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

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1

1.1加强实践,面向市场

加强专业的实践教学,做到设计题目与规划设计市场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将工程设计的真实题目或者科研成果的最新内容引入到实践教学中。

1.2倡导开放,鼓励交流

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倡导开放课堂,科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进行设计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开阔视野,活跃思想。

1.3整合资源,建立信息库

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化零为整,积少成多,科学合理地建立相关的教学资料库,为教学活动的规范化,高效化打下基础。

1.4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重课内轻课外、重校内轻校外、重知识轻能力、重绘图轻写作的教育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新型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必须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能画”(方案设计)“,能写”(文本编制)“,能说”(汇报解说)的综合素质。

2课程体系的调整

2.1实践学时调整

根据修规教学改革的需要,增加设计实践类课程学时,丰富设计课的教学内容,例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课程设计在由64个学时改为80个学时,一个规划设计变更为了一大一小两个规划设计,意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专业的教学特点,对接市场的人才需求。

2.2课程内容调整

增加了空间尺度介于建筑设计和居住区规划之间的建筑群设计,通过这个过渡设计帮助学生完成小尺度思维到大尺度思维的过渡。设计所涉及到的要素应包括建筑要素与城市要素,但又不能比居住小区规划复杂,而应是学生可以在短时期内把握的规模和尺度。

2.3课程大纲优化

对相关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对大纲中的课程考核指标进行规范统一,明确设计类课程的考核评价指标分为考勤、草图、方案、表达、成果等因子,并设定不同指标的权重。在相关设计类课程的课程评价上,要求统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执行,并采取集体评阅的方式以避免过度主观化判断现象的出现。

3教学手段的优化

3.1教学阶段的重构

在此次的教学改革中,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课程教学参考了传统建筑设计实践教学中“抄绘-测绘-设计”这一行之有效的模式,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中同样将教学内容分为三阶段:通过优秀居住区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居住区规划理论的理解;通过实地调研感受居住区规划的现场尺度,发现当前居住区规划的问题;最后通过具体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掌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一般方法,探索居住区发展的未来趋势。

3.2善用多媒体,分阶段汇报答辩

将传统的一对一改图模式调整为“改图+汇报”的形式,将整个设计课程的教学无缝对接到每个学生。在改图过程中对学生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共性的问题及时总结并通过多媒体向全体学生演示讲解。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做阶段性汇报并答辩,同步组织学生的课堂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设计交流,促进其主动思考。

3.3打造案例库和设计题库

在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上,拓展案例来源,鼓励资源共享,把握“熟、新、趣、精”的原则,即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选择近期的案例、选择有吸引力的案例、选择经典的案例。课程设计题库的建立则是根据授课年级及要求的不同,将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设计题目分类建档,并统一拟定设计任务书。

4结束语

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2

关键词:居住区; 珠三角; 植物景观;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80-03

引言

随着新常态下“美丽中国”“生态宜居”等思想观念的逐渐增强,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追求已由“生理刚需”转型至“精神品质”,对居住区环境的认识也从“小区有树就行”转型至“住在公园里的家”。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质量,园林植物景观也逐渐成为评价居住区是否宜居的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对居住区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整个居住区植物群落景观的评价,但根据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原则,不同功能分区对植物景观的要求亦不同,以整个居住区为研究对象来分析不同分区的植物景观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本文针对不同功能分区展开研究,构建了相应景观评价模型,乃至整个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评价体系。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简介

本文以居住区所处城市、规模参数、风格及获奖情况等作为选择原则,并根据统计学最小样本量原理,确定了珠三角地区六大城市,即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共计18个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进行实地调研。

1.2研究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为AHP法)是运用多因素分级处理的方式来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的方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托马斯・萨提(Thomas L. sa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与层次化并行的分析方法[1]。

课题小组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中对居住区绿地的分类原则和方法作为研究依据,并结合调查分析将居住区绿地分为4个空间,即入口空间、道路空间、滨水空间以及中庭空间,以此为单位进行研究[3]。

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居住小区技术规范》[4],并综合专业从业者的建议,选取了生态属性、观赏属性、意境属性以及经济属性4个准则层评价因子及20多个因子层评价因子,构建两两判断矩阵。

采用许树柏[5]的原理,对获得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当结果满足其原理时,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直至通过一致性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评价模型及评价因子确定

本文以不同功能分区为单位共构建了4个评价模型,即入口空间模型、道路空间模型、滨水空间模型以及中庭空间模型,针对居住区植物景观,进行系统理性的分析。

在确定模型评价因子时,站在需求者和设计者的角度,对不同功能分区植物景观评价因素进行分析,突出了4个模型的共性与个性部分,最终确认了22个评价因子计入评价模型[3](表1)。

3讨论

本文以居住区不同功能分区为研究单位构建了景观评价体系,然后通过对景观案例的具体分析,证实了该评价体系较适用于珠三角地区的居住区园林植物景观评价。在分析获奖项目景观时,对应评价结果较高,进一步证实该评价体系具备一定客观性和科学性。在实际应用中,景观设计人员可按该评价体系中的高占比权重因子进行植物配置,即能获得较满意的植物景观效果。

同时,本文为植物景观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不仅仅在居住区中,在道路、公园等其他植物景观评价时也可按其功能分区进行针对研究,更能突出研究主体的个性化特点。通过评价体系很明显得出,珠三角居住区的植物配置所运用的乡土植物相对较少,但许多乡土树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这就需要园林工作者做更多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郝勇,范君晖.系统工程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3.

[2] 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12.

[3] 蔡鑫. 珠三角地区居住区园林植物配置模式研究[D]. 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3.

[4]居住小区技术规范:DBJ15-11-94[S].广州:广东省建委,1994.

[5] 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51-59.

[6] 翁殊斐,陈锡沐,黄少伟. 用SBE发进行广州市公园植物配置研究[J].中国园林,2002(5):84-86.

[7] 翁殊斐,柯峰,黎彩敏. 用AHP法和SBE法研究广州公园植物景观单元[J].中国园林, 2009(4):78-81.

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3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through to the community landscape design (light sound water environment), old person and in the child activity space as well as the community security and the transportation question and so on research, and this community studies by “Shaoxing County city garden” as the case, will build the rationale for future community plan, will make the contribution for our country community plan design level's enhancement.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景观设计活动设施交通规划安全绿色

key words: The community plan the landscape designmove the facilitythe transportation planthe security green

一、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一)居住区规划概念

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数量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的集合和被城市干道或者自然分界线所围合且人口规模大约在3到5万并且配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可以满足居住区人们物质和文化教育等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区域。1居住区,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地,是城市的重要主成部分,为居住区的居民提供了必要的居住生活空间和各式各样的服务设施。

居住区规划的概念。即为满足居民的居住、工作、生活和交通等方面的需要,就有了居住区规划,其是对城市居住区的住宅、公共绿地、室外环境、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的综合性具体安排。居住区规划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环境质量,而且反映了一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于不同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二)居住区规划原则

生态优化原则,主要指通过新技术的运用等来改善住区以及其周围的小气候,达到实现节约能源与减少污染的目的,创造一个生态优良的环境;社区发展原则;最后是社区共享原则,即居民对住宅区财富的公平享用,包括服务共享、景象共享、设施共享及公众参与。

(三)居住区景观设计概念

居住区景观设计指住宅建筑外环境的景观设计,物质元素与精神元素是组成它的两元素。居住区中的环境景观影响居民的生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影响非常显著。2

(四)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要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我国地域辽阔,造成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很明显,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当把握这些特点,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生态的设计原则,提倡“山水城市”这一概念,在设计时,应引入自然界的山水与绿化,模拟出自然风光,将建筑置于群山之中,河谷之畔。3 这与可持续发展观点相通;人性化设计原则,即在设计外部环境时应考虑居民的心理需求;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二、 居住区中的光、声、水景观

(一) 绿色居住区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1992年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并提出Sustainable Development思想来指导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在这个时期,全球的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普及。同一时期“绿色居住区”这一概念也被提出,可持续即绿色,绿色小区是要求以自然环境调节来调节室内气候。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而且能够降低能耗,“绿色小区”这一概念强调的是把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自然环境放在首位,它所追求的是创造一个宜人的环境。绿色来源于大自然,意味着生命和生长,是活力与希望的象征,绿色居住区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居住区。21世纪,作为人类所面临的崭新世纪,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因而绿色居住区在这个时代的产生是一种必然。

(二) 居住区中的光环境

我国领土东起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主航道汇合处,西到帕米尔高原,南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达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我国地域辽阔,同一时刻南北方向的太阳高度相差较大。从日照看,由北、西北往东南方向逐渐减少,而以四川盆地一代最低;从云量来,从自北向南逐渐增加趋势,新疆南部是最少的,华北、东北少,长江中下游较多,华南最多,四川盆地非常多;最后从云状来看,低云多在南方,而北方则以高、中云为主。4各地气候差异大是我国气候的明显特征。

1、居住区光环境概述

光气候是由太阳直射光、天空扩散光和地面反射光形成的天然光平均状况从而形成的。室外光气候随天气的不同而不同。5光环境是由光和颜色在室内建立的跟房间形状有关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这里的“光”指照度水平和分布、照明的形式,“颜色”指色调、色饱和度、室内颜色分布、颜色显现。

2、绿色照明

将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理念的照明光源进行形象化,就是国际上所谓的绿色照明,主要指通过科学的照明设计,使所用的电器具备高效率高寿命等特点,从而改善和人们学习工作生活,创造一个高效、安全、经济、有益的环境。我国的绿色照明工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包括照明工程盲目扩大,浪费资源、缺乏对照明工程进行后期维护的意识等等。

想实现绿色照明,首先必须采用高效节能的光源,合理的选择光源是实现绿色照明的关键;其次是采用高效技能的灯具;最后是建立并健全有高效节能的技术基础性工作,特别应保证节能照明产品的安全。

(三) 居住区中的声环境

1、 声环境概述

声环境指的是住区室内外的各种噪声源,在一定的住户范围内形成对居住者在生心上产生影响的声音环境,是居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受到噪声的干扰,很影响工作学习效率,因而具备一个理想的声环境很重要,所谓理想的声环境就是安静而舒适的声音环境,让人们身心可以得到放松的声环境。

2、 噪声的影响

对生理有影响,影响听力,超过一定分贝强度的噪声会破坏人的听觉,让人们普遍产生疲劳厌烦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对高血压及体弱多病者更加不利;对心理上的影响,如果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人的性情行为会受到消极影响,严重者容易产生心理混乱,这种结果十分可怕;再者是对睡眠的影响,如果超过一定分贝,就会对人的睡眠产生影响,噪声与人睡眠干扰程度成正比关系,噪声越大,对睡眠的干扰也越大;最后是对人认知能力的影响,会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影响人选择性认知的能力。

3、 如何优化住区声环境

居住区规划布局一定要合理,并注意沿街住宅建筑的设计,在进行设计时,可以在住宅的前面设置一些底层的掩体来遮挡研究噪声对住宅的影响。

(四) 居住区中的水环境

1、 水环境概述

水环境指是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转化所处空间的环境。指的是围绕人群空间并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存的水体。

2、 水景观在居住区中的作用

首先是生态功能,它具有调节微气候,调节生态系统的作用;其次是造景功能,住区内的水景环境通过视觉感官传入大脑,从而在人的内心深处引发“美”的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最后就是空间组织功能。

3、 水景规划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地形、建筑物、水体等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亲水性原则,亲水是小孩的天性,但小孩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在设计时应考虑安全这个因素,在小孩亲水的同时保证其安全;因地制宜原则,各地文化不同,人们喜好的水景观也不同,应根据地方特色来设计水景观;可持续原则,水景观的设计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三、 居住区中老人与儿童的活动游憩空间

(一) 居住区中的老人空间

1、我国居住区中老人户外环境存在的若干问题

老年户外环境的规划布局缺乏层次感。这里的缺乏层次感即是指居住区内的文化体育休闲场所的设置太过集中,缺乏组团级设施的建设,没有考虑到老年人体弱多病的生理特点,以及在住宅内活动最为频繁的特点;住宅区老年人的户外弥补性环境的设计不够。如今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应当引起进一步的重视,如休息座椅旁边设置停留位置、建筑物的出入口增加无障碍设计以及在居住区中普及视觉标志性建筑等措施的实施越来越必要;老年户外环境的细部设计不够深入。许多居住在设计一系列为老人所提供的诸如视觉标识环境、步行道、地面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这些都有待深入。因为老人生理机能的老化非常明显;户外环境的整体规划有待完善与深化。

2、老年户外环境的设计原则

如果认为环境与住房只是容身之处,那么显然,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物质之外,心理意义和社会意义也应当引起重视。由此可见,环境不仅对生理产生影响,对心理上的影响也很大。因而,在规划设计老人的户外环境时应遵循如下四原则――弥补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社交性原则与可识别性原则。

(二)居住区中的儿童游憩空间

1、 儿童游戏场地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早期的儿童游憩空间建设中,由于公开开敞空间的缺乏,导致儿童的活动空间仅局限于学校公园附近,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在如今素质教育不断兴起的年代里,儿童的课余时间增多,因此游憩空间不足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因缺乏运动导致的肥胖或发育不良、不当的游戏或器械存在的安全隐患导致意外的发生、内向自闭的儿童缺乏集体活动的参与积极性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因儿童游憩空间的不足而产生。

2、 在规划设计儿童活动空间时的安全性考虑

儿童活动场所的安全性应放在首要位置,任何设计都应本着“安全”的原则。主要是交通、设施、光声水三方面的安全。儿童在玩耍时,不会太注意周围的人流交通,因而合理处理活动场地位置和车行道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儿童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因此活动设施在选材时应考虑其稳定性和坚固性,以防断裂倒塌,超过一定高度的设施下应用软质铺垫进行防护。使用的材料应纯天然无异味不易燃;儿童一般不识水性,因此水防护措施及水深的设计应合理,以防儿童不慎入水。而噪音不仅影响听觉器官,还会影响视力。白天家长多在外上班,只有晚上有时间可以陪孩子出来散步谈天,因此儿童晚上的出行率就升高了,所以夜晚户外的光环境设计应合理,不应过刺眼,光线要柔和。

四、居住区规划中的交通问题与抗震防灾问题的研究

(一) 居住区规划中的交通问题

1、 交通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若某市中心或郊区存在大量大型居住区的话,它们对该地的交通影响会很大。“在商品房基地选址时,许多城市干道已经饱和,甚至超负荷,这些干道的交通每天都很繁忙,高峰阶段更不用说。因此,基地周围的城市交通现状不容乐观。”这是一个很突出的城市交通现状。其次就是交通规划不合理,实施滞后。基地的居住者多为中低收入者,工作地点基本都在市中心,因此每天早晚出行的人流量很大,对周边地区的城市交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因而使公交管理在交通层面和经济层面存在了难题。经济层面即交通成本对于出行者来说是个问题,成本高,该问题虽可以通过政府补助解决,但很有限;另一方面,对于交通服务的企业来说,只有早晚高峰有客流量,其他时段的流量很有限,从而造成经营困难。6

2、 改善的措施建议

(1) 交通规划与居住区规划应当互动,规划时应以“交通先导”的原则,选址时将交通出行作为首要问题考虑;其次就是要考虑“交通的前瞻性(可持续发展)”,即居住区选址过程中的交通规划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十到二十年的交通需要,合理规划城市周边的交通。

(2) 运用多城市中心的规划模式来减少城市交通压力。在城市周边形成副中心城市,从而缓解中心城市的交通压力。

(二)居住区中的安全――抗震减灾问题

由于我国城市发展中一贯实施的“节能节地”政策以及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要求促使城市居住空间不断向紧凑化、高层化发展。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土地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加之当代城市生活对能源、通信、交通等依赖的不断提高,从某个角度可以看出,居住区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系数在不断加大。对此,很多国家越来越重视防灾应急措施的研究和建设。在以往召开的世界减灾大会中也不乏对此问题的讨论,如1999年7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世界各国对城市的抗震减灾问题越来越重视。事实也证明,如果再不关注城市的抗震减灾问题,可持续发展目标将无从谈起。

震前防灾、震中应急疏散和震后避难重建是城市抗震防灾的主要三项工作。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抗震减灾部门制定一套完善的防灾救灾体系,创造足够的避难空间,紧急措施进行提前预备。提高预测地震降临的准确度,将地震灾难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一切“以人为本”,把人民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

五、以绍兴柯桥居住区――“柯桥城市花园”为例

(一)柯桥城市花园地理文化背景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自古以来,绍兴都是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特别以其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及人文景观丰富闻名于世。绍兴是一座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的古老城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柯桥作为绍兴古城中的一个小镇,文化底蕴厚重,千年历史,物竞风流,有“东方的威尼斯”“金柯桥”等一系列美誉。该地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湿润,是绍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柯桥城市花园”正是这座古城古镇中一个极具特色的住宅小区,其深厚的地域背景及文化底蕴,造就了“柯桥城市花园”的不同反响。

(二)城市花园的个性特色

小区的高绿化率(达55%,此绿化覆盖率堪称柯桥地区首创),完善的配套设施,强大的后勤足以决定其环境质量居于绍兴居住区的前列。社区内还创办了一个近5000多平米的幼儿园,设施齐全、环境优雅,是小朋友们健康成长的理想场所。小区没有“克隆”其他住宅小区的模式,极具自身特色,特别是在园林设计和社区服务等方面。住区的道路系统分级明显、构架清楚,不仅很好的与城市公共系统衔接了,而且避免了公交道路系统在住区内穿区而过。

最重要一点,城市花园具备了生态型居住区的特征,符合生态型居住区的标准。首先是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其次是高效,住区内完善的配套设施;最后是整体性,不仅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有了协调,而且兼顾了自然经济社会三者的整体效益协调发展。

毋庸置疑,柯桥城市花园是一个完美的住宅小区。

参考文献:

[1]李茂虎,刘宗明.居住区景观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

[2]高磊.居住区光环境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3]陈传荣.对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戏场等地的几点思考[J].四川建筑,2009,29(5):31-36

[4]孟凡双.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J].生态与环境工程,2009,(18):181

[5]王晓微.浅析生态型居住区规划[J].山西建筑,2009,35(23):34-35

[6]王颖辉.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规划与设计[J].山西建筑,2009,35(27):23-24

[7]夏国毅.刍议居住区的规划设计[J].建筑科学,2009,25(9):119

[8]杨毅强.对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9,35(32):35-36

[9]朱鳞.城市居住区规划与交通规划活动[J].住宅科技,2009:26-28

[10]Mohammed Abdullah Eben Saleh.Learning from tradition:the planning of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in a changing world[J],Habitat International 28 (2004) 625639

注释:

1.夏国毅.刍议居住区的规划设计[J].建筑科学,2009,25(9):119

2.李茂虎 刘宗明.居住区景观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3.孟凡双.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J].生态与环境工程,2009,(18):181

4.高磊.居住区光环境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4

关键词:示范性,示范性居住区

TU984.12

示范性居住区的定义

作为城市中一种样板工程,示范性居住区在很多城市之中由来已久。本文所指的“示范性居住区”即“示范性社区”。考虑到“社区”的概念较为宽泛复杂,而本文主要从设计方法的角度展开论述,对“社区”中的行政管理等部分未作深入论述,故采用“居住区”的提法较为合理。

示范性居住区产生背景

1、大型综合事件的契机

国际性的事件,例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国家性的事件,例如全运会、博览会等,必将为城市带来各方来客。示范性居住区的打造和建设,自然成为了向外界展示城乡的社区特色生活,树立形象名片的重要手段。

2、街道创新社区的推行

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力量具体运作,为社区内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提供专业服务,已成为街道创新管理的重要模式。创新街道社区管理改造,就是要改革社区服务的模式,提升社区管理的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构和谐的社会环境。其中关键的一步,就是对社区的硬件环境,包括室外辅助设施和室内服务设施等的建设和改造,这是对社区软件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持。

3、住区宜居环境的营造

居住区的宜居环境关系民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都希望在良好环境中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和迫切。建设宜居城市和居住社区,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既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更是提升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4、文化品位提升的渴求

居民对居住区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层面(舒适环境、完善设施等)要求,向物质和精神层面兼备的要求转变了。住区的区域认同感、文化归属感等精神层面的体现,应该在居住区的改造和建设中予以高度的重视和考量。

示范性居住区的定义

首先,是一个传统意义的居住区。这里包括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里面所指的城市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其次,示范的目的,是为了让外来宾客能够亲身接触当地居民、体验当地生活,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内在个性和特色。因此,示范性,指的是具有代表性的,有展示意义的。

因此,示范性居住区指的是由政府部门选定已有的居住区,通过规划设计,对示范性居住区物质形态进行改造和整治,达到对外宣传和展现城市各种精神文化内涵,突显城市地域特色形象目的的展示区域。

示范性居住区的物质形态包括:

建筑外部立面

居住区建筑物的外立面,是整个居住区对外的第一印象。对居住区内建筑物进行必要的翻新和整饰,可以最直接地改善居住区的对外形象,是主要的展示手段。

居住区道路

只有通过居住区道路,才能进入和游览居住区内部。居住区道路的流线、交通组织、宽度、材质、通畅性等,同样是形象标志,给使用者和体验者带来舒适的感受。

服务设施配套

通过完善居住区的配套设施,提供多种服务功能,让居住区的居民和外来者享受全面的配套服务,将大大提升居住区的形象。

居住区生活环境

在优美的绿化环境中穿行,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层次丰富的居住区环境,功能多样的室外活动场所,为居民和外来者提供交流、休息、娱乐、运动、休闲的场所,使居住区给人以亲切、安逸、和谐的感觉。环境的美化是展现居住区形象的重要手段。

其他

包括城市家具、广告招牌、人性化设施等,都是展现示范性居住区个性和特色的物质手段和要素。

示范性居住区展示的精神文化内涵包括:

城市建设成果

作为示范区域,居住区的形象,直接体现的就是城市建设的成果。很多示范性居住区都被作为地方的特色名片,起到宣传和展示地方建设发展成果的作用。

宜居生活

居住区是承载居住者活动的物质空间。居民在自己的家园中休息、嬉戏、交往、活动,形成欢乐安逸的人居图景。居民舒适生活的场景,展现了城市和谐宜居的美好形象。

地域文化特色

居住区中建筑物和园林小品的设计形式和布局方式、植物的种类、居民的语言、衣着、身份、素养、生活习惯、参加的活动……都毫无隐瞒地显示着居住区的地域文化和传统特色。

其他

示范性居住区展现的精神文化还包括历史文化、社会道德、等内容。

示范性居住区选点分析

作为政府宣传城市特色形象的载体,示范性居住区的选址定点有以下特点:

区位交通条件较好

示范性居住区的区位交通条件一般较好,都直接毗邻城市主要道路。这样的区位条件,方便了居住区与外部的交通联系,便于外来参观人群的到达。

规模适中,游览线路完整

示范性居住区的规模,主要从建设改造的成本控制和游览路线不宜太长两方面考虑。只要能保证居住区内参观流线的通畅和完整,不需划定太大范围。按照地块面积计算,一般在5公顷以下。有些示范性居住区实质上只是单个的住宅组团或是一条连接两条道路的主要街道。

居住人群均质性高

均质性高,指的是居住区内居民和活动人群的价值观、道德、素养、文化层次都比较接近。这样的居住区能更容易形成区域的和文化的认同感,对示范性居住区的建设和打造更容易形成正面的支持,有利于示范性居住区后续的管理和维护。因此,示范性居住区一般选择某些国企的职工宿舍区、老城区的街巷或者安置新区等。

配套设施完善和集中

示范性居住区的配套设施一般比较完善和相对比较集中。内部一般设有街道办事处、幼儿园,外部(边缘或附近)配有小学、中学、市场、社区商业、社区医院等配套设施。街道办事处等同于示范性居住区的行政中心,便于对整个示范性居住区的管理和监督;幼儿园、小学、市场、社区商业等对人流有很强吸引力;社区医院、老人活动中心等完善齐备的配套设施,能提供方便的生活环境。这是示范性居住区选址的重要前提。

社区原有环境相对较好

示范性居住区一般选取环境比较成熟的居住区。绿化配植层次丰富,植物基本长大成形,这样的绿化环境一来改造成本低,针对性较强,有利于改造效果的突显,二来茂盛和年长的植物,能使环境具有历史感,让人感觉居住区充满人情味。

有明显文化特色

文化可以是传承下来的,也可以是居民共同创造和拥有的。只要是与居住区和居民有关联的文化内涵,不会让人形成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矫揉造作的感觉,就能产生强烈的个性识别。选取有文化底蕴的居住区作为示范性居住区,容易突出形象。

规划设计的方式

因为示范性居住区本身是已经存在的居住区,在定性其示范作用前,一直被使用,所以对其进行规划设计的方式以改造、整治为主。

规划设计的重点

一是确定示范性居住区的文化主题。

文化主题是反映示范性居住区特点的精神核心。文化主题宜精不宜滥。有些示范性居住区由于其历史沿承和地理位置等情况,可能承载着多种文化内涵。在文化主题的选择和发掘中,应该紧紧抓住知名度高,特色明显,居民认同感强的文化主题进行发展和提升,作为示范性居住区文化主题的主线,其他文化可以作为副线,为主线点缀或衬托,形成丰富和鲜明的文化主题体系。

1、文化主题标题化:

可以将文化主题归纳为一些标题形式的文字,作为整个示范性居住区的口号和标语。

2、文化主题空间化:

直观的文字图片介绍

通过设置石碑、宣传框架等设施,将文化主题的口号、标题以及文化事件缘由、相关人物资讯等以文字和图片等形式展示出来。

提炼文化主题的元素符号

在景观环境设计中,加入表现文化主题的细节元素符号,引起观看者的共鸣和思忆。

3、文化主题生活化:

通过举办节庆活动、社区活动等,将文化主题融入居民生活,引导民众参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是规划一条展示示范性居住区的游览路线。

游览路线就是安排非居住区居民参观游览示范性居住区的线路。通过对游览线路的组织,可以向参观者明确地的展现示范性居住区的亮点和特色。游览路线的规划设计,要与文化主题紧密联系。在游览路线中通过景观小品、建筑物的内外改造整治、开敞空间的功能调整等手段,与文化主题的表现手法互相融合,让文化主题始终贯穿在游览路线的组织安排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强化和突显示范性居住区的鲜明特色。

1、游览路线的组织形式:

折返式:游览路线到达一个游览节点后沿原路折返,回到入口。

穿越式:一般是一条街道,游览路线从街道的一端开始,到另一端结束。

环路式:在一个完整的居住区内,游览路线沿居住区的环路设计,可以在入口结束游览,也可以在其他出入口结束游览。

2、游览路线的序列安排——引子、发展、、延续、结尾

引子:示范性居住区主要出入口

发展:示范性居住区的主要道路

:对外展示的重要节点,可以是居住区内的主要开敞空间如广场、中心绿地等;也可以是居住区的重要建筑物、配套设施等,如社区服务中心、居民委员会等。

延续:引向出口的道路或是其他道路

结尾:居住区的出口

3、游览路线的布景手法——点线面结合

点景:出入口是重要的点景。其他在游览路线上设置的散置景观也可以看成是点景。

线景:道路、围墙等线性景观

面景:居住区内开敞的中心绿地、广场等。

规划设计内容

示范性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当以游览路线为规划设计核心,通过整饰建筑立面、优化内部装饰、组织区内交通、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环境质量等方式,建成满足参观游览需要的示范性居住区。其内容包揽居住区内的方方面面,从外部视觉形象到内部使用感受,都应该周全考虑。只有这样,被选定的居住区才可以在规划设计后达到示范性的目标。

建筑外立面:

指的是游览路线中涉及的部分重要建筑物的外立面或是示范性居住区内所有的建筑物的外立面。根据不同功能,可分为公共服务建筑、商业建筑、住宅建筑和混合建筑等类别。建筑外立面主要考虑的设计改造内容有:

色彩:要与整个居住区协调统一。可以根据地方风格和文化特色进行重新设计,形成自身的鲜明个性。

材质:一般考虑使用便于后续维护的材质。贴砖材或石材比涂料更耐久且更易清洁。

空调机遮挡处理:利用空调架把凌乱的空调外挂机遮挡起来,使建筑外立面统一美观。

防盗网改造:通过改造,统一防盗网外观,贴墙处理或改装在窗户内侧,统一建筑立面窗形效果。

外立面标识:门牌、广告、招牌等应该全区协调,统一设计和安装。

2、建筑内部:

指的是游览路线中或者整个示范性居住区内所有具有对外开放展示的服务性建筑物,包括社区活动中心、社区管理中心、社区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居民委员会等。设计的风格可以根据自身文化特色,在室内装饰中融入相关元素、符号,其目的是让使用者和参观者内在其中感受到相关的文化氛围,强化示范性居住区的个性和风格。

3、交通组织:

分为车行交通和人行交通。

车行交通:重新组织和梳理居住区内的车行交通系统,解决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的问题。

人行交通:补充完善人行化系统(无障碍设施),强化人行系统的通达性和流畅性。

4、开敞空间

改造居住区的环境结构,营造宜人的开敞空间,为居民提供多功能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提升居住区的环境质量,营造游览行程中的节点景观。

5、绿化

调整居住区内的植物配置,加入新的植物,修缮旧有植物,结合文化特色,打造新的绿化景观。

6、室外设施

包括指引标识、垃圾桶、座椅等城市家具设施。合理布局,方便使用;统一设计,突显形象。

7、三线整饰

规范居住区内的“三线”,下地处理或者梳理整饰。

8、夜景灯光设计:

灯光夜景设计的目的是展现示范性居住区的夜间形象。原则上不能对居民造成干扰,因此,设计的重点一般放在公共服务建筑、商业建筑、绿化环境等除住宅建筑之外的规划设计内容上。规划设计原则是突出重点,营造特色,避免干扰,节约能源。

后续管理和维护

由于示范性居住区的展示示范作用,必然造成居住区的对外开放度高,面向公众的区域面积较一般的居住区要大。区内的配套设施、景观环境、绿化小品等的管理和维护,除了依靠使用者和参观者的自觉以外,还应该依靠专门的组织或团体提供全天候的监控和服务。组织志愿团体、引入合资格的物业管理,对整个示范性居住区进行监管都是后续管理和维护的重要手段。资金部分应按照示范性居住区的特殊性,划分为两部分。示范性居住区的日常居住需要发生的管理和维护费用,由居民出资;展现示范为目的的建设、管理和维护费用,由政府出资。

相关案例列举——以广州市内几个示范性居住区为例

越秀区都府社区

位于越秀区越华路,社区位于闹市中心区,由城市主干道围绕,是完整的居住区,面积约5公顷。形象鲜明,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以“都府文化”为主题,另有革命文化、宗教文化等。

都府社区入口小品都府社区服务中心室内

荔湾区文昌街社区

位于荔湾区文昌路与华贵路之间,社区位于旧城区内,主体为街道,面积约1公顷。集中布置街道公共服务设施,范围较少,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地方特色文化浓厚,以岭南文化为主题,另有英雄文化等。

文昌街社区入口景观文昌街社区敬老院

天河区六运小区

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新城市中轴线上,被体育东路、黄埔大道、体育西路、天河南一路围绕,是完整的居住区,面积约25公顷。形象鲜明,设施完备,环境优美。以宜居文化为主题,另有体育文化等。

六运小区街景六运小区街头小品

海珠区广重社区(在建)

位于广州海珠区沙园地区中部,北临缘觉路,南临沙园路,西临工业大道南,东至沙园八街西侧沿街建筑,是完整的居住区,面积约7公顷。形象鲜明,设施完备,环境优美。以工业文化为主题,另有科普文化等。

广重社区活动广场广重社区服务中心

示范性居住区案例对比一览表

总结:作为城市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示范性居住区要担负为城市营造和谐美好生活印象的责任。充分了解示范性居住区的特征,对以后相类似的建设项目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1989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1993

[3]董傅年,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谭斌昭,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5]简•雅各布斯 著,金衡山 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6

[6]第十六届亚运会官方网站

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5

工程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它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交叉而生的复合性学科。其学科属性是属于管理类,但是,由于其管理对象是建设工程项目,其具有的特殊性需要具有相关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基础。可以说,工程技术知识是其重要的学科基础。1998年教育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后,工程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建筑施工、工程投资策划、工程规划设计、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单位以及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等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目前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中,其学科方向分为房地产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投资造价方向居多。总体来讲,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均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知识和能力:(1)工程建设过程所涉及的有关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2)工程建设全过程所需的综合性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素质以及相应的知识基础;(3)能够在工程建设、房地产等相关专业管理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职业适应能力;(4)在管理工作中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要求和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以看到,《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熟悉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知识,初步具备各类用地规划设计与管理的能力,为工程管理专业其他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已由城市规划专业肩负指导城市发展的重任转变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职能。所以,基于其角色转变,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由于科技的发展,在教学手段上都将发生根本的转变。

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特点引发的问题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系统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建筑、工程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城市及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能够掌握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对城市总体布局规划、道路交通系统、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较为熟悉。城市规划原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技术平台课,涉及到的学科门类较多,具有政策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基本特点,由此也造成一些学习障碍。首先城市规划原理有关政策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乏味。城市规划学科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城市的空间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城市工程设施的布设、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等,与政策相关的叙述性、理解性的内容比较多,这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而失去注意力。其次城市规划原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令学生困惑。课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地理、技术、法律等多方面内容,呈现出知识面广,体系复杂,内容跨度较大的特点,令初学者往往难以把握学科的框架、体系而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最后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缺乏相关实践性让学生只会被动学习。课程中包括建筑设计、中外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总规设计、城市详规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逻辑性和连贯性很强的知识,这些知识由于压缩为一章或一节,且没有设置相关的实践环节,学生很难通过一门课程的理论学习掌握整个城市规划的学科体系,对城市规划的一些新思想、新理论更是不能理解、不感兴趣。

三、面向工程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

要有效提高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重在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目的的确定

综合前述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多学科性的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工程技术类知识体系为基础平台,而综合性的城市规划原理又是这个基础的一门入门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该课程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既要看到该学科的基础性特点,深入解析学科的知识点,又要重视工程管理专业的全过程性管理要求,在此基础上理清该学科的脉络体系,从学科的特点和专业的要求两方面寻找平衡点。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确定课程的教学目的。首先,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消除城市规划的深奥感。使学生深刻理解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而做的规划和计划。其次,使学生能站在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角度,通过收集、分析、处理大量多方面的信息,用长远规划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对待问题能以一定的深度去分析,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基础,而不是就事论事只揪住细节不放。第三,通过本课程系统的学习,在意识深处,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和思维方法,如:可持续发展观、低碳经济等,以指导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

2.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

对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是在保证内容体系完整的前提下,着重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要求出发,合理调整与配置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构架的梳理与整合重构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方面进行:对内容的梳理,首先应保证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工程管理毕业生大多数从事着与城市建设相关的监督、管理、咨询、施工、设计等工作,城市规划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让学生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把握住课程的知识框架,不至于在众多知识点中失去方向。笔者认为可以将课程按主题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及关系,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编制程序和城市发展战略,让学生从历史、宏观和全面的角度掌控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体系,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二部分讲述组成城市空间各类规划的具体方法和知识。城市用地构成、城市总体布局,这两章对各类具体的城市规划设计起到控制和引导作用,它们是该部分的核心,应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它们和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详规设计等章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问题。第三部分讲述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具有的行政职能。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对今后的微观建设行为具有指导和管理的作用。其次,对于具体的知识点,要在课程框架下紧抓脉络、逐层解析各种基本类型,在把握住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教学,从而做到以点、线带面、举一反三。此阶段可以将案例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案例设疑、理论讲述、分析讨论、解决方案比选、总结评析这一过程反复训练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众多的理论知识点,而且利于学生更迅速、更牢固地实现知识、能力和态度三者的迁移。以便今后能够灵活运用,能动性的解决所遇到的城市规划问题。另外,作为教师,还要积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在课程中的应用,如地理信息系统等,及时更新教材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紧跟时展的脚步。总之,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工作要做到目标明确、体系完整、内容精炼、衔接适合,使之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适应社会需求。

3.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重点是在上述完整的理论框架基础上,除了及时补充教材内容,将最新的学科发展成果和最新的规划理念引入教学中,还要注意增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教学互动。因此,在课程构架的梳理、重构的基础上和理清教学内容主次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1)突出规划理念的渗透式教学。如:反映宏观思维模式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布局的章节,以及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章节(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部分知识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讨论式教学为辅。即针对宏观知识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中间配以一些问题的思考来学习。具体可以通过结合讲课内容提出热点问题,增加个别课堂讨论环节,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采用课外调研的方式,有目的的启发学生,思考当代国际城市发展和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把宏观综合的理论理解和消化。

(2)普及规划知识的发散教学,以案例讲述式教学和网络式教学并重,讨论式教学为辅;针对城市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部分,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借助大量国内外城市规划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规划阶段的成果内容。如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商业区规划、居住区规划、绿地规划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由于这部分规划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还应当选择学校所在的城市,鼓励学生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各个规划阶段成果的实施情况并进行讨论。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规划知识和身边社会关系的理解,达到对已经熟视无睹的城市问题能理解与思考的目的。

(3)规划设计的实践教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实践对工程管理学生可以采用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重在过程,而不仅是看结果。具体讲就是要在实践过程引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剖析,增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并积极开展规划实例的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互动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如:用规划的眼光分析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可以选择校园、居住小区等,或者是所在城市的绿地、交通等,通过讨论,对其现状提出改进建议。或者,通过做一个简单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具体掌握规划中要考虑的几个常用要素。因为小区建设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建设的重点,也是工程管理毕业生接触较多的建设领域。教师先串讲之后,让学生用规划的眼光去参观不同层次的小区,然后进行交流,再通过一个小区或组团的规划设计课题来实践。在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引导,学生通过这种“引、学、练、评”式的实践教学不但将重点知识点融会贯通,也会弥补很多在讨论中无法深入的知识点。

(4)了解规划编制和内容的拓宽教学。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以及不同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成果属于了解性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规划是如何从宏观向微观一步步控制并指导城市的建设发展。应该尽量采用讨论式等容易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课前加强自学,课堂上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并重在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关系,促进学生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相关章节还可以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客座授课,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效果会更好。

4.教学手段的完善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信息量大、图片多,而且多数知识点仅靠语言文字的描述难以理解透彻,配合图片甚至模型的直观展示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促进教学的互动与启发。首先它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其次它信息量大,生动形象,易于识别与理解。特别是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现场照片、播放城市建设的录像,能够有效弥补学生缺少现场参观所带来的不足。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网上教学,进行该课程网站主页建设,逐步完善网上教学互动。内容包括:网上的课程概况(包括课程历史沿革、课程简介、各方评价),师资队伍(包括课程负责人情况、教学队伍情况)和教学实践(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介绍;网上的教学热点问题讨论;网上的学生作业递交等。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宽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在师生交流中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构架以及基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获得学生广泛好评。

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6

【关键词】绿色生态;住宅;建设

引言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区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用地用水紧张,空气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同病痛一样时刻困扰着我们,为了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绿色生态小区的思想。它是基于想建立一个高效、低耗、环保、舒适的绿色的建筑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涉及住宅区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体、土地、绿色植物、能源等,也涉及住宅区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培育绿色生态小区概念主要是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在住宅建设与发展中始终以绿色生态环境问题为中心,兼顾其他相关系统规划与管理,使住宅区的绿色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之中。

设计绿色生态住宅小区需要充分考虑诸多因素,本文着重对其外环境和总体规划的设计进行探讨。

1 外环境分析

1.1 居住区外环境

居住区外环境指的是住宅区周围的环境和住宅区内的公共空间。它与室内环境一样,也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活动空间。居住区外环境包含了物理性、地理性、心理性、行为性等层面;同时它又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物环境,其领域之中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设计师而言,居住区外环境的重点落实于它的空间和实体,上述提到的其他环境,都是设计师应考虑的 范畴。

1.2 居住区外环境构架

根据居住区外环境因素的不同,可分为两类环境构架:一类是自然构架,如地质、土壤、地形、植被、气候等自然因素;另一类是人工构架,如建筑、道路、地下管线、人文景观等人工因素。合理地应用这两类构架,有助于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居住区外环境。

研究环境构架是每一个居住区外环境设计的起点。但必须认识到,并不是每一个项目的环境构架都为一个成功作品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这其中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如何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借助有利的因素进行设计,就需要设计者对环境构架进行研究。

1.2.1 自然构架

首先要研究的是一些自然因素,如地质、土壤等,对较大的项目而言尤为重要。不同地质条件的场地,其地耐力不同,地耐力强的地方适合建造住宅,而松软、含水量大的地方适宜建室外环境。如果基地的地下水位较高,设计室外的下沉式广场就需要慎重,以免在防水方面花费太大。所以了解基地地质条件的差异对建筑及其外环境的布局是否合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绿色生态角度出发,土壤也是一种资源,在外环境的布局规划中,保护土壤表土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另外,气候、光照、声音等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会影响到住宅的朝向及布局。还有一些自然因素如场地中地形、水体与植被等,可以作为有形的因素直接参与到环境设计中来。

1.2.2 人工构架

在人工构架的基础上,对居住区的外环境进行合理布局,加强外环境的功能、景观性。例如,使内外道路衔接顺畅,管线连接便利,将中水与景观用水形成循环水,开发当地的人文景观,将优美的城市景观引入环境,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等设计方案的运用,达到居住区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2 总体规划模式的设计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总体规划是整个设计过程的最基本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住区环境的功能完善与否、景观质量的优劣程度,同时,也决定了该小区绿色生态效益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严格地讲,居住区规划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即创造便利的生活空间,营建优美的生活环境,更大程度地发挥居住区的绿色生态效益,满足居民的生理、行为、安全、社会交往及审美的需求。居住区设计应首先从各个角度分析建设用地的地理条件、物理条件、历史条件及社会条件等,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整体布局。

2.1 从规划论方面考虑整体布局

规划论主要是以新城规划的城市为对象,最早始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论,1898年,他提出了对理想城市描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位于城市周边、人口为32000人的卫星城;周围为农田,即存在田园之中;中央为商业、住宅业混合地区,具有经济独立性的城市。而后在佩里的近邻住区理论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全世界的新城规划影响很大。C.佩里在纽约地区规划中提出了“邻里单元”的思想。他建议一个邻里并且单元应按照一个小学服务的面积来组成,从任何方向不超过1/2到3/4英里,住户约1000户相当于我国的组团规模。C.施泰因是较早重视大量私人汽车时代影响的规划师。他认为在基层居住区中,首要的是指主妇和儿童使用的步道与汽车道分开。在1933年新泽西以北的雷德伯恩新城中,他运用了一个分隔的步道系统,通向每家住房后门,并与公共绿地相连,机动车道分级设置,由主要道路至局部性支路,再至尽端路。道路布置成曲线。住宅成组布置,构成口袋形。法国的勒•柯布西耶在20世纪20~30年代制定的城市规划中提出以下设想:建设高层办公楼集合住宅;将底层设计成架空层,以形成开放空间;建设立体化道路及交通设施,以确保利用节余空地建设足够的公园及公共设施。该提案力图从功能主义的立场,通过建筑、技术来解决城市的混乱。这一时期,“绿•太阳•空间”被奉为理想城市的目标,这对以后的各国的城市规划及居住区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新城理论也可适合于大规模住宅小区,实际上规模较小的住宅小区多数也是根据这些理论设计而成的。

2.2 从组团划分和层次结构的角度考虑整体布局

2.2.1 组团划分

组团划分是居住区形成的核心,是空间形态之一,换句话说,是生物本能内在潜在的领域意识所表现的物理形态。而层次结构就是将领域意识从精神方面分阶段进行空间化处理。即从个人领域向公共领域过度的过程中,让空间富于层次感。这和组团划分是相辅相成的,对小区的空间规划影响很大。

组团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 000人~3 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聚集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构成居住区的最小单位。组团划分就是根据原理,将部分住宅群组合到一起进行规划。这种原理一般有两种:一个是功能性,意味着生活圈的范围,以住宅附近所展开的生活行为,特别是儿童的游戏,以及母亲们的活动都是以游戏场所为核心的;另一个是视觉性,意味着空间的形态。

大规模的居住区是由数个组团构成的,因此就需要把数个组团连接起来。连接的方式大都是交通轴线,其中半数以上是步行道,也有采用林荫大道形式。一个组团拥有一个核心空间,这个空间主要供这个组团的居民使用,即所谓的专用空间。居住区的层次结构主要是讲公共空间的层次。小泉信一将空间从私密空间到公共空间按其性格划分为四种空间: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连接各个组团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公共性格,所以被定为公共空间。与此相比,组团的公共空间则被定位为半公共空间。另外,在半公共空间与个人专用的住宅即私密空间之间,还存在住宅范围的公共空间,如楼梯间、专用庭院及通道等,这些最接近住户、住宅的公共空间的中间,是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接点,是具有桥梁作用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定位为半私密空间。这种空间划分为居住区的空间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2.2.2 层次结构

所谓层次结构手法就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必要设施(学校、商店、公园)与住宅群有机地联系起来,住在每个住宅群的居民都可以方便地利用这些设施。即将设施与居民置于一对一的关系,同时又将住区分成几个层次,并由此组成住宅框架。

2.3 从景观构成方面考虑整体布局

景观规划与设施布置规划、交通规划、组团及层次结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小区的框架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区景观规划的方法之一是从外部观看小区的景观构成。搞好外观设计并不是为了美观和奢侈,而是为了树立小区居民对住区的眷恋之心,同时对小区周围的居民也起着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作用。

小区内的景观设计也应充分考虑与小区构成要素的布置规划及交通规划的协调性。根据与周围地区的关系和小区内交通规划,在确定了道路的路线的同时,还应该考虑道路的形式和沿路建筑物的外观,可以将道路设计成弧线形或S型,建筑物的布置也应充分考虑街道景观。

2.4 从交通规划方面考虑整体布局

这主要是根据人车分流的理论。人车分流的手法,一般采用在平面上将交通规划划分为人行区和车行区的模式。在日本,几乎所有的小区都采用人车分流的模式。将这种模式与拉德本模式相比较,两者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组团路的部分:在到达住宅前,拉德本模式力图彻底实行人车分流;而日本小区的这一部分则是人车共存的空间。

2.5 从其他因素方面考虑整体布局

我国现状是城市人口密集,从节地原则上看,住宅楼的选择应该是多层住宅的高层住宅。同时,还应从能源、水、气、光、热、废弃物、绿色材料等因素来考虑整体布局。

3 西安枫林绿洲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设计实例

西安枫林绿洲绿色生态小区,占地1024亩,建筑容积率2.22,绿化率40%,建筑密度35%。西安枫林绿洲绿色生态小区的设计理念是绿色生态、运动、教育、阳光;小区由一点、两带、三街、七区组成。

“一点”指的是枫林绿洲的入口景观――枫林新天地,它由枫叶广场、枫叶湖、运动会所组成,直奔主题,突出整个入口景观的亮点及展示点――枫林新天地、运动主题会所。枫林绿洲拥有建筑面积5300超大运动会所,这个会所共分三层,内设36种运动设施,会所南边还有一个室外游泳池,枫叶湖以南还设有一个高尔夫推杆练习场,这是西北地区首家将高尔夫引进社区的楼盘。顺着枫叶湖旁的景观木栈道向南的流动水系就是枫林绿色生态谷。也就是所说的“两带”――绿色生态景观带、运动林荫大道景观带,它将绿色生态功能与运动功能密切结合,营造了枫林绿洲新街区充满绿色生态气息的森林湿地景观,同时结合了运动健身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