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设计课程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照明设计课程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照明设计课程总结

照明设计课程总结范文1

首先,这是各专业教学的需求。近年来,学院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这就要求学院的仪器设备要满足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同时要不断更新,适应时展的要求。灯光照明实验室建设承担建筑艺术学院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等多个设计专业的实验教学,也可以同时满足其他院系(如影视学院的舞台光环境)的教学需求。其次,这是拓展学生能力的需求。现代教育技术类素质课程集技术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要保证素质课程的教学质量,关键是实践,学院要在可能的范围内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实验实践机会。当前,建筑艺术学院学生中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弱的现象,究其原因,并不是学院没有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而是缺乏完善、标准的实验环境。使用灯光照明实验室后,这种状况就大为改观。学生可以通过实验亲自设计灯具、照明方案等,真正把理论转化到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就业。再次,这是学院教师培训的需求。建筑艺术学院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广大教师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必须接受照明技术及新型照明产品培训,掌握并且更新照明及新型照明产品方面的知识。灯光照明实验室的投入使用,可以提升学院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灯具和照明设计都是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没有实验室就无法验证,理论创新就没有说服力。

二、灯具设计教学强调创新思维开发的重要性

我国的灯具设计及照明设计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西方的灯具设计教育相比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灯具的材料、结构、工艺、参数、电路、色温、照度等研究不足,几乎都集中在灯具的造型设计上,灯具设计教学与现代新材料、新技术的结合不够,没有真正考虑灯光与人、环境的关系,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随着新型光源的广泛应用与高分子透明材质的推广,各种可发光的家具应运而生,这些都是典型的技术给创新思维带来突破性影响的成功例子。因此,灯具照明设计教学应关注新材料、新光源、新技术的运用,这是完善教学体系的关键。新型的灯具设计教育反映了现代人的思维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特点,灯具设计从形态特征、功能上都与过去明显不同。北欧的设计组合瓦尔弗摩设计的“吹气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例子:当开灯的时候,灯罩会慢慢地注入空气,并且鼓起来,充满了活力;而关了灯,灯罩则慢慢地瘪下去,与使用者一起进灯具设计教学与实验室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黄嵩摘要:灯具设计与照明知识是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多个设计专业的重点教学内容。灯具照明实验室的建立,改进了以入梦乡。“吹气灯”的设计从人、家具及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寻找创意的线索,并且对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了优化处理,充分体现了现代的消费观念,使用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获得了满足。这个例子说明,灯具设计教学单一从形式方面思考问题是没有出路的,只有从当代人的思维轨迹和行为方面发现问题,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实验室现有条件,才能培养出具有优秀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三、灯光照明实验室注重实际操作,实践出真知

灯光照明实验室兼顾教学和创作的两个重要职责,教学必须是有传承、有延续的。在教学上,建筑艺术学院得到了广西著名照明企业忠诚雄伟照明电器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由学院提供场地和设备,照明公司提供灯具产品。教学过程中使用灯具照明实验室这个平台后,学生可以对灯具的内在结构进行准确分析,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灯具进行分解、重组,对光源及其种类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试验,为设计创作打下坚实基础。学院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实验实践机会。

第一,从灯具设计风格上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学生在五光十色的灯具市场中走马观花式地参观学习,无法对灯具的风格有准确的定位认识,这对将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走向社会岗位不利。随着灯具实验室的建立,学生可以系统地、条理清晰地看到灯具的风格分类,如日式、中式、新中式、欧式古典、美式、现代等。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互动环节,如,事先打乱灯具的摆放位置,让学生亲自参与灯具的风格分类,并且研究其创意来源、文化起源等。

第二,从灯具的功能上认识灯具。在灯光照明实验室中,照明灯具样品按照功能分别放置,学生根据多媒体教学视频,结合眼前这些不同功能的灯具样品,不仅掌握了灯具的功能,还认识到不同功能种类的灯具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效果。如,一般住宅有客厅、书房、起居室、卧室、厨房、卫生间、门厅之分,由于这些空间的功能不同,所需的光源也不同。要根据不同的房间功能选择不同的灯具。客厅灯具的配置应有利于创造稳重大方、温馨的环境,使客人有宾至如归的亲切感。又如,美术馆、厂矿、企业办公室、KTV等的用灯都有着不同的功能需求。

第三,从灯具的结构上了解现代灯具的制造及加工水平,有利于指导学生的设计不落空。教师在灯光照明实验室中通过多媒体,结合现场灯具模型进行讲解和展示,让学生了解灯具制造的过程和加工工艺水平,学生才能根据现有技术条件进行创作。以太阳能光伏系统为例,按照以往的教学在灯饰城参观,商家只能展示系统内单个的组成,如太阳能电池组、控制器、逆变器、蓄电池、太阳能支架、控制箱,但这些也往往由于商家场地的原因不能完全呈现出来,学生在参观后只能抽象地掌握其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而在灯光照明实验室的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组装光伏系统,架设太阳能电池组,亲自参与实验,激活了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创建出新颖、科学的教学模式。

第四,学习灯具的光源种类,为灯具设计和照明设计打好基础。市面上出售的光源灯具主要分为白炽灯、荧光灯、LED灯,荧光灯分为自然光色、白色和温白色三种,色温分别是6500K、4500K、3500K,在灯光实验室中,教师授课时把学生分组,指导学生使用色温仪对光源进行测试和记录,直观地获得对灯光色温的概念。这种直接获得知识的途径,在灯具市场是无法想象的。

第五,建立和完善灯具数字资料库与实体模型库。建立灯具数字模型库,是灯具实验室正进行的具体工作。因为灯具实验室场地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灯具款式都以实物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就需要建立灯具数字资料库。通过3D软件,学生可以直观地使用电脑对灯具的内部结构、发光原理进行学习。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特定灯具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使学生对设计、生产、销售、使用一系列问题形成宏观的认识。

第六,与企业互动,参与社会项目。灯具设计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教学过程,是给企业提供设计创意,提高企业研发产品的能力,真正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基石。自灯光实验室建立以来,学生通过课堂与企业互动,已经参与了一些社会实际项目,如南宁秋田时尚餐厅的特色灯具设计、新梦之岛大楼整体亮化设计工程等,许多设计项目都是在实验室里完成的。

四、结语

照明设计课程总结范文2

关键词: 《服装陈列设计》课程 教学改革 研究报告

我国服装行业现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该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近几年来,伴随着国外先进营销理念的引入,服装企业越来越注重发掘自身品牌价值,塑造其销售终端形象。由此,服装陈列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应运而生。面对广泛的人才需求,各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纷纷开设此类课程。

图1 《服装陈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示意图

一、调研内容

1.课程简介

《服装陈列设计》是现有服装设计(服装营销与表演方向)和新专业“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专业的一门岗位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服装陈列设计中的色彩、灯光、道具、卖场通道设计及服装搭配等方面的能力,为毕业生从事服装陈列师、服装营销师、助理服装设计师、服装品牌广告与策划员及设计展览等相关职业打下基础。课程共72学时,其中理论知识16学时,实践操作练习56学时。

2.对企业需求的调研

在研究《服装陈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课题伊始,为了解用人单位所需,本着“按需培养”的原则,课题组成员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具体内容包括:①企业对所需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②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③企业对我院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评价。调研资料如表1—3所示。

表1 服装企业对从事陈列设计毕业生应具备专业素质的要求

表2 服装企业对从事陈列设计毕业生应具备职业技能的要求

表3 毕业生专业素质评价(企业评价和毕业生自评)

3.对学生既有专业能力的调研

结合对企业的调研结果,为找出我院学生能力与就业市场所需之间的差距,我们特在学生中进行了既有专业能力的调研,得到学生的积极反馈。内容包括:①相关课程重要性及掌握程度;②学生作业;③企业对我院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评价。调研资料如表3—4所示:

表4 《服装陈列设计》相关课程重要性及掌握程度

4.对职业资格要求的调研

为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考工考证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结合企业需求和专业特点,我们特对服装陈列师及陈列员的职业技能要求进行分析。服装陈列师行业共分为三个职业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服装陈列员、服装陈列师、高级服装陈列师。我院毕业生为高职高专学历,有资格报考服装陈列员。综合《陈列设计师专业资格考评总则》和《陈列设计师专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现对服装陈列师和陈列员(Visual Merchandising Designer)的职业资格要求作如下统计。

表5 服装陈列师(员)的职业资格要求

5.相关专业院校课程体系的调研

为促进院校之间的交流,课题组成员走访了许多开设相关课程的职业院校进行课程调研,听取专家意见、吸收经验、取长补短。

二、调研结果分析

1.对服装企业调研结果的分析

(1)服装企业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

通过对企业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其对毕业生的学历多为专科毕业生,我院毕业生满足该方面硬性指标。但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是绝大多数企业在选择人才时注重工作经验。面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应届毕业生,企业只能无奈地选择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培养新人。这种情况表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实践课程偏少,动手能力弱。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当注意加强实训方面的课程,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使其适应激烈的就业环境。

(2)服装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要求

从表1的调查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服装陈列技巧、色彩搭配组合、创意精神和时尚敏感度三方面的要求最高,而在沟通协调能力、责任心和审美素养等方面也有较高要求。我们可以调整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着重培养,促进学生向企业所需方向发展。

(3)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要求

从表2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中可以明确服装及配饰的陈列展示、品牌形象宣传、陈列培训这三方面为核心技能。在课程内容上要向这三方面重点倾斜,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出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另外,企业对陈列管理监督、视觉营销、陈列道具研发等方面的技能也有较高要求。而这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尚属空白,需要在本次课程改革中加以侧重。

2.对服装陈列师资格要求的调研结果分析

《服装陈列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专业资格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两部分。我们可以按照考试内容来划分课程的理论知识将手和实践技能训练。

(1)理论知识要求

理论知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陈列概论、陈列师的职能、商业空间规划、陈列色彩、服饰色彩搭配原理和方法、陈列构成、橱窗设计、照明设计、陈列管理及陈列手册等。考试大纲对知识要求详细,我们可以直接引入课程,构架课程理论知识体系。同时,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商业空间规划、陈列色彩、服装色彩搭配原理和方法、陈列构成、橱窗设计为其中的重点。

(2)实践技能要求

考核大纲中实践技能考核的主要内容为:在指定商业卖场环境或模拟卖场中进行陈列操作。具体为利用平面道具进行模拟操作和在给定场地中进行实际操作。这两种考核形式最能直观反映设计师的专业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部分,我们可以借鉴这两种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对学生既有专业能力的调研分析

改革前课程的重点内容为服装CI、服装展示设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学生主要学习展示基础知识、展示工程制图、展示表现形式、展示表现和专卖店展示模型制作。其中,由于授课教师专业限制,对于展示工程制图和展示表现的相关软件学生掌握不牢固。而专卖店展示模型的制作又因为缺乏对时尚审美等相关方面的培养,作业水平较一般,不具备时装前沿性。具体作业展示如图2、图3。

图2 学生上课场景 图3 学生作业

4.对其他院校相关课程的调研结果分析

服装陈列设计课程基本在每所设有服装专业的院校均有开设。随着近年来行业的发展,也有很多院校开设了陈列展示专业,专门培养从事服装陈列、服装营销、品牌策划等工作的人才。我院也拟开此专业,补充该方面空白。相对于我们将所有精力投入陈列技巧的教学中,很多院校着眼于服装营销、卖场氛围的营造甚至环艺设计等相关知识内容,学生的知识面广,流行趋势把握能力强,就业面宽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个别院校开设了参观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实际参观服装展,用最直接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我们亦可向其学习,增强课程的效果。

三、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在新专业建立之初,结合课程教学现状和调研结果,对《服装陈列设计》课程进行改革是有必要的。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从企业需求和职业资格认定要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先提出从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操作两方面进行改革。

1.理论知识体系构建

根据调研的结果,我们重新构建了课程理论知识体系,其可划分为陈列专业理论知识和与陈列相关的其他理论知识两方面内容。其中陈列专业理论知识为核心内容,包括陈列概论、陈列色彩、陈列构成、橱窗设计、商业空间规划、照明设计、陈列管理及陈列手册。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我院实际情况,陈列概论、陈列色彩、陈列构成、陈列管理及陈列手册等方面知识可由服装专业教师讲授。而涉及商业空间规划、照明设计、橱窗设计方面的内容则由室内设计专业教师授课更为有效。与陈列相关的其他理论知识尽管不是最核心的陈列技能知识,但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升专业修养、拓宽就业面,因此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其具体内容包括:国际服装流行趋势、服装品牌认知、服装材料知识、陈列管理等。

2.实践技能培训

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可以使学生满足企业有经验、上手快的要求。同时可以使学生从容面对职业资格考试中的实际操作环节。现有课程实践环节为展示模型的制作,属于模拟陈列操作,具备一定的直观性。但较用人企业的需求和其他院校情况,此实践技能培训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所需。因此,在改进原有模拟操作的前提下,增加现场操作环节,学生所学即所用,才能适应先进的就业环境。原有的模拟操作环节制作周期长,成效甚微。学生将大量精力投入于无用的模型材料选择和制作上。改进后的模拟操作将提供给学生不同的商业空间模板,学生利用各种平面道具在指定范围内根据给定主题进行实践训练(如图4),直观地培养学生陈列色彩、陈列构成等核心专业技能。现场操作环节拟建立实训室,搭建若干实际卖场空间。学生在此空间内调配展柜、展架、展台、照明、模特、服装、道具,培养全面的陈列操作技能。同时该实训场地也可为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作品展示的场所。在软件操作环节上,改用室内设计专业教师教授学生AutoCAD、3DMAX、Coreldraw、Photoshop等制作服装陈列手册的软件操作技能。

四、课程改革总结

总结现阶段试运行的课改方案,有收效也有不足,很多方面需要继续研究改进。成效如下:①改革后的课程与行业发展接轨,课程内容丰富,知识面覆盖全面;②授课手段多样化,学生反映良好,课堂效率提高;③学生专业知识素养和实践操作技能水平提高显著。然而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限制,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有:①课改试运行时间较短,学生还未毕业,尚未经受就业考验;②拟建的陈列实训室未正式建成使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

总之,在《服装陈列设计》课程改革的研究上,我们将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放眼行业发展的未来,根据当今学生特点制订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形式,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努力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松涛.服装零售店的陈列与设计[J].四川纺织科技,2001,(5).

[2]洪麦恩,唐颖.现代商业空间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照明设计课程总结范文3

本文试图从更开阔的角度看待高职室内设计教学层次的问题,比较分析了高职高专的国家级精品课、中央美术学院、火星时代培训机构的特征,并做了必要的反思和总结。

1.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课分析―6门国家级精品课的比较

笔者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六门国家级高职高专精品课。它们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室内设计策划》,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住宅室内设计》,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的《公共空间设计》,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的《家居装修工程设计》,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商业店面与橱窗设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室内设计》,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的《室内设计基础与实务》。

(1)六门国家级精品课教学方法的比较,具体如下:

①认同建构主义的主张,并作为教学理念的指导。②工作组方式,项目化教学成为主要教学方式,并被广泛采用。③教学方法多样化,并且具有明显的自身特色。④重视管理学在课程组织方面的应用,并有效提升教学水平和效率。⑤重视现代科技手段和先进设备的应用,但受学校实力的影响,水平不一。

(2)六门国家级精品课教学内容的比较,具体如下:

①教学内容表述详细充分,但表述的方式及分类标准不统一。②注重计算机相关软件技术的训练。③特别强调“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强调采用企业真实项目。④考核方式普遍采用“设计大作业”的形式展开。⑤注重设计流程的实践训练,注重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对六门高职高专国家级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比较分析,找出了高职高专室内设计课程的共性,明确了这一教学层次的特征。

2.本科院校的室内设计教学分析―中央美院室内设计专业剖析

(1)中央美术学院概述

中央美术学院是教育部唯一一所直属的高等美术学校,是研究艺术设计与教育的汇源地。通过对中央美术学院发展历程的剖析,可以看到政治、经济、市场、社会都深刻影响着它的发展,同时它的发展也深刻的影响着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其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建设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没变的是那句“尽精微致广大”的核心理念,是美院人振兴民族的强烈意识和存在于师生心中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

(2)中央美院的特征

①历史高度下的使命。央美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学府。他们站在对文化、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高度负责的角度进行艺术设计。这一特征不仅仅反映在每一门的课程学习中,而且还充斥在每一个展览、每一个讲座、每一个活动中。笔者在与央美师生学习、交流中,被教师们对高职的艺术设计教育的关心所感动,他们关心如何有效的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较高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更强调高职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承担怎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使命。②国际视野下的学术。央美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思想,在这里可以体会到思想的碰撞和共鸣带来的兴奋,你的思想会在批评与赞扬中得到升华。央美让学子们感到在专业的艺术设计领域里是如此的放纵、如此的放松、如此的放眼世界。在这里学子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学到了如何建构自己。③人文关怀下的课堂。在中央美院的学习,使笔者对专业和课程的认识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笔者倾情于对央美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探知;亲历了日本东京女子大学教授执教的都市小公共空间课程和英国景观设计课程的国际化教学;亲历了央美的的设计方法论、居室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建筑装饰材料材质设计、照明设计等课程的专业训练;考察了798、宋庄等艺术区的艺术设计现状等。这些课程中都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3. 中国培训机构的室内设计教学―以火星时代实训基地室内设计教学为例

设计培训在艺术设计教育界是一只非常强大的教育队伍,它们多以民营为主,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们为设计行业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它们能够迅速的找到社会需求,准确的判断培训要点,有效的组织教学资源,通过短时间的培训达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下面以火星时代实训基地室内设计教学为例,分析如下:

(1)火星时代概述

“火星人” 创立于1994年,是进入中国数字艺术领域最早的企业,开启了中国CG教育元年。主要涉及培训、网站、图书三大领域。火星时代网创立了CG行业信息平台,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CG行业企业的服务平台,为行业人员交流与沟通,CG爱好者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火星时代开启了一种学习室内设计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

(2)火星时代的特征

①全国范围招生,入学资格没有要求,且层次不一。 ②民营企业,短期培训,非学历教育。以cg技术培训为主业、认证为成果。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以信息技术为载体。④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且培养目标明确。⑤产学一体,有自己的丰硕成果。

4.高等职业教育中室内设计教学层次分析总结

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室内设计职业教育层次分明,特色显著。其中中央美院更侧重于学术,更注重研究,是研究型的职业教育;火星时代则侧重于一线应用,更注重技术,以短期培训为主,是一线应用型的职业教育;高职高专具有大学的特性,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是以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

同时高职室内设计教育应该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成熟的技术;应该向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学术精神、丰厚的文化内涵;应该向火星时代学习灵活的办学方式,过硬的一线技术和快速的市场应对。

照明设计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建构主义 动态情景 角色 场景 教学结构 创新

在现代教学中,教学过程包含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就称其为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提倡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学习过程强调元学习,即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管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把“交流”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方法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奥斯的“头脑风暴”理论、米切尔的“终身幼儿园”理论,都把交流、协作、讨论、社会交往作为基本的学习手段,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欧美一些知名大学开设了公开课,全世界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听到精彩的课程,教学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环境设计教学

随着艺术学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环境设计”由艺术设计的一个专业方向,上升为一个独立设置的专业。这反映了社会对设计学的专业化、精致化教学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环境设计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建立到如今走过了30余年的历程,当代社会环境及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社会对人居环境设计品质的要求快速上升,其次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内的设计企业面临来自国外的巨大挑战。再者,信息化社会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了,教师不再是信息提供的绝对权威,这要求教师提供更加精细化、体验化的教学产品。环境设计专业需要培养更多具备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教育不仅要从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和设计表现技巧来培养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宽阔的视野、多维度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个教育目标,单纯的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多元化的实践课程设计至关重要。传统的环境设计教学基本上是“理论讲授+课题创作+个人辅导”的三段模式,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个环节必不可少,是学生建立基本概念的重要环节,但问题是教学的效果一一教师讲授的学生未必能吸收,学生吸收了也未必就转化成个人思想。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求未知的知识与能力,顺利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如何通过设计实践课程在提供学生开展设计实践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成为环境设计教学探索的重中之重。如何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探索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则成为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育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成为创新教育的开拓者,做到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从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通过这种合作创造,方可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二、“动态情景”教学法

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可以归结为“教师讲,学生做”,其特点是单一性、静态性、被动性、封闭性。“动态情景”实践教学强调创造多样性、动态性、主动性、开放性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营造互动、参与式的教学氛围,创造多样的场景,引入多样的角色。教师由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启发者”、“参与者”,学生则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甚至“组织者”与“启发者”。

1.角色转换――静态走向动态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第一阶段是“基础理论引导”。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与“激发者”的角色,要为学生建立“认知地图”,意识到个人的知识技能与高水准的落差,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欲望。本阶段,教师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但是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平铺直叙的陈述,而是要扮演好“引导者”与“启发者”的角色,时而陈述,时而发问。有时课件可以动态的方式呈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挖掘每个人的潜力,共同把空白的知识框架图在课堂完成。理论陈述应该尽量避免照本宣科,而是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导入更多故事性强的案例,或者利用逆向思维,大胆假设违反常识的情形,激发思考。应该使用电光笔遥控课件,使教师可以自由的走下讲台,走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产生更多的对话。对理论的分析应该强调开放性和包容性,教师的作用不是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激励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与思维,得出个人的观点。例如在讲授“空间类型与形象”的知识点时,除了基本的陈述外,也可以抛出一些看似违反常规的问题,例如“如果把法庭设计成商店一样的形象会怎样?”、“如果把办公室设计成咖啡馆一样会怎样?”、“如果把医院设计成酒店一样会怎样?”。

第二阶段是“自主理论学习”。“基础理论引导”是由教师主导搭建理论框架,要使教学精细化,需要进入“自主理论学习”阶段。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过程中,采取师生变换的方法,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演讲,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及主动性。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形成小组,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设计“协作”与“竞争”的学习情景。

把班里学生搭配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数个学习小组,小组研究、讨论、备课,最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演讲,这个方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探索精神”,实现自主学习。这改变了以前教师讲、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走上讲台,角色由被动吸收者化为主动讲述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的适当的指导与限定。初期的试验往往表明,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有超过60%的学生会对着PPT念稿,这完全违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原则,学生不能仅仅作为一个被输入指令的嘴巴会动的机器,必须放弃依赖,走向独立的思考,发表个人的观点。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出现,教师的组织至关重要,应严格要求:①电子课件必须以图表及动画为主,文字作为标题出现。②不能用打印的讲稿,必须凭记忆及个人理解进行演讲。③演讲时主要面向听众,而不是屏幕,需要时用电光笔指着屏幕对象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了更丰富的角色,从知识的输送者变为思想的激发者。教师设定的主题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避免泛泛而谈,对学生的选题给予把关。选题原则:小而明确的问题。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研究能力,应该对课题设定进行细化设计。教师可以考虑把知识点罗列出来,并根据知识点设计课题。每组学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研究点。比如“住宅室内设计”这门课,一般教科书往往只讲述现象,对“成因”少有解释。在“中国传统民居”这个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开动脑筋就建筑现象挖掘问题,在这里“问题”本身就含有“情景”的寓意,它是“人不具备跨越所在的彼岸与欲去的彼岸之间的裂缝的方法时所处的一种情景”。比如“为什么窑洞建筑冬暖夏凉?”、“为什么窑洞建筑出现在北方而不是江南?”、“为什么江南民居的色彩是黑白灰的调和”、“为什么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窗户这样小?”、“为什么福建土楼会形成这样的形式?”、“民居的建筑装饰上出现很多动物的形象,都有什么内涵?有什么规律?”要求学生在进行演讲时必须观点明确,例证充分,且注重语言逻辑性。教师在台下充当听众,同时要穿插点评,激发台上台下学生的互动。并且对每个演讲要做记录及评分,演讲结束要作总结性发言。演讲是一种非常好的对理论知识及思维能力的验证方式,教师可以动态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由于班级人数较多,需要设置多次情景,考察每位学生的情况。

第三阶段是“实践与验证”环节,包括“基础训练模块”和“整体设计模块”。要求学生进入更专业的实践环节,扮演更专业的角色。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往往是理论讲述结束后搭配一个大课题,学生做,教师指导。但是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好能把大课题拆分成系列“基础训练模块”,理论与实践交叉循环,逐步深入,最终开展“整体设计模块”,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完成一个大课题。以“住宅室内设计”为例,本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入门专业课,需要让学生了解室内设计的流程,建立关于功能布局、空间利用效率、尺度、使用舒适性、空间氛围等概念。该阶段的学生对平面布局、空间尺度及人机工程学方面的认知往往存在偏差,针对该环节,要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置身于真实的空间及真实的需求,可触摸可体验可丈量。如设计“设计师初步体验一一改造自己的家”的情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家居环境进行测绘,并设计标准表格,要求学生对家庭生活进行调研,记录流程(1):每天进出家门的行为和玄关设计:通过回忆、询问父母、亲身体验、拍照、拍录像等手段记录不同情景对玄关的使用。例如针对下雨天、冬天、夏天等不同情景的模式,在这个过程引导学生发现主要问题:如换鞋、更衣、取放提包、取放雨伞、取放钥匙、照镜子整理仪容等。(2)厨房使用流程及使用效率:可以要求学生记录厨房使用的流程和细节,记录一日三餐的不同使用情景,包括在其过程使用到的电器、厨具、餐具和清洁用具的种类、数量和尺寸、顺序,并写明使用流程和位置,记录厨房围合界面的材质、厨房工作平台的材质、灯光等要素,记录产生脏乱的关键环节及原因,思考如何改良厨房设计,创造“高效清洁健康美观”的厨房环境。(3)卫生间的使用流程及整洁设计:记录卫生间的所有物品、记录卫生间的使用流程、储藏空间,思考卫生间产生凌乱的原因及解决办法。(4)家居照明设计记录:记录家庭的所有灯源及相应位置、功能、功率、造型、使用体验,要求拍摄灯具照片。

初步调研结束后开展局部空间的设计实践,学生针对每项功能提出其不足之处及改善措施,绘制局部空间的平面放大图、立面草图、透视图等。紧随而来的二次调研是“设计验证与启发”:由于设计的习作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优劣之分,可以创造情景,使学生获得对好作品的体验,并反过来验证个人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应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记录个人在解决问题上碰到的困惑,并带上记录表格、图纸、照相机、卷尺等工具,到优秀案例的现场(比如优秀样板房或宜家家居、专业照明展厅等),对比着个人的设计方案与鲜活的案例现场,学生可以体验基本的尺度和空间效果,并对个人的创作产生启发。

在“基础训练模块”完成后要求学生结合调研成果,开始整体的概念设计,并作一次概念设计方案计划的PPT制作与演讲。要求学生遵循“提出问题一一设定主题一一解决问题”的模式,强化思维逻辑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经过前期的理论学习及调研、基础训练模块,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形成一定的理论表述。学生在这次演示中更多的是扮演设计师角色,作前期沟通方案陈述。在设计方案的深入阶段,学生要完成从设计草图到最终方案的确定和表达。教师―方面参与小组方案讨论,同时要引导各小组自行形成概念,锻炼学生自主发展概念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和沟通。也应该引导不同组别之间产生交流。教师在指导方案的过程中应尽力避免正面否定学生的方案,而是提出不同观点,给学生多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鼓励其形成个人观点。

第四阶段是设计作品的展示和评价。各个小组合作完成的大作业及个人基础训练模块作业要求统一做一个集中的展示。鼓励学生对不同组别的方案进行互评和交流,互评的结果作为得分参考要素。各组选一名代表对本组方案进行陈述,并谈谈对其他组别作品的感想。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对各组作品进行评述,并且可以给予学生反驳的机会,以自评、互评和教师讲评相互结合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多维的参考意见,以完善个人的理论。

学生不断地转换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不仅要掌握所学知识内容,而且要将这些知识内容向听众陈述,因而迫使他们积极钻研素材,分析弄懂各知识点,探讨教材内容,把握知识脉络,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性、创造性都会大大增强,创新能力得到快速发展。适当的竞争,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演讲可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学生既可充当演讲者,也可充当评判者,锻炼不同角度的思考能力。教师的角色转换也要求其具备更丰富的知识和灵活性,对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

2.场景转换一一由封闭走向开放

传统的环境设计教学基本上在教室完成,很多学校受条件所限,基本上还沿用阵列式的教室布置方式,教室被天然划分为讲台区与学生座位区,教师及学生的角色随之被限定,各自形成封闭的领域,教室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平行的关系,只能与左右的同学产生交流。要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必须营造一种更加自由和开放的氛围,动态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场景转换实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1)封闭空间内的自由布局

相互隔离的设计专业教室,其内部必须实现可以自由组合和变换,以适应不同的场景设计。比如“小组讨论及小组作业”情景可以由2-6张独立桌子拼起来组成一个小型的工作平台,便于交流;“评图”情景往往需要把作品都摆放在大长桌上,或者贴满墙面;“辩论”情景需要设置“辩论区”、“观众区”、“评委区”,以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专业课程教室尽可能布置成工作室的氛围:空白墙面由大面积的软木板覆盖,方便张贴学生草图、作品及教师示范作品、优秀案例;应设置框架型展架,以方便陈列学生的模型作品。

(2)开放空间

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班级布置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大空间内,这样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并且形成良好氛围。美国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 raduate School of Design,Harvard university,简称GSD)甚至把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城市规划三个的所有班级放置在一个5层楼的大台阶式的开放空间内,只需要从高处一瞥,不同专业的工作情景一目了然,它创造了一种真实的情景,使教师和学生处在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上,创造了一种快速传播思想和知识的文化:B某个小组的成员使用了新技术新材料,从小组的合作者到最边缘的学生,很快就分享了这种创新的概念。教师同样可以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不断完善个人的思想体系。如果没有这种建筑空间条件,也应尽可能突破各个专业教师封闭的形象,改用大玻璃隔断,形成视觉和感觉上的开放,这仍然有利于促进交流和改善教学气氛。

(3)请进来与走出去

开放的教学氛围除了硬件环境外,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文环境”,应该把“企业导师”引进课堂,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比如结合某些模块开展“嵌入式讲座”、“采访与对话”、“设计快题竞赛”等,在企业从事一线实践工作的导师可以打破大学封闭的教学环境,带来多样化的知识。也可以利用社会场所例如博物馆、企业展览馆、企业厂房等资源,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景还不够,关键的核心还在于自主学习,所以校外学习课程必须带着问题去探索,教师应帮助学生准备问题。例如讲述“家具设计”课程时,可以利用的场所有上海博物馆、家具厂如海沃氏、家具店如宜家家居。去博物馆看明清家具前,应设计一些问题并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使学生在寻求答案中度过参观的时间。讲述“灯光设计”的内容时可以到某些知名国际企业的照明展示,邀请照明设计专家开展讲座,同时安排向导带领学生参观。这些展厅非常直观易懂,比如讲色温的概念,在现场看到不同色温的灯光营造不同的氛围和场景,非常容易使学生理解色温概念。也可利用校外产学研基地开展实践活动,比如本学院与上海德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团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每年在德必易园进行“学生创新设计作品”展览活动,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展示的设计与展览的建构、制作。学生在此与来自创意产业园的专业人士展开交流并寻求创业支持。

照明设计课程总结范文5

一、设计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包含了能够为专业提供支持的造型和理论基础,主要为基础素描、设计素描、色彩写生、构成训练、美术史论与设计史论、基础制图等课程。这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基础的强化规范,还担负着如何将学生的思维模式从固定的还原式表达向创造性发散思维进行转换,这种目的性给传统课程赋予了新的任务和意义。比如设计素描课程,通过和教师交流后发现,大家都在尝试着以更接近于设计命题或自由组合的形式去和学生交流,共同探讨传统造型的技法内容如何在以创意为主的作品中发挥。又如色彩写生课程不仅是针对色彩认识,更强调色彩本身的语言性和影响力,强化对情绪、环境、周围的侵略性等色彩在设计中的特点。在基础训练过程中的技法练习贯穿在了意识训练中。对于空间意识的培养也是在这部分课程中完成的,特别是空间的概念,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堂课开始,就应该建立空间的概念,这是室内设计专业特点决定的。美术史论与设计史论课程,是基础部分与设计结合最为紧密的课程部分,在教学中突出的矛盾是其不可避免的枯燥性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失去耐心,而史论对实践设计的指导意义是不容置疑的。现实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将史论课程的时间段分隔开,穿插到设计核心课程时段中,让学生自己通过专业课程的反馈感受到史论的重要,自发地去学习。并且在专业课程中的资料收集、分析等阶段有意识地去和设计史论结合,这种互相支持的课程设计对教学结果有很好的影响。

二、设计辅助课程

这部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属于设计的范畴,我们可以理解为与专业密不可分的设计相关课程。主要包含人体工程学、照明设计、家具设计、相关设计软件技法、材料学、表现技法、摄影、设计原理等课程。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时间上是与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相渗透的,期望能够达到平稳过渡的效果。学生能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达到对设计有自己原创的理解深度,能养成自我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设计习惯,为核心的专业设计内容夯实基础。设计习惯并不能够在教学中以理论的形式去灌输,是依靠连贯的设计课程和引导,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设计习惯的重要性而自觉地去实现。这部分中的设计软件技法课程是争议较大的内容,如何去界定软件表现课程的归类,各个院校的侧重点不同。比如职业教育类的高校,其培养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熟练的技术能力的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地进入工作角色,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将软件课程提高到核心主干课程的层面,增加了其学习教学时间,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围绕技术表现技法的课程设置。这种方式在实践中也有自己的优势,如果能探索尽可能地结合项目教学来指导课程的方向,并加强差异化的教育目的,会更完善和为市场服务。但是如果整体课程结构是从培养具有独立性的设计人才的角度去理解,软件课程部分不应突破自己辅助课程的地位,仅仅是表现课程的一部分。

三、设计专业课程

作为室内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对前两部分课程的运用和整合。课程设置中以室内空间的类型为划分依据,包含了居室与别墅、商业空间、餐饮空间、娱乐空间、办公空间、酒店设计、观演空间、展示设计等课程。这部分课程的核心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合理的设计方法与设计观念,同时有针对性地强调设计表达的方式方法。对整体设计过程的把握与创造性的思维是课程的中心,所有的教学方法和课题内容都围绕着这两点去进行。设计专业课程的矛盾在于结果与过程的平衡点很不容易把握,对于教育者来讲过程是重要的和决定性的,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去一对一地引导与制定培养计划,才能实现关于创造性的教育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规范引导过程设计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将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分解为有承启关系的若干个部分,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到设计中去。

比如,一个项目首先是关于项目原始资料的收集和资料整合,这个过程的重点是将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的观念应用到分析过程中。横向是尽可能地让相关资料丰富完整,而纵向则是发展深入的阶段,是让学生找到自我擅长的兴趣点与个性,并初步提出自己对课题项目的理解和创意原点。然后进入到设计的进展阶段中,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关于功能的合理与恰当,良好的设计并不是设计出的图纸漂亮与否,而是是否能够在具体的限制条件下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应该在设计过程中逐步地让学生意识到条件的重要和限制的不可突破性,只有在符合限制条件下实现的设计才是完整的、有意义的。这部分包含了关于设计方案的功能设计、界面设计、表现设计等内容。如何去选择表现方式,一是根据设计需要确定,二是参考学生擅长的内容。这是从教学的激发和自发原则角度出发,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地与市场相结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意识到解决之道即是设计之道。

对于设计的评判,是教育教学区别于市场的一个特殊内容。如何评判?各个学院和教师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而将设计过程量化和完善的讲评制度,是能够激励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设计进展册的推行是将设计过程量化的非常完善的教学模式,尝试推行这种模式的高校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反馈。讲评制度是和项目现实接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设计作品的表述与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对设计的理解和针对项目的设计理念讲解,是在项目投标中很重要的一环,而将“讲标”的模式推行到设计过程中并参与评判,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点评,能够让设计的教学结果不仅仅针对了个体,而且让整个团体都分享到了设计的收获和快乐。在讲评的推行制度下,学生可以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对设计的理解,锻炼良好的设计讲解能力。

照明设计课程总结范文6

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是图书馆服务的物理表现,它既具有室内设计的一般属性,也具有其作为公众阅读空间的独特性。

1.1室内设计的内涵

依据文健主编的《室内设计》一书,室内设计是指人们根据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以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而进行的空间创造活动,主要包括:对空间、色彩、材质、灯光和陈设的设计,以及对室内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的设计。由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室内设计“是一种人类创造和提高自己生存环境质量的活动”,它的设计理念、手段及目的,都承载着人们对生存、生活的需求和期待。然而由于人类需求的动态发展性和建筑空间的静态稳定性,室内设计呈现出一种现时和未来的冲突性,成为一项具有一定时代印迹的发展性活动。所以,如果要想将这种“冲突性”转化为“融合性”,就必须把握该建筑空间的元功能需求,才能在设计当中避免背负过重的时代需求而忽略了对未来的留白。

1.2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的基础

阅读是图书生命价值的体现,而读者则是图书馆生存价值的体现,所以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的元功能需求就是如何更好地满足并提升读者的图书馆体验,以鼓励读者的阅读行为。而要实现这点,一个必要的基础就是对读者阅读行为和图书馆业务流程的深入体察,并能将这些调研成果很好地运用在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当中。而这个基础也正是开卷的图书馆设计不落窠臼之处:首先,开卷拥有数年的图书馆咨询和培训方面的经验,如覆盖1万多名图书馆员工的“前沿网络培训课程”(Frontline),使得开卷对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和图书馆员有着关于工作第一线的了解。其次,开卷通过它的社区读者服务活动和图书馆服务业务,建立了成千上万份读者观察报告,而且通过它的“前沿网络培训课程”也搜集了5万多条读者采访纪录,对读者的阅读行为和习惯有着深入、细致的观察。再次,开卷既拥有自己的图书馆设计团队,也有和建筑设计师和承包商的多年合作经验,所以在实际设计当中,它能够将上述调研成果和被设计图书馆的具体需求恰切地融入在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当中,真正做到“以读者为中心”。

2“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

依照设计的步骤,室内设计可分为空间规划、空间环境设计、家具的选择与陈设三大部分。下面,笔者将依照这个顺序对开卷的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做详细解读。

2.1开放、流畅的空间布局

空间规划是室内设计的首要步骤,“是指根据不同室内空间的功能需求对室内空间进行的区域划分、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做空间规划时,开卷会充分考虑到图书馆的优先受众和服务,然后设计出一个能兼顾不同年龄读者群、不同资源类型和不同图书馆活动的区域划分方案,而每个区域的规模和位置,则要依据图书馆的具体情况而定。概览开卷的图书馆空间规划案例,其设计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2.1.1开放性

开卷的空间规划大部分以虚拟空间的形态呈现。“虚拟空间是一种无明显界限,但又有一定限定范围的空间类型。它是在已经界定的空间内,通过界面的局部变化而再次限定的空间形式,将一个大空间分隔成许多小空间”。这种界面的局部变化,主要是依靠非实体墙的虚拟分割来实现的,如通过列柱、灯具、书架、座椅等家具的排列构造,以及色彩和灯管的变化等,对空间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切分感。这样的虚拟分割手法使图书馆在整体上呈现一种开阔的形态,符合图书馆作为公众阅读环境的开放属性,同时又便于图书馆功能区域的增减与更替,确保了空间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大空间的分割又可以使图书馆在有限的空间中开展多种类型的服务,同时也便于图书馆资源能以不同主题在不同空间区域的形态呈现,这样既便于读者的快速选择,也有利于相邻区域的互动,挖掘、激发读者的潜在需求,开放读者的阅读选择。

2.1.2流畅性

流畅性是开卷的图书馆空间规划节奏的一种体现,指读者在馆内体验中有始有终、有起有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视野的通透感首先,虚拟空间的形态能够让读者在入馆时快速概览图书馆的全景;其次,在主要功能区的设计上,开卷也尽量保持主要功能区在整个空间视野中的可见性。例如,沿着两条虚线可以看出,读者无论是从西北门入馆,还是从正中门入馆,都可以在书架陈列时特意留出的视野线中看到里面的人工咨询台。(2)移动的连续性开卷研究了读者在图书馆的移动特点,如读者会在哪儿拐弯、会走多远、在哪儿停下来,设计出般的幽曲布局。这样的空间布局,“既确保了馆内人流的通畅,避免了拥堵,还能诱导读者不断探索,深入浏览”。(3)功能的贯穿的贯穿性是指读者在“进馆—浏览—停歇—借阅—出馆”整个过程中,随时可能产生的服务需求都能得到高效、高质的满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此呼彼应”的服务设计主要包括:导览图设计、自助服务设计、快速选择设计、人工咨询和流通服务台设计。服务设计的“此呼彼应”是服务设施在馆内覆盖完整性的体现,包括入馆区域设计和馆内区域设计。入馆区域,即图书馆入口区域,可分为馆外和馆内区域。例如,中lift(电梯)出口之外的方形区域都属于图书馆入口处的馆外区域,这个区域是设置图书馆导览图的重要区域。

对于初次到访的读者,可以通过导览图快速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布局,从而决定从哪个门入馆或去向图书馆的某一层甚或某个区域。图书馆入口处的馆内区域是设置“读者自助服务设施”和“快速选择区”的必选区域。快速选择区是为了满足在馆时间较短的读者的需求和解决图书馆一些图书长期无人借阅问题而专门设置的小型阅览区。它可以仅仅是一个小型的台面式书架,图书正面朝上摆放在上面;也可以是由一排书架和桌椅所构成的独立阅览区;还可以是相连的书架中的某一个书架。而贯穿馆内外区域的服务设计为人工咨询和流通服务台。一般咨询台的设置都在馆内,但也有在馆外的,如布兰肯哈斯特图书馆(BrackenhurstLibrary)入馆处的咨询台,一半是在馆内,一半是在馆外,这样方便了不能入馆的读者进行咨询。而与入馆区域服务相呼应的便是散落在馆内的服务设计。例如,设置在每层楼梯转角处的服务内容导览图,右侧中儿童阅览区的自助借还机,多个阅览区枢纽位置的人工咨询和流通服务台,“小说(Fiction)”类图书中设置的“快速选择(”QuickChoice)。这些散落在各处的服务设计和入馆处的服务设施共同构成了整个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方便读者更加便捷地获取服务。②“移步移景”的阅览区设计根据开卷的调研,75%的读者依靠浏览来选择图书,而在依照A~Z排列的图书区浏览时,没有一个读者的行走范围超过G区。由此开卷构建出“移步移景”的阅览区形态,来降低读者浏览的疲倦感,并试图激发读者的深入浏览行为。

“移步移景”是指读者在浏览时,不断有新的景象呈现,有新的浏览体验产生,具体的设计手法有:第一,曲线式的书架排列。开卷在书架的排列形态上一改往日的直线并行式,而是采用富于变化和动感的曲线式。曲线形态符合人行走随意、自由的无规律性,会让读者的身心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曲线式的书架所造成的错落布局,可以让读者一览资源布局,更快地定位到自己想要去的区域;借用幽曲的书架排列,可以让整体的布局形成一种如框景法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探索感,激励读者深入浏览;幽曲的书架,也是划分空间区域的重要手段,通过书架的组合、环绕,创造出一片独立的阅读区域,区域中可陈列供读者逗留阅读的桌椅、电脑等。总体来说,这种幽曲的书架排列形态激发了读者深入浏览探索的兴趣,缓解了直线延伸式书架所带来的呆滞和疲倦感。第二,不同空间性格的创造。想要让读者不断产生新的阅览体验,除了幽曲书架的“诱读深入”外,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柳暗花明”后的“又一村”的设计。根据每个子空间的功能或子区域馆藏资源的主题,通过色彩、标识、布景、桌椅等元素的排列,开卷在整个大空间中分割出性格不同的小空间来辅助读者的快速浏览,吸引目标受众。具体的构造手段,笔者在下文的空间性格部分将详细阐释。第三,穿针引线的细节设计。灯光、色彩、标识等的设计既是切割空间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对读者在图书馆的整体体验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弯曲、延伸的吊灯既调剂了过于沉静的空间气氛,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导着读者的移动;地面色彩的起伏变化和标语、图案的设计既起到分割空间区域、凸显资源主题的作用,也在总体上连接着不同的区域,保持空间整体风格的一致性和资源的完整性。③相契相融的关联功能设计开卷将在主题上相近或相连贯的功能区在空间区划上进行一定的融合,以更好地满足读者对同一主题资源或服务的多项需求,如在计算机图书阅览区或影视戏剧图书阅览区设置一定数量的用户计算机供读者随时上机操作或视频观看。

2.2空间性格的创造

图书承载着作者的性格,阅读承载着读者的性格,空间承载着身处其中的图书、读者的性格。“空间性格是空间环境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上反应的人格化”。不同的空间元素排序,形成不同的空间环境;不同的空间环境,映射出不同的空间性格。构建与图书、读者性格相协调的空间环境,既有助于提升读者阅读的心理舒适度,也有助于增强图书对目标受众的吸引力。

2.2.1空间环境的营造

图书馆的空间环境设计如同书的写作,既要有内隐的“统一主题”,又要有外显的“情节起落”,如此方能引人入胜。首先要确定整个空间的主格调。例如,是典雅古朴的还是时尚现代的,是沉静稳重的还是开放灵动的,是温暖的还是寒冷的,是人文的还是科技的,等等。主格调的清晰度与读者对图书馆的认知度紧密相关,主题格调越模糊、越复杂,读者对图书馆的感知和记忆就越肤浅,但主格调越清晰却并不意味着读者对图书馆的认知度就越深入,因为有时过于突出的单一格调可能会湮没了图书馆多主题的馆藏实况,所以空间主格调的表现手法要内隐。例如,开卷设计的富维尔•克罗斯图书馆(FullwellCrossLibrary),在主格调的创设上采取了灰色的地板、白色的墙面、蓝色的书架这样一种穿线式的设计手法,既不突兀也不模糊。其次是子空间环境的营造。子空间环境其实是对不同功能区内容和目标受众的一种映射。通过空间元素及其排列方式的变化,子空间在整体空间中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性格,如上述的富维尔•克罗斯图书馆,开卷在其儿童阅览区改用橘黄色的书架、淡绿色的座椅及一个打开的书本墙,营造出天真、活泼的视觉感来吸引目标受众,但地板的色彩、图书的主题标识牌及桌椅依然与整体格调保持一致。

2.2.2元素设计

空间环境是由空间元素的排列构成,每种空间元素有其独特的属性和空间构造力。

(1)色彩、照明设计

通过对色彩与照明的合理设计与规划,可以更好地展现图书馆空间的视觉效果,营造出特定的空间氛围来引导读者的浏览,调节读者的阅读情绪和阅读疲劳。例如,将儿童阅览区的墙壁粉刷为淡绿色或粉红色,既能非常醒目地吸引目标读者,也符合儿童的视觉心理特点,有助于松弛其阅读情绪,提升其阅读的愉悦感。

(2)地面设计

开卷对地面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利用地面色彩和纹理的起伏变化来分割和连接空间;二是利用地面粗体标语来标识区域或引导读者的阅览。

(3)标识设计

许多初入图书馆的读者,因为不熟悉图书馆的馆藏布局而找不到自己想去的区域,所以这时候清晰的标识设计就会显得非常重要。设计合理的标识要综合考虑到图书馆的建筑风格、空间规模、照明设计、馆藏目录及标识的地理位置、目标受众、色系等因素。图书馆标识主要包括:服务布局图、导向标识、区域标识、资源分类标识。服务布局图,一般设置在图书馆或阅览室的入口处及楼层拐角处。导向标识,包括馆外的图书馆位置导引标识和馆内的服务、资源导引标识等。区域标识,是对子空间的标识,如“儿童阅览区”、“自主服务区”、“快速选择区”等标识。资源分类标识,包括主题标识、分类号标识,其中主题标识可以是文字标识,也可以是图案标识。相对来说,分类号标识利于图书馆的图书排架,而主题标识则利于读者的浏览、查找。

(4)图案设计

图案的设计包括标识背景图和空间装饰图的设计。标识背景图既是对标识的一种凸显和美化,也是对空间环境的一种点缀和修饰。空间装饰图“可以为读者营造虚拟的阅读环境,让读者在阅读时有身临其境感”,同时也起到美化环境、标识区域的作用。

2.3家具的设计与陈列

家具的选择与陈设,关系到读者在图书馆阅读的舒适性,同时也影响到图书馆空间环境的装饰效果。图书馆的家具主要指书架和桌椅。这些家具在空间中除了有实用功能外,还“充当着各种空间关系的特定构件,来调节内部空间关系,变换空间使用功能,或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

2.3.1书架

关于书架的陈列,笔者在上文已阐述,此处主要谈一下书架的设计。书架的设计包括书架的制作和装饰两部分。

(1)书架的制作。

开卷制作的书架,从形态上讲,分为完全封闭式、顶部开放式、魔方式。完全封闭式,即传统的上下封顶书架。顶部开放式,即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设顶盖,以便让更多的光线照射在顶层,使常被人们忽略的顶层图书有较好的展示。除了顶部的开放灯光设计外,在书架底部,开卷还安装了小型的LED灯来增加底层图书的光亮,同时也给整个空间的书架勾勒出一种线条感,增加了对读者移动的诱导性和书架的美感。魔方式,即书架的每层是一个个的立方格子,有时一个大立方格子里又切分成几个小的立方格子。这种如魔方般的书架能使图书有别样的展示形态,符合年轻人标新立异的时尚追求。虽然3种书架形态各异,但在具体的内部构造上却有着共同之处:一是微倾的设计细节。开卷设计的书架,每层置书的隔板都是略略上倾的,使得陈列的图书呈现一种后仰的形态,以便图书更好地映入读者眼帘。二是书架的可活动性。开卷所设计的书架都是可拆卸、重组的,这样方便图书馆根据馆藏规模的变化,增减书架的长度、高度,甚至改变书架的排列形态。三是书架顶部的资源类型标识牌。开卷在所制作的每一个独立书架的顶部,都会设计一个资源标识区域或资源标识牌,这样在书架组合起来时,同一主题的图书会有相连的数个标识牌集中映入读者眼帘,方便读者一览即知该区域的资源主题。

(2)书架的装饰。

书架的装饰,主要指色彩和图案装饰。根据资源的类型和主要受众,在保持整体风格一致的前提下,开卷对不同区域的书架采取不同的色彩方案,对不同资源主题的标识牌设置不同主题的背景图案,有时也在书架侧立面装饰不同的主题图案来表达该书架图书的主题内容。

2.3.2桌椅

桌椅在图书馆空间中主要发挥的作用:一是供读者歇息之用,所以提供足够多的桌椅可鼓励读者逗留阅读。二是分割和装饰空间之用。环曲排列的桌椅,既可以环绕成圈形成一个独立的区域,也可以弯曲成线形成一条读者阅览引导线;而通过桌椅色彩、造型的区域变化,既起到区分空间的作用,也起到装饰美化环境的作用。虽然我们可以对桌椅做各种作用的解读,但在设计当中,开卷首先注重的还是它们的基本功能——供读者歇息。桌椅的设计是镶嵌在图书中的实物一项人体工程学活动,要尽量确保桌椅的选材、高度、宽度、造型等既符合读者的生理特点,又符合读者的心理特点。例如,儿童的座椅要贴近地面、造型可爱,老年人的座椅要相对较高且有靠背;电脑椅的靠背贴合人体脊柱的内曲设计,与电脑桌的相对高度要贴合使用者视线的水平线等。

2.3.3资源展示

好的资源陈列方式具有一种无形的自我宣传力,既能将资源本身的主题内容清晰、快速地展示给浏览的读者,又能主动吸引目标读者。为了达到这两个目标,开卷在资源展示方面做了如下精心设计:

(1)资源导向设计

图书馆资源的展示设计应该是从读者尚未踏进图书馆的那一刻起,通过服务布局图、导向标识、区域标识、资源分类标识这一系列的标识设计,一步一步地将读者引至资源前面。

(2)图书展示设计

除了上述的曲线式书架排列、独具匠心的书架制作、微倾的资源陈列形态、直入眼帘的分类标识设计等,开卷另一个独特的设计就是图书主题实物的镶嵌,如在鸟类主题图书中嵌入一盒博物馆的珍藏鸟蛋,这样既凸显了图书的主题,又增加了读者阅读的趣味性,同时也对博物馆做了宣传。

(3)快速选择区的设计

快速选择区的设计源于4项图书馆调研结论:一是读者的平均在馆时间是5分钟,二是75%的读者依靠浏览来选择图书,三是图书越少越便于读者选择,四是图书馆一些图书长期被埋没在书架中无人借阅。快速选择区的3种设计形态,笔者在上文已有描述,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斟酌设计,也可以有不同于这3种设计形态的创新。

3结语

总结开卷的图书馆空间设计,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

3.1以读者为中心的设计视角

开卷的图书馆空间设计,从空间的规划到子空间性格的构造,从设备、家具的陈列到图书的展示方式等,无处不蕴藏着一种读者体验的视角。这既是开卷“读者发展”的创始宗旨的体现,也是开卷对图书馆空间本质的一种认知。它给了我们在图书馆空间设计中以不变应万变的设计理念:以读者为中心。当下,我们很多图书馆存在着老馆搬迁新馆重建的现象,除了城市发展的外部原因外,一个重要的内部原因就是老馆有限、僵硬的空间服务力。而在新馆的建设当中,又存在着追求大馆舍、大空间的风气,然而“大”是否就真的符合读者的需求呢?在信息剧增的时代,对有着信息选择困难的读者来说,是“大”更能满足读者信息需求,还是“快”与“准”更能满足需求?而对于我们正在迈进的知识时代,读者又有怎样的需求变化呢?这些,也许才是图书馆空间设计中该思考的元问题。

3.2基于实践调研的设计创造

以读者为中心,不能流于口头宣言,而要基于对读者阅读行为和心理的深入体察的基础之上。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开卷的每项设计基本上都蕴藏着它的一个调研结论,如快速选择区、曲线式书架等。其实从开卷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一开始开卷的关注点就在读者和阅读,而图书馆空间只是它实现研究理论的一个承载体。所以说,开卷是在创造空间,而不仅仅是构建。而对于图书馆,有这么多便利的观察研究条件,是不是更应该有所“创”树?

3.3注重人文关怀的细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