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社会属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社会属性范文1
一、安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是理论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与会代表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如何促进安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卫教授从创业环境的角度提出了安徽省城市创业环境评价及其优化政策设计:基于GEM框架的实证研究。他运用GEM研究框架将创业环境综合为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开发转移、商务环境、市场开放程度、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等九大因素,并运用回归方法分析了创业环境因素对创业机会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优化安徽省城市创业环境和创造创业机会的政策建议。唐根丽老师利用GEM专家问卷调查数据,对安徽省芜湖、合肥、亳州等三个城市创业环境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创业环境、缩小城市间创业环境差异性,进而推动中小企业成长的政策建议。刘冬华博士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城市创业环境的评价差异性比较分析入手,对安徽省创业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
万红先副教授从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出发,提出了建立一套适用于安徽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测度了安徽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现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安徽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措施。
马慧敏老师按照我国第三产业的分类标准,选取了14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对安徽省17个市分别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通过对各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类和排序,反映了各市第三产业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调整的方向。
秦超副教授对安徽省1985―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的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总结了安徽省“十五”以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现状,提出了利用外资促进安徽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政策建议。
胡登峰博士在分析了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必要和充分条件的基础上,结合苏皖浙沪三省一市汽车产业发展态势,运用“区位熵”、“积聚经济效应”、“关联效应”比较分析了这三省一市汽车产业集群情况,最后,提出了发展对策。
二、安徽中小企业发展问题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安徽经济腾飞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如何加快安徽中小企业发展,与会代表分别从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融资以及信息化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冯德连教授认为,安徽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企业家素质、税收优惠、东道国潜在消费数量、国内政策扶持和企业资本运营能力等,促进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成长的对策主要有健全与落实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的政策体系、健全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的服务体系,以及鼓励企业家创业和中小企业吸引国际化人才等。
孙君老师分析了安徽省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困境及其存在的原因,并结合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提出了解决安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程昔武副教授分析了安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信息化过程中中小企业面临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信息化对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影响,提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基于COSO内部控制的安全对策,并引入IT治理模式,致力于促使安徽中小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安徽金融市场发展问题
安徽经济的兴起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改革、发展和完善,构建科学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促进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
潘淑娟教授以安徽省农村信用社为例,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绩效进行评估,结论是,农村信用社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种成效是表面的,并没有达到改革预期的理想目标,而是沦为了主要相关利益主体博弈的工具,也不符合农村金融的需求。因此需要把握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另辟蹊径,建立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曹强老师指出,安徽省的民间金融在弥补正规金融供给不足、满足弱势群体对资金融通需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所隐藏的金融风险和由此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建议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进一步规范监管民间金融行为,完善安徽省金融体系,使其健康发展。
郑瑞坤老师用单积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对安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进行了时序数据分析,为安徽房地产投资提供了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对于预测未来、分析安徽房地产投资状况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
虞文美老师在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制的衡量金融生态的九个通用指标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按照数据的可得性和便于比较的原则,对安徽省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困难和主要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加强安徽省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
四、安徽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问题
安徽省已正式展开了“生态省”建设工作,研究安徽省经济、环境和能源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对加快建设“生态安徽”的步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重要意义。
鲁峰教授提出了适宜低洼地生态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以及借助自然力,改变沿淮低洼地生态面貌的新思考;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修复和重建低洼地生态系统;提高低洼地的自然生产力、经济生产力、景观吸引力、可持续发展力,完成土地功能的转变;低洼地景观开发应与旅游开发充分结合,二者相互促进。
李超老师提出了基于AHP的安徽省经济―环境―能源协调发展能力的测度与评价理论,他在对安徽省近十年(1997―2006)“经济、环境与能源”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安徽省经济、环境与能源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系统层次结构评价模型,根据AHP评价结果计算出各系统间的协调度,对安徽省历年的经济、环境与能源的协调发展能力进行了测度与评价。
张士杰老师对安徽省构建和谐社会与优化能源结构进行了相关分析,提出建立完善的能源评估体系、制定符合和谐社会的能源战略、降低能耗,建立节约型能源系统以及发展多元能源结构是解决和谐社会中能源问题的必由之路。
五、科学兴皖的法治保障及其他问题
为了有效实施科学兴皖战略,与会代表还就科学兴皖的法治问题、新农村建设、促进合作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关于科学兴皖的法治保障问题,胡建老师认为,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纷争的社会,而是具有一套良好的纠纷解决机制能尽量减少纠纷并使社会长期处于和谐状态的社会,仲裁制度就是其中一种较为重要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相较于诉讼和其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仲裁因其具有突出当事人意思自治、简便快捷、分散和制衡司法权等制度价值而在化解民事纠纷,构筑与维护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有必要从理论和制度两个层面进一步完善我国仲裁制度。
梁家贵教授指出,新时期农村宗教发展迅速,出现民众信仰呈多元化趋势、宗教种类以基督教为主、极易出现异化、不同信仰存在潜在矛盾、境外势力加大宗教渗透等五个特点,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要加强管理、切实关心和保障广大农民利益,铲除腐败,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只有如此,才能有利于构建安徽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安徽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管理学社会属性范文2
范式是托马斯·S·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来的一个术语,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赋予这个概念以关键性的作用,他提出科学认识不是简单而纯粹的知识积累;对科学理论进行构思、表述和组织的那种方式受到一些前提或预设的指挥和控制。他要探测一种隐蔽在预设或前提之下的、绝对而自明的集体资源。他把这些自明性称作范式。范式的这一定义同时是语义的、逻辑的和观念——逻辑的。就语义而言,范式决定着可理解性,给事物以意义;就逻辑而言,范式决定着最主要的逻辑操作;就观念——逻辑而言,范式是联合、淘汰、选择的第一原则,决定着观念的组织条件。根据这三个生成的和组织的含义,范式指导、统治、控制着个人推理的组织和那些遵循范式的观念系统的组织。
范式的含义既强烈又模糊,强烈是因为范式具有一种彻底的意义,它是方法论的指导、思维的基本图式、预设或起关键作用的信仰,因此它本身带有一种理论统治权。模糊是因为范式摇摆于多种含义之间,最终以含混的方式涵盖了科学家们对一种世界观的集体赞同。范式概念的不充分和不精确不仅揭示了库恩思想的缺陷,也揭示了思考范式概念的困难。一种范式,对于在这种范式控制下进行的所有话语而言,包含着可理解性的基本概念或主要范畴,同时也包含这些概念或范畴之间的吸引/排斥的逻辑关系的类型。一种范式的性质可以通过下述方式来界定,第一是对主要的可理解性的范畴的推广或选择;第二是对主要的逻辑操作的规定。
管理学范式是一种世界观,是管理学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它主要从科学哲学角度探讨与管理学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问题,即指导管理研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问题。在既定的范式中,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务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沿着既定的路径。按照管理学家的解释,知识的发展一般是遵循一定的路径从而形成一定的理论范式。在管理实践中,一般现存企业是在已有管理知识范式和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寻求管理变革或改进管理的。而新企业和新技术往往会带来知识跳跃式发展的新范式。如果一种新技术的背后有全新的知识范式作为支撑,那么将对已有的管理理论、技术和能力构成威胁。
按照库恩的标准,管理学范式是划分管理科学共同体的标准,不同的范式决定管理学发展的某一历史时期,而某个特定研究方向或领域内所特有的共同世界观、共识及基本观点则形成管理学家群体。管理学范式就是管理学家对他们的研究主题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意向和潜在知识假设。由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不同,所以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看,管理学范式理论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本体论视角,二是认识论视角,三是方法论视角。所以管理学的范式理论是以管理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与管理学之间呈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管理学研究的科学主义范式
西方的管理思想和学说从产生的时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泊的组织理论等;第二类是行为管理理论,发端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的人际关系学说,而后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第三类是当代的各种管理理论,产生和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至今。这三类理论只是产生的时期有先后,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三个阶段。它们相互影响,继承演变,形成各种流派。根据不同的逻辑起点,管理学的理论研究有两个范式,一个是以组织的效率为起点,另一个是以人的需要为起点。前者被称为科学主义范式,后者被称为人本主义范式。科学主义范式是以组织的存在为根本,把人纳入组织,人的存在就是为了提高组织效率;人本主义范式把人的存在和需要作为根本,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来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学的科学主义范式以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罗为代表,通常把科学主义范式称为泰罗范式。该范式的核心是如何使工作更加多产和高效,“科学管理”注重的是如何改进职工的工作表现,演示了工作要素的可辩识性和可重复性,泰罗坚信通过确定出工人完成某项作业的最佳时间,管理者就可能判断工人是否干得出色。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带来了组织效率的提高。随着管理学的发展,在泰罗范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主义范式以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把人的认识局限在人的经验所及的领域,其方法论范式深受自然科学方法论范式的强烈影响。这种范式认为,组织及其管理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具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管理学的任务就是要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从观察经验事实出发,研究和发展组织及其管理领域内的一般性普遍规律。
科学主义范式体现在具有理性约束的个体追求服从技术规律和组织纪律带来的高效率。从人的行为特征来看,“经济人”的行为是理性的,因此,假定每个行为主体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管理原理、原则和制度必须以管理主体的个人行为为基础并且可以从社会历史背景中抽象出来。单个行为主体都服从于技术规律,通过时间动作的分析,实现工作方法的标准化、工作条件的标准化和工作时间的标准化。适应这样的行为主体的组织是一个高度结构化、形式化、不受个人支配的集权组织。
三、管理学研究的人本主义范式
管理学范式的第一次变革是由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说完成的,人本主义者指责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是不道德的,是将工作“非人性化”,并把极具人性色彩的管理变成了简单的效率衡量。他们对科学主义范式提出批评,认为管理的对象不仅是物的管理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的管理问题,人是每一个组织中的核心,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应当重视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从人本主义范式的理论主张可以发现,行为管理是为解决效率与人性之间的矛盾而出现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对人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行为准则,使得管理活动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人和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时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更加符合人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古典管理学的原罪促成了人本主义范式的兴起。人本主义范式以新康德主义、现象学、诠释学等哲学思潮为理论基础,强调管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认为组织及其关系现象的本质是人的主体精神外化或客体化,是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严格来说,行为科学学派来自于社会学,法国学者涂尔干指出,在任何社会组织中群体总是由建立他们的价值观和规范来控制人们的行为。
人本主义范式强调应把人放在管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不是原材料、资本、机器、土地或能源,而是人。这里所说的“人”,是被看成“生活在社会里的人”,他们是不断地被密如蛛网的人际关系网所包围,而他们自身也是这个关系网的一部分。在人本主义范式中,整个人类的本性是由积极的与消极的、崇高的与卑劣的品质构成,他们反对科学主义范式把人看成仅仅是一味索取的自利主义的“经济人”,强调利他主义与给予的品质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同时该范式强调人的潜质的生长与发展,而且这种潜质的生长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中,是不断成长和进化的,是随着时间和社会文化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的。
早在西方科学发展的初期,培根(F.Bacon)就觉察到了对一切认识活动产生影响的社会文化束缚,并同时觉察到了摆脱这些束缚的必要性。他在对认识的社会——文化规定性进行诊断时指出,认识的使命在于把认识从社会——文化规定性中解放出来,使认识成为科学。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认为,已经获得的合理性会随着促使它形成的那个过程的延续而削弱,合理性的操作特征会被不合理的社会力量所截取和利用。组织理论学家布赖尔和摩根在《社会学范式与组织分析》一书中隐含地指出,社会科学理论主要有两条轴线,一条代表科学本质属性的连续体,另一条代表社会(组织)本质属性的连续体。科学的本质属性强调稳定性、可证实性和规定性,而社会的本质属性体现为永恒的变革。
四、结论
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分别是管理理论中注重技术与注重人的两个主要方面,这两种范式的发展构成了早期管理学发展的历史。前者注重的技术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的,随着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科学主义范式不断变革,所以科学主义范式恰好体现了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社会性。而人本主义范式注重人的需要,认为人是组织的核心,管理的对象不仅是物,而且是人,这样的观点恰恰体现了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科学性。人是管理学研究的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样的研究方法正是辨证的和科学的。组织及其管理的效率不仅是科学主义范式理性创新所产生的效率,也包括人本主义范式对工作认同的诠释所产生的效率。
从本质上分析,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在于西方大范式。这个大范式是由笛卡尔提出并随着17世纪以来欧洲历史的发展而确立了下来。笛卡尔的范式把主体和客体分离开来,使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领域,一边是科学和客观性研究,一边是哲学和反思性研究。这个范式决定着一种二元世界观,也是同一个世界的二元化:一方面是必须接受观察、实验和操作的客体的世界,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提出存在、沟通、意识、命运等问题的主体的世界,客体世界对应着管理学的科学主义范式,而主体世界对应着管理学的人本主义范式。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豪斯曼编,丁建峰译.经济学的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法]挨德加.莫兰著,秦海鹰译.方法:思想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罗珉.管理学: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4]李郸.管理学的历史演进:研究范式的角度.财经科学,2005,(5).
[5]罗珉.论管理学范式革命.当代经济管理,2005,(5).
[6]魏文斌.西方管理学范式的三种维度.国外社会科学,2007,(1).
[7]罗珉.论管理学复杂范式.管理科学,2006,(1).
[8]肖海林.企业管理:主题演进与范式流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1).
[9]罗珉.管理学范式理论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6).
管理学社会属性范文3
文学研究
(1)鲁迅对“老中国”形象的解构 黄健 赖彩慧
(8)北朝鲜作家笔下的朝鲜战争——1950年代中国报刊刊载一瞥 常彬
(15)英美战争题材诗歌的政治审美维度 王艳文 周忠新
(20)《喜福会》的叙事艺术
(25)中国志怪传奇在日本近世怪异文学中的形变——以《伽婢子》为例 吴艳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
(32)秦汉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方行
宋史研究(教育部名栏)
(36)北宋《真定府洪济禅院敕文札子碑》考析 杨倩描
(43)宋代监司对宋代法律文明建设的贡献 王晓龙 杜敬红
哲学研究
(51)天人合道——老子天道、地道、人道思想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许春华
经济学研究
(57)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理论:基于石油属性的分析 张玉柯 胡光辉
(64)河北省改善民生的成效、问题及建议——基于河北省民生质量指数的分析报告 李林杰
(70)气候变化对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环境的影响 李瑞 张红 张洋
(74)高校生均拨款的筹措与分配 岳凤霞 张益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7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机理解读 田瑞兰 苏锐
法学研究
(84)量刑情节适应的基本原则 敦宁
(89)我国法院职能转型过程中的法理探究 梁平 陈焘
(95)构建合理的广告侵权责任制度——《广告法》第38条修订的几点建议 李轶
教育学研究
(100)异质化:比较教育的未来走向 屈书杰 商霄杰
(105)职业教育在职业流动中的功能及其实现 刘奉越
心理学研究
(109)谁更灵活:内向者还是外向者 齐冰 潘峰
管理学研究
(113)河北省财政支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适度性实证分析 孙健夫 付云飞
(118)城镇保障性住房动态管理机制分析 贾淑军 常阳
(122)构建国际环境秩序中的共识认知与政治议价 尹晓亮
(129)大学生选择创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基于全国30所高校2827名在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 董金秋 贾志科
语言学研究
(137)近代汉语后期助词系统的演变及特征 翟燕
(141)汉英省略的给定限制条件 张天伟 曹永姝
(149)计算机交互界面图标隐喻修辞研究 王佳
(152)《说文解字》“误释字”考释四则 李娜
短论
(156)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学业考试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张锦 康金莉
管理学社会属性范文4
关键词:企业;品牌定位;影响因素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与各种产品和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品牌是最有价值的财产之一。树立品牌是一种确保竞争优势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强势品牌价值无限,它可以简化顾客决策,减少购买风险以及建立期望值。因而,在品牌时代的今天,谁拥有强势品牌,谁就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而拥有良好品牌定位是拥有强势品牌的基础。 品牌定位是市场营销战略的核心问题。
一、品牌定位涵义
1.定位理论的演进
早期的品牌塑造大多是通过广告来实现的,因此当时的品牌传播理论多为广告理论。从演变过程来看,定位理论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USP理论、品牌形象理论及品牌定位理论。三种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2.品牌定位概念
1972年,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提出了定位理论,开创了一种新的营销思维和理念,被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认为,定位是指要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采取行动,即要将产品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定一个适当的位置。定位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指出“潜在顾客的心智是市场竞争的终极战场,进入心智远比进入市场重要”。四十多年来,定位理论随着市场环境的演变在不断升级和发展。
科特勒把品牌定位定义为“设计公司的产品服务以及形象,从而在目标顾客的印象中占有独特的价值地位”。我们可以把“品牌定位”详细的阐释为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针对选定的目标市场,设计一个独特品牌形象并对其进行传播,目的是有效地建立品牌与竞争者的差异性,在目标顾客心中占据一个独特的位置。成功的品牌定位为企业进占和拓展市场起到导航作用,并能够赢得顾客的青睐,培育顾客的忠诚度,增强品牌的竞争力。
二、企业品牌定位的主要影响因素
品牌定位在品牌经营和市场营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对品牌进行定位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目标顾客的心智
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是进行品牌定位的两项基础性工作。品牌定位与目标市场的关系密切,确定目标市场是品牌定位的必要条件,可以说目标市场是企业品牌定位的立足点。因为品牌定位并不是针对产品本身,而是要求企业将功夫下到顾客的内心深处,从而在目标顾客心中形成一个企业刻意塑造的独特形象。但不同的消费者可能拥有不同的品牌知识和结构,因而具有不同的品牌感知和品牌偏好,所以赢得目标顾客的认同和共鸣是品牌定位的关键。成功的品牌定位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详细了解顾客的需求特点,把握顾客的购买动机,激发顾客的正面情感,使潜在顾客能够正确认知该品牌,并产生品牌偏好和购买行动,最终成为品牌忠诚者。2003年,红色罐装王老吉摈弃了“健康家庭,永远相伴”的广告语,而改用“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语,把王老吉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开创了新的品类,找到了潜在顾客心智中的“空位”。
2.竞争者的定位
品牌定位的本质就是要标新立异,塑造差异,把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独特之处传递给消费者,赢得与竞争者品牌的比较优势,所以品牌定位要认真分析目标市场与企业相同和相似的竞争者定位信息,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七喜“非可乐”定位法,把七喜确定为可以替代可乐的一种饮料,避开了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地位;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可乐”的定位。
3.企业自身的优势
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当一个企业具有价值独特、不易复制、难以替代的资源时,它就能比其他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企业要发掘自身的核心优势,并且通过品牌定位将这种核心优势传达出来,从而使企业形成差异化优势,最终产生超额利润。
“专注茄克,忠于男人”的劲霸男装自1980年创立之初,就将自己的品牌方向紧紧锁定在以茄克为主导的男装领域,从未改弦易辙。劲霸男装秉持 “一个人一辈子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不得了”的核心价值观,凭借着始终如一的专心、专业、专注于茄克的品牌定位,品牌价值从2004年的10.31亿元,一跃攀升到2012年的226.86亿元,企业规模和品牌价值实现了惊人的成长和飞升。劲霸在茄克领域形成了诸多领先优势,精湛领先的产品研发设计,强而有力的品牌运营管理,稳健齐备的专卖销售体系(全国拥有形象统一、规范管理的品牌专卖店3000多家),成就了中国商务休闲男装的旗舰品牌。
4.产品属性及提供的核心利益
产品是品牌的基础和依托,产品提供的核心利益是品牌定位的基础。核心利益是产品向消费者提供的最基本的效用和利益,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利益点和价值的核心。产品的核心利益主要是通过产品质量、特色和设计等属性来提供给消费者的。品牌定位必须要考虑产品本身的属性,突出产品的特质,使品牌定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产品的属性。脱离产品自身的属性,空中楼阁式的品牌定位,必然会导致品牌定位的失败。
宝洁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在中国素有”品牌教父“之称,其旗下的飘柔、潘婷等五大洗发水品牌的定位就是根据产品所能提供的核心利益来进行定位的。如表2所示。
三、结语
总之,品牌定位要从企业内外环境的诸多因素出发,认真分析目标顾客心智模式和竞争者定位,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寻找市场空位,并借助传播让品牌在目标顾客心中占有一个有利的独特位置。品牌定位作为品牌营销的起点,关系到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的成败,对影响品牌定位的因素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通过准确的品牌定位,可以创造品牌核心价值,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稳固的关系,确立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阿尔.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第二版)[M],2006
[3]张明立,冯宁.《品牌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M],2010
[4]李雪欣,李海鹏.中国品牌定位理论研究综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2,5
[5]王文正.定位理论移植与中国本土实践.销售与市场(管理版)[J],2012,8
[6]邰永新.影响企业品牌定位的因素分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1
[7]红罐王老吉品牌定位战略.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J],2004,11
管理学社会属性范文5
医学的人文性是不言而喻的,医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人。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往往是生理条件(如身体免疫力)、自然环境(如病原生物),社会环境(生活和治疗条件等)和自身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很快在全世界医学界被广泛接受和应用。这个新医学模式告诉我们,人类要战胜疾患,免除疾病的折磨,保障身体的健康,需要架设三道防线:一是医学防线,它的任务是救护和治疗;二是心理防线,它的任务是沟通和疏导;三是社会防线,它的任务是管理和防范。2005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人类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是可以避免的;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早期检查的发现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因此,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关注和医学直接间接联系的各个领域,关注医学研究的对象人的社会存在,关注多学科多途径治理人类疾患的可能性,关注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综合应对,关注医务工作者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关注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对医德的坚守和医魂的重塑[1]。
2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2.1人文教育理念缺乏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教育目标着重强调培养医学专门人才,追求纯粹的专业与技术的提升。将医学本身具有的社会属性,人文性,医术之外的文化、伦理道德等相关学科教育边缘化。以致使医学生在社会环境,人文修养、心理素质、人际交流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缺陷。综合素质能力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修养层面上难于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
2.2人文教育课程薄弱
由于人文教育理念缺乏,在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文教育课程得不到充分体现,更没有反映出行业和社会对人文教育的需求。加上医学专科教育学制短,普遍存在人文教育开设的随意性,课时少,被边缘化的现象。其次人文课程设置目的性不强,教育内容理论性强,实效性差,未能与医学有机地结合,未能及时反映社会和医学发展的要求,导致医学教育对人文教育不予足够的重视。
2.3人文教育方法不完全
医学教育受社会竞争和就业等影响,基本沿袭传统应试教育方式,往往是偏重名词概念的解释、基本原理的灌输,忽略展示逻辑推理思维的能力,缺乏对分析问题的角度及方法的教育,达不到应有的人文教育结果。同时医学专业教师大多偏重医学教育,往往易忽略人文教育,自然难做到传播医学教育的同时自觉地渗透医学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的教师由于缺乏医学教育,在人文教育中也不能有效地进行医学教育的渗透。
3加强医学人文科学教育的主要措施
3.1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是一个以生命、心理、情感为对象的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尊重生命,是医学的第一道德。因为医学不只是一门纯技术,而是人类情感的延伸。埃德蒙德D.佩里格里诺曾对医学技术与人类价值之间产生的鸿沟提出了警告,并认为这是医学中最危险的情况,因为医学直接关注人类及人类境遇。他认为,过分强调科学并且持续性的忽视人类价值和医学中的人文层面将会导致医学的失人性化。医学技术与人文是医学的两翼,没有医学技术,医学就没有躯干;没有人文,医学就没有灵魂。任何行业的工作都不像医学这个行业对从业者综合素质具有如此的高要求。医学教育者应对医学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观念,重视它的人文科学地位,树立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统一的教育思想,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工作中。医学不仅要克制病魔,更要服务于人,只有提高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医学行为抉择能力,把握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确保医学永远造福于人类[2]。
3.2构建科学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医学教育的核心,加强人文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社会与医学发展的需要,加大人文教育课程比重,从学科、专业角度考虑课程的连贯性和层次性,科学性与可行性。不仅要开设传统的伦理学、心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还可根据发展需求有选择的开设语文、历史、文学、艺术、礼仪、哲学、公共关系学等人文教育课程。力求为医学生提供更多人文教育的机会和空间。
3.3教育教学中应渗透人文教育
传统的医学教育,只是针对人体组织、器官在解剖学上的研究或是针对疾病在病理、病因、治疗方法上研究。对人文方面教育不太关注。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其中三项是人文教育的内容。所以医学教育中应克服由教育的专门化所造成的医学与人文的分裂,将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紧密融合、相互渗透,使医学生从医学与人文教育中学会做人、做事的科学方法。树立“医有大德,德有大爱”的医学人文精神与职业素养。
管理学社会属性范文6
【关键词】服务补救预期 影响因素
1.引言
服务补救预期是顾客在遭遇服务失误时对企业解决问题采取的态度、行为以及补偿方式做出的预测和期待。目前,学者们围绕顾客抱怨行为、信任与转换行为的关系、失败归因与补救效果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旨在完善服务补救预期这一机制,从其影响因素入手,以期探讨各个因素与补救预期维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服务补救影响因素的模型。
2.研究假设
Johnston, Fern(1999)通过对欧洲主要银行顾客的调查,研究了在不同程度失误的情况下顾客对服务补救期望的差异性。杜建刚,范秀成(2007)对服务失误的严重性和情绪对服务补救预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服务失误严重性、服务员处理失误时的负面情绪会正向影响顾客的服务补救预期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a:服务失误严重性越高,顾客的物质补偿预期水平越高
H1b:服务失误严重性越高,顾客的响应速度预期水平越高
H1c:服务失误严重性越高,顾客的心理补偿预期水平越高
李四化(2009)的实证研究得出,将服务失误原因归因于企业时,顾客的服务补救期望比将失误原因归结为自己的时候更高。
H2a:服务失误越是归因为外因、稳定性越低,顾客的物质补偿预期越高
H2b:服务失误越是归因为外因,顾客的响应速度预期越高
H2c:服务失误越是归因为外因,顾客的心理补偿预期越高
H3a:服务失误的稳定性越低,顾客的物质补偿预期越高
H3b:服务失误的稳定性越低,顾客的响应速度预期越高
H3c:服务失误的稳定性越低,顾客的心理补偿预期越高
Johnson(1995)认为,当服务很重要、风险很高时,顾客会相应的提高其介入程度和对企业的服务期望。因此,一旦发生服务失误,顾客会认为其损失较大,从而产生较高的服务补救期望。
H4a:顾客的介入程度越高,其物质补偿预期水平越高
H4b:顾客的介入程度越高,其响应速度预期水平越高
H4c:顾客的介入程度越高,其心理补偿预期水平越高
3.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个别顾客的访谈等,本研究完成了问卷主体的指标及题目部分的设置。关于题目的度量,本研究对连续变量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
本研究选用银行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调研对象为银行客户,且这部分客户经历过银行的服务失误。问卷共发放400份,回收347份,有效问卷269份,问卷有效率为67%。本研究对取得的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中,同样采用CITC净化测量项目,用Cronbach α系数再次检验信度。得出的结果显示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验证性因子分析中,以Lisrel8.7为分析工具,得出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因子载荷及各项指标并表明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4.结果分析
本研究的目标是研究服务补救预期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Lisrel8.7输出的结构方程模型经T检验,依次删除t值小于1.96的路径系数(保证路径系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得出以下结论:假设H1、H3、H4均成立,其中假设H2部分成立,H2a、H2b成立,而H2c不成立。
本研究根据对服务补救预期前置因素的研究,发现了服务补救预期的三个维度,即物质补偿预期、响应速度预期和心理补偿预期的前置因素作用有所不同。响应速度预期的前置因素按贡献大小依次排序为稳定性、介入程度、归属性和失误严重性,而心理补偿预期的前置因素按贡献大小依次排序为稳定性、介入程度和失误严重性。因服务归因中的稳定性对服务补救预期中的各个维度的影响最为强烈。鉴于此,银行建立并完善服务补救机制的关键就是减少服务失误的发生次数。
参考文献:
[1]Johnston R.,Fern A.Service Recovery strategies for Single and Double Deviation Scenarios [J].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1999(19), pp: 69-82.
[2]杜建刚、范秀成.服务失误情境下顾客损失、情绪对补救预期和顾客抱怨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 2007, Vol.10, No.6, pp: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