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一些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的一些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的一些理论

管理学的一些理论范文1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建青小学 810017)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企业管理中出现一种新趋势,即日益重视和加强管理与伦理的结合。而在教育管理中也出现了“教育管理伦理”一词,本文试就这一趋势产生的缘由、带来的管理变革以及如何适应这一趋势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对管理伦理、教育管理伦理的初步认识

教育管理伦理作为一门年轻的新型交叉学科,就其学科归属而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现代管理科学和应用伦理学的衍生物。应该依托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根基,同时,借助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以及诸如社会调查、个案研究、组织行为分析等具体研究方式,以获取必要的理论资源和技术支持。

管理的重心是对人的管理。人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从精神层面看,要抓好人的工作,一要赋予工作以意义,二要尊重人、关心人,公正地对待人,三要管理者率先垂范,四要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这些无不与伦理有关。

伦理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不仅从人们的主观意识上控制和引导着人们的行为,使得人们每作出一项社会行为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一下是否符合伦理道德,而且在客观上也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每当人们的一项社会行为产生后,其周围的人群都会用当时社会所奉行的伦理道德规范来对这一行为加以衡量和评判。如符合的就以各种形式予以肯定,不符合的就会以各种形式加以批评和抨击。更重要的是,伦理管理具有独特的优点。对社会的管理总是由强制的和非强制的管理构成,政治和法律是强制的管理,对社会的各方面起着强有力的约束作用。但是法律总是比较原则和简明扼要,不可能涵盖社会行为的各方面,而且法律也有滞后性,因此法律所调节管理的范围和程度有其一定限制。而伦理是通过社会舆论、习惯、良心、理想等发挥其管理作用,它是通过对人的深层心理的渗透,直接影响人的内部精神世界,因而其对社会管理的作用有时显得更为深刻、稳定。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育管理伦理的研究会对教育管理理念产生影响, 并改进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

二、学校管理中伦理管理初探

管理的基本伦理是对人的尊重,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贯彻于学校的管理之中,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对工作的热情,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以师为本”,构建和谐团队。

教师是文化层次及自身修养较高的群体,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细腻的情感体验,被尊重的需要是他们的共性。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只有在一个被理解和尊重的和谐、愉快的心理氛围中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作为管理者要善待教师。善待教师首先是尊重教师,信任教师,鼓励教师,欣赏教师。善待教师还要宽容教师,宽容教师偶尔的过失和错误,虚心听取老师的意见和牢骚。善待教师就要公平对待每个教师。善待教师就要维护好广大教师的根本利益,力所能及的考虑教师的福利,多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关心照顾好生活有困难的教师,让每个教师都能感受学校的温暖。只有立足于“情”的人性化管理,才能易于教师所接受。因此,积极为教师创设了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从大处入手,小处着眼,使我们的教师深切的感受到人文的关怀,从而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使管理深入人心。

2、“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只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的智慧之门;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才能有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利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因此首先要让每个教师贯彻这种理念,其次倡导教师积极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采用灵活教法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校为本”,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管理学的一些理论范文2

论文摘要:语言学习离不开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网际交流环境下的合作写作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英语文化交流和写作互助的学习模式。以网络为交流平台进行英语合作写作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主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和计划。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他们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世界已成为一个地球村,网际交流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球信息的交流与传播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掌握网际交流的基本技能和英语的头与书面的表达能力。面对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要求,现在的教学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利用新的资源,通过构建、协作、会话来完成,这正是建构主义关于认知与学习的理论观点。

二、网际交流与合作写作的内涵及其实践

(一)网际交流

网际交流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际交流以网络为媒介,用书面形式来表达,具有书面语和口语的双重特征,因此被看作是一种可理解性输出的特殊形式。由于网际交流不可能仅仅局限于一个地区或国家,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所以,一定的英语写作水平是进行有效交流的基础。关于英语写作,Raimes提出学生学习写作的目的主要有:巩固、练习、模仿、交际、学习。Nystrand指出:“书面交际的很明显特征不在文章本身,也不在读者与文章之间的交流,而在于作者与读者进行的交流。”然而,我国许多大学外语写作教学主要还是注重语法结构,而非内容,对作文的评判着眼于用词是否妥帖、语法是否正确等。这种现象目前表现得还是很突出,其弊端是:写作成为纯粹的语言作文的练习而不是一种交际活动,也不是一种社会行为。这种只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英语写作教学,导致了中国大学生不擅长于交际写作。即时的网际交流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它更多地需要准确表达思想内容,还要对环境作出快速反应。

(二)合作写作

合作写作是在“合作构建”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是其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一种应用。“合作构建”是斯皮维(Spivey)通过写作增强学生社会认知、人际交流的重要策略,她强调写作中的合作建构,意在使独立自主与协调互相形成必要的张力。合作是互动的平台和途径,它可以促进学习者更好地交流、传递信息与资源,营造集体的力量,实现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川苏州大学讲授计算机辅助写作课程的苏晓军教授认为,合作写作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英语文化交流和写作互助的学习模式,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利用网上信息和网上交流技术增进英语写作能力。

笔者在本校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合作写作实践活动,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进行课程设计:学生们被要求通过E—mail、BBS、在线交谈、论坛等,同本班同学、其他学校的学生以及国际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主要训练其英语书面表达或口头表达能力。将学生进行分组,分配话题,让学生通过讨论、采访、写交流纲要、写文化感受、网上互改、互评等方式相互帮助,在网上实现合作学习。活动的后期,让学生进入专题聊天室,如在YahooChat中,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学生从事family&Home,Hobbies&Crafts,School&Education等专题打字或语音讨论,从而达到跨越时空的网络文化交流。然后,要求学生撰写“聊”后感,主要谈不同文化和时空的交流感受。之后,要求学生对“聊天”概要或“聊”后感进行网上互改、互评,最终将合作写作的成果发表在网上或博客中。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E—mail或面对面地交流,下达任务,提出写作要求并进行指导,评价学生的写作,提出问题和建议,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鼓励学生陈述他们的思想、建议,激励学生进一步写作。

在此知识建构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他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不断端正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就英语教材内容和国际、国内时事及价值观、金钱观、幸福观以及学习压力等进行交谈。为了使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在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和合作写作实践过程中,通过讨论与交流,引导其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去建构、去感受英语写作水平快速提高的快乐。

在此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建构意义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整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这也正是合作写作中的“合作”所在。

三、网际交流与合作写作的效果

(一)为学生营造学习必需的真实“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的,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最常用的技巧就是提供真实的语境和真实的交流者,网际交流中的英语合作写作为提高英语写作水平营造了必需的真实“情境”。学生进入这种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会逐渐形成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网际交流和网上发表能帮助营造一个真实的交流环境,能使得写作成为一种交互的、有意义的任务。网际发表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读者,因此,他们有了用外语写作的理由。当他们用外语写作有了真实的目的和真实的读者后,他们的写作就是交流性的。Meloni说:“当写作活动是真实的、交际的,语言才是真实的。”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老师指导下的主题交流中,学生能在网络的“真实”情境中自主构建交流内容、享受真实交际的快乐,同时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最终达到“意义建构”的学习目标。

(二)增进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会话”与“合作”

“会话”与“合作”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另外两个重要的元素,是实现学习目的的必要途径和方法。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应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共享的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在合作写作过程中,学生能决定他们自己的学习节奏,诸如写什么,从什么角度去写,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他们还积极地参与到有意义写作建构的活动中,如信息搜集、同伴写作互改和网上发表等。学生每周都通过E—mail向老师呈示自己的习作,他们乐于以这种方式告诉老师更多的东西,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寻求更深刻的讨论。为了学生进一步地写作和思考,教师应当在他们的“作品”后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可在家里、宿舍里与同学进行网上交流,探讨问题、互相修改写作内容,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合作写作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调整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只有在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互促的情境中,学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到意义建构中去。

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网际交流和英语合作写作体现为学生问和师生间的“会话”与“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合作学习中不仅提高英语写作水平,还学会相互沟通,正确处理分歧,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的快乐。

管理学的一些理论范文3

行政管理学是由行政管理的基本范畴和原理所构成的逻辑体系,这些基本的范畴和原理随着行政管理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和丰富,因此,行政管理学的内容是变化发展的,不同学派不同教科书,有不同的体系。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有效地运用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并获得在实践管理领域中分析、解决问题与实际管理的能力,我们必须注重行政管理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建构。具体说来,要突出以下四方面:

1.授课内容要精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政府职能的扩大,行政管理学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多,分支越来越细,在有限的课时内面面倶到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对象来精选教学内容而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一般说来,教学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本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内容;实践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学生思想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同时,还必须突出该门学科的重点、难点和热点。

2.授课内容要具有时代性

行政管理学的体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这些前沿性的研究成果要迅速地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授课内容要尽可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保持教学内容与国内外行政管理理论与现实的发展、变化同步,使教学内容常新。反之,如果讲授一些陈旧的、过时的内容将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授课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

行政管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因此,教学内容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授课时,既要用行政理论去解决我国目前行政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又要教会学生一些行政管理的具体操作方式和方法,如领导艺术、选人用人的方法等,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的适应社会,并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和改进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角色转换教学法

为了克服课堂上教师主动而学生被动的局面,在授课中,对于一些非重点、热点的章节或就某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有所准备的前提下充当一回教师的角色这样做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又可以使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等。

2.案例教学法

行政管理学的实用性学科特征使得案例教学法成为必要因为大学生一般没有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因此,要使学生了解行政管理实践,并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案例分析法要推广并成功开展案例教学,我们必须建立中国的行政管理案例库,而且案例的选择应该注意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所选案例应尽可能地贴近我国现实,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应摈弃那种一味运用国外案例的做法;二是所选案例最好是一些知名或学生熟知的组织单位的案例,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专题研讨教学法

专题研讨教学法在国外许多著名的大学中被广泛应甩这种方法一般是就行政管理中的某个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在研讨过程中,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好胜心理、尊重需要都充分地表现出来,而各种新颖奇特观点的提出,激烈的思想交锋,会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外在研讨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丢;二是必须进行总结和升华。

4.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工作情景,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这样的情景下开展具体的活动和工作,从而体会工作中的不同感觉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积累管理经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九当然,这种方法在进行的时候难度比较大,因为模拟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要找到有实际政府工作经验的教师做指导,对模拟的效果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缺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国外常见的做法是招聘政府官员,尤其是政府高级官员来做兼职教师,我们对此可以有所借鉴。

三、加强行政管理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比较晚,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总共20多年的时间,对某些学校来说,时间更短,而作为其核心课程之一的行政管理学也同样如此,这就使许多学校科班出身的行政管理学的教师比较缺乏,有许多教师是半路出家,对行政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不甚精通,甚至是现学现卖,因此,行政管理学的教学一开始就留有缺憾^为了提高现任教师的业务素养,可以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进修深造进修深造的具体方式很多,可以是一般进修,也可以是访问学者,还可以是读研究生。二是下派到行政部门挂职锻炼,另外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吸引优秀的行政领导干部加盟行政管理学的教学队伍特别是一些高学历、理论功底较好的领导干部,他们有理论、有实践,聘请他们作兼职教师,对于提高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加快行政管理学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管理学的一些理论范文4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系统;系统论;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233-02

1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管理学这门传统学科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技能的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以重庆为例,2008年重庆市高校毕业生中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近2万人,比上一年增长16%,占全市总毕业生的比重近20%,其中,研究生、本科生、专科(高职)的比重为4:52:44。本科生管理类的毕业生增长速度最快,比上年增长26%。此外,许多其他专业的院系都纷纷开设《管理学》课程或选修课,以适应复合性专业人才的需求。保守估计,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管理学》课程的学生至少在50%以上。同时,由于研究生的比重较少,做管理学术研究的学生数量有限,《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培养掌握实用管理理论与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事实上无论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培养实用管理技能,通过《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了解管理的实践经验,培养对管理的兴趣,都是《管理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本文将结合系统理论,探讨以培养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问题。

2 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子系统研究

2.1 《管理学》课堂教学子系统

《管理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与空间内,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架构和经典理论思想,为学生进入管理学世界打开一个通道。课题教学的优点是学生相对集中,便于老师集中讲解重点与难点问题,同时还可以搞一些集体讨论与交流。此外,面对面的课程教学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课题教学的缺点在于学生过多,水平又参差不齐,偏好也不尽相同,使得“因材施教”变得较为困难。同时由于从众效应的存在,老师很难即时把握每个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因为一些同学迫于群体的压力,很难真实表达自己的意见。

《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应注意不能守着一本教材“照本宣科”。管理学思想博大精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原来的经典理论会不断补充与完善,即使是经典理论和思想,从不同的角度看,也会存在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综合参考多个教材的理论体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讲授体系,以讲义为主,以教材作参考,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教条主义”的问题。例如,对于经典教材――罗宾斯的《管理学》,其网络型组织结构的理论分析,如果结合现代的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核心竞争力理论及供应链管理理论,将会更具有说服力与现实意义。

此外,为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案例教学的方式应该进一步广泛地运用。案例教学的起源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在哈佛商学院,所有课程都用到案例教学,学生两年中要学习400-600个案例。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的大小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而定。根据作者的经验,在管理学教学中小案例更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基本的原理,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庄子就非常善于用小故事来讲解他的思想。例如沟通一章,可以通过寓言《秀才买柴》使枯燥的理论更生动、更易懂。大案例更适用于MBA的教学。除案例教学之外,情景模拟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做游戏、“请同学们出期末考试试卷”等情景模拟活动,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头脑风暴”来探讨班级管理、学校管理或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

2.2 专题讲座系统

专题讲座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的补充。课堂教学主要以传授经典理论为主,并且时间有限,对一些问题不能深入展开。但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管理学的发展,了解当前各行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专题讲座系统应该不断完善。专题讲座系统应该重点在以下管理学领域中进行:重要知识点领域,例如如何提升控制力的问题;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相关领域,例如当前某个行业暴露出的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管理学前沿问题,例如当前及未来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等;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管理问题领域,例如对国有企业改革中涉及到的一些管理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领域,例如时间管理专题等。在以上这些领域,请教师、专家学者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创造性思维。

2.3 学生自学引导系统

学生在课堂之外阅读管理方面的期刊及书籍,是管理学学习的重要方面,也是扩大管理视野、了解管理实践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管理类的期刊与书籍种类繁多,水平参差不齐,如果阅读不当,既浪费时间,又可能失去阅读兴趣。因此,老师对学生自学的引导非常重要,但目前常常被传统的教学方式所忽视。教师的引导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可以推荐期刊与书籍,或者将部分期刊与书籍的精典评论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外去进行更全面的阅读。老师的引导也可以在课外进行,利用电子邮件或其他在线即时通讯系统,对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引导。

2.4 学生校园活动指导系统

当前,高校内部有许多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活动的热情也较高。如果将学生所学的管理学知识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并且老师参与其中进行指导,将对管理学的教学与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社团可以自发组织对学校住宿、食堂、恋爱问题等生活问题进行调研活动,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计划的制定,以及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等。对于学生的创业方案比赛,老师可以参与辅导与评审。对于学生干部的学生活动方案策划以及在学生活动中领导与控制方面出现的问题,可以在学生们集中讨论的同时,请专业老师进行辅助,以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2.5 学生社会实践交流系统

管理学不同于专业技术技能很强的工学或农学专业,管理学是一种“软科学”,更多地涉及社会科学的领域。自然科学的学生对某一行业甚至某一岗位的针对性较强,而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多个行业或多个岗位工作,它更强调一种软实力,包括确定发展目标与方向从而科学制定计划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激励、沟通、领导的能力,控制与执行能力等方面。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管理人才与自然科学研究人才一样,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由于社会各个主体之间的博弈的存在,社会科学规律比自然科学规律更具有变化性和抽象性,也很难同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来模拟现实,因此管理学的教学应该更注重社会实践,才能真正使学生体会管理学理论所总结的规律,才能灵活运用管理理论,乃至在实践中对原有理论进行创新。

本文所指的学生社会实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利用周末、假期或其他课余时间在校外进行的短期的兼职、“三下乡”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或在实习基地进行的时间较长的实习。学生在社会实践的积累中,往往对管理学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思考与疑问,这时如果老师与同学们进行适时地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同学们对管理学的理论思想与实践问题掌握更加透彻,而且可以收集管理案例素材,让后来的同学进行分析与讨论,让《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在具体的交流方式中,针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老师可以将其安排为一种课后作业,然后通过课题讨论的形式,同学将一段时期以来的社会实践心得进行分享。同学们也可以主动将自己社会实践的体会提出来,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教学的安排,在课题上单独安排时间进行讨论。而针对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或其他时间较长的实习,由于学生们实地地点比较分散,也不可能再组织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时候可以充分利用电子邮件或其他即时通讯技术等现代通讯技术,使同学们有机会与专业教师保持联系,老师可以实现远程的指导与讨论。根据作者的经验,许多同学在实习阶段会产生很多新的管理问题与想法,希望也愿意与教师进行讨论,希望得到一定的指导。目前,许多对《管理学》课程教学系统的理解是静态的,一般都仅限于学生在校学习时期,事实上,本文认为《管理学》课程教学系统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对学生的教学不仅包括学生在校学习时期,而且应该延伸到学习毕业实习期间,甚至对于部分学生可以延伸到工作之后,尽管各个阶段的教学方式会有所不同。这样一种动态系统,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管理实践问题与管理案例来为以后的学生们分析与探讨,同时还可以让一些已经工作的同学在工作之余回到管理学课堂上给新来的学生进行管理学方面的经验分享,形成学生们之间的自我学习回路。

3 《管理学》课程教学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上述《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五大子系统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课堂教学系统可以让同学们对管理学的框架和经典理论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专题讲座系统可以让学生在某个专题上开拓视野,引发对管理学更多的兴趣和创新性的思考。学生自学引导系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更广泛地阅读管理学的理论与管理实践的评论。学生校园活动指导系统与学生社会实践交流系统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培养具有灵活运用能力的创新性的人才,同时也可以为课堂教学积累更多的案例素材,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总体而言,课堂教学处于一个更加基础的位置,而专题讲座系统、学生自学引导系统、学生校园活动指导系统与学生社会实践交流系统围绕其周围,共同形成一个完善的相互促进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服务于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管理学》课程教学系统如图1所示。

在这样一个教学系统的运作过程中,应重点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传统考试方式应所有改革,例如考试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卷面笔试,而学生的调研报告,或者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实践所形成的管理案例报告,都可以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个部分。第二个问题是在一个动态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系统推进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不仅限于课堂之内,而且会延伸到课堂之外,相应的工作量也会大大增加,与之相关的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也应相应改变。总之,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系统的推进离不开一个全面的、动态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8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R].2008.

[2]钱学森.论系统工程(第二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管理学的一些理论范文5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结构主义;认知

很多高校的管理学教师尝试从多个方式上对管理学的教学进行改革,比如角色扮演或者案例分析等,对于管理场景的模拟,或者是让学生参与到管理的游戏当中,这些实际上都是一种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但是这一系列的教学尝试,实际上还是缺乏一定的理论进行整合,也就是在整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仍然需要通过相关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而结构主义作为一种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思想,对于高校当中的管理学的教学而言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管理学内在的学科知识和理论等,都应该进行重新整合和思考,通过对方法和内容的重新审视,能够帮助高校的管理学教学更具备吸引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管理学的过程当中的主观能动性。

一、结构主义理论与管理学教学结合概述

结构主义理论主要是认知心理学当中的一个重要派系,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图式”,图式实际上就是每一个个体对于世界的理解方式,结构主义强调对于个体认知世界的方式进行反思和省察,而且也认为所有的活动都应该围绕图式进行开展,抓住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图式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有三个过程,分别是同化、顺化以及平衡。同化是个体在受到外界新的刺激之下产生的改变,而顺应是在外部的环境产生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重新进行重组的过程当中,最终达到平衡的状态。结构主义的理论主要由皮亚杰、科恩伯格以及斯滕博格等人对理论进行开拓和发展,他们针对认知的理解和研究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人对认知、教育等层面的研究。在高校的管理学的教学当中,结构主义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思维,因为传统的管理学理论教学是实践训练过程当中,往往没有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系统化的分析,特别是对于学生在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特征,并没有真正深入地探究这种演进过程的机理。但是,在结构主义的相关认知理论的支持下,管理学在教学的过程里可以把握住学生的认知过程,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达到结构主义中认为的“平衡”状态。所以,应用结构主义指导管理学的教学实践,实际上是有着非常大的应用空间,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管理学教学的不断发展。

二、结构主义思维下管理学教学原则

结构主义对高校的管理学提出了全新的教学价值观,特别是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的角色以及影响仍然是辅的,应该让学生作为认知行为的主体,教师引导这种认知行为的发生。所以,在结构主义的思维之下,高校的管理学的教学应该充分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特征,从认知的过程出发引导学生逐渐掌握管理学的相关知识。教师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教学计划者,以这样的计划者身份,充分地调动学生在学习管理学的过程当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教师最终评估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结构主义认知理论中的“平衡”。所以,在结构主义的思维之下,管理学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方面,结构主义要求管理学的教学,应该以问题作为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日常的管理学学习当中。问题实际上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可以是管理学的教师提供的一段相关的素材、文字材料或者多媒体材料,也可能是实际的管理行为中的矛盾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认知。在结构主义的认知理论当中,以问题作为推动学习者认知的方式是相对比较普遍的,很多学习者只有在自行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才能够从被动认知转化成为主动认知,从而更好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对管理学的知识进行认知。问题作为管理学的驱动和核心,应该由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而从宏观的角度上看,学生的认知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二方面,结构主义也要求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要以学习者作为中心。教师实际上只是学生在认知过程当中的辅助力量,虽然在高校的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要进行积极地引导,但是教师并不能够越俎代庖,而是应该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的角色和功能定位。管理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对课堂的教学起到控制以及促进的作用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以主人公的角色参与到管理学的学习过程当中。第三方面,结构主义也认为,学生在管理学学习过程里应该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认知。虽然高校的管理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并不一定能够创造非常多的真实场景,但是实际上,学生也只有在最真实的环境当中,其学习和认知的速度才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知识不是管理学的教师进行灌输式的介绍,学生就能够形成自己的具体认知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他们仍然需要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之下才能够形成自己的认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里,教师应该积极地根据管理学当中的内容,创造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掌握,以直观和生动的环境,让学生启动自己的认知过程,最终能够将这些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三、结构主义下管理学教学的改革路径思考

管理学是一门具有多种复合特征的学科,其横跨多种不同的学科知识,因此,管理学本身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发展。管理学是所有经济管理方面的高等院校专业的基础课程,管理学实际上具有相对比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两种特征。而在管理学的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如何让学科的教学更具备系统性,这也是很多高等院校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因此,在开展管理学的教学过程当中,管理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征,特别是在结构主义的相关思维和理论的支持下,逐渐摸索形成更具备效率和积极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最终推动管理学的教学和发展。从实际上看,结构主义发展形成的理论和思维模式,结合管理学的教学实践,其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和发展:首先,管理学教学应该形成问题作为核心的导向教学。导向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形成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认知。导向学习主要也划分成为问题和启发两个部分,教师在整个过程当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因为只有学生充分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才能够称之为成功。结构主义认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学习者容易受到之前学习的知识经验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引进管理学的新知识过程中,应该充分分析学习主体主要的学习背景,从他们熟悉的学习背景引导到新知识上。所以,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从管理学学习者熟悉的背景引导而来,逐渐帮助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然后在学生形成自己的解决思路或者方案的时候,要及时进行引导和启发。这实际上也就是结构主义教学思想里面的“顺化”过程。其次,管理学教学,也应该强调学习者作为中心,也就是让学生进行研究和讨论。结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当中认为,学习者实际上是整个学习和认知当中的核心,所以管理学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真正自己去把握管理学的认知进程,而教师只是对整个认知过程进行有限度的引导和推动等。所以,管理学的教师应该从外部进行引导,不能够简单地将管理学当中的相关知识和理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厌恶感,不愿意主动地进行管理学的学习。管理学的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在不同的观点当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够采用新的思维和认知,从而逐渐由学生自己控制学习的过程。传统的管理学教学过程里面的集体讨论或者小组研究方式并不是要进行摒弃,而是要进行改良,帮助学生掌握认知的过程。管理学的教师要让学生在真实和具体的条件下解决问题,而不是对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简单地纸上谈兵,这显然没有办法形成效果。所以,对于管理学教学当中的学生主体性,需要管理学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逐渐掌握一些学生主体教学的引导方式,启发学生自己解决学习中的认知问题。

四、结束语

在日常的管理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角色,充分把握好日常教学当中的认知过程,让学生能够在主动认知过程中获得知识。所以知识的输出和最终的“平衡”,正是要充分结合结构主义当中主体认知、认知过程等相关的理论,帮助学生在学习管理学知识过程里树立自信心,最终解决日常教学当中的各类问题。综合上述分析,结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能够较好地解决管理学教学过程当中的问题,特别是从教学方法和认知模式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推动力,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竺国丽,刘勇.高校教学管理伦理建设切入点研究———基于公共管理伦理理论的视角[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

[2]黄吉雄.伦理视角下的高教教学管理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

管理学的一些理论范文6

随着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科技不断变革发展,管理学课程教学在经济市场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校人才培养逐渐向创新型转变,这给管理学课程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有效地改进管理课程教学成为当前管理学课程进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都需要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管理学教学的模式单一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高校仍沿用以前旧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如“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这并不适合当前科技和时展的要求。同样地,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课程教学,无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这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二)管理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并没有实现完美结合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操作机会,学校和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也非常困难,很多学生没有受到过更为严格的管理教学实训,这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科技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但很多高校受传统管理教学模式的影响,仍旧沿用以前的管理学教学的培养目标,教材内容抽象,理论性较强,导致一些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掌握管理学知识,教学效果差,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

(一)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

1.管理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管理学教学内容改革。首先要加大教学内容信息量,选择优秀的管理学教材,及时更新管理学教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管理学知识,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宝贵的管理学知识。这对于学生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教师教学要深入浅出,针对管理学中的不同对象对教学课程进行数字化处理。管理学课程教学要更好地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不?嗉し⒀?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2.关于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要采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地引用一些优秀的企业数据及其相关案例。同时,对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等进行整合,加强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另外,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掌握、消化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3.关于管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就管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而言,不仅有网络资源,而且社会资源、师资力量等也是非常关键的。网络资源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和消化知识,丰富的社会资源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强有力的师资力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管理学知识。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4.关于管理学课程教学条件的改革。管理学课程教学条件改革也是非常必要的,良好的教学条件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教学条件的改革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通过电子讲稿、PPT等形式呈现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课程大纲。另外,可以采用灵活的管理学课程理论教学,让学生在高校的教学实践基地通过与教师合作的学习模式,从实践中有效地巩固其经营管理知识,提升其管理技巧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管理学知识水平。

5.建立完善的管理教学质量考评标准。由于管理学课程教学是一项需要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因此,在管理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于管理教学进行有效的实践质量考评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动手能力、分析总结能力等对学生作出综合性测评,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科学性评价。

(二)关于创新人才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1.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管理学教学方法。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采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就其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而言,可以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开展情景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管理学现状的了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掌握。

2.结合发展实际拟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由于管理学课程涉及内容多样、覆盖范围广泛,因此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有所侧重,要结合当前的课程发展实际开展教学。

3.扩大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的比重。管理学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学实践,它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加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开展必要的教学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当前的课程管理学知识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

四、结语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进步,管理学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市场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从上述对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管理课程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核心,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效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于培养管理学创新人才有着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