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排水课程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给水排水课程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范文1

据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在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在全国高等教育250多个专业的社会需求量排名中,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列第38位[2]。而据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3],此类专业核心知识为工程、技术与设计三项知识(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28项知识),这三类核心知识也是就业的关键性因素。在大学课程体系中,28类知识的获得则要依靠专业理论体系和专业实践体系,而工程、技术与设计三项核心知识主要依托于专业实践体系获得,故专业实践体系建设在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学农牧学院是全国156个办学点中的一个,也是自治区第一个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办学点,自2004年成功申办该专业以来已经积累了将近十年办学经验。在专业办学中大学农牧学院以“重视理论,强化实践,培育创新”为专业办学的根本出发点,尤其是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各要素开展了整体设计―――专业实践体系建设,整合了教学资源,培养了专业实践能力。

一专业实践体系整体设计

高等工程类教育是为我国工程建设提供实用型高级人才,其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工程意识通常包括[4-5]:时代意识、竞争意识、实践意识、经济和社会意识、管理意识、职业道德意识。所谓工程素质即指好的数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6];比较扎实和比较宽厚的工程技术科学基础和工程应用技术专业知识;受到必要的、基本的工程训练;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工程素质一般包括知识、技术、能力三方面。

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体系整体设计在专业教学内容整合和优化得基础上,以工程素质和工程意识为着力点、以传授工程、技术和设计三核心知识为基本出发点,为此我们构建了图1所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二专业实习环节设计

专业实习环节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也是土建类专业塑造工程实体、培养工程技术、设计对接工程实体的基本手段[7]。在我院已经初步形成了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相结合的专业实习环节,各环节构成见下图:

认识实习是为了培养学生专业工程意识,一般开设于学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通常是学生第一次从专业的角度认识工程实体,对学生的影响仅仅是形象塑造而非实践能力培养。生产实习是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对接的必要环节,它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对于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而言其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水工程施工内容,另一部分则为水质工程运行内容。这两部分内容也是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的基本专业内涵,其中水工程施工主要是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市政工程管道、构筑物施工方法和工艺部分,而水质工程主要是净水厂和污水厂工艺和运行。现阶段,我院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主要依托林芝地区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相关施工工地开展。

课程实习主要由测量学实习和水工程施工实习两部分组成,这两门课程对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很高。水工程施工主要讲授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施工的具体细节和要求以及施工规范方面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工程施工、管理、监理等工程和技术能力的基本途径,开展水工程施工实习主要借助专业工程施工场地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为学生以项目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监理工程师等身份参与工程管理积累经验。工程测量是研究各种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学科,是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规划、设计、施工等工程阶段必备的工程技术,其实习主要培养学生工程测量、工程放线等工程技术能力。目前,我院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水工程施工实习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在第六学期开展,工程测量实习主要依托于校内实习基地在第三学期开展。

毕业实习是在全部授课完成后通过参观、实习结合全部专业课程形成较为系统的专业工程意识,了解工程设计程序及各设计阶段的设计深度及要求和工程施工程序及各阶段的施工技术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是工程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是从事专业工作前的一次系统性能力、知识、技术的培养。

三专业实验环节设计

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既包括了工科传统的力学实验又包括了化学类和生物类的实验,涉及范围广泛,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获得实际技能,形成就业能力,培养创新、创造能力,构建全面能力结构的重要实践环节。具体实验环节见下图:

课程实验主要分为开放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模拟性实验三类。开放性实验是为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开设的;创新性实验是利用现有设备仪器,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等开展相关实验;模拟实验是针对现阶段我院专业实验室建设不足,采用水质工程工艺仿真软件开展水质工艺模拟,该类实验主要开设于水质工程学中。

综合实验主要是涉及多个知识点的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在工程中综合分析和综合操作能力,该实验主要开设于毕业综合实验中。

四专业设计环节设计

专业设计是以实践的可行性为目标,合理地整合所学和所需的知识,通过参阅设计手册和设计规范对工程项目进行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也是工程构筑物理论与工程构筑物相对接的基本途径。经过近十年的专业建设,我院已经形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相结合专业设计体系,具体的专业设计体系参见下图:

课程设计主要在水质工程学、给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以及水泵及水泵站四门课程中开设。水质工程学课程中主要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净水厂和污水厂设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主要开设了给水管网设计、排水管网设计、雨水管网设计三个设计;建筑给水排水课程也开设建筑给水设计、建筑排水设计、建筑消防灭火系统设计、建筑雨水设计等四个设计;水泵及水泵站课程中则开设了污水泵站、给水泵站和雨水泵站三个设计。通过上述课程设计基本上保证了学生工程素质中的设计要求,实现了工程知识、技术、能力三个方面素质的衔接。

毕业设计则是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重要环节,主要是应用工程设计手册和设计规范对某一具体工程开展全面、系统的设计,因此毕业设计更加具有综合性,对课程的衔接要求也更加高。专业毕业设计内容则只有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三大知识模块。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给水排水,2013,39(4):1-3.

[2]新新,凤仪,董川峰.今后最需要大学生的行业[N].新晚报,1999-06-18.

[3]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5-90.

[4]李秋莲.工程意识和工程精神的内涵与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2):9-12

[5]苏玉波,梁莉,朱正威.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与工程素质的培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9(2): 73-76.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范文2

[关键词]市政工程;可持续化;具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079-01

可持续化设计理念的核心,是绿色化和节能化。作为城市给排水系统的核心之一,实现排水系统的高效化、绿色化和技能化一直是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孜孜追求的目标。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可持续化的设计理念也得到了实际应用。

1.市政排水工程可持续化设计分析

1.1.节能化设计

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在市政排水工程中运用节能化设计已成为了可持续化设计的基本要求。在为城市居民尤其是居住在高层建筑中的居民进行排水时,必须使用水泵产生的压力,才能将污水送到处理厂。而产生如此巨大的水压,必然要消耗掉很多的能量。在应用传统型水泵的情况下,由于压力不能调节,无论在排水高峰期还是低谷期均保持在高压高耗能的状态,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能源。因此,应选用高效、节能的数字化变速水泵。数字化变速水泵的应用可避免传统排水水系统中按排水水最大情况计算所引起的水量、电能的浪费问题,在各类资源紧缺的今天有着广阔的前景。其实,不仅仅是水泵,在各种监测仪表和新型感温材料的研究开发方面,我国所取得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尤其是近年以来,新型的信息化检测仪表和温感材料不断被应用到市政排水系统的节能中去,其所取得的节能效果非常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青睐。

1.2.绿色化设计

绿色化的设计理念要求充分运用自然条件,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人造设备。因此,在市政排水的绿色化设计中,应充分市政自然条件,来实现有效地排水。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路面排水系统。所谓路面排水措施,主要指的是分布在市政道路路面的排水设置,如排水沟等。根据一项研究,一般情况下,在发生城市内涝时,路面排水措施的排水效率占到整个排水系统效率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因此,加强路面排水措施的施工非常重要。在市政道路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主要有三种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首先是市政道路的路面处理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注意到过这样的情况:大中城市的市政道路往往是中间部分比较高,两侧部分比较低,这就是市政道路的路面处理技术的应用。详细地说,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将路侧面与道路中心设置在不同的平面上,使之产生一定的高度差,从而形成一定角度的坡角。当雨水降落在路面上时,就会自动地流向道路的两侧,从而通过其它排水系统排除路面,达到防止路面积水的目的;其次,是排水沟的施工。当路面的雨水车被集中到路面的两侧时,一般依靠排水沟最终排放到城市内河中去。在工程上,排水沟一般设计在道路的最边缘,且在路基挡板的里测。深度大致在十厘米左右,宽度则在二十厘米上下。在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排水效率有限的情况下,路面排水沟所发挥出来的功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多雨的地区,排水沟这种排水措施极为常见,例如,长江以南的个大小城市均运用了这种施工技术;最后是路面排水短管。现代大型城市市政道路中立交桥部分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立交桥由于自身结构的特殊性,难以运用于排水沟等施工技术。为了有效地排出路面积水,广泛地运用了排水短管施工技术。也就是说,在立交桥的平缓部分,每隔一定的距离安装一盒排水短管,将路面积水顺着短管排到立交桥下。同时,排水短管的水落点设置有集水坑和排水沟,以便将落下的水及时排出。总而言之,这种设计方法几乎没有用到人造的排水设备,自然也谈不上污染问题,非常符合了绿色化设计理念。

1.3.高效化设计

市政排水系统的高效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新型阀门和管材,来实现排水的高效化和节能的高效化。而且,管材和阀门是市政排水结构中的主要部分,是实现高校排水的先决条件,因此要想实现市政排水系统排水的高效节水节能和运作,首先就必须要对给排水施工的材料进行严格的筛选。传统的管材与阀门一般所应用的材质是钢铁或者铝等金属,其抗腐蚀性差、传热系数高,既不利于防渗漏,也不利于保温。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这类普通管材的热损失高达60%,非常不易于节能。而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目前,已经有一些比较新型的复合材料管材与阀门已经被开发出来,这类新管材普遍运用了复合材料,如铝塑复合管、钢塑复合管、PP-R管、PE管、PVC-U管等。这些新型管道不仅质量轻、保密性好,传热系数也很低,非常有利于保温节能。同时,新型管材也不容易破裂和阻塞,在建筑物中应用可以实现高效率地排水。

1.4.模块化设计

市政排水系统的结构设计一般十分复杂,各种横七竖八的管线、密布的阀门、部件之间繁杂的联接使得其结构显得极为紊乱。这不仅给市政排水工程构件的设计、生产带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而且对排水工程的日常检修维护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如果是一场噩梦,那就尽快让它醒来吧!模块化设计方法的发明和应用就成了唤醒这场“噩梦”的“马太福音”。所谓模块化设计,就是将市政排水系统整体分解为若干个不同的子系统,对每一个子系统分别进行设计,使这些子系统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然后再将各个子系统组装,从而形成具有完全功能的市政排水系统。这种设计方法类似于“摆积木”,即将各个子系统“堆积”起来成为总的功能系统。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大大降低了现代化市政排水系统的设计难度,而且更利于大规模施工建设,同时还非常方便检修(只需对损坏的模块进行检修或更换即可)。

2.加强市政排水工程可持续化设计的一些措施

2.1.充分理解可持续化设计理念

可持续化理念是在能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实现发展的唯一途径。在市政排水工程的可持续化设计中,只有充分理解可持续化的理念,再能充分运用可持续的设计手法。一方面,市政排水工程的设计单位应组织设计人员参加可持续设计相关的培训课程,让他们在了解可持续化理念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实际的设计技能;另一方面,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积极领悟可持续化的设计理念。只有在实践中理解可持续化设计理念,才能真正参悟到它的真谛。因此,设计人员应当对设计方法积极研讨,尽量将可持续化设计理念融于其中。

2.2.积极开发相关施工技术

可持续化理念在市政排水工程中的应用,必须依靠相应的施工技术。虽然上文几种施工技术有效、可靠,但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其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所实现的可持续化效果也就不是太令人满意。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相关单位应积极开发符合可持续化理念的施工技术,尽量在施工中节省材料、避免污染等。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化”。

2.3.完善设计方案

所谓完善设计方案,指的是在市政排水工程的可持续化设计中,要充分运用多种符合可持续化理念的设计手段。也就是说,在使用某单一的可持续化设计方法的情况下,几乎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只有将各种设计手段联合使用,形成一个符合可持续化理念的技术设计体系,才能够在市政排水工程中发挥出相应的效能。因此,工程设计单位应注意到这一点。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市政排水工程设计中运用可持续化设计理念,还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施工单位应协同设计单位,积极对市政排水工程的可持续化进行研究讨论和实验,争取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来。

参考文献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范文3

Design of Power Supply,Irrigation and Drainage System in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Demonstration Garden Project

Han Weihong et 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s,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is also undergoing greater changes,some areas began to explore mor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of the agricultural park,through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bu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will encounter a series of problems,especi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power supply,irrigation and drainage syste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 and aim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pinions for the relevant practitioners.

Key words: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garden;Power supply system;Irrigation system;Drainage system;Design analysis

当前,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园区能够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集合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满足产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可以提高产?I经济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度,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对于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总结分析,为此本文对园区的供电、灌溉、排水系统的相关设计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1 建设区域概况

1.1 地理位置概况 园区地处山西五大盆地之首的大同盆地腹地,雄踞大同市与朔州市共同围合的核心区域,距离大同市区10km,距离朔州市区30km,距离怀仁县城12km。北倚大同承接京津,西出右玉、偏关通达陕蒙,南越雁门关、宁武关直下忻太,东接浑源、广灵辐射河北。区位优势明显,吸收接纳能力强,带动辐射范围广。园区东缘以大运高速为界,高速公路毛皂出口路经园区,西距208国道6.4km,北距109国道18km,怀毛公路横穿整个园区,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对内对外交通都十分便利。特别是紧靠山西南北交通大动脉和最重要的经济走廊―大运高速,对于园区的发展及对外联系和宣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同盆地,塞上高原,地势平坦,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宜农、宜林、宜牧的多种类型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优势,集中连片和规模开发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园区地下水丰富,开发利用空间大。园区现状主要种植玉米、小杂粮,或撂荒,经营粗放,生态环境良好,在当今以“生态、绿色”为主题的时代,绿色生态资源成为农业发展的优势所在,蓝天白云下所生产的农产品安全、卫生,市场竞争力强。规划区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品质优良、口味纯正。打造品牌具有先决条件。

1.2 园区建设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战略目标为指导,抓住转型跨越发展机遇,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立足晋北高寒区农业资源特点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有效提升本地区各项主导产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突出农业高新技术的导入及其与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集成配套,强化农业科技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科技产业化;通过“引进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梯度技术扩散及产业拓展模式,促进晋北以至周边省区更大范围同类区域的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作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科技园首先是一个区域性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示范样板区和生产区,为促进本区域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以及推动区域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提供支撑和示范。其次,科技园应为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和体系创新的基地,实现农业科技推广从单纯技术推广向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与能力方向发展,并且通过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本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再次,科技园应成为多功能农业和新型农业产业开发基地,不仅示范现代农业高效生产功能,还可以示范其生态服务及传统农业文化继承等功能,具有开拓新的农业产业领域,兼具开发农业观光旅游等功能。

4.2.4 便于管理与工程维护 管道布置应兼顾土地利用规划,每个区都有独立的配水口或单独使用一条管道,以便于用水管理与工程维护。

4.2.5 工程节水措施要与管理节水措施相结合 遵循节水性、节能性、经济性、可靠性和实用性,新水源开发应首先考虑水源的二次利用,以项目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方向。

4.3 灌溉管道工程设计方法 综合考虑前期的盐碱地改良和后期的节水灌溉,灌溉系统输水管道等级分3个层次,即:干管、支管和毛管。

4.3.1 干、支管规划布置 (1)合理确定管道线路:干、支管的的布置形式主要取决于地形条件,由于园区地形平坦开阔,管线的选择要尽可能满足最大的自流灌溉面积。(2)解决好灌区排水:对于易涝、易碱的地块,首先应考虑和满足排水要求,由于园内耕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盐碱化,必须统一规划布置排水系统,实行灌,排分开,各成体系。

4.3.2 毛管的布置 毛管的主要任务是向各用水单位分配水量,较之干、支管数量多、分布广,且又要深入田间。因此,农管的布置则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合理布置。农管的规划是在干支管规划布置的基础上进行的。

4.3.3 地面下的上出水管道布置 为满足灌溉与土地改良的需要,园区内土地从南到北每隔100m左右设置一条东西方向的出水管道,沿着管道每隔50m左右设置一个出水口。放样前需指定专人与设计工程师研讨施工实施方案,进行技术交底。

4.3.4 输配水工程设计 (1)管网设计流量计算:管网设计流量计算是水力计算的依据,由灌溉设计流量决定。灌溉规模确定之后,根据水源条件、作物灌溉制度和灌溉工作制度?算灌溉设计流量,本项目区灌溉设计流量为40m3/h。(2)管网水力计算:管网水力计算是在管网布置和各级管道流量已经确定的前提和满足约束条件下,计算各级管道的经济管径,确定首端工作压力,再根据机井动水位、进出水泵管道水头损失等,计算水泵设计扬程。

4.4 灌水方式设计 根据种植作物的不同分别采取波涌灌溉、喷灌、滴灌、小管出流灌等相应的灌水方式,并配置相应的灌水器。

4.5 现有水源及水平衡分析 园区水源主要来自地下水,灌溉主要为井灌。它不仅具有水源比较稳定、灌溉保证率高、输水线路短、便于与节水灌溉方法相结合等特点,还能起到控制地下水位,防治园区盐碱化的作用。(1)灌溉定额:根据当地气候、园区土壤及主要作物需水量等综合计算,园区灌溉定额为750m3/hm2。(2)灌溉周期:经计算,园区灌水周期平均为20d。(3)单井控制灌溉面积:在地下水利用量与补给量基本平衡的前提下,确定出单井出水量出水量50m3/h。根据《机井技术规范》计算得单井控制面积为26.4hm2,园区灌溉总面积606.816hm2,园区灌溉共需要23眼井。综合考虑灌溉、人畜饮水、加工业用水、生活废水利用,共需要出水量为50m3/h的水井24眼。园区内已有16眼井(共计出水量752m3/h),设计需要新打8眼井(每眼井出水量50m3/h),以满足园区内灌溉的水资源需求。

4.6 投资估算 整个园区灌溉工程(包括新打深井和灌溉管网配套工程)总投资为698万元。

5 排水系统

园区排水系统主要包括农田(种植区及林果区)排水网络系统、设施蔬菜区雨水排放、养殖区雨水及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管理服务区雨水及生活污水排放等,园区总排水规划重点对农田排水网络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其他各区排水规划在各区基础设施规划中进行。

5.1 农田排水的重要性 涝渍盐碱灾害是我国不少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提高防御涝渍盐碱灾害的能力对于加速发展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农田排水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需要灌溉,同时也离不开排水。长期的实践证明,农田排水在防御涝溃灾害和土壤盐碱化,维持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改善田间耕作管理,增加农作物产量,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园区所在区域是典型的重盐碱化区,其对当地农业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极大,建设科学完善的农田排水系统,对于提高耕地质量,减少洪涝灾害和由此引起的次生盐碱化的发生,特别是对于盐碱地的科学治理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5.2 排水系统设计依据与原则 (1)规划依据:《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和《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2)原则和要求: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洪、旱、涝、渍、盐碱综合治理的要求,实行长远与当前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从骨干到田间统一规划。规划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保护环境、合理用地、蓄排兼施、灌排结合、路排结合、节约水资源、排水再利用等原则。

5.3 系统分级与排水方式 根据GB/T50288―19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排水系统通常可分为干、支、斗、农4级,视治理区面积的大小亦可增减级数。园区排水系统分为干、支、斗、农、毛5级,5级排水全部使用明渠(沟)排水。

5.4 布置形式和线路选择 (1)总体布置:排水明渠应结合灌溉渠系和田间道路进行布置,因园区总体地形是东北高、西北地,并结合园区外围排水系统实际条件,采用由东北向西南的单向排水形式。采用路、沟相邻的布置形式。路、沟之间布置林带。(2)线路选择:各级排水明沟应根据治理区的地形条件,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排泄、力争自流的原则选择线路。①各级排水沟渠原则上应沿低洼积水线布设,并尽量利用天然河沟,支沟与干沟,干沟与天然河流之间成锐角相连接,支、斗、农、毛沟相互垂直连接。②各级排水明沟的线路应选在有利沟坡稳定的土质地带,若必须通过不稳定土质地带时,应采用沟坡防塌措施。③当地形坡度大于0.5%时,末级固定沟宜大体上沿地形等高线布设。

5.5 排水标准 园区农田排水标准可分为排涝、治渍和防治盐碱化3类,均应根据当地或临近类似地区排水试验资料或实践经验,按照园区的作物种类、土壤特性、水文地质和气象条件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后进行详细设计。(1)排涝标准:设计暴雨重现期为5~10年。设计暴雨的历时和排出时间为1~3d暴雨1~3d排除。排涝模数根据近期内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测资料确定。(2)治渍标准:应综合农作物生长和农业机械作业的要求确定,达到在渍害敏感期间可采用3~4d内将地下水埋深降至0.4~0.6m。(3)防治盐碱化标准:以地下水临界深为工程设计标准,当采用小于临界深度设计时,应通过水盐平衡论证确定。防治盐碱化的排水时间可采用8~15d内将地下水位降到临界深度,预防盐碱化应保证农作物各生育期的根层土壤含盐量不超过其耐盐能力。冲洗改良盐碱土,应满足设计土层深度内达到脱盐要求。防治盐碱化排水模数和冲洗改良时的排水模数可利用专门公式计算确定。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范文4

关键词:给水排水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卓越工程师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52-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环境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突出,受到了社会大众及国家的高度重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是以培养城市给水排水、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污水治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为目标的,从而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实践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仅应使学生具备全面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

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概述

目前,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主要包括基础课程的设置以及实践环节的安排,其中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有《城市与建筑给排水工程》、《市政污水处理》、《给水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以及《工业废水处理》等十余门课程,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方法,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1]。同时,作为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专业,课外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实践能力,是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从实习与设计两方面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加强,其中课外实习主要包括认识、生产、毕业、金工以及测量等实习内容。在专业设计中包括课程设计与毕业论文的撰写,课程设计的内容具体包括给水处理厂、排水管网、水泵站、污水处理厂等方面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其在工程实践教学中检验自身的知识体系是否完整以及知识掌握及应用情况,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使其深入了解工程一线岗位的要求与实际需求,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经过大量实践教学经验表明,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反映出学生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在实习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总结,并结合自身知识形成实习报告,教师对其工程设计所使用的计算方法以及图纸绘制进行评价能够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并作为教学跟进和完善的依据,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二、给水排水专业毕业生需要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迫切性

当前,在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如部分教师虽然理论知识教学能力较强,但在实践教学中存在工程实际经验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的问题。实际中,施工管理、工艺设备讲解以及工程设计等部分的内容都要求教师具有深入了解的知识储备。同时,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对于实践性特点突出的专业,要求教师能够在课程设计及实习等方面指导和帮助学生。但是,由于目前各高校在吸收优秀师资力量时存在以学历、科研成果为标准的现象,使得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保证,对实践教学的开展十分不利。此外,生产实习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措施,能够使学生对水处理相关工艺进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然而,由于水处理工艺需要系统化的机械设备、控制措施以及检测仪表等内容的支持,这使得高校在开展生产实习教学的过程中受限,课程设置方面对水处理设备的教学内容也较为缺乏,较少组织学生去水处理行业相关的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2]。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提出为各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这同时也是设计院、施工单位、安装公司、政府管理部门等用人单位对学生在工程实践经验方面提出的要求。因此,当前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亟需进行改革和提高,以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性的高级专业工程人才的教学目标。

三、加强给水排水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对策

(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提高

在教授给排水理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应从培养学生给水排水工程系统的思维模式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结合实习实践经验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对给排水管道系统、建筑给排水工程、新兴技术和需求以及水资源保护利用工程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解,从而建立并完善自身的给排水整体知识体系结构[3]。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水处理工程相关的法规、经济、建立、施工等方面的知识与政策,形成完整的城市水系统运营管理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自己在工程实践应用中的问题解决能力,为今后走入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使用新的规范、标准、手册、产品的样本

在课程设计中以给水排水专业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并以工程设计规范要求为基础进行设计,如泵站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以及污水处理厂设计等,并以校企结合的形式进行。在毕业实习与设计中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进行“边实习边设计”的方式,学生在确定毕业设计的方向与内容后,通过参与现场实际工程项目从而提高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在教师与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并完整任务,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三)增加生产实习的方法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与水处理生产及管理单位进行联系,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参与生产实习的机会,使其能够对风机的种类、管道的相关知识、阀门的特征以及PLC的控制原理等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同时还需注意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应主要其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生产实习时间,并且应要求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参与主要生产环节的机会,能够全面熟悉水处理工程的实际运行及管理工作[4]。

(四)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

通过聘请工程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具有资深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教学环节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工程设计及施工方面的规范性、实践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同时,校方还可以聘请污水厂、排水公司以及自来水厂等单位中对给排水设施具有丰富管理和运行经验的专家,对给排水工程的运行管理特征以及设备的工艺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在聘请技术专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以及研讨活动等方式进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了解给排水工程实际创造机会。

(五)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实施经验的积累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针对当前给水排水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旨在培养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某高校给水排水专业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从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两方面进行:

1.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设试验、施工实习、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七个方面对培养计划进行安排,以培养目标为导向选择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等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聘请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在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现场指导[5]。

2.要求学生的实践学习实践累计足够40周,并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撰写专业论文以及课程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以给水排水实际工程项目为学习内容,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研究、设计与开展的实际过程中,从而结合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切实运用到工程项目中,培养其成为卓越工程师的潜质。

3.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中设置基础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在基础教学中设置金工实习、计算机训练以及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等;在实践教学中设置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实习等;在其他实践教学环节中积极组织创新能力拓展项目以及科技文化活动等。四、结束语综上所述,给水排水专业是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实践型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的,以期为广大企业输出高质量、高能力的人力资源。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出有效的对策,保证教学质量,从而实现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路程,柴蓓蓓.给水排水专业《水工程经济》课的教学改革探讨[J].新西部(下旬刊),2015,(3).

[2]沈红心,隋铭皓,邓慧萍,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给水排水专业人才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3]于文波.浅谈高职院校给水排水专业施工课程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4,(18).

[4]吴俊峰,朱新锋.提高给水排水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2).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范文5

1.1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理论研究薄弱落后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相对于水处理,其理论研究发展较为落后。伴随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提出新技术、新设备、新设计规范和施工方法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前沿脉搏,主要是由较大设计院所和施工单位掌控。在现有的教学体制下,高等院校由于接触实际工程的机会较少,对建筑给水排水科学的理论研究明显落后工程实际,造成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主要集中于书本教学,没有形成本学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模式。

1.2教学课程设置与工程实际存在差距

现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主要由建筑内部给水排水工程、建筑消防给水工程、建筑小区给水排水工程、建筑中水处理和特殊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组成。在传统教学中,《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以学生实际工程设计施工能力为着落点的实践性,出现课后习题完成正确,但在课程设计中就无从下手的情况。同时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作为一门工程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工程中不断更新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新技术、新设计规范、新施工及验收规范等。由于高校课程设置的滞后性和课时的有限,造成实际工程中新知识、新技术、新设计规范、新施工及验收规范难以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将来工作需求不能很好地衔接。

2.《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改革措施

基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性强、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的特征,在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改革与创新应以实践教学为主,更新行业规范,把握高新技术,从而实现培养具有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

2.1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现在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对建筑物中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给水排水的理论、技术和实践等就提出了新的要求,随之涌现出较多的建筑给水排水新技术、新设计规范、新设备等。因此,国家相关部门根据建筑产业发展的最新状况及时更新规范,如最近新增《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条文解释等;更新《建筑排水塑料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29-2010),替代《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29-98)。《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它的设计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因此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作为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的三大主干课之一,在教学中必须把握与其相关专业基础课的衔接。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掌握《水力学》、《水泵及水泵站》、《工程制图》等相关课程的理论。比如建筑给水、消防给水中,就必须运用水力学相关知识进行管道的水力计算;通过《水泵及水泵站》的学习,进行建筑物泵房设计。作为对复合型建筑人才的培养,有目的地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中增加相关的建筑给排水设计安装技术、工程造价、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从而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增加就业途径。

2.2突出工程实践,丰富实践内容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特点,以能力素质导向为指针,规划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随堂试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建筑给水排水专业知识、能力、素养渐进提升和协调发展的目标。《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应坚持“理论、实习、工程设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同步开展相关实习,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走出教室,参观学校行政楼、图书馆等建筑内的给排水和消防系统布置,了解和学习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施工和安装,结合工程案例完成各章设计大作业,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在本科教学最后环节———毕业实习设计的一学期,课程应结合学生就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实际工程的模拟演练,以一人一题的方式,确保学生独立完成整栋建筑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进一步推动学生工程意识的建立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采用企业导师或双导师制,确保学生在企业中毕业设计质量。

2.3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作为给水排水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实际工程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课程内容包含建筑给排水、建筑消防、建筑中水、建筑热水等内容,教学内容繁多,同时各类规范标准更新较快,并且新的建筑给排水消防设备图集、图纸、图片较多。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完整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并且传统教学的视觉效果弱,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在理论教学部分,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课堂学习效果。在课件中链接相关联的Flas(如水箱工作原理、气压罐工作原理、自动灭火系统等)、建筑设备图片、建筑给排水CAD图件等图像材料,以及相关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规范及技术规范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教学”部分采用课堂与工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动态仿真各种建筑生活给水方式、消火栓布置形式、热水供应系统等工作原理,加深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走出课堂,来到实地工地,通过参观实习,亲身了解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管道施工和设备安装,查阅相关给排水管道和给排水附属设备安装技术规范,了解相关验收标准,通过撰写实习日记加深理论知识。

2.4改革考核方式,强化能力培养

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为闭卷考试,考试题目大多都是概念性的、理论性的内容,需要学生死记硬背,未能体现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少学生靠在考试前抱佛脚突击复习,可以获得较好的分数,但是学生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实践操作能力相对缺乏。在目前应试教育环境下,不少学生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基本是课堂上听一听,考试前突击突击,死记硬背教材中的内容,学习主动性不够,因此必须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在考核学生学习效果时,应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注重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教师可以尝试设计少量的开放型题型,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可行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方案,给出多种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思路。可以采用开卷的形式,限定考试时间,制定可以查阅相关规范资料的考试模式,使考试题目相对灵活,考试内容更具有实践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只注重书本知识。我国注册设备工程师考试即采用的是开卷考试方式,《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以开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较好地为工程实践和国家注册考试实行了衔接。此外,在课程考核中要淡化试卷分数,强化课程实践分数,建立课程设计成果考核、实习报告考核和课程设计答辩体系考核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考核的形式。

3.结语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范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给水排水专业

中图分类号:G61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82-03

一、引言

为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培养和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2009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同济大学是第一批参与试点的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给水排水专业是第一批试点专业。为适应改革的需要,我院给水排水专业在本科人才的培养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课程体系上形成了鲜明的工程特点,产学研结合紧密,积极开展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在人才模式方面也进行了探索。

二、专业背景简介

(一)历史沿革

我院给水排水专业成立于1952年,并于当年招收第一届上下水道专业本科和专科生,195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准国内第一批“市政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市政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1983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博士研究生。1985年获准建立国内首批“市政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988年成立环境工程学院,于1998年改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4年首批通过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评估,2007年成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二)师资

承担给水排水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教学任务的主要是市政工程系的22位老师,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均有博士学位,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进取及敬业的品质。其中两位老师分别于2009年、2011获得学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的二等奖和一等奖,一位老师获得2011年学校本科生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专业基础课的大部分教学任务由我院环境工程系和环境科学系的相关教学团队承担,化学类、力学类教学任务分由学校化学系、航空和航天力学和土木工程等学院承担。

(三)学科方向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给水排水专业已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水资源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运行最优化、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方向(含建筑给水排水及消防技术)、污水和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三个学科方向,是我国水处理工程问题的重要研究基地和水处理设备的研究开发中心之一。

三、特色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结合学校人才培养要求,即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发展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人格协调统一,知识面宽、基础厚重、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有理想抱负、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给水排水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水安全技术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专业工程师基本能力训练,有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的输配、处理、收集与再生利用等领域,胜任规划、设计、管理、施工、咨询、教育和研究开发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市政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在这目标下设置的课程体系,包括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人文与社会科学(哲学、社会学、法学、文学、艺术、心理学、军事学、思想道德等)、经济管理(经济学、管理学)、工具性知识(英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科技写作等)、专业核心知识(结构力学、水力学、工程力学、环境微生物学、水质工程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废水污染防治、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工程施工、环境监测、给水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等)与社会发展和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等)。

通过四年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具备发现和解决给水排水工程问题的能力,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发、设计、管理及系统思维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二)课程建设

1.卓越课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落实同济大学“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学校依托“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本科卓越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经学院(系)推荐申报,学校组织专家评审,共有150门专业核心课程立项为同济大学本科卓越课程(专业核心课)。给水排水专业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质工程学(上)》、《给水排水管道工程》、《环境微生物学》于2011年被立项为本科卓越课程,参与课程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同时接受学校的教学监督,进行课程自查、学生评教、督导检查等,以检查改革的实施及落实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多维或多系统的评价,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卓越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为严煦世、刘遂庆的《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范瑾初、金兆丰的《水质工程》、李树平、刘遂庆的《城市排水管渠系统》等。编者均为学院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资深的给水排水专家、教授。通过教学过程,实现了理论传授和实践展示,使学生更能理解后续实践教学内容。

与课程相对应的是一系列的课程设计,如《建筑给排水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周群英、王士芬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和章非娟、徐竟成的《环境工程实验》等,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接受动手能力的训练,理论充分联系实际,强化所学。

2.实践课程。

(1)实验教学。依托我院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水处理实验技术》等实验教学任务都由该示范中心承担。实验示范中心规范的管理、科学的内容选择和设计、严谨的教学态度,很好地保证了给水排水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教学质量。

(2)校企联合培养。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落实教学安排。为了加强校企联系,我院与知名企业签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联合培养协议,如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并成为国家第一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其他协作单位还有吉博力(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环境工程设计研究分院等,以落实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工程、设计、规划的认知。

2012年,我院首次聘请15名工程实践经历丰富的企业工程师为校外导师,传授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研究与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要求一人一题。2012年,由学院外聘导师或校外企业指导教师合作带毕业设计的学生多达15人,占总毕业设计人数的近20%,使受训的学生能真正了解实际工作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3)创新实验。我院2004年起,通过《环境科技创新实验》课程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整合起来,规定本科生在第六学期初,由学院集中动员、系里组织,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原则,进入教师的课题组和实验室,观摩老师的科研活动,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最后完成课题实习报告,使学生能近距离与专业教师接触,无论在科学研究思维方面还是动手能力上得到切实的锻练,受到学生普遍的欢迎。在试行二年后,该课程即纳入培养计划,作为每个在校生的必修课程,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质量保证

同济大学对所入选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有相应的政策倾斜和管理措施,对入选计划的专业在国际交流上予以优先考虑,增加研究生的录取名额,在毕业设计的优良率上,提高了5%,对核心课程可以申请立项成为卓越课程加以重点建设。同时参与学校每个学期的质量监督和评估,以检查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分析研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共性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对培养方案要求开设的所有课程,由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进行一学期一次的教学质量检查,由学生参与全部课程的评价,校、院二级领导和督导不定期听课,学生毕业前还须对所有课程进行问卷调查,以监测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完善培养体系。

(四)管理措施

为了保证学生的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学院还建立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专业培养计划每四年进行一次修订。修订前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和企业的意见反馈,由系提出修订意见或方案,经学院教务指导委员会讨论审核后定稿,报学校审批,以确保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并能适应社会需要。

教学过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又一重要环节。除学校常规的教学监督外,学院和系领导不定期地对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进行课堂检查。对教学效果好的,尤其是在学校每年举行的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获奖的教师,在全院大会上进行表扬,并鼓励青年教师前去观摩学习;对所呈现的问题予以交流,以逐步提升教学质量。

青年教师都拥有很高的学历,其中有些人是毕业后就来学校工作的,他们的工程经验需要得到提高。为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学院决定由党委书记领衔,对如何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和水平进行研讨,然后制定相应的政策,与相关企业签订青年教师的培养协议,每年选派若干名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带薪、全职到协议单位进修,保证他们在企业的学习时间、质量及经济收入。同时,学院每年举行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由师生公认的资深教授现场点评,共同探讨教学教法。通过这些措施,任课教师在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上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学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体。学生成绩优异、综合能力强的,可以被推荐保送免试研究生或出国交流,有机会获得学校、学院和企业设立的各类奖学金,优先获得推荐给用人单位的机会。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经验丰富、负责任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全面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每二周一次班会课,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进行了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院对班主任进行工作量补贴。

四、卓越人才培养

(一)生源

我院生源质量较好,近几年来入学新生高考分数超过生源地重点本科分数线50分以上的均达到83%。这些学生大都毕业于当地的重点高中,其中很多同学在高中阶段也获得了众多奖项,如2011级学生高中阶段获得国家级比赛名次的有11人共获奖13项,占到11级总人数的8.4%。

我院实行环境科学类招生,2010年以后,将原来大类学习时间由一年半改为一年,旨在强化专业学习和指导。大类分专业(给水排水、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由学生自主选择,各专业人数历年保持基本稳定,给水排水专业学生人数略多。

(二)毕业情况

四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展,能力得到提高。07级给水排水工程五位同学获得“立升杯”全国高校给水排水专业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

给水排水专业近五年共毕业338人,仅有5人没有取得毕业资格,毕业率达98.5%。

给水排水专业的就业情况历年较好,但随着社会和个体需求的多样化,就业的去向也呈多元发展的趋势,由原来的以直接就业占优、少量出国的状况,逐渐改变为以直接工作、考研和出国齐头并进的态势,在2012年,出国人数占优,也有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近三年来的就业形势见图1。

(三)国际交流

同济大学进入21世纪后,以本科国际合作办学为重要特色的国际化战略步入快车道。我院先后与美国波特兰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法国多芬大学和图卢兹国立科学应用研究院等签订了学生交流的合作协议。项目有短期、中期、3+2和双学位等种类,交流人数逐年上升。自2008年开展国际交流项目以来,给水排水专业出国交流学生已有11人,占学院总交流学生人数的30%。这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知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在实施过程中,培养的方式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学生成长的规律也有待于继续探索,尤其是结合“90后”青年人的个性特点及成长成才规律。另外,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切实满足社会需要,还有待于社会、企业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