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决策树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决策树法范文1
关键词:教学;时间管理;联动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虽然推行素质教育多年,但应试教育制度下的思想残余仍然深深的影响着教学管理的每一个方面。不论是从考试还是从平时的教育测评无一例外的是基于分数高低的管理效益模式,而这种管理模式更多的是采用经验管理的方式,缺乏其应有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造成了大量的时间资源的浪费和教学内容的冗余,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也使管理人员疲于奔命。从这一方面讲也是造成学生减负失败的原因,而国家明令禁止的学校补课问题,可以说是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解决,学校补课现象和社会性补课现象仍然广泛的存在,随之带来的社会问题在此不多累述。另一方面讲,教师的负担和带来的问题也随之加重和增多,许多教师因为教学时间管理的不规范,以及不合理的教学时间规划,超常时间工作,从而造成了教学效果额降低。再加上教学负担的加重也必然使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质量下降。从而整个学校的教育效果也就可见一斑了。而所谓的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清华北大的学生几乎成了一个学校教育成果的唯一倚仗,当人们去考察一下这些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工作时间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虚假的教育繁荣,迟早是要出大事的。所以这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从学校管理角度上看,随着新一轮教改的进行,在思维惯性的影响之下,由于新的高考政策迟迟没有出台,造成了学校时间管理的盲目性,经验性管理模式程度加深,以此带来了学生和教师的整个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在实际的教学管理活动中,分班教学的情况仍然广泛的存在于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下,由于学生基础和师资水平的不同造成了教学测评上的分级测评现象,或许本身这种管理方式在体制和机制上是可以很好的运行的,在此我并不赞同分班的这种体制,因为这完全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违背了学校教育的初衷,而分班教育和分级测评会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冗余和教学过程的冗余。举个例子,有些学校的火箭班的学生和普通班的学生,由于自我基础和教育师资的差异会导致教学进度的严重不齐,学教测评时间难以把控,从而增加的整个时间管理的难度,使得老师和学生在这种恶性的管理体制下疲于追赶教学进度或者处于教学等待状态。再有的就是为了教学测评的回课式教学复习,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浪费教学时间。从具体的教学角度上看,最常见无非是由于现在教材的版块设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教学的难易程度很难把握,而又缺乏一个有效的机制去解决这样的问题,从而造就了高一年级的课程就教到了高考级别的难度这样非理性的现象。没有标准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基础,没有思想观念和具体的改革目标,教学目标。基于考试的教学活动,因为考试制度的不明确造成了改革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学管理者的多重盲目。因此改变教学活动的目的和确立教学活动的新理念才是具体改革成功与否的基础,而对应的实施性改革方案的施行才是此次改革的关键。因此新的教学改革中教学管理问题应当放在整个教改的重中之重,开发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配套的运行机制是现在教育改革,尤其是学校时间管理方面的首要任务。从上述的对改革前和改革过程中的教学时间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本人认为,要解决目前改革中出现的教学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新的时间管理理念和理论的确立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它关系到整个改革方案中教学管理的实施和成败。
一、管理学原则在学校教学时间管理中应用
(一)组织原则
根据国家此次教改的目标和具体内容,笔者认为我们要培养的人的内涵和才干,才是我们整个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而不是分数。考试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在目前体制下算是一种比较公平的方式,但是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观念。教学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因此,合理的组织设置和人事安排才是保障理念意志执行的基本力量,而正确的确立符合以人为本的具体教学目的和开发实现目标的时间管理方式方法才是保证其有效的实施和贯彻,只有这样才不是一纸空文,这是时间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机制原则
有了合适的机构设置和人事安排必须要有配套的机制保证时间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和运行,机制的建立本身应当是一种采取实验性的方式进行,而不是一套机制用一百年的固有模式。它会随着改革的而深入而不断的变化和完善,这也是时间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三)测评原则
教学时间的管理必须有一套总体的教学评价系统与之相适应,用以保证教学时间管理与教学效益管理的有机结合。通俗一些讲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教学时间管理的整个管理体系,使这种管理手段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因此需要教学测评系统的支持。这是整个时间管理与教学效益联动的核心。
(四)系统性原则
整个教学时间管理本质上是一个教学管理系统在某方面的应用,也就是一个系统的一种功能,而系统本身有很多功能。这就涉及到与其他功能的兼容问题,这里有事是管人的系统,所以设计到人事方面的调度是很多的,因此建立的时间管理方案应和本身的人事管理体系相适应,否则将会出乱子。
二、教学时间管理和教学效益联动体系的建立
由于教学的时间管理最终应当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要建立必要的教学时间管理和教学效益的联动体系。而此体系正常运行和发展才是实现教学时间合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整个教学时间管理和教学效益的联动体系包括以下几个结构:A教学时间计划制定结构;B.教学时间计划方案决策结构;C教学时间计划执行结构;D.基于教学效益的教学时间管理评价体系结构;G基于教学效益的教学时间管理修正体系结构。
(一)教学时间的计划结构
以往的教学时间管理,也可以说是教学计划的罗列,基本上是以经验为基础的管理计划模式,本文通过引入管理学的模块化管理方式,工程学方面工期的计划方法],以及采用决策树的决策形式制定相对最佳的时间管理策略,以此来达到用最为合理的时间,来完成相关人才培养的目标。
1、管理学思考维度在教学时间管理体系建立的应用:
在建立一套管理体系的情况时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维度有以下四个方面:(1)这个体系是以怎么样的组织形式建立的,也就是说管理的部门有哪些,支持的部门有哪些,体系的参与者有哪些,和配套的硬件设施。(2)这个体系是采用怎么样的人事制度和调度方式,以及配套的相关规定。(3)这个体系应该通过怎么样的机制去运行从而达到管理目的。(4)这个体系采用怎么样的控制,评价以保持体系的活力,发展与完善这个体系。
2、管理工程期的计划方法在教学时间管理中的变式应用:
这是整个时间计划的核心,它决定着教学时间的具体分配问题,笔者认为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必须分解教学内容,成模块化分解,然后确定模块的教学时间。然后系统的整合模块[4]的教学时间,完成对时间模块之间的理论衔接性调试。最后完成整体时间计划书,进入下一阶段。
(二)教学时间计划方案的决策结构
在时间计划方案中,决策树[3]方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决策树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的来生成的。每个决策或事件(即自然状态)都可能引出两个或多个时间,导致不同的结果,把这种决策分支画成图形很像一棵树的枝干,故称决策树。决策树提供了一种展示类似在什么条件下会得到什么值这类规则的方法。比如,在贷款申请中,要对申请的风险大小做出判断,图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建立的一颗决策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决策树的基本组成部分:决策节点、分支和叶子。决策树很擅长处理非数值型数据,这与神经网络只能处理数值型数据比起来,就免去了很多数据预处理工作。所以如果变式的应用到时间管理决策上也就是在时间管理方案提出时,有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案,这些方案各有优缺点,因此利用决策树的方法可以得到较为科学时间管理计划方案。降低新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教学风险,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来举一个家到单位的简单例子,如下图: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路程和时间管理目标问题,从上图的决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决策树方式可以清晰的反映出我们方案的优缺点从而使我们在更为合理的时间内达到我们的目的,而又不会浪费时间和走弯路。不过这种方式较为依赖于以往的数据,因此运用计算机技术,记录和处理教学评价中得到的数据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也对教学管理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还是时间管理的计划性管理,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一些计划以外的事情。这就涉及到应急计划的设计和过程花时间管理的方法了。例如:突然发生不可控的时间导致学校教学时间需要延长,或者缩短的这种情况,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计划继续进行显然是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因此实时的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时间的联动关系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制定应急时间安排在时间管理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柔性时间管理方式。
(三)教学时间计划的执行结构(运行机制)
要想保证教学时间计划的顺利实施,与之配套的教学时间管理运行机制则必不可少,下面基于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笔者提出一套教学时间管理的运行机制。
1、学校常规的教学功能性组织有以下几个单位:
A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B教务处(有些学校也称教学管理处);C各年级主任;D各学科组
以上各个教学管理单位的在时间管理中的职责:
1)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审查,批准教学时间计划书的实施和对计划重大变化的审查和批准。
2)教务处:根据下属上报的教学时间需求书,采用工程化时间管理计划方式和决策树决策方法,制成教学时间计划书报予主管副校长批准后,给予下属教学时间计划安排书,并监督其直属下属的执行情况,协调全校性教学时间计划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3)各年级主任:接到计划书之后联系本年级学科组组长制定各学科的教学时间计划安排,并监督指数下属的实施,不再上报教务处批准协调本年级组内时间计划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4)各学科组:通过教研形式制定教学时间需求计划书,采用集体备课,长时备课的方式保证教学时间计划能够得以实施,由学科组长协调本组内的教学计划实施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2、具体教学时间计划的全程运行方式
由各学科组通过教研方式向年级主任提出教学时间申请,然后由年级主任结合各学科的时间申请,整合成时间需求总体报表,提交至教务处。教务处再根据全校的教学时间需求情况,采用工程化时间管理技术,给予时间总体安排,采用分区课程[5]安排的方式给予年级主任书面时间刚性计划安排。由年级主任和学科组组长共同完成最终的教学时间计划表和教学进度表(这种安排需要是柔性的时间安排)。各教师和科研组根据所得到的的教学时间计划表和教学进度计划表,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务处通过教学计划评价体系结构对整个计划运行情况实施实时监控,对教学工作的进行实质性指导,并适当调整教学时间计划表。
综上所述,教学时间管理是整个教学管理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精细化的时间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减轻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的负担,而且在教学效益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这种管理手段的行动准则,刚柔并济的时间计划方案是使这个管理策略得以实施的基本保证,管理人员的尽心尽责和整个教学活动人员的积极参与是这套方案得以实施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P67-89
管理学决策树法范文2
【关键词】 计算机 数据挖掘技术 开发
引言: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是基于计算机原有的功能基础之上,融入了一些统计学理论,使人们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在众多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信息中抓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数据。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社会整体的进步,引领了社会各个领域内的数据量潮流,人们要想在无限的数据中采集有用信息,就必须深入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研究。
一、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开发流程
1.1明确数据挖掘目的
由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开发具体的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需要明确数据挖掘目的,进而选择对应数据库。因为在开发过程中,不同的数据挖掘目标需要依靠不同的挖掘技术数据算法,如果目的不明很容易造成最终开发结果的偏差[1]。
1.2数据选择和预处理
明确数据挖掘目标、数据库后还要对所持有的数据进行选择和预处理,数据选择是要将数据中的部分信息纳入数据挖掘研究范围内,预处理是将这些数据中的错误信息进行删除和修正,确保列下有用信息。
1.3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过程中要有两个步骤,其一是根据挖掘目标确定接下来要利用的开发技术和采用的算法,其二是在确定了挖掘技术和数据算法后构建出数学模型,以此来推动挖掘技术的开发。
1.4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的最大作用就是对开发出的数据挖掘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对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成果进行检测和验证。如果数据挖掘结果不能够达到数据挖掘开发目的要求,就要及时进行修正,如果数据开发结果符合数据开发目的要求,那么就可以将其投入到实践应用之中[2]。
二、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开发
1、可视化技术开发。要想得到有效的信息,就需要从计算机系统中获得的信息入手,但是当前的网络信息中存在不少的隐性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得就要依靠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采用计算机挖掘技术可以有效的抓取隐性信息的某些特征,当利用散点图的方式将这些隐性信息表现出来。所以可视化技术是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开发项目中的一个重点。
2、联机分析处理。网络是复杂的,其中的网络信息和数据更是十分的庞杂,要想快速、准确的抓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需要依靠联机分析出不同地域和时段的多维数据,联机分析处理方式需要依靠用户的配合。在处理多维数据时,需要所有计算机用户自行的使用或者筛选出分析算法,利用这些分析算法对数据做处理,这样对探索数据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决策树。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中需要对决策树进行规则化建立,决策树是一项重要的开发项目,因为决策树的作用是发挥预测和分类的功能,对所处理的数据信息进行具体的预测和分类。目前开发的决策树算法已经有很多种,主要有SLIQ、SPRINT、ID3、C4.5等,SLIQ算法具备连续性属性,还可以对数据做出具体的分类,SPRINT算法与SLIQ算法有同样的功能属性,并且这两种算法可以通过大型训练集对决策时做出归纳[3]。
4、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在开发之中借助了医学神经系统的研究结果,将人体神经元研究脉络通过技术处理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神经的研究,并且经过一系列的深入探索,目前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计算机中研发出的神经网络是安全输入、输出和处理单元三种类型进行规划的,这三个层面代表了计算机神经网络系统,当前的开发结果中显示,可以利用计算机神经网络技术实现数据的调整、计算和整理。
5、遗传算法。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中借鉴了许多其他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方向和理论,在自然学科中,生物基因可以通过遗传中的不同变化促进后代的自我优化,利用这种思想理论,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中也可以通过对不同模型进行组合、演变来创新开发出新的数据算法。
结束语: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属于当前社会中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数据挖掘技术已经被各个领域广泛的应用,并且其功能得到验证,极大的促进了社会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相信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将会得到更多方面的创新研究和开发,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夏天维. 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及其应用探究[A]. 《Q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1.
管理学决策树法范文3
二元式授课模式
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一些经典的统计方法和典型评价技术,其中包括: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常规综合评价方法以及当代相对评价技术———数据包络分析.考虑到一般管理学院的学生在学习数据分析方法上的困难,为了使他们在学习初期不至于“知难而退”,有必要遵循“师傅领进门”的原则.与此同时,更要帮助学生了解为什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要学习数据分析方法?管理建模的实践意义何在?数据分析与企业管理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现在学习的数据分析技术与以往学过的基础数学类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应用统计”、“运筹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统计分析技术与数据挖掘之间的关系、数据挖掘与专业课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之间的关系、各种数据分析技术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从不同角度的阐述,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目标,将大学阶段学习过的各种专业基础知识拼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一个完整的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知识积累过程.授人以“渔”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范式,这是研究型教学所倡导的平等参与教学组织形式,而课程的组织形式为能力导向型[3].比如,当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了常规的评价技术之后,学生很快会发现进行综合评价的关键是首先应该建立有效的与评价目的密切相关的指标体系.于是,在完成“常规综合评价方法”的讲授之后,安排一次讨论课,论题就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选择问题”.学生按照下列要求去准备讨论资料:(i)选取评价指标的一些原则;(ii)定量指标的筛选方法;(iii)给出5—6个评价指标体系;(iv)给出2—3个评价体系建立的依据;(ⅴ)按其中一个评价体系收集数据并给出评价结果.资料可以来自教材、网络,还可以来自发表的学术论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形成PPT课件,在讨论课上向全体学生和教师汇报,听众可以随时提问并参加讨论.这种学习范式基本具备了研究型教学的基本特征,比如问题性、过程性、参与性、开放性、能动性、独立性等[2-3].又如,在进行“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时,通常要求指标是数量型的.当含有定性指标或全部是定性指标时,又如何进行分类呢?通过这个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寻找新的数据挖掘技术———决策树,并将其作为讨论课论题.学生按照下列要求去准备资料和PPT课件:(i)决策树的概念和基本原理;(ii)举3—4个例子说明决策树的应用;(iii)利用一个简单的数据集,说明决策树的建立过程;(iv)利用实例和一种统计软件建立决策树.其他讨论课论题还有:“数据挖掘方法———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各种统计软件与数据挖掘软件”、“各行业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问题”,总计六个论题.讨论课的顺序也进行了精心安排.由“常规综合评价方法”引出讨论题“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选择问题”;由“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引导的讨论题是具有同种功能的非统计类数据挖掘技术“决策树”和“神经网络”.在介绍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时,所使用的课堂演示以及上机实验软件是比较常用的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为了使学生对统计软件和数据挖掘软件有个更加宽泛的认识,设计了讨论课“各种统计软件与数据挖掘软件”.与“常规综合评价方法”类似,在采用“数据包络分析”进行相对评价时也会遇到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确定问题,而且不同行业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建立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数据包络分析”之后的讨论题就是“各行业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问题”.作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一种评价技术,层次分析法在项目管理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决策工具.在与本课程同时进行的学位课“IT项目管理”中,学生们已经深有体会.为了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评价技术的认识,最后一次讨论课设计为“层次分析法”.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课,将课上主讲学生小组的表现记为平时成绩.无论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还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教学过程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4].一方面,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取学生的各科成绩信息,并在实验课上利用各种统计方法加以分析.由于涉及到保研排名,因此,学生愿意与教师合作提供它们的学习成绩信息.另一方面,通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头脑风暴”式的对话,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新知识的传递与共享.
考评体系的改革
本课程的总成绩包括平时成绩(40%)和小论文成绩(60%),考评体系充分体现学生间的合作性学习原则.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扩展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三人或二人一组参与命题讨论的形式课堂完成.本次共有34名学生,采用学生自主分组策略[5],分成了12组.通过抽签方式决定每个小组的讨论题,为了便于比较,每个讨论题由2个小组完成.当两个小组完成讨论后,其它十个小组和教师给出评分.教师评分占60%,学生评分占40%.学生各个小组的评分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求平均值的方式得出.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本课程将考试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考试采用与数学建模竞赛相同的模式形成小论文.选题范围包括:(i)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中的建模问题,包括电子商务、电子政务、ERP实施等;(ii)生产管理领域中的建模问题;(iii)风险管理领域中的预测与评价问题;(iv)政策评价等.这些问题不囿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实时性.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提交研究报告.本次教学设计了三个题目.第一个选题是“电子商务网站的信誉评价模型”.题目设计的背景是:目前电子商务网站方兴未艾,大有逐步替代传统购物模式之势.在网上购物时,人们常常根据网站的钻石和皇冠的数目来确认网站的信誉.网站钻石数目是由买家的好评、中评和差评的数量决定的.为了获得好评,卖家常采用下列欺骗手段:(i)花钱买好评;(ii)逼迫买家给好评;(iii)亲朋好友赞助好评.要求学生设计一种管理模型,一方面能够有效地预防卖家采用各种欺骗手段获取信誉得分,另一方面还能真正地反映商家的信誉,确保电子商务在我国健康地发展.第二个选题是“我国金融机构的效率评价模型”.金融机构的效率直接关系到经济市场的效率和安全.这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就是美国金融企业房地美、房利美以及雷曼兄弟的债务危机.要求学生利用上市银行的投入产出数据,对我国主要金融机构的效率进行评价,并为各家机构提供整改策略.第三个选题是验证西方经济市场主要论断———“股票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股票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是西方经济市场的著名结论.由于中国的经济市场体制、监管策略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市场与西方市场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要求学生利用中国进入WTO以来的经济指标与股票市场各种指标验证这个论断在中国的适应性.第一个题目是电子商务中一个典型的管理问题,既涉及管理模式的建立又涉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择,第二个题目属于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课题,而第三个问题属于宏观经济问题,但不要求学生仅仅限于这些题目.由于课程结束时,恰逢东北三省的数学建模竞赛,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完成小论文.本次东三省数学建模竞赛题有三个题目.A题题目是“企业的营销管理问题”;B题题目是“走遍全中国”;C题题目是“封闭系统的货币分配问题”.A与B题都可以归类于管理决策问题.A题属于营销管理决策;B题属于物流管理决策,它们恰好弥补了前三个选题中管理决策问题不足的问题.尽管这些题目与数据挖掘无关,但对问题的探索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三个选题具有共通之处.12个组中有2个小组选择了数学建模竞赛题,5个小组选择了第一个选题,4个小组选择了第二个选题,1个小组选择了第三个选题.
学生反馈与调整措施
管理学决策树法范文4
一、相关研究
目前,学生的能力评价比较流行的方法有泰勒评价模式、综合测验等。其中,综合测验方法是在20世纪被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的,包括能力测验和学科知识。能力测验用于检验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包括兴趣爱好,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学科知识用于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这些评价方法还主要应用在学生的课程成绩与奖学金评价中。而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较少被提及和使用。效用理论包括两部分,即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时所感受到的心理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以直接计量,因而其大小可以用基数表示。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具体衡量,而只能表示满足程度。它只关心一个偏好,而不是关心数量之间的差距。因此,效用应当用表示偏好的序数来表示,序数效用论是一种定性分析。本文提出的全面评价方法包括能力测验和学科知识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学生的主观意愿和客观实际数据,以及学生课程成绩,课外活动数据统计整理。所有这些获取的数据作为数据挖掘的数据,对整理所获取的数据依据决策树方法,得出科学的就业指导建议。随着人们积累数据的不断增加,数据背后隐藏的知识更加需要被人们找到。数据挖掘技术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产品营销、金融等领域,但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得较少。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非常有效,决策树是用于分类和预测的一种数据挖掘方法,它是通过归纳和学习现有的无顺序、无规则的实例,从而推理出决策树的一种数据挖掘模型。本文基于全面的学生评价结果采用数据挖掘中决策树中的QUEST(quickunbiasedefficientstatisticaltree)方法进行挖掘。并以学生考研工作为例对实际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得到对学生考研指导的有用规则。
二、基于全面评价的学生就业指导研究过程
就业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主观意愿、生源地、学习成绩、社会工作、个人特长等。这些数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学生的主观数据和生源地等数据,从学校的成绩管理系统中获取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数据,从社会工作成果获取相关的能力数据。全面评价方法评价的数据包括主观数据和客观数据。其中,学生的主观数据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及访谈获取;学生的客观数据通过问卷调查、成绩数据以及能力数据获取。这里能力数据又被划分为学习能力数据、创新能力数据和工作能力数据。基于以上所述,就业指导数据研究过程如图1所示。图1中表示就业指导包括数据研究过程两步。步骤1数据清洗、整理和评价;步骤2数据挖掘。其中步骤1包括5个部分:1.1学习态度数据评价;1.2学习能力数据评价;1.3创新能力数据评价;1.4工作能力数据评价;1.5研究结果数据评价。这些数据主要通过预处理方式将原始的成绩变换为偏好方式表达,基于序数效用理论进行变换和分级。
三、基于就业影响因素的全面评价方法
1.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评价学习态度数据和学习能力数据都是通过学生的实际客观成绩中抽取、整理和评价得出的。通过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获取到所有的成绩数据,考虑到不同科目试卷难度不同的原因,可能会造成整体成绩不同。因此,基于序数理论变换初始成绩,原有每一个科目的成绩由高到低排序获取序号(如果成绩相同则序号相同)。所有的初始成绩被变换为序数。对于分方向的专业课,排序前使用公式(1)对原始成绩进行统一。学习态度数据评价是将所有大学期间学过的科目都作为考虑因素,按照上述方法变换、排序评价。学习能力数据评价只考虑考研相关科目包括专业基础课和本学科考研专业课,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变换评价得出最后的评价结果。2.创新能力评价根据访谈和专家判断的方式得出高校中具有创新意识的同学,热衷于参加创业团体进而组成参赛队伍进行各类专业比赛。因此,本文创新能力评价是通过学生大学期间参加过的所有专业比赛量化,具体评价方法是根据取得的比赛成绩按照比赛的积分规则进行累加排序。计分规则参考学校奖学金评价制度得出,如表1所示。根据专家知识将所有的创新能力按计算结果序数分为5组。该属性标号为1~5。其中1表示创新能力最好,5表示创新能力最差(没有参加过任何专业比赛的同学划分为5)。其余的按照层次聚类的方法分成4类。聚类后各组数据按组内平均分从高到低排序,以此标记为1,2,3,4。3.工作能力评价在人力资源管理学上,工作能力是指对一个人担任一个职位的一组标准化要求,用以判断其是否称职,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做事的质量和效率。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是通过个人行为表现出来的。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评价是通过收集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的各项社会活动,承担的社会职务,按照给定的评分规则进行计算排序。评分规则如表2所示,每一项不同活动不同职务重复计分。根据专家知识建议将所有的学生社会能力按计算结果序数分为5组。该属性标号为1~5。其中1表示社会能力最好,5表示社会能力最差,其中5表示大学期间未曾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并且未承担过任何社会职务的学生。其余按照聚类的方法划分为4类,每类成员计算平均积分,按照积分高低进行标注依次为1~4。4.结果数据分类标注问卷调查是通过书面形式见解获取研究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也被称为“书面调查法”。首先,向被访问的人员分发问卷、再对问卷结果整理并统计。问卷设计时,遵循具体性原则、单一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具体问卷如表3所示。将问卷调查结果与实际考研结果数据行分类结果标注,本文划分为4类:考取985院校、211院校研究生标注为1,考取一般院校研究生标注为2,希望考研但实际未考上研究者标注为3,没有报名考研标注为4。
四、基于院校计算机专业考研为例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S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该校是一个三本院校,入学时分数线接近二本院校录取分数线。数据来自该校2015级计算机专业共94人。获取94人在校所有学科的学习成绩、学生职务、社会实践、参加比赛的数据。由于所收集的数据存在噪声。因此,对于实际收集到的数据在预处理环节中做如下操作,对于旷考和违纪的成绩按0分记录。根据这成绩数据和能力数据按照2~4节的评价方法进行变换,按照文中的评价方法将考研结果数据进行标注。评价的结果数据表部分数据如表4所示。基于表4数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算法过程中指定自变量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因变量为考研结果数据,增长方法采用QUEST方法。是用交叉验证方式进行验证。使用SPSS软件构建决策树结果见图2所示。通过分类结果产生分类规则,从而更好地辅助就业指导。以上分析发现规则,决定是否适合考研的最关键因素是学习态度,学习态度为1级的19人中意愿考研人数14人比例较大且成功率较高。对于是否应该考取985,211这类重点院校的研究生,建议参考学生的学习能力指标,学习能力为1级的同学,可以尝试考取这类重点学校的研究生,而学习能力低于1级的同学,建议考一般高校的研究生。对于学习成绩低于1级的同学中有考研意愿的比例明显较低,而且考研成功率低,这些同学工作能力为1~4级即积极参加其他各项活动或工作更多同学中希望考研,但是考研成功率较底;相反平时不积极参加社会工作的同学,如果有意愿考研,反而更容易考取研究生。创新能力对于是否应该考研的影响较低,就业工作中考研指导可以不考虑该项评价指标。
五、结语
管理学决策树法范文5
【关键词】标准化 反馈系统 决策树 绩效评估 数据分析
1 检测时间的确定
目前,各检测机构普遍实行标准化的检测流程,主要依据相关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制定本实验室开展检测项目的操作规范,来规范检测活动,使不同检测人员能够按照统一的操作要求开展检测工作。在标准化的检测过程中,包含一项衡量检测系统运行效率的尺度――“检测时间”。“检测时间”可以通过多人依据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对市场上主要类型的被检测设备进行检测,从而获得多个检测时间ti,得到其平均检测时间
。并不要求平均检测时间非常精确,仅将其作为一个参考值,通过检测技术的不断提升,将其与之前的数值进行比较,使得计量机构拥有评价技术改进与否的参考对象。同时,计量机构可以根据外部市场环境和计量机构内部实际检测情况有计划地提升检测效率。
2 增加管理幅度
计量机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壮大,负责检测的仪器设备覆盖医疗卫生、安全防护、贸易结算、环境监测等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计量仪器在种类和数量上与上世纪相比,都已越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而且,还将以更快的速度发生变化,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现在,大多数计量机构依然延续之前的管理模式,以机构最高管理者为核心,下设分管副职负责多个科室,每个科室设一位科室主任负责某一领域内的检测项目,各科室内包含多名检测人员。早期这种管理模式的结构清晰、责任明确促进检测活动的开展,但是,随着检测工作量的增加,计量机构要么出现人员不足,要么因为人员大幅增加,不得不在科室主任下面再设副主任,将某一领域检测项目再进一步细分。此外,各科室主任可能要同时肩负管理和技术两方面职责,各科室的发展必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而且,这种效应还将不断向上一个管理层叠加,最终必将使得计量机构变得越来越臃肿,运行效率则越来越低。
解决的办法可以采用增加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将管理职能与技术职能分开,明确检测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责任。检测人员依据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完成法定的工作时间范围内所要求的以“检测时间”作为衡量标准的仪器设备总量;技术人员依据计量机构的技术水平和发展需要制定和开展相关方向的研究工作,以提升机构的检测能力;管理人员则根据外部市场的变化和本部门需要做出政策和人事方面的调整,以及为本部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整个计量检测活动过程中,检测人员不需要知道其他人员的工作内容,计量仪器到期后,系统将其信息自动按排给适合的检测人员后,检测人员只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工作量,以此作为其领取工资报酬和各种奖励的可靠依据。在系统有效监督管理的基础上,通过检测人员对检测工作的自我管理与约束,将减少科室主任的管理职责,可增加其技术方面的职责。同时,增加计量机构分管副职的管理职责,实现扩大其管理幅度,减少计量机构管理层次的目的。最终,提高计量机构的运行效率,适应计量行业的快速发展。
3 统一绩效评估标准
以绩效作为标准的科学的工资发放模式已实行多年,但是,计量机构都是以岗位作为发放工资的标准。依据计量人员的行政管理岗位、技术岗位、检测岗位、中级职称或者高级职称岗位等级别给予相应的报酬,缺乏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人员之间的相互攀比。往往,岗位低者可能因工作量大大多于岗位高者,但是却得不到较高的报酬,而产生不满情绪。因此,衡量检测人员所做贡献的主要依据应该是其所付出的劳动量。虽然检测人员因知识结构和熟练程度上有一定差别,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熟悉过程之后,差别不会太大,所以影响检测人员的劳动量的主要因素是检测技术的先进程度和检测人员的心理因素。因此应该将技术人员从检测人员和科室主任或副主任的位置中解放出来,强化其提高检测技术的能力,以减少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检测效率。检测人员劳动量可以以检测时间来表示,检测时间可以在管理系统主要检测项目属性中体现,检测人员在出具检测证书时,系统自动提取检测该仪器所耗费的检测时间,并予以记录。劳动量以单件设备所花费的检测时间乘以某段时间内检测设备数量计算,即
检测人员的工作时间=∑某种仪器的检测时间×某种仪器的件数,
以这种方式可以量化检测人员的工作。与其它方式相比,可以更加明确检测人员在规定工作时间内的工作量或实际产出。通过设定“规定工作时间”,检测人员不需要知道其它工作岗位的人员的工作情况,只需要使自己的“实际工作时间≥规定工作时间”就可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为调动检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可以通^调整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报酬,对特殊岗位和需要加速发展的岗位进行激励。以及,为促进检测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对使用先进检测技术并为计量机构做出重要贡献的检测人员给予必要的奖励。而且,管理者可以与自己的下属分享绩效评估的信息,并帮助下属对从事的检测工作进行改进,为将来取得更好的工作业绩。
4 决策辅助
计量仪器的数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在快速增长,与之相应的计量检测和管理活动同样面临艰巨的挑战。过去以管理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来做出决策的方式已不适应如今复杂的社会发展趋势,变化的社会环境要求我们必需采用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在拥有大量珍贵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新的计量管理方式和统计的方法,经过细致精准地分析,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一种或多种情况以及需要采取的多种可行策略或行动方案,以协助管理者做出对本部门长远发展最有利的决策,并对执行情况进行反馈控制。
4.1 计量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计量机构在遇到单位发展的瓶颈时,往往单纯依靠管理者拥有的个人知识和管理经验做出判断,通过购买新设备或者增加检测人员等简单少数几种处理办法来解决。这种定性预测方法在计量机构规模不大、问题复杂性不高的情况下,处理起来会简单实用、省时、省钱,但是,这种方法缺乏客观标准和科学地论证、评估,即使有论证报告,也往往带有主观片面性,其中搜集的数据也模糊不清,更不必说,有些是根本没有数据支持的。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决策往往不能对症下药。
在多数情况下,问题是可以在产生的早期萌芽状态就可以发现的,处理时也较为容易,目前的计量机构多是在问题突出时才发现,然后才寻找解决的办法,此时,解决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准确高效的预测和反馈控制系统,可以根据计量市场和计量机构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并对机构的运行进行控制,将事后控制变为同步控制,甚至是事前控制。
计量机构作为社会服务部门,往往是在服务达不到客户要求,客户提出建议或不满时,才对本机构内相关部门进行调整,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与客户之间的矛盾无法消除。虽然,计量机构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但是,同样也需要对市场和本机构的未来发展有清楚的了解,需要寻找本机构效率的增长点和合理的利润区间,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计量服务。
4.2 决策树的提出
如图1所示。
4.3 科学提升检测效率
检测效率=计量仪器数量÷(检测人员数量×检测时间)
随着检测任务量的增大,部分机构可能会出现延长工作时间,减少检测步骤或者不按规程检测,甚至出现不检测就直接出检测报告的情况。管理者不能对此进行有效监督,完全依靠检测人员的自觉行为。因此,应该运用科学合理的提升检测效率的方法来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而不是采取以上方法。固定检测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单位时间内劳动报酬,科学合理地限制其在工作时间内完成的任务量,使得检测人员没有超额完成任务的动力,从根本上杜绝检测人员的违法动机和可能性。
4.4 检测时间过长
科学地判断检测时间是否过长,应充分考虑计量市场发展的速度与本机构的实际发展需要,做出适合本机构未来发展需要的最佳决策。如果确定有必要采取措施减少检测时间,应该在相关技术专家的帮助之下,以参照的检测时间为依据,重新审视整个检测流程,对检测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论证,然后确定采取何种方法进行改进,确保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
4.5 检测人员
主要功能包括根据任务量合理调整检测人员以及预测检测人员的配置要求随任务量的变化而出现的可能情况。将某项检测项目的检测时g分为“需要的检测时间”和“实际能完成的检测时间”(本项目检测人员的工作时间),如果“需要的检测时间”大于“实际能完成的检测时间”,则说明检测人员出现不足,否则出现检测人员过剩的情况。从而,帮助管理者合理确定各检测项目所需检测人员数量或采取适当改进方法。同时,各检测机构都拥有大量检测数据,根据多年积累的检测数据预测未来仪器数量变化的趋势,评估“需要检测时间”和“实际能完成检测测时间”之间的可能关系,可以提前采取必要的准备措施。因此,在拥有足够多的可靠数据时,定量预测技术是更可取的。
4.6 改进方式
改进方式可分为“技术改进”和“管理改进”两种方式。每种方式又包括多种方法,管理者应根据所遇到问题的特点以及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采取最佳的解决办法。首先,在决策进程中,管理者必须依靠大量准确可靠的信息才能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因此,信息的收集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对周围可利用的数据深入挖掘,才能发现其中隐藏的巨大价值。其次,多数计量机构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完成检测任务的数量上,以数量论成败,但是,增长的质量却并不高,不能在检测技术能力上有积极的提升。而且,普遍认为购买先进的检测仪器就能提升本单位的技术水平,事实上,这仅仅是提升技术能力的一个方面。仪器设备可以通过购买方便得来,而技术能力的提升则不是一朝一夕轻易做到的,需要在实际检测活动中不断地锻炼,着重加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培养那些善于发现检测活动中存在问题或者可以完善改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通过技术升级、检测流程改进、人员调整和机构调整等多种方法不断提升检测机构的技术能力。最后,可以运用决策树方法,以最大收益期望值和最大效用期望值或最大效用值做为决策准则,在众多方案中选取最适合机构检测工作需要的,符合组织长远发展需要的方案。
5 总结
总之,计量机构管理者可以在已经拥有的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加工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能够为机构的未来发展做长远规划。此外,通过系统自动合理地安排检测人员的工作任务,还可以避免管理者盲目调整检测人员,使得每一位检测人员都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上发挥个人能力,真正做到收入与工作业绩直接挂钩,同时,将部分技术人才从管理职能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使他们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擅长的专业领域,从而将管理中心上移,减少计量机构的管理层级,扩大了机构副职的管理幅度,使得计量机构的运行效率不断提高,以更优异地检测活动来服务社会大众。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5(10).
[2]徐向艺.管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管理学决策树法范文6
关键词:石油采油工程 投资计划 经营管理
本文以石油采油工程为例,来探讨项目前期投资计划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被业界所关注,其原因便不言而喻。从目前诸多文本资料的论述中不难发现,在涉及本文主题的研讨中更多聚焦于工程造价技术,也就是试图从工程造价技术领域寻找切入点,来实现优化前期投资计划的目标。针对这一思路,笔者是持肯定态度的。但能否这样认为,优化措施的构建仅能从造价技术方面来展开呢。关于这一点,笔者则是持否定态度。正因如此,本文将从经营管理领域来对本文主题进行讨论。
本文首先对经营管理在其中的功能进行认识;之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在面对石油采油工程项目时的内在要求;最后,构建起经营管理措施来。鉴于此,以下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经营管理在优化前期投资计划的功能认识
根据管理学原理可知,企业经营管理植根于组织资源范畴。其目的在于,协调人员和设备间的比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全员生产率。而将这一功能分阶段具体化到项目前期投资计划的制定上来,则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1.提供组织保障
工程项目的前期投资计划尽管需要根据预期目标来展开,但面对如此复杂的石油采油工程则需要建立工作团队。或者说,管理学中所提出的“队生产”模式将成为优化前期投资计划制定的组织保证。从跨组织协作的视角来看,针对前期投资而言需要涉及地质勘探、工程造价、财务管理等诸多部门的协同。这就意味着,通过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释放将为优化前期投资提供组织保障。
2.提供人力保障
在组织资源范畴下来理解经营管理可知,“人”的要素是其中的主体。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惟有提升了处于地质勘探、工程造价、财务管理等部门人员的岗位意识,才能规避前期投资计划制定的系统性风险。为此,经营管理中所内置的绩效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等要件,将有效的为此提供人力保障。
3.提供制度保障
这里所提到的制度属于正式制度,即为了确保某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所建立的一系列章程。从工程项目前期投资计划的特征来看,属于程序性决策。所谓“程序性决策”是指,工作的完成具有规律性且不允许偏离有关章程。由此,经营管理中的制度要件,便确保了前期投资计划制定的程序性和稳定性。因此,提供了制度保障。
以上三方面的功能实则涵盖了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领域,这也为其在优化中的措施构建提供了切入点。
二、功能驱动下经营管理的内在要求
面对石油采油工程项目,在上述功能驱动下应遵循以下三项内在要求。
1.目标管理要求
目标管理要求直接针对于跨组织协作而言的。从总括层面来看,目标管理包括目标分解和目标协同两项活动。其中,目标分解体现为由上至下的过程,而目标协同则呈现出由下到上的过程。实践证明,如何确保各部门围绕着前期投资计划制定(目标协同)展开分工协作,应成为目标管理的重点。笔者认为,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指引下,应形成全部门的参与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
2.激励兼容要求
激励兼容要求直接针对于人员岗位意识方面的。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包括投资计划制定在内的质量管理,其质量的好坏有70%取决于生产管理的优劣程度。而作为主体的各部门人员,则通过工作态度的体现来决定着生产管理质量。由此,遵循激励兼容原则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将促进人员的工作主动性。
3.制度监管要求
根据石油采油工程项目的前期计划制定流程来看,包括地质勘探、工程制图、造价概算、决策树分析、选择最优方案等在内的正式制度,都确保了投资计划的合理性。但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上述制度保障效果将大打折扣。为此,应建立制度监管机制来推动制度的实施。
三、内在要求导向下经营管理措施构建
结合以上所述并在内在要求导向下,措施构建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增进人员素质的措施构建
应突出增强隐性知识的储备和岗位意识的培养。培训环节应增加相关人员间的互动元素,鼓励他们进行业务交流,并开展仪式性活动树立业务标兵。在岗位意识培养方面,应减少教条化的说教,而是使人员知道投资预测合理化与自身切身利益的关系。
2.增强部门沟通的措施构建
对于组织部门职能化所导致的造价信息沟通不足的现实,除了可以通过引入矩阵型结构来克服外,还可以建立信息化平台来拉动信息沟通效率。根据笔者的实践发现,应充分利用QQ等聊天软件的信息传输功能;并建立跨部门的QQ群,及时通报或询问有关石油采油项目方面的信息。
3.优化绩效管理的措施构建
各部门成员因专业背景、团队角色的不同,在建立绩效管理的考核指标时应给予区别。如,针对造价人员则在于考核他的造价准确性方面;对于项目设计人员则考核他的成本控制方面等。在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中,应建立公开、透明的奖惩措施。在奖励方面可以通过发放绩效奖金来实现。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不难看出,本文对于造价技术存而不论,而是基于经营管理视角在组织、人力、制度层面,对优化石油采油工程项目的前期投资计划进行了探索。总之,本文论点与已有研究成果相结合,将推动投资计划的制定。
四、小结
在涉及优化投资计划的研讨中更多聚焦于工程造价技术,也就是试图从工程造价技术领域寻找切入点,来实现优化前期投资计划的目标。然而,本文对于造价技术存而不论,而是基于经营管理视角在组织、人力、制度层面,对优化石油采油工程项目的前期投资计划进行了探索。具体的措施包括:增强人员素质、增强部门沟通、优化绩效管理等。当然,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应结合目前的其它研究成果。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