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本职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基本职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基本职能

管理学基本职能范文1

关键词:能力本位 中高职贯通 数学教学

目前,大部分中高职贯通的学校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和方法,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不能较好地胜任企业单位的岗位需求,给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对于广大中高职贯通院校来说,想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就需要从职业需求的角度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提升中高职贯通院校的教学水平。而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正是从职业需求的角度来看待学校的教学问题,所以本文首先解读了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而后对基于能力本位的中高职贯通数学教学进行了探索,希望能为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战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能力本位教育在不同地区或机构被视为一种“学习过程的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的系统开发计划”、“课程开发模式”或“教学模式”。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中高职贯通数学教学

1.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激发灵感为教学目标

如在讲授《数列》一章时,除了必要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外,更可引入由意大利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发现的数列即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34,55…”为典型,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其计算、应用,激发学生无限的灵感。

从纯粹的计算角度看,斐波那契数列很容易被理解:数列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即:

1+1=2, 1+2=3,3+5=8,5+8=13,8+13=21,13+21=34,21+34=55……

从应用角度看:

(1)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经常神奇地出现,比如一朵花的花瓣数量一般是一个斐波那契数,生活中最常见的三叶草的花瓣数量是3或向日葵的螺旋、菠萝表面的凸起也都对应着某个斐波那契数。

(2)黄金分割。随着斐波那契数列项数的增加,前一项与后一项之比越来越逼近黄金分割的数值0.618…,即:

8÷13=0.6158462

13÷21=0.61904762

21÷34=0.61764706

34÷55=0.61818182

55÷89=0.61797753

……

(3)杨辉三角。将杨辉三角左对齐,成如图1所示排列,将同一斜行的数加起来,即得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34,55…

(4)矩形面积计算。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34,55…”的平方,即:

12,12,22,32,52,82,132,212,342,552…

1,1,4,9,25,64,169,441,1156,3025…

计算前六个斐波那契数列的平方和1+1+4+9+25+64=

104=8×13,即12+12+22+32+52+82=8×13,观察图2所示的矩形,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

2.采用与专业知识相关数学为教学内容

为了培养具有数学应用能力的职业人才,中高职贯通应该采用与专业知识相关数学为教学内容,从而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牢牢结合在一起,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职业人才。而当下形势,中高职贯通教材仍然缺乏专业知识内容,使得教学缺少对学生专业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这就要求相关单位及院校对现有中高职贯通数学教材进行改革,在教材中添加与专业数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数控车加工专业可将数学中斜度与锥角的计算、数控铣加工专业将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的计算等知识点相结合。其次,教师可以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整理,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专业知识资源,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完善,从而对学生进行专业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再者,教师也可以组建团队根据各自的教学实践经验,共同参与编写和累积具有专业知识的数学教材,推动中高职贯通数学教材的改革,提升自身的数学教学水平。

3. 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介绍一些数学常用软件,如用Excel作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用几何画板(The Geometer's Sketchpad)表现三角函数图像的变换、用Authorware制作抛铅球动画应用,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促进数学课程内容的必要调整与更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善数学教学的过程,改进数学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促使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数据处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 采用基于能力本位的中高职贯通数学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完成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中高职贯通数学教学目标。基于能力本位的数学教学方法是以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为核心,从而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5.从能力角度对学生进行数学评价

管理学基本职能范文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needs, the teaching design is usedas a systematic decision procedure to give the best solution to the question and the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should be focused on students and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So it is a must to change the teaching concept, apply the theory to practice and employ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procedure.

关键词: 高职财务管理;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

Key words: the subject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focus on students;the teach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181-02

0引言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财务管理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具体掌握以下基本技能: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及盈利模式;熟悉资本市场,能帮助企业比较、选择融资渠道、投资方向;解读企业财务信息,会利用财务信息分析经营活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能预测环境变化,适应环境,正确应用经济政策、金融市场、法律政策为企业理财服务等。除培养专业能力外,在教学中,还将培养学生一种跨职业可迁移的通用能力,比如处理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自我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以及数字运用的能力等等[1]。为了使《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进行“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习者学习的主体性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

1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掌握社会对本课程所要求的技能。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2]。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传统教学革新所体现的一个方面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和知识学习的主动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贯穿“以能力本位”的宗旨,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等,让学生畅所欲言,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参与教学活动。

2当前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目前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教学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法,即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来传授知识,其逻辑起点是清楚地阐明概念和理论,然后用例子问题来论证。教师授课普遍采用以课堂讲课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从教学手段和方式看,老师主要还是利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或多媒体上课,另外辅助练习题等方法来传授理论知识[3]。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仅仅突出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的“学”法,使得学生课堂教学中很少有主动参与的机会,不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过于枯燥、抽象,难以领会重点和难点,知识点掌握不了,所以出现了教师累、学生烦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高职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大多遵循统一的模式:按照资金时间价值、风险测算、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本管理、利润分配决策、会计报表分析的顺序,将课时的绝大部分安排到了筹资、投资和营运资本管理部分,重点讲授资金成本的计算、资本结构的衡量、投资项目的各种评价指标、各类营运资金的最佳保有量等应用公式进行复杂计算的内容[4],教材上许多实际操作的细节往往被忽略,而这些恰恰是学生以后工作最有可能用到的面向实际问题。教师不注重实际中企业财务管理的案例收集,不善于开展针对实际问题的讨论、分析,更不组织该课程的实训和到企业的实践锻炼,使得学生缺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的缺乏必然会拉大学生与企业经济活动的距离,造成学生今后的就业难、岗位适应能力差。

2.3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加之一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校只图混个文凭,学习目的不明确,采取平时混、考试抄的学习态度。很多学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平时学习中缺少了预习、复习等环节,作业也只求完成,很少考虑一题多解和寻求巧妙解法,学习中缺少思考,只会机械地记忆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只求“是什么”,很少去问“为什么”,更不会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遇到问题只会生搬硬套,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仍然存在传统与被动的状态之中,没有真正掌握主动学习的能力。

因此,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训练,不引导学生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怀疑的。

3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的构想

3.1 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进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要充分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充分理解与体现学生知识、智力、情感;根据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学习目的、学生的学习难点设计多种多样的、适合学生水平并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抹杀教师的作用,让课堂放任自流,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精心策划授课的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活动和辅助工具以及教学的重点,教学过程中既要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要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使学生的参与达到最大限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尽量的发挥。课后还要为学生辅导答疑,指引学生知识拓展的方向。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是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激励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的角色。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使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只要教师在这些方面进行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经过积极的工作,学生一定会认同这种模式,他们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反而难以适应了,这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证明。

3.2 突出能力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课程设计中,应充分结合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把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理论知识以“够用”、“必需”为原则,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课程可以设置分单元实践实训、分阶段实践实训以及综合实践实训。在进行一定量的模拟实训基础上,要设计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实践实训,使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快速胜任工作。另外,当前高职教育较为流行的模块式教学也是一种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的知识内容(包括专业基本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完成教学任务。

3.3 贯穿教学互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要体现出教学互动的思想,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要产生互动,而互动的实施就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适用于财务管理课程中晦涩难懂理论问题的讲解,从生活到课本、从熟悉到陌生,由浅入深的轨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用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来比拟财务中的杠杆原理,使学生更明确的了解财务杠杆的功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能使学生感受到逼真的工作环境,自觉的利用所学知识、借助可用资源解决其中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设置购房贷款的案例,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还通过实践调查,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对于实际的应用,认识到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此外,组织学生资料收集、小组讨论、课堂演讲、角色扮演等等,不仅帮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总之,以能力培养为本位,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是高职高专开展课程建设、进行教学改革的需要。只有转变教学观念,理清改革思路,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海芳.BTEC对《财务管理》课程培养学生通用能力的启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2]沈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革新.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3).

管理学基本职能范文3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学”的提法以来,有关“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的问题就引起了行政管理学界的严重关注。其中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行政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目前对它们的关系的理解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看法:一是认为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学并无本质区别,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学在很大程度上趋同。二是认为公共管理学是行政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行政管理中的方法、技术和技巧的部分。三是认为公共管理是不同于传统行政管理学的新的管理模式或新途径,在管理内容、管理思想、管理手段方面都有自身的特性,区别于传统的行政管理学。

其实,三者的差别首先是由于翻译(UbiadninistatOr或Publicmanagment)的不同而造成的。中国一些学者为标榜自己处于学术的前沿,于是做起了文字游戏,并称之为在从事完全“独立”的学科研究。公共管理学先产生于西方社会,它是为迎合资产阶级的要求而产生的新名词。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都是行政管理学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形态,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步形成阶段、成长阶段、科学化阶段。

二、初步形成阶段

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是比较年轻的,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韦伯的“科层制组织管理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深刻地影响了行政管理的模式。这个时期的行政管理特点是强调政治与行政分离,主张行政管理的组织系统化、程序合理化、工作标准化,追求机械效率的执行活动,忽视社会效益;过多地追求组织结构和法律规章的完善,把组织当作机械的东西,把人当作机器看待,把行政机关看成封闭的,忽视外在环境的影响;过分重视组织的静态面,忽视组织的动态面;片面强调人的物质利益,忽视人的精神因素。同时,当时的行政管理还受亚当·斯密“守夜警察”政府理论的影响,对市场采取“自由放任”的方式,政府职能有限,主要是维护国家的安全、社会的治安,以及从事少量的公共服务如社会救济等。受行政管理实践的影响,侧重对行政机关组织结构、法制和环境影响的研究,更多地探讨如何更好地提高行政机关自身的能力,以増强社会管理职能。

三、成长阶段

进入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工人运动的发展,使政府管理和行政管理理论都受到很大的冲击,并且促使劳资矛盾激化。此时哈佛大学梅奥教授提出“行为科学理论”,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麻省理工学院麦克雷戈提出“X理论”和“Y理论”。受这些理论的影响,这个时期的行政管理学普遍重视行政人员的行为和心理因素的研究,从过去强调政府单方面的强权、权威与管理过渡为服务与管理并重,服务管理的色彩更加鲜明。西方国家普遍推行“福利主义”政策,英国有句名言:“从摇篮到坟墓,人们皆需同政府打交道。”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了“公共行政学”这一说法,以区别早期的行政管理学。也就在那时,西方各国开始推行凯恩斯提出的“国家调节经济政策”,主张用“看得见的手”(尤其是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加以干预,于是政府职能不断扩大,行政事务不断増多,行政人员也直线上升。受其影响,行政管理学研究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主要特点表现为重视对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的研究,注意激发人的积极性。

四、科学化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以低经济増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和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胀”现象,促使人们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管理,尤其是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的实践以及凯恩斯主义加以批判与反思,“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由此兴起。以现代货币主义、公共选择、新制度学等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全面干预论”,分析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和政府失灵的成因及表现,主张限制政府的干预,同时他们也从自由资本主义造成的资本垄断局面认识到单纯依靠市场调节,社会经济也存在重大缺陷即市场失灵。市场和政府在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上都存在缺陷,于是呼唤第三种力量来填补这一空隙。由于“第三部门”(准行政组织)正好有着这一方面的优势,符合时代的要求,于是在国家行政管理事务中逐渐发挥出其强大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行政管理的主体多元化,“公共管理学”的提法由此而生。在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看来,“第三部门就是公共企业或非政府公共机构,它既不同于竞争性工商企业,也不同于政府组织,但又既与竞争工商企业相联系,又与政府组织相联系”。由此可见,“第三部门”也就是行政管理学中的“行政委托组织、行政授权组织、行政派出机构、行政组织的直属机关、行政组织的附设机关、行政机构的转制组织、其他事业单位等”。如此提法,我认为那只是“公共管理学”为吸引公众眼球而己。

毫无疑问,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政府职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发展又是绝对的。由于政府在特定历史时期责任、对象等各方面发生了变化,为了符合变化了的社会需要,政府职能必将重新配置,或増加新的职能,或恢复旧的职能,或取消部分职能,或转移部分职能。由于行政管理实践的发展变化,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也必然随之变化。由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采取转移的方式。一方面,将政府原有的部分职能从政府体系中分离出去,并把原来履行这些职能的政府机构改建成总公司或行业总会,使之既承担一部分行政职能,同是又从事一部分经济活动,它对经济活动具有决策和监督的行政职能;另一方面是通过法规授权或政府机关委托,将某行政职能或行政事项交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自治组织以及个人去履行和办理,职能转移不等于职能取消。政府之所以转移部分职能,是为了分散管理职能,缩小政府行政范围,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行政管理,利用被授权和被委托的组织熟悉情况、专业知识丰富的优势,更好地处理行政事务。在“公共管理学”中,上述行政管理方式,它称之为“政府工具”,即民营化、用者会费、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凭单制、分散决策、放松管制、产权交易和内部市场等等。

从上述对行政管理学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学”并不是独立的学科,它们只是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发展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事物的发展是由其各种内、外部因素决定的。行政管理学也不例外,其发展既有必然性,也有可能性。第一,哲学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要求上层建筑做出相应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重要因素之一的行政管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只要经济基础处于不断的变动状态中,行政管理也必然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第二,从系统原理来看,任何社会系统都不是封闭的,一旦环境发生了变迁,系统内部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寻求与变化了的外部环境之间的新的平衡。国家行政管理作为一个系统也是这样。行政管理系统环境中的生态、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作用于行政管理系统;而行政管理系统也必须及时做出反应,以适应环境提出的各种要求。

管理学基本职能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专 课程建设 酒店管理 现状 改革构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12-02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近几年围绕高职高专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一直在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

一、高职高专《酒店管理学》教学现状

《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后续课程有《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营销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共同构成酒店服务与管理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主线,从而实现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基于酒店中层管理人员及基层服务人员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来确定课程目标,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依据职业能力的培育选择课程内容,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来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上以“学以致用”为原则,改变原来按照教材章节顺序编排内容,真正地根据酒店实际工作岗位需要,按照实际工作情境来设计课程,在原知识结构中进行提炼、取舍,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知识“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

经过《酒店管理学》的实际教学,笔者认为此课程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三个缺乏”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酒店管理学》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与改革具体实施中面临的难题。

1.学生缺乏管理学基础知识。本课程参考学时60学时,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饭店的起源、演变与发展趋势;掌握饭店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理解饭店组织结构及各部门人员职责,掌握饭店各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及管理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饭店有所认知,对饭店各管理部门及直接对客服务部门有所了解,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发现,学生缺乏基础的管理学理论知识,这就给酒店管理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一些困难。既要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又要讲各管理部门及直接对客部门的管理知识。这样就造成教学内容多而杂,没有重点,有些教学内容由于课时所限只能泛泛地讲讲,不能深入。学生反映整个学期这门课讲的内容不少,但重点却不突出,多而杂的内容很难在脑中形成完整、全面、系统的框架。

2.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酒店管理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本课程的性质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广、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以当前酒店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酒店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酒店及酒店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熟悉酒店的基本业务和技能,明确酒店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培养掌握酒店管理知识、具有服务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然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践性很强,就应该在课程设计上有实践教学环节,而目前的“酒店管理学”课程设计却缺失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还是偏重理论,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3.缺乏综合性的考核方式。《酒店管理学》在过去的考核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问题。常常出现学生“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现象。由于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实习结束后,对《酒店管理学》的主要内容记忆模糊。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学完能记住,记住会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个任务作为考核项目,既考核理论知识,也考核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综合性的考核可以通过运用理论知识加强记忆,加强理解,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知识。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特点

1.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开设酒店管理学之前没有学过相应的管理学基础,缺乏相应的管理学理念,直接开设酒店管理学就需要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这一课,才便于学生理解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但酒店管理学只有60课时,很难系统地讲授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只能粗略简要地讲解一些管理学的基本常识。

2.学习目标不明确。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不了解,因此对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也不明确。在原先的课程改革中,对本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教学,将本课程分为饭店认知模块、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酒店市场营销模块、酒店服务质量管理模块以及酒店物资与设备管理模块。五个模块虽然包含了酒店的主要部门的管理内容,但是在讲解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再加上和学生工作实际结合不紧密,学习重点不突出,影响到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3.学生缺乏应用能力。在目前的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没有生动的案例教学,纯理论讲授枯燥乏味,造成学生不会学习,不想学习。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滞后,教学只局限于课堂内教材中,无法真正做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酒店管理学理论教学不能向实践教学转化,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学生缺乏技术应用能力,一遇到需要进行职业能力判断的灵活性问题就束手无策。

管理学基本职能范文5

关键词:管理学;学生会

《管理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选修(辅修)最多的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而高校学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群众性组织,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我、施展才华的舞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目前高校教材对管理的通识定义为: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活动。观此定义,高校学生会在日常的生活和管理中充分体现出了管理学的思想。

一、管理的计划职能在学生会工作中的体现

高校学生会每学期、每学年都应制定工作计划,以确保学生会工作顺利开展。

(一)管理环境分析

学生会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学生会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组织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

1.宏观环境分析

一是政治因素。学生会在制定活动计划时,要认真分析当前的政治形势,政治思想要与党保持一致,并以弘扬主旋律为中心。

二是经济因素。各高校学生活动经费差异较大,学生会在制定活动计划时,要认真分析自身和上级组织的资金实力,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三是自然与人口因素。学生会在制定活动计划时,要认真分析所在学校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性别比例等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

2.微观环境分析

一是组织文化因素。学生会在制定活动计划时,要认真分析组织文化,因为文化决定了组织的意识形态和发展方向。

二是竞争者因素。高校各院、系学生会竞争激烈,为了在同类型活动中取得成功就要认真分析竞争对手的情况。

三是受众因素。学生会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只有他们满意,工作才算成功,因此,学生会在制定活动计划时,要认真研究活动受众。

(二)决策

学生会管理中的决策,是学生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在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和对有关情况进行了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并评估各种活动方案,从中选出最合理方案的过程。

学生会在开展工作中时刻都会面临抉择,不论是关系学生会发展方向的宏观决策,还是每一次具体活动的微观决策,都能体现出管理学中的决策思想。比如,学生会各部门在组织每一次活动中都会提前制定几套方案,然后运用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分析法,选出一套最合理的方案,保证了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二、管理的组织职能在学生会工作中的体现

(一)学生会招新工作体现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的思想

每年新生进校时都是学生会工作最繁忙的时候,除了要开展迎新工作之外,还要忙于招新。学生会是一个流动的组织,每一年都有一批毕业生或进入高年级的成员离开组织,这就需要及时为组织补充新鲜血液,以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各部门应根据本部门工作特色,拟定本部门招聘人数和要求,在校园内进行大力宣传,通过笔试、初试、复试等环节进行选拔,以确保组织招到需要的人才。

(二)学生会新成员培训工作体现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中培训的思想

刚加入学生会的新生,对学生会的工作比较陌生。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会工作,学生会各部门都会组织相关培训,邀请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对新成员进行思维认知、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使他们充分了解学生会,明确本部门的工作职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学生会各部门和成员的考核工作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的思想

绩效考核也称成绩或成果测评,是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人们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为了促进学校团学工作的健康发展,校学生会要对各院(系)学生会进行考核;各院(系)学生会要对各部门进行考核;各部门要对部门成员进行考核。通过层层考核,以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管理的领导职能在学生会工作中的体现

(一)指挥

各级学生会需要对所属下级各种活动进行组织领导,使下属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以顺利实现组织目标。

(二)激励

学生会成员在工作中常常遇到挫折和限制,导致他们缺乏信心和希望。作为学生干部,要发挥激励作用,正确地引导他们,鼓励他们,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强化他们对组织的忠诚度,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三)协调

学生会各成员个性不同,思想上难免会产生分歧,这就需要学生会干部及时协调处理,避免在实际工作中产生偏差。当然,有时候学生会各部门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集体利益,也需要学生会干部出来协调,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管理的控制职能在学生会工作中的体现

学生会管理中的控制是指学生会干部为了保证实际工作与计划一致而采取的一切行动。从学生会管理的效果来讲,控制比计划更重要。

(一)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以预防为主,是在活动开展之前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即将开展的活动的影响,看与计划有无偏差,如有则需及时进行纠正,以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二)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以监督为主,是指在活动进行中学生会干部深入活动现场,对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以保证活动按质、按量如期完成,避免错误的发生。

(三)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以总结为主,每次活动结束后,学生会都会进行总结,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关措施,以避免下次活动出现类似的错误。

参考文献:

1.崔连震,王梦蝶.管理学视域中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

2.赵爱威,耿红莉.管理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管理学基本职能范文6

组织的概念

切斯特・巴纳德出生于美国一个贫穷的家庭。1906―1909年期间在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由于拿不到一项实验学科的学分,1909年年未拿到学位的巴纳德离开哈佛大学,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巴纳德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他还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经担任过巴赫音乐学会的主席;帮助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制定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担任新泽西州减灾委员会总监;1942年巴纳德创立了联合服务组织公司并出任总裁;1948―1952年担任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巴纳德在漫长的工作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而且还广泛地学习了社会科学的各个分支。1938年,巴纳德出版了著名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此书被誉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之作。1948年,巴纳德又出版了另一重要的管理学著作《组织与管理》。巴纳德的这些著作为建立和发展现代管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使巴纳德成为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除了以上两本经典著作外,巴纳德还写过许多论文和报告,如《经理人员能力的培养》《人事关系中的某些原则和基本考察》《工业关系中高层经理人员的责任》《集体协作》《领导和法律》等等。由于巴纳德在组织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他被授予了七个荣誉博士学位。

巴纳德独创性地提出了组织的概念,认为组织是一个有意识地对人的活动或力量进行协调的体系,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经理人员。在此基础上,巴纳德又阐述了正式组织的定义、正式组织的基本要素以及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巴纳德认为正式组织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体系。他认为这个定义适用于各种形式的组织,从公司的各个部门或子系统直到由许多系统组成的整个社会。不管哪一级的系统,全都包含着三种普遍的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沟通。

好的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组织成员有协作的意愿意味着个人要克制自己,交出自己的控制权、个人行为和非个人化等。没有这种意愿,就不可能将不同组织成员的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活动。

那么,为什么很多组织还能正常运转呢?那是因为个人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牺牲,能使组织的目标得到实现,从而会有利于个人目标的实现。如果个人认为自己所做的努力和牺牲不会有利于个人目标的实现,他就可能不愿意做出努力和牺牲。

因此,巴纳德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关系式:诱因≥贡献。

所谓诱因是指组织给成员个人的报酬,这种报酬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所谓贡献是指个人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做出的贡献和牺牲。由于诱因和牺牲的尺度通常是由个人主观决定的,不是由客观决定的。因此,组织满足这些诱因也是有点困难的。有的人看重金钱,有的人则看中地位,有的人侧重于自我目标的实现,对于不同的人,组织要给予不同的激励。

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如果没有共同的目标是发展不起来的。如果组织成员不了解组织要求他们做什么,做成功以后他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就不可能诱导出协作的意愿来。

对组织成员个人来说,组织的目标不一定是一种“个人”目的,但必须使他们看到这种共同目标对整个组织所具有的意义。组织动机和个人动机是不同的,而个人之所以为组织做出贡献,并不是因为组织动机就是他们的个人动机,而是因为他们感到,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实现他们的个人目标,并获得相应的满足。

经理人的职能

很多西方学者认为巴纳德的核心贡献是关于经理人员职能的论述。

在《经理人员的职能》的第四部分,巴纳德提出了经理人员的职能。他认为,在一个企业中,经理人员的作用就是作为一个信息相互联系的中心,并对组织中的各个成员的活动进行协调,以便使组织正常运转,实现组织的目标。他提出了经理人员需具有三项基本职能,分别是:

建立和维持信息交流系统。巴纳德认为,正式组织的复杂性使得有必要建立一个信息交流系统。这是因为组织中的各个部分和要素必须联结为一个整体,共同的目标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并且让组织的成员都接受,使活动的进展维持正常的顺序,这些要求离开信息交流系统是不能很好地实现的。即使有沟通渠道,也应该是方便和直接的。这样的信息系统也就是经理人员组织。经理人员组织的建立包含确定经理人员的职务以及找到合适的人来担任这些职务,让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这样的经理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素质,他们要善于领会组织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使组织中的各个部分协调地工作,这是经理人员最重要的品质;他们还必须领会到与组织有关的整个形势和组织所承担的责任,他们要忠于组织,要有勇气、有判断力,受到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由此可见,建立一个这样的信息系统是需要技巧的。

获取必要的服务。这项职能主要指的是以下内容:招募和选拔能力最好的、做出贡献并协调地进行工作的人员;采用巴纳德所说的维持组织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比如说士气的维持,诱因的维持,监督、监察、控制等的维持,通过这么多的维持,来保持组织系统的生命力。如果这些因素维持得不好的话,对组织的正常运转非常不利。

管理学方法论

巴纳德管理学的方法论,是以职工和组织的区别和联系为基础的。他认为,每一个职工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人,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学习和了解周围的事物,但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他们的行动往往受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个人的需要和情感的影响。很多时候,他们的行为往往是主观的、非逻辑的,和组织对他们的要求有区别的。

巴纳德用组织的“效力”和个人的“效率”将组织中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解决了这两者的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