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本质管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的本质管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的本质管理学

管理的本质管理学范文1

上述学校管理举措之所以引起争议,关键在于人们对教育管理的终极目的的认识产生了差异。在学校管理中,“教育”与“管理”二者之间孰轻孰重?学校管理是姓“教”,还是姓“管”?它们何者是手段,何者是目的?这原本是一个十分简单明白的问题,如今在相当多的学校管理者的意识中却变得异常模糊。在他们的心目中,在他们对于学校事务管理的思考过程中,在对于学校管理设计的各种举措中,被列入优先考虑的是管理的有效性。他们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以及效率化,作为学校管理工作追求的终极目标。恰是学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管理中心和事务主义取向,导致学校管理者常常是在“动机良善”“便于管理”的大旗下,出台一些涉及侵犯学生人身自由和基本权益、违反公平正义原则等“去教育”甚至“反教育”的举措。

要求以“教育本性”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价值取向,意味着学校一切管理举措的出台,都要本着教育目的,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通常所说的“管理育人”,其命题的本质便是承认管理只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和途径,育人才是目的所在。而管理之所以能够发挥育人的作用,乃是因为教育管理者秉承的管理理念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取向是完全一致的。而控制性管理理念是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相抵触的。在这种管理理念下的学校,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自由民主思想的学生,也不可能发挥现代社会所认可的育人职能。设立潜伏型心理信息员的举措,之所以说它是“反教育”的,不是因为这种举措没有效果,也不是说它对教师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没有意义,而是指这种行为本身违背了教育本性。对于潜伏者而言,极易造成他们两面人格的形成。而对于被观察者而言,则是互不信任感的流行。如此一来,如何能使我们的学校培养出具有善良、诚实、公平精神的学生?这样一种所谓解决了某些学生心理问题的举措,又如何去应对由此出现的更多学生的更多的心理问题?

倡导以“教育本性”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价值取向,要求学校管理的过程和方法,不能简单地移植企业管理的模式和方法,而要根据学校管理工作的性质,依照学校管理对象的特点,符合现代教育的精神。毫无疑问,我们基层学校的绝大多数管理者所思所想所为都是为了使管理工作井井有条,都是为学生的前途着想、为学生的发展考虑。然而,动机的良善不能替代过程的公平正义,不代表可以不择手段地去管理学校。更何况管理者所理解的“好动机”“好前途”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教育性”背道而驰的现象并不在少数。当下“教育性”在诸多学校管理中的流失,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对于“教育”涵义认识的模糊。早在70多年前,潘光旦先生曾发表题为《宣传不是教育》的文章,今天读来对于我们理解教育本性依然有着启示:教育假定人有内在的智慧,有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力量。教育不是预备替人解决问题,而是要使每个人因为有了它的帮助,能利用自己的智慧来想法应付和解决问题。教育也承认绝大多数人的智慧与其他心理的能力虽有根本相同的地方,也有个别互异的地方。为此,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合理的施教方式是启发而不是灌输。遇到个别的所在,还需个别的启发。由此可见,理想的学校管理应是管理而不是管制,是启发自觉而不是灌输被动,是促进发展而不是包办代替。

管理的本质管理学范文2

[关健词]学校工作 制度管理 人本管理

提及学生管理,大家谈得较多的是如何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这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学校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教职工的管理来实现的。笔者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要管理好学校的工作,单靠制度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教师,以情感人。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结合起来,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实现由制度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变,这样才能使一定的管理行为收到预期的效果。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管理工作人员要以高尚的人格来影响带动教师

人格是一个人性格特征的核心成分。高尚的人格,使人产生敬佩感,能吸引人,促使人模仿,给学校管理工作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因此,校长必须具有令人信服的思想品德修养。我在作好自己管理工作的时候,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要求所有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禁止教师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教师树立榜样。即使看见地上一片纸屑,我也当着师生的面捡起,以此来带动影响全校师生。坚持公正无私,不带偏见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在分配工作、考核评优、晋级升职等教师关注的敏感问题上,一视同仁,不搞厚此薄彼。我事先制定并提出标准或准则,交由行政班子或全体教师讨论统一后再实施,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位教师的责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使整个教师群体有一种大家都是“自己人”的感觉。

二、管理工作者要善于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工作环境

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办好学校,教师是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的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他们最不喜欢领导盛气凌人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管理,也不喜欢领导不负责任,让教师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的管理。他们希望和欢迎领导能以民主的作风,为学校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大家心情舒畅,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作为校长,要因势利导,尊重教师的民利和愿望,自觉接受教师的批评和监督。我们管理工作人员一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凡重大问题,都经班子成员充分酝酿协商,发挥每个班子成员的聪明才智,集体讨论决策。决策之后,分头实施,各负其责。在学校管理上,坚持教代会制度,认真听取教代会代表对办学的建议和意见,让代表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工作之中,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凡是应公开的内容都向教师公开。特别是学校预算外经费的收支情况,定期向教代会报告,使代表们心里明明白白。在教改实验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在平时的工作中,坚持倾听不同的意见,甚至是反对的意见,念人之功,容人之过,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给教师穿“小鞋”,让教师工作有安全感,进而努力工作。正因为学校民主氛围比较浓厚,所以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创建省示范小学,开展“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接受市教育督导评估活动中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管理工作者要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的价值取向。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教师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发生了多元变化,知人善任就显得尤其重要。知人善任,重在“知人”,难也在“知人”。“知人”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了解、双向交流的过程。校长要知教师,教师也要知校长。知人要知心。校长要放下架子,对教师主动关心,坦诚交心,教师才能对校长付出真心,对学校树立信心。校长通过谈心、交心,达到知人、知心,从而把广大教师凝聚在校长(领导群体)的周围。“知人”的目的是“善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校长应根据教师的学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水平,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人尽其才,整体高效,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我校在教师调配时,首先征求教师的个人意见,尽可能把教师的个人意愿同工作需要统一起来,使教师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有位教师,对植物栽培颇有兴趣,学校就安排他担任《自然》专职教师,他十分愉快地接受,在搞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兼管学校的树木花卉的栽培管理,受到师生的好评,被市科协授予“科技辅导员”的称号。

四、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尊重、理解、激励教师

教师从事的劳动,是需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劳动。因此,最有效最灵验的管理方法就是领导对教师劳动的理解和对教师人格的尊重,是领导对教师的感情投入和思想沟通,是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同事之谊,手足之情。教师作为特殊的脑力劳动者,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对尊重的需要,高于对物质的需要;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高于对金钱的追求。他们最大的愿望是精神上的鼓励,事业上的成功;最大的苦恼是精神上的创伤,能力上的受压抑。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我在工作实践中,努力构建教师激励机制,尽量满足教师的不同层次需求,以此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一是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想方设法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让教师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校有位外地青年教师寄宿在亲戚家,学校调整挤出一间宿舍妥善安排,安居使他坚定了事业心;二是关心教师的精神生活,与教师建立起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互相支持和帮助。当教师遇到烦恼时,当教师生病住院时,当教师家有婚丧喜庆时,我都上门关心,慰问或祝贺;三是为教师创造一个施展才华,实现自我的良好条件。培养他们成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别优秀者,吸收入党,提拔到领导岗位,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近年来,我校有三位教师被评为三明市学科带头人,有二位教师被评为三明市优秀青年教师,有三位教师获得省市学科教学竞赛一等奖,有四位教师被选拔到学校中层领导岗位上来。事实告诉我们,校长的管理效能源于积极的情感。校长与教师的关系越融洽,校长的威信就越高,影响力也就越大。

管理的本质管理学范文3

一、人本意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理念

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是落实和完善人本管理的具体抓手,学校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内在教育需求,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增强师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人。

教育是一种服务,学校要为社会、家庭提供尽可能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学生成才、家庭成功、教师成长、学校成名”的目标。因而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近期规划、远期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体现人本意识。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教学管理实现“教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实现“平等、尊重、合作、发展”的教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就是更加注重人性,要把教职工看作主体,更多地关注人的独立性、人的个性发展、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的情感需要,这种管理有助于挖掘每个人的内在潜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以人为本,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尽最大努力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教学、教研、管理上来。要将关于教育的社会要求转变为个体的自我要求,使校园处处充满人文智慧和人文关怀;要用信任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用欣赏的眼光衡量每一位教师,让每位教师都能受到尊重和激励,这是实现教学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二、人本意识是教师有尊严地劳动的体现

教师是学校的建设者和教学工作的生力军,要在教师队伍管理、建设上彰显人本情怀,营造民主、公平、均衡发展的和谐氛围,让每一件事都体现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理念,让每一件事都能温暖人心、凝聚人心,把学校建设成教职工的精神家园。校长首先要有服务意识,为教师的发展服好务,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服好务,使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对教职工要一视同仁,工作中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使复杂问题公开化、简单化。作为领导者要牢固树立和强化“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意识,真心爱护、关怀每位教师。具体要做到六个关心:一是关心教职工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和聘任;二是关心教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三是关心教职工的住房;四是关心教师的婚姻大事;五是关心教职工的子女上学和就业;六是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人工作顺心、学习用心、生活安心、处处舒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潜在能力,使他们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学校中,教师只是分工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人的管理氛围,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互相发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使教师怀着快乐的心情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每一位教师的成就需要,不以同一目标培养教师,不以同一目标评价教师,使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工作层面上都尝到成功的甜头;要善于搭台子、铺路子,使每位教师都有尝试成功的机会、显露身手的空间,体现“个体劳动,集体成果”的教育效果,因为教师的成果是从学生的成功中体现出来的。新时期教师素质的要求、学生素质的评价、学校德育社会化、青年教师的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提高办学质量的关系、学校网络化管理等,都将成为我们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这些都是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必不可少的。

管理的本质管理学范文4

以人为本是指在管理中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高职管理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目前,高职在实施这一教学理念时,并未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职人才培养存在明显的目标缺失。因此,高职教育管理的推进和改革具有必要性。

1高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树立的必要性

11为高职教学管理提供思想保障

以人为本管理具有先进性,其主体思想强调人的思想意志。对教学管理来说,就是关注学生这一主体。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从这一点上,以人为本思想的实现具有必然性。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高职院校已经将以人为本思想应用于其教学管理,帮助其解决复杂的、特殊的问题。

12有助于了解教育的本质

教学管理的目的是促进教学,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以人为本的思想则是其管理效率提高的关键教育的本质是确保教学效率,而以人为本思想这一新的管理模式强调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创造财富。高职教学新课程的改革过程明显受到了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人在这一指导下,新课改的方向开始发生改变,其主要表现为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13以人为本管理符合高职教育改革的需求

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对我国高职教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传统的教学管理忽视学生这一主体,而以人为本思想则强调管理层次化这一理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管理职责和管理权利,使高职教育得以突破和发展。管理者不再只是少数人,这样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既提高教学效率,又降低高职教师的压力。在教学教育过程中,要想有新的突破、新的发展,动力源泉是关键。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则刚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使得高职教育教学管理顺理成章。总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符合现代管理的需求。其在教学管理中的表现如下。

2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职教学管理策略

21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管理制度创新

教学管理是教学的辅助,其目标在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管理中,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柔性管理与以人为本管理相结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使得教师获得更多的管理空间,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在管理中,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注重对学生的多元化考核,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管理内容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管理,选择性地实行课堂开放,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交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使学生能够了解教师的感受。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需求,高职院校可以允许学生转换专业,对于一定专业倾向并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将其转入其他专业,使得管理和教学更加人性化。以校园或者专业为单位建立完整的教务管理系统,规划选修课管理。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中的媒体资源,促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使管理获得学生的认可。

22建立全新的管理机制

管理下发、执行是传统高职教学管理的主要特征,随着教育改革,这种过于程式化的管理方式与高职人才目标不相符。忽视了管理对象甚至是社会团体作用的发挥,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要培养多元化的人才,高职应认识到其传统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了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趋势,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高职教务管理的服务作用。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科研,都应吸收多元化的意见,其中也包括优秀学生的意见,鼓励教师和学生认清形势并树立服务意识。将服务学生、服务教育管理作为其宗旨。使高职管理从传统的管理中脱离出来,实现“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发挥个体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推进高职教学和管理。

23以“以人为本理念”完成教育活动设置

教学管理服务于教学,教学活动是高职的主要任务。因此,教学管理还要从学生出发,确保其学习欲望的激发,并致力于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目前,高职院校在教育活动的设置上缺乏针对性,教学设施陈旧,并且在教学评价中存在明显的问题。以人为本的理念则强调为学生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知识吸收和转化的中介,其任务在于为学生提供知识和学习方法,而发挥其导向作用则需要激发其内在的潜力,满足其工作和生活需求,甚至是培训需求,这就使得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教学活动的需求。基于此,高职要从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条件的改善等角度出发,合理控制教学节奏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消化能力,对课程的兴趣等,始终坚持以全面培养为主题。

24坚持以人为本,完善高职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关系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高。为此,高职院校应对其传统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教育评价的核心。即在教学中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具体上应从两个方面出发。其一:时刻关注人这一管理主体。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所有方法、情感表达等。同时,将单项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利用适当的评价制度来提高学生的信心,引导学生不断的革新自我。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为主体还能够帮助其将自身视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提高评价本身的实际性意义。其二:坚持主体取向。主体评价是指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自己可以了解,因此发挥其自我评价能够提高评价的实用性。作为学习主体来说,应获得教师的支持,使其能真正参加到教学评价和教学监督中。评价过程则应实现民主性、协商性和全面性等特征,尊重多元化的发展,及时发展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其提高自身能力,这也是其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25以“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师资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将参与企业的管理岗、操作岗等工作,为此在学生时代,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其职业化能力。其中,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教学最易忽视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教学中,师资队伍不强,他们过分强调基础知识教学,而对于实践则被忽略。为此,高职院校应致力于提高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教师的自我修养与其管理能力相比,更容易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以人为本”理念还强调终身性,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重视教师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对教师的精神给予支持,优化校园环境,降低教师的管理压力。实施必要的奖励制度,激发教师的管理积极性,这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思想之一。总之,高职院校应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传递,用于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其对工作的认可度,提高工作效率。

管理的本质管理学范文5

[关键词]高校人本化管理 教学质量 关系

[作者简介]江静(1971- ),女,安徽寿县人,江苏科技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镇江 23200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39-02

高等院校如何转变管理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最适合高等院校管理的重要理念,更是高等院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高等院校管理人员必须大力加强对高等院校人本化管理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努力发掘人本化管理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不断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一、高等院校人本管理的本质含义

高等院校人本管理就是以全体师生为本,将全体师生的发展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将全体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高等院校制定管理制度、管理内容以及管理方法的出发点与归宿,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最终实现高等院校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高等院校管理工作不但涉及面广,而且非常复杂,主要包括高等院校专业方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培养模式的明确以及高等院校各项教育改革等内容。加强高等院校人本管理,可以促进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高等院校学术研究的正常进行。

二、高校人本化管理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服务

1.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努力认清自己的角色。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只有全面实践服务本位思想,才能真正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在服务本位的前提下,高等院校管理人员通过角色转变,从传统的管理人员转变为服务人员,自觉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尊重和维护全体师生的利益。从本质来讲,高等院校管理既具有管理的职能,又具有服务的职能,因此,管理人员既是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又是高等院校的服务人员;既参与高等院校的管理,又参与高等院校的服务,主要工作就是为高等院校的发展服务,为全体师生服务。

2.通过多种方法实践服务本位思想。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通过调查、倾听等各种方法,全面了解全体师生的心理诉求,了解存在于全体师生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不断创造条件来满足全体师生的心理诉求,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高校活动的动态管理。同时,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还要努力转变管理方式,将人本管理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将对全体师生的理解与尊重放在首位,通过各种方式关爱师生,从而使整个高校管理充满人文关怀。在管理的过程中,高校管理人员还要不断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解决存在于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在高等院校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还要尽量将管理过程去行政化,切实简化各种程序,真正提高办事效率。

3.严格组织纪律与完善管理制度。在实施人本化管理的过程中,高校管理人员还要充分认识到人本管理应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与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与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创建一个公平公正、赏罚分明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高等院校可以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完成对教学计划、过程、质量、考试等多项内容的规范化管理,从而使教学管理有章可循。实施人本化管理还是一个激励管理的过程。高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优秀教师、优秀论文、优秀教学成果等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活动从精神、物质上激发教职员工参与教育教学与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教育基金、奖学金等形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科技竞赛以及各种创新实验活动。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努力实践人本化管理,才能真正提高高校的服务水平与管理效率,创建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三、高校人本化管理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

1.建立教师教学科学评价制度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想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管理人员除了要关心教师的日常生活外,还要健全保障制度,认可教师的劳动成果。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教师,除关心基本的生活条件外,更多关心自己的劳动和付出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而这种认可正是教师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为此,高等院校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通过评价制度对教师的劳动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调动教师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2.大力加强教师教学科学评价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必须在人本化管理的基础上关注教师的个性发展,为高校教师创造学习、进修、科研等条件,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专业素质以及教育教学能力。同时,高校还要认真关注教师的创新教育活动,关注教师能否通过创新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教师教学科学评价制度,还要尊重教师参与教学的权利,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实践进行创新。在教学评价制度制定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除了关注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外,还要关注教师能否真正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启发,能否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评价制度既要促进教师完成正常的教学活动,又要保证教师创新教育活动的实施。在评价方法上,可以采取专家评审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专家评审也不宜使用固定的形式,而要努力发现教师在教学方面的长处与潜力,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在学生的评价方面,高校管理人员可以引导学生从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优质教师资源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大力加强人本化管理,培养丰富的优质教师资源,才能为高校教育教学注入活水,搞好创新教育教学活动。

四、高校人本化管理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

1.建立学生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在人本化管理之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可以不断完善大学生的人格,真正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能力,体现高校对大学生的关爱。当代的大学生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的一代,和前几代人相比,他们有着更强的参与意识,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也有强烈的选择、决策与控制的愿望。为此,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生管理,通过自我管理,将提高教学质量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样不仅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成长,也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2.大力加强专业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必须大力加强专业质量管理。高校和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充分征求大学生的意见,在体现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切实拓宽专业口径,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逐渐建立适合大学生发展的专业教育。在教学计划中,高校和教师还要认真安排大学生的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大力加强课程质量管理。建设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还要大力加强课程质量管理。在进行课程方案设计时,高校和教师要听取大学生关于课程方案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在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整体部署,并按照课程方案设计稳步进行。为保证课程方案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课程方案既要满足课程安排的内部逻辑,又要在分析形势发展的前提下更新课程内容,分析课程是否能够满足专业连续发展的需要,从而不断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此外,课程方案的设计还要在科学性的前提下考虑可行性,在完成核心课程学习的前提条件下适当安排一些选修课,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广阔空间。

4.大力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建设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还要大力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课堂是我国大学教学的主阵地,要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必须努力提高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为此,必须建立大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这种课堂评价体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平等关系,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搜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看法和建议,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反馈和改进。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高等院校要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在充分分析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实行人本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段宝岩.大学之道 以人为本[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管理的本质管理学范文6

一、校本教研与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学校的灵魂,决定着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关系到办学的质量与水平。教育科研是教育思想的重心,而校本教研则是教育科研的校本化。实际上,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就是教师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专题,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研究,明确方向,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起因、演变的过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从理论上总结内在的发展规律,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

教研,作为一名教师,是再熟悉不过了。但长期以来,这种教研只是一种常规教研,或者说是一种“传统教研”。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都是研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这二者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1、常规教研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校本教研重视教学规律性研究。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教材教法的探讨,但更重要的是教学规律的探索,比如教师对一个概念或一个定理如何阐释、学生对一个概念或一个定理如何练习。常规教研解决的是单个问题,校本教研解决的是一类问题。比如:教师布置作业,传统教研是针对个别教师的个别章节进行研究的,目的是规范这个教师布置作业的行为;而校本教研是研究一类教师,甚至是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校的教师布置的作业问题,从中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教师布置作业的客观规律。

2、常规教研着眼于一时一事,而校本教研有明确的计划、目的和任务。传统的教研,一般是简单的教材教法研究、简单的作业布置研究、简单的教案设计研究,或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开展简单的说课、评课等。当然,这些问题也很重要,不可忽视。但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不同,具有鲜明的计划性和过程性。校本教研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专题,制订研究计划,因而具有鲜明的计划性。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是一个调查过程,一个分析过程,一个提高认识过程,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具有动态性。

3、常规教研一般只有教师的参与,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但学生和家长也是重要的参与群体。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学的最终结果是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的互动性和师生的协作性日渐突出,简单的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比如,在网络教学中,没有教师的指导不行,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行,没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网络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和组织者,但活动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学生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参评者和发言人,要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不研究学生这一主体角色,不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协作,是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在网络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师生的互动?”这样的问题,常规教研是难以完成的。

三、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

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如:都必须进行选题,对确定的专题进行研究,调查研究后进行分析总结;都要求题目具有操作性,便于调查研究或实验;大多采用问卷、访谈、现场观察记录等调查方法;都必须对数据或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但是,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有着本质的不同:

1、目的不同。校本教研的目的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精神和能力。

2、内容不同。校本教研的研究内容局限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范畴;而研究性学习面更宽,不管是课堂内外,只要是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相关的问题,一般地说,都可以圈定为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和范围。

3、主体不同。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而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校本教研中,学生作为参与者的身份,支持和协助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一个指导者、协助者和组织者。

4、过程不同。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比较,过程没有那么复杂,周期没有那么长。校本教研无需开题、结题,不一定要公开展示成果,但在一定条件下,教师可互相交流、借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