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高职学校; 体育; 德育; 智育; 美育; 多维度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40-002
1.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和探索一直在深入的进行之中,学校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整个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指明了方位,体育课程教学所要达成的五个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与传统的三基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又是达成教学目标反思的参照对象。课程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化为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细化过程。
维度(Dimension)通俗的讲就是人们分析的目标对象所采用的分析角度。维度的视角理论,维度是指一种视角,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是一个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条件和概念。
高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对象并不为了面临高考升学的学生,培养目标也有别于普通高中,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偏重于应用型人才和实用性人才教育方向。如何把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之间区别和联系,多维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可以使德智体美疏密适度、分合有度,避免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出现混乱。
教育家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过:“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今天,德、智、体、美四育的维度中,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旧是智育与德育,体育与美育相辅佐也是不争的事实。新课程标准的目标确立,为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毕竟不能脱离体育教学的实际,一些本不完全属于体育课程教学实施的重点目标,过于强加或挤占在体育课程教学之中,显然,这是不合适或是不科学的。能否准确把握体育课程设计的总体方向,使体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丰满活泼而不是臃肿死板,在设计中兼顾德育、智育、美育的精华极为关键。要紧密衔接德、智、体、美四个维度综合要素,注重健康,培养能力,提升素质,服务专业的课程设计理念,通过体育教学达到体育课程的目标。
2.体育的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育共性维度的认识
体育、德育、智育、美育是学校教育的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是相互支持、具有紧密逻辑关系。体育以育人为本,则强调育体育心。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共存,在维度的理论上各自体现不同重点和难点,德育教育强调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教化过程,而具体的行为表现上毕竟控制的空间和时间有限,如能将德育教育扩展在体育教育之中,将会更有效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智育教育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智育教育系统庞大涉足课程领域广,体育与智育融合并不矛盾,体育对智育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也能够解决一些非智力因素对智育的影响。美育教育是培养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实践证明,音乐、美术等课程,是实现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与美育的一些课程过去常常不被重视,而今素质教育已经将体育与美育的地位大大提升,体育与美育本身就有许多的融合点,也是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如果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四个维度作为一体化来认识,不难看出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德育不好出危险品、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美育不好出赝品。因此,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德育、智育、美育多维度互补
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在教育过程中有着多维度的互补关系,四育的作用不能替代和抵消,体育解决的是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体能体质;德育解决的是受教育者健康心理所要求具有的心理素质,提高品格、品味和品质;智育解决的是如何提高受教育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美育解决的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和感受美的水平提高。
3.1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德育因素
寓德育教育与体育之中,是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体育课程设计中,德育不仅仅是专职德育工作者的事,体育教师也应承担共同使命和责任。体育课程承载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不亚于其它学科课程,利用体育教育的教学手段对中职学生身心实施全面影响,必须建立思想认识或是学习态度之上,体育课程设计缺少德育因素渗透于体育教学之中,体育课就极有可能变为玩耍课、打闹课,尽管课中的形式热热闹闹,但课程实质有可能是空洞无味的。
3.2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的智育因素
智育的难点在于如何使受教育者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转化为智能的提升上,体育课程虽没有赋予开发智力的重大责任,可是智力因素仍然是学好、练好、掌握好体育教学中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关键。体育课程设计中智育因素的介入,能有效地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练习效率。例如,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教学模板的使用,都能够全面实施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接触到更新、更多的学习知识的方式方法。
3.3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美育因素
美育独具形象直观、生动活泼、诱导启发、潜移默化等鲜明的特点和作用,培养中职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体育课程设计中,美育因素的体现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美感集中表现为教学中形态美、动作美、韵律美、动感美、静姿美,表现于外在与内在美的统一,审美能力提高体现在感受、欣赏、表达、创造,进而形成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4.体育课教学程设计中多维度层面的可操作性
4,1学情分析与说明
把握职业教育的根本,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德育及教育因素细化于体育课程之中,职业教育的文件与举措都围绕着最终培养目标上,即中职学校学生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学情分析与说明到位与否不可忽视,遗漏课程设计这一环节,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模块的实施只会是一句空话。
4.2教学目标与任务
教学目标与任务是体育课程设计中指南针或方向舵,没有教学目标作为支撑,教学任务难以高质量的完成。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的组织建立在教学任务之上一一展开,学生通过体能的练习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不但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而且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开发智力,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4.3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手段与方法一直被视为体育课程设计中的难点与重点,也是考验教师基本功的重要环节。当今社会,科学与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影响,同时知识更新的周期也大为缩短,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引入、吸收和应用其它学科课程新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不断尝试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对比其中教学效果,也是业务水平提高的集中表现。
4.4教学评价与反思
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德、智、体、美全面兼顾,单凭一两次课就能收到惊人的效果,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违背教育科学。没有人能够保证每次课程教学设计中做到面面俱到尽善尽美,也没有人能够像药剂师那样课程教学设计中精确按德智体美维度处方进行配比量化。因此,留有余地是较为合理的设计思路,通过评价——反思——再评价——再反思的过程,找准德智体美四个维度的协调分量浮动区间。
5.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既保持体育本质又联系德、智、美
首先,体育、德育、智育、美育与各自课程目标重点不同,同样是育人为本,但目标有所侧重。体育课程教学设计只有在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关键点,才能将德育、智育、美育的精华融会贯通。
其次,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式,仍离不开特定的场地设备,实施教学易受客观条件所限,动态的组织教学难度较大,没有文化底蕴的教学,甚至忽视德育、智育、美育存在,也是会事半功倍。
再次,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巧妙地以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运动方式,将规则与裁判、道德与品行、言谈与举止方面等等予以评价,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避免什么等社会适应能力所必须的要素,体现在真善美的尺度把握上。
最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是口号,不是修饰词,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有什么样的产品。体育课程设计除了与德、智、美三育有一定比例的交叉重叠关系外,体育教育中还包含了卫生安全教育、文化娱乐教育等,由此可见,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本身也属于比较复杂的工作,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期必要工作。
6.结语
高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是为了使体育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促进生产和生活技能的掌握,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储备必要的运动技能、保健知识以及良好心理素质。
有了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多维度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不等于就一下子解决了实际操作问题,从“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战略高度出发,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还应将德育、智育、美育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真正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育人的方针。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7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区别范文2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台州市高校体育微课程教学方式为研究对象,具体的调查对象为台州市高校学生和体育教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以微课程为关键词,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为本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设计了与本研究相关的访谈提纲,对高校体育教师和相关专家进行访谈,获取第一手访谈资料。
1.2.3 逻辑分析法
根据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和搜集的相关资料,运用归纳总结、比较分析等逻辑分析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讨,对高校体育微课教学方式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访谈得来的相关信息,进行了逻辑归纳与分析。对论文中的有关论点进行了逐层的论证与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台州市高校微课程设计研究
2.1.1 体育微课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微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为基础,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大纲要求之下进行具体教学内容的开展,微课程设计素材是某一点具体的教学内容,是对体育教学知识点的拓展和丰富,因此微课程内容设计必须要和课堂教学相结合,不可脱离教学实际进行微课程的设计。高校体育教学相比较于其他阶段的体育教学,除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外,不同高校之间的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还具有创新性的课程安排,因此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对微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微课程的设计必须以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设计定位,这是体育微课程设计价值的主要体现,通过对台州市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得知,目前台州市高校体育教学基本目标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以此体育教学目标为基础,设计适应于高校教学目的的体育微课程形式。学生始终是体育活动开展的主体,不管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体育微课程教学方式的设计,都要以学生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以此来保证微课程设计的质量和效果。
再次,微课程设计素材的选择,在对体育课程知识点进行选择时,要注意知识点选择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微课程是科技时展的产物,是体育教学的创新性改革,微课程设计使体育教学更为直观,知识点教学更为全面具体,但是对于体育课程教学的知识点而言,对知识点的选择,要重视合理性,微课程设计的显著特点就是简短精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体育课程教学知识点都可以进行拆分,因此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对知识点的选择要重视完整性。
最后,微课程设计内容重视创新性,微课程设计区别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性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以视频为载体的微课程教学设计,必须要重视创新,有效发挥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优势作用。
2.1.2 ?w育微课程设计的模式
完整的体育微课程设计包括学习目标制定、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分析、素材选择、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学习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反馈六个阶段。下面本文将对这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学习目标制定,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为基础,对微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制定,在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第二,根据教学实际,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分析,使微课程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三,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之下,以学生为主体,合理性的进行教学素材的选择,对体育课程教学中适合拆分提炼的知识点进行选择。
第四,课程资源开发,微课程设计素材选择要以体育课程教学知识点为基础,但是也要重视对相关知识的拓展,微课程设计内容不仅仅要局限于体育课程内容。
第五,教学活动设计,微课程具有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六,教学评价反馈,这是微课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学生学习后,对学生的学习反应以及学习效果,进行积极的评价反馈,促进微课程设计进一步完善。
2.2 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2.1 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微课程的学习方式既方便又简洁,能够适时地根据自身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学习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微课程这种教学方法明显比传统教学方法效率高,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对学生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拓展体育资源。
2.2.2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学生运动为主。在体育课中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能够生动、形象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更直观的进行体育学习。可以通过微课程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对学习的成就感。
2.2.3 有助于促进体育任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从教师方面来说,微课程能够有效帮助体育教师研发教研活动,制定教学计划,从而给学生们直观形象,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去探索和思考,把教师的职责转换为体育课程的研究者,让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利用微课程融入教师的创新思维研发更加适应学生特征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课堂水平和科研技术,更好的发挥体育任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区别范文3
通过深入学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追求;比较高中新课程与原高中美术欣赏课、义务教育课程的区别,抓住普高美术课改的关键所在;把握美术新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本,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一、把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与要求
课程的定位:普通高中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是义务教育的延续。高中美术课程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的特征,又要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相区别。与义务教育的区别在于,它适度地向美术本体回归,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面要求更高,相对学习面可能更窄,不必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面面俱到,然而又是蜻蜓点水般的学习;与专业院校的区别在于,它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方面必须与学生的兴趣、时间和条件相适应,学习的难度,尤其是技能学习的难度要相对低。
课程的性质:强调了课程的人文学科的特征,通过课程学习传承美术文化,形素养;调节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发展空间,有助于更好地规划人生。
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美术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美术课程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选择性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学校和教师可根据美术教学设施的条件、美术教师的特长等因素来选择开设的模块。
课程结构设计:首次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行选修制和学分管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
课程目标设计: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课程目标,教师实施课程更具可操作性。美术课程各内容系列的“成就标准”,各模块及每课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
二、设计有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开设模式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在三年内必须修习3个学分。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建议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择策略,即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
新课程实施以来较突出的问题是:不重视课堂常规教学、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表现在教学设计文本粗略,忽略对课外作业情况的评价或分析,无课题板书,吝于图解、示范,不出示经典作品的题目、作者,无明确的作业练习要求,教学语言表述忽略美术术语的运用等。
因此,要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教学设计;要把握教学重点,不要随意选取,偏离教材的主要内容,如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此外,对于配套的教参辅助材料缺乏的情况,建议区内教学资源共享,或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或本人特色的美术课程。
三、研究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更注重阅读理解和判断,而不是盲目听从;更注重主动学习和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更注重知识的组织和归纳,而不是知识的片断;故在高中美术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中,要更注意学生的理解力和探究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归纳,注重技能训练,做到理解与练习相结合。特别提倡“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实践创造评价延伸”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以小组方式进行问题、主题、案例、情境的研究。同时提倡师生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区别范文4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汉语拼音知识的牢固掌握,将会影响孩子们今后语文的学习。因此,我在分课时复习之后准备将知识点总复习一下。
教学目标 ①通过通关游戏活动复习声母韵母,能读准声母、韵母,并能认清他们的形。②通过看图读音节词、区分音节类别及连音节成句等练习准确拼读音节,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③通过复习活动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同时能在活动中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声母、韵母的音、形,并能准确区分声母、韵母,能准确拼读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
教学难点 区分形近字母,对的音节的拼读特别是三拼音节,jqx遇到ü的音节书写和拼读。
教学流程 第一,揭示课题,导入。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将枯燥的拼音赋予家的温暖与团结,通过创设情景,为下面的声母和韵母的学习奠定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
第二,复习声母。首先,学生自由读声母;同桌之间互相检查阅读;男女生合作背所有声母。其次,区分易混淆的声母。出示所有声母,引导学生说哪些字母相似及区分的方法。再次,音节抢读(举手最快、姿势最标准的孩子会抢到领读的资格)。最后,书写练习。出示小卷声母题,出示答案,反馈答题情况。
设计意图:利用对比读等各种闯关形式,既能启发学生说出不同声母的区别,学习发音,记忆每一个字母的形状,学生领读和抢读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了大家的表现欲,学习氛围活跃。
第三,复习韵母。首先,复习单韵母;出示单韵母;出示韵母第一关,读一读。其次,复习复韵母。复习步骤:①出示复韵母(学生齐读,男女生比赛读);②仔细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er)er是一个特殊韵母,谁知道它特殊在哪?③还有哪两个复韵母不容易分清?④谁能读准这几个很像的复韵母可吗?(指名对比读)。把它们放进音节里你还能分得清么?
出示:第二关,比一比。最后,复习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出示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学生领读。男女生对比读鼻韵母。
出示:第三关,拼一拼,对比观察,前两列有什么不同?随机讲解小ü遇到j、q、x的点去掉的标调规则。学生复习背诵标调儿歌,巩固加深标调规则。设计意图: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和发现韵母、音节的规律,让枯燥的字符“活”起来,让机械的记忆“趣”起来,让学生的才华“露”出来。
第四,复习音节。刚才我们一起到拼音王国里的声母家和韵母家做客,成功的完成了那么多关卡,现在他们要一起来考考我们了,你们敢于挑战么?第一关看图读音节词;第二关区分三拼音节和两拼音节;第三关看图读拼音,连成句子读。
第五,当堂小测及反馈、小结。谁来说一说,我们认识了他们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呢?(生自由发挥。)
教学反思
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认读汉字、学好普通话的重要工具。拼音是低年级小学生进行阅读的重要辅助手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母和音节”。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上好拼音复习课是必然之选。复习课注重的是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过程,因此,课程在设计上注重学生的拼读实践,将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改传统教师领读为学生轮流领读。这次拼音复习课程设计主要特点如下:
在游戏中复习拼音 “寓教于乐”特别适合低年级小学生的教学,游戏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将课程设计成游戏模式,将枯燥、重复的复习课堂变的生动、有趣,使学生在玩中加深了对拼音的掌握和应用。
在实践活动中复习拼音 抽象是拼音最大的特点,因此学生记忆起来就会容易混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教师就要为他们搭建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如,“b”“d”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一组声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他是怎样区分的,这样更接近孩子们的生活,其他同学更容易从同龄人那儿借鉴经验,找到好办法。即拼音的复习重在应用,让拼音的学习更加生活化。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区别范文5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济南 山东250200)
【摘要】微课程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是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活动,主要以短视频为呈现方式。借助微课程可以进行移动学习,有助于形成新的学习理念。文章从移动学习的角度梳理了微课程的概念,针对微课程的特征和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教学应用模式 。
关键词 微课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地铁上、候车时、和旅途中学习的现象。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随时随地进行智能化学习成为可能。由此可见,人们的学习时间、空间都已从连续、固定、封闭走向灵活、开放、多元,学习呈现出碎片化和移动化趋势,实现方式的自主性与个性化;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则趋于交互性与及时性;对学习内容的要求则是体现在信息容量微型化和碎片化,注意力保持要求较低的学习资源。微视频课程是将正常课程按照知识点、知识模块按正常的教学设计和学习者需求进行分解,通过拍摄制作成大量的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微型化、半结构化,易于扩充等特点。它能让学习者在复杂的学习环境中,满足通过智能移动设备如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和网络播放观看视频的需求,通过点播学习一个个小知识模块,实现随时随地在“移动”的状态中利用“零碎”的时间去学习。微视频兼顾新闻性、评论性与娱乐性,在这个多媒体融合的时代,满足了人们在移动学习角度下获取资源的需求。因此,微课程成为了微时代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中强调指出,在新时期理念创新应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的先导力量,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学习环境趋于信息化,创新的核心在于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为核心。2012年9月,教育部开始重视微课程体系,并征集全国中小学优秀微课程作品;2012年12月,教育部又面向全国高职院校高校举行了微课程教学比赛,掀起了一股关于微课研讨的热潮。与此同时,高校与媒体平台迅速合作,比如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合作开发了“凤凰微课”,内容覆盖面广,极大地满足了大众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各种微课网站也迅速出现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如选课网等。当前,在教育部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正在全国部分中小学甚至是大学逐步推开,微型学习这个话题已经成为广大职业院校、教研部门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微课程释义
关于微课程的定义,本文认为微课程就是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下,主要以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某个具体知识点或者是重点、难点、疑点,抑或某个具体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展的教与学互动的全过程。
关于微课程的理论研究,发轫于国外的教学研究。最早提出微课程的,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从2008年秋一经提出就引起很大反响,戴维·彭罗斯更是把微课程这个新发现戏称为“知识脉冲”[1]。按照他的理论,微课程是充分运用建构主义,以互联网在线学习或移动互联网学习为手段的实际教学方式。而微课程的“知识脉冲”影响到国内,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的应用研究,即在45分钟的课堂之上,主要围绕讲授核心知识点展开。胡铁生提出要根据认知科学规律,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比如学生保持注意力时间短、有效学习时间短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应该在教学中将重点、难点、疑点等核心知识点,制作成片断的、微型的的视频点播资源,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有利于个性化的教学和个性化的学习的实现。
“微课程”在国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由冗长到短小、由封闭到开放、由零散化到体系化的过程,微课程完成了从 Mini course 发展到 Micro lesson,再到 Micro lecture,最后到 MOOC 的演变过程。目前国内微课程在设计方面的文献较多,主要分为理论综述、现状发展、设计方案三个部分,其中理论综述类的文献在设计方面所占比例最大,但国内并没有统一的微课程设计模式、流程和标准,各人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对微课程进行设计和开发。2011 年,胡铁生基于区域资源建设经验,提出了区域“微课”开发的四个步骤和两个途径[2]。梁乐明提出了基于国内外三个微课程平台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流程和设计模式[3]。李小刚等人从认知负荷的角度提出了微课设计的原则,并探讨内容、媒体和可用性三个方面的设计[4]。张琛等人总结了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原则[5]。陈怡提出了基于学习的反转课堂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6]。李焕亮提出了移动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现状[7]。
目前微课程在我国的发展虽呈上升趋势,但在设计、开发与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全面和充足,基于移动学习角度提出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原则较少。本文试图从移动学习的角度梳理了微课程的概念,针对微课程的特征和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教学应用模式。
三、微课程的特征与设计
微视频是一种新媒体,在行业和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虽然对于微课程的定义未能统一,但其特点还是较为明显的:微视频一般是时长 30秒—20分钟,内容广泛,形态多样的视频短片[8]。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理解的缺失,加上始终未能跳出传统课程的框架,大多数的微课程成了网络视频版的“微格教学”或是把传统的视频切割为很多短小的组合,目的用以观摩教师教学而并非真正的服务于学生。笔者认为,微课不应该成为教师自娱自乐的手段,教是应该为学而设计,微课程与传统课程最根本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我们先对比一下微视频课程与传统视频课程的区别,见表1。
(一)微课程的特征
与传统视频课程特点不同,微课程视频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微型化。微课程主题非常突出,教学目标具体而细致。如何设计和创建微课程,应该以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某道学科难题、某个定义理解等为依据的。例如,教学中的疑惑点、重难点、容易理解片面的内容部分等。传统课堂需要完成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实现数个多维度的教学目标。两相比较,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单一和聚焦,一般只要求一到两个知识点即可。微课程聚焦和放大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是通过合理的解构对知识内容进行科学切割,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微目标的达成,实现知识不断积累目的。
2.半结构化,易于扩充。目前,微课程的核心是微型教学视频。除此之外,微课程的其他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脚本、教学辅助资源、师生对课程各环节的反馈与评价、素材资源清单、教学反思记录、微课程评价量表等多种资源。这些文件内容结构紧凑,类型也相对丰富。同时,这些资源会随着教学实际需求和应用资源的外在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并随之不断地变化和充实[5]。相比之下,传统课堂录制的教学视频,其资源结构紧密,固化封闭,难以修改。
3.短小精悍,使用灵活。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成人的注意力可以保持15分钟左右。一般而言,微课程的持续时间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课堂讲授“满堂灌”,短小精悍的微课程更能迎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习者而言,他们有利于保持更高的注意力,能更有效的利用短时间进行微课程的知识建构。由于微课时间较短,所以视频资源容量一般在百兆以内,其视频格式也一般为流媒体格式,支持网络点播等功能,如MP4、avi、f lv等。教师在开发微课时,技术难度也比较小,且灵活多变,可以使用多种技术手段和策略。
与传统教学方式比较而言,微课程并不是微不足道,而是微言大义、时短高效,这一特点更能满足广大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视听呈现方式给学习者提供了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体验,符合“微时代”数字化学习的新趋势。
(二)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步骤
一般而言,微课程的制作包括选题、设计、教学准备、录制视频、后期加工、上传到平台6个步骤,如图1所示。
四、微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指导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与其他学习资源类似,微课程的设计也需要从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和学习情境、设计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活动以及评价和反馈学习结果、选择教学媒体等方面进行设计,从而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目标。笔者根据微课程的特点,主要从设计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技术支持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确保微课程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实用需求。
(一)明确的设计对象
关于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原则首要的就是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从而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习者需求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特点的分析。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一般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新鲜、带有刺激性的事物往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设计职业技术教育知识微课程时,应尽量保证微课程时间短、重点突出且具有创新性。其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分析。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层次较低,他们很难吸收哲理性较强的知识,故微课程的设计语言应该通俗易懂,知识点的设计应该遵守直观性原则。 最后,学习需要分析。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性的设计微课程,如在考试临近之时,就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提供考点归纳一类的微课程。
(二)合理的内容设计
要制作微课程的视频,首先需要对知识内容进行规划和设计,按照微课程授课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重新合理的切割,尤其是对知识点进行微型化处理。
1.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避免大而全,必须主题鲜明,不追求内容的全面和系统化,重点选择小而精的知识点。要做到一个微视频能独立承担完整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能够、但不必需与其相邻近的知识点松散组合[7]。
2.教学内容的微型化处理。教学内容的分割上,尽量将课程分成若干小知识点,或者为学习者提供单一且有实际意义的主题,方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完成学习任务。具体操作中,可以对教学知识点采用微内容结构脚本进行切割处理:另一种方案是将传统教学中原本完整的教学内容,划成三部分,即“主题—话题—学习对象”,视频设计与制作的重点,落在第三模块即学习对象上。其中,一个学习对象对应一个单独的知识点。制作视频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对象进行适当的组合。
(三)合理的教学形式
分析近年来全国和各地市级微课大赛获奖的微课视频,其获奖者都是对教学目标和学习者进行充分的分析后选择了合适的教学形式。有的老师讲解的是导游英语相关的知识点,其录制视频的地点就选在了景点;讲解机械制造的老师就选在了厂房;还有的老师运用纸片和卡片,没有授课者的出镜,这种新颖的形式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相应的技术支持
微课程能否顺利的录制技术,技术因素也是重要的因素。除了相应的录制设备如摄像机、智能手机、微单、平板电脑等,后期的视频处理软件如Snagit,Camtsia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五、微课程的教学模式
以教学视频为核心的微课程,将学习单元、习题测试、学生反馈以及教学反思等内容整合起来,对视频片段来说,借鉴翻转课堂理论体系,或者说将翻转课堂和微课程体系结合起来,对微课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简而言之就是将教学内容制成视频,并提前安排学生课前观看,等到了课堂上,则组织学生展开问题讨论和作业辅导等活动。而微课程所提倡的“针对具体问题、提倡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以及微课程自身的结构特点、微课程的视频资源等,都为翻转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课前自学。课前自学是关键。在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学习者必须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视频资源自主学习。这个环节实际应该是作为实施翻转课堂或者微课程体系的必备环节,是正式课堂的扩展与延伸,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微课程的开发是基础和前提,教师充分分析学习者和学习需求,按照微课程设计的原则制作。学习者需树立微学习目标,熟知学习内容,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微课程视频。在看完教学视频之后,还应该配合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或者测试,用来巩固所学,同时检测学习者对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课前练习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合理设计。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 问题;问题求解;有意义学习;微课程;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05―0048―07
引 言
作为一种具有多元用途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微课程是目前信息化教育研究的热点。诚然,微课程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但根据微课程“解惑”的显著特点来看,我们认为,聚焦基于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设计理应成为微课程设计的重要取向之一,因为这对促进学习者的有意义学习,发展学习者的问题求解等高阶思维能力乃至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现实的价值。
一、问题求解与微课程
问题求解是指问题解决者结合当时的情境,针对问题采用适当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实践,从而走出未知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对问题求解的研究中,典型代表是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David H.Jonassen),他认为“如果能够找到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情景的未知模式不仅具有智力价值,同时也具有社会或文化的意义,”并认为问题求解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学习。[1]
所谓有意义学习(Meaning Learning)具有五个特性,即主动性、建构性、意图性、真实性和合作性。[2]主动性表现为学习者能够根据学习的需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能对学习过程或结果负责;建构性表现为学习者能够阐释和反思学习,并结合原有知识整合观点,而不是知识简单的输入和输出;意图性表现为学习者对学习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真实性表现为学习者的学习处在一个复杂的、情景化的环境当中,所学知识只有通过所依托的环境产生意义;合作性表现为学习者的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通过接触多样化的观点和视角,能够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
根据有意义学习的五大特性,结合信息技术新手段,支持有意义学习的信息化学习资源设计也出现了新的要求,即: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或需求;不仅阐释学习知识,更要引导学习者思考;清晰地阐明目标,并建立目标与学习者之间的意义关联;这种资源必须是在学习者生活或工作大环境中极易获取、方便学习并能随时应用于实践;需要提供学习合作与交流的工具。
微课程作为一种信息化学习资源,属于课程范畴,是以某一知识点为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支撑环境两个方面。微课程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① 微课程具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同时强调对学习支持环境的设计;② 微课程内容本身是独立的、完整的;③ 微课程拥有最佳媒体呈现形式,其中视频是微课程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④ 微课程学习的效果突出。
此外,微课程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即微小性、结构化和实用性。微小性表现在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以微粒化的单元形式呈现,且媒体容量小,便于学习者接收和学习。微小性特征解决了学习者由于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不固定而影响学习的问题。结构化表现在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习者对知识进行持续性理解和思维模式建构。结构化特征解决了随机进入学习过程中容易导致的学习分散和知识零散的问题。实用性表现在微课程内容本身是独立的,它独立存在的价值体现为方便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兴趣的需要来选择微课程,针对具体问题情境来体现微课程的实用性,从而弥补了传统课程学习效果的滞后性。从上述微课程的概念阐释中可以发现,微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学习者的需求,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将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境融为一体,具有良好的学习支持环境。它满足了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意图性、真实性和合作性这五大特征。可以说,微课程是一种支持有意义学习的有效学习资源,微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促进有意义学习的过程。
结合乔纳森的观点,本研究尝试将问题求解理论应用于指导微课程的设计,构建基于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设计模式,以期为教学设计者或教师设计微课程提供有意义的建议。
二、问题求解与微课程设计的映射关系
(一)问题求解的影响因素
影响问题求解的因素很多,其中乔纳森(Jonassen,1997)认为问题求解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三个方面,即问题本质的把握、问题的表征和问题求解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3]
1. 问题:问题作为问题求解中最主要的因素。乔纳森认为不同的问题在本质、呈现或提出方式、组成部分和交互等方面表现也有所不同。[4]他根据问题的特性,把问题分为11大类,并认为每一类的表现都不一样。[5]罗伯逊(S.Ian Robertson)根据不同的视角对问题分类进行了整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解决新问题需要的知识、不同的目标类型、定义的明确或不明确、语义的丰富或贫乏、相同结构及决定性步骤。[6]
2. 问题的表征:问题求解者要成功地解决问题,必须要构建问题空间,将问题呈现的刺激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建有效地联结。因此,问题的表征是影响问题能够成功解决的关键性因素。[7]Zhang.J认为问题的表征分为外部表征和内部表征两种,外部表征(问题的呈现)是指由知觉能直接觉察到的问题情境成分和结构。相同的问题情境用不同的外部表征,如组织结构和呈现形式不一样,则结果都不一样。内部表征则是激活深层认知操作,激活记忆中某种认知机制,经过想象、推理等操作形成对问题的内部表 征。[8]认知心理学家特别关注问题表征的研究,纽厄尔和西蒙将形成的问题表征称作问题空间,并认为决定问题空间的信息源有以下几个:任务情境;对状态、操作和限制的推理;背景推理;先前与该问题有关的经验;先前一个相似问题的经验;错误信息;解题步骤;外部记忆;指导语。[9]对于指导语对问题表征的影响,西蒙和海斯(H.A.Simon&Hayes,1976)使用河内塔问题的两种变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他们的被试正如UNDERSTAND(Simon&Hayes开发的计算机程序)预示的一样,受到了给予他们的指导的强烈影响[10]。同时,问题的突出特征是影响表征方式的因素之一。[11]在问题求解中,问题的表征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如何帮助学习者正确地表征问题,能够使他们把问题快速有效地解决。通过对专家和初学者对问题表征过程的研究发现,专家和初学者在对同一文本的陈述性表征中区别不大,但是在对问题的解释和推理上差别很大。
3. 个体差异性:学习者个体对问题情境的熟悉度、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认知与元认知、情感和意动等因素会帮助问题求解。[12]通过熟悉的问题情境,能够回忆并运用该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学习者个体经验,帮助问题求解者顺利解决问题。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对专家和新手问题求解的研究发现,最为突出的差异是专家具有大规模的、丰富的图式。专家的图式中存在与当前问题情境高度相关的知识单元,因此能够快速地构建出有效问题空间。同时,一个优秀的问题求解者应该具有“领域特定的”思维方法。而且,不同学习者个体存在的经验,能够帮助辨别问题的特征。这样一来,经验就能够帮助学习者个体寻找到关键信息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13]问题求解者具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并对问题求解结果具有各自的意识和控制,如独立型问题求解者以及方向明确的问题求解者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情感因素包括对问题的态度、信念和能力。意动因素有目的性、努力程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问题的求解,如问题求解者缺乏解决的信心,则不会努力解决问题。
综合以上问题求解的影响因素,微课程的设计应该从问题本身、问题表征和个体差异等角度进行把握。针对问题本身的影响,需要对问题进行设计。问题表征方面主要考虑提供问题表征的支持,即呈现问题的知识或情境。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者自身的学习风格、学习水平等,这就需要预先对学习者和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并提供促进理解或问题求解的学习资源以及问题求解的效果评价。当然,在微课程学习中并不仅仅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还包括相互协作建构,这就要求有专家或学伴互相提供知识和经验。因此,微课程设计中包含问题、情境、资源、互动和评价五个要素。这些元素之间是动态的、非线性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问题求解的一般过程
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求解就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过程,因此问题求解过程分为问题表征、算子选择、算子运用和状态评价四个阶段。[14]布朗斯福特与斯特恩(Bransford&Stein,1984)开发了一般问题求解的模式,将问题求解过程分为问题识别、问题表征、策略选择、策略应用和结果评价五个阶段,并针对每个阶段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15]在问题识别阶段,影响理解问题的因素有先前定义问题的经验、具体领域知识、聚合思维倾向和理解问题的心境。在问题表征阶段,需要采用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学习者将问题与现有的背景联系起来。在策略选择阶段,根据不同的问题类型可以选择相应的策略。斯滕伯格(R.J.Sternberg)从认知技能与解决问题的关系方面把问题解决的活动分为七个阶段,[16]并在其著作《认知心理学》中对七个阶段进行了调整。格拉泽(Robert Glaser)将问题求解的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在建构主义思想的基础上,乔纳森(Jonnason)将问题求解归纳为六个阶段,即界定问题、生成问题的解决方案、确定目标并建立可行方案的评价标准、过程规划、执行过程、效果评价。后来美国教育学者鲍勃・伯克维茨(Bob Berkowitz)和迈克・艾森堡(Mike Eisenberg)提出了网络探究模式Big6,即制定问题、寻找策略、搜索信息、运用信息、综合信息和评价信息。问题求解是非常复杂的,很难用一种线性的方式简单描述。在所有的问题求解过程中,通常认为基克(M.L.Gick)等人提出的“四段式”问题求解模型最能反映问题求解的动态过程,如图2所示。
综合以上对问题求解过程的表述发现,研究者们对问题求解过程的观点虽然并不一致,但也可以看出,问题求解是通过采用方法和工具走出未知状态的一个过程,如表1所示。从整体上来看,问题求解过程一般会经过以下五个阶段,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策略、尝试解答和效果评价。
综合前面的论证,我们已经知道微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有意义学习过程,也是问题求解的过程。因此,通过问题求解的一般过程,可以对微课程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五个环节,即进入微课程、确定学习目标、获取学习任务、微课程内容学习和解决学习问题,如图3所示。学习者首先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选择并进入微课程,然后从微课程中确定学习目标并获取学习任务,接着进入微课程进行内容学习以获取相对应的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最后根据学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对问题进行解答。
本文参照问题求解一般过程和微课程学习过程,结合问题、目标、情境、资源、互动和评价等设计要素,建立与微课程设计的映射,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由此可知,作为微课程设计者所需要做的工作包括:学习需求分析;呈现问题;阐述目标;创设情境;提供学习资源;引导学习活动;评价学习效果。这些结构要素都要围绕问题要素来展开设计。
三、基于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设计模式
模式是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约形式。基于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设计模式,是对问题求解一般过程与微课程设计的映射关系梳理后,再结合课程理论、教学设计理念及ADDIE教学设计模式,从而衍生出的微课程具体教学设计流程。该流程主要包括:学习需求分析、问题设计、目标设计、情境设计、互动设计、资源设计、评价设计等操作环节,如图4所示。其中,根据学习需求分析产生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生成微课程目标,这三个环节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而情境设计、互动设计、资源设计和评价设计这四个环节主要围绕问题而展开,属于动态、非线性关系,如图5所示。
(一)学习需求分析
微课程学习活动始终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的来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对教材进行分析,从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里面进行选择,包括具体课程内容的疑问或思考,以及思维方法或认知途径的疑问。这也是教师最常用的方法。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问题能够促进学习者知识、思维及能力的增长与提高。[18]因此,微课程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① 融合了教材中关键性的知识点,对教材理解起着重要作用;② 融合了教材中抽象的、容易混淆的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③ 融合了学习者自身条件限制下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分析中,可以不局限于某一章节,根据教学需要对内容进行适当扩展或整合。第二,在网络环境下,微课程的学习者类型多种多样,年龄和背景都参差不齐。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微课程设计者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二)问题设计
完成学习需求分析后就产生了微课程的问题。Chuska认为问题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以及能够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19]为了保证问题的有效性,应该在问题设计中严格把关。对于通过教材来设计问题,有学者(胡小勇,2006)从知识的类型和知识的认知程度两个维度提出了三种问题设计支架:面向人文学科课程的教学问题设计支架、面向理工科课程的教学问题设计支架、面向各科课程的教学问题设计支架。[20] 对于从学习者自身生活中提炼的问题,要判断问题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微课程设计中具有必要性。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问题由给定、目标和障碍三个要素构成。[21]因此,问题的存在条件在于是否具有问题的三要素。同时,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 问题应该具有价值;② 问题应该对学习者来说是有趣的、相关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③ 问题的陈述应该清晰、具体和完整。
(三)目标设计
微课程目标是指微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对于微课程目标设计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微课程目标分类。对于支持问题求解的微课程目标来说,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可以参照课程目标的分类标准,同时作为问题求解的一种设计来说,要体现微课程本身具有的微小性特征。前面提到,问题求解的影响因素包括问题、问题表征和个体因素。微课程的目标设计实质就是围绕某一问题,对该问题进行表征的过程。专家型问题求解者与新手型问题求解者最显著的特征差异表现为是否具有丰富的经验,具体体现在问题求解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这些经验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而对于个体因素影响来说,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因此,支持问题求解的微课程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目标。第二,微课程的目标表述。微课程的目标可以通过ABCD模式和内外结合法进行表述。但是,在对微课程目标进行表述时,需要注意:① 微课程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习者;② 微课程目标表述的是学习的预期结果;③ 微课程目标的行为动词是具体的、可观察的。
(四)情境设计
综合网络资源丰富性和网络学习时间碎片化这两个特征,微课程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者能够迅速锁定资源,进入学习状态并进行有意义学习。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化教学,认为在一定情境下学习,可以更积极主动地建构内容。因此,微课程需要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给学习者提供问题理解和表征的线索,帮助学习者将问题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验联系起来,同时促进知识、技能和经验之间的连接,为问题求解提供方向和方法。在这里,情境设计在微课程中主要是从微课程视频内容设计和导学模块设计中体现。在导学模块里,需要提供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背景及依据,能够帮助学习者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为什么学”,即该微课程适用的对象是哪些人?这些人具有的知识水平在哪个程度?“学习什么”,即该微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它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怎么学”,即学习者怎样利用该微课程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五)资源设计
资源,尤其是有意义组织的资源能够帮助新手问题求解者掌握问题求解的方法和技巧,构建问题求解图式,缩小与专家之间的差距。针对微课程学习者问题求解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微课程设计中需要对资源进行设计。通过微课程的定义可知,视频作为微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因此,在资源设计中主要包括微课程视频资源的设计和相关辅助资源的设计两部分内容。
1. 微课程视频资源设计:基于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资源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问题的求解。视频资源的设计是围绕问题来进行的,针对不同的问题类型,其视频设计内容有所差异。因此,在视频资源设计之前,第一,要对问题进行识别,即要知道问题类型的特点,还要知道不同问题类型所表现出的不同结构、特点和求解过程以及解决时需要运用不同的知识领域和技能,从而为视频内容和过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针对不同的问题类型来设计视频内容,使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掌握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按照教学设计理念,在视频内容设计部分需要考虑视频内容选择、方法和策略选择、媒体选择以及过程设计。微课程视频是问题求解的一个典型的实例,主要是针对某一个问题来设计,那么需要考虑围绕问题需要呈现的内容、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以及内容呈现的方式。
前面提到,问题类型的识别有助于选择视频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视频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启发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等。同时,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常用的媒体包括电视、录音、实物模型、教材等。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特性,选择最合适和有效的媒体需要综合考虑媒体选择的各种影响因素,如图6所示。
除此之外,视频的呈现形式也是媒体选择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罗列了五种常用视频呈现形式,如表2所示。
2. 相关辅助资源设计:鉴于微课程学习者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以及视频内容本身并不能够提供问题的完整图式,这就需要相关辅助资源的支持。这些相关辅助资源包括视频资源设计过程中产生的课件、教案和学习工具等,以及与问题相关的概念模型、相关案例、问题解决策略、元认知策略等。这些资源可以给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信息、经验和策略。能够辅助学习者将呈现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联系,激活图式,形成问题求解的方案。
(六)互动设计
互动是学习环境中比较重要的元素。有效的互动既可以帮助问题表征,同时又能够为问题求解提供相应的经验和问题求解新视角。按照活动对象来分,可以分为学习者与信息资源环境的互动、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22]因此,微课程的互动设计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者与教师的互动。针对这三个方面,分别提供练习反思模块、生生讨论交流模块以及师生交流模块。
1. 练习反思设计:练习反思是检验学习者能否真正解决问题的环节。将学和做紧密地结合起来,更能促进有意义的建构。练习反思模块能够将先前获得的问题图式运用于新问题解决中,促进学习者掌握图式,同时熟练地应用规则。在微课程中,练习的提供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相关性原则:由于微课程提供的是某一知识点的传授或者是某一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提供相类似的练习。这类练习是学习者通过微课程的学习,能够很容易抓住关键信息,将问题陈述映射到已有的图式上。如果练习与微课程内容相差过大,学习者利用已掌握的图式和经验很难解决,则会形成挫败感。
层次性原则:针对同一个知识点、思路、经验能衍生出各种情境下的问题。微课程的学习并不仅仅是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因此,在紧扣主题的情况下,将同一类型问题进行整理,按照从易到难的编排方式进行编排。这种编排方式能够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
匹配性原则:练习的设置应该与微课程目标相一致。
2. 讨论交流设计:活动理论认为有意识的学习和活动表现完全是相互作用和依赖的。[23]它要求先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对应的规则和方法。互动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支持环境。微课程学习者的初始水平和学习能力不一样,即使提供了视频指导,也需要针对课程内容进行答疑解惑或者提供多样化的观点和意见。认知弹性理论认为传达多样化的观点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模式。[24]讨论可以将不同学习者的经验聚焦起来,让学习者感知不同的人对问题情境的不同阐释。
(七)评价设计
评价在问题求解过程中起着激励、导向、监督和调节的作用。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包括对问题求解的结果评价,也包括对问题求解过程中经验或收获的总结。微课程可以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针对不同的问题类型,评价标准具有相应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根据微课程目标的要求进行相应的练习设置及评价。同时,练习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选取个别典型的且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练习的形式多样,包括选择、填空、判断、简答和案例分析等。
总之,本文紧扣有意义学习、微课程和问题求解等核心概念,在充分把握问题求解和微课程的映射关系基础上,运用教学设计思维构建了基于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设计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学习需求分析、问题设计、目标设计、情境设计、互动设计、资源设计、评价设计等基本环节。作为一种理论框架,该模式为促进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微课程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其理论框架有效性和现实价值的可能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确认和循环修正。我们认为,未来的学习趋势主要是融合信息化技术的、自主的有意义学习。面对这种趋势,信息化学习资源必须契合海量的、问题导向的和个性化设计的特点。微课程作为一种信息时代的产物,不单是课程资源形式上的创新,更是设计思维内核的创新,这种创新必须兼顾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学习心理、教学设计和特点,使微课程成为智慧学习环境的一个有机元素,让学习者浸润其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Jonassen,D.H.Toward a design theory of problem solv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lelopment,2000(48),63-85.
[2] 钟志贤. 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61.
[3][4][12] David H. Jonassen. 面向问题求解的设计理论(上)[J]. 钟志贤,谢榕琴译. 远程教育杂志,2004,(6):16.
[5] David H. Jonassen. 面向问题求解的设计理论(下)[J]. 钟志贤,谢榕琴译. 远程教育杂志,2005,(1):33-37.
[6][9][10][11][13] S. Ian Robertson. 张奇等译. 问题解决心理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8-13、39、86、277、278.
[7] 杨栋.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游戏设计及应用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8] Zhang J.The nature of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in problem solving[J].Cognitive Science,1997,21(2):179-217.
[14][16][21] 张掌然. 问题的哲学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14-15、186-193.
[15] 高文. 一般的问题解决模式[J]. 外国教育资料,1999,(6):19-24.
[17] 金婧. 问题解决学习的技术支持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8] 《新华字典》,第10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1月.
[19][20] 胡小勇. 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5、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