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范文1
近些年,故事教学法已逐步被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众所周知,小学生能学好英语的重点在于对英语产生兴趣,而有趣、生动的小故事很容易将学生带入英语学习氛围之中。这种方法不仅受到小学生的欢迎,还备受教师的推崇。但仍然有一些教师因为对故事教学法产生错误理解而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如何基于故事教学法来进行小学英语课程设计呢?
二、基于故事教学法的小学英语课程设计
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课程设计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些教师在实施故事教学法时教学效果不理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忽视了促进小学生运用故事来学习语言的课程设计。小学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系统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运用故事教学法时不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课程设计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还需要设计小学生利用所学故事里的语言来进行延伸的活动。因此,对于小学英语课程设计的重点应在课内与课外两大方面着手去设计。
(一)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实施教学活动的方向以及预期通过教学想要达成的成果。一般来说,英语教学目标会设计到这些部分:语言知识的掌握、语言技能的运用、文化意识的了解等。例如,牛津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4“Buyingfruit”的教学目标可定为:能听得懂、会拼、会读、会写各种水果类单词;利用图片及上下文大致理解故事内容,能正确使用日常交际用语“Howmany...?”与“Howmuch...?”;让学生们意识到每天吃水果有益于身体健康;吃完水果后,果皮不能乱扔,要注意保护环境。
(二)设计故事内容
故事教学法的实施离不开对故事内容的选择。故事是否有趣也直接影响着小学英语教学的效果。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在故事内容选择时,教师应选择篇幅较短、通俗易懂且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像小动物、传奇人物等。例如,教学牛津版小学英语二年级下册Unit2“Atthezoo”,教师在让学生学习一些动物类单词后,可以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改编,让学生会唱《FiveLittleMonkeys》,联系当前在小学生中流行的《喜洋洋与灰太狼》和《熊出没》等动漫,讲述小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节,进而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句型的用法,像“CanIhelpyou?”此类句型。
(三)设计语言材料
故事中的语言材料设计是课程设计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教学目标以及培养小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选择故事时还应充分考虑故事中所使用的单词、句型和语法能否易于小学生接受和理解,是否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及掌握。
(四)设计表演表情
教师在讲述故事过程中,要控制好语速、音量、节奏和感情的流露,并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做到声情并茂,让小学生能够迅速被吸引过来,并准确地理解故事,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HappyHalloween”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编出这样一个故事:OntheHalloweenEve,Jackwearsincos-tume.HecametoMrsScallette’shouse.Heknockedthedoorforcandy,withapumpkinlantern.Heasked“trickortreat?Givemesomethinggoodtoeat!”andthentheywouldgetsomecandiesandgifts.AndhewenttoMrSmith’shouse,andasked“trickortreat?”butMrSmithrefused.Andthenheputdownhisson’sunderwear!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教师需要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用这样诙谐的故事让学生们从紧张到开怀大笑中知道万圣节的风俗习惯。
(五)设计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这是对于课堂所学语言知识的巩固与延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些课外活动练习,根据已经教授的内容,进一步结合小学生好动、活泼的特点来设计教学课后练习。例如,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培养一些英语故事小明星等,使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逐步提高,进而提高英语水平。
三、结语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范文2
“有效的教学可以被定义为这样一种教学,它能成功实现教师计划中学生的学习。”
他还建议,为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要促进什么样的学习,认识到学习活动应向着这个目标设置和实施。他还建议,有效的教学要能使学生花在主动参与与预期教育成果相关联的高品质学习活动上的时间最大化,还要允许学生在学习的方向和步调上有更大的控制权。
因此,我们认为,若能设计和实施包含形成性评测和主动学习技术的结构良好的课程,教与学将会更加有效。只有当这些技术被嵌入课堂实践,并且课上和课后的任何评测所反映的证据都被用于指导教师对学习步调与进程的决策时,这些技术才能真正奏效。
教师专业发展对于形成有效的教与学所必需的专业素质是十分关键的。在为一批中国教师开发2012年9月在约克大学进行的专业发展课程时,有效教学的每一个关键因素都有所考虑。课程包括主动学习、为了学习的评测(形成性评测)、课堂讨论、ICT(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使用、在情境中教学及有效使用实践活动。这些课程介绍了多种可以在课堂中采用的技术与策略,并鼓励教师对其中蕴含的思想进行反思。
教师还有机会参观学校和分析他们观察到的课堂实践。接着,他们自己也完成了一项课程设计任务。教师分成小组,利用他们在之前的培训课程中获得的经验,开发了一节课的资源。我们鼓励教师在开发课程时采取回溯策略。首先,他们决定这节课的学习意图(课程目标),并决定如果学生的学习是成功的,他们想让学生在上课之后能做什么――即学习成果。接下来,教师要设计适当的活动来支持一定课程目标下的教与学――这时教师应牢记这些活动必须激发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和对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适当的形成性评测任务也是要设计的,这些任务可以嵌入于课堂中。在专业发展课程的最后,所有教师对他们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分享。教师制作了海报来细致地说明课程目标和成果、教学和评测活动,这让参与者能采取“集市技术”(market place technique)来了解彼此的作品(图1)。
下面简要介绍支撑我们所选择的课程内容的一些观点。
主动学习
当新教师刚开始教学时,一个常见的小毛病是在很长的课堂时间里只听到教师描述和解释概念的声音。虽然能清晰地解释概念是教师的关键技能之一,但如果只是告诉学生他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并不意味着他们理解了这些概念。他们找不出有用的信息,不能将新接收的信息与原有知识相联系,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信息。他们没有主动地参与其中。主动学习较少强调传递信息,而更加重视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和表达。正如Meyers和Jones(1993,p6)所说的:
“主动学习必须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有意义地听与说、写、读及反思一个学科的内容、概念、问题和关注点。”
主动学习意味着学生的任务不只是简单地听教师讲课。Petty(2006)指出了主动学习的课堂通常采取的策略:
・学生自己完成
・小组或个人完成受控制的实践,同时
教师检查实践过程和结果,以决定学生
何时能够独自学习
・教师展示怎样做,解释和将所想的内
容说出来
・一节课结束时进行结构化的回顾,回
答“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己、同伴或教师来对学习进行
评测
有效的实践活动
许多教师都将实践活动作为科学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理由很多,其中之一是坚信“如果我们自己做,就都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但是,若干研究显示,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学到的并不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多(Millar,2009)。这使我们不得不仔细思考实践活动的预期学习成果。Millar建议将实践活动的学习目标划分为3个类别:
“帮助学生:
发展他们的知识和对自然界的理解
学习如何使用科学仪器或遵循标准实
践流程
发展他们对科学的探究方法的理解。”
(Millar,2009p9)
在识别出一个实践活动的关键学习成果后,教师应当确保活动呈现给学生的方式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学习经历。Millar的《实践活动分析清单》(2009)为设计过程提供了支持。
讨论
有效的课堂询问和讨论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可以用于吸引和挑战学生。它也让教师能够检验学生当前的理解和建构新的理解。但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一般是简单的和非开放性的。这些问题中的大部分与记忆有关;它们也许只需要回答“对”或“错”。这种问题不能让学生拓展他们的思维。只有当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并积极地与概念建立联系时,提问才是有效的。师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已经被证实对于发展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十分重要(Newton,Driver和Osborne,1999)。
基于情境的学习
有人主张,用情境作为教科学的起始点对学生来说是有吸引力和动力的,它增强了他们正在学习的科学的意义。人们发现相较于传统方法而言,在科学教与学中使用情境作为起始点更有优势:
・大多数学生更喜欢他们的科学课了
・学生理解科学的程度至少比接受传统
课程的学生好
・一些学生更加愿意学科学了
使用约克大学开发的基于情境的课程的教师们报告,学生普遍更加感兴趣和有动力了,即使是在任务很难的情况下也是如此(Lewis和Scott,2006)。
形成性评测
对学习进行评测以及使用从评测中得到的信息去决定教与学过程的下一步是形成性评测的核心。通过对超过250项研究所作的调查,Black和Wiliam(1998)得出结论:用评测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信息,尤其是在课堂中,可以使学习速率加倍。为了体现形成性评测的价值,它必须被嵌入课堂实践中,成为教学序列的一部分。教师必须首先确定预期学习成果。然后,她需要找到能证明学习确实发生了的问题和任务。这些可以在课堂上被用于判断学习是否成功,并对学习序列的下一步作出决策。
与学生分享成功的标准也是形成性评测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样学生就可以了解他们的目标。形成性评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自我评测、同伴评测或教师评测来检验学生的学习。
我们在《中国科技教育》2012年12月刊上更详细地对形成性评测进行了阐述。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程序设计;综合素质培养;小班教学;开卷考试
程序设计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系列中的核心课程,通常人们对该课程的认识有所偏差,认为该课程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编程,实际上学习该课程更主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创造能力[1]。本文从教学方法到考核手段全面探讨程序设计课的教学。
1教学目的
成功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训练,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习惯。
程序设计要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为目的,不是为了培养“机械”的程序员。虽然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但在教学中任课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目的理解是不能有任何偏差的。
1.1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本质
学生普遍认为程序设计课比较难学,之所以难学主要在于没有把握程序设计的本质。简单来说,程序设计的本质是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抽象分析,设计出某种解决方案,并利用程序设计语言将该解决方案表示出来。无论何种程序设计语言,其本质是相通的,无非是数据的表示和处理方法不同而已。
理解掌握程序设计本质对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颇为重要。对于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理解了程序设计本质就能够轻松上手其他程序设计语言;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来说,可以使其站在更高的角度理解、处理计算机相关问题。
1.2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程序设计的目的是把数学的解决方案用计算机程序的方式表示出来,要引导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问题分析、设计和编码等整个过程。强调程序的“分析设计”,即如何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重视思维过程的组织。使读者体会问题分析、设计的重要性,并受益于日常问题的处理。通过计算机程序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要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原则来进行教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来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精心设计思维课堂实例及其编排。2)依据基础知识进行分析、设计等思维活动。
1.3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单纯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计算机老师有义务和责任来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团队精神,并锻炼学生的数据的认识和运用能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资料的查阅能力等等。作为程序设计的老师,能更好的以自己的教学内容为范本,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当然,软件开发设计人员要有良好的编码能力。
2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尤其是对于逻辑性思维要求较高的科目,比如程序设计。以下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这也为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2.1从算法、语法及语言特点三方面讲授
这门课程包括算法、语法、综合素质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总体上要完成三项工作:明确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抓好实践教学。主要包括:
1) 算法无非是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首先要分析问题,也就是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去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然后再用数学的方法把解决方案描述出来就得到一个“算法”。这样的问题处理方法也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 不同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差别很大,可是语言的本质是相通的,皆用于处理数据。在进行教学时,最好从语言本质的角度出发来介绍语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该语言,而且对于学生学习其他语言也很有帮助。
3) 强调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并与其他语言做必要的对比,让学生理解该门语言的优缺点,能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语言问题。
围绕熟悉的实例介绍程序设计的语法知识,分析程序算法,通过简单的算法、简化的语法学习程序设计方法和算法描述方法,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将讲解知识、训练技能、提高能力有机结合。
计算机语言的各种规则是科学家们智慧的结晶,主要有有顺序、选择、循环三大结构。程序可以让计算机忠实地实现人的意图,但是一旦有一个地方出错则有可能满盘皆输,所以严谨的逻辑思维是程序设计的关键。程序设计语言中,规则和规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需要教师对这些规律细加分析,使学生理解掌握[1]。
2.2利用网络教育
这里的网络教育不仅指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互动学习,还包括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使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主要指下面两个方面。
1) 网络教学指教师通过网络教学系统中的答疑系统、论坛等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也便于教师阶段性地总结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重点讲解。网络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通常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2) 教师可在网络上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信息、老师讲稿、教学案例、重点难点算法的动画演示等。此外,与学生相比,教师掌握的学习资源会比较丰富,教师可以提供或者推荐一些较好的网络资源给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用网络教育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其他课程的学生也比较有借鉴作用。
2.3注重课程建设
高校不是培训机构,一定要注重课程的建设,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材建设、电子课件、实验指导、教学素材库、网络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
2.3.1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要与课程建设同步进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要本着有针对性、层次性、实用性的原则,选取立体化的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高质量的教材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要紧跟相关学科发展的前沿,编写适于教学发展的有优秀教材。此外,高质量的外文教材,不但有利于提高师生的对外交往能力和业务水平,也能促进学校的整个教学与科研工作。我校2009级部分学生使用的教材就是自编教材,由于对教材本身非常熟悉讲课的时候就比较得心应手,在教学过程中时常思考如何把这些知识点写的更简洁、讲的更顺畅,从而也推动了对教学方法的提高和改进。
2.3.2趣味试题库
按知识点收集、整理各种类型的试题,组成试题库,供学生平时练习。可以包含主观题和客观题等多种类型题目。对于选择、判断、程序填空这些客观型的试题,可设计成自动评分形式。趣味程序设计题目可供学生练习,可以与平时成绩挂钩。
2.3.3答疑交流平台
这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能更好的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可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发表出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总结教学经验,用于以后的教学中。另外,答疑系统对于那些基础较好,对于编程有浓厚兴趣的同学,也提供了一个展示他们才能的平台,容易形成了良好的讨论氛围[2]。
2.3.4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即实践教学,它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综合性与完整性,更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在设计实验时,要注重难易程度,选取有代表性的实验供学生练习,题目一定要精练。教师指导学生上机也可实现与学生的交流[3]。
2.4分小班上课
在程序设计课上要求学生能够随课堂理解掌握,课堂前后内容的衔接性较高,一旦有某些章节落下,将会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讲授。小班上课有助于师生之间进行更好的互动和交流,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对上课内容作合理的调整[4]。
上学期对我校管理学院2009级同一专业的学生分别进行大班和小班教学,大班59人,小班23人,期末考试小班比大班的平均成绩高出4.7分。
3考核形式
目前比较流行的考核是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形式,这种考核形式被证明比较适合学生的发展。程序设计课目前比较流行的考试通常包括上机和笔试两部分。上机考试主要检验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以及编码的能力,笔试主要是选择、填空和简答题之类的题型。
由于目前通常是闭卷的形式,题目的难度偏低,某些学生虽然未能达到学习要求但仅靠死记硬背也能考高分。我认为对于程序设计课,采用开卷考试的尤为适宜[5]。只要学生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我们就达到了目的。优点是:1)引导学生积累优越的学习资源,无论在考试还是工作中都可以用得到。2)迫使学生读书。目前学生应对考试的办法是,考试前拿大量的考题背记,几乎很少有学生会认真读书或是做笔记。3)摒弃高中时代考死记硬背来学习的学习方法,能有效避免“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
程序设计课开卷考试的考试形式在有些高校已经实施,我认为该种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发展比较有利。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普遍比较认可开卷考试的考核形式。
4结语
在基于能力培养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中,我们首先认清教学目的,通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多环节入手,结合本校特点,在VB程序设计课教学中进行实践,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也在逐步推进开卷考试的考核形式,预计会有不错的效果。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不断从各种渠道收集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对教学方法和改革措施进行调整,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克林.程序设计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讨[J].总裁,2009(7):22.
[2] 钟勇,郭伟刚,谢建勤.地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0):79-80,98.
[3] 郑丽.中英“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的对比研究:以北京联大商务学院和英国佩斯利大学为例[J].计算机教育, 2008(20):28-30.
[4] 贝洪俊,白玉华. 基于合作性学习的大班上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解读: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149-152.
[5] 黄俊,熊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23-25.
Talking about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of College Programming Language
LIU Xiaol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课程目标 设计研究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促进小学生大脑开发的重要时期。由于口语表达能力还涉及逻辑思维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等,因此口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必要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口语交际能力概述
(一)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
与书面交际语言相比,口语交际的语言使用相对随意,但更需要大脑的快速反应和身体的协调能力。并且口语交际一般都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有明确的说话对象和说话目的。口语交际需要一定的副语言手段的辅助,所以口语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有基本的要求。例如基本的听说能力、辅助的肢体语言和语言转换的能力等。因此,从整体看,口语交际能力的内容应包含适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能力、肢体语言及听说能力五个方面的内容。这对小学生来说,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以及不断地培养和锻炼。
(二)口语交际课程提出的背景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必要能力,同时也是锻炼小学生大脑思维的重要方式,有助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实际上,我国许多小学教师和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其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得许多孩子虽然成绩很好,但缺乏必要的表达自己的能力,不利于孩子的综合发展。同时,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在语文能力中,口语表达能力是极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并且,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的重要性
(一)是语文能力的重要构成内容
语文能力包括字词的识读能力、倾听能力和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语文的难度更大,更吃力。因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涉及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大脑的应变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大脑开发。同时,口语交际能力是增强小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促进孩子对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并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课程是学生与教师交际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率。
(二)促进小学生的大脑开发
小学生的许多能力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学生各项思想和意识都还未发展完全。并且,小学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和意识进行开发和培养的重要阶段,效率最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加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大脑开发的关键方式之一。在小学阶段,若是能够让学生拥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将会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知识基础的提升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
(一)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一方面,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语言词汇的丰富程度。学生在将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时,不但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还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培养阅读能力时,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而不是带有目的性地阅读。例如,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儿童版的《红楼梦》,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和阅读方法,理解文中的含义。并且,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其中的故事进行复述,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口语交际课程有充分的学习热情,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自主学习。因此,在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中,教师应注意尽量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向学生提问“你吃到的落花生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阐述自己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展示自己曾经吃“落花生”的场景和感受。此外,教师还可在延伸课堂上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的文章,或者趣味性比较强的文章,吸引学生阅读。教师可布置小作业,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进行概括等。
(三)加强口语课堂的互动与交流
加强课堂的互动和交流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不仅能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适当的讨论时间和机会。同学之间若是因为某个问题或知识点难以实现统一,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分别阐述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进而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的互动讨论应保证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以避免课文内容学习与讨论之间失衡,这需要教师拥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此外,教师还可设定专项讨论主题,鼓励全班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四)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理解程度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真实的荷花。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的荷花与实际所看到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并积极表达不同的想法。另外,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己种植花草,让学生不仅在养护花草的过程中学到许多教材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还提高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理课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式。尤其小学阶段,是学生各项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五)运用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的运用,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方式。例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当学生模拟表演回答这一句话时的情形时,教师可辅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的设置,学生自主设计、自主表演,最终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尽量让学生充分参与情景方案的设定、情景语言及人物关系等事项的决定。要求学生全面参与,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课文的内容及其传达的精神,给予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保证学生的充分参与,还使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同时,采取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促使学生增加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促进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比较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还需要学生在日常交流和沟通中不断地锻炼。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是保证口语教学效率的基本前提,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针对性教学,进而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通过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加强互动与交流、密切教学与实践的联系,以及运用情景教学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秀君.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J].成功(教育),2013,18:53.
[2]廖军.关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02:42-43.
[3]许娟.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J].好家长,2015,50:114.
[4]孟巧丽.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分析[J].中小学电教(下),2011,10:145.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分析探讨
教学设计是一种理论和方法,主要是依据相关教学理论,对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和需要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结合适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小学生自主地进行数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知识的提升和数学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能够将教学理念有效地转化成教学行为,使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作出一个大致的纲要.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以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在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过程和方式等方面多重考虑,从而选择和设计最佳的方案,以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主线上的区别. 在传统的备课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则并不重视,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备课突出的是教学流程上的设计,例如在引入新课程和新知识、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以及课后的学生家庭作业等. 而教学设计的主体是学生,主要的目标是通过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学习,更为重视学生的学习设计,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来设计教学活动,强调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和思考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师填鸭式教学.
对象上的区别. 传统备课的对象是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对知识点的讲授过程,其呈现的形式主要是教师的教案,备课目的主要遵循教学大纲的任务要求,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数学知识. 而教学设计的对象主要是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使学生以较短的时间学习较多的知识.
理论材料依据上的区别. 在传统的备课中,备课依据主要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没有科学的教育理论,不能因材施教,这样对于小学生的个体发展来说是有一定影响的. 教师的教学经验从理论上来说是有一定重要性的,但是,如果单纯地依据教学经验,会使教学过于封闭,很难得到发展. 而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是科学的教育理论,是通过对教学需要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作出教学设计. 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备课中存在的缺乏理论依据的状况.
变通性上的区别. 变通性是指在课堂教学时,传统备课和教学设计对于一些突发状况处理的变通性. 传统的备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课前教学准备,是一种预设的静态教案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这种教案的宗旨比较重视,缺乏一定的变通性,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很难进行合理地解决. 而教学设计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之前完成,属于一种纲要性的工作,而且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进展进行不断的调整,包含了课堂教学前后以及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变通性.
二、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 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充分地考虑学生的需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学生作为设计主体,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模式,让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教师也明确自身的课堂地位,将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监督者,使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地进行学习.
2. 优化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最根本的内容就是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要想使课堂教学能够产生理想的效果,就需要对教学方案和手段进行优化设计. 教师应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应学习和掌握的重点内容,并且能够使小学生在新课程的引入和之后的课堂学习中,对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3. 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需要在一定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中体现,所以对于教学过程个教学方法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师应注意新课程的引入和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讨论等各个教学环节的关系,采取适当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
4. 优化课后练习
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后练习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具有一定重要性,不仅能够检验出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够使学生暴露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依据这些问题进行教学改进. 另外课后练习也有利于学生提升解题技巧. 在进行课后练习的设计时,教师应注重习题的形式,尽量使习题具有多样性,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解题产生一定的兴趣,也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也应注意掌握设计习题的难度,过于困难会使学生失去解题的信心,过于简单又会使习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教师应审视自身的教学模式,重新进行教学设计,以使小学数学课堂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应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发展状况,通过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上的优化,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充分实现数学教学设计的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范文6
首先,图案可简单的理解为图形的设计方案,拆分开即是图形与方案。而我们所理解的图案设计通常都是平面化的呈现,如在纸张上绘制图形的造型、样式、色彩等设计,而图案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平面,它同时也更多的体现在立体造型中,包括立体图案,所有的立体图案通常都通过平面方式进行设计,最终通过立体形态呈现。图案设计与传统的绘画表现是有区别的,绘画更多的强调造型与空间的联系,图案更多强调主观性、装饰性、创意性,在设计中可以不受自然物象固有色彩的限制。图案设计作为一门设计类的基础专业课程,同时也是美学的基础入门课程,它研究理性的图形、纹样的造型规律,同时又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兼具艺术美感,是对自然界以及社会生活的归纳与提炼。
二、对传统图案的了解与掌握不到位
对中国传统图案的学习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可使学生在图案设计的过程中感受传统图形的造型之美与设计规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中国传统图案的学习,势必会导致学生对图案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肤浅层面,无法全面的理解图案的构成规律与传统图案的演变过程,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图案都有相关的历史背景与特定的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艺术中灿烂的艺术宝库,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有利于在今后的图案创作中加深对图案寓意与艺术审美的解读,通过对传统图案的学习与研究中理解其在造型、形式美感、装饰手法、用色等各个方面的设计技巧。这个过程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寻找中国传统图案相关资料,并安排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传统图案设计的相关知识,分配学生组成小组,讲解自己对传统图案的理解,通过PPT的方式做成课件进行展示和讲解,既能增加课堂交流气氛、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又使学生在寻找素材和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找到答案,将被动的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
三、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图案设计课程多以布置大量手绘作品的形式呈现,加之图案设计课程在时间设置上相对较长,通常会占据一至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不少教师会布置大量作业,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麻木心理,作业质量以及教学的效果下降,学生较容易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在多媒体信息技术普及的当今社会,教学手段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调整,如在完成手绘基础训练结束后,可以教授学生进行简单的电脑图形制作,使用电脑进行后期颜色的填充或者装饰,使用图形制作软件绘制图形或变换色彩,例如可以用电脑演示制作简单的二方连续制作方法,使用复制粘贴的方式实现二方连续纹样的规律性,这样一来既能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同时也可以掌握基本的电脑图形制作规律,提高图案绘制的效率。
四、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使用多样化材料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局限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内势必会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传统的基础图案教学容易停留在技术性的教学训练上,例如:如何对写生的图片进行描绘与处理,如何用最精细的线条准确勾勒出物体的外形,类似的教学模式在基础图案的教学方式中尤其常见,而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往往因此受到局限,停留在眼前固定的物体形象,忽视了如何去创造美感的形态。教师不仅仅传授专业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考能力,应因材施教,鼓励与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想象力,尊重个性的发展。技巧与造型的训练是设计的基础,如何突破眼前的具象形象,加以转换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在此过程中发展出自己的设计能力,是当下高校设计专业的设计教育新的发展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教师会提倡动手,例如侧重于学生手头功夫的练习、手工艺的熟练度与绘画技巧的掌握,有的教师重视动脑,将设计思维放在第一位。两种教学方案各有千秋,由此我们可看出,未来的设计教学发展模式是两者互相结合的,既要脑中有想法,又要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任何设计的完美呈现都离不开技术手段做辅助,教育方式也如此,动脑与动手,既要训练与解放学生的创意思维、同时也要兼顾基础性训练。图案设计通常在白卡纸或素描纸上实现,多以在平面纸质上作画的形式呈现,在教学中可尝试更加多样化的表现材质,如纸盘、陶瓷、木材、玩具白模等可以实现图案的载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结合对象特征与自己的设计,创作出在固定的范围之内适合对象的图案。在教学示范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使用道具,展示更多制作形式上的新型材料,新型材料的介入使用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图案应用范围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想象思维,同时可增添学生对图案设计学习的新鲜感。
五、多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设计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