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范文1

这是因为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学生的设计思想被禁锢,这些主要是由于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的更多时间应用在应试教育上面,真正的素质教育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很多学生仍然习惯于死记硬背,对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的一些问题缺乏质疑和探究的精神和勇气,不善于对一些服装设计专业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反思和实践,这些都造成了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更不用说服装设计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了。这些显然不利于这些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标准与实际服装行业需要之间严重脱离。由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考核标准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框架下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些考核标准一般都是重视理论知识,对于实践性岗位的考虑较少,一些高职院校针对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考核往往是由一些劳动主管部门统一进行,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形式主义泛滥,很多考核结果都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虽然说这种针对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考核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性、公正性、规范性与权威性,但是,它仅仅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任职资格,并不具备太多的实践意义。因此,一些高职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在工作岗位显得有些束手无策,缺乏实践经验。

二、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创新思路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专业课程设置的切入点,改变专业课程的设置理念,改变专业课程的内容设计,改变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具体的课程改革目标,采取一定的创新思路,具体如下:

(一)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应该科学设置教学进程。对于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来说,其课程的教学进程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科学合理的安排高职服装设计教学进程。事实上,当前,我国高职教学改革使得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由原来的三个学期变成了两个学期,教学时间明显减少了,这就需要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要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进程,可以由浅入深的让学生在每个不同的学期进行基础到专业知识的学习,然后学校再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更多的投入到实践当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技能。

(二)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应该科学规划好教学内容。对于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来说,教学内容也是有着核心的地位,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在当前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学制缩短,学时减少的整体情况下,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应该尽可能的从原先的传统教学内容改为相对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让相对浓缩和相对拓展的教学内容得到合理科学的设置,尽可能的保证教学质量,这样才有可能完成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人才培养计划。具体来说,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就是要合理归纳和取舍有效的教学内容,将知识面合理拓宽,尤其是把需要的知识充实到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当中去,让设计紧贴社会,扩大教学空间。

(三)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应该有意识的增加服装实践课。这就是说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应该将缩短了的两年学制的教学课时安排以及教学内容安排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与设置,尽可能的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好服装设计的多种实际技能,通过越来越多的实训课机会来保证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完成。当然,除了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中的实训课以外,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还应该有意识的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让教学进度能够与实训课之间进行良性互动与配合,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与能力。在当前学制缩短,内容增多的情况下,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应该把实训课的时间放在课外,也可以有意的安排教师进行课外辅导。这是因为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本身就是实践性人才,需要有熟练的技能,仅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足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巧,才能适应将来企业生产部门和设计部门的实际需要。

(四)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当前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面临着多种挑战与机遇。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能够坚持“一个结合、两个层次、三年不断线”的教学指导思想,其中的“一个结合”就是校内教学与校外生产相结合,“两个层次”就是指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三年不断线”是指从大学的三年时间里,都要开展实践教学。我们认为,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可以采用单元模块化的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事实上,无论是何种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让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作为主体,同时不能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与设计思维能力,相对缩短教学时间,给学生更多实践练习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强调知识的应用型、实践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个性、创造性以及无限的想像力,克服学科体系结构化内容的学习,让教学与未来工作岗位紧密相关,增强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与实践性。

三、结束语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范文2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 实践课程 教学研究

近年来,通过对全国各高等院校服装设计类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致于学生走上社会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合理的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要想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为我国服装行业输送更多高质量、精技术的人才,就必须要结合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在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上做出改革,对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就要更深入的进行研究。

一、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一)专业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不能及时更新

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是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成衣制作工艺,这是服装工业生产中由设计转化为产品的基本程序。一般高等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只具有基本的服装缝制类的设备,缺乏绣花、印花、编织横机等提高服装审美和实用价值的服装专用设备。同时,落后的教学系统也局限了服装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无法满足现代服装行业对服装类人才的高素质、高技能需求。

(二)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较好的体现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教育的主要模式还是体现在灌溉式教学,注重理论教学,我校服装设计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相同的教学方法不一定能得到相同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不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比例不协调

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体现在教学大纲中,服装设计专业在我校成长的时间短,还不能验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专业课程的内容与课时的分配比例不协调。比如:女装结构设计的课时与男装结构的课时相同,女装结构是比较复杂的,课程内容要远远大于男装结构设计。服装缝制工艺基础课程可以都以实践课的形式开展,在课堂上边学习边实践,时间安排上应该更自由些。

(四)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而学生又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如何在过程教学中达到预期的目的,其中的关键环节还是在于课程的设计者---教师本身。老师要组织好一门课程,也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向同学传授一杯水的知识,至少要准备一桶水的含量。由于本专业办学历史较短,社会需求的多变性,以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特殊性,教师队伍结构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平均年龄偏大,年富力强的教授与博士数量偏少,青年教师还有待成长,中坚力量相对薄弱,缺乏高水平中青年教师,难以带动专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研究的思路

应用型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在企业生产、技术、管理一线从事服装设计与生产、新产品的开发与研究的工作。我们依据“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通用标准”,以培养本科工程型人才为目标定位,对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构建立体的服装设计专业实践平台,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和研究,并在近几年的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服装设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

服装设计实训室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技术先进,生产性实训,示范共享。要用服装企业的标准来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开展工学结合,与服装企业通过各种合作方式,为服装设计专业提供真实的实训教学服务。

1.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研究室

本科室旨在进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工作,针对高职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进行与高职目标、岗位能力相结合、体现高职特色的调整。

2.服装生产工艺实训室

工艺实训室主要用于学生进行服装工艺了解、服装制作和加工实践等实际教学。实训室主要划分为平车区、整烫区、裁剪区、试衣区。实训室布置模仿服装生产加工厂的布置方案,为学生将来到社会上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工艺师等职位的工作,有效地提供必要的实训设备条件和实践场所。

3.服装CAD实训室

CAD实训室旨在让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运用企业广泛应用的一些知名软件,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进行款式设计、电脑试衣、放码、排料等技术制作,并通过绘图仪、数字化仪等设备输入输出以供使用。

4.绣花、印花实训室

服装绣花、印花实训室主要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绣花、印花工艺与制作的流程,为服装设计课程服务,加强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

实训室的建设是实践课程教学的必备条件,购置教学资料设备、试验实习教具, 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丰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二)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

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服装设计的需要,通过改变教学模式,让两者更好的融合,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服装设计专业的未来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共同来努力,因为服装设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都需要实践来满足。

1.激发学生的创新心理

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改变管理方式。以实践来开展教学,将时尚元素融入教学内容,教学紧密和当前的流行结合在一起。

2.实践课程内容要适应时展

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内容要与市场需求接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服装设计的本领。比如:服装款式设计是以市场上较流行的服装为例,引导学生了解时尚风格,学习新的设计理念。

3.加大实践课程考核的力度

实践课程考核时,不仅要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作品和实训报告为主,同时把学生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以及实训过程中对服装材料性能、各种机械设备的使用、工艺常识的掌握程度等作为能力要素的参考。通过制定严格、细致、规范的实训考核办法,进一步强调实训课程的严肃性。

4.利用工作室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

从专业建设和培养目标的实际需求出发, 有针对性以具体职业岗位为对象, 达到模拟上岗的要求, 缩短学生和企业工作岗位的磨合期。教学将工作室制度纳入到学生的日常课程中, 同时善于结合服装设计相关的专业, 使学生在学科交叉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综合性的实践能力。

社会的发展形势和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服装设计专业不但要强化实践教学,还要加强实践教学研究,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对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对实践课程的研究,能够更好的完成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让更多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在企业发展中走上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吴慧雯,连敏,陈东生. 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企业成衣设计相衔接[J]. 纺织教育. 2009(02)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范文3

课程服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人文等各方面的直观体现,也反映出人们的审美和精神风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在我国与世界逐渐接轨的过程中,世界范围的各种文化也慢慢渗入我国,尤其是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迅速受到我国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因此产生了服装设计这一课程。服装设计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是掌握专业知识的必要前提。服装设计课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且服装设计的知识涉及面较广,由于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使得我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较弱,所以,服装设计课程的这些特点成为服装设计课程中老师教学的最大的难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采取新的合理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更高效地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2.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虽然目前各种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在全国各地都不断的建立起来,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也在逐渐走上相关的工作岗位,促进了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毕业生的社会信息不断反馈回来,显示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方面的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只重视艺术而忽视了技术,只重视纸面效果却忽略了服装设计的内涵本质等。目前存在很多院校在服装设计专业成立初期的教学是聘请一些绘画艺术的美术专业老师来担任服装设计教学这一责任的,这种情况下,学生所接受的教学重点就放在了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技术上,而服装设计的的本质和其中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却未被更多地关注到,导致学生只学到了画,在裁剪技术方面却没有学习到更多的内容,就更不要说实际操作了,这样很难使服装设计的创意得到完美的体现。进人二十一世纪以后,服装设计的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观,服装的制图、剪裁、技术和缝制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逐步增加,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偏重于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但是,对服装设计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抓住了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如何让服装设计中的艺术与技术融合在一起。当前的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服装的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不能充分结合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服装的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更多地放在普通服装上,而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和相应的结构设计分析方面的教学内容还比较欠缺。

3.服装设计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3.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服装设计观念

服装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它也是一种艺术,其中不仅仅包含着一定的文化素养,还表现了相当的审美水平和文明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时尚元素的敏锐感受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时尚设计意识和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服装内涵的理解,在学习服装结构和工艺技术方面多下功夫,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表现服装的美感,充分体现服装的功能和意义,能够用得体的穿着效果来反映穿着者的审美水平,进而使学生树立起科学合理的设计观念。

3.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服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应该教会学生什么为美,什么为不美。只有懂得欣赏美,才能创造出美。教师应该从艺术、时尚和审美三个不同的角度人手,增强学生的对美认知能力。服装设计是一门涉及到多方面的艺术,它包括视觉方面、造型结构方面等,在表现服装的设计意义的时候,还应强调服装中的视觉效果,使设计出的服装具有较强的艺术倾向和美感。学生应该学会解读服装画中点、线、面、体的视觉语言,了解服装中各种色彩结合的艺术效果以及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使学生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色彩的功能,设计出色彩效应比较艺术的服装。此外,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要多观察、细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了解大自然,去大自然中写生,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对美的认知。

3.3服装的造型与结构结合

进行教学服装的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在服装的设计中是最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部分。服装的结构表现在于缝制的过程,缝制是把服装设计从立体表现到平面,再把服装从平面表现到立体的一个重要过程。当学生只会设计服装的纸面效果,而不能将这种纸面的结构关系变现为或者转化为立体的服装时,设计只能算是纸上谈兵,不能算作学会设计。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掌握一定程度的缝制工艺,特别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高的水平。此外,教师对于服装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不能只停留在画纸面效果图作业上,而应该把服装造型和结构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

4.总结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范文4

服装设计就是时尚设计。设计师所做的工作不仅仅是做一件能够遮体的“布衣”,而是一件让穿着者从内心感到振奋的“华服”。从务虚的层面上阐述:我们要设计的不是服装产品,而是引领风尚潮流的服装新精神。服装设计这一概念,其历史并不久远,仅仅产生在18世纪中叶欧洲的产业革命之后。在此之前,所有的手工艺是没有单独设计意识的,而真正意义上的服装设计,诞生于19世纪中叶。在漫长的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的服装变化总是有着明显的自身文化特征和造型、色彩、工艺特征,服装设计发展史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正确对待“继承与发扬”、“批判与吸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要弘扬古老中华民族优秀的服装文化,又要学习全人类服装文化的宝贵经验。所以在服装设计的教育教学模式方面,一定要有创新,通过对各个时期、不同地域服装的发展特点的了解,认识服装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拓视野,提高修养,增强对服装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

1、服装设计课程的创新模式

服装设计课程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服装设计发展史以及服装造型设计基础的学习,服装设计课程一定要有独特的创新模式。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特别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做到“产学结合”,许多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已经走向了工作岗位,与时代接轨,设计并研发了一系列的新服装,这种好的案例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带动学习积极性,更好地进行服装设计方面的创作,因为服装设计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一个好的服装设计直接直接体现了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2、学生个体发展兴趣培养模式

每个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要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又要发挥个体作用,突出服装设计的独特性,服装设计的创新理念与学生自身的设计理念也是分不开的,从学生的心里上进行单独的辅导和关心,从而发展学生的个体性,采取兴趣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独特的思考精神和能力,典型的创造性设计思维是从事服装设计要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发挥学生特长,使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有创新的培养模式。

3、发展“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一条龙学习模式

学校近几年大力支持各专业的“工学交替”模式,使学生边实践边学习理论,效果非常突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高,根据这一特点,服装设计也应“产学结合”,从设计效果图,到面料设计与选择,到设计成衣一体化,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多参与社会实践,投入部分时间到企业中去,提高社会实践教学能力,在发展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方面,能有较好的社会基础,因为服装设计是与时俱进的,服装的设计直接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和地区内的人们对服装的款式、色彩、面料及着装方式的崇尚和追求,并使这种局部的着装方式通过竟相模仿和传播而形成一种逐步扩大性的社会风潮,随着现代服装文化的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均在不断地吸取彼此的精华,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

三、服装设计的教育教学创新模式迫在眉睫

如果说对创造性设计思维的研究如要解决服装设计的思维方式的问题,更注重对服装设计师在创意思维方法上的引导;那么,对创新设计灵感捕捉问题的研究则主要体现在对服装设计灵感阐发的渠道、规律和方法的探索上,更关注有效获取服装创新设计灵感的方法、过程与结果。服装设计的教育教学创新模式迫在眉睫,不能一成不变,特别是灵感是中客观存在的东西,但它漂浮不定,其显现与捕捉的过程带有许多偶然和不可思议的成分,所以,它总是以披着神秘面纱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不过,积累、养性、思考、探索是服装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用方法引导的,这样才能使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有更好的设计灵感和发展。

四、结束语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范文5

论文关键词: “以环境为本” 服装设计专业教育 未来发展

论文摘要: 本文从当下社会中的热点时事问题着手,结合我国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特点,对服装设计教育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新的要求和改善方式,以便使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服装产业链的延伸得到快速提升,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路线,使得学校培养出的大批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缺乏与市场之间的密切关联性,设计师在走向社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服装企业对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要。在传统教学上,老师和学生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尤其是对于学习艺术类专业出身的部分高校老师,在走上教学岗位后,依然不关注时事,不关注社会和环境的真实需求,以及热点问题对于服装设计教学方式的影响。

一、“以环境为本”的社会发展方向

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开始,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深深烙上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影子。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切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为目的,甚至不惜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一切“以人为本”的模式向前发展。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河流污染、臭氧漏洞、动、植物种类减少等破坏自然的现象日益严重,人们逐渐认识到,为了人类以后的生存和发展,应该首先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上改变,从“以人为本”的理念转换到“以环境为本”的基本思想上。中国古话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如果我的环境家园不复存在,生活又将从何谈起,社会又将如何进一步发展?同样作为为人们现实生活服务的服装设计专业,从高校的教学环节上,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的思想意识。伴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年会的召开,世界各地频发火山地震,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等诸多时事问题和突发状况的呈现,“以环境为本”的理念重新被社会所认可。

二、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环节中,主要是侧重于老师的理论讲述,课堂上老师讲完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后,给学生留一些形式感很强的作业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这样学生对于服装设计形式和内容的了解就只是个皮毛,根本不能很深入地了解所学的服装设计,在毕业后自己的工作将是什么样的,更不清楚设计对于社会、对于人类本身的真实意义,一连串的问号漂浮在学生的心中。因为,学生不了解设计与环境,与现实生活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而只是盯着老师所讲的课本理论知识,缺乏与现实世界联系的真实性,使得“理想的学习模式”与现实生活需求严重脱节,这无形中就使得刚毕业的学生在开始工作的时候很难融入到现实的生活、工作中,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不了解现实社会、自然环境对于设计的真实需求是什么。所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在今后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关注现实社会中的时化,并及时对相关信息做相应的了解与分析,在社会变化和进步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服装设计相关的课程体系,使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服装设计专业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个时尚的行业,瞬息万变,我们就更加应该关注时事的变迁。

三、高校服装设计教育专业新思路的探索

服装设计是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服务的,同时也是为社会、环境服务的,人类对于资源的利用形式和利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的最初阶段,基于现代环境中所凸显出来的种种矛盾及高校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体系中部分课程设置不能紧跟时代步伐的问题。在此,我提出一些相应的调整措施,具体措施如下所述。

1.构建新形势下的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的教学体系中以服装设计的理论知识、美学、服装史论、结构工艺、面料、营销等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另外,还有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作为辅助,缺乏对于社会时事与服装设计、市场环境等关系的分析类课程。为了更好地弥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与社会实际设计工作之间的差距,更好地满足企业、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使服装设计更好地为环境的发展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未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中应将社会时事动态与服装设计专业的固有课程体系相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服装设计形式,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在今天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上,我们更加应该加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环保意识。

2.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老师习惯于自我陶醉在个人的讲述中,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很少,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此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改进和交流的机会,不仅是简单地讲讲课、布置作业,让学生交上后老师评个分数就完了,而且应该让每个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能讲出来自己所要传达的含义,给予每个学生再次修改、提升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学生的作品效果会与其本人的想法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作品制作效果不理想的同学再进行修改,每个人都记录下自己作品的制作过程,直到每个学生都能做出一套满意的作品为止。如此进行反复的修改后,学生不仅可以制作出一套自己满意的作品,而且可以增强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信心和主动性。而不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布置一堆的作业,学生忙得一塌糊涂,最后效果一般,老师也只是为了布置作业而布置作业,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作业,导致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不浓厚。

3.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社会责任感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不能再像古时候那样“一心只读圣贤书”了,而必须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动态,尤其是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首先是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的,设计师如果不关注社会时化,又将如何设计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产品呢?2009年12月份举世闻名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年会召开,中国著名服装品牌——左岸服饰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洪金山先生作为中国第一位服装企业代表、服装设计师代表出席了此次年会。从哥本哈根回来后,他就开始着手“计算”下一季的服装,这种“计算”非常独特,他要从面料的源头开始算起,看看他设计的每件衣服的碳排放量究竟是多少,提出了“量碳裁衣”的设计概念。在此之前,洪金山先生在2007年就曾携手保护国际(CI),组织了“拯救地球”主题活动;接着又主推“纸质夹克”环保服饰;再到2008年倡导的“环保自行车”活动等。所以,每个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都要更多关注时事动态,了解社会需求,关注科技的发展,更好地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真实需求去设计作品。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同时也是为服装设计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

4.完善相关的教学设施

虽然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不像理工科的学生那样,需要整天闷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的实验,整理繁杂的数据,但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实验形式。我建议:在以后的服装设计教学体系中可以设置几门实验性质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为相关的课程提供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材料,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动手的机会,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的画几幅服装画就结束了课程的学习。例如:服装面料的再造,传统的手工印染、扎染、刺绣、手工艺等,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多的开阔视野,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服饰文化。这就要求高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为顺利开展新形式下的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设备及师资力量的调整等。

5.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改变考核方式

我在数十年的高校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想法与自己所做的作品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归结起来,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实践动手的时间太短,老师和学生之间一直都处在一种“空对空”的状态上。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在考核的环节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很多专业课程在考核上都可以实行理论考试和实践作品相互结合的形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明白自己所设计的作品,做出来的成本是多少,用到的材料是多少,对与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有几分,使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作品学会评估。

四、结语

所以,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式,紧跟时代的步伐,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也应该有所调整,尤其是在当下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形势下(臭氧漏洞、土地沙化、森林减少、气候变暖、地震、火山频发等)。作为未来的服装设计师,作为为未来培育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高校单位,更多关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类的需求,无疑是服装设计未来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同时也要为保护自然环境作出自己贡献,为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杨开忠.一般持续发展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4.

[2]康幕谊.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7.

[3]邹平.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修订[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范文6

关键词:针织服装; 设计; 工艺; 课程革新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course of knitwear design & technology

Song Xiao-xia

( College of Fash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course of knitwear design & technology was profoundly studied in this paper. Mai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course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view of combina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art. By these methods, students’ interests were greatly aroused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strongly improved.

Key words: knitwear; design; technology; course innovation

由于针织服装以其特有的自然与弹性、丰富的肌理效果与质感愈来愈得到人们的青睐,大有与梭织服装平分秋色、并驾齐驱之势,《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已成为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新兴专业必修课程。

笔者担任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教学已有十年,期间对针织服装的教学进行了多方位、多渠道的尝试,制作了多媒体CAI课件,尝试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学生潜力的教改措施,并与世界知名的电脑横机制造商STOLL公司紧密联合,潜心拓展法国力克款式设计CAD系统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确保学生学到最新的针织设计与制造知识,承担上海市教委21世纪新教材建设项目《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针织服装设计》一书已于2006年3月在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由于在针织服装教学方面的突出表现获得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下是笔者在《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革新与建设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成果。

一、《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教材建设

鉴于针织服装的发展日新月异,而目前国内市场上系统深入地介绍针织服装的最新设计的书籍较少,而能站在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角度上详细阐述针织服装不同于梭织服装的创意设计的书则更加匮乏,因此决定撰写一本能将针织服装款式与色彩设计紧密结合,系统介绍从纱线至成衣――贯穿针织纱线、面料、成衣全流程的与市场密切接轨的专业性、实践性、前瞻性教材。

国内目前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方面的同类教材一般侧重于介绍针织服装的工艺和针织服装设计的基本原则两大部分内容,突出了全面性与系统性。在讲述针织服装的工艺时侧重于针织物的组织结构、收放针数的算法和裁剪工艺图,缺乏针织服装设计方面的内容,无法满足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的需求。在讲述针织服装的设计时,突出针织服装不同于梭织服装的特性方面的设计深度不够[1],在强调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方面力度不够,丰富性、生动性和创意还需加强。

笔者结合十年教学经验,正在撰写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针织服装色彩与款式设计》。本教材力求做成一本覆盖针织服装款式与色彩设计从纱线至成衣全流程的注重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实用型、权威型教材,使用对象为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艺术设计本科生,并同时推出配套操作演示光盘,便于学生课后能及时复习、进行强化训练,并包含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的使用方案,包括实际操作案例多媒体CAI课件和针织服装设计素材库,包括针织纱线库、针织面料库、针织服装零部件库、最新针织服装款式库,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

为兼顾各大院校的教学特点以及侧重需要,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性与系统性的论述,在内容的深度与精度上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予以充实和加强。本书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由于服装类学生毫无针织基础,需要填补该方面空白,本教材将首先讲述针织物的基本组织结构、编织原理、针织机械与针织物的特性,使学生对针织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接着阐述针织服装不同于梭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从针织原料――纱线开始介绍如何根据纱线、组织结构、服装款式的特点来进行针织服装的设计,讨论三者间的对应关系和内在联系,强调针织物全成形的可能性,探讨如何在设计与工艺间紧密融合。由于针织服装的种类较多,本书主要讲解目前款式变化快、强调时尚元素的针织毛衫、针织T恤、针织休闲运动服的设计[2]。

二、围绕课程建设展开多项教改措施

1.加大服装CAD系统在《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中的应用

我校有全球最先进的两大知名服装CAD软件――法国力克和美国格伯,其中法国力克款式设计CAD软件已有四届学生学习并针对校外培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并编写了完善实用的讲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利用款式设计CAD系统建立了生动逼真的针织纱线库、针织面料库、针织服装零部件库、最新针织服装款式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设计素材。

2.课程教学队伍和教改教研项目建设

在本课程教学队伍建设中制定了合理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目前一名骨干教师正在攻读针织服装方向的博士学位,培养青年教师参加针织服装方面的技能培训,与德国STOLL电脑横机公司、上海春竹服装有限公司等进行产学研方面的多方位合作,要求教师深入针织服装企业学习与市场、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最新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成立针织服装设计工作室,更好地突出本课程的应用型特色。

目前正在进行的教改教研项目为在教学中探讨提高针织成衣设计创意的手段以及针织服装肌理效果的展示方法,并指导学生在电脑横机和手工钩编中寻找针织服装创新设计的方法。教学改革包括针织面料认知[3]、针织服装设计、针织服装工艺与制作三大板块内容,立足于针织服装设计全面性与系统性的教学,在内容的深度与精度上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予以充实和加强。本课程配合有针织服装设计与制作两周实践教学环节,可强化学生对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的理解和认识,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加大针织时装设计师的培养力度

我国目前的针织服装设计教育存在设计与工艺脱节的情况,而现在我国针织时装品牌正致力于品牌价值提升与产品附加值升级,市场上极度匮乏优秀的针织时装设计师,培养针织时装设计师的关键在于针织时装的设计创新和工艺创新教学。在传统观念中,针织面料的可塑性一向较弱,柔软、易变形、不易后整理、略显沉重;色彩稍显暗哑,难以呈现丰富的花纹与图案。但现在不同了,柔软的针织面料可以在结构上出神入化,不再是过去的单纯造型,独具风格的图案、色彩自成一体。在针织服装设计的教学中要结合新的工艺和技术,创造出新的时尚面料和各种令人称奇的设计造型。

针织时装设计师应该从一开始就掌握针织的特性、质地和风格,在此基础上再培养设计的技术与艺术,这样设计师才能拥有足够的底蕴面对未来的设计任务,并不断地自我提高。由于针织的易变形性,在设计过程中不同的工艺将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针织时装设计师要在具备优良设计能力的基础上精通工艺用以支持设计。

4.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的无缝链接

面对中国针织时装设计人才的现状,当今的服装院校对于设计师的培养需要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入互需互动、效益互利的产学合作教学机制[4]。

(1) 介入式:学院和企业的人才相互介入,互教互学,相互渗透,产学结合。

(2) 品牌式:重视品牌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师生的创作灵感和激情,并使之转化为企业品牌创意。

(3) 企业式:学校把实习场所转移到企业生产线,企业将生产基地延伸到校园。

(4) 创业式:吸纳企业的创业基金,组织学生边学习边进行创业尝试。

(5) 订单式:学校与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协议,实施订单式培养;根据其岗位的实际需要就学生的研修课程作全方位的整合,使教学极具目标性和针对性,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实践转化时间提前在校内完成。

三、扎实做好内功,积极进行教学条件建设

1.积极进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教学资料建设

扩充性资料包括教师制作的实际操作案例多媒体课件,包括针织服装的视觉创意手法课件、针织服装效果图的表达课件、手工针织服装设计课件等,应用计算机辅助服装款式设计软件制作的针织面料库和服装款式库,手动横机操作方法光盘和针织系列服装展示和大赛录象等,在教学过程中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

建立专业针织服装实验室,配置3G、6G、9G、12G、14G各机号的手摇横机、提花横机、小型电脑横机、套口机等,使学生对针织服装的制作有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

3.构建网络教学环境

针织服装款式设计部分课程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计算机辅助针织服装款式设计部分在服装CAD专业机房上课,采用电子教室使教师机可对每台学生机单独实施控制,并建立每位学生的文件夹,能进行网上电子点名、文件分发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学。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讲解高新科技在针织服装设计与制作中的运用,比如应用法国力克款式设计CAD系统进行针织服装的设计,给同学讲授采用电脑横机编织针织服装的效果,并播放有关实际录像。在教学中积极尝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如针织服装的视觉创意手法等课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目前的时装设计师偏重于艺术设计,对于工艺多少缺乏全面的了解,这个问题对于针织时装设计师而言尤为严峻。因为梭织时装设计师的设计是从面料开始的,而针织时装设计师的设计是从纱线开始的,包括织造、染整等诸多工艺,从设计到成衣制作整个工艺链条相对较长,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制作过程中能够起到监控与调整的作用。针织的整个工作流程包含相当大的工艺技术含量,这不仅仅是艺术审美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设计师需要做的包括选择流行纱线、确定工艺种类、熟悉艺术风格、把握时尚趋势。《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一定要注意艺术设计与工艺技术的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针织服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傅丽.针织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陕西教育.2009.7

[2] 吴益峰.谈创新针织服装的设计.江苏纺织.2004,11:26

[3] .浅谈针织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广西纺织科技.2009,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