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内容的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内容的设计范文1
摘要:在建筑装饰专业中,装饰设计课程是核心专业课,其他课程环绕它进行展开并为其服务。本文针对该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专业间知识内容进行了相互渗透的反思和实践探索,使得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更为适应于中职学生发展及社会行业的需求,同时对本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循序渐进的优化设置,在教学过程既强化核心课程,又加强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中职建筑装饰设计专业;项目教学;课程渗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2.4 ;J5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42-02
一、中职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按照国家及广东省课程标准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经过装饰组内及其他部门多位老师的共同努力,建设了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分配为五门专业一般课程(制图基础、装饰绘画基础、装饰初步、建筑与装饰构造、计算机绘图(CAD)),六门专业核心课程(装饰设计、装饰设计基础装饰绘画、装饰材料与施工、建筑设计、3Dmax+后期制作)及十二门专业拓展课程(软装饰设计、建筑软件绘制施工图、装饰工程设备、电工知识、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顶岗实习等)进行独立教学。
该课程体系以《装饰设计》课程为核心,其他课程在内容和进度上进行配合,体现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便于结合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但在实际的教育实践难免出现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割裂。如果任课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整个课程体系的内部关联,在授课过程中若一成不变地按照大纲与教材来开展教学,就会出现某些相同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授,或者某些关键内容在所有学科都未深刻讲解的情况。
各科目知识点相对独立,缺乏课程间内在的衔接性和关联性,不能非常有效的为核心课程服务,学生较难形成完整的知识链,这些问题成为困扰专业学习的难点,如何才能避免学科内容相互割裂和进度上的不协调呢?我们尝试项目教学法进行渗透式教学。
二、确定渗透教学核心:合理的装饰设计项目
渗透式教学是将某个学科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通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教育。装饰专业渗透式教学以装饰设计项目为核心,其他专业课程为辅助加以设计的。为了确定教学核心――设计项目,装饰组内及其他部门多位老师经过多次课程优化改革。
通过召开企业和高校专家访谈会和在校生和毕业生座谈会等形式,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和学生认知规律,明确我专业毕业生以装饰设计绘图员及软装饰配员为主要就业岗位,工作任务范围以家居类和小型公共商业空间为主。以此为据确定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依次为见下图1)
此项目教学建立在《制图基础》、《装饰绘画基础》、《装饰设计基础》等基础课程的训练之后。在设计学习情境时,尽量模仿室内设计师的岗位的工作过程,每个设计项目都包括前期调研、平面设计、天花设计、立面设计、装饰方案图表现等实训步骤。通过逐难递进的项目实训,学生不仅能掌握不同类型室内设计与装饰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形式美的规律,学会正确快速的表现设计创意,还将设计师工作过程反复练习到非常熟练。尽管由于条件的制约,无法做到后期的现场施工指导、竣工验收等环节。但是这些模拟工作过程的项目训练极大增强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自信心,即将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环绕各设计项目展开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教学
在实际工作中,每个项目都是由许多相关专业人员合作完成。在进行项目教学时,每个项目的实施和完成也涉及很多学科,需要其他任课老师在对应的时间段上为核心课程提供知识支持,在进度上、教学内容和作业任务上进行渗透配合。(见图2)
1.教学进度协调
随着设计课程典型的项目设计任务由简单到复杂递进式模式展开,其他专业课程根据项目设计任务的需要进行配合开设。具体体现在:确定装饰设计课程的项目设计的进度后,依据《装饰设计》课程进度表,其他专业课程的进度表也必须配合调整。
2.教学内容渗透
随着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都在不断增长,在项目设计过程设计任务的难度和图纸内容会相应增多。围绕《装饰设计》课程中的设计项目需要增加的知识,各个专业课程老师在依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的前提下,删减不必要教学内容,重点强调某些特别重要的内容,以项目设计的需求橐领,明确授课重点,强化授课目标。
3.项目任务合作
项目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渗透的关键在于链接桥梁――共同的任务。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基本功能训练,在第二学期设置的项目设计任务中,主卧室套房项目要求在八周时间内完成一套完整的设计图纸,包含:调研报告、平面设计图、天花平面设计图、立面设计图、空间效果图。在第一至第六周,《装饰设计》课程老师(即项目负责人)辅导完成四项图纸。与此同时进行的《装饰绘画》课程老师培训学生的绘制卧室单体表现,在第七、第八周的进行知识总结和综合练习――绘制《主卧室套房设计》一点透视空间透视图,并配上简单的彩铅色彩表现。随着项目难度递增,在《起居室设计》项目设计时,在效果图表现上会有更高的要求:使用马克笔绘制起居室两点透视效果图。如此,两门课程因为有共同的作业任务,由两门课程的老师穿插辅导完成,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作业任务减少,更具成就感和自信心,学习效率更高。教师也通过相互沟通和合作,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为学生解决问题,教学效果也有较大提高。
四、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每年的项目设计任务书和设计原始结构图和设计条件都会依据现实案例不断更新。在实训项目的设置合理性和实用性方面,我们一直在论证调研中进行。例如之前采用美容美发中心设计项目,经过多次社会实践调研和毕业生反馈后,该项目改为办公室设计。
对学生知识构成方面要求比较高。由于课程间的直接联系非常强,以一条主线串联成整个知识面,大部分学生比较轻松掌握知识面。但是如果出现偏科的情况,支持项目设计的专业知识减少,就会难以完整的完成整个设计项目。一直在探求一种方案,让学生在某一门专业课程知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仍然具备完成整个项目设计任务的能力。可惜,目前还没有完全做到。
五、结语
经过实践证明,中职装饰设计课程采用以装饰设计课程为核心,其他专业课堂环绕其展开的教学的课程体系是非常科学而且高效的,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了不少困难。我们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共同探索。
课程内容的设计范文2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十余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显著,课程资源共享与学分互认进展突出,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目标。同时,课程内容、课程任务是课程目标的体现,好的课程应该是目标、内容、任务三者统一,最终实现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的提升。本文将以三所高校网院的“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从目标一致性的角度,研究如何从课程内容的层面,深入分析网络课程内部,探讨教学目标实际情况,并提出相关网络课程开发建议。
【关键词】 网络课程;学习目标;目标实现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7—0030—08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终身学习社会催生的产物,在实现继续教育目标及终身教育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十余年,现代高等远程教育稳步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显著,课程资源共享与学分互认进展突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与挑战,如课程设计不够重视,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水平滞后;虽然部分课程开发已经有教学设计环节,但往往课程实现的教学目标与之前设定的目标水平有差异,在最终的网络课程中教学目标无法理想地实现。[1]
网络课程体现了网络教育的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媒体呈现、教学活动等多项内容。课程内容是体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方式,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目标,课程的质量与课程目标设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课程内容、课程任务是课程目标的体现,好的课程应该是目标、内容、任务三者统一,最终实现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探讨网络课程的建设,促进网络课程的发展,网络课程分析是很好的手段之一。目前,在网络课程研究领域,通过分析对课程进行的思考与研究大概可分为两类:要素分析、交互分析。要素分析是指以网络课程“要素”作为分析的类目,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反思,如分析网络课程的表现形式以得到课程的分类,对精品课程整体结构设计与核心要素建设的研究,统计分析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中的学习活动、学习评价情况,对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功能栏目调查研究等。交互分析主要是以网络课程“交互”作为分析的关注点,对课程的交互进行反思,包括对教学平台交互功能的研究,学习资源交互性的现状调查,学生学习过程交互的分析等[2][3][4][5][6][7][8][9][10]。
综观这两大类分析,主要是对网络课程的表层进行分析,而忽略了课程内容本身。关于课程内容,我们可以理解其包括知识点与课程中的学习任务。知识点是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的基本单元,知识点的类型、目标水平会影响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和活动任务的设计。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在网络课程中,知识点也是信息组织与传递的基本单元,是影响网络学习质量的关键。学习任务是课程预期学习结果和评估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能够促使学生阐明他们在课程学习中的内容应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发展达到学习结果所需要的绩效水平的能力。
如何从课程内容的层面深入分析网络课程内部,是目前网络课程分析亟待要做的研究,对探讨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提高网络课程质量,促进课程资源共享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从目标一致性的角度,对网络课程中的学习目标相关描述、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学习过程中的任务设计,分别从知识准备、信息呈现、任务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挖掘目前网络课程内容设计与目标设定一致性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建议,以期促进网络课程资源设计与开发的发展。
二、网络课程目标一致性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三门“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不同学校的同一门课程的目标水平、知识组织、任务设计的情况与差异,以及课程与目标一致性的情况。
1. 内容分析样本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具有内容枯燥但要求较高、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也有利于对课程的学习任务进行分析。研究样本来自三所高校网络教育学院(以下简称“网院”),分别为理科(A)、工科(B)、文科师范(C)类院校,三所网院均具有较强的办学水平、丰富的网络教育经验、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较强的教学资源建设能力,且均有课程被评为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
2 . 分析类目设计
在本研究中,我们以每一门课程网站作为基本分析单元,将网站上呈现的资源内容按设计好的分析类目进行内容分析。
在相关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网络课程、网上学习环境的相关分析框架和研究成果,以及《国家网络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的评审分类,本研究确定从描述目标、知识点设计、学习过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到研究分析的类目,如表1所示。
(1) 教学目标分析
课程预定目标,我们认为其主要是课程学习之前呈现的“课程目标”,以及每个章节中的“章节目标”,它们体现着教师(课程设计者)预想的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成果,即学生通过学习后要掌握的能力与达到的水平。至于实际网络课程中内容设计达到的目标水平,我们分析课程中知识点的呈现和任务设计,从而通过这三个方面来了解课程内容设计与目标设定一致性的情况。研究中我们采用布鲁姆的六维目标,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来进行学习目标研究。
(2) 知识点呈现分析
本研究主要强调网络教育课程客观信息的真实再现,从知识点类型与信息类型两个方面对知识点呈现进行研究。在基于知识建模的课程分析研究中[11],研究者已经验证知识点类型具有一定的目标指向。
我们借鉴杨开城教授的知识分类,将网络教育课程的“知识点类型”主要分为:符号和名称、概念、原理公式、过程步骤、格式、目标策略。结合杨开城教授对知识分类的解释[12],我们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各知识点类型进行解释:
· 符号和名称:是概念的表征方式,它本身没有语义,比如网络教育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知识点“int”,代表整型的符号。
· 概念:是指符号的语义而不是符号本身,如“数组”、“指针”等。
· 原理公式:是指某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时用命题的方式表达,有时使用公式表达,各种标准、规范、规则、某种事物的性质/功能等都属于原理公式。
· 过程步骤:是指事物的运动过程或者某种操作的步骤序列,如“链表的删除操作、文件的打开与关闭”。
· 格式:是指某种文体或者语言的组成结构,如“条件语句”、“break 语句”、“while循环语句”等。
· 认知策略:从形式上看属于过程步骤。
信息类型能够体现网络教育课程的教学性。知识点类型是稳定不变的,但网络教育中针对某个知识点类型的材料的信息类型在不同的网络教育课程中是可变的。我们结合杨开城教授的课堂信息分类将要研究的“信息类型”分为:知识语义、范例。其中知识语义主要包括解释性的文本、知识结构图等,范例包括案例、问题、例子及命题的推导过程或论证过程等,代表知识的运用及特定的现实。
根据知识点类型、信息类型,参考“知识技能领域目标分类的二维模型”,我们可以得到知识点的目标水平指向,从而进一步分析知识点呈现维度上的目标水平,探索网络课程所采取的这些设计能否与预设目标达成一致(如表2所示)。
表 2 知识点类型与信息类型的目标水平指向
[知识点类型\&信息类型\&目标水平指向\&目标水平\&符号和名称、概念、原理公式、格式、过程步骤、认知策略\&知识语义\&意义建构\&记忆、理解\&原理公式、格式、过程步骤、认知策略\&范例(应用)\&能力生成\&应用\&范例(分析/评价)\&能力生成\&分析/评价\&范例(创造)\&能力生成\&创造\&]
(3)学习任务分析
学习任务一方面体现对其所覆盖知识点目标水平的约束,另一方面体现网络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水平。在本研究中,我们从任务类型、任务形式、任务数量、任务目标水平四个方面对网络课程中的学习任务进行分析。
我们参考杨开城教授的“知识技能领域目标分类的二维模型”纵轴的操作类型分类,考虑任务的目标,将任务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6种类型。“记忆”主要指需要学生进行直接复述的任务,如请列举出C语言的特点;“理解”是指从书面和图画传播的教学信息中建构意义,需要学生不仅进行复述,还需进行理解,如“char *s="\t\\Name\\Address\n"中指针s所指字符串的长度为()”;“应用”主要是指让学生在给定的情境中执行或者运用某程序,应用原理公式解决问题,这类问题有时与现实生活不直接对应,如将“设有如下的程序段:char str[ ]="Hello" ;char *ptr ;ptr=str ;执行上面的程序段后 ,*(ptr+5)的值为 ()”;“分析/评价”指把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并确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形成总体结构或达到目的,或基于标准做出判断,如“比较for循环语句与do while循环语句的异同”;“创造”指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把要素加以组合形成一致的或功能性的整体,或新的模式或结构,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真正做出一个产品,如“编写扫雷程序”。
任务形式主要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应用题/计算题、实验报告、作品(如PPT、Word文档、程序)、案例分析报告、虚拟实践系统中的任务等。
任务的目标水平,主要有“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3. 研究过程
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共分为知识点提取、内容分析、目标水平比较和内容-目标一致性分析四个阶段。
首先,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中的总体目标描述及主要知识点进行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分析,提取用于后续分析比较的课程知识点;其次,按照设计的分析类目对三门网络课程进行统计分析,并按各个类目比较这三门课程的情况;再次,根据目标描述、知识点呈现、学习任务三个方面得到的目标水平维度,分析各个维度上三门课程中知识点目标水平的差异;最后,分别比较三门课程预设的目标(描述目标)与实际课程的知识点呈现、任务设计体现出来的目标是否一致。
在进行课程比较分析之前,本研究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参考杨开城教授的概念知识分类,对网络教育通用《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从分类、组成、能力等角度将课程知识分为“运算符、表达式、输入输出语句”、“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与链表”、“文件”八个能力单元,每个能力单元包括一系列次级知识点。
在分析过程中,编码框架中选用以上八个能力单元作为知识的一级分类,知识点为二级分类,编码时首先按二级分类即知识点进行分析,以便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分类框架的确定基于覆盖性、可靠性两点考虑,首先要确保分类框架中的主题内容包含所有C语言程序设计的内容,其次要考虑编码的易操作性以提高信度。
三、结果与发现
1. 课程知识点的预设目标
根据三所网院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目标描述,将知识点的目标水平进行编码,得到目标描述维度上,各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如图13、16、19所示。
2. 知识点呈现目标
(1)知识点覆盖
通过对网络课程的内容分析,根据对课程及知识点关系之间的分析,我们发现课程缺少的知识点中“程序调试、default与break语句、goto语句与循环”是后续知识点学习的必备先前知识,是C语言中较关键的内容;“程序调试”更是进行C语言编程的基础,没有学习好这部分内容,编程的实践将很难完成。这些知识点的欠缺,大大影响了课程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2)知识点类型
A、B、C网院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知识点类型以“格式”为主,其次为“过程步骤”、“概念”,如图1、2、3所示。我们可以看到B、C网院课程的知识类型分布较相似。
图 1 A网院的课程知识点类型分布图
图 2 B网院的课程知识点类型分布图
图 3 C网院的课程知识点类型分布图
(3)信息类型
三所网院的课程中,信息类型以“应用类范例”为主,如图4、5、6所示,这与课程内容特点相符。
图 4 A网院课程知识点信息类型分布图
图 5 B网院课程知识点信息类型分布图
图 6 C网院课程知识点信息类型分布图
(4)知识呈现维度目标水平
根据课程的具体设计,参照“知识点类型与信息类型的目标水平指向”规则,形成“知识点”与目标水平的对应,统计得到知识点与资源设计维度上,各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如图14、17、20所示。
通过内容分析,比较知识点呈现维度上三所网院的三门课程之间知识点目标水平,我们发现A网院的课程对“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函数,指针,文件”单元的要求更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SPSS多独立样本分布差异性检验,我们发现三门课程之间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并无显著差异。
3. 学习任务目标
(1)任务形式
A网院的课程中,学习任务形式以简答(27.09%)、单选(24.14%)、填空(20.69%)为主,编程(15.27%)、实验(10.34%)为辅。B网院、C网院的课程中,学习任务形式只有单选、判断两种,比例分别为B(51.67%、48.33%)、C(75%、25%)。学习任务数量上C网院是最少的,大致只有A网院的30%,B网院的50%。具体如图7、8、9所示。
图 7 A网院课程学习任务形式分布图
图 8 B网院课程学习任务形式分布图
图 9 C网院课程学习任务形式分布图
(2)任务类型
A网院的课程中,学习任务类型以“应用”、“理解”为主,其次为“记忆”、“创造”。B、C网院的课程中,学习任务类型虽然也以“应用”、“理解”为主,其次为“记忆”,但B网院未涉及“创造”类学习任务,C网院未涉及“创造、分析/评价”类学习任务。具体如图10、11、12所示。
图 10 A网院课程学习任务类型分布图
图 11 B网院课程学习任务类型分布图
图 12 C网院课程学习任务类型分布图
(3)学习任务维度的目标水平
我们通过对三所网院的任务形式和任务类型进行分析得到学习任务的目标水平。我们发现三所网院中,只有A网院的课程中每个知识点都有设计学习任务,B、C网院只对部分知识点设计了学习任务。在学习任务目标水平维度上(如图15、18、21所示),三所网院课程中的知识点目标水平以“应用”为主,其次是“理解、记忆”,虽然各个知识点的目标水平有差别,但并不显著。
4 . 网络课程内容与目标设定的一致性情况
(1)A网院课程目标实现情况
A网院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际课程内容与目标设定的一致性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如图13、14、15),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并未落实,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但同时对“应用”能力的培养未达到理想水平,有些降低到了“理解”的层次。
图 13 A网院课程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图
(目标描述维度)
图 14 A网院课程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图
(知识呈现维度)
图 15 A网院课程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图
(学习任务维度)
(2) B网院课程目标实现情况
B网院的“C语言程序设计”在课程设计中,课程预定目标、知识呈现与学习任务体现的目标三者一致性并不理想(如图16、17、18),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并未落实,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和“理解”能力。但同时知识呈现侧重知识语义的讲解,学习任务不够,很多对“应用”能力的培养未达到理想水平,有些降低到了“理解”、“记忆”的层次。
图 16 B网院课程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图
(目标描述维度)
图 17 B网院课程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图
(知识呈现维度)
图 18 B网院课程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图
(学习任务维度)
(3) C网院课程目标实现情况
C网院的“C语言程序设计”在课程设计中,课程预定目标、知识呈现与学习任务体现的目标三者一致性并不理想(如图19、20、21),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并未落实,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和“理解”能力。但同时知识呈现侧重知识语义的讲解,学习任务不够,很多对“应用”能力的培养未达到理想水平,有些降低到了“理解”、“记忆”的层次。
图 19 C网院课程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图
(目标描述维度)
图 20 C网院课程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图
(知识呈现维度)
图 21 C网院课程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图
(学习任务维度)
四、分析与讨论
1. 网络课程目标实现及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实现不理想
通过对三门课程的分析,我们发现“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设计与学习目标设定的一致性情况并不理想,课程设计实际能达到的目标往往低于课程先前的预设目标。“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尤其是成人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能够编写一些程序,解决现实工作中的一些问题。然而,我们看到实际的网络课程更多的是传统课程的复制,无论是在知识点呈现还是学习任务的设计各个方面,都未能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更多的是要求学习理解一些概念与语句,能够应用相应的语句即可。在知识点呈现方面,缺少生动、形象的信息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高目标水平的知识点;在学习任务方面,缺少较复杂的、需要学生运用多个知识点综合起来解决的多层次任务;在学习交互方面,缺少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指导与帮助。可见,网络课程的学习材料只是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而教学内容、难度与远程学习者的知识、能力水平不符,也与其需求不符,目标实现情况并不乐观。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阻碍了有效学习的发生。
(2)课程之间差异较大
不同网院的同一门课程之间差异较大,个别知识点呈现方式多样,课程资源丰富,学习任务多样且难度层次分明,而个别课程相对来说仅仅是对传统课程的复制,在资源形式、学习任务、活动设计上都不理想。同时,有些课程之间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特别相似,不仅使用相似的教学平台,在知识点设计、教师讲解方面差异也不大。
(3)学习内容设计不符合学习需求
a. 学习内容选择(知识点选择)
学习内容的选择未切合成人学习特点与课程特点,三门网络课程只是传统课程的搬家,复制传统课程的现象较普遍,课程明显缺乏符合远程学习者学习特征的教学设计。在教材选取上,三所网院采用的均是全日制本科生所用的教材,没有开发与网络教育形式相适应的自编教材。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没有网院为其提供学习指南,线上的课程学习与线下的实验编程该如何配合的问题较为突出,没有网院为学生的线下实验实践提供专门的指导。
知识点的选择上,部分课程缺乏一些关键知识点。这些关键知识点有的是后续知识点学习的先前条件,有些是该课程中较关键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些是直接影响C语言编程的关键能力的知识点。
b. 学习内容设计
学习内容不符合课程学习的需求,未根据知识点做详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缺乏学习活动、实践环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知识点类型以格式、过程步骤为主。该课程实践性较强,理论内容相对来说较少,因此在知识点的信息表达类型上,三门课程均是以“应用类范例”为主。三门课程在知识点的信息类型上,未能合适地运用“应用类范例”,未针对知识点做详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就分析的情况来看,这三门网络课程缺乏学习活动的设计,知识点的呈现都是单纯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而这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按照参考教材上的章节顺序和知识点进行编排。在这三门课程中,能体现自主、协作、实践学习等网上教学活动设计的功能模块非常少,也没有给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以完成目标水平较高(如:应用)的知识点的学习。
同时,实验资源非常少,往往只是将教材中的实验文字复制到网页上,缺乏主题研究和开放性的实验资源。课程中缺少对学生实验过程的监控和指导,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指导文件(如视频、动画等),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没有提供适当的帮助。
(4)学习任务脱离教学设定目标
三门“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中,都相应配备了课程学习任务,但是学习任务较单一,且数量较少。“C语言程序设计”对学生动手编写程序的水平要求较高,然而在课程中的学习任务以“应用”、“理解”为主,其次为“记忆”,较少涉及“创造”类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设计大部分是根据参考教材中的学习任务进行改编,或者直接照抄得到,而参考的教材一般都是传统课程的教材,并不是专门针对远程学习者制定的。
2. 基于现状的分析对网络课程开发的启示
由以上分析发现,“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内容设计与目标设定之间的一致性并不理想,在满足师生实际需求与期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我们可从网络课程的学习目标确定、知识内容设计、学习任务设计几个方面获得以下有益的启示。
(1)确定合适可行的学习目标
清晰的课程目标是网络课程开发的前提和基础。网络课程主要群体是在职成人,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以获得证书或资格为目的,是一种问题中心或任务中心为主的学习,他们学习的目标大部分是希望通过学习能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前的社会生活、工作问题,寻求方案解决问题,对学习结果心存期待。同时,成人学习是一种参与式的学习,网络教育或课程应努力激发和提高成人学习者参与网上学习的热情及参与水平,实现学习者在“做中学”,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确定学习目标时,应充分考虑成人学习者特殊的需求与特点,对传统课程的知识点进行适当取舍、增添,并合理组合,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力求所学课程能对学习者的实际工作、生活有所帮助。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采取学习者访谈、学习者需求调研、学习者先前知识分析等方法,结合该门课程的特点,对课程的目标进行分析和确定。
(2)选择组织符合课程目标的学习内容
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学习者特点、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学习内容设计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侧重的是学习内容中核心的、具有启发性的主题知识点的重点讲解、深入理解、能力形成。对于筛选出来的学习内容,根据知识点类型、知识点的目标水平,进行教学设计。由于成人学习者的特点,我们认为采用“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是网络课程设计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对像“C语言程序设计”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设计应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宗旨,设计师生间的交互活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注重课程导学活动(网上学习指导、课程导引短片、首次课见面会、学习风格调查与反馈等)、自主学习活动、协作学习活动、课程辅导活动(讨论类活动、答疑类活动等)、学习评价活动(自测、作业、考试、电子档案袋、学习表现等)的设计,以实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习者学习,监控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等意图。
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有前后协调一致的内容呈现方案,要明确定义各内容的呈现方式。保持呈现方式设计的前后一致性,既有利于产生联想学习的效果,又利于媒体素材整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为教学内容的动态管理构建好的环境。
(3)设计为课程目标服务的学习任务
设计网络课程的任务首先应明白其设置的目的,并遵循关注学习过程、内容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手段网络化和人性化结合等原则,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对于在职成年学习者来说,任务的方式和内容也应该适合他们的学习特点。例如: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之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多设计运用型、解决问题型的任务,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习者所需要的能力。
总之,我们建议加强网络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更多符合师生需求的教学资源,建议采用“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加强学习任务的建设,以及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和评价。在考虑课程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时,课程的内容只是一方面,教师对课程实施过程的控制与调整、课程的模式等也影响和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仅仅是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探索目标实现,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结合课程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更全面、系统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网络教育教学基本规范与网络课程资源开发指南的研究及从业者培训资源建设与应用课题组[R].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课程资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2008,10,28.
[2] 李志河. 网络课程的类型分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3):38-43.
[3] 吴中福.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教育技术支持的成功案例研究[R].高等教育出版社项目中期汇报PPT,2009,(8).
[4] 昝宏雷. 高校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分析[D].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5] 周彩霞,张宇,贾换锋. 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功能栏目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2):50-53.
[6] 陈庚,丁新,袁松鹤,徐琤,蔡永. 网络课程要素分析及建设[J]. 开放教育研究,2008,(12):73-79.
[7] 邹应贵,袁松鹤,蔡永. 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整体结构设计与核心要素建设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9,(7):67-73.
[8] 张国民,张剑平,邱红霞. 基于教学交互视角的网络课程分析——以《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2008,(7):78-82.
[9] 张庆秀,王跃生,韩清献. 网络课程交互特性分析与利用[J]. 开放教育研究,2004,(5):32-34.
[10] 赵润娣. 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网络课程交互性研究[J]. 图书馆学,2009,(3):11-15.
[11] 杨开城.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2] 孙双. 基于知识建模的课程分析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为例[D]. 北京师范大学,2010,(5).
收稿日期: 2012-11-30
作者简介:陈鹏,硕士,首都师范大学(100048)。
课程内容的设计范文3
关键词:区内初中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教学
我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已经8年了,最初在普通全日制学校,2007年通过公招考我来到乌市第67中学,这是一所承办内初班的学校,刚来时听同样教信息技术课的同事们说,上课费劲,书上一节课的内容根本讲不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兴趣不高。我本以为是同事夸大事实,“怎会有不喜欢上信息课的学生呢?多少孩子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信息时代怎能缺少电脑?”当我满怀信心拿着备课本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时,突然有一种挫败感,我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地讲计算机系统时,学生整齐地坐着,眨着大眼睛,没有回应;当我拿着计算机硬件进行组装时,学生又流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来到机房竟然有学生呆坐着,不知道开机该按哪个键。
学生离开机房后,我独坐在教师机前望着屏幕思考,这些孩子来自边远贫困地区,有些学生离家来到学校,坐火车都是第一次,更何况使用电脑呢?这些孩子来到这里学习的目的不就是尽快缩小新疆边远贫困地区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使新疆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吗?
备课、备课,我不光要结合教材,更要备学生,了解我所教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这些年来我和同事们不断摸索内初班信息技术课教学,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校本课程”,现有几点体会简单地谈一谈:
一、课前、课后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在沟通中了解最近发展
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南北疆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农牧民家庭。由于当地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致使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根本没有上过信息技术课,再加上这些孩子当中大部分又是民考民的学生,他们有些不仅在小学没有上过信息技术课,而且小学大部分课都是用母语授课,进入区内初中班后除了母语课外其余的课程统一都用汉语授课,对这部分学生来说语言又是他们入校以来学习各门功课乃至信息技术课的最大难关。美国学者卡罗尔亦提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适当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目标。”为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来进一步了解学情:
1.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学情
我校学生在十一二岁离开父母来到陌生的、封闭式的、寄宿制管理的学校接受学习和生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本应呆在父母身边,突然来到这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一些不适应,想家、想父母。所以,我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后我又与他们建立了朋友般、父子般的关系,学生都亲切地称我为“杨Dad”。逢年过节我都会深入学生的宿舍,放下架子与孩子们进行思想交流、感情沟通。他们来到这里学习汉语,我跟着他们学习维语,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了解孩子们的思想变化、学习状态,并进行疏导解决,知道他们想通过信息技术课学习到什么。
2.通过“问题答疑本”了解学情
在微机室里设立“问题答疑本”,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存在的问题或者好的建议、奇妙的学习方法等展示在问题答疑本上。然后定时地查阅问题答疑本,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属于共性问题的公开答复,个性问题个别辅导,从而使课堂教学日臻完善。
二、分层设立教学目标,在因材施教中挖掘潜质
鉴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同一个班里,由于主观、客观等因素,造成学生对信息技术认知存在着很大差异,为了让孩子们公平享受现有的教育资源,我采取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建立信心,看到希望,主动学习,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实现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基础薄弱的学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班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不放弃学困生,又能兼顾基础好的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每节课在备课时我特别制订了分层教学目标:
1.发展基础好的学生
这一层次的学生数量不多,但都是接触过计算机并且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扎实、学习习惯良好、小学又在双语班学习的学生。这些孩子学习的热情非常高,而且表现欲也极其的强。对这部分孩子来说,主要是提高他们深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利用课余时间我开设了信息技术兴趣小组,让孩子们学习感兴趣的一些知识,如:小小电教员、协助老师制作课件、照相摄像、编辑声音视频、组织“信息技术沙龙”、制作初中三年留念影碟等。
2.提高基础薄弱的学生
这一层次的学生是分层教学的重点。他们的进步与否直接决定着一个班级的分层教学是否成功。这部分学生一般在学习习惯上有欠缺,上课时总是认为自己会。所以,总是思想跑毛而且不少都有懒惰思想,学习缺少恒心和毅力,不愿意更深入地思考,人数在班级所占比例也最大。为此我采用各种方法,引导他们不断总结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在熟练掌握基础技能的同时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的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理解探究能力,最终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帮助学困生
学困生不仅表现为基础差,最主要的是他们汉语水平不高,对老师的一些话不能理解甚至听不懂,致使他们缺乏必要的学习信心和向上的动力。因此要对这部分学生采取耐心细致和一帮一的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心理疏通,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三、按学生需求,结合学校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在举重若轻中多元化发展
由于我校学生的特殊性,所以,我将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编辑和调整,力求使所教知识由基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使学生明确信息技术是今后学习、工作的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要求学生用新的理念来对待新的事物,使他们认识到,计算机是工具,我们一定要充分地运用这一工具。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助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和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2.注重兴趣培养,通过学科整合,提高信息素养
首先,我着眼于“认识、体验”,建立一个由“认识”到“学习”的教学模式。为此,我将教学内容简单化,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小游戏、工具软件、优秀的辅助教学软件和作图方法等,营造出“玩”中学、学中“玩”的良好氛围,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让他们在比较轻松的学习环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程序。通过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其次,学校教育中的各学科间本来就存在着一定的横向联系,信息技术学科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到这一整合,那么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及知识的构建益处很大。例如,在学习“电脑画图”这一节课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事先画好的各种图片,并讲解所用的操作方法和一些必要的美学知识。然后给学生一个绘画主题,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赛看谁画得更美、更富有创意,同学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很快画出令人满意的图画。再如,讲到“文字编辑和排版”这一节课时,我把它应用于作文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文字输入、处理、编辑、修改,或统一修改课前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这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既巩固了知识,又学会了应用。
四、通过实物增长知识
在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听得更清晰,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拆开一台计算机或组装一台计算机,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硬件部分组成的感性认识。有时我还通过展示一台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让学生认识各部件名称。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硬件更新较快,种类又繁多,无法一一展示给学生,我就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图片资料展示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也成为学生能力开拓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这一节中我让学生浏览新闻、网上冲浪、查找资料等,这样一来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之向多元化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给予正确引导,告诉学生不能将网络作为新一代的游戏机房,从而让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必要的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这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区内初中班的信息技术教学才刚刚起步,更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以上只是我这几年在区内初中班信息技术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看法,浅陋鄙薄,还恭请各位专家同仁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王相东.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Z1).
[2]霍益萍,张人红.发达国家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0(19).
[3]张秋玉.夯实信息技术教育 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
[4]李耀新.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08.
课程内容的设计范文4
关键词:跨界驱动;专业课程;内容设计
随着高职院校普遍走向内涵式发展的道路,针对课程内容的改革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从目前所反馈的信息显示,诸多高职院校都在开发自己的精品课程;特别涉及到部分示范性院校来说,课程改革必然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与此同时,面对日常的专业课教学,如何使学生能在“基于工作过程”要求下来完成对知识的吸收,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
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这里提出应在跨界驱动下来解决上述问题。所谓“跨界驱动”,可以简单理解为在“工学融合”“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建立课程内容的设计模式。关于前者高职教育界早已提及,且对于后者则较少论及,对于工科专业课程来说就更少了。不难发现,无论考察当前科技创新的技术路线,还是产成品的市场化推广,都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来支撑。在此背景下,笔者将这一观点植入到高职课程内容的设计中。
一、高职专业课程内容设计所面临的挑战
相比较高职院校的发展初期,现阶段高职院校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内涵式发展领域。本文主题所关注的是课程内容设计,这本身就是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
具体而言,所面临的挑战如下:
(一)学科融合缺乏现实参照
以ERP知识的讲授为例。ERP是“企业资源管理计划”的英文缩写,其在工业企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包括机械加工过程的物质调配、人力配置,以及产品销售环节都需应用ERP系统。然而,该知识主要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作为学科背景,这就使得教师往往突出计算机领域的知识点,难以自觉充实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知识。从而,在非跨界前提下,则未能给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认知体系。
(二)工学结合难以完全实现
工科类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从事一线生产或基层管理工作。这就意味着,ERP知识的传授应结合他们未来的岗位需要,这也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在要求。根据笔者的调查可知:校内实训场所难以支撑起模拟企业岗位的操作训练,相对于专业课程的系统化特质,碎片化的实训内容无法切实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因此,这就给专业课程的内容设计植入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上可见,工科专业课程内容的“两大跨界”都面临着挑战。为此,以下将在原则导向下,构建课程内容设计的模式。
二、跨界驱动下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
因各高职院校行业背景、隶属关系的不同,其在两大跨界中的问题也就存在差异。从总括层面来看,跨界驱动下的原则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本课程建设原则
跨界驱动下的课程内容设计,须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来展开,这就涉及到校本课程建设原则。众所周知,“校本原则”可以理解为:一切依托学校,一切为了学校。正因如此,受到各校间存在的差异性影响,校本原则就应被遵循。根据笔者的体会,学科间的跨界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关键。不难理解,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层次升格而来,从而使工学结合的跨界教学具有天然的优势;而将管理学融入工学或是其他,则没有太多经验可寻。
(二)院、系间共建原则
目前高职课程内容在设计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首先就在于各系垄断了课程建设,而忽视了各系之间的学科融合与实训资源共享。这一现状不仅将弱化学院的整体教学质量,还是对学院组织资源的浪费。因此,学院层级的主管领导应积极促进系部之间的人员互动,包括精品课程建设、示范课程建设,都应在跨界的宽广视野下来构建。
在以上原则导向下,下文将以“ERP系统”的课程内容建设为例,具体给予阐发。与此同时,笔者仍以工科专业的学生作为考察主体。
三、跨界驱动下课程内容设计的模式构建
“ERP系统”是当前各制造类企业广泛引进的一种管理模式,通过引进该系统将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因此,“ERP系统”的知识构成不仅包括计算机软件技术,还涉及到工业管理方面的内容。明确这一点,便为课程内容的跨界设计建立了导向。
(一)突出管理科学与管理的知识要素
机械类专业的高职专业课程,一般都有关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的版块,而这一版块的知识传授,也主要由计算机专业或是数控专业教师讲授。为此,该课程在内容设计上硬件够硬,而软件却软。由学生未来岗位特点所决定,还应突出管理科学领域的知识。包括:团队协作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等要素,都应成为ERP模块课程的重要内容,而这些就需要寻求经管专业教师的协助。
(二)增强与岗位需求契合的实训要素
高职工科类专业课程,在内容结构上都含有课堂教学内容、实际操作内容两大模块,且二者的课时比例可以达到1:1,甚至2:3。因此,工学跨界的关键就在于确定实训教学内容。针对“ERP系统教学”,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业务流程再造能力;而对于系统编程、系统维护等实训内容,则应适当减少。这里须注意,工学结合的跨界应遵循岗位需求导向。
综上所述,跨界驱动下高职专业课程的内容设计,能在本文的基础上获得启发。这里再次强调:在两大跨界领域中,应重视“学科融合”的跨界驱动。
结语
“跨界驱动”可以简单理解为在“工学融合”“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建立课程内容的设计模式。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层次升格而来,从而使工学结合的跨界教学具有天然的优势,而“学科融合”的跨界驱动则须引起重视。当然,“跨界”的广义内涵还十分丰富,但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要求,则需要从以上两个领域作为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吴玉亮,王文成,刘志芳等.高职院校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J].职业时空,2009,(4).
课程内容的设计范文5
【关键词】高师院校 教师技能课程内容 改革
职技高师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必须注重职技性和师范性两个方面的教育,即具有人才培养的“双师型”特点。
职技高师院校的师范性决定了培养的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学校教师,不仅应该掌握一门学科或者专业的应有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进行教师技能的培养。职技高师院校教师技能训练课是根据这一培养目标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一门富有师范特色的课程, 以培养和训练学生从师任教的职业基本技能为教学目的。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有关细则规定, 讲授与训练普通话、口语表达、汉字硬笔书写等。那么, 目前我省职技高师院校如何进一步强化教师技能训练的教学效果, 构建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 现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在培养学生的教师技能方面的现状及课程设置进行探讨。
一、当前职技高师学生师能培养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边缘化
目前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院校师资培养的学制一般为4年,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具有“双专业”特性,采取学时紧张的教育类课程与学科专业类课程同步进行,导致师范类课程内容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制订师资培养方案时,师范专业课时与总课时比重7.53 % ,教师技能仅开设“语言文字应用”一门课,24课时,在实践教学仅开设一周,导致师资基本素质难以达到师范生应具备的要求。
(二)师范性弱化
一般说来,独立设置的职教高师学生的职业定向是教师,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职技师范毕业生教师技能很差,多年来由于过于偏重专业学科知识培养而轻视从师任教实际能力,学生在没有很好掌握教育教学必备的基本技能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因此,严重影响着职教教师的质量。
(三)课程设计不合理
国家颁布的有关细则规定, 讲授与训练普通话、口语表达、汉字硬笔书写等。然而,当前职技高师学生师范素质严重欠缺。主要是对师范类课程认识不足,重专业理论学习和知识积累, 轻教学技能训练和实践应用;教师技能课程内容陈旧,致使许多师范生临近教育实习还未上过讲台、不会讲课、不会讲普通话、写不好规范字很难利于未来教师综合素质的养成。
二、职技高师院校师能课程内容建设改革
通过重新定位语言文字应用课程,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对教师技能教学内容、范式以及教材完成全新的建构和转换,塑造了学生的教师技能能力。
(一)改革课程教学目标
以培养大学生的教师基本技能教学语言应用能力根本目的,通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实践等方面分析和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构成出发,进行教学内容和范式的转换,教学方式策略的行动研究以及人本化教材新体系的建构,来实现大学生教师基本功能力的提升。
(二)改革教学内容
对语言文字应用课程重新定位。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及教学实践,我们确定了师范生应具备的以下内容:
(1)教师口语基本技能。对于未来要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学好语音对提高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2)硬笔书法基本技能。练就一手规范的书法、规范、标准的硬笔书法和规范的板书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及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汉字的写作应用能力。汉字的规范应使学生能准正确使用汉字,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应使学生识别常见语病和修改病句,借助于各种手法,巧妙地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能力;能准正确使用数字和标点符号,提高汉字应用能力。
(三)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
加强语言应用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引入全新的教学方法。课程注重语言能力的实践与训练,主张加强师生互动。使语言教学思想从知识传授转变为技能培养,从技能培养发展到以学生为主的个性化学习,能运用案例教学和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和“个性化教学”、“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掌握能力。
(四)改革课程体系
(1)课程与教材。在内容结构上,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现特色作简要提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思考与练习"中,适当设置了训练题,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应用能力。
(2)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践教学的框架,制定能力测评标准,使学生能够选择基本文体、利用图表、利用选取材料和掌握基本写作技巧。
(3)职业资格竞赛与证书机制建立。许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越来越看重人的语言交流表达能力的人。因此,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考试的作用与意义,从而自觉的将培养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作为自己的教育、办学理念之一,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4)师资队伍。加强教师在语言应用能力业务的培训,制定合理的师资培训的进修计划,加强与全国同行业交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语言文字的工作,进行培训和考核。
参考文献:
[1]赵莉曼.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课程内容的设计范文6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48-03
计算机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网络课程教学的出现。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的组成部分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育支撑环境。[1]其中教学内容的设计是网络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网络教学课程的执行效果。
一、教学内容设计的规范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支撑着网络课程的教学进程,教学内容设计的质量优劣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当前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来看,规范的教学内容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规则:
1. 内容组织原则:基础性、扩展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网络课程教学目的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加需要注重对被教育者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需要遵循基础性、扩展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的原则,以教科书知识为基础,综合丰富的相关网络资源,并提供创造性的延伸知识,从而弥补传统课堂传授知识面过窄的问题,以满足21世纪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 内容组织方法:模块化
在网络教学内容设计中,为满足教育领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需要将教学内容划分并组织成不同的模块,最终形成知识点有机结合、课程有机整合、重点突出的教学模块。具体来说,就是以教学单元或者教学知识重点为依据,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各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模块化的内容不仅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形成逻辑性强的教学结构,更加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别需求,提高教学效率。
3. 内容表现形式:多媒体化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网络课堂的教学内容表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选择适当的媒体表现形式需要根据教学要求,协调使用多种媒体。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提高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学习者的注意。[2]
二、当前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课程教学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体系已经渐趋完善,教学内容基本实现了教学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组织形式的模块化和表现形式的多媒体化。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学网站不断出现,网站中的教学内容也参差不齐,从总体上来看,当前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 网络教学内容鱼龙混杂
网络课堂的发展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已经成为当前网络时代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学习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网络上教学内容的鱼龙混杂等问题也随之出现。一些质量低下的教学内容充斥在网络之中,与优质资源混淆在一起,不仅容易诱导学习者偏离正确的学习方向,导致学习者学习效率低下,而且会引发学习者对于网络课程教学的不信任与排斥,从而导致学习者错过优质的学习内容。
2. 网站教学内容重复建设
网络上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重复建设现象较多,甚至有些不良网站直接盗用他人设计成果。一方面,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当前正在逐步崛起的教育形式,但是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水平仍然不高,还未完全实现高水平的网络资源共享。各个学习网站之间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无法有效利用已有设计成果创造性地设计出新的教学内容,造成低水平重复已有教学内容的问题。[3]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学习网站经营者为节约经营成本而直接截取他人设计成果,不仅损害了其它正规学习网站的利益,而且会影响网络课程的创新进程。
3. 教学内容与课本内容差异不大
当前,网络教学内容设计存在“课本搬家”的问题。由于现阶段人们对于网络课堂的认识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课堂的束缚,网络课程也多以帮助学习者应付考试为主要目标。所以,对于网络教学内容的设计也受到课本的束缚,主要是照搬课本,考点等,缺少更高水平的延伸性知识,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网络上,大部分网络课程总是以考试为风向标,各个学习网站中都少不了各种英语辅导班、高考辅导班、考研辅导班等应试课程。可见,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只是形式上实现了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但是实质内容上并未达到现代化教育功能的要求。
三、规范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建议
随着网络课堂的经营模式逐渐市场化,一些学习网站开始忽略网络课程的教育功能,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出现不规范的行为,这样会直接影响网络课程教学的健康发展及其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因此,政府需要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对学习网站进行制度管理,教学内容设计主体则需要从技术上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满足网络学习者的需要。
1. 政府加强对学习网站的管理
网络的隐蔽性导致一些网络不良行为猖獗。针对当前学习网站内容质量不高、内容重复等问题,政府应该通过对网站教学内容进行定时检查,对网站进行资格认定等方法,逐步与传统学校管理同步,将学习网站纳入制度化管理体系。此外,对于合格的学习网站,政府可以通过收集学习网民的评价等信息,为公众提供可靠的学习网站,避免他们为寻找合适的学习网站或者遭遇不良学习网站而苦恼。
2. 教学内容设计者要明确教学对象及其教学目标
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的网民数量庞大,而且需求类别也多种多样。不同类别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不同,所以对于学习内容的需求也就不同。因此,教学设计者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需要明确所设计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哪类学习人群,在此基础之上再根据实际的教学大纲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对于中职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初级职业技能,所以设计者就需要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以技能传授为主,理论性的知识教育为辅。
3. 设计者充分利用已有学习资源
网络资源数量庞大,其中不乏优秀的资源可以加以利用。教学设计者需要充分理解课本知识,有效整合课本重点内容,凝练成精炼的教学要点,呈献给学习者,此外,为保证知识教学的全面性,可以将相关资料的链接、来源等也一并提供给学生。这样不仅充分利用已有学习资源,而且可以避免内容重复的问题,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
4. 设计者需要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当前,多数学习网站创建的主要目的仍在于收取课堂费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教育功能的全面实现。因为当前多数学习者自身缺乏素质教育的自我觉悟,所以他们接受网络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考试。因此,我国当前的网络课程仍然受现实中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内容主要是课本知识要点、重要考点等围绕考试过关的资料,违背了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难以实现提高学习者多方面素质的教育目标。所以,设计者要看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高素质需求,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增加更多能力培养的内容。如此,才能保证教学内容不断跟上当代学习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冯占申,李文鑫.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现[J].大众科技,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