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的经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设计的经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设计的经验

课程设计的经验范文1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启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就是建设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并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缓解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奠定重要的基础。

我们认为,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有明确的定位,要符合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变革,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进步。要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不但有知识的教育,更要体现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形成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还要研究如何建设和利用网络支撑环境,促进课程建设,利于通过网络共享教学资源。

在本课程的建设中,我们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抓住核心问题,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

1 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强化实践教学,激发自主学习,充分应用网络化手段

针对现有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特别是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我们从革新思想入手,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上,教学模式从传授知识转为培养能力,考核更侧重对学生编程水平的测试,比比真本事。

在课程建设中,强化实践教学,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方法,构建了一个由多种网络化教学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组成的强有力的教学支持环境,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实施。同时,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主体意识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途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通过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和练习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相应的发展空间;通过倡导合作和营造自主探究创新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网络教学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工具软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发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它支持研究型学习、案例式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2 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建立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套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它和课程的目的、性质和特点密切相关。

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学生不但要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能,即培养程序设计能力。知识可以通过传授获得,能力必须靠训练获得。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实践训练,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知识,培养程序设计的能力,逐步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能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程的建设以“实践”为中心,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2.1 教学内容及组织方式

教学内容以基础为主,但要考虑前沿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言知识和程序设计两条主线,以程序设计为主,语言知识为辅。程序设计包括问题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算法设计和编码、测试等方面,重点讲授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以及程序设计风格,使学生能从更高的角度认识该课程的学习目的,不局限于对语言本身的学习和编程技巧的掌握,更看重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在第一门程序设计课中引入软件工程的思想,指导学生编写规范的程序。而语言知识则以程序设计语言必须具备的功能(数据表达和流程控制)为重点。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的组织思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驱动的主题式教学和基于问题的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1) 案例驱动的主题式教学: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主题,以程序设计作为贯穿各主题的主线。每个主题的教学过程由“要点讲解”、“自学/上机实践”和“疑难解答”三个阶段组成,通过案例分析,重点讲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辅以语言知识的介绍;然后通过大量的上机练习,包括基本训练和综合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程序设计的能力,逐步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明确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答疑解惑。

(2) 基于问题的教学:要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训练是不可或缺的,要求学生应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编写大型程序。学生以组为单位(2~3人),自由选题,然后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查阅、自学相关的文献资料,确定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组内分工,合作完成,最后分组答辩评分。整个过程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教师只提供必要的辅导。经过这样的模拟实际软件开发的演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问题求解和编程能力,还有利于培养探索创新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好基础。

2.2 实践环节

《C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课程的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听不会,也看不会,只能练会。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编程和探索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实践训练,使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我们设计了“3种作业/2类训练”供学生平时练习,即自测作业、主题作业和大型作业,基本训练(自测作业、主题作业)和综合训练(大型作业)。这些作业或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分别从知识点、内容主线和应用面3个层次上逐步提高编程能力、掌握语言知识。

根据知识点布置的自测作业,偏重基本知识和能力,学生在能自动评判的上机测试系统上完成;难度稍大的主题作业,帮助学生将语言知识和程序设计的内容串成两条相互呼应的主线;大型作业是为优秀学生设计的,要求应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编写大型程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独立选题、设计、自学高级编程技术、编程实现和参加答辩。

经过这样的实践训练,学生不但学会了编写程序,从简单程序到复杂程序,从小程序到大程序,而且会编“好”的程序,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实践教学中,考虑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学生提供选择的余地,鼓励自主学习。例如,自测作业的题量是50-70,要求必做50题,其余选做;4类主题作业中,一般每类主题包括8题,要求学生选做其中的4题;而大型作业则由学生自由选题,学生最后完成的程序(并提交相关文档)一般有1000行左右,最多的学生达到6000多行。我们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的训练方式、数量和难度,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在达到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2.3 考核方式

精品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体现精品意识,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光有知识的教育。

我们采用多种形式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包括笔试(英文试卷)和实验考核,两者的比例是1:1,强调实验考核的重要性,比比真本事,如果学生没有通过实验考核,课程成绩直接记为不及格。

实验考核包括上机考试和平时练习成绩,上机考试使用能自动组卷和评分的考试平台;平时练习包括自测作业、主题作业和大型作业的完成情况,利用“考试指挥棒”引导和督促学生平时多编程,编好程。

2.4 网络化教学手段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但有利于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还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供教师学习借鉴,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

在本课程的建设中,我们多方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网络化辅助教学手段,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支撑环境。

(1) 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室,采用多媒体电子教案、程序案例和网上教学资源。

(2) 开发和应用一系列网络化辅助教学平台,包括课程学习平台、作业平台和考试平台,辅以配套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3) 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由于使用了上机测试系统作为作业平台和考试平台,利用系统的自动评判功能,平时上机作业和上机考试评分难的问题迎刃而解,还能将日常的教学过程与考核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和训练。在早期程序作业批处理系统基础上开发的能自动组卷和评分的考试平台已有7届2万多名学生使用。

3 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精品课程建设的成败,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门精品课程,其实是每一位教师的理念、追求、人格和经验、知识的综合体现,应该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形成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课程负责人要有充分的热情带头做好课程建设工作,积极争取各级教学研究项目的支持,注重培养中青年教师。

近年以来,我们承担了“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等省部级项目,以及一系列校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为教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我们的教学队伍知识结构好,年龄结构合理,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效果普遍很好。主讲教师都是中青年骨干教师,职称均为副教授以上,还有2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具有博士学位以及四十岁以下的教师约占80%。除了课程组教师以外,还由博士生或硕士生担任助教,为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和实验指导。

随着本科生规模的扩大,不断有年轻教师加入课程组,我们通过试讲、观摩、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并带动他们参加教材建设,开展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学历高,专业水平好,年轻而有朝气,在教学中能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学生互动沟通,深受学生的欢迎。

4 不断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完善课程建设的成果,与时俱进,从未间断改革的步伐。

自浙江大学计算机系成立以来,本课程作为入门课程,历经了BASIC、PASCAL、C等教学语言。1995年起选用原版C语言教材,尝试双语教学。课程负责人在1988年作为助教就自发设计了用于学生编程作业评判的批处理系统,十几年来,一直坚持课程的教学改革。

在课程建设中,最具特色的是实践教学(如实施大型作业)、考核方法(如机考)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并将计算机系的改革成果逐步在全校推广。

例如,我们适时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为课程的教改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先后开发应用了上机测试系统、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网络化教学平台等。

以上机测试系统为例,1988年设计并使用上机作业自动评判软件(基于UNIX);后移植到NOVELL环境(1994年获教育部第一届CAI软件一等奖);1997年开发基于C-S的上机测试系统,并在全校大规模推广,到2001年共有4届近1万名学生使用(1999年获校一等奖并通过省级鉴定);2001年开发基于Web的上机测试系统,已有3届1万2千多名学生使用。

1995年利用我们自己开发的多媒体写作系统(97年获第二届教育部CAI软件二等奖)开发了程序设计基础课件,成为浙江大学首个投入多媒体教室应用的教学课件。

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注重总结提高,以论文、教材、成果奖励等形式体现各个阶段的改革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6篇,出版教材6本。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高教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和《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是本课程改革成果的展示和总结提高。前者与一般教材的编写思路不同,不是按照语言自身的体系展开,而是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以案例为引导来组织教学内容,并采用“快速入门、分散难点”等思想,对传统的C教材编写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与创新。后者的编写目的就是指导学生编写大型程序,是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综合实验系列规划教材”中的一本。该系列教材是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专业课程综合实践10多年经验的总结,也是国内首部由研究型大学独立编写的课程设计系列教材。

5 课程建设的成效和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建设,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锻炼了学生,提高了学校的声誉。教学改革成果已经逐步推广到浙江大学各专业的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扩大了受益面,正在向国内其他高校辐射推广。

从我们实施的效果看,由于强化了实践教学,特别是大型作业的实施,改革不但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在学习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好基础。课程教学还大大提高了全校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积极性,已经举办7届的“浙江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吸引了校内40多个专业1000多名学生参加,参赛人数逐年递增;浙大代表队在国际竞赛中佳绩频传,继亚洲赛区多次夺冠、摘金取银,在第27、28届世界总决赛上,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具有自动评判功能的上机测试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对编程题的批阅,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并做好推广,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做出贡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继续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继续完善上机测试系统,扩充题库,并出版发行,使更多的师生能共享我们的成果;进一步完善网络化教学平台,争取面向校外开放;研究如何对学习困难学生因材施教,进行小班辅导和开发相应的辅助教学软件,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学习。

课程设计的经验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特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经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7-0027-03

1 引言

“计算机体系结构” 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研发和全军高水平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基地,十分注重“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建设,在教学改革、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成果显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该课程一直被列为学校的重点建设课程,2004年入选军队院校优质课程建设计划,2005年被评为军队优质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

“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系统设计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关键技术以及性能评价方法等,内容多、涵盖广、系统性强。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的基本思想,具备衡量工艺、性能、价格、主流技术等多种因素对设计计算机系统的影响和判断能力,具备合理设计计算机系统以及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的能力。

2 课程主要特色与经验

2.1 注重教学科研相结合,深化教学改革,更新课程内容

作为担负着国家和军队计算机及其相关领域重点科研任务的研制单位,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学院积极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积极吸收国际上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以及学院科学研究中的先进成果,不断将计算机体系结构主流思想和创新思想引入到课堂之中,更新课程内容,形成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而且,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学院也有意识地促进学院内部人才流动,让具有参与大型工程项目的经验的教师直接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工作,将其在科研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带入课堂,更新教学内容。正是通过这种良性互动,使“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内容常教常新,促进了课程的全面建设,提升了课程的内在品质和生命力,保持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先进性协调发展。

2.2 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计算机体系结构学科与课程建设是在我国电子计算机事业的开拓奠基者、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第一任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慈云桂教授的领导下建设和发展的。从课程设立到现在,学院十分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把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确保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基础。经过多年教学和科研实践,形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领衔、以博士为主体、主管教学副院长负责、拥有全军优秀青年教师、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学校优秀教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另外,中心实验室负责实验教学和实践的教师与工程师12人配合课程的教学,每年还安排计算机系统结构方向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10人左右参加辅导答疑和批改作业。课程负责人及主要骨干教师先后到美国、加拿大、荷兰、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计算机科学技术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考察调研,或做访问学者;教学梯队年龄结构合理、学术层次高、学缘结构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教员的数量和质量完全满足讲授、辅导和实验等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

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学科研紧密结合这一优良传统,使教师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承担多项计算机体系结构方向的科研工作。研究方向覆盖了计算机系统结构二级学科下的各个领域,在“银河”巨型机等大型型号任务的研制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课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确保了课程质量。

2.3 自编与引进相结合,加强高水平教材建设

多年来,学院确立了“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稳定性和先进性相协调”和“自编与选用相结合”的教材选编和使用原则。在课程建设初期,学院结合当时国际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自主研制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及各类计算机的科研技术成果和跟踪技术前沿的情况,将科研实践最新技术和成果与教材建设结合起来,使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的教材始终保持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在国内率先编写出版了“计算机体系结构”教材(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李勇、刘恩林著,1988年)。该教材多次修订再版,在国内20多所学校使用,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材。

在教材引进方面,学院持续跟踪国际最新发展,数度引进国际公认并被广泛采用的Computer Architecture: A Quantitative Approach系列原版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消化,同时将学院在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微处理器设计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补充进教材之中。通过“引进―消化―编著”的多次迭代,2000年出版了《计算机体系结构》(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即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张晨曦、王志英等编著)。该书2002年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共印刷6万多册,被20多所大学作为教材使用。2004年,《计算机体系结构》第二版再次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于2005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4 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和教学方法研究,不断改善教学效果

为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组不断改革教学手段,研究实践教学方法,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计算机体系结构多媒体教学课件,该课件将学院几代教师积累的科学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涵盖其中,精选动画200多个,通过动画、语音和文字三结合的方法,将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用鲜明的色彩、形象的架构、动态的演示予以展现,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不断加强网络课程建设,“计算机体系结构”网络课程200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网络课程不但包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如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课程实验所需软件等),同时还配备了大量高水平的动画学习课件,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重点、难点内容。教师组还依托学校数字化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开展实时讨论、辅导答疑、提交/批改作业、模拟考试等教学活动。

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5 构建课程建设基础平台,强化实践环境

学院十分注重多层次实践体系的建立,通过多种途径构建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平台。在实践体系方面,学院将实验分解为一般性课内实验、综合性课程设计、小型科研课题以及大型科研课题,这些实践环节各有侧重,难度由浅入深。学生既可依托课程实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机会参与和感受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微处理器设计等方面的科研实践。在这种多层次的综合实践体系中,学生不仅可在信息系统设计、系统分析、系统集成、系统评估等方面有所收获,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参与现代大型工程项目所必备的团队合作和顽强拼搏精神。在课堂教学方面,为配合课程教学,学院还自主开发研制了计算机系统综合实验平台,精心设计了相关实验内容。在前导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流水线和存储层次的FPGA实现,在交互式演示和软件模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FPGA设计和实现,强化了实验效果,增强了课程效果。在课外研究方面,课程组教师向学员提供大量最新的高水平文献资料,方便学生开展课外学习和自主研究活动。这些活动的实施,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2.6 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学院在1999年通过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借鉴其“过程化管理、按要素评估”的思想,将其成功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学院根据教学规律特点,将教师的授课过程分解为教学准备、课程试讲、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考核、课程总结等环节,按环节提出目标任务,学院通过教学督导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动态跟踪、全面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该体系的实施,增强了课程准备的针对性,积累完善了教学档案资料,规范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年轻教师,保证了教学质量稳定提高。

3 结束语

计算机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研究方向,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只有不断深入开展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教学研究,紧跟学术前沿,改革创新,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研究和部署实施,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教学,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志英,宁洪,等.综合型人才创新能力与素质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5,(2).

[2] 王志英,宁洪,戴葵. 强化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C].2004全国高校计算机系主任论坛论文集,2004.

课程设计的经验范文3

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程,可以改变经济学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使理论知识动态化、具体化、过程化,使学生真实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增强对相关经济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主动创新精神,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竞争的实力。经济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及相关学科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经济学教学中的经济学实验是一种专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互动、简短的游戏(不仅仅是游戏)。由教师依据经济学原理设计特定场景,通过对现实经济社会的模拟使学生置身其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经济学原理,并通过参与者和观测者的双重身份,激发学生对于经济事件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思考解释现实经济。

经济学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一样,主要包括实验设计、选择实验设备和实验步骤、分析数据和报告结果等环节。具体来讲,经济学实验课程的设计,需要确定研究的经济问题,依据问题创建实验条件。这个过程需要确定实验条件的一些基本要素,并且选择和确定哪些因素应作为需要处理的因素,哪些因素会干扰实验结果,如何对其进行控制等。根据实验条件,准备实验说明,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实验的目的、条件和操作的具体过程。为了对实验设计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应先进行测试性实验,并根据测试的结果改进实验条件和实验说明。

课程设计的经验范文4

关键词:环境设计;快题设计;教学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人们生产、生活中与装饰有关的各设计领域,专业方向包括室内、室外、园林、景观,同时与城市规划也有紧密的联系,涉及美术、建筑、雕塑、装饰文化、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各艺术院校艺术专业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开设的课程各有特色。其中,作为基础课部分的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大部分院校均有开设。对于专业设计课程部分,各校依据自身特点进行课程安排,如建筑制图、人体工程学、室内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快题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AutoCAD、3dsMAX等。从课程的性质区分,可以分为专业理论课、专业设计课、专业绘图课。其中,建筑史、室内设计原理为理论课范畴;家具设计、展示设计为设计课范畴;建筑制图、AutoCAD、3dsMAX为绘图课范畴。快题设计既属于设计课范畴,又属于绘图课范畴。

一、快题设计课程的特点

快题设计作为环境设计的必修课,同时又是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设计传达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快题设计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程时必须掌握的交流语言、设计语言。快题设计的对象可初步划分为室内、室外两大领域。室内快题设计的内容有家居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等。室外快题设计的内容有景观小品快题设计、广场快题设计、居住区快题设计等。快题设计同时具有设计课与绘图课的属性,其活跃的思维模式、原创的灵感来源与快速的画面表达是其显著的特点。快题设计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场所、不同的空间功能进行表现,不仅是对空间外部形态的快速表现,还必须对空间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快题设计是根据空间场所的设计创作草图,结合设计说明、平面图、立面图、功能分析图、效果图等,综合表现设计意图。

二、快题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快题设计的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快速表现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设计主题内容表达不充分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容易忽略细节,设计说明表达含糊不清,平、立、剖面缺失标高;不能在空间设计中合理应用人体工程学,工作台面设计得过高或过低,沙发尺寸设计得过大或过小,通道设计得过宽或过窄,使用功能受到很大影响。

2.画面表现能力不足

快题设计的一系列设计思维与设计表达均在画面上呈现,一些学生的快题作业表达能力较弱,无论是线条还是色彩,都缺乏快速表现的灵动、自由,线条生硬,画面色彩混乱,对比色与互补色的应用欠缺。

3.忽略分析图在方案中的运用

一些学生忽视分析图的作用,认为分析图在快题设计的表达中可有可无。实际上,分析图可以帮助阐述设计主题,理顺设计思路,为分析提供依据。

三、快题设计课程要求

快题设计体现出设计者设计灵感的快速表达、设计画面的自由组织,其教学模式应机动灵活,但也需要具体的要求。1.确定主题快题设计的主题内容应依据功能空间的不同进行选择,大致可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两个方面。内环境包括家具空间快题设计、办公空间快题设计、商业空间快题设计、娱乐空间快题设计、餐饮空间快题设计、展示空间快题设计等;外环境包括建筑外观快题设计、景观小品快题设计、景观街区快题设计等。2.确定画面尺寸快题设计画面尺寸的选择范围较大,没有固定的尺寸设定要求,但在日常进行的设计练习中,根据设计主题的不同、设计内容的复杂程度、方案表达的难易程度,有几种尺寸可供选择:0号图纸,尺寸规格为841mm×1189mm;1号图纸,尺寸规格为594mm×841mm;2号图纸,尺寸规格为420mm×594mm;3号图纸,尺寸规格为297mm×420mm;4号图纸,尺寸规格为210mm×297mm。3.确定使用工具快题设计的使用工具较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绘图用笔有绘图铅笔、自动铅笔、针管笔、签字笔、彩色水笔、马克笔、荧光笔、毛笔、喷笔、排笔、水彩画笔、鸭嘴笔、蘸水笔、铁笔等;绘图仪器有直尺、丁字尺、曲线尺、卷尺、放大尺、比例尺、三角板、万能绘图仪、大圆规等;调色用具有调色盘、碟、笔洗等;颜料有水彩颜料、广告颜料、中国画颜料、荧光颜料、彩色墨水等;选用纸张有绘图纸、水彩纸、水粉画纸、卡纸、铜版纸和硫酸纸等。4.确定设计完成时间一般来说,快题设计的时间分配为:方案设计约占总时间的1/3,绘图与表达约占总时间的1/2,余下的时间用来调整和完善方案。时间的设定一般分为3种:第一种,3小时的快题设计。由于时间有限,任务书一般不会要求大量绘图,注重设计分析。第二种,6小时的快题设计。设计表达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除了基本的平、立、剖面图外,效果图与分析图的绘制需要一定的质量。第三种,8小时的快题设计。时间比较充裕,除了需要完成设计任务要求,还要注重设计过程中的分析与示意,以明晰的版式设计表达出完整的设计意图。

四、快题设计的规范特征

1.快题设计方案的整体性

从快题设计的过程来看,设计思路灵活宽泛,画面的组织相对自由,能够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个性化风格。但从快题的规范性来说,也需要强调快题设计的整体性。设计目标明确后,组织空间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十分必要,完整的设计方案是由合理的空间要素组成的,空间内尺度的把握,比例的控制,材料、色彩、灯光融入空间的表现力,生态化理念在设计中的展现,智能化设计在方案中的应用,各环节都在其中构成了快题设计的整体性。

2.快题设计方案的多元性

设计师应该从文化、地域、历史、风情等多个角度进行快题设计分析,并尝试把这种多元性融入设计。快题设计选择的题目可以是功能、形式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文化会衍生出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风格样式,或热情奔放,或朴素内敛,或古朴典雅,或奢华时尚,这些元素影响着快题设计方案的细节,同时又是快题设计不可或缺的部分。

3.快题设计方案的人文性

快题设计从完成的画面来看,主要传达的是空间内的综合环境设计,其服务对象为使用者,包括空间高差的变化、陈设物品的布置等。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精神需求与功能需要体现人文性。如,在家居快题设计中,要了解使用者的生活习惯与审美情趣,结合使用者的审美情趣,有效组织空间内的形体、材质、色彩等元素,运用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设计手法,完成空间形式的设计。结合使用者的生活习惯,运用科技与工艺的手法,融入智能化设计体验,完善空间内设施的合理性,使设计价值还原为使用者的观感体验。

五、快题设计的教学方法

1.引用经典设计案例的理论教学

快题设计课的教学要求是完成从设计构思到纸面绘图的完整过程,绘图前需要有设计思路作为引导。如何形成清晰的设计思路?这就需要大量的理论课程作为基础。研究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案例,了解设计从形成到实现的步骤,把握各种风格与流派,观摩优秀建筑师、设计师的作品手稿,这些都有助于获取设计灵感。就内环境设计来说,绘制办公空间快题设计,首先需要了解办公空间的文化、办公模式的演变过程、办公环境的功能分区、办公设施的具体应用。绘制餐饮空间快题设计需要对饮食文化有所研究,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灯光的强弱表现在不同的饮食氛围中会有很大的差异。展示空间快题设计需要合理分析人流路线与容积率,在观与展之间把握好合理的尺度,既能创造优越的视觉环境,又能组织有序的观展活动。

2.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

快题设计的特点在于自由、灵活的思维与表达方式,所以,在课堂讲授环节,教师应摒弃以往的灌输式教育方法,采用启发式与对话式教育方法。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不仅体现在专业的技术层面,教育作为培养设计人才的摇篮,更应该在初始阶段就提倡创新精神。新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课堂上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授课过程中设置章节知识节点,融入思考与问答环节,把思考与问答作为每一章节知识点的回顾,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运用对话式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印象,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实际案例的现场讲解

快题设计的课程开设通常在基础课以后,即学生在学习快题设计之前已经过了素描、色彩、立体构成等基础课的练习。快题设计的题目通常与实际案例相关,在这一阶段需要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环境设计案例在设计环节后的现场施工部分存在许多课堂无法分析的知识点,所以教师需要在实践项目中分享现场施工环节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现场为学生讲授施工技艺,对实践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快题设计方案。

4.调研与汇报的总结分析

环境设计是强调视觉与感受的学科,其中的讯息大多来自于视觉经验,所以,调研是完成快题设计的重要渠道。设计师在接受快题设计任务书后,要了解空间的主要内容,通过现场调研获得大量的视觉经验。在设计的初始阶段,灵感大多来自视觉经验。方案汇报可以总结、强化设计思维与设计过程。优秀的设计师不但需要灵活的头脑、熟练的绘图技巧,同样需要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汇报的过程是把设计各个环节通过语言的方式传达出来,这一快题设计的后续部分与前面的过程组成了课堂教学的完整体系。

参考文献:

[1]舒湘鄂,吴继新.快题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2]孙科峰,高艳.环境艺术设计快题与表现(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课程设计的经验范文5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328-01

在我国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势在必行。而对于网络教学平台而言,其为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教学平台也被称之为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其概念组成也分为广义与狭义这两种。广义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的内容就是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系统以及硬件设施,狭义则主要是指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能够对网络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支持服务系统。

一、教学平台定位

精品课程具有许多的特点,其教师团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教材以及教学管理都是最优的,并且要求教师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都要是最先进的,在进行教学时教师所参考的教学大纲、教师的自备教案、布置给学生的习题、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的指导以及所参考的文献目录都要求在网上免费开放,最终有效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精品课程的建设主要包括课程网络与课程内容平台建设,二者之间的联系密切,并且互相影响。想要确保建设的成功,一定要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建设。在进行具体建设的的过程中,不能具有倾向性,之所以称之为精品课程,首先就表现在课程内容非常新颖,但是即使课程内容在好,没有网络平台也是不会得到展现的机会的,只有二者互帮互助才可能发挥二者的作用,最终实现了课程的资源共享,做好二者的设计与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合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可以在网络上实现教学,也可以实现对同学们的指导与考试,这样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的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学习。所以想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成功,网络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想要合理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就一定要高效的来完成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

二、教学平台设计

精品课程想要最终实现课程信息的传递与资源的共享,主要依靠的就是互联网,并且也是在网络平台中实现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中来查阅并且学习相关的资料,并进行习题的练习。在进行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过程中,不是只将与教师进行教学有关的资料放在网络平台上就全都准备好了,并且也需要考虑怎样能够将这些教学资源进行简便迅速的制作、怎样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更新、怎样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了以及怎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将以上这两点充分做到,才能为保证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效设计奠定基础。

在进行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时,通常应该对系统的通用性加以认真考虑,其平台结构主要设计为B/S模式,在设计时所用到的一系列技术主要是以WEB客户端技术为核心,无论用户身处哪个客户端,只要最终想要进入教学平台进行学习或者对设备进行维护,浏览器就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在对精品课程网络平台进行设计时,对网路平台的设计者也提出了许多的要求,其自身必须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尤其体现在网络开发与多媒体的课件制作这两个方面,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诸多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严重缺乏以上两方面的知识,在网络与课件开发这方面,总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或者还要找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对其进行有效开发。就是因为这一系列现象的存在,才导致当前的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设计出现了以下两种现象。(一)设计非常简单,无论是网络平台的内容还是界面都非常大众,不够新颖,并且总是一成不变,更新的速度非常缓慢,有时还从来对其不进行更新;(二)设计非常复杂,这样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在进行维护工作时,难度非常大,这样给许多人的感觉就是太注重技巧的表达,而往往忽略了网络平台的主要用途,也出现了很严重的后果。

想要使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效果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其具体的设计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与教师进行教学的有关材料,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所参考的教学大纲、设计的教案、给学生布置的习题、对学生进行的实验指导以及参考文献目录都应该能达到网络教学的具体要求。

(二) 当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需要进行更新时,要立即对其进行更新,做到更新及时。

(三) 要确保在制作网络课件时能够简单快捷,能够在课件的制作周期之内完成制作,最好是提前完成的时间较长。

(四) 对于网络教学平台而言,其既应该成为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平台,又应该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互动与交流的平台。

(五) 在进行网络平台的设计时,应该保证平台的设计风格能够反映出所学学科的专业特点。

(六) 要能够确保所构建的网络平台环境非常稳定。

三、实现网络平台

(一)制作网络课件

多数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在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时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他们自身对计算机并不精通导致的,所以在进行网络课程平台的制作时,往往需要请专业的人士来完成网站的基本框架设计,可是在进行网络教学以及与教学有关的课件制作时,仍然要靠教师自身来完成。所以经过综合的考虑后,觉得对于非常复杂的课件应该采用flash进行制作,用Microsoft Producer来完成网上的课程教学。

(二) 实现师生的互动

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可以保证网络课程平台的高效。学生可以通过电子白板来向教师进行提问,教师在固定的日期将答案公布在网页上,学生交作业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来实现。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测试来对学生进行检验,对其进行定期的测试,所选择的题型也要按照难度程度进行分组。

总结

通过对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研究,理解了网络平台的合理建立可以完全舍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打破其在空间上以及时间上的诸多限制,最终能够快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画面,所以做好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工作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现代化教学的种种需求,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的经验范文6

一、恰当的进行教学环境设计

为保证音乐教学的有效进行,应创造一个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使学生一走进音乐教室就感受到强烈的音乐气氛,诱发学习音乐的热情与愿望。音乐教师在创新设计教学环境的同时,应注重音乐教学环境的布置,创设音乐情境,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多媒体等手段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习的情趣。音乐教室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室内环境设计,对学生心理影响很大。室内设计对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音乐教室的设计要有浓厚的音乐气氛,教具安放要有条不紊、各得其所,墙面、黑板等要布置与音乐教学相关的谱表、乐器图、乐理知识等。另外,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需要还要注意课桌椅的摆法,可以是一排一排安放,也可以是圆圈式、半圆式或其他形式,总之课桌椅的摆放,必须服从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的需要,不求固定的样式。

二、精确的进行教学目标设计

教师在确立课题之后,第一步要制定的是该课题的教学目标,一般情况下根据以下几个条件制定:

第一:《教师用书》中的单元教学目标要求。《教用用书》是由音乐教育专家研究制定的,不仅具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性,还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是面对大多数学生可接受程度而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本身的教学目标具有高度,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目标的科学界定。

第二:学习音乐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心理、生理及审美认知规律。

第三:教学目标要明确,体现知识的认知层面,要囊括新课标的三维层面,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还要体现各学段内容目标。即各段内容标准的四个领域:一是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二是“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三是“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四是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表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无论忽视了哪一个,你所确立的教学目标都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三、科学的重组教学内容设计

课题确立了,教学目标严密准确了,进行下一个程序就是科学合理重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安排则依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教学内容容量要适度。在以往的课堂中,有很多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是多就是少。例如:一种老师忙的不亦乐乎,生怕落下哪一部分,直到听见下课铃响时老师还忙得马不停蹄,喋喋不休的讲解,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另一种老师显得过于清静,学生无所世事,课堂气氛也显得松散拖沓。所以教学内容的重组问题,要根据教学实际,教学容量要科学合理,体现重点和难点的分布。第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搭配适度。这节课所选内容如果都是比较难掌握的,显然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学生接受起来很难,只有进行对教材内容逐个单元加以理解,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使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能体现有利于学生欣赏、歌唱、演奏、创造性的综合活动,使音乐与相关文化相互渗透。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要有机的渗透在音乐活动中,所选的教学内容的难度、分量要适度,要有利于教学的规范性,还要有利于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四、合理的进行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当然我们也清楚教无定法的道理,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或理想的呢?这还得根据教学内容、学情状况、教学条件等因素做出具体方案。不过我认为最基本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音乐教学需要学生的参与,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自主的学习,可以使他们在学习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学习方法,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使他们能够保持音乐学习的兴趣。二是重视教学的情感性。音乐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性,注意创造愉快、和谐、融洽、振奋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有激情,要以饱满的情绪感染人,做到以情激情、以情育人,使学生在充满情感的气氛中学习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