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景观;区域景观;规划原则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94-01
自十九世纪末以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相对恶化和城市发展的病象环生,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为中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今天区域规划的重点。因此,作为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景观规划也日益为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和人们所重视,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前主席西蒙兹在其《景观设计学》一书中就对区域景观作了专门论述[1]。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和相关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积极探索,以达到最终形成在中国行之有效的区域景观规划理论体系并加以广泛推行的目的,因此本文将针对区域景观的相关概念和区域景观规划基础性理论试作初步探索。
一、区域景观概念的界定
在分析区域景观规划理论之前,应该弄清“景观”、“区域景观”等相关概念的内涵,这是研究区域景观和实施区域性景观规划的基础。
(一)景观及景观规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张,人们对景观概念的理解从在景观园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地理学和生态学的思想,构成了现代景观的概念。例如德国景观生态学家Buchwald认为:景观是地表某一空间的综合特征,是一个由陆圈和生物圈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包括人的视觉所触及的景观像、景观的功能结构和景观像的历史发展。这些理论都极大地突破了景观即风景的狭窄内涵,使景观上升到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物质循环的载体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信息源而存在的高度。
(二)区域及区域景观
区域是指具有特定共性、同质性、内聚力的地区。因此,区域景观规划应侧重对具有特定资源或特定景观内聚力的地区进行统一规划,以便从全局着手,统筹、合理安排区域的发展,克服行政或地方利益的条块分割所造成的景观破碎和总体效益受损,继而实现保护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体现公平原则,并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二、区域景观规划的原则
(一)整体性与连续性原则
区域景观规划必须注重整体效益,尤其是在多种景观特征的区域和总体景观区域规划中,不能强调某一元素的单一效益或局部地区的利益,条块分割、切断区域内景观的有机联系,只能使得区域景观破碎化,区域整体环境和竞争力下降。只有重视区域景观的整体性与连续性,才能协调好继承、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共同发展。
(二)自然优先原则
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源和物质循环的载体,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应该由人来调节,而树立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的“伙伴关系”的观念,则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区域景观,必须科学分析其自然规律,建立自然保护核和缓冲区,即对危机资源、残留斑块尽量完整保护,并将人为活动排斥在核心区周围的缓冲区以外,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的自然破坏。
(三)本土精神原则
特定区域景观都有其自然和文化的过程,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景观规划中,地方文化、历史风貌应得到充分体现,这是解决城市风格迷失,地方文化丧失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具有特定自然景观组分的区域景观规划中,突出自然特质和乡土特色,像江苏同里、周庄古镇、河北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的保护性建设就是成功范例。
(四)动态、渐进原则
区域是一个大而统一、但界定宽松的地理范围。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人类社会变化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项规划都不可能是一张从一而终的蓝图,因为区域景观的主体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同时随着国际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人们对区域规划的理论理解也会不断朝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区域景观规划必然是一个渐进、动态的过程。
三、结语
区域规划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与具体的发展战略相比较,正确的区域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形成科学的区域景观观念,提高对区域景观发展的管理水平,才能使规划得以正确实施。此外,规划者多元化也是体现规划科学化、公平化的标志,其中中央、地方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在区域总体控制、利益协调方面可以起到关键作用,将规划意图和具体措施积极向住区居民宣传,通过更多的民主形式,实现共同利益。我们期待,在新的区域规划概念和理论被倡导和推行的同时,中国的区域景观规划理论会将得到更深入的研究,更广泛的推行,更普遍的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范文2
景观学本科专业是桂林理工大学2007年新设置专业,目的是为广西培养高层次的生态规划、景观设计和旅游规划方面的人才。因而,在景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方法,要求把生态学的理念贯穿于实践设计中去,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景观生态学课程由于其理论性较强,专业术语晦涩难懂,学生往往感到吃力,兴趣不高,亟需在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及考核方法的变通等方面加以改革。
一构建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
景观生态学课程是运用系统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镶嵌性原理、人类主导性原理及多重价值原理等对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行研究。根据上述教学目的,需要构建完善的学科内容体系。
(一)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和历史沿革
要求学生着重掌握景观的概念和特征、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和内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通晓欧洲学派、北美学派和中国大陆学派的基本景观生态学观点;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历史沿革及其研究和学习的方法。
(二)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景观生态学学科内容包括4大模块,即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和景观管理。首先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包括等级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地域分异理论、人地相互作用理论、生物控制论、源—汇系统理论、尺度及其效应、空间镶嵌与边缘特征、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等,这对宏观把握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具有重要的作用。
景观结构包括景观要素类型、景观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景观格局则是指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组合配置。该模块要求学生掌握包括斑块起源、大小、形状、镶嵌、斑块化、斑块动态,廊道起源、廊道结构特征、廊道分类,基质的判定、孔隙度和边界形状、景观异质性、网络等结构特征、景观构型的确定方法以及景观结构要素的影响因素。景观过程与景观功能主要包括:辨析景观过程与景观生态流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和媒介物、景观生态流的基本形式和运动格局,以及连接度与连通性的概念及生态学意义;分析景观结构对景观生态流、景观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和生态效应;认识景观结构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及景观中的文化过程,如人类文化与景观建设、农田景观、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城乡过渡景观的关系;了解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与依存,景观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影响及其与尺度的联系。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景观稳定性、景观变化驱动椅子、景观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景观的动态变化与模拟、景观变化与人类干扰的关系等知识点。
(三)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是为指导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因而,这部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了解景观生态规划概念、原则、目的和任务;熟悉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掌握景观生态规划的要点;区分景观格局优化与景观要素规划;熟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区景观的规划内容和设计方法,了解城市绿地、湿地、乡村景观规划的途径、内容和设计步骤;掌握区域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模式、生态旅游区的景观格局分析内容和旅游区规划设计的途径。同时,需要及时跟踪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动态性的教学内容,包括景观生态安全、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景观异质性研究等理论。
二加强实践观摩教学
(一)多媒体辅助计算机教学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学科,存在着理论上抽象、应用上具体的情况。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采用多媒体辅助计算机教学方法。从景观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尽可能选择多种教学传媒,将图片、图表、录像、报刊杂志、光盘或科研过程形象地介绍给学生,全方位地传递各种知识、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最经济实惠的网络空间资源是Google公司开发的Google Earth软件,它把卫星影像、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有效分辨率至少为30 m,对大城市、著名风景区、建筑物区域、部分公众关注区域,有效分辨率为1 m或更小,能够获取高精度影像。操作Google Earth可以查阅地球上任何地方近期的地图、地形、田园、森林、荒地、建筑物等地表覆盖,内容十分丰富,展示生动,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在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讲授的同时,还可以以课堂讨论、辩论、启发谈话等多种方式,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如讲授景观生态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如“斑块、廊道、基质”时,其概念相当抽象。这时就应以野外实拍的图片资料进行讲解、分析,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有更客观、具体的认识。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只有经过实践性教学,才能使学生对课本上的抽象概念产生直观的、感性的了解。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景观结构单元的调查与分析、景观空间格局的辨识、景观功能的测定和景观的分类评价等。要求学生结合实地调查区分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景观要素,并在专业图上加以勾绘,分析计算主要景观格局的特征指数,如斑块数量、周长、面积、形状指数、分维数、分离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结合景观要素识别、判断实习地区景观要素的构型,并计算网状景观的连通性;区别不同类型的森林群落,实测景观种子流、热量流、水分和土壤流的强度和方向,说明景观生态流与景观结构间的生态关系;基于地貌类型和植物群落类型,采用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景观分类,综合分析景观的健康状况和功能价值。
此外,可以利用科研项目配合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结合大学生毕业论文和大学生训练计划设立有关大地景观的立题,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变通教学考核方法
变通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学生。现行教学考核方式往往以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不能够全面考核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因而必须改革现行考试方法。要求以考核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平时的成绩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确立全面的考试模式,建立试卷库,实行教考分离,不断完善考试考核内容及办法;适当增加平时考核比重,加强对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及作业的分值。
景观生态学课程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活跃本专业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连续三年的教学考核中,关于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及效果的学生满意度达到95%以上。课程考试通过率由先前的81%,提高到90%。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同由原来的75%达到如今的96%。从近两年的本科毕业设计来看,大多数学生的生态理念和生态设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得到了专业老师的一致认可。但是,教学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课题,教学内容与实践课程体系不断变化,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也应及时改革与调整,必须大胆地改革,不断充实与完善,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杰,郑维列.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 2008,3:52-54.
[2]黄义雄.地理理科基地班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工作的探讨[J].福建地理,2002,17(2):25-26.
[3]陶波兰,郁书君,齐家祥,等.景观设计类专业景观生态学教学探讨[J].教书育人,2010,10(6):86-87.
[4]吴兆录.景观生态学教学的短期户外观摩———云南大学的实践[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3(1):1-4.
[5]张明如,温国胜,侯平,等.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5:60-63.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系统、斑块廊道基质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的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直以来,人们不断地为改善城市环境做努力,但在城市总体发展上仍然赶不上城市中人工环境与自然关系失衡的步伐。由于人口源源不断的向城市集聚,城市中原有的生态平衡关系被极大地改造或破坏,环境问题逐步恶化,污染、噪音、拥挤等都充斥着我们的周围。因此,人们对城市的景观设计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开始明白运用植物比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学品更能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这些都是人们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认识。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1.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一词的概念是由德国著名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首次提出的。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其经历了思想酝酿阶段(德国著名地理学家E.纳夫称之为史前阶段,时间是19-20世纪30年代)、概念形成阶段(1939年)、深入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等四个阶段,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综合学科,其内涵和外延已相当广泛。
景观生态学是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内容概括为: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③景观动态:即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四是,景观规划与管理,即根据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及其相互作用,制定景观恢复、保护、建设和管理的计划和规划,确定相应的目标、对策。
1.2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是景观生态学中对景观结构的描述,是将景观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基质3种基本类型,来描述景观的组成、结构、格局、功能及其动态变化,并将景观规划管理看作对这3类成分的调节和控制。
斑块是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的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其大小、数量、形状和格局都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侧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类型有河流保护型廊道、生物保护型廊道、环境防护型廊道和游憩使用型廊道等;基质是景观中范围最大、连接度最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动态起着主导作用的景观要素,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的迁移。
2 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具有较强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与廊道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城市绿化用地, 其整体应当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系统, 并在城市中承担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职能。现在的绿地系统往往与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相结合, 将城市的绿化用地、广场、道路系统、文物古迹、娱乐设施、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因素统一考虑。不同的系统结构会产生不同的系统功效, 绿地系统的整体功效应当大于各个绿地功效之和,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是相对稳定而长久的。
3 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原理来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使城市的绿地景观符合生态学意义,有助于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等问题。
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从区域范围角度看,城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尺度上,城市作为一个景观单元,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而构成。在其中,各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生态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绿地系统规划中包含有城市公园、植物风景区等各类绿色斑块,以及各类作为环境资源走廊和种植走廊的江、湖、河岸绿带或其他防护绿带。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绿带如林荫道、沿河绿带、防护林带等绿色走廊互相交叉相连,形成绿色网络,起到基质的作用,充分发挥着其动态控制能力。
其一,利用景观生态学斑块理论,依照面积大小,将城市内各类绿地斑块进行合理调整。大中型的绿色斑块作为城市的“绿肺”,具有多种的生态功能;小型的绿色斑块作为大中型绿色斑块的补充,可作为物种迁移和再定居的“踏脚石”,改善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三种类型的绿色斑块相对均匀的分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使得物种呈现多样性,其物质、能量和生物的有效循环和流动,构建成一个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最大程度上发挥其生态效益。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应尽可能增加城市中绿地斑块的数量,修建不同功能、不同大小的公园、游园;加强对居住小区的绿地斑块的合理规划;保证城郊自然风景区、森林等大型绿地斑块不被破坏,与城郊农地共同形成城市的生态保护区。
其二,城市绿地系统中线型绿地主要由城市道路系统、防护林带、滨河绿带等组成,其除具有改善小气候的作用外,还起到分割屏障,连通的作用。在进行城市绿地廊道设计中,应根据地形及其他条件,在城市各组团以及不同功能区之间建设一定规模的绿化隔离带,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必须尽可能的建设一定宽度的防护林带,作为城市防尘、防噪、防污、治污的绿色生态屏障。连通性好的城市绿色廊道能在夏天引入凉风;冬季能防止寒风的侵袭。所以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必须成网状分布,连成一个系统。
其三,根据景观生态学基质理论,基质作为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也最强的景观要素,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通过提高各类绿地的品质和连接度,加强绿地的建设,合理调整块状绿地、绿带(廊) 与基质的空间布局,促进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正常循环和流动,形成一个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并借助绿廊将城市内部的绿地与城郊的自然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 这不仅有利于城镇空气库存与外界的交流, 引入外界的新鲜空气, 缓解热岛效应, 改善城镇气候, 而且可以保护环境并促进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保持自然群落的连续性,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和谐相处。
四.结语
顺应时代的发展, 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 使得景观生态学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相互借鉴,营造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与外部空间有机联系、内部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 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并朝着健康的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前行。景观生态学理念应当成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 .城市规划,2001.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沟域旅游;旅游景观;环境设计
沟域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形态,近年来得到政府和学界的持续关注。特别是辽宁省政府不断出台“沟域旅游”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植和招商引资力度,计划把辽宁省“沟域旅游”建设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成为辽宁经济和社会科学稳步、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1沟域和“沟域经济”的概念梳理
1.1沟域
“沟域”一词最早在2006年由藏族学者罗绒战堆提出,形象地描述了藏族地区的经济现象。因为地区的高原地貌,大多数居民在两山夹一河的V型沟谷地带生活繁衍,并且在经济学文献资料中常引用“域”字来表达多重含义,沟域一词由此产生。简单来讲,所谓沟域就是强调山间沟谷线状区域向两侧的延伸,强调一种特定的地域形态和范围。
1.2“沟域经济”
“沟域经济”的正式概念最早出现在…2008…年北京市第二次山区工作会议上,此次会议将“沟域经济”定义为:“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地理单元,以沟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资源和农业产业为基础,通过对沟域内部的环境资源、景观、产业等元素的统一规划,形成集旅游观光、生态涵养、历史文化、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内容于一体的产业经济带。”
2沟域旅游的概念和发展条件以及沟域旅游景观的内涵
2.1沟域旅游的概念和发展条件
(1)沟域旅游的概念。沟域旅游是以自然沟域为基础,依托客源聚集地,科学规划、整合其范围内各种资源,兼顾生态,打造能够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旅游吸引物,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区域旅游发展模式。(2)发展沟域旅游的必备条件。沟域旅游是“沟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但并不是所有沟域地区都适合发展旅游业。沟域旅游的开展要具有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文环境条件。能够开展沟域旅游的地区,首先沟域内必须具有良好的地理环境,沟域中的山地、沟谷、水景、森林植被等自然形态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其次,必须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生物种类具有多样性等。再次,具有其他自然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的游览需要,为旅游活动增色。
2.2沟域旅游景观的内涵
(1)沟域旅游景观的概念。沟域旅游景观是沟域旅游发展的依托,又是沟域地区传播自身地域特色的重要工具。沟域旅游景观包括所在区域内的所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经常以一种复合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旅游发展条件的沟域环境是沟域景观发展的载体,沟域内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秀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沟域旅游景观发展的基础。而沟域内村落、城镇居民质朴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是沟域旅游景观发展的条件。(2)沟域旅游景观的范围。沟域旅游景观包括沟域范围内的山地、沟谷、水系、历史遗迹、乡村城镇等,涵盖沟域内所有具有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具有旅游吸引和游览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沟域旅游景观环境设计的特征
沟域内开展旅游活动、开发旅游产业的前提是,必须拥有能够吸引游客的旅游景观。所以,对于要开发沟域旅游的地区来说,对沟域内各种环境的规划与设计是沟域旅游景观设计的重点,其核心是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在沟域旅游景观的环境设计中需要考虑到视觉环境(满足审美要求的可视环境)、生态环境(符合生态原则的空间环境)、入文环境(营造特定的精神环境)三大方面的内容。
3.1视觉环境
(1)立体环境设计。由于沟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对视觉景观的设计中,可以从地形高差、视线远近和游客的不同游览需要等角度进行立体环境设计。首先,在高度变化上,沟域旅游景观的地理环境以山地、丘陵、沟谷、河谷等地貌为主体,沟域环境中山峰、谷底之间垂直高度落差较大,特别适合立体景观的营造,突出高低起伏错落的景观效果。其次,在观赏景物的远近变化上,游客在应在景观设计中考虑近景、中景、远景的层次性。再次,除高度之外,还应考虑到游客在旅游景观中的不同游览需要或动静行为等来设计,或引导游客欣赏远近高低不同的景观。(2)线性环境设计。在自然环境中,线性环境一般来说是以山峰、谷底等具有等高线划分功能的位置,如山脉、河流、道路等具有形状边界划分功能的物理形态。在线性景观环境设计中,可从连通景点、提供不同的游览线路、满足游客的不同旅游需求和开发不同的景观功能等角度来进行设计。其一,线性环境能够在景观中形成丰富的线性变化,并把不同的景观节点串联起来,构成系列化的线性景观系统。其二,在沟域环境中,景观随地形的变化破碎度较高,游览线路经常迂回波折、坡度陡峭。可针对游客不同的年龄层次和运动能力等,规划不同高度和不同攀登难度的游览路线,或利用不同的道路、铺装、指示标识等引导游客在不同线性环境中行进,营造不同的游览体验。其三,目前的沟域旅游中自驾游的游客数量越来越多,在旅游旺季特别是长假期间常出现车辆长时间拥堵,甚至难以到达景点的现象。这就需要在沟域旅游景观的设计中,改变过去只关注景点而不关注景点周边沿线环境设计的狭隘思路。比如根据在山脉、河流等景色怡人的线性区域节点设计方便游人中途停留赏景、休憩、垂钓等活动的地点,丰富旅游线路中的游览功能。
3.2生态环境
沟域旅游景观吸引游客的主要点是与城市的高度物质化和钢筋水泥色调截然不同的原生态、自然绿色的外部空间环境。沟域旅游是以良好的自然生态为前提的,在进行旅游景观设计时必须保护好沟域内的生态环境,而且人工环境建设也必须符合生态原则,使沟域旅游能够可持续发展。首先,在进行沟域旅游景观的环境设计时,要尽量不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其次,对沟域内的聚落、小城镇等建筑集群的规划设计尽量保持农村的生活风情,而不应在规划设计中将村镇彻底“城市化”,改变了乡村原有自然、淳朴的特色。
4结语
随着对“沟域经济”研究和实践的兴起,沟域旅游作为“沟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沟域旅游因其特殊的地域和地理特点,使得它具有与一般旅游景观环境设计不同的侧重点。沟域旅游景观的环境设计应该考虑更广阔的视觉环境、更自然的生态环境、更质朴和更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使旅游景观能有效整合沟域内的资源,充分展现该区域景观环境整体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更好地实现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迟慧 单位:辽东学院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小城镇景观、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的逐渐扩张,我国进入了一个中国城市化和城市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小城镇的发展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小城镇的开发建设过程,不能忽视对于生态、景观的建设,因此小城镇生态景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城镇生态建设现状分析
1、小城镇生态建设存在的优势:
小城镇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被自然山水和乡村田野所包围,并且有一条相当长的城乡结合带,这些景观将城市和乡村自然地连为一体;小城镇的面积相对小,人们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需求,在进行环境建设时容易得到认同;小城镇相对于也城市避免了一部分机动车所带来的尾气和噪声污染;同时,小城镇的物质消费相对少一些,这也避免了一部分社会物资的消耗。小城镇的这些优势,表明小城镇与生态学的应用有着一定的联系,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优势,在小城镇中加强生态建设的概念。
2、小城镇生态建设存在的劣势
小城镇的生态建设也存在着不容乐观的形势。由于小城镇的主导产业多为资源产业或者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长期的粗放式的开发形式,造成了一些乡镇企业发达的小城镇环境污染严重的后果,另外在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中,人们缺乏生态保护的观念,导致了生态破坏加剧,造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情况,而小城镇又缺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就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的恶性循环,另外对土地的开发,也对小城镇的环境造成了影响。
三、小城镇生态景观规划的内容
小城镇的生态景观规划是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作为理论指导的。包括:第一,进行小城镇的生态景观功能区规划。这需要对景观的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充分地分析,在此前提下对景观进行规划,调整和优化景观要素的布局,调整区域景观的总体的格局,划分生态景观的功能区。第二,对于小城镇的生态景观功能区进行优化。第三,对小城镇的景观进行细部设计,根据景观的功能,合理设计斑块、廊道、基质等,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丰富景观的形态,发掘景观的人文和历史内涵,并将其融入到生态景观的规划中去。
四、小城镇生态景观规划的对策
通过小城镇生态景观规划有利于培育健康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建立健康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关系,构造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生态文明体系;有利于缓解自然资源及环境问题对城镇发展的阻碍;有利于形成符合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运作的发展模式,以利用本地资源条件为基础;有利于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有利于改造传统产业,使之生态化,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态产业结构;有利于构建与城乡体系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要做好小城镇生态景观规划,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自然景观带的保护,保持原有的景观资源,不要对其造成污染与破坏。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小城镇绿化水平,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结合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区改造,增加镇区的绿地面积;建立并严格实行小城镇绿化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绿地的行为;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进一步增加小城镇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将有限资金投入到重点区域的绿化景观规划建设,可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小城镇整体的生态绿化景观建设稳步前进;小城镇的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绿化景观规划建设,提高绿化景观观赏效果;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对乡镇的重点区域、重点村屯进行重点绿化。
第二,小城镇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因地制宜,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思路,根据小城镇的道路承载能力以及空间尺度,结合小城镇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进行适度开发与建设。
第三,小城镇景观规划要坚持生态的原则,使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在建造人工景观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有效减少人为的改造、损毁对小城镇自然生态所带来的灾难性威胁。
第四,小城镇景观生态规划在总体规划阶段,对小城镇生态环境、景观资源的利用和把握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因此在我国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的关注日益加深。要实现小城镇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态环境保护是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高标准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是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小城镇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镇区和村庄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镇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
结合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要求,科学的分步实施以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承载力等为基本依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小城镇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加强法制管理,严格监管力度,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小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在规划建设上切忌盲目效仿城市风貌,要体现自己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将自然的田园绿意巧妙地组织进空间环境中,架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小城镇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在分析本地的资源潜力的基础上,在保持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具有小城镇特色生态绿化工程规划,将景观设施和小城镇区域的森林生态建设、村庄绿化改造、本地绿色产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良好的生态和景观优势旅游产业,充分发挥地方的历史人文特色和民俗风情。
第六,在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应该注重整体协调,强调小城镇景观特色的完整性与科学性,并且立足于创造生活型的小城镇,把生活与自然的因素放在首要的位置,使小城镇变成风光秀丽、人情味浓、生活方便的生活空间。
第七,规划需要多方参与。由于小城镇规划只是城乡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解决如此复杂多元的小城镇发展问题,其规划还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相互补充改善。同时,生态城镇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让居民认同环保生态的生活方式,从点滴做起,自觉减少需求,节能、节水、进行垃圾分类。在进行生态城镇规划时需要政府及相关方参与,政府在定制一个大框架之后,通过多方沟通,最后形成生态城镇建设的共识,保证生态城镇的建设具有持续性。
综上所述,建设生态小城镇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科学的实施。小城镇景观生态规划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做好小城镇景观生态规划是建设环境优美、规划合理的城镇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 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规划》, 1997年06期
[2] 沈清基:《论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城市规划汇刊》, 2000年06期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城市绿地; 景观; 生态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在城市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从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来看,景观的生态设计实践过程还亟待提高。景观设计结合生态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可以从本质上提高景观设计的综合效益,进而可以全面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这种应用可小到一块城市绿地,大到整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规划就是在城市用地范围内,根据各种不同的功能用途,合理布置设计园林绿地[1]。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加入生态设计的理念,就是用生态的观念与方法塑造新的城市景观,把城市看成是大地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把人和景观主体当成一个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来设计。在注重城市人工环境体系完整性的同时,还应兼顾自然生态体系的相对整体性,充分协调人与自然和融共生的和谐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所遵循的总体原则是生态原则,是包括社会、文化、和经济在内的复合生态,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广义生态概念,是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注重景观环境对人的心理、情感、审美体验和行为的影响以及人的活动对景观环境的反向作用。所以,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多元性和持续性。
一、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理念
1.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景观的生态化设计,是反映自然与文化、设计环境与生命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高度融合。它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规划景观空间结构,将景观要素按照一定的功能要求和景观序列合理分布,使最终呈现的景观环境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完善的服务功能和较高的美学价值。城市不是自然生态系统,而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的生态设计不是简单在城市中植树种草,而是要通过全面了解城市的发展定位、城市空间格局和城市生态资源禀赋、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特质等要素进行综合量化分析和论证后,构建最有利于形成符合城市风貌和城市个性的生态景观体系,这一体系有着合理的垂直结构和水平格局,具有生态的整体性并支持生态过程的进行。另外,城市绿地的生态设计,不是要恢复原始自然景观,而是要在现有城市自然本底的基础上,恢复景观的整体性、地域性、多样性和稳定性。城市绿地景观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基本生态设施的建设,这一概念的根本意义在于用生态学理论指导绿地建设,城市绿地景观在空间上具有稳定性,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并且要划分出具有自然保护、景观塑造、文化营建等多种功能的基本保护区域。作为基本建设的内容,任何城市在建设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的同时,都应建设一个面向自然的生态基础设施。城市生态设施作为一种新的概念,可纳入不同规模的城市规划规范之中,并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
2.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理念。①综合评价城市的生态资源,给本地典型的自然景观以发展空间;②规划要有相对独立性;③结合城市的实际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山地、林地、河道是形成完整生态体系的重要景观因素;④城市的发展建设应兼顾生态体系的完整性。
事实上,不是有大量的绿色就是生态景观设计。从外在表象来看,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的体现了绿色,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以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益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态思想,也才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城市绿地景观设计思想和方法。
二、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的特点
1.大致上说,生态学原理是景观设计中应遵循的基本原理,通过合理的功能性场地和园建小品布置、富于韵致的微地形设计、适当的水体和水系设置以及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配置,从而营造出具有生动空间意境的场地景观环境
2.景观生态化设计的特点。绿地景观生态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即是通过将生态学原理与景观设计方法的融合创新,使得城市绿地在低维护度的基础上实现景观效果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也是建设和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资金投入和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实现城市绿地景观的最大综合效益。
因此,景观生态化设计也可称为可持续景观设计。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结构的合理性。结构的合理性包括城市绿地空间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生态系统结构的合理性。(2)功能的全面性。景观生态化设计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景观设计或生态设计,其最终目的是要营造一个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空间,(3)关系的协调性。生态绿化设计不仅仅考虑景观的功能与形式,更应该协调所有设计要素的关系。包括与相关城市上位规划的对接,与绿地周边环境的对接,与绿地所在区域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对接等等,营造一种和谐的城市景观。(4)植物配置的生态性。生态化设计首先要从植物品种的选择与配置上入手。设计师应充分了解园林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景观应用特点,根据立地条件和场地功能,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和绿化景观空间的营造,遵循和融共生的原则从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以及疏密程度充分考虑,形成异质性强、层次丰富、立体化的多样性植物景观。(5)景观的多样性。设计中追求绿化景观完全融合到自然环境中,其层次变化,并非是乔木、灌木的简单组合,也并非是各种植物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地简单排列在城市绿地内,而是更注重区域范围内的绿化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空间格局的合理性。(6)后期养护的低维护性。良好的绿化养护管理是确保景观设计效果和实现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至关重要的一环。生态化设计不仅仅考虑平面布局与三维的景观效果,还应考虑如何减少养护成本,包括修剪、灌溉及病虫害防治等多个养护环节的有效控制。
三、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的方法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应从空间结构着手,对景观空间结构要素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论证,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借助于景观现象学的分析方法,从人对景观环境的感知和体验角度来探讨生态化设计方法,大致从四个层面来把握:
1、边界。在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中,边界是整个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起生态屏障的作用。所以要发挥其最大生态效益,应使其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尽可能的连续性,并与
内部绿地相连。在边界的植物配置上要选择滞尘、杀菌、减噪、吸收有害气体等功能显著的树种,并在结构上保持优化。边界作为阻碍绿地内外视线、空间交流的要素,强调连续性,但不能形成封闭。而是根据实际条件,利用地形、乔木、灌丛等打开透径线。
2、入口。入口是绿地生态系统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之一,是人为影响进入最大的入口。其设计一定要符合绿地生态系统的要求,合理分布及设计其大小。
3、基面。基面是人最直接体验的空间界面,与用地的安排关系紧密。因为它不仅要确定各类用途,也要确定彼此之间的关系。绿地设计中基面大致可分为人的活动空间和非活
动空间。活动空间的设计主要考虑人的行为特点和需求、交通流线等;非活动空间则是由自然元素,包括植物、水体、山石、土壤等构成。具有生态保护与环境改善、感知及审美等意义。基面的设计,不仅要保证环境生态系统的最优化,还要提供丰富的视觉景观,同时也要为人的活动提供美好环境。
4、立面。立面是视觉最为敏感的部分,对于组织空间景观要素,尤为重要。空间的围合、开放都是通过立面来控制。“佳则收之,俗则屏之”,对不同的景物,应用屏障,放开的手法进行不同的处理。立面造景可以是植物,也可是景墙、隔栅等。植物群落的立面是其垂直结构,要综合考虑其生态性、功能性和观赏性。
四、结束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化设计所遵循的思想和原则是多方面的,是包含社会、文化和经济在内的复合生态。同时,实现科学、艺术、设计及经济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平衡是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加入生态化的概念是旨在强调设计中应重点考虑最质朴的人地关系,采取多目标而非单一目标的途径,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使人、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达到高度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毅川,乔丽芳,姚连芳.城市绿地景观的节约设计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