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工设计课程思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工设计课程思政范文1
关键词:目标问题导向;案例教学;材料力学;课程思政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依据学校、专业、课程三个层级目标,提出了“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理念,有针对性地设计五类“目标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五类“目标问题”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通过目标问题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通过教师梳理主要知识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课后布置拓展问题和拓展阅读等环节组织教学,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教学不断逼近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够实现“激发兴趣、引发思考、课堂参与、学用知识、素质培养”的目标[1-3]。“材料力学”课程基于目标问题导向式课程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创新,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以基础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实践问题和拓展问题五类目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组织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循序渐进的基础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实践问题和拓展问题五类目标问题,引导学生课前自学;课中通过研讨交流答惑解疑,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引导学生探索创新。通过目标问题的设置和解析,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开放式思维,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材料力学”课程是机械类与土木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研究内容涉及各类工程结构中的受力、变形和破坏现象。“材料力学”课程既是专业课的基础,又直接服务于工程实际,具有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双重性质[4]。“材料力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二学生,他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力学理论基础,对工程构件已有初步的认识,但没有相关工程背景和实践知识。在传统“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度不够,工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缺乏过程性反馈;教师的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精准性,并且缺失过程性评价,难以合理地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综合素质情况。针对上述教学问题,我们对“材料力学”课程进行了教学创新。基于“从实践中认识规律,再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的认识运动规律,结合实际工程问题实施案例式教学,通过工程案例讲授力学理论,并利用力学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课程”的理念出发,收集整理与专业相关的工程案例,将之与抽象的课堂理论知识结合。通过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抓主要矛盾的能力,将实际工程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的力学思维工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雨课堂智慧平台”实施多元化考核,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实施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核,兼顾知识、能力和思政考核。
二、教学创新的思路和举措
(一)教学目标创新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目标,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有效支撑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符合学校办学定位。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杆件基本变形和组合变形下的内力、应力和变形分析方法,并能进行强度和刚度计算;熟练掌握压杆临界荷载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稳定性计算。2.能力目标。掌握分析和研究工程问题的方法,能对工程实际中的杆件合理地建立力学模型,应用强度、刚度、稳定性条件进行设计和分析;培养学生辩证性分析复杂综合案例、应用知识、有效沟通、清晰表达的能力,并能考虑工程伦理等因素,具备应用信息检索与软件、完成报告及设计文稿撰写的能力。3.思政目标。结合课程知识点介绍我国领先技术,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结合业界前辈生平事迹与贡献,培育学生耐心专注、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经典创新工程案例,培养学生勇于突破陈旧观点,实践创新的思维;通过历史失败工程案例分析予以警示,培养学生担当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模式创新
“材料力学”课程采用的是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O-DIRTCTSH),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翻转,在空间上分为课内和课外两个场所,在时间上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学习是以学生在线学习的形式为主,课中的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是在传统的线下课堂进行主要以能力发展为主。翻转课堂把线上和线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在课前利用“雨课堂智慧平台”推送预习课件、拓展课件、录播视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点并解决问题。课中首先,回顾和梳理录播视频中的主要知识点。其次,通过集中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进一步梳理重点和难点问题。最后,基于工程案例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活动,师生共同交流、探讨,解决实践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中的总结环节总结本次课的知识点,形成知识脉络图,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课后利用“雨课堂智慧平台”推送课后作业和拓展资料,利用教学QQ群和微信进行答疑,学生以个体或小组的形式在教师的启发下解决拓展问题,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任务,提升应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另外,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将思政素材融入到课前录播视频、课前拓展课件、课中案例、课后拓展课件中。
(三)教学内容创新
“材料力学”课程在内容上以四种基本变形为基础,介绍组合变形以及压杆稳定等内容,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三方面分析。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将课程内容分为5个模块和12个教学单元,纳入学科研究的新进展,渗透专业思想。“材料力学”课程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依据知识模块设计课程思政,以案例穿插、专题嵌入和隐性渗透方式融入到对应的目标问题中。通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的达成,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创新
“材料力学”课程构建了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六步教学法,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围绕五类“目标问题”组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引入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总结,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理论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抓主要矛盾和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的力学思维。实施案例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以生为本”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5-6]。案例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结合学生专业选编案例,基于目标问题对案例教学进行顶层设计,挖掘案例中蕴含的材料力学知识,明确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由浅入深地设计需要讨论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掌握相关的材料力学知识。
(五)考核方式创新
“材料力学”课程基于“雨课堂智慧平台”实施多元化考核,实现了对学生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的考核,考核内容包含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材料力学”课程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两个阶段,采取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课前预习2%、课堂出勤1%、课堂测验4%、课后作业3%、综合设计10%(小组,能力目标为主要评价依据)、案例分析10%(小组,思政目标为主要评价依据)和实验报告10%。期末考试60%,采取闭卷的形式,从试题库中抽取考题进行考核。
三、课程教学创新实践的成效
“材料力学”课程团队收集案例素材,编写出版材料力学案例教材一部,主持在研省级案例教学项目一项,主持校级课程思政项目两项,团队成员有3人获建工学院课程思政说课比赛奖项。“基于翻转课堂的材料力学案例教学”获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创新获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创新在土木专业的授课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思考,实现了参与式教学。
参考文献:
[1]罗天雨,王遨宇,张鸿宇.基于目标的问题导向教学法探讨[J].广东化工,2020(21).
[2]秦大伟,罗天雨.目标问题导向式在线教学模式探析[J].广东化工,2021(2).
[3]李广环,龙涛,任合刚,等.以提高学生化工安全与环保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改革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21(4).
[4]郑丽凤,邱荣祖,周新年,等.“材料力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5]伍少霞.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
化工设计课程思政范文2
关键词:课程思政;纺织品整理学;教学改革
一、“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思想教育和文化素质的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纺织品整理学”是我校(绍兴文理学院)轻化工程专业以纺织品整理工艺为核心、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和表面活性剂、棉及棉型织物的前处理(烧毛、退浆、精练、漂白和丝光)、合成纤维织物的前处理和整理、蚕丝和羊毛织物的前处理和整理、织物的一般整理、防缩整理和防皱整理,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纺织品练漂、整理加工的基本理论和工艺,主要加工用剂的性质及特点,练漂、整理产品的质量要求等知识。“纺织品整理学”课程原有的教学存在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分离的缺点,课程教学缺少思政教育的融入,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对学生文化素养、政治素养、意志品格的培养和提升不足。为此,迫切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凝练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在专业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社会责任和担当[2],在实现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3],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教学目标
1.在专业知识方面。掌握染整加工用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及水的软化方法;掌握棉及棉型织物的前处理(烧毛、退浆、精练、漂白和丝光)基本理论、工艺与产品质量要求;掌握合成纤维、蚕丝和羊毛织物的前处理和整理的基本理论、工艺与产品质量要求;掌握织物的一般整理、防缩整理和防皱整理的基本理论、工艺与产品质量要求。2.在专业能力方面。掌握纺织品前处理和整理的基本理论、工艺,能独立制订纺织品前处理和整理加工工艺,具有分析和解决练漂及整理工艺问题的能力,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生产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3.在素质发展方面。培养学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严谨的分析力和科学的判断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求真务实、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举措
结合“纺织品整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挖掘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及载体、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设计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1.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及载体。“纺织品整理学”课程共设置12个教学单元,课程所蕴含的主要德育元素以及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如表1所示。限于篇幅,表1中仅列出部分内容。2.教学方法。(1)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将思政教育贯穿于“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教学全过程,立足实际情况,从课程中充分挖掘和提炼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并转化成具体而生动的教学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重心下移,全面关注学生的期待和发展需求[4]。采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探索性学习、项目导向、小组学习、多媒体教学、校外专家专题讲座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围绕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主动学习,让学生汲取道德思想精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并积极思考,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新动向,进而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3)加强课后道德实践指导。结合专业知识点活用教学资源,拓宽育德实践平台,加强对学生课后实践活动的道德引导。通过多元化的隐性道德教育,努力将学生塑造成中国好公民,在公共领域更多地展现榜样力量,引领道德风尚。例如,让学生甄别每一周在微信朋友圈内流传最广的谣言,分析混淆视听的恶性谣言,积极践行网络空间“七条底线”,即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自觉成为抑制虚假信息传播、维护良好网络环境的核心群体和重要推动者。3.教学评价。改革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将评价内容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在课程评价体系中设置德育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如下:(1)平时考核。出勤、作业、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2)期末考核。(3)德育考核。总结报告(通过该课程学习,自己在德育与专业结合方面学到的东西与体会)。最后综合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50%)和德育成绩(10%),给出期末总评成绩。
四、结语
实施“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需要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载体,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2]胡靖,马星宇,王俊荣.从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4):41-43.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化工设计课程思政范文3
随着改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西南油气田员工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的磨练考验,面临空前激烈的竞争压力,如:收入差距问题、工作业绩考核问题、竞争上岗与职业危机问题、安全生产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或者改善,正是EAP服务的应有之义,也是EAP服务的用武之地。
依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试点工作方案,结合西南油气田的实际,自2013年5月份启动EAP工作以来,我们从系统规划和落地实施两个层面进行了探索、实践。
规划先行,
初步构建系统化的EAP工作框架
西南油气田EAP项目组充分调研国内外优秀企业EAP项目实施情况,并于2013年5月上旬拟定了《西南油气田EAP项目指导意见》,并组织外部专家和内部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专题论证,初步构建了具有西南油气田特色的EAP工作体系,为系统和深入开展此项工作锁定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三位一体、内外结合、分层联动”的EAP定位
结合西南油气田实际,将EAP体系与党建思想文化工作体系深度融合,形成具有西南油气田特色的“三位一体、内外结合、分层联动”的EAP心理辅助支持体系。
三位一体:就是以促进企业发展、促进员工幸福、促进优势转化为落脚点构建EAP心理辅助支持体系。企业发展层面,统筹建立量化指标系统、积极领导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危机干预系统,强化心理管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员工幸福层面,为员工提供自我成长、心理疏导的专业服务平台,让有心理困扰的人解开心结,让心理健康的人生活更加幸福,强调员工内心和谐,促进员工幸福。优势转化层面,融合EAP工具、方法、流程,建立指标体系,提炼典型经验,提高专业政工队伍科学化、人性化工作水平,更好促进政治优势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转化。
内外结合:成立由政工干部组织的西南油气田EAP项目机构,聘请国内首屈一指的EAP服务机构――北京易普斯咨询公司做技术顾问指导,将专业性、服务私密性、针对性和便捷性融为一体,构建具有西南油气田特色的EAP项目。内部培养一批EAP专员,发挥400名专职政工干部和560名专职党支部书记的作用,提升、掌握EAP服务的知识、方法、工具,融入思想政治工作。
分层联动:按项目内容和工作实际,分层级部署实施EAP项目,西南油气田统筹规划总体方案、总体指导、总体部署,抓标杆性体系建立及标准化内容运作,对试点单位进行指导;各二级单位根据不同工作性质、作业环境具体实施各具特色的EAP项目,细化操作流程;各一线基层作业队深度试点EAP项目,提供第一手资料数据,提炼特色化经验模型。
“思政创新、心理管理、和谐成长”的EAP功能
形成“思政创新”的科学抓手。落实集团公司EAP试点工作的核心思路,依托西南油气田优秀的传统思政工作经验方法,把心理学的理论、工具、技术系统融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中,形成西南油气田新跨越发展期思政工作的创新载体,培养一支掌握科学工作方法的创新型政工人才队伍,开发一套具有科学技术含量的实用工具,有效促进党建思想文化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
打造“心理管理”的落地机制。以促发展为中心,通过搭建“和谐幸福指标体系”,采用科学量化的心理调查工具和数据统合分析,挖掘影响企业和谐发展、员工幸福成长的关键心理要素,为高管层推动人本管理的持续优化提供决策信息;依托积极组织行为学和心理管理理念拓展管理视野,培育各层级领导干部带队伍的积极领导力,带动和谐团队建设;借助心理风险防控干预技术,有效做好危机事件的管控,保障企业和谐稳定。以此打造西南油气田心理和管理相融合、有效促进政治优势转化的一套落地机制。
搭建“和谐成长”的关爱平台。以促进员工幸福为目标,结合西南油气田各单位员工的工作特性和心理需求,将心理学的个人成长、人际沟通、家庭建设、压力缓解等知识、方法、技巧纳入企业的员工成长关爱工作中,包括提高心理健康意识,提升个人心理资本,掌握幸福的方法和能力,优化工作生活平衡等方面,形成西南油气田以员工关爱和幸福成长为核心的心理资源服务平台。
“宏观引导、深度指导、试点先行”的EAP运作
西南油气田的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员工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各不相同,员工面临的安全生产压力、家庭工作平衡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各不相同。经过EAP项目组反复研究,2013年5月底,统一下发《西南油气田EAP项目指导意见》,为二级单位实施EAP目提供宏观引导。在油气、工程、销售、社区等四大板块中选取8家试点单位,通过一对一调研走访,协助试点单位完善本单位EAP工作实施方案,对技术细节做深度指导,鼓励各试点单位进行各具特色的项目实践。
稳步推进,基本形成“点线面”
相结合的EAP实操模式
面――宣传工作立足全员。2013年5月底,在西南油气田内部局域网上开辟“西南油气田EAP专栏”,内设动态简报、视频讲座、心理论坛等栏目,实时更新有关内容,供员工了解EAP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范围。专栏开通三个月以来,引发了广大员工的积极关注和自主学习;《西南石油》报、《西南油气田手机报》设置EAP专题专栏,宣传EAP知识、工作动态等;分班组学习集团公司《员工心理疏导ABC》;聘请北师大张西超教授在全系统政工干部开展视频讲座,等等。通过宣传,心理管理的理念和EAP工作的信息覆盖到了班组长以上管理者。
同时,有关EAP电子期刊、EAP漫画读本等系列宣传品,以及“心理资本”大讲堂等互动活动,目前正在策划实施过程中。
线――培训工作面向政工队伍。2013年5~7月份,在西南油气田5期292名处级干部轮训班和6期400名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增开了每期半天的《EAP的理论与实务》课程,推动中层干部和支部书记充分了解、重视EAP工作,处级干部全部经过了一次EAP讲座培训。同时,各单位针对400多名二级单位政工干部和其他基层党支部书记的EAP专题轮训班,也即将分别启动实施。
自2013年开始,西南油气田每年进行EAP专员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了思政干部对心理学的价值认同,提升了EAP的实务能力,将有效带动EAP工作在各个二级单位的逐步开展。同时《西南油气田EAP管理手册》《西南油气田EAP专员手册》等配套内化工具也在筹划中。
组建西南油气田EAP工作QQ群,为各个二级单位搭建了内部互动平台,推动正在实施EAP项目的各单位之间交流经验、分享资源。梳理形成了《西南油气田EAP工作推荐书目》,引导内部骨干队伍通过购买专业书籍、业余自主学习的方式,不断提高EAP的实务工作能力,带动此项工作的长期深入开展。
点――试点工作百花齐放。8家试点单位形成各自的《EAP项目实施方案》,根据自身工作际、资金投入、项目方案选取合适的外部服务机构,实施不拘一格、百花齐放的EAP项目。
西南油气田EAP项目组将选定包括采气厂、钻井公司等具有代表性的3~5家单位进行重点跟踪和持续指导,以确保试点的纵深性、成效的针对性、成果的可推广性。目前,基层采气站、基层钻井队、青年员工群体、班组长群体、基层支部书记群体、两地分居员工工作家庭平衡问题,都已分别列入重点指导的试点单位EAP服务方案中。
目前,西南油气田近5 000名员工参与过心理健康调查。西南油气田将依托心理调查数据和问题发现,形成典型基层单位、重点关注群体、重要问题类型等方面的EAP专项服务,以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落地模型,为西南油气田EAP工作的持续推广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集团公司贡献更加富有价值的试点成果。
西南油气田EAP工作的思考与展望
西南油气田启动EAP工作已有4年,各项工作都在围绕整体规划和首期计划推进过程中,当前的体会思考有如下四个方面。
领导重视是基础
EAP作为一项需要配套预算投入且成效逐步显现的长期性工作,其开展的深度和力度与高层领导的重视程度紧密相关。在西南油气田实施EAP项目的过程中,局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党委主要领导积极推动全体领导干部参加EAP理论学习,主管领导出席试点单位内部骨干队伍培训班并做开班动员讲话,积极参与《西南油气田EAP项目指导意见》的专题研讨会;机关的组织、宣传、工会、人力资源、安全环保、社区维稳等部门,分工合作,协调推进,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这些因素都为西南油气田形成高起点的整体规划、快速启动EAP工作、各二级单位积极响应配合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先易后难是路径
当前,EAP在中石化系统还属于刚刚起步的创新性工作,一开始就全面铺开,我们的经验、精力、资源都会受到一定限制。西南油气田采用了先易后难的方式启动,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的思政干部尽快入门上手,另一方面有助于利用现有资源解决员工最关注的问题,从而促使我们的广大员工在较短时间内更加认同EAP的价值和意义,推动中层、基层管理者重视和支持EAP工作。
融入思政是关键
只有将EAP深度融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才能促使其长效功能发挥得更加充分和长远。对于企业而言,心理学的理念和EAP的工作模式更充分体现了“人本”理念和对员工的深层关注、关爱,有助于员工认同思政工作的意义;对于思政干部而言,EAP在心理管理、心理调查、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理论、技术、方法,可以从丰富技术含量的角度扩展思政工作职能,增强工作价值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也拓宽思政干部的职业发展通道。
项目内化是趋势
外部专业机构在技术、工具、专业资源方面占有优势,但可能因为对企业实际情况的了解程度不够,影响了EAP的服务深度和广度。采用内外结合模式,逐步培养企业内部的EAP骨干队伍,对大型企业来说是一个必然选择,这也是具有国企EAP模式的特色所在。当然,内外结合模式也需要对内化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包括内部咨询师的职能定位等方面。
依托集团公司的EAP试点工作方案,结合西南油气田EAP项目规划框架,在随后的时间内,核心工作方向是在抓好二级单位试点工作的同时,着力推进EAP工作“五个一”工程,为西南油气田EAP工作今后的普及推广和长效固化奠定基础。
开发一套指标体系。开发设计一套具有西南油气田特色的和谐幸福指标体系,对影响西南油气田企业和谐度、员工幸福感的组织、团队、个人因素进行多维度细分,并和党建工作、思政工作、企业文化工作中的关键业务指标,以及生产经营中的关键管理指标进行关联设计,形成西南油气田EAP工作标准化指标工具。
提炼一套落地模型。通过深度试点,结合不同单位的特点和不同群体员工的特性,从EAP工作的方法、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EAP项目落地实操的针对性设计,并进行阶段性效果评估,以此形成一套基层单位的EAP落地模型。
建立一支内部队伍。结合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丰富的工作内涵,将心理学技术、工具引入西南油气田党务政工队伍建设工作中,培养一批掌握心理学理论知识和EAP实务操作能力的内部骨干队伍,在提高思政工作技术含量、拓宽思政工作者职业发展、优化思政工作艺术水平、推动思政工作管理创新的同时,为EAP工作的有效落地、深入基层和今后内化提供必要的内部专业人员储备。
形成一套制度工具。围绕今后EAP工作有机融入西南油气田“大政工”体系,并逐步实现EAP项目的深度内化,在EAP项目推动实施过程中,形成包括心理危机管理和内部骨干队伍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流程、以及内部骨干队伍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配套实操工具等。
推出一项主题活动。为了借助积极心理学相关理念,在整个油气田层面营造更加和谐、阳光的组织氛围,同时也促使EAP理念、心理学知识更加生活化、轻松化,推动正向传播深入人心,西南油气田将统筹策划“幸福”主题的创新性活动,主题活动将以积极心理元素为核心,以工作和生活为基本面,以员工个体、团队班组、部门单位为参与维度,设定相应的参与条件、阶段评选、年度评选、激励奖励等规则,以此形成全油气田范围内的EAP品牌活动。
化工设计课程思政范文4
[关键词]金课;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分析
化学是一个发展和应用各种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得物质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有关组成和性质信息的科学分支[1]。它是高等学校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学、药学等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1-2]。分析化学被称为“科学技术的眼睛”,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化学的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3]。本文结合本校分析化学教学实践,从剖析分析化学的教学现状入手,尝试对分析化学“金课”的建设进行一些探讨,旨在提高分析化学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1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1.1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两部分,其中,化学分析法主要内容为四大滴定法(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是分析化学的理论基础。而仪器分析课程包含了分光光度法、色谱法、电位分析法等一系列仪器分析方法。在本校的化工、环工以及材料等专业开设的分析化学理论课程为40学时,同时开设有专门的仪器分析课程。因此,在分析化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化学分析法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将两门课程进行比较而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所学的滴定分析法或重量分析法等内容已经过时,认为只要掌握好仪器分析法即可。因而,学生普遍对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只是为了修完学分而被动学习。此外,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心理,认为只有专业课所学的知识才能指导将来的工作实践,因而使教学变得更加被动。1.2课程内容抽象,知识点繁杂。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和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是分析化学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涉及大量的计算、变化规律及公式推导等,知识点繁杂。例如,在酸碱滴定法中,pH的计算和滴定曲线的学习;配位滴定法中,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林邦误差公式的推导;分析数据统计处理中置信区间的计算和显著性检验等内容本身较为抽象并稍显枯燥,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及时预习,而上课时又不能集中精力,则难以理解上述知识点,进而产生厌烦心理,寄希望于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知识的学习。1.3教学方式单一。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讲课本有的,而对于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很少补充,特别是实践应用以及相关的新的技术和发展,则无法使学生明白这门课程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应用于高校的各学科教学中,但其主要作用只是取代黑板成为知识载体,教师授课方式仍然以“填鸭式”为主,尽管教师竭尽全力希望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处于完全被动学习的学生,不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此外,“一言堂”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的“压迫感”,学生缺乏思考问题的时间,对于所学的知识也无法及时消化,因而,学习的效果差、效率低、也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4]。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单纯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互动,整节课随处可见的“是不是”、“对不对”的互动程度非常有限,激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学生产生腻烦的心理。1.4考评机制不完善,考核模式单一。目前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核基本由平时成绩(40%)和期末成绩(60%)组成。平时成绩考核的内容以课堂笔记、课堂表现和作业组成。其中,课堂表现通常是教师对学生上课时表现的认定,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公正性。布置的作业通常是所学内容中较为重要和较难理解的基本概念以及需要掌握公式的计算题。期末考核基本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考试内容仍然是教材中重要的方法原理、基本概念及公式计算,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真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较少。因而,现有的考核方式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却给学生造成这门课程只需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书本和教师课件中的重难点即可过关的假象,久而久之,上行下效,学生上课玩手机,课下不复习。既不利于学生良好学风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2分析化学“金课”建设的意义
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陈宝生部长在会议上提出,对大学生要有效“增负”,要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自此之后,“金课”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4-7]。本校也将“建设金课、淘汰水课”作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重心。分析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着力对其进行“金课”建设,可以更好的推进“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为我校化工、环境、材料等学科专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此外,为了满足金课“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要求,教师必然更新教学的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的方式及考评的模式,进而可以促进教师分析化学课程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3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打造分析化学金课
3.1提高认识,提升内容创新性。每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基本都是从绪论课开始,很多教师自身对绪论课的认识不足,认为绪论课只是简单介绍课程的概念和学习的要求。因此,绪论课通常只是简单带过,有的老师甚至选择不讲绪论课。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应用是目标,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在绪论课上,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和了解学习分析化学在国民经济建设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可以结合一些本专业分析化学领域的新发展和新应用,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产生激情,有激情才会有动力[8]。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绪论课让学生明白分析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其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他们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自觉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9]。最后,通过绪论课的学习,学生还应明白分析化学课程中化学分析部分是分析化学的基础,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二者不可简单比较,更不应该在学习时进行取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书本中已有的概念、原理和公式等知识外,还应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学习兴趣。教学中也应注意融入思政教学理念和方法。例如,基于可疑值的取舍和分析数据显著性检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通过酸碱滴定中滴定突跃的学习强调量变引起质变规律等。3.2教学方式改革。目前,在“智慧树”“爱课程”等线上平台,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到分析化学相关的各类精品课程。然而,单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慕课教学,虽然清晰简洁,但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学效果不好。相反,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由于综合利用线上线下的优势,已经成为高校本科教学的主流形式。我们可以将“智慧树”“爱课程”等线上教学资源作为学生预习的一种方案,同时结合“雨课堂”“云班课”等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制作好的课件,对应每章节中难点内容的微课视频,以及相应的习题等到“雨课堂”等学习平台,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雨课堂”讨论区向教师反馈学习中的难点和问题;教师围绕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线下课堂教学时,教师尽可能避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引导的探究式学习,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必要的指导。此外,还可以适当采用“翻转课堂”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教师还可以将搜索的教学素材(分析化学相关的文献、视频、名人故事、前沿的知识等)到“雨课堂”平台,供学生课后阅读,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开阔学生视野,使“分析化学”成为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可以增加教学的深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体现“金课”两性一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提升了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3.3考核方式改革。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目前,我校分析化学的考核是采用平时成绩结合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部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偷懒,而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的现象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填空、选择题等客观题得分高,而简答题和计算题得分偏低。可见,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甚至,部分教师希望通过考试体现学生“学得好”、自己“教得好”,而在题目难度的设置上有意识减弱或者考试题目与平时作业重复性较大。这样既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又无法反馈教师的教学情况,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因此,加强过程性考核评价,灵活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对于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充分利用“雨课堂”平台,在课件中设置随堂测试题,课程小论文、专题讨论、探究性作业等多元化的过程考评方式,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统计得分并作为一部分平时成绩。同时,在每章学习结束后,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进行阶段性考核,由教师从预先准备好的雨课堂测试题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题目组成试卷,由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完成,成绩计入平时成绩,每个学生抽到的试题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必须自己独立完成,这样即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所在,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应对,真正达到“以考促学”的效果。由于,“雨课堂”平台可以自动统计学生成绩,一方面减轻了教师在过程化考核中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使考核的结果也更加公正合理。此外,期末考试内容增加综合性思考题或实验方案设计题,要体现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强化过程性考核评价,构建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不仅可以全面真实地反映教与学的综合水平,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结语
“金课”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对于强化本科教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分析化学课程作为化工、环工、材料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高认识和教学内容创新性、教学方式改革、优化考评方式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麻秋娟,冯素香,张娟,等.基于“课程思政”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80(116):291-292.
[2]许妙琼.环境科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6,24:140-141.
[3]侯思懿,司杨,韩爱霞,等.分析化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20,48(1):152-154.
[4]王一男,杨冬芝,赵子明,等.医学院校分析化学“金课”建设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1):31-32.
[5]孙文亮,郝如斯.线上线下模式在分析化学“金课”教学中的实践[J].广州化工,,2020,48(12):175-177.
[6]刘泳,王峰,伊文涛,等.金课建设背景下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广东化工,2020,47(422):244-246.
[7]代虹镜,黄德娜,杨艳,等.大思政视域下无机及分析化学金课打造初探[J].广州化工,2020,48(18):182-184.
[8]黄剑平,周享春.非化学化工类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0,6:91-93.
化工设计课程思政范文5
关键词:去水增金;翻转课堂;英语写作教学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下发文件,发出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课堂革命的号召,全国高校都开展“去水增金”大讨论,掀起教学改革、构建金课、争当金师的热潮。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高校教师开始全面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积极设计课堂教学改革,力争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在此背景下,笔者与研究团队成员结合多年来对英语写作课程的建设实际,探讨英语写作“金课”的建构,力争融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课程模式能够体现“两性一度”的“金课”建构标准。
1《英语基础写作》课程情况简介
《英语基础写作》是英语专业的核心课之一,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开设在大学第三、第四两个学期,总学时72,总计4学分。鉴于课程性质,本门课程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方面系统地介绍英语写作的基础知识,如英语词的分类和意义;英文中常见的修辞;英语句子结构和分类;英语段落写作模式;分解篇章结构,介绍写作步骤(审题,列提纲,起草成文,润色),分析文体类型。在实践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能。依据我校2016版教学大纲,《英语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如表1所示。
2基于翻转课堂的英语写作课的整体设计
为实现英语专业写作课“去水增金”以及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笔者及所在研究小组共同设计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设置教学流程,即“必要分析———课前准备———教学实施———课后反思———实践巩固”五个环节。(1)必要分析环节包括对课程的分析、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分析。(2)课前准备这个环节包括对PPT的制作、对视频的录制剪辑、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学生学习任务单,并指导、引领学生利用资料开展课前与课后的自主学习。(3)教学实施环节是指写作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的流程,包括课中学生以个人或小组进行交流分享、教师的答疑解惑、重难点知识巩固等活动。(4)课后反思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重难点知识点进行整理反思的过程。(5)实践巩固环节指学生以个体或小组方式完成不同的任务巩固训练,如完成蓝墨云班中设定的学习任务、完成作文批改网设置的写作任务、完成集体预习汇总小组疑点等活动,五个环节流程的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2.1课程、教材及学情分析。2.1.1课程分析。《英语基础写作》是英语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英语写作的基本技能,开设在二年级,以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写作部分的考核标准为指导、以“金课”建设为目标,对写作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1)以打造省级“金课”为目标,写作教学与课程思政相融合。(2)能在规定的时间内(1小时内)完成200至250字的英语文章,且文题相符、语言通顺、语法正确。(3)能在文中熟练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提升文章文采。(4)了解并能够完成各种文体的写作,且格式正确、用词规范、内容完整。该课程不仅需要满足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对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还体现金课“两性一度”。2.1.2教材分析。教材《英语写作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作者:丁往道),为英语专业学生详述实用的英语写作技巧。对各种文体格式,遣词造句、篇章作文、应用文、学术论文等,中文讲解与英语例句范文相结合,适合我校学生使用。除此,为使本门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辅助资料包括:《治国理政》(中英文对照)、《英语畅谈中国文化》《中国日报》(英文版)的部分内容。学生通过翻转课堂的模式,课下分析英文阅读材料,对比西方文化与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建立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认同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1.3学情分析。我校为民办本科院校,整体学情: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有待夯实、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传统英语写作课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英语写作的相关理论知识,之后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课堂习题或者完成作文,交作业后教师课后批阅学生作文,下一次课的课堂上进行点评。这种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会造成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足、写作能力难以提高。2.2翻转课堂的课前准备。基于对本门课程、所用教材以及学情分析,综合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我们进行翻转课堂改革的课前相关准备:制作教学课件及视频、量体裁衣,为学生设计任务单、教会学生如何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2.2.1教学微视频、PPT制作。微课视频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中的一种,也是使用现代化工具进行学习的资源和手段。在英语写作课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以适合的方式展现知识点,特别是对重难点、易错点的讲解呈现尤为重要,将难度适合的内容选取制作PPT课件,配合讲解录制短视频。2.2.2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可有效辅助教学,特别是将课前与课中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利用好课下时间。学生可通过学习任务单了解课程的目标、重要知识点概要,便于提前预习;同时,学生在自主预习过程中可对照学习任务单记录疑难知识点或不同见解,以备课堂交流分享。2.2.3学生自主学习流程设计教师将提前做好的教学视频按照章节上传蓝墨云班的平台,学生可登录下载并结合教材及学习任务单进行课前自主预习和课后巩固复习,在学习任务单的“困惑记录”一栏详细记录困惑点和疑难点,下一次课的课堂上,教师会设定专项时间段进行交流分享,首先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果小组无法解决可以转为全班同学进行分析讨论解答,如果仍然无解,由教师答疑。通过这一流程设计,学生课堂上下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分享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都有效提高。2.3英语写作课教学目标设计。2.3.1知识目标。(1)掌握英语写作技巧并进行有效书面沟通。(2)能正确而熟练地表达思想。(3)能运用不同方式展开段落写作。(4)在30分内完成250词左右的内容完整、逻辑性较强、用词准确,文题相符、格式正确的文章。2.3.2能力目标(1)写作表达能力: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准确完成各种文体的写作任务。(2)思辨能力:掌握写作中的逻辑推理和正确逻辑分析能力。(3)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中西方文章不同的写作要求和表述技巧。(4)终身学习能力:掌握自主获取知识的途径,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会写作、会表达。(5)科学研究能力:能够撰写论文等,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一定的学术研究与写作能力。2.3.3情感目标。(素质目标)(1)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2)获得探究式学习的快乐,提高写作兴趣。(3)获得合作学习的责任感,承担个体、团体成员或者负责人的角色,合作完成既定任务。
3结论
综上,经过笔者课程团队的研究及教学实践,目前已初步完成对《英语基础写作》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团队通过进一步探索,对课程思政融入、评价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创新等进行进一步研究实践,在前一阶段充分利用蓝墨云班、作文批改网等对学生写作成绩进行分析,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多维度跟踪观察,可见一些成效,未来教学中,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翻转课堂在写作课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PlunkettK.TheFlippedClassroom-ATeacher'sCompleteGuide:Theory,Implementation,andAdvice[M].JIBBPublish-ing,2014.
[2]张春丽(导师:徐立红).大学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7.
[3]刘柳.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青年与社会,2020.
[4]马旺艳.基于“翻转课堂”的英语专业写作教学过程中思辨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
化工设计课程思政范文6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 学校 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笔者选取咸阳职业技术学院8个二级学院开展调查,涵盖护理、药学、数控技术、畜牧兽医、会计、学前教育、应用化工技术、建筑工程管理、旅游管理、光电子技术、电脑艺术设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流管理、初等教育、园林技术等31个专业。调查设计了学生和教师两个问卷,学生问卷由在校学生填写,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20份,回收率为90%。教师问卷由学工办、就业办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及思政部教师填写。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6份,回收率96%。调查数据经过整理后,输入电脑中,经过工作人员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解
(1)教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问卷设计了一些题目,测试学校教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重视程度的评价;以及了解到学校和教师是如何看待职业发展教育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的教师认识到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很重要。还有41%的教师认为:“校领导没有认识到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影响学校开展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困难因素。
(2)教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解。作为职业院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85%的人员能够对职业发展教育有科学的认识,认识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开展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科学规划。大部分教师认为,加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对此表示大力支持。
(3)教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建议。问卷显示我院教师对开展大学职业发展教育,理解层次不一样。75%的教师建议要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13%的教师建议有必要加强职业发展教育,12%的教师建议可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职业发展教育选修课时。
(二)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基本条件
(1)职能部门设置。在关于是否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机构的问卷调查中,有8.4% 的工作人员回答“有”。71.6%的工作人员回答“没有”,其它人员没有做选择。据我们调查获悉,大部分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机构与行政部门融合办公。常见名称一般是“学生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就业科”、“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就业办公室”等。
(2)部门性质和人员配备。调查发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机构都属于教学管理部门,从部门人员配置情况分析看,行政管理干部占75%,教师编制占20%,教学辅助岗位编制占5%。可以看出,职业发展教育被看成管理性、服务型行政工作,科研和科研意识不强。
(三)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1)师资队伍主要来源。职业发展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思政部教师、招就处就业科工作人员、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总支书记、副院长、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等。从事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人员年龄结构不完善,整体年龄偏低,职称结构没有形成高中低合理梯队。调查显示:4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占77%,40岁以上的人员占到23%。由于师资队伍年轻,职称结构也以初级、中级为主。其中,中级职称人员占29%,初级职称人员占58%,副高以上职称占13%。师资队伍学历方面以本科和硕士为主,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32%,本科占60%,专科学历占8%。在对师资队伍人员教科研能力调查时发现,发现从事职业发展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科研水平偏低。被调查人员中,参与过校级及以上课题的人员占34%,从未参加过课题的占52%,正在准备申请的占14%。针对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公开发表过论文或有著作的人仅仅有17%。其余人员均没有论文公开发表。
(2)培训进修情况。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从事职业发展教育人员技能素质的参考指标。目前国家教育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相关组织协会,开办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培训颁证。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超过90%的人员都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但是获得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人占有比例很低,获得全国职业指导资格证书人员仅有5人。获得省级职业指导培训班结业证书有12人。其它人员没有任何职业资格证书。平时业务培训知识主要是订杂志、听报告、听讲座获得。被调查教师对学校外派培训计划评价不高。从调查数据看,有82%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没有制定培养专职职业发展教育专职老师的计划及费用预算。76%的老师对学校是否有职业发展教育专项师资培养计划,表示不清楚。
三、调查结论
(1)在对职业发展教育的认识上和观念上,咸阳职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重视。但是,职业发展教育长足发展及内涵建设需要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式严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有助于推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可以提升大学就业工作质量。
(2)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人员大多由管理部门人员担任。一些管理人员由于行政事务繁杂,对于职业发展教育的学习、研究时间精力不够,对于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题研究、专题调研等方面能力不足。
(3)师资队伍匮乏,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部对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师资队伍强调: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的发展思路。师资队伍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