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在线课程课程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在线课程课程设计方案范文1
远程网络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得以广泛应用,而在线课程质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除内外部质量控制机制外,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质量还直接受到在线课程开发模式、课程设计、资源质量、技术应用四大因素的影响。对在线课程进行模块化、编组式设计开发,建立模块化质量标准,实施多元全过程监督是确保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
在线课程;模块化;课程质量
教学质量是大众化教育的生命线,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当今信息、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远程网络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在线教学质量问题也广为关注。提高并保障在线教学质量,己经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一、在线教育及在线课程质量
(一)在线教育的内涵对于在线教育的认识和定义目前尚未统一。学者何克抗认为在线教育是指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它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结构和教学本质。宋国学从五种不同的角度中归纳出“e-学习”具有信息更新快、学习自主性明显等内涵。笔者认为在线教育的本质是把传统课堂搬到网络环境中,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形成完整的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
(二)在线课程质量课程作为知识讲授、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是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单元。在线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两个部分。笔者根据对于课程质量的认识,结合大学在线课程概念,引入CIPP教学评价理论,把在线课程质量概括为:在线课程在环境、输入、过程、输出环节中表现出的满足学生需求,体现网络环境学习特点,达到设计者期望的状态。
二、大学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质量现状
当前,大学法学专业部分课程采取以网络教学为主、面授教学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法学专业网络课程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与此同时,其网络课程质量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一是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质量标准缺失。由于法学专业历来以校园教育为重点,对在线教育重视不够,法学专业的网络教育质量标准空缺,在线课程质量标准更无从谈起。二是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理念滞后。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传统校园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模式,使得课程设计与开发不能适应网络教育的新要求。三是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不足。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仍然由法学专业教研室组织专任老师,采用单一、低端的技术,直接影响课程质量和学生在线学习效果。四是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资源不足。缺乏先进、真实、适用的法学专业案例素材,直接导致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难以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三、大学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质量影响因素
国内专家学者基于实证,广泛的开展了在线课程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于秀云把教学资源、学习过程控制、学习支持服务、教学管理和系统运作五个方面视为在线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徐旭东提出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学习对象、教师、学习资源、组织体系、学习支持服务、教学评价是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构成要素。2008年网络教育精品课程指标把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教师队伍、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学习过程管理、学习支持服务、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是评价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陈建钢认为需要从网络环境、教学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库(中心)、应用服务、评价认证与质量保证六个方面提高在线课程质量。笔者基于法学专业教学特征,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反馈认为,影响大学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质量主要包括四大基本因素即开发模式、课程设计、资源质量、技术应用。
四、大学法学专业模块化在线课程质量保障措施
借鉴英国开放大学、香港公开大学相关专业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成功经验,引入课程组和模块化的设计与开发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师授课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对法学专业网络课程进行模块化编组,建立模块化质量标准,实施过程化质量控制,以此保障在线课程质量。
(一)进行模块化拆解对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进行基于知识结构的分解,形成在线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大小以学习者15分钟学习时间为限。将一门完整的法学课程拆解为40个知识模块。
(二)实施课程组开发由法学教研室组织法学课程专家、教学专家(专业教师、实践指导老师、辅导老师)、技术专家(媒体、视频等制作技术人员),形成课程组,由教学专家编制课程设计方案,课程专家形成课程方案,技术专家进行编辑制作。
(三)建立模块化质量标准基于总体课程目标和知识点目标,针对每一模块,从课程模块内容、开发技术、控制方式等方面,建立质量标准,形成模块化课程质量标准体系。
(四)实施全过程多元监督课程开发过程中,邀请校外法学专家、在线课程设计专家对课程设计、课程资源、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审定;组织法学专业授课老师和辅导老师试用,反馈试用效果;组织部分学习者远程在线测试,反馈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14.
[2]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2000.
在线课程课程设计方案范文2
针对目前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不足,建立了与MOOC原理相结合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新模式,从资料提供、交流平台、评价机制和优秀案例展示等四方面探讨了新模式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并将此模式融入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实践证明,该模式解决了教学和实践脱节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
MOOC;课程设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必不可少的实践训练环节,是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理论知识的过程。该环节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分布独立学习的知识,在设计中综合加以应用,从而对所学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巩固、和发展,并掌握在理论学习时被忽略的细节和要点。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查找、运用设计资料,完成工程设计所必备的基本训练。
1教学现状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实验周,算法程序设计实验周、软件大型实验周、硬件大型实验周。各个课程设计采取的组织形式是教师通过课程设计任务书提出具体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受任务,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以自学为主,综合运用本课程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设计和实现具体任务,最终教师根据课程设计报告质量和学生验收答辩表现给出成绩评定。课程设计是指和课程相关的某项实践环节,更强调综合性、设计性。无论是从综合性、设计性要求上,还是从规模上,课程设计的复杂度都高于课程实验[1]。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引导到更复杂的问题求解和规模更大的系统构建上,引导学生迈出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课程设计强调培养系统分析、设计和集成能力,其在系统性、设计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等方面,有比单独课内实验更有效且直接的作用[2]。然而,目前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其原因在于整个课程设计体系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⑴课程设计题目缺乏创新性。课程设计的题目大部分来源于教学大纲,在一个大纲修订周期内,每届学生基本上使用的是相同的题目,对于部分自学能力差的学生可能直接导致抄袭的结果。⑵课程设计组织形式陈旧。目前的课程设计大部分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一个独立的课程设计题目。而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往往是能力强的同学成为设计骨干,那些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学生,会对同组学生产生依赖性,对课程设计疲于应付,敷衍了事。⑶整个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机制存在弊端。目前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的依据是软件成果,而对开发过程和软件的实用性不严格把关,缺少课程设计反馈机制,一些学生在课程设计结束之后也不明白自己和优秀同学之间的具体差距,造成学生只为考试过关而学,背离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初衷。⑷教师在整个课程设计中缺少有效的引导和交流。这往往造成在学生课程设计答辩时才发现自己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已经到了课程设计的尾声。教师作为任务的下达者,应在学生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给予监督和指导。
2MOOC及其优势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出现归功于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成功结合,是一种新型的在线学习模式,颠覆了传统的网络教育的模式[3],开放性、大规模性、自主性、费用低廉是MOOC的主要特点。MOOC将教育的全过程在互联网上实施,MOOC不仅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还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在该平台上学习者可以进行学习、分享观点、做作业、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到证书。MOOC课程以服务学生为首要任务,学生是MOOC的主体,教师由传统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为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的服务者和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成员之一,目的是通过MOOC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MOOC的兴起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借鉴MOOC的基本原理,对传统计算机类课程设计进行改革,提出“与MOOC原理相结合的计算机类课程设计新模式的建立与探索”,目的在于通过该课程设计新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素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与MOOC原理相结合课程设计新模式的组织和管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MOOC重要理念,如何将MOOC原理融入课程设计平台,强化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科研素质,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引导和及时互动,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管和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是课程设计改革的关键所在。总体来说,课程设计分为任务下达、项目设计和成绩评定三个步骤。学生首先要接受任务,查阅资料,对题目深刻理解,请教老师或与同学交流后,拿出设计方案,开始课程设计,教师在对学生设计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提交阶段性设计成果,以此来把握学生的设计思路,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最后对整个课程设计项目验收和评定成绩。将MOOC平台引入课程设计后,MOOC平台将在资料查阅、课题交流、阶段评价反馈、成绩反馈等方面对整个课程设计起到引导作用。融入MOOC原理的计算机类课程设计新模式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⑴资料提供查阅资料是课程设计开始的第一步。面对当今互联网、图书馆中存在的海量资源,学生难以在有效的时间内迅速定位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因此在如何为课程设计提供丰富和有针对性的相关资料是MOOC平台的首要任务。
为了使学生对各个课程设计有直观认识,通过MOOC平台在课程设计开始阶段为学生展示一个成功的项目案例,通过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在后续的资料中,以该项目为实例,进行任务分解,对每个小任务依次分析。将课程设计的任务单元化是MOOC平台的特色之一。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料。资料的呈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可以是长度适中(通常为10-15分钟)的视频资料、PPT、程序展示、优秀成果展示、教材推荐和文章推荐等。这些资料一般由教师提供,也可以是通过教师审核的由学生上传的资料。⑵交流平台基于MOOC的原理,在MOOC的学习方式上强调众包交互(Crowd-SourcedInteraction),众多学习者在虚拟或者现实的学习社区中,利用群体的智慧和有机的互动,共同探讨、实施并评估问题的解决方案[6]。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虽然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都有教师指导,但是由于部分学生存在懒惰、畏难心理,导致教师没能在课程设计中对这类学生的课程设计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MOOC中,引入交流平台,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同时,可以将教学中的单一指导教师扩展为一个教师团队,使学生获得更广泛的指导。①设置在线答疑和讨论,教师及时帮助学生解除困惑。②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和公示,避免学生走弯路。③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设置专区讨论,教师主导在线讨论。⑶完善课程设计评价机制MOOC平台中的评价机制主要体现在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上,将MOOC平台引入课程设计后,要避免以往只注重考核软件结果,忽略设计过程。根据课程特点,借助MOOC平台,教师要设置阶段考核节点,教师按照节点,及时跟踪学生的整个设计过程,每个阶段教师都要和学生交流,及时反馈。最后的设计是综合成绩,既要考虑最终的软件设计质量,也要与平时的阶段考核相结合,以促使学生重视整个课程设计过程,同时教师也能对整个课程设计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⑷优秀成果展示以往的课程设计,成绩考核是课程设计的终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差在哪里,将MOOC平台引入课程设计后,在整个课程设计结束后,增加优秀成果展示环节,教师要通过MOOC平台向学生展示优秀的设计成果,同时增加成果点评,帮助学生寻找设计中存在的差距,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结束语
将MOOC原理引入计算机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搭建了互通桥梁。实践结果表明,新模式弥补了本科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的不足,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高。与MOOC原理相结合的计算机类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断的实践。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志英,蒋宗礼,杨波,胡学钢,岳丽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42-44
[2]王晓蔚,李香菊,潘晓卉.以项目任务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24:62-65
[3]张忠.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5.
[4]景玉慧,介伟萌,刘晓玲.MOOC与公开课比较研究[J].软件导刊,2014.8:199-201
[5]万烂军,罗海霞.面向MOOC的Java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7135-7136,7145
在线课程课程设计方案范文3
依托于MOOC平台的微课程是当前MOOC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在对应用型本科“第二外语”课程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的意义,提出了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环境、过程和评价等整体设计方案。
关键词:
MOOC;微课程;应用型本科;第二外语
一、引言
微课程(Microlecture)是MOOC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使得学生能够在MOOC平台上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对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与进阶式课程的相同之处是微课程也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不同之处在于微课程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如今移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使用诸如智能手机、PAD等移动通讯设备接上互联网,[1]微课程将日渐成为MOOC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积极推动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提出的概念,目前江西省已确定10所本科高校作为首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第二外语”是一门受众面广、实用性强的课程,该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相对简单和完整,符合MOOC课程和微课程教学特点,此处以“第二外语”课程为例,以教学新模式和新理念为指导,对MOOC环境下的应用型本科“第二外语”微课程设计进行探索和尝试。
二、MOOC环境下“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意义
MOOC于2012年底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浪潮兴起,其伴随着丰富的资源,低廉的价格以及易于使用、开放等优势而迅猛发展。[2-3]目前,国内外对于MOOC的研究都集中在MOOC平台上建立课程,促进校际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增加学生的选择权。[4]然而,相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具体情况而言,诸如edx、Coursera和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上的课程并不契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edx、Coursera和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中课程面向的主要用户是C9等高层次院校的学生,虽然课程由名师主讲,且包含了极为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其定位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难以参与。(2)edx、Coursera和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上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不足,难以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3)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具有区域性、地方性的特色高校,其课程设计必须小而精,且含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大而全的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上课程所不具备的。基于MOOC的“第二外语”微课程由多个6~20分钟的教学视频组成,包含了“第二外语”课程的核心知识点。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要远远好于过去的视频公开课,其能够真实的模拟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同时具备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5]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MOOC环境下的“第二外语”微课程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采用云端开放式技术,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2)“第二外语”微课程将知识点分解为相互独立的教学视频,符合人们的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习惯,依托于移动互联网,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可以进入MOOC课程平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第二外语”微课程基于edx、Coursera和智慧树等MOOC教育平台实现,结合翻转课堂教育理念,能够创新现有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同时促进不同地区文化交流合作,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因此,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设计MOOC环境下的“第二外语”微课程极有必要。微课程以MOOC平台为载体,建设云端开放式“第二外语”课程教学平台,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在线互动学习环境,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语言教学提供一种新思路。
三、MOOC环境下“第二外语”微课程的设计
MOOC环境下的“第二外语”微课程教学与传统的语言课堂教学相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都存在显著差异,需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重新设计。[6-7]
(一)设计微课程教学目标
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第二外语”微课程将由多个相对独立但有一定关联的教学视频组成,覆盖课程的核心知识点。相对传统语言教学而言,“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更为单一。一般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第二外语”课程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教师应在总体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具体教学目标。“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某几个核心知识点,掌握运用第二外语交流的主要词汇和语句。
(二)设计微课程教学内容
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由多个相互独立的教学视频组成,这些教学视频也被称为微视频,每个微视频的时长在6~20分钟之间。微课程不能将所有“第二外语”课程内容都制作成微视频,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之前权衡微视频的目标性、连贯性和层次性。在选取制作微视频的教学内容时,要考虑选取的内容有利于实现“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即选取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作为制作微视频的教学内容,实现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目标性。同时,选取的核心知识点必须考虑到其相互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学生才能通过学习相互关联的微视频而系统掌握“第二外语”课程的基础理论,这就必须保证选取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此外,微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应不受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限制,使得学生随时随地能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进行学习,这就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具有层次性。总体来说,在进行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微视频中的内容符合不同学生的需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充分实现个性化教学。
(三)设计微课程教学环境
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必须依托于MOOC平台来运行,这就需要选择最为适合的MOOC平台。当前,Coursera、edx和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是用户量较多的开放式平台,但这些平台的主要用户为国内外的名校和名师,运行在平台上的MOOC课程也大都是精品课。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MOOC课程受众为广大地方高校和高职高专师生,同时兼顾MOOC环境下微课程的运行情况,此处选择“智慧树”MOOC平台作为“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平台。智慧树MOOC平台为“第二外语”微课程的创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通过该平台设计的教学环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平台课程管理功能和微课程设计功能。其中,平台课程管理包括课程概述、课程学习和小溪区,微课程设计功能主要包括微视频资源、学习进度、作业考试、成绩管理和课程论坛等模块,教师可以根据“第二外语”自身情况设计最为适合的微课程教学环境。
(四)设计微课程教学过程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微课程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整个教学过程由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互动交流和课后协作式学习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课前自主学习是学生通过PC、智能手机或PAD等终端观看微视频,了解并记录知识点的重点难点,并可以在微课程环境的课程论坛中进行讨论;课堂互动交流是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对知识点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于难点可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释义和点评;课后协作学习是由学生组成小组协作完成微课程知识点的作业,并在MOOC课程平台上提交协作完成的作品。对于“第二外语”微课程来说,需提交的作品主要是指小组协作完成对话的音视频文件。
(五)设计微课程教学评价
传统的“第二外语”教学评价主要通过终结性评价来完成,即在期中或期末进行考试,以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依据。而微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终结性评价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此,“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同时结合终结性评价来实现。微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几个指标来体现,如学生观看微视频的时长、在课程论坛中的互动情况和协作式作业的完成情况等。一般来说,教师应在MOOC平台的微课程中设置形成性评价的权重,突出学生在线学习交流微课程的重要地位,从而提高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的动力。
四、“第二外语”微课程的设计实践
依托于智慧树MOOC平台创建并设计“第二外语”微课程主要由三个部分完成:创建微课程;制作微视频;管理课程事务。其中,创建微课程和管理课程事务部分均可通过MOOC平台的向导来完成。微视频的设计则需要“第二外语”教学团队来完成制作,这是微课程能够有效实施的关键。具体的微视频设计步骤如下所示:(1)选取微视频知识点。根据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考虑到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层次性,确定微视频中的教学内容。(2)制作演示文稿课件。为兼顾“第二外语”课程教材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微视频的录制需基于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课件的制作应突出核心知识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并兼具美观性。(3)录制微视频。以上一步骤制作的PPT课件为基础,采用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进行微视频的录制。在录制过程中,教师应保持正常的语速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录制的视频时长不超过20分钟。微视频的设计完成后,教师还可以对视频进行二次编辑,加上美观的开头和结束画面,提高学生对通过视频学习知识的兴趣。将设计后的微视频按照授课时间上传到MOOC平台中,即可完成“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整体设计。
五、结语
微课程作为MOOC平台重要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第二外语”课程开展了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实践,从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环境、过程和评价等五方面的设计着手,提出了微课程的整体设计方案。
作者:张婉婉 肖俊宇 单位:萍乡学院
参考文献
[1]尹合栋.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5,(1).
[2]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3]于蓉,李元平.基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内容设计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
[4]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
[5]单从凯,王丽.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
在线课程课程设计方案范文4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活动组织;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36―05
引言
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校教学的环境和条件, 众多高校都具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室配置、良好的网络环境等。但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却并没有随着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改变, 大多数还是停留在原有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简称BL)的提出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BL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它通过有机地整合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 to Face)和在线学习(E-learning)这两种典型教学形式而成为当前信息通信技术教学应用的主要趋势[1]。
《网络教育应用》课程是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在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大背景下,《网络教育应用》课程在内容的选取与课程体系的组织上都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转换成为“知行并举”的课程体系,以面向具体领域实践的能力体系为主线,而将知识体系作为其条件或基础。本文将以刘成新等编著的“网络教育应用”教材开设的课程为例,参照黄荣怀教授提出的BL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与实施,以期实现在学习中灵活提供学习资源、开展协作学习活动及提高学习效率等目标[2]。
一 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
混合式学习现在已经在全世界的企业教育和学校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几乎没有可以指导课程设计的可操作性方法,究竟应当如何设计一门混合式学习课程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基于对混合式学习相关理论和现实的认识,黄荣怀教授提出BL教学过程是由四个不同的关键教学环节所组成(图1)[3]。对于传统教学来说,一般包括课程导入阶段、具体教学过程阶段和考试评价阶段。对于BL,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与传统课堂教学类似,主要由课程导入、活动组织、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四个阶段组成。
二 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一定的手段对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进行交流,以使师生对课程的教学目标、网络/课堂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学习支持方法与考试评价方法形成共识。
在BL的教学环境下,课程导入包括教师准备、学生准备等内容。
1 教师准备
教师准备一般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了解课程资源,补充教学材料,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与教学手段等。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学习中,课程导入阶段的教师准备包括:
(1)根据培养目标与教学方式,确定实践项目
在开始教学前,教师必须事先明确课程培养目标与教学方式,《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理解网络教学环境的构成;掌握网络教学过程与模式的应用;能够设计与开发网络教学应用系统;理解教室网、校园网和互联网的教育应用;了解网上教学应用开发的新技术。根据培养目标,学习小组采用协作方式开展项目实践活动。
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中,项目由教师确定。授课教师首先根据课程和培养目标提出4个实践项目,项目内容为: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网络教学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网络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网络教育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实践项目的制定与研究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各种不同教学应用系统的特点与设计方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将来设计与应用各类系统开展网络教育活动奠定适当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2)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参与
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习情境创设是非常必要的。在创设《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学习情境时需考虑以下方面:
第一,运用多媒体、超媒体功能和虚拟技术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这些技术具有多种信息通道的传播功能,它们把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增加教学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趣味性。第二,创设灵活的交互活动环境。“协作”、“会话”是学习者学习环境中的两大因素,学习者常需与人协商、合作,以更进一步培养高级认知能力。
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情境主要是通过网络课程形式展现,根据我校使用的天空教室软件创设研究性学习网络支撑平台。平台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案,主要包课程资源、项目内容、小组交流、研究成果展等模块,能够为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交流讨论、学习评价、作品共享等提供支持。
2 学生准备
(1)知识储备与特征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教育技术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远程教育、网页制作等专业课程,同学期还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因而具备学习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基础。
经过近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但在协作能力方面还需锻炼。为了能够从理论与实践上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尤为重要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选择实践项目
课程基础内容教学(共5章,约9周教学时间)完成前,学习者必须登录网站选择实践项目。学习者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上述4个实践项目中进行选择。本门课程的学习者只需完成一个综合课题的研究即可。教师根据项目规模大小确定协作团队人数,以3-4人为宜。在实践项目的选择中,还需明确各自的任务,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三 活动组织
本门课程网上学习活动主要借助天空教室网络学习平台进行,集体课堂教学约占9周左右(共18个教学周,每周3课时)。网络学习平台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互动的空间,也提供了各种必要的网络学习工具。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借助平台来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则以项目为核心来组织,另外,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网络以外的交流活动。具体的活动组织如图3所示。
根据教学内容与项目的具体任务,在课程实施中安排了以下的学习活动:
1 课堂面授
学生大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旦改变了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与学的方式,仅让学生在网上自学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学习活动安排中,首先还是采用课堂面授的方式,完成理论知识与基础内容的学习。
课堂面授主要在教室里完成,可能以教师讲授为主,也可能表现为讨论或报告等。《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面授时间为9周左右,面授内容为课程的前五章内容:第一章,网络教育应用概述;第二章,网络教育应用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网络教学环境与资源;第四章,网络教学过程与模式;第五章,网络教育平台与技术。在这个环节,学生应按照要求,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教师则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必要的课堂答疑,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线交流等其他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
2 小组协作学习
小组协作学习环境以多媒体实验室为主,主要采取网上协作学习方式。它是由一系列“学习阶段”组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学习者深入学习,另外需密切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进度。课程以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为依据,以时间为轴线,采用小组协作的组织方式,将项目设计与开发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即项目准备、中期汇报、项目成果展示、项目总结。
(1)项目准备
该阶段的目的是要每个小组成员形成一份设计方案,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对项目的各项主要工作合理安排。学习者选定项目后并接受分组后,应在一周内以小组为单位以书面形式提交小组设计方案,要求由组长负责提交方案,方案必须清楚阐述项目设计平台、项目开发步骤、各阶段任务分工、时间安排、计划使用资源等内容。此方案一旦确定并提交,将由教师提交至网络学习平台上公开。
实践表明,设计方案的提交与公开对小组的后续研究与协作起了很好的指引作用,而由组长负责提交设计方案,有利于网络监控小组成员协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并使小组成员明确各自职责,自觉各司其职。
(2)中期汇报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不易监控,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在设计方案提交4周内必须进行一次中期进度汇报。汇报的内容包括:阶段任务完成情况;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小组活动的记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小组协作如何,对本阶段研究有何感想;是否需要调整设计方案,如何调整等。
(3)项目成果展示
作品是衡量小组学习成效的重要依据。学习者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都可以从作品中反映出来。根据提供的4种实践项目内容,成果的形式主要以网站与教学系统为主,一般在第17个教学周开展。教师预先公布可操作性评估办法,在项目成果展示过程中,学习者参照评估方法对成果进行评价。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该项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60%。
成果展示可以直接考查学习小组每个成员的实践开发能力,考察小组问题的解决中及最初设计方案的实现情况;另一方面,基于网络的成果展示与提交也有利于学习者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4)项目总结
课程要求学习小组在项目成果展示的下一周进行项目总结,以各小组组长为代表。要求总结中阐明以下问题:项目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小组协作分工及成员各自任务的完成情况、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不足之处的改进方法、是否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后续研究展望、心得体会等。实践表明,大部分学习者总结深刻,对各自研究过程能进行全面回顾,明确自身不足和以后努力的方向,体验丰富,总结是研究者对获取的知识的再度升华。
四 学习支持
网络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支持,是为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所提供的学术性和非学术性的帮助。具体来说,包括支持工具的提供、支持人员的配备及问题的答疑与内容的辅导。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教学中,使用了BBS、QQ、E-mail、聊天室、答疑等5种不同的交流工具,对学习者从理论、技术与学习方法等方面提供了帮助与辅导。
1 学习支持内容
(1)理论与基础知识答疑与辅导,指导学习者后期项目。
(2)选择或展示优秀的项目案例。主要是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教学网站与教学系统,以及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这些优秀案例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诊断及调控作用。[4]
(3)学习方法的指导,包括设计方法的指导与交流协作的管理与协调,使学习者尽快适应混合式学习方式,尽快转变观念。
(4)技术问题的解决,处理网络学习及协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故障或难题。
2 学习支持效率
在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与其他相关支持人员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必须在48小时回复。
五 教学评价
由于混合式学习是一种综合运用了各种学习形式的学习方案,表现出教育信息的不同传递媒体之间的结合,其实质是教师和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不同教学组织与管理实践的混合。很难想象哪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可以对这样复杂的学习方案进行有效评价。因此,国外部分学者提出了混合评价(Blended Assessment)的概念,认为针对混合学习,应该采用综合的多种评价方法。[5]
结合《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采用混合式学习更应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评价,强调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具体评价类型与评价方式等内容见表1。
在评价内容的设置上,除了传统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之外,针对项目实践的各个阶段都提供了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学习者个体、同学和教师根据这些评价项目和标准对阶段成果进行审核、评份,每个阶段得分依据一定比例计算而成,即:
各个阶段得分=教师评分×60%+同学互评平均分×20%+作者自评分×20%
有关三个评价主体评分的比例分配问题,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以上比例是师生在讨论基础上,结合形成性评价相关理论协商而定。实践表明,这样的比例分配比较合理,成人学习者自我意识较强,学习功利性较强,自我评分偏高,同学互评给分较低,而教师给分一般比较客观、公正,因此,三者给分需要控制。而有关各自比例分配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更正。
以上这种评价方式是将教师、同学和学习者自身的多种评价主体相结合。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和个性化的培养,使其由评价客体变成评价主体,提高学习的参与性。同时,教师的评价有利于正确引导探究方向,保证评价的公平和公正,而同学互评实际也是全体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协商和思想碰撞的过程,有助于取长补短,共同提升。三者的结合使评价更科学、合理。
六 结语
混合式学习模式是人们对网络学习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学习理念回归,既是一个发展,又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教学实施中,前期的基础理论学习与后期的项目实践综合,实现了在教学活动上横向以具体的项目开发流程为主线,纵向以每个理论知识点进行串连,每个知识点为一个学习单元,学习单元之间又以项目开发的流程来连接,相辅相成。学生组成小组,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每个任务和整个项目。经实践证明,采取混合式学习方式既可以保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我们相信随着教师群体逐步转变观念,随着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的不断深化,混合式学习将为越来越多的学生带来优化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3] 黄荣怀,周跃良等.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黄荣怀,马丁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在线课程课程设计方案范文5
关键词:微课程;个案分析;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259-03
随着我国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已经跨入了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先进事物已经深远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其中的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学习资源,一出现就受到了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由于微课程的很多特点与大学英语学科知识的特征有类似之处,将微课程合理运用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将从微课程的含义和特点出发,通过对一些优秀微课程作品的鉴赏和分析,探讨如何将微课程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一、微课程的含义和特点
(一)微课程的含义
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最早诞生在美国,其创始人是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他于2008年提出微课程的概念,“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我们将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督。”
在国内,微课程的概念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来的。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本文采用微课程较为宽泛的一种概念,即以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为核心,辅以评价、交互等教学支持服务的一种课程形态。
(二)微课程的特点
1.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因此,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
2.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短小精悍。微课程主要以简短的视频为形式呈现,最佳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微课的资源容量也较小,其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加上与教学主题配套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等资源也只有几十兆。用户既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微课课例,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各种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上,实现个性化学习。
3.可灵活运用于多种学习情境。如在线学习、面对面教学或混合学习;学习形态可以是正式学习,也可以是非正式学习;教育层次多样,能够满足社会大众对各种学习的需求。
微课程在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学中受到了广泛重视,甚至得到了很多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已经于2014年和2015年举办过两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为外语教师搭建教学经验交流的平台,并通过官方的形式鼓励对其运用和推广。
二、对微课程优秀个案的分析
(一)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方法借鉴
要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微课作品,就需要先了解什么是好的微课作品。为了从更加规范的角度欣赏和分析优秀的微课作品,作者查找并阅读了相关的如何对教师微课程作品进行评价的文献,以便在分析时有一个客观科学的依据。经过作者搜索,找出的评价方案有《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中的评价指标体系2.0版(唐泽,2013),《微课程设计要素探讨》中的微课程设计要素解析(张生,王丽丽等,2014),以及《第一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章程》所附作品评审标准(2014)等等。
通过仔细阅读以上教师微课程评价体系,作者认为三种评价体系的分类方法相近,评价标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只选取其中的一套体系,也就是唐泽老师的评价指标作为对一些优秀微课程作品进行分析的标准。下面将对唐泽老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二)对部分优秀微课程作品的鉴赏和分析
本文所要分析的第一件作品是第二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中的获奖作品,山东政法学院唐晓慧老师的“Love Without Limitations”。
1.作品是否结构完整,内容具体。微课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中的课文“Love Without Limitations”为基础,讲述的是一个脑部有缺陷的儿子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是由于父爱及其家人的关怀,让他和父亲之间建立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最终作者意识到真正的爱是能够跨越时空跟缺陷的故事。微课的教学环节包括热身活动、课文学习和课后作业三个部分,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规范化教学要求,从结构完整这个指标看,这件微课做到了结构完整,逻辑清晰。
从内容的具体程度看,此作品内容具体,能够实践操作,针对一个问题以小见大。微课从患有残疾的儿子和父亲之间的深厚感情出发,将话题拓展到让学生思考自己将来打算做什么类型的父母,以及如何和自己的父母更好地相处,这样就将课文中仅讨论的父子关系进行了拓展,锻炼了学生通过实际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线课程课程设计方案范文6
关键词:EDA;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多功能数字钟
1.EDA技术[1]
EDA技术即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英文全称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它是以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为工具,在EDA软件平台上,对以硬件描述语言HDL为系统逻辑描述手段完成的设计文件,自动完成逻辑编译、简化、分割、综合、布局布线及逻辑优化、仿真测试的电子产品自动化设计过程。
利用EDA技术进行电子系统的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用软件的方式设计硬件,且用软件的方式设计的系统到硬件系统的转换是由相关的开发软件自动完成的;
(2)设计过程可用相关软件进行各种仿真;
(3)系统可现场编程,在线升级;
(4)整个系统可以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及可靠性高的特点。
2.用EDA技术改进数字电路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数字电路课程设计是建立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实践性课程[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提高办学档次,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都是受益匪浅的。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地利用EDA技术掌握较复杂数字系统的设计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挖崛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目前在数字电路实践教学中,大部分学校仍然采用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来实现设计功能,当设计的系统比较复杂,需要多个集成芯片和大量连线时,就增加了设计电路板的难度和故障调试难度,延长了设计周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常用中小规模集成芯片的大量重复使用也大大增加了设计成本;因此,在数字电路课程设计中引入EDA技术,采用当前国际先进的设计方法和理念,改革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3]。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的数字系统存在以上诸多缺点,而运用EDA技术、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数字系统就成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设计方法从系统总体要求出发,自上而下地将设计细化,将功能具体化、模块化;直到最低层的模块适合用硬件描述语言或原理图描述为止,最后形成数字系统的顶层文件;再经EDA软件的自动处理而完成设计。
QuartusII是Altera公司的第四代EDA开发软件,此软件提供了一种与结构无关的全集成化环境,将设计、综合、布局和布线、系统的验证都整合到一个无缝的环境中,使设计者能方便地对Altera公司的PLD系列产品进行设计输入、快速处理和器件编程。是应用广泛的EDA开发软件之一。CPLD/FPGA通称为可编程逻辑器件,其中FPGA是英文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的缩写,即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它是在PAL、GAL、EPLD等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目前,QuartusII开发软件和CPLD/FPGA器件作为EDA开发工具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大型数字系统的设计中。
3. EDA技术在数字电路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多功能数字电子钟的设计是数字电路设计中的一个典型应用,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实现时,用到的器件较多,连线比较复杂,可靠性差。下面就以基于ALTERA公司的FPGA器件CycloneII240C8芯片和QuartusII9.0EDA开发系统进行多功能数字钟的设计为例来介绍数字电路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运用此种方法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先掌握QuartusII软件开发环境的使用和硬件描述语言VHDL语言的编程,掌握相关CPLD/FPGA实验开发系统的使用。
(一)数字钟的设计要求
(1)具有时,分,秒计数显示功能,以24小时循环计时,由6个7段共阴极数码管显示;
(2)能够通过手动按键实现清零和调节小时、分钟功能;
(3)具有整点报时功能,当时钟计数为59’51”、59’53”、59’55”、59’57”时,扬声器发出频率为1024Hz的声音,在59’59”即到整点时,扬声器发出最后一声整点报时,频率为4096Hz。
(4)用VHDL语言来完成上述电路功能的软件设计和软件仿真,仿真结果正确后,在实验系统上进行由硬件电路的下载和调试。
(二)数字钟的设计方案
多功能数字钟电路的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由系统时钟、控制电路、秒计数器、分计数器、小时计数器、译码器、显示器和扬声器组成;控制电路负责控制计数器计时、校时和扬声器报时,译码器将各计数器输出的BCD码计数值转换成七段码送到显示器,显示器显示时、分、秒计时结果。
介于所使用的实验系统中有现成的译码器和显示器部分硬件电路,故只对图1所示控制电路和时、分、秒计数器模块进行软件设计,由VHDL语言编写源代码来实现。
(三)数字钟的实现
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层次化设计方法进行设计,编写源程序,为了简化设计把控制计时和调时部分功能放到计数模块中,报时部分专门用一个模块,故将数字钟的实现分成秒、分、时三个计数模块和一个报时模块构成,报时模块同时完成对报时输入信号的分频。
通过系统分析论证后,在QuartusII9.0环境下,用VHDL硬件编程语言编写数字钟的报时模块、秒计数模块、分计数模块和时计数模块源代码,即分别对应alert.vhd、second.vhd、minute.vhd、hour.vhd文本文件,对这四个模块分别进行编译、综合和仿真测试无误后,生成这四个模块的符号图,最后通过原理图连接的方式把以上各模块生成的图形符号连在一起形成顶层的原理图,实现多功能的数字钟。下面给出通过原理图的形式所设计的顶层原理图如图2所示,顶层设计文件为clock.bdf,顶层实体图如图3所示,当然也可以通过元件例化语句来生成顶层实体。
(四)功能仿真与下载
以上各个模块设计好以后,都可以利用软件进行仿真,得到正确的功能仿真结果后,在顶层的设计中调用各功能模块,完成顶层原理图或实体的设计,最后针对顶层的实体再进行功能仿真,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从仿真结果的部分截图中可以得到该数字钟能够实现正常计时的功能。
仿真正确后,选定好所选用的实验系统的配置芯片,锁定引脚,完成引脚配置,重新进行编译综合后,即可生成下载文件clock.sof,将此文件下载到选定的目标芯片,接上器件,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经过在杭州康芯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GW48EDA/SOPC实验开发系统下载验证,该设计完全符合数字钟的功能要求。
4.结束语
通过将EDA技术应用于数字电路课程设计提升了学生对数字电路的认识,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预先进行仿真,仿真有误可以修改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不必搭接电路,做到有错就随时修改,不用担心设计实验失败的风险。通过EDA技术不仅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开发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大大节约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实验的成本,提高设计效率,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使用EDA技术必将是数字电路实践课程改革的新动向。
参考文献
[1] 潘松,黄继业. EDA技术实用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