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范文1
关键词:城乡总体风貌, 设计方法 , 长寿区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ongevity area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ocial economy,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pas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style, based on regional urban and rural style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problem, with "longevity area overall style desig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or example, regional style landscape elements, the use of urban design princi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verall view of the urban and rural county design method.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overall style, design method, longevity area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长寿区地处重庆腹心,拥有“一江二湖三山两槽”,地形地貌特征鲜明,自然景观资源丰富,长江水道和长寿湖等风景旅游资源尤为突出;长寿是重庆重要的化工城,具有现代重化工业城市的特点。然而,现状长江岸线的利用不尽合理,景观环境欠佳,工业发展与城乡景观塑造的矛盾日益显现,城乡风貌景观特色逐渐消逝,迫切需要集中的解决。《长寿区城乡总体风貌设计》旨在建立一个符合地域特性、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城乡风貌建设指引框架,保护自然生态本底,重塑城乡风貌魅力,提升区域竞争力。
1 探索县域城乡总体风貌设计方法
针对县域范围的大尺度风貌总体设计在国家没有明确的技术规范或是编制办法,因此明确设计目标是探讨县域城乡风貌总体设计问题的基础。设计围绕三个核心问题:什么是最具长寿特色的城乡风貌和主要的风貌问题?如何改善风貌存在的问题同时保护和强化特色风貌?如利用设计指导建设特色风貌,形成区域特色风貌,提升区域竞争力?设计从分析城乡聚落特色景观特色、分析山水自然格局、发掘历史文化底蕴、提炼城乡产业特色风貌出发,以长寿特有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经济环境特征为基础,采取了一种既考虑到城乡风貌整体又顾及局部,一种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切合长寿实际情况的城乡总体风貌设计方法来指导城乡相关设计、建设和管理。在设计思路上,本着宏观总体定位、中观引导、微观落实的原则,实行总则和分则两条技术路线:总则是城乡风貌整体性指引,分总体景观系统构建和风貌专题研究两条支线。分则是在总则指导下,对区域城乡风貌要素分别进行归纳总结,分通则和导则两条支线予以落实。
2 把握资源特色,塑造城乡风貌的总体定位
从山水自然特色角度分析,突显特色山水资源价值,强化长寿“一江二湖三山两槽”山水格局,塑造“山水优美之地”;从历史文化角度,需要突显寿文化等历史文化,塑造“养身长寿之乡”;从产业角度,需要优化和提升化工产业特色,塑造“工业繁荣之区”。
3 保护山水自然格局,打造区域城乡自然和谐有序的空间格局
城乡总体风貌的展现首先要有清晰的风貌景观系统,规划分别从区域总体景观构架、区域景观风貌特定区划二个要素来引导:
一是依托长寿“一江二湖三山两槽”山水格局,结合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需要重点控制的山体、结构性生态景观地段、城市功能区之间和城镇之间的生态隔离带等生态要素形成网络状区域生态景观构架。从宏观层面确定区域整体景观风貌格局,建立具有地域特色总体风貌形象。二是以地形地貌特征、产业功能区划、城镇分布为基础,划分山岭林地特色风貌区、平谷湖域特色风貌区、现代农业特色区、城市风貌区、工业风貌区、小城镇风貌区等不同特色的风貌分区,从中观层面制定统一而又有差别性的风貌特色分区。
4通过专题研究,强化城乡特有的景观元素
根据城乡总体风貌设计目的和要求,对影响长寿城乡的一些重要景观因素进行专题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次设计将分别对长寿的自然山水格局、历史人文、田园风貌、城市风貌、镇乡风貌、村落风貌、田园风光、交通走廊、门户节点、产业区风貌等进行探讨研究,以便更好地落实长寿城乡的风貌特色。
自然山水要素:山体作为自然载体与生态屏障,是维护好山林植被的良好生态条件,是城乡审美创造的基础与维护区域环境的根本。区域风貌总体设计首先应保护区域内大山大水的生态格局,通过分析山体高程、植被、水体情况划定山体和水体的保护边界,控制山体、水体开敞空间中的生态廊道,维护山林原生植被与生物多样性特征。
历史文化要素:挖掘各历史时期的文化元素,并运用于各城乡空间环境予以反映。
城市要素:研究城市的形态和结构,重点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提炼城市意象和特色,塑造个性化的城市空间格局。组织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系统,确定城市三维空间形态,挖掘并提高城市形态环境的品质和生活质量,赋予城市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设计着重把握城市整体建成环境,从多个系统来构建整体景观风貌格局。包括景观分区和重要节点、廊道的识别,以及建立景观界面和视觉系统(如天际线、视线走廊)、开敞空间和公园绿地系统、城市生活与公共设施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和照明系统等。
小城镇要素:根据城镇功能、发展定位、历史文化与所在景观风貌分区,确定小城镇各自的风貌定位和具体内涵,规划将小城镇分为工贸特色城镇、田园特色城镇、山水生态特色城镇进行分类指导。
村落要素:村落是乡村环境的基本单元,是乡村居民居住、休憩、交往以及从事生产活动的场所与依托,具有归宿感与标识性,基本单元环境品质的好坏除了融入周边大环境的融洽,还在于自身环境的美化。规划按照建筑规模将村落划分大中小三类进行分类指导。
田园要素:乡村田园既是一种生产空间,也是一种乡村景观展示空间,是乡村的一种典型代表特征。创造良好的田野景观,将农田、溪流、湿地、草地、灌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田园景观,对提升乡村景观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规划整合长寿特有的沙田柚种植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等特色农业景观,
交通要素:由于长寿区境内水陆交通发达,交通干道对各景观资源起到串联与组织作用,为提升区域整体形象,规划依托公路、铁路、水路交通景观走廊和功能制定交通沿线的风貌景观。
门户节点要素:城市中心、区域门户地区、“山”、“水”、 “城”空间交汇处、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区域等再造门户节点景观,提升对外形象。
产业要素:长寿作为老牌化工工业地区,工业区的景观风貌是城乡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风貌总体设计重点关注工业区风貌建设,提高工业区环境品质,展现现代、和谐和繁荣的工业文化场景。
5、制定城乡风貌建设与管理文件,强化设计的可操作性
在总体风貌设计和风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乡总体风貌建设与管理总则,作为指导城乡风貌建设的技术规定。总则的编制和审定,是给总体风貌规划设计赋权的过程。总则明确区域风貌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设计原则,确定城市的总体结构与形态以及城乡的总体形象,提出城乡风貌管控的基本方法,明确总则与各层次规划设计的衔接要求。
在风貌特色分区和风貌景观要素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管理通则,通则将识别长寿城乡风貌景观要素,提出系统性管理办法。
以中心城市、镇、乡、街道为管理单元,制定管理导则,落实风貌分区、风貌要素等控制要求和建设指引。
结束语
根据上述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城乡总体风貌设计工作阶段的划分,其设计任务就是在充分调查和收集现状资料的基础上,对设计范围自然资源、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总体的分析研究,提炼风貌景观要素,并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合理地组织城乡风貌景观要素,并形成系统性管理文件。同时城乡总体风貌设计属于非法定性规划,是引导性而非强制性的。因此还需要通过控制引导的方式影响城市、镇和乡村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来落实设计内容,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风貌。
参考文献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范文2
关键词:广告色彩;色彩规划
一、研究背景
(一)国外城市户外广告色彩研究的现状
国外户外广告色彩的研究建设的相对要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学术界对“城市环境色彩”的关注日益增多,在“保护环境发展人类社会”的主题下,设计者和管理者,对城市建筑景观色彩、城市户外的广告色彩、城市色彩和地区文化间的联系等问题开始重视,并形成了相关理论成果。国外城市法律规定中对于户外广告牌的位置、尺寸、色彩以及数量时间等都有非常明确而严格的相关规定,并在设立后还要经常定期检查。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例如纽约是世界商业发达的城市,然而其广告的摆放却极为严格,除商业中心外,其他地区是较少出现广告的;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尽管是举世闻名的商业中心,但户外广告的数量、位置、面积等却是极为节制有序;美国法律规定,凡住宅区内都一律禁止设置各类广告。而这些成功的经验和例子,首先是在进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从事专业的色彩配色人员参与城市环境色彩的专项规划以及户外广告的主体外观色彩的配色。如果没有此环节,那么规划设计将不能通过主管部门审批。
(二)国内城市户外广告色彩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户外广告色彩的现状是,与国外相比严重滞后,管理无序,很多城市的户外广告严重损害了建筑外观形象和街道大面积的景观主色,使原本有序的城市环境变得混乱无章。现将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第一、户外广告牌子的布局数量过多,从色彩角度看杂乱无章,这就与城市的功能分区互相排斥。第二、户外广告布置的位置不当,喧宾夺主,反而破坏环境。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户外广告随意设置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在文化广场、文教中心这样的一些公共活动场所,甚至一些学校的门口、主题公园的绿地也布满了各种各样的户外广告,这样不仅破坏了城市街景,更遮挡损害建筑整体形象,喧宾夺主。第三、户外广告设计的形态与尺度随意性太强,种类繁多,巨幅广告招商牌、电子显示屏、霓虹灯广告、大型灯箱、商店标牌、彩旗等,形态繁多,规格不一,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完全有效地与城市环境有机结合,给人的感觉是视觉污染。广告设计通常会以低价的投入进而影响设计的质量,具体表现在城市户外广告的设置、材料和样式设计上的不尽人意,甚至很多年前使用过的木架铁皮的临时广告牌,至今仍随处可见。由于受广告主对费用和时间的要求,广告画面的设计质量低俗和呆板也相当普遍。
二、街区现状调查
城市户外广告与城市建筑问题:大多数街面建筑,被广告画面所吞噬以致建筑物的采光、通风功能形同虚设,更谈不到形式美,建筑设计受到严重损毁,建筑物进而成为户外广告的附庸品。高层建筑屋顶广告,布局混乱,严重影响市容市貌;更存在年久失修的安全隐患。城市户外广告色彩与城市色彩问题:城市色彩是集中完整的色彩环境系统,包括城市色彩的构筑和城市色彩的象征环境。城市户外广告既关乎城市的总体色彩(主要由建筑构成),又是城市硬质景观色彩的构成元素。城市户外广告由于长期的缺乏系统理论指导,没有统一的色彩规划,导致户外广告色彩存在单一、杂乱、品质低、毫无艺术性的问题。
三、解决途径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
(一)通过对户外广告色彩的现状调研、明确户外广告色彩与城市功能分区结合、加强分区的特色塑造,打破原有规划中色彩“赋色模式”应该更多地考虑“色彩弹性规划”,确定主色调、辅色调、点缀色等方面进行规划,并进行设计方面的色彩引导。(二)城市户外广告导则设置:城市户外广告设置力求以城市整体色彩规划相协调,从城市整体环境色彩出发,使城市户外广告设置与城市整体环境色彩相统一,最重要的是要以不损害城市整体形象的统一性为原则。那就要将户外广告作为城市点缀,与城市建筑、道路和设施一起组合成一整体景观,切忌喧宾夺主。此外,某些地段,例如街区的各类广告内容和形式虽然不同,但其设置的位置大小尽量统一规划。(三)城市户外广告色彩导则设置:对城市环境色彩设计区域中色彩特征最具典型意义的对象,收集色彩信息,通过色样形式表达出来,提出户外广告色彩规划导则,建立广告色彩配谱。(四)城市户外广告色彩总体分区导则设置:城镇户外广告总体规划的目的在于解决城市户外广告点的分布、广告点之间的联系、主次的确立。户外广告色彩分区结合城镇不同的功能区特点,对城镇户外广告色彩进行规划。对于不同区域室外广告的位置、内容、尺度、形式要提出不同的审定、检查与管理方法。城市户外广告色彩规划实施与管理导则设置:对于不同区域户外广告的位置、内容、尺度、形式要提出不同的审定、检查与管理方法。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城市建设中户外广告色彩乱象的分析及规划整治得以实践的关键在于与同城市功能分区相结合,采用分区设计的方法,构建以“特色塑造”为主的发射性色彩设计规划模式。初步提出了打破城市色彩规划的“赋色模式”应该更多地考虑“色彩弹性规划”的原则。结合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城市建设中户外广告色彩规划的实际,控制和引导城市户外广告色彩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崔唯著.《城市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
[2](美)斯文诺芙著,屠苏南,黄勇忠译.《城市色彩———一个国际化视角》[J].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12.
[3]郭红雨,蔡云楠著.《城市色彩的规划策略与途径》[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9.
[4]松涛等编著.《城市色彩规划原理》[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05.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范文3
【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安全
引言:
2011年7月,美国《赫芬顿邮报》评出了世界九大污染最严重地区,最值得关注的是,美媒将中国评为世界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图为在山西临汾市污染严重地区,农民在棉花地里干了两小时的活之后全身都是煤灰。看到这则微博,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大家是否同样对我国、对山西、对临汾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担忧呢?
一、当代中国城市面临的挑战
挑战之一:关于区域景观格局、生态安全及城市扩张。在中国快速和大面积的城市化进程中,不明智的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使大地生命机体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摧残。具体表现为大地景观破碎化、自然水系统和湿地系统的严重破坏、生物栖息地和迁徙廊道的大量丧失。
挑战之二,关于自然服务与城市生态安全。大自然给了我们足够的土地、空气和水资源来让众多的人口体面的生活。地球是一个生命系统,是一个活的“女神”。她为人类的社会经济系统提供生态服务和自然服务。
挑战之三,关于城市结构和功能。我们不但毁坏大地上的自然系统,同时我们也没有能够设计一个高校和谐的人工的城市系统。
当今中国城市结构混乱和功能低效的原因在于我们从根本上忘却了建设城市的居住和生活目的。相反,我们却把实现这种生活的工具,即生产和交通功能作为城市建设的目的,是机器和汽车成为城市的主人,而不是生活其中的城市居民。
挑战之四,关于城市特色。如何在全球性背景下保持和发扬城市个性?关于城市风貌特色的消失问题,学者们已有众多的讨论。仇保兴将问题的原因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旧城改造方式不对,力度过大;二是领导的急速求变心理;三是对文化遗产和城市文脉缺乏重视;四是领导干部个人成见和乱指挥,崇洋防洋;五是设计人员“克隆”成风,粗制滥造。至于如何要应对这一挑战,仇保兴提出了六点对策,包括:采取有机更新的旧城改造方式;重新认识城市的风貌特色;对历史建筑。建立一票否决的制度;划定历史街区的紫线,强制管理;恢复控规的建筑风貌控制;对历史文化名城建立警告和淘汰制。这些都非常全面地阐述了城市特色问题和对策。所以,当前迫切要做的是如何使这些对策能通过规划途径,变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关于如何认识城市的风貌特色,如何评价那些没有被立为国家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产;如何来认识乡土文化景观的价值和意义;如何来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紫线的划定;对各种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景观如何来制定管理导则。
二、关于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简称EI)是维护生命土地的安全和健康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是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生态服务)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触犯的刚性限制。在这里,我们强调生态基础设施是一种空间结构(景观格局),必须先于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和设计而进行编制。
生态基础设施作为自然系统的基础结构,表示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基于最初的概念认为:无论针对自然的生物栖息地系统,还是人类的城市栖息地系统,生态基础系统是指对系统运行及栖息地的持久生存具有基础性支持功能的资源或服务。相对于作为自然系统基础结构的生态基础设施概念,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的另一层意思是“生态化的”人工基础设施。认识到各种人工基础设施对自然系统的改变和破坏,如交通设施被认为是导致景观破碎化、栖息地丧失的主要原因,人们开始对人工基础设施采取生态化的设计和改造,来维护自然过程和促进生态功能的恢复,并将此类人工基础设施也称为“生态化的”基础设施,或者“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即强调生态化)。目前,北美及欧洲的许多城市都在开展实施“绿色”基础设施计划。如纽约生态基础设施研究,涉及气候、能量、水文、健康以及政策和成本效益等方面。加拿大卡尔加里1996年在Elbow Valley建立用于水体净化和污水处理的试验性人工湿地,并在其Nature as In-frastructure的报告中强调了生态基础设施在生态及教育方面的巨大意义。
廊道是生态基础设施的主要结构,景观生态学里的廊道指的是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和带状景观元素。它是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结构要素。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而绿道、遗产廊道等概念的出现为廊道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景观生态学中关于廊道的原理包括廊道的连续性、数目、构成、宽度与景观过程的关系等。这些都对廊道的规划与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绿道思想倍受瞩目,已经形成一场运动。绿道的重要意义在于强调了水系廊道等线性景观元素在生物保护、减灾、游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价值。其基本思想,如增加破碎化景观的连接度、保护环境敏感区和栖息地、建立接近传统与自然的连续的游憩网络、鼓励非机动车(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保护自然及文化遗产等,都十分具有启发意义。因此,绿道日益被作为保护城市生态结构、功能,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核心。
随着世界遗产保护运动的深入,文化线路和乡土景观的价值日益得到重视。相似的概念如遗产廊道在美国被作为具有环境保护、游憩体验及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的重要景观元素提出来。它强调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如河流峡谷、运河、道路及铁路线等,并进一步发展为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伴随着蓬勃发展的旅游活动、老建筑的再利用、娱乐活动及环境改善。由于对自然灾害的防御一直是中国绿道设计和建设的最主要的出发点,中国的绿道功能目前更局限在生态功能。其他方面的功能利用在未来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绿道和遗产廊道对于中国大量的线性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以及建立生态与文化遗产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被人认为是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关键战略之一。
三、“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
景观安全格局是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途径,该途径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基于景观过程的分析和模拟,来判别对这些过程的健康与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格局。它是把景观过程(包括城市的扩张、物种的空间运动、水和风的流动、灾害过程的扩散等)作为通过克服空间阻力来实现景观控制和覆盖的过程。要有效地实现控制和覆盖,必须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这种关键性元素、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景观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或其他水平过程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景观过程之动态和趋势,判别和设计景观安全格局。不同安全水平上的安全格局为城乡建设决策者的景观改变提供了可辨别策略。这些景观安全格局构成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或潜在的生态基础设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基础设施正在逐步走向系统化,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设想是:我们如果把生态系统服务思想与生态“基础性”价值和生态结构认识相结合来理解,那么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将会更趋清晰,也将有利与促成其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所以,对应于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为城市及居民提供社会经济系统的服务,生态基础设施为城市及居民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如同城市开发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具有前瞻性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等)及其所提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服务一样,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及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因此,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既定边界。生态基础设施更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刚性限制。
参考书目
[1] 俞孔坚主编,《“反规划”途径》,2005
[2].胡道生 宗月光 徐文雯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基于生态网络分析的研究;
仇保兴主编,《城市发展研究》,2011(6)37-43.
[3] 陈锋主编,《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2007
[4] 饶戎 基于城市规划的生态规划方法;徐琳瑜 杨志峰 城市规划实施的生态安全评估与调控技术设计;顾朝林主编,《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1)11-43
[5] 王静霞 王凯主编,《国际城市规划》,2011
【作者简介】:
樊琛(1981-)30岁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范文4
1规划实施理念下的设计思路
1.1项目背景
老子山地段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融水县”)的西南入口,融水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的也是最大的苗族县,其悠久的苗族文化、浓郁而纯朴的民族风情、独特的民族建筑格调让人印象深刻。由于历史原因,融水县的城市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民族格调点缀在大众格调中,主题不够鲜明;城市规划建设与工矿企业等民族工业发展矛盾凸显[5];融入桂北黄金旅游线的契机并没有使融水旅游业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有所提高;成就县城“生态氧吧”美誉的杉木被大量砍伐,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建设一个民族化和个性化的现代县城是融水人民的共同期待。本次城市设计正是为了突出民族文化格调,抓住苗族建筑文化特征,建设特色新城,从而提升融水城市形象与品位,强化城市特色,真正创造出具有苗文化品味的“宜游城市”[6]。
1.2编制思路
在以山林水系为生态本底,以苗寨、梯田、吊脚楼和银饰为核心要素的苗族集聚区,如何营造富有特色的苗族生活空间、确保规划设计的实施性与可操作性,是本次城市设计编制思路的逻辑起点。面对衔接融水北部老城与南部新城的项目基地,首先考虑的是城市门户形象的塑造,从宏观的角度寻求基地空间整合策略和产业发展策略;面对基地周边的丹江河、古鼎河、老子山及老君洞等优秀自然文化资源,考虑的是如何制定老子山整体的项目发展战略,以匹配基地发展的独特性,以优势性项目带动老子山旅游业朝高标准、国际化发展,让古老灿烂的苗文化开出新的花朵。
1.3技术框架
基于上述认知,本次城市设计确立了如下技术路线(图1):在梳山理水、认知基地和听取诉求的前提下,合理进行总体功能定位和项目策划,在常规思路基础上特别增加了效益评估板块,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方案进行评估,比选出最佳方案,以保证规划理念的可实施性和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同时,通过效益评估来推敲思路,以达到合理的项目定位要求。
1.4项目规划构思
从传统规划技术出发,以要素整合、开发引导模式和形态构思逻辑为切入点,构筑符合空间发展逻辑的规划方案。(1)要素整合。具体包括三个要素的整合:①主干路网。主要对道路与内部主干路进行构建,完善片区的路网格局(图2)。②绿化水系。通过对原有水系进行梳理整合,形成“蓝脉绿网”的绿化生态格局。③功能板块。通过对现状用地的整理,划分地块功能,并统筹安排核心功能分工(图3)。(2)开发引导模式。在评估基地空间资源价值的基础上对未来功能进行策划,确定场地的开发模式。具体包括:①环境引导,即绿化水系引导开发模式。优先建设绿化水系景观,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品质,并有序地构筑一些绿化节点,通过精心策划,引导实现社会发展预期目标,逐渐开展片区的建设(图4)。②配套引导,即设施引导开发模式。通过公共投入或吸引社会资本,在规划的核心地段超前建设一批关键的公共设施,形成公共服务中心,营造良好的投资和居住环境,带动片区的顺利发展(图5)。(3)形态构思逻辑。根据城市设计框架和空间模式,明确不同阶段的基本构思,完成从基地原始风貌到规划方案的逐步转变(图6)。
2城市设计的规划实施策略与路径
我国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对城市设计的定义为:对城市体形和空间环境所做出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然而,不同的人群对城市设计却有不同的理解。行政管理者认为,城市设计是城市形象的设计,是一种对地区的宣传策划;规划管理者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管理依据;开发商则从城市设计对地块产生的影响来判断投资效益;规划设计者认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及环境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并转译成为控制准则,以引导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的有序化生成。因此,城市设计的规划实施要解决好社会、经济及政治活动在城市地域上的三维投影和反映问题。本次城市设计也是在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影响和政策推动的前提下,围绕总体定位、整体构思和空间布局,根据项目的全局性和独特性,从文化传承、项目策划和效益评估三方面着手,找到保障规划方案实施的抓手;以文化为底色,以项目为杠杆,以效益分析为秤砣,实现老子山片区与城市主城区的综合协调发展。
2.1文化传承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使城市极具特色,富有生命力。文化传承强调过程,是在原有认识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城市设计策略建立文化内涵与空间设计之间的联系[7],让文化遗产演绎出城市迷人的底色,使城市变得更美丽。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为避免融水县惨遭个性丧失、特色缺乏的恶运,使其凸显自身的文化特点,应尽可能利用融水县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景观要素,作为传承融水县文化特色的具体载体,通过它们使融水县的文化特色充分展现出来,强调特色,形神结合。
2.1.1融水苗文化提萃广西融水苗族是一个生活在大山里的民族。绵绵千年,苗族民俗风情与文化经久不衰,代代相传。原始古朴的节日、独特的木楼建筑、手工精巧的服饰、别有风味的民族餐饮、奇异的恋爱婚俗等,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画卷。(1)民俗节庆。融水县的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全县有各种大小的民族节日近百个,其中,较大的民族节日也有十多个,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规模大、影响大的苗族节日有过苗年、安太芦笙节(农历正月十三)、香粉古龙坡会(农历正月十六)、安陲芒歌节(农历正月十七)和拉鼓节等。在苗族的节日集会中,一般有诸如跳芦笙踩堂舞、斗马、赛马、对歌、斗鸟、苗锦展览、粉枪射击、芦笙比赛、跳卡乐舞等许多活动。这些节日集会集中反映了苗族人民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文化艺术。(2)服饰。融水苗族服饰样式繁多,主要有蓝靛、蜡染、苗绣、婚前绣等手工艺特色。服饰均以色彩绚丽、工艺精湛而著称。(3)建筑。苗族人受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喜欢居住在四方形结构的木楼里。木楼的柱子、墙壁和地板全是用杉木条和杉木板制作;屋檐、柱端和前门上方大部分雕龙画凰,图案精美,富有民族特色。一幢木楼一般有三至五间房,房间数多为单数,两头带偏舍。楼分三层:底层喂养牲畜,中层住人,顶层存放粮食、杂物等,被外人分别戏称为“畜牧局”“人事局”“粮食局”。这些木楼基本是由乡民自建而成的。村寨形态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村寨景观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和风格是地理、气候、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是在这些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因素影响下,才产生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村寨景观。这些依山而建、历经百年形成的村寨,不仅在选址、择基、土地利用,以及对地形的适应和改造上有其独特的手法,在从建筑单体造型到群体适应环境方面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4)饮食。在饮食方面,苗族人喜吃酸肴、香糯饭,好饮“重阳酒”,爱喝打油茶。苗家的酸菜、酸肉、酸鱼及酸鸭等传统菜肴久享盛名,此外还有香猪、香鸭、竹筒饭和火烧笋等风味名菜。
2.1.2场所的文化精神通过苗文化的文化活动和行为规律推演出特定的场地和空间需求。这些从地域特色、人文背景提炼出来的苗族的场所精神,易被人感知,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场所精神的营建要注意融合传统的优秀文脉,使场所精神得以继承和发展。博弈论认为“融汇多元文化和深挖传统,是传承城市精神的互补途径,也是城市规划者要平衡的两个方面”[8]。各特色场所内的建筑项目,不仅在建筑的“形”上要着力强调项目的个性、品质和创新,还要充分融入“神”—当地的文化与民族文化,只有与项目所在区域、历史、地理文脉密切融合与沟通,才能使建筑项目得到全新的定位,使当地的文化得到延续和传承。
2.1.3空间规划空间是社会、经济和人文发展的载体,空间规划在落实物质空间时要融合苗族同胞的活动规律与场地诉求,实现物质空间与非物质空间的有机结合。城市设计在研究城市实体空间时应考虑城市的主体—人的活动与诉求,以此形成获得人们认可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设计方案。(1)规划结构。本次城市设计在关注物质空间与非物质空间的基础上形成“一核、一轴、两环、四区”的规划结构。“一核”,即游客综合服务核;“一轴”,即向东承接城区、向西深入苗寨的东西向旅游发展轴;“二环”,即三大旅游区紧密围绕综合服务中心呈环状联系的旅游环和以居住区为中心、辐射三大旅游区的后花园环;“四区”,即老子山生态休闲区、苗族风情体验区、老君洞文化休闲区和特色居住区。(2)空间布局。本次城市设计以苗都大道与城东路的城市门户节点、苗都大道与北部老城的衔接过渡节点为重要控制节点,“以点带面”组织空间布局。结合老子山文化资源,布设老子山休闲观光园,通过绿地公园来缓冲城市开发对基地的冲击;围绕门户节点布置民族商业街、艺术酒吧街和五星级酒店等核心项目,提供旅游综合服务;依托老君洞形成文化休闲区;沿着城东路这一旅游发展轴布置苗文化体验区和特色居住区。依托基地资源,均衡布局,遵循低冲击的设计思路,使基地自然文化资源得到有序利用(图7)。
2.2项目定位与项目策划
2.2.1项目定位在城市设计中融入项目综合策划思想,全面分析项目面临的主要问题、矛盾和发展潜力[9],在精确分析对象诉求、科学研判柳北地区乃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城市风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将项目基地总体定位为以苗族风情为特色,集旅游服务、文化博览、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中央活力区,将融水老子山地段打造为融水第一形象门户、4A级旅游景区、融水旅游集散中心及融水苗族风情集中展示区。
2.2.2项目策划项目策划主要以抓大项目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层次高、影响力强的大项目,形成地块发展的带动点与支撑点。(1)项目类型选取。项目类型的选取主要采用问题导向法与叠加法。围绕“市场需要什么”“这里有什么资源”“区位条件与现实需求要求做什么”三个导向,根据现状的区位分析、资源分析、案例借鉴与旅游市场趋势判断等,从旅游项目市场趋势、老子山周边片区资源禀赋、项目外部区位条件与现实需求三个方面归纳出适合的项目类型,并在最后进行叠加,选取重复度最高的项目(图8~图10)。这些重复度高的项目既体现了当今旅游市场的需求、游客的喜好,又充分利用了片区资源,形成差异化的优势,同时紧密结合片区发展的宏观环境,与片区乃至融水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相契合。(2)项目策划。对推导出的标杆项目、文化博览项目、文化游乐项目、居住项目、旅游服务项目五大类建设项目,进行深度挖掘与扩展,进行子项目策划(图11)。
2.3效益评估
效益评估是常规规划技术外为规划实施提供的智力支持。进行效益评估主要有利于多方案比选,以期准确地衡量规划的实效性,并为投资、建设和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效益评估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
2.3.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分析针对不同的开发对象采取分级开发的模式。(1)一级开发。一级开发的主体为政府。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主要通过计算政府投入总额,扣除安置房收益,然后结合片区可出让用地、划拨用地的规模,推算出划拨、出让地价各达到多少时,收益才能与投入成本相抵,以保证政府收支平衡。政府投入成本包括征地及拆迁安置补偿成本,道路、市政工程、绿地广场建设费,公共设施建设及相应的不可预见费、财务成本等各项费用。本次城市设计采用安置房的模式。拆迁安置费用主要包括征地补偿费用、房屋拆迁补偿费用、过渡补助等。片区内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主要公共设施包括博物馆园区及小学。此外,要预留3%的不可预见费及5%的财务成本。(2)二级开发。二级开发的主体为开发商。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为通过选取开发商资金链维系的临界点的内部收益率来推算项目可行的开发周期。首先,根据规划,计算片区内将建成风情商业街区、五星级酒店、娱乐度假区、运动休闲区、苗族风情园、培训基地、高商住区等开发性项目的建设总投入(不含土地成本)。其次,根据融水县目前住宅与商铺售价和一般规律,结合片区建成后的高定位,设定年增长率。内部收益率是投资可望达到的报酬率。随着地价与商铺、住宅售价的波动,项目年现金流量随之发生变化。按一般市场行情而言,内部收益率为30%是开发商资金链维系的临界点。最后,按照分期建设计划,预测融水县售价。经测算,得出项目可行的内部收益率大于30%时的假定开发周期和出让地价。
2.3.2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规划项目实施的准则。规划项目只有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从而保障规划项目的全面实现。本次城市设计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升融水县的城市形象与品位,提高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②弘扬苗文化的最佳示范区,塑造融水县的城市特色。③打造旅游拳头产品,带动区域的休闲旅游产业。④增加土地出让及税费收益,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⑤通过休闲引擎拉动融水的城市繁荣,实现城市转型。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范文5
【关键词】城市绿道;景观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一、项目建设概况
本绿道建设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计划、建设慢线系统的试点之一。项目建设主要体现绿化为主,从“绿道”核心理念出发,根据绿道类型以及绿道慢行道类型及周边环境,因地制宜,依托项目所在地的现有优势,充分利用村道、堤围和果园,沿路、沿河、沿村委婉穿行,切实保护好原生态;配套上合理设置各配套服务设施,提供方便舒适的环境;在形式多样上,既要建设人行步道、自行车休闲健身游绿道,景观水系等,将沿途景点和沿线村庄有效连接, 建设于集生态、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线形绿色通道。
二、城市绿道的景观建设原则
绿道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绿道的各个部分也是有机联系的。绿道建设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态导向,尊重福建山水自然基底,引导形成合理的城乡空间格局,体现地域景观特色与文化传统,满足当地居民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确保绿道生态、环境、民生和经济等多方面功能的实现。
1、因地制宜,顺应自然肌理,畅通生态廊道
坚持因地制宜是绿道园林绿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地形、植被、水系等自然资源,结合市域生态廊道、生态隔离绿地、环城绿带和农田林网等构建绿道,使分散的生态斑块得以有机连接,从而构建和维护完整、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
2、坚持人性化设计,倡导绿色生活
坚持人性化设计是绿道建设的前提,仔细分析当地城市居民观光、生活的特点,组织人性化室外空间,所创造出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使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多看到园林景观,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3、串联发展节点,体现特色底蕴
充分发挥绿道对各类发展节点的组织串联作用,尽可能多地发掘并展示本地具代表性的特色资源,提倡多元化。强调创新绿道园林绿化建设,应有别于公园的建设,它应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
4、契合城乡布局,引导空间发展
一方面,绿道应契合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拓展方向,有效发挥城市绿道在城乡之间、城镇之间以及城市不同功能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功能,引导城乡形成合理的空间发展形态;另一方面,城市绿道应连通城镇内部的公园、广场、体育场馆、商业街、滨水休闲带等公共空间,成为公共空间的联系纽带,孕育城乡居民多样的公共生活空间,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城市绿道的绿化景观建设内容
本项目的绿道建设由一条动线(自行车道路)、一条静线(人行步道)和一条景观水系的相合、相离,形成节奏韵律式的跳动为主线,同时配合周边草坡地形的处理,景观小品绿化的搭配,共同营造自然、舒适、生态的田园风光,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慢行系统、绿廊系统、服务配套设施系统、标识系统、交通衔接系统等五大系统。
1、慢行系统
慢行道布置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布设,与外部道路合理衔接成为网络,同时注意减少与机动车交通的相互干扰,完善安全保障设施;线形布置应做到有景可观,顺应自然,不损害原有地表植被和自然景观,另外,串连区内重要自然与人文景点,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道系统。
集美田塘绿道慢行系统主要包括一条自行车道和园路游步道,材料以体现当地特色或文化特征、与绿道及其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基础上,采用环保生态自然材料铺装慢行系统路面,多采用软性铺装。
2、绿廊系统
绿道的绿廊系统是绿道的生态基底,其规划设计的的主要内容包括绿化种植以及控制范围内的生态保护与景观提升。
在植物的选择上优先选用本地乡土树种与特色景观树种相生的种植模式进行植物配置,合理利用场地内现有的自然和人工植被,使原有的植被最大限度地得到保护,充分体现绿道的生态性。
植物和水是营造滨河绿道最主要的两个元素。景观水系的营造上首要考虑安全性生态性,水系不宜过深,驳岸尽量自然,采用缓坡绿化河卵石处理,同时设计小跌水、水中绿岛等增加景观丰富性,沿线结合园路、水系设置木栈道、观景休闲空间及户外运动健身设施等。
3、服务配套设施系统
绿道服务设施主要是为绿道使用者提供游客接待、野外游憩、科普教育、餐饮零售、安全保障、管理维护等服务。主要包括游览服务设施和管理服务设施两部分。应注意服务设施应相对集中设置,以方便人群使用、提高使用效率;新增服务设施应美观、舒适、经济、实用,不与环境、景观相冲突;要尊重本地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凸显当地特色等。
4、标识系统
标识系统设计由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组成。基础部分主要包括标准图形,标准字,标准组合,标准色,反白组合等;应用部分主要包括绿道入口处标志性设计、导视系统设计、编码系统设计等。绿道入口处标志性设计主要包括绿道入口处绿道标识形象牌、艺术装置设计。导向系统按功能类型分为三大类:指向型,解释型,安全警示型。
5、交通衔接系统
绿道可与市政道路的慢行系统相衔接,利用居民购物、社交、游憩等活动的生活性道路而设置,如体现城市风貌特色的景观大道、商业大街、居住区道路或者社区步道等。通过改善慢行道的绿化条件,设置与机动交通的隔离设施,合理组织交叉通,,对停车场、公交站点等的设置,做到方便合理,以实现绿道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有效衔接与高效利用。
四、绿道的发展对我国建设的启示
虽然我国城市公园、开放空间的规划和建设较晚,发展的层次较低,现有的绿地水平也还未能很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但目前我国正紧抓实施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
1、绿道网络框架的明确
今后的户外空间规划正向着整个国土范围内的绿道网络发展。从我国自然资源保护、休憩娱乐与历史文化三个方面考虑,并根据自然生态环境和条件,确定国土层次上绿道网络的总体框架。
2、综合性绿道网络的多功能规划
复杂的绿道形态和构成,使得不同类型的绿道具备的作用和功能也有所不同。而绿道网络应该具备有游憩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发挥绿道网络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游憩活动机会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作用。
3、各级层次绿地的衔接
绿道网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需要从宏观的区域层次、可实施的地方层次及宜人的场所层次这三个层次进行规划,并在各个层次上做到相互衔接和控制。我国现阶段,可以在总战略性框架的控制下,自下而上地从宜人的绿化场所和各个地方层次的绿道规划建设做起,直到今后一定的时期形成整体绿道网络系统的控制。
结束语
总之,绿道景观建设的目标就是通过所有参与者的努力和付出,创造出充满人文关怀和自然生态的绿色环境,真正体现出绿道景观设计的理念,使人们的游憩、沟通、休闲生活更丰富和健康,幸福感增强,最终实现低碳和理想宜居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徐文辉.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常健.基于绿道类别的城市绿道发展方向分析[J].中外建筑,2011.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范文6
一、城乡建设快速推进,各项指标全面完成
全市城乡建设系统以城市组团开发为主线、以重点工程推进为突破、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强化城市品质提升、注重海滨特色彰显、突出行业服务提升。城市化率达55%,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40平方公里;绿地率达37%,绿化覆盖率达40%;城市供水普及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2%。
从全市范围,2012年,全市共实施城建项目906个,年内完成投资556亿元。
从市区范围,2012年,市区计划实施城建项目402个,年内完成投资248亿元。
从建设局范围,2012年,市城乡建设局计划完成市区规模以上城建项目投资18.5亿元。
二、主体功能全面强化,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快速提升。以市政道路和公用事业为重点,以重点工程建设为突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显著提升。投资9.8亿元快速实施了38项道桥工程,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7.89亿元,新增城市道路54万平方米。全长33.1公里BRT一号线工程国庆期间建成运营,其中我局承担建设投资任务3.6亿元;投资6000万元的秦东门大街跨西盐河景观大桥建成通车;陇海东路、凌洲西路、新建东路等道路工程全力推进;投资2.3亿元的科苑路、学院路等5条道路出新工程,投资1.4元的瀛洲路、东路、新海路等8条道路的绿化提升、城市家具工程11月开工建设,年底确保通车使用;海滨大道工程指挥部挂牌运转,各项工作全力推进;背街小巷整治力度加大,修建便民道路80余条,整治人行道路50余万平方米,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投资2.36亿元实施供水、污水、天然气等公用事业重大项目6项,市第三水厂扩建工程完成投6500万元,徐圩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城市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工作稳步推进,投资300万元的沙板桥污水泵站及配套污水管道已6月份建成运行;取水口上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2月底上报市政府审批;投资5000万元新建改建供水管网25公里,投资约6300万元新建污水管网46公里;新增小区管道燃气用户共11000户,投资约5500万元完成、、等城市中压燃气管道约28公里。
(二)组团开发强势推进,城市框架迅速构筑。以整体规划、组团推进的工作思路,集中优势资源,突破重点片区,采取市、区联动的方式,全力突破连云新城、新海新区和徐圩新区3个市级重点片区的开发建设,重点推进滨河新城、西盐河片区、港口配套发展区和商务中心区、花果山大道轴线功能带以及综合性旅游风景区5个区级组团的开发建设。根据“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基本建成”的目标要求,连云新城全年投资25亿元实施了北固山庄搬迁工程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新城雏形初步显现;徐圩新区吹响产业兴城的冲锋号,年内投资13亿元建设了包括242省道、国际物流中心等大批重点工程;新海新城强势推进,累计投资38亿元,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实现明年新生开学启用,花果山酒店年底投入运营。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的商务中心区、科技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城市功能配套区建设得到快速推进,全市城市建设新示范、新亮点、新形象逐步形成。
(三)园林绿化扎实开展,景观水平明显提高。全面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全年投资9.2亿元实施111个园林绿化项目,新增绿地380多公顷。东盐河景观绿化工程、朝阳桥游园等绿化工程已经竣工;孔望山公园、中华楹联园、新浦公园、北崮山生态公园等公园绿地等重要河滨绿化进一步完善实施;建设东路、红砂路等道路绿化工程付诸实施;动物园、园博园、大型公园稳步推进。组织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园博会,并荣获特有建设奖、建筑小品奖等多项殊荣。
(四)旧城改造效果明显,人居环境有效改善。坚持平安和谐、公平自愿、公开透明的征收理念,全力加快重要街道、重点地块、关键节点和棚户区的整治改造,迅速提升老城区建设水平,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得到有效改观。今年以来,全市实施94个旧城改造项目,完成改造面积61万平方米,其中市区涉及旧城改造项目约47个,完成改造面积约21万平方米;争取国家专项棚改补助资金1.5亿元,锦屏磷矿棚户区改造完成建筑面积约12.3万平方米,完成项目投资7000万元;金桥盐化棚户区完成建筑面积约20.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亿元;孔望山新城安置房完成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新建东路安置房进行征地拆迁,外仓街拆迁已完成40户。
(五)产业经济健康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一是建筑产业快速增长。省内外、国内外建筑市场的开拓力度不断加强、对全市财税贡献力度不断加大、建筑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资质等级和企业实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41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到97亿元,上缴税收2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5.8%、26%和16%。新增建筑业一级资质3家、二级资质5家、三级资质58家,劳务5家;全市现有一级资质企业28家,二级115家,三级311家,劳务49家,初步形成了大、中、小梯次结构合理,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配套成龙的专业结构体系。二是房地产产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房地产企业626家,全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约297亿元,保持施工面积约1583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约72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约528万平方米,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05.5%、240%和76%;其中市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约119亿元,保持施工面积约735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约37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分别完成年度计划完成105%、189.5%和117.5%。
(六)镇村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加强统筹规划,加大督查指导,村容镇貌极大改善,村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市已完成15个三星级康居乡村创建和521个村庄环境整治,于6月份全部通过省级验收;5个三星级康居乡村创建和770多个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正在整改,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今年目标任务;11个乡镇、19个村庄开展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工作,6个乡镇开展市级城市化示范镇创建;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316户。
(七)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建设行业秩序井然。一是质量安全。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全面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全市质量监督受监工程2501项,建筑面积2375万平方米;其中竣工236项,建筑面积258.51万平方米。目前,全市在建工程2265项,面积2117万平方米。市区在建项目1449项,建筑面积1045.3万平方米;全年新受监工程346项,建筑面积269.2万平方米;全年竣工交付单位工程187个,建筑面积139.88万平方米;住宅工程验收136项,面积99万平方米,实施分户验收率100%。市区质量监督覆盖率达99%;应监理工程监理率98%。全年对161项申报优质结构工程进行了检查,其中136项工程已通过检查,推荐为优质结构工程。同时,对63项申报市优的工程履行考评程序,评选出49项市“玉女峰杯”优质工程奖;从中选出7个项目推荐省优,已于11月19日通过省厅资料审核和现场复查程序。已培育77项工程创建市级文明工地;36项工程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工地。二是建筑市场监管。集中整治围标、串标、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为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强化合同监管,防范合同争议,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用工管理,减少拖欠民工工资现象。截止日前共办理施工许可357件,面积572万平方米,竣工验收备案手续466件,面积385万平方米。三是建筑节能。成功申报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中央财政补助专项资金5000万元;积极组织各单位申报省级建筑节能引导资金项目,争取各类补贴资金1200万元;450万平方米民用建筑施工图通过节能专项设计审。四是监理行业。监理队伍不断壮大,业务范围不断拓展,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监理企业监理范围涉及房屋建筑、化工石油、市政公用、港口航道、水电水利、矿山、机电安装等7个行业,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516人,省监理工程师460人。
(八)惠民措施有力到位,社会评价不断提升。一是全力做好12319热线服务工作。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宗旨,全力办好12319热线服务工作,数字城管二级平台5630件。2012年“12319”热线累计接到群众来电共计4872个,中心直接受理3513个,转相关部门1359个,受理率100%,办结率100%;接待群众来访112次,中心直接受理124个,转相关部门280个,转相关单位32个,累计接访324人,受理投诉的及时率均达到100%。二是加大清欠力度,切实维护民工权益。2012年共受理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有效投诉112件,投诉金额1.4亿元,接待民工3700余人次,所有相关投诉均按时处理、办结。发放农民工劳动计酬手册2600余册,召开诉案协调会23场次,形成调处意见16份;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减免农民工工资保证金461件,减免金额1430万元。
(九)体制机制全面创新,行政服务日益完善。一是开展制度建设。实施工程建设“四定一包”制度:定领导、定任务、定时限、定奖惩,任务包干;班子成员驻地办公制度:每位领导确保每周两天以上住在工地现场;工程施工先标准段试验再全线展开制度等多项制度。二是完善行政服务。进一步完善建设简易审批程序,实行重点项目重点片区上门服务制度和“超时默许”制度,加快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和电子化远程招投标平台建设速度。三是强化廉政建设。签订廉政保证书,规范工程建设行为,强化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推进城乡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
一是园林城市创建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中,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创建工作班子,部分创建指标还存在差距,园林绿化工作经费还需要进一步保障,城市绿化水平和档次有待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化行业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急需出台。
二是新城建设进度还需进一步加速。征地拆迁、资金筹措、安置房源不足、用地指标受限等等诸多问题给新城建设快速推进带来较大难度。安置房源需进一步增加,拆迁补偿规范需进一步界定明确,新城道路、排洪沟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需加快推进。
三是城建融资平台还需进一步拓展。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建项目不断增多,建设资金日益短缺,土地证的办理缓慢,影响了城市建设顺利担保贷款。
四是城乡统筹发展还需进一步平衡。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县城和市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乡镇财力较差,基础设施落后,村镇建设资金缺口大,给乡镇建设带来了难题。
三、科学谋划转型升级倾力作为再创辉煌
2013年,全市城乡建设系统将以党的十精神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突显城市特色、彰显城市品质为目标,以重点工程为主线、以行业管理为要务、以城市发展为根本,坚持市场运作主体,强化公共投入导向,紧紧围绕“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方针,上规模扩面增量、提品质争先创优、强功能固本强基、树形象快见成效,全力完成市委市政府部署的目标任务。
(一)主要经济指标
全市总体经济指标:2013年,全市计划实施城建项目943个,其中新建项目631个,续建项目312个,项目总投资1811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678亿元,年内计划竣工项目523个。
2013年,城市化率达56.7%,比2012年提高1.7%,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0平方公里。绿地率达37.5%,比2012年提高0.5%,绿化覆盖率达41%,比2012年提高1%,城市供水普及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4%,比2012年提高2%。
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市区计划实施城建项目355个,其中新建项目218个,续建项目137个,总投资1021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338亿元,其中政府性投资项目258个,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74亿元,年内计划竣工项目157个。
(二)主要工作思路
一是组团式开发节点化推进,全力推动更高层次的城市发展
以高标准规划为引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以重点工程推进为抓手,加大组团式开发规模,强化节点化建设速度。重点实施市政公用和园林绿化项目在3000万以上、建筑工程在3亿元以上的“规模工程”,推进各大组团互联并进。各组团明年要把区内功能配套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迅速形成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全力加快市级连云新城、徐圩新区、新海新区等片区的建设速度,着力推进滨河新城、西盐河片区、港口配套发展区和商务中心区、花果山大道轴线功能带以及综合性旅游风景区5个区级组团的开发步伐,加快赣榆琴岛天籁片区、灌云县城东区、东海新区的建设力度,努力形成城市建设的新动力、新示范、新形象。
2013年,市城乡建设局以市城投集团为主要实施主体,继续推进新海新区内(原凤凰新城、行政中心周边)项目建设和孔望山新城项目建设。项目总数17个,新建项目8个,续建项目9个,年内竣工项目11个,项目总投资23.6亿元,年内完成投资7.5亿元。
二是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实施,全力提升更高品位的城市形象
按照最佳人居奖、范例奖、鲁班奖等标准和要求,开展城市品质提升,大力实施名品工程、精品工程、品牌工程。新建工程要按照“高水平策划、高起点设计”的要求,引入一批资质水平高的设计单位,鼓励集研究、设计和施工于一体的企业参与建设,注重在规划方案、工程设计、施工组织和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上精细化管理和安排。在规划设计、方案品质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广泛征求社会的意见,确保新增一大批特色精品工程。老城区改造提升,突出重点地段、窗口地段和重要节点,彰显文化内涵,体现地域特色,在古城改建完善、功能街区打造和村镇整治等各方面尽快形成阶段性效果,积极推进东海温泉镇、赣榆新城申报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工作。市区开展城市风貌的研究和实施,在各类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城市设计的速度,以《市道路和城市家具设计技术导则》为蓝本,开展城市家具、道路出新、照明升级等工程,确保城市街景和重要节点的景观水平有一个全面的改观。各县把城市品质的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工作。
三是强调科学性突出群众性,全力优化更高水平的城市配套
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中,着力强调工程的科学性,围绕港城特色、生态节能做好工程设计;突出项目的群众性,围绕人文关怀、群众使用做好项目建设。一是市政道路。以重点工程为突破,以城市出新为特色,投资15亿元,全力推进海滨大道建设;继续实施城市道路提升工程,投资3300万元,实施解放路、朝阳路、新孔路等9条道路32万平方米路面改造,沿线景观绿化改造和城市家具工程;投资1.8亿元续建新建东路、凤舞路、凤翔路等6条道路,年内基础实现通车或部分通车;投资3300万元新建银凤路、丹凤路工程并实现年内竣工通车;投资6500万元重建解放桥、和平桥工程。二是公用事业。投资2800万元继续实施第三水厂扩建工程,年内实现调试运行;投资300万元扩建海州水厂;投资2500万元新建改建供水管网20公里;开工建设总投资5.5亿元的取水口上移工程。投资3000万元新建污水管道10公里、污水提升泵站1座;投资1100万元完成南城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连接工程。投资1500万元新增燃气用户8000户,投资2500万元新建燃气管道25公里。进一步提升城市安全运营水平,根据《市城区防汛抗灾建设提升方案》,实施城市防汛抗灾重点整治工程。
四是规模化增量特色化提升,全力打造更高水准的城市绿化
巩固扩大国家级园林城市成果,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高度重视规模绿量的成片增加,更加重视园林绿化的景观水平。2013年,投资1亿元实施海滨大道绿化工程;投资8000万元实施BRT沿线景观提升;投资1300万元实施凤凰新城内新建东路、凤舞路、凤翔路、银凤路、丹凤路、凤鸣路等6条道路沿线绿化建设。投资4亿元实施动物园项目,2013年完成投资7000万元;投资2000万元实施苍梧绿园升级改造工程;申办第九届园博会,做好园区前期工作及周边建设;投资230万元参加省第八届扬中园博会,实施约14500平方米绿化展示。
五是打造战斗力提升竞争力,全力推进更高规模的产业发展
进一步加大建筑业、房地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坚持打造战斗力、提升竞争力的工作思路。建筑业发展。着力提升全市建筑企业资质水平,重点培养优秀优质企业向集团化企业发展,创新机制体制,加大企业人才培养力度,打造具备战斗力、凝聚力和开拓精神的企业班子,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力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服务全市建筑业优势企业的做强做大。2013年,力争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50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到132亿元,实现外出施工产值312亿元。房地产业发展。保持房地产健康发展,加强房地产企业信息平台建设,严格开发小区配套建设监管,推进住宅全装修试点,促进住宅产业化进程,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提供坚强支撑。
六是规模式推进特色性建设,全力做好更高基础的城乡统筹
按照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深入贯彻“村当镇建、镇当城建”的村镇建设理念,继续开展村庄整治,全力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功能配套均衡化。完成全市2033个村庄环境整治,组织实施5000户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创建15个三星级省级康居示范村;培育创建1个省级园林小城镇,创建5个市级城市化示范镇,创建1个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七是群众式思维服务型政府,全力突出更高要求的民本理念
努力做好12319等品牌服务工作。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一步拓宽热线服务空间,认真及时处理好人民群众的来电、来信、来访,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切实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
努力做好清欠工作。以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为重点,着力建立和完善阶段性整治和长效管理的机制。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坚持上门服务,及时受理投诉,快速处理协调,按照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民工的扶持和帮助。
努力改善居住环境。加快旧城改造步伐,计划完成旧城改造面积50万平方米,切实做好征收补偿纠纷和矛盾化解工作,迅速改善弱势群体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结转2012年项目继续实施新建东路拆迁安置房建设,计划年内完成投资1亿元,完成一期部分主体工程。
八是组织化领导创新型队伍,全力建设更高要求的保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理念,比学赶超。在全市城乡建设系统形成了“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成为又好又快新局面的内生动力。创新机制,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监督考评制度,建立健全以执法人员资格准入为重点的岗位责任制、以社会评议为重点的监督机制和以执法绩效考评为重点的奖惩机制,加快建设化解危机的预警机制。创新考核,目标管理。继续开展城市建设目标管理,科学制定考评办法,真正发挥目标管理的推进作用、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