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互设计学的课程

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1

一、法学本科人才教学培养目标与法律职业技能培育

(一)关于法学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争论

我国法学学术界对法学本科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还是纯粹职业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有泾渭分明的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他们认为法学教育即通过对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等知识的传授,从而塑造优秀的法律人。第二种观点则主张法学教育是纯粹职业教育,他们认为法学教育即传授给学生作为法律职业者最基本的技能和素养,其中最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法律职业者特有的思维方式。[1]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通识教育观是与现代大学精神和功能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但法学教育仍然是一种专业教育,且具有较强的职业倾向性,这就使得理想的法学本科教育应是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使之在掌握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原理和制度的同时,具备法律职业者的技能、素质和法律思维方式。因此,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必须成为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法律职业技能培育的必要性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资源的日渐枯竭,国家、社会及民众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和担忧越来越多。与此相呼应,无论是国家层面的环境立法、执法及司法,还是公民层面的环境守法;无论在公民的环境维权领域,还是在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领域,对相应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高素养的相关应用型法律人才却是匮乏的。因此,培育具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职业技能的人才,可以满足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能拓宽就业途径,有效缓解法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2]然而,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创新其教学设计,使之适应培育法律职业技能的要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作为2007年教育部增列的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随着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逐渐与法学融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正因其与环境科学联系密切,使其不同于其他法学学科的特征就是自然科学色彩浓厚。因此,从法学角度研究环境与资源问题及其导致的社会关系和具体应对法律对策,必须以传统法律理念为基础再结合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将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和方法融会贯通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之中,这也是决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交叉、边缘学科地位的主要原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交叉、边缘学科的独有特点增加了该学科教学的难度。因与其他法学学科相比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时,必须同时掌握环境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应用法学,与理论法学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学科特征表现为独特的现实性、制度性、应用性,正是因为这些特征的存在,所以对于法学本科学生来说,仅仅掌握课本所描述的原理和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在掌握更广泛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法律思维进行思考,并能学以致用处理现实的环境法律问题。[3]河北经贸大学在2015年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设置为必修课程,较其他法学学科,其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与此目标相适应。

当然,法律职业技能的最终获得是全部法学课程教学合力的结果。每一门法学课程,特别是教育部确立的若干门法学教育核心课程的法学教师都应从各自的学科特点出发,为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习得而努力,并使这种努力在教学设计中得到具体的体现。如果不对传统教学模式设计进行有益的改革,法律职业技能的培育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当然,没有对法律职业技能的正确理解,教学设计也必然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

(一)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状况

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与培育学生法学职业技能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在教学设计上,基本上仍局限于传统的灌输模式,忽视实践对法学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教学中虽然涵盖了许多相关案例,但案例通常或者缺少代表性和典型性,或者应用较为简单、机械,只能有助于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不利于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总结。总之,在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中,没有完全体现法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应用综合能力的要求,法律理论、法律伦理与法律实践相育目标的实现仍需努力;也没有全面把握该课程作为应用法学课程的教学特色,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进而突出应用法学的操作性;还没有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引导功能,忽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没有调适师生的课堂角色,教师没有做到自觉应变,还学生以主体地位。[4]因此,必须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进行改革,增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培育合格法律职业人才的要求。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师资来源结构单一。在我国,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师资大多来源于法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他们的理论功底相对扎实,但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课堂上通常也只能利用一些二手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案例材料,这就使其所授理论大多缺乏生动性,教师教得呆板,学生学得枯燥。可以说,传统的高校师资来源迅速弥补了法学师资的不足,但教师缺乏职业背景,缺乏法律实践经验,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中法律职业技能培育的一个最大障碍。

2. 教育主体单一。我国目前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师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没有吸纳过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其中。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单一,重判断推理和演绎推理,缺乏对于解决环境与资源社会纠纷中的细节处理及事实分析的技能。因此,应当让社会资源参与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中来,丰富师资队伍的构成。

三、法律职业技能培育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实践

(一)坚决摒弃纯粹理论灌输式的教学设计

与国内其他法学学科的教学设计相同,灌输式教学法一直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的主要方式。这种教学设计至今未退出主流地位是有原因的,如其授课的信息容量很大、授课内容有体系、教学进度比较容易控制、能够和其他教学方法灵活兼容等,且这些优势不是其他教学方法可以轻易取代的。[5]这也导致像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中较少被广泛应用,同时这些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都比较高,需要教师提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合适案例的选择、问题的科学设计、思考和讨论的有效引导、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等。

法学教育的终极目的应当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认知和运用法律,而不是灌输纯粹的、既定的、凝固的“一堆”知识,西方国家法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作为我们有益的参照对象,其要义就是要避免形式主义,走务实之路。在此种教育理念下重新审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它既有根基深厚的基础理论部分,同时也有枝繁叶茂的应用理论部分,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应注意摒弃纯粹理论灌输式的教学设计。

(二)灵活运用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学生在有一定责任或任务的角色中学习,学习的动力将会更大,学习也将变得更为主动,这是现代教育心理学家的普遍认识。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首先要在思想上实现教学思维的转换,在教学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赋予学生以责任,从而促使学生变被动吸取知识为主动学习和运用知识。适应此种变化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可以有多种,比如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

案例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就涉及某个具体知识点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让该知识点在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形成一种容知识、实践、理性为一体的立体范畴。为实现该教学目的,教师在讲授每一个重要知识点时,有必要援引一个经典环境案例,或者近期发生的影响重大的环境事件,并对案例进行问题设定,挖掘案例中反映的多层面问题,实现选取案例的利用价值。另外,为揭示知识深刻的理论背景,教师的讲授应穿透知识点的表面语义,将其放在具有学科整体性的参照系统中进行讨论,加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同样,为揭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时,还应结合对相关社会事件和国内外形势的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某些环境制度或者环境法律法规制定背后的精神和意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立法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以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环境法律制度的现实作用及其优势和缺陷。同样,在日常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自觉关注和跟踪环境立法最新进展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辩论教学法主要是就学科内重大学术或实践问题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按照辩论赛的规则,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辩论,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辩能力的有效方法。这种教学设计将学生置身于极具挑战和对抗的思辨氛围之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对辩论的议题作充分准备和讨论、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在无形中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而且,学生通过对如何以最思辩的方式阐明本方论点、充分揣摩并有力反驳对方观点等问题的认真思考和准备,使得这种面临竞争时的讨论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更具深度、广度和全面性。当前,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务领域都还存在许多争议点,比如环境权、公益诉讼之公益内涵、环保法庭的设立是否具有必要性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个新兴法律部门,在它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存在众多需要验证或辨明的问题,这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辩论教学法提供了沃土。理不辨不明,在课堂辩论的过程中,相信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学生都会逐渐养成对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深刻、具有反向性和多维性的思维习惯。

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精心选择和设计相关案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案件开庭审理过程进行实际演练,并在此过程中自觉转换身份进行诉讼的教学方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环境法律知识解决实际法律案例的能力,提高学生环境司法职业能力;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育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思辨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模拟司法行为,加深了对陈列于教科书上抽象的学术理念和法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经验式学习的能力和凭借经验进行反思的能力;在模拟司法实践的过程中,现代法律意识或者学术理念内化为学生职业人格的构成部分,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实践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自身创造实践机会,从而将实践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法应该注意几个问题:教师设计案例应该以真实典型案例为基础,但应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加工,使所用案例既有实践性,又有学术理念和法学精神内涵;模拟法庭教学法虽然隶属于程序法范畴,但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必须突出本课程所涉及的实体规则,使该模拟实践过程既有程序法理念,又有实体法精神,这也是各实体部门法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模拟法庭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和评论,这种先学生实践后教师予以评论的模式,是培育学生独立职业思考、实践能力以及职业自信的有效途径,而且教师的评论和总结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先前行为的反思及总结,从而全面提升法律素养。因此,这种教学设计在培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理念、传授环境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掌握并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日后从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实践或研究工作,做好方法论方面的准备,从而真正实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目的,培养真正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专业应用型法律人才。[6]

(三)借助外力强化课程的实践性

对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而言,强烈的实践性特色决定了实践型教学法是其重要的辅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在课堂外创造条件为学生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知识增加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比如请与环保有关的法律人才进校园,在校内设立环境保护公益组织与鼓励学生进行环保调研等。

1. 邀请与环保有关的法律人才进校园。通过聘任法律事务部门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公司法务人员等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这对于充实法学师资、加强法律职业化教育、培养技能熟练的法律事务人才而言,是一种易于操作、见效快、比较稳妥的方法。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来说,目前为数不多的案件来源更需要专业部门人员的讲授,从而让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相关案情和处理结果。

兼职教师的授课可依以下方式进行:第一,讲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实务性课程,每学期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有合作关系的法律实务部门派员以固定学时来校为学生上课;第二,学校于每学期固定邀请法律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员来校为教师和学生开办相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实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专题讲座;第三,当地设有环保法庭的,可以聘请环保法庭的法官担任学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同时让学校合作单位定期接受和安排学生旁听庭审,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假期见习和毕业实习期间担任见习和实习导师。这样可以解决目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师资来源单一和教育主体单一的困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更好地实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职业技能的习得。[7]

为实现兼职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邀请与环境有关的人才进校园应做好如下工作。严格选聘兼职教师的条件,规范聘任程序,制定科学的付酬标准,并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不断调整兼职教师队伍的构成与数量,使兼职教师真正参与并有助于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对于培育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生职业技能的作用。比如,河北马倍战律师事务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仅受理环境诉讼的律师事务所,他们的律师团队经验丰富,专业性强,河北经贸大学可以与之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2. 在校内设立环境保护公益组织。于2015年1月1日生效的《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虽然此条规定对于社会组织还是有一定条件要求的,但相对来说较容易实现,学校可以组织成立一个环境公益组织,跟学生社团类似,以此作为各类环境保护有关课程(包括但是不限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的一个实践平台。虽然社团成立的前五年不能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但此期间社团需积极关注各种环境公益诉讼的审理及动态,可为以后进行环境公益诉讼积累经验。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要着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为今后进行环境公益诉讼打好基础。

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2

关键词:微课程设计;内科护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微课程的概念与优势

微课程是一种符合时代教学要求且可以移动的重复性自主学习模式,在临床教学护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践显示,微课程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微课程设计模式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微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练习测试、习题练习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微”,可以将知识实现情境化、碎片化以及可视化处理,学生只要使用平板电脑或者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学习。

二、微课程设计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内科护理这门课程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这门课程不像外科护理教学模式一样直观,也不像基础护理课程一样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机会。而在讲解关于内科疾病的发病机理、检查方式以及临床表现时,由于不少学生的基础水平较差,教师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为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虽然近年来各类新型教学模式如角色扮演法、换位教学法、案例导入法陆续出现,笔者也将其应用到了内科护理实践活动中,但是却一直未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而精悍短小的微课程教育模式,则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现以肺气肿患者的临床护理教学为例来分析微课程设计模式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设计

对于肺气肿患者而言,护理的关键因素就是要开展呼吸功能锻炼。在未使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前,需要由教师先来演示,接着让学生模仿,没有设置课后练习环节,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护理实践技能根本没能够得到锻炼。在应用微课程设计理念之后,笔者将肺气肿患者的护理要点制作成为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后反复播放、观看,此后,学生普遍掌握了相关的护理技术。

2.教学步骤的实施

(1)根据传统教学模式,用多媒体播放与肺气肿相关的知识,包括肺气肿的概念、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检查步骤等等,并结合病例进行详细检查,时间控制在15min。

(2)应用微课程,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之前设计好的微视频,时间以8min左右为宜,内容为肺气肿患者的临床护理注意事项。

(3)应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请五名学生到讲台上介绍关于肺气肿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起居护理几个方面,时间为8min。

(4)请一名学生上台进行课堂总结,时间为4min。

(5)为学生布置课堂作业,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时间为10min。

(6)将课后微课程视频放入到QQ与微信平台分享,让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复习和演练,每日晚上8:00~9:00是教师的上网互动时间,学生可以在群里提出疑问,由教师负责解答。

3. 教学效果

在微课程的应用过程中,微视频的播放是其中的核心,笔者制作的微视频时间并不长,仅有8min,但是却将以往30min左右的视频资料的重点集中起来,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起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课后,及时鼓励学生进行了复习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护理技术。

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微课程的应用给内科护理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泉,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在课后分享的视频则可以帮助学生随时进行测试和复习,有效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 娟.利用智能手机辅助内科护理教学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15,(8).

[2]王美芝.《内科护理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社区医师,2014, (5).

[3]鲍荣年.优选内科护理实训项目 提高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14,(2).

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3

【关键词】 问题探究;互动;教学模式;程序设计;课堂实践;效能

一、引言

程序设计课程目前已成为高校各类学科专业计算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来解决问题的意识。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引入了“互动式”教学模式,根据近年来作者对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调研后发现,以往的所谓“互动”主要以教师提问为主,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后,学生思考,然后回答,最后点评。虽然提高了部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但这种交互明显暴露出一种“被动式互动”的尴尬,学生只顾“问而问”,只顾“问而学”,有的只是表层互动,看起来“热闹”,却缺乏实效。学习自主性仍处于被动的境地,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明显[1,2]。课题对“问题探究—互动式”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总结,认为程序设计课堂教学应注重在构建“优质问题”的基础上,自主有序的互动,将枯燥的理论隐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增强问题探究的自主性,在实践动手过程中不断提升理论认识及动手能力,避免“高分低能”、“不知其所以然”,“被动探究”现象的发生。

二、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学特别提倡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目前本科课程在教学模式研究方面的重要内容[3]。因此,程序设计课堂需要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借鉴以往教学经验,加强理论学习,结合实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向学生传授知识,采用什么方法才最为有效?是直接灌输还是引导其自主建构?怎样教才所谓善教,继而引发乐学,促使学生自主建构、自主生成知识。这是本文所探讨的 “问题探究—互动”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由于教学不是站在如何应用计算机工具编程解决实际问题或实际项目的角度,就没有把逻辑与编程解题思路放在主体地位,也就没有很好讲授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上过于注重对语句语法的讲解,缺乏以算法为核心的编程教学,知识的传授未能有机地结合算法思想,贴近生活并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涉及的很少,结果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更谈不上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课题研究和科研探索。

2、经过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由于学生接触计算机的程度不同,在智力水平、知识与经验积累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导致在操作的熟练程度、自主学习的意识与探究能力各有不同。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课后又不肯花时间,且课程学时紧张,知识点内容较多,久而久之,导致听不懂,学不会。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听懂讲解,可在涉及到具体的编程及上机操作时,往往会出现没有思路、无从下手或错误百出,不会调试程序等各种情况。

3、就目前的互动而言,学生参与少,互动范围小,课时和人次的局限,造成课堂上的“两极分化”,教学收益不公平。

4、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不力,问题情境设计不当,收效不大,甚至过多纠缠在直接问题上,忽视教学内容的核心和本质,未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5、学生厌倦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学本科生的程序设计课程长期以来只重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落实,“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被动的形式上的问答,强迫性的记忆、机械性的模仿、重复性的练习,使学生失去了对编程技术应有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传统的程序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被大家所质疑。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学生没有有效、实用的学习辅助途径,也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开展“问题探究—互动”式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因此,开展怎样的“问题探究—互动”式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增强学习兴趣,创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就成为程序设计教学的一个关键。本人认为创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问题的设计:要设置出好的问题

问题的设置,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有针对性、价值性、挑战性,能开阔视野,锻炼思维能力,切中要害,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此外,还需能引发学生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互动要把握全程

互动应在课前、课中、课后有效贯穿。不能只重视课中,而忽视课前课后。课前的教案设计应采用开放、互动的方法。备课必须要把握和了解学生的关注疑惑,从中发现包袱及亮点,决定案例选取并组织教学。课后还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始终关注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如何有效指导学习方法并反思教学成效。教师要善于课后反思,反思课堂教学得与失,使每堂课能充满智慧和激情,充满生机与活力。

3、有效的引导学生探究并管理好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需能够正确处理好问题指导与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关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及技巧的提高。在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上,要能做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问题—互动”活动的实施,若师生的互动游离了主题,表现于形式,课堂虽活跃但却少见成效。

4、学生学习心态的调整

学生的学习情绪要从以往的被动“逼我学”转向主动“我想学”,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主动行为。要随时投入饱满的学习热情、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前主动预习、查阅参考资料,课堂上积极参与,聚精会神。教的指导作用,毕竟是外在因素,学才是内在因素,学生只有通过主动的学习,才能把所学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4]。

改变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采用更符合程序设计课程学习特点的“问题探究—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同时创建良好的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是我们需要不断努力的目标。

四、“问题探究—互动”模式的教学步骤及课堂实践

“问题探究-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思路是以问题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把问题渗透到教学各步骤,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并主动解决问题。课题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该模式下教学课堂的教学步骤进行了总结,操作案例分析如下:

第一阶段: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产生问题

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观察现象,引发思考。具体实施:布置课题:用C语言编写游戏“数字迷阵”。教师提出明确的任务目标:游戏玩者可选择不同的游戏难度,系统首先产生对应范围内的随机数(10、100、1000以内的数)供玩者猜测,每次猜后系统提示结果,若相等则提示成功,输出猜测次数和得分。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为解决问题需掌握哪些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是哪些,传授其学习方法。

第二阶段:分析问题,组织加工

作用:分小组讨论,学生猜测、商讨和交流具体实施:教师督促学生分组合作,针对游戏软件的情境展开各小组内、小组间的交流和探讨。并在学生努力寻找答案却仍处于迷茫之时,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和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法。如:如何生成10以内的随机数,提示用多种方法。

第三阶段:确定方案,解决问题

作用:收集资料,通过同学们的协作交流,对问题做出分析后,给出具体解决方案或实施步骤,展开实验。

具体实施:从假设出发,收集更多有用的资料通过实验解决问题。教师对方案把关,指导学生利用编程环境对程序进行跟踪调试,测试结果,发现逻辑错误,正确处理输入输出。

第四阶段:展示结果,成果汇总

作用:将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解决过程以报告或者讨论的方式进行阐述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具体实施:组内、组间交流成功心得,相互借鉴。实验成功的同学在开会研讨时进行交流示范,相互借鉴学习方法,切磋经验。教师给与适当的肯定和点评。

第五阶段:评价反馈和总结

作用:通过评价监控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调整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具体实施: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包括: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方法?难点是什么?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通过总结反馈,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已掌握的技能。比如:学生在前阶段对如何利用C语言编写完整的游戏程序从不知所措到能够切入问题,细抠语法,搜索方法。实验成功后若不及时加以总结反馈,加深印象,过一段时间,可能又回到不知所措的状态。

教学实验在该模式下展开,其过程如下:控制其它影响因素,实验班采用“问题探究—互动”模式,按前述设计方案讲授C程序设计课程;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演示、学生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学期结束后,通过网上提交教学评价表和采用问卷调研、面谈、统计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调查问题包括5个方面:学习兴趣、课前预习情况、课后复习情况、授课过程中的提问和对待产生的问题。在学习兴趣方面,84%的同学感到课堂学习很有兴趣,而对照班只有40%;课前预习情况:实验班能做到经常预习的达到81%,而对照班只有28%;课后复习情况:实验班能做到经常复习的达到83%,而对照班只有24%;授课过程中的提问:实验班能达到76%,而对照班只有25%;和对待产生的问题:能做到独立思考的,实验班能达到73%,而对照班只有12%。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该模式下进行教学的班级其学习主动性和对待问题的探究自主性明显优于对照班。采用该教学模式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大家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探究。

教师巧妙的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有序积极地互动是必要的保证。“问题探究—互动”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代的教师要具备新的教学观念,要懂得学生的学习心理并能够将其有效指导于教学实践,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辛自强.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 张振棣.“安培力磁感应强度”的探究式教学设计[J].物理教师,2003(6)9-11.

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4

【关键词】医学护理 英语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管理 教学实效

【Abstract】Discuss how to get the best effects about medical nursing English teaching and designing. Methods: design how to teach medical nursing English and also create the new methods on the medical nursing English course and management best. Result: After practicing and working, students dare and can stand up to answer teachers’ questions and dare say several English sentences with teachers and their partners, we also get the best results that is we have gotten and harvested better students’ scores. Discuss: After doing like these, students increase their self-confidence for learning English and dare open their mouths to say several English sentences and can make conversation with each other. With the help of this designing and managing, we get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fect, it’s so good.

【Key words】Medical and nursing; English cour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management; teaching effect.

人们的健康离不开护士的帮助。中国教育部、卫生部在2003年确定护理专业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专业,旨在引导护理专业健康、深入发展,推动我国护理教育国际化进程。当前,我们需要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把掌握护理专业知识的学生培养成能说英语的与国际接轨的新型全球型或国际型护理人才。

一、医学护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管理

1.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室、实验室设备,进行护理专业英语情景对话内容的设计与管理。设计英语情景对话时,应该重点放在模拟国内外医院、诊所、社区的真实情景,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语感和思维,提高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能力。内容可以包括:(1)怎样挂号how to do registration? (2)怎样进行体检how to make physical examination? (3)怎样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how to communicate with patients? (4)怎样吃药和加强营养how to take tablets and get nutrition? (5)怎样康复how to recovery?等。

我们选取((2)怎样进行体检how to make physical examination?)作为一次教学模板。

下面列出进行体检时关键英语情景对话句子:

-Will you please undress for medical examination? 您能脱下衣服让我们检查吗?

-Lie down on the couch, please. 请躺在治疗床上

-Breathe deeply. 请深呼吸

-Roll up your sleeves, please请卷起袖子

根据对话内容,利用实验室设备,把这次教学内容当中出现的“病人patient、检查examination、衣服clothes、袖子sleeves、膝盖knee、口mouth、肚子tummy、治疗床couch”等等词汇,贴在模拟病人人w、模拟治疗床的每个相应部位上。也对病床bed/couch、挂针的支架stand/support、支杆holder、挂水的瓶子medicine bottle、药棉cotton wool、插针medical needle等与病房有关的设备都贴上相对应的英语。师生站在模拟病床旁边,边摆弄模拟病人,边进行模拟体检的有关对话。这样记忆更深刻收效甚好。

2.在护理实验室、教室内,创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实践环境,加强了学生对单词记忆的教学设计与管理。教师将常用英语单词、医院常用科室的汉语和英语名称写成标语,并配上相应的图片,挂在实验室、教室的墙上,且做到定期更换一批要挂的新内容。这样不但上英语课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在做医学护理实验教学的专业课堂上有些学生也会有意无意地记住某些单词。

这些标语内容包括:医院常用科室、病房的英汉对照名称;主要人体组织与器官英汉对照名称;关于疫苗接种等等内容。

如:

急诊室 Emergency Room

医院 Hospital

内科病房 Medical Ward

外科病房 Surgical Ward

儿科病房 Pediatric Ward

手术室 Operation Room (OR)

化验室 Laboratory

药房 Pharmacy

牙科 Dentistry

皮肤科 Dermatology

肠胃科 Gastroenterology

血液科 Hematology

传染病科 Infectious Disease

内科 Internal Medicine

肾脏科 Nephrology

神经科 Neurology

D产科 Obstetrics-Gynecology

小儿科 Pediatrics

X光科 Radiology

血管 vessel

静脉 vein

动脉 artery

毛细血管 capillary

神经 nerve

肺 lung

心 heart

内脏 internal organs

胃 stomach

肝脏 liver

胆囊 gallbladder

胰 pancreas

脾 spleen

十二指肠 duodenum

小肠 mall intestine

大肠 large intestine

阑尾 vermiform appendix

anus

免疫注射 Immunization shots

疫苗接种 vaccination

除了以上的名词外,也把一些动词短语和会话句子写成标语贴在墙上,内容如下:

He has nausea and vomiting. 他有恶心和呕吐

It is difficult or painful for him to swallow.他吞下食物时会痛

He has trouble with diarrhea.他拉肚子

take a look at 检查

take a deep breath 深呼吸

lie one one’s side 侧躺

lie on one’s back 仰卧

二、英语课堂优化教学设计前后的结果对照

三、结果讨论

1.医学护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与管理,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英语课程的教学优化设计后,学生学期笔试平均成绩高于中期笔试平均成绩。本次实验、实践,强调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设施等的最佳结合,确定了医护英语中要记住的英语单词、医院科室的英语名称、医护英语中常用的句型和固定短语搭配,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有了更加真实的体验,将英语第二语言的学习转化成了相似于第一语言的学习,使教与学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医学护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与管理,加强了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因为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教师要不断地更换图片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这样,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实际需求、学习差异程度等各方面情况入手,去设计、选取、增减教学内容。也就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3.医学护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与管理,增强了学生张口说英语的胆量,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4.医学护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与管理,帮助学生记忆了比较难的医学单词。这样的教学设计和管理,最大的收获就是加深了学生对单词的记忆,学生在记忆单词时就联想到当时这个单词所贴的位置,所以就和汉语的实体部位联系起来,这样记单词比在课本中死记硬背要强,而且记得更快、更牢,更深刻。

参考文献:

[1]王游岚.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师素质修养[J].中国电力教育杂志,2009(2):33-34.

[2]黄丹凤.外语教师同伴指导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4(4):49-50.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

[4]刘占荣.护理英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

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5

关键词 互动式 中小学体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互动式教学针对于学生正处于性格的形成阶段,思维跳跃好奇心强等特点,力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的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互动式体育教学

1.1互动式教学方式

互动式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其主要是指将所有的教学动态因素进行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进而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方式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加入到体育教学之中,让学生与教师在情感、知识等方面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多层次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标准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与稳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1.2学生自主互动式体育教学

学生自主互动式体育教学方式是指体育教师通过体育游戏或者角色互换等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式学习,达到最终的体育授课目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的与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知识或者体育动作等方面的沟通,以便更好地学习体育这门学科。

2学生自主互动式课程设计路径分析

由于中小学生处于塑造其优秀品质与性格的关键时期,所以体育教师要采取一些方法尽可能地开发中小学生的潜能,让中小学生作为主体参加到互动式的体育教学中来,改变以往学生的“静”,实现学生自主的“动”。

2.1借助体育游戏,提高学生参与度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借助体育游戏的方式激发中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把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与体育游戏相融合,实现学生在娱乐中获取体育知识与技能的目的。在体育游戏的吸引下,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加重,他们会主动参与到体育游戏中来,例如,如果体育教师在讲授快速跑课程时,在讲授基本体育动作之后,可以采用“叠罗汉”或者接力赛的游戏,将学生分成四人或者六人一组来进行;如果体育教师想要讲授耐久跑课程,那么可以采用“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规定一定的时限,让学生在做游戏的乐趣中既锻炼了耐力跑的毅力,也掌握了基本的动作规范;如果体育教师想要锻炼学生的动作反应能力,那么可以采用“一二三木头人”的游戏,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其自觉主动的参加到体育学习中来。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既扮演着体育课组织者的角色,也扮演着学生朋友的角色,体育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体育游戏,在提升学生参与度的同时达到了特定教学效果的目的。

2.2科学分组,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体育教师要依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水平、不同的兴趣爱好等因素对班内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让兴趣相同的学生在一组内,可以进行更好的交流与合作,每个小组的组长由组员轮流胜任,这样就可以锻炼每个中小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以蛙跳教学为例,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整体向学生示范蛙跳的技术要领,双腿下蹲,小腿用力起跳等等,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体育教师先纠正每个现任组长的动作,在其动作标准后,教师在巡回对小组内部成员进行指导,与此同时小组内部成员还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学习蛙跳的正确动作,还可以通过主动询问组长或者教师来掌握技术要领。体育教师还可以在动作标准的学生中挑选学生进行示范,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主动性,互动式教学正是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这样才能让体育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生自主性

体育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就是采用情景激励的教学方法,情景激励的教学方法与交互式教学方式并不是冲突,恰恰相反的是前者是后者的有效方式,体育教师通过对本节授课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采用多媒体设备或者其他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如果体育教师本次授课的内容为马拉松跑步,而马拉松最重要的在于学生坚强的毅力与较强的身体素质,那么体育教师在授课开始可以为学生讲解阿甘正传的故事或者播放阿甘正传的影片,以此激发学生练习马拉松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进行马拉松锻炼,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的毅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培养优秀的品质。

2.4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体育教师要想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活动,将问题作为双方互动的媒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体育教师针对本节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常见问题向同学进行发问,学生根据不同情况来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进行详细的讲解,问题互动一方面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体育课正式练习前体育教师都会带领学生做些热身运动,然而有的学生并不喜欢这类热身运动,此时体育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发问:为什么不喜欢热身运动?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体育教师整合学生的问题为学生讲解不同热身运动所带来的好处并带领大家继续进行热身运动。

参考文献

[1] 钟菊华.中小学体育互动式教学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08):70-71.

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6

关键词:3G; 课程教学;《基站建设与维护》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8017302

作者简介:张庚(1981-),男,硕士,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与电子工程。

1现状分析

1.1当前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

(1) 我国通信业正处于由“面向设备”到“面向服务”的转型。中国运营商要实现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率为目标的企业运营模式转变,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业务开拓、业务实现、业务保证、业务计量成了通信企业的头等大事,市场营销部门、业务部门和客户服务部门等市场部门规模日益增大,技术部门则要求更为精简,技术人员也要求向掌握多种通信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发展。

(2) “融合”正成为通信业发展的主旋律。从宏观上看,电话、电视与数据的“三网融合”是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从微观上看,各种通信技术的融合,例如,业务和传送的融合、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融合、固定网和移动网的融合等,正如火如荼地在进行中。“融合”对通信企业和个人带来一些挑战,但是也会带来巨大的机遇。为了迎接“融合”的挑战和机遇,通信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摒弃传统的专一技术和设备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掌握综合的通信技术及通信设备的应用,从传统的专才转变成为技术复合型人才。

(3) 通信设备运行维护正由“分散式”走向“集中式”。各运营商的运行维护管理方式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管监控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通信技术的变革带动了运行维护管理的组织方式的变化,即从分散式管理维护向集中式管理维护发展。这样可以将分散的技术力量集中到网络管理中心和设备维护中心,提高运行维护效率, 提升网络运行质量,从而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集中式管理维护的发展方向,要求通信技术人员必须对整个通信基础网络有着全面的理解,对涉及的网络设备有综合的实践能力,即应具备“全程全网”的能力。

1.2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基站建设与维护》教学与实践存在的问题目前,尽管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实验实训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努力,但是,由于意识、投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课程设置受普通本科院校学科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不是以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基础,而是为满足实训课程内容的需要;②针对性差,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对实际技术岗位的训练不够,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后仍然难以适应以后工作岗位的要求;③实验设备滞后,许多高职院校由于实训设备与当前一些较新的技术脱节,学生参与实训的项目与获得的技术能力都是已经过时或快要过时的技术,使得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差,就业竞争力不强。

2研究采取的方法和主要特色

2.1改革目标及内容

2.1.1课程结构改革

课程采用“理实结合”的方式来组织内容,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先理论后实训”的组织结构,避免了以往前半教学时都在学习空洞的理论知识,而让学生感受不到实际的基站设备等。精选项目,以项目带动内容,将内容融于项目,分散难点,易于掌握。

2.1.2教学内容改革

在职教改革的新趋势下,应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的情景化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学习相关专业技能。在课程结构上,精选5个项目,将学习和考证内容融入其中。同时从应用出发,课程后段预留时间,供学生练习操作设备。课程重组教学内容,以基站建设与维护为宗旨,让学生在每个项目学习之后都能对基站设备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对基站进行建设和维护。

2.1.3教学模式改革

将课程建设与学生就业结合起来,基于工学结合思想建立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通过“生产线”化的实训环境锻炼学生,达到与企业无缝接轨的教学模式。

(1)通过与运营商的校企合作,根据对通信网络现状调研的结果及我院现有师资和设备,制定切实可行的组网方案,将现有独立的接入、交换、传输、数据、无线、电源等设备,搭建一个与实际电信网络相近的本地网,构建一个通信技术综合性的实践平台。

(2)通过专职教师到企业参观,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了解行业动态,紧跟产业发展;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管理模式,掌握企业工程案例。

(3)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接受企业培训,促进教学结构优化。

2.2拟解决的重要问题

(1)搭建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平台,在教学中让学生进一步与实际相结合,具备综合性的实践能力,成为通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既满足通信企业对通信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又能将通信企业的实用技术引入到高职高专的实践教育中。同时,让教师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与行业发展动态,根据企业与市场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3采取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其它高校该门课程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借鉴好的经验对校企合作方式进行有益补充。并通过调查企业需求和已完成的校企合作项目,完善项目内容。

(2)校企合作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有代表性的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与对应学科建设进行相互结合,对教学、科研等进行有益探索。

(3)实践法。通过以多个校企合作项目的具体实践,并在2008届学生中进行全程实践,找出问题并加以完善,考核实践成果,最终得出较好的校企合作方式方法。

2.4主要特色

(1)改变以前校企合作仅仅是企业和学校共同投资建设,仅仅由学校管理使用,实训项目依旧与市场脱节,教学方法和内容依旧不能跟上最新科技。

(2)强调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的共同参与,在课程设置、授课方法、实训设备配置等多方面共同探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并且教师参与工程设计,工程师参与课堂教学,共同提高,相互促进。

(3)在保证教学、实训、实习的教学要求前提下,如何突出科研、生产、展示、推广、培训等企业的经营目标,让企业主参与,并有兴趣持续地进行实训基地建设。

(4)将校企合作与学科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等学校的发展目标相统一,推动各方面工作全面发展。

3效果与具体成果

本方案是对“去实践中学习,到实践中应用”教学理念的体现,培养高素质技能性的人才,具有向各个专业推广的意义。

实践表明,本研究有助于找到定位准确的高职教育的科学方法,按照实践教学的需要调整课程结构,真正把高职教育转变到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目标的轨道上来。实际应用中,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合作契机,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安平.3G时代中国移动营销战略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2\]邓映峰.天津移动通信市场非线性预测及面向3G的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3\]崔娜.郑州3G无线网覆盖预测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