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标课程设计的思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标课程设计的思路范文1
关键词:高中政治 新课程 改革 教学 问题 对策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没有关注或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得生动活泼。但是,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课改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凸现的问题
1.教学方法的转变,从“填鸭式”到“放鸭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而新课程的实施则强调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得怎样。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绝不能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水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领路人。因此,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用具体多少分钟作标准衡量一节课的质量,更有甚者认为:教师不讲就是最高的境界。
2.课堂活动的改变,从“少量”到“过量”。新课程突出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地、机械地、表面地接受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将其片面化,认为一节课当中活动越多越好,提问越多越好,完全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活动泛滥,忽视了让学生轻松的同时,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给学生的信息就是:上政治课就是搞活动、玩小品,至于有没有掌握知识和能力,倒是其次。
3.教学观念上从“满堂灌”到“满堂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或者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于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回答问题”画上了等号。以为提问越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得越充分。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是维护了教师作为知识掌握者的权威。却忽视学生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基本上都是传授知识、应付能力的灌输式的教学取向,所提问题集中在认知记忆性方面。因此,将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变为新课程教学的“满堂问”。
二、高中新课程政治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针对于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念,明确课程的性质,理解课程设计的思路,准确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的实施,切实的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l.正确处理学好基础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过去,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太重视能力的培养,总是埋怨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差,究其根源,就在于传统的教学法,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学生知识积累,其结果知识只是贮藏在学生的大脑里,却很少用它来使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知道,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和能力二者密不可分。能力以知识为基础,有了知识才能不断进取,有所前进,有所创造;知识又是以能力为条件,有了能力才能使知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政治课教学,既要讲清概念、原理,使学生理解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和能力不可偏废,否则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政治课教学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培养和人文关怀。新课标闪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浓郁温馨的人文关怀色彩的文字在新课标中比比皆是。例如,在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新课标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本课程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更是史无前例的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这样做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上述这些规定和要求,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一切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着新课标对人的尊重与关注,因而洋溢着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
3.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统筹教学内容,积极体现和反映时代特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统筹教学内容,积极体现和反映时代特征,这也是新课标的亮点之一。例如,新课标在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举例来说,教师在讲“经济常识”价值规律时,由于价值规律比较抽象,教师不应直接讲述概念,而应列举以下的一些社会现象,如:下雪了,菜市场上的蔬菜价格一路上涨,天晴了价格又回落到正常的水平;禽流感期间,鸡的价格一跌再跌,甚至无人问津,大家谈“鸡”色变。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商品价格会无限制的上涨和下跌吗?学生讨论后就可以得出结论。在讲解这一内容的时候,采用生活现象和事例导入,学生会感到亲切,新鲜自然,较好地体现政治课中的生活主题。
三、小结
综上所述,新课标与传统思想政治课程相比,其基本理念与具体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广大政治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个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落实。所以,要适应和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田丽萍.高中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革新,2010,(02)
[2]陈冬菊.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文理导航(上旬),2011,(07).
新课标课程设计的思路范文2
一、重大革新型的变化——使语言文字运用与汉字书写走到前台
高度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新课标”的重大变化之一。从“前言”部分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范围定位——“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以及“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表述,到“课程性质”部分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再到“课程基本理念”部分“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系列表述,再到“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再次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与“实验版”仅轻描淡写提“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相比,“新课标”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有目共睹的。这是保证语文本色、突出语文本体、明确语文课程与学习方向的重要定位。有了它,似是而非、舍本逐末等语文教育偏颇、异化等问题都会得到有效遏制。
突出强调“汉字书写”同样是“新课标”的重大变化之一。在“新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关于汉字书写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新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须“有主动写字的愿望”;第二学段(3~4年级)须“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第三学段(5~6年级)须“力求美观”。在“教学建议”部分的“具体建议”里,对于写字的描述更是与“实验稿”“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这样的要求不同,除了具体明确地指出:“要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还特别明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提高写字效果。”与“实验稿”不同的是,“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不仅“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更提出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在作文教学的评价中进一步强调:“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由此可见,与“实验稿”相比较,对写字的重视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有具体学段不同层次的要求标准,还规定了保证落实的具体时间,它将改变教师的语文素养观——书写将成为学生重要的语文素养元素,甚至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二、具体完善型的补充——使各种表述更准确合理
对于“实验稿”,大家的共识性反映是:部分关于定义、要求等内容的表述有空泛、不好操作之嫌。在“新课标”里,补“遗漏”为“完善”,换“抽象含糊表达”为“具体清晰表述”,为“目标要求”补充“达成途径、手段”的细节不胜枚举。
如,关于语文课程如何定性,长期以来是一个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问题。“实验稿”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保留了这一表述,删去了诸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空泛的说法,补写了具体明了与体现实践品格的陈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的补充,进一步完善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对于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把握语文课程性质,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
如,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中,“实验稿”说:“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何植根于现实?怎样做到面向世界与未来?“新课标”作了明确表述:“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类似换“抽象含糊表达”为“具体清晰表述”的修订不一而足,是“新课标”的重要特征。
再如,“教学建议”部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中,“实验稿”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到底如何与语文结合,表述过于宽泛,“新课标”则明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等于介绍了有机结合的路径。教师操作起来也就少了许多困惑与偏颇。
三、修正纠偏型的调整——使课程标准更科学可行
由于“实验稿”本身的不完善,或是阐释强调不够等因素,致使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与语文本质、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新课标”直面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偏差,对某些表述做了积极的、必要的修正。
如,针对“实验稿”缺乏关于“语文知识”的具体表述,致使新课程实施中对语文知识敬而远之的问题,“新课标”则更加重视了语文知识的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并对语文知识进行了具体的陈述,防止矫枉过正:“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再如,“实验稿”对阅读教学建议明示不够,只强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致使部分语文课堂有解读过深、拓展过广的现象”。针对这样的问题,“新课标”在保留原观点的基础上,特别说明“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针对当前学生练笔不足及读写结合不够的现象,“新课标”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里,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这种纠偏性修订,在“新课标”中为数不少。
四、思路梳理型的整理——使课标意图更清晰明了
“实验稿”实施后与理想目标出现了一些偏差,除了前面提及的几个因素外,还与它的部分表述的逻辑及层次有问题相关。
从整体框架上看,“新课标”在第二部分增加了课程“内容”的表述,在最后部分增加了附录条目;在第三部分调整了四个内容的阐述顺序,理顺了逻辑顺序,主次更加分明。这样表述,更容易被使用者读懂领悟。
新课标课程设计的思路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英语;复习课;不利现象;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86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及记忆有其既定的时间段,因此,定期的复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记忆,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它反映的就是在复习中可以帮助人们找到新思路、新方法,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教师需正视当前复习教学中的问题,尽可能地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影响初中英语复习课程有效性的不利现象
复习课程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及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复习教学的准备工作不足。复习课程的有效开展与前期的准备和课程设计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部分教师并未予以重视,依然采用之前的教学大纲来开展教学活动,仅仅将复习的内容进行缩减处理,经过简单的讲解后习惯性地用题目来进行检验,使得英语复习课程的有效性无法得到实现,这种复习实践活动不仅无法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不利于高效英语课堂的构建。其次,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当前较为常见的复习形式是题目训练、随堂测试等,这无疑将复习课程与课堂演练视为一体,无法突出和发挥出复习课程的优势,“知新”更加无从提起。随着训练量的不断加大,学生对于复习课程重要性的认知也逐渐削弱,这种积极性的削减不仅无法促进学生的成长,也会使得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第三,总结性较为鲜明。阶段性复习的目的是提升和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是,受学生自身基础的影响,不同学生能够捕捉到的信息也会存在差异。但是部分教师并未发现这一点,在英语复习课程仅按照自己的理解将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在这种信息量较大的前提下,学生无法做到对重要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基础性知识的巩固及训练也无从下手,因此,不利于学生吸收和学习。
二、新课标下初中英语复习课有效实践的策略
1. 以教材为中心,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新课标下,教师需对英语教学及学生的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教材为中心,确保班级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到复习课程中。课前,教师需明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重点对学生需具备的各方面能力进行训练,为后期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学生要学会认真听、仔细写、流利地说、快速准确地阅读等,教材必须作为上述活动开展的基础。教师需从意识上正视教材的重要性,并从复习中帮助学生挖掘出新的知识和信息。
2. 做好沟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趣味性、好奇心、吸引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实践表明,自发、主动参与下的活动效率相对较高,而被动、消极参与下的活动效率较低,学生和教师都需承受较大的压力。因此,做好课前的分析及沟通十分必要。在英语复习实践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纳入一些新思路,通过自身的教学热情带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做好课前的分析及讲解,让学生从意识上予以重视,复习中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讲解,避免假懂现象的频频出现。
3. 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分阶段进行复习,在不同阶段抓住复习的重心,从而实现由浅入深的高效复习。在初期,需把握住复习的系统性,该阶段需投入的时间较长,教师要做到耐心、细心地分析及巩固,帮助学生做好前期知识的回笼及巩固,在简单易懂的复习活动中,学生的压力会逐渐减轻。中期,教师需做好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口语、听力、写作训练等,让学生在主题鲜明的复习训练中进行能力的强化及提升,该阶段的讲解及分析需非常精细。第三阶段,侧重于综合训练,即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同样,各阶段中的信息反馈及调整也需得到重视。
4. 精选练习
对于学生所做的练习,必须要做到根据大纲所要求的源于课本,但又区分于大多数的练习题。虽然中考的考试是应对与大多数的学生一个考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拔高的题来考验学生对知识把握程度的解题能力,所以教师在练习题的设计上面,应该首先以基础知识为主,并参考历届中考的命题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练习的精选,只要教师做到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钻研教材,把精选下来的有利于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的习题给学生多做练习,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对题目的分析能力,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从而提高初中英语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
三、总结
不管复习的时间、内容、形式等如何变化,新课标下的复习课都应该开设轻松、开放的课堂,努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归纳总结知识,在“学会”的同时逐渐发展自己,最终“会学”而受益终身。这才实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庆云.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高效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6).
新课标课程设计的思路范文4
一、学科质量检测与命题技术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说到命题,一线教师对于这项工作都再熟悉不过了。小至课后作业,单元复习,大到期中、期末考试。如何命题,才能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题目的难易程度如何确定,才能全面的考察处在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试题各个部分(字词句段篇)如何合理搭配,才能真正全面反馈出一段时间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
这些问题,是需要深入地思考,扎实地开展工作的。命题就是考察教师的关键时刻,也能真实的反映教师的业务素质,所以命题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个人的反思、成长,还会影响大家对你的评价。命题现状应该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并促使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提高命题的水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二、学科质量检测与命题技术研究的意义价值
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小学语文期末书面考试作为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要贯彻落实语文课程评价新理念,改革期末考试命题思路,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持续发展。
三、学科质量检测与命题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注重趣味性――让命题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情境化)
新标呼吁有情趣的语文教学。同样,在语文试卷中,也需要情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过程、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特点,对试卷单调、严肃、死板的做题要求,进行大胆的改革。
①试题设计,力求生动有趣。②版面设计,力争图文并茂。
(二)体现工具性――让命题折射知识的价值(生活化)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广读熟背,强化读书积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所验证。因而我们的语文课程评价考试命题应注意语言积累与实践运用的相互结合。课程标准推荐了许多课外阅读书目,而且根据语文学习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积累的要求。因此要灵活运用考试这一杠杆,有效地促进学习,把积累落实到平时的阅读中。
①注重语言的积累。②拓展语言方法的运用。
(三)孕育人文性――让命题洋溢关怀之情(人文化)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内容就应蕴含人文关怀。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把命题放置在学生人性发展的高度,结合语文知识点的检测,加入一些能够引发学生道德碰撞、情感共鸣的因素,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愉悦、积极、认真、进步的心理状态中。
①赋予试卷以人文情调。②设计蕴含人文关怀的试题。
(四)尊重差异性――给命题增添操作的灵活性(灵动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命题时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差异,尽量照顾各层次学生的差异,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力求让每个学生在考试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全面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智力、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性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因而他们获取知识的效率也具有不同步性。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发挥语文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使语文评价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
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②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
(五)关注开放性――让命题启迪创新的思维(开放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新课标精神的引领下,我们的命题正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把学生考试的过程由知识的检测和巩固过程转向知识的创新和开发的过程。从而全面、综合地测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①注重迁移。②加强整合。③链接生活。
语文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素材就应接轨学生的现实世界。这样,把对语文知识的检测放置在丰富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真正使语文命题焕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新课标下的语文命题是新的评价方式的体现。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命题内容上,势必会影响到新课标的实施,因此,在新课标下,要以课标精神为准绳,不断探索语文考试命题新思路,寻找适合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命题方式。使我们的评价更合理,更科学,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养成。
总之,小学语文学科的命题思路应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真正使语文考试成为评价语文学习的客观工具,成为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动力,成为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载体。只有加大试卷命题改革的力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新课标课程设计的思路范文5
关键词:新课标 优秀生 培养
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是指面对学生的复杂性、特殊性和层级性,就要有区别地选择层次不同的课程,体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实施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如何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培养优秀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可以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比如可以通过设计生活中的数学情景,提出问题引导优秀生去探索、去发现,可以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可以通过介绍我国数学领域的卓越成绩,提高优秀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还可以在活动中积极表扬学生的探索过程,肯定其成绩,不要把优秀生的思维火花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引导思维方法
数学优秀生要追求和进行大量的创造性思考活动。作为教师,应围绕数学思维能力的基本特征,认真进行思维训练,大力提高优秀生的思维水平。一方面,要启发优秀生联想,联想是探索、发现、创造的前奏,又是关键。在数学教学中,应启发优秀生根据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进行大胆猜想、联想,打开思路、激发优秀生创造意识,从多方面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进一步弄清问题的本质属性,从中找出解题的最佳方案,达到培养优秀生思维独创性的目的。
三、营造宽松氛围
宽松的环境更利于数学优秀生的成长。尽管说外在环境是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但环境在培养优秀生的学习心态中的作用不可估量,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优秀生,不要给他们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教师应该推行民主式的教育和管理,给学生的行为、思想以较大的自由度,这样学生才会增强自主意识,学会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自我选择,促进自我发展,这些都有助于思维独创性的培养。数学优秀生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憧憬和向往,不可使他们的生活过分成人化。要让他们有自己五彩的梦幻,有自己多姿的生活。
四、促进全面发展
首先,要培养优秀生坚韧的意志。即便是优秀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也可能由于一次的优异成绩而沾沾自喜,因一次的低分而情绪低落,所以要培养优秀生坚韧的意志,这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加以引导,提高他们抵抗压力的意志。其次,要培养优秀生良好的习惯。可以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如何听课,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记忆等,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书写解题步骤,规范解题过程。再次,要完善优秀生的知识结构。对于优秀生来说,结构化的知识、系统化的复习和综合化的训练是最为重要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拓展优秀生的知识。数学优秀生不应该仅在数学上“一枝独秀”,要有较为宽厚的文化积淀。文化基础厚实了,视野才开阔,后劲才强。学业到达一定的程度,就是触类旁通,所以著名的数学家,也是物理学家、哲学家,这在历史上举不胜举。数学优秀生将来一定要成为数学人才的观点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他们不仅在数学能力方面超常,甚至可以迁移到许多方面,不可忽视他们多方面才能的培养。
新课标课程设计的思路范文6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一定要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作用表现为:阐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教学的内容。同时,确定了该教学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基础性的教学规范和评价依据。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强烈的标准意识,认真研读课标,深刻领会课标精髓,树立新课程理念,既有利于促进我们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也有利于我们在总结、反思过往思想品德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文结合新课标实施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关于深入贯彻落实新课标的体会,供参考。
一、读“前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是“前言”。导语简述了思想品德课程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以及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并阐释本课程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然后着重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的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集中地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
1. 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是课程标准中的首要问题。它不仅引领课程方向,而且决定着本门课程所要承担的使命以及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着教育者的基本理念和具体的教学方式。《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门综合课程。在课程性质中,凸显并强调了应从课程的基础、课程的根本目的和课程的类型等三个维度去审势,才能准确全面地去领会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图示如下:
坚持“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根基所在。它与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构建的课程迥然不同。要求思想品德教师遵循初中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课程根本目的的“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定位要求思品教师高举德育大旗,转变自己的角色和行为,由主要是知识的讲授者和灌输者变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把育人作为自己的根本目的;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教学的着力点在于学生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教学的技巧和方法在于引导和促进,教学的效果在于学生思想的端正、品德的改善和素养的提升。
课程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的思路和分科课程的内涵变化上,还体现在课程结构上,指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融为一体的新型课程。
2.基本理念
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构建一门课程的哲学基础。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课程价值取向的追求和灵魂。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目标和实施,都必须符合这种理念。
思想品德课程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思想品德教育要秉持的基本理念。一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位于基本理念的首位,在新课标各部分中, 都突出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其中的“核心”凸显了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帮助”是指既不是生硬灌输,也不是强制、他律,而是引领学生感悟、提升、践行,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二是“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三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三个基本理念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三者缺一不可。这个体系的核心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这是目标理念;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构建课程的前提,这是条件理念,即目标理念提出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实现目标理念的关键,这是方法理念。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包括目的理念、条件理念和方法理念。只有正确且整体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方向。
3.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在内容上更全面,既包括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思路,又包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对于教材的编写与教学更有指导性。
思想品德课程是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以心理健康、道德、国情和法律等教育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大板块主题为纵坐标,对板块主题下的三部分内容进行厘清,明确了三个组成部分内容之间整合的逻辑。每个板块主题的第一、二部分内容主要是根据初中学生的生活以及不同时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安排的,有机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和国情教育内容;第三部分集中探讨法律教育的内容。基本框架结构如表1所示。
其中,道德教育是中轴和根本,重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躬行践履相结合的道德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的有机整合和综合渗透。
二、读课程目标,增强统整目标意识
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是最核心的部分。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的“课程目标”中,首先提出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总体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课程的目标价值导向,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重视以及用其育人的重要理念;“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课程的主要任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最终目标。课程总目标体现课程的核心价值,既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又是课程改革的归宿。对此,一定要认真落实。曾有人比喻:“课程目标是引领课程改革的航标灯。如果目标不清,则必然会使教学改革探索迷失方向。”
在课程总目标下,分别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分类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各分类目标中设有具体目标,注重具体目标的层次性和目标达成的过程性。指出在“了解、明确”中实现知识目标,在“感受、体会”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方法”中提升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如同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样,课程目标也有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个目标再落实另一个目标,它们是紧密联系在―起的,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不能分割开来。“三维目标”统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上提出的、影响最为广泛的概念。它摒弃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
三、读课程内容,准确把握“呈现方式”
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指课程所含具体内容的体系、线索及要求等。这部分涉及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具体指标,因而最为教师所关切。新课标的课程内容采用以课程内容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架。左栏的“课程内容”以“学习板块―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全新方式呈现,是为所有学生而制定的基本的、共同的、可操作的,具有指令性、时代性、规范性,必须实施的行为要求。如,新课标不仅突出了法律意识的要求,而且增加、落实了法律知识的要求, 同时, 每条法律内容都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行文要求, 这为法律意识的树立与形成提出必要的法理知识的支撑。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 一定不能上成法律知识课, 枯燥地讲解法律条文。右栏给出了一些“活动建议”,有36条,具有指导性、开放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设计的形式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里的“活动建议”,实际上是活动建议示例或提示,行为主体是教师。也就是说,活动建议并没有给出教学中所有的活动,也不与课程内容一一对应,它只是一个提示性建议,仅作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包括当地、学校、教师自身条件和学生的特点,以及时事背景等)设计、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下面是笔者根据新课标列出的课程内容框架表格,其中的内容结构、递进层次一目了然。
其次,新课标对课程内容条目按逻辑顺序进行排序。如,第一板块“成长中的我”中的第二部分“自尊自强”各条目,按照由外在表层的道德逐步指向深层的道德逻辑重新排序。第二板块“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第一部分“交往与沟通”与第二部分“在集体中成长”各条目,按照由宏观原则到具体要求的逻辑重新排序。第三板块“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第一部分“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各条目,按照由社会要求到个人责任的逻辑重新排序;第二部分“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各条目,按照由具体国情到国策、中国到世界的逻辑重新排序。
再次,新课标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突出增加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内容是本次课程内容修订的两大亮点。例如,在新课标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建议中,至少有9 处明确提出了增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具体教学内容、活动主题与方式建议。像在新课标三、(三)3.4 中明确表述为“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四、读“实施建议”,增强操作能力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包括四方面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其中,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与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密切相关,从整体上指导教师的教学、评价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材编写建议是对教材编写的指导建议和要求,也有助于教师领悟编写意图,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和使用好教材。总之,这些富有指导性、实用性、普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指导建议和要求,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宝贵,可以说是“金玉良言”。
例如,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对指导教师教学的指向和课程的具体实施要求更明确、清晰、翔实的五条建议。第一条是从课程综合性和德育性两个基本性质出发提出要求和建议“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针对的是教育中最容易出现的偏差。第二条强调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而且要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第三条是具有鲜明教学指导意义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因为只有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才能提高课堂实效。鉴于思德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对此,新课标明确作出了“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的表述并提出了第四条“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教学建议。第五条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其中的核心观点是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倡导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又如,评价建议由“评价目标”“评价方式”“评价实施要求”三个板块构成,体现了评价对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在评价方式上,建议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评价。在对考试这一评价方式的阐述中,强调“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的内容;“评价实施建议”中强调把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增加了对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部门等的要求,明确提出了“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警惕应试倾向的评价方式,避免评价方式偏离本课程的目标和理念”。应直面学生成长中的现实问题(如偶像崇拜、早恋等),提升课程的现实针对性和引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