得学校规定的课程学分(必修与选修)而受到学校相应的学业警告或者学籍处分时所表现出来的学业不佳现象,主要表现形式有开除学籍、降级试读或者留级等。隐性学业不良是相对于显性学业不良提出的一个相对性的概念。隐性学业不良是指大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取得了规定的课程学分,但是通过多次重修、作弊或者其他非正常途径而获得学分等,虽取得学分但未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分数合格而非实质性的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术能力。

三、归因及危害性分析

引起大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四个方面原因。对于大学生学业不良的自身原因主要是由于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包括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兴趣、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家庭原因包括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家长文化素质过低、过严或者过宽的要求和放任的教育认识态度等。学校原因包括疏于管理、学习风气不良、考风考纪松散等都会助长大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的蔓延。随着高考的扩招,大学生作为昔日的“天之骄子”如今却成为了“平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读书无用论”思想仍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使得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吃喝玩乐、谈情说爱而置学业于不顾。社会腐败也是导致大学生学业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大学生靠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关系而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好的工作,前途无忧,他们不用努力学习,甚至不学无术也能获得甚至超过那些学习努力刻苦、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

学业不良给学生本人、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学业不良使得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指数大幅下降,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不良对大学生本人直接的危害是求职和职业发展中受阻受挫。学业不良直接导致大学生在求职、职业发展中处于劣势。根据对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发现,学业不良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多是专业性不强、技能要求低的岗位。这部分学生多处于失业与就业的交替之间,工作稳定性差,待遇低,职业发展前景暗淡。学业不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出现,导致部分学业不良学生步入了“啃老族”行列,直接加剧了家庭经济负担。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高精尖人才。大学生学业不良直接阻碍了国家和社会对高精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的顺利实现。大学生由于学业不良,严重缺乏应有专业技能和知识,必然给社会就业造成结构性失调,导致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事实上又有大量的大学生不能就业。

四、预防措施

(一)思想教育与学业不良知识教育

1、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

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以考试为指挥棒的。家长、老师和学生的目标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也就是说,在基础教育中没有帮助学生树立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部分家长和高中老师甚至会用饮鸩止渴的办法激励学生,告诉他们:现在辛苦点,考上大学就轻松了。因此,部分大学生考上大学之后,真的不知道要做什么了,加上管理相对松散的大学教学与管理,很多学生把大量的业余时间用到了玩电脑游戏、看网络小说、谈情说爱上面去了。面对这种情况,对大学生新必须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更加远大的理想与目标,从思想的源头上对大学生学业不良进行预防。

2、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学业不良知识学习

预防大学生学业不良的教育工作起点是新生的入学教育。为了从源头上预防大学生在日后的四年学业中不陷入学业不良危机之中,在新生中开展学业不良的相关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通过新生主题班会的形式,全面地向新生传递学业不良概念、表现形式、特征、危害性等相关知识。以讨论的形式让新生了解一个大学生是如何从高中时期的学习优秀学生一步一步地陷入学业不良状态的,让新生在进入学习状态之前全面了解学业不良的全面知识,让每位大学生教育认识到学业不良的危害性。

3、导学措施

对大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读书方法和自学方法知识的教育也是预防大学生学业不良的重要措施。我国高中的教育是以老师为主导的,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是在老师的全程管理下进行的,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都相对较差。通过详细的专业教育,让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增强对大学学习的兴趣。组织专家和教授向学生传递大学学习、读书和治学的方法和经验,培养正确的学习和治学态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对高中时期要多了很多,因此教会大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方法与途径是非常重要的。

(二)典型案例教育

1、学业不良案例教育

教师与教育工作要不断地收集在校和已经离校的大学生学业不良案例,分析个案学业不良大学生的成因、表现形式及特征,通过大量的案例归纳出有共性的问题。对已经离校的学业不良大学生进行长期跟踪,了解他们的就业状况和他们的内心感受。在日常的大学生教育中,通过主题班会、个体谈话等方式进行,用这些鲜活的例子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一面反面的镜子,时刻提醒他们不要陷入学业不良的泥坛之中。

2、优秀学生案例教育

教师与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使用反面案例对大学生进行预防教育,另一面也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可供模仿与学习的典型优秀个案。新生入学之后,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宣传在校优秀学生和已经毕业学生各种事迹,为刚入校的大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可供学习的榜样。从在校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学习、工作、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各方面的优秀拔尖学生定期开展交流、讨论会,为在校学习的大学生树立榜样。邀请那些在国企、央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公司制度企业及个体企业中有代表性的毕业生为在校生开展学习、再学习、自学、就业等相关知识的讲座,让在校生看到学习的价值,从而树立自己未来发展目标。

(三)建立有效预防性管理约束机制

1、入学后的一次郑重的谈话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新生入学后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正式的、面对面单个的关于如何预防大学生学业不良的谈话,用最直接的方法告诉学生大学的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陷井及相关问题。通过这次谈话,告诉大学生要从高中时期的让我学习转向我要学习的状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组学习材料,开展发现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这一次郑重的谈话,重点在放在大学生如何自我约束和管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让大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

2、建立一套有效的考勤监督制度

高校扩招后,由于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加上现代化的多媒体使用,为节省和充分利资源,现代大学教学多采用合班教学,这就给课堂的管理带了相应的问题。教师多采用抽点名或者每隔一段时间点一次名等措施,这些无疑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出勤情况。面对上百人甚至几百人的大课堂,教师的管理幅度也是有限的。在与学业不良的大学生的谈话中发现,他们谈及第一次旷课没有人发现,以后就胆子越来越大,最终有很多课不去上了。学校应建立一套由学生自主管理,老师监督检查的日报和周报制度,对旷课的学生及时教育,对严重旷课的学生通报处理,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

3、预警反馈制度

教育实践中发现,大学生学业不良不是一个突发不可预料的事件,是一个可以发现的缓慢过程。学业监督、预警与反馈制度对预防大学生学业不良有着重要的作用。班委要在平时的课堂及课外学习中不断地观察,及时向老师汇报那些课堂不认真听讲、作业抄袭、经常旷课的学生情况,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育和协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形成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齐抓共管的局面。学生、教育工作者、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形成一个相互沟通,互相反馈信息的信息网,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矫治措施

(一)针对学业不良学生个体措施

1、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树立明晰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观

大学生已经是成人,是较为理性的人,也就是说对自己的行为是清楚的。学业不良的出现多数是出于自己对学业的不负责任所导致。因此,影响大学生行为的直接因素就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生的价值观偏差是导致大学生学业不良的核心因素。在教育实践中,经常会听到大学生对大学学习的评价:大学的基础课学习没有什么用处,工作中也用不到,考及格就行了……带着这样的目标和价值观,结果是很多学生多门功课不及格。帮助大学生澄清学习价值观和目的观是矫治学业不良问题的首要思想问题。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每一门功课、教学与管理环节上向大学生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明晰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观。

2、帮助学生查找分析学业不良的原因并制定可行的学习规划

帮助学业不良大学生矫治学业问题要从分析原因入手。学业不良问题的形成往往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形成的,每个个体都会有共性和特殊的原因。教育者和教师在帮助学生查找分析原因时要系统地全面考虑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查找高中时期遗留的问题。向家长、高中的班主任调查有无偏科现象、学习方法问题、高考期望值没有实现问题、生活自理能力问题及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延续影响到大学的学习,是导致学业不良间接因素。其次,要和学生一起共同查找大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生活等相关问题,找出症结所在。再次,要向同班同学、任课教师调查学生的课外学习、作业完成情况及上课听讲情况,从细节入手,帮助学生找到学业不良的具体行为问题。帮助学生全面分析出原因后,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规划学业计划,逐步地完成所落下的课程。

(二)管理督学措施

1、学业不良警告制度

对于已经是学业不良的大学生要正式书面的形式警告学生和通知家长。警告书应包括:(1)不合格科目、学(下转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