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

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范文1

[关键词]高职;仓储管理;教学设计

仓储管理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专业必修课,侧重于实务性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高素质劳动者所必需的基层仓储操作管理能力,为各企事业单位培养出“懂、会、做”仓储进出库作业、仓储单证制作、在库作业的操作技能型人才。

1课程设计的思路

1.1教学理念

坚持“以物流仓储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把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应用能力放在首位,使“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寓练于做”一体化,实现能力目标的培养和知识目标的传授,从而使课程理论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任务完成中被学生所掌握,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在学生动手中得到锻炼和加强。

1.2教学模式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仓储管理课程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弱化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以“实际、实用”为度,注重仓储的入库、在库、出库作业操作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采用班级集中授课与分组实训相结合的形式。在进行物流仓储理论教学时,注重与仓储作业实验实训教学的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根据高职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教学软、硬件环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利用现实模拟数据,使日常的单元教学通过课堂单元实训充分理解仓储的入库、在库、出库作业任务及其具体操作,期末再通过一周的课程综合实训,全面、系统熟悉仓储的入库、在库、出库各环节作业流程,以实现知识结构与认知能力的有效融合,真正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仓储操作管理能力。

2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2.1设计总体目标

通过学习仓储管理课程,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具备高效完成仓储操作管理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仓库的基本作业流程及其各项工作任务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实践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提供准备,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实际工作问题的分析、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的能力。注重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科学态度与求实创新精神,强化其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质养成意识。

2.2设计具体目标

2.2.1专业知识目标

通过仓储管理课程的学习,准确了解我国现阶段物流企业的仓储发展情况和操作水平,以及仓储成本的控制;熟悉仓储规划、仓库布局基本理论及库存商品保管基本知识;掌握仓储入库、在库、出库作业的基本操作知识。侧重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形成依据现有仓储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

2.2.2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正确根据仓库实际利用率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设计;能熟练进行货物进出库作业及在库货物的保管、养护;会进行货物ABC分类、储位分配等技术操作;能根据实际货物及操作环境进行相关单证的填制。

2.2.3职业素质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以适应现代物流企业仓储管理技术的发展。在完成仓储作业过程中能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在完成货物保管、养护任务的同时,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3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

3.1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仓储管理课程采用模块教学法,整个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见表1),主要分为3个教学模块,即仓储基础知识、仓储作业、仓储成本管理。其中,仓储作业为教学重点,依据“必须、够用”“实际、实用”原则,着重介绍四个子模块,即仓库规划与布局、仓库作业管理、库存管理、仓储包装技术,为强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仓储进出库及在库作业操作技能训练,增加一周课程综合实训教学模块。

3.2设计能力训练项目

本文主要根据仓储管理核心工作环节设计能力训练项目(见表2),注重每个核心工作环节的能力训练,特别是货物出入库作业的优化训练,通过日常的课堂单元实训和期末一周的课程综合实训,进行出入库各环节的能力训练,达到仓储操作管理工作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4仓储管理课程评价考核的设计

对于高职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考核,首先,应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其次,再关注他们的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评价考核的形式及手段可以多样化,做到学习效果评价考核与学习过程评价考核相结合、做到定性评价考核与定量评价考核相结合,充分关注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建立公正、客观的评价考核体系。仓储管理课程学习的评价考核,可将其分为过程评价考核部分和终结评价考核部分。其中,课程学习的过程评价考核部分占60%,具体可包括平时成绩30%(平时作业、考勤情况、课堂表现各占10%)和实验实训30%(日常单元实训占10%,期末综合实训占20%);课程学习的终结评价考核占40%,采用试卷考核形式,主要考核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仓储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货物出入库流程设计及仓储单证处理技能的掌握。整个评价考核体系改变了以往一卷定成绩的弊端,全面、有效、科学地评价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其素质水平。

5结语

学生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未来仓储管理课程实际教学还应秉承用心教书育人的理念,进一步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应用型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当今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懂、会、做”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铁峰.高职院校《统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探讨[J].才智,2016(24).

[2]周学勤.物流仓储管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范文2

关键词:诉讼法精品课程建设;本科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DF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1.01.13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被视为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场所,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仅就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如何处理好本科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基本关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略陈意见。

一、授课内容与教材的关系

这是课堂教学中必须首先处理好的问题。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是完全按照教材的体系和内容讲授,教师不作任何调整和补充。二是完全抛开教材,教师另讲一套。这两种做法均不可取,因为前者会使学生觉得教师在照本宣科,内容没有新鲜感,听起来索然无味,不如自己看书好;后者会使学生听课摸不着头脑,在教材与教师讲授的内容之间无所适从。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讲授内容与教材之间处于若即若离的关系,即讲授内容既要照顾教材的体系和内容,又不能完全照搬教材的体系和内容。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妨采取以下具体做法:(1)凡是教材中清楚明白的内容,教师只作提示性的讲解;(2)凡是教材中论述不全面,未说透彻的内容,教师应当加以完善和深化;(3)凡是教材中较为原则、笼统的内容,教师应当加以充实和细化;(4)凡是教材中论述较分散,未作概括的内容,教师应当归纳总结,提炼出一些要点告诉学生;(5)凡是教材中有错误或者过时的内容,教师应当加以更正并说明理由。总之,教师的课堂讲授必须与教材挂钩,根据不同情况,对教材的内容分门别类地作出适当的调整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吃透教材和教学大纲,及时了解相关课程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的最新动态,并有较强的判断鉴别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系统讲授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一名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必须使学生掌握某门课程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而绝不能使学生感到教师讲授的内容支离破碎,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构不成体系。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合理安排讲授课程的体系和内容,做到所讲内容有头有尾,前后连贯,逻辑性强,体系完整清晰。这样做,也便于学生记笔记、课后复习和积累知识。但同时教师的讲授又要突出重点,而不能平铺直叙,平均使用时间,使得学生不得要领。教师对重点内容要反复讲,讲深讲透,使学生加深印象,牢牢记住,而一般性的内容则可以一带而过,不必浪费时间,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凡是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教师除了要放慢语速,加重语气,适当重复外,还应概括归纳出一些要点让学生全部记下来,并将其列入思考题或者作业题之中,以加深学生对重点问题的印象和理解掌握。

此外,教师对于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不能回避,而要向学生交待清楚,引起学生重视,并使之理解和消化。

三、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关系,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注意内容的知识性,缺乏趣味性,就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和消化,同时也不易记住。相反,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注意内容的趣味性,为追求生动而偏离主题,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缺乏知识性,就会使学生当时听起来热闹、有趣,但下课后却发现笔记本上空空如也,没有学到应有的知识。显然,这两种倾向均应当克服。一名称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关系,讲授内容的知识性是基础,是目的,讲授内容的趣味性是手段,是为知识的。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列举的每个例子,均应紧扣主题,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服务,而不能离题太远甚至文不对题。凡是与授课内容无关的例子,均不应在课堂讲,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

四、阐释法学理论与联系司法实际的关系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特别是法学课程的讲授更应如此。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向学生系统传授某门法学课程的理论知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求学的重要目的。如果教师不能将某门法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就不是一名称职的教师,就会使学生感到失望。但另一方面,教师在向学生系统传授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密切联系司法实际,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既要善于从实践中概括出理论,并用实践去验证理论,又要善于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对实践中的问题作出理论回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克服空谈理论,不联系实际的倾向,另一方面也要克服只讲实践,没有理论的倾向。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消化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实践中的各种现象。目前,诉讼法课程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案例教学法、观摩教学法和模拟审判,便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应当大力加强。

五、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能力两者相辅相存,密不可分。但就两者的轻重而言,培养学生的能力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目的,即传授知识要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服务。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得到启迪,学会正确认识事物和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较强的思维能力(含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它是一个人全部能力的基础。思维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指发现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归纳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等。一个人如果思维能力很强,原来不会的事情很快就会学会,后来居上,超过别人。同时,处理问题得心应手,处变不惊,遇事均有相应的处理办法。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强,则会人云亦云,总是跟着别人走,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工作平庸,做不了大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向学生传授知识要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服务。

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能动作用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一对矛盾。在这对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教师对某个问题的点拨,往往会使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终身受益。但是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学生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接受知识的对象,任何好的教学效果均要通过学生的感受和实际收获来体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劲,还要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将教师的“启”与学生的“发”结合起来,做到有“启”有“发”。同时,教师要“启”而得法,学生要学而受“启”,举一反三,一“启”多“发”,从而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JS

The Basic Relationships to Be Dealt within the Construction of Fine Course

TAN Bing

(Law School of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范文3

关键词:技能竞赛;实践教学;影响设计

一、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对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影响分析

1.转变了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物流职业技能大赛是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评价标准,以岗位任务完成情况来衡量专业能力。因此,可以在课程建设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并与职业技能大赛相对接,设计学习情境,选择实训项目、制定考核标准等。这样可以让高职教育中专业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形成更加务实、高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2.课程内容选择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举办技能大赛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大赛,促进职业院校增加相关的课程内容,从而引领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在技能大赛中,学校要走访企业,了解并研究企业最需要的技术和人才,探讨优秀员工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在此过程中,学校掌握第一手的信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3.推动了工作过程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在课程教学中,应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体现知识点的链接和综合。而“工作任务导向,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是职业技能大赛题目设置的一大特点。在技能大赛中,每一个参赛项目都不是一门课,也不是可以由一个教师独立承担的,它是综合的,需要发挥团队精神,由多名教师互相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这就要求课程内容必须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贴近生产实际顺序,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职业技能大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技能,这就要求学校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技能大赛中,学生比赛成绩往往也反映了幕后指导教师的水平,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保证学生比赛获得最佳成绩的根本。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就会接触很多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这是对教师原有知识、技能的挑战,他们要想很好地指导学生就必须先于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更好地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提高自己的实施能力,从而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导向下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1.技能大赛目标

物流职业技能竞赛的目的是展示参赛选手对综合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水平;检验参赛选手对物流专业知识、物流方案规划设计,以及物流实际作业操作技能、现代物流设备的使用、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等各项能力;通过任务分工、团结协作,锻炼参赛选手的组织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引导院校进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明确物流就业岗位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提升物流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以物流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物流高技能人才;建立完善物流高技能人才的考核评价、竞赛选拔和技术交流机制;为物流专业人才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2.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结合物流职业技能竞赛的要求和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描述,逐层递进,最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首先是了解现代仓储和配送中心的组成,认识各种设施设备;其次是掌握各种设施设备和相关软件的操作方法;再次是熟悉仓储与配送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和作业流程;最后达到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所练分析和解决仓储与配送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达到以上四个基本目标的同时,通过课程实训也为我院选拔学生组队参加物流职业技能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依据本课程的特点,以工作流程为主线,从仓储部接到订单到把货物配送到用户的整个工作过程为主线,选取典型仓储、配送企业开展物流活动的真实工作场景为蓝本,体现工作项目的真实性,以真实工作任务、真实的工作过程来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中获取实践技能。

结合仓储配送企业工作流程这条逻辑主线,归纳、序化成为三大作业模块:入库作业、储存作业、出库作业,这三大技能模块又以15个工作项目作为支撑。整合后本课程实训项目体系如表1所示。

四、实践教学设计案例――重型货架入库

下面以项目――重型货架入库为例,说明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项目任务:完成货物从月台到重型货架上架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入库单的填报,货物接受,货物组托上架等。

知识、技能目标:能争取使用入库设备;按流程完成货物入库并上架;熟练掌握软件操作。

实践场所:供应链一体化实训室。

学生分组作业方式:学生4人一组,分别完成任务,具体任务如表2所示。

成果鉴定:要求学生现场完成重型货架入库任务,任务完成后学生自己总结,指导教师点评。

表2 重型货架入库作业任务

[角色\&人数\&任务\&软件操作\&1\&利用中诺思全国物流仓储与配送技能大赛软件完成入库任务的描述和操作\&RF操作\&1\&利用RF扫描货物条码、托盘条码、货架条码等,并完成入库\&组托与上架操作\&2\&将货物组托,利用地牛、堆高车等设备将货物入重型货架指定货位\&]

经过两年的改革与探索,本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职业技能。我专业学生组队参赛,获得了2013年陕西省“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技能竞赛一等奖。2013年全国“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技能竞赛二等奖。2014年全国物流沙盘竞赛二等奖。初步显示出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今后,工作过程和工作步骤的设计与设施内容还将不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晓春,林朝朋.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改的探索与实践[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46-48.

[2]郭永善.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剖析及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6):126-129.

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范文4

关键词:财经大类;工学结合;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高职财经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一)高职财经大类基础课程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财经大类的分类,笔者汇总了金融管理、国际金融、保险、资产评估与管理、投资与理财、证券与期货、农村金融、财务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实务、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14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纲要,挑选出了6门基数较大的共同类课程。主要是“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会计基础,财政金融基础,统计基础,经济法基础”等6门课程,通过研究明确每门课程的学习目标、能力标准要求、内容结构、主要内容描述、能力训练与测试、教学资源配置、课程内容衔接与职业发展学习指引、教学时间分配建议等课程标准要素,为各高职院校财经大类专业基础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特别以管理学基础课程为例进行研究分析。

(二)高职人才培养的落脚点

在我国现行高职领域,对人才的职业技能培养特别重视。而如何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来达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架构、课程标准的开发又尤为重要。将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执行标准相对接,通过项目、任务的方式展现出来,建立以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管理学基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财经大类14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教与学,以“技能+案例+训练”的形式从实际工作需要的角度出发,突出对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决策管理、团队管理以及执行力管理等管理技能的提炼以及对如何获得技能的指导,使学生正确掌握管理的概念、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并能综合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三、《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设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根据行业专家、学者与企业管理人员等对管理类专业相应的经营管理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量,按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训练项目,为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适用于培养经营管理领域的技能型应用人才。本课程标准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主导任务型、实践型、目标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参与、实践和合作等方式,实现角色扮演,完成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企业管理与实践操作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营运管理与操作能力。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小组模拟、团队计划、角色扮演等活动项目来组织教学,在分析与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管理知识的理解与技能运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四、《管理学基础》课程学习目标及能力标准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内涵,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职能的原理及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方式与创新思维的思考模式,并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通过本门课程的系统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会计资格证书、经济师、营销师、电子商务师等其他资格证书。学生应该达到相应知识、技能与素质的要求。知识要求:1.培养学生对管理的兴趣,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常识;2.对管理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3.懂得合格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4.熟知管理四大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的基本内涵和具体方法;5.能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提供扎实的理论指导。技能要求:1.能陈述管理学的基本理论;2.能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3.能制定系统规划和活动方案;4.能发展创新组织架构,并正确处理组织内部各要素关系;5.能激励和领导员工实现组织目标;6.能对组织各主要活动环节进行控制以确保活动过程正常运作;7.能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与方法开展管理活动;8.能不断变通和创新管理理论与管理手段。素质要求:1.热爱管理工作;2.注重仪表端庄;3.具备敬业精神;4.具备健康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心态;5.具备亲和力;6.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7.具备一定的自修能力;8.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9.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10.具有变通和创新能力。

五、《管理学基础》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核心。教学方法按照模块教学要求,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多媒体、实践场地等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课时的分配按照教学内容能够灵活组合;开展小组化教学,从第一节课开始就组建团队,将团队模拟的任务操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利用课余时间,选择部分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参观访问。主要方法具体如下:

(一)多媒体教学

本课程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引入管理类的视频进行播放,同时可借助微课、建立课程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增强感染力,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建立内容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库。

(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一大亮点。一方面调动学生查阅世界知名企业(以世界五百强企业为主)的管理实践案例,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提升对管理思维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选取较为典型的、较为新颖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案例。案例分析时,多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应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三)情景模拟

以虚拟企业为背景,设计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以团队或小组的形式来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锻炼学生的管理控制能力。

(四)角色扮演

给出案例,分配角色让学生扮演,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培养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五)调查与访问

安排适当的课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去到校企合作企业参观,并与一线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课堂讲座,给学生呈现真实的管理问题。

(六)网络自学

现代教学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包括教材、期刊、视频、管理类教学网站、知名企业网站等。让学生充分获取行业企业的最新信息,了解现实企业状况,学习最新管理知识,思考与分析现实管理问题。改革管理学基础的传统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指标要与学习目标相一致。根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行,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形式。针对每一个能力单元,提出相适应的鉴定方法和鉴定要求,并通过考核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提高学习效果的更优途径。1.通过课堂提问、小组作业等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2.通过团队合作、方案设计、模拟谈判等考核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沟通能力、综合素质等。3.通过学生反馈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实现以教促学、以评促教,达到学生教师相互成长的目的。

六、《管理学基础》课程师资的培养

(一)学习职业教育理论,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通过集中学习、自我学习的方式领会国家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并学习国内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比如工作坊、学徒制等。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专业、课程建设研讨会,多与兄弟院校加强沟通交流,并学习国家示范、国家骨干、课程国家资源库建设院校的先进经验及方法,结合课程所在专业的情况,推进课程及专业的改革和建设。

(二)促进“双师”队伍的发展,提高教师职业技能

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安排教师进行不定期或集中下企业锻炼。通过近距离接触企业,实际参与企业的项目运作或顶岗,吸收实战经验,并第一时间搜集企业案例、行业信息作为教学素材,不仅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也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

(三)加强校企合作,“双导师”提升学生技能

通过教师下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双导师”教学。引入一线管理岗位的企业人员进入课堂,分享实践经验和有效的工作方法,既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也真正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技能,为学生进入社会铺设基础。

作者:翁文娟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范战朋.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课程标准研究[J].才智,2014(5).

[2]董常亮,周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西教育,2013(39).

[3]张蕾.高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3(2).

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范文5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工商管理

专业管理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必修课程,是学生掌握基本管理知识和理论的基础学科。管理学课程应用覆盖面广,各行各业对优秀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很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提高了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招聘标准,尤其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及相关社会经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较为缺失。因此,提高对管理学人才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科学、合理、优质、创新的教学设计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同样也要与时俱进。因此,加大专业群平台课程建设,拓宽教学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形成高素质、宽口径工商管理人才是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应努力的方向。

一、对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概念理解

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就是依托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核心专业,将其他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一个集合进而开发并建设的过程。

二、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特征与作用

首先,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是围绕工商管理行业需求所设置形成的机构,专业群内部具有相通的服务对象和相近的管理技术。所以在教学中群内各专业可以实现共享资源体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在应用和实习中还可以共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其次,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是学校经过长期办学经验总结,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工商管理行业发展与趋势,并结合学校办学理念最终研究设定的机构,它可以实现校内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分配及布局。由于专业群内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彼此相通,因此,必然会形成高素质、专业化师资团队,从而确保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的质量建设。

三、工商管理专业群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

1.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包括税法实务、会计综合实训、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2.投资与理财专业模块包括税法实务、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基础、证券投资分析、财务会计。3.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包括国际货运综合实训、物流实务、物流中心管理、国际货运、集装箱运输管理、现代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4.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连锁经营实务、门店运营管理、领导科学与艺术、区域市场开发、服饰配色、现代广告学、创业综合实训。5.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包括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中国旅游景观、旅游学概论、客源国分析、导游演讲与口才训练、现代旅游英语口语、长三角旅游。

四、基于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要凸显实践性和创新性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必须要遵循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地依托和利用专业群建设资源和成果,重点加强教学设计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这是新时期背景下教学设计的根本任务与方向。2.构建产学结合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首先,教学设计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重点投入对相关管理课程的使用和传授,包括例如财务管理、生产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并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群的资源,做好教学内容的专项设计,以减少不必要教学内容的重复。其次,针对合作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对课程教学的选取做好调整和优化,使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企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与导向。3.增强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课程教学设计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专业群建设的共享平台,并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对应岗位的就业特点,构建特色的职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要贴合未来工作选择的需求,以适应并提高未来工作岗位的竞争能力。

五、结语

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范文6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实践环节;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6-31163-01

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al Link Curricular System of Information and Calculation Science in Our University

REN Min-hong, GUO Tian-yi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3,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y,the practical link curricular system of information and calculation science is presented under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t conforms with professional specification and our university location a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ducating application specialized talented person.

Key words:information and calculation science; practical link; curricular system

1 引言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进行专业改革与调整后增设的新型复合型专业,它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科学等交叉渗透形成。由于发展时间短,该专业暴露出许多问题,诸如专业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紊乱、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等。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哪些课程应该开出实验?开出什么样的实验?应该设立哪些课程设计?设计什么?认识实习应该到什么样的单位实习?生产实习应该到什么样的单位实习?实习什么?这些问题所有开设此专业的院校都在探索实践中。

2 我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际情况

我院是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开办此专业的,有着浓厚的工科氛围。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师资源和实验资源,确定了既符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又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两个专业方向:图形图像处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处理。

本专业属理科类专业,总学时2800学时,培养计划中公共课(含两课、基础课、面向学科大类开设的课)必修占49.35%,选修占5%;学科基础课必修占27.85%,选修占4.86%;专业方向课必修占9.29%,选修占3.64%。

3 实践环节课程体系

我院属于二类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是扎根秦巴,服务基层。实践环节特别重要,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供了保证。实践环节课程体系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环节由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构成。

3.1 课内实验

3.1.1 数学类实验

数学类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离散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值分析、运筹学、数据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开设10学时实验,数值分析开设8学时实验,运筹学开设14学时实验,数据分析开设14学时实验。总计46学时实验,占数学类课程总学时的5.91%。其目的一是通过实验课,掌握常用的数学软件(如Matlab、SAS等)的使用,加深对相关数学概念的理解;二是训练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以相应的数学问题为背景,要求学生自己编写程序,训练学生的算法设计与编程能力。

3.1.2 计算机类实验

计算机类公共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有:信息技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VC++)、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微型计算机原理、网络数据库编程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编译原理、操作系统。信息技术基础开设40学时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开设20学时实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VC++)开设20学时实验,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开设24学时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开设24学时实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开设20学时实验, 软件工程开设6学时实验, 微型计算机原理开设20学时实验, 网络数据库编程技术开设28学时实验, 计算机网络原理开设10学时实验,编译原理开设6学时实验, 操作系统开设6学时实验。总计204学时实验,占计算机类公共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总学时的35.05%。该类课程实验使学生加深理解计算机类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打好软件设计和开发的基础。

图形图像处理方向课有:信息论与编码、计算智能、数字图像技术、计算机动画设计技术、计算机图形学、静态图像处理工具、数据压缩与存储、OpenGL编程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信息论与编码开设6学时实验,计算智能开设10学时实验,数字图像技术开设10学时实验,计算机动画设计技术开设20学时实验,计算机图形学开设10学时实验,静态图像处理工具开设10学时实验,数据压缩与存储开设10学时实验,OpenGL编程技术开设10学时实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开设10学时实验。总计96学时实验,占图形图像处理方向课总学时的24.24%。该类课程实验培养学生图形图像处理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处理方向课有:信息论与编码、人工智能、信息系统开发工具、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信息系统案例分析、ERP技术、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安全与密码、数据挖掘。信息论与编码开设6学时实验,人工智能开设10学时实验,信息系统开发工具开设20学时实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开设10学时实验,算法设计与分析开设10学时实验,信息系统案例分析开设10学时实验,ERP技术开设20学时实验,信息管理学基础开设4学时实验,信息安全与密码开设4学时实验,数据挖掘开设4学时实验,总计98学时实验,占图形图像处理方向课总学时的22.48%。该类课程实验培养开发和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

3.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有:数据库开发与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分析课程设计、图形图像处理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

数据库开发与设计课程设计进行2周,主要训练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和开发能力。数据分析课程设计进行2周,主要训练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和SAS软件的使用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课程设计针对图形图像处理方向开设,进行2周,主要训练学生的图形图像处理综合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处理方向开设,进行2周,主要训练学生的开发和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能力。

3.3 实习

实习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是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实习,可选择大中型企业和科研机构作为实习单位,因为大中型企业的信息管理化程度较高,在科研机构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计算的应用和计算机在科学计算中的应用。生产实习是专业实习,也可选择大中型企业和科研机构作为实习单位。在实习中让学生了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运作模式和科学计算的应用。

3.4 其它实践环节

其它实践环节有:军训、计算机技能训练、公益劳动、科研实践、就业实践和毕业设计。

军训是我院各专业都开设的实践环节,一般由学生处负责实施,在第一学期新生报到后进行,进行2周,主要训练学生的军事技能,锻炼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毅力。计算机技能训练在第一学期进行,进行1周,主要训练学生的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公益劳动在第二学期第1周进行,可安排一些工农业生产劳动和各种服务性劳动,如植树造林,打扫卫生,帮助烈军属和残疾人等,主要锻炼学生热爱劳动、关心他人的观念。科研实践在第五学期进行,进行2周,主要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就业实践在第六学期暑假进行,让学生在暑假里参加人才招聘会,在招聘单位参加专业实习。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招聘环节,锻炼招聘时随机应变的能力。就业实践结束后学生应提交就业实践报告。毕业设计是本科阶段最后一个实践环节,也是比较重要的实践环节,在第八学期进行,进行14周。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和解决信息和科学计算方面技术问题的能力。巩固、扩大和深化学生在各门课程和各个实践性环节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受到各个方面的综合训练。毕业设计题目一般由指导教师自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题。

4 试点

文中提出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在我院2003级和2004级中进行了试点,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从2002年开始招生,2002级采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第一版培养计划,理论多,实践少,也没有专业方向,学生反映实践少,动手能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没有专业方向,没有针对性。2003级和2004级采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第二版培养计划,采用文中提出的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学生反映较好,普遍认为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专业方向明确。

5 结束语

我院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开办,工科氛围浓厚,文中提出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环节课程体系体现了这一点,也体现了我院的办学定位。当然,该课程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将在以后的运行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林, 曹晓东,等. 一般工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 理工高教研究, 2003,22(4):127-128.

[2]郭天印, 任民宏. 关于制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体会[J]. 大学时代, 2006,(3):103-105.

[3]郭天印, 李金祥.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与展望[J]. 教育科学研究(内刊), 2003,30(1):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