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管理学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管理学研究方向

公共管理学研究方向范文1

摘要:针对开放教育教学对象自身的特殊性,传统面授法难以系统地进行授课并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为解决这些难题,国家开放大学系统,从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方面进行改革,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效果欠佳。为推动网上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基层电大辅导老师从实际出发,以“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对网上教学活动的资源进行优化,对课程活动进行完善和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网上教学;供给侧改革;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80-03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开放教育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方向)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所涉及的知识与工作实际十分贴合,对于在实际工程管理中起到的作用非常之大。而且本课程还是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所以本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应与工作实际和学员考证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但受到开放教育教学特点的影响,难以有效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为了克服这一问题,笔者从自身专业特c出发,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积极推进课程与岗位、证书的对接,使课程的网上教学活动得到了优化,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网上教学活动优化思路

(一)以往网上教学存在问题

在以往的网上教学活动中,客观上,一方面,由于教学所提供的资源不够丰富,并且难以为学员解决实际的问题导致学员的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由于网上教学载体形式单一,程序繁琐,制约了学员学习的热情。主观上,由于教学组织者和教学参与者的参与热情不够,也导致以往的网上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没能取得良好的效果。[1]但实际上,学员对于网上教学和课程的学习需求非常大,特别是对于能够解决学员实际问题,为学员实际需求服务的网络教学内容,有很高的学习热情。

(二)主要思路

开放教育网上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课程资源的供给与学员需求的无缝对接,在于教学媒介的手段足够丰富。基于这一特点,笔者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网上教学活动作如下优化思考。

1.以“岗、证、课”结合为思路,对课程资源和内容进行重构,即:“岗位能力提升、一级建造师考试培训、课程学习”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如在本课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可以将岗位知识、考证知识和课程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微视频课程资源、在线题库资源、典型案例解析资源、执业资格能力资源为一体的四大网络教学资源模块。

2.进一步丰富网络教学媒介形式,建立以课程微信公众号为主要媒介资源的网络资源媒介,丰富和优化网上教学活动的媒介手段[2]。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时代,丰富和改善网络教学的媒介和载体,让学员随时随地便捷地使用学习网络教学资源,将会极大地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完善掌上电大APP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掌上电大学习APP的作用,提高学员使用掌上电大APP学习的普及率,另一方面在开放教育中推行建立专业或者专业课程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公众号实现学员随时随地的学习。比如说:建立土木类专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微信公众号,由学校专业团队负责对本公众号的管理和维护,实时更新完善视频资源、课程资源,为学员随时随地交流学习提供平台,实现教学互动学习互动的零距离。

3.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教学组织体系。通过网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线下教学活动的补充,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互动交流提升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员应用新媒体的水平、解决学员在实际工作和复习备考一级建造师的问题。比如将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理论模块设置为视频在线学习(规定学时)、在线题库练习、模块知识小测验、仿真资格考试能力测试四个小任务,依次完成指定任务。并在任务中设置奖励,提高任务的趣味性。

4.成立专业或课程教学团队,为网上教学活动提供智力保障。网上教学活动是开放教育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学习的组成部分,本人认为应从各省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高度出发,成立以省级电大(开放大学)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各基层电大专业教师为主体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紧密合作,协调分工,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维护和更新,从而实现全省电大同一专业的网络教学资源全面共享,既可以提高网络资源的有效性,降低人才培养的人力成本,又能将全省各级电大的师资整合起来,为开放教育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智力保障。

二、网上教学实施过程

(一)网上教学活动模式优化

根据建筑类行业的实际特点,结合本课程与建筑行业之间的关系,按图1所示,优化本课程网上教学活动的模式。通过对学生的分析,重新整合知识点,并将岗位能力、课程要求和证书要求结合起来,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按照这种优化模式,一方面通过对学员的构成和需求在组织教学前进行具体分析,提高了网上教学活动组织的针对性[3],另一方面通过对课程知识的整合,特别是将岗位知识点、课程知识点和考证知识点整合在一起,提高了课程知识的适应性。同时,在网上教学活动媒介和组织形式上的优化,比如网上教学活动的内容以及真题构建,又如用微信互动、过程学习提醒和过程评价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学员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解决了以前课程理论性太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的不足,提高了学员学习的兴趣。

(二)模式优化细节

1.教学组织前对学情进行分析,以浙江金华电大2015春土木专业为例,学员的情况如表1。通过对学员学情的分析,完善网上教学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组织的方式。从分析情况来看,学员的学习目标明确,年龄构成以20到30岁的为主,对于新媒介的使用都较为熟悉。但工学矛盾较大、学习时间相对偏少。

2.整合优化课程知识点,将全国注册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科目的考核知识点和本课程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并结合实际岗位能力的需求,将课程知识点划分成五大模块,即: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理论模块;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模块;工程项目质量、成本、进度管理模块;工程项目管理实务模块;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备考模块。

3.编制网上教学活动导学单,利用导学单明确使用媒体的时间、任务安排及要求,以主动引导学员参加网上教学活动,明确学员的任务[4]。通过事先,提高学员的参与率。导学单格式如下表2:

4.运用微信公众号、QQ、论坛等新媒体,开展网上教学活动,围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特点,通过集中讨论、个别交流、共同参与等形式开展网上教学活动。具体的实施办法如下:

(1)利用班级QQ群、论坛等开展集中网上教学活动。

(2)利用QQ、论坛、微信、邮件进行学员个别交流活动。

三、教学主要成效

通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网上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具体的活动实施,笔者认为本课程网上教学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1.学员远程实验平台测验完成率大幅提高。以金华电大2015秋土木工程本科学员为例,通过网上教学活动,学员之间互帮互助,该班级学员的远程实验平台作业完成率100%,并且在学期末前一个多月前就已全部完成,一改以往需要辅导教师不断督促才能勉强完成的情况,有效地提高了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实现了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全方位的互动交流。围绕“岗位能力提升、一级建造师考试培训、课程学习”三者有机结合交流学习的宗旨,教师利用QQ、论坛、微信等各类新媒体发起学习讨论,实现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

3.学员综合能力得到一定提升。通过网上教学模式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学员使用微信、论坛等新媒体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学员参与的热情以及论坛的使用率和学员远程实验平台的完成率就可以发现。另一方面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学员能够通过自学后利用论坛和QQ进行交流和学习,互相之间能对某些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再则就是学员的学习认识能力有了提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员对课程学习和专业学习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有了提升,学会了用比较的方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推动了课程备课模式的改进。利用本次网上教学活动,转变了以往就书本知识而讲书本知识的传统观念,将与本课程相关联的岗位知识、考证知识结合起来[5],并以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考试科目为抓手,将该考试科目的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比如预付款的支付、项目的实际管理要求等等与实际相关的知识点作为备课重点,通过网上教学活动的方式与学员共同交流和学习,提高了本课程学习的实效性。

四、结语

笔者认为开放大学系统提出的“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网上教学模式,落实教学过程,提升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一直在路上,只要每位任课教师能够转变观念,在省级电大(开放大学)以及各基层电大的共同带领下不断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丰富网络教学媒介形式,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定能实现供给侧改革思路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新生,张朝霞,熊锟,张福萍.开放大学背景下面授教学与网上教学一体化设计研究[J].中远程教育,2012,(07),48-52.

[2]隋永博,曹旭.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导刊,2016,(25):120-121.

[3]藏鸿雁,梁晓琦.开放大学网上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07):48-52.

公共管理学研究方向范文2

    一、研究视角的选择

    目前,诸多的研究者结合学科特点,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主要研究角度如下:

    (一)国际比较视角进行国际比较是我们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常用方法之一,加之现代公共管理学科教育本身就起源于西方,学者们在探索国内公共管理学科教育发展模式与方向的时候,必然要把目光投向国外。只不过,在公共管理实践教学方面,国外大学从一开始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学位设立、课程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公共管理学科教育与市场需要或社会需求结合十分紧密。国内学者在进行比较研究的时候,一般也是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的。如王乐夫等人以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51所院校为代表,专门比较了中西方高校在公共行政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差异,概括了西方高校这一专业课程设置的类型与特点,指出我国高校的不足所在,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杨列勋从整个学院的角度,重点描述了肯尼迪政府学院(KSG)丰富的课程设置与多样的学位类型,认为KSG课程设置的面宽量多、最大限度的交流与合作、强调特色和院校特点、以政策应用为研究导向和出发点[1]这四个方面给我们以较大启示。张钢对英国公共管理教育的特殊发展历程,特别是实践推动下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学科范式转变的过程进行了专门介绍。姚光亚和张少栋分别从硕士和本科两个层次比较了中美公共管理教育的不同所在,说明了美国高校公共管理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特点。田蕴祥以职业型硕士为切入点,从学院归属、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和教学特色[2]等方面探讨了法国大学公共管理教育的情况,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二)一级学科层次的探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各二级学科,都对应于具体的社会管理领域,虽然职能分工不同,但在内在规律上有着共通之处,因此,在整体上探讨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模式也是可行的途径之一。如卢增智在强调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指出在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中应该树立五种理念:全球化理念、市场化理念、实证化理念、学生本位化理念和创新化理念,可以从认知实践、实验模拟、案例教学、实习实践和教师队伍等[3]五个方面加以创新,以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章兴鸣等围绕“实践的课程范式”,强调公共管理学科教育中课程教学与实践情境的关联,提出实践教学的五个实施途径:“课堂———社会实践”一体化、拓宽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实验室、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4]许吉从人才培养结果的角度,指出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五个途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

    (三)二级学科层次的探讨从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教育的开展情况看,能把所有二级学科(专业)设置完整的不多见,大多是根据自己学校原有的基础开展本科或研究生教育的。比较多见的情况是,多数进行公共管理学科教育的学校都设置了行政管理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因此不少学者在探讨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时是以其中一个专业为切入点进行的。如陈振明等人以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为基础,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了公共管理学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杨述厚等着重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习模式、考核模式[6]四方面说明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方向。彭忠益等从人才供求角度入手,说明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应该重视社会实际需求,从而建立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此外,周湘莲、崔长勇、马杰等人则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四)结合院校特色的探讨从国内外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来看,重要的一点是突出特色,这一点一般是结合学校性质加以探索的,有学者从这一视角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如张力专门结合财经类院校的特点,从当前财经类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三方面入手,谈了自己的看法。卢海燕从所在学校(华北电力大学)的特点出发表述了对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二、现有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之处

    根据对现在研究文献的大致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国内学者在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方面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但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国际比较中的适用性研究不够国外的公共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问题在于:国外的成功经验我们如何借鉴?公共管理教育的成功开展离不开独特的文化氛围,再加上现代公共管理教育发端于国外,我们在引入之后,究竟如何使之与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国外高校中成功的经验在国内应用时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应该怎么克服?这些都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才能让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实践教学开展的实证研究不足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虽然可以感受到诸多同行都在为如何开展及强化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而进行努力的探索,但多重于理论或抽象的表述,到底在实践中如何操作?遇到了什么困难?则研究较少,或者仅仅是停留于非正式的交流,很少形成系统的理论思考。

    (三)实践教学开展中的障碍研究较少公共管理学科与社会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有着显而易见的紧密联系,开展实践教学也是学科本身的内在需求,但由于我国独特的国情,在广泛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障碍,但在实践中遇到的障碍是什么?哪些可以克服,哪些难以克服?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障碍的出现?这些方面的研究同样比较少见。

    (四)特殊性研究不足如前所述,成功的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必然会体现出鲜明的特色,那么我国各高校在该学科实践教学中的特色如何体现?特别是如何与我国丰富多样的地区特点相结合?笔者认为这是我们探索的重点方向之一。

    三、完善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并不只是从如何丰富和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它是理论教学、实践应用、专业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

    (一)强化理论基础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并不排斥理论教学。从根本上讲,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也不能很好地开展。因此,我们并不能在看重实践教学的同时忽略了理论基础的加强。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理论教学水平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要通过理论课程的合理设置,达到既强化理论学习,又不过度挤占其他课程的效果。

    (二)加强社会合作,拓展实践教学领域实践教学环节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入社会实际,了解社会现实,以便应用所学理论把握现实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终提出解决之道。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走出校门,与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例如建立实习基地、顶岗见习等。

    (三)加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与公共部门的合作实践,首先需要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工作技能,如办公软件与设备的熟练操作、会议安排、文书写作、秘书实务、公关策划等,否则,会给合作单位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困扰,从而影响合作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公共管理学研究方向范文3

1.1从招生规模看,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进入内涵发展阶段

近年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报考及录取人数大致稳定增长,与试点期间快速扩张不同,常规阶段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将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如何稳定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内涵建设成为必然发展趋势。随着新增公共管理培养高校的审批放缓,建立在行业自律基础上的质量保障机制,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和质量成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驱动力量[1]。

1.2从教育资源看,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域分布不平衡

根据高校所在地区和服务区域不同,我国公共管理培养高校可以划分七大地区(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西南、东北)。其中,华东和华北地区综合性大学多,具有培养公共管理资格的高校也较多,教育资源非常丰富。相比而言,华南地区的公共管理培养高校较少,教育资源相对贫乏。教育资源的区域性分布不平衡,必然导致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发展不平衡,这也将成为公共管理专业学位面临的一大困境。

1.3从教学评估看,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内涵建设迫在眉睫

由于公共管理培养高校的区域分布不平衡,造成有些高校在招生宣传中恶性竞争、异地办学不规范行为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的形象、秩序和质量[2]。开大班、满堂灌等疏于管理、教学松散的培训模式也屡见不鲜。质量是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建设的生命线,我们必须树立质量意识,以质量求发展,全面推进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内涵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形成办学特色,是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分析

2.1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师资背景的多元性

公共管理培养高校实行开放办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整合校内外、海内外的优秀师资力量,一方面,注重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跨学科联合培养人才的目的和教师多学科背景的特点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在师资队伍组建中,我国公共管理培养高校注重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持久的合作方式,聘请政府官员或专家承担教学工作,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2.2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课程设置的实践性

公共管理培养高校都设立了与实践紧密结合、富有针对性的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①核心课程更多考虑的是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初步构建,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现实,关注公共管理改革发展,密切联系实际,以加强公共管理研究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②广设专业方向,以满足不同职业导向和部门导向的人群的需要[3]。③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内容覆盖多个学科分类,以突出应用型、实践型的培养目标,体现跨学科、复合型特点。

2.3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公共性和管理性

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建设既包括公共性也包括管理性特征。①管理目标的公共性,公共管理专业学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追求的是公共利益,这有别于一般管理,讲求公平、公开、法治、正义。②管理方式的公共性,在教学方面,要突出实践性教学、场景教学、案例教学等,这有别于传统的学术性教学。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公共管理专业学位论文不提倡做抽象的理论研究,应该注重于针对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型、实践型研究。比如,问卷调查报告、对策研究、案例分析等。

三、以特色创新促进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

王乐夫教授在第三批公共管理新增培养单位培训暨研讨会开幕式上指出:“我们应吸取培养院校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优势学科特色,打造学校自有品牌。公共管理培养应该‘求新不求全’,学校的价值在于某方面的特色,而学校特色又是学校有为的前提[4]。”因此,在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内涵式发展阶段,我国公共管理培养高校应更加注重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特色,打造公共管理精英教育模式。

3.1突出订单培养特色,形成学界政界业界联动机制

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于对本校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联合学界、政界、业界资源,形成联动机制。①在招生宣传中,通过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战略合作,以地方重大人才需求为导向,积极依靠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政策支撑,采用“组织委托、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面向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招收公共管理学生。我国公共管理培养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优势,让政界业界对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增加优质生源[5]。②在培养过程中,根据不同教育对象量身定做课程体系,特别是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整合国内外优质培训资源,开发一系列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信息量大的较为实用的培训专题,围绕公共管理学员最需要更新的知识、最想了解的情况、最困惑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开发课程,以应用型研究为主展开教学。③在实践课程方面,让有工作经验的非全日制公共管理学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展开调研,撰写论文;让全日制的公共管理学生有机会深入到地方政府机关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3.2突出优势学科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大做强

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一定要看其是否能立足该校的优势学科,发挥专业优势。①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经验。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强调以经济学定量方法来分析公共政策;锡拉丘兹大学的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包含了经济、历史、社会、政治学、人类学等多个社会科学系;印第安纳大学的办学特色是环境政策方面的卓越声望;佐治亚大学以行政管理、公共行政为传统学科;普林斯顿大学的伍德·威尔逊公共和国际事务学院的办学特色是公共事务与国际事务的交叉融合;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公共政策学院的办学特色是定量分析培训[6]。②发挥学校优势学科,提供本土化的专业研究方向。就我国而言,公共管理培养高校在合理配置原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具有自身特色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模式,打造公共管理专业学位自有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形成各大高校既“百花齐放”又“自成一体”的教育格局。

3.3突出开放办学特色,拓展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中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之父夏书章教授所言“教育者先受教育”,要提高我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内涵建设,首先必须建设一流的师资力量。①加大校内人才资源整合力度。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仅靠某一个系或学院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力量单薄,因此要统筹考虑,加大各院、系、所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人才潜力。②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持措施,组织教师出国研修考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结合实际应用于公共管理教学实践。③对有一定发展潜力但目前缺乏高水平带头人的学科方向,积极从国内外招聘、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或者从国外聘任客座教授,既丰富教学内容,又开阔眼界,能够使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和学科建设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四、小结

公共管理学研究方向范文4

>> 海南省高速公路建设融资模式初探 浅谈厂拌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在海南省西线高速公路改建工程中的应用 免费政策给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对粤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运营影响的研究 免费政策下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绿化海南高速公路 海南省乒乓球俱乐部运营现状研究 如何应对高速公路假日免费引发的思考 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的实证分析 高速公路免费政策引发的思考 国内外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对海南省的启示 加强高速公路运营成本的管理研究 关于高速公路运营设备管理的探究 浅谈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系统的发展 基于复杂网络的高速公路运营效率评价 浅析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运营及管理 关于高速公路运营财务管理的探讨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运营与管理 高速公路服务区的低碳运营 试议高速公路运营企业成本的控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吴文化,等.关于实施燃油税改革的若干问题――海南省燃油附加费实施情况调查[J].宏观经济研究,2006(1).

作者简介:

王洪艳(1987-),女,汉族,河北沧州人,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公共设施运营与管理,土地资源优化利用。

公共管理学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浪潮的兴起以及政府内部关系的调整,公共管理理论出现了从传统的研究公共管理部门的公共行政学向研究公共事务的“新公共管理学”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公共管理科学研究的研究方向和视野,还促进了公共管理事务治理模式和公共管理治理理念的变革,为广大人们的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铺平了道路。本文就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公共管理体制未来的改革方向。

一、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模式

政府控制公共管理模式其实是我国政府为了能更好地满足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一种管理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运用于公共事业领域。一直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都是处于政府控制的模式,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历史因素,还有一部分经济因素。主要的经济因素有:特权、辅助政府管理以及与事业单位或组织代行我国政府的职责有关。首先,政府在选择适用模式的时候,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政府部门理所应当地把自己当成公共事业的垄断者,他们认为,只有政府才能为人们提供那些公共事业上的服务,然而,这样的做法极易滋生特权主义。这些特权主义又与寻租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政府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时需要承担大部分活动经费以及全部政治风险所产生的成本,这就为政府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同时带来了极高的风险。然而,只有政府部门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活动中取得较高的利益,才能让政府有能力承担那些由公共事业管理带来的活动经费和活动风险。其次,政府本身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这个社会需要管理的公共事业的数量却远远超出了政府的能力范围。为了能保障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的权利,政府在公共事业的各个阶层都设立行政组织,这样,不仅造成机构臃肿,还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造成了国家财力不支的状态。因此,由事业单位代替政府实施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责,不仅能对社会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还能有效地节约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最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对政府部门进行直接服务,社会公众成为了事业单位服务的间接对象。事业单位的服务目的并非是为了向广大的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健全的服务,而是为了获得政府部门的财力支持。因此,事业单位的活动常常受制于政府部门的意志。由于事业单位并非政府机构,所以,事业单位在人员编制、财务支出上具有很大的弹性,或许是出于对临时安排离职或者退休人员的需要,或许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或许是出于满足领导者个人需求或者满足政府部门利益,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对事业单位进行整改,比如合并、成立、撤销、扩张等来达到上述目标。

二、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

从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管理实践来看,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是两种根本不一样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在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下,政府部门对公共事业的控制是连通整个公共事业管理机制的重要力量,但政府部门的这种控制完成方式是通过组织的形式达到的,换而言之,政府将自己的权利通过社会组织延伸到整个社会的各方面,从而达到政府部门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实际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大部分是人们运用公共资源获得利益的一种方式,但是,当国家成为那些社会公共资源的绝对拥有者和占有者时,那些事业单位或者社会组织就会转化成一种组织化手段,而这种组织化的手段有利于国家目标的实现。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不仅是不一样的管理方式,它们的意义也完全不一样。第一,在政府控制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主体,但在社会选择的管理模式下,社会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主体。政府控制比社会选择更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而社会选择比政府控制更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从法律方面来说,政府控制承担着所有的社会责任。然而,事业单位则具有相当独立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上,事业单位属于事业法人。第三,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结果也不一样。社会选择下的公共事业单位独立性高且数量多,然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业单位独立性较低且数量少。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待国外的公共管理体制时,要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不能一味地推崇国外的公共管理体制,也不能一味地固守自己的公共管理体制。公共事业管理机制是构成我国社会管理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和企业管理机制、国家行政管理机制及一些其他方面的管理机制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要想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必须依据我国的根本国情,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机制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仁显.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

[2]王名等.中国社团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6.

公共管理学研究方向范文6

我国的区域管理研究主要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一)区域行政研究阶段

这个阶段研究的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了三个方面:

1、对改革开放先行点和发达区域的实证研究

这一阶段,我国部分大学开设了行政管理硕士点“区域行政”研究方向,并对广东、香港、新加坡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先后以著作和的方式将研究成果公布。

2、政府间关系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地方政府间关系以及在转型过程中政府间关系的演变,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我国经济、行政管理类学者在进行,如:林尚立、谢庆奎、辛向阳、董辅乃等。

3、行政区划研究

区域行政与行政区划密切关联,甚至许多区域行政问题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行政区划的约束。刘君德等提出“行政区经济”概念,用以分析我国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并研究了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渊源、现实利弊以及调整改革问题。

(二)区域公共管理研究阶段

这个阶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直至今日,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依然是我国各所大学和国内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据粗略统计,目前开展这方面研究的主要大学有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湖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及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等学会和研究机构,发表了1000多篇相关的论文和出版了一批著作。同时,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及许多省市高校项目指南都设立了“区域公共管理研究”选题。仅以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统计,就有l5项相关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具体来看,我国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区域公共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

如区域公共物品治理、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区域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变革、区域公共管理视野下的行政区划问题、区域公共管理系统分析、区域公共管理的多元主体协调等方面的研究。

2、政府间竞合关系研究

如地方政府间关系协调、地方政府间合作、地方政府间竞争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合作等问题研究。

3、流域治理的研究

如流域水污染网络治理机制、流域公共治理中的政府间关系协调、政府主导下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流域污染治理机制、流域治理制度框架、流域治理中的政府间环境协作机制、流域治理模式等方面问题的研究。

二、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加大对区域公共管理方法的研究

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本质上是问题导向的.其发展虽然需要通过理论到理论的思辨与演绎以使新的理论更深刻、更精细,但更需要从现实的问题出发,树立研究的问题意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高度互动,以检验理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并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发展。因此,对区域公共管理的方法进行深入地探讨,运用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是促进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相关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城市区域化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发育形成的有都市区;今后20—30年,中国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将会出现几亿人口规模的大城市群。意味着中国将面临建设人类历史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高密度的城市社会的挑战,我们必须在挑战到来前,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三)完善区域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经历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沿江沿边地区重点发展阶段、西部大开发阶段和共同发展阶段。目前,区域政策尚无法有效解决区域差距过大的问题。主要需要在区域政策目标、政策框架、政策机制、政策实施工具和政策绩效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四)加大在流域治理上的合作

我国已进入了环境压力剧增、污染危害高发的阶段。而在这其中,与水有关的问题相当突出,尤其以跨界水污染最为典型。流域治理包括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关系,生态补偿问题,上、中、下游地方政府关系以及地方政府间关系诸多复杂问题及其合作、协调关系。

(五)加快跨区域、跨行业协调联动机制的建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跨区域、跨行业的区域公共问题日益凸显,如医药食品安全监管、跨境警务合作等。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和区域间的及时通报及联动机制,加快跨区域、跨行业协调联动机制的建设迫在眉睫。

(六)协调不同功能区的区域发展

“十一五”规划提出我国区域将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将实施不同的区域政策。预示着中国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在生态保护上更有约束力,在政绩考评上更有针对性。可见,协调这些区域间的发展以及每类主体功能区内部的发展,对四类主体功能区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及科学的绩效评估成为了区域公共管理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