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考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考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中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13-02
会计从业资格是指进入会计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种资质,是会计人员的“上岗证”。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证,对于强化就业,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而对于学生本人来说,却是一项更艰巨的学习任务。由于考试政策的变化,近几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难度加大,通过率普遍较低,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相融合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以行业为依托,就业为导向,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依据人才培养需求,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必须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进行有效的融合。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能够有效的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能够更全面地考核学生的水平;能够大大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就业保障。
二、会计专业现状分析
以北京市经济管理学校为例,会计专业每个年级4个班,每班平均40人。北京市现阶段每年有两次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机会,考试一共三门,《会计基础》是其中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考题面宽题目灵活,所以该门课程的难度、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教材分析
共十个章节,可以说每一章都是重点、都有考点,前半部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后半部实践性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的填写;同时前后知识的关联度大,每一章都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考点众多,对学生来说学习的难度不小。
(二)考情分析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实行三科联考,要取得证书,必须一次通过三门考试。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一学期同时学习三门专业课难度较大,因而我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有三次考试机会。学生第一次考试,教师带着大家一起学习,这时的学习氛围浓厚,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如果第一次没通过,对学生的打击较大,自信心下降,第二次考试时,同时又有新的专业课要学习,考试的压力会更大,就会有学生自我放弃。
(三)学生分析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略弱,自信心不足,再加之会计专业的抽象性,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在刚学习专业课时如果没有及时树立好学习观,很容易自暴自弃,对后续的学习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体会
(一)树立学生信心,强化学习动机
中职学生的普遍现状是自信心不足,因此在课程讲授之初引导学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树立考取会计证的态度、目标,并为之努力的勤奋和恒心。只有通过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为找到优质的会计工作岗位增加砝码。
1.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建立起学生的兴趣。第一堂课重点不是在于知识的讲授,而是要做到足够的引入。教师要整体把握《会计基础》这门课程,举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学好该门课程对考取会计上岗证的必要性,帮助学生构建会计职业发展的轨迹,为准备接受会计知识做好铺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
2.端正学校态度。部分学生看到《会计基础》满是文字的教材时,就已经“头大”了,还没有开始学习就产生了抵触心理。还有学生认为,反正考试都是客观题,我就去碰运气也许能通过,不用费什么大功夫。针对这些想法,都要提前给学生“打预防针”。只有端正好学习态度,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扎实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为了应试,更是为了自己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准确把握考试特点及方向,确定教学内容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是财政部组织的考试。财政部于2014年修订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在考试形式上,北京市从2012年3月正式全面采用无纸化考试,北京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已从有纸化命题考试转变为无纸化题库抽题考试,即为机考。
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主要依据。因此授课之初,教师必须熟悉研读考试大纲,准确把握考试特点及方向,从而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对于教材里面的重点难点内容必须精读,即常考点,必须吃透,这样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提供大量丰富的练习题,帮助考生熟练掌握各个考点。选取涵盖考试知识点的无纸化章节练习、题型练习供学生学习,巩固各知识考点。期末阶段采用无纸化考试全真模拟系统,让学生尽早的适应无纸化考试。
(三)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将考点化零为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材内容分为重点章节、一般章节和非重点章节,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把精力放在重点章节,减轻学习压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有机结合各个考点,以考点归纳的方法来讲授教材的内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将考点从章节内容中提炼出来,将每个考点细分成若干个问题,并注意各个考点之间的前后贯通,对考点在教材上的分布进行调整,将考点化零为整。通过这样的途径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点。
针对考试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内容及考试要点,为学生列出应掌握的考点、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每一个考点,教师可以指出考试中多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做配以历年的真题或经典习题进行强化训练。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确该知识点的考法及出题方向,学习目标更明确。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由于《会计基础》课程知识点繁多,课时安排有限,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完成相应的进度安排,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提高逐步完成。
1.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例如,在讲授第一章会计基本假设和信息质量原则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理解,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当看到违反信息质量原则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学生自然而然就记住了这八条原则,而且对原则的相应内容也充分、深刻地理解了。又如,在讲授第六章会计凭证时,按任务驱动将“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设计成具体的任务。首先通过视频演示,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然后再去自主的学习各部分内容的填制方法,老师结合具体业务让学生进行填制,最后学生相互审核。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快,记得牢,轻松自如。
2.创新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轻松记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摸索总结一些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记忆能力的方法。比如编写顺口溜、比较记忆法、列表记忆法等。帮助学生简单顺利地记忆相关知识点,更便于理解和掌握。
顺口溜记忆法,如借贷记账法中借贷方向不易理解,则利用顺口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强化了记忆。“借增贷减是资产,权益和它正相反。成本资产总相同,细细记牢莫弄乱。损益账户要分辨,费用收入不一般。收入增加贷方看,减少借方来结转。”再如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四个特殊项目的填列方法,光给学生讲解是不够的,配合这样的顺口溜,“两收合一收,借贷分开走。两付合一付,各走各的路。”学生就能够理解并记住。三种错账更正法采用比较对比记忆,突出在何种情形下应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更正。对于内容多、性质相近的知识,可以通过列表的形式,更加直观形象,便于记忆。
3.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讲”而忽略了“练”的重要性。平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笔者会定期严格按照考证要求进行模拟考试。会计基础课程必须要通过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来把握考点的命题形式、摸清出题陷阱、掌握应试技巧。每做一题都要分析,总结考点,查漏补缺,才能达到应有效果。跟着考试大纲走,不要做偏题、难题,只要掌握基本层面的知识点就足够,不要走偏钻“牛角尖”。
我校目前有会计从业资格训练平台,既让学生提前感受了无纸化的考试环境,又引入竞争机制,学生之间有了较量,也推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平台中的错题库方便学生进一步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而教师减少了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并能在后台及时查看学生的做题记录,直观的分析出学生的薄弱环节,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4.提高学生的备考技巧。在学生做模拟真题阶段,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备考技巧。会计证考试的题目量大,时间短。告知学生避免在一些疑难题目上花费太长时间,应跳过没有把握作答的题目,先答把握性较大的题目。
运用排除法,如果正确答案不能一眼看出,应首先排除明显不正确的答案,就可以提高选对正确答案的机率。运用比较法,直接把各项选择答案加以比较,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点,集中考虑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的关键所在。
(五)多方位监督管理
中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较弱,在我校建立了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生家长联动机制,共同监督管理。在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课下与班主任和学生交流,探讨解决方案;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沟通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帮助其认真学习。通过这种多方位监督管理的方法,保证课堂效果,了解课后动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要使中职学生尽快适应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就要从多方面努力,帮助他们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教师应该在辅导过程中探索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考取会计证的目的,从而使学生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管理学考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实践教学;研讨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
《人力资源管理》是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指导和进行人事管理活动,是在现代管理原理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保障等管理环节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在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的同时,最大化地实现成员的需求与发展目标。涉及的学科有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伦理学等9门学科,是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正是这些特点,要求在公共关系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联系广博的知识,开展实践教学,才能更出色的完成教学工作。
而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开展对学生实际工作有用的实践教学活动安排,是我们考虑的最重要问题。
一、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准备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是对某一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情景及过程进行的客观 描述或介绍。对于老师来讲,实践教学法的备课难度要大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读懂和吃透实践当中没有完全透露出来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特别是实践中隐含的一些理论与方法。这对教师本身所掌握的理论与实践都是一个考验,既教师是否有足够的综合能力驾驭所要讨论的案例。其次在教师备课的内容中,要求教师不仅仅考虑知识点,还要在其中设计案例分析时间规划、结束总结等内容。
在授课方式上,导学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切忌扮演演讲者的角色,也不能做明确的评判者,不能武断的说学生实践分析的结果是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因为实践分析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教师要扮演三种角色:导演(只导不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练员(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备用信息库(即提供信息、理论上的帮助,随时解答疑问)。
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基本步骤
实践教学是一个循环的、完整的递进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一)根据理论,精选实践案例。实践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的案例,案例不仅能揭示公关理论,还应当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公关理论知识必须融会贯通,案例可选自于报刊书籍,教师自己的公关实践,也可策划案例。选择的案例要有启发性,确实达到使学生在分析思考中,提高公关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围绕教学内容,介绍案例。案例介绍,也就是将学生的思路,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引入教师设置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因此介绍案例,一要紧扣教学主题;二要形象生动,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条件许可的话,还可运用多媒体、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
(三)分析案例,提炼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这是人力资源实践教学最重要的一步。通过师生共同对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带有普遍性的人力资源原理。这种理论是学生“亲身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做好这一环节要精心设计所提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关系到能否总结归纳出要学的公关原理,因此要求教师一方面在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和案例的基础上,针对案例提出具有相应的问题。使师生双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一步一步地得出所学理论 。
(四)创设情景,模拟人力资源管理角色。这一环节便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模拟人力资源角色,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尽可能设置具体周密的模拟情境。
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与效果
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一定要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在课前一定要仔细阅读分析案例材料,熟悉情景和待解决的问题。并分成小组讨论,呈递小组书面分析。学生在课堂上也不再是洗耳恭听,而是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学生是教学中的主角。学生经教师引导进入到具体的管理情境之中,面对管理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大家共同思考,层层分析、相互质疑。如果几个小组的观点不同,还可以当堂辩论。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利用角色扮演和模拟形式,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作出分析和决策,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也可以进一步增强知识的消化效果。这样学生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分析中学习,也可以从错误中学习。通过长时期的案例教学专门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集体协作能力、运用理论解决公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位将来成为出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一)首先合理运用研讨法,为实践教学打下理论基础
研讨法是一种先由教师综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与原理,然后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有些概念和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而研讨法不指定或硬性要求参与者按事先的意图发言,而是强调参与者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较适用于概念性或原理性知识的把握和学习,通过研究讨论,加强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在研讨形式上可以把学习者分成小组,每组6-8个人,让每一个学习者都有发言的机会,创造一个畅所欲言的氛围。如第三章公共关系的功能与原则的学习上,组织学习者讨论公共关系功能和原则的概念,及其进一步讨论塑造形象与制造假象、欺骗公众有什么区别。
这样研讨的效果要优于讲授法。
(二)浓缩教材,以点带面,精讲重点在其中穿插案例分析教学法
总所周知,开放教育的课堂教学只是远程教学手段中的一种,而大部分课本理论学习在于学生自学。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讲解,但是大部分学员工学矛盾突出,事先自学的很少。并且单单的讲解理论十分枯燥。对于这个难题可用案例教学法解决。
案例是以企业现实问题为对象,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是实际工作的仿真和缩影。所以在其中穿插案例教学既将理论讲解融入进案例,又和学生的实际工作挂钩,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章员工招聘管理:第一节 员工招聘管理概述、第二节员工招聘途径与流程、第三节 员工甄选流程与方法 第四节员工入职管理。每讲解一个流程就结合一个经典案例。以案例教学讲解为主,抽象概念融入到具体的事例当中,一反过去先讲概念再举例子的做法。在案例教学中,全体学习者面对同一个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抒己见,以引起争论,经过充分的讨论,取得可行的最佳方案。学员反映印象深刻,也乐于接受。而成功的运用案例分析法,必须事先进行认真的准备。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应该仅仅是教科书原理的说教者,而应该是催化剂、有效的信息源,在课堂上提出探讨性的问题以引发学习者之间热烈的辩论,尽量让每个参加者陈述他们的看法,征求他人的意见,作出自己的决策。通过对学习者的有效引导,使学习者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降到最低。
(三)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法,达到课堂实践的效果
情景模拟法,又叫角色扮演法,就是为学习者提供一种真实的情景,要求一些学习者扮演某些特定的角色并出场表演。其他学习者观看表演,注意与培训目标相关的行为。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处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可以体验学习者自我控制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者处理各类问题的能力。
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第七章员工培训管理中的第二节员工培训的方法,要求学习者事先准备好培训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并且做好心里准备、资料准备、技术准备、人员准备,在进行模拟员工培训的过程中,学习者不由自主的就会运用教材的培训的各类技巧来达到目的,而且由于是自我的角色扮演,有的学习者不知不觉已经忘记在模拟,俨然自己是人力资源管理培训高手,想尽千方百计来提高和培训。
又如在第四节绩效考核的方法中,同样由学习者来扮演绩效考核的一方和另一方。而劝说者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同样运用自我工作实践经验,对考核者进行绩效方面的各个评价。课堂气氛紧张而活波。观看扮演的学习者也同样为考核者出主意,并也在不断学习表演者的考核经验和技巧。这样真正达到了让学员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最大程度上的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有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与情景模拟法相互穿插的方法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如第九章《员工薪酬管理》。这一章是非常典型的实践教学章节,基本上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在学习过程中,先采用案例教学法,引用白沙集团的薪酬的例子来说明,以加深印象;然后用情景模拟操作教学法来学习相关的薪酬内容。要求几位学员模拟公司员工的身份在办公室这样的地点,进行薪酬的讲解和让学习者上讲台展示,并请其他学习者就薪酬的管理方面进行点评。通过这些模拟操作,使学习者得到真实而有效的锻炼。
以上几种方法都有自身的长处和短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领域。再好的方法一不是万能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目标、学习者的特点和教学的资源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实施远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指导,课程教学目标、任务与特点,知识体系结构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多媒体资源应用的引导以及对课程重点、难点、考点的讲授和辅导,及其在面授辅导课的时候进行实践教学,以便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管理编写组.人力资源管理[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沈光辉.课程实践教学[M]中国远研教育,2011.(3)
[3]厉以贤.学习社会的理念和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2013(5)
[4]Glenn R. Jones, 网络教育 -----21世纪的教育革命,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管理学考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青年教师;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10-02
近年来,学校教师年龄构成愈加年轻化,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教学的主力军。以倡导打破统一,提倡多样,发展个性,形成特色为核心思想的新课程,很多时候没有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基石,却成为他们成长的瓶颈。面对新课程,青年教师需要拥有的不仅是一个信心满满的去驾驭新课程的心态,还要有积极充实自我、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方法。
一、教学中勤于实践――一蹴而就只是神话
青年教师们在教学中常会有一个迷思:“我对教材不够熟悉,学生管理也不到位,这样的我如何面对新课程?”同样作为青年教师的笔者进入高中教师队伍的第一年参加了自治区新课程培训,培训中有一位专家的话让笔者记忆犹新,他说:“老教师头脑中或多或少都有挥之不去的旧教材映像,青年教师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去学习和践行新课改的理念。”青年教师教学道路刚刚开始,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的事物,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都可以作为青年教师的“试验田”。
任教伊始,笔者有幸接触了一节初中生物公开课,内容是《细菌和真菌》,年轻的授课老师并没有按部就班地将知识点一一呈现,而是利用图片向学生讲述自己驱车上百公里寻找蘑菇养殖基地的故事,在叙述经历的同时,教师还请生物兴趣小组同学们展示自己培育出的蘑菇,教师还指导学生自己用放大镜观察,自主发现问题和总结知识点。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的敢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做法是日积月累的成果。让学生在新颖的情境中、逼真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没有日常教学中对新课改的实践,想要一蹴而就那几乎就是一个神话。作为青年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揣摩新课程教材编写的意图;在实际授课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在学生的管理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真正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闲暇时勤于阅读――谁来指点迷津
青年教师们往往都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如何把握教材、管理学生,在这种“传、帮、带”的过程中,青年教师们发现手中只剩下教材和教学用书了,管理学生日趋依靠冗长的劝诫和“威逼利诱”。教师生涯像进了一个死胡同,越走越迷茫。
在笔者看来,青年教师也要学会寻找身边的青年榜样,不断地激励自己锐意进取。在笔者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优秀青年教师,其对教材的深入剖析能力和对知识框架的深层次建构的能力成为我们加强自我的动力。笔者学校里有一位全校最年轻的高级教师,他对教材的深入挖掘能力和对教材框架的深层次建构让其他教师望而兴叹,他开发的校本课题《新疆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植被情况调查》已被评选为国家级课题,这不是来自于偶然,而是其从书海中汲取的养分。他曾说过他的青年时期都是在书海中度过的,专业书籍、学术杂志从不离手。有人说一个教师成功的成长史就是他的读书史,为了成长的需要,青年教师必须与书籍成为朋友。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学会如何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不可否认,青年教师是教学的主力军,工作量大,没有时间阅读是主要原因,但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还是有的。教师的发展不仅仅是上班的八小时,不妨试着利用茶余饭后的闲暇,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报刊,增进知识,开拓视野,同时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清心静气、陶冶情操。
三、勤练基本功――不容忽视的细节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基本功是什么?
笔者认为首当其冲的应该是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教师们严格要求自己,高尚的情操、正确的观点将身教胜于言教,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会养成良好的习惯,用这种方式实现新课程中要求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笔者的学校里无论酷暑寒冬,学校门口都有胸前戴着绶带迎接师生入校的学生和老师,看似平常的事件,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人和人之间以礼相待,互相尊重的美德。教师退伍中的一个“范跑跑”很可能会造就各行各业无数个“范跑跑”,教师的道德操守影响的将是整个社会,甚至一个时代的道德操守。
其次是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好的教师处理教材是经过深度发掘、融会贯通没有知识的盲点的,同时重难点和各级考试的考点也是烂熟于心。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第三是整齐规范的钢笔字、挥洒自如的粉笔字、准确生动的语言、娴熟的多媒体操作技能。青年教师工作时间不长,练习这些基本功时间有限,基本功往往是他们的软肋。纵使青年教师思路如泉涌般的设计了一节好课,教师的这些基本功不过关就像破盘子和破罐子里装着的食物,再好吃也只是乞丐的饕餮。
当然没有台下的十年功不会有讲台上的优秀表现。青年教师需要勤于练习钢笔字和粉笔字板书;正确运用教学中的语言(注意语言的贴切性,生物学词汇的运用;语言的确切性,如不确定的数据、情况需要运用大约,左右等进行说明。还有课堂中举例、说明中运用的生活化语言应区分与概念描述中的专业词汇。);信息时代中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教师应该走在多媒体使用者的前列,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果很好的和新课程教学契合在一起,效果应该是一加一大于二的。
四、勤于反思总结――笔耕不辍终有获
说到教学反思,最常听到的话就是“教十年书,不如写一年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的的过程,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常规的教学反思常常是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进行的,教师通过认真思考教学的得与失,既可以将自己教学得意之处记录在案,以备在之后的教学中加以运用,又可以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找到解决办法,优化教学。
新课程体现在“新”,围绕新课改出现的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层出不穷,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并让它们沉淀下来可以作为青年教师反思的中心。三年前笔者的学校请了上海的专家来听课,内容是水中生活的动物,实验老师购买的鱼在上课前一天跳出鱼缸死了。(在一次专家听课活动中,由于所准备的实验材料活鱼变成了死鱼,教师只好用图片和视频代替实物教学,但并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这也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实物教学的重要性。)没办法只好将就着上了一节课。用了很多图片、视频,觉得应该有所弥补,但最后的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这段教学遗憾忠实的记录在了笔者的教学反思中。上海的专家例行检查看到笔者的教学反思,指出生物教学是一门直观教育为主的科学,实物效果大于模型,模型效果好于图片;一节课中涉及的实验是学生记忆最深的。这节课最好的讲解实物鱼死亡了,学生观察不到鱼的外形、运动方式,失去了获得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所以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弥补终觉遗憾。
青年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应该笔耕不辍,积极反思,使教学能力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感悟――升华中不断提高。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成熟,最终走上名师之路。
参考文献:
管理学考点总结范文4
问题一:如何用个体认知测量集体行为?
认知心理学关注个体内部的心智过程,而战略管理则关注企业。因此,个体认知和企业战略之间感知到的鸿沟是行为战略的最大障碍。决策研究者通常假设企业的战略行动反映CEO或者高层管理团队的选择。这个假设对于小企业、初创企业或者家族企业或许是成立的。但是,行为战略的研究应该避免关于心智测量假设的陷阱,例如,假设企业具有个体的心理,或者个体是为了集体利益做出选择,或者企业的行动与个人的决策相对应,或者许多个体选择可以加总为集体选择。作者认为,在将个体心理与组织战略连接起来方面,行为战略任重而道远。战略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集体行为,从而行为战略必须解释心智过程影响组织的心理或者社会机制。在行为战略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组织内和组织间特定的行为形式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加总的问题,行为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了个体选择与集体结果之间的关系。早期的研究认为,加总的模式取决于市场条件,特别是,战略互补性还是战略替代性决定了加总的结果。当几个理性的决策者就足以产生集体理性时,存在替代性;当数量很少的非理性决策者可以歪曲集体结果时,存在互补性。比如,企业A决定增加产量可能影响企业B放弃建立新工厂(替代性),而企业A决定降价则可能导致企业B降价更多(互补性)。而在行为金融研究中,研究者研究了噪声交易者如何影响市场结果。研究认为,长期来说,非理性的交易者的回报比理易者的高,并主导市场是可能的。而且,团体比个体更试图用可辩护的理由来合理化其股票选择,甚至当他们的选择与稳健的投资政策相矛盾时(相比价值未知的股票,高估受欢迎的成长型股票),团体也这么做。在这种情境中,认知测量较少来自“互补性”(非理性个体的收益增加),而更多地来自团体成员的社会心理。
在社会心理学和行为决策理论中,研究者通过多种方法以解决认知测量的加总,其中一些为行为战略提供了洞见,包括关于团体思考、团体两极化、共同信息抽样偏差、社会便利性、社会游荡以及交易记忆系统等。测量的问题在管理科学和组织行为领域中也得到了研究,包括基于还原论假设的团队生产模型,基于情境论假设对于组织、团体以及文化如何在个体的认知图式中表征的研究,基于多元论视角对于交易费用和理论中加总问题的研究等。
企业的行为理论将组织视为由目标、资源和时间相互冲突的部门组成。按照卡耐基学派的观点,组织战略主要是政治过程,包含不同部门代表之间的联盟建立、讨价还价和冲突解决。CEO必须协调组织范围的政治过程,而部门经理则面对所谓的“政治家才能危机”,即部门经理们试图协调企业层面的优先目标与个人目标以及同同事和利益相关者的政治状态。本文作者认为卡耐基模型为连接个人心理学与组织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模型对讨价还价和政治过程的强调使得研究者可以广泛地配置在社会认知和团体识别中的观点,包括自我分类、一致性、顺从、身份、声誉、责任性、信任、社会学习和参考团体。识别心理学,特别是对社会身份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弥补个体认知与组织战略之间鸿沟的方法。例如,有学者用社会身份理论研究医院兼并中的团体外偏差,通过部门冲突解决提出连接心理学与组织惰性的模型,将身份理论与自我意识激励能力理论结合起来以探索竞争互动。
然而,测量问题还远没有解决,而且经常被不恰当地表述。问题不是测量或者加总本身,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整合组织中的个人与集体心理学以产生行为战略的社会心理学。企业的行为理论是一个好的起点,而还原论和情境论方法(包括社会神经科学)可以给卡耐基学派加人实质和洞见。
问题二:什么是战略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现有的战略理论过于依赖市场有效性和均衡理论。如果市场参与者依有关资源和市场地位的信息而最优行事,则企业不可能遵循系统的规则来提高绩效。在战略理论中,不存在“致富秘诀”,因为如果存在这样的秘诀,其它企业将会模仿它从而与之竞争。然而,管理者的确采取了很多提高绩效的行动,而并不是所有这些行动都能归因于幸运。有价值的战略机会的发现,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缘分天定——不仅是运气,而是努力和运气与机敏和灵活性结合的产物。为了理解这一点,打破主宰大多数经济理论的均衡思维模式是必要的。
企业的异质性的原因在战略管理理论中被明确地强调,比如资源稀缺性、机动性壁垒、因果模糊性和不确定的可模仿性。然而,这假设市场参与者关注市场而且依据其所知道的行动。一个替代的假说是,企业通常不能抓住其机会、解决其问题或模仿可模仿的资源。例如,如果决策者受限于其自我肯定的信念、战略预测中的过度自信、竞争盲点、自利的因果归因、混乱的学习过程、制度一致性、不愿意模仿、或者感知过滤等,则这是可能发生的。次优的行为也可能源自诸如嫉妒、偏见、愤怒、傲慢和冲动等情绪,这可能危害或提高绩效。实践证明,甚至大企业也会因为管理者拙劣的判断而在行为上毫无规律。在任何类似的条件下,有些市场参与者可以发现机会以采纳提高企业绩效的战略。
研究表明,企业盈利性的真实分布与包含了大量随机性的生成过程相一致,而且竞争行为的一些形式源自市场固有的不确定性或者随机性。例如,企业成功导致自利归因,而管理者倾向于将成功归功于他们的能力,甚至在成功是因为过度冒险或者运气的时候。如果管理者的决策由错误的或者过分自信的归因提供依据,则市场参与者可能发现利用市场机会是可能的。我们同意那些认为战略管理理论需要根据行为深入再造的研究者。企业异质性来自经济壁垒的假设与我们所知道的人类认知、情绪、学习、社会互动以及制度不一致。除非将企业异质性与心理学完全结合,试图解释这些假设的经验事实将继续令人沮丧,而且研究者将发现不可能将理论与实践整合在一起。
问题三:行为战略可以解释复杂的管理者判断吗?
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表明,在复杂的环境下,个人缺乏做出充分的公正的决策。为了应付复杂判断和决策,人们运用简化启发式方法,但这易于导致系统偏差。决策者无法最大化主观的总财富期望效用,却将焦点放在对认知参考点的偏离上。行为决策理论在包括战略管理在内的社会科学中有大量应用。行为决策理论尚没有完全意识到其在战略管理中的潜力。它没有与战略理论无缝连接,对战略实践也没有巨大的影响。战略管理的决策情境有组织的身处其境的管理者、广泛的不确定以及伴随着不可知的社会和经济后果的不充分定义的问题。在这种情境下,作者相信战略研究必须进一步强调管理者判断在组织中高风险、复杂问题解决的真实条件下的作用。
管理学者已经意识到了组织中战略问题解决的复杂性。德鲁克认为,管理就是实践,与医疗、建筑设计、军事活动以及外交政策中的问题解决不同。他写道,“决策不是机械工作。它有风险,而且是对判断的挑战。‘正确的答案’(通常是无法发现的)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对问题的理解。而且,决策不是智力训练。它调动组织的想象力、精力和资源以有效行动。”西蒙区分了两种组织决策:逻辑和判断。西蒙引用了巴纳德的定义,逻辑决策包含了能够用文字或者其它符号表述的自觉思维,而判断决策(巴纳德称其为无逻辑决策)则是指那些无法用文字或推理表述的决策,它们只能通过判断、决策或行为来理解。进一步,巴纳德写道,“这些无逻辑过程的来源在于心理条件或因素,或者物理和社会环境,大多数是无意识的印象……它们由大量的事实、模式、概念、技术、抽象以及我们一般称之为正式知识或信念的东西组成,它们或多或少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和学习在我们的头脑中留下印象。”
西蒙通过在象棋和医疗中的计算机专家系统和模式识别将判断与专家的直觉联系起来。但是,西蒙意识到,组织中管理者的判断包含了比可编程的或专家的直觉更多的东西。到底包含了什么是不清楚的,而且到现在仍然不清楚。在回顾了两个关于管理者判断的研究后,西蒙总结道,“这两项研究只是滴在需要我们倒满的大水桶中的两滴。对于专家问题解决和决策中的判断和分析过程的详细描述,值得成为管理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西蒙的观点至今仍然是正确的。战略研究并没有产生多少关于复杂判断的经验研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中复杂问题解决的观点。或许,决策并不是行为战略研究中合适的分析单元,或者并不总是。行为战略研究的一个挑战是证明在组织战略问题解决这个更大更复杂的领域中,决策如何是适合的。
问题四:我们能够改进企业的心理学架构吗?
尽管研究者已经提出了很多克服决策偏差的方法,个体偏差在组织中仍然存在。在组织中,人们在一个子群规范、政治意识形态、共识建立以及自我表征的世界中活动。认识偏差深深地嵌入在惯例、无意识行为、精神一肉体扭曲以及管理者的知识结构中。在实践中,情绪、社会以及政治现实几乎总是比决策方法对组织组织判断的影响力大。这引发两个问题: (1)在组织中,个体去除偏差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后果是什么?(2)设计企业心理架构(包括选择架构和决策过程)以获得更好的管理者判断是可能的吗?
研究者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决策者是具有错误认知和不充分自控的普通人类。组织并应该试图解决个体认知的固有偏差,而应专注于管理决策环境的心理架构,例如,通过清楚地展示制造设备的运行成本,或者设计鼓励人们寻求不同观点的工作环境。许多学习和推理中的偏差源自功能失效的学习环境,甚至即使所有的决策者是理性的,它们仍然存在。例如,考虑一个正在考虑如何进入外国市场的管理团队。假设企业有一次通过合资企业进入的失败经验,以及四次通过收购进入的经验(两次成功,两次失败)。根据选择过程的结构,管理团队具有不对称信息,即对收购比合资有更多的了解。因此,管理团队了解收购失败或成功的条件,从而更可能选择过去成功的收购方式。因为管理团队对于合资知之甚少,而且只有失败的经验,他们剔除了这个选项(“热炉效应”)。即使合资是最优的选择,但它仍需要通过重复的经验来建立其竞争力。这不是认知偏差,而是适应性学习过程中的异常。理性选择需要对成功选项的搜寻,并且规避失败选项。其副作用是,它产生了低的失败样本。
此外,我们还需区分重复性战略决策(如研发项目中的资源配置)与一次性决策(比如对新的市场进入者的反应)。对后者而言,企业缺乏成熟的选择过程。为了最小化决策偏差,作者建议企业将它们的战略决策与已知的决策偏差联系起来,并创造处理它们实际面对的偏差的选择架构。例如,所有的大型制药企业都从事基础研究,并易受承诺升级偏见和内部资源配置政治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将研发投资与年度规划循环连接起来,在此规划中,每个产品线作为一个资源的案例。然而,一个领先企业通过设置一个超然的“终止投资小组”以每年扫描那些可能下马的项目,从而主动留意承诺升级偏差。这种机制能够导致更好的资源配置,并最终得到更好的绩效吗?给定个体偏差修补的困难性,企业层面的解决方案可能提供了最好的方法。
组织的心理设计是战略研究的有前途的领域。经验表明,判断误差来自于认知偏差与决策情境的结合。总的来说,个体认知偏差比企业心理架构得到了更多的研究,尽管后者看起来更有助于正面的干预。作者相信,未来的研究应该给集体选择的心理架构以同等的时间。
一个整合的框架
作为新兴研究领域,行为战略面对两个威胁:一是过于关注单一模型(比如行为决策理论或认知图式)所带来的不切题威胁,二是试图满足战略和心理学的所有观点所带来的碎片化威胁。作者认为,行为战略需要遵循一条中间道路,承认其面临的任务的多样性,但要聚焦到几个核心问题。未来行为战略将收敛到一个范式(尽管作者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同时,行为战略需要发现多样性内的统一。不过,尽管行为战略领域有多个范式,但行为战略的范围并不是无限的。图1是作者提出的概念模型。
在图1中,行为战略领域由其三个主要的思想流派所界定:还原论、多元论和情境论。每个学派提供了关于行为战略的部分知识,每一个学派可以成为一种范式。还原论范式处理经济决策的心理学特征,它主要通过定量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其核心模型是行为决策理论。多元论范式处理大型组织中复杂政治判断的心理学特征,它主要通过田野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其核心模型是内部差异化组织。情景化范式处理管理知觉和心智框架的特征,它主要通过解释的、符号的、民族志学或解释学等方法来研究,其核心模型是认知图式理论。
在过去的研究中,这三种范式相对独立地存在。经济学导向的研究者开展关于偏差、启发式的实验研究;组织理论导向的研究者研究CEO、高层管理团队和组织结构;而社会学导向的研究者则研究认知框架、直觉和图式。同时,有些学者研究不止一个范式,许多学者仍然在这么做。我们将其看作是三个范式并非不相容的证据,从而行为战略研究可以结合具有学科整合能力的广阔的领域。一方面,我们承认学者需要研究在其专业领域良好界定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不想看到在寻求范式内和范式问贡献的矛盾,遵循更大程度上的开放。作者相信,学科融合需要遵循三方面的实践:关注核心问题、采纳方法论上的多元化和方法上的多样性、强化行为战略学者和实践者团体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最后,本文关于行为战略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七点:
1.定义:行为战略是认知和社会心理学与战略管理的结合。行为战略的目标是将关于人类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的现实假设带给组织战略管理以丰富战略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真实世界的战略实践。
2.行为战略包含三个范式:还原论、多元论和情境论。行为战略研究应该欢迎来自所有这三个范式的洞见。
3.行为战略应该致力于更大的学科融合。行为战略研究应该欢迎三个范式的多样性,而不是排斥任何一个。建立更为统一的行为战略学科的途径有三个:问题整合、方法论整合以及研究和实践团体整合。
4.问题整合:行为战略应该用三个范式来支持几个核心的研究问题。本文提出了四个核心问题:(1)测量对集体行为的个人认知;(2)定义战略理论的心理学基础;(3)理解组织中的复杂判断;(4)改进企业的心理学架构。
5.方法论整合:行为战略应该采纳方法论多元主义和知识共享的原则。研究者应该设计多方法研究,相应地,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应该鼓励这样的研究。研究者应该将这一领域作为整体的知识积累视作最重要的任务。
6.共同体整合:研究者、实践者以及其他人应该专注于加强行为战略的社会和制度构建。研究者应该在战略管理协会以及专题研讨会和会议中组织兴趣小组。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为了建立对行为战略的认可、声誉和智力联合,我们应该做得更多。作者相信,战略管理协会是领导这项工作的合适组织。
管理学考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从业资格;通过率
一、提升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重要性
目前会计缺口大,且会计专业职业的特殊性以及高职院校学生整体就业形式严峻等问题,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成了学生拓展就业渠道的首选办法。但由于会计知识的专业性较强,学生大多通过课堂教学或者参加短期会计从业资格证考前培训班获取相关知识,由于时间有限等原因通过率并不显著。通过率直接影响学生的在校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故此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某高职院校两个学年从业资格证考试成绩,针对某高职院学生考试通过率的现状,笔者结合30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提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的建议。
二、某高职院校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现状分析
本次数据是通过统计方法收集教学过程中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成绩信息,再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来辅助高职院校未来的教学。
大一考生三门课程考试中,《会计电算化》的过级率较好,达到71.81%。《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过级率在这三门课程中最低,只达到了56.67%,然而到了大二学生们本门课程的过级率达到了82.70%,故此建议本门课程安排在大一新生上学期的教学任务中,通过较长时间知识的积累,提升本门课程的通过率。《会计基础》的平均分达到了63.06分,单科过关率在60.38%,会计基础还需要进一步需要提升,这样有利于初级职称的复习及会计职业生涯的规划。
纵观大一大二学生,大二学生的成绩普遍比大一考生高。分析原因得出:大二学生较大一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为完善,思想意识更为紧迫,以及具有较好的考试现场经验。
大二学生一门未通过的学生百分比相对较高,随着门数的增加,同时未通过的概率越来越少。可主要针对一门未通过的考生进行分类辅导,对于薄弱环节进行巩固。
三、提升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的对策分析
深入研究某高职院校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相关数据,并能从本质上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提出高职院校关于课程设置、教材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建议。
1.课程设置:适当将考证的三门课程提前讲授,这样学生将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多轮复习,达到夯实知识点的目的。例如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会计基础》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对于具有自学能力的学生即可在第一学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学生可利用寒假时间进行复习,可大大减轻学生在第二学期学习的紧迫感。学生及早接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可对本专业的学习有系统的掌握。已经考取证书的学生对其他学生起到榜样的力量,带动整体的学习氛围。
2.教材:财政部编写的考证教材及辅助习题。标准化教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复习,教材的变动将加大学生学习的时间成本,故此选择标准化教材将节约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利于从业考试的过关。
3.实训室的要求:与考试系统接轨的模拟软件,并且可按章节复习,同时也能进行总体复习的习题题库,让学生们在学中考,考中学,逐步积累考试经验,迎接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
4.师资要求:配备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对教师团队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系统培训,使得教师对考试的考点及相关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
5.学生学习方法:学生需要进行总体的学习规划,认真将预习、复习这样的程序贯穿学习始终。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将重点与难点自行记录,然后课上与教师讲解进行比对分析,形成鲜明的教学印象;由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需三门课程同时通过,知识点相对繁杂,学生掌握难度相对较大,故此在复习的过程中可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总结,这样可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形成有效的链接,增加学习趣味性的同时能大大提升复习的效果。学生可通过学校的实训室进行仿真模拟考试,也可以用手机下载软件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学习效果的检验。随着MOOC的发展与进步,学生可随时随地将自己零散的时间用来攻克某个知识点,充分有效利用时间,提高从业证书的通过率。
四、结束语
会计专业在挑战中不断向信息化和规范化发展,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将为学生会计从业证考试带来高效与便捷的途径。会计教学将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智能化地收集、挖掘分析从业资格考试的相关数据,并能实时反馈给教师,及时处理教学信息并迅速做出教学策略的调整,以提升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进而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⒖嘉南祝
[1]王梅.基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新模式的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6.
[2]朱晓蓉.提高高职会计学生会计证通过率的教学改革研究 [J].科学大众 ,2014(10).
作者简介:
管理学考点总结范文6
团风县贾庙中学
为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工作中以教学常规管理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提高中考质量为目标,深化管理体系,努力培养师生良好的教学习惯、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现将我校的教学常规工作和九年级复习备考工作汇报如下:
一、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的生命线是中考质量,中考质量的载体是学生,管理学生的关键在教师,管理教师的关键在领导。学校对教师的管理精细合理了,教师就会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做扎实。学校的精致化管理要求学校由人管人向制度管人转化。每学年初,我们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办法》、《教学常规月查制度》、《中考奖惩方案》、《九年级复习备考管理方案》等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管理的过程和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领导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使教学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认真落实常规管理
各项制度的制定只是给教师指明了工作的方向,而工作做的好与差,工作中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我们对各项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总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改进,以便使工作做的更好。如果工作只布置不落实就会在教师和学生心中形成只刮风不下雨的感觉,长此以往,工作就会止步不前,甚至退步落后。为此,我们在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中采取以下措施:
1、坚持领导查班工作
我校现在已经形成了教师集体办公的惯例,办公时间为:上午1—3节,下午1—2节,早晚没有自习的教师可以不座班。值周领导及年级组长,每节课必须认真查班。工作期间所有教职工必须按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或中途离校外出,请假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办公时间不允许做与教学办公无关的事,值周人员每天巡查办公情况和教学情况并作好考勤记载,教导处随时抽查办公纪律。各年级的考勤记载在学期末汇总并纳入绩效工资结账。查班工作的坚持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扎实开展。
2、实行推门听课制度
教务处和教研组采用随堂随机听课与组织听课相结合的形式,以随堂随机听课为主,重点做好听课交流反馈工作,鼓励教师撰写听课个案、分析及听课点评。我们要求校委会成员以身作则,做到三个“必须”:每天必须接触一名一名学生,每周必须走进一次课堂,每半月必须参加一次学科教研活动。通过领导影响教师、带动教师,强化质量第一的工作意识。每学期班子成员听课不少于20节。其中校长不少于30节,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听课不少于40节。每月末教务处将听课情况和听课笔记的检查情况予以通报。
3、落实校本培训工作
校本培训是学校常规教学工作之一,要求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教师的能力提升相结合。教研组活动由教研组长负责,每周集中活动一次,教研组长负责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内容,召集并主持活动,做好活动考勤记录。教研组集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做统一要求,但必须与学科教学工作有密切关联,对本学科教学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求各教研组积极开展听课、评课、论文撰写等教研活动,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浓厚教研氛围。各教研组定时定人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常规辅导,使他们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做到一年过关,两年达标,三年成为骨干;鼓励中青年教师热心教学科研,加强理论学习,多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尽早出教研成果;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各级调研课、优质课、论文及学科竞赛活动,借此培养本校的骨干教师,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每一次的校内和校外活动之后我们都要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心得交流会,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工作实际畅说欲言,谈思路、提建议,给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4、课内比教学工作常态化
我们在实施比教学活动时把课堂教学竞赛和各组的教研活动结合起来,力争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带共性和个性的实际问题。我们认为课比活动不仅是竞赛活动,更是难得的全员教研活动,在每次比课后,听课教师都会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改进建议,真正使每位教师都有所获,在活动中成长。
我校为扎实有效的开展好“课内比教学”活动,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提升校本研训的深度和各学科“课内比教学”的有效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内比教学”
比赛活动方案,使“课内比教学”比赛活动回归“常态化”。
一是比赛科目安排“常态化”。学校统筹安排语文、数学、综合组的“课内比教学”的活动,不搞突击比赛活动,几乎每周都都有教研组安排上课比赛,最少一节,最多两节,并且在时间上保证评委、教研组老师观课时与他们自己的上课时间不发生冲突,这样既保证了学校正常教学活动不受“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干扰,又不额外增加评委和观课老师的负担,老师们还可以跨学科进行观课活动,保证了比赛的实效性、观摩性和示范性。二是考评机制“常态化”。各组评委、各教研组每周都对教师的校本研训活动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校内绩效工资挂钩。三是比赛教师的教学反思“常态化”。每参加“课内比教学”活动的上课老师,根据自己的上课情况的真实感受和评委、观课老师的评课写出教学反思,学校择其优者发表在学校网站上或参与各级论文评比。
5、落实常规月查制度
每学期,教务处、教研组都要对教师的三本(备课本、作业本、教师业务档案)进行检查,采用教研组每月29日定期检查和教导处不定期抽查、期末全面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位教师的备、教、辅、批、考、研等常规工作进行检查并评出等级,在全体教师会上通报。本学期我们重点加强对教师业务档案的填写和使用。平时教研组长要督促教师加强业务学习和填写教师业务档案,学期末教导处将结合检查情况对教师常规工作进行量化评分并纳入绩效工资结帐。
三、强化复习备考工作
中考质量是学校工作的名片,九年级的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每学年初,学校都要结合本届学生情况以及往届中考成绩制定中考目标并与九年级全体教师签订《2014年中考奖惩方案》。具体工作措施如下:
(一) 教学管理
1、强化目标意识。九年级全体教师在春季教学工作中要结合学校下达的各项升学指标和本班学生的具体学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科复习计划,对学校下达的各项升学指标要做到人人心中有“数”:班主任心中有“达标人数”、科任教师心中有“跟踪人数”、学生心中有“目标分数”。2013年中考成绩公布后,学校坚决执行《2013年中考奖惩方案》并迅速制定了《2014年中考奖惩方案》。
2、课堂教学要体现分层教学、两头兼顾、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优秀生(每班前20名)要紧盯不放,学困生要贯彻“降低要求,强化信心,多加鼓励,及时巩固,经常反馈”的原则,以实现整体丰收的目标。
3、重视课后辅导工作。抓实临界生(尤其是优秀临界生),稳住“两头”,促中间提高。现有优秀生要保住;后面的学困生要稳住,确保不流失。各科教师要确定辅导的对象,制定切实可行辅导计划和目标,思考有效的辅导策略,不拘形式、时间、地点,但求实在,以增强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施行月考制度,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及时诊断,及时反思,及时研究制定调整方案,并在教学中及时解决。平时的习题及试卷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突出考点,关注热点,注重双基,批改及时,同时要重视反馈与纠错工作,要提高作业及试卷分析的效益,正确处理共性错误和个性错误的关系,要加大对易错点、易考点、重点、热点知识练习考查的力度。
(二)德育管理
1、每位教师要践行“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贯彻“抓习惯就是抓质量”的思想,积极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对学生在校外行为的监控和管理,如:上网、打桌球、进游戏室、打架斗殴等其它违纪行为甚至违法行为。要充分认识到这既是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更是维护学校的声誉的需要。
2、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在本班开展前途理想教育活动。抓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勤奋创造奇迹,成功来自努力”、“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激励学生,促使他们树立信心,鼓足勇气,敢于拼搏。
3、重视心理疏导工作。每位班主任及课任老师要以“四心”的工作要求(即爱心、细心、耐心、恒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心关怀,使他们对老师,尤其是对班主任产生信任,形成依赖,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
4、每位教师要关注学生出勤情况,加强学生管理,对学生的缺勤、生病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或上报。要尊重关爱每一名学生,特别要关注后进生,要在情感教育上多下功夫,要对后进生做到有爱心、细心、耐心;在教育教学上,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表扬奖励优先;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待后进生不歧视,有效地保证后进生提高,从而控制我们的中考低分率。
5、加强学风建设。春季开学各班要挂设中考倒计时牌,加强学习的紧迫感,还要充分发挥班干部和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学习经验交流会,指导学法,以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三)年级管理
年级蹲点领导要随时巡视、过问、督查年级各项工作的实施情况,年级组长要经常向蹲点领导汇报工作,接受学校和老师们的监督。年级组全体成员要服从学校和年级组领导,要有大局观,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教书,问心无愧上好每节课,教好自己的课,带好自己的班,尽心尽力完成本职工作。
1、充分发挥年级组的管理职能,发挥指导、监督、榜样示范作用,监督到班级、学科组,要求敢管理,勤管理,善管理。(1)、从提高办公效率入手,关注教师的工作姿态,不断强化每位教师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常规意识;(2)、关注课堂教学,实行年级组长巡课制度和推门听课制度;(3)、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策略,本学期至少召开四次年级教师例会及不定期的学生会,总结经验,反思不足。
2、年级组严格做好补课期间考勤记载。九年级教师补课期间的坐班要求与平时一样,但对补课上课迟到、离堂、早退的教师的扣款却是平时的3倍。补课期间,班主任全天候坐班或巡查,清点人数、查老师上岗情况、巡查学生学习状况、处理偶发事件。临时有事要向年级负责人请假。以此确保补课期间的工作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