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

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 衡水湖;生态规划;斯坦纳;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287-01

衡水湖是京津冀都市圈中保存较完整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是具有悠久自然和人文历史的华北平原代表湿地,被誉为燕赵最美湿地,在调节气候、控制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水防洪、城市供水、减灾防灾和生态旅游等众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衡水湖受人类活动干扰日益增多。保护衡水湖湿地已经成为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共识,然而湿地保护工作除了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外,由于衡水湖地处城市近郊,是距离城市最近的自然保护区,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其中主要的瓶颈是湿地的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

生态规划在满足人类使用的同时制定可持续景观利用决策[1]。近年来,生态规划日益受到关注,国内外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理解与评估方法,这也能够保证人类行为和生态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需要根据国情,在实践中选择适用的方法,为衡水湖生态规划构建的适用模式[2]。因此,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参考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对衡水湖生态建设途径进行设计。

1 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简述

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大学景观学系系主任弗雷德里克・斯坦纳在《生命的景观》一书中提出了一套生态规划的成熟模式,该模式包含11个相互影响的步骤,即问题和(或)机遇识别、建立目标、区域层面的调查和分析、地方层面的调查和分析、详细研究、概念规划、景观规划、教育和公众参与、详细设计、规划和设计的实行、管理[3]。行为的逻辑序列为最佳土地利用空间规划提供了功能组织框架,该序列不断被反馈循环打断,规划过程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也不完全重复,每一个步骤都有反馈,并对其进行调整,根据具体情况重新排序,也可以跳过一些步骤[1]。

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通过人们利用景观以及人和社会、文化、经济及政策力量之间相互作用来研究不同尺度景观,具有人文生态学的倾向[1],由于其能实现战略适宜性评价法的所有功能,该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大量规划工程和项目中。

在景观决策及其实施过程中,斯坦纳最初的主旨是平衡社会公平和生态平等,在生态规划中强调社会过程,强调人文生态,主张不断探寻人类利用景观的本质适宜性和文化重要性。

2 基于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的衡水湖生态规划对策

2.1 应用人文生态学方法

应用人文生态学方法强调生态规划中的文化因素,将文化看作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媒介。其考虑的核心是在景观利用中寻求生态适宜和文化理想选址之间的最佳匹配[1]。生态规划不仅仅被作为工具和技术,而是一种基于人与土地之间相互关系之上的更高层次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的方式。

在考虑社会、经济、政治和生态这四大因素条件下,强调追求对景观的最佳利用。只依靠单一专业不能解决其错综复杂的问题,生态规划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需要由景观设计师、人类学家、生态学家、林业学家、植物学家、地理学家、规划师、野生生物学家和土壤学家等组成的团队来共同完成。

2.2 提倡公众参与

市民参与不仅是一个明确的步骤,同时也融合在整个过程之中,强调市民参与在与其他空间配置方案比较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社区参与并使当地居民受益。为了获得当地居民对衡水湖资源与保护发展的支持,让衡水湖湿地与社区实现利益上的“双赢”,应当倡导社区参与,体现利益公平分配,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只有社区参与,衡水湖生态规划的成果才能更好地反映社区居民的利益和愿望,才能真正达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衡水湖生态规划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加强公众参与景观规划设计意识的培养,建立政府与民间的沟通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公众参与的有效实施。使公众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可通过建立公众听证会、决策公示等制度,扩大公众参与程度。此外,应当逐步培养公众保护衡水湖生态的意识,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众参与活动,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2]。

2.3 合理的功能区划

根据衡水湖的区位分析和发展潜势,提出适宜的功能区划,强化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发展,坚持湿地经济发展以湿地生态保护为前提,将衡水湖划分为重点保护区、生态恢复区、湿地产业区、民俗文化体验区、湿地体验区、森林景观休闲区、服务管理区等功能分区,为湿地体验、社区参与、民俗文化的展示,湿地管理的教育培训、科技创研提供理想场所。

规划的实施将相应地进行保护区内居民迁移、退农还湿、生物多样性保育、污染控制、开展生态旅游、开展湿地科研、环境教育与宣传等措施。对衡水湖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合理的规划,避开湿地敏感地带,减少新城市化而给衡水湖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4-6]。

3 结语

目前,生态规划方法的多样性正是生态问题复杂性的反映,它需要多样的不同尺度的应用模式,在环境伦理与美学伦理的范畴之间,寻求生态问题的可持续途径。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将重点放在目标的建立、实施、管理及公众参与,对衡水湖生态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前中国面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和资源环境危机中,引进国外生态规划的先进成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将生态规划实践建立在对以往经验的深度理解之上,以应对当前迫切的生态问题,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4 参考文献

[1] 福斯特・恩杜比斯.生态规划:历史比较与分析[M].陈蔚镇,王云才,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王立科,石宝军,马惠钦.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及其对衡水湖生态建设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2(6):182-184.

[3] 弗雷德里克・斯坦纳.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M].2版.周年兴,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杨新宇,冷中笑,格丽玛.新疆兵团小城镇生态规划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1):67-68.

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范文2

1、过门笺的起源

过门笺,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种类,过门笺是一种装饰在门楣上的装饰物。又称为活门钱、吊钱、罗门笺、挂钱、门吊、纸挂、吊挂、花纸等等。

在莒县方言中,人们称其为“过门钱子”。寓意新的一年富贵平安。春节贴过门笺是莒县尽人皆知的民俗文化。

2、莒县过门笺的特点

2.1广义的特点 莒县过门笺是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重视,其在2007年,其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8年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时,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以上可见莒县过过门笺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莒县过门笺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2.1.1非物质性 非物质性,是莒县过门笺的最本质的属性。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过门笺是物质性的,但是它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内涵是费物质性的。

2.1.2传承性 民间艺术得以保留下来,并被后人发扬光大,最重要的就是传承,只有传承,才能使民间艺术渊远流传,莒县过门笺之所以延续至今,得益于先辈的传承。

2.1.3地域性 莒县过门笺是在日照市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过门笺自身的地域性文化存在于每一位当地民众的心中。

2.2狭义的特点

2.2.1制作工艺,以“刻”为主 莒县过门笺制作时,时用的工具是:刻刀。过门笺都是用刻刀刻出来的。并且这些工具大多数是手艺人自己制作的,大大小小十几件,每一件都不一样。

2.2.2色彩鲜艳,五颜六色 过门笺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色彩鲜艳,五颜六色。刚开始发展时,颜色大概有五种:赤、黄、青、白、黑,后来当地居民对于黑色和白色有所忌讳,所以把颜色确定为为大红、粉红、黄、绿和紫,最后把蓝色也加上,此后,过门笺的颜色是一套六色,有六六大顺的寓意。

2.2.3外形简单、结构和谐 过门笺的外形非常简单,全部都是长方形的。分三部分,上下分别是装饰纹样,中间部分是主题刻画。过门笺中间的主题刻画上的图案、文字种类丰富。最常见的是中间部分为镂空的图案、文字,四周刻有装饰纹样,如:万字纹、水波纹、鱼鳞纹、蝙蝠纹、花瓣纹、菱形纹等等。。

2.2.4文字朴实,情感真挚 作为一种装饰物,它的题材的选取出自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如“恭喜发财”、“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等,这些题材都贴近生活,表达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3、莒县过门笺的传承与创新

莒县过门笺发展到今天,面临很大的传承与创新的难题,已经有很少的人知道这一民间艺术文化,包括当地居民。90年代,国民间手艺人有50几户人家在做,但是,从2011年开始,全村子只有史龙江一个人在做。他是现在唯一的一个莒县过门笺的守护者。因此,莒县过门笺的传承与创新迫在眉睫。

二、莒县过门笺在手机壁纸中的应用

1、莒县过门笺在手机壁纸中的设计原则

1.1创意性 手机壁纸设计,要能够呈现鲜明的风格,并且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过门笺在手机壁纸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创意性原则,使用传统过门笺元素创新手机主题,增强手机主题的视觉冲击力。

1.2交互性 手机壁纸设计服务于手机的使用。在设计手机壁纸时,设计师要保证用户可以方便快捷的使用。过门笺在手机主题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交互性原则,使过门笺元素与手机功能相对应。

1.3一致性 手机壁纸设计,要注重手机壁纸与手机界面风格的一致性。过门笺在手机主题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一致性原则,使手机壁纸风格一致。

1.4简洁性 手?C壁纸的简洁性要求手机壁纸能够给人以清晰的视觉感受,主题元素简单明了。过门笺在手机壁纸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简洁性原则,增强手机壁纸的简洁性和实用性。

1.5美观性 美观性是设计手机壁纸时的重点,美观大方的界面可以给用户带来愉悦的体验,从而导致手机壁纸的使用率得到提高。因此,过门笺在手机壁纸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美观性原则,运用过门笺艺术和过门笺元素美化手机壁纸。

2、莒县过门笺在手机壁纸中的实际应用

在手机壁纸设计中运用过门笺元素,可以采用自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图案元素,也可以使用十二生肖系列、古典人物图案等元素。还可以将现代动漫图案以过门笺的形式呈现出来,使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图案作为手机屏幕背景(参见图1)。

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从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旅游经济开发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邯郸市历史文物旅游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一、邯郸市历史文化简述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都城长达158年之久,此后邯郸又作为汉代赵国都城400余年。绵绵7000多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历史文化层次————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据多年考古调查,邯郸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文物古迹多达1500余处。其中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即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磁山窟(包括磁县漳河流域和矿区滏阳河流域),北朝墓群(128)邺城遗址、娲皇宫、129师司令部旧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7处:主要有丛台、黄粱梦吕仙祠、张庄桥墓群、清泉寺等。有市级文保单位近300位处,县保文物150余处。这些文物涵盖古遗址(磁山)古墓葬(赵王陵)、古建筑(黄粱梦)、石窟寺(响堂山)、石刻、古文献、革命纪会旧址等多方面的内容。成为邯郸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金紧张,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有限;2.宣传力度不够,文化遗产价值未充分体现;3.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缺乏文化内涵;4.旅游资源开发为单向开发;5.开发主体单一,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三、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针对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开发时应考虑到长远利益,明确历史文物旅游资源首先是“文化遗产资源”,然后才是“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必须制止破坏性的商业行为,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利用。针对保护方面资金不足的最大难题,要从旅游收人中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其维护工作。另外还要创造条件,争取将该历史文化遗产列人世界遗产备选名录,这样既能使该资源获得全面的保护,还提高了知名度,使地区性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外知名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邯郸历史文化。如政府与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密切协作,利用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期刊杂志、宣传画册等等传播手段,印发有关体现当地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及民间文化传统,展现当地自然风光的旅游册;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或代办点,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邀请国内外记者进行考察、拍摄专题片、进行专题报道;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如永年广府太极文化节、成语典故文化节、梦文化节、磁州窑文化节、响堂寺庙会等活动,不断扩大邯郸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3.编制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把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与旅游设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三者同步规划为其指导思想,对旅游业发展作出战略构思。在市场定位上,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周边地区为发展重点,着重面向晋冀鲁豫四省地区以内的游客,采取阶段性发展的步骤,逐步扩大影响;在景区规划上,应以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娲皇宫等国家重点文物资源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专线,打造旅游品牌。在项目开发上,充分利用优越自然环境,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使文化遗产游与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针对过去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知识性强而趣味性弱的情况,加强其参与性与娱乐性,把以观光为主的单向旅游开发逐步发展为观光、度假、疗养、娱乐等多种功能并存的双向旅游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

4.突出地区特色,加大开发力度。旅游的本质在于其吸引力因素,因此,应遵循特色原则,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突体现文化遗产一定时间和地城范围内的唯一性和垄断性价值,同周边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如磁州窑文化旅游开发应收集磁州窑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建设磁州窑博物馆和陶瓷会展中心,利用手工制陶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开展传统陶艺制作旅游项目等,为保护磁州窑文化遗产,弘扬磁州窑文化,发展陶瓷旅游提供了更好的载体;而响堂山石窟开发就应将其与周围的风月关、老爷山摩崖石刻、寺后坡、皇姑庵、水浴寺、小鬼道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响堂山南北朝佛教文化旅游专线,并根据元宝山风景区与南响堂寺石窟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以滏阳河水为媒介,结合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资源,建设成为集文化、山水、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提升其整体吸引力。

5.搞活发展机制,加大投资引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文化遗产部门对历史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支持和旅游部门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鼓励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租赁等多种形式开发旅游资源和经营旅游业,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民营资本、区外资金投资文化遗产旅游的积极性,并与驻区大企业、区外旅游企业联合开发的旅游资源。还要加强教育和引导,调动全民创业的积极性,支持景区附近的群众投身旅游产业。如鼓励赵王城景区附近左西村、引豹村、张庄桥村、小屯等村的群众在景区周围发展旅游商贸、服务、游乐等项目,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活力和后劲。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的发展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予以支持,其中占重要地位的有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旅行社及导游素质等。

参考文献:

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民间服饰;服饰图案;审美观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壮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分布广阔,遍布全国各地。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的不同,各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本民族鲜明的风格和特色,在保持本民族自身特性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了灿烂、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服饰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一、民间服饰概况

服饰由产生、发展到今天,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原始初民,在填饱肚子后开始着“衣”,一般是树叶、树皮等,从功能上看,相当于现在意义上的衣服,此时所谓的衣服,只是用于遮身蔽体、防寒御暑,服饰的地区差异性很小,主要是因为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一些不同。随着生产的发展,服饰则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差异,如游牧民族多穿宽大的长袍,以便于骑马放牧,并保护腰腿不受风寒;而以狩猎为生的民族,多以兽皮作原料制作衣服,可以防御野兽的侵害等。进入文明社会后,社会分工复杂化,服饰则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如在封建社会里,不同的质地、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阶层身份,丝绸质地,黄色、紫色都是上层人士的标志;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服饰也能反映出一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的变化,不同样式的服饰可以看出其所担当的社会角色。

二、民间服饰的功能

服饰自产生的那刻起,就附带着它最基本的功能:遮身蔽体、防寒御暑,因此不再单列去谈。下面主要谈谈它衍生的功能:

(一)区分功能

民间服饰产生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自然衍生出此功能。首先,从大的范围上看,民间服饰可以区分一个群体,一个时代或是一个民族。服饰具有五要素:质(服饰的材料)、形(服饰的样式)、色(服饰的颜色)、饰(服饰的佩带)、画(服饰的花纹图案)。从质地上看,可以区分一个群体,以狩猎为生的民族,多以兽皮制作衣服,因为穿兽皮可以防御野兽的侵害;从样式上看,可以区分不同的时代,汉唐时代,民间服饰多为宽松,较为开放,而元、明、清时代,衣服则趋于保守,除双手露出于外,其余肢体部分则紧藏于服饰内;服饰上不同的花纹图案,则可以区分不同的民族,民间服饰上的花纹图案,多和本民族的图腾、风俗习惯有关,如彝族以虎为图腾,给小孩戴虎头帽的用意,包含念祖感情;汉族,以牡丹为富贵花,因而多数衣服上绣着牡丹花样,以示富贵。其次,在一个社会组织中,服饰可以区分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从颜色上看,黄色、紫色服饰,是社会群体中、上层人士的标志,标志着富贵地位;从质地上看,锦衣与布衣则是贫富的差别标志;从样式上看,则可以区分不同的职业,如工匠有工匠的装束,医生有医生的装束等。

(二)文化功能

不同的服饰,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文化类别,不同的民间服饰,代表着不同的文化样式,如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他们的服饰在样式、图案、及佩饰物上有一定的差别,附带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如狩猎民族,猎人外出打猎时,佩带刀、弓等小饰物,有一定的保佑内涵,水乡渔民出海打鱼时,也带有特殊的饰物,祈求能平安、多捕些鱼。求吉心理,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这种趋向反映在多个方面,其中服饰是最重要的方面。汉族在端午节给孩子穿上印有蛇、蝎、蜈蚣、蜘蛛、壁虎等图案的“五毒衣”,寓有以毒攻毒、镇邪驱祟的用意。妇女有簪发、插花的习惯,认为簪发可以避邪,插茉莉花可以驱鬼,插能长寿。维吾尔族的小花帽,图案丰富多彩,最常见的是各种花样,希望姑娘能美如鲜花。宗教色彩,服饰纹样的产生可能源于原始绘画和制陶艺术,原始人把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物和生态现象及场景经过自己的主观联想提炼出来,以绘画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往往寄托了人们希望丰收、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这就是原始宗教及图腾的起源,它包孕着一个古老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当服饰出现后,将绘画上的纹样装移到服饰上,服饰图案则具有一定的民族寓意。如各民族的图腾物、宗教的吉祥物,多在本民族服饰上体现,附有特殊的寓意。

(三)实用功能

民间服饰除有上述功能外,还有一定的实用功能。首先,展示技术、技巧:从样式上看,各民族服饰样式奇特、做工精美;从图案上看,各种植物、动物图案,还有相互交织的图案,展示出相当精湛的技工、技巧,各民族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本民族的服饰技术水平。其次,为现当代的服装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如现在的衣服设计增加了不少图案,好多来自于传统民间服饰上的图案,还有一些较前卫的服饰上的小饰物,也追求古朴化,较为明显、普通的则是色彩的搭配,不再有明显的性别差别,而年龄上的色彩搭配差别也在变小。

三、民间服饰发展趋势

民间服饰发展到今天,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成服饰的各要素的变化,一是由此变化而引起服饰所承载的文化底蕴的变化。服饰构成要素变化:质地上看,从远古的树叶、树皮过渡到文明社会的棉、布、绸之后,基本定势,没有太大的变化,较为突出、明显的是色彩的搭配和样式趋向开放,夸张化,而此些要素的变化则引起了服饰所承载的文化观念变化:首先表现在思想方面,民间服饰样式由传统的保守走向现代的开放,思想也随之而改变。后,人们改穿西装、短裙,显得精干、有朝气,体现了五四文化运动改革的思想。近些年的服饰潮流漏骨化、前卫化,更是当前多元文化思潮的体现,也正是由于服饰的夸张,激发人们的另类思维,人们的思想不再紧束于道德伦理的约束、局限,趋于个性自由化。其次,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衣服最初的产生,以实用为主,而现在趋于样式、色彩等为美的追求,部分是将实用与样式、色彩美相结合,样式上、色彩上的过渡夸张,体现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古时的长裙、长衣及繁复的套装,演变到今天的简单、时尚,也有一些复古因素,如传统的饰物、图案也用到当前的服饰上,而这些服饰所具有的原始的求吉心理、伦理观念等观念慢慢淡化,代之而起的是表现一种时尚美。

民间服饰现代化的发展,是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要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民间服饰,具有特殊的民族文化寓意,我们应给予重视和保护,以此来保护、发展我们的多元文化;在发展上,要敢于创新,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创造自己的品牌,打造出本民族特色。

四、结语

民间服饰由原始产生、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优秀的成果,作为我国优秀文化成果的一部分,有其重要的意义,对中华优秀文化对外展示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研究它,使其能较好地传承下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展现民族特色,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风采。

参考文献

[1]黄能馥.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

[2]缪良云.中国衣经[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 古磁州 文化遗产 旅游 问题 对策

一、古磁州地区文化遗产简述

古磁州,主要包括邯郸市峰峰矿区和磁县一带,在唐宋代及其以前一直为全国或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彭城镇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北齐时开凿的南北响堂山石窟,处于北齐文化带的中心,代表了北齐石窟的最高水平。两晋南北朝时期,区域内的彭城镇、临水镇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后随历代王朝变迁,该区归属变更频繁。隋开皇十年,因盛产瓷器而设“磁州”。宋代,矿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临水镇、彭城镇是磁州窑的重要发祥地,并形成以民窑为主流的“磁州窑系”,其成就不在汝、官、定、钧等宋代著名官窑之下。元明时素有“南景德,北磁州”之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陶瓷产区。清代后衰落。

历朝历代在这里都留下众多的文物古迹。境内现存各类古迹12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为:响堂山石窟、 磁州窑遗址、纸坊玉皇阁。

二、古磁州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紧张,保护力度不足。古磁州众多的文化遗产需要大量资金用于保护和开发,其资金来源基本靠政府拨款,受经济发展所限,地方财政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由于保护经费不足,资金缺乏、设施陈旧、维修不力等原因,加之其所具有的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特点,造成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如皇姑庵、寺后坡、水浴寺等基本上处于“原始”状态,既没有人员管理,也没有任何保护设施,周边环境十分恶劣。

2.宣传不到位,文化遗产价值未充分体现。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古磁州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其特色与价值未充分体现,例如作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响堂寺石窟,其价值完全可以同甘肃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四川大足石窟等石窟艺术相媲美,但由于开发挖掘滞后、宣传包装欠缺等多种因素,造成其知名度已远远落后于甘肃、洛阳、四川等地的石窟,甚至都不被当地的群众所了解。

3.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缺乏文化内涵。文化遗产古迹旅游资源的精髓在于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但目前古磁州文化遗产的开发仍以游览观光型为主,其文化价值主要由讲解员的简单介绍和导游随性而谈的的奇闻异趣来体现,游客的参与性很弱,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被忽略,颇具特色的当地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特质不能充分体现,游客兴趣索然。例如,在对磁州窑文化的开发上,除了富田、盐店两个遗址外,游客们既看不到磁州窑自古至今的各种代表展品,也不能亲身参与陶瓷的制作过程,对磁州窑文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介绍上,不能切身感受磁州窑独特的文化魅力,使磁州窑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4.旅游资源开发为单向开发。发展文化遗产旅游业,除了要作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旅游景区建设,还必须重视旅游地和客源市场、旅游服务及其设施之间的相互的关系,将他们视为有机的整体。只有旅游景区建设与配套设施建设同步进行,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业的产业化发展。而当地作为旅游业发展重要载体的住宿、交通、商贸等方面的设施建设仍嫌不足,不能适应目前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

5.开发主体单一,以政府主导型为主。目前,该区的旅游业投资基本上都是靠政府投入,开发体制不够灵活。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投资体制单一,没有形成系统的吸引外来资金,吸纳民间资金投资发展旅游业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多渠道投资开发、经营旅游资源的新体制,民间资本投入旅游业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导致当地旅游资源在开发方面没有大的进展。

三、古磁州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外知名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磁州文化。如政府与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密切协作,利用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期刊杂志、宣传画册等等传播手段,印发有关体现当地佛教文化、陶瓷文化、民间文化传统,展现当地自然风光的旅游册;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或代办点,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邀请国内外记者进行考察、拍摄专题片、进行专题报道;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如磁州窑文化节、响堂寺庙会、正月十五乡村田地采灯游等活动,不断扩大古磁州文化遗产价值的影响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2.编制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把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与旅游设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三者同步规划为其指导思想,对旅游业发展作出战略构思。在市场定位上,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周边地区为发展重点,着重面向500公里以内的游客,采取阶段性发展的步骤,逐步扩大影响;在景区规划上,以响堂山石窟、磁州窑遗址、玉皇阁等重点文化遗产资源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专线,打造旅游品牌。在项目开发上,充分利用环山绕水的优越自然环境,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使文化遗产游与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针对过去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知识性强而趣味性弱的情况,加强其参与性与娱乐性,把以观光为主的单向旅游开发逐步发展为观光、度假、疗养、娱乐等多种功能并存的双向旅游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

3.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开发时应考虑到长远利益,明确历史文化遗产资源首先是“文化遗产资源”,然后才是“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必须制止破坏性的商业行为, 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利用。针对保护方面资金不足的最大难题,要从旅游收人中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其维护工作。另外还要创造条件,争取将该资源列人世界遗产备选名录,这样既能使该资源获得全面的保护,还提高了知名度,使地区性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4.突出地区特色,加大开发力度。旅游的本质在于其吸引力因素,因此,应遵循特色原则,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突体现文化遗产一定时间和地城范围内的惟一性和垄断性价值,同周边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如收集磁州窑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建设磁州窑博物馆和陶瓷会展中心,利用手工制陶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开展传统陶艺制作旅游项目等,都为保护磁州窑文化遗产,弘扬磁州窑文化,发展陶瓷旅游提供了更好的载体;而响堂山石窟开发就应将其与周围的风月关、老爷山摩崖石刻、寺后坡、皇姑庵、水浴寺、小鬼道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响堂山南北朝佛教文化旅游专线,并根据元宝山风景区与南响堂寺石窟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以滏阳河水为媒介,结合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资源,建设成为集文化、山水、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提升其整体吸引力。响堂山景区要深度挖掘鼓山的特点,发挥佛教文化的特色,把响堂山景区建设成为集山水、生态、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景区。元宝山风景区可以利用与南响堂寺石窟相近的地理位置,贯穿到一起,利用滏阳河的水,增加水上游乐项目,提升景区的整体吸引力。另外,还要集中开发便于携带、具有纪念意义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如“磁州窑”陶瓷艺术品、“临水镇”系列风味小吃、“响堂山”佛教工艺品等。还有要打造一批专业旅游购物场所,如结合响堂寺旅游区打造专业旅游购物场所,建设地方特色商品购物一条街;结合磁州窑遗址景区建设磁州窑艺术陶瓷市场和陶瓷产品步行街,扩大旅游产业的服务范围。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的发展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予以支持,其中占重要地位的有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旅行社及导游素质等。因此要实施旅游道路改造工程,加快修建和整修通往各个景区的的干线公路和景区内的道路设施,开通各个景点的旅游专线公交车,完善各景区的交通指引牌,清理通往景区公路沿线乱搭乱建有碍观瞻的建筑物等。还要抓好对我区现有饭店宾馆升级改造工作,加大风味小吃一条街、酒店饭店等餐饮设施的建设力度,尝试在景区周围建设农家旅店、度假村等形式的住宿服务设施,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发展。另外对于文化遗产旅游来说,讲解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服务,一段精彩的解说会使游客兴趣倍增,所以既要完善以多媒体解说为代表的硬件设施设备,还要提高导游的素质,通过培训和学习使其学会如何抓住游客的心理,提供优质的导游服务。

6.搞活发展机制,加大投资引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文化遗产部门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资金支持和旅游部门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鼓励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租赁等多种形式开发旅游资源和经营旅游业,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民营资本、区外资金投资文化遗产旅游的积极性,并与驻区大企业、区外旅游企业联合开发的旅游资源。还要加强教育和引导,调动全民创业的积极性,支持景区附近的群众投身旅游产业。如鼓励响堂山景区附近临水镇、彭城镇的纸坊村、和村、黑龙洞等村的群众在景区周围发展旅游商贸、服务、游乐等项目,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活力和后劲。

参考文献:

[1]席丽娟陈金华:国家重点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