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决策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决策理论范文1
论文摘要:超理性决策是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决策模式。从超理性决策的界定、管理者采取超理性决策的原因以及影响超理性决策的相关因素等视角,对超理性决策予以初步的学术探讨。
一、对于超理性决策的界定
超理性决策是一种特殊的决策,目前学界还未对其作深人地探讨。笔者认为,超理性决策是基于学校管理者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在综合分析各种资源的前提下,凭借直觉和灵感来做出判断的过程。超理性决策除了具有一般决策的特征之外,还需要说明的是:
(1)超理性决策不是非理性行为。r. m克朗认为:“当没有理性逻辑推论过程或者超理性过程超过前者的时候,超理性就会影响人的行为和决策。超理性过程不是非理性行为,后者常由在恐慌状态下产生的紧张和焦躁所引起,但是在超理性过程与非理性行为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可见,超理性决策与非理性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2)超理性决策不是超出理性的决策。超理性决策是基于经验和知识的决策,不是没有理性的盲目决策。它在实际决策中也进行充分的理性思考而不是纯粹的无理性选择,整个决策过程中始终伴有逻辑的推测和判断,只不过是没有按照理性逻辑推论的步骤进行而已。之所以说它是超理性的决策,也主要是由于它的非常规性,在决策时更多的是凭借直觉和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瞬间顿悟。
(3)超理性决策不是神秘主义决策。超理性决策过程中确实有凭借一种无以名状的直觉或灵感来判断的成分,但依据的主要是管理者本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在采取具体行动前,管理者通过直觉思维对决策问题已经心中有数了。超理性决策并不意味着决策与某种超自然的神秘主义有关,更不是完全由人力之外的神秘力量来主宰决策的。
(4)超理性决策过程主要是直觉思维过程。美国现代
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其名著《教育过程》中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迥然不同,它不是以仔细的、按规定好的步骤前进为其特征的。……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有关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根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并多少需要以后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重新检验所作的结论。”
二、采用超理性决策的原因分析
1.环境的复杂性
当前学校的管理者们面临的决策环境与过去相比复杂得多,诸如:政策导向的变化、学生家长的诉求、社会对学校的期望等等,都对决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并且许多问题根本无先例可援,管理者只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抉择。而理性决策者往往将复杂的世界简单化,希望用线性关系找到所谓的最优的解,而我们的世界基本上是一个复变函数关系,很少可以找到哪个关系是线性关系,因此,那种纯粹的理性决策模式对学校的实际决策意义不大,它忽视了环境的复杂性,纯粹的数学模型也许只能在理论上找到满意的答案,但却很少能为学校现实问题找到正确的办法。
2.事件的突发性
学校的任何一个事件是不会因为人为的安排而按时发生的,它们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如学生的打架事件、学生的意外伤害、教师的教学失误、急性传染病传播等等都是不可预期的。对于这类问题的处理和决策,如果按照一般的理性决策处理的话,往往是既没有考虑的时间,又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效果,而基于学校管理者经验的超理性决策,常常可以得到尽管不是最好但却令人满意的结果。
3.信息的缺失性
在信息化的今天,各种信息纷繁芜杂、瞬息万变,学校管理者们也许永远处于信息缺失的地位,在决策过程中要收集到与决策状况完全有关的全部信息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满足这个条件,那将意味着决策者永远会因信息缺失而无法进行决策。同时,任何一个管理者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对信息做出最优化的处理与分析,在既缺乏信息又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做出一个具有普遍承认的绝对最佳决策是做不到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到百分百的最佳决策。事实上,管理者并不是在得到全部信息后再作决定,而常常是在掌握了相关决策状况的基本信息后就做出对应的决策。
4.时间的紧迫性
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们即使有可能完全收集到以确定地解决某一个复杂的问题的相关信息,但也会由于时间的限制,而不得不在信息还没有能够收集齐全的时候,就被要求做出决策。另外,由于事情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中发展的,即使花很长时间得到了与决策相关的所有信息,找到最佳方案,也可能因为错过时效,而使最佳方案变得毫无实际价值。例如:校内的意外骚乱,决策者一定是先控制事态,稳定学生的情绪,避免扩大化,然后再调查事发原因,找到有关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处理,而不会是一味地去追求信息的准确和全面。
5资源的有限性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在校生人数比以前大大增加,学校的资金、校舍、图书、用地等都严重不足,可控资源明显短缺,很多学校都在超负荷运行。在这种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决策的成本和代价就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管理者不会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而不惜代价的一直讨论下去,在关键时刻,会根据所能掌握的现有资源在最后的期限内做出相关决策,这个决策很可能是权宜的,但却是符合实际的,它可以解决学校的现实问题。
可见,一向被传统观念视为属于非常规的超理性决策在学校实际管理和决策时含有合理的成分。
三、影响超理性决策的相关因素
1全面的知识
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决定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学校管理者知识的多少对于形成超理性决策具有基础性作用,它直接影响决策的成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懂得教育和管理学科的理论,还要学习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外历史、人文、地理,并对文学、艺术、体育等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才能视野开阔,观察敏锐,善于明辨是非,具有远见卓识。否则,对问题的有关知识一无所知或残缺不全,就不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并做出准确的决策。
2丰富的经验
经验是对事物感性认识的总结,是理论的直接来源。学校管理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超理性决策具有很强的决定作用。当前学校都在寻求进一步发展的途径,机遇稍纵即逝,关键在于谁能把握住,而这时经验就显得至关重要。管理者要善于总结以往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决策经验。那些从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涵盖现代社会复杂性的全部,实际决策中最忌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什么都搞一刀切,决策要有针对性,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综合能力
管理者越来越处于复杂而多变的决策环境中,学校决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意见整合的过程,看准问题是一个方面,能否采取统一行动是问题的另一方面,这都需要管理者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能针对各种偶发、随机和不确定事件迅速做出反应。学校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包括战略思考能力、协调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能使学校管理者统观全局、权衡利弊、兼听多谋、通达权变,说服不同意见者,并最终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
4创新的精神
今后学校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每所学校能占有并控制的资源将逐渐减少,学校要想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强项和特色。学校管理者要能不被传统思维、习惯势力和环境压力所束缚,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决心,对认定的正确目标要百折不挠地去努力实现。学校管理者要有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决策环境中抢先一步开辟出新路径。那种等等看、慢慢来、随大流的保守思维永远也不会催生出超理性的决策,也就无法产生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与进步。
5.超凡的胆略
学校管理者在关键时刻要具有超凡的胆略,这是管理者经过长期实践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品格。胆略不是鲁莽拍板,不是赤膊上阵,不是盲目冒进,而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超理性决策能否进人执行阶肆,执行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怎么解决,由谁来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对学校管理者胆略的考验,管理者要敢于当机立断,果断决策,要敢于承担责任,顶住压力开拓前进。否则,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势必错过决策的最佳时机而贻误大事,痛失发展的机遇。
四、对超理性决策的评价
管理学决策理论范文2
1、医院档案管理现状
目前,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档案意识不强,档案利用率低。档案工作对全社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档案界长期以来重“藏”轻“用”,对档案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缺乏广泛的宣传,因此使社会公众对档案利用效益知之甚少。(二)档案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范围不明确。医院档案管理一般由设在行政办公室的综合档案室负责。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医院行业管理的要求,综合档案室一般只管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音像档案等,医疗病历档案由病案室管理,而X线胶片档案、病理切片档案、各种检查影像图文档案等分属各个业务科室自己管理,在一个单位内形成多部门管理档案的格局。到目前为止,医院档案的管理还没有一整套科学统一的管理制度、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档案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变化,各级医院在管理档案时,由于还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模式,各级医院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进行管理,使许多应该纳入管理的档案没有纳入管理。(三)档案硬件投入不足。由于医疗用房紧张,致使档案用房狭小,不符合档案安全保管的要求。另外,管理技术滞后,也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医院管理中广泛运用,医院管理手段不断进步。而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的较少,基本还采用手工收集、检索,信息量小,不利于档案的收集、利用和开发。
综上所述,医院档案管理面临深刻的变化,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是我国现代体制出现的一种转折,也是科技不断发展的必然。因此,医院必须正视现实,调整管理思路,改进档案管理的方法,应对形势的要求。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体系
针对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通过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探索了现代化档案管理在医院建设和发展中的应用,需要加强如下各方面的管理。
(一)加强档案法的学习,增强医院干部、职工的档案法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意识。领导重视是档案管理的前提,要把档案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医院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与医院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要大力宣传档案工作,使医院领导、医院管理者、医院职工充分认识档案的重要性,认识档案与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医院以医疗服务为根本任务,长期以来对医院档案缺乏严格的考核,因而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档案管理可有可无的模糊认识。并且由于受到人员、设施、经费等方面的限制,档案管理工作很易受到冷遇。提高各级干部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不仅是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影响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健康成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只有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才能使档案工作顺利开展。
(二)理顺关系,健全制度,拓展档案的归档范围。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是档案管理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手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信息档案科,明确职能,将医院各个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统一管理,统一考核,使档案管理与医疗业务同步考核评价,同步发展。同时,要拓展档案的归档范围。医院由于处于一种特定的条件下,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因此,拓展归档范围,加强有关内容的收集是档案工作的新课题。如医院经营方面,所进行租赁、承包、核算的方案、协议等应实行归档收集。又如提倡采购招标,其招标方法、程序、协议、合同也应进入归档材料之中。所以,要进一步健全档案管理组织,落实专人收集。
三、逐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对医院决策的科学化
(一)档案信息管理自动化。新时期医院档案工作主要是实行计算机辅助立卷,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把档案人员从繁琐的手工立卷程序中解放出来。所谓文档一体化管理,就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文书和档案工作的全程实施自动化管理,其功能将涵盖对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和数字档案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归档、组织、、利用以及数字管理全过程。
管理学决策理论范文3
艺术管理学是将五个传统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实施,在表演或视觉的创作以及艺术作品的展示中的应用。在管理界有一句非常著名的格言就是“管理即决策”,很显然,艺术管理决策在艺术管理活动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艺术管理决策,主要是在艺术管理活动中,决策人或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相关方案并执行的过程。由于艺术活动本身的特殊属性,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活动,其既包含了无法量化测算的艺术创作过程、大众审美需求、市场前景预测等,同时也涵盖了可以量化决策的设备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因此,艺术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决策环境和艰巨的决策任务,需要同时应用理性决策理论和有限理性决策理论来进行决策。
2 艺术管理视角下的理性决策
2.1 理性决策理论及方法
理性主要是指人类的判断、推理等,不同于感觉等心理活动的思维活动。有学者认为,理性是人类人认知世界的最高层次。[1]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人主要代表经济生活中一般个体的抽象意义,且经济人与理性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经济人假设中认为,经济人的思维和行为都是理性的,且决策目的都为获取最大化利益。理性的经济人能够带动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
古典决策理论是一种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决策理论,认为决策都应是理性的,理性决策应保证有明确的决策客体、清晰的决策目标、各个决策方案的结果对应概率都能够精确计算、决策者决策总为最优、决策过程不受时间及成本限制。
理性决策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决策与定量决策两种。[2]其中,定性决策主要是居于心理学、行为学等,通过调查分析,充分发挥专家智慧的决策方法。这一方法运用中,决策者会从决策对象的本质展开研究,根据个人能力作出决策。通常适用于自身因素较为复杂、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的客体,一般包含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而定量决策方法,主要是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对决策中不同要素的关系进行表现,并获取最优决策方案的方法。
2.2 定量决策在艺术管理视角下理性决策中的运用
决策中一般包含决策者、方案、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概率以及结局几个基本要素。
首先,在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具有明确可供选择的方案,能够在唯一的自然状态下,获得决策结局,在决策过程中,只需要选出最优方案即可。确定型决策中可运用的决策技术众多,包括内部投资回收率法、线性规划法等。以线性规划法在艺术管理决策中的运用为例。例如,某演出公司安排了A、B两场巡演,这两场巡演计划同时进行,需要一定的人员、场地等成本。其中,A巡演人员成本为2万元,场地等成本为4万元,每场演出所获取的利润平均为8万元;B巡演人员成本为4万元,场地等成本为2万元,每场演出所获取的利润平均为6万元。而公司在人员预算上有48万元,在场地等预算上有60万元。在市场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实现预算利用最大化以及组织利润最大化?所获取的最大收入为多少?通过线性规划法,可以设A巡演场次为x场,B巡演场次为y场,获得的最大收入为z万元。[3]从而获得目标函数。通过计算,可以获得最优方案,即A巡演为12场,B巡演为6场,所获取的最大收入是132万元。
其次,在风险型决策中,决策者虽然有多个不同的选择方案,但是可能出现的自然状态和结局也相对较多。自然状态概率可预测,决策者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决策中所用的决策技术主要有决策树法贝斯决策法等。
最后,在不确定型决策中,自然状态同样众多,且其概率不可预测,需要决策者融入主观意志进行决策。决策技术包括乐观的大中取大原则、悲观的小中取大原则、最小的最大后悔值原则、等可能原则等。
由于在艺术管理理性决策中,决策者的目标多样化,对问题的认知能力有限,处理水平有限,会受到时间、空间等影响,因而决策中并非完全理性,还需要在运用古典决策理论的同时,运用其他理论对其中的缺陷进行补足。
3 艺术管理视角下的有限理性决策
3.1 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有限理性”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但是这种理性是有限的。随着各类科学理论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经济人假设的缺陷以及完全理性决策模式可操作性的缺乏,从而使有限性决策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赫伯特?西蒙的“满意决策”、林德布罗姆的渐进决策理论等。在有限理性决策理论中,艺术管理决策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时间因素、伦理因素、决策者个人因素等,决策者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3.2 艺术管理视角下的有限理性决策
首先,艺术管理的决策客体本身具有特殊性,往往客体无法量化测试。比如说如何评测受众的审美规律,如何评估某一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等。这些无法量化的测算就使艺术管理决策的难度大大增加,需要在有限的理性框架下开展决策。艺术管理决策有限理性具体体现在三方面:第一,艺术管理决策相关联的要素众多,而艺术管理决策者能力有限,无法将其全部找出,只能分辨出关联明显的要素;第二,艺术管理决策者无法预知所有的决策方案及相应的结果;第三,决策者必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且艺术管理决策会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
其次,在有限理性决策框架下开展艺术管理决策,也可以辅以理性的决策技术以实现科学决策。例如,某地想要测算当地需要多少艺术团体,以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就可以依据理性决策技术进行各因素规律分析,能够获得准确的定量结果,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目前,基于这种决策理论的决策支持系统已经大量出现,并广泛运用于城市交通管理、航空管理等。例如,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在艺术管理决策中,也可以对这些系统进行充分运用。
最后,艺术管理决策者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决策能力,加强学习,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充分理解艺术本质及规律,将艺术知识与管理知识充分融合。同时,充分发挥团队作用,积极吸取新知识、新技术,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管理学决策理论范文4
人是社会动物。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要组织和协调集体活动就需要管理。但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直接影响到管理水平、管理范围和管理的复杂程度,因而对管理学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当时的管理水平也与之相适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管理思想有了很大发展,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颁布的第一部法典、古罗马建立的层次分明的中央集权帝国以及古中国的《孙子兵法》都闪现出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火花。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管理思想也发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相继产生。在这一期间,亚当·斯密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国富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他的分工理论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
进入前工业社会,社会分工、分层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日趋复杂,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日趋突出,生产力水平也日趋提高,急需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之适应。尽管早期的管理思想有其科学的一面,但毕竟非常零散,没有系统化,工厂主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怎样进行管理才能既解决劳资关系问题,又不减少所获取的剩余价值。因此,如何改进工厂和车间的管理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泰罗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的初衷,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一经济人假设,重点研究了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建立了一套企业管理理论———“科学管理———泰罗制”。与此同时,法约尔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十四条原则、五种管理职能,创立了组织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使管理学体系初具雏形。
泰罗的科学管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初对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作用,但要彻底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专门研究人的因素、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应运而生。它超越了泰罗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为以后的行为科学学派奠定了基础,成为科学管理向现代管理过渡的跳板。
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因此,许多管理学者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积极从事管理研究,创立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出现了管理学说丛林。如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管理的关键在决策”的思路,对社会人假设进行了升华,提出决策人假设。
综上所述,管理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思想理论都是前一阶段的扬弃、修正,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管理学体系。
二、管理学的发展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管理学的实质是探求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与管理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即管理主体的外部环境总是变化的。因此,为了寻求三者之间的平衡,管理学也必须动态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必将推动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从它的发展趋势看,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由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向复杂人假设转变。
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的人性假设称作X理论。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趋于一致。之后,梅奥从霍桑实验”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也从不同侧面强化了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精典而又精致的需求模型。
当代管理学派中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决策人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决策人。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看出,由于个人目的、个人偏好、个人利益的存在,人就会有多种需求。这些需求,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动机,因此引发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来满足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在当今社会人们受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陶冶和洗礼,人性变得非常复杂,如果管理者不及时审时度势,引入激励机制与员工真诚合作,以满足员工的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组织效率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因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必将超越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升华为复杂人假设。
(二)管理职能由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向信息职能延伸。
传统的和现代的管理职能,构成了一个管理循环体系,使管理工作周而复始地进行,每循环一次,管理水平就提高一级。但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的进程加快,缺乏信息渗透的管理工作将显得苍白无力,要么管理节奏跟不上,要么管理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强化信息职能,将是管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其表现有三,首先,信息职能能革新企业内部的生产力要素结构,使资源转换系统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并同时以不断增加的柔性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快速变化。
其次,信息职能能促成管理系统的优化,促进组织的创新,使组织的绩效不断上升。信息职能能提高计划与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成为信息时代企业生存、发展、竞争致胜的有力武器。
信息职能的引入,与传统管理职能将构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管理职能系统。信息职能为传统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反过来,传统管理职能又促使信息职能去开发、收集、处理、传播、分配信息资源。
(三)管理学新的理论前提———“合工理论”向传统的分工理论提出了挑战。
管理学决策理论范文5
一、《管理学》实训教材模式
1.构建“管理职能+管理技能培养单元”的实训结构模式。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与管理学科的特点,按照管理职能对管理者实施管理的程序与功能设计宏观结构;按照管理技能培养单元设计微观结构,实现了按照管理过程教学与注重技能培养的统一。
2.从“说”实训转变成“做”实训,创建“情景”式实训方式。主要是安排学生“实际去做”,以基层管理岗位实际管理实务或模拟管理作为训练方式,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仿真情境下模拟实际管理。
3.构建能力单元式实训体系。实行强化能力培养的单元式训练。在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确立管理学教学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分解,设计若干个培养能力单元训练,即以一项(组)能力培养为一个实训单元,以系统打造与培养所需的若干个能力;再由若干个训练单元组成训练阶段,也就是各章的实训。
二、《管理学》实训教材采用的教学方式
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培养其综合管理技能,教师要精心设计并采用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管理游戏、角色扮演、管理(专题)辩论等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积累管理实战经验,为培养学生综合管理技能提供实践的舞台。
1.案例教学——教师根据管理学的理论知识选用相关的管理实践案例,全面描述某一经营或管理的背景和过程。在实训中,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之后组织学生对涉及到的管理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案例选择应兼顾典型示范、应用实战、现实新颖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2.团队练习——每个团队由3-4名学生自由组合而成,并指定一个主要负责人或主发言人,根据所给具体情况按要求进行练习。每个团队可通过上网或走访企业以了解考察对象的管理模式与管理中的问题,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反思促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管理知识。团队练习的目的在于团队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为了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课程中理论、概念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3.情景模拟——通过将实际出现的问题浓缩到某个虚拟时空,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情境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学得更轻松,用得更有效。
4.管理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决策的过程,采用决策游戏“合同执行决策”,揣摩决策的技巧。如在讲授决策部分时,通过管理游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科学管理决策理论基本观点的认识,同时能够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
5.角色扮演——设定某个场景,进行角色分配和扮演,并制作成管理情景剧或小电影。对涉及的管理学知识点进行展示、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某一类管理问题的能力。
6.教学影片——在组织综合性案例“海尔的崛起”分析时,辅以双语教学影片“CEO”播放。
7.管理(专题)辩论——将某一知识点或管理现象设置成论题,进行班与班之间、班内组与组之间的辩论,通过必辩和自由辩等形式,来体现组内成员间的默契与配合,当然,前提是组内成员必须有多次的赛前交流。
三、《管理学》实训教材设计的原则
1.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具备基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比如说,自信心、勇气、较高的修养和鲜明的个性风格、善于自我情绪控制,等等。
2.培养学生具有现念和现论应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环境、能够搜集到有效信息、并且正确处理与运用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在筹划计划方案与做决策时富有创意。
5.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较好地把握沟通与协调人际关系的原理与艺术,并能够应用于实践之中。
管理学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以模拟实习,使学生了解组织管理中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及控制)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的应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通过参观实习,达到加深对课程的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之目的。
管理学决策理论范文6
关键词:博弈论;行为决策;组织;利益
在现代组织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组织层级,同时存在大量的工作层次的分工和资源的逐级分配。这种分工和分配又决定了不同的利益分配。划分分工的标准是依据个体的能力不同获得组织相应的授权,拥有对不同资源、信息的掌控权和传递权。虽然原则上组织内所有个体的活动都应服从组织的目的和利益,但正因为对资源和信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权力、责任和绩效,进而影响到个体的既得利益。而组织内部的资源和信息又是有限的,因此在组织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个体和组织之间的利益博弈。
博弈论是通过数学模型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直接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时,理性主体如何进行决策及决策的均衡问题的理论。博弈论最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冯・诺依曼(Von Neumamm)提出。1939年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Morgenstern)于1944年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被公认为是博弈论诞生的标志,是关于标准型、扩散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概念和分析方法。1950年,纳什(Nash)关于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理论的提出宣布博弈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非合作博弈成为当代学者研究的基础。
一、博弈中的行为决策原理
博弈论解释:“要在博弈过程中取得主动,就必须了解参与博弈方的博弈利益点和找到对方的博弈。只有满足其博弈利益点的前提下引导(或者消除)博弈对方的博弈,才能在博弈中取得胜利。”对于博弈过程中各方如何作出决策的问题,管理学家分为两种意见:即理性决策和行为决策。理性决策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冯诺曼―摩根斯坦的效用理论和萨维奇(L.J.Savage)的贝叶斯决策理论。该理论认为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具备完全知识、能获得充分和准确的信息、有很强的计算能力及稳定和条理清楚的偏好――完全能够推导出对自己最优的选择。理性决策理论是对“应该怎样做”作规范研究的理论,从抽象的简单的假设和公理出发,针对问题采用逻辑推理演绎出数学模型和结论。
然而根据西蒙(H.Simon)的观点:决策者是介于完全理性与完全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在现实中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是多元的,处于变动状态下并受多方因素制约,同时决策者的知识、信息、经验都是有限的。因此有限理性决策认为理性决策模式所要求的那种“完全理性”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人的决策行动不仅受到外部因素(如时间、信息、技术等)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决策者本身条件的限制,他不可能也不企望达到绝对最优解,因而主张用“满意”来代替“最佳”。这种观点必然涉及均衡的问题。
作为对照,行为决策理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决策者的行为特别是决策者的认知和主观心理过程,通过对决策者在判断和选择中信息的处理机制及其所受的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的分析提炼出理性决策理论所没有考虑到的行为变量,修正和完善理性决策模型。行为决策是探讨“人们实际中是怎样决策”以及“为什么会这样决策”的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相结合的理论。其研究范式是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从而得出结论。所以理性决策理论是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应该采用怎样的逻辑步骤或模型去决策;行为决策通过对决策者的决策过程和决策行为进行实证,从中归纳决策者的行为特征并从认知和心理方面进行解释,提炼行为变量进而改进理性决策模型。从决策理论发展过程看,先有理性决策,然后出现行为决策,但从研究内容的逻辑关系看,以描述性研究为主要特征的行为决策应该是规范性研究(理性决策)的先行阶段。组织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策略依存关系的博弈,博弈决策也因情势的变化体现出理性决策和行为决策并存的状态。
二、组织利益与个体利益冲突的博弈分析
组织管理可以理解为按照组织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调整组织行为的一个过程,在组织内部体现为调整组织与员工的行为及相互关系使之达到最优的均衡状态。但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都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且在追求过程中采用各种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这就是博弈本身。
首先,组织的存在首先是其目的的存在。因此,组织所有的行为都是围绕其目的而展开的,组织目的通过组织利益方式具体体现,所以必然存在利益最大化问题。对于组织利益和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r)在其管理学原理中早就提出了“个体利益服从群体利益”这一基本原则,由此,组织要求其组织成员的行为必须与其目的尽可能相一致。但由于作为个体的成员或者部门并不一定会遵循这一原则(有限理性)。为了实现组织目的(组织利益),组织会设计出各种系统和采取各种手段,包括控制系统和控制手段,来纠正其成员的偏差行为使个体利益方向与组织利益相一致。但是,由于人性的作用,即个体偏好和需要的多样性,使得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很难真正实现一致。另外,在实际博弈过程中,因信息的不对称,不同管理层级采用决策的方式也有着差异。在较低或操作层面的决策选择往往更倾向于理性决策,而高层管理人员因面对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程度更高而采用行为决策的几率较高。诚如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所论述的:组织的效益最优是在组织边际成本与组织边际收益均衡的状态下实现的,而非组织内个体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均衡。组织利益最大化很难与个人利益最大化同时达到,两个目标之间的偏差必然产生个体行为的偏差――即个体行为与组织要求的行为产生不协调现象。个体行为偏差的存在需要一种组织机制,使两者的目标尽可能的一致,但同时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使个体行为很难站在组织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企业用一定的方式去确保个人行为与组织要求的行为尽可能相协调。与之相矛盾的是,组织的利益同样取决于全部个体的绩效。而个人的绩效则需要个人充分展示每个个体自己最独特的东西,尤其是个人的特长。所以在组织与个体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这种冲突实质上是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博弈。
其次,由于有限理性、个人偏好的多样性和机会主义倾向的存在,组织中的决策个体在给定信息下并不一定选择最优化行为,而是通过学习、模仿、试验等活动来选择“满意”(并非最优)的决策,其均衡结果依赖于博弈历史及博弈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变量,即达到均衡的过程影响均衡的结果。现代博弈理论把从个体行为到集体行为的形成机制、组织和制度等因素都纳入到博弈模型中,因此能够更真实地反应经济主体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比如在动态博弈中,后行动者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选择而作出最优反应决策,先行动者也会预期到自己的行动会传递出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因而先行动者在给定预期(后行动者的行动反应)下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博弈论不仅考虑到组织中行为主体客观经济行为――即系统中参与人(包括层级)对信息变化并不都能作出迅速最优化反应,系统达到均衡是需要时间的,非均衡才是常态和现实;而且还涉及包括价值观在内的主观因素,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进化过程与现代哲学的认识论观点也是相符合的。因此,组织利益对个体利益的存在必须有兼容态度,并在博弈策略上同时从利己和利他的角度对个体策略予以引导。
最后,组织利益指的是对象不确定的为全体享有的利益。一般来说个体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满足了组织利益,组织利益代表共同的、长远的个人利益,两者具有一致性。虽然说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融合是理想状态,但现实中由于价值追求不同特别是有限理性的存在,两者之间产生冲突不可避免。在冲突发生时“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成为协调博弈矛盾的最有效准则。在组织管理中组织利益的确定框定了个体博弈的策略选择范围,个体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不仅不能违背组织利益同时还负有增进组织利益的义务。但是,个人利益是否应该绝对服从组织利益、服从的合理性是什么,服从程度有多深、服从的途径应当是什么,这是正确理解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博弈应当思考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囚徒困境”中的警察作为组织利益的象征,囚徒作为个体出现,那么这个例子可以形象地描述个体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博弈过程及结果。囚徒(个体)因为选择策略不同而分别遭受收益与损害,同样道理个体利益在服从组织利益时也面临得与失的博弈。如果选择服从能为自己得到更多的收益,个体必然选择服从。反之,个体可能选择冒险追寻个人利益,这就带来组织利益服从的经济判断问题。在利益的追求上,最大化原则是一种原始的经济合理性假设,个体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优先选择服从组织利益,因为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可能会使他做出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忽略组织利益的行为。当然,利益最大化只是在没有外界干预情况下组织和个体最初的理性选择,但在组织内部制度、权力、信息或其他因素引导实现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个体就会预先考虑回避客观风险来使预期利益最大化。因此组织在界定组织利益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不能厚此薄彼,或者无一例外地平均分配。除此以外,还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分配,灵活应对组织关系的变化。
三、建议及应用
鉴于组织结构是建立在内部分工与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有机团结”,个人与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这种差异不断发展,组织的分工变得错综复杂,组织的目标需以各种曲折的方式由全体个体共同完成。组织发展迫切需要组织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因而必须从组织利益的需求出发与个体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以积极姿态引导、管理个体放弃不利于组织利益的个人利益,同时给予个体一定的合理回报,包括物质上的或者精神上的回报。这是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良好博弈的理性选择。只有在组织尊重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组织再进行综合评判,决定取舍,对组织利益划出合理的范围。这种个人利益对组织利益的服从是建立在尊重与平等、协商与沟通的基础之上的。同时,组织界定组织利益时充分参考了个人利益,也可以使个体意识到了参与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因而能合理让渡个人权利予组织利益,变被迫屈服为主动服从。组织在利益执行的过程中,由于事先的信息充分沟通,就能够减轻利益冲突导致的摩擦,使博弈更好地达到均衡。
如上所述“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虽然有了经济理由,在现实中仍然存在如何服从及服从的度的问题。对于个体而言,个体应当对合理的组织利益持宽容、让渡的理性态度,一方面源于自身利益需要,另一方面组织利益在此条件下得以最大化也能弥补个人利益因让渡而带来的缺失。在个人利益无法正常保障时空谈服从组织利益,显然只能堕入空想与绝望。只有在充分尊重个人权利的基础上,合理划定组织利益界限,诱导个人为更好实现组织利益发展而自愿让渡个人权利,用组织利益来弥补个人权利的缺失。否则,忽略或者无视个人利益的存在只能带来肆意剥夺,最终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互相抵消、无法实现。
现代组织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对组织的管理带有多元参与性,组织管理必须反映组织内部各利益方的要求。同样,事关全体个体利益范围的组织利益决断也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组织虽然拥有对组织利益实现的决策权、实施权,以及对个体利益的界定权力,但组织与个体都是平等主体,双方在博弈过程中要放弃单一的命令服从行为模式,更多采用合作的方式实现各自利益的均衡。这是组织管理应该特别注意的,即必须通过良好的组织管理防止组织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来维护组织利益,也有效地阻止牺牲组织利益为代价去保护个人利益。在组织管理“以人为本”的原则下精心设计组织结构,适当地削减组织管理层级,简化繁杂的分工程度,实现组织管理的扁平化;以先进的组织文化为组织构造覆盖权益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的科学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充分考虑和改善个体的需求,促进组织和个体之间的沟通等都不失为在实际中采用的有效方法。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参考文献:
[1]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有限理性说[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