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礼仪的见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礼仪的见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礼仪的见解

对礼仪的见解范文1

【关键词】社会实践;发展;研究

一、公共管理的内容

如今的公共管理是将现今的经济学以及社会中的企业管理方法结合后作为管理思想的基础,同时行政管理改革推动了现今的公共管理的发展,通过行政管理的改革让政府的职权行使范围发生了改变,政府对组织涉及的政治活动及其与政府的关系的管理一直在改进,政府通过对这些事项的管理,使得非营利组织的能够发挥的作用更多。公共管理课程在大学及其以上的教育中都占用一定的地位,人们越来越重视公共管理的实际作用了。但是由于国家的经济体制一直在调整、企业的管理方法也一直在改进,公共管理所具备的作用以及运行的手段也在变化着,所以对公共管理的研究还是有着很大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得尽早制定出一套比较科学的、完美的、效果明显的管理方案,注重挖掘优秀的、有潜力的公共管理人才。也因为公共管理的发展,政府现在所能够行使的职权一直在改变,许多管理工作逐渐由非营利组织负责处理,组织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开始组织更多的招生工作,让公共管理的学习以及实践方法变得更加的科学有效,同时也使得公共管理的未来更加明媚。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结合的结晶,公共管理的管理对象、管理目标以及管理模式都非常明确。对于公共管理事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公共管理事业不只需要管理国家、政府的相关事务,还需要管理一些社会事务。公共管理的组成部分包括很多,例如慈善个人以及机构、私人单位等等。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也就是按照法律的规定使用被赋予的公共权力,通过借助公共产品以及服务获取公共的利益,与此同时还无条件的允许公共进行监督,这也可以说是公共管理相较于其他管理的不同之处。

二、两种管理的相同处与不同之处

人们开始关注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而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备受关注。这两种管理体制的对象、目标、管理方式都有相同之处。想要分清此两种的关系就必须要根据其产生的背景以及其所具备的意义来进行分析方可。我国的行政管理通过产生、发展以及科学化最终形成如今的管理体系。而公共管理理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的发展才形成的,所以说公共管理体制可以是社会的折射,它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学科专业。公共管理从最初的对政府行政管理研究转向研究公共行政方向,再转至公共政策以及公共管理方向。这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一)研究目标不同。行政管理研究的是公共部门,通过对公共部门的行为进行管理监督来实行行政管理理论。而公共管理是对国家、政府以及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公共管理更注重公益性。公共管理的研究内容是政府管理用的方法,行政管理研究的是公共部门用的管理方法。

(二)管理性质不同。公共管理侧重的是为政府服务,但是行政管理侧重的是为社会提供服务。

(三)权利的限制性不同。公共管理是政府对公共部的管理,政府所具有的公共权利很大,甚至需要对社会的一切生活负责,限制性较小。行政管理因侧重的是社会公共事务,所以权利的限制性较大。但是无论权利大小都应该将人民放于首位,这样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三、借鉴意义

(一)管理方式的借鉴。我国的很多组织都一直偏向采用权力高度集中化的管理方式,权力集中在上层,下层的员工的自主性较小,领导与群众难以进行真正的交流,底层的实际情况难以被真正知晓,这也不利于人才的开发和利用,这样不利于促进国家以及经济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的。对于现今的这种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应该要进行更正,将这种类似金字塔形的结构管理形式换成水平式的结构管理形式能够帮助公共管理的管理范畴扩大,同时还能让信息更加开放化,组织间的信息沟通更加频繁也能帮助行政管理的实行。

(二)服务方向的借鉴。现今的中国正在经历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更新阶段,怎样让政府的职权也随之产生相应的转换,同时又能够成功的改革政府体制是现今的比较重要的问题。对于国家的调节市场及经济政策的政策首先要进行完善,根据实际的情况安排市场资源,借助法律的威力促进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另外就是要确实把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职权的重点,准确的区分政府组织和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具体权力以及工作范畴。

(三)加大业绩与效果的借鉴。加大对业绩与效果的管理对于体制改革来说也是其中所必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传统的业绩与效果管理只是浮于表面,并未将其与法律联系起来,所以落实起来效果不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借助人大立法,以加强业绩与效果的管理力度。同时也需要注意对职员的评估与专业素质考察,要将服务于人民的理念灌输、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建立起一个真正的服务型政府。

四、结语

总的来说,公共管理以及行政管理存在着很多的相似点,并且它们也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所以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分辨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以及对市场经济所具备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了解到只有政府体制出现改革才会有政府职权的真正改革,这样公共管理才能更好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做出成效。

参考文献

[1] 周荣.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J].商,2013 (19).

[2] 陈继伟.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4).

对礼仪的见解范文2

关键字:玻璃幕墙遮阳建筑节能

一、玻璃幕墙遮阳的必要性

建筑主体节能最重要的方面是有效的建筑单体设计,主要包括隔热(窗、墙、屋顶)、遮阳、通风。以玻璃幕墙为护结构的建筑,玻璃幕墙是整个建筑物热交换、热传导最活跃、最敏感的部位,玻璃幕墙的能耗占整个建筑能耗的40%左右,因此发展玻璃幕墙的遮阳是建筑节约能源最有潜力的工具。

二、玻璃幕墙遮阳的研究

建筑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开窗、方位、遮阳和隔热材料等因素环环相扣,这些因素影响建筑物的耗能量。台湾的西拉雅研究室曾对台湾的办公建筑的护结构进行研究,对建筑护结构的各要素的耗能量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外墙的开窗率是外墙节能的最重要因素,降低开窗面积率是节能最重要手段,但是降低开窗率也必须确保和顾及适当的自然采光,并免除心里的封闭感。但是对于追求通透效果的玻璃幕墙而言,只能采用降低开启窗面积并加强不透光地方的隔热设计来达到节能要求。

外遮阳和玻璃遮蔽是外墙节能的第二重要因素,玻璃材质及外遮阳都影响遮蔽率的大小,但是装设遮阳板、遮阳百叶等外遮阳远比改变玻璃材质的效果大。玻璃材质可选择高反射率的反射玻璃和吸热玻璃(发射率太大的反射玻璃会造成眩光污染的公害),所以要选择适当的反射玻璃。

建筑方位因素是外墙节能设计的第三要素(占13.8%的比重)。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应避免东照西晒,建筑的长向应朝南北向放置。

因此,采用遮阳措施不仅是玻璃幕墙建筑节能设计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标准较高的玻璃幕墙在建筑设计上的必要手段。

三、玻璃幕墙遮阳的作用和效果

玻璃幕墙主要由玻璃和金属结构组成,玻璃表面换热性强,热透射率高,对室内热条件有极大的影响。在夏季,阳光透过玻璃射入室内,是造成室内过热的主要原因,特别在炎热地区。在玻璃幕墙上设置遮阳系统,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阳光的直接照射,以避免室内过热。设置遮阳后,有以下作用及效果:

遮阳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指标就是遮阳系数。一般来说,遮阳系数受到材料本身特性和环境的控制。遮阳系数就是透过有遮阳措施的围护结构和没有遮阳措施的围护结构的太阳辐射热量的笔直。遮阳系数愈小,透过护结构的太阳辐射热量愈小,放热效果愈好。而设置遮阳措施对已玻璃幕墙建筑具有良好的防热效果。

遮阳对室内温度作用

遮阳对防止室内温度上升有明显作用。在夏热地区试验观测表明,在闭窗的情况下,有无遮阳,室温差值较大。而有遮阳时,房间温度波幅值较小,室温出现最大值的时间延迟,室内温度场均匀。遮阳对空调房间可减少冷负荷,对于空调建筑来说,遮阳也是节约电能的主要措施之一。

四、玻璃幕墙遮阳对采光的影响

遮阳措施会阻挡直射阳光,防止眩光,使室内照度分布比较均匀,有助于视觉的正常工作。对周围环境来说,遮阳可以分散玻璃幕墙的玻璃(尤其是镀膜玻璃)的反射光,避免大面积玻璃反光造成光污染。而在阴雨天,遮阳措施因挡光的缘故确会降低室内的照度,因此,在设计遮阳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并尽量满足室内天然采光的要求。

五、玻璃幕墙遮阳对建筑外观的作用

大部分玻璃幕墙建筑的立面设计都是平板化,没有设计外遮阳等遮阳设施,以体现其干净、利索、通透的建筑风格。国外的不少金属玻璃幕墙的设计案例以轻巧的金属板设计成为优美的遮阳形式并成为建筑造型有趣的一部分。遮阳系统在玻璃幕墙外观的玻璃墙体上形成光影效果,体现出艺术美学效果。因此,在欧洲建筑界,已经把外遮阳系统作为一种活跃的立面元素,加以利用,甚至称之为双层立面形式。一层是建筑物本身的立面,另一层则是动态的遮阳状态的立面形式。这种具有“动感”的建筑物形象不是因为建筑立面的时尚需要,而是现代技术解决人类对建筑节能和享受自然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现代建筑形态。

六、玻璃幕墙遮阳对房间通风的影响

遮阳设施对房间通风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具体视遮阳设施的构造情况而定;对玻璃表面上升的热空气有阻挡作用,不利散热。

七、玻璃幕墙遮阳的形式及构造设计

遮有防止太阳辐射,避免产生眩光,改善室内环境气候、及建筑外光上光影美学效果之功能,但也对室内的采光、通风带来不同层次的影响。遮阳系统本身而言,根据位置分为外部遮阳与内部遮阳,其中又可分为活动式遮阳及固定式遮阳。就遮阳形似来分,一般分为四种:水平遮阳、垂直遮阳、综合式遮阳和挡板式。

根据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房间的使用要求,可以把遮阳作为永久性的或临时性的。永久性的就是在玻璃幕墙内外设置各种形式的遮阳板和遮阳帘,临时性的就是在玻璃的内外设置轻便的布帘、竹帘、软百叶、帆布篷等。在永久性的遮阳设施中,按其构件能否活动,有可分为固定式或活动式两种。活动式的遮阳可视一年中季节的变换,一天的时间变化和天空的阴晴情况,任意调节遮阳板的角度;在寒冷的季节,可以避免遮挡阳光,争取日照。

遮阳的效果除与遮阳形式有关外,还与构造设计有很大的关系,设计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遮阳板面的组合与构造

在满足阻挡直线阳光的前提下,可以有不同板面组合的形式,应该选择对通风、采光、视野、构造和立面处理等要求更为有利的形式。为了便于热空气的散逸,并减少对通风、采光的影响,常将板面做成百页的或部分做成百叶的,或中间层做成百页的。遮阳板可用铝板、轻金属或混凝土制作。

2、遮阳板的安装位置

遮阳板安装的位置对防热和通风的影响很大。例如将板面紧靠墙面布置时,受热表面加热而上升的热空气将受室外风压作用导入室内。这种情况对综合式遮阳更为严重。遮阳板面得安装应距离玻璃墙面有一定的距离,以使大部分热空气沿着墙面排走,且应使遮阳板尽可能减少挡风,最好还能兼起导风入室的作用。

3、遮阳板的材料和颜色

为了减轻自重,遮阳构件以采用轻质量为宜。遮阳构件经常暴露在室外,受日晒雨淋,容易损坏,因此要求材料坚固耐久。如果遮阳是活动式的,又要求轻便灵活,以便调节或拆除。材料的外表面对太阳辐射热得吸收系数要小,设计时可根据上述的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遮阳材料。

遮阳的构件的颜色对隔热效果也有影响。以安装在玻璃幕墙内侧的百业帘为例,暗色、中间色和白色的遮阳系数分别为:86%、74%、和62%。白色的比暗色的要减少24%。为了加强表面的反射,减少吸收,遮阳帘朝向阳光的一面,应为浅色发亮的颜色,而在背阳光的一面,应为较暗的无光泽颜色,以免引起眩光。

4、外遮阳和内遮阳

一般来讲,室外南向仰角45度的水平遮阳板,可轻易遮去68%的太阳辐射热。装在窗口内侧的布帘、软百页等遮阳设施,其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大部分散发给室内空气。装在外侧的遮阳板,吸收的辐射热,大部分散发给室外的空气,从而减轻了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因此采用外遮阳(遮阳板)是最好的建筑节能方法。

八、玻璃幕墙遮阳技术的运用和工程实例

近年来,广东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中也对各种幕墙遮阳技术和遮阳形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下对典型工程广州亚运综合体育馆的幕墙遮阳技术应用作简要介绍。 广州亚运城综合体育馆位于广州亚运城西南面,总建筑面积6.55万平方米,于2010年11月正式投入第16届亚运会的使用。

广州亚运城综合体育馆在外形设计上充分考虑了遮阳问题,其建筑造型和大屋檐的设计具有较好的自遮阳效果。在工程设计中对其夏季的遮阳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广州地区的夏季基本为4月到11月,针对各月典型天全天逐时的遮阳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夏季的遮阳重点关注条件最恶劣的西面。广州市气象参数显示,夏季西面的太阳辐射照度在下午16点左右达到最大值。分析可知,体育馆的形体和大屋盖设计对西面的玻璃幕墙遮阳起到一定的遮阳效果。其遮阳效果在太阳高度角较高的时候效果较好,例如6~7月份的10点到16点。遮阳效果如图2所示。

从上面的工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玻璃幕墙遮阳对建筑节能的作用和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作为建筑节能的一种新途径,有着巨大的实用潜力。

对礼仪的见解范文3

关键词:X效率;护理;护理管理

护理工作是现代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医疗工作的成效。而护理工作的质量又与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及其管理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由于护患矛盾、医护矛盾、护理职业倦怠以及传统的重医生轻护士的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工作压力与动力不足、工作努力水平不够、工作成就感缺乏等问题比较普遍,进而影响到护理质量,给护理人员管理工作带来系列困扰。本文将借鉴X效率理论的相关观点,对护理人员的相关管理问题进行探讨。

1 X效率及其成因

X效率是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1966年提出的X效率理论的核心概念。以哈维・莱宾斯坦的观点,X效率既不同于投入--产出效率,也不同于资源配置效率,它实际上是指一种与组织或动机有关的效率,因为它关注的是某种低效率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因而也称X低效率。产生X低效率的因素有两方面:①人的本能动机;②组织结构或制度安排。

从人的本能动机看:①任何个人都不是完全理性的人,他们往往表现为选择理性。即,个人总在完全理和非理组成的区间内进行理性选择,而这种选择理性通常表现为效应追求的非最大化特征,因而会产生X低效率。一般来说,个人的选择理性程度与个人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有关,个人承受相对较低或相对较高水平的压力是不会尽可能做好工作的,而只有在适当的最优压力水平下,个人才会提高努力水平,创造最好的工作绩效。②个人的行为具有惰性特征,达到一定的努力与满足程度后,个人就喜欢在他的“惰性区域”工作,一旦进入工作的"惰性区域",他就会抵制改变其努力水平的各种影响,此时就产生X低效率。

从组织结构或制度安排看,①劳动合同不完整、信息不对称导致不能监督,这样员工消极工作就有空间;②环境影响,特别是在竞争不充分的环境里,集体和个人通常不会最大限度地努力和有效率,从而使组织的X低效率增高;③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因而容易导致效率损失;④组织内部的成员之间存在矛盾,人际关系紧张以及成员之间的摩擦使效率损耗。 2护理人员管理中的X低效率问题

2.1竞争机制不健全,护理人员压力不足 目前,在一些医院,对护理人员普遍采用粗放式的管理办法。除了基本的业务技能考核、基本的操作规程管理、基本的护理工作任务与质量要求等外,在医院的科室内部、科室与科室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缺少有效的竞争机制,难以形成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竞争局面。如,在护理人员的评奖评优中采取"轮流坐庄"的办法;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搞论资排辈;在薪酬和福利分配上简单地按任职年限和工作量搞"一刀切";在管理职务晋升或岗位聘任上注重资历或人际关系等。这种粗放式的管理办法看似简单易行,但由于缺乏充分的竞争,难以形成最优的压力环境,以致造成部分护理人员只被动应付工作任务而不主动思考业务提升;只追求工作数量而不讲求工作质量;只注重当前的满足而忽视长远的发展;只想熬资历而不努力去提升自身的素质等。上述这些由于压力不足而导致的问题,显然是护理人员管理中的X低效率问题。

2.2激励举措不多,护理人员动力不足 激励是管理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研究表明:缺乏激励的人自身潜力只能发挥20%~30%,而运用激励的人自身潜力可发挥80%~90%。在护理人员管理中,激励的作用同样重要。然而,在一些医院,不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动机、工作努力水平等缺乏全面有效的激励举措,对其工作绩效也缺少有效的评估考核手段。如:在奖金与福利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只注重物质激励而缺少精神激励;只注重对违规或护理事故的处罚而缺乏对优秀人员和事迹的奖励;只注重布置工作任务而忽视护理人员的进修培训;只注重按章办事而忽视对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等。这种缺乏激励举措的管理,势必造成对护理人员工作动机的开发不足、对护理工作的努力水平激发不够、对护理人员消极工作的监管不力等问题,再加上目前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比较突出(如一项调查显示,48%的护士感到自己一直处于工作紧张状态;57%的护士感到工作量超出自己的承受压力),往往容易造成护理人员的工作动力不足,导致他们产生"混日子"、"吃老本"、消极应付工作、回避甚至抵触新任务等问题,这些问题同样是护理人员管理中的X低效率问题。

2.3评价考核不力,护理人员努力水平不足 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及其有力实施,对护理人员能够起到目标引导、工作促进、潜能激发等多种作用。目前,在一些医院,在护理人员管理中不仅存在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也存在评价考核不力的问题。如,年终考核只注重考核显性的工作量、工作表现等,而忽视考核隐性的护理工作效果与质量;日常评奖评优只注重对能、绩、勤等的评价考核,而忽视对职业道德和人品的评价考核;人员聘任只注重对其新进医院时的评价考核,而忽视其进院后的跟踪评价考核;晋级晋职只注重对事前成果、当时表现等的评价考核,而忽视对事后发展的评价考核;常规工作的评价考核只注重结果或结论,而忽视对结果或结论的综合运用等。这样的评价考核,极易造成护理人员片面应付评价考核或唯评价考核指标是从,而且他们一旦通过某种评价考核获得某方面满足后,其工作的努力水而不足或下降。这一点,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尤为突出。如,有调查显示,晋升的需要是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科研的主要动机之一,在"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科研的原因"的多项选择题中,有91%的人选"晋升"。但一些护理人员评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后,或是脱离护理一线,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行政、会议、社会活动等其他方面,影响其护理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或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其护理水平、科研成果因此而停滞不前,以致"职称到手,科研到头"。应该说,由于评价考核不力而产生的上述类似问题也是护理人员管理中的X低效率问题。

3 X效率理论对加强护理人员管理的借鉴意义

3.1坚持人性化管理,科学设计护理人员管理的相关制度 X效率理论认为,人的行为表现为选择理性、个人和组织签订的劳动合同是不完全的。在护理人员管理中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①护理人员总是选择最有利于自身需求满足的方式来工作,而不一定处处考虑医院的效率和利益;②医院的聘任合同虽可以规定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科研指标等显性和量化的东西,但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动机、工作努力水平等隐形的东西无法事先规定,因此,护理人员和医院之间总处于不断的博弈之中。护理人员管理的目标就是寻求双方最满意的合作解,即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双实现。借鉴X效率理论,在护理人员管理制度的设计中,既要有具体的任务指标,又要注意调动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既要有统一的目标规划,又要充分尊重护理人员在动机、需求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既要强调制度的刚性,又要让护理人员有自由发挥、发展的空间,体现人性化管理的柔性;既要体现医院管理的意志,又要充分尊重护理人员的主体地位,体现"一切依靠护理人员、一切为了护理人员、为了一切护理人员"的人本化管理理念。总之,只有坚持人性化管理,将相关制度设计成既能有效引导护理人员的行为,又能充分调动护理人员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行动准则,护理人员管理中的系列问题才可从源头上得到有效控制。

3.2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竞争机制,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潜能 X效率理论认为,监督对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固然有作用,但激励的作用可能更重要;个人的工作努力水平不仅取决于个人的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组织内部的激励机制;员工的工作绩效与其所面临的外部压力有关,压力不足和压力过大都不能产生最优的工作绩效。借鉴这些观点,在护理人员的管理中,①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多元化的激励体系。目前,医院护理人员管理中的激励涉及到津贴福利分配、培训进修、评奖评优等诸多方面,要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做到:在有助于护理人员实现个人目标和提高工作绩效的同时,促进医院目标的实现;在有助于护理人员完成现有任务的同时,能进一步激发其工作的潜能;在有助于护理人员获得物质需要满足的同时,也能获得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上的满足;在有助于体现优劳优得、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等原则的同时,也能促进护理人员队伍的整体发展。在具体操作中,要着力建设融目标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利益激励、精神激励等于一体的多元化激励体系,从多个渠道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潜能。②是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形成最优压力水平的工作环境。目前,医院护理人员管理中的竞争涉及到选人用人、晋级晋升、评价考核等诸多领域。要形成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必须做到:在选人用人上注重人岗匹配与动态调整,避免行政干预和终身制;在晋级晋升上注重能力实绩与公平公正公开,避免"论资排辈"与"暗箱操作";在评价考核上注重绩效评估与可持续发展,避免"就事论事"和短期效应。在具体操作中,除了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选人用人,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外,还可建立护理人员工作任务与指标的"实验期",在这个"实验期"内,根据其完成工作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相关任务指标,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实验期"后,护理任务和指标就可达到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潜能的最优压力水平。

3.3建设积极向上的医院文化,营造和谐的医院环境 X效率理论认为,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不一致、组织和成员之间缺少互信、组织成员之间存在矛盾是导致X低效率产生的3个重要原因;员工工作的努力水平不仅受上级和同事的影响,而且受组织自身历史和传统的影响。借鉴X效率理论,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医院环境是提高护理人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①是要积极挖掘、凝练医院长期积淀起来的精神成果,增强护理人员对医院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自豪感;②是要结合时代精神与特点,积极培育医院的物质文化(存在于医院的建筑、自然景观、医疗新技术等之中)、行为文化(存在于医院的系列制度之中)、意识文化(存在于医院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理想目标等之中),让这些文化形成护理人员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增强医院的凝聚力;③是要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医院和护理人员之间的互信度,减少医院内部医护、护护之间摩擦与矛盾的和谐环境,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发展目标的认同感与自觉追从感,促进医院和护理人员双方博弈的合作水平向最优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在护理人员管理中,X效率理论对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潜能、提高护理管理效率与护理质量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东.微观经济学新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63.

[2]刘东.微观经济学新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65-78.

[3]任霄霞.运用激励机制,提高护理质量[J].健康必读(下月旬),2012,(2):476.

[4]江红,江瑛莹.预防护理职业倦怠与人性化管理的关系[J].中外医疗,2012,(15):156.

[5]周凤艳,吴红莲,邢艳,等.117名低年资全日制本科学历护士科研知识需求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2,19(6A):24-27.

[6]谭成群,龚光梅,马桂兰.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对护理科研的认知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2,(27):695.

[7]沙丹丹.护理激励机制在提高护理人员积极性和质量的应用探讨[J].中外医疗,2012,(25):151-152.

对礼仪的见解范文4

【关键词】大学城;学区;管理

一、引言

我国的大学城建设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而从大学城的数量和规模上的增长上就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我国大学城整体的在发展态势还是极为迅猛的。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虽然不乏有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初衷和促进城市化以及学习型社区建设作以正面回应的发展良好的大学城,但是在有点单纯追求速度以及越来越浓重的逐利心态的作用下,我国大学城在管理和资金等方面都遇到了发展瓶颈。为了突破这种障碍,及时采取措施通过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对大学城进行价值和功能复位就显得必要且迫切。

目前学界对大学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路,如张希胜和章仁彪就认为我国大学城应从战略指导思想、管理体制、服务职能上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1]这样才能够将大学城从发展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并继续推向深入。而对于美国学区的研究从单纯的对管理机构的静态探讨也延伸到从系统的角度将学区放在行政管理的领域内进行专业剖析。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实践领域也已经开始了对学区管理方式的有益尝试,北京东城区实行的学区管理改革,通过对区内的中小学的整改建设混合型的学区,此举被认定是让教育资源走向均衡的积极举措,具有进步意义。然而不难发现,这种对学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没有脱离学区接受教育主要对象的局限,这也就很大程度上人为地限制了学区作为一种以实现文教职能为主的组织管理形式的应用和适用范围。这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试将美国的学区管理制度引入中国的大学城管理改革的参考之列,并通过对两者特征的梳理进而进行比较,为这种借鉴和参考找到可行的依据和基础。

二、“大学城”概念界定与成因分析

(一)“大学城”的概念

对于“大学城”的定义并不存在一个权威标准的答案。“大学城”的雏形主要是起源于英国,曾有学者对大学城理念的形成进行追溯:17世纪一些被法国政府驱赶到英国的学者,他们聚居在牛津这个学术自由的城市里,通过皇家资助,开始建立一种始于师徒相授,模仿修道院形式的学院。独立的学院分散于牛津城的各处,大学城由此成形。[2] 张希胜、章仁彪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大学城”这一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定义,他们认为:狭义的大学城,可以理解为大学的城市化,如英国伦敦的牛津大学城、剑桥大学城等就属于此类。而广义的“大学城”概念,是就整个城市范围而言,即高等教育已成为城市的主要产业,高校在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如日本的筑波大学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城、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城等。[1] 而《教育大辞典》把“大学城”解释为“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3]

(二)“大学城”的成因

目前学界对大学城发展模式较为一致的分类是:自然发展型和规划构建型。所谓自然发展型, 是指由一所学或一个学校群落逐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以文化和科教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社区,可以理解为“先有学校后有城市”。主要是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扩大以及后勤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原有的大学或大学群落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具备了越来越强的对外来资源(人员、资金、技术等)的吸引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与城市的发展相生相伴、融为一体,大学成为城市核心。所谓规划构建型,通常是由政府专门划出一块土地,新建一批高等院校或者将原高校的校址迁移,集中布置,从而形成一片高校毗邻而设的特殊区域,[4] 往往是伴随着传统工业经济向现代知识经济转变而引致的城市功能转型而催生的,可以理解为“先有城市后有高校群落”。我国的大学城多是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以及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手段的背景下人为规划构建而成的,植根于我国的国情同时也顺应国际知识化的发展潮流。

三、美国学区管理特征分析

学区作为美国行政管理的特别区是连接和沟通政府与学校的重要主体,是州政府对教育机构实施管理的重要工具。而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其产生于英属殖民地时期,由谋取社会办学顺利的民间措施逐渐规范化、制度化成为具有特殊功能的政府机构。对于学区的认识,主要包括:(1)准法人团体,具有法人资格;(2)区域教育性,为学区地理范围的儿童提供公立教育;(3)自主独立性,学区财政和行政管理独立;(4)多样性,学区的类型、规模、数量都依据当地特征和居民需要有所不同。[5]

1.学区的设计理念

虽然学区是历史因素作用的产物,但是其在美国为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调整与改革也渐渐融入了美国人强烈的参与理念。由于学区有一定区域性的特征,即辖区内的居民只能选择在该学区的教育机构接受教育,这就激发了作为学区提供教育和服务的对象――辖区居民对学区进行“用脚投票”的经济理性。为了维持辖区的规模和人口和功能的实现,辖区就需要倾听、尊重居民的意见,向其提供必要和尽可能多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同时对居民的需求进行和好的回应与反馈。同时这种民主参与的理念在学区教育委员会成员通过居民选举产生和教育委员会所做决定需经居民听证通过等方面也得到了很直观的反映。

2.学区与政府的关系

在美国,政府的教育功能在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有着明确的划分,并且从权力的内容和范围上看呈逐渐扩大而具体的态势,具体说来则体现在:联邦政府基本上并不握有对教育的实权,无论是制定教育政策还是提供财政支持都与联邦政府无太多关联,而更多是在教育发展的方向性指导以及信息和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与联邦政府不同,州政府则要根据自己州的实际情况负责辖区范围内教育系统建设,包括对学区种类和数目的确定,这也是美国学区区域性较为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学区则是具体实施教育管理的政府机构。

3.学区的组织运行

学区的决策和管理机构是学区董事会,也称学区管理委员会。学区董事会在州宪法和法律的赋予的这全范围内活动,对于学区事务享有决定权(基本上是最终决定)并负全责。具体来说,学区董事会负责教育项目的范围、强度和质量;雇佣和解雇教师及非教职人员;预备和批准年度财政预算并制定当地教育税率;在提交有关建议给选举人之后发行债券;选择建校位置并批准建造计划等等。[6]学区的执行机构一般来讲市教育局,但也因学区而异。教育局的主要负责人即教育局长或学区总监对董事会做出的决策负有执行责任。

4.学区董事会成员构成

作为学区重要事项决策者的董事会并不是简单的各个教育机构主要负责人的集合体,选民选举的范围并不仅限于教育领域的人员,而是涵盖了来自行政、金融、工商等非教育领域内享有很高权威和声誉的社会名流,这样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形成一定的榜样效应。与此同时,管理委员会成员的兼职性质,从责任和志愿的角度对成员的道德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区提供科教功能的单纯性。为避免“外行领导内行”所导致决策风险,除了教育局长作为当然成员外,还有一定比例的老师甚至学生代表。通过这样内行和外行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也为学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5.学区的资金来源

绝大多数学区的一大特点就是在财政上具备独立性,再辖区内征收财产税是学区资金来源的基本保障。此外,州政府的营业税以及联邦政府在特殊情况下的补偿性专项财政拨款和土地赠与[6]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除了政府的财政税收的资金渠道外,私人赞助、慈善机构的捐款、校企合作以及彩票事业也是保证学区正常运行、提高服务水平的不可或缺的资金保障。

四、我国大学城借鉴美国学区管理体制的动因

尽管美国的学区与我国的大学城在形成原因、法律地位、服务对象和权力自主程度上存在着差异,但就其基本教育功能以及地域上的集中形态而言,仍存在着参考和借鉴的可能性;同时,面对我国大学城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功能偏离以及管理困境,也不得不迫使我们从学理和实践两方面寻求改革之策,这时对学区管理方式的考量是不无益处的。

(一)借鉴的可行性:学区与大学城的相似点

一是从地理位置上看,两者都表现为多所院校的集中。美国的学区类型各异,基于学区内聚集的学校的类型不同可大致分为小学区、中学区、职业学区、混合学区等;中国的大学城在计划和规划建设的背景之下,集中定然是题中之义。

二是从功能作用上看,两者都是以提供教育为其主要功能和存在价值。此外,学区与大学城在发展过程中也过注重区域内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以及与区域周边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有效互动,有力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而成为了文教为主要功能,兼具其他社会职能的较为完整的社区系统。

三是从资源配置上看,两者都为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规模经济提供了条件。地理上的相对集中,为校级之间基础设施建设、教师资源、教学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方便。通过这种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促成成本的分摊,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适应教育规模扩大导致的教育支出扩大后,为降低成本而损害教育质量的现象出现,从而实现教育规模扩大与教育质量提高的相互适应能力。

四是从管理机构上看,两者都有一个统筹该区域发展的管理委员会。与学区董事会相似,我国的大学城基本上也都具有一个对大学城规划建设和制度构建负综合决策责任的管理委员会,为大学城教育功能的发挥和社会保障等服务职能的履行提供指挥和调度,从而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从筹资渠道上看,两者都存在着投资多元化的特征。我国大学城所倡导的是校企合办的管理思路,企业作为投资方提供了很大的资金支持和后勤服务。同时各高校根据隶属的教育部门的层级不同有所谓部属、省属、市属之别,无论哪种形式都说明了各高校通过财政渠道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资金保障。

(二)借鉴的必要性:我国大学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学城功能上出现偏位。我国大学城虽然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人为建设意味较浓的产物,但这其中也包含着高校为适应我国教育改革、高校扩招――对大学原有办学条件和规模以及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的一种主动回应。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大学城建设的初衷和未来的价值走向都应该是以提供教育服务、培养高质量人才、为区域提供技术给养为最终目的的。但是出于对规模效益的错误理解和经济效益的过分追逐,我国的大学城最终向着扩大校区覆盖范围、不考虑适应性问题而纳入尽可能多的学校的一场“圈地运动”,遭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诟病和质疑。本应以育人为主责的机构却演变为逐利的团体,如有很大一部分高校仍然不能从“高校办社会”的不当管理形式中解脱出来,又如将大量获批土地用于商业用途,而使学区对教育功能起支持和促进作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得不到很好的实现。

二是大学城资金难补缺口。在大学城的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高投资的事业,而仅凭政府专项的财政拨款以及有限的企业投资已使很多高校背负着沉重的银行债务艰难前行。在这一点上有本多学着已经表现出了自己的深刻忧虑,在寻求资金返还的多种选择―――大学城配套的服务经营、后勤社会化服务、旧校区的土地置换、教师和学生公寓的出售与出租、学生学费收入上,大学城最终抓住了学生这根稻草。学生学费的不正常上涨已经凸显中国高等教育的畸形发展,贫困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给高校又带来了新一轮的危机,大学城再次陷入了现实的围城之中。[4]

三是大学城管理严重缺位。从大学城管理机构上看,有的大学城根本不存在一个管理委员会,各高校在管理上是完全分散的,没有任何合作可言;有的大学城虽然名义上存在着管理委员会,但由于机构定位不清、职责划分不明、人员能力结构不合理,导致这一本应发挥统筹和重大事项决策功能的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渐渐流于形式。管理的漏洞和松散导致了大学城内大量存在重复建设而导致的资金和资源浪费,而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又跟不上步伐,使本应可以通过有效管理而实现的教育规模经济成为了一个怎样也追不到的目标。同时,管理缺位的另一个负面表现就是大学城在治安方面存在巨大的隐忧。

五、美国学区对我国大学城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我国的大学城建设固有其适应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背景以及与城市化建设互为推动作用的使命,但是从狭义的技术经验层面看,美国的学区管理模式还是可以为我国大学城革除现行管理运行弊端和实现未来良性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第一,管理机构的健全。从管理机构上看,大学城要设立独立的决策管理机构――大学城管理委员会。这一要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还没有管理委员会的大学城必须要筹备成立,二是对已存在但是没有发挥实质作用的管理委员会进行改革,进一步明确机构和机构内部各部门、岗位的权责。机构是职能的载体,没有合理的机构设置职能的履行定然无法落到实处。大学城的管理委员会与学区管理委员会权能类似,负责区内重大事项的决策事项,从整体层面进行统筹调度,从而实现建设规划统一、资源配置合理、设施服务到位、管理运行高效的新局面。同时,管理委员会要处理好各高校董事会的关系,构建决策――执行的良好合作与配合关系。

第二,管理人员的选择。从大学城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选择角度看,在现有政府、校方、投资方代表组成的前提下,一方面要借鉴学区董事会成员中“外行”所占较大比例的制度设计,这对大学城建设适应社会发展,及时获取和有效利用各界信息资源提供了巨大的优势。另一方面考虑借鉴学区董事会成员的志愿性质,让管理机构成为政府教育部门的“监督平台”、企业提高社会影响力履行社会责任的“慈善场所”、高校汇报教学工作与提出合理诉求的“意见渠道”,这样以低的成本实现多方共赢,从总体上将大学城的管理工作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第三,管理资金的筹集。虽然我国大学城在性质上与学区作为一个行政特区有根本上的不同,通过独立征收财产税的方式筹集办学和管理资金不具有可行性,但是在社会资金方面并没有形成有力的动员和吸纳能力。目前除了作为投资方的企业注资外,社会上其他企业和个人的捐资办学的慈善性质的行为还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和趋势。只有扩大筹资渠道,才能使目前负债运行的大学城轻装上阵,使因高校负债而承担高额学费的学生从中解脱出来,从而真正实现我国大学城为“教育大众化”提供机制保障的设计初衷。而充足的资金又可以为大学城教学资源、各类比赛活动、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生态环境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这种改善引致的将是大学城竞争力的整体增强,进而形成对人才的吸引和聚集的合力。

参考文献:

[1] 张希胜,章仁彪.以人为本,构建新时代中国大学城――有感于中国大学城建设[J].教学研究,2004,1.

[2]殷红卫,黄震方.中国大学城的旅游开发初探―――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

[3]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2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71.

[4] 刘春侠,浅谈中国的大学城[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9.

[5] 郭朝红,王彬.美国学区的特点与运行机制[J].上海教育科研,2001,(1).

[6] 刘毅.行政学视角下的美国学区研究―以加州库比蒂诺联合学区‘(CupertinoUnion

对礼仪的见解范文5

[关键词] 春节; 多发病; 调查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296-01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某郊区区人民医院住院部内科病人病例。

1.2 调查时间方法与内容。2011年1月31日-2011年2月18日采取记录入院病人的入院病因,询问病人病情并从病例中取得调查材料。

1.3 分析方法。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参考文献等方式调查研究。

2 结果

2011年1月31日-2011年2月18日该医院住院部内科共接收病人123例,其中冠心病患者39例,CO中毒12例,脑梗12例,肺炎6例,消化道疾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肺心病5例,贫血5例,慢性支气管炎4例,脑出血3例,癫痫2例,高血压2例,脑供血不足2例,结核性胸膜炎1例,窦性心动过速1例,心肌炎1例,其他1 6例。如附表一,附表二。

3 结论

有以上数据显示此次调查发现,城乡居民春节期间多发疾病包括:

3.1 脑血管疾病。由调查数据得出春节期间是高血压病情恶化、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心肌梗死的高发期。这类疾病是最常见的节日急症病,往往发病突然、病情凶恶,若不及时、有效救治,生命会有危险,甚至发生猝死。春节期间,许多潜在的因素都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比如第一,气候寒冷使得人体的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容易出现收缩和痉挛,易引起体内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第二,春节期间也更容易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导致血管内脂质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引起心脏病发作、中风等疾病。第三,春节长假期间,亲朋好友团聚时往往会用打牌、玩麻将等带刺激性的娱乐打发时间,这些活动容易使老人情绪过于激动,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就有可能诱发中风、心脏病的突然发作。第四,年轻人过节时过度兴奋、严重休息不足,加上应酬多,大量烟、酒摄入,都会使心率增快,血压增高,易诱发冠心病、脑溢血。

3.2 一氧化碳中毒病例发病率高。春节期间,人们多在门窗封闭严实的室内活动,室内环境污染和室内空气质量问题不断增多。人们在房间用煤炉取暖或者居民冬季洗澡和生活中使用燃气热水器时不注意保持空气流通,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排烟不良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在周边农村,多数居民仍采取炉火取暖的方式,此时不注意通风就便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一氧化碳中毒是冬季室内环境的直接杀手。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软弱无力,大部分病人会迅速发生抽筋、昏迷症状,如救治不及时,可很快呼吸抑制而死亡。

3.3 今年春节期间,气温比较暖和,一些爱美的年轻人穿着比较单薄,但是早晚温差较大,忽冷忽热容易引发感冒。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屋有暖气、出门有汽车,温差变化较大。来就诊的患者多是病毒性感冒,一方面是忽冷忽热所致,一方面也与人们在节日里玩乐过度导致抵抗力下降、病毒易侵入身体有关。干燥的气候造成大量的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如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尤为明显。

3.4 春节期间是糖尿病病人血糖失控和急性并发症高发的时节,特别一些并发症的出现。由于人们普遍都进食油脂多、热量高的食物,容易引起血糖升高。此外,春节期间人们的生活节奏被打乱,过度娱乐、熬夜以及少服药、漏服药物,也是糖尿病春节高发的重要原因。

4 常见病的预防注意事项

4.1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相聚,图的就是热闹,但是热闹的时候,大脑会处于兴奋状态,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促使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而诱发心脑血管病发作。所以,高血压患者应该保持情绪稳定。

4.2 春节期间冠心病患者不宜多度疲劳,操劳太多或玩乐无度,会使心跳加速、心脏负荷加重、血压升高,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或脑中风。

4.3 甜食花样多,糖尿病患者应该注意辨别“甜食”,糖尿病患者应忌“甜”食,否则会使人体内负担加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4.4 熬夜是春节期间最常见,我国民间有除夕“守岁”的习惯,但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如果也同家人一起熬夜,或通宵看电视,使身体过于疲劳或睡眠不足,极易引起疾病发作或病情加重。

4.5 节日期间,美味佳肴丰富,如过量进食会刺激胰腺大量分泌胰液,造成胰管压力增高,致使胰管破裂,诱发急性胰腺炎。患有胆道疾病的人要特别谨记,避免一次进食过量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更不要酗酒。而且急性胰腺炎往往不是在就餐时马上发生,而是在饱餐之后的当晚或第二天才发生。

4.6 春节期间,气温较低,因此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以防旧病复发。

4.7 春节期间与亲朋在室内欢聚的同时注意及时通风,使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由于空气污染引发疾病。

表一 春节期间某城区医院内科住院疾病

对礼仪的见解范文6

关键词:建构主义;视角;情境学习

1 情境学习概念和各学习理论对情境学习的理解

情境学习指外在环境(即物理的和社会的场景)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的学习活动。它强调情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情境不同,所产生的学习行为也不同,情境与个体学习活动形成一组互动的关系。

然而,无论是个体活动对外在情境的依赖屈从还是个体活动对外在情境的控制,这都体现出不对等的上下位关系,是一方面对另一方面的单向活动,情境学习被表述为“情境下的学习”和“学习下的情境”。

2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情境学习

建构主义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理论,因而视角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它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经验的过程。它似乎更强调我们通过这个世界来建构自己的真实世界或认知结构,而不同的情境,认知结构也需要被重新建构的。因此,建构主义视角下,情境与个体活动之间是一组变数,呈现出与以往学习理论迥异的特色,赋予学习以新的内涵。

2.1 学习的本质――实践

学习被理解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动态的整体或系统的活动,个体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个体参与实践活动,与环境保持动态的适应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实际参与”就是在学习情境中的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实践就是把通过感知、思维、记忆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在实践中学习,就是把个体与情境融为一体,在做中学。

建构主义看来,知识多数以默会形式存在于一定情境或文化传统之中,无法通过直接传授而掌握。这种知识形式人们经常称为“缄默知识” 。它往往需要通过个体间的交流共享和外化、内化等活动来进行组合。也就是说,学习者只有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进入具体的情境并与之融为一体,才能获得真知,这种知识不可能“学得”,而需要通过“习得”来实现。

2.2 学习的方式――互动与合作

建构主义看来,个体学习能力的形成取决于个体的主动建构。但脱离个体生活的真实环境来建构是毫无意义,甚至是南辕北辙的。这个环境在学习方式上更多的表现为与特定的社会团体的互动。这个团体不是临时凑合而成的松散人群,而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所谓“学习共同体”指的是这样一个人群:所有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于解决一组问题,或者为了一个主题共同投入热情,他们在这一共同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专长。②这种团体常以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合作组织的形式出现。新成员在参与团体的实践活动中,从老成员那里承袭这些共同的经验与规范,从比较边缘、的参与逐步发展到核心的实质性参与,并逐渐确立自己在团体中的身份和自我价值感,而新成员的成长又促进了团体的发展,使团体具有再生循环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合作是被鼓励的。组织学生学习的情境里要有三种:一是竞争性的情境,在这种情况之中,学生们会意识到个人的目标与团体间的目标是相互排斥的,即别人的成功意味着自己的失败;二是个体性的情境,即各自朝自己设定的目标进行独立学习,与他人不发生冲突与交往。还有一种是合作的情境,学生们在既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荣辱与共”的关系。在团体中,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团体目标的实现,只有团体的成员共同参与合作,才能提升自己的地位,增进自己的知识结构。合作学习增加了自己的信息量和思维水平又激发了团体成员的工作热情和行为动机,从而巩固了团体的发展基础。

2.3 学习的过程――体验与社会化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个体意义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伴随着学生的种种体验。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感情和意义的活动。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这就更充分地实现了人的关怀。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作为更加能动的认识过程加以展开,必须有埋头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体验”。近年出现的高频率的词汇,如“体验性课程”、“体验性学习”、“体验性活动”、“体验性目标”等都显示出对学习过程的人文关怀。因此,在情境学习中要触动学习者的真情实感,形成学生的人格,必须借助于学习者身体力行,亲临其境去体验、去感受。这种体验包括生活体验、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生产体验、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

情境学习是基于生活情境的学习,在这里“学习就意味着生活”,因此,情境学习倡导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情境。学习过程就是要强调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或在情境中进行活动性学习,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探索过程中与社会进行“会话协商”,最终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3 结语

总而言之,情境学习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在学习本质、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上体现出更强的人文关怀性和社会性因素,诠释了“人是社会性存在”的哲学命题。对情境之于学习的关系上,强调二者的互动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突破了以前学习理论的思维误区,并且重视学习范式由认知理论领域向情境理论领域的嬗变。情境学习的研究将给教学设计和学习心理研究以重大启示。

参考文献

1 赵健.从学习创新到教学组织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2 马红亮.合作学习的内涵,要素和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2003(5)

3 吴增基.现代社会学[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