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的取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设计的取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设计的取向

课程设计的取向范文1

关键词:就业取向;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28-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模具行业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被称为制造业中的“皇冠产业”。模具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模具行业急需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我国现行的模具专业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不能满足模具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笔者拟从模具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出发,探讨适合现行社会及企业发展需求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途径,以使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零适应期”的技术型人才。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就业取向

模具集合了机械、电子、材料和信息网络等诸多技术,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现状要求培养实用型模具专业人才。在我国从事模具技术教育的院校中,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毕业生最具就业优势。高职模具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与该专业相关的就业取向及要求大致如下:(1)模具设计方面的工作。要求具有创新的设计理念,掌握现代设计方法与手段;(2)模具加工操作方面的工作。包括操作机床加工模具或利用模具加工零件以及数控编程;(3)编制模具加工工艺的工作。如确定工艺方案、编制工艺规程和相关工艺技术文件等;(4)模具技术经济分析的工作。包括模具价格估算和营销管理等环节,由于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流通、定价方式等的特殊性;(5)模具失效分析及使用维护的工作。包括模具的安装与调试、失效分析与修复技术,以及模具寿命期内的故障分析、日常保养维护和报废管理等;(6)制件设计及设备维护方面的工作。与模具相关的工作,包括用模具生产的制件的结构工艺性设计和安装模具的相关设备的故障分析及维护保养等。(7)模具生产管理的工作。如加工模具或利用模具进行制件生产的相关管理工作等。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培养方案定位

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从事模具设计(CAD)、模具制造(CAM)、模具工程分析(CAE)、装配、调试和维修,会编制模具制造工艺规程,懂得企业生产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只有以此目标组织教学,才能使该专业的培养模式真正满足社会需求,使我国高职教育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关键

依据就业取向和专业培养目标,应匹配相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笔者多年来在企业一线从事技术工作的实践和近年来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累积,对模具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提出以下建议:根据模具企业对模具专业学科的知识要求,将相关知识按企业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模块与项目,使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构建高职模具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一)理论体系

与就业取向挂钩的教学课程安排及调整要求(1)提高对机械制图方面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绘图能力(包括装配图)、正确的尺寸及公差标注和测绘能力,至少掌握一种机械制图软件和造型设计软件,强化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CAD/CAM/CAE技术、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的学习。(2)强化对工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工艺意识,加强工艺环节的教学,尤其是工艺实践环节,强化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基础、模具制造工艺、模具工程材料及表面处理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模具制造工艺与装备等课程的学习。(3)强化模具安装、调试与保养修复技术。模具调试环节至关重要,要加强模具的保养和修复,开设模具技术经济分析、制件缺陷分析、模具失效分析与维护理论课程及实训。(4)重视实训环节,并实现与实际生产真正挂钩,在加大校内实验实训硬件建设的同时,更注重校企合作的软件建设。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课程设置理论以“够用”为度,不宜过深,加强实践环节的比例,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穿行,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互支撑,将实践环节融入顶岗实习、项目驱动综合实训中。根据以上课程调整要求,模具专业课程安排如下:(1)专业基础课。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公差与配合、机械零件设计与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基础、工程力学等;(2)专业核心课。包括先进制造技术、模具制造工艺、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造型设计、模具失效分析、模具技术经济分析等;(3)实训项目。包括机加工机床操作、绘图及识图能力训练、电子图纸软硬件工具的应用训练等综合技能训练和冲压模、注塑模等典型模具设计制造,以及制件生产实习的专项技能训练。

(二)实践体系

加强校内实训环节(1)典型模具拆装实验。要求学生加强精密机械零件的测绘能力,并加深对模具结构的了解;(2)工作零件的数控加工实习。包括凸、凹模,型芯、型腔等典型零件的加工编程;(3)生产实习。包括操作压力机、注塑机等典型机床,了解生产过程、工艺参数调整及注意事项和模具安装调试维护过程中的细节;(4)将毕业论文安排为毕业设计,“一人一题”,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制件工艺性分析、相应工艺计算、模具结构设计、模具的制造维护等角度,认真细致地了解模具设计与制造工艺的整个流程。

加强实践环节与实际生产现场的联系(1)实际生产现场参观,即加工模具及利用模具生产零件的现场参观,加强对加工图纸的认识;(2)增加大型作业练习,选题针对现行生产要求和实际,进行强化“仿真”练习;(3)对专业性强的课程,聘请部分生产一线技师或工程师进行现场专题讲座或进行实训指导,强化实践意识,使学生如临生产现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4)尽可能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真正在高职院校得到培训,掌握技能,实现校企双赢。在学生毕业前安排其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取得模具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型模具人才。

(三)打造专业化的师资体系,提高专业建设的软实力

师资是专业人才方案的具体实施者,建设模具专业教师队伍是打造专业品牌的关键,要培养既有企业实践经历,又有一定理论知识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鉴于此,可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逐步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模具车间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并承担实践性教学任务,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加强校企、校际合作,聘请模具企业技术人员、高校教授、高级技师等定期授课,进行理论与实践指导,形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从福利、人事等方面制定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掘教师潜能,从而打造专业化的师资体系,提高模具专业建设的软实力。

融入职业道德意识教学

职业道德意识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荣誉等,反映从业者的价值目标,劳动态度、责任感和自信力,体现从业者的敬业、乐业意识。意识观念是行为的前提和统帅。

因此,在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融入工艺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包括作为技术人员态度严谨的意识、与人合作的意识、谦逊求知的意识、不断优化创新的意识,以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尊重并服务于群众、奉献社会等社会责任意识。

目前,模具行业技术人才稀缺,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顺应模具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与就业取向挂钩,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内容和比例,凸显实践环节技能的锻炼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从提高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软硬件方面同时着手,使学生在学习阶段“零距离”接触企业工作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模具行业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石卫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2]王荣,等.对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钱应平,刘小鹏,叶红,王劲青.模具专业课程内容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3,(4):87-89.

[4]王琪.模具制造技能训练的模块化教学漫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137-139.

[5]肖日增.高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模具工业,2010,36(8):1-4.

课程设计的取向范文2

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 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从教学过程来看,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因此,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对缺乏专业艺术训练基础,习惯直线型理性思维,形体、色彩等认知、变换、表现能力较弱的工科工业设计学生来说,独立展开、各成体系的三大构成教学内容,重形式、技法,训练课题固化,模式化的教学模式及评价要求,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同时由于课程训练课题只关注构成原理,忽视构成原理在特定设计领域表现和运用的方法和形式,学生对于构成原理的认知局限于简单的模仿和重构,很难真正实现对后期专业课程的铺垫作用。另外,企业对工科工业设计人才的要求是:在具备基础设计表达及艺术发散、延伸思考能力的同时,设计思维要明显侧重于材料、加工、结构、力学原理及成本等设计可行性问题,③这些都给传统的构成课教学带来新的要求。

基于以上,为了建立适合工科院校、工科生源及未来职业需求的新的构成教学方法和模式,实现提升教学效果,更好为后期专业课程铺垫的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尝试性地引入了项目教学法。

2 构成课项目教学法探索实践

2.1 课前准备工作

(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学生特点、授课时长等确定课程主要内容,划分出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兴趣点等,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准备大量的案例或实例作为教学补充材料。(2)将教学过程需要的材料按其性质、具体展开形式等进行分类整理,或建立数字教学资源库,如图片库、音视频库、PPT资源,或微课程,也可以是实物展示形式。各类教学材料的准备应具体、完备、针对性强,以方便学生在课前、项目进行中及后期查找中能快速、准确找到相关知识点;另外材料的准备还应借助现代高新技术使知识点有更丰富、具体、生动的表现形式。(3)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专业特点、社会服务环境等确定项目教学法具体项目内容。项目内容的选择是整个项目教学法教学效果良好实现的关键环节。项目内容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采取模拟仿真、校外真实设计项目等形式。项目选择应注意项目完成的难度、广度、与教学内容关联性以及项目组学生人数等具体因素。

2.2 项目展开

为了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在授课前教师应通过微信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等形式告知学生要提前预习的知识点及相关内容,以便在项目内容布置过程中,学生更好地理解涉及到的知识难点和关键点。进入课堂项目布置阶段,教师将项目内容、具体分组要求、初步计划安排、最终成果提交形式及考核要求等进行说明和安排。对特定项目,也可以通过实例对涉及到的知识点、项目具体展开过程、最终成果等进行补充说明,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项目内容及要求,展开具体学习、训练。

在学生展开学习训练后,教师应安排在特定项目节点或时间点对项目进度、完成程度进行指导和调整,对于理解、训练等有偏差的项目组应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查找知识点、提出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是整个项目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理解、与实践联系的认知、运用能力以及对整个项目展开进度、完成水平的控制、调节等能力都在此阶段得到训练和提升。而教师在此阶段的作用不是旁观者,而是重要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只有在教师及时、准确、有针对性的帮助下,学生的造型及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升,项目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2.3 项目成果提交形式及考核

以项目形式展开的构成课教学过程,最终应完成项目前期预计目标,并提交特定形式的成果材料,它们可以是以融合文字、图片等内容的PPT,也可以是小结性质的文本资料,手绘草稿、二维效果图甚至是实体草模,具体以项目要求、学生完成程度等确定。提交的各类成果材料应体现出项目组成员对构成基本原理、法则的认识理解以及在训练过程中的个人体会等内容,并在形式上符合形式美法则要求。在项目成果提交过程中,根据工科工业设计学生特点以及未来职业在语言、手绘、计算机表现等方面的要求,项目组成员应对本组项目成果进行公开汇报总结,并在班级展开自评和互评,对项目方案进行不同视角的分析、补充和完善。项目组提交的成果材料可以作为新的教学资源或范例充实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后期教学提供可供分析、参考的材料。由于构成课程教学知识体系庞大、宽泛,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也不能通过单一的项目实现训练目的,因此构成课程的考核应体现出多组成部分的过程考核特点。最终考核成绩由课程中设置分项目各自的完成程度,提交材料的规范程度以及汇报情况等分次考核,最终进行加权汇总,完成该门课程的最终考核。

2.4 构成课项目教学法实例描述

在不同工科院校背景下,项目教学的内容可以根据所属院系办学优势、资源优势进行差异化处理。如对以机电产品为主的专业,项目教学法内容可以考虑选择与机电产品外形、控制显示装置布局、色彩搭配等相关的内容。 平面构成部分,可以从控制显示装置图形符号入手,对图形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控制显示布局进行平面上点、线、面的训练,后期还可以根据项目的不断深入,进行色彩、材质、以及立体化训练及表现。常见的如对于产品遥控器造型、控制显示元件布局等的训练。对于以家具为主的专业,则可以考虑针对家具的某一平面进行平面造型训练,如以家具里板式衣柜及床头柜④为项目方向,对其展开平面造型及点线面构成训练,获得多个平面方案后,可以深入到色彩变化、表面肌理、立体化训练。这样的项目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平面类知识,还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综合了解和运用到了色彩、立体以及材料、表面处理等方面知识,真正实现将构成课作为整体来训练,并且为后期专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在连续教学活动中,项目教学还应注意内容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防再出现教学内容僵化、泛化等新问题。

3 具体实践中重点关注问题

3.1 课程内不同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及层次性

项目教学法由于以具体的项目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项目实践内容与课程教学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不同项目的阶段完成将知识点覆盖并贯穿起来,同时还应注意不同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及层次性,从简到难,从局部到整体,通过项目的逐渐深入将三大构成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项目实践中。

3.2 加强项目实施中的过程指导与控制

简单地将项目布置给学生,完全交由学生完成,而不注意过程指导和控制,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则容易因为各种原因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而不能达到项目教学中对于设计思维、审美意识、创造性等的训练目的,因此在整个项目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过程指导与控制,以此保证整个项目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

3.3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借助更多课堂多媒体,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平台、微课程等渠道将知识以更丰富、生动、具体的形式共享给学生,也可以借此实现更深入的交流和指导。学生则可以在前期草图方案确定后,利用计算机进行二维或三维数字表现,提高作业精细及美观程度,节省作业时间用来训练设计创新思维与视觉化表达。

4 结语

项目教学法的引入不仅可以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也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习积极主动性,通过实际或虚拟的项目的训练提升各方面专业素养,为后期专业设计做好铺垫。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仅是工科工业设计构成课研究性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探索性尝试,虽然经过教学实践表现出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仍需在项目课题选定、过程控制等方面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期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注释

① 何人可.工业设计发展战略研究[C].见:赵阳主编.2007 世界华人工业设计论坛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② 刘文良.“三大构成”教学的困境与超越[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2(4):163-166.

课程设计的取向范文3

1 《市场调研》课程设计的思路

1.1 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市场调研》作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程。以往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这种操作能力要求极强的课程的需要。基于真实项目驱动的《市场调研》课程设计与组织,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提出的:“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以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功能,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2]为指导,坚持课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一切围绕学生可持续发展,立足以市场调研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快速消费品营销策划为载体、以学生会做能做为引领、以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为核心的原则,解决:学什么、怎么学;教什么、怎么教;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并将市场调研活动分解为六个项目,并依据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序化,形成各项目之间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动作的继起性,整个课程按照职业工作过程顺序展开。具体如表1所示。

1.2 课程的两个主线

一是以市场调研工作程序为主线。首先分析基础确定调研的目的,制订市场调研的方案,然后选择市场调研的方法,设计市场调研的问卷,再组织市场调研活动,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最后编写调研报告。二是以市场调研内容为主线。从市场环境分析到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再到STP分析,最后是4P分析,也就是沿着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顺序展开。

2 教学过程和方法

2.1 教学过程

该课程依据市场调研课程的工作任务和作用流程组织学习项目,学习项目的组织与划分与学习型工作任务一致,根据学习项目组织课程教学。教学过程的开展需要在理实一体化教室和企业的实际调研业务或高度仿真的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从而满足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需要,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的要求。

2.2 教学方法

课程的设计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将课堂讲授和学生参与讨论、亲身体验、模拟实验等实践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网络学习以及调研分析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协作攻关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迁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市场调研》课程在我校共开设72个课内学时和一周实践教学,共计96个学时。

现以任务“制订市场调查方案”为例,说明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该设计主要由三部分和六个阶段构成,提出任务、完成任务和评价任务三部分组成,具体如表2,表3,表4所示。

3 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课程考核也是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理论知识考核,多数停留在知识层面,个别加入技能测试题目的,也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很好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最终导致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不一致。

课程设计的取向范文4

【关键词】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核心课程

一、引言

《网络综合实训》作为我院计算机网络专业(高级工)下厂实习前的一门主要的核心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将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进行有机整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现职业技能教育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融合。本文主要以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切入点,使用“项目驱动”的方法作为教学改革突破口,根据企业具体工作岗位需要,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技能融汇到实际的项目实训当中。

二、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由于学生毕业前要进行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高级工的鉴定考试,该鉴定内容由理论和技能两部分构成;所以一般都让学生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再完成技能部分的训练,教学目的较为单一,为了通过考试学生对抽象的专业知识往往“死记硬背”,对技能部分也只针对性的掌握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逐渐失去了学习专业的信心,专业学习也就成了学生的负担,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2.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网络综合实训》作为一门核心课程,主要是由若干子知识项目模块构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简单地将各个子知识模块进行再次的梳理学习,各个实训项目通常是根据每门课程的重要知识、能力来设计。项目模块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整体思路,各个知识模块之间难以有机衔接。实训模块由于知识的单一性而造成了技术的离散,学生在碰到实际复杂的专业技术问题往往素手无策,无从下手。

3.课堂实训教学的局限:近几年在我院现行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大多数的实验都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的仿真教学或者利用单一的网络设备进行教学。例如,思科公司的Packet Tracer就是广为使用的模拟器软件。虽然该软件搭建模拟实验环境十分方便,对于学生熟悉网络命令有很大帮助,但却导致了学生对实际网络设备的认知和操作能力的不足,对真实网络环境感到陌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往往连基本的网络连接都会出错。

三、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发展非常快,为了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我们的职业教育方法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展开,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使得理论学习、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三者能够融合,不仅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还要突出对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主要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项目驱动教学法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对象,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其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来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的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项目驱动模式下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老师的角色从传统的“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学生也化被动为主动;教学组织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不仅仅局限在课堂。

四、网络综合实训项目驱动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1.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了使《网络综合项目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企业具体工作岗位的需求,我院计算机教研组深入企业,充分调研,与企业工程师们座谈,

了解行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我们还对福建几个重要城市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和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6.42%的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定位在具备熟练的网络规划、集成、配置、调试、管理与维护能力方面。所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从其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未来工作岗位主要以网络组建(组网)、网络管理(管网)和网络应用(用网)等三大岗位为主。

2.项目情景的设计:在调研结束后,我们根据岗位工作的具体内容进行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工作行为分析,结合我院计算机网络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我们精心设计了六个工作项目。分析出来这些工作项目主要用于指导搭建课程结构,工作任务、工作行为则用于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为了让工作任务,我们还为每个项目构建了真实项目背景。这六个项目由简单到复杂,前后之间有一定的重复和交叉,将不同的技术能力分散到各个项目中,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技能。具体的项目包含:项目一构建中小型办公网络、项目二构建大型单核心网络、项目三构建多区域网络、项目四构建安全网络、项目五构建无线网络、项目六部署服务器,每个项目还有具体的任务分解包含了计算机网络专业专业技能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这里由于篇幅问题就不详细展开说明。

3.项目实训环境的重新规划:为了能够建设一个具有教学、研究和实验功能于一体的专用网络实验室,我们跟业内著名的IT公司微思合作,在他们的帮助下对原有的机房做了重新的规划设计。重新规划的网络机房机房网络设备分成10组,每一组配备6台电脑并安装Vmware软件,可以满足windows、Linux系统服务配置训练;同时每一组配备一个立式网络机柜,机柜内堆叠实训网络设备,满足网络配置与维护;在机柜群中间还整加了一个中心机柜用于连接各个小组的机柜,中心机柜本身配置双出口链路,通过组合可以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完成较为复杂的网络组网实验。每组机柜的设备包含:cisco 2960(2台)、cisco 3560(1台)、cisco2811(1台)、cisco 1841(2台)、无线AC(1台)、无线AP(2台)、防火墙(1台)。

4.项目任务的组织实施:通过企业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领域主要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为了实现学生学习模式与企业工作需求“零距离”对接,我在本门课程的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 。首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表现进行调查和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差异对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同时兼顾考虑男女比例的分配,尽可能的保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每个小组设项目组长一名负责任务的分配,协调组内关系和任务完成进度;登记员一名负责考勤,检查登记组员完成情况,组员若干主要完成任务的实施。在具体的任务实施过程中,首先由老师做项目背景的做介绍并把任务分给各组的小组长;小组长在收到任务后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组内讨论,并根据组内成员的特点进行任务的分发,其次各个小组成员在收到任务后,根据任务的要求依次完成需求分析、地址规划、网络拓扑、项目实施、项目报告几个环节;最后在项目完成后由老师组织各个小组,分别进行项目汇报并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做相应的总结报告,整个项目全部完成后再按照同样的流程进行下一个项目的训练。

5.课程项目的成绩考核:成绩考核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导向、检验、反馈等多重作用。在本门课程中更多的是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所以我用过程考核方式取代传统的笔试考核。所谓的过程考核,就是指将把整个实训过程做为考核的对象,项目组成绩=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创新能力,每个学生的项目成绩=项目组成绩*系数(系数由项目组组长根据成员表现给出,系数不能大于l)。职业素质重点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是否有安全事故等;职业能力主要是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创新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否能运用新理论、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

《网络综合实训》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我院09、10、11、12级计算机网络应用高级工专业的学生中实施,学生4个班次,共173人参加,教学效果反应良好。课程的实施从具体的工作项目出发,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得到大幅的提高,出勤率也由原来的82%提高到了96%以上,项目实训的完成率达到98%,优秀率更是高达58%。在每学期均进行了学生评教活动,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用性强,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良好,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学习之余参加企业举办的“微思杯”网络技术大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得到企业的充分认可。

六、结束语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脱节的情况下孕育而生的改革措施。该模式通过选取“网络工程项目”来创设“工作情景”,通过项目驱动分组展开实训,通过解决一些企业实际工作所碰到的网络项目来实现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助精神,这将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企业尽快的适应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1]冉德君,罗志平.应用型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实训”设计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2,34(3):73-78.

课程设计的取向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曲线和方程 教学设计 问题任务驱动

引言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是指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学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和效率[1]。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2][3][4]。目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以多媒体课件、数学实验方式、网络教学方式实现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整合、学习方式与信息技术整合[4][5][6]。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教学策略变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引入数字化数学活动[7],所以,对于将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关键要解决如何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的工具?教师如何把激发学生兴趣的真实世界问题引入课堂;设计模拟环境,构建“做中学”的第二渠道;教师如何指导、帮助、组织教学活动以便能让学生体验和探究的过程,激起学生的主动参与?何处理教材内容与技术的自然融合?如何评价学生?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本文将高中数学“曲线与方程”设计了一节整合课,以任务驱动进行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8]。“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对于数学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其是指以解决一个数学任务为目的,由于这个数学任务具备开放性与思考性等特点,利用该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能让学生通过任务的解决获取新的经验;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有利于培养协作学习的意识[9]。整合课设计具体如下。

“曲线与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初步领会“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从而为求已知曲线的方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 能力训练点:在形成曲线和方程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强化“形”与“数”一致并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与人协作学习的意识及自主探索的能力。

(三) 学科渗透点:从形数结合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及信息素养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解决办法:通过例子,揭内涵;讨论归纳,得出定义;变换表达,强化理解;初步运用,巩固提高;给出推论,升华定义。)

2)难点:难点在于对定义中为什么要规定两个关系产生困惑,即对定义的正确理解。(据此可用举反例的方法来突破难点,促使学生对概念表述的严密性进行探索,自然地得出定义。另外,为了在难点有所突破后强化其认识,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解释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

3)疑点:“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的应用。(解决办法:通过例子,初步领会它的应用;给出概念的推论,既升华了概念又是概念的应用。)

三、课前准备工作

1. 教师制作一个网站,内容有“图像游览”、“问题组”、“试验基地”、“资料基地”、“练习基地”、“拓展阅读”板块。“图像游览”板块放置3个方程,并能用软件及时划出这三个方程美丽的图像,以便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组”设置了3个问题组,共11个问题,目的在驱动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掌握本节的知识;“试验基地”是一个作图软件,学生通过它来作图验证自己的结论和解决问题;“资料基地”含本节课所需的资料,如直线的方程内容、名校教师对“曲线和方程”定义的讲解录音或录像、已学过的其他学生学习理解;“练习基地”含巩固本节课内容的基本巩固练习,提高练习;“拓展阅读”含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后面章节有关的内容。学生在探讨问题中可以到资料基地去找所需的资料,也可以查阅书本上的资料,还可以到试验基地作试验。

2.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组长,一个副组长。组长的职责是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弄清楚小组成员在每个问题的理解及存在问题。副组长负责记录小组对每个问题讨论的结果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问。并负责向教师汇报。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模块“图像游览”。完成后,教师指出:这么美丽的图像可以用一个数学方程表示,这就我们今后要研究的内容。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一道学生进入“问题组”模块的第一模块中的问题:

1.直线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2.画出方程x-y=0的曲线。由作图过程讨论图像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点M(X ,Y )是这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那么点M的坐标(X ,Y )与方程X-Y=0的关系如何?如果(X ,Y )是方程X-Y=0的解,那么以这个解为坐标的点与这条直线关系如何?

3.完成问题:已知A(-2,-1),B(3,5),求线段AB中垂线的方程;试问有几种求解法?由求解过程讨论所得方程与线段AB的中垂线的关系。

4.归纳出问题2、3的共同点。

(三)教师启发学生引申,导出“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定义,并指出定义中的关键字。然后引导学生进入“问题组”的第二个问题组:

5.如何理解“都是”二字?

8.要确定一条曲线是否为某个方程的曲线需要两个条件,请学生们各小组各自出问题:给出一个曲线和一个方程,分别满足第一条件而不满足第二个条件和满足第一个条件而不满足第二个条件。

9. 解答下列问题,且说出各依据了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定义中的哪一个关系?

(四)教师解答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入“问题组”第三组问题:

10. 从集合的角度如何对定义进行理解?具体地说,曲线可以看作是由点组成的集合,记作C;一个二元方程的解可以作为点的坐标,因而二元方程的解也描述了一个点集,记作F。请大家思考:如何用集合C和点集F间的关系来表达“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定义中的两个关系,进而重新表述以上定义?

(七) 教师小结及布置作业

小结:本次课我们通过对实例的研究,掌握了“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定义。在领会定义时,要牢记关系两个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它们都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必要条件。两者满足了,“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才具备充分性,才能将曲线的研究转化为方程来研究,即几何问题的研究转化为代数问题。这种“以数论形”的思想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五、布置作业

5.阅读模块“拓展阅读”。

参考文献:

[1] 张艳萍,赵书爽.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2] 戴莹.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2006,2.

[3] 林玉娟.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的整合[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5.

[4] 王虹,杨威,王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探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5] 潘小明,沈红兵.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若干思考[J].教育技术导刊,2006,3.

[6] 陈艳君.数学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1.

[7] 蒋鸣和.从教学手段的整合到课程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探索[J].信息技术教育,2006,1.

[8] 柳素霞,武法提.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式学习环境设计及实验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2.

[9] 王欣,杨庆余.从两个教学案例探讨数学任务驱动学习的特点[J].教育科学研究,2006,1.

课程设计的取向范文6

关键词: 项目驱动法 《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应用

引言

《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以下简称VFP)属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文化、技术、应用”这三个层次中的第二层次,它既是一个高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又是一个集可视化和面向对象于一体的应用系统快速开发工具。

VFP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据库,并使他们初步具备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能力。所以,我在实验课程教学中,一方面使学生理解数据库的理论,学会使用VFP 6.0这个软件,学会VFP中各对象的基本操作,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完成项目的设计。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可以很好地体现“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思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VFP知识,并提高他们对数据的处理能力。VFP课程具有很强的逻辑顺序,其知识点多且杂,又较为分散,包括VFP语言基础及程序设计,有项目、数据库、数据表、查询与视图、可视化界面设计等。针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并结合项目驱动法的教学特点,我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

1.实验项目的设计

VFP实验教学中实验项目的设计主要依据VFP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因此,要认真研究VFP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并从整体上了解实验教材的特点、把握实验教材的体系结构,掌握实验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从而抓住主线。基于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提倡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并选择真实性的项目作为学习内容,以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所学知识和技能与日常生活是相关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班级学生人数进行分组,由5―10人一组进行项目的设计操作,并选定一个组长,负责组员数据的整合。一般选择“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学生会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小型商店管理系统”等与学生相关或学生很容易了解的项目,将之分配到各组成员,而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典型的项目进行讲解。这种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突出了该课程的实用性。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可以先设计与本项目相关的比较简单的任务,再设计比较复杂的大任务,便于他们逐步理解。

2.实验形式的设计

利用“项目驱动法”在VFP实验课程中进行运用,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时,采用分组形式,根据班级学生人数进行分组,由5―10人一组进行项目的设计操作,并选定一个组长,负责组员数据的整合,以任课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定期、分阶段地交流。实践证明,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但在分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的差异,一个组中应包含层次不同的学生;在选小组长时,要注意安排接受能力、操作能力均较强的学生,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便于“项目”的实施。

3.实验过程的设计

VFP的实验学习遵循了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把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特点,可以将一个学习任务分为三个阶段来研究:①提出项目(问题)阶段;②详细分析阶段;③测试评定阶段。在具体的研究学习过程中,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在这里,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为例,并按照这三个阶段展开“项目驱动法”的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

(1)提出项目(问题)阶段。提出与学生相关或学生很容易了解的项目问题。如在进行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这个综合性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相结合的设计项目时,其设计难度较大,因此,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一个大的项目分成许多子模块来完成,同时还要指出学习的任务和目的:利用“VFP”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将数据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结构化程序设计结合起来,以完成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最后,要指出该研究的要求:完成该系统的功能设计,给出该系统的详细设计,其中包括项目的建立、界面的实现、系统菜单的实现及各个子模块的实现等。

(2)详细分析阶段。首先,分配各组实验项目,再讨论各项目中涉及的相关数据,包括数据库、数据表、界面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情况及时提出指导意见,以使他们快速地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学生将小组各成员的研究成果与项目相结合,并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最后再提交给指导教师。

(3)测试评定阶段。教师集中所有成员,要求各小组根据设计要求自行设定测试数据,并查看测试结果,然后教师根据各小组提交的作业(包括测试用例、测试结果等,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进行系统分析,对各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对比和评价,并重点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技能和协作予以点评,多表扬有突出表现的个人和小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激发其学习热情。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并随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实验计划。

结语

“项目驱动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它以老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驱动,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活力。但要使它发挥优势,还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并针对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最终使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谭浩强.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林军.Visual FoxPro 6.0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与实训.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