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的研究范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的研究范式范文1
关键词:中学管理;德育;失范;对策
在中学管理中,教师可利用学生身心共同参与中学管理过程的有利条件,完成教育、教养和发展三个方面的育人任务,使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都有更高的追求,从而自觉建立起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自己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中学管理作为一种塑造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它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和技能,同时还具有发展学生智力、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品质的作用。在中学管理中,我们进行了实施德育与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
一、中学管理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中学管理是教育的基础目标。中学管理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一定的中学管理知识,掌握中学管理技能,锻炼健康体魄。学习中学管理知识、掌握中学管理技能都是为了获得健康的身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人的活动,都需要人来完成,而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身体,一切就无从谈及。
德育的首要位置来自于教育的历史。教育在开始时更多的是教授做人的道理,只是在后来才发展为科技文明教育。这潜在地隐含着教育首先要教人如何做人的根据。在德育过程中,要培养和生成德性主体,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社会需要的思想道德和德育对象思想品德现状的矛盾。德育的直接目的在于把社会需要的思想道德变成对象的思想品德。
在中学管理中,教师可利用学生身心共同参与中学管理过程的有利条件,完成教育、教养和发展三个方面的育人任务,使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都有更高的追求,从而自觉建立起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自己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中学管理工作中德育失范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对于中学管理工作中的德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爱国主义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然而在当前中学管理中都只是表现在形势上,并没有实质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对部分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导致中学管理工作中德育失范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中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网络化趋势已成为时代潮流。在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2、社会网络化的影响
由于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网络越来越普及,很多家庭都可以上网,可以浏览网页,从互联网来看,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给青少年学习和获取信息开辟了方便快的渠道;同时,黄、赌、毒、邪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网吧的不法经营者为了获取利润,引透未成年人痴迷网吧,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3、学生管理制度的缺失
中学管理制度中并没有针对学生的道德素养指标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制度的缺失从而导致了德育教育的不健全性。当前,一些中学为了方便对学生进行管理,而忽视了对学生教师相关指标的绩效评价,为此,需要一套专门针对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德育教育的体系。
三、中学管理工作中加强德育教育的对策
1、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是社会主义道德用以调整人与社会关系所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中学管理几乎都是集体活动,比如全校性的运动会、以班集体为单位的篮球、排球、足球等比赛,以及班级群体竞赛活动等,这些活动形式就具有思想品德教育意义;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队伍,很难体现出战术意图,作战士气也不会高昂,也很难在比赛中取胜对方;而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人即使个人技术再高。若不讲究集体配合就会失去同伴创造的好机会,也很难有所作为。竞赛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评比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或懈怠会影响集体的成绩,而个人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的力量,从而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为集体做贡献的责任感。
香港《文汇报》曾报道过,全香港范围的中小学校一直都把集体主义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突破口,学校开展了众多的特色活动,围绕这些活动,师生群策群力、出谋划策,确定各具挑战性的参与项目,如共同编纂一本校史,共同走向街头走向市民倡议一次节水活动,甚至是共同为香港维多利亚公园设计一个地标并作为一度成为支持率最高的设计方案,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2、应坚持道德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在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这两个课堂,既重视课堂教育又重视社会实践,既进行认知教育又开展实践教育,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悟道德,磨练意志,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做到知与行的统一,不断优化和完善社会教育。社会是人生的大熔炉,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会潜移默化地在未成年人心中打下深刻烙印。
疯狂英语的李阳现定居外国,他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一个案例:外国的家长见到孩子摔倒,会喊他自己爬起来,决不轻易让大人去抱。而中国家庭见到孩子摔倒,马上会一家好几口子人跑过去抢着抱。这看似温馨的一抱,实际上使孩子失去了实践教育的最佳机会。
3、要确立与时代同步的新观念
观念是实施德育行为的先导。在德育的本质上应该培养以人道主义为核心和以个人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伦理精神,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念,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德育的功能上,在重视政治功能的同时,也应重视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学校德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使其具有适应时展及未来经济活动所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如:独立精神、公正观念、竞争意识、社会效能感与个人效能感等,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德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对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规范形态的文化传承与保存,使社会文化得以整合发展,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适应性和创造力;在德育的内容上,重在培养“奋发向上、顽强拼搏、坚毅勇敢等进取性道德”和“平等、热情、互利互益等协调性道德”;在德育方法上,应以尊重人格为显著特点,反对强制的、反理性的做法,而采用活动与体验的方式,通过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和反省探究,提高道德能力。
江苏省中小学校结合我国出台的 “限塑令”
以及油价价格不断上涨等社会现实问题,在德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有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担当,学会生存,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和世界,有时代感和危机感和责任感。
4、利用网络导向作用进行德育教育
青少年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导向作用,建立既能发挥德育宣传教育功能,又能监控有害信息传播的适合校园德育教育的网络体系,德育网络的内容应从传播道德知识逐步转移到引导、启发、解疑释惑上来,实现网上网下相结合,并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以其乐于接受、感兴趣的方式,教育、鼓舞、激励和塑造青少年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修养。
德育教育要注重双向交流,鼓励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例如,目前很多中学都在学校的网上张设立电子意见箱,倾听学生对学校管理和教师在教学方式、内容上的一些意见和要求,达到互动共进的目的。
主流文化网络还要注重效果,保持青少年学生的注目率和点击量,在网页设置上要图文兼俱,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色彩、动画、影视剧等网络媒体功能,坚持贴近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生活,推陈出新,不断更新网站面孔,开发新技术和新花样,增强德育网站对青少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好奇心。例如,清华大学非常受学生欢迎的“红色网站”严格履行“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砺报国之志”的宗旨,网站页面清新宜人,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效果非常理想。
总之,学校只要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充分重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就会使德育工作具有实效性地嵌入互联网中,明确切点,抓到重点,打造支点。
结论
从学生管理的意义上说,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课堂,优化和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是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应把优化学校软硬环境和搭建教育平台,作为加强中学生德育建设的重要保障性工作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晓春. 浅谈中学德育工作的内容和途径[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8):92-93.
[2]尹雪.中学德育教育失衡困境及路径抉择[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1(01)
管理学的研究范式范文2
“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案例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研究滑动摩擦力”,思考现实生活中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一些现象。2.每两个学生一组,每组准备一个方型的木质盒子或其他材质的硬盒子,四个表面平坦完整。3.教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一根弹簧测力计、两个质量均为50克的钩码。4.教师针对性进行实验探究教学设计,体现引导学生经历猜想、假设、实验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的设计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
教学实施过程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学生回答:(略。)
2.教师提问:同学们是否想过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大家讨论一下。学生开始讨论,过了几分钟,老师随意请学生来说出自己的假设,众多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教材中描述的两个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下来课堂就静下来,老师提醒学生是否还有其他假设,下面冷不丁地喊出:“物体滑动速度。”老师面带微笑,继续鼓励学生,学生显得较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物体质量、接触表面积的大小。”
3.教师把学生的这些假设全部写到黑板上,然后提问:现在我们要来证明这些假设的对与错,实验要如何设计?请大家讨论一下。
4.学生开始讨论,教师提醒学生要用纸笔记录讨论过程的心得体会,并注意先前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是如何对多个变量进行研究的,提示学生从中总结研究方法。终于有学生激动地冒出一句:控制变量法。教师给予鼓励,并提醒学生要运用控制变量法。
5.教师观察学生设计基本完成后,开始请两位学生各自描述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形成数据处理表格体现在黑板上,由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审查、改进、完善。
6.讨论过程中,重点逐渐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测定?(2)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表面积的关系时,实验如何设计?(3)研究滑动摩擦力与质量的关系时,实验如何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加以引导,提醒学生注意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逐渐形成对每个问题的认识:问题(1):让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据二力平衡知识,可以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问题(2):让学生注意如何把“控制变量法”从单纯的理论体现到具体实践中。讨论中许多学生只是空洞地表述“保持压力、表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表面积的大小”,而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问题(3):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处于水平面上时,质量与压力的影响不能区别,从而提醒学生要改变思考方向,能够区别质量与压力的影响。
7.上述讨论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利用自己带来的器材和教师分发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得出数据。
8.让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进行总结。
案例分析与反思
1.重视科学探究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方法论。纵观教学过程,强调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质疑――猜想――假设――验证――分析――结论,而且跳出了教材的条条框框的限制。通常情况下,学生会习惯性地以教材为蓝本,在假设时通常以教材的内容为依据,不敢超越,怕引起教师的批评,这是以往课堂教学教师主导地位留下的后遗症,本节课中学生也不例外地出现这种情况,这时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摆脱教材束缚,大胆地先假设,后论证,经历了一个科学严谨的研究过程。在假设与论证过程中教师也不像以前那样轻易地去否定学生的假设与结论,只是指导学生在科学方法论的引导下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了说服力,提高了教学结果的可信度。
2.教学逻辑性强,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本节课逻辑严密,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的同时又进入崭新的问题探究之中,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一个接一个问题的提出、讨论、解决,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探究过程客观上忽略面向学生全体,过于重视学生个体的表现,这是一个比较突出、老师认识比较深刻而又难以改变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仍局限于老师与部分学生,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是在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实验探究思想,他们有的是来不及思考,有的是懒于思考。学生个体差异表现明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关注虽然比以前有改善,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这类学生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主观上边缘化倾向较为严重,较少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4.探究过程中教学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本节课中,实验的猜想、假设环节占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剩下的时间里学生要完成实验论证、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过程,时间显然很紧张,只有少数实验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大部分学生来不及处理数据,有的甚至没有完成实验。由于探究过程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时间的紧缺往往成为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一大问题。很多实验探究是轰轰烈烈开始,急急忙忙结束,所以我觉得老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在课堂上注意方法论的指导,注意主要问题的分析,把尽量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管理学的研究范式范文3
[关键词]管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90-03
目前管理学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机械记忆教学模式上,缺乏学生学习自主性、师生互动性,这种满堂灌为主的本本主义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管理学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质量,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管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值得庆幸的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为传统教学方法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契机,而目前美国流行的翻转课堂的创新教学模式直接给管理学教学课堂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起源和变革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起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2011年秋季,由美国中小学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最先开始创立。他们为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 制作ppt演示文稿,并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供学生课外观看、学习,并以此辅助课上学习。由于效果明显,它逐步演变成一种教学模式。
可以看出,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学习中,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分发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接着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
“翻转课堂”翻转了传统的师生角色,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自己学” 、“主动学”。
翻转课堂正是新的教学理念的实践者、探索者。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正是根据学习活动的规律来重新设计“教”与“学”活动的,倡导“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学生居于主体地位,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自主探究者;教师则退居教练者的位置,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中,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关注学习过程,把更多的的思考、更多的话语权让给学生;在学习效果上,考查的是学生的有无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能力是否提高。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管理学教学模式设计
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与学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管理学教学模式也应该从善如流,积极变革。笔者根据管理学课程的特殊性,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努力构建管理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虽然不是很成熟,但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管理学的 “企业社会责任”专题为例来说明管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论题构思:
1.教学目标:理解社会责任涵义;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了解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提出能使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议;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
2.教学内容:组织社会责任涵义、社会责任内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状况。
3.教学方法:改变过去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指导下,主要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学方法,以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4.教学设计关键点:教必须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学会学习。具体地说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知识的加工、知识的存储、知识创新过程,使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的过程产生于一个不间断的流程,并全部由学生完成。
课题设计思路:首先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教师积极引导下,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其次,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学习过程分成若干步骤,用相应的信息一步步引导学生,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现过程;再次,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并透过自己的思考,对知识进行内化、构建、创新。
管理学社会责任专题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第一阶段 “创设情境、始于问题”。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的准备阶段。
【活动设计】企业社会责任是目前社会热点问题,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越来越多,但企业社会责任毕竟属于新生事物,对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地或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来了解中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态度、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和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实状况。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建立“学习共同体”。一般7―8人一组,进行课外合作调查研究,组内成员人人参与、分工合作、完成各自目标。
其次,提供资料、搭建平台。教师事先收集、挖掘、整理各种有启发价值的背景信息资料,如社会责任报告、参考书目、动态消息、视频、PPT等参考书目,充分运用各种辅助教学手段,提供给学生,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平台、加强学生必要的理论储备。
再次,课前两三、周抛出问题,向学生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教会学生的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保证学生调查研究有的放矢。如,针对特定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回答:①何为社会责任;②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实状况;③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因素;④强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议。
【设计意图】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管理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管理知识。通过提供背景资料、创设问题等一系列调查研究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保证活动顺利开展、并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知识的科学意识、引导学生熟悉创新知识的路径。
第二阶段依据目标,自主尝试实践。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的实践阶段。
【活动设计】主要由学生通过对企业的调查、查阅参考文献、访问网站、万方数据库等方式展开。
首先,各组同学事先分工协作,针对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调查访问、研究。各组通过报纸、期刊、网络等媒体或实地访问等方法对特定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进行调查、如实地记录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发现的问题,并根据实践得来的资料,分析书本理论与企业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由于涉及社会责任内容众多,在把握重点内容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探究的侧重点。
其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QQ、邮件、电话频繁联系、持续指导,主要目的是教师协调沟通、了解进度、答疑解惑。如了解学生调查过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帮助、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疑惑给予及时解答、了解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倦怠给予及时鼓励、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走的弯路给予及时引导等。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来说,通过亲身观察到的事实,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研究,会对“企业社会责任”有自己的认识;对于教师来说,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是保证学生的调查不走题、持续进行且具有创新点的重要工作。第二阶段工作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团队意识和新的学习方法重要阶段。
第三阶段理论结合实践、自主提炼认识。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的写作阶段。
【活动设计】首先,阐述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其次,对所调查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进行详细描述,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优势、不足;最后,结合所学理论,提出可行性建议。
【设计意图】由于同学们进了企业、上了网站、了解了企业各种活动,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把课本中的理论、实践来的材料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把别的学者的研究转化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构想,在进行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第四阶段课堂焕发活力,加速知识内化过程。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的确认阶段。
【活动设计】首先,教师简单介绍各组同学所做的工作,起到总揽全局作用;其次,小组汇报调查研究结果,并进行交流、讨论,这是学生把学习自己的成果展示、修正、确认、沉淀的过程。以学生为运动员、老师为教练员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多种形式,比如名义小组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等,在这一过程中以师生的交流互动为主,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小结发言、交流互动,教师归纳等合作学习形式,不仅仅能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引导学生掌握企业社会责任的这一章节内容, 而且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体验到知识获取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管理与生活紧密联系,管理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它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有别于传统静悄悄的课堂,这种焕发活力的课堂体验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第五阶段 课外训练巩固、全面提升。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的完成阶段。经过“走出去”、“请进来”两个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个人与群体的观点碰撞之后,为了完成社会责任理论最后知识构建,引导学生回到书桌前,运用掌握的资料与知识,完成习题、案例或论文,从理论的高度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和自身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反思,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成绩与不足、反思知识探究活动经验和教训,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设计活动】首先,提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一些问题。问题设置要有灵活性和启发性,如不同组织社会责任的内容有没有不同?社会责任是法律责任还是伦理责任?中国政府与中国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态度、政策?你在与同学的探究、交流中有什么收获?
其次,通过案例解释、解决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实际问题,案例的选择必须有现实性和代表性,如,双汇“瘦肉精”事件案例分析、富士康N连跳事件案例研究、苏宁企业慈善行为案例研究等。
再次,XX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学生对第三阶段写就的调查报告进行修改,做到内容正确、格式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习题、案例、论文,对已知的知识进一步探讨、补充,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和创新过程;同时学生亲身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提炼过程,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的理性精神,又不断体验获取知识成功感。
三、管理学翻转课堂模式改革与提高的设想
(一)由于管理学的实践性,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需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持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管理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自我学习的时候,并不能简单地只看网络平台的信息资源,还需要做大量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企业调研工作,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也需要较强的协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在自我学习过程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话,学生容易因无人协助而产生挫折,丧失学习动机和成就感,可见在运用管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向他们提供完整的文献资源、充分交流机会的同时,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在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要求教师有更多的教学组织能力和管理实践能力
新模式下的课堂活动已经不同于传统的传授式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内容大大扩展,教师不仅仅对课本内容的把握,还要对课堂活动和学生学习过程进行预测和掌控:对课堂要有高超的驾驭技巧和创新能力、对教学中的各种意外事件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这都要求教师具备更加广博的知识、更强的组织能力、更多的交流技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自身首先得走出书斋,具备和周围组织打交道的能力或具备一定的实践管理经验。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校、教师做好保障工作
1.重视管理学教学与研究的资源的时效性和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管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支撑性的材料,除了数量大、种类多、质量好、随时获取外,还要求实效性、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建设管理学课程网站非常重要,网站除了常规的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等等之外,还要整理编写完整的网络课件、配套齐全的教学录像、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著名学者的学术前沿讲座、关于企业管理实践的影像资料等,组成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网络,并不断地更新、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的管理学课程指导、学习数据库。
2.以研究促教学
管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的模式并不成熟,需要在探索中完善。学校要组织教师定期交流、学习制度,既可以是观摩教学,由优秀教师对新教师进行现场教学指导;也可以是教师间相互交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同时提倡教师积极总结新模式教学的经验,写成教学论文,以科研促教学,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公开学习、探讨,积极融入教学之中,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3.推动评价方式的改革
管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推动着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生根本的转变,对教师不以讲解精彩为标准,而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程度;对学生不以考分为标准,要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和体系,除了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能力外,还要评估的是学生的交流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管理能力,这些方面的考核也要求学校、教师寻找最佳的量化标准。
[参考文献]
管理学的研究范式范文4
随着高校之间学分认证体系的不断推进,MOOC越来越受到全球学习者的热捧,业界甚至展开了“MOOC是否会代替传统高等教育”的讨论。在这种形势下,传统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创新以应对MOOC提出的挑战,成为高校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MOOC概念
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国内亦有人将MOOC译为“慕课”,是自2008年以来出现的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法。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维基百科上对MOOC 的定义为:“一种参与者分布在各地,而课程材料也分布于网络之中的课程”,并且“这种课程是开放的,规模越大,它的运行效果会越好”。它通过基于主题或问题的讨论与交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和教师联系在一起,“MOOC是一种以开放访问和大规模参与为目的的在线课程”。MOOC既是远程教育领域的新发展,也是开放教育资源所推崇的开放教育理念的新发展。
二、旅游管理专业传统课堂的特点
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具有两个突出特点。
首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实践形式以校外实境教学为主,但由于教学时间与企业经营时间经常冲突,通常实境教学开展起来筹备时间长,教学时间短,外出次数少,学生获取的学习信息仅仅停留在认知和模拟阶段,后期没有有效的资源补充和学习服务帮助,因此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
其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突出案例教学的作用,同时知识迁移点很多,与许多学科交叉融汇,需要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学习的服务平台。
三、MOOC时代下旅游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综合对比MOOC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尝试构建基于MOOC理念的集在线教育平台、课堂教育平台和教学服务平台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以弥补本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采取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习者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
整个教学模式由在线课程平台、课堂教学平台和教学服务平台三大模块构成。其中,在线课程平台提供在线课程资源和学习服务,供学习者课前学习和课后复习;课堂教学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上以讲解重点、难点,答疑和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探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进入线上学习;教学服务平台主要是通过课程资源建设,为学生学习提供信息资源等嵌入式的服务。
(一)在线课程平台+课堂教学平台
1.制作短视频
有研究表明,视频短片更吸引人,如果视频时长超过10min,学生的参与度急剧下降。例如,针对《前厅客房管理》课程的每个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制作一个5min左右的工作任务视频,把时间控制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范围内,并且每个视频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录制之前要制作相应的高质量PPT,并编写内容讲稿。
2.线上抛出话题
开启话题讨论,同时教学视频采用弹幕、闯关方式,实现教学进度与教学解答环节同步,专业指导教师与行业专家线上同时解答,问题资源分享,扩大受众面,使学生能很好地跟上教师的思路。
3.开微信讲堂
开展瞬时有效的微信讲堂活动,学生随时一边用手机发送语音,一边用电脑的网页版微信补充图文。学生们无论在自习室,在宿舍,还是在路上,只要能用微信,都可以在线听课。90分钟的课堂转变为微信课堂互动,学生可以向老师提问,同老师交流,虚拟的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学习效率;没有听懂或要复习的学生可以通过后期“爬楼”来重复收听授课内容,进行反复多次温习。
4.组织课堂讨论学习
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比如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组时要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均衡每组的整体水平。讨论结束后,教师从每组抽取一个成员回答问题,同组成员补充。当然,教师对讨论要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比如得分计入平时成绩。
(二)建设本课程的名师团队,专兼结合
在教学改革中,打造该课程的名师梯队,学生与线上课程的教师团队(专兼职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通过这种气氛感染学生,并使学生形成与共同体中成功典范一致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学习共同体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三)完善教学服务平台
学习服务主要包括知识型学习服务、技能型学习服务、职业教育服务、教育资源供给服务以及心理辅导服务等综合服务体系。通过建立MOOC学习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职业引导,提供可用的课程和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巩固实践效果,及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管理学的研究范式范文5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承载主体,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自身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机会成本。舒尔茨(Schultz)在探讨美国经济总产出增长快于要素投入增长的根源时,发现教育、保健、在职培训、迁移等投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把这些要素定义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并认为人力资本是某种投资的结果。近年来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成为了国家、家庭和个人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的当下,大学生对个人未来从事某职业的能力的信念也成了众多研究者的研究中心。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职业自我效能感。任福战在其博士论文《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与职业发展研究》中提出,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与职业期望呈正相关,职业期望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等观点,但并未直接研究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与职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假设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与职业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正相关。
一 研究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以及分析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
二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随机选取江西某高校在校大二学生58人、大三学生73人、大四学生57人共200人(由于大一新生刚刚步人大学,对于大学期间的人力资源投资基本没有,故本次研究对象没有计入大一新生),其中男生51人,女生137人。发放回收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8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
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量表取自任福战根据黄敬宝、康小明的人力资本投资量表和彭永新、龙立荣于2000年修订的《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王才康于2001年修订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为参考,编制的《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与职业发展调查问卷》中的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量表和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量表共14个项目,分为四个维度: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综合能力、健康状况。本研究检测问卷信度Cronbach´s a值为0.745,效度KMO值为0.729。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共19个项目,分为五个维度:自我评价、信息采集、择业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信度Cronbach´s a值为0.894,效度KMO值为0.879。
三 分析与结果
1 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和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表2显示,人力资本投资量表中在知识水平上的男女生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其他三个维度技能水平、综合能力和健康状况,以及人力资本投资上都有显著性差异,均为男生高于女生。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中男女生在自我评价、择业目标和问题解决三个维度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信息采集和制定规划以及职业自我效能感上男生高于女生,且达到显著性差异。
2 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综合能力和健康状况上,三个年级的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在知识水平上,大四学生要比大二、
大三显著,大二和大三学生无显著性差异。在技能水平上,大三、大四都要显著于大二学生,同时大三又显著于大四学生。在总体人力资本投资上,大三和大四学生都要明显显著于大二学生,而大三大四学生无显著性差异。总整体来看,三个年级在人力资本投资及各维度上,大三学生得分最高,大四学生次之,大二最低。
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四和大二学生在职业自我效能感及各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大三学生较大二学生在信息采集、择业目标、制定计划和整体职业自我效能感上都更显著,较大四学生在职业自我效能感及各维度上都更加显著。
3 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表4显示,人力资本投资的知识水平与自我评价、择业目标和问题解决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与信息采集、制定规划和职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正相关,并达到显著性水平。技能水平、综合能力、健康状况及人力资本投资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及各维度之间都存在正相关,且达到显著性水平。
四 研究结论
1 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总分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并达到显著性水平;在人力资本投资各维度上,知识水平在性别上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技能水平、综合能力、健康状况三个维度上男生得分都高于女生,且达到显著性水平。由此可以看出,男女生在知识水平上没有显著区别,而男生更注重技能的掌握、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自身的健康状况,同时也在整体上更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总分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并达到显著性水平;在职业自我效能感各维度上,自我评价、择业目标和问题解决三个维度在性别上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信息采集和制定规划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并达到显著性水平。由此可以看出,男生较女生更关注本专业以及未来就业的信息,并且更加善于制定未来的职业规划。
2 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及各维度上,三个年级仅在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整体人力资本投资上都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其中,大四学生在这三者上均较大二学生得分高,并达到显著性水平;大四学生较大三学生,仅在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上达到显著性差异,在整体人力资本投资上无显著差异;大三学生较大二学生,仅在技能水平和整体人力资本投资上达到显著性差异,在知识水平上无显著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在知识水平上,大四是关键期,而整体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期在于大三。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及各维度上,大四和大二学生在职业自我效能感及各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大三学生较大二学生在信息采集、择业目标、制定计划和整体职业自我效能感上都更显著,较大四学生在职业自我效能感及各维度上都更加显著。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最高时期在大三。从人力资本投资与职业自我效能感两方面来看,大三都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基本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整体状态达到顶峰,对未来就业求职抱着积极的心态和较为坚定的信念。
3 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及其中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综合能力和健康状况四个维度都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呈高度正相关,也就是说,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综合能力和健康状况以及整理人力资本投资越高或越好,其职业自我效能感就越高,对于未来从事某职业能力的信念就越强。相反,人力资本投资及四个维度水平越低,职业自我效能感就越低,对自己未来从事某职业的能力的信念越弱,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l]Schultz,T.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America Review,1961(5):1-17.
[2]Bandura A.Self-efficacy: Excise of Control[M].W.H.Freeman and Company,1997.
[3]任福战.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与职业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6).
[4]万生彩.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5).
[5]马晶.大学生主动性人格、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6).
管理学的研究范式范文6
关键词:管理学;学科属性;范式纷争
一、管理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管理思想的出现是管理实践的产物。管理作为一种职能是奴隶制兴起的直接产物( 肯尼迪·克洛克, 2002) 。较高一级的管理产生于希腊和罗马帝国时代( 小詹姆斯·H·唐纳利, 1982) 。古罗马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利用等级原理和委任、授权办法, 把罗马城扩展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组织效率很高的罗马帝国( 罗珉, 2003) 。人类管理思想的演进标志着人类从最初的求得生存而产生的自觉意识经过历史的锤炼—— 成功和失败考验的螺旋式上升, 最终成为人类社会前行的灯塔。人类管理思想的提炼大致经历六个过程: 管理者的需要、思想价值、时间性、提高和展现(AddrejA .huczynski, 1996) 。
把管理思想升华为一门科学, 以此构建管理学学科大厦, 是由发端于19 世纪末现代工厂制度下的“泰罗科学主义”完成的。不同于经济学, 管理学从一诞生就陷入到“管理理论的丛林”( 哈罗德·孔茨, 1961) : 人们对管理的职能、原理、方法甚至管理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解释。管理学尽管较经济学年轻, 在其发展的一百多年里,管理学的发展与创新速度远远超出了其他社会学科。从科学管理的确立到人际关系学派发展, 从“管理理论的丛林”到“管理理论丛林的再探”, 从新人际关系学派的兴盛到新泰罗主义的回归, 管理理论丝毫没有走向统一的迹象。早期哈罗德·孔茨把管理学理论概括为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及数量学派等六大学派。海因茨·韦里克( 1993) 继续对管理理论丛林进行分类, 随着“丛林”生态结构的变化, 形成了11 个有代表性的学派。Huczynski( 1996) 按照市场接受度、争论性、独特性、作者声望把管理学派分为马克思·韦伯为代表官位主义学派,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 以法约尔、巴纳德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派, 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 以本尼斯、沙因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 以德鲁克、彼特斯为代表的大师理论学派。
二、管理学的学科属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三个根本要素, 即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 范畴) 体系。研究对象是该学科的根本出发点, 也代表了该学科的本质属性。研究方法是人们认识对象的方式与方法的学问, 它是科学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人们用特定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特定的研究对象, 便逐步形成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并借助词语以概念、范畴的形式加以表述。当用来进行理论思维的概念、范畴积累起来, 形成认识或解释对象的理论体系之后, 便标志着这一门科学走向了成熟。而管理理论的分歧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管理”至少存在三个不同的理解。管理科学主义认为管理就是组织在即定资源约束下如何通过优化配置以实现的目标。人际关系学派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 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过程学派的视角, 认为管理就是从计划到控制的循环过程, 即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执行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若干活动。系统学派认为, 管理是将多变的客观环境( 宏观、中观、微观) 视为一个复杂系统, 为有效地实现系统目标( 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提高效率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等) 而激活人的智力, 优化配置系统中各种资源,并改变资源产出的一系列决策、措施、办法。概括起来, 上述认识最根本的分歧点在于管理学的人本主义主张和科学主义主张。也有人认为二者各有侧重分别形成管理学学科和管理科学学科。事实上二者有明显的“鸿沟”, 但也不是截然分离的, 二者的关系就像并行的两个车轮, 在管理学科的发展中, 二者永远无法交融, 但也永远无法分离。弥合二者的鸿沟的努力一直在进行。这里以席酉民的和谐管理理论为代表。和谐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现实基础在于“理”, 形式在“管”,“管”必须从“理”来实现。席酉民提出, 管理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用优化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 用不确定的思路解决主观情感的一面, 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互动作用, 实现整体的一致性。转贴于
另一方面, 人们对管理的对象或内容也还存在不同意见。管理学很多概念无论内涵外延均不相同, 分类方式合标准也不相同。从营运职能看, 尽管营运职能的决策过程都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过程, 但是它们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正如学者芮明杰批评的那样, 把管理限定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错误的, 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是有效资源整合的手段和方法, 他们本身并不是管理。为了调和矛盾, 学者们把上述对象称为广义的管理学研究对象, 把管理科学的内容也囊括进去了。狭义的研究对象则限定为管理的过程或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R·波普尔指出, 科学方法是由科学目标决定的, 研究方法和手段只相对于具体目的才有意义。克莱默( 1975) 认为, 管理思想来自于归纳和演绎推理, 它是一个应用于相当广泛的情境的系统化的知识。不少管理实践都是建立在传统方法和理论基础上的, 而这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泰罗的思想上。
三、管理学的范式纷争
范式( Paradigm) 理论最初是由库恩( 1968) 提出的, 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 共同的信念; 某种自然观( 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问题。当一门学科的知识处在一个范式的指导下时,这门学科就处在“常态科学”(Normalscience) 时期。在范式的指导下, 科学家们不断研究、解决问题, 积累知识。但随着研究的进步, 必然会出现常态科学的范式所不能解释的“异例”(Anomaly) 。当异例多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导致知识危机(Crisis) 。后者将迫使科学家们去寻求另外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 新的定律、概念、假设、价值、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范例出现, 科学就发生了一场革命(Revelution) , 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形成了。
把管理学理论范式分为追求使管理更有效率的科学主义范式和追求使管理更加人性的人本主义范式, 这种分类方法的突出意义是强调管理学理论范式追求的目标。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者泰罗信奉的哲学, 就是“科学理性主义”或“工具理性主义”。他第一个把科学方法运用于管理当中。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认为追求经济利益是人的理性的主要表现。它强调通过劳资协调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最小的付出使劳资双方得到最大的利益。行为主义学派通过霍桑试验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的突破, 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和从物的因素上转向“社会人”的基本假设和人的因素上。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Human Relations Theory) 通过对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的揭示, 对古典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维度作了四个方向的拓展( 罗珉, 2001) : 单个行为主体的社会性; 人是社会人,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Relations) 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首要因素; 组织是人们希望实现自导、自治、自我负责和自我实现的场所; 群体(Group) 总是通过建立他们的价值观和规范来控制人们的行为。其蕴涵的理论假设是, 组织善待员工, 员工会改进工作态度, 并不断增加满意度和承诺感, 这种态度会影响行为, 反过来促进组织绩效的改善。如果按照库恩的范式革命学说, 在两个范式之间, 存在四个阶段:范式Ⅰ常态科学异例危机革命范式Ⅱ。这里的常态科学是指在范式I 指引下积累的知识; 异例是指范式I 不能解释的新现象; 危机是指范式I 从根本上受到怀疑; 革命是指范式I 全面崩溃。人本主义取代科学主义如果是一场革命的化, 那么将是一个新的范式的诞生。在无法调和劳资纠纷时, 泰罗主义学说出现了异例, 但是说泰罗主义出现了危机, 是不符合管理思想史实。Huczynski 指出, 人际关系学派从未偏离过泰罗主义的思想范畴。正如梅奥( 1924,1925) 在对霍桑研究报告的解释中看出: 工厂内友好宽松的管理氛围将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尽管这种因果关系可能逆转( 生产的高效率会使管理气氛宽松) , 管理者仍然能够看到他期待的东西。人际学派的动机思想强调管理刺激和控制、非正式群体的社会作用力、社会满意度和产量定额等因素的重要性。梅奥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通过咨询和领导技术重建人与社会平衡的新模式。事实上, 人际关系学派倡导加强了管理者的中心地位。而管理者的中心主义恰恰是肯尼迪·克洛克认为导致管理终结(ManagementEnding) 的元凶。因此, 割裂不同学派的历史联系性是错误的。正如罗珉( 2005) 所指出的那样: 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从管理学诞生开始, 一直主导着管理学的发展。它们都是管理学范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都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 总结
总而言之,管理思想家们所选择的众多路径、取向或“范式”, 是可以兼容、互济的。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相互间应当宽容、共处。对因理论和方法不同而出现的“分歧”,不必急于达成“一律”。管理学研究不断涌现新的“范式”和多种“范式”并存, 管理学界出现不同的流派或“学派”, 是管理学走出“丛林”的征兆, 也是有利于管理理论研究繁盛的好事。
参考文献
1.肯尼迪·克洛克,琼·戈德史密斯著.王宏伟译.管理的终结.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