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事管理制度与流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事管理制度与流程范文1
福建省民办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制度相较从前已经进步了不少,且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改革,但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目前依旧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及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其问题的影响不容小觑。将问题大致归总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事管理观念落后。福建省目前有二十几所的民办高职院校,但其中大部分的民办高职院校还实行的是“老一套”,依然以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为主要管理方法。但传统的人事管理比较单一、比较静态、且比较陈旧。虽然已经意识到这种传统的人事制度早已不再实用,但很多民办高职院校依然没有一个合适的机会去彻底改变这些问题。人事管理者通过这种传统方式去管理教职工,完全没有任何激励和引导的能力,渐渐就会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2.人事管理机制死板。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比较繁琐,人事调动的手续也是非常的麻烦。这一现象,在福建省内高职院校也是颇有体现。这样的人事管理制度,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职工的自主权利。这样的管理机制,不仅死板还非常僵化,一切实行的是计划的分配方式,组织上对人事调动也是管得多、管得严,流程也是比较缓慢复杂,导致一些急需的人才无法及时的进入院校,容易出现人才的流失和匮乏。虽然民办高职院校已经有了这个方面的改革,但还远远不够。比如,教职工的招聘、录用、晋升还是存在很长的一个周期,这也依然阻碍着民办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3.人事管理模式陈旧。目前,福建省多所民办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部门依然采取以院校规章制度为主要的管理核心,纪律摆在首位,奖惩等简单机制作为管理手段的刚性管理模式。这样的人事管理制度,使得教职工与院校之间产生了距离感,很容易产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态,这样明显的上下级痕迹,使得教职工对院校没有归属感和荣誉感。这种人事管理模式没有以人为本,管理模式陈旧,没有摆脱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导致教职工无法真正发挥他们的才能。4.不健全的考核体系。目前高职院校工作人员的考核体系也是不健全的,比较流于形式,没有建立起一套实打实的考核标准。因此,这样不健全的考核方式也做不到完全的公平公正,考核的结果对于教职工来说也没有太大的鞭策和激励作用。
二、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制度上的差异
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最大的差异是,前者为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后者为传统人事管理理念。长期以来,由于人事管理制度的落后,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理念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甚至院校的管理人员对管理的基础学习基本没有。那什么是人事管理呢?是指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为对象,在一定的管理思想和指导理念下,运用组织、协作、监督、调控的手段来形成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用以实现一个目标的管理行为总和。其实,人事管理过程非常复杂,而民办高职院校的传统人事管理制度总是强调事物本身,而忽略了人这个主体。教职工的调动,实际上就是人的调动,而人是管理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来说,这样做消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极大的束缚了他们的潜能。而公办院校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实行的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人本思想指导下,运用现代化科学的方式,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的活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物力相结合,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调配,保证人力和物力维持在最佳的状态和比例,同时还能对人的心理、思想以及行为进行适合的梳理、引导以及控制,这样能促进教职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达到人事相宜的目的,最终实现工作目标。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科学的方式,有计划的对人力资源进行调配、开发、绩效评估等各种有效措施,让教职工产生工作热情度,提升归属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民办高职院校一直在人事方面不断的改进,但其方式和成效不尽如人意,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人事部门依然存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
三、民办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议
1.转变理念,以人为本。在一定程度上,民办高职院校要想进行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首先要把握住人事管理制度创新的方向,那就要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就必须要踏出民办院校的人事管理框架,向公办院校学习,结合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从管理者变成服务者,让上下级关系变成一起为院校创造更好的发展的工作伙伴关系。通过以人为本,自然而然的激发教职工的创造力。2.人才聘用机制创新,合理配置。福建省的民办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应该选择以留住人才为重点内容。应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做到人尽其才,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因人才流失而导致的不利影响,并进一步留住人才。与此同时,在优化人才选拔机制的过程中,选拔人才要充分考虑到人才的专业性、学历以及素质等问题,要结合相应的岗位要求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评,并制定出相应的人力资源考核评价体系,作为绩效考核、选拔综合高素质人才的准备。除此之外,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合适的人才安排在与之匹配的岗位上,也是有效防止靠关系进入组织的人员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选拔的质量。3.柔性管理,服务人才。在社会竞争机制当中,该单位所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去实现高职院校各个岗位教职工的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院校的持续发展。高职院校不是一个一定要用极其严格管理方式的地方,管理人员不能用强制性的手段和措施进行教职工的管理。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从服务人才的角度出发,采取人本和柔性为主的管理方式。在管理教职工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提升服务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又积极的工作氛围,增强教职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4.实施绩效管理,增加管理力度。在某种程度上,要想完善基层民办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机制,保证高职院校的人事政策能够得到良好的落实,就必须要实施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工作,建立绩效评估体系,优化绩效考核体系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必须要严格依照绩效考核评价标准来执行这些制度,对于那些表现优秀的教职工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以激励教职工更好完成教学相关的工作任务。在制定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之时,就应该与每一位教职工达成绩效管理共识。考核每一位员工的绩效成果,促进民办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发展。这样做,能够极大程度上避免裙带关系,也能改进教职工的工作业绩,实现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系统化。
四、结语
民办高职院校想要长远、长久的发展下去,就一定要改革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但所有的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想要一朝一夕就能跳跃式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只有结合现在社会的环境,紧跟着国家教育事业前进的步伐,然后摸索出一条适合于民办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只有改革民办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制度体系,才能够让人事管理更为贴近当前社会实际的发展需求,从而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工作活力,来促进院校的发展。需要遵循创新的原则,抓住人事管理的重点,建立有效的绩效激励和考评体系,把握人才,加快民办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人事管理制度与流程范文2
一、人事管理概述
人事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阶段,是对于企业人事方面的管理、指挥、协调工作的总称。运用科学的方法、恰当的用人原则以及合理的管理制度,引导员工积极向上为企业发挥个人能力,并保障员工的各项合法权益。企业强调人事管理,主要就是依靠主观思想和经济效益的引导,对于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进行合理地运用。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还有帮助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充分的激发员工的自身潜能,帮助员工对于企业产生信任感,以此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企业的人事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对岗位、任务进行最优化的协调管理,以此来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为后续的工作开展奠定基础。人事管理是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从招聘、培训、绩效考核以及激励形式进行分析,逐步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进步,帮助员工培养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在促进企业经营效率的同时,为员工人生价值的实现铸造平台。
二、当前企业人事管理存在的误区
1.企业对人事管理不够重视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工作还是依照对事不对人的理念,没有考虑到人员思想、情感对于工作效率的影响。另外,人事管理者对于员工的工作细节关注不够,使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因为粗心大意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最终导致因小失大的情况出现。又或者是对于具体的数字和文字的理解不够仔细,直接影响了后续工作的开展。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够细致,沟通交流的方式也不够灵活,最终导致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针对员工的日常管理考勤不到位,休假也不能严格的依照请、销假制度执行,严重地影响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各种政策的执行也不具有约束性。人事管理主要倾向于个别岗位,导致管理工作不能实现整体协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失去了引导效用,从而使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低下。
2.人力资源设置不科学,缺少相应的培训
现阶段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科学,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只关注了人员的招聘和劳动合同的签订内容,忽视了对于人员的培训提升工作。另外,企业自身没有形成完善的激励制度和奖罚制度,使得绩效考核工作逐渐的流于形式。对员工没有形成详细的考查,人员素养的提升没有详尽的记录。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没有相互结合,考评结果没有发挥出应有价值。人事管理工作重点没有结合实际的发展需求,市场信息、企业行为的反馈不够及时。实际的设计方案不能满足企业的相关经济活动需求,最终出现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
三、企业人事管理的创新发展思路
企业的人事管理流程比较复杂,用工渠道和形式也出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身份、性格的人员会形成特殊的工作环境,因此要不断的完善人事管理体系,用制度创建出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企业要对人事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创新,从用工的渠道、形式进行优化。人才招聘要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进行,所有的招聘信息应该保证公平、公正、公开。根据应聘人员的能力进行岗位的安排,即采用差异性的人事管理,为人员提供良好的晋升渠道,激发员工的上进心。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型,增强工作人员对于企业的归属感。企业的内部控制还要强调员工利益的保障,凭借规范性用工制度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在基层管理岗位上要推进同工同酬改革,照顾基层员工的心理情绪,否则员工的心理会出现不平衡,导致企业和员工的关系紧张。总之,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工作氛围是非常必要的。针对不同形式、不同种类的员工,要形成差异化的管理机制。运用先进的分工制度,提升企业人事管理的综合效率。
四、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未来努力方向
1.促进人事管理管理的优化和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开始重合,并且已经逐渐地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积极的进行人事管理模式的创新。促使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升级,为后续的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的管理人员要认识到人事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保证人事管理工作可以落到实处,定期地进行人事管理知识的培训。提倡企业人事管理人员积极地学习其他企业的优秀经验,充分地掌握现代化人事管理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地提升企业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同时,在人事管理向着人力资源管理升级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工作优势,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不懈努力。
2.创新人事管理制度
企业在健全人事管理的过程中,要制定完善的用人制度。逐步的提升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稳步提升,为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地打破传统思维对于工作的限制,形成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管理体系。运用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积极地学习和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吸引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参与到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之中。另外,要在企业建立起科学、高效的评价体系,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便利。企业的薪酬管理是激发人员工作热情的有效措施,也是企业人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合力的薪酬绩效评价制度。运用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手段,逐步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总之,新时期人事管理要向人力资源管理层面进行转化,建立起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3.提升人事管理效率
在现阶段的人事管理过程中,包含了招聘、录用、调整等不同的职能。这些职能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都对于提升人事管理效率有着重要价值。但是因为国内企业普遍重视的是招聘环节,对于后续的考查、培养等工作的引导不足。没有发挥出人事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引领作用,企业的管理层也不重视人事工作的开展,严重地阻碍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要对人事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积极地优化人事管理的内容,有效地展现出各个职能的特点。另外要完善人事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人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方案,将人事管理工作的侧重点放在人员素质提升的层面上。对于实际的人事管理效率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1.加大对人员的管理培训力度。企业的管理内容繁琐、复杂,对于人员素质的要求也是在不断提升。因此人事管理人员要积极的和各个部门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制定出完善详细的培训计划,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为后续工作的执行打下基础;2.加强企业的档案、合同的管理。企业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要严格地执行人事档案整理的规范。对于合同进行及时的续签和报送,从工作流程的层面上保证人事管理的质量;3.加强业务服务。要做好人员公积金等业务的办理,了解员工的最新动态,并做好相关政策的传达解释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要明确国内企业人事管理的误区在哪里,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完善的人事管理创新发展方案,配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形成正确的发展方向。进一步的提升人事管理的效率,促进人事管理工作的升级和优化。总之,人事管理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战略资源。要强调人事管理工作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人员提供更多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要全面的认识到人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进行管理模式的优化和创新,优化招聘机制。加大对于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企业人事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敏.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J].中国商贸,2014,(3):74-75.
人事管理制度与流程范文3
关键词:传统人事管理;现代人事管理;转变
人力资源是现代社会重要的资源,尤其是新常态下,人才在我国企事业单位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传统人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构建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华丽转变,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人事管理制度及其不足之处
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组织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日常的人员录用与离职、日常管理、人事安排以及人员考核等。传统的人事管理将人事部门作为一个成本控制的管理部门,通过控制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减少人事管理费费用来达到控制组织人工成本的目的,没有充分认识人才对于组织的重要性。
(一)传统人事管理重视对事的管理而忽视对人的管理
传统的人事管理注重对事的管理,而把员工作为管理和安排的对象,这与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相违背,缺乏对员工主观能动性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能有效的发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对单位办事效率以及经济效益提高存在不利影响。
(二)传统人事管理的内容以及方式不能适应新常态
传统人事管理明显地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缺乏整体性规划,而且也没有积极主动的管理措施,传统人事管理是被动保守的管理活动,在具体的实施中缺乏各级领导干部与员工的共同参与机制,不能有效发挥全员主观能动性,存在人力资源的浪费现象。
二、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事管理的差异
(一)管理理念不同
传统人事管理把人视为组织的一种成本和负担进行管理,企业会尽量控制人的成本降低人力资源投资,进而提高组织的效能。现代人事管理讲究以人为本,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战略的高度,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最大可能的激发人力资源的潜在能量;与传统人事管理相比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更具有科学性。
(二)管理模式不同
传统人事管理是一种被动和保守的管理模式,注重以事为中心,以满足组织需要为目的,对人的关注不够。而现代人事管理,是一种主动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注重以人为本,更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管理性质不同
传统人事管理由行政事务的管理转变而来,通常是有组织的人事部门来执行管理职能,高层一般不参与管理,导则范围较窄,缺乏战略前瞻性。现代人事管理一般有组织的高层领导来管理,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在了组织战略地位层面上,能更好的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更好的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四)管理内容不同
传统人事管理内容简单生硬,由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导致无论人员的招聘、录用还是培训、激励和考核等,都缺乏活力和挑战性,管理的流程固定,比较繁琐和枯燥。而现代人事管理由于注重以为为本,工作内容和范围都有所增加,工作性质也有所改变,更有利于管理人员开展人事管理工作,建立现代人事管理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进而更好地为组织服务。
三、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转变的探讨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把对人、对物、对事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来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事物全面发展的全过程。
(二)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包括人才的招聘、开发和激励考核机制,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制度,合理的配置人才,调动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可以实现对组织的贡献最大化。
(三)建立健全各项激励机制
在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经济社会,现代人事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激励机制,吸引、开发和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主要包括:完善人才配置机制。按照分工和适才适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合理配置,使员工学有所用,让他们有成长的环境,以增强他们对用工单位的向心力;完善酬薪机制。其主导是遵循“按业绩付酬”的原则,采用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办法,浮动工资与本人业绩、单位效益挂钩,也可采用按比例提成、利润分成及其他更为灵活的付酬办法;重视精神激励制度。激发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仅仅靠物质激励是不够的,要重视精神激励,应该深入员工的内心世界,通过构建符合人性的精神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当然,这里所说的精神激励,不只是那种传统的给予表扬或荣誉的精神激励,而是一种新型的赋予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员工能够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中的一员,由此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四)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需要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日趋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也一直在加速,组织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更多的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问题,积极的组织各种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才能保证单位及员工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要树立长远的教育培训的战略思想,形成一套科学长远的教育培训计划,对职工的智能、技能开发、培训、考核、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都作出硬性规定,这些规定要与单位的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直接挂钩,鼓励员工增长知识和技能以实现单位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之地。
(五)重视组织文化建设
伴随着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也要求组织具有独特性,具有自己的文化体系。用人单位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如果说传统的人事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的建立,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要特别强调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的加强,使用工单位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由此提高广大员工的文化素质,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通过文化建设氛围,形成一种具有共同价值观念与独特的组织文化群体,促使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及集体效率的发挥。
四、结语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经济社会,人才的重要性更加突显,未来的竞争必将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要想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组织把握住人才这个重要的资源。因此,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必须要转变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转变管理观念,建立科学的考核管理机制,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只有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出现代人才资源的潜力,更好的服务于组织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兄武,徐银香.高校人才资源管理的创新路径[J].管理观察,2008(7).
[2]陈家田.人力资源管理背后的人生感悟[J].中国研究生,2007(01).
[3]李欣.浅论人力资源管理中伦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08,(02).
[4]木永跃.高校人才资源开发探析[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4)
人事管理制度与流程范文4
关键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 服务意识 信息化管理
高校的人事档案是高校的人事部门对于高校的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依据,在高校的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个高校一定要重视人事档案的管理,在日常的工作中严格按照人事档案的管理制度对于人事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促使管理人员更加全面、真实的了解高校的人才,以便能够充分发挥教职员工在高校日常管理和教学中的作用,以促进整个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1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档案管理不规范
我国各个高校对于档案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着偏见,学校的领导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将一些不具有档案管理的专业素质的人员安排到档案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整个档案管理的操作流程,有些人甚至有资料上的污点,在思想上对于档案管理的工作十分排除。在日常的方案管理上十分随意,没有按照档案管理的规定按照不同人员的档案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甚至在档案资料的制作上经常会出现格式上的错误,出现许多有歧义的个人信息。还会管理不善丢失教职员工个人资料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高校的人员管理。
1.2管理条件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档案管理依然采用传统的使用纸质资料记录人员的信息,在档案柜内集中保存的档案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程序十分繁琐,还会出现很多的资料流失的现象,不利于高校的人员管理。在档案的管理方面主要存在着以下的问题:第一,人员的流动性大,大部分高校都缺乏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第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不利于提高档案的管理效率。第三,档案的查阅程序比较繁琐,需要经过部门领导的审批,使个人档案的利用率比较低。
1.3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普遍不高
人事档案的管理具有一套严格的操作流程和技巧方法,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档案学的知识,并有极强的知识运用能力。我国目前的档案管理的人才十分稀少,加之高校的领导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轻视,在档案管理部门安排了很多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技能的人员,对员工的档案管理比较随意,缺乏档案管理工作的严密性、连贯性和真实性,对于档案的利用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损害。
2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源
2.1高校领导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在我国高校的各个部门对于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十分轻视,对于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是导致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很多领导并不是档案管理的专业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的流程、方法不是很了解,在加上受到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可有可无的思想的影响,对于支持人事档案的管理缺乏主动和热情,使得人事档案管理的资金和人员投入方面出现了不足,很多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进展。
2.2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人才,很多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并不能根据国家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和高校目前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使得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定,在档案管理的操作中具有随意性。
3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与模式创新的主要措施
3.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事档案管理意识
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与模式创新对于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加强各个部门的档案管理意识,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1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要使人事档案的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重藏轻用”的思想。在提高自身档案管理水平的同时,对于档案管理进行有效的创新,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积极关注档案管理领域的新的动态新的信息,以实现档案管理的与时俱进。
3.1.2加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的宣传,普及档案管理的知识加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的宣传是促进财务管理有效进行的重要措施,通过宣传教育可以增强教职员工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使人们了解档案管理的具体细则。对于高校的工作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常识的宣传,为档案管理人员顺利进行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使其理解档案管理对于学校选拔人才的重要作用。
3.2创新管理方式,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未来人事档案管理的主要的发展方向。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各个高校要切实建立以人事管理为主的人事档案数据库,并且通过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人事管理的水平。
3.3规范管理制度
为了使人事管理工作更加规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规范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使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有一定的规范和准则做参考。第二,加强管理制度的宣传,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不仅要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严格遵守,还需要全体的教职员工共同监督和遵守。第三,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安全保密工作。
4总结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促进高校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在高校的人才任用和选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人事管理水平,学校的教职员工要认识到人事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规范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提高人事档案的信息化水平,促进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云庆,李晓丽,武丹.关于创新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与模式的探索[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4).
[2]董洁.信息时代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
[3]宋绍梅.创新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
人事管理制度与流程范文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11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023-03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高校人事管理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部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必须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相配套,与完善内部治哩结构相适应。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通过制度构建来确立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以实现民主管理、科学决策,提高大学管理绩效。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实际上就是指大学自身制度的建设和改革,而人事制度改革就是其核心内容。
一、高校内部治理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权利泛化
目前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基本上是按照“对上”思维,参照攻府模式设置各种机构,如党政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委、监察处、审计处、人事处、财务处、基建处等,导致行政机构庞大,使得行政权力无处不在,居于强势地位。随之产生的行政化思维和管理模式,使高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利长期博弈,难以制衡,权力边界无法明晰界定。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民主与法治,破坏了单纯的学术环境。
(二)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各高校发展历史与背景不同,在新建本科院校中,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现象更为突出。笔者通过对省内外几所新建本科院校的调研发现,高校目前基本教育规模人员为专业技术人员(教学科研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等。多数高校近几年都经历了转制或合并,建立了以综合大学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格局,使得目前人才数量储备明显不足,层次有待提高。如在教学科研人员中,部分教师只能进行一般课程开设和知识的传授,缺乏大师级的领军人物;在管理人员中,部分管哩者只能进行一般的日常工作运转,缺乏现代管理思想、管理能力及较高的整体素质。这种人力资源结构比例上的失调妨碍了学校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限制了学校发展。
(三)教职工缺乏积极性
作为事业编制单位,用人理念和用人机制较为陈旧,岗位积责权限划分不清,如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工作运转、岗位责任等界定不明,教育教学工作运行整体效率低下,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行政管理人员对行政岗位认同度低,工作能力提高缓慢,妨碍了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偏重于教师科研水平,教师授课水平低下,教学质量不升反降,影响了高校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运行过多依赖于政府,缺少自主权
高校具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组织性质,运行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投入,学校应该怎么运行和发展过多听从于政府,以迎合政府需求和官员意志,或多或少的忽视了学校实际发展需要,缺少应有的自主权。现行高等教育财政预算和科研经费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人事管理。
(二)人事改革受制于上层体制,缺乏灵活性
目前全社会统筹的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实行,养老、医疗、就业、住房等待遇仍然固化在单位内部,加之户籍、档案等制度改革滞后,真正意义上的人员退出机制事实上还难以建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受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现行体制和政策的制约,教职工和学校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用人终身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目标仍未实现,许多人在评上职称或提升职务后就安于现状,缺乏工作上的开拓与创新,影响了高校的管理质量和效率。
(三)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缺少规范性
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高校的制度难免经历逐步健全与完善的过程。体现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集中表现在岗位设置不合理,人才引进制度不健全,聘任工作流程不规范,分配方案不合理等方面,致使人事管理工作不到位,教职工权利救济渠道不通畅,人事争议频发。
(四)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缺乏激励性
高校一般将教职工分为行政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岗位两大类进行考核。行政管理人员考核内容较为笼统,缺乏针对性,年度评优评先存在轮流坐庄,考核变成了填表签字手续,不能正确考评出绩效高低;教师考核评价对师德方面的考核比重相对较小,对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奖励不及时,教学事故惩罚不到位,造成考核结果使用不够,难以真正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高校人事管理改革方向及建议
推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建立新的人事管理理念,强化岗位管理,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价,提高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多方面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推动高校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一)去行政化,简政放权
1.政府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这是处理大学与政府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应当减少政府干预,为高校简政放权。上级单位仅发挥服务、咨询、调查职能,将机构设置、专业设置、招生、人才引进等职责由高校自主决策。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实行人员编制备案管理,也就是学校可以在法定原则和编制标准确定的合理区间,自主确定用人规模或编制数额,报政府部门备案。
2.学校层面。在现代大学制度下,应当实现校、院二级管理,将管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使二级学院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拥有较大的决策权。在人事管理工作中,高校人事部门应由集权管理转向分权管理,由事务性管理转向服务性管理。根据“谁引进、谁负责”的原则,由院系承担教师引进及聘任工作,组织对引进人员学术水平、学科背景的考察,而人事部门严把人口审批关,最后由各院系与人事部门共同承担引进的责任与风险。
(二)全员聘任,岗位管理
《纲要》明确提出“要进行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的前提下,打破教职工身份的终身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是高校未来发展的趋势,应当把聘用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教职工与学校通过签订聘用合同,保证双方权利、义务的对等,使教职工把自己与学校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保证了教职工潜能的充分发挥,促进教职工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也为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优化人员配置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高校人事部门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战略发展需要对专业技术岗、管理岗、行政岗和工勤岗等不同类型的岗位进行具体分析,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工作岗位说明书和岗位任职资格。通过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权利和任职条件,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重点确定岗位工资等,通过公开竞聘,将适合的人聘任到合适的岗位,确保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
(三)精细管理,分层考核
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是推进高校人事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没有分类就没有管理,在分类基础上才能实现组织目标与岗位职责的内在统一,才能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高校办学特点,仍将各类人员的精细分类和科学管理分为两大模块,即管理人员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进行具体分析,以便于结合岗位管理根据岗位职责,按照不同考核标准,严格考核。
1.推行管理人员职员制。近年来,高校纷纷将职员制度纳入人事改革,初步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职员制度,普遍实行的职员制是“三等十级制”,侧重以行政职务对应职员等级。深化职员制度改革,要在理顺与各类专业技术系列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职员成长规律,畅通职员职业发展通道和空间,规范任职和考核评价标准。
2.专业技术岗位分类管理。施行教职员岗位聘用制是规范高校专业技术岗位管理的突破口,一些高校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率先按照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所拥有的不同特点和优势将教师职称分为教学型职称和科研型职称等类型,如中南大学在改革中将教师岗位分为教学科研岗、教学为主岗、科研为主岗、社会服务岗四类,充分体现对教育规律的尊重,获得了教师的普遍认可。
(四)优化分配,激发活力
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分配体制的改革。创新高校薪酬分配方式,要结合岗位聘任制,将教职工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及实际贡献直接挂钩,研究设计出能激发各类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管理制度,实施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薪资分配办法,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功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在制定奖励制度方面,要把握人才的高层次需求,使分配向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倾斜,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如对重大办学成果加大奖励力度,激发科研活力,充分发挥优秀拔尖人才在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畅通诉求,加强监督
人事管理制度与流程范文6
一、幼儿园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岗位结构参差不齐
长期以来,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非常重视教师专业培训,能充分挖掘教师潜在的教育能力,专注于个体的培养,有梯队的建设,但多指向教师队伍。虽然《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各省市幼儿园工作督导方案都对师幼比例有明确规定,但多数幼儿园缺乏对幼儿园整个组织中人力资源系统的通盘考虑,如教师与工勤人员的比例、高级教师与一级教师的比例等。此外,在人员配置上多依据经验行事,缺少科学、理性的思考,这些也制约着幼儿园的发展。
(二)岗位职责界限模糊
许多幼儿园对不同岗位的职责要求大多停留在实际工作要求或工作概述上,如应该做什么不应做什么,但对工作条件说明不足,尤其是对岗位的工作性质缺乏明确说明,很多时候会认为部门内人员应该知道自己的领导归属,不需要作出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一头多管或一件事多次汇报仍无结果而各部门相互推诿的情况,拖延了事情的处理,岗位职责不明晰往往会引起人员间或部门间的分歧,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由于多数幼儿园的人事管理多是兼职,并且是在教师中选任,很多从事人事管理的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多是老带新或边做边学,仍采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由于管理的定位偏差、管理的内容受限、管理的水平落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目前,幼儿园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否则难以实现幼儿园的长足发展。
二、幼儿园实施岗位设置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幼儿园多是以事管人,凭经验开展人事工作,对幼儿园人力资源缺乏系统的分析和管理。人事部、教育部在2007年颁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根据岗位设置的精神,应该科学设置岗位,坚持运行管理规范、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改革方向,建立适合单位各类人员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调动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可见,在幼儿园实施岗位设置十分必要。
首先,幼儿园岗位设置可以稳定和吸引人才。幼儿园岗位设置应遵循最佳组合、最优结构、最少数量和最大效益的原则,明确岗位及岗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在设置幼儿园岗位时,要做好岗位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幼儿园岗位任职条件和岗位职责,要以事为主,根据幼儿园事业发展为设置岗位的主要依据;要从全局出发,考虑幼儿园的师资队伍现状和长远发展,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切合实际;既要考虑师资队伍中的特殊情况,又要通过幼儿园岗位设置、竞聘上岗为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以使幼儿园岗位稳定、凝聚队伍、吸引人才。
其次,幼儿园岗位设置有利于加强履职考核。幼儿园岗位设置与幼儿园岗位职责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幼儿园岗位职责是幼儿园对每个岗位规定的竞聘上岗标准,它要求每个岗位对所承担的工作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详尽的说明。幼儿园履职考核是幼儿园人事聘任制的保证,考核工作跟不上,考核方法不得当,岗位就形同虚设,聘任工作同样会流于形式。幼儿园应加强聘后管理,依据岗位目标和岗位职责,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考核体系,采用定期和不定期、定性和不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严格考核,把考核与职务评聘、分配、晋升等结合起来,通过考核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考核应规范化,考核内容应契约化。幼儿园教职工按照合同履行职责,可激励教职工不断努力,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所以,岗位设置也能促进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
再次,幼儿园岗位设置可以健全岗位管理制度,进而保证岗位设置工作顺利进行。岗位管理主要是通过岗位设置、岗位数量和结构控制、岗位聘用、合同管理和具体管理制度实现。幼儿园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设岗方案和相关管理制度,使设岗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要保证政策的相对连续性,既不能朝令夕改,又不能因循守旧;既要保证岗位的相对稳定,又要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岗位设置。幼儿园要在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宏观政策指导下,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可行的管理制度,除坚持岗位聘用、聘约管理、科学考核、动态管理等管理制度外,可尝试在教师岗位管理中实行“少数人员终身岗位”制度、“部分人员长期岗位”制度、“非升即转或非升即走”制度、人事制度、部分岗位园内外公开招聘制度等管理制度。
三、幼儿园岗位设置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联系:促进相互配合
幼儿园管理的对象是人,幼儿园工作的性质是育人,工作中人与人之间一定会出现协作关系,而且幼儿园人员配置相对紧缺,很多时候一个人要兼顾不同工作。因此,在岗位设置中要考虑一人多职、一专多能、工作交叉的情况,部门不用分得过细。如,整所幼儿园可以分为行政、保教、后勤总务、厨房、医务部门等,岗位职责要细中有粗、粗中带细,既有与工作性质匹配的细项要求,还有不同岗位间配合的规定,让教职工间建立相互协作的关系,不要因为岗位设置将所有的工作割裂开来。
(二)推陈出新:打破惯性思维
为有效推进岗位设置工作,首先必须打破认为人事工作只是管人的惯性思维模式,摒弃人事管理保密化的做法,从着手之日起,将流程中各个主要环节公开化、透明化,要让单位内部人员明晓岗位设置的基本意义和作用,知道岗位设置不是针对某人而制定,而是立足于幼儿园的长远发展、改善人事管理的需要和激发人员活力的手段。其次,每一个方案的出台必须经教代会通过,并在园内公示,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向教职工宣传,帮助教职工理解内涵,达成共识。只有得到广大教职工的认可,岗位设置工作才有可能稳步推进。
(三)遵循规律:细化流程管理
在实际操作中,虽然岗位说明书从岗位名称、部门归属、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及标准、任职条件等许多方面对岗位进行详细约定,但由于幼儿园工作既有富于灵活变通的创造性,又有一定流程顺序可以遵循的规律性,可以根据教职工常规性工作建立人员工作流程要求,并将其作为岗位说明书的补充使用。在工作流程式中,我园从时间、工作任务、儿童培养等方面对教职工大块时间内的工作进行详细规定,如星期一上午7∶00至9∶00,主班教师的工作任务有清洁卫生、迎接幼儿来园、指导幼儿整理个人物品三大项工作,相对应幼儿有礼貌、自我服务、良好的情绪及生活习惯培养等五项目标。这些对不同岗位的具体要求不但理顺了岗位人员工作思路,而且可以让岗位说明更为清楚,也便于日常工作的比照检查。
(四)重视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岗位设置是一项专业的工作,作为事业性质的幼儿园的人事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和同时具备岗位分析与应用方面的专业能力才能完成(民办幼儿园的人事管理人员至少也需具备上述相关能力)。据了解,绝大多数幼儿园人事管理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对岗位设置缺乏整体认识。顺利地开展岗位设置工作,必须加强对幼儿园人事管理人员的培训,以此加强人事管理队伍的自身建设,全面提高整个队伍的政策水平和专业能力。
四、幼儿园岗位设置的步骤和有效策略
幼儿园岗位设置通过对幼儿园内部岗位研究、岗位说明,通过以岗设人、以岗选人、以岗定酬等手段明晰人员定位,促进人员间的良性流动等优化人员的利用,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调控,因此,合理的岗位设置是优化人力资源的有力保障。在实际岗位设置工作中,事业单位性质的幼儿园可参照国家、省市相关文件执行,其他幼儿园则可依据本单位的情况制定。在实际操作中,建议幼儿园应该重视以下关键步骤。
(一)全面深入调查,实现科学定位
岗位设置关乎幼儿园未来几年人力资源的配置与协调,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关系到幼儿园整体的发展。因此,在制定方案前必须对幼儿园的现状进行岗位调查、岗位分析、岗位分类和规范,了解员工的实际情况。如作为事业性质的某幼儿园,在进行岗位设置前,对整所幼儿园的部门数、职数、已聘职称人数和未聘职称人数、职资比例以及人员学历、经历等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当前幼儿园部门和人员实际情况、现有人员的结构层次,然后参照幼儿园未来规划进行比照,结合幼儿园未来发展中对人力的要求,如资职的变化、学历的提高、人员的培训以及由此带来的财政支出等,通盘考虑,再结合市里的有关文件对所有各部门人员进行结构调整。了解现状才能明确不足,未来定位准确才能有发展的空间,分析现状与科学规划是岗位设置的基础。
(二)详细制定方案,落实从严设岗
岗位设置方案一般包括四个方面:指导思想及原则、单位的主要任务及职责、岗位设置和组织实施。在此基础上,幼儿园可增加对现状的分析,以便在执行的过程中有据可依、有证可查。实际制定过程中,幼儿园还应尽可能地详细陈述岗位设置和组织实施两个部分,在岗位设置中可按工种设岗,也可按部门设岗位。如事业单位按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设岗。岗位设置必须从实从真,坚持最少化原则,以一名员工满工作负荷为单元划分工作任务;因事设岗,坚决杜绝因人设岗的思想,不设“人情岗”、“特殊岗”,但因部门工作性质不同,可根据部门情况进行统一协调,适当扩大。如保教部门因工作性质需增加机动人员,在原有定岗的基础上可根据工作任务考虑增加人手。同时,重视优化结构的原则,既考虑到幼儿园的实际,向保教部门倾斜,也要考虑后勤、医务等部门的需求,关键是高、中、低结构比例的划分。合理的结构,才能既使岗位发挥经济、协调、科学、高效的作用,又让教职工有自我发展的空间。此外,组织实施部分应详尽、客观公正、公开,领导小组、领导成员的职责、时间安排、实施细则及注意的问题都应该科学论证、充分表述,依方案推行,不要边做边改,引发员工的误解。
(三)借动态管理制定岗位说明书
岗位工作分析是对某项工作进行完整地描述和说明,而岗位说明书则是对岗位的完整阐述,基本包括了岗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环境、处理方法以及对岗位工作人员资格条件的要求所作的书面记录或文件。在制定的过程中,为保证说明书的有效性,应以动态管理为原则开展。在制定岗位说明书时,先细化完善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并制定详细的岗位工作流程,让不同岗位的人员了解一日工作中各时段的工作重点,并经多次修订,以此为基础分析不同岗位工作重点与差异。同时,借鉴动态管理思想理顺岗位说明书,按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过程循环改进说明书,使之由动态趋向稳定。如,第一次制定初级说明书时由下至上完成,由各年级主任收集信息完成,并将之投放运行,一个月后反馈意见进行改进,之后由幼儿园人事部门完成第二稿及中级说明书,再次投放使用两至三个月,结合环境因素、工作实情、考核标准进行修订后形成定稿。经过三个阶段的动态评析和改进后,岗位说明书能突出本单位的特性,也更贴近于实际,既可以反映组织对岗位的要求,也体现了教职员工的意愿。
参考文献:
[1]朱家雄.中国基础教育学科年鉴・学前教育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2]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7〕59号).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