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单片机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单片机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范文1
关键词:中职,一体化教学模式,单片机
中图分类号:TP368.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6-0000-0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方法的深入革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课堂式教学,近几年在中职学校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一体化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中做,做中学,能有效提高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瓶颈,是今后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笔者所任教的单片机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应用性课程,由于单片机微电子化的工作过程,使得该课程的学习抽象、不易理解,历来被同学看成是专业课程中的一块“硬骨头”, 目前的普遍状况是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开始探索把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在单片机应用技术教学中。
一、课程设计理念
本着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学中做,做中学的原则进行本课程的一体化设计。
二、教学目标
突出单片机的“应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学生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团队意识及社会责任心等。方法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任务分析、实施、评价的能力,获取、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合理利用和支配资源的能力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专业能力则是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设计能力等。
三、教学内容的重构
多年来,单片机教学一直是先讲理论然后实训,讲授时理论抽象,枯燥难懂,实训时多是实验室插接线以验证理论为目的,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尝试改变以往单片机应用技术传统教学的章节次序,把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把知识点按照工作任务的需要整合起来,某个学习任务就可以涉及整本书的内容,也可以包括某个章节的内容,以最精简的方式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并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以行动导向为基础的任务教学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用技能培训为重点,结合大量的典型实例,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理论表述简洁易懂,以够用为原则,操作步骤清晰明了,重在应用。
学习任务应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特定教学内容。任务的安排应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学生主动并逐渐独立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换角色成为咨询者和引导者。中职学校的单片机教学主要应该以传授给学生基础的单片机知识,引领学生入门为主,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或者继续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时要考虑这一层因素,通过尝试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学习任务:
1.任务一:彩灯制作,建议课时24学时
2.任务二:数字电子钟,建议课时18学时
3.任务三:电子音乐盒,建议课时18学时
4.任务四:单片机温度控制器,建议课时18学时
5.任务五:交通灯远程控制系统,建议课时18学时
6.任务六:PWM直流电机控制(或机器人制作),建议课时24学时
本课程建议总学时120。这些项目基本包含中职单片机教材的大部分知识点,同时细化成一个个学习任务,学生实现了在学中做,做中学。以任务一彩灯控制为例,在这个任务中教师可以以PPT或其他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霓虹灯,店铺灯箱,广告牌等实际的彩灯控制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去查找,收集并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充当指挥者和咨询专家的角色,只需讲解MOV指令或者CLR、SETB指令,就可以教会学生怎样控制发光二极管亮灭,再通过教授延时时间的编写方法和程序的无限循环等指令,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闪烁程序。通过几条指令的学习,学生便可自己动手操作,既能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也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具体有以下几种: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张贴版教学法 ,大脑风暴教学法等。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变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物演示,仿真演示,多媒体讲解,实战操作等。
五、教学流程和步骤
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角度进行策划,包括获取信息,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等。以任务一彩灯控制为例,可以分解为五个教学活动:
1.教学活动一:接受任务,制定工作计划(4课时)
2.教学活动二:查询资料,咨询(4课时)
3.教学活动三:制定硬件电路和程序设计方案(6课时)
4.教学活动四:仿真器和下载线使用(4课时)
5.教学活动五:彩灯控制(6课时)
6.教学活动六:产品展示以及工作总结(6课时)
在具体实施中,一体化教学并非是教师不讲课,而是理论讲解和示范演练环节是教师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要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仔细观察,在教师的讲授中学习知识,提高水平,实现教中学。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布置了任务后,主要是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学习,自主探索,从中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实现学中做;最后的产品展示以及工作总结环节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反馈,通过与学生的集体反思,促进他们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进一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六、教学评价内容和标准
对应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设置评价内容与方式,综合考虑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彩灯控制为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能正确完成工作页中的书面作业,能根据任务要求正确设计电路图,会熟练操作 KEIL51(或WAVE)软件,能领会单片机开发流程,能对产品进行简单的维修、维护与保养,会写出规范的工作总结,能积极的展示自己的作品,能够积极参加各项讨论,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能与小组成员及其他组成员团结协作,能按照标准进行安全文明生产。
七、考核方法
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考核,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企业专家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即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
八、单片机一体化教学改进意见和建议
通过一学期的一体化教学教学尝试,笔者深切体会到一体化教学改革任务艰巨,任重道远,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尽管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还要不断深化,细化,完善各种教材、学材,健全一体化工作站的软硬件设施,实训设备要与企业接轨,学习任务要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加强校企合作,对承担一体化教学任务的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要加强,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练就高超的操作技能,要多下企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一体化教师。
九、结语
总之,一体化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将专业理论与技能实训合二为一,让学生边学边练,即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专业技能。为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师既要讲解理论知识,又要指导实践环节,而且要把两者融会贯通,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程志刚.教学做一体化在51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广东教育·职教版,2011,11
[2]高林.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单片机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范文2
【关键词】技能大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一、引言
作为一名单片机教练,自2009年第一届《“亚龙杯”全国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大赛》以来,本人已经接连为学校培养出4名全国金牌选手。
作为他们的培训教练,5年来在全程指导训练与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新的教学探索和尝试,赛后也留下了很多的体会与反思,与各位分享。
二、大赛培训期间的教学探索
1.方法来源——“教、学、做”合一教学法
9月开学,11月份学生就要迎接迫在眉睫的无锡市技能大赛,他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入门单片机技术,所以,本次培训中,常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满足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参照总理提出的“职校教师应在做中教,因为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学生应在做中学,做中学才是真学”的中职教育新理念,我们便开始尝试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在“做”中理解知识,在“做”中巩固知识;让老师在“做”中教理论,在“做”中解决学生问题,在“做”中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我们称之为“教、学、做”三合一教学法,分为三个具体的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确立分立项目。为了让学生迅速的掌握所需知识,尽快完成单片机技术的入门,教练组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顺序,重新整合理论知识,把实验设备按照模块拆分成从简单到复杂的13个分类项目,针对每一个项目出一到两套对应训练课题,并编写相关校本教材。
第二阶段:顺利入门。该阶段中,教练先对这个项目所需要用到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然后演示操作方法。紧接着,学生马上开始实际操作。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就理解并巩固了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并实现融会贯通,入门速度很快。
第三阶段:有效提升。学生入门后,教练慢慢放手,不再一步步演示。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之后的几个课题,教练只讲解所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然后给出一定的编程思路,由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知识,自主编程。这样做的好处是:给学生留出适当空间,更能激发其求知欲、参与欲、创造欲。实践证明:这阶段,学生提问频率大大提高,新思路层出不穷。此时教练可从旁很好的观察学生的特点及知识掌握程度,从而及时修改教学重点和训练方向。[1]
通过这三个阶段,学生完成了对单片机控制技术知之不多到熟练掌握的跨越。通常情况下,学生了解单片机基本模块和编程入门知识需要一个学期的教学,而我们仅用了2个星期就把学生领进了单片机控制技术的门槛,这充分显示了“教、学、做”合一教学法的优越性。
2.兴趣来源——成功体验法
陶行知说过:“当我能把一件事做得很好,能游刃有余地注入一些新的想法,我驾驭它而不是被动地应付的时候,我会很满足开心,这时我发现兴趣不知不觉地产生了,虽然以前我对此没有特别的兴趣。”
显然,学生们对单片机的未知,使他们无法驾驭单片机控制技术,从而产生有一种畏惧感。他们没有成功的经验,所以没有自信的根基,兴趣更是无从谈起。基于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教练组决定在培训中贯穿一个宗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他们体验成功的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与兴趣。在具体实施时,主要通过两个步骤来实现:(1)在容易中体验入门的成功;(2)在困难中体验阶段性的成功。
最初的几个项目,教练组特意设计得比较容易,学生按照老师的理论讲解及操作指导后,基本都可以掌握,在做的过程中,即使有问题,老师立刻会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与肯定和鼓励。几次成功地完成项目后,学生渐渐消除了对于单片机课程的畏惧,信心和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学生们开始敢于自己编写程序,敢于产生新的想法了。
作为教练,我们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达到教学目的,优化教学效果。
当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经过几次成功的完成单片机项目后,开始盲目产生自满情绪,这时就进入了第二步骤的实施阶段。
通过加深项目课题的难度,加大程序的复杂程度,从而给学生施加压力。老师从开始的“又问必答”和“详尽分析”,转变为激励学生自主进取,挖掘潜能,挑战自我,并鼓励其与同伴进行合作。
我们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挖掘潜能,挑战自我,并鼓励其与同伴进行合作。于是,教练在给出项目课题后不再手把手演示,转而让学生独立操作,用他们自己的思路完成项目任务,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一定的难度使学生们自满情绪得到了抑制,自主训练的过程使其积极性得到大幅度调动,讨论与合作又让他们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即使是有难度的项目,学生也可以从中体验到阶段式的成功。
3.动力来源——特殊的评价机制。
由于培训的特殊性质,在教学评价环节,我们引入了末尾淘汰机制。比赛名额2名,培训学生12名,淘汰率为83%。
为了确保竞争的公平性、合理性,我们对评价方式上进行了改革。
首先,摒弃了以往惯用的“最终评价”,坚持“每日评价”。考核时间为每天上午,考核内容为前一天的训练课题,考核成绩每天都被记录在案,每周请省里的专家做一次综合测试。
这种评价方式的实施效果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之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充分挖掘潜力,并且学生能够清醒及时地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适时地进行反思和总结。
其次,摒弃了“仅对学生评价”,实现“对师生共同评价”,把12名学生分成3组,分别由3位教师各自指导。
这种评价方式的实施效果是:更进一步地激发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学的压力和教的压力共同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学习动力,确保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学质量的最大化、最优化。
三、单片机课程改革的思考
经历了历届全国单片机技能大赛的洗礼,重新回到本职岗位中后,作为一名任课教师,我渐渐发现,在技能大赛中的这些成功教学经验,其实可以融入单片机课程改革。
1.教学内容的改革
1)设备的改革
以往单片机实训课程中,是通过发给学生元器件、学生自己用万能板搭建电路的方式进行硬件电路的搭建,这样做有三个缺点:一是费时,整个实训过程中,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用来搭建实训电路,大大占用了操作时间;二是成功率低,电路板搭建质量直接关系到功能是否完成;三是扩展能力差,搭建好的电路只有单独的功能,针对每个课题必须搭建不同的电路。[2]
这是单片机课程实训中的一个瓶颈。由于技能大赛,我校引入了28台亚龙YL-236单片机试验台。它把单片机课程中用到的电路分类并制作成一个个功能模块,学生只需选取需要的模块,用接插线连接控制电路,编写控制程序输入单片机,单片机控制装置就能按程序运行了。这样一来,搭建电路的时间减少了,同时也避免了由于电路质量而导致故障。
2)教材的改革
传统单片机教材总是一上来先讲单片机原理,然后是汇编指令,接着讲软件编程,而后再是总线系统与器件,最后才来一些实例。这样先理论后实践的学习模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不合适的。中职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很难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建立起形象思维,先理论再实践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单片机课程很难,自己学不会的抵触情绪。因此单片机课程教材的改革刻不容缓。[3]
本人在全国单片机首席专家葛金印的组织下参与新编了《单片机控制项目训练教程》一书,打破了“先理后践”的常规教学模型,精心设计了多个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功能项目。然后把每个大项目从易到难切分成6至7个子任务。把单片机枯燥的知识点巧妙的融入到各个子项目中去。在前几项子任务中,教练秉承“要用什么教什么”的理念,尽量简化理论灌输,让学生在各个子项目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后几项任务为综合任务,让学生综合前面学习的子项任务搭建贴紧生活的应用项目,让学生学以致用。这种教学模式,笔者形象的称之为:“饿人吃饭”模式。笔者女儿年幼,不肯吃饭,因为从出生至今其外婆照顾的面面俱到,从不知道饥饿的感觉是什么,所以也就不明白为何要吃饭。笔者饿其两顿,自此以后吃饭再不成困扰。学生学习也是一样,对于枯燥的单片机概念,学生不知为何要学,学了何用,没有自主学习的动力。通过新教材中各个分立任务,让学生先做,把知识概念融入到做中,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才能实现“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型。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普通单片机课程作为专业提高课程,往往开设在高年级后半段。开设课程的前提是学习过C语言与数电模电。但是我再大赛中培训的选手都是1~2年级的新生,他们中大部分人在参加单片机培训之前都是一张白纸。多名选手在全国大赛中优异的成绩证明,单片机学习并不一定需要前面多门课程的扎实基础。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把C语言知识,电路知识等各种需要用到的知识都嵌入到项目中去。学生完成了项目,也就对这些知识理解了。那么大赛的经验是否能够运用到普通教学中去呢?答案是肯定的。
1)项目打破框架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打破课程壁垒,通过项目课程设计把需要用到的C语言知识,数电,模电理论知识以及单片机知识统统打包。变化为学生一个听说过,看见过甚至使用过的项目,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多个项目课程设计并制作完成后,学生就能对原本多门课的理论知识理解并运用了。
2)成功培养兴趣
通过设计阶梯式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在课程的一开始,很容易的获得一系列的成功。有了成功,学生们不会对本课程产生排斥情绪才可能对它产生兴趣。
对于能力强的同学,在基础实验项目的基础上,提高台阶,设置难度,激励他们进行挑战,从而培养起对本课程的兴趣。
3)目标给予动力
目标的确立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是不知道学习本课程知识对就业的帮助。学校可以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由企业为一部分学习表现优秀的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以此明确其学习目标,把学生的就业压力转嫁为对学习的动力。
3.考核方式的改革
1)项目成绩取代平时成绩
传统教学中,平时成绩是通过对平时作业的批改以及对单元测验的评分来横定的,而在项目化教学中,每个项目都可视作对学生的一次考核。通过评测学生自主完成项目的成绩而获得的平时成绩才是最科学、最合理、最有价值的。
2)项目设计和答辩取代死记硬背
传统教学中,判断学生学习的好坏往往取决于理论考试,而考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生对概念、理论的熟记程度,很难体现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而职业教育更应该注重的是对技能水平的考核,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判断优劣的标杆。因此,职业教育考核的内容应更加注重技能水平。例如:取消传统的书面期末考核,取而代之以项目课题设计;取消传统的试卷批改,取而代之以答辩的形式,教师从项目设计答辩中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就是能力与知识、操作与理论并重的考核模式。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技能大赛培训中,虽然辛苦却也收获良多。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教的目的是学,学的目的是用,只有会用才是学得成功”。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树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活动观把技能大赛中获得的经验教训融入日常教学中去。
技能大赛必将有力推动职业院校在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参考文献
[1]胡政.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单片机课程改革[J].现代商贸工业,2008(07).
[2]于敏,孙蓓.浅谈高职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J].电子制作,2012(11).
单片机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范文3
关键词 单片机;赛教结合;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100-02
1 引言
单片机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是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多种I/O口和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时器等功能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的一个小而完善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在电力、化工、家电和仪器仪表等工业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开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2]。
但在日常教学中,多采用以教材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课时的实验。对于工程专业学生来言,只依靠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很难掌握单片机的教学内容。在本文中,以泰山医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的单片机课程教授为例,在教学实践中将理论教学与科技竞赛结合[3-4],采用“赛教结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课程特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硬件结构、接口技术以及相应的软件编程方法,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软硬件的设计、开发、调试技术,具有较好的单片机实际应用能力,为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5]。课程的特点是:
1)知识含量高,课程要求在掌握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微机原理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学习本课程;
2)内容结构复杂,本课程包括单片机的硬件结构、汇编指令系统和软硬件设计;
3)实践性强,单片机目的在于工程应用,所以要求学生能动手设计和开发单片机应用系统。
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以上课程的特点,对理论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1)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了“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及创新思维能力为基点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师生互动,调动课堂内外一切手段,让学生主动地掌握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分析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的专业素质。
2)改进课堂教学,讲究讲课艺术。注重把讲课的科学性、系统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相结合,配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教学效果。
3)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理论知识时,结合课程相关内容,以山东省机电大赛参赛项目为例,讲解理论知识。这样既避免了讲授理论知识的枯燥,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科技竞赛中来。
4)针对医学院相关专业的实际情况,编写《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材,教材内容中不仅保留传统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并且将与专业相关的科技竞赛案例作为题例来加以体现,使学生可以采用更得心应手的教材。
赛教结合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实验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和开发,但是受实际情况限制,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研究的机会比较少。山东省机电大赛是为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大学生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山东省高校机电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而设置的,每年举行一次。泰山医学院每年都参加,参赛产品中电气部分可以采用单片机设计,正好为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研究,提高单片机设计与开发能力,掌握单片机课程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组建兴趣小组。为了让学生了解山东省机电大赛,每年让往年参加机电大赛的教师和学生做报告,使下一级学生了解大赛情况;并以学生为主,按照自愿原则组建兴趣小组,小组成员按照能力进行搭配,一个小组中既要有进行硬件设计的,也要有进行软件设计的。
2)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大赛主题,构想符合要求的项目。每年大赛举行完,组委会会公布下一届大赛的主题,教师将大赛要求告诉每一个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让小组构想符合要求的项目,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在构想过程中,教师会全程对学生进行指导。
3)利用已有实验设备,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项目要加以实现,需要学生去努力实践,在教学中利用已有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为了支持学生进行科技竞赛项目的设计,实验室延长了开放时间,利用每年参加大赛获得的奖金购买电子元器件,并提供一些开发板,为学生实践搭建一个良好的单片机研究平台。
4)在实验教学中构想与大赛有关的实验项目。实验教学中,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将大赛中用到的知识点融合到基础实验中,并且结合机电大赛,构想了一些综合性实验。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坚持理论结合实验的考核原则。根据单片机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考核中,理论知识考核占70%,实验考核占30%,实验以报告结合实际实验结果形式提交,报告从内容、格式、结果和创新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要求,实验结果在实验室现场考核。
理论结合实验,以实验报告结合实际实验结果为考核依据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成果 科技竞赛活动是课堂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延伸,将赛教结合方法融进理论和实验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掌握单片机知识,还对这种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教学改革取得了以下成果。
1)对于这种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学观念得以改变,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偏重和局限于理论知识,而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单片机理论和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索。研究了将科技大赛与理论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科技竞赛内容融合进日常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
3)在参加大赛后,让学生进行总结,将他们的成果以论文和专利形式予以体现,学生已经发表两篇科技论文,申请两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促进了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
4)促进了学科交叉,在机电大赛中,结合医学院特点,提出了很多与医学结合的项目,如“背部按摩式多功能椭圆护理床”等项目。
5)参加大赛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课题组组织学生参加山东省机电大赛,获得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五项,这样的成绩在同类医学高校中是十分优异的。
实践表明,这种以“赛教结合”形式进行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还可以加强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更好地培养了理工结合、理论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强的高级人才。同时在竞赛题目设计过程中,学生查阅大量各个行业的资料和文献,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3 结束语
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采用了“赛教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其融合进理论和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际参加山东省机电大赛,学生进行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进而掌握单片机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通过问卷调查,大多数学生反映良好,并且反映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动手能力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因此,通过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侯俊才,郭文川,侯莉侠,等.“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0):196-197.
[2]张江印.高校单片机教学模式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3-106.
[3]刘保军,彭芳,黎萍,等.科技竞赛和CDIO模式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6):53-54.
单片机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科研能力 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74-02
一、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认识
关于科研能力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科研能力是完成科研活动的各种本领[1];有的认为是基本素养、创新意识、实事求是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2];还有的认为其与创新能力相提并论。[3]
本文认为应用型人才是属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中间型人才”,兼有本科的学术教育和高职的职业教育。科研并非科研类高校的专属,应用型高校以够用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教育为主,但是不排斥必要的科学研究。一提起科研,很多人就会把它与专家、公式、算法和精密的设备联系到一起。其实,技能中也蕴含着科研元素,“熟能生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熟练掌握了技能,就会有针对某些特定的问题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想法,科学和技术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分家的。技术改造,略微上升层次和理论高度,就是科研内容。
所以说,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可行的。可以从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技竞赛、科技讲座、课题申报以及其他环节入手。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各种环节
(一)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基本方式
实验的本质就是模拟和重复前人的科学研究,模拟相似的条件,使用类似的器材,如实地记录实验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所以,在实验课和实训课上,教师可以观察与考核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面临困难时的毅力以及面对问题的态度等。
培养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研究能力,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防止某些学生一味地蛮干,这样的学生视实践环节等同于劳动,对发生的困难和安全估计不足,而当问题出现时又容易自暴自弃;二是引导好懒于实践,照搬照抄同组同学的学生。总之,教师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逐步引导他们走上按步骤、按要求完成的正途,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比如,在电机实验中,部分学生在完成基本的实验要求后,有兴趣做一下电机的堵转实验,由于电机的堵转会带来温升,时间略长就会烧坏电动机,或是操作不当导致事故发生。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事先设置好实验步骤,并亲自监督他们进行实验的每一个细节,记好电机的堵转电流等参数,然后及时停机断电。在这个过程中就遵循了科学的工作态度,有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二)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素质
课程设计也是一个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的机会。在课程设计中,善于动脑的学生往往能提出自己的有别于传统的设计思路。尽管有些稚嫩,但是教师应充分肯定其突破、创新的精神,再引导其走上合理化的道路,如果马上不留情地批评其“离经叛道”,那么将挫伤其自尊心,压抑其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了完成设计,总有多种方案和思路,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折中考虑最为适合的方案。这个过程可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有的时候表面上觉得设计没有纰漏,但是具体到细节或制成品时,才发现错误的存在。有时甚至将貌似完好的设计方案推倒重来,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做好课程设计的学生的心理工作,引导其总结经验教训不放弃努力、不盲目心急赶时间而潦草行事。
比如,在单片机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单片机C语言,虽然学生学过这方面的语法知识,而且也按课程进度做过几个实验。但是,设计一个小型的项目,是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一遍遍地调试程序,直到开发机做出来,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科研成功的喜悦。单片机硬件的焊接,对于很少使用工具的不少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他们在实验室里焊板,由于对各个管脚的功能的了解不深入,对A / D转换器的接口的不熟悉等,出现焊错、虚焊等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重新看课本,理解该课程难记的概念,再查找问题重新焊线,这一整套的流程,就是科研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挑战精神
选拔优秀的大学生参加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的科技竞赛,可以从产品构思、设计、制作、安装、调试等完整的技术开发流程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技术交流下快速成长。以大赛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队,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一旦获奖,学生就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极大地提高学生练就技能的信心和决心。目前,我校的一些教学单位在国家某些大赛项目上已经形成了常年备赛、参赛的好习惯。仅2010年下半年度,我校组织各类校外科技竞赛20项,参赛学生近千人,参赛教师103人,获省三等奖以上奖励71项(国家级5项,省级奖66项)。
此外,校内组织的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可以广泛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科技讲座拓展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中的崭新视野
科技讲座也是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的良好手段之一。聘请校内外的专家登台[4],给大学生介绍国内外最前沿的知识的发展状况,采用灵活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向专家提问,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精神;对于应用型本科大学生来说,企业的总工或资深的技术专家给学生介绍本专业的技术需求,能够吸引学生提高对某些知识的研究兴趣。
(五)课题申报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中细致入微的作风
课题申报的写作辅导也是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到填写几张申报表格,大到学生撰写各种项目的申报书,其中包括各种申报材料的整理,科研团队的组建,经费的来源和安排,项目的进度等,大学生一般不知如何入手。我们发现,每年参加机电产品大赛的学生表格的填报,都有填错的现象,需要教师检查后重新填写;至于项目申报书,则必须在教师的密切指导下才能完成。看似简单的填表环节,却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这是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
此外,还有其他可以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方法。学生社团是学生从兴趣出发,独立、自由学习的一个组织。比如我校的学生社团“单片机学习空间”,有独立的活动室,有热心为学生答疑的专业教师,有前几届学生无私留下的硬件和调试设备。许多在社团活动的学生,踊跃参加科技大赛,并拿到了奖项。下厂实习是学生接触工厂设备、工艺流程的良好机遇,企业中的实际应用与课堂中泛泛而谈的知识形成鲜明对照,而企业的现实工作作风也会克服学生理想化的思维,对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的提升也大有好处。
三、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通过平时的实验课等教学环节,观察学生的工作态度;挑选动手能力强、愿意思考的学生,给予他们一些挑战性强的工作,以此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并适时吸收他们进入科技竞赛小组;而对于一般的学生,则按规程要求完成工作即可。
其次,不可注重形式化的唯结果论,科学工作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取得良好的结果是每一个参与者都希望看到的。但是只有把工作做到实处,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才能打好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科研能力。如果小有成功就得意、稍有失败就气馁,则必然造成学生心浮气躁的心理,导致科研能力的培养呈断续状态。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对自身科研能力的认识问题上,一般是开始时缺乏自信,有一点成绩后就可能会低估科研的难度,对此教师应适当地引导。
再次,端正科研的求真态度,抵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高校的侵袭。严格学术规范,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尤其是在论文的撰写上,对于别人的工作贡献,应注明引用。抄袭、窃取等学术流氓行为将扼杀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实践环节中,可以逐步地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从学生兴趣入手,按科学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人才的科研能力培养中,应选拔能力强的学生重点培养,引导他们端正思想、踏实地做好科研工作。
[ 注 释 ]
[1] 张潇潇.高校初级研究人员科研能力构成及评价[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2] 金惠玉,任德财,张煜.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学,2012(4):63-65.
单片机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范文5
【关键词】数字系统 教学改革 赛课结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50-02
高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一个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数字系统类课程,包括数字逻辑电路、EDA技术及应用和单片机原理等课程进行改革,主要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两方面改革。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现有数字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把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分开单独进行,先学习理论课程,理论课程学习完了再去实验室做实验,最后一学期的理论课程结束了再做实训。这样往往导致学生做实验时理论知识忘记了,并且一般的实验课程学时都比较少,学生们没有得到足够的时间设计,理论课时都比较多,而学生单独学习理论知识又觉得非常抽象难懂,理论和实验就会脱节。数字系统的教学如果是教师课堂演示,学生以听为主,很难让学生真正认识可编程逻辑器件,也难以学会各种数子电路的设计。而且,传统数字系统的实验箱很大且笨重,各种芯片、显示电路、驱动电路和电源等,实验时均需要用导线一一连接,接线复杂,学生往往在硬件接线上花费大部分的时间,并不能把精力主要放在数字系统的逻辑运算和逻辑处理的设计上,且因连线复杂等,使硬件方面很容易出现问题,学生无法及时发现电路设计缺陷所在。
对此,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合二为一,由原来的大班上课改为小班上课,由原来的传统板书教室改为实验室机房上课,人手一台电脑,人手一台数字系统教学平台,每个重要的理论知识点讲述完毕,通过实验教学平台实例演示,让学生先验证完成实例内容后自己独立设计一个小任务。学生碰到问题老师当场解决,循序渐进,内容也从简单到复杂。一堂课程结束后老师针对学生们出现过的问题集中讲解,课后布置一个小任务给学生独立完成,下次课检查。
二、教学实验平台的改革
采用数字系统教学平台进行教学,与以往的教学相比,无论在教学手段上还是在教学效果上都比原来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传统的数字逻辑电路实验不足,传统数字逻辑电路电路实验箱很大很笨重,接线复杂,硬件方面很容易出现问题,学生往往在硬件接线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而缺少了电路设计的能力;应用改革后的教学平台,学生易学易懂,避免了以往教学中理论多,实物少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把原先的教师课堂演示,学生以听为主的填鸭式方式转变为学生亲自操作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去设计各种电路,进而加深了学生对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认识,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可编程逻辑器件的优越性。
(三)该数字系统教学平台综合了数字逻辑电路,EDA技术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智能仪器以及微机控制原理等课程,不仅能够提供课堂上的教学演示,也能实现各种实验的开展,更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新设计电路的平台,为学生能更好的参加各种电子设计竞赛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
(四)现有EDA实验箱或者是单片机实验箱,大多数都是采用并口下载模式,而现在的电脑很多都没有并口,所以给很多学生带来麻烦,而该数字系统教学平台全部是采用USB下载模式,从而大大解决了学生们的困惑。
(五)现有市场上的实验箱基本上都要几千元的费用,加上几门课程的实验箱的价格就更加昂贵,学生们很难拥有自己的实验箱,而该数字系统教学平台不仅综合了几门课程,而且价格也就几百元。真正能够实现学生们人手一台,也就更加便于高校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平台电路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系统实验箱的结构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数字逻辑电路课程,EDA技术与应用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都是采用闭卷笔试考试,学生在一些概念和公式上要花去很大一部分时间,而在实际编写程序、独立思考设计上面比较缺乏,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学生课程的成绩考核分为多样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理实结合。让学生上机考试,有一部分的理论知识考核,加上很大比重的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比如EDA技术课程,让学生独立设计一个具体电路,通过编写程序到连接原理图,到微处理器的各个管脚配置,到仿真波形的生成,直到最后硬件实验箱的下载调试,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动手能力。
(二)课后制作成绩。每次课程结束布置一个当堂课程内容的任务,让学生课外完成;某些重要章节学习完后,布置一些小型题目让学生独立设计并制作,最后整门课程结束后布置一些综合型的小项目让学生选做。可以三人组队选题,培养学生们团队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们动手实践能力。
(三)赛课结合。学习完一门课程后,组织一个比赛,比如学习完数字逻辑电路,就组织一个数字逻辑电路的设计比赛,从原理图绘制到PCB制作,到电路板装配调试,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学习完EDA技术课程,组织EDA电子设计竞赛,让同学们从理论学习上升到实际项目的制作;学习完单片机原理课程,组织单片机电子设计大赛。从这些小竞赛里面选拔出优秀队员,参加每年举办的广西区电子设计竞赛和两年一次的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从这几年改革的情况来看,每年学生们的参赛热情都很高,学生们组成队伍,利用课余时间一起讨论方案、进行电路设计、编写程序及最后整机调试,在这过程中,学生们把在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项目中,提高了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也激发了学生们理论学习的兴趣,同时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在每年的大赛中,都会发现一些很有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学生们也感叹通过竞赛学到了许多东西,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我院的电子线路CAD及仿真、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和EDA技术与应用这三门课程都采用了此教学模式,从这几年的教学总结情况和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上看,这种教学方法很受学生欢迎,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且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每年都有学生参加区电子设计竞赛以及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并获得好成绩,就业情况也非常不错。
【参考文献】
[1]江国强.新编数字逻辑电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2003
[2]郑存芳,等.独立学院《EDA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08(32)
[3]周立功. EDA实验与实践[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2007
[4]江国强.EDA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5]江国强.EDA技术习题与实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2012 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
单片机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范文6
[关键词]课程设计;电机调速;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
一、背景
国内的工科教育先后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技术范式”、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范式”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工程范式”。2006年我国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于2012年7月重新修订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其认证的通用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达成度过程评价和持续改进[1]。2017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明确指出新工科项目的开展与实施应当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进行[2][3]。同时,电气化是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进入21世纪后,电气化向更宽更深发展,并且直接面向智能制造。电机调速与控制[4][5]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课,掌握各种类型电机的调速原理,对学生毕业参与机器人、数字机床等智能制造领域工作有极大的帮助。加强实践环节是工程教育认证的迫切要求,没有实践的理论是苍白无力的,同时也难以被学生深刻掌握。电机调速与控制课程对应的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的工程活动中。华侨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于2019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受理,在此之前便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指导思想,对电机调速与控制课程设计进行了改革探索,旨在增强所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现有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电机调速与控制课程设计是电气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课,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实践的能力。而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如下:在两周内布置课题任务,给定目标电机参数,学生通过MATLAB仿真软件,设计其闭环控制方式与整定环路参数。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在于:(1)教学与学生实施安排过于集中:此前的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程知识教授结束后的两周内完成,学生尚未对理论知识充分理解,并且短时间内难以建立与工程的联系,实施的效果不佳。(2)课程设计题目固化:此前课程设计一般由电机调速与控制原理教材上的例题改编,设计题目较为固定,或者只对其中的电机参数、控制结构简单改动,学生的设计一般可以参考往年学生留下的模板,甚至有照搬现象。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电机控制原理,从而导致课程设计流于形式,无法达到考查的目的。(3)课程设计使用的设计工具单一:在电机调速与控制的课程设计中,虽然借助了计算机辅助仿真软件MATLAB,但是单一的设计工具限定了学生发挥的空间;并且在将来学生走向科研、工作岗位后,使用的开发工具可能有所不同。(4)课程设计脱离工程实际:此前的课程设计先通过理论计算进行电机控制系统的参数计算,并在MATLAB仿真软件上进行模型验证。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仍无法理解实际工程中的电机调速系统是何种形式,其控制系统载体以及软件实现又是什么样的,因此并没有真正打通理论和工程实践这条通路。(5)课程设计缺乏交叉融合:众所周知,电气工程是一门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力电子此电类课程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电机调速与控制是在此类课程基础上的专业应用型课程。但是配套的课程设计并没有真正实现电类课程的融合,学生在课程设计实施完后,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如电子元器件的使用、电力电子拓扑的选取等内容。针对上述问题,为了适应工程教育认证以及新工科学科建设要求,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联系,以及提高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笔者提出了一些措施对电机调速与课程设计的教学进行改革。
三、教学改进措施
(一)教学组织的改革
传统的电机调速与控制课程设计实施安排过于集中,且与日常教学相脱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不能马上通过实践巩固,不能较好地达到课程设计应有的效果[6]。针对该问题,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按照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任务目标分解的方式,结合到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在学期开始时即布置总体设计任务,并且在理论课程各个章节讲授中布置分解任务,如讲授绪论,可让学生开展关于目前工业应用的电机及其驱动器的调研,了解关于驱动器拓扑及功率器件型号、控制板和驱动板的器件选型等方面内容;在较宽裕的学期安排中,可提前布置学生熟悉相关的仿真软件以及电路设计软件;在讲授第三章关于转速电流双反馈电机调速系统时,布置的作业可与学生要开展的设计题目结合,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时可完成参数计算,减轻之后的设计工作量。通过这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全周期的工程实践培养模式,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实践的关联性,同时也使得整个课程设计开展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进行。
(二)课程设计题目的改革
在课程设计题目的改革方面,经过高校教师、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将课程设计名称变更为基于电路设计软件的电机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实践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课程设计的目标为中小型直流、交流电机控制系统设计驱动电路,通过设计掌握中小型电机驱动方法及电路设计软件的使用。在课程设计的目标对象电机上,与实际工程应用更加贴合,选取了工业制造应用的实际电机参数。要求学生根据电机的工作原理,分析电机驱动的基本形式,完成驱动电路的方案设计,主要包括:主电路拓扑、直流母线电压等级、整流电路、滤波电路、斩波电路、电流检测电路、转速/位置检测电路等,并利用辅助设计软件绘制驱动电路原理图、布板,撰写设计总结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设计目的与要求、系统技术指标或设计要求、系统控制方案、器件选型、硬件工作原理及有关参数计算、主要参考资料及心得体会。差异化的课程设计题目,既可以让学生形成分组讨论,又不容易陷入固有模式。
(三)开发性的设计工具
此前的课程设计使用单一的设计软件,原因是课程设计题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由于改革了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可使用多种工具,如参数计算与模型仿真时可使用MATLAB,硬件电路原理设计与布板布线时可使用AltiumDesigner、Protel、KiCad等,在虚拟仿真时可使用Protues,在控制软件设计时可使用Keil、CCS等不同处理器平台的开发环境。这种开发的方式,不强制学生使用何种工具进行开发,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开展自主性深度学习,并投身到更具挑战性的工程实践中。
(四)与工程实践接轨
课程设计的改革在专业基础上,结合新工科发展趋势,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性;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加强学生动手方面的训练,增强学生工程、成本和项目管理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课程设计期望学生掌握电机调速系统的功能需求、标准、电路设计与器件选型以及控制算法仿真和软件编写;并熟悉项目开发的一般流程、工程文档的编制。课程设计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行业认知,毕业后可更快地投入工作中。
(五)注重专业融合
课程设计的改革,更加注重专业内的融合[7]。如在电机调速系统拓扑的设计上结合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的PWM变换器与逆变器部分;在硬件设计上结合了模拟电子线路与电路;在数字化控制技术方面,对于微处理的应用结合了数字电路与单片机应用技术;在电机控制软件的实现上,结合了自动控制理论内容。通过一个完整的实践训练,学生能更加理解专业内课程的联系以及其应用场合,并且能够以学习效果为中心,进行有效检验与实施,并形成性教学评价。
四、实施效果
本课程设计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从2018—2019学年起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6级两个班进行了试点,至今已开展实施2年,学生的评教有显著提高,相应的理论课程的学习效果也有所提高,学生的动手与工程能力也明显提升,学生去往相应的工作单位已初步具备行业认知,可以更快融入工作。图1、图2为学生开展课程设计提交的PCB设计图与硬件设计原理图。
五、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