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案例

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案例范文1

一、城市规划新技术与方法的内涵

城市规划新技术与方法涉及内容较为广泛,是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当前国际上所典型应用的城市规划新技术与方法可归结为3S技术、城市模型及空间句法等几类,主要以辅助城市规划决策与分析为特征,又各具特色。

“3S”即“GIS”、“RS”、“GPS”的简称。其中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主要功能是数据输入与管理、数据查询与空间分析、成果表达与输出等,为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分析、评价和预测服务。RS(remote sensing),遥感技术是通过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的技术,通过对遥感图像的处理,可获得反映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绿化、环境等分布状况的可靠信息。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则提供实时而准确的定位信息,对于城市空间数据的确定有特殊意义。“3S”技术组成最为完整的信息源、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处理、空间分析技术,与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相互融合,为城市的数据更新提供快速的更新方法与手段,为数字城市规划和城市的定量规划技术提供数据基础与分析平台,为政府对城市的管理和规划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系统。

城市规划与管理过程包含从结构化到非结构化的系列问题,涉及从定性到定量的技术方法。“3S”技术的发展为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的改善、信息表达手段的提升提供了支持平台,基于此技术基础,出现了如空间句法、城市发展模型等各类城市规划设计与决策分析的新方法。其中,城市模型是对用于检验与探测城市如何发展运行的一系列现实世界目标与现象的提炼与简化,是城市空间现象与过程的数学表达与描述,它舍弃一些细枝末节,抽象地表述了空间现象过程。经典的城市模型如城市扩展模型、城市仿真模型、城市多主体模型、城市CA模型等,在当今国际城市规划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

空间句法(space syntax)是一套基于图论与GIS的城市与建筑空间形态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它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之间关系。自它在城市研究中产生以来,就为许多研究与应用领域所关注,大量实例成功证明了句法理论对城市和建筑空间理解与模拟的正确与重要性。空间句法使规划中城市形态模式分析在城市理论中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角色,是对传统城市空间规划方法的极大突破。

二、城市规划新技术与方法与城市规划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3S”技术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广泛应用,城市规划新技术与方法在城市规划实践中也得到了加强。结合GIS、RS技术及城市模型等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前期分析、辅助决策、成果制作等方面的运用,使从业人员的计算机能力和数据分析、整合、处理等各方面的能力明显得到加强;逐步培养了从业人员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具体构思的习惯─根据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应用的需要,尽量结合各类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从传统定性的规划分析转向定量、科学的规划分析,选择相对优化的设计方案以及确定相对理性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在此过程中,从业人员逐渐从非同传统的视角来理解、分析、评价、诊断、预测、规划与设计城市,整体认识城市、分析城市、处理城市问题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三、城市规划新技术与方法的改革探讨

我国传统的以适应物质规划需要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中缺乏城市规划新技术与方法相关课程教育信息,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目前,虽然国内设置有城市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都普遍意识到GIS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中的重要性,并相继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但对其他规划新技术与方法的有所忽略,需在改革实践中增加“遥感应用技术基础”、“数字城市”、“城市模型基础”、“空间句法基础”等相关课程,专门培养从业人员对城市数据处理、规划分析、规划决策和数字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技能。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数字城市、城市模型、空间句法等课程是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需要有较深厚的计算机理论基础,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的知识是多元化的,包括哲学、地理学、社会科学以及环境科学、公共管理等广阔的课程体系。在当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城市规划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基于从业人员原有专业基础与特点,结合课程与专题讲座的形式,给从业人员开展一系列城市规划新技术与方法内容的讲授,讲解过程中具体案例分析与原理及方法紧密结合,内容广泛而分层级逐步深入,案例典型而详悉生动,极大地激发了从业人员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反响较好。

城市规划发展至今日,已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领域,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仍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未来城市规划学科的突破将是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的突破,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的竞争将是新技术与方法在城市规划领域中运用的竞争。我国城市规划在新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和推广方面尚属起步,对于全国范围内的城市规划专业而言,在城市规划中探索新的方法和模式,将新技术与方法运用到实践和科研项目中,通过加强新技术与方法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的应用这一交叉型研究,构建一种更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并积极与市场接轨培养复合型人才、积累经验和方法,使我国城市规划教育模式面向国际化,是城市规划学科发展顺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

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案例范文2

关键词:引导式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28-02

《城市规划设计(一)》是青海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共64学时,属于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学生应掌握城市设计相关内容和城市各种活动中心的概念和规划原则与规划布局,能够在限定条件下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进行合理的城市各种活动中心的规划和设计,并能遵循有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相关法规,进行城市中心区和城市新区的开发和规划设计。

一、改革的背景

当前的教学方法侧重于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实训的方法。教师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讲授,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介绍规划设计优秀案例,使学生理解基本理论和案例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课程实训项目采用阶段性设计,选题为城市建设中的实际项目,采用真题真做的形式,分别从基地考察,项目策划、规划概念构思,结构规划,建筑布局、环境设计、运用适宜的媒质进行表现和汇报八个阶段进行。通过实训项目使学生全面掌握公共活动中心区规划设计的原理方法(还包括城市新区规划设计等)。虽然当前的教学模式能很好进行实训项目,但是主要是从理论层面上进行学习,在城市规划的非物质层面,主要指社会问题、地方特色等方面为导向的分析较少,通过课堂教学与考试综合改革把学生带到校外公共活动空间,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亲身的体会来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既使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也激发了他们对城市规划中遇到的一些社会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思考,对培养他们良好的专业素养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改革的实施

此次教学改革以青海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规划设计(一)》课程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问题,初步提出解决方案,分组讨论总结,并通过文献的查阅与老师和专家的交流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真正培养并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程内容中的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空间要素和城市商业中心的部分教学内容作为现场实地教学内容(将学生带到校外西宁市的典型城市空间和商业中心现场教学)并增加了案例讨论课时,其他章节仍按照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通过本次课程改革,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采取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模式,由学生的现场调研,教师的现场讲授和学生现场体验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城市中的一些非物质层面的教学内容和知识,通过参加学生的讨论课可以从学生那里收集意见,在c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思考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现场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街道空间、道路空间、广场空间中的设计要素组成和区别,体验在不同空间中人的活动内容的不同,从而在设计时才有的放矢。在商业中心的现场体验中要重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体验不同年龄、职业的人群的活动特征,为创造丰富多彩和繁荣的商业中心做最基本的准备。现场教学结束学生交一份商业中心的设计方案(包括几份调研报告和成果图)作为阶段性成绩计入总成绩,除此不布置平时作业以保证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商业中心的大作业。

通过课内外的练习、课堂讨论教学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在这两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组合成小组,以小组形式来学习、调研、讨论、提交成果,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班级QQ群学习一些网上优秀案例,并且组织小组定期汇报成果,以此形式及时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

三、改革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教改后的教学效果比之前有很明显的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学生感觉专业课的学习和生活居然有如此多的联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但是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经过教改发现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在体验时不太容易理解教师的引导。例如空间的围合感、领域感的强弱是通过空间与周围围合物(实体的建筑体量或者虚体的树木高低)的比例形成的,而学生对于围合感、领域感、宏伟感等空间的感受反应不是很敏锐,并且让学生在现场用速写本记录所见所感受时,使得同学无从下手。原因可能是学生的入学条件太低,基础知识较差,很多学生没有绘画基础和理科学生选学本专业,因此缺乏最基本的艺术素质和社会人文知识。在今后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推荐学生多看一些课外书,强大的知识摄入量可以增加视野,开拓学习欲望,另看完参考教材也写写读书笔记,以此希望改变基础薄弱的问题。

学生仍缺少自己的主观创造性。经过现场教学和小组调研后需要学生完成调研报告,教师要求每位同学写出来自己的感受(包括空间体验、环境设施设置、交通组织等方面),但是作业和小组讨论的结果都发现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没有感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根本就不会表达或者不会深思去体验,仍然停留在等教师灌输知识的学习模式中。而且在刚开始的讨论课中更突出,大部分同学讲只会讲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学很少,课堂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在今后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多增加一些让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环节,增加一些讨论课或者课程设计的答辩都能提高学生的主观创造性。

太固定和严格的上课时间也给教改带来一些阻碍。从学校到现场教学的市区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学生每天都安排了课程,这给教改课程的内容衔接带来了困难,需要自己调整学生的上课时间和教学内容,这样有时候课程内容衔接就不太好,希望教学管理者可以让教改项目课程教师适当走“绿色通道”,减少一些麻烦。

在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传统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不光要培养学生掌握规划和设计技术,更要注重其建立专业理论体系,提高对新问题的探究能力,为学生今后工作领域的拓展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也希望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找到一种适合青海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体系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宋义林.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42-144.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陈锦富,余柏椿,黄亚平,任绍斌,陈征帆,岳登峰.城市规划专业研究性教学体系建构[J].城市规划,2009,(06),18-23.

[4]姜云,张洪波,王宝君,庞博,冯志柏.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03):13-16.

Heuristic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tudy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Qinghai University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1) Course as an Example

ZHAO Fa-lan

(Qinghai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Xining,Qinghai 810016,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Qinghai University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1)course of educational reform,tak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city public activity center as an example,we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and inquiry independently,find the problem and propose solution through field research.

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案例范文3

张林波首先做了“中国城市化面临的环境挑战与生态城市建设”的主题发言。张林波从中国城市化特点与趋势、中国城市化的环境挑战和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三个方面讲解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中生态城市发展的状况。他提到,至2008年,全国已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生态省建设,500多个市(县)开展了生态市(县)建设。而国家也不断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3年时间共实施环保治污工程316项,投资总额逾240亿,促进了节能减排,使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即便如此,压缩式的快速发展使中国要面对发达国家不曾经历过的复合型生态环境难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提出 :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

尽管我国城市化发展面临很大挑战,张林波对我国城市化取得的成就依然欣慰,他认为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使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相适应,优化完善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通过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和资源保障的基础设施,搭建生态城市建设的运行平台与载体,从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生态城市发展范式,对于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中国具有重要作用,使得我国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能够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改善。

谭纵波着重从城市规划方面谈论城市发展如何面对生态化浪潮。面对骤起的“低碳环保”浪潮,以及我国制定的低碳目标,对于不断发展的中国城市,将通过怎样的规划来完成低碳目标?谭纵波的发问引起与会人员的思考,也是值得我们深思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谭纵波建议通过对城市规划的焦点,通过土地利用模式和交通模式的紧密结合,对不同规模大小的城市进行差异化的规划模式。他还建议道,城市规划面对低碳目标的局限性,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传统村镇、多层住宅为主的居住区、大院的功能。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态度,通过融入可持续性的低碳元素,密切关注,积极参与,有选择地行动,从而在不断深入的低碳环保浪潮中,探索符合我们自己的路。 “随波逐流还是自主选择?”谭纵波的发问依然没有结束。

“作为经济城市的生态城市”,是任何一个处于经济不断发展中的城市不得不面对的话题,经济城市不等同于生态城市,而生态城市和经济城市既有对抗也有结合,曹星提出的生态经济城市很好地把生态和经济融合在一起。

曹星认为目前我国的城市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沿用以前的做法不具有可持续性。他提出,以城市为基础的方式使得地方政府能够积极地进行领导和鼓励,始终与具体的环境和地方生态相适应,通过协调、统一利益相关者的行动以及激励机制来实现具有持续性的协同效益,建立一个广阔的合作式设计和决策平台,实现整个城市系统的优势整合和总体优化,看重可持续性和弹性特点的投资框架建设生态经济城的四大原则。利用建设生态经济城的四大工具:采取GIS用于分析城市形态,通过设计研究会进行预测和计划,能量分流图表用于分析能量流向,为融资决策进行生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从而推动我国生态经济城市的执行进展,为我国生态经济城市的实施点明了方向。

不同于前几位的关注视角,王春连通过由俞孔坚和李迪华教授领衔的“土人设计”和北大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具体案例阐述了其独到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她在“武汉五里界生态城低碳规划设计理念”中提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快速城市化和小城镇改造对我国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实施生态、低碳、可持续的城镇化战略是我国城市化和小城镇改造的必然出路。王春连建议通过全面构建低碳、生态的城市格局,应用低碳智能系统和技术,引导城市民众塑造绿色生活理念,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引导社会民众的低碳生活方式,从而发动社会力量来实现低碳环保的诉求。

进一步剖析生态城市的各个环节似乎是今日沙龙活动的趋势,接下来汤民就把眼光锁定在生态城市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绿色建筑运行实效问题剖析”从绿色建筑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着手,分析出我国绿色建筑遇到的实际而急需解决的问题。

汤民认为我国绿色建筑尚未实现“因地制宜”,一本标准全国通用,对于我国这个南北气候差距巨大的国度,这样的标准自然有失偏颇。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迅速,90%的设计方案都有绿色建筑标识,但方案图纸标明并不一定在施工、安装调试等方面能做得到,设计了,但距离做到还差很远。因气候差异、入住率等问题,即便设计合理,实际运行也不理想,再则关键节能技术要求高,运行成本高也限制了绿色建筑的运行。假若企业不赚钱,那么没有政府奖励,没有效益,谁还会去做绿色建筑?这是一个很现实也很难处理的问题。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政府鼓励、企业责任、加强居民意识,绿色建筑要注重实效,采取全程监管并且要坚持不懈地执行下去”。汤民开出了这样的“绿色药方”。

作为一个具体项目的实践者,孔彦鸿针对工作中的体会,他通过对玉溪生态城市规划这个案例的分析,和大家分享了她在工作中体会到的如何规划生态城市的经验。

在“生态城市规划编制的体会与认识”的主题讲演中,孔彦鸿认为生态城市建设应依托城市的基础条件,诸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与植被以及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发展绿色交通,着重倡导城市的循环经济,更要注重生态教育,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三和”理念。

生态城市的体系构建,孔彦鸿认为应做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指引、城市水系构建规划指引和经济循环高效发展规划的结合,把生态城市规划融入法定规划,生态城市建设只有落实到城市建设管理中去,把生态城市的理念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才能保证生态城市建设的成果。做到这一点必须有赖于良好的规划实施机制、资金投入的支持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此外,由于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都还处于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要注意适时对规划进行检讨与修正,以保证生态城市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沙龙活动紧张地进行着,时间一晃而过,六位专家的精彩演讲圆满结束,随后两位企业代表反映了企业的心声。李树华谈到企业要具有社会责任,开发绿色生态产业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企业承受力有限,希望国家在政策上能有所扶持;张锦宁希望此后能多和业界领导嘉宾交流,希望在推动我国生态产业发展方面,尽到自己的一点责任并做出贡献。

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案例范文4

为了维持室内舒适的光环境和热湿环境,建筑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用于照明、采暖和空调。据统计,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比例很大,约40%,中国目前的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23%左右,预计到2010年将提高到35%左右。建筑工业中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建筑的发展,因此能效建筑规划设计(Energy Efficient StrategicDeSignH)常重要,它将是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的重要手段。

所谓能效建筑规划设计就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建筑设计及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有机能源的依赖,达到舒适的室内环境。目前,中国的建筑设计更多的是侧重于建筑的外观和功能,而忽视建筑的能效性,即忽略了在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进行建筑能效规划设计的优化方案选择。根据调查分析,能效设计概念难以在实践中实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能为建筑设计师所接受和使用的,在建筑设计初始阶段进行的能效设计规划计算方法和计算软件。本文介绍英国剑桥大学建筑系马丁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开发的一种为建筑师规划设计所提供的照明及热能计算方法(LT方法,Lighting and Thermal),该方法在英国建筑能效规划设计中运用广泛,已有十几年的历史,特别适用于能效建筑规划设计。

二.能效建筑规划设计原理

1.被动式建筑概念(PaSSiVe BLlikling)具体地讲,被动式建筑就是通过建筑设计,使建筑冬季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热取暖,尽量减少通过围护结构及通风渗透而造成的热损失;夏季尽量减少因太阳辐射及室内人员、设备散热造成的得热量。从被动式建筑设计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将整个建筑划分成被动区和非被动区(PassiveZone and Non―passive Zone)。被动区受室外气候参数及周围建筑环境的直接影响,如太阳辐射,照明,自然通风、周围建筑的遮挡等,被动区进深一般为建筑层高的2倍。而非被动区可以认为不受外霁气候参数的影响,它只受室内人员设备散热的影响,该区白天也需要照明。LT方法就是基于这一原理,对各区建立能量方程,计算为维持室内要求的光、热、湿环境要求所消耗的能量。关于该方法数学模型的建立不在此文讨论,本文侧重于该方法的应用。

与目前普遍使用的建筑热模拟工具不同之处在于,LT方法简化数学模型,抓住建筑设计中主要矛盾展开研究,因而所需输入的数据限制在极小范围(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详细建筑信息也无法获得),这样便于方案比较,使用灵活简便。当然,在建筑设计完成后,要对建筑作进一步细致的热过程分析及设备选择等工程设计时,该方法的功能受到限制。

2.建筑设计参数能效建筑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建筑参数的优化设计,达到既节能又满足室内热环境的目的。建筑设计参数包括4):

(1)建筑参数地点:建筑地点的输入是为了确定其气象数据。逐小时的气温、太阳辐射值已集成在软件中,随着地点的确定,气象数据即自动输入到程序中;建筑尺寸:该参数可直接从屏幕中图象输入;建筑方位:在屏幕中图象输入的同时方位即被确定;建筑结构类型:该项参数分为三类,即重型、中型、轻型;建筑功能:建筑功能分为学校、办公室、住宅等,一旦建筑功能确定,作息时间即确定,这是影响建筑能耗的因素之一。

(2)设备参数供热效率:指锅炉的热效率;制冷效率:指制冷设备效率;室内散热:包括人体和设备散热;冬季换气次数:为健康要求所需的最低新鲜空气需求量;夏季通风方法:大风量自然通风/小风量自然通风/夜间通风。

(3)照明参数设计照度:根据房间的使用功能输入设计数据。

(4)围护结构参数屋顶传热系数、外墙传热系数、地面传热系数、窗户传热系数:按设计的要求输入数据。

(5)热工参数冬季采暖设置温度、夏季空调设置温度:按设计的要求输入数据;夏季过热温度设置:根据当地气候,建筑功能设置。

热能方程及照度计算所要求的其它一些参数,根据设计规范要求集成在计算软件中,大大简化了软件的使用过程。设计人员可对主要设计参数加以改变,分析由此而引起的建筑能耗的改变,计算机可对所设计的不同参数的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全年能耗比较,建筑师可通过对不同方案的比较,优化出最佳方案。

3.应用举例为了便于解释,我们举一案例加以说明。所计算的建筑为位于英国南部地区的办公楼建筑,建筑使用时间为上午9:00到下午6:00,建筑结构为中型,锅炉的效率系数为O.85,制冷效率为2.5,室内人员及计算机设备散热为15W/m2,冬季换气次数为每小时1次,室内照度要求为300 lux,屋顶、外墙、地面及窗户的传热系数分别为0.25W/m2.K、O.45W/m2•K、O.45W/m2.K、2.9W/m2•K。冬季采暖设置温度为19℃,夏季空调设置温度21℃,夏季过热设置温度为23℃。

(1)窗墙比(Glazing Ratio)窗墙比定义为窗户面积与该护结构面积之比。LT计算软件可根据所输入的建筑信息运行生成不同方位的被动区窗墙比与能耗的关系曲线。注意,这里的能耗是指原能,又称基本能量(Primary Energy),包括能源在生产及输送过程中的损失。

为该案例各朝向单位面积终端能量消耗量与窗墙比的关系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照明所消耗的能量(黑虚线)会因增大窗墙比而减小,当窗墙比面积小于35%时,这种变化非常显著,即增大窗户面积有利于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能耗,但窗墙比大于40%时,天然采光对减少照明用电能耗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供热所消耗的能量(黑色细线)除北向外,随着窗墙比的增加,采暖能耗稍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充分地利用了太阳辐射热。

而对于北区,由于增大窗户面积而增加了导热传热,又没有太阳辐射热补偿,因此采暖能耗会因窗户面积增加而增加。对于空调能耗来说,则相反,由于增大窗墙比,南面及东西面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空调能耗(灰线)会急剧增加。相比之下,北面空调能耗增加幅度小一些。图中黑粗线为照明、采暖及空调的总能量曲线,表示了这一案例条件下,各朝向的最佳窗墙比。

可以看出,南向最佳窗墙比约30%左右,东西向25%~30%,北向30%~40%左右。

(2)建筑保温围护结构如外墙、屋顶及窗户的保温性能,可通过U值反应出来,U值是指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通过改变U值,可以比较各能量分配中的变化。

为不同的U值对单位面积建筑能耗的影响。本文列举了U值分别为0.45(英国标准),0.82(中国新标准)及1.7(中国原规定)值进行了对比计算。从图中可以看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影响较大。增加围护结构保温性能,会大大减少建筑总能耗。

(3)通风自然通风及夜间通风是一种排除室内散热,降低室内温度,提高热舒适性的有效方法。对于所设计的建筑方案是否采用自然通风作为降温方法,也可以通过方案比较,作出选择。为该案例舒适温度设置为23℃时,通风方案对室内舒适度的影响。

这里引用了“过热天数”指标,如果一天中有连续2小时超过所设舒适温度,则称该天为过热天。图中灰条线为小风量通风方案,白条线为大风量通风方案,黑条线为夜间通风方案,它们分别表示了各方案夏季“过热天数”(0Verheating Days),建筑师可以应用这一指标,在规划设计时对自然通风方案的选择进行分析和决策。

影响能效建筑设计优劣的因素之间也相互影响,如增大窗户面积,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减少用电照明的能耗,冬季南向窗户有利于接收太阳辐射热以减少采暖负荷,但过多增大窗户面积,也会造成夏季不利的太阳辐射热,进而增加空调负荷。

在照明能耗,供热能耗与空调能耗的之间存在着平衡点,如何全面地考虑这些因素,使建筑设计达到能效的目的,这就需要对建筑设计的不同方案从能效角度进行方案比较。本文介绍的能效建筑规划设计方法――LT方法就是根据这一要求而发展的能效建筑规划设计辅助工具,它已编制成用户界面,使用灵活方便。多种方案的全年能耗运行结果以图像形式呈现在屏幕上,便于比较和决策之用。

三,能效建筑区域规划建筑能耗不仅受单体建筑自身参数,如建筑布局、方位、位置等的影响,而且受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影响勖。例如,对于一个建筑,街对面的建筑(又称遮挡物建筑Ob―Struction Bunding)高度,与该建筑的距离及其建筑材料会影响此建筑的照明、采暖和空调能耗。因此,能效建筑规划设计应该既考虑单体建筑的能效设计又综合考虑总体建筑规划。为了便于分析,我们采用城市高度角(U HA)及遮挡建筑视角(OSV),这两个概念见图5所示。室内的自然采光及太阳辐射量,受这两个参数的影响,直接影响到照明、采暖和空调能耗。因此,如何实现合理的城市布局及总体规划,对建筑节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1.计算方法结合LT方法对整个城市或小区进行建筑能耗设计规划,剑桥大学马丁建筑研究中心开发了LT―urban程序,它是根据城市建筑群布局,采用Matlab图像处理技术,获取LT能量计算所需要的朝向、方位、城市高度角等参数,再将LT所计算的建筑能耗(照明、采暖空调能耗)反应在建筑规划图中。建筑师不必掌握Matlab图像处理技术,仅需在CAD软件中用不同颜色对不同高度的建筑加以区别,并以JPG文件格式输出。LT―urban将自动把建筑群图形转换成黑白灰度数字高度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该模型在Matlab上运行,可产生能量计算所需要的参数,如被动区、非被动区、朝向、城市高度角等,并能计算出对应参数的城市建筑规划能量图,为建筑师进行能效建筑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应用举例本文以马丁建筑研究中心受欧盟资助的项目“温室气体零排放城市发展――能量、建筑、人及微气候”为例,说明能效建筑规划设计方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1)城市数字高度模型(DEM)建筑区域规划图经CAD赋色处理后以JPG形式输出,Matlab程序则自动将此图形转化成能分辨出建筑高度的平面图,即城市数字高度模型。为英国伦敦、法国的图卢兹、德国的柏林的市区400×400的城市数字高度模型图。该图形为下一步的建筑方位,城市高度角、障碍物视角、被动区与非被动区等参数的计算提供基本参数。

(2)城市建筑参数图城市数字高度模型图输入Matlab程序后,计算机自动生成所要求的各建筑参数图。图7为伦敦6m高处建筑参数图,它们分别表示被动区、非被动区;朝向、视角;UHA和0SV。

(3)城市建筑能量分布图Matlab程序确认所需建筑参数后,计算机自动生成该区域全年能耗图。为英国伦敦的城市全年总能耗分布图。

对新建小区,建筑师可对不同的建筑布局进行能量比较,直观的区域建筑能量规划图像显示便于帮助建筑师对整个区域的能效建筑设计作出合理规划。

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案例范文5

关键词:景观设计;互动教学;多学科;路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及信息化产业的不断创新,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活力。我国教育事业也不断朝着科技化、信息化的方向前进。景观设计学科作为一门较为综合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建筑学、美学、规划学等多学科的内容体系,而且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设计软件,能够更为直观和准确的向人类展现出拟设计的建筑空间作品或效果图。因此,教师有必要对现阶段的景观设计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式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能够促进景观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提高景观设计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一、景观设计与多学科互动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景观设计与多学科互动教学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景观设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通过分析景观设计与多学科互动教学过程,能够为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活动提供多角度的理论支持。由于景观设计学科的多元化和特殊性,在实际的景观设计教学活动中,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有利于对传统单向的知识讲授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最后,景观设计与多学科互动教学能够为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提供实践指导或者参照。多学科的授课模式,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二、当前景观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基本功训练不扎实

现阶段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功还远远不够,很多教师对于设计功能、设计空间、尺度、场地知识的教学大多是一带而过,自以为学生都了解了,而没有过多的训练来强化基础知识。由于缺乏必要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盲目强调图形的构造与创意设计,学生缺乏基本常识和基本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设计中只关注平面效果,而忽略了基本的空间、功能、尺度、地形等要素设计。

2、实践教学不足

从我国景观设计教学整体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而景观设计是一个需要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科,因此必须让学生经过案例的分析、实践设计等方式来强化对知识的应用及实践能力的掌握,只有在实践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立体思维,并提高甄别设计作品优劣的能力。而实际的景观设计教学中,教师大多给学生布置虚拟设计作业,以至于学生无从下手,难以仅凭想象而构造出空间实体,实践教学课程的缺乏使得景观设计的学生缺乏必要的设计经验。没有足够的观察和分析,就难以设计出合理的优秀的空间作品。有些教师为图省事,把实践课程积攒到一天来授课,让学生们突击观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对互动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区

很多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角色混乱,甚至将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把握超过了一定的“度”,致使将学生混淆成教学的主角,互动课堂难以充分发挥其师生互动的实效性。笔者认为,教育应当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独立思考,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现有的经验展开高效的学习。因此,实践教学、互动教学都是教师设立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合理进行分析与探究,运用已学知识处理并解决问题。但是现阶段我国各学校及教师对互动教学的理解还片面的认为学生全部自己去探究,而教师没有及时的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顾虑消除,以至于学生很盲目,带来的只是表面的“互动”,而难以实现深层次的教学,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景观设计与多学科互动式教学的路径

1、景观设计与建筑学的互动

建筑产业要求景观设计与建筑物完美的融合,因此,景观设计与建筑学的互动要注重景观设计的地位和对建筑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景观设计对建筑的价值,提升建筑文化的内涵。在实际的互动教学中要积极融入时念与现代化的精神,促进景观与建筑的融合,并合理融入优秀的古典文化或民族风韵,使得建筑更具韵味,更有品味。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应当是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提高环境的整体美感。所以,景观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建筑影响因素,将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追求环境的和谐与美感。在互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对建筑所处的周边环境、选址环境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按照系统性、协调性的原则进行设计。

2、市政设计中的景观设计的互动

首先,要提高市政设计中的景观设计水平。公共工程是市政工程的设计重点,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当注重公用工程的功能性,还应当注重公用工程区域的美观性,确保景观设计时的规划达到整体与局部协调的效果。作为市政设计中的专项设计,景观设计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准,并能够充分反映市政工程项目的重要功能与作用。景观设计不单单是对市政美化与点缀,更是重要的设计组成部分,因此,在景观设计互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处理好景观设计与市政设计的内在关系,提升城市景观的功能性及美誉度。其次,在景观设计与市政设计互动教学中,应当营造合理的竞争氛围。比如在市政工程规划设计之前,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择优选取优质的设计机构进行设计分析,并挑选出最优方案。市政公共空间的设计要以功能性为主,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图案效果更佳的设计方案,选择的标准应当具有城市整体与局部协调的理念、绿色的理念等的方案。通过良性竞争促进人才培养方向的合理化。再次,市政设计中的景观设计的互动还应当加强各部门、各成员之间的协作。市政设计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化的工程,因此,市政设计中景观设计应当建立在多方专业沟通、并基于一定的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上展开。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学生市政工程基本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对市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的市政工程的经过设计,实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3、城市规划学与景观设计的互动

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城市规划设计中都会包含有景观设计。城市大多都是高楼林立的共性特征,而景观往往是某一所城市规划中的闪光点,更对城市的气候调节与环境美化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景观设计是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诠释和展现,所以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互动的契合点应当放在城市生态化的绿色设计方面。另外,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也是在不断的相互影响过程中的相互渗透。不论是景观设计还是城市规划,前期都需要对特定区域进行全面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背景调研与分析,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合理规划与设计。优秀的景观设计都是在对城市整体情况把握的基础上开展的,而城市的形态、发展程度、格局空间对景观设计影响也十分重大。因此,在实际的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互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的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寻求多方部门的协同配合与参与,形成独具城市特色的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

四、结语

景观设计并非独立存在的,其与教学中的各个学科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其与多学科之间所进行的互动,并注重融入越来越多的内容和知识,丰富景观设计学科的内涵,让其在未来的发展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波.浅谈市政环境工程设计中的景观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2:164.

[2]陈苏丽.析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J].现代装饰(理论),2012,05:49.

[3]王红英,玄罡.简论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年11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2.

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案例范文6

作为园林行业的设计师、工程师,要想真正改善我们的人居环境,要做百年项目,就首先要从生态学入手,研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同时研究自然资源与经济效益和消费者需求的关系,并在项目的设计之初就考虑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整体发展。面对污染问题,我们必须更新以建设方或开发商为主导意识的理念,要着重提倡节约能源,重点分析国外成功案例及国内对园林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加强对一些工业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的整体研究,努力做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能源的循环利用,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把好设计阶段关,控制项目设计质量

园林项目设计水平的高低影响该项目的生存周期。因此,项目设计前应充分考虑项目的持久性,在方案设计中,设计师应尽可能采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对原有场地上的材料进行分类,对有利用价值的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生产、运输新材料而产生能源消耗;同时,对项目做长远规划,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前期的现场测量和勘察。充分考虑可能对园林工程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利用自然资源,并且尊重当地文化,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等自然资源的利用,减少能源的消耗。始终坚持生态理念,在公园、庭院等设计中,尽量减少硬质铺装,更多地采用日常生活中多见的原有树木、石头、鹅卵石、贝壳、沙子等作为地面铺装;利用自然的麻线绳、芦苇、垂柳枝、木墩等结合新种植的搭配来创建新的景观或小品;对原有桥或凉亭等加入现代元素进行改造;保护湿地中原有动物群落等,多途径创新使方案设计既符合工程建设的当前需求,尽可能准确,又考虑到持续发展与完善,以减少不必要的设计变更,为了项目的持久,在设计的最后阶段提出分阶段修剪完善方案。在设计过程中,通过项目例会,由有经验的设计师承担项目的设计工作;通过项目研讨会充分激发设计师的设计思维,打开设计师的思路;通过技委会技术专家对项目多角度评审提升项目的设计水平,另外,及时组织行业内专家对项目进行审查,针对专家提出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完善;通过项目总工审图对项目图纸质量进行把关。经过多环节对设计质量进行控制,最终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详细的设计图纸。

3加强技术指导和交流,控制施工质量

面对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施工单位,要保证施工质量,设计师对监理、施工单位分别进行详细的说明、书面设计交底及项目经理的技术指导与交流、监督与跟踪异常重要。在施工前,设计师应将项目的概念、扩初到施工图等环节详细、生动地向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技术骨干及监理工程师传达;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其栽植季节和栽植时间也各有差别。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园林工程师要对施工人员强调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根据苗木栽植时间进行栽植,保证植物的成活率,以提高园林项目质量;另外,科学配比施工材料,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从而做到设计与施工、监理各方理解一致,项目成果与项目效果图一致。对待不同的项目要因地制宜,不同的项目,其土壤、温度、湿度等环境不同,其设计和施工方法均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具体分析。最后,项目经验非常重要,通过对项目的跟踪,能发现理论中涉及不到的知识。

4加强竣工及养护阶段跟踪,控制项目质量

将设计方案转化为施工后的成果是所有设计师的希望。为能实现所想,设计师应该多到施工现场实际跟踪、查验,对比设计方案是否有调整的环节并与监理工程师、施工项目经理对于关键环节和隐蔽工程进行技术交流。项目竣工后,要与养护单位勤沟通,针对项目中养护难点要逐个与养护项目负责人进行书面交底,并对非常见特殊植物的养护还要和园林工作者到现场进行实际指导。当前我国在园林养护中利用传统的人工灌溉或比例施肥器灌溉等灌溉方式产生的施肥量不同、不稳定的pH值、植物参差不齐、植物质量不一等现象,这是由于植物浇灌的水量差异造成的。灌溉质量是植物成长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开发或引进精准灌溉施肥机、微灌技术达到固定的比例吸肥,植物均衡成长。

5加强与参建各方配合,全面提高项目质量

园林项目的质量好坏受多种因素多个环节影响,作为设计师和园林工程师要积极参加由建设单位召开质量管理会议,在会议中了解其他各参与方质量控制的重点并对交差环节进行协调,通过参建各方积极参会交流达到项目质量协调、监督、促进的目的,并通过加强知识管理,提升设计行业水平。

6加强学习,提升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