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企业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能源企业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能源企业管理制度

新能源企业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管理;创新

新常态经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将能源依赖型产业逐步淘汰,积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必须要充分利用现阶段发达的信息科学技术,采用决策系统作为经营与决策的重要依据与有力的补充。此外,企业加快信息的传播与反馈渠道,使得经济管理效率不断提升。最后,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现阶段发达的电子商务平台,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创新管理模式,从而使得企业适应新常态经济,并获取发展的机遇。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要以高科技人才为核心,采用人才战略。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企业必须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现阶段我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互联网也较为普遍,在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引入高科技人才,转变思维方式,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升级。

一、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的现状

(一)缺乏创新的氛围

我国在过去的发展过程当中,对创新的认识一直不足,虽然在近几年强调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系列问题,会对当前的企业经济利益有所损害,因此,部分企业家并不愿意进行创新。同时创新也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新,并消耗企业一定的资金,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大部分企业在谈到创新时,大部分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但是往往都是停留在创新的表面,并不能从管理、战略、产品等多个角度进行真正的创新。

(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面临着困境

创新需要企业从经验出发,尊重科学事实,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尝试之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尝试不仅仅意味着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创新资金,同时,在创新的过程当中,可能还会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使得企业的整个经营与管理陷入到困境当中。由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是一项较为艰苦的工作,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从长远利益出发,要明确创新对企业长远利益的影响,要为创新准备充足的资金、人力与物力。

(三)企业员工缺乏创新精神

在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经济管理当中,依然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当中,员工只是政策的执行者,并不需要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只需要能够领会领导的意思,执行就能满足管理要求。同时大部分的员工思维也逐渐僵化,这部分员工不仅不能为创新提供支持,还会因为不适应而反感这些政策。此外,由于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很有可能会影响到部分员工的利益,这就更加增大了员工对于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阻碍力量。还有一部分员工无法从长远利益出发,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消极应对,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创新管理成本。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经济管理的创新过程中,恰当的激励机制对创新的推进力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经济管理创新与激励制度之间也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最终的目的不仅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也兼顾了员工的利益。但是大部分的员工并不能准确理解这种认识。因此,采用激励机制,可以让员工深刻感受到创新所带来的利益,从而不断增强员工对创新的积极性,不仅能节约创新成本,同时还能够加快创新的过程。因此,企业需要设计出一套与时俱进且合理的激励措施,鼓励所有员工积极创新,最终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目标得以实现。

(五)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阶段我国的企业虽然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历程,但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一种粗放式发展的战略,渴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这就必然导致大部分企业在相关的制度建设上存在着很大的滞后性。现阶段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大部分企业都具有自己的经济管理制度,大部分的政策也能得以执行,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的漏洞,而监管机制的缺乏,为漏洞的滋生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第二,由于我国进入新常态经济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大部分企业对市场经济的变化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这就使得我国的经济管理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第三,我国经济管理制度虽然较为完善,但是从我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大部分企业仍处在初步阶段,在制度的落实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依然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对策

(一)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良好的氛围是经济管理创新的首要条件,而陈旧的思想观念会对企业创新产生严重的滞后影响。随着新常态经济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领导者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观念,尊重知识与人才,为企业培育创新的土壤。要重点引导和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价值观念,要员工明白自身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并最终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经济管理创新氛围。

(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现阶段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企业不能实现制度的创新,那么其他的所有创新即使能够实现,其执行效率也必然会大打折扣。应该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以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根本性创新。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当中,需要以市场导向为基本依据,结合企业的内部架构,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管和激励机制,激励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主地充当监管员角色,使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机制相结合。

(三)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企业需要不断地引入高级管理人才,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企业还需要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管理水平,对员工的知识结构进行升级,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企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要尊重员工的劳动与人格,同时最大限度内保障员工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害。其次,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的培养与挖掘。在企业招聘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考察员工的综合素质,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并加大企业内部员工的培养力度。最后,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保障员工在进行创新时能够得到合理的经济报酬。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新常态经济背景之下,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已经成为大部分企业都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企业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发展理念,要明确理念创新才是保证现阶段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最重要基础内容。此外,企业也应该根据市场的导向与自身的发展情况,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从而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张云华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邵宁.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管理创新——在“2015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的讲话[J].企业管理,2015,(05):9-12.

[2]熊潇潇.新常态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探讨[J].经贸实践,2015,(08):70.

新能源企业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产业调整振兴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增长

一、产业调整振兴是稳定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根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陆续制订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些规划对于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

首先,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有利于稳定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钢铁、汽车、机械装备、石化、造船、有色金属等行业是上一轮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而在其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完成之前,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又没有出现的背景下,原有的经济驱动力不能被弱化。通过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上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驱动作用进行强化,将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平稳过渡。同时十大产业调整规划的出台还有利于拉动内需和提振信心。为减缓国外需求萎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几乎都包含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内容。如上万公里的高速客运铁路建设,核电、常规电力、钢铁和炼油行业的建设项目将为装备制造业带来可观的商机。而为扩大居民消费,我国出台一系列税费减免、补贴等措施。仅补贴农民购买家用电器和农用汽车等产品就可望拉动上万亿元产品的消费。在提振信心方面,以纺织业为例,前几年的政策似乎给人以纺织业不受重视的印象,这甚至影响了金融部门对该行业的评判,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但随着纺织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或许会让行业“扬眉吐气”,信心倍增,也有助于提高外界对该行业的认识。

其次,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既有由于金融危机引起的国际环境不断恶化的因素,同时也有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引发的原因。不少产业大多数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大而不强是其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规模化和集中程度低、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管理需要加强。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也是难以为继的。为此,计划实施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大都把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如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振兴规划着重提出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加快行业重组。汽车业振兴规划细则明确提出,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企业减少到10家以内。同时,为鼓励自主创新,帮助企业解决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竞争力不强、过分依赖外需、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国家决定:除在今明两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集中1,000亿元投入发放专项研发资金外,在融资方面也将给予倾斜。

最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上述十个行业中,有的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的是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有的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举足轻重。其中九个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的比重达到1/3,规模以上企业上缴税金约占我国税收收入的40%,直接从业人员约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30%。与此同时,在这些产业里,比如像汽车、装备工业、石化产业、电子,大多都是体现着技术进步方向、技术含量比较高,需要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也很长的产业。这些行业的健康发展实际上起到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的作用。过去我国的这些产业常处在世界分工底端的水平和地位上,通过这次的调整振兴规划,目的就是使这些行业能够跳出加工厂的地位,拥有自主的发展能力,而且在国际市场有很高的竞争能力。通过提高产业发展素质进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

二、新兴产业培育是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保证

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于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但是,要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在下一轮世界经济发展周期中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我们还应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工作。

新兴产业是承担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能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新水平的,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的产业。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生力量。

在新兴产业兴起并成长为主导产业过程中,有的国家抓住产业更替的机遇后来居上,而有的国家却因丧失机遇而衰落。在16、17世纪,荷兰在造船、金融及贸易等领域远比英国具有优势,但是由于满足已有地位,由于金融扩张造成实体产业的空壳化,荷兰对当时属于新技术的棉纺机技术毫无兴趣。当时处于落后地位的英国却全力投入这一新技术领域,并凭借在这一新技术所导致的新兴产业棉纺业中的突破而登上了全球霸主的地位,第一次被称为“世界工厂”。再如美国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就先后出台了“先进技术计划”、“制造技术推广计划”、“平板显示器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扶持新兴产业发展产业政策,最终促成了美国经济又一个繁荣的历史时期——新经济时代的出现。

可以说,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及时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只有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断维持较高的产业高度,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否在新兴产业更替过程中抓住机遇,并由新兴产业迅速成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

从增长潜力、带动性、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培育工作应围绕新能源产业进行开展。

随着全球石化能源的日近枯竭及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都把未来能源战略瞄准了新能源。新能源是指相对于煤炭、石油等传统常规能源而言,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利用的能源,具体指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环保、安全、清洁等优点。当前,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世界能源产业发展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将新能源由补充能源上升为替代能源,并出台了鼓励新能源及其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和具体措施。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08年天津达沃斯论坛上的《全球增长面临风险》报告,2007年全球清洁能源产业的投资总额达到1,400亿美元,而2002年这一数字仅为330亿美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也显示:2007年,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总额比2006年增加60%,超过1,480亿美元,预计2012年将达到4,500亿美元,2020年将超过6,000亿美元。新当选美国总统奥巴马计划,在10年内停止依赖中东的石油供应,投资1,500亿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协助美国车厂制造节能汽车。

对清洁能源投资的不断增加,充分显示出各国对能源安全的关注,也显示出各国发展可持续经济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的具体举措。而美国次贷危机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导致全球投资机构重新定位资金流方向,各国把以往用于投资金融的资金抽出来投资实体高科技产业,而素有朝阳产业之称的新能源产业无疑成为其首选的对象,预计在未来陆续将有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投资到该领域。这些举措无疑都为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产业必将在看得见的未来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大跨越。

对于我国来说,发展新能源产业还具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发展新能源还是充分利用我国资源优势,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我国拥有发展新能源的丰富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而且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大产业,涉及材料、电子、机械、电力等多个行业,产业链长,技术水平高,带动力强,吸纳就业潜力大。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国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新兴产业培育的对策与措施

要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阶段,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从历史经验和国外情况看,政府的扶持,是新兴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原始推动力。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可以从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新能源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应从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的高度来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政策,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其次,新能源产业是绿色产业,应通过鼓励新能源消费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比如,推行国家采购,建议政府带头采购新能源产品,同时通过财政补贴、放宽用电限额等优惠政策,以及发放绿色消费证书等荣誉,鼓励企业、家庭积极认购绿色新能源。再次,新能源产业是新兴产业,有关部门应通过一系列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扶植和增强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竞争力。新能源产业在实现商业化进程中,需要有关部门在融资,税收、价格、科研投入、资金引进和发电优先上网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以此来对新能源生产和消费加以激励和扶持。最后,新能源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应大力加强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重点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由技术障碍导致的成本高、市场小是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十分必要。比如,可以考虑在科技经费方面重点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动员产学研各方的力量组织攻关;积极为新能源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等。

新能源企业管理制度范文3

一、绪论

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加剧。要想在残酷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并长期发展,就要形成自身特色。企业特色包括很多内容,其中企业文化是比较关键的一项。事实表明,企业文化的创建与企业的经营有密切的关系,是企业前进的动力,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是企业长期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然而,在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要比西方国家晚十几年甚至更长, 近些年来才刚刚起步。讨论研究出一套符合中国基本国情以及企业特征的企业文化,让中国的各类企业及时跟上全球管理理论的发展潮流,这是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选择《新奥集团企业文化创新研究》作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出于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当公司面临的外部市场和内部环境改变时,企业文化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相应的改变、创新、补充、发展,用最符合公司现状的企业文化来面对企业的变化,用合理的不同于以前的新思路来促进企业的发展。不管一个公司的基础有多好,如果没有持续创新的企业文化,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也就不可能长期的发展下去。

新奥集团作为一家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民营企业,从公司成立起,伴随公司的发展,根据公司自身的特点,对建立集团企业文化进行了积极探索,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企业文化成为集团发展壮大的最有力的推动力量。本文通过考察新奥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从新的角度对新奥集团企业文化创新进行审视,探讨建立企业文化过程中,企业文化创新重要作用以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丰富对企业文化内涵认识,引导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

二、文献理论综述

1.企业文化的概念研究

尽管理论界有关企业文化的研究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有关企业文化的定义至今并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定义:

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1989)认为:一个企业所奉行的主要价值观就是该企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由具有深远含义的企业价值观、在内部流传的神话和英雄人物标志凝聚而成的。埃德加.沙因(2002)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并证明行之有效的一套基本假设,它是企业在逐步学习处理适应外界和整合内部问题的过程中,所发明、发现或发展出来的。这些假设被看做是理解、思考和感觉工作中所出现难题的一种方法而被传递给组织的新成员。郭纪金(1995)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大多数人员所一致认同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企业行为规范、管理方式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是企业在实现自身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2.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发展过程

八十年代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出版了他的专著《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该书分析了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Z型文化"、“Z型组织"等概念,认为企业的控制机制是完全被文化所包容的。1982年特雷斯?迪尔(Terrence E. Deal)和艾兰?肯尼迪(Allan Kennedy)出版了《企业文化》一书,他们提出,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198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加?沙因(Edgar. H. Schein)发表了“对企业文化的新认识”一文,1985年出版了其专著《企业文化与领导》(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他对组织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1997年,爱德加?沙因的《组织文化与领导》第二版出版,在这一版中,沙因增加了在组织发展各个阶段如何培育、塑造组织文化,组织主要领导如何应用文化规则领导组织达成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使命等,他还研究了组织中的亚文化。

企业文化的一些先进理论传入到中国是在1985年,当时除了将国外著作里的有关企业文化理论翻译出版引进来,国内的许多著名专家、学者也着手系统的分析研究。从1986年起,许多专家、学者将自己研究的一些企业文化成果向企业渗透,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并帮助它们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到了1987年下半年以后,全国各地的企业文化研讨活动开始日益活跃。1988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内部也成立了企业文化研究室。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伴随很多成功企业的出现,也诞生了很多有自己特色的,有明确的引导性、富于创造的企业文化,可中国的企业文化创建还处于初期阶段,水平低,与国际上其他国家有明显差距,而且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掌握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1.文献研究法

首先对相关研究企业文化文献和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借鉴部分研究文献中所涉及到的有关企业文化构成要素、内涵的界定、测量方法等论述,参考新奥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资料,然后经过内容分析,根据本研究需要,进行进一步补充和修正。

2.访谈研究法

根据对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的查阅和解读,及对新奥集团企业文化建设调查,在2013年8月笔者主要对新奥集团江苏分公司管理层及一般员工进行深入的访谈。

3.案例研究法

本文根据掌握的新奥集团文化企业建设第一手资料,通过对新奥集团企业文化定位和创新及影响的实例描述进行研究。

(1)新奥企业文化定位实例分析

(2)新奥企业文化创新实例分析

(3)新奥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影响实例分析

四、研究结果分析

1.新奥集团的概况和文化现状

新奥集团的文化建设开始于2000年,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剑锋带领团队为新奥设计、提升和规范,出台了新奥的第一个《企业纲领》,将企业文化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在此纲领的带动下,新奥集团发展迅猛,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作用也显现出来。从企业文化理念层面上来看,新奥集团着力构建共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调动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有意愿全力为之奋斗,为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从企业文化管理层面上来看,集团通过让员工共同参与,与管理制度融合,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保证了企业文化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变化,企业文化的优势作用不断得到显现,有力的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2.新奥集团文化创新过程

(1)新奥集团使命定位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的百分之十以上,而能源消耗格局还是以煤、石油等传统能源为主,一次能源消费中煤高达百分之七十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百分之四十。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大约占到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因为二氧化硫的排放形成了酸雨,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还在不断恶化。在此背景下,新奥集团遵循时代的发展需要,以时代使命为已任,提出了“创新清洁能源,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的生活品质”的使命定位,致力于开发清洁能源,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服务和产品,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损害,不断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新奥集团愿景定位

企业愿景是指长期的愿望和企业现状,未来组织的发展,体现了组织永恒的追求。企业愿景反映了企业家的立场和信仰,是一个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最高管理层设想企业的未来。近年发展清洁能源已成为中国以及全球能源发展的趋势,新奥集团紧紧跟随这一重要发展趋势,给公司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明确了方向,确立“做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者,成为受人尊敬的全球清洁能源企业”公司愿景,也就是说通过跟随能源发展潮流,发挥本公司能源产业上的优势,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故而做的更大更强,使公司尽早成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清洁能源企业。

(3)新奥集团核心价值观定位

企业价值观是指公司及其职员的价值取向,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信念和制定的目标。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全体或大多数员工赞同的有关于企业存在意义的最终判断,是企业所必需拥有的最终信念,是企业经营哲学中起主导性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明了企业是如何生存的立场,具有不可改变性和不可发展性的特征。新奥集团为使各成员企业和所有员工都能集团发展目标齐心协力,并与社会和客户群体建立起和谐共生的关系,能够保证公司与社会共同成长发展,新奥集团从善待严管,激发潜能,服务客户,造福人类的人本理念出发,确定了“以人为本,事求卓越,和谐共生”公司核心价值观,为推动新奥集团持续发展的提供了坚实精神基础。

(4)让员工感受企业文化

新奥集团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整体的内在融合,不断地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坚持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在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的过程中,把内在融合理论作为重要准则,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让员工参与集团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讨论,最大可能地动员员工参与。在企业管理层面,秉持员工在能力上有差别,在收入上有差别,在个性文化上有差别,但在人的个性平等和人格尊重上没有差别观念,这也是新奥集团在企业文化重塑过程中掌握的基本原则。在承认员工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在薪酬设计、绩效考核、员工培训等方面,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每个利益主体的比较优势,形成整体的内在融合。

(5)企业文化与制度融合

新奥集团随着公司的跨越式快速发展,新奥集团企业文化重塑首先从公司的制度创新开始。用文化梳理制度,为了使制度体系能够满足生产经营需要,支撑并符合文化理念的导向,新奥集团从以往的实践探索中开发了一套文化梳理制度的方法论,找出制度体系中与企业文化不匹配的部分,明确公司制度的修改、补充和删除的原则和方法,从根本上来解决文化与制度不相协调的问题。

(6)建立完整企业文化体系

新奥集团企业文化的重塑是建立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领导艺术等变革的基础之上,最终实现企业文化从量变到质变。同叶,根据企业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对企业文化进行系统构建,不仅明确覆盖企业各个方面企业文化规范,还构建完善的组织领导、保障制度、载体平台、评价指标等配套体系,并把企业文化务实作为综合考核的指标之一,保证企业文化的落地。

3.新奥文化对新奥集团发展的影响实例分析

新奥文化为新奥集团明确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指导原则、发展目的和方向,统一了企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以及企业精神。长期以来,新奥集团秉承文化核心理念,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确立了强大精神支柱。

(1)始终秉持环境和谐共生理念

新奥公司管理决策层始终坚持把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及能源与环境友好互动作为公司的使命,在这一理念的驱动下,始终围绕节能减排、高效利用传统能源、可再生能源三大发展方向,进行新能源关键技术开发,先后投入20多亿元,致力于开发应用硅基太阳能、微藻生物能、煤基清洁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推动化石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循环生产,为节能减排、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2)能源分销规模不断拓展

至2012年,新奥集团在中国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04个城市成功运营了燃气项目,为627多万户居民、24000家工商户提供清洁能源产品和服务;铺设逾18000公里管道,与中原、华北、渤海油田和西气东输、陕甘宁输气管网连为一体,天然气日供气量超过3000万方;市场覆盖中国城市人口5300余万;在中国50个城市投资天然气汽车加气站238座,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能源分销企业之一。

(3)新能源开发取得突破

新奥集团坚持发展核心资源,创造竞争优势,勇于变革创新,实现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开发新能源,至2012年,申请发明现新能源相关专利累计超300项。光伏能源立足能源前端市场,整合和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大力促进光伏能源推广应用,耗资14亿元引进在世界处于领先技术的硅基薄膜电池项目,生产超大型的5.7m 电池板,产能达500MW以上,实现了在世界领先。在煤基低碳能源转化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煤化工项目年产60万吨甲醇/40万吨二甲醚,可以改善200万个家庭生活品质。在中国首次建立了日生产能力为15万m3天煤气试验和生产系统,为中国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研究提供了煤基能源生产"零排放有效的试验平台,该试验已被升级为煤基低碳能源国家重点实验项目。新奥建设的微藻生物能源产业化工程,被国家确定为微藻生物能源示范项目,微藻生物吸碳技术被纳入国家863计划,获得国家专项基金支持。

(4)绿色能源产业初具规模

新奥用了30年的时间,从单纯经营城市天然气供销,转型为以清洁能源制造与分销,如今又升华到为用户提供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系统效能,向"轻资产"战略方向转化。体现节能减排理念的"沪上生态家"能源解决方案,被作为上海世博会参展建筑;截至2012年底,新奥集团为全国十余个地区开展了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应用项目,为国内60多家企业提供了工业节能改造服务。在廊坊首个全功能智能用电小区示范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全功能智能用电小区在河北省内唯一试点,该示范工程不仅为小区居民提供快捷、便利、舒适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低碳的生活,引领中国、甚至世界未来智能用电小区建设模式。

(5)国际能源合作日趋广泛

新奥集团在全球积极拓展能源分销市场,取得越南城市燃气经营权;同时,积极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创新能力和发展理念,受到全球能源业的关注,主导实施了多项国际性技术合作研发。目前新奥集团已在欧洲、美洲、及亚洲多个地区建设几十个大型光电建筑一体化集成项目。在美国硅谷、北京、廊坊等地建立研发基地,实现光伏能源应用技术、工艺技术和新替代技术的领先。新奥 “泛能网技术”、“能源新常态”清洁能源实践,长期受到美国政府的高度关注,2011年,新奥和美国能源巨头杜克能源签署了《建设未来能源技术示范平台》合作协议;2011年中国和美国在华盛顿召开的战略与经济对话上,新奥集团与美国夏洛特市签署了《中美绿色合作伙伴四方协议》,为美国能源消费企业提供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4.新奥企业文化实践的启示

(1)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有自身特点

新奥集团是一个从微小的个体经营户,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一举成为国内清洁能源领域领军者,并在世界清洁能源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着力建设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新奥集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新奥集团文化建设过程自身特点是:一是高度重视企业文化作用,集团管理层将企业文化理念引进了企业管理,将企业文化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层面。二是准确定位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新奥集团根据能源企业的行业特征,准确对企业使命、企业愿景和企业核心价值观进行定位。三是突出重点着力创新企业文化,根据企业发展,突出员工认同、制度融合、文化体系建设三个重点实施企业文化创新。四是企业文化对集团发展影响明显,新奥集团绕自身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逐步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成为在国内甚至世界有一定影响的企业。

(2)企业文化创新必须具有准确的定位

要塑造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实行准确的企业文化定位。企业文化定位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生命力。准确的企业文化定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准确的使命定位对企业具有引领作用,企业文化的创建要从企业使命开始,企业使命从根源上反映了一个公司生存和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内容,公司发展战略都要在企业使命的前提下考虑。二是准确的愿景定位对企业具有导向作用。准确的愿景定位有利于整合个人愿景,激发职工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公司愿景。同时,愿景可以反映公司的未来状态,促使公司向着一致的目标努力。三是准确价值观定位对企业具有先导作用。企业价值观可以发挥对企业和员工行为的导向和规范作用,一旦明确并且被所有职员认可,就会固定下来,成为公司所有人长期坚守的价值观念,是企业长期的精神寄托。

(3)企业文化创新必须把握的着力点

企业文化创新,是当今时代提升公司整体实力、在公司中占有绝对地位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创新的目的是促使公司的发展和外部市场相适应,它是持续更新,不断变化的。企业文化创新,必须把握以下重点:一是企业文化创新必须获得员工认同。二是企业文化创新必须坚持与管理制度融合。三是企业文化创新必须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

五、研究结论

1.研究结论

(1)准确的使命定位引领企业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科学的确立企业使命,让企业或员工明确自身的未来价值,确立自身的使命责任,并为完成这种使命为之奋斗,保证企业发展获得不竭动力。

(2)准确的愿景定位引导企业围绕长远目标奋斗。企业愿景是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制订的长远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准确的企业愿景定位,能激励企业和员工围绕长远目标的实现进行不懈的奋斗。

(3)准确的价值观定位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柱。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文化是否形成向心力的衡量标准。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出发点和精神层面的引导,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4)企业文化获得员工认同才能具有强大生命力。企业文化要能够反映公司和职工的基本需求。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要将公司员工的基本需要作为出发点。让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5)企业文化融合管理制度才能产生促进作用。企业文化的宗旨必须通过管理制度来体现,企业只有形成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共生环境,才能最终实现企业文化与制度的协同发展,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6)完善的文化体系才能保证企业文化整体效应。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必须是完整的文化体系,只有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组织领导、管理制度、诊断评价、文化载体体系,才能保证企业文化作用充分体现和落地。

(7)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对内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对外能树立良好的企业 品牌形象,优化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8)本文总结了在企业文化建立和创新经验,肯定了新奥集团企业文化的实践,使新奥集团对自身文化建设实践从理性上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全面的审视。通过新奥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的分析,使新奥集团对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从企业文化角度挖掘企业发展的成因。通过本研究,帮助新奥集团在今后企业管理中,更加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规律的探索和实践,借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1)更深入广泛的到企业中进行观察和访谈,结合相关文献,对企业文化的构建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新奥集团文化建设经验形成互补。

新能源企业管理制度范文4

一、打造经济升级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夯实优化开放环境的经济基础

建设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高地。将宁夏的服务业打造成为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品牌化、规模化、网络化的高端服务业,将宁夏的物流也打造成为高效化与规模化的现代物流业,将沿黄城市带打造成为西部地区领先的智慧城市带。从而使宁夏的现代服务业能覆盖周边蒙西、陇东、陕北地区以及中国其他穆斯林地区,辐射人口达到2000万。

二、推动投资服务便利化

(一)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取消、下放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事项,企业设立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完成商事登记单一窗口全程电子化、社会信用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完善综合执法、企业年度报告公示、经营异常名录等制度。建立各级政府及工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

2.完善产业准入和企业管理制度。借鉴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产业准入制度,支持民间资本按国家有关规定进入垄断行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二)创新投资促进机制

推动投资项目核准制度改革,减少前置审批,增加事中、事后监管与服务。推行公私合作(PPP)等融资模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推动中阿双向投资合作,探索实践“两国双园”合作模式,推动与阿拉伯国家共建境内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中国―海合会合作产业园、中国―阿曼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中阿贸易投资便利化示范区。

(三)建立和完善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1.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版)的基础上制定《宁夏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投向我区优势产业、重点支柱产业和优先发展产业。

2制定解决外籍人员在宁期间住房、保险、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和福利问题的具体措施,鼓励、吸引各类人才来宁工作。

3.制定鼓励宁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宁夏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居民优先使用宁夏产品,推动宁夏新能源产业发展。

4.增加外商投资企业人员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委员的比例,拓宽企业参政议政渠道。

(四)创新人才引进与管理机制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依托自治区“海外引才百人计划”、“国内引才312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推行“人才+项目+平台”的人力资源引进模式,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规范柔性引才机制,吸引海内外人才来宁创新创业。

2.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赴境外和国内发达省市培训,拓宽工作视野,提升能力水平。健全完善支持企业培养人才机制,以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技术创新、课题攻关等为重点,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三、推动贸易服务便利化

(一)建设丝绸之路大通关机制

1.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推动宁夏电子口岸建设,建立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边防、海事等多部门的“一卡通”公共办公平台和沟通协调机制,共享通关信息。提升通关效率,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大通关体制,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在海关报关、检验检疫、出口退税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建设进境肉类指定口岸和进境种苗、水果指定口岸,争取建设药品、水产品、粮食和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等指定口岸。

2.加强对外通关合作。落实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机制。加强与天津、阿拉山口、策克、乌力吉等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实行一体化通关模式。推动宁夏主要口岸与境外口岸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提升宁夏现有口岸级别,创造条件增设一类口岸。

(二)创新对外贸易促进机制

加强对外贸易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通过专业展览、品牌推介、新闻会等方式,宣传推广宁夏特色产品和品牌,支持宁夏企业在境外设立产品展示中心、专卖店、现场服务中心等营销平台。

(三)架起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

新时期,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应发挥独特的人文优势,架构起通过宁夏与阿拉伯国家和世界穆斯林地区交流的桥梁; 并在人文交往的过程中达到“以文促经”、“以文促旅”、“以文促能”、“以文招商” 等作用, 架构起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的纽带。

(四)要提高通关服务能力。

按照建设“大通关”的要求,创新优化海关和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完善银川、惠农、中宁陆路口岸功能,加快电子口岸“单一窗口”建设,实现“一口受理、并联审批”,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①。

(五)进一步完善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

1.加大对各级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各部门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和流程,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

2.加大对各园区规划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园区按照规划尽快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严格履行承诺,保证为企业生产、经营、生活提供必备条件,增强投资者信心。

3.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是定期召开外商投资企业座谈会、联谊会,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为企业交流沟通搭建平台。二是组织召开外商投资企业政策说明会,及时向企业宣传、解读外汇、金融、产业、对外贸易、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三是组织外商投资企业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洽谈会,增强企业开拓市场能力。四是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网站,及时向企业政策、投资、市场、人才供求等信息。

新能源企业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 投融资 企业 转型 作用 研究

一、背景简介

为充分发挥市产业投融资平台的主体作用,助力南昌产业转型升级,由政府产业引导资金为主导,设立了洪城资本、联昌资本、临空创新基金、科技协同创新基金、新创国康基金等。通过公办公营、公办民营、混办民营、公民混合等多种形式的基金体系,至今,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已达130亿元,其中,引导资金母基金项目共使用17.36亿元,带动社会金融资本投资90亿元,引导资金杠杆撬动比例达5.18倍。在此基础上,突出强化资本、专业和承载式服务等立体式协同招商,创新“基金+基地+类金融服务”的模式,实现了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园区对新兴产业的吸引力、承载力显著增强。晶能光电、宝群自动机器人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进入相关园区。与此同时,坚持产融结合,市工业投融资主平台下的类金融服务从无到有,从参股到自己组建,以及出资并购,金融租赁、产业担保、融资租赁等业态逐渐展开,控股的融资租赁公司已是江西省通道融资能力最强,融资支持面最广的类金融服务企业。

二、产业投融资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分析

(一)培育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产业投资基金为引导,以类金融服务为策应,以产业园区为承载,产业投融资项目立足于为企业提供股权资本支持和创业管理服务,实现技术、资金和管理的有效结合,成为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孵化器,助推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稳定地发展。南昌市在进行产业投融资项目以来,成功引进了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和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建设了中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南昌综合保税区国微产业基地等,在政策的优惠及硬件设施完善的情况下,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在不断壮大,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产业布局也趋于优化,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二)协调现代产业体系供需平衡

产业投融资能够加强产业供需平衡。南昌市在充分发挥产业投融资平台的过程中,立足了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对旧城区进行改造复兴、创新运营模式、导入新兴产业、提升物业价值,运用政策优势大力鼓励城区企业退城进园。结合国家战略目标,大力引进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重点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休闲旅游产业、金融服务产业、电子商务产业和信息软件等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同时也协调发展物联网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兴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第一二产业。产业投融资项目通过对各行业内领先企业的投资,参与企业的市场化扩张和战略融资及重组、横向扩张或纵向产业链兼并收购等,进而带动行业及产业链整体水平的提高,并在短时间内能够快速积累产业资本,扩大规模经营,在重点发展产业的同时,也能发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素质的作用,从而实现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三)推进企业结构优化,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为淘汰落后产能,促进高端产能,南昌市政府在进行产业投融资过程中,着力加强对相关企业的投后管理,一是行使出资人权利,通过董、监、高等产权履职,大力推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优化,通过优化企业管理结构,精简企业业务流程等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加强投融资企业投后管理,对投融资项目经济运行,尤其是经济指标明显波动的企业,产业投融资项目组和派出的产权代表将及时启动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组织相关部门深入企业了解具体情况,帮助企业商讨解决办法和措施,提供及时、周到的贴近服务。三是强化对投资项目的综合信息咨询服务。产业投融资项目组及时引导企业把握政策利好、研判经济形势、分析市场信息。及时编印《经济运行参考》,供企业经营者参考,并及时协调和指导企业争取国家、省、市促进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支持。四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融资及上市支持。例如,产业投融资项目组为南缆集团提供了6000万综合授信担保,江印股份挂牌新三板和江西国桥赴港上市等。

(四)不断增强产业引导资金对产业助推能力

产业引导资金在运行过程中,严格坚持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有序推进产业转型,结合自身资源特色,建立了面向光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终端、机器人、生物医药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宽领域投资触角。从企业需求出发,南昌市引导资金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扶持力度大,对单位项目的平均投资强度较大,充分满足企业发展阶段对资金的需求;二是投资模式灵活。根据企业意愿,可以发起设立、增资扩股、股权转让多种方式实施股权投资,也可以债权投资作为辅助,其担保模式除股权质押外,可以开展母公司或上市公司连带责任保证、固定资产或动产抵押和第三方适格机构担保等作为补充手段,担保可组合可转换,最大限度地释放企业资产活力;三是配套支持多。引导资金投资只是切入点,南昌市实现了市、县(区)两级联动,项目承载无缝连接。园区各项政策透明公开,协议约定并坚决兑现。中小项目落户可以实现拎包入驻,重大项目落地,会以国有平台提供厂房代建、融资担保、融资租赁、专项债申报等多方位支持,以及合作银行配资、联合基金跟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服务等。

三、结语

南昌市在产业投融资过程中,积极完善产融结合、协同运作,通过“基金+基地+类金融服务”的模式,在增强资本引导招商、承载式服务招商对产业项目吸引力的同时,优化硬件设施、建立集中产业园区、明确重点投资产业、完善政策优惠措施等,成功引进了一批高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微创业企业,为南昌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南昌市的产业投融资项目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所起的促进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推进企业结构优化等作用,让南昌市的企业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彻底从价值链低端转向中高端,切实提高了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全面促进了南昌市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为南昌工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葛彬林(1957―),男,江苏人,大学,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1] 向吉英.经济转型期产业成长与产业投资基金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110.

[2] 余德顺.投资基金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93.

[3] 李素梅.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综合绩效及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21-126.

[4] 鲁育宗.产业投资基金导论――国际经验与中国发展战略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01.

新能源企业管理制度范文6

(一)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今后五年,*要走在前列,实现率先发展,首先要在传统产业方面,重点推进低压电器向中、高压电器的转变,传统电器向智能化电器的转变,提升建工钻头、休闲服装、圣诞礼品等特色行业,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在新兴产业方面,重点扶持汽摩配、船舶制造等行业,营造一批能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产业带。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光电机一体化、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行业,努力培育产品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企业。采取“腾笼换鸟”、“培育新鸟”、“造林养鸟”、“放飞群鸟”和“森林关鸟”的方式,全力遏制“三高一低”,全面落实工业发展新“五十条”,以政策为导向,支持企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引导企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围绕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创新为动力,以项目为支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一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形成符合*实际、规范和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抓好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一步发展面向行业或区域的技术服务平台。整合政策资源,实施好国家和省级重点技术创新专项,抓好合力攻关和产业化扶持。建立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协调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二是重点实施技术改造“双千工程”项目。集中力量抓好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项目,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投入。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围绕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进一步抓好国内外招商引资项目。加强项目要素保障和项目实施综合协调。三是推动制造业品牌工程建设。制定品牌培育指导目录,着力扩大品牌规模,发挥品牌效应。四是扎实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构筑更具集聚优势和发展优势的重要制造中心和产业基地。

(三)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把资源节约型经济纳入先进制造业和生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是以节能降耗为中心,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十一五“期间,*市要以“6545示范工程”为工作抓手,全面推进区域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1)六个重点行业实施工业循环经济。火电行业、造纸行业、电镀行业、啤酒行业、新能源行业、废旧物资回收和再资源化行业。(2)积极开展5项重点工作。即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3)开展4个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项目,即1个省级工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态化改造,3个市级工业园,即虹桥溪西工业园、柳市新光工业园、**大桥工业园。(4)50家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争取每年启动建设10家。做到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抓大促小、抓点促面,把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落到实处、引向深入。二是以“4121工程”为抓手,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按照国家新近颁布的《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的要求,认真抓好清洁生产企业的试点和推广工作。构建废旧资源回收利用新体系,加快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

(四)围绕黄金海岸,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市拥有*湾129.6公里陆地海岸线和良性的深水码头,沿江海涂资源丰富,发展临港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潜力。要以港口为依托,发挥海岸线资源和区位优势,规划好港口工业,发展临港型经济,开辟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坚持港口综合利用开发,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工程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船舶加工、引进船舶制造等大项目。通过10年努力,逐步构筑起以船舶制造、石化产业、能源产业等为主导,以港口物流业为支撑的临港产业群,预计实现新增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