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范文1

关键字: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37-01

一、我国当前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结合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造成当前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理论讲不透、实验做不好、技术学得不扎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思想上都不够重视

从目前的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来看,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课程教学的传统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不利于师生在课堂中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机电一体化这样的课程,理论课本来就比较晦涩难懂,如实践训练课程不足的话,学生学到最后完全没有系统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对于机电一体化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因此必须要逐步加强实践实训。从体制上来说,师生本身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课程学习问题的原因。教师认为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任务重,往往在授课过程中疲于应对;而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知识的理解比较吃力,往往缺少兴趣,加之实践实验时间较少,课程最后流于形式。因此,师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是目前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现状。

(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不合理

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包括很多技术内容,目前,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课程的内容过多、过于深奥,理论课时数太大,实践技能教学课时不足,而且内容陈旧。还有些学校脱离实际情况过高地制定了课程标准,导致教学与实践相背离。现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和社会上用到的知识相差很远,很多学生学习了很多知识,可到了社会上却无从下手。相关机电行业和企业很少参与机电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制定,这也是导致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的原因。

二、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一)充实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手段

课程体系建设要根据学校的专业学生的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合理确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分配,结构合理,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打乱原有的按知识学习组织授课的章节顺序,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将所学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起来。现有的大部分教材无法实现教学要求,学校要组织专业课教师编写与此教学过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以专业技能为主线,将多个项目的学习知识的重点和目标有效的串联起来。这种为用而学、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让教与学有了更强的针对性,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如何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将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二)重视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任何课程都需设置考核环节,同样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也需要考核,考核环节也是学生最为敏感的环节之一。结合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对于机电一体化实践课程的考核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应该是动态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进步的,应该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手段灵活的设定考核方式,采取定量结合定性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考核。简单的演示性或者验证性实验,应当减小考核的比重,而对于综合实验及动手考查较为全面的实验,考核比重就应当加大;另一方面,还可以灵活的采取口试笔试、现场提问、课程设计、综合课程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重点不是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而是应当重点考核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团队是保障一体化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围绕专业建设需要,优化师资结构,建设一支教学、科研、实践水平高,具有较强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具有较高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鲜明的教学特色的教师团队。学校要积极推动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教师,聘请企业专家、技能操作能手对学校教师进行实践与实训方面的指导和培养,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三、结语

"一体化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论文所探讨的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实验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改革策略的应用研究,是结合当前国内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及其实验实践教学现状而提出来的,能够有效地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这一类的理论知识多且深、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的课程而言,必须要不断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份量,对于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效果,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松年,李恩光,裴仁清.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韩培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6)

【3】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连香姣.“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综合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机电工程技术,2006(9)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范文2

关键词:形成性考核;机电一体化;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43-02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普遍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现有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终结性考核方法。然而,传统的终结性考核只是对教学效果的结论性评价,在目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情况下,采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无益于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从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探索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分析形成性考核体系对促进课程教学的意义,并以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为例,说明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具体构建形式。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思路

设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主要目标是有效监控教学过程管理,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有效评价其学习状态和效果,保证教学任务的如期完成,贯彻落实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需要明确的是,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对于建立完善的学业评价体系而言,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基于上述考虑,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并非完全排除终结性考核,而是以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作为行动指导原则。

设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重点是要在原有考核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形成性考核的比重,丰富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创新形成性考核的形式。

二、考核体系的内容和形式

遵循上述设计思路,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主要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其中,形成性考核比重从原有的20%-30%提高到40%-50%,相应降低终结性考核的比重。

1.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和形式。成性考核内容涵盖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素质和技能方面,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其中,学习态度主要指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能力主要指学生选择学习资源、学习媒体、学习方式与方法进行课程学习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水平;学习效果主要指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课程学习内容、课程作业、课程实践环节的数量及质量。

形成性考核的形式不仅包括纪律考核、课堂表现考核、作业考核,还包括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完成指定任务考核、阶段性测验考核、实践环节考核。纪律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出勤情况及是否遵守纪律,特别是实训室的规章制度;课堂表现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回答问题是否积极、是否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与老师沟通;作业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模块的某一个或几个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指定任务考核分小组进行,每组4-5人,综合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阶段性测验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某一模块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环节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核过程中注意考核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在指定任务考核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组内成员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过程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生主动性,弥补传统评价体系中以教师评价为主的不足。

2.终结性考核的内容和形式。终结性考核仍采取期末试卷考核的形式,考核内容以学习效果为主,对具体内容进行更为合理的设计。按照最新制定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标准对于知识点的要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终结性考核所涵盖内容的80%~90%均为掌握的内容,是指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其余10%~20%为理解的内容,此类考核内容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设计本着全面性和科学性的原则,便于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实施。体系内容便于量化,并考虑到考核主体的多元化。以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为例,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如表1所示,其中实践环节考核要点及评分标准如表2所示。机电一体化其他专业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设计可参考表1进行。

三、结语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旨在增强形成性考核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并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考核机制,有效解决目前专业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过程重视不够,出现旷课、不按时交作业等现象;实践环节依赖于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自己不亲自动手操作;学期末为了通过终结性考试,出现作弊现象等等。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将有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对教学标准的理解、认知和掌握;引导教师在形成性考核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态,调整教学方案;同时学生可以借助形成性考核工具动态评估学习效果,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形成性考核体系中,专业课教师需要作为考核主体全程参与到考核的各个环节当中(如表1所示),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建立相应的考试管理制度是保障形成性考核体系顺利实施并全面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葛梅.如何建立职业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指标体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9):45-47.

[2]曾瑾,李翠英,向征,等.寄生虫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与构建[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1):96.

[3]操君.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5):117-121.

[4][美]Ellen Osmundson.理解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J].何珊云,王小平译,全球教育展望,2012,41(4):3-6.

[5]丁科,罗迎社.在教学中开展形成性考核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5):65-68.

Design of a System for Formative Assessment of Mechatronics Curriculum

SHI Yan,ZHANG Tie-bi,LIU Wei,JIA Xin-li

(Electric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Hebei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Cangzhou,Hebei 061001,China)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范文3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 艺术实践 实施方案

一、音乐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结合的意义及现状

音乐课堂教学是常规性教学,是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课堂上,教师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通过课堂这种组织形式,再加上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课堂教学分两部分,一是老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如何将这两者有效地结合,使教师能在日常的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把自己的知识、技能、教学理念、育人观念和思想精髓、情操通过各种手段、途径,让学生掌握、领悟,从而得到升华,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技能等,进而使教学相长,这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当然这是靠长期的、多次的教学环节才能达到的目标,仅靠一两节课是难以完成的,日常的每节课都只是基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基本素养、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生的基本素质又是课堂教学质量能否保证、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以,首先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与手段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知识结构、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如读硕、读博、外出进修学习、交流等,同时,我们要抓好日常教学管理,优化教学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育人环境,使高素质的教师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己之所长,为学院的课堂建设及培养运用型人才发挥所能。在学生课堂学习这个环节上,除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外,更重要的是树立学生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的观念,通过老师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具备了这个条件,加上一个好老师的教,再有好的学习环境的保障,就没有学不好的道理。

艺术实践是音乐类学生展现自我,获得舞台、讲台、社会性活动锻炼,从而提高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把课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能力具象化,通过多种表现手段来体现,与社会相联系,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体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的艺术,每一位学习音乐,特别是音乐表演的学生要想在专业上得到提高,使自己的专业技能与表演能力日臻成熟,都必须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锻炼自己,这是学习音乐表演的共同规则。相信任何一个音乐类院校,包括师范类院校的音乐专业,肯定都把艺术实践这一块作为重头来抓。至于具体的实践方式、实践途径,相信不同院校各有自己的一套。

我在绍兴文理学院从事声乐教学工作已有十年,懂得音乐的学科特点,深知音乐技能的获得只有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得到锻炼与提高,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音乐的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是教师、学生共同探索、学习、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两大重要环节,缺一不可。如何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发展途径,使音乐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使老师、学生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从而培养出应用型的,适合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小学音乐教育、社会性音乐活动需要的人才。结合当前学校提出的地方型院校应立足当地,狠抓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战略目标,在音乐学院领导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下,我结合音乐学院当前的实际,制定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与艺术实践活动的计划并付诸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收到了明显的绩效,受到了很好的社会评价,也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为音乐学院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如:很多年已没有举办的每学年两场教师音乐会,教师公开课活动,学生月末音乐会,出台新的学生技能课考试制度,学生声乐钢琴伴奏结对子制度和学生五项全能比赛及学生舞蹈专场比赛,视唱练耳PK赛;还有为提高音乐厅的合理利用,提高教师公开课教学及学生的舞台锻炼而紧接着要实施的技能课老师音乐厅授课活动、音乐厅开放日系列活动等。事实证明,这些措施的实施是行之有效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具体内容、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举办教师音乐会

为了巩固和提高专业技能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扩大我院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影响力,特举办教师音乐会,音乐会已于2007学年第一学期开始举办了五场,绝大部分技能课老师都登台表演,部分通过公开课的形式也一一展示,已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统一部分技能课教师的思想认识,让其积极主动地、自觉地加入到教师音乐会中来,让其明白这项措施的实施是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技能课教学,提升我们学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而并非给老师无理加压。

(二)开展教师公开课

教师公开课是检验、测评教师教学水平与质量,教学相长的重要环节,我院近几年也有过几次公开课的展示,但好景不长,且大都停留在为应付学校的检查,个别老师去听听课完任务交差的层面上,没形成制度与规格,达不到公开课的影响与效果。为此,为提高我院教师的授课能力与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相长,我院已于2007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开展教师公开课活动,力争把这项活动办出规格与特色,长久地开展下去。通过前四次公开课教学活动,我们发现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公开课的公开性和示范性还不够。

(三)举办学生月末音乐会

以前我院学生演出及艺术实践活动也不算少,但鱼龙混杂,没有名目,大多属联欢性质,为演出而演出。为规范教学,提升学生音乐会规格,打造学生音乐会品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加强学生艺术实践,锻炼学生的演唱、演奏能力,我院已于2007学年第一学期开始举办学生月末音乐会,到目前共举办了13期,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与提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节目表演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数是独唱、独奏,重唱、重奏及集体性节目少,要发动老师组织并辅导学生,并提高节目质量。

(四)学生声乐钢琴伴奏结对子制度

为提高学生钢琴伴奏水平,解决长期以来声乐考试钢琴伴奏难解决的难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将来从事音乐教学及社会音乐事业的需要,我院拟定于2007学年第二学期实施钢琴伴奏结对子制度。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要学生克服消极懒惰及依赖心理,从我做起,每个学生都要学会简单的钢琴伴奏,最终具备基本的钢琴伴奏能力。

(五)学生五项全能比赛

五项全能比赛是师范类音乐专业学生的常规赛事,但我院自办学以来从未有过。基本的五项是指声乐、器乐、舞蹈、自弹自唱及朗诵,各院校也根据各自的特点会略有调整,我院也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出有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特色的新的五项全能,即声乐、器乐、舞蹈、自弹自唱或合唱指挥(任选一样)、上音乐课五项,上课这一项是我院的特色项,也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据此,为培养出全能型的,在社会上有竞争力的,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人才,我院定于每学年在学生中开展五项全能比赛一次,2008学年5月份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主要问题是由于这是音乐学院办学以来第一次,部分老师和学生对此项比赛的认识不足,参加报名比赛的学生人数少,主要是做好宣传和对有条件参与此项比赛的学生的发动及辅导工作,让比赛能够保质保量地按时进行,完成预定的目标与计划。

(六)技能课考试制度

音乐学院以前一直是每学期期末考一次试,这是不利于学生技能水平提高的,特别是现在的学生,进校时专业技能水平就低,再加上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有的学生一学期就练习那么一两首考试曲目应付期末考试,练习量远远不够,专业技能水平如何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出台新的技能课考试制度,目的是以考试促学风,使教学相长。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技能课期中考试,且还是声乐、器乐,不论是年级高低均为两首曲目,期中加期末成绩的平均分就是该门课该学期的成绩。该项制度已于2007学年第一学期实行,大大促进了教风学风建设。

(七)举办学生舞蹈专场比赛

舞蹈课是音乐类学生的基本课程,舞蹈这门技能也是学习音乐的学生,特别是学习音乐教育及声乐表演的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我校自开办音乐专业以来从未举办过舞蹈专场比赛。为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水平,促进舞蹈课教学,我院定于2008学年第二学期中后期举办首届舞蹈比赛,以后每两年举办一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该活动中来。

(八)视唱练耳PK赛

视唱练耳是一门理论兼技能课,是学习其他的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学习直接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且学习起来十分枯燥,见效慢。为提高我院的视唱练耳教学,激发同学们的视唱练耳学习兴趣,增加该门课的趣味性学习,我院于2007学年第二学期第十五周举办视唱练耳PK赛一次,以后每学期定期举办,以年级为单位,由学生组织,教师做评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开拓教师、学生的思维,要求创新,教师愉快地教,学生愉快地学。

(九)技能课老师音乐厅授课活动

为提高音乐厅的合理利用,提高教师公开课教学及学生的舞台锻炼,我院决定于近期开始实行技能课老师音乐厅授课。音乐厅授课应在正常的上课时间,将对愿意参与音乐厅授课的技能课老师进行统计排序,按所排时间上课,这将对教师实行公开课教学有很大锻炼,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舞台、感受舞台。

(十)音乐厅开放日

为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舞台实践与锻炼的机会,我院定于每周的星期二晚上6∶30―9∶00为音乐厅开放时间,该时间段内每一位音乐学院的学生都有资格参加舞台实践与锻炼,如参与锻炼学生人数多,规定每位学生占用舞台及钢琴的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如遇该时间段有演出及其他讲座、教学活动,则应服从其他演出活动所需,该开放日也随之取消。

除以上常规性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外,学院还经常承接一些省、市、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的晚会演出活动及庆祝性演出活动,多渠道开辟教师及学生的实践舞台,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三、具体实施方案、实施计划及可行性

(一)教师音乐会

1.音乐会每学期一次,时间定在每学期的第八周,如遇特殊情况另做调整。

2.原则上要求担任声乐、器乐教学的教师都要参加,对于不愿参加音乐会的技能课老师可以公开课的形式体现(公开课由教学领导和教学委员会综合评定,纳入年终考核,方式与理论课教师的公开课同)。

3.音乐会表现形式不限,可以是声乐或器乐专场,也可以是声乐和器乐综合,表演形式也不限,可以独唱(奏),也可以重唱(奏),要求形式多样,要求保证表演质量的同时,也要有可看性。

4.演唱(奏)曲目不限,节目及曲目数量可根据音乐会的时间灵活调整。

5.音乐会地点在院音乐厅,也可根据需要在学校铁城科教馆或体育馆举办,如条件允许,也可在绍兴大剧院举办。

音乐会原定每学期两次,于每学期第五周和第十五周举办,效果不错,但部分老师反映压力太大,故改为每学期一次。

(二)教师公开课

1.公开课活动每学期一次,时间初步定在每学期第十一、十二周完成,取名“公开课周”。

2.公开课对象为全体理论课老师及不参加教师音乐会的部分技能课老师,同时也鼓励和欢迎其他技能课老师参加(对参与者加分奖励,纳入年终考核)。

3.公开课老师填表排序排时间,填报上课内容及授课对象,由教学领导及教学督导组成员统一评定,分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档,纳入年终考核。

4.公开课形式及内容教师自定,要求授课教师要有充分准备,力争达到最佳效果。公开课欢迎其他老师和学生旁听。

5.公开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上公开课的同时希望有较高科研水平与科研能力的老师不定期地举办学术讲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观与科研观,把以往的好传统继续下去。

(三)学生月末音乐会

1.音乐会定于每学期每个月末的一周举办,具体时间见通知。

2.学生可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在学工办自愿报名,填报演唱(奏)曲目及演唱(奏)形式、班级及指导老师,最后由节目审查组老师审查决定音乐会名单及节目。

3.音乐会必须体现所教所学,与其无关者不准上此音乐会。

4.音乐会主持人在学生中产生四人进行培养,男女各二人,轮流主持。

5.音乐会地点――演播厅。

学生月末音乐会至今已举办了13期,使大部分学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四)学生声乐钢琴伴奏结对子制度

1.由于大三、大四年级是主修生(声乐、钢琴、器乐),所以大三、大四年级采取自由结对的形式,可以一对一,同时为发挥部分钢琴伴奏水平较好同学的优势,也可采取一个对多个的形式。并将配对结果由各班班长负责交教务科存档,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

2.为鼓励大一、大二年级同学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同时也为避免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存在的矛盾,决定一、二年级实行成绩结对制。就是以每学期期末钢琴考试成绩为依据,第一名和第二名结对,第三名和第四名结对,依次类推。

3.由于一、二年级每学期期末钢琴考试成绩会有变动,故结对对象每学期也会变化,应以每学期初教务科公布的结对名单为准,一经确定,不可随意更改。

因为学生钢琴伴奏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甚至不会伴奏,这就直接影响到部分学生的声乐演唱和成绩,所以亟待解决的是要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勤奋练习,提高水平。

(五)学生五项全能比赛

1.定于每学年第二学期中期举办五项全能比赛。

2.为适应学生将来就业,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均可自愿报名参加。

3.五项比赛内容必须健康向上,体现所教所学,要有艺术性和规范性,上课项内容及形式自定,但要体现中小学音乐课或社会性音乐课的特点。

4.各赛项的评委由全体或部分任课老师担任,本着“三公”原则,依据综合分由上到下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单项奖五名(每项各一名),该比赛不设优秀奖。

5.初复赛比赛地点、时间依据专业性质灵活调整。

6.评选出六名选手进入总决赛决出一二三等奖。总决赛现场,(除上课项外)各赛项评委老师分四组坐定,选手依序号逐项比赛,评委逐项打分,最后加上上课项得出总分,决出名次,单项奖取每项的最高分,现场颁奖。总决赛要营造出良好的气氛,要有观赏性。

7.总决赛地点――演播厅。

舞蹈专场比赛、视唱练耳PK赛、技能课老师音乐厅授课活动、音乐厅开放日等的实施计划,实施方案前面已有说明,不再赘述。

音乐学院已有多媒体教室数间,音乐厅、录音棚、排练厅,以及上百间教师和学生琴房,为课堂教学、学习和公开课、音乐会和学生的各种比赛提供了场所保障。音乐学院领导对项目的实施、教学改革给予了大力支持,全体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这为各项目的实施与开展提供了保障。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范文4

关键词:就业方向社会需求实训教学手段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不断开发,如今,机电一体化产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适用性,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此影响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但目前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专业定位模糊,“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适应新技术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鉴于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科领域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是由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互相渗透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支撑“机电一体化”这门学科的有:1)机械学,2)控制论,3)电子学,4)计算机科学。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现有课程设置不能很好的突出高职以技能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理论课比重过大,实习、试验、实训环节不完善。

(2)现有课程设置没有充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来设置,不能跟周围大环境的具体需求密切结合,没有很好的突出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

(3)现在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很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

(4)有些课程的设置出现了严重的前后脱节以及学时安排不合理的情况。

(5)教学实验、实习、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6)教学方法、手段不灵活,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用。

(7)缺乏一些反映机电一体化先进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方向、主线:社会需求——就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模式一教学评价——结果(毕业生)——符合社会需求,根据这一思路进行课程设置时,应遵循下述原则:

1)应确立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把握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

2)课程设置应从学生就业方面考虑,并结合本地区企业的需求。因为地区、行业的发展水平不一,企业之间所拥有的装备和所应用的技术在技术含量和应用水平上就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这也就决定着因服务面向目标的不同从而使各高职高专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3)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由多个学科复合的专业,因而专业技术课程内容必须是一种综合结构。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以毕业生应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冲破原有课程(甚至学科)体系,删除陈旧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过远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设置4——5门核心课程,一方面在理论教学的学时安排上加以强调,另一方面要与实验、实训相配合,使学生通过核心课程的设置,更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从而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高专综合课程。

4)在考虑课程设置时要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该建议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做到:(1)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2)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出有效的在职培训;(3)使个人具备在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由此可见,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综合型“通才”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

5)要考虑到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与学生的就业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该专业的主干平台课程学完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核心课程。

6)采用项目化教学,结合周边企业的需求,针对企业所需的人才,对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重点介绍,并进行相应的实习、实验、实训,使教学和企业的需要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范文5

关键词:CDIO 研究生 项目教学法 实践 科研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242-02

前言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这门课是一门关于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农业工程领域里许多基本问题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研究生经过对本门课的学习能学会如步进电机原理,运动控制方法,上位机软件设计、机械系统设计等重要技术知识。本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为后续科学研究的进行提供必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而且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仅有的实验环节也大多是做的演示性实验,本门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却非常多,可以大幅度提高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参与度,使教学目标不再难以实现。

一、教学现状分析

对于现在的研究生教育,要求研究生不但要在专业技术知识方面有扎实的基本功,还必须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动手操作能力、系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国内迅猛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水平,分析教学现状,目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授课方法简单,以教师传授研究生被动接受式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形式简单死板,不能激发研究生的研究潜能、更不利于提高研究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授课实践环节较少,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缺乏综合性实验,不能帮助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对研究生教育要求来说远远不足。

3.现有的教学模式达不到教学目的,不能提高研究生应有的团队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科研技能。因此,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这门课程急需改革,以便研究生能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二、基于CDIO的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1.CDIO的基本思想。CDIO①(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联合探索创立的工程教育理念,以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理念开展基于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其指导思想是:以诚信、职业道德培养为基础,以工程设计任务为导向,以培养个人能力(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为主要目标,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②③。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农业工程学科课程群中最具专业特色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完全可以在相应的教学中应用CDIO的理念。

2.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师讲授,研究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采用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增添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有目标进行的教学活动。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有目标地自主学习,进而很好地融入到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使学习变成一个生动有趣的事情。同时,研究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知识构建和技能训练④,不再需要枯燥无味的重复就能理解并牢牢记忆理论知识。项目法教学流程图如图1所示。

(1)研究项目的确定。如图1所示,在教学活动实施之初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需要及参与本门课程学习的研究生人数,由教师确定项目个数并进行分配任务。

(2)研究生分组。由教师主导根据研究生的不同兴趣、个人擅长的特点及团队合作需求,对研究生进行分组作业并选举各组组长。

(3)讨论项目目标和任务。由教师布置相关教学任务,组长协助并组织组员进行项目内容讨论并确定具体任务目标,进而分配各成员任务分工。

(4)制定项目实施时间表。教师根据本课程的学时数和项目内所包含的任务量,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时间表。

(5)讲授项目实施规范与考核标准。项目实施前,教师专题讲授项目实施规范与具体的相关考核标准,及研究报告的书写规范。

考核制度采用百分制标准,其中项目研究占80%的分数,其余20%教师根据组员的团队合作情况酌情给分。

(6)项目实施阶段。教师跟踪各组研究的进展状态,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所遇到困难及问题的普遍性,组织专题讨论或者进行个别组具体指导,解决所出现的问题。本课程涉及的主要问题在于硬件系统搭建和上位机软件设计部分。通过举办讲座进行具体讲解示范及解惑。

(7)项目结题阶段。项目完成后组织答辩,各组需要准备好项目技术报告及幻灯片材料,由各组组长汇报项目流程,其他研究生成员分别负责答辩涉及具体问题的解答。答辩结束并完成后,教师会对课程进行综合总结并给所有研究生打分作为最终成绩。

三、教改方案实践

基于本文的教学改革在佳木斯大学农业工程学科2011级、2012级研究生及2013级留学生教学中实行了教改方案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项目任务的确定。本课程主要讲授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的驱动原理、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以我校农业工程学科2011级研究生课程为例,选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这门课共有12名研究生,共计确定分为2组研究项目,每组人数为6人,研究项目表如表1所示。

期间开展的基础知识讲座内容如表2所示。

2.项目实施时间表的确定。培养计划中规定本门课程共计38个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占20学时,实验占18学时。本次课程改革将全部学时用于项目开发,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组项目进展和需要,开展定向基础知识讲座,同时要求各组成员每两周进行一次项目进展报告,每组每周开两次组会,时间地点由各组自行商议选定,组长负责考核各成员绩效并作详细记录。学生边做边学,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效果非常好。

3.项目实施过程。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全体参与教学改革的研究生体现出极大热情投入到项目开发过程中,在学习中不但掌握了实践技能,培养了科研素养,还对自己即将从事的科研项目有了明确思路与方法。对研究生完成后续的硕士学位论文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本文打破原有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授式教学方法,在CDIO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总结如下:

1.CDIO理念在实践性较强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符合教学规律,研究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达到课堂与课间一致均能开展研究,教学效果良好。

2.研究生通过参与项目的讨论研究,使其增强了团队协作感,能够各司其职,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看到自己的项目科研成果也有巨大的成就感,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研究生科研素养、实践技能、自信心的提高。研究生随着项目研究的需要主动探索其他课程,学以致用,知识掌握牢靠。

3.项目教学法需对带队教师的水平有一定要求,教师额外的工作量核定、研制资金、必要的设备的支持,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相应的保障机制要随之改革,才能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4.本次教学改革产生的科研成果不但对我校研究生培养起到巨大提高作用,还对其他兄弟院校的研究生培养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策略―实施―评价’过程集成系统研究”(JG2014011044);黑龙江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基于CDIO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机械设计类主干课程改革”(14G134);黑龙江省高教学会重点项目“大类招生模式下机械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4Z023)。]

参考文献:

[1] Worldwide CDIO Initiative,CDIO Knowledge Library [EB/OL](2000-01-10)[2009-09-15].http://

[2] 颜兵兵,姜永成,殷宝麟.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方案设计与实例分析[J].高教论坛,2014(9):44-47

[3] 姜永成,华秀萍,孙勇,等.基于CDIO的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6):71-74

[4] 冯巧玲,杨存祥,张文忠.基于CDIO模式的“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的教与学[J].中国电力教育,2010(1):118-119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范文6

关键字:工学结合;职业技能;项目;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4-0060-03

“以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切入点,以能力为本位,融教、学、做为一体”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有效手段。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专业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式教学体系改革,是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种有益尝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电子行业各种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基础。如:电子产品开发、设计与维修,电路板的设计、印制及测试、插件、拾焊等工作岗位都离不开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1]在传统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往往

是老师重点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再加以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而这些验证性的实验往往仅针对一个孤立的电路,与实际应用没有太大联系,与职业岗位基本技能需求相脱节,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因此,《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如果不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学生将很难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以“做”为载体和目标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在该教学模式中,以“项目”为主线,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项目化教学。要求授课教师都是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授课地点也不再有理论课教室与实验、实训室之分,实现了教学环境的“一体化”。这样的教学模式,可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可有效提高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2]

因此,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优化,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二、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重组及优化课程体系

(一)合理划分教学模块,确定合适的项目载体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按照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我们将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教学模块: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应用、直流稳压电源、三极管及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放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振荡电路、晶闸管应用电路。我们围绕这些教学模块,确定了五个小型电子产品项目: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测试、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制作与调试、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制作与调试、调光台灯的制作与调试、无线话筒的制作与调试以及一个综合性的制作项目——收音机的制作与调试。表1中给出了各个项目的完成步骤及所包括的教学模块内容。

通过完成这些项目的制作任务,可使学生较为直观地学习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训练相应的技能,以取得本课程所要求达到的能力,如: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检测能力;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电子电路图的识图能力;简单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电子电路印制板设计、焊接、测量、调试能力;典型电子电路的故障分析和检修能力等。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设计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摒弃以往“教师满堂灌”的做法,将课程的重点转向学生的“做”,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每个“项目”的教学设计为一个个典型的“工作任务”:项目分析、查找资料、设计产品电路、产品电路性能仿真、产品PCB(或万能板)的制作、产品调试、产品设计报告及相关工艺报告整理等。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并要求每个“工作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完成从信息的收集、工作计划的制定到工作任务的实施等系列工作,教师作为教学的咨询者和课堂教学主持者完成任务的布置、项目分析、相关知识理论分析以及答疑的工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三)以项目为载体,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在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除了包含本课程相应教学模块的内容以外,还会综合运用电子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如:在进行电路性能仿真时,学生必须熟练掌握Multisim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在进行电子产品PCB板(或万能板)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应当能够综合地运用电子电路印制板设计和制作的相关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知识是分散在其他各门课程中的,彼此之间相对独立,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项目的制作过程中需要什么知识就学什么知识,因此我们将以往在其他课程中开设的“Multisim仿真软件的使用”这一章节的知识融入到了本课程中,同时将原来安排在后续学期开设的《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调整到本学期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同时开设,这样大大提高了本专业相关知识的互相渗透、综合运用。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成绩评价体系中,强调的是过程考核。因此,我们在每个项目中都安排了相应的考核内容。在考核过程中,应综合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数据分析、电路制作工艺、电路调试技能及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真正将课程内容学活。每个项目结束后,由教师对本项目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设计方案、制作过程、调试方法等内容进行点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项目所涉及知识的理解。

在“项目化”教学体系中,摒弃了传统的成绩评价方法,采用过程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随堂考试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评价过程中,应加强过程评价,每个项目都应安排针对该项目的考核内容。在评价过程中,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具体的评价手段可以采用观察、现场操作、系统设计报告、闭卷或开卷测试等。评价重点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给予特别鼓励。

三、实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效果

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制作电子电路有很高的热情和兴趣,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制作,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该教学模式实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从2008年起,我院电子专业选拔出的学生在每年全国及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及省电子设计大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因而进一步锻炼和培养了“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二)存在的问题

1.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条件是保证“项目”按质按量完成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实训场所基本上仍然是传统的实验、实训室,与真实的生产场所有较大的差距,而实验设备中部分实验箱、实验台仍是按传统教学模式开发和设计的,其提供的实验、实训内容固定,不能根据教学“项目”的内容灵活变动,因而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根据“工学结合”的需求,按照生产现场布局,建立仿真的实训场所,并根据教学“项目”开发合适的实训设备,这样才能使“一体化”教学能够真正落实到位。

2.“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知识面广,能根据教学进程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能及时解决学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然而,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没有真正参加过电子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过程,对岗位职业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使“一体化”教学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应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及鼓励教师参加横向课题的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3.缺乏真正符合“工学结合”标准的教材

传统教材不适应现在教学的需要。当前,缺乏以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真实产品为载体,引入行业职业标准,真正符合“工学结合”标准的教材。这是因为目前大部分高职教材的编写往往是学校单方行为,没有企业的参与,因此教材很难真正体现企业技术标准与要求。

4.师资配备影响教学效果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人说,全班学生听;而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全班学生“做”,教师一人指导,因此老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大增加,常会出现辅导不能到位的情况。在“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下,如何进行教师配备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