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类就业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类就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类就业方向

管理学类就业方向范文1

经济管理学专业主要课程主要课程: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产业政策、投资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与税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产业政策、投资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与税收、基层岗位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经济管理学专业就业前景

经济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在职从业人员,培养能胜任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入改革,加入WTO后与国际惯例接轨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及组织所认识,企业决策者开始认识到运用经济管理知识来管理公司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经济管理的人才无疑成为了许多企业追逐的对象。在今后20年中,中国所需要各类管理人才,而其中经济管理类人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扎实专业知识,可以前往金融机构、各大企业、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等从事相关的职位,具备一定工作能力的话,相信也是可以在经济学领域发展的很不错的。毕业生们需要好好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才有可能觅得理想的工作。

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岗位有:证券、基金、信托、银行、市场营销、经济预测和分析、对外贸易、管理类等等。毕业生也是比较适合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这是一个热门的专业,比较吃香。

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经济学专业类的应届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房地产;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金融/投资/证券;

4 新能源;

5 建筑/建材/工程;

6 其他行业;

7 计算机软件;

8 贸易/进出口。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网络推广专员、文案策划、财务总监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网络推广专员;

2 文案策划;

3 财务总监;

4 财务经理;

5 销售经理;

6 会计;

7 出纳;

管理学类就业方向范文2

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CMU)的信管专业称谓信息系统管理(InformationSystemsManagement,ISM),设置在Heinz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授予理学学士。课程为总学分143,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信息系统环境、系统开发基本原理、设计和开发的应用、软件开发项目、信息系统应用。学科核心课程和组织管理相关课程任选一门;设计科学与理性选择相关课程任选一门;研究方法相关课程任选一门;专业沟通等课程任选一门。内容区域:信息系统选修课、组织方面、设计科学和理性选择、研究方法、专业沟通5个领域的课程。计算机科学基础:初级/中间体设计和中间体/高级设计。数学和统计学课程一门,统计学推理和实践(选修一种课程)。

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ofArizona,UA)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设置在Eller商学院,授予工商管理学学士。课程有基础课程:英文写作、商业数学、计算机和网络社会、数学、财务会计入门、经济学、管理会计学入门、管理中的统计学推论、基本经济问题。必修课程:高级代数、管理和组织、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数据结构和算法、基本运作管理、使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管理、商业基础道德一体化和管理法则、商业数据交流、公共机构和政策的整体经济、业务决策的微观经济分析、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此外学院还开设有专业选修课以及人文科学选修课。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UniversityofMinnesotaTwinCities,UMTC)是信息与决策科学(Information&DecisionScience,IDS),在Carlson管理学院,授予商学学士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简略微积分或微积分、新生写作或同等课程、心理学概论、商务统计:数据源、表述及分析、金融计算概论、职业技能基础。核心课程:管理基础、管理会计学入门、商务处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统、财政学基础、运作管理入门、市场营销原理、员工和劳资关系、跨国公司的环境、商业通讯。专业课程:系统发展计划简介、商务系统的分析和建模、信息技术基础、管理信息服务沟通、国际化。商务方针核心课程:商业通信、跨国公司环境理解;跨国商务、商业方针;策略程式化和执行(任选一门)。选修课程:财政学的信息系统和技术、高级数据库设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系统特别主题、信息系统产业实习。

麻省理工学院的Sloan管理学院是世界著名的管理学院,SDM专业设置在旗下,无疑对SDM专业的管理类课程设置具有明显优势。从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麻省理工学院的SDM专业是技术、经济和管理的综合导向,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管理科学专业的偏信息技术方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又不是非常的深入,因此主要培养学生为实现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持而产生的技术和应用方面的能力。学校SDM专业的毕业生被录用的职位广泛,包括产品设计、系统开发、产品研发和创新、工程管理、运营管理、IT软件开发、市场营销、销售。同时还会有一些行业专门聘请SDM的毕业生,其中包括航空航天、国防、政府信息系统、电信、银行和咨询公司。

众所周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是世界最强的专业之一,在开设ISM的课程中充分利用了学校这一学科优势。从ISM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门数较多且涉及领域广泛,强调对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的训练,对开发信息系统的原理、方法及技术的掌握要求高,开设了多门信息系统的课程。学生对经济领域以及组织管理要求有深入的了解,开设了高级微观经济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同时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视,开设了沟通、写作等相关课程。CMU的ISM专业培养的学生是组织中信息系统的开发者,是信息系统终端数据的分析者,是为组织提供信息系统服务的高级咨询师。ISM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广,包括银行、IT行业、金融业、传媒业、制造业等,职位包括分析师、应用工程师、助理顾问、商务技术分析师、ERP开发员、财务分析员、IT项目员、QA工程师、高级顾问、软件工程师等。

亚利桑那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并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IS)三巨头。学校开设的管理学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并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如数据结构和算法、数据库原理和应用以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也要对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如经济学、管理等课程,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UA的MIS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技术性较强的管理类人才,主要从事的是组织中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和咨询等职业领域。目前从UA的MIS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多从事商务分析、商务应用开发、信息技术咨询、系统分析师、信息技术开发项目指导、数据库管理、商务智能分析、系统开发、数据库分析、网站开发、网络管理、技术支持专家、信息系统管理、信息技术使用者联络员等。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IDS专业授予的是商学学士,它的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商学的特点,如开设了商业通信、跨国公司环境理解和跨国商务等课程,又有和商务有关的信息系统课程如商务处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商务系统的分析和建模,同时开设经济管理的课程,但相关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较为弱化。从该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IDS注重培养商务型信息管理人才,为组织提供更多熟悉商务运作的信息管理类人才。它们的学生多从事银行投资、市场、咨询、金融等方向的工作。

以上4所美国大学信管专业的学位授予,课程设置各具特色,每所学校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信管专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备经济管理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的培养。从就业方向看,麻省理工学院SDM专业毕业的学生多从事管理类方面的工作;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信息技术较深入领域的应用,亚利桑那大学毕业生多从事信息技术相关的一般性的工作,而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学生从事信息技术支持的商业的工作。不管是哪所学校的毕业生,信管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的工作领域都是比较宽泛的。

清华大学的信管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之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学生要学习必要的基础课程,包括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信息管理导论。还要学习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动态系统分析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运筹学、计算机系统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面向对象的分析技术方法等课程。学生毕业后,进入各类企业与政府部门,从事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主要的就业企业类型包括国内外知名的咨询公司、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电信公司、高技术企业等。从清华大学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情况以及其自身在信息技术和工业工程学科方面的实力,可以看出清华的信管专业偏向技术方面。复旦大学信管系设置在管理学院,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课程设置与清华大学基本相同。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方向基本一致。武汉大学的信管专业设置在信息管理学院之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与清华大学所设课程基本一致,但有所不同的是学生要学习一些图情档案知识,以体现学科特色。东南大学信管专业设置在经管学院下,学生毕业后授予管理类学士学位。其基础课程与清华大学信管专业所设基础课程类似,但与清华大学相比,该校还开设较多的企业管理和经济类课程。综上,国内学校虽然普遍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但培养目标基本一致,主要以培养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能够驾驭信息资源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美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在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设置是多样化的,有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技术、信息技术、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多个专业方向,职业导向较明确。美国大学信管专业的名称有所不同,授予该专业的学士学位也是不同的,如管理科学、理学、商学学士等,从授予的学位上明显可以看出信管专业所具有特点和学科偏向。我国大学信管专业方向相对单一,学士学位授予的领域主要是管理学学士。

管理学类就业方向范文3

[关键词]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发展方向

自20世纪80年代起,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历经了重建、发展和提升三个时期,且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良多。至2001年底,我国具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有132所。2003年底,在北京举办的公共事业管理骨干教师培训班吸引了来自全国150多所高校的200多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班。随着时间的流逝,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有了新的发展趋势,但其发展一直以来存在着许多问题,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不仅需要相关人员解决现在已有的问题,还需要其为它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1公共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在课程的设置上会有避重就轻,主次不分的短板。调查研究发现,很多高校都只重视公共管理的学科性,而对其专业管理的职业性严重忽视,这完全是一种喧宾夺主的行为,不能突出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也忽视了独特的专业性。这种重专业、轻能力的课程设置,致使大多数学生对公共管理的实际操作掌握较少,只是掌握了理论知识。一方面,这种避重就轻的课程设置方式,使公共管理专业的进步和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另一方面,也致使学生因其在校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操作中所需的知识相矛盾,所以在择业就业和工作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制约的境况。更重要的是,这样没有特色性和系统性的专业课程设置更不会形成一个符合实际的、有着清晰明确的公共管理发展思路为指导的建设规划。总的来说,这严重阻碍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其二,新兴的公共管理学科还不曾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很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中遇到了诸多问题,能力不被认可、行为不被重视也是屡见不鲜的。因其认可度不高,很多高校开设这样的学科专业都不被大多企业所知晓,其专业内容更是不被了解,好多本专业的学生也面临着就业困难等问题。再者说,不成熟的专业规范、模糊不清的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培养不定向,所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学校、社会三方之间互不了解。学生所学知识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在很多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人才信息中他们没有招聘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学生的考虑。此外,在我国很多正在进行事业单位改革的地区,都会采取不再招聘新人的策略来使编制大大缩减,此种策略使那些就业困难、前景不好、又缺乏经验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大大增加。其三,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师资团队的教学水平和学术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为实现教育大众化的改革目标,高校要招收大量的公共管理学生,因学生数量迅速增多,原本的教师数量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且根本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需求,教师数量严重短缺问题在许多高校都存在。这说明较少的教师要承担的教学任务是以前的好多倍,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压力,致使教学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难以进行创新来促进学科发展。除此之外,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基本素养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当今时代,很多高校都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其中,很多高校明确提出需要学科带头人要更好地进行学科建设工作,特地为此成立了专业人才工作小组。一般情况下,学科带头人工作主要是负责执行本学科一些具体的建设工作,例如主持设计本学科的建设发展规划;负责对学科建设经费进行预算、利用、分配和管理;带领、指导、培养一些青年教师组建学术团队;进行学术研讨交流活动等。因为学科带头人作用重大,并影响着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所以近几年来公共管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一直是各大高校十分重视的事情。尽管如此,学科带头人依然匮乏,其质量和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理想的状态,以至于很多高校不能形成完整的教师梯队。单从教师本身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能及时接受新鲜事物、不懂得融会贯通、思维陈旧老套、创新能力不足、眼界不开阔、不能适应学科的发展要求等众多问题,在各大高校屡见不鲜,这些问题使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长期原地踏步,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2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对策以及重点发展的方向

2.1完善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方向

为了实施多方面、多层次发展方略,相关人员应该抓紧时间着手整理和完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从实际的专业发展方向来说,其可以调整人才培养的规格,为了使公共管理学科积极培养本专业的研究型人才,相关人员可以在减少和控制本科专业规格的条件下,尝试新模式,如进行公共管理专业本硕连读。另外,相关人员还应该加强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管理,狠抓科研,切记不可掉以轻心,应以本校此专业的办学特色为首要目标,快速建立本专业课程最为完整的题库。

2.2改进课程设置的策略

一方面,课程框架体系的确定要求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笔者之所以觉得在专业课程中应以基本理论课程设置为理论知识的总体构架,用来培养广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是因为公共管理学科展示着一定时期或一个国家的最基本的社会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未来社会对公共管理学科人才人文素养的要求是高校现今应该做好的事情之一。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稳稳的提升。高校设置的人文素质基础课程需要以综合化和系统化为原则,所设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拥有一个扎实的人文基础。总的来说,高校应格外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3改进师资团队的策略

师资团队的结构建设应该引起高校的重视,每一所高校教师团队的整体质量是由师资团队的结构进行反应的,学校科研能力以及教学能力都受其影响。师资团队结构大体上由年龄、职龄、经验、学历等几个部分组成。作为一门刚刚开始发展起来的公共管理学科,师资团队的结构建设就更应该被重视起来,一成不变的、保持原本的师资团队结构、不引进新的“源泉”的陈旧模式终究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因此,源源不断招聘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发展的人才,是高校当前的首要任务之一,只有这样,师资团队的结构才会稳定,教师团队才会被优化,为了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这样做,同时这也是使公共管理学科师资团队不合理现状得到有效改善的方法。高校应该采取定性、定量两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定性考核要求的主要考核内容是教师的品德和教学科研中的优秀表现,主要考核手段是以群众积极参与和组织谨慎评价来确定的;定量考核要求的考核内容是以教学的业绩和水平作为考核标准,其考核依据是指岗位的量化指标。为使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学科课程设置更有规范性、更加成熟、更加完善、各有不一样的专业特色,高校可以通过相互派优秀的高年级学生进行交叉培养,然后留校教学、相互派青年教师访问讲学等多种办法,提高教师的能力,为形成新一批的优秀教师而努力。强化师资力量的办法不止一种,强化师资培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要通过进行“人才引进”、积极地让许多教师参加各种各样有意义的学术研讨会、专业培训班以及向许多名牌高校输送国内优秀的访问学者等多种途径,达到本校师资水平显著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为了从全方面上提高全国的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教学水平,高校可以在校际间开展互相评课活动,多多增强学术交流,积极进行名牌教师、名牌课程、名牌教材的“三名工程”建设,培养出许多高质量、优秀、年轻且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尽快与同类高校、省内高校和非名校三个层面建立起横向的合作关系,这也是使教学科学研究横向合作得到增强的重要步骤。促进成立全国分省分类高校专门学科指导委员会分会、一起合作编著相关主要课程的教材、开展科研课题的合作研究等方式,都可以有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进而使优秀学生培养战略可以得到很好的实施。此外,使学科专业的师资力量得到充实的方法也不止一种,高校可以选择从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中挑选出一批文化学识水平高、办事业务能力强、娴熟掌握公共政策并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领导、事业单位的干部或公务员,主办专题讲座或者是担任本专业的课程导师。

2.4改进人才培养策略

为了方便在体育、文教、社保、环保等公共事业的行政部门开展管理工作,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将具有当代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素养,具有可以将管理知识融会贯通、熟练应用到实际操作能力中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因此,高校更应该在人才的培养上训练学生基本的管理技巧和方法,并积极灌输给学生现代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为了提高管理能力,高校应充分利用公共管理的办法进行计划、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在人才培养的大方向上,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以前只知道读书而不注重创新的培养模式进行改变。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借鉴国外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人才优秀的培养经验,对专业所包含的知识和范围,充分积累经验,结合国情对人才进行培养。在人才培养的途径上,高校应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创新,使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大量丰富的理论知识,提升专业能力也可以为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提供很大的助力。增加实习和实践课在所有课时安排中的比重,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成为公共管理专业的主动参与者,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灵活的教育模式在当代的中国是有发展前景的。高校应该采用灵活的教育模式,培训并教育出公共管理领域所需要的综合型、应用型的中高级专门人才,这也是公共管理学科高等教育的目标。在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建设中,运用灵活的教育模式,给在校生提供更多值得珍惜的学习机会、模拟真实的公共管理情景,提供更加方便的培训途径和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机会,以提供现在社会中真正需要的从事公共管理的工作人员。对所有学生而言,灵活地进行学习应是学习者个人的事情,而不是其他人的责任,学生进行学习行为应该是自己主动去做的事情,而不该是由他人支配去做的被动行为。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去主动学习,因此,高校应通过调查、体验、参与、合作、探究等各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增强实际的工作能力,在此过程中,还要使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解决、完善问题,通过虚拟化的实践,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主要参考文献

[1]罗俊杰.高校公共管理课程本地化案例库建设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5).

[2]乔成邦.高校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6(12).

[3]肖茂盛.解读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与方向[J].华章,2014(24).

[4]齐海丽,郑建明.高校公共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9).

[5]马小娟.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电子政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

管理学类就业方向范文4

(一)部分《管理学》教材的知识体系结构滞后,教材选用模式化。

目前,我院的《管理学》教材完全依赖引入教材进行教学,与我院学生实际的知识素养基础与培养目标不同步。

(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重视理论模块,实践模块的教学学时安排不完善,且部分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新意与创新。

(三)部分《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机制单调,依旧保持在一张试卷、一份作业的笔试答题考核的模式阶段,出现学生应付上课、应付考试,教师任务型组织教学、任务型考核学生的模式化考核范式。

(四)《管理学》课程教学依旧属于任务型的课程教学阶段,教师教学基本上还是处于完成课时目标的制度化模式中,无法对从专业角度对《管理学》课程作出新思维、新趋势的研究与探讨,全院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既没有精品课程与核心师资,也缺少对教学资源整合与师资后续培训的跟进。

(五)部分《管理学》课程教学缺乏相关的学生实训机制,管理活动的实践环节不足,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鉴于以上我院《管理学》课程教学与实践中存在诸多不足,再结合我院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发展趋势等,我们务必针对《管理学》课程教学做出改革与创新。《管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需要综合层面的指导与微观层面的操作。以下从微观层面的六大可操作性的构思出发,实施《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科学、实用之处。

一、创新《管理学》教材的新知识体系,编写我院实用的《管理学》教材,全面进行学生教材与教学案例参考书的改革与实践

目前,我院部分《管理学》教材选用脱节。各系(部)选用的诸多《管理学》教材,在知识框架与理论体系上大体上沿用国内本科院校周三多主编的《管理学》教程,存在着理论体系前后脱节、知识层次构造单一、案例借鉴较为空泛、教材内容难易不定等宏观与微观层面的缺陷。

因而,我们需要从我院归属于高职高专类的职业技术型高校层面出发,在学生层次、专业设置、师资储备、教学资源等层面作出调整,建构我院最贴切的《管理学》教材体系。在管理学大类核心师资的主导下,我们需要从《管理学》教材编写入手,打破传统的教材框架尘封固定的模式,专注编写一本我校各专业必修与选修最实用、最客观的《管理学》教材,坚持在新教材中以创新性的结构体系、多元化的适应模式、实证性为特色,适合于不同专业(方向)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教学需要。

二、创新教学内容,全面重构管理学理论与实务的知识体系与范畴

现有部分《管理学》教材的内容主体覆盖面广、知识层面较为空洞,与高职高专的教学实际脱节。尤其在教学内容的知识编排上延续一下流程:管理的相关概念――管理学思想――管理环境与道德――管理的基本职能细说――管理学新发展学说与趋势……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

首先,我们需要从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开设的教学宗旨出发,从教学学时、理论体系、实务框架、案例探讨等方面重新建构教学内容。这些建构将会呈现在第一步改革中新编写的《管理学》教程中。在动态、静态、整体、局部等涉及到管理学理论与实务的知识面立足,运用知识框架的总述――分述――总论等知识建构模式,对我院的《管理学》课程内容作出改革。

其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学》专业知识讲授时,我们必须保证传授专业知识要精,增加相关知识要泛的目标实现。必须要使专业知识的严密性、科学性、规范性,保证所传授专业理论的正确、清晰。必须将专业化的知识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语言,深入浅出,必须开阔专业视野,增加相关知识的实践讲解,随机增加相关现实案例分析。比如增加相关诸如企业文化、战略管理、MBO、企业战略、HRM等相关实务管理的案例教学,才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丰富有趣,从而保证知识层面的深化与丰富,不能把课堂教学理解为简单的专业知识传授。

另外,我们要坚持在内容上以管理思想启蒙为主,培养学生学习管理的兴趣,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确各种类型组织中涉及的各种管理问题应该如何正确地处理,引导学生使用管理理论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管理问题,在教学内容中强调培养优秀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三、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改革以往的课程教学方法,践行新的指导模式

目前,部分《管理学》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基本上延续高校课程的教师主体、学生辅助的课堂教授方法,缺少新意与创新,理论体系与管理活动的实践操作脱节。从而形成了一种教师主讲、学生细听、教师主论、学生静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一本《管理学》教材就是学生学习、辅导、领悟《管理学》知识的全部,已经完全违背了《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

我院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务必在教学方法与方式范畴中进行改革,打破现状弊端,做到教、学、行一体化。

首先,我们需要接受的《管理学》教学方法是:教材内容为主线,案例探讨为辅线;培养学生的管理学的理论与实务素养为主导;讲授为中心,案例教学为延伸。

其次,我们需要实践以下新的教学方法:

第一、案例教学法;第二,分层(目标)教学法;第三、专业(方向)区分指向教学法;第四、能力导向教学法;第五、实践教学法等。

四、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全面改革传统的书面习题作答的考核办法

目前,部分教师选用《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相对单一与枯燥。现有《管理学》课程在对学生的知识考核中,延续着书面纸质的闭卷考题的形式,简单的圈题、背题、答题等脱离《管理学》教学目的与意图的考核方式,已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课程教学检测目标。因此,我们需要对《管理学》课程考核机制与方式作出改革,建构新的考核模式与衍生模块。

我们需要作出以下的考核方法与方式改革:

第一,课堂案例探讨考核;第二,章节实训作业考核;第三,管理实务的项目策划考核;第四,知识风暴与头脑风暴考核等。

五、整合师资与教学资源,培养《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力量

目前,我院《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力量不足。绝大部分相关专业的教师属于理论型、学院型的教学人才,基本上延续“高校专业学习――高校教学岗位就业――高校教学科研”的人才发展路径。这样部分教师的知识储备处于基础化、理论化的阶段,不明确管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的新发展,不清楚社会对于管理实操型人才需求的标准。同时,缺乏对教研活动与交流的导向性认识。

鉴于此,我们务必结合我院教学资源的现状,作出以下改革与探索。

(一)整合师资,打造实务型师资队伍。结合我院实际,重提《管理学》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与实战经验,尤其对于实际管理活动与流程务必清晰与熟悉,在生产管理、现场管理、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管理、团队协作、MBO、ERP、TQM、JCM、CI、文化建构等诸多最前卫、最重要的管理实操技能方面,重新对专业教师提出实务型培养建议。

(二)培养教研综合性师资队伍,通过学术交流、教学研讨,教学方法改进、教材教案编写等方式,打造了一支科研教学双肩挑的核心管理学教学团队。

(三)制度化激励教师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扩展《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综合知识。我们必须认识到我院管理学专业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的现状,务必要求教师依据综合知识型教师的目标要求自己,保证自身不断学习从而为课堂教学输入新的知识血液。在规范的备课环节之外,我们应该从书籍、网络、电视、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获取相关知识,扩充知识视野,必须增加最新、最全的实践管理活动的知识,以备随机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传授给学生。

(四)联系校外一线管理实务型的专家、学者、企业管理者,引入利于我们管理学教学活动借鉴的经验与模式,提升管理学教学与指导技能。

六、创新校企合作与学生实训机制,进行教、学、行一体化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务必要以就业为导向,这也需要在阶段性的课程教学中贯穿服务社会、服务市场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我院,《管理学》课程属于专业课基础课,但是在部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课堂教学组织、实践教学安排上没有紧紧围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鉴于此,我们需要坚定做到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深入到人才市场、企业、生产一线进行调研,从而对《管理学》课程作出以下的改革与探索。

(一)在这一模块的改革期间,我们务必做到三个原则:提升学生实操能力为基准的原则;督导教师参与实训为依托的原则;实现校企互赢为目的原则。

(二)依据经管类、工程类、狭义的管理类等各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差异性,由各专业结合实际的实训背景下,动态的渗透管理学实操知识的训练,不可以模式化与范式化。

管理学类就业方向范文5

一、地方高校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结构的现状

管理学科作为应用性学科,人才培养结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数量增加明显

自从1999年扩招开始,各地方院校纷纷增加专业门类,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这种调整总体是扩张的态势,很多院校向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导致一些长于某一学科的院校将教育资源过多投入到其他学科建设中,反而影响了优势学科的发展。“不求最全,但求更全”,片面加剧地方高校间毕业生的激烈竞争,据季芳芳对盐城师范学院所做的调研显示,在10年里,涉及9大学科专业门类,专业数量增加了3.8倍,这里面包括管理学科。

(二)专业重复设置特征明显

地方高校的专业往往是只增不减,导致专业过多,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同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缺乏个性和特色。当某一专业的培养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其毕业生的职业概率就会减小,对职业的评价,即职业效价也会减小,两者叠加,会造成这一专业毕业生对某一行业的择业动机变弱。根据麦克思研究院2012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8个黄牌专业中,有3个专业为管理学科。也就是说,地方高校管理学科的专业重复建设,已经影响到了本学科学生的就业。

(三)与市场脱节特征明显

一般意义上来说,普通高校具有三重社会功能,即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地方高校的管理学科,更应该强调服务社会的功能。当前,在地方普通高校中,大致存在着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的的基本吻合、供不应求、供过于求的状态。而基本吻合的专业较少,供不应求的专业主要为营销管理和工商管理专业,供过于求的专业主要是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在这三种状态中,供不应求的状态表现为一些专业的培养不足;供过于求的状态表现为一些专业的培养过剩。“人才市场上‘滞销’和‘脱销’共存的现状,反映出人才培养理念的滞后,折射出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衡[3]”。

二、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结构问题出现的原因

学科专业是地方高校实现其教育职能的平台,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上不去,很大程度上是人才培养结构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问题?原因如下:

(一)经济利益趋动性

不仅是管理学科,地方高校其它学科一样受到利益趋动带来的制约。除民营高校外,高校都是按生均比享受拨款,在校生规模越大,享受的拨款越多。于是,地方高校竞相追逐市场热点,竞相增设投入少、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导致热门专业成为市场的冷门。“文科设置偏好,正是经济成本的因素起了作用”[4],管理学科问题尤其突出。

(二)高等教育的周期性

相对于其它生产性行业,高校的“商品”生产是周期性的。管理学科专业初设时的热门,四年之后很可能发生市场的逆转。加之高校在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模上的盲目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忽视了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前瞻预测,使得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不能按市场需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导致各专业对应市场需求出现不均衡分布。

(三)专业缺乏替代性

地方高校管理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了交叉学科的培养,使专业和专业之间的过度细分,变成了学科内专业间的人为阻隔,结果便是毕业生对劳动力市场的相互分割。不同于技术型劳动力,管理学科各专业在市场中的替代性较差,一定程度上使人才培养的结构问题显性化。

三、解决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结构问题的对策

因为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结构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出于使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更加科学化的目的,合理化解决结构问题是一个重要命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宏观上协调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

管理学科做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后起学科,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开始迅速发展,数量和规模大幅提升的同时,教学资源和条件不能同步,使得学生质量受到影响,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顺利就业。“高等教育的理想状态是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5]。然而,四者之间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当数量和规模跨跃发展的时候,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结构往往难以调整。在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科学合理地协调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有序调整结构和效益的落差,是管理学科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保障招生规模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切实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传统认识上,人才培养结构是静态的。在当前的就业背景下,应该视人才培养结构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认识到其与毕业生就业的统一关系、对立关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应对人才培养结构的合理调整应有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二)微观上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设置

1.培养高质量的营销专业人才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为营销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营销专业人才需求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给我们带来了专业设置调整的启示。“面对营销时代,我国营销管理人才的匮乏现象十分突出”[6]。因此,培养适应市场要求的高素质的营销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调整专业设置,增加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营销专业一直是供不应求的专业,且缺口颇大。建议不仅限于专业培养,另一方面进行跨专业培养,增加其他专业毕业生择业途径;其次,在营销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要着重培养那些既可以从事商品销售,又能够进行市场开发,同时兼备市场调查研究能力和企业经营策划能力的应用型的人才;再次,应加大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规模。“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开始延伸到以电子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7],加大虚拟和实体销售培养相结合的复合型销售人才培养,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新思路。

2.调整结构与提升能力并重

对于供过于求专业,一方面合理调整培养规模,一方面通过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连续数年供过于求,成为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专业。通过合理调整这些专业的培养规模,使供需差缩小到合理水平,是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同时,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培养,应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实行跨专业技能培养、职业资格认证等方式,强化他们的就业能力。

3.明确学科培养定位

就业市场对于管理学科毕业生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管理行为做为系统化、专业化的行为,也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活动的层级性特点决定管理人员可以定位到操作层次、技能层次和战略管理层次。“从学校自身来看,高校培养人才要面向现实、面向实践、面向市场,要找到自身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要办出自己的特色”[8]。高校明确管理学科学生的培养定位,也可以使学生明了学科培养目的及未来发展路线,主动参与到自身培养中来。正如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一样,人才培养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教育管理工作者有责任通过开拓性的教育改革措施,为教育事业尽心、为学生未来发展尽力。

[参考文献]

[1]曹洪军.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

[2]李家福.大学差异化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41.

[3]程延.畸形的人才高消费[J].经营管理者,2006(12):8-9.

[4]俞俏燕,邬大光.我国高等院校趋同现象解析———以单科性院校发展为例[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11-22.

[5]陈启杰.新世纪经济学类、法学、管理学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7.

[6]翟玉强.当前我国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9):13-14.

[7]陈德人,吴晓波.浙江大学从电子商务到电子服务的学科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9):38-41.

管理学类就业方向范文6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授予的管理学学士占学士总数的15.20%,管理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12.07%,管理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8.32%。另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在全国大学40110名博士生导师中,有2257名是管理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5.65%。开设管理学专业的大学共675所。

本节内容,我们不仅对开设管理学类的高校进行总体排名,以便考生了解管理学类的总体情况。

榜单解读

管理学排行榜以综合实力做考量,反映的是该大学的总体竞争力,而不涉及具体专业门类的学科实力。与此同时,在管理学综合榜单和分门类排行榜单之外,有一些近年比较受关注、发展前景较好的专业,在此向考生进行重点推荐。

商务策划管理:商务策划不仅是一门新学科、新专业,而且更大的意义在于能够快速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21世纪商务策划人才紧缺,商务策划将成为本世纪发展前景最好、收入丰厚、就业最稳定的热门职业之一。开设院校有西安邮电学院、内蒙古财经学院、厦门理工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和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等。

会展经济与管理:本专业主要学习会展策划、营销、管理和服务等全过程实务运作流程,具备会展组织与管理等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开设院校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重庆文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是综合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诸多学科,用来解决土地规划与利用的一门综合学科。作为城市功能的一种载体,城市里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如何规划和利用影响巨大。是大家密切关注的问题。所以,这个专业在各个国家都非常受重视。开设院校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上海财经大学、西南大学等。

榜单解读

在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方面,人民大学排名一直靠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不失物美价廉的选择:重庆大学偏安西南,但其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全国性竞争力:吉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颇具特色,本科第四年除部分专业课以外,大部分时间在国内或国外进行实践训练,学生能借此打下扎实的外语基础,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实践需要。

榜单解读

中山大学管理学科实力超群,是管理学杰出人才的理想之地。公共管理属于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她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武大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榜单解读

物流离不开交通,西南交通大学“大交通”特色突出,大交通学科排名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其物流管理分为采购与供应管理方向和物流管理方向,下设物流优化与信息、逆向物流、物流技术等研究所、全国物流师与国际注册采购师认证考试中心,拥有完备的物流实验中心;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是上海市首批设立的物流本科专业,有国际物流和物流信息化两个专业方向,东华大学地处上海。分数要求也不太高,成绩中上的同学都可以考虑;云南财经大学的物流管理本来属于商学院,入选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随着该学科逐渐发展成为学校优势特色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