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校本课程;小学;整体规划;实践摸索;反思完善。
[Abstract] the elementary school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develops, should by the school collective power primarily, have to practice while consummates. Builds between one kind of school mutually to exchange the study, mutually supervises the advance the good atmosphere is the region whole advancement effective policing method. The establishment appraisal feedback mechanism can unceasingly move towards for the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maturely provides the system safeguard.
[Key word]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Elementary school; Whole plan; The practice tried to find out; Reconsidering consummation.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是体现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发挥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建设中的主动积极性,展示学校办学特色,实现教师学生个性化教学追求的一门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实施,对提升学校办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我区从2002年秋季开始,在全面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同时,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当作课改实验的一项重要任务,展开了全面尝试探索实践。
1总结已有经验,研究区情实际,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体思路
在2002年以前,我区个别学校在创建学校办学特色,开展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中,已经初步进行了课程教材的开发编写尝试,如城区10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在2001年就开发编写出一册教材。还有城区40校的“消防教育”活动,也是开展多年,且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设计。由此,我们在决定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之后,马上就组织教研室精干力量,联系有关学校人员,进行调研讨论,总结已有经验,研究我区学校、教师实际,最后形成三点基本认识:①我区所属全部为小学,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中师毕业,个人设计课程体系,开发编写教学纲要、教材能力不够。同时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学校在设施、经费、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等的全方位支持,因此学校集体力量应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②开发校本课程对于我区广大学校、教师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这项工作只能是一个边摸索、边总结、边完善的过程。③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会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为保证学校开发研究工作能够坚持下去,需要全区性的有效管理指导。在此基础上,最后我们确定全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为:学校整体规划为主,教师个人开发为辅,先计划,后实施,先课时内容安排,后具体教学活动设计。而后,我们制定了《大同市城区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决定区教研室组织学识水平比较高的教研员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指导组,各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组和开发组,并拟定每学年全区召开一次校本课程开发汇报交流会。这些,为我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制定出了明确的整体工作规划和步骤安排。
2集中培训,安排任务,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前的思想认识准备
之后,我们随之组织召开了校本课程开发培训会,各校选派分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培训。会上,我们讲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开发过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式。还给大家介绍了城区10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发的初步经验,让大家明白我们完全有能力进行课程教材开发工作,从而克服畏难情绪。会议另外安排了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任务:①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组带领开发组成员,按照全区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思路步骤,认真研究学生需要,研究学校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实际,研究本地及学校附近社区资源情况,集体讨论,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教学计划;②学校根据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具体分配任务给任课教师设计课时教学内容;③组织任课教师互相交流讨论教学设计,最后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组成员集体确定形成教案;④学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课程教案,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可编印教学用书。经过培训及任务安排,各校领导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认识,由此使我区学校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参与教师干劲十足的良好校本课程开发氛围。
3汇报交流,个别指导,做好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方法研究与工作督促
为了交流经验,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也为了能够督促各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我区每学年举行一次校本课程开发汇报交流研讨会。会上,要求各学校汇报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进展情况,提出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大家共同讨论,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寻找不足,研究解决办法。通过汇报交流活动,工作开展好的学校,其成果得到展示,工作开展较差的学校,其差距也被暴露。这样,在大家互相学习借鉴的同时,也起到了互相监督,鞭策后进的作用。通过汇报交流活动,大家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各种问题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不断明确。
比如在开始阶段,相当一部分学校认为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乡土特色为主,以本地风土人情为主,经过反复实践讨论,大家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如果仅仅局限在一个领域,不仅反映不出学校特色,更限制了教师课程开发的多样化个性特长,限制了学生课程学习的多样化个性发展。因此,在明确了这一认识之后,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现在我区各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不仅有风土人情教育,文化历史教育,有环境教育,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也有食品卫生教育,生活常识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教育,还有学科教学的延伸补充内容,如书法教育,诗文赏读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等等,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学校特色越来越鲜明。在教案设计和教材编写方面,开始大多数学校采用选用选编方式,形式以文字叙述为主,经过不断摸索,大家牢牢把握为学生服务,着眼于学生发展这个中心,从学生的需要着想,不断改进校本课程教材的呈现方式,目前各学校所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教材更加适应小学生的心理水平,图文并茂,卡通画、漫画、拼音,形象生动,好读易认,其中有好几所学校的校本课程教材也完全是自己独立开发编写出来的,如城区10校的《健康成长》系列教材,城区30校的认识学校、认识周围环境《校本课程教材》,城区32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城区38校的《交通安全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知识》、《饮食保健知识》、《养成教育》、《自理能力》教材,城区40校的《消防教育综合实践》教材。校本课程教学方式也灵活多样,既有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如城区14校的《科技》,城区18校的《饮食与健康》,城区25校的《古诗文赏读》,城区43校的《口语交际》;也有以学生调查为主的,如城区1校的《街道历史》,城区7校的《名人名街名店》;也有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如城区40校的《消防教育综合实践》,城区41校的《航模》,《种植》。各学校在校本课程教学方面,能够注重使学生动脑动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空间。
几年来,在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不断交流讨论,不断反思中,使我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能够始终沿着一个比较正确的轨道前进,不断成熟,不断完善。平时,教研室人员还随时与学校沟通联系,进行个别指导和个案研究讨论,这些都有效保证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良性发展。
4检查评价,展示表彰,做好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及经验的认定推广
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科学性、严肃性,我们也按规定结合课改工作制定了《大同市城区校本课程评审制度》,成立了大同市城区校本课程评审委员会。但考虑到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开创摸索特点,特别是起步阶段,应以鼓励大胆探索为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审议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不进行预先立项审批,只作结果认定评价。在这种工作思路指导下,我们每学期结合校本课程开发汇报交流研讨会,推选出几所工作比较好的学校在会上作重点发言,给大家介绍经验,展示成果,以示表彰。两年来,先后做过经验介绍和成果展示的学校有城区10校、38校、39校、25校、24校、7校、45校、14校、18校等。另外,我区教研室每年集中组织一次课改工作检查,其中也包括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情况检查,对此,我区教研室人员通过看教案、听课、访问学生等,了解各学校校本课程实际教学情况,及对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情况。每年年终,召开全区教学工作总结表彰会,在此期间,我们对学校上报的校本课程开发成果进行集中审议评价,并结合了解到的日常教学工作情况,给予认定总结,对于开发成果有价值,平时教学比较好的学校,在大会表彰,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同时,我们积极推选优秀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参加省、市评选,其中城区10校、38校的校本课程获得2003年大同市课改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等这些,都极大地鼓励激发了学校、教师投身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工作的积极性。2005年底统计,我区各学校共开发校本课程100多种。
5研究新情况,制定新策略,使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不断前进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抖空竹;校本课程;学校特色;空竹文化
“抖空竹”这项集娱乐性、健身性、技巧性、表演性为一体的民族传统项目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把空竹的技巧进行提炼创新,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进入学校课堂, 符合学校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可以充实学生活动的内容,弘扬民俗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经常进行空竹练习,还可以提高锻炼者的各项身体素质,提升锻炼者的健康水平。由此,笔者就空竹文化在农村小学的课程开发与实践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学校中发展空竹活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学校开展空竹运动的可行性分析
(1)场地器材
空竹运动对场地的要求并不高,课间操的距离就可以,也就是说只要学校能做课间操,那么全校抖空竹的场地就够用了,何况大部分学校不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由于在教学和练习中空竹会经常摔在地面上,因此空竹教学需要在较软的地面进行为宜( 例如土场地、塑胶跑道等) ,如果学校的场地都是硬化的,也可以选择较为柔软、不怕摔的熟塑料空竹。而这些条件所有学校都能具备。空竹运动的器械一套价格大约在10-60元左右,而且其使用寿命比较长,需要经常更换的只有抖动空竹所使用的线绳而已。由此可见,场地和器材并不会对空竹运动在学校的开展有所限制。
(2)师资配置
由于空竹运动尚未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广泛开展,因此能够进行空竹教学的教师相对缺乏、甚至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了网络自学,当然难度是有的,需要老师有很强的责任心和毅力,最好是找肯动脑筋、身体协调性好的年轻老师。我校在空竹教学中,老师最初主要是靠观看电脑上的《韩铁钧双轮空竹教学》视频来学习的,边学边教。当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校外辅导员,聘请高水平者来校任教,抖空竹毕竟是一种竞技技术,真人示范传授肯定会比观看电脑效果好。第三是“走出去”,即对现有教师的进行培训。空竹运动在社会中开展广泛,不乏有很多能手,而且各种学习材料和光盘也很普及。因此学校可以选择有一定基础的教师出去学习。由于空竹运动简单易学,因此通过短期培训,这些教师就能具备基本教学的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网络自学就基本解决了第一批教师问题,当然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其他两种途径一定会使空竹教学事半功倍。
(3)学生生源
由于抖空竹简单易学,入门快,而且在速度、力量、耐力等方面没有特殊要求,因此不会在性别上有所限制,这就使得空竹运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成为可能。空竹运动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健身价值,因此受到很多同学的青睐。就算把空竹运动作为选修课,相信也会有很多同学选择的。尤其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差,没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空竹运动更会成为他们的首选。
2、学校开展空竹运动的必要性分析
(1)传承民族传统体育
抖空竹是我国独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它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手段,也是一种优美的艺术表演,具有较高的观赏性。空竹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娱乐价值、健身锻炼价值和社会民俗价值。在学校发展空竹运动,对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有一定的意义。在学校增加抖空竹训练,对抖空竹技巧加以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可让学生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活动中,寓教于乐,从各方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2)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抖空竹,看上去似乎是很简单的上肢运动,其实不然,它是一种全身的运动,靠四肢的巧妙配合才能完成,它的定势少,步伐轻松,快慢相兼,行云流水,造型优美,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每天坚持锻炼,能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有益身心健康,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3)开发教学资源
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结合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全面发展”“全员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发展学生特长,以适应社会进步、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我校正在校园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实施和研究空竹校本课程的实验,实践证明空竹教学是有生命力的。
(4)增强在校幸福指数
目前部分农村小学,既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也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学生课间活动单调,学生的体育课都不能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在学校、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小学开展空竹活动,可以调节学校气氛,让学生感受学校的乐趣与活力,增强学生在校的幸福指数。
二、学校空竹运动的发展
通过多年来学校空竹活动开展,我校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小学空竹校本课程开展的路子。概括起来,我校的空竹校本课程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二课活动 课间活动 校本课程 特色形成
二课活动阶段(点的实验)
由于在活动初始阶段,没有懂空竹的老师,学校周边也没有会抖的人,所以我们只是由一个年轻教师对着电脑里《韩铁钧空竹基础教学》视频自学,学会以后教给学生,当时只带了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老师对着电脑学一周,每周的二课活动时教学生一节。
课间活动阶段(面的普及与推广)
当几个空竹二课活动的学生把学会的几个动作,放在课间玩耍时,迅速吸引了很多学生自发的投入到抖空竹的行列,我们抓住这个契机,在下午的大课间集体教学生抖空竹,短时间内抖空竹活动迅速在全校普及。
校本课程阶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将近两年的教学积累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将空竹活动正式上升为一门课程,纳入了课表,每班每周2课时,从此我校的校本课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空竹活动更加规范、科学,纳入了学校的教学计划。
特色形成阶段(追求艺术性、观赏性)
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再次对校本教材进行修订,成立了学校空竹表演队,定期组织空竹个人花样比赛和团体比赛,推动空竹向艺术性、观赏性、表演性上发展,促进空竹活动成为学校的特色
三、各学段的教学要求
一、二年级以空竹入门为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空竹的兴趣,了解空竹运动,初步学习空竹的基本动作。三、四年级在熟练掌握空竹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学会二十个以上空竹花样动作。五、六年级在进一步丰富空竹花样的基础上,对已会的空竹花样进行组合与表演,具备一定的表演水平。
四、农村小学空竹校本课程在实施中遇到困惑与解决方案。
1、学校经费不足问题。
学校空竹活动的开展少不了需要一定经费的支出,可能会重影响学校空竹活动的开展。我校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采用了三种途径:
(1)、学校购买
只是在活动初期学校先购买一部分空竹,免费给学生使用,不过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仅限于最初带的几个二课活动小组的学生人手一个。等到上升为校本课程以后,学校最多配备最大班容量的一个班的空竹留作上课教学用就可以了。如果购买普通空竹一个在10元左右,最大班容量50的话,500元就够了。如果购买好一点的单轴承空竹,每个30元左右,1500元就够了。这部分钱并不多,一般学校都能承担得起。
(2)企业赞助。
活动开展起来后,个别企业和爱心人士看到学生们抖空竹有模有样的,为我校先后捐赠的空竹人手两个,基本解决了学生空竹的使用,缓解了学校经费的压力。
(3)学生自购
当学生对空竹产生兴趣,空竹又成为校本课程的时候,学生下课就想玩,而学校的空竹下课后被集体收回,孩子们为了满足自己玩的需求会自主购买,因为空竹的价格并不高,一般的家庭都能接受。
2、师资不稳定问题。
会抖空竹的教师原本就没有,好不容易培养了一个,刚刚成型就调走了,这是好多学校,特别是偏远农村小学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处理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学校发给教师人手一件空竹,调动教师全员参与抖空竹活动,千方百计激发年轻教师的抖空竹积极性,培养出一批可持续的抖空竹教师队伍。
3、学生兴趣的持续问题。
学生由于年龄跨度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仅凭一时的热情加入队伍,怎么能把孩子们的抖空竹热情维持下去,推动空竹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校的做法是活动激化。
多年来我校为了使空竹活动更深入的开展,组织各式各样的空竹活动,其中包括:空竹个人花样赛、空竹集体表演赛、班级擂台赛、空竹考级制度等,学生能更好的参与空竹活动,从被动的要学习,到主动的想学习,转变教学的模式,形成了师生课下空竹竞技的良好氛围。
五、已取得的成就
2012年,我校的空竹表演在县艺术节上获得“最佳潜力奖”和“优秀节目奖”
2014年,我的教学设计《空竹的加速与调整》获得河北省校本课程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
2015年,我主讲的《空竹的扔高》获得承德市校本课程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和河北省第三届校本课程教学展评一等奖。我校的校本课程活动也被评为兴隆县特等奖。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范文3
一、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推动教师的发展与教学理念的转变
1、教师在学习实践中的发展: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历史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素养有明显提高。同时学校和本学科组利用公开课、集体备课讨论、自主学习、校际之间的交流研讨等形式组织历史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目标、理念、教学要求。通过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实践中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能力,专业素养都有很大提高和发展。
2、历史教师新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理念的转变和实践。
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在三年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师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同时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化的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成功的基础;良性的、多元化的、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历史教学的主体功能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学中运用多样化手段和方法,力求三维目标的统一;且注重教学反思。
二、新课程教材的认识
新课程教材编写原则是“一个课程标准,多种版本教材”,这给了历史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但由于新课程标准不够具体,编写者的理解认识不同,各种版本教材有较大的差异,各有千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注重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使之作为教学工具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同时,不断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
三、新课程教学实践
1、以集体备课和课程整合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材,习惯于传统教材和课堂的我们,起初是惶恐不安的。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备感困惑的我们只能聚集在一起共同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随着课改过程的深入,这种不自觉的商量、讨论,成为自觉的、定时定点的集体备课。集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推动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发展。
高中历史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有较大的差异,各有优缺点,同时新课程高考方案也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集体备课,大家集思广益,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课程内容,对比新老教材、各种不同版本教材,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整合。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2、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打造精品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抛弃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再把传递书本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使学生“学会学习”。以教材为载体,让他们看到更精彩的世界,学到更广泛的知识,掌握更科学的方法,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学活动更多地体现民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获得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体验。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
在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发一切对学生有益的历史教学资源,运用情景设置、问题探究、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辩论、合作学习探究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因特网技术,开发教学课件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推动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3、课堂和课外想结合,以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历史习作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要注重探索学生历史习作的改革。在传统的习题练习之外,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在课堂和课外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历史习作,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历史漫画,研究性课题,历史遗迹的参观,本地历史的考察研究等。这些历史习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巩固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4、以良性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为动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追求教与学的协调发展,使同学们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原来的一份试卷来判定学生优劣的评价机制已不能适用。在实践中要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1)每一节课都对学生的发言次数做统计,并给予相应的鼓励性等第评价(占20%);
(2)对每位学生的独到见解做统计(与教材课文不完全一致,但又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占30%);
(3)对每位同学做的历史习作做统计(篇数和质量,有较高质量的小习作,还要班级、年级展示、交流,(占20%);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范文4
一、文化传承——营造“开放、自主、创造”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这种建设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必须基于学校的历史传统、现实发展和未来目标。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前身是中南工农干部速成中学,学校有着开放办学、教育民主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后,学校多年坚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亮点。从1996年开始的高中“素质学分制”实验,以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着力于建立具有创新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立足于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多主体参与、多维度建构的方式传承和创新学校文化。
首先,在精神文化上,学校通过家长会、学生主题班会:教师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核心的价值观;坚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的教学理念;赋予“厚德、博雅、笃学、敏行”校训以实践、创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弘扬“追求卓越,勇争第一”的学校精神,使创新发展、优质发展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追求目标。
其次,在制度文化上,学校利用部属师范大学附中的体制优势,充分发挥校长办学自,完善学校内部制度。一是实行年级全面教学质量目标管理、教师与年级双向选择、教学过程发展性评价的管理机制。调动年级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教师职业素质年度考核评价体系,教师管理实行人事、聘期考核、岗位聘任,明确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三是建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制度,保障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权利、时间和空间。
第三,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校门两旁的艺术教育、实践教育的大型雕塑是学校创新教育、实践教育文化的象征;教学楼墙上琳琅满目的学生研究性学习优秀作品是学生创新智慧的展示;科技中心数十间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充足空间:艺术中心学生的各类艺术作品体现学校多元创新发展的文化特色。
二、重构课程——构建“多样、立体、选择”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特色学校建设的载体,也是彰显学校特色的具体形式。“多样、立体、创新”的学校课程是实现学生自主、创新、优质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华中师大一附中从改造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设计班级课程三方面着手构建新的学校课程体系。
首先是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华中师大一附中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根据学校特色办学的目标,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即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一是课程内容校本化,将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课前自主学习、课中交流学习、课后创新学习三个方面内容,编写了《华中师大一附中新课程学案》和《华中师大一附中创新作业》,体现自主、合作、创新学习的要求;二是课程实施校本化,学科领域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分成A、B、C三个层次,体育、艺术、技术领域课程进行模块选修,实行分层分项走班制教学管理;三是课程评价校本化,考试科目课程实行“基础+发展+创新”的试卷结构模式,考查科目从参与活动、过程表现、创新成果三个维度进行定性评价,既体现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要求,又体现学校对学生多元优质发展的要求。
其次是校本课程多样化。华中师大一附中根据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开发了六大类、60余门校本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德育活动型课程有校会、班会、心理和各类社团活动,致力于培养学生领导力;体艺特长型课程让学生个性充分张扬;学科拓展型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给学生提供基础方法、知识拓展、专题探究三个层次的选择:实践创新型课程给学生提供进行小设计、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高新科技型课程以武汉东湖高新科技企业为基地,以科技专家为老师,以光纤通信、医药基因、环保技术、数字技术为学习内容,为学生今后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国际交流型课程通过德育、日语、法语课程学习和海外交流学习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拓宽国际视野。
最后是班级课程特色化。华中师大一附中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将校内班级分为9种类型,不同类型班级在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开设不同的特色课程。理科实验班开设分组竞赛课程。为培养基础科学精英奠基;人文实验班开设社会专题课程,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科技实验班开设“光谷课程”,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艺术特长班开设艺术创作课程,培养有良好文化功底的艺术人才;体育特长班开设体育竞技课程,为一流大学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留学实验班开设AP课程,为有出国发展意向的学生铺设国际化通道:“飞翔班”开设学法指导课程,让贫困学生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常规理科班和常规文科班通过选修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培养个性特长、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改革教学——建设“两把。两重——探究式”健康课堂
华中师大一附中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
一是制定自主创新学习的目标。华中师大一附中在特色学校建设研究中,坚持学校多年“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的教学理念,结合“自主创新学习,多元优质发展”特色建设目标进行探索。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学校自行研究制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量表”和“学生创新学习能力调查量表”,分别从10个角度,50个方面对2011级1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中的普遍困惑主要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学习方法。因此,华中师大一附中将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到研究学生的“学”,从指导教师构建教学模式转到指导学生构建学习模式,制定了教学改革的三维目标体系:自主学习目标、交流学习目标、创新学习目标,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前和课后,教师从这三个目标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围绕三维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二是研究自主创新学习的方法。“以学论教”、“少教多学”,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要做到以学论教、少教多学,不仅要让教师了解学生怎样学,而且要指导学生怎样学;不仅要让学生多学,而且让学生知道怎样多学。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华中师大一附中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大力弘扬“把方法教给学生”的优良教学传统,着力构建自主创新学习的方法体系,制定了8个环节(树立目标、制订计划、课前预习、参与课堂、提出问题、复习归纳、测验考试、总结反思)学习方法、15个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等)学习方法、5种方法论(发现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批判性学习)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体系既指导学生学习,也指导教师教学。
三是推行探究式教学模式。围绕创新培养的目标,华中师大一附中在做好学法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法创新。推行“两把、两重——探究式”教学模式。
“两把”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两重”就是“重视学生学习动力的激活,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校在教学改革中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确保自习课不被占用;把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确保每节课学生活动思考的时间:把学生个性发展的时间还给学生,确保每周各类兴趣选修课和社团活动的时间;把学生休息锻炼的时间还给学生,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把方法教给学生”,学校始终把学习方法指导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各类学习方法的指导。编写《自主创新学习学法指导》校本教材,开设教师“博雅讲坛”,开设学法指导校本课程,请各科名师每周进行学法讲座。
“重视学生学习动力的激活”,就是要重视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感、重视激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重视激活学生学习的成功感;“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进行了“五个”转变。即变重班级学习组织形式为重小组学习组织形式:变重课后训练为重课前自学;变重教师讲授为重学生交流;变重分数考核为重能力考核;变重结果评价为过程与结果并重评价。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落实“五个”环节(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分析讨论、归纳小结、拓展探究)全过程指导。
四、创新评价——建立“基础、发展、创新”评价体系
在特色学校创建中,华中师大一附中通过制定评价制度建立保障机制。评价指标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指向,形成有学校文化特色的课堂教学、教师素质和学生质量的“基础、发展、创新”评价体系。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华中师大一附中力求平衡课堂教学的自由度和规范程度,通过能够反映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的课堂评价标准,引导教师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所突破和超越,把师生的健康成长作为课堂的价值追求,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着眼点,重点从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人数和形式等方面评价课堂的“健康指数”,指导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课堂“健康水平”。
在教师素质评价中,华中师大一附中制定了《教师职业素质与工作业绩年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除师德规范8条一票否决外,另设有师德素养、工作状况、专业能力、工作业绩4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及75个三级指标。每个指标涵盖“基础、发展、创新”三个等级的要求,明确和引导教师职业素质发展的方向。评价结果成为教师岗位聘任的主要依据。
在学生学习评价中,华中师大一附中在学科课程常规考试命题中,采用基础要求+发展内容+创新体验的试卷结构;在活动课程考核中,体现活动参与、活动表现、创新成果三个方面的评价;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尤为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评价,建立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成长档案,将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成果纳入其中。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高师院校 公共课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重点课题(课题编号:ZK0967)。
一名教师的发展至少要经历职前培养、入门学习和在职发展三个阶段,其中职前培养尤为重要,是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基础。为了更好地优化教师的职前教育效果,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并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合格师资,目前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针对师范生均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学》公共必修课。该课程由教育技术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媒体技术的应用等主要教学框架组成,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是促进学习者将所学理论实践应用的学科之一,提高师范生专业化培养的课程之一[1]。但是由于该门课程内容、学时数、学习者的重视程度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针对以上问题以及个人的教学经验,笔者提出有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的一些新思路。
着眼于现实,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目标
学习者有目标的学习,能感到内在需要学习的动机水平是较高的,可是在大多数师范院校中《现代教育技术学》虽然是公共必修课,但是学习者由于目标不够明确,不能将学习与自身的需求建立关联,因此重视程度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的产生。为了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形成动机,应着眼于社会现实,采用相关策略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目标,使学习者明确“为什么要学”,以激发其动机形成[2]。
1.指导学习者解读文献政策,促进其宏观学习目标形成
针对学习者学习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在《现代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学伊始,教师要提供给学习者相关的教育信息化政策文献资料,并引导他们分析了解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步伐,使其了解自身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引导学习者讨论分析他们未来的工作环境,从宏观的角度促进学习者了解和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学》课程对其未来工作的必要性,形成宏观的学习目标,促进其有效学习。
2.引导学习者参与实践,促进其具体学习目标形成
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实践学习,督促学习者利用假期或者周末的时间,通过访谈、参观等方式去调查或了解所能接触到的中小学教学媒体拥有与利用的情况。并且可以根据教学安排,在课堂上请同学们将相关的调查结果进行分享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时常提醒学习者注意能够接触到的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情况,不管是通过与学校教师、学生的交谈,还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总能获得相关信息,从而更真实地认识自己以后的工作环境。教师也可以把所搜集到的有关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的资料向他们展示,并且整理总结调查结果与学习者一起分析讨论细化。使学习者更为具体地认识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帮助学习者细化学习目标,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
着眼于学习者,根据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
在任何教学中,学习者的背景经验以及专业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都会对学习产生相应的影响。可是在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中,多数都选用现有的教材,教学内容大而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也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针对各个专业采用的是同一教学内容,从而影响了教学的针对性,阻碍了教学效果的产生。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应该明确“学什么”,因此要针对学习者的专业特点调整并安排教学。
1.遵循《标准(试行)》编排选择教学内容
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涉及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等四个能力维度。该标准的建立对于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主要源泉,该标准同样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该标准的提出为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为合理规划师范生教育技术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各学校可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以及重点培养目标,以《标准(试行)》中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依据建立校本课程,从而突出培养特色,并且实现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好接轨[3]。
2.遵循“教师传送信息=教学目标信息-预测学生信息”的原则,重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学》的教学多为公共课性质,涉及的学习者众多,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在具体教学中应该按照学习者专业知识的不同调整和选择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有了较强的技术,因此在学习计算机辅助教育方面的内容时,重点不是媒体技术的讲解,而是通过案例进行理论教学以及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分析,从而促进学习者将所拥有的技术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再如,对于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已经拥有了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因此针对理论基础部分的教学,只需要对相关理论基础对教育技术学的影响进行分析讲解即可,不必对所有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详讲,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也节省了教学时间。
着眼于实践,促进学习者应用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桥梁学科,具有明显的应用性特点。在目前已经开展的实践教学中主要是以上机实验为主,忽视了《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实践目标,甚至有的学校因为课时以及设备的限制不开设实验课,不能很好地达到培养学习者应用能力的目标。可是《现代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学中必须要关注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促进学习者应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因此要着眼于实践,对该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
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学》课程的梳理,结合培养目标,其实该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涉及到常规媒体的操作、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以及教学设计能力的运用等三个方面。
1.常规媒体的操作
目前该部分实践内容主要是计算机操作,在这方面,因为计算机操作应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已经学过,而且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推进,目前在高校中学习者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也逐年提高,因此这一部分可以不必单独开展可以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相结合进行。
2.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该部分是《现代教育技术学》最容易被认可,也是最容易体现教育技术特色的实践教学领域。这部分内容与第一部分的常规媒体操作方面的计算机操作联系较为紧密,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结合学习者的不同专业,布置相关资源开发任务,如开发设计本专业的课件、资源库、网络课程等。该方式既可以解决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方便管理。而且在任务分配中可以将学习者划分为若干个小组,采用小组协作式学习[4],既促进了学习者学习任务的完成,也促进了学习者协作能力的培养。
3.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给学习者提供了各种教学设计思想过程、模式等,为促进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它是与传统教学以及教学实践结合最为紧密的部分,而且也是教育技术学中最为主要的桥梁。教学设计包括以“产品”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及以“系统”为中心三个层次,涉及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学设计能力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今后师范生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因为教学设计能力涉及到教学各方面,所以在教学中要统筹规划,详略得当,不能一把抓。针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现代教育技术学》中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是以“产品”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这个层次可以与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中的实践活动相联系,指导学习者在课件、资源库及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关注教学设计思想及理论的应用,引导他们有效设计。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能力培养,可以与师范生的微格教学和教学实习等环节相结合,在课时较为紧张的时候通过其他实践环节来分担教学任务[5],既可以促进学习者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能促进师范生培养的系统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在《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具体教学环节中,最为可行的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因此要依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融入媒体操作以及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结 语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促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有效促进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不仅仅是现代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一个人的工作,而且需要各方面人员的通力合作,从自身出发重视和讨论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才能为信息时代培养更多合格的师资,为推进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兆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5):88-91.
[2]刘倩,郑燕林.面向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混合学习模式的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1,(6):39-41.
[3]刘春志,章伟民.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组织的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1,(3):54-57.
[4]王纬,王妍莉,田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16-120.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范文6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7)
【摘要】 对新出现的微课教学法进行探究,结合中职学校染整技术专业的《民族印染技艺》课程教学的具体情况,研究采用微课教学的可行性并作初步的教学思路构建和实际效果预测分析。
关键词 微课;民族印染技艺;课程体系;应用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3.027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101(2015)03-0071-03
收稿日期:2015-05-12
作者简介:甘敏(1963.12- ),女,广西纺织工业学校老师,染化系实验师,主要从事印染理论教学和实验工作。
0 引 言
如何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诱导他们的创新思维,努力提高他们的技术技能是现代中等职业教育努力方向。在国家大力普及职业教育的十多年来,就有许多的有识之士围绕着中职教育的这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教学改革探讨,提出了相较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的许多教学方法,这其中,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良好的推广,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确定教学方向和目标固然重要,而实施教学的方法和方案也同样不可忽视。创新了的教学法也不是万能的,好比说,大家比较认同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其应用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或者说是要有一定的使用条件。在一些比较系统和内容关联比较紧密的课程教学中,必须得好好研究,有的放矢。我们无法改变课程体系,但是我们却可以解构课程体系,尤其是比较庞大的课程体系。一点点地去吃透,一项项去弄通,其收效往往还更好。有了目标任务,有了实施方案,还不能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可将学生的学习当作是机器执行任务,还要人性化地考虑到他们的特点。老师们是否想过,学生是否对我们上课时使用的形式单一的课件(普遍认为是比较先进的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审美疲劳呢?有没有想过给学生换换新的口味呢?在我们提升教育水平时,除了苦口婆心地讲授、采用项目引领任务式外,教学中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来主体或是辅助完成项目式教学任务的完成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当前我国的中职教育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过程中,一种被称之为“微课”的教学法应势而生,已悄然成为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为我们的某些教学解决困惑助了一臂之力。我校的染整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在建设国家级中职示范校的教改过程中也紧跟时代的步伐,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老师也正在尝试在《民族印染技艺》课程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法。
1 微课的概念及其应用情况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由于微课过程的特点,戴维·彭罗斯还被人们誉称为“一分钟教授”。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这与一般人的想像不同。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从微课的组成看,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同时包括与这段教学视频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即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和微反思等内容,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营造”了一个半开放的、相对完整的和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应用生态环境。
在国内,至今已经有学校教师将微课程这一概念运用于中小学教学,将微课程的素材来源和涉及范围进行了拓展,目前已经起步并形成一定影响力的有三小微课程(小策略、小现象、小故事),包含的种类有:教育叙事微课程、班级建设微课程、学科微课程、电影微课程和阅读微课程等。同时,基于微学习研究的微课程网站已经初步建成,很快将有大批优质的微课程资源上传。国内不少学者对于这个“新玩艺”进行深入研究,基于高质量学习的微课程研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如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家厚教授,他带领的研究生团队有一支骨干力量进行了微课程的研究。
2 微课的特点、作用及其选择
2.1 微课的特点
2.1.1 短小精悍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8 min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min。因而“微课”也被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1.2 教学主题突出
“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微课程资源容量小。
2.1.3 学生喜闻乐见
微课教学内容精练、教学设计精细,以及教学活动精彩,这些都很为学生所欢迎,另外,其资源应用面广、适合不同对象,教学效果显著。
2.2 微课的作用
微课让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片段化”视频,配以辅的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进行个别化的学习探究。它具有指向明确、资源多样、短小精悍、易于扩充和可交互化等特点。
2.3 微课的类型选择
微课虽然是件新生事物,但它已经有着较严密的使用规范,也就是说它的多种分类与实际应用一一对应着,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可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和探究学习类,其中的启发类和讲座类比较强调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教学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着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发表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故这两种类型的结合就比较适合于我们的中职教学。
3 将微课引入《民族印染技艺》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民族印染技艺》是中职染整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课程,课程内含学习性工作任务12个:扎染发展历史认识、蜡染发展历史认识、扎染工具与材料认识、扎结基本技法练习、染色技法练习、扎染实例——扎染手机袋制作、扎染方巾制作、扎染T恤制作和民族图案扎染作品制作、蜡染工具与材料认识、蜡染设计与制作和蜡染小工艺品制作、数码印花仿扎染制作和数码印花仿蜡染制作。
开设该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民族印染技艺中的扎染和蜡染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审美能力,初步具备运用民族印染技艺进行创业的能力。然而,客观的情况是,目前的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总体比较薄弱,成绩差异较大,他们缺乏扎实的基础功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主动学习的兴趣不高,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接受力相对较差,部分学生有厌学的情绪,这对于这么个内容多,要求分工细的课程(体系),学生都会觉得比较“吃不消”,“太难掌握”。采用传统的大班教学方式,往往是一个老师带几十位学生,尽管采用的是任务式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教学,方向是对的,教改也是明了的,但无奈学生多教师少,教师指导不过来,教师和学生缺乏足够的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管是从纵的方向(课程众多的课程任务完成方面)上看,还是从横的方向(学生完成任务的组织、老师带领和指导学生方面)《民族印染技艺》这一课程的开展效果的确是不够理想。为此,专业课程老师便尝试在教学和实训中引入微课模式进行课程开设试验,综合情况看来,教学改革尝试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4 微课应用在《民族印染技艺》课程的应用实践探索
目前在校中职生都是“95后”,手机、电脑或ipad等数码产品在他们中间非常普及,达到了“人手一机”,这是开展微课教学最基本的条件。另外,国家示范校的建设,学校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每间教室每个实训室都有电脑多媒体教学设施,为微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将《民族印染技艺》课程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然后将其进行制作、整合并将它们放到相应的学习群上或学校网站上面。同时借助班级QQ群或相关的信息平台,建立起即时互动的学习交流平台,开展答疑解惑等学习活动,构建起和谐的学习体。
4.1 利用微课进行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微博、微信、微小说和微电影大量涌入我们的生活时,出于对新鲜事物的体验,学生们对这些东西有着良好的时尚感。趁着这个“微时代”的来临,尝试将项目——“民族印染概论”,“扎染发展历史认识”和“蜡染发展历史认识”两个学习性任务以微课的方式引入课堂教学,发现学生对于“微作品”特别感兴趣,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起了作用。
4.2 利用微课,提升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
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功底比较薄弱,而且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调查发现,他们中间仅有20.8%的学生表示在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而本课程扎结基本技法教学上内容比较多、技法操作复杂,许多学生往往记住了前一步骤,却忘了后一步骤。实践教学中可以把这些技法在上课时实录,制作时紧密联系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制成微课,教学过程中反复播放。“短小精悍”,能使学生产生“聚焦式的学习体验”。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而针对扎结基本技法的项目任务,则能够促使学生体验相关操作,提高其动手操作的能力。
4.3 利用微课,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移动微学习是指能使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此种学习方式使学习者能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这为中职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也更符合“95后”中职生的认知习惯。
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加上中职学校无线网络的覆盖,使得移动微学习越来越受到中职学生的青睐。微课学习体现了“微”的特色,虽说每节微课只讲述了少量的新知识,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吸收,日积月累,学生对民族印染技法的相关知识点和相关操作步骤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对于学生学习扎染作品制作方面更是需要。学生在学习领会基本扎法后,课后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动手制作,而学生在课上或课下遇到疑惑的时候,也可以随时随地地再次观看微课视频,遇到不清楚的可以与任课教师进行在线交流,解决疑问,较好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使之得到延伸和扩展。
4.4 利用微课开展交互式教学,促进师生交流
《民族印染技艺》是中职染整技术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制作微课时可将平时学生对教学中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然后根据问题做好针对性的讲解和制作。制作的微课精益求精,在10min的视频中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供学生学习参考。在微课制作中,教师总是尽量设置一些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来感染学生,对于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真实的、具体的和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和风格的模仿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内容,而且能使学生精准把握教学目标,从理论上从实操上从实用性上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5 结 语
作为一种省时、高效的学习方式,微课程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一线老师所了解和认同,也积极参与到开发与实践的行列中来了。微课这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只需要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为教师增强教育智慧、丰富教学策略;为学生突破重难点、巩固记忆;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提供教育良方。目前,虽然我校本课程的微课教学的引入刚刚还处于尝试阶段,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调整,但有理由相信,其结合到中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九九归一聊V课[EB/OL].http://www.fyeedu.net/info/193900-1.htm.
[2]吴晓茜.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