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的设计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课程的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课程的设计方案

微课程的设计方案范文1

关键词: 虚拟仿真实验 云雾物理 影响因子

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的开展,利用数值模拟分析影响云雾微物理的各个因子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对云降水物理的学习和科研兴趣[1]。

课程包含云雾微物理的虚拟仿真实验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因此可以独立作为一门课程。通过图片和动画,学生深入理解气溶胶、垂直上升速度、湍流和夹卷对云微物理的影响。本课程也可以作为《云降水物理学》[2]这门理论课的一部分,进一步完善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用手机登录虚拟仿真实验的网站,现场做部分虚拟实验,剩下的作为课后作业完成。本课程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寇拉曲线、云雾滴的凝结增长方程等理论知识。本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变模式的初始条件,分析云雾微物理的变化。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尝试,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寻找科研好苗子。

1.模块一:核化和凝结增长理论知识

(1)模块的设计目的

系统介绍同质核化、异质核化、寇拉曲线(温度效应、溶质效应、曲率效应)。

(2)模块的设计方案和功能

通过视频阐述水汽和热量的扩散规律(水汽的扩散、热量的扩散)、单个液滴的扩散增长过程(扩散增长基本方程、通风因子的作用、动力学效应)和云滴群的扩散增长。

实验报告要求:总结核化的分类、寇拉曲线峰值的含义、凝结增长的过程(100分)。

2.模块二:气溶胶对云微物理的影响

(1)模块的设计目的

帮助学生理解寇拉理论和云滴的凝结增长理论。

(2)模块的设计方案和功能

设置垂直上升速度为一个固定值,如2ms-1,进行如下数值实验。

设置若干组气溶胶数浓度、若干组谱型参数和若干组化学成分,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数浓度、谱型参数和化学成分,然后运行气泡模式,做出云滴谱随高度变化的动画,以及云滴数浓度、平均半径和含水量等随高度的变化图。

要求学生保持气溶胶数浓度、谱型参数和化学成分中的两个参数不变,只改变另外一个参数,然后运行气泡模式,做出与前一步骤中相同的动画和图,分析改变一个参数后对云微物理量的影响。重复进行,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气溶胶是如何影响云微物理的,最重要的参数是什么?

实验报告要求:描述不同参数改变后,云微物理量的变化特征(占80分);根据寇拉理论,给出云微物理量变化的内在原因(占20分)。

3.模块三:从微观角度分析雾霾区分的难点

(1)模块的设计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寇拉理论,并了解从微观角度区分雾霾的困难所在。

(2)模块的设计方案和功能

设置模式所允许的最小垂直上升速度,如0.1ms-1,此时过饱和度较小,接近雾过程,重复2.2中的实验,分析雾中活化的气溶胶和未活化的气溶胶所占的比例,让学生思考雾霾是否可分。这是目前的热点问题,也是云降水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目前气象行业标准中区分雾霾的标准都是宏观上的,其实从微观角度区分雾霾更准确,因为寇拉曲线可以明确地说明是雾滴还是霾粒子。假如规定未活化的气溶胶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时,称为典型霾;未活化的气溶胶所占比例不到20%时,称为典型雾;如果介于20%到80%之间,则称为不可分的雾霾。让学生做数值实验,分析气溶胶的数浓度、谱型参数和化学成分是如何影响雾霾的区分的。

实验报告要求:给出典型霾、典型雾和“不可分的雾霾”这三种天气现象发生时气溶胶数浓度、谱型参数和化学成分的组合,每一种类型的天气现象至少给出一种组合(占100分)。

4.模块四:垂直上升速度对云微物理的影响

(1)模块的设计目的

帮助学生理解云群滴凝结增长理论。

(2)模块的设计方案和功能

在气溶胶三个参数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改变垂直上升的速度、运行模式,做出不同垂直上升速度条件下,过饱和度、云微物理量和谱分布随高度变化的动画。

实验报告要求:根据不同的模拟结果,做出动画或者图形,解释垂直上升速度对云微物理量的影响(占80分);根据云群滴凝结增长理论,给出云微物理量变化的内在原因(占20分)。

5.模块五:湍流对云微物理的影响

(1)模块的设计目的

帮助学生理解湍流起伏增长理论。

(2)模块的设计方案和功能

将利用犹他大学的夹卷混合气泡模式设计该模块。考虑到学生对夹卷混合气泡模式不熟悉,将用图形和文字说明该模式的功能。

传统的气泡模式的模拟区域是一个气泡,相当于三维模式的一个网格点。夹卷混合气泡模式的模拟区域不再是一个网格点,而是具有一定宽度、长度和高度的立方体,可以用来模拟云中的湍流过程,比传统的气泡模式先进。

让学生在夹卷混合气泡模式中设置一个湍流耗散率,把模拟区域分成若干小立方体,做出每一个小立方体内云微物理量和谱分布随高度变化的动画,要求学生对不同小立方体内的结果进行比较。

让学生改变湍流耗散率的值,做出类似的动画,对比不同耗散率条件下,不同小立方体内结果的差异。

在每一个湍流耗散率条件下,作出整个模拟区域内的云微物理量和谱分布随高度变化的动画。

实验报告要求:根据不同的模拟结果,画出动画或者图形,解释湍流耗散率对云微物理量的影响(占80分);根据起伏增长理论,给出云微物理量变化的内在原因(占20分)。

6.模块六:夹卷对云微物理的影响

(1)模块的设计目的

帮助学生理解夹卷混合过程。

(2)模块的设计方案和功能

设置三个参数(夹卷率、夹卷发生的高度和环境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让学生保持两个参数不变,只改变第三个参数,画出谱分布随高度变化的动画,分析第三个参数的影响。

让学生探索夹卷混合过程对云滴谱增宽的影响。观测到的谱分布比理论计算的谱要宽,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要求学生画出不同夹卷率、夹卷高度、相对湿度条件下,云滴谱的标准差和离散度随高度的变化图。

实验报告要求:利用模拟结果,分析夹卷率、夹卷发生的高度和环境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对云滴谱分布及谱宽等的影响(占80分),并探讨内在机理(占20分)。

参考文献:

[1]王静,朱彬,华兴夏,等.基于“做中学”理念的云降水物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145-148.

微课程的设计方案范文2

关键词:书籍设计课程 项目化教学 思路 实践路径

项目化教学在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书籍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刚刚起步,教学思路和教学实践都处于探索与调整阶段。项目化教学是将各类项目,例如企业项目、比赛项目等,根据项目要求和蕴含的设计理论进行有的放矢地授课。改变了传统书籍设计课程教学中师生互动少、实践少的局面,将完全遵循课本内容的教学创新为适应项目的教学,将学生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参与项目实践的学。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更加契合社会、市场需求,指向性和针对性更强。笔者经过几个学期的项目化教学实践,探索出了适合我国高校书籍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思路和实践路径,下以论述和探讨。

一.书籍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思路构建

书籍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不是脱离书本内容的,而是结合实际项目,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突出重点,讲求书籍设计的规范性和实践性。其教学思路从项目选定、项目分解、结合项目授课和考评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项目选定。高校、院系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市场化项目引入高校书籍设计中。这些项目有些适合书籍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有些适合其他课程教学。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项目目标综合考量,不可为了争取项目或者实现项目化教学而选择不切实际的书籍设计项目。

其次,项目分解。书籍设计项目从文字、色彩、图形图象、装帧、开本等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可以结合实际项目,将项目分解为若干环节和阶段,有理论化程度较多的小项目,再到综合化程度高的大项目。分解后的项目可以将学生分组或者分层安排,采取负责制的模式开始项目分析、调研等一系列活动。

再次,结合项目授课。传统的授课是根据教材章节顺序进行,理论化、程式化痕迹很重。结合实际项目授课是在分解项目后,对重点环节进行重点讲授,一方面通过项目本身提出解决方案和思路,另一方面结合项目实例进行设计理论讲述。让学生在实际处理问题中应用理论。其他基础环节的讲授,可以采取翻转课堂、微课堂和MOOC等形式展开,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主动学习完成项目。

最后,考评。项目化教学的考评不再是闭卷考试结合虚拟项目完成后由教师评判。而是教师结合项目完成情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态度和对书籍设计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而给出评价,同时学生结合自己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两方面的评价作为最终的考评分数。同时,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邀请企业资深书籍设计师参与评价,对项目进行市场化标准的考评。

二.书籍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书籍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路径由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情况而定,笔者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总结出的实践路径如下:。可以将书籍设计课程与项目整体结合,完成整体实践。主要由主项目统领全局。在主项目之下,进行学生分组、调研、分析、设计、制作和汇报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同时结合一些小项目进行穿插教学。小项目主要是在基础理论阶段的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应用理论,为之后参与大项目奠定基础。具体应用如下:

1.理论基础教学与小项目导入。理论基础基础教学是书籍设计课程的前期准备阶段,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相关字体设计、色彩设计、图形设计、版式设计的理论,介绍书籍设计的发展史和作用意义,另一方面整合多种设计理念,向学生传递书籍设计大一统的设计思想。在这一阶段上,导论部分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互动式、交流式授课方式进行授课,使学生对书籍设计的形式、内容等有初始概念和轮廓。在具体书籍设计理论阶段,可以采取“引进来”的方式,在主项目的基础上,引入小项目,同时可以邀请出版社、期刊社的美编、设计师进行授课,以小项目为依托,对教材中中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和传授,另一方面将项目要求、目标告知学生。进入这一阶段,通过参观出版社、期刊社、印刷厂等让学生实地了解书籍设计的步骤,掌握书籍设计的构成、书籍设计材料的选择、书籍造型和版式设计等多个环节。在实地观摩后,对小项目进行分析分解、重构,将小组教学和分层教学应用其中,例如某出版社要求对即将出版的中学教材进行装帧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装帧材料、色彩构成、图形设计、设计思路和整体装帧形式进行逐步落实完成,以装帧这一小项目,带动色彩、字体、版式等多方面理论教学。同时在教学中能够发现学生对书籍设计理论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团队合作情况等,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了调整基础。

2.主项目导入和针对性教学。进入主项目的项目阶段,首先传达对该项目的设计要求。然后是学生分组,各组讨论并撰写项目策划方案。在前期资料都整理好的基础上,进入了实际的设计阶段。首先是书籍设计方案的提出与可行性分析,接下来是书籍设计方案讨论,形成初步方案。接下来是设计方案的深入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书籍设计风格、装帧形式以及书籍封面与编排形式的修改与完善。进而定稿,进行书籍的输出与印刷,以及后期制作装订,最后完成书籍的成型。

主项目实践教学的步骤确定后,与之配套的教学模式也要确定。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教学模式。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引进来”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上,通过企业项目、比赛项目等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实训教学成为完成项目的主战场,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分析重构,由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期望进行分组,划分项目责任。例如前期的调研阶段,需要学生去书店、图书馆等对相关书籍的设计风格、设计形式和主流设计思想进行调查汇总,确定设计思路。而设计方案是根据书籍内容、文化、类别等要素确定适合项目书籍自身的设计方案。这时教师在书籍设计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对各种类型书籍的设计方法进行讲授,帮助学生理论、辨别与选择,使书籍设计方案进入到可行性分析阶段。在进入到深入设计阶段,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将多种设计元素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这一阶段,教师应重点关注,尤其是对分层教学中程度较差的学生应多给予辅导。最后,在定稿与印刷输入阶段,做出样本后先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对设计瑕疵和不满意的地方进行调整,进而完成书籍设计过程。这种“引进来”的项目化教学主阵地在高校,能够借助高校丰富的学术资源进行教学,学生也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习。另一种是“走出去”的项目化教学,即安排多组学生进入到出版社、期刊社、杂志社等进行社会化教学,这时高校教师不可能跟随学生全程,就需要通过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推送项目注意事项、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等,让学生跟随课外教师进行项目完成,这种方式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很快,让学生能迅速融入企业化管理中,具备一整天完善的书籍设计技能。但这种方单一项目的学习与系统知识的训练之间无法形成紧密有效的整体,这也是限制项目教学法发展的瓶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对于项目教学法教学环节的推进方面研究非常少,如何在推进过程中把它和其他方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是面临的问题。

3.项目结束。项目结束基本代表了课程的结束。教师根据汇报、作品对学生进行评价,在结合学生自评和校外专家评价为书籍设计课程进行点评,完成课程。三、结语

书籍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开展、实践过程繁琐,程序多,不仅要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还要实现项目目标。所以教师需要进行缜密的思路规划,在选择项目、结合项目授课时不仅要突出重点,还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实现项目化教学的初衷,将项目化教学的优势发挥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丛志强.情境设定在书籍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美术观察,2017(01):90-92.

[2]王洪瑞.书籍设计项目教学[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微课程的设计方案范文3

关键词: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121-02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为适应这一趋势,各种专业课程都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才能够跟上节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它的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脚步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由于城乡教育的差别,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重、自我约束力弱等现象,客观上造成了教学对象的层次不一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面向所有专业高一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班级人数普遍在50人以上,在计算机实训室中 ,学生人手一台电脑,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管理难度大。虽然教师给学生明确的上机内容和要求,但是如果缺乏适当的指引,学生对操作内容刚无从下手。由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个别辅导也不能面面俱到,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上,而应该尝试借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将枯燥的、客观的学习内容,融入精心设计的小故事、小活动中,让学生在主观体验中完成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职能是设计、策划、组织和引领。

二、认识微课

(一)微课的概念和组成

微课探索与实践的先行者佛山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的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视频课程。

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同时包括与这段教学视频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即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内容,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营造”了一个半开放的、相对完整的、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应用生态环境。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短小精悍”:教学活动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教学主题突出、教学目标明确,以及课程资源容量小;教学内容精练、教学设计精细,以及教学活动精彩;资源应用面广、适合不同对象,以及教学效果显著。

(三)微课的分类

按照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将“微课”划分为讲授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实验类、自主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

三、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笔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中职的教学资源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特征,选择了以Excel中Rank排序函数的使用为例,探索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实践。

(一)微课的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内容。“制作电子表格Excel”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Excel函数的学习是重点和难点,本次选择其中的一个Rank排序函数作为例子。

2.设定教学目标。本次微课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完成班级学生成绩的综合排名和专业科各班每周常规评比、每月先进团支部评比的排名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掌握Rank排序函数的使用。

3.教学活动设计。本次微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并通过操作真实的实例来说明Rank()函数各个参数的作用,以及具体的使用过程。

教学设计方案如表1所示。

表1《EXCEL函数的使用》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微课基本信息知识点名称Rank排序函数的使用学科类型与教学对象中专高一学生上课时间长度8分钟教学目标:掌握Rank排序函数的使用教学资源与环境:计算机、PPT、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7教学过程:

1.创设情况,引入课题

2.讲授Rank函数的语法结构、功能和参数说明

3.通过具体实例讲解Rank函数的使用

4.进行总结和布置操作练习任务设计理念与特色: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启发性和趣位性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微课视频的反复播放功能,能使那些平时接受能力较弱且不好意思发问的学生能从容、反复地观看,较好地解决了后进生的学习效果问题(二)微课的制作

1.工具与软件:计算机、耳麦(附带话筒)、视频录像软件CamtasiaStudio7、ppt软件。

2.过程简述:第一步,针对所选定的教学内容,搜集有关Rank函数的教学材料(包括微练习题),制作PPT课件。第二步,根据教学设计方案,制作简略的录制脚本语言。第三步,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像软件和教学PPT。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开始录制。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第四步,对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美化。

・教学教法・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三)微课的应用

当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大量涌入我们的生活时,“微时代”已经来临,学生对于“微作品”特别感兴趣,因此,笔者尝试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入,发现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起了作用。另外,对于接收能力稍差的学生来说,要快速熟练掌握Rank排序函数的使用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又尝试了将它作为教学辅助资源,指引后进生完成实例操作。课后,应部分学生的要求,把微课程视频和相关配套资料放在了实训室的服务器共享目录中,供学生晚修期间下载学习使用,进行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初次尝试取得成功后,笔者又选取了Excel中的另外几个重点函数,将其开发成系列化微课程,形成一个专题,并付之教学实践。一段时间后,在进行函数的综合应用测试中,相比其它模块的学习情况,发现应用微课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明显的帮助;再对比相同专业平行班学生的测试成绩,同样发现有明显的优势。

(四)微课的教学启示

经过实践探索,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笔者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也总结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1.在课程设计时要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引入要有趣、层次分明和适当的总结;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提供必要的说明和指导。

2.不仅要掌握单一知识点的微课设计方法,更要掌握一个单元、一门学科的微课设计方法和策略,只有系列化的微课才能给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学习资源。

3.设计和开发的微课程既要适合学生学习的类型,也能供教师观察、观摩和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四、结语

优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微课程应该能用于预习、复习、巩固等多个阶段,并能够跨班级、跨专业、跨学校多次重复使用。在信息时代,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是全民化的需求。因此,“微课”教学法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大力推广的优秀教学方法。当前,“微课”这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方式,正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网络时代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成为一种新的普及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化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王秀娟.《字符串排序》微课设计与开发[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9).

[3]周青政.微课程的内涵、特征及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

微课程的设计方案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药物检验技术项目课程;二次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4―0062―02

我校从2008年至今,积极探索和实施药物检验技术项目课程改革以适应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药检专业教师对药物检验技术课程项目化的实施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首先,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观点,积极开展情境教学,将实训室打造成模拟药企质检中心和模拟药检所,为项目教学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实践条件。其次,实施项目化教学。教师将项目任务布置给每个学生组,各组学生分工合作、按照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课堂讨论―实施方案―项目总结的步骤完成项目。最后,完善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为每个项目的考核成绩累加,期末成绩采用卷面考试和操作抽测两项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聘请药检所专家对操作进行点评指正。

通过几年的实际教学摸索,教师已对药物检验技术项目课程的实施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由于授课时数的限制,学生能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内容比较有限,不能对药物检验这门课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其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高职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力有欠缺,学生在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时会有很多疑问和困难,譬如:对药典解读的困难、对药典中实验方法的陌生与不解等。最后,项目教学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这种教学往往会导致一些组员在任务完成过程特别是准备阶段和总结阶段滥竽充数。针对学生在项目课程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对药物检验技术项目课程结合“互联网+”进行二次开发。

一、药物检验技术项目教材的开发

结合项目课程的联系论、结构论,通过对药检工作任务的分析,进行药物检验技术项目教材的开发。

(一)确定项目

根据医药企业药检岗位调查分析,围绕药检岗位任职要求和检验工作任务所需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同时结合药物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要求,以检验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构建了包括基本操作、性状检测(外观性状检测和物理常数测定)、鉴别试验、杂质检查(一般杂质检查和特殊杂质检查)、制剂检查、含量测定(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生物测定、药物稳定性考察、药物结构解析和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制药用水检查和洁净区空气监测等十二大项目、六十五个模块的工作任务,实现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阶梯式推进教学过程,从而保证了“熟练掌握药物质量检验技术,能根据药品质量标准,完成检验工作任务,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检验中的现象与原理,解决药品质量实际问题”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n’

(二)创建项目教材

课程专家和行业专家共同研讨、开发高职药学专业药物检验技术项目教材,内容以工作的实践过程为主线,知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材每个模块的内容包括任务描述、材料清单、任务实施过程、原始记录表、评分表、课后任务、SOP等几大部分,其中任务实施过程又包括了任务分析、任务预习、任务实施等几个部分。通过创建和编写新的项目教材,使学生对药检工作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制作微课和微视频

针对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遇到的药典解读不清、检验方法陌生等问题,将上述项目教材中的模块制作成了微课和微视频,于学校网络学习平台上,以利于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微视频内容与编制的教材配套,包括基本操作、药物性状检测、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制剂检查、含量测定、药物生物测定等七大模块、五十二个项目的工作任务,五十二个项目均为药企实践工作中最常用的检验项目。比如,基本操作模块,微视频项目目录包括中国药典的查阅和使用、天平的使用、玻璃容量仪器的校正与洗涤。再如药物生物测定模块,微视频项目包括无菌室和沉降菌监测、微生物限度检查(上)、微生物限度检查(下)、大肠杆菌的检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沙门菌检查、铜绿假单孢菌检查、微生物检定法、无菌检查、活螨及活螨卵检查法、热原检查、细菌内毒素检查、硫酸链霉素异常毒性检查。同时,微视频的演习者是全国药检技能大赛获奖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操作的规范性和可信度。

二次开发后的药物检验技术项目课程仍然按照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分工合作、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课堂讨论、实施方案、项目总结等步骤完成项目,但在教师布置任务后学生又有了一更简便高效的学习方式,就是随时可以用手机登录学校泛雅教学平台点击药物检验技术网络课程,在其中学生可以找到上述微视频目录中任何一个项目的视频,学生在反复观看视频后再结合小组找到的书面资料就能顺利完成方案的设计。不仅如此,形象直观的微视频还使学生在后续的实施方案环节也能顺利完成任务。微视频使用一年多来,课堂效率得到很大提高,教师不仅能轻松完成授课计划,甚至能超额完成任务。学生也从最初不断需要教师提醒观看视频到现在遇到项目课前课后都会主动去观看视频。项目微视频的制作以及播放很大程度解决了学生自主预习时遇到的困难,使项目教学的实施变得简单易行,成功地进行了“翻转课堂”。同时微视频在互联网,使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前、课中掌握技能操作,甚至在课后还可以继续研磨技能动作。微视频的使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展示。网络微视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形象、直观、简便的微视频教学会成为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教学方式。

微课程的设计方案范文5

关键词:卓越计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水工程经济;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43-04

为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这一当前前进道路上的首要困难和问题,我国政府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以求真正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由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在水务、水利、市政、环境、能源、交通、海洋等有关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科研、教学等项工作,因此,目前国家对该专业本科层次工程师的巨大需求是史无前例的。据《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统计,不计国内外读研人数,该专业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5.9%,在就业率较高的50个本科专业中排第6位。

根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3年统计,全国高校拥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办学点156个,已经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的有30多所院校,其中有7所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12年11月颁布了《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下称《规范》),标志着该专业开启了规范化办学的新阶段。但《规范》只是对核心知识与实践单元提出了基本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可在此基础上增加内容,以体现各高校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

“卓越计划”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项目,其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的本科层次工程师。显然,“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在实践教育方面比《规范》的要求更高。在历届校友及用人单位的访谈调查中发现,“卓越计划”对毕业生的11条要求(包括基本素质、现代工程意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标准与政策法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等)恰恰也是当前人才市场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层次工程师人才能力与素质迫切需求的集中体现。

在《规范》专业知识体系中,作为水工程建设与运营知识领域推荐课程之一,《水工程经济》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密切交融的综合科学,也是与生产建设、经济发展有着直接联系的应用性学科,核心学时为16。而作为毕业设计环节中的核心实践卧知识技能点,城市给水工程设计方案论证的要求为“通过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取水、净水厂、泵站、给水管网设计方案”;城市排水工程设计方案论证则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城市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污水泵站设计方案”。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与历届校友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通过《水工程经济》的学习,学生至少应当能够独立完成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投资估算及经济分析等章节的编写。而要达到如此学以致用甚至举一反三的效果,必须通过合理设置实践体系方能得以实现。因此,《水工程经济》教学的实践环节改革势在必行。

一、《水工程经济》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教学模式缺乏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多注重经济评价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等知识点的讲解,再辅以例题和习题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没有机会亲身体验使用定额及取费标准、计算工程量、填写财务辅助报表及财务报表等实践环节。加之工科学生对经济知识掌握甚少,在学习财务分析和经济分析时尤为吃力,学习积极性严重下滑,原本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已然枯燥乏味。

其次,缺乏紧扣具体工程实践环节的教材。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与住建部共同印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下称《第三版》)是国内目前的行业基准,是供职业工程师参考的专业规范。而大学本科教材是供准工程师学习的科普类读物,旨在使学生掌握日后工作中正确使用《第三版》的方法。市面上目前可以购买到的若干种教材,多偏重于将《规范》中核心知识单元及知识点结合《第三版》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罗列或堆砌,却忽视了各个核心知识单元及知识点之间符合学生从认知到实践过程的逻辑关联,不能从实践教学层面条理清晰地阐述《第三版》的内涵与外延,以便学生为以后的实际工程操作夯实基础。

再次,Excel软件实践操作训练严重匮乏。经济评价涉及大量函数模型及经济指标的计算,而Excel软件具有直观简明的表格功能及丰富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能力。对于资金等值换算、水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估算/概预算的编制、设备更新分析、财务分析、经济评价指标、方案经济比选方法、费用效益分析、敏感度和风险分析等内容,都可以利用Excel的计算统计功能进行图表的绘制和数据的分析,以解决经济评价数据多、计算量大、需要时间长等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查询复利系数表、板书演算、人工试算法等方式为主,学生课上没有亲自实践Excel软件的实践机会。有的毕业生上班后才第一次接触Excel,还要自学补习Excel或其他相关软件,用人单位对此也表示忧虑。

从以上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可知,基于“卓越计划”的《水工程经济》教学实践环节改革,应遵循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本规律,强化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编撰既符合学生从认知到实践过程的逻辑关联又紧扣具体工程实践环节的教材以及课程设计指导书。积极探索和引入Excel软件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教改初探实例

(一)教改背景

长春工程学院作为教育部正式批准的第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其下设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已启动了“卓越计划”的试点工作。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建于1983年,已响应学校号召,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开展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系列教改工作,以求争取成为学校的下一个“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目前正在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水工程经济》理论教学安排在大三下学期,而《水厂课程设计》与《污水厂课程设计》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这为紧随其后的《水工程经济》课程设计提供了良好的铺垫。

(二)成果评定要求

《水工程经济》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第三版》及相关专业规范和国家标准的要求,从《水厂课程设计》与《污水厂课程设计》成果中任选其一进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提交成果为符合毕业设计格式要求的Word及Excel文档,并随电子文档提交纸质材料。由于每位同学所采用的各自生源省份定额及取费标准不同,且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的名义利率也不同,所以不会出现雷同的成果。全班公开答辩并评分,成果质量好且上交时间早的同学才能取得高分成绩。

(三)校企长效合作模式

教师从本专业的产学研合作单位――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所提供的污/给水厂实际工程案例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发,编排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在课程设计的第一天上午,邀请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的业内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图文并茂地向学生讲解项目经济评价的流程,软硬件办公平台以及工程实例若干。

(四)项目化教学过程及其师资要求

进行《水工程经济》课程设计的项目化教学,即指教师按照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要求,将最终设计成果划分为投资估算、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财务分析、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等若干步骤,各步骤设置小型学习与实践计划,从而完成整个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

实践环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熟悉水厂及污水厂设计的相关规范、设计手册、行业和国家标准,并能够以水厂及污水厂设计为切入口,对学生进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渗透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前期理论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相关技术标准与政策法规,增强现代工程意识。

通过实践环节的交流,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在完成各步骤设置的小型学习与实践计划过程中(特别是在Excel或Word软件学习和实践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而集中解答;并积极去发现每个学生自身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的特点,因材施教,进行单独辅导。必要时,教师亦可针对出F问题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制作微课,方便学生课下通过网络深入学习与实践。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以便通过团队协作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以及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学生可通过微信、QQ等网络交流工具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之间的收获与疑问,提升个体与团队的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如此以来,“卓越计划”对毕业生的11条要求中除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之外,其余各项均得到了全方位且多角度的建设与提高。

(五)教改成效

自采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水工程经济》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环节改革以来,效果显著。

首先,学生自身的经济意识显著增强,并对工程经济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训练,学生不仅亲身体验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各个环节,而且开始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应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例如,有的学生采用长期借款利息的两种利息计算方式核算家庭房贷,并与贷款银行进行了交涉;有的学生运用建设投资估算核心知识对自家的家居装修进行了预算,达到了节省家庭开支的目的;有的学生运用总成本费用核心知识对自家店铺的运营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实现了转亏为盈,等等。

其次,师生在课程设计中的良好互动,为教材编撰与修订提供了更为有的放矢的方向。《第三版》是课程设计的主要参考书目,很多学生会针对《第三版》的原文文字表述与教师答疑讨论。教师通过考察学生在实践单元中对核心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情况,发现教学过程中的缺陷与不足,修订课程设计的任务书和指导书,强化教材章节与内容的逻辑关联,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为指导的良性循环,并已形成了符合学生从认知到实践过程且旨在使得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第三版》的自编教材、ppt讲稿以及一些知识点的微课资源。

再次,学生对Excel或Word软件的实践操作训练到位。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很多学生对Excel或Word软件的实际操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遇到问题时,会主动与教师、同学进行探讨,并上网搜索Excel软件相关教学资源,借助微信、QQ等实现群共享。更有学生自制微课与同学和老师共同切磋,并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和认同感。

鉴于上述原因,基于“卓越计划”对毕业生的11条要求,近年来用人单位对长春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认可度明显提升,特别是在毕业生强烈的工程经济意识和所掌握的Excel或Word软件实践操作技能这两个方面。

微课程的设计方案范文6

关键词:翻转课堂;酒店专业;餐巾花设计;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123-03

一、引言

餐巾折花是餐饮六大基本技能之一,是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餐宴会摆台项目考核的关键技能点。随着餐饮行业的发展,主题宴会越来越受到客人的青睐,餐巾花设计也就成为衡量酒店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指标。近年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翻转课堂的思想引入到酒店专业餐饮服务实训教学中。如在主题宴会餐巾花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将低层次的记忆、理解放在课前,在课堂上以行动导向教学法创设服务情境给学生布置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设计出符合宴会主题且让顾客满意的餐巾花造型,完成学习任务,这就将高层次的综合运用和深层归纳放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到的是引导、肯定、点拨的作用,师生一起做中学、学中研、研中用,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教学即将传统课堂讲授的知识传递、课后通过练习进行知识内化的“先教后学”,转变为课前自学,课中进行内化训练的“先学后教”。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翻转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环境,更易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技术运用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达成某项任务的目标,而且是聚集了认知、思维、情感等综合因素形成了课题的独特解决模式,这就是翻转教学的独特魅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无论在互动主体,教学过程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均体现出较大的优势,具体对比如表1。

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中职酒店专业餐饮服务实训课程教学的特点、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理念,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构建了适用于中职酒店专业实训课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见图1)。

三、“翻转课堂”在主题宴会餐巾花设计教学中的实施

(一)课前学知领任务

根据翻转教学理论,学生依托微学习平台课前完成自学。教师课前上传《主题宴会餐巾花秀》微课,微课中播放各种主题的餐巾花图片,分析获奖作品,剖析典型实例,总结主题宴会餐巾花设计的原则及注意点,让知识点以更富趣味、更精悍的形式呈现。学生课前点拨观看微课,对微课内容有疑问的可在线问答,师生互动。

学生通过学习任务书,让自学有了方法和目标。在学习任务书中,要求学生六人一组,各小组到酒店宴会部调研或通过网络调研,收集不同主题宴会的餐巾花图片或视频,并采用PPT、Word文稿、微视频等方式制作调研成果。

(二)课中展示研中做

课堂活动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任务来实现从知识学习到知识运用的转换,其过程概括为:确定任务――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展示交流――评价反馈――课后拓展。以酒店专业主题宴会餐巾花设计为例,具体过程如下:

1.展示调研成果,确定任务

课前激发学生兴趣,各小组采用PPT、Word文稿、微视频等方式展示调研成果。教师播放在我校实训基地录制的4个不同主题宴会预订情境,布置任务。

2.分析服务情境,制定方案

各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合理分工、展开讨论,结合服务情境中顾客的需求,分析主题宴会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在线查看微学习平台,使用百度等信息化手段开展设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主题宴会餐巾花设计方案,突破教学重点。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酒店专业主题宴会餐巾花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3.小组分工合作,实施方案

根据设计方案,各组分工合作,实施方案,完成餐巾花的折叠和摆放。在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效果对方案进行修改,从而使设计的餐巾花能恰到好处地体现宴会主题,突破教学难点。同时,要求学生用手机拍摄折叠过程,为评价反馈做好准备。

4.成果展示交流,评价反馈

各组展示成果,推选一名学生陈述餐巾花设计意图,其他组对其进行评分。同时请实训基地餐饮部经理将学生设计成果的图片与顾客交流,顾客和经理通过微学习平台在线评价小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通过顾客和经理的在线评价,用行业标准鉴定教学成效,达成了学习目标,真正实现了课堂与行业的接轨。

学生展示交流后,教师指出各组餐巾花设计的创新性与合理性,结合小组评分、顾客评价、经理评价,评出优胜小组。

5.师生共同讨论,小结拓展

教师通过提问 “主题宴会餐巾花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来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和反思,总结主题宴会餐巾花设计的方法和程序,让学生能够一课一得。

各组课后根据顾客和经理提出的修改意见,完善餐巾花的设计,同时使用PPT、Word文稿、微视频、印象笔记等方式,制作本组各种餐巾花造型的设计过程,并共享到学校信息资源平台,供全校同学学习交流。这样既能教会学生养成收集、整理资料的学习习惯,又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课后学习氛围,同时也为下次课到实训基地真正地为客人设计餐巾花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