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题申报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题申报管理制度

课题申报管理制度范文1

一、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目前医院科研项目实行“课题制”管理,经费管理集中在课题经费财务核算阶段。通过账务体系中科目及项目辅助账的设置,完全能实现按每一课题及相应支出性质进行经费核算,财务核算仅是经费管理的基础环节,医院科研课题经费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一)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 许多科研课题在立项申请阶段所编制的经费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必需的各类支出,编制的经费预算支出往往与科研课题实际执行内容发生偏差,导致经费预算与执行脱节,预算执行可操作性差。

(二)经费使用不规范 部分课题经费使用随意性大,财务部门往往只能核实发票的真实性,对协作费、劳务费、观察费等费用的真实情况不能核实。同时,许多课题负责人对于经费报销不太重视,往往集中在年底或结题阶段集中报账,导致经费使用不均衡,执行进度慢。课题结题后结余资金通常未作财务处理,课题结题与财务核算脱节,结题不结账的现象普遍存在,课题结余资金长期挂帐使用。

(三)经费所购置实物资产管理不规范 科研经费购置的试剂、办公用品等通常并未由采购部门执行,各课题负责人自行购置,仅要求履行物资管理的入库、出库手续。科研经费购置的设备虽然多由采购部门购置,但实物管理不到位,尤其是电脑、数码相机、图书等资产大多由科研人员保管使用,资产利用、年终清查等手续不完善,从而造成医院固定资产的流失。

(四)绩效评价工作开展难 由于医疗技术的专业性,相应的科研课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建立,课题绩效考评工作实际开展的不多,后续的奖惩制度难以完善,相应的约束激励机制不健全。机制的缺失使得许多课题负责人只热衷于科研课题的申报,对实际研究工作重视不够,致使科研课题最终结果没有达到立项时的目标,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建议

随着医院科研经费的迅速增长,为满足课题经费管理过程化、精细化、信息化的要求,真正做到以课题研究带动医疗业务发展,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医院应在今后的科研经费管理中注意加强以下工作。

(一)课题经费申请分期到位,经费周期尽量与研究周期一致 为了配合课题研究的进行,国家财政、科技、教育等相关部门在科研经费拨付时应尽量与课题研究周期一致,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避免课题经费年底突击使用的情况,减少课题经费违规使用的风险。

(二)成立科研经费管理咨询委员会,实施课题经费全程跟踪管理 医院科研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来自临床部门的相关专家及财务、审计等领域的人员共同组成科研经费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会承担医院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的职能。委员会对课题经费实施全程跟踪管理,加强对科研人员经费管理意识的培训,在课题申报阶段重点审核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对于重大科研课题应提供具体的经费预算编制指导,协助完成课题经费预算编制工作;在课题执行阶段,应定期审核、定期通报课题经费执行情况,包括经费使用规范情况、执行进度等,提出相应的监督管理意见;在课题结题后,应对课题经费使用情况、使用效益作出考评,对课题结余资金、课题形成资产提出处理意见,根据考评情况及科研奖惩制度给予课题研究人员相应的奖惩措施。

(三)建立统一的科研课题数据管理平台,实现课题相关数据信息化、精细化管理 凡属于医院管理的科研课题,从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到验收、绩效考评等信息必须全部纳入数据库。财务部门定期提供各课题的经费执行明细账数据,通过与科研课题数据库的接口管理,全院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通过内部网络的查询功能可了解各科研课题的经费执行进度等,加强科研管理部门的监督作用。课题数据信息化不仅是现有课题的管理平台,通过数据集中管理可以发现现有课题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同时也是新申报课题的管理基础,通过管理平台基础查询,可以对新申报课题的立项意义、重复性、课题负责人以前课题绩效情况等进行查询,为课题申报审核提供评价基础。

(四)建立与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完整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包括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审计监督制度、绩效评价制度、激励机制等。制度完善要落实到制度的实际操作上,要体现课题管理的实质内容,使得制度既有规范性、指导性,又有实际可操作性。课题经费财务管理制度要充实课题经费购置资产管理、经费执行规范、执行进度的考核要求,完善课题结余资金、固定资产的管理及账务处理;审计监督要形成常态化、定期化、专项化的的多层次审计监督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科研项目申报时应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考核指标,并对其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根据课题绩效评价情况落实奖惩制度,从正反两个方面提高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课题申报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 高校二级学院 科研管理 现状分析 提高措施

随着高校逐渐由教学型为主向教学科研复合型过渡,科研工作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水平与科研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全校科研工作的安排和效率,有时还会对相关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工作,促进学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下面我结合自己担任南京晓庄学院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经历,找出并分析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为进一步提高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现状

(一)工作模式。

为了适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我国很多高校对科研工作都采用校、院二级科研管理机制。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在学校党政领导下,设立科研处(一般分为科技处和社科处,分别负责理工科院系和文科院系),直接与国家、地方各级计划部门、科学基金会联系,掌握计划下达、外来经费的管理信息,把握学校的科研管理文件和政策;院级科研管理部门在院长负责下,设有科研秘书,负责具体工作,如各种项目的申请、评审、中期检查、结题申请及本院系科研工作者科研档案的采集、汇总等。

(二)科研管理中常遇到的问题。

1.院系科研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和素质培养表现重视不够。

学校科研工作全面下放,但下属院系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有些学校负责科研的职能部门都是在各二级学院(系)的办公室,而对于规模较大的分院而言,他们缺乏专业的知识,平时工作繁忙,很难静下心细细研读学校科研管理政策、条例及院系科研人员的档案等,他们仅仅起到上情下达、统计上报、填填表格、汇总材料的作用,很难真正实施和发挥科技管理的职能。

有些高校虽然配备了专职的科研秘书,但大多是非管理专业人员,专业型人才多,复合型管理人才少,一般没有系统学习过科研管理的业务知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对上级文件精神和管理办法理解不透、把握不准,管理方法上缺乏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熟练的管理技能,造成办事效率低,成效不显著。

2.下达工作不太及时。

(1)科技处下发通知中有些申报条件存在二义性,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难以理解一时无法向相关科研人员传达,影响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整合和凝聚力量,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很多高校在几个学科相近的系的基础上,整合成新的学院。科研秘书对各个学科的特殊性不太了解,对本学院科研人员的学历、职称甚至学科专业等不够熟悉,难以将有关科研任务信息及时传递给更合适的相关人员,从而影响了科研管理的效率。

3.上传工作有时不符合要求。

当科研秘书按照要求可下达完通知后,进入接收相关科研材料并整理、上报科技处的阶段时,通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1)科研人员没有认真研读具体通知,有些项目申报有很多限制,科研秘书没有将每项要求体现在通知上,一些科研工作者花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准备,上交材料时才发现自己不符合条件。

(2)部分科研人员提供的材料不符合规范。以一年一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为例,科研人员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的申报,但有时由于科研人员的多次更改,经常会出现提交的纸质版与电子版的版本号不一致,导致申报困难。

(3)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十分重视项目的前期管理,包括项目的申请、评审和批准,将重心偏向于高层次的立项,而对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忽视科研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对高质量、创新性的科研成果的取得产生了一定影响。而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力度不够,项目延期问题越来越突出,个别教师在执行项目的进程中存在敷衍了事、草草结题的现象。

二、提高科研院校二级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加强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1.增设专职科研秘书岗位。

科研秘书主要负责组织学院教师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管理,协调项目实施;组织科研成果申报;处理科研工作日常事务,包括计划任务的通知落实、档案的整理、项目的常规管理、学术交流活动的计划管理、科研设备管理及协助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工作内容繁多,院系应该设置专门的科研秘书,有利于各司其职,把工作做精、做细,以充分发挥管理的功能。

2.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对学院科研工作的质量有很大影响。科研管理具有业务性强和事务性多的性质,要求比较高。首先,要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倡敬业爱岗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性工作能力。其次,采取多种途径开展有计划、系统的科技管理岗位培训,如定期举办各类有关科研申报、知识产权、专利申请等专业培训班、研讨会。此外,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文书处理和写作能力;增强协调和社交能力,做好内部事务的管家;增强对办公设备的操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学会建立和使用数据库和网络,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适应形势发展,更好地为科研管理服务。

3.制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缩小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地位及待遇上的差距,对在科技管理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设立优秀管理奖进行表扬。对提出管理创新举措并取得实效或发表高水平管理论文的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同时,引进合理的竞争和流动机制,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实现合理流动,淘汰缺乏责任心、办事推诿拖沓的人员。

(二)建立科学化科研管理体系。

1.时序化管理。

科研管理工作有自己的流程或时序,每年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审批都有时间要求。申报过程也需经过成果鉴定评审、报奖、申请专利等程序。有些环节的时间性非常强,要求科研秘书在平日工作中,注重积累,根据往年的申报信息,按照时间顺序(比如按照申报月份)提供一个申报时间表,让科研工作者有充足的时间做准备,把握每次机会,在竞争中取胜,达到预期的目的。

2.信息化管理。

科研管理过程中,信息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灵敏、准确、有力的信息支撑,有效的科学管理就无从谈起。以前因为二级院系数据、资源库的不完善,每次在申报一些重大项目的时候都要重新整理相关科研人员的科研信息和相关成果材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二级学院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数据库,内容包括:系(院)内成员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成果使用或转让的情况、获奖纪录及各种科研活动的纪录(包括较大的实验、各类研讨班、举办各种学术会议的纪录),此外还应包括与外单位及学术交流或学术合作(包括产研结合)等内容。可建立一个资源库,将科研人员所获得的一些成果确认后扫描,最终转化成PDF格式,进入资源库,通过查看科研资源库确认科研人员的成果。

3.建立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制度。

根据学校的科研发展规划、科研管理制度,学院应建立相应的二级科研管理制度。根据学校每年分解下达的科研目标,根据本院的学科发展状况、资源配置情况,进一步分解落实到每个学科团队、每一位教师,让他们都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从团队到个人,实施目标管理,定期检查目标的进展情况,按目标完成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绩效考核,以保证学校科研目标的实现。在建立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制度时,还应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在学院科研管理中的作用。学院可以建立院系分学术委员会,在科研项目申报中发挥指导和咨询作用,对限项申报的一些科研项目进行决策、论证和协调,以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在学院建立学科团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是保证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实现的一项重要举措。鼓励学科团队积极申报科研研究平台,利用平台资源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鼓励学科团队和个人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及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转化为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

(三)加强科研项目全程管理。

1.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上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中期管理包括项目的计划编制、组织实施、检查督促和阶段总结,后期管理包括研究工作结题总结、和专著的出版及被引用情况的信息收集、分析评价等。各管理工作在科研管理中所处的阶段不同,但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因此科研秘书要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学校科技处,认真执行学校关于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制度,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科研经费,提高绩效,注重科研成果管理。

2.避免项目延期,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管理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另一方面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人员要按时提醒科研人员严格按照任务书执行,在科研人员中做好宣传工作,克服“重申报,轻研究”的思想观念。

(四)校院两级共同努力,加强科研团队的合作与建设

学校科研管理应重在管理中服务和在服务中管理,要创新管理理念,调整学院科研管理方面的权限设置,真正做到管理重心下移。在放权过程中,明确校院二级管理责任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院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学院各类形式的委员会(如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充分发挥学院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术群体的作用。通过院级科研管理的协调、沟通,加强课题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使课题组在申请项目的过程中,敢于承担自己不同难度的课题,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为争取重大项目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荣梅.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改革与实践总结与反思——以浙师大数理信息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57-60.

[2]潘端莲.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体系构建探讨.[J]教育园地,2012(9):111-112.

[3]田珍.关于高校科研管理观念变革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01(18):110-112.

[4]徐虹.加强科研校院二级管理的体会和思考[J]科技信息,2008(35):57-60.

课题申报管理制度范文3

为保证公益应用类课题的全程规范化管理,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管理办法》等课题管理规定,制定了《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公益应用类课题申报与管理办法》、《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公益应用类课题评审规则》、《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自选课题财务管理要求》等一系列制度文件,编制了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公益应用类课题申报书、任务书、中期进度表、结题报告等相关表格。

2组织机构与管理工作流程

2.1组织机构由中心科研教学管理办公室牵头实施,联合计划财务科、审计科、器材物资供应科等共同负责,形成了科学、严谨、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保障了科研课题的顺利开展。同时中心学术委员会、伦理委员会负责对课题的科学性和涉及人体的伦理学问题进行审批。2.2课题管理工作流程课题管理包括申报、中期、结题、成果追踪四部分。申报时间为每年年底至次年年初,经格式审核、专家评审及财务评审通过的课题予以立项;根据课题进度安排,按时开展中期及结题检查;对已完成结题验收的课题开展研究成果及转化情况追踪调查(图1)。

3申报与资助情况

2013、2014年公益应用类课题资助率分别为32.8%、34.1%,资助额度为1~10万元。与2013年相比,2014年申报及资助课题数分别减少31.2%、28.6%(表1)。公益应用类课题申报及获资助人员年龄跨度较大,2013、2014年申报人员年龄分别为27~50岁、25~50岁。申报及获资助人员中级职称、硕士学历者所占比例较大(表2)。申报及受资助课题涉及传染病地方病防控、营养与食品卫生、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免疫预防、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2013年受资助课题中检验技术类、公共卫生类分别占61.9%(13/21)、33.3%(7/21),1项为管理类课题;2014年受资助课题中检验技术类、公共卫生类分别占60.0%(9/15)、33.3%(5/15),1项为管理类课题。其中,2013年,对内容相似、研究方法相同的不同学科领域课题进行合并,由不同科室共同承担,如“北京市医源性和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和消毒剂耐药及分子分型研究”课题将食品卫生与消毒专业融合,加强了专业间的沟通与互补,使研究团队更具竞争力。

4初步成果

目前,2013年度公益应用类课题已全部结题,中心正在进行结题验收工作,结题报告的初步审查结果显示,公益应用课题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一方面,依托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平台,公益应用类课题获得的科研数据及成果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得到了及时应用和推广,并对制定人群健康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如《臭虫防治策略的研究》课题所获成果—《臭虫防控知识要点》已印刷为宣传折页,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新浪等30余家主流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帮助市民答疑解惑;《北京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基因特征与抗原结构对疫苗效果的影响》课题结果成功揭示了自2006年北京普遍接种MMR后,出现大量有免疫史、症状不典型的病例以及导致实验室病毒分离率低、IgM抗体检测阳性率低等现象的原因,对北京市腮腺炎疫苗使用和免疫策略的制定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中心孵育课题,公益应用类课题为申报者申请较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和培养科研人才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有4位课题负责人在公益应用类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分别申请并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项、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科研创新专项课题1项。

5经验与总结

课题申报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制度 科研管理制度探析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学校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科研工作者申报各类科研项目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申报的数量逐年提高,但项目的立项率却不尽人意。对于高校而言,申报项目的立项率,不仅可以体现出学校的整体研究实力,而且也反映了学校科研管理能力和水平。正因为如此,如何提高项目立项率是地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从管理、技术和制度以及加强高校科研项目各项管理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做出分析。

一、从管理角度提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1、科研管理者真诚的服务意识对于项目立项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项目申报质量高不高,与学校科研管理者的服务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学校科研管理者对教师申报项目要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要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科研管理工作是为科研工作服务,身为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以工作为中心,工作积极主动。事事以科研管理工作为先,处处为科研人员着想,不为名不为利的在工作岗位默默耕耘。

2、学校科研管理者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综合能力,科研管理者面向整个高校的各个学科领域,必须对所有的学科领域有较全面的、综合的了解,有整体的宏观认识,而且还要在自己专业领域内有所建树,这样才能对项目申报者的指导。如果没有比较深厚的科学研究的功底和能力很难实现对申报项目的指导,高校申报项目负责人,大多是某学科领域的学者、专家,科研管理者提出的修改意见如果缺乏科学性、学术性和实践性,很难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同。因此,科研管理者必须注重加强自身能力培养和素质的提高[1]。

3、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者的执行力。有些高校科研管理者在执行上标准降低,进度缓慢,成效甚微。以提升执行力为目标,一是要科学的分工,明确界定科研管理不同岗位的管理权限和职责,避免重复执行、多头执行、无人执行的情况。二根据个人实际能力和水平把合适的人安排在适合的岗位上,实行面向校内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轮岗交流等形式,使能者上、庸者下,人人有压力,促其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强化素质、勤奋工作,争做优秀的管理者和执行者。

二、从技术角度提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

科研管理信息化,科研管理信息化不仅是提高校科研管理效率和促进科研管理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提高科研信息交换的快捷性和便利性,还可以简化工作程序和减少工作量,提高科研管理效率。高校是人才分布密集、知识高度集中、学科交叉的科研基地,越来越依赖信息。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高校突破传统科研管理模式,突破时间和空间对科研管理的制约。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共享性,促进科研管理专业化和自动化发展,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广泛地运用于管理活动。转变传统的人工管理和定性的管理方式,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和定量的管理方式,真正实现日常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信息查询与、科技统计等的自动化、现代化,大大减少对信息进行人工查询和统计处理的时间。应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搜集与科研信息,提高科研信息的传播速度,从而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

三、完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1、完善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是科研管理者共同遵守的规则。完善科研管理部门管理制度,确立严格的制度保障,才能建立一个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才能形成规范的、有章可循的的管理方式,才能增加内部管理的公平性,才能明确基层科研管理者的责、权、利,而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执行力。在科研管理中,要真正实现制度管人,应抓好两个环节:一是要建立合理的管理规则。科研管理部门领导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管理规则,能让每个基层管理者按照规则自我管理。管理规则要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两者有机统一起来。二是要制定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标准。只有基层科研管理者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才谈得上真正抓工作落实,工作中才不会产生拖拉、推诿、扯皮等不良现象。

2、建立激励制度。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积极性激励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有效的激励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科研管理激励制度有四个方面的价值:一是能够吸引优秀的科研管理人才;二是开发科研人员的潜在能力;三是留住优秀的人才;四是造就良好的竞争环境,科学的激励制度包含了竞争精神,它能创造出良性的竞争环境。在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中,组织成 员就会受环境的压力,这种压力将转变为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因此,高校必须制定科学激励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是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效率最重要的因素。

四、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的各项管理

1、组织做好项目申报的指导,科研管理者要及时了解各类科研计划的申报动态,为项目负责人解读相关的政策、管理办法以及申报要求,分析研讨课题指南内涵,以协助申报人把握选题的方向和重点,引导项目负责人选择本校优势和特色领域重点突破,从申报项目的需求出发,为组建项目梯队做好参谋,认真的做好项目指导工作。

2、严格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科研人员合理使用科研项目经费[2]。

3、加强项目研究过程的监督管理,项目获批后,要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按时开题,并安排好专人负责联系工作,跟踪了解情况,经常提醒和督促项目负责人安排好项目研究进度。

4、定期或不定期采取与项目负责人或课题组成员座谈或召开项目汇报会等形式,调查、询问项目的进展情况。对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如人员调整、资金不足等,要帮助解决;而对不认真履行合同,敷衍了事者必须加以干预,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5、及时督促项目负责人如期结项,指导其填好结项表格,积极向主管部门申请成果鉴定和结项。对不能结项或要求延期结项的情况,项目负责人应说明原因,并报于主管部门。

6、横向项目由于委托方与项目负责人之间通常有明确的合同关系,学校科研部门容易疏忽,因此,对此类项目应重点抓目标管理,为学校收集成果。

7、后期管理阶段,科研管理部门组织撰写研究报告的重点应放在理论创新、学术创新、方法创新和突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上,观点要明确,数据要准确。

五、结语

总之,我国目前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还需进一步完善,从管理和技术上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从制度上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并不断加强高校科研项目各项管理,唯有这样,才能建立起高效、公正、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机制,进而提升高校科研的实力与竞争力,从而获取更多立项。

参考文献:

课题申报管理制度范文5

一、高校科学援救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管理不规范现象

科学研究管理工作的缺陷,导致了科学研究经费财务制度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很多学校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没有指定完善的科学研究经费管理制度,而有的学校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制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高效科研经费主要涉及到了项目的办公经费。其来源途径和渠道十分多元化和复杂化。不同的课题不同的种类在研究经费的获取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不同采用统一的、单独的管理模式,必须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将不同种类的科研经费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规范,最终达到合理使用的目的。

2.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不科学

首先,国家、中央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在制定科研项目的预算政策和设置预算管理要求是,由于预算的过程主要是有财务部门单独进行的,而财务部门的预算人员在开展预算管理过程中,主要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对科研的经费进行确定,对经费的使用单位和施工规定规范的相当细致,虽然这些预算管理对科研经费的施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学研究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各种不可预测性的突发状况,这些突发状况的出现,使得研究者不得不对研究内容和研究的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变更,从而造成了科学研究经费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与当初的预算内容存在个别出入;其次,很多研究人员认为,从国家申请到一项科研项目不是那么容易,为了尽可能多的拿到一些研究经费,在编订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过程中不会严格按照课题申请的财务要求制定课题预算经费,很可能会多开出预算经费。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科学研究经费在预算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很多经费不足或者浪费的现象,最终导致了科研经费预算丧失了其应用的作用。

二、加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经费管理的建议和意见

1.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对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

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规范性和科学性是现代科学研究治理的重要内容。学校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应该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和制度,根据科研项目使用经费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执行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学校在使用经费之前,应该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研究情况制定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管理措施,同时还应该密切加强科研经费的决算管理,指导课题的负责人按照相应的要求制定详细的预算编案,而科研部门的财务处应该制定详细的课题预算案编订标准,从制度上保证了大学校园承担科学研究项目的科研经费的规范和高效、科学使用的体系。从制度上实现了对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和规范化限制的目的。

2.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机制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保证高校科研经费规范和高效实用的基础。首先,国家、中央的各个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在制定快乐提项目预算政策和设置预算要求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项目、不同课题在使用经费的规律和特点,制定出的编著方案应该适合项目课题的规律和特点;另一方面,在课题申报过程中,要明确财务人员在教师申报课题、项目结题结算等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责任和义务。在开展财务预算过程中应该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角度出发,指导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合理、科学的编制项目预算和决算,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既保证了科学研究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同时经费的使用更加符合国家财务制度的要求。此外,财务人员从项目立项前就应该开始,全程参与到科学研究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从而在最大成度上保证经费使用的规范性。

课题申报管理制度范文6

(一)加强制度建设是我们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制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起着影响全局、带动各方的作用,只有建立起相应的科研管理制度,才能使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有章可循,才能促进地方高校科研质量提升。

(二)构建和完善科研制度是地方高校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面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大众对高等教育期望的不断提高,高等学校唯有不断的进行制度创新,构筑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真正破解地方高校科研发展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地方高校上层次、跨越式发展。同时,构建开放、灵活、创新的科研制度也是深化改革、探索建立现代科研组织模式的需要。

二、地方高校科研制度建设现状调查

我们课题组组织了对大连某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调查问卷活动,共提交有效反馈问卷229份,其中理工科教师149份,人文社科类教师80份。第一,在科研制度建设方面,调查显示对该校推出的“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教学科研奖励办法”等相关科研制度了解率只有48%,完全不了解的教师高达35%。这些与教师有切身利益关系的科研政策文件的了解率如此低一方面是科研管理部门的宣传、执行力度不够,但更主要的应该是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的不重视或是完全放弃,这说明该校的科研文化氛围还远没有形成。这也是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普遍现象,由于大多数地方高校起点比较低、建校时间短等客观原因,除了少部分科研突出的教师外,大部分教师主要精力多集中在教学方面,科研能力和科研自信心不够,这就考验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如何设计出更好的科研激励和科研培育机制覆盖普通教师,从而调动普通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这决定着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二,对于该校现在执行的“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教学科研奖励办法”等相关科研制度共提出修改意见58条,多涉及到不同学科的科研成果质量的认定、科研考核周期、奖励级别的差异认定等方面。由于地方高校缺乏一定数量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专家,科研成果认定的代表作制度、同行评议制度等实施的条件并不成熟,而以是否检索、发表刊物级别、发表数量等办法来认定科研成果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又有很大的弊端,这也是摆在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人事管理部门的一大难题。第三,在对该校还需要加强的科研制度建设上,多数教师还提出了对科研经费管理、校内专项课题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培育计划以及限项课题的校内评审机制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第四,在科研环境的建设上,对学校学术氛围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满意率只有16%,觉得一般的有56%,在不满意中,提出的建议主要有:

1.学校学术讲座少,对外应大力引进,对内教授、博士的学术讲座应形成常规制度。

2.学校缺乏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核心力不够,缺乏凝聚力。

3.教学工作量过大,科研和教学难以兼顾。4.优化硕士生导师选拔机制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政策激励机制等。第五,在制约教师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中,认为缺少科研经费的占30%,科研设备及条件不足的占29%,教学任务重,没精力做科研的占24%,没有适合的科研团队可加入的占14%。对人文社科类的教师而言,科研经费仍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国家级课题资助力度大但申请难度大,省里项目资助力度小而且很多还是无经费项目。同时地方高校在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上投入力度肯定比不上研究型大学,一些学科的教师查阅资料比较有困难。以上调研结果表明科研制度的建设既要接地气还要与时俱进,科研政策制定上还有很多空白,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科研制度的建设任务任重道远。

三、关于加强地方高校科研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出积极向上的科研文化,文化滋养出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一所高校科研软实力的真实体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谈及自己的科学之路时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国家社科基金从2012年开始修订了申报办法,将原有不鼓励自选课题申报的要求,修改为各学科均鼓励依据个人研究兴趣和学术积累申报自选课题。因此培养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兴趣,规范科学研究方法,使之成为自发的科研习惯,是科研制度建设的最终目标。

(二)地方高校科研制度建设的定位应准确。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尤其地方高校都在迫切追求上层次、谋转型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学院升格为大学,本科院校多上硕士点甚至博士点,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这些都离不开科研成果的支撑,所以以科研工作量量化考核为主的一系列科研考核、奖励制度在地方高校普遍采用起来。在促进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发展的同时,弊端也不容忽视。由于地方高校多以教学型为主,所以长期以来教师的首要工作是教书育人,而向研究型转型对教师提出新的科研要求,很多教师感觉无所适从。单纯的制定科研政策强迫教师出成果既有违科研规律也不利于教师个人成长。在制度设定上要充分认清学校、学科的不同发展层次,制定出让教师够得上、摸得着的科研激励和评价政策,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三)制度建设还应尊重实事求是的原则,并加强科研制度创新。科学研究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方向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制度建设再严谨、规章政策再细致也不可能涵盖科研工作中的所有情况。例如为了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一般高校纵向课题严禁报销汽油费、旅游景区门票等,但对于有些需要开展野外考察、乡村调研和旅游规划等的项目,能说明正确理由且发票合乎实际消费的,应该予以报销,否则就会出现科研人员很多合理的消费不能报反而去购买假发票或让学生收集发票的现象。同时也反映出制度建设也应与时俱进,不断修改完善。同时还应加强科研制度创新,如对于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地方高校有些学科或研究方向教师较少,如单独为其购买大量资料也不现实,是否可以与同城的其它高校或其它类型的图书馆进行信息共享、跨馆借阅,对于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技术问题应容易解决,考量的则是管理部门管理创新能力的高低。

(四)高校应研究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学术委员会在学术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学术评价制度有很强的导向性,目前很多地方高校也都相继出台了本校的“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和“科研奖励办法”等,科研量化以成为一种主要的管理状态。这种制度下很容易造成重外表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使教师不能潜心研究。学术研究需要有积累、学习、思考的时间,需要有形成课题思路、新观点的过程,所以科研成果量化的管理制度并不符合学术研究的规律和特点,很难培育出精品之作。但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量化管理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笔者认为对学术评价制度的设计,应该有所区分,如对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做为一种惩罚型制度设计,其设定标准宜低不宜高,宜宽不宜严,目的是督促那些毫无进取的教师开展必要的学术思考,而对于职称评审、科研奖励等激励型制度设计,目的是选拔优秀教师、鼓励教师多出精品,则应从严从高,并完善同行评议,避免科研投机。同时近年来,学术造假的新闻不绝于耳,社会反响强烈,学术评价制度的设计还应避免资源配置的功利化倾向。根据2014年3月11日,教育部正式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规定,学术委员会是高校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与学术有关的职权,在学术问题上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而由于我国高校“官本位”的体制,很多学术问题是由学术委员会讨论,而最终决定权却在行政主管领导,或行政主管领导就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这影响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因此科研制度建设更应着眼于科研制度的执行力。

(五)新形势下科研制度建设应与时俱进。近年来,由于各级项目申报数量增长过快,而申报质量并未同步提升,同时项目评审消耗了大量社会人力、物力,所以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都开始对申请数量进行了限制。国家社科基金是从2011年起直接限制各省、各单位的申报数量,但根据国家社科基金年度报告2013版调查显示,2013年度的通讯初评高分课题数量和占比却有所下降(80分以上的高分课题占比由2012年度的7%下滑到2013年度的3.7%),60分以下的低分课题占比反而从2012年度的10%上升到了12.4%[3]。这表明申报质量并没有随着申报数量的控制而提高,所以对于限项的制度设计,笔者认为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文化部的文化规划项目从2014年起对申报教师的申报条件大幅提高,要求必须有三篇以上核心文章发表,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限项是从2015年度开始施行,要求对2013、2014连续两年申报而未获批的教师暂停申报1年。虽然效果尚不得而知,但这些制度设计还是要比国家社科基金简单的限制数量要好的多。首先,不打击教师申报课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将限项矛盾的主动权交给教师自己把握。其次,暂停申报1年给了教师认真反思自己申报课题中所存在问题的时间,同时也减轻了审批部门的压力。

(六)科研制度建设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网络化、信息化等技术的应用大大减轻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也为新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很多项目、奖项的申报和管理都采用了信息管理平台,如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从项目申报、评审到项目中检及结项都采用了网络管理平台,每一步骤的实施都有条不紊,查询、提醒、归档等管理功能全面,给申报教师和科研管理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对完善科研制度建设、强化科研制度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也为科研制度以人为本、为人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