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本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本管理制度

基本管理制度范文1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公平正义与制度的关系,针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不公问题,运用质量管理方法,设计公正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关键词:公平正义;制度;质量管理;基本公共服务

一.公平正义是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应有之意

(一)公平正义的内涵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指出“公意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1]。罗尔斯认为,“公平即正义”“正义总是意味着某种平等”[2],并提出了差异原则和机会平等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①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②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3]这个原则着重于解决分配平等问题,以来保障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利益。后来罗尔斯强调社会的制度安排应当优先考虑社会底层最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以便使该社会制度安排产生最有利于社会最不利者的实际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普遍的社会公平正义。[4]我们认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正义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根本目的,通过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逐渐缩小地区、城乡和人群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全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公平正义与制度的关系分析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5]他形指出制度是一种“游戏规则”,目的在于规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制度是由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组成。我们认为制度是社会的游戏规则,是规范和调整人们行为的规则总和。

1、公平正义是制度设计的根本依据。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社会良序运转。社会中无数不同利益的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一种合适的制度来分配,以维护社会稳定。此外制度的设计要准确把握公平正义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的涵义。

2、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制度规定了社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更准确地说,是社会的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6]制度赋予社会成员基本社会权利,这就能保障他们拥有基本平等的发展起点。制度能够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制度通过制定公平正义的社会游戏规则,奖励规范行为,惩罚违规行为。制度整合人们的心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使公平正义价值观深入人心。制度能有效地分配社会资源。首先,制度对现有社会资源初次分配,保障社会成员公平发展起点。其次,对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的资源再分配,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正义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内容,然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公正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严重不公平问题,我们必须建立公正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二.基于公平正义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20世纪80年代末,质量管理引入公共部门,用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并成为公共管理趋势。ISO认为质量管理是“组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7]。

(一)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管理原则

1、以公众为导向。公平正义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以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为归依。政府部门要鼓励公众表达利益需求,了切实维护公众利益。根据罗尔斯的差别原则,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重要的内容,应首先考虑弱势群体的服务需求。

2.全员参与。罗尔斯的公平原则中,机会平等原则优先于差别原则,原因在于政治领域的权利是实现公民在经济领域利益的基础。参与权是公众基本公共服务利益需求得到满足的重要条件,为人们提供平等发展机会。政府部门须保障公众参与权,鼓励公众参与。另外,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要重视领导作用,鼓励全体人员参与。

3.明确职责与权限。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的公正性,体现其在质量管理活动中明确合理的职责与权限划分。划分职责与权限也就是分配质量管理活动的权利与义务,根据管理需要,合理规定质量管理中的职责,同时,还要明确各个员工的职责和权限。

4.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有效手段。政府部门面临的环境比较复杂,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得到不同的服务质量结果或与质量目标存在偏差。所以,必须对质量结果进行改进,保证服务的公平性。此外,要根据变化的服务需求,不断改进质量管理标准。

(二)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管理总体规划设计

(1).统一思想,培训宣传

服务部门全体员工,尤其是领导者,要对质量管理理论有明确认识,遵循公平正义的质量管理原则。领导者要起到模范作用,深刻领会质量管理精髓。全体员工学习先进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

(2).收集需求信息,制定质量方针目标

收集公众需求信息,了解公众需求,是制定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管理方案的前提。因此,政府部门须加强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了解社会底层公众的需求。质量管理方针目标的制定,要以公平正义思想为指导。质量管理方针以公平正义质量管理原则为基础。质量目标的制定以质量方针为依据,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1.确定服务实现过程,明确职责

政府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基本公共服务所需全部过程,以及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具体职责配备相应资源。同时,根据标准对各个过程进行监督、评价和分析,以保证服务结果符合标准。最后,根据评价和分析的结果对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结果进行持续改进。

2.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的具体安排

在我国,政府部门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公共服务实现经过以下过程:(1)政府部门分析公众需求,评估服务能力,制定总的方针目标,对基本公共服务工作总体布局;授权下级,配备活动所需资源;(2)具体公共服务部门,如社会保障部门、医疗卫生部门,根据政府部门的总体布局,对本领域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规划;(3)具体服务单位,如医院、学校等,执行本领域服务任务;(4)一线员工依标准,直接向公众提供服务,如医生、老师等向公众提供面对面的服务。

3.基本公共服务的监督与评估

政府部门虽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监督和评价主体,但政府部门也需拓展参与渠道,鼓励公众参与。通过内外结合的监督评估方式,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性。社会公众监督可通过社会群众组织和政府部门设立的反馈机构,实现监督。提高公务信息的透明度,是确保社会公众监督效果的前提。在政府部门内部建立服务监督机构,保证它的相对独立性。评估应以公众满意度为首要内容,注重对公众公平感的调查,调查可通过问卷调查、与公众直接沟通等方式进行。

4.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必须要以群众需求为客观依据。按照统一标准,提供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也要相应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持续改进,要本着全员参与原则。首先,必须重视领导的作用。领导者要树立质量改进的意识,提供相应的资源。其次,必须提高下级人员的参与积极性。(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5

[2][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67.

[3][6][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8-61.

[4]万俊人.罗尔斯的政治哲学遗产(上)[J].与现实,2006(1).

基本管理制度范文2

一、xxx局全体人员必须自觉遵守机关工作时间,按时上、下班,不无故迟到、早退或旷工,不擅离职守。

二、严格签到制度。不准以言代签或他人代签。迟到者局办公室予以登记。

三、严格请销假制度。请假必须经领导批准,不经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离岗。一般干部职工请假半天,由本股股长批准;1天由主管副局长批准;2天(含2天)以上由局长批准。股长请假由主管副局长或局长批准;副局长请假由局长批准。假期期满后,及时向批准领导报告并销假。

四、工作人员上班时间要认真办理公务,提高工作效率,上班时间不准办私事或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

五、局长、副局长应定期不定期地对股室的出勤情况和工作态度进行检查或抽查,建立记录,作为评价股室和个人工作的参考依据。办公室每月汇总颂一次各股室的出勤情况。

六、局机关组织召开的会议和学习等集体活动,无故缺席者按旷工处理。

机关考勤管理制度

一、签到制度

1、为加强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机关工作人员和工作会议,实行签到制度。

2、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15分钟内到签到处签到,不得由他人代签。超过15分钟到岗上班的为迟到,在规定下班时间前15分钟下班的为早退。超过30分钟到岗,提前30分钟离岗的,中途溜号或不签到者为缺勤,无故未上班者为旷工。工作人员出差、开会、请假的应告知办公室。

3、机关会议或其它工作会议,由办公室负责签到,无故迟到10分钟以上的为迟到。

4、签到记录由办公室每月汇总,作为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

二、值班制度

1、为及时做好上传下达和安全防范工作,保证机关内部工作的连续性,实行机关工作人员轮流值班制度。

2、值班按规定作息时间以天为单位,每天为一班,节日值班另行安排。

3、值班人员职责:(1)接待到局机关联系工作人员和来访者,并根据情况介绍给相关股室或领导;(2)及时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并根据领导指示进行办理;负责当天的考勤签到工作;(4)认真填写值班日记,并做好移交工作;(5)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4、值班人员要增强责任心,按照上班时间提前到岗,值班时要坚守岗位,不得随意离岗或脱班,因故需要离岗时应自行确定代班人,否则视为旷工。

5、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将外来人员引见给领导。

6、值班人员要做到举止文明、仪表整齐,并保持值班室整洁卫生。

7、值班制度由办公室负责抓落实。

三、请销假制度

1、领导干部请销假要严格按照上级相关文件执行。领导干部离开或因事、因病请假均应填写《领导干部请假审批单》,按规定经领导批准后及时报备。局正职领导请假需经政府分管领导和市长同意后批准;副职领导请假需经局长同意后批准。

2、工作人员请假必须填写《干部请假审批单》。请假三天以内由分管领导审批,三天以上由主要领导审批。请事假全年累计不得超过8天,超过8天的,从第9天起,其基本工资、津贴补贴或绩效工资按日减发。请病假应有市级以上医疗单位证明;需请长假的,须有定点医院主治医生证明,患急病的必须及时托人联系请假。

3、干部职工一年旷工超过3天,事假累计超过8天,病假累计超过45天的,原则上取消其当年评先、评优资格。

4、申请公休假的,按市政府有关规定办理,但一年病假时间累计超过45天的,事假累计超过本人可享受的休假时间,当年不再享受休假待遇。休假时间原则不能分期或跨年度使用。

5、干部职工请假超过3天以上,请假期间内的工作,有关股室应作统筹安排后报分管领导,并做好交接工作。

基本管理制度范文3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的基本课程管理制度。而事实上由于每所高校的规模、历史沿革、院(系)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均有不同,涉及到课程的规划、实施、评价等课程管理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校而异。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加大,在传统的以行政力量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需要。为了满足这种现实需要,亟需改进现有的课程管理制度。本文将从课程规划、实施、评价以及课程管理人员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规划

课程规划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南,反映学校的价值和办学宗旨,并应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不断更新。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视域下,高等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发展规模、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内容的编排与组织等。具体而言,在微观层面应关注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在宏观层面则应该加大对课程开发的力度,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实践中,首先,要强化课程管理意识,并进一步落实到实际行动,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管理,使课程管理与高校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协调,并最终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其次,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将课程的决定权和选择权给予师生,同时可以采取调查、统计等科学的管理手段,了解同类大学的课程设置情况以及社会用人需求,再结合本校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对本校的课程规划做出改进,使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进入社会。第三,在学校的组织结构上,可以设置专门机构和人员,协调学校内部各院系的关系以及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对社会需求进行调研、评估,统筹推进课程改革和发展,提高课程管理的水平。

二、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即教学的具体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习得知识与技能,进而获得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质量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近年来,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推动下,各高校不断探索着课程的实施方式,以期提高教育质量。

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属性采取大课讲授或者小课讨论的形式,做到一方面能够提供全面、多样化的本科教育,增加学生的选课空间;另一方面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要逐渐向启发式教学、研究型教学转变,加大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引导,等等。在教学手段上,通过利用互联网、电子资源以及其他多媒体技术手段,创造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结合实际项目或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团队合作与分析思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用以检查课程编制和实施是否达成了教育目标,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并为改进课程提供依据。现阶段许多高校都在组织推行课程评价,但针对的大多是课程实施的微观过程,如学习质量与效果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满意度评价等,而对课程的总体编排以及具体至某门课的结构安排等缺少相应的评估,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全局把握,不仅在不同课程所授知识之间存在断裂,难以将其进行有效联接,同时也难以把握某一门课的学习目标,使得学校效果差强人意。为此,高校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应有宏观理念,加强对课程编制过程及最终培养结果的评价,科学判定大学的教育思想、理念是否落实在具体的课程之中,课程目标是否实现。与此同时,应该科学评定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以及实际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与社会需求及学生需要相符合。

通过合理的课程评估,能够引导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办出特色。在评价形式上,可以由校方或学院组织,采用学生、专家和同行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在此可以以学生评估为主,通过分析学生意见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质量。在评价方法上,注意定性和定量、课程与课堂相结合,尽可能做出最合理的评估结果。此外,可以通过对教学成绩好,积极改革和创新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教师进行教学经费奖励的方式,表彰其为本科教学做出的贡献,同时引导其他老师重视课程评价,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和建设中来。

四、课程管理人员

目前,我国高校课程管理职能的部门由教务处行使。教务处作为日常教学管理单位通常承担着大量行政管理的工作,按照既定的工作流程和经验解决问题,相对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同时也缺少改进工作职能的主动性,在课程管理上投入的精力相对不足。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建立一只具有专业水平的管理队伍十分必要。

基本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资本项目管理制度 制度变迁 资本账户开放

资本项目管理制度的历史说明,资本项目管理的制度随着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本文将资本项目的管理,看作一种内生的制度,根据制度变迁理论,分析其演进的机制与路径。其目的在于帮助我们理解资本项目管理制度演进的规律与发展的趋势。

分析的理论框架:博弈论的制度演进观

不同的经济学家对制度有着不同的理解,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按照青木昌彦关于制度的定义,制度是“关于博弈重复进行的主要方式的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在这里,博弈重复进行的方式可等同于博弈规则,不过,这规则并不是外生的给定的,也不是由政治、文化和元博弈(meta game)规则决定,而是由参与人的策略互动内生的,存在于参与人的意识中,是可以自我实施的。

每个参与人设想博弈在一个固定的参与人群当中进行,每个参与人面临一个技术上(和认识上)可行的行动集合。在一定时期,所有参与人选择的行动加在一起,决定了每个参与人的报酬分配。每个参与人都试图使报酬最大化,不过最终结果不能由单个人的行动唯一决定,每个参与人最优的行动决策取决于别人的决策。

所有的参与人根据他们对别人行动规则的主观认知(信念)形成自己的行动决策规则,虽然是以一种不完备和浓缩的形式形成的,唯有在关于他人行动规则的浓缩认知稳定下来并不断再生的时候,他们自己的行动规则才能趋于稳定,成为参与博弈的有用指南,反之亦然。当参与人的信念与其行动规则形成一致时,我们称这种状态为纳什均衡。参与人对别人的信念是可维持的,偏离自己形成的行动规则是不合算的。于是制度对应着参与人共享的那部分均衡信念,其中信念是关于博弈将实际进行的方式的预期。均衡状态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现实,因而它必然是内生于参与人的行动集合之中,通过其概要表征(共有信念特征)――暗含或符号的――协调着参与人的信念。一种均衡状态的显著特征可能客观化,凝结为一种制度,因为这一点,制度可能表现为明确的、条文化的以及(或者)符号的形式,如成文法、协议或系统界定社会不同角色的社会结构和组织等等。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唯有当参与人相信它时才能成为制度。因此制度通过协调人们的信念控制着参与人的行动决策规则,也就是制度对参与人行为具有制约与协调的双重功能。

资本项目管理制度变迁的动态演进

(一)金本位制度下的自由资本项目开放制度

重商主义,将货币作为唯一财富追求导致了控制资本流出的政策要求。18世纪后期与19世纪初叶,资本项目自由化具有内在的稳定性。

1. 对货币本质的认识,使货币在国际经济交换领域的功能得到了复归。古典经济学时期,由于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使产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整个社会对社会财富及其增长方式、货币的本质与职能都有了新认识。无论是货币数量论者还是货币价值论者,都摆脱了将财富等同货币的错误观念,抛弃了货币越多越好的信条。在国际经济交易中,货币成为商品的贸易的剂――媒介手段,再也不是贸易的目的了。

2. “无形手”的自由市场思想,是自由贸易的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资本为扩大市场,获得更的自由空间,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崇尚市场“无形手”的调节,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倡导政府“守夜人”的角色理论。在国际贸易领域坚持自由贸易的政策。由于当时资本流动的量比较少,特别是私人资本流动量很少,所以资本项目的流动在经济理论与实际中都没有受到重视,资本项目管理制度从属于商品的贸易制度。

3. 金本位制度内在地涵盖了资本项目开放的政策主张。金本位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用黄金来规定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单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任何人都可按本位币的含金量将金块交给国家造币厂铸成金币;金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具有无限制的支付手段权利;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间的结算也是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

这一时期的资本项目管理的自由化,是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附属物,是整个自由竞争经济的产物。资本项目自由流动制度得以维持的条件就是金本位制得以维持的条件。在这里关键是国际收支额的平衡机制,根据休谟的“物价与金币流动机制”,即国际收支逆差(顺差)引起汇率变动,汇率变动超出黄金输出(输入)点,引起黄金流出;黄金流出(流入)引起本国货币减少,从而物价下降(上升);出口增加,货币流入(流出),逆差中止。但这一机制得以运转,各国必须自觉遵守以下规则:第一,各国应以黄金表示其货币价值,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按铸币平价确定;第二,各国的黄金应自由流出与流入。第三,各国发行纸币应有十足的黄金准备。事实上,在没有国际性的机构强制执行的情况,要使这一制度得以维持,必须是纳什均衡,即任何一国在预期其他国家都选择这一制度时,他自已最好的策略也是选择这一制度,没有选择其他制度的冲动。然而,这一制度模式并不具备纳什均衡条件。我们看金本位下,作为顺差国,完全有可能将多余货币(黄金)储存,从而避免国内物价上涨,因为通过物价上涨,牺牲国内目标来实现外部均衡,是有成本的,有时成本巨大。一般来说,政府都不愿意国内经济的动荡不安,这样就把调节的责任全部落到了逆差国。对于逆差国来说,一是有时限制资本流出产生的成本可能比通过国内物品与劳动价格体系的调整的成本更低,从而成为刺激他们不遵守规则的内在冲动;二是通过价格下降增加出口,其效果取决于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如果一国在一定时期,存在进口刚性,出口弹性又很少,一时难以通过价格调整实现外部平衡。随着时间的累积,由于经济发展与自然赋予的差异,有可能导致货币(黄金)集中到少数国家,而其他国家由于支付不足,无法履行金本位所要求具备的条件。事实上,在战前制度本身所累积的矛盾已经显现。到1913年末,英、美、法、德、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2/3,绝大部分黄金为少数强国所占有,极大削弱了其他国家金本位制的基础。可以说战争只是加速了其内在矛盾的爆发,加快了自由兑换基础的崩溃。战争爆发后,各国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均停止银行券兑现,禁止黄金出口,金本位制下的资本自由兑换政策终结。

(二)20世纪以来资本项目管理制度的多样性

资本项目管理制度的可维持性。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与政治都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变化,资本输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显著的特征,资本项目的管理制度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资本流动增长,资本项目的管理制度的设计日益成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到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制度、国内产业与国际产业结构的协调度等。“铁三角定理”告诉我们,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独立的货币政策与固定的汇率制度三项中,一国政府只能选择两项。比如说,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为了吸引外资,我们选择了资本项目开放政策,则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必然丧失。“米德冲突”说明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常会出现外部目标与内部目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尴尬。而在浮动汇率与国际资本流动的情况下,“内外部的均衡的冲突问题会甚至可能更加深刻”,在这里不同制度安排其实就是政府对不同社会和经济目标评价与取舍。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制度作为一种共有信念的可维持系统,它是一个纳什均衡状态,即各参与人根据可观察到的后果函数,在预期其他参与人的行动组合后,确定了是最优行动。也就是,对于任何一个参与人来说,只要其他人的策略没有改变,那么他现有的行动方案就是最好的,没有改变现有行动的要求。对于资本项目的管理制度来说,如果其他参与国维持现有的制度,那么本国现行制度就是最好的,没有改变的需要,制度博弈处于纳什均衡状态。这种资本项目的管理制度才是可以自我维持的制度,是一种让所有人能够可信的遵循的制度安排。

假设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外部平衡。资本的跨国流动最直接的制约因素和冲击的对象是汇率制度。在纸币制度下,汇率已经丧失了其自然的依据,出现了多种汇率制度安排,但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制度是汇率制度的安排的两种极端,也是两种最基本的汇率制度。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以这两种汇率制度作为资本流动的背景制度,来考察资本项目的管理制度的可维持性。

在固定汇率制度条件下,资本项目开放制度的可维持性。这种制度类似金本位制度下的资本自由流动政策,在巨额国际资本跨国流动的情况下,难以达到博弈的纳什均衡。因为在这种制度下,逆差国(包括经常账户与资本项目的总差额)必须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来支持,当外汇储备不够,也许限制资本流出的成本大大小于由于资本流动导致汇率崩溃而给经济与社会造成的损失。因此,对于博弈的参与人来说,如果其他参与人(国家)维持现行的汇率水准不变,那么控制资本流出是最好的策略选择。尤其是小经济体国家,面对国际投机资本的恶意冲击,限制资本流动,控制外汇储备流失,往往成为它们对付投机资金的首选方案。对于顺差国,特别是长期持有巨额顺差的国家,会面临强大的通胀的压力。如果仅仅是从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看,控制外资,特别是投机性的热钱的涌入,可能对其是非常诱人的选择。也就是说,无论是逆差还是顺差国,在预期其他国家资本项目管理政策不变的条件下,都存在改变现有资本项目管理制度的冲动。但是并不是说这种制度不可能存在,只要给定一些条件,它是可以达到纳什均衡的。比如当各国经济发展比较平衡,逆差和顺差不太严重,逆差是短期的,并从长期来看,具有自动恢复的能力;或者通过国际性协议,在一定时期通过国家干预或各国干预以确保其维持。这后一种情况可以理解为通过相关域的联接,使得固定汇率制度得以维持。

固定汇率条件下,资本项目的管制制度的可维持性。该制度也不一定可自我维持性。因为对于贸易逆差的国家,对外融资以平衡的国际收支制缺口,特别是短期性的不平衡,是非常诱人的。特别是对那些经济增长动力强劲,前景预期好的国家,可以通过资本的入超来长期保持贸易的赤字。而对于顺差国来说,通过资本输出,既减轻升值的压力,又带来更高的资本回报,可能也具有改变资本管制的内在的动力。因此对于这两类国家,具有内在“叛离”现行制度的动机,这一制度的安排也不是纳什均衡,具有不可维持性。当然,这种制度在外部不平衡的矛盾积累不足的情况可以成为纳什均衡。

关于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资本项目的开放制度。如果纯粹从制度的本身的可维持性来看,显然要优于前两种制度安排,通过汇率的变化可以使国际收支出现自动平衡,化解国际资本流动给一国经济产生的冲击,不过联系其他相关域的影响来考虑,也许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比如过度频繁而大幅变动的汇率水平,增加了预期的不确定性,必然增加交易成本,不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在不考虑其他经济与政治因素的情况下,仅从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来考察,资本项目开放与浮动汇率制度是比较合适的制度搭配。不过,在一定的条件下,多种资本项目的管理体制在短时期内都是可以存在的。但由于某些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性,在资本流动规模日益扩大,流动速度越来越快的情况下,这些不具有自我维持性的制度安排,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矛盾不断积累,最终引发危机。这说明各国应该根据各国经济与政治的特点,对包括资本项目管理制度在内的整个国际经济制度不仅要精心设计,还要从动态的观点来理解制度,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制度进行适时调整。

资本项目管理演进的进化博弈模型

资本项目管理演进的历程更多地表现进化博弈的特征――进化与变异兼容,即政府对资本项目制度选择表现更多依靠行动的惯性,进行模仿,进化与变异是导致现在资本项目管理制度中主流制度与其他多样性共存的主要原因。

该模型假定参与人的行动集合是相同的,博弈从无限过去开始重复进行。在每一期参与人从前一期行动组合的后果获知哪种行动决策的导致最高的平均报酬。给定关于后果函数信息的有限性,给定关于其他人一般都遵从前一期行动决策的静态预期,参与人做出有限理性的行动决策,并通过模仿最适合的行动决策(可能有一定的惰性)实现其眼前收益的最大化,可将前面博弈模型中当作“黑箱”的决策规则si : ΩAi(I∈N)理解为参与人适应。因此可以将前面博弈的科斯盒子稍加修改为以下进行博弈的科斯盒子:

假定所有参与人都是对称的,即大家的行动集A和报酬函数均相同。令a-(t):A[0,1]代表以时期t的决策表示的参与人在整个行动集合上的分布。转型过程于是可以表述为:

对于所有的t, a-(t+1)=F(a-t))=a- (t)+f(a- (t))

如果对于任何两种行动决策,其中在上一期被观察产生较高(较低)平均值报酬的行动决策被大多数参与人在本期选用(抛弃),使得对应的f取值较高(较低),用数学式子表示为:

其中u(φ (ai(t-1), ai- (t-1) )),I=j,k,代表时期t-1参与人分布为a-(t-1)r的情况下参与人选择行动aI的报酬。这相当于说,具有较高(较低)适应性的物种繁殖(衰亡)得快。这说明由于有限理性,根据观察到行动后果函数的收益,绝大多数参与人的下一期决策是模仿上一期平均收益较大的行动。这在长期并不意味着其他政策选择的消失,相反正是由于随机因素,如错误或无法解释的变异,在某时间点积累到临界值,而不是纯粹竞争的本身,确保了有效结果长期稳定性。对此分析如下:

假定与进化选择相容的行动组合中,任何人行动决策都可能以一个非常小的概率ε发生振动,在每一期结束时转变成任何其他的决策,于是时期t的博弈可以由定义在A上的参与人的概率分布a-(τ:ε)来表示,如果不论过去怎样,当振动比率变得很小时,在长期内该概率分布问题收敛于特定的概率分布总是收敛于特定的概率分布as。即Limε0Limt∞a-(τ:ε)=ajsj,该极限分布叫做随机稳定。当有变异的进化动态系统经历无限长的时间,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这种分布本身。也就是在小概率变异和参与人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博弈是以多样性为特征的最优均衡随机稳定。

这种情形说明,即使参与人报酬函数一致,平均效益高的行动决策,即制度会被大多数参与人选用,也说是制度会出现向某一制度趋近的趋势,但因为人的有限理性,存在着变异,表现一定制度的多样性。也就是全部参与人选择效率制度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现实中正是由于一些因素引致的变异――非效率制度的存在才保证了有效结果的稳定。

二战以后,汇率制度的演进过程表现为:

第一,虽然二战后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已经很大,对国际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安排中并没有充分考虑资本流动的影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协议中,对资本项目的制度管理也没有作相应的安排;对于汇率制度的安排,虽然金本位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前面已有分析)在一战前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但面对崩溃的金本位制无法复原,纸币取代金币日益走向完全信用本位制的条件下,人们还是按照行为的惯性,努力向金本位复归――以金汇兑本位代替金本位;固定汇率制度与资本流动的不相容性日渐突出的情况下,很多国家还是试图维持,或者适应性地稍作修改,这一些表现都说明人们在资本项目及相关制度安排方面是有限理性的,行动的决策规则多是依据惯性以及对过去历史的记忆。

第二,战后相近地域、相同意识形态国家资本项目管理制度出现了彼此趋同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模仿是一国政府制度抉择的依据,彼此邻近国家的相关制度成了重要的模仿对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在新形势下,由于博弈的时期比较短,观测的后果函数的样本值不足,没有公认的模仿对象;另一方面是由于邻国经济政治交往比较多,便于彼此模仿。由于美国经济的成功,以其为代表的北美地区的资本项目开放的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逐渐成了一种主流政策,目前几乎可理解为“随机稳定”状态。这是对平均效率表现比较高的国家制度的模仿。

第三,从20世纪60年代的南美的资本控制模式、20世纪70年代初包括美国在内世界范围内资本项目严格管制、90年代马来西亚对资本项目管制制度的短暂复归,在整个社会经济与政治基本面没有变化的条件下,一些偶然性、不可预测的冲击因素,会使资本项目的管理呈现多样性与主流并存的特征。正是多样性的制度安排的存在,主流性的制度才能在实际中展现其高效益的一面。当然,具体的主流制度也将不断进行,随时代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礼卿.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开放.国际金融研究[J],1998(3)

2.张礼卿、戴任翔.智利的资本账户开放:一个从失败走向相对成功的案例.国际金融研究[J],1999(5)

基本管理制度范文5

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不求最好,但求更好!xx班51名同学宣誓遵守如下班规:

一、出勤纪律

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等,有病或有事需请假。违者扣1---3分。

二、课堂纪律

1.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认真记笔记。不插嘴,不喧哗,不睡觉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等,违者扣1--3分。

2.按时完成作业并上交,缺交作业每人次扣1分,缺交五次以上,叫家长到学校配合教育。

三、卫生纪律

.教室每天坚持3小扫,清洁区每天坚持2小扫,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打扫除,打扫要及时、干净。不乱丢纸屑,不随地吐痰,不乱拿卫生工具等,违者扣1----3分。

四、课外纪律

1.课后在教室时,认真学习,认真完成作业。不吵闹,不追打等,违者扣1---3分。

2.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讲文明,讲礼貌,穿着得体,落落大方,关心班集体,不做有损班集体荣誉的事情等,违者扣1-----3分。

五、安全纪律

1.时刻注意安全,注意防水,防电,注意交通安全,不推拉,不追打等,违者扣1-----3分。

2.不吵口,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不损坏公物等,违者扣1---3分。

六、奖惩纪律

1.班上扣一分,需交班费x元,学校扣一分,需交班费5x元,老师教育不听者,叫家长到学校配合教育。

2.上课举手回答问题并答题正确加1分。

3.乐于助人,好人好事,主动帮助他人的行为加2分,影响较大的加5---10分。

4.连续一周表现优异者,提出表扬,连续一月或一学期表现优异者加5----10分。

5.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校排名前200名之前者加5----10分。班上排名前十者加1---5分。

6.在运动会,各学科比赛获的名次,为班级争的荣誉者加5---10分。

7.以上第2,3条的加分,或者有其他加分,需要学生自己申请(申请交组长,组长再交班干部),班主任和班干部共同审核确定加分,第2条每周加分15分封顶,第3条每周加分10分封顶。

基本管理制度范文6

一、DRG管理制度

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率先不惜耗资,对“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 System DRGs)进行组织、研究,并建立了“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预付款制度”(DRGs-PPS),下面简称DRG管理制度。这一重大改革及其得到的显著效益,使许多有医疗费用膨胀通病的国家也纷纷效仿。目前,DRGs 以及相似病种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国卫生服务发展研究的重要研究课题。DRGs主要考虑了反映病例特征的一些因素,如病人的主要诊断;次要诊断;主要手术;重要的合并伴随病和合并症伴随病;年龄;新生儿体重;昏迷时间;是否死亡等,并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医疗服务的强度对每个DRGs分别指定价格,病人在诊疗全过程中一次性向医院支付该指定价格的费用,将传统的实报实销的后付款制度改为依据病种的预付款拨款制度。其主要目的和作用在于指导医院和医务人员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控制医疗服务中的不合理消费,并通过控制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来促使医院挖掘潜力,提高医院的质量、效益和效率,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二、DRG管理制度的研究背景

(一)DRG管理制度的产生

DRG源自医疗费用的控制需求。早在1966年,美国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和贫困医疗补偿制度。第一代DRGs是由耶鲁大学卫生研究中心Mill等人经过近10年的研究,于1976年完成的。他们通过对三个州的近70万份出院病例的病例总结,首次根据共同的解剖学和病理生理特点或临床特点而将所有的病例划分成83个主要诊断类目,接着再按第一诊断、第二诊断、主要手术操作、年龄等变数进行划分。最后将病人划成383个DRGs,每组DRGs的病例都具有相同的临床特点和住院天数。

第二代DRGs于1981年完成,从300多所医院里按地理、地位、功能及大小的不同随机抽取40万份病例,通过计算机系统以住院天数为重要依据将病例分成467个DRGs。第二代导入了依据疾病诊断与收费标准的支付方式,采用ICD-9-CM分类编码,在第一代DRGs基础上扩充了许多相关资料,如增加了入院方式、转归等,使第二代DRGs组内的病例具有相同的临床特点、相同的住院天数及资源消耗。从1983年10月1日起,第二代DRGs被美国HCFA(国家卫生财政管理局)正式作为预付款制度的基础依据,实行对医院费用的补偿。1986年美国将第二代的467组增至473组,并公布为第三代DRGs。1990年以后,实行适合所有年龄患者的AP―DRGs版本,共有785个DRGs编号,实际具有607个DRGs组。

(二)对DRG管理制度的评价

1.主要作用

事实证明,DRGs-PPS已经达到了很多的预期目标。(1)一定程度上对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起到了控制作用,杜绝了不必要的检查;(2)提高了医院的效率和产出率,降低了平均住院天数;(3)加强了医院的经营能力及管理效率,医院必须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才能保证病人在DRGs费率限额内满意出院,而同时医院又有所结余;(4)促进医院各部门间的协作,因为缩短住院天数毕竟不仅仅是临床医生所能完成的。

2.存在的问题

当然,DRGs-PPS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如医院为减少病人的实际住院日,增加了门诊服务,导致门诊费用上涨,使卫生服务的总费用并未得到很好的控制;一些医院在诊断过程中,有按收费高的病种诊断的倾向;私立医院不愿收治重病人;部分医院因收入减少,被迫取消了某些开销大、社会又确实需要的临床服务项目等问题。另外,关于DRGs的分类方法也存在争议。

三、军队医疗成本核算引进DRG管理制度的意义

我军一贯实行的医疗项目收费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医疗制度改革的要求。国内众多学者对我国推行DRG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在北京地区进行了DRG的可行性研究,同时引进医疗资源消耗强度的概念来改善DRG的不足,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公认的方法体系。尽管如此,DRG仍是医疗收费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医疗成本核算的发展重点。

军队医院存在标准经费和对外医疗收入两种补偿机制,仍忽略了不同病种造成的医疗费用的差异,造成一些医院盲目增设床位、超负荷收容;为追求高收入,互相攀比,随意投资,重复购置大型设备。这些不计成本效益、忽视医疗效率和质量、盲目扩大发展规模的做法,不仅影响了为部队服务,而且也影响了军队医院的整体效益,加剧了卫生资源的浪费。而对于这些问题,同样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针对军队卫生工作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借鉴DRG的思路,改革医院的成本核算制度,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医生在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以专家制订的标准治疗方案作为指导,对实际检查、用药应以专家倡导单病种标准治疗方案的标准加以控制。专家组根据实际诊断和治疗情况,认为单病种标准治疗方案需要调整的,及时进行调整,并将新的单病种标准治疗方案反馈给相应的工作单元和卫生经济管理部门。专家组认为单病种标准治疗方案符合实际诊断和治疗的,由医疗管理部门对其科室和工作单元迅速采取措施,及时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从宏观上确保医院为部队提供优质服务,实施医疗经费的正确投向,避免有限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微观上促使医院努力提高医疗成本效益,提供有充分医疗质量保障的适宜服务,保持自身发展的经济活力。

四、DRG管理制度的发展

(一)国外研究的发展

DRG能够反映病例的临床实际情况诊疗需求和医疗服务的利用,并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治疗效果。因为医疗服务提供的过程伴随着医疗资源的消耗,所以反映临床实际的DRG也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医疗资源的消耗,特别是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疾病的病例类别之间资源消耗的差异程度。它的出现推动了预付费制度的发展和普及,使其成为国际公认的控制医疗费用的有效手段。美国是最早使用DRG的国家。1983年以后,它被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国家相继引入,在加以改良和本土化以后成为这些国家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应用的深入,DRG甚至已成为这些国家推动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改革的重要手段。

(二)国内研究的发展

国内许多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DRG方式,并在医院改革方面尝试引入DRG机制。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有关单病种及其费用的研究逐渐集中到探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诊断相关分组及研究制定各组病症的基本诊疗收费标准和成本核算等方面。有的学者在分析医院的补偿模式后,提出了医院实施病种医疗成本核算的可行性。有的认为实行病种质量控制,按病种拨款,有利于节约和控制医疗费用开支,解决医院的经费补偿难题。还有学者明确指出,医院按床位、收治人数或住院天数补偿均存在不合理性,必须按病种分类,按不同病种的系数、病人不同身份的系数及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各类的系数拨款。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DRG机制进行了探讨,对促进我国医疗成本核算的改革、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