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规划设计条件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规划设计条件内容范文1
第二条经营性土地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设计条件进行规划规划方案的设计,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
第三条调整规划设计方案,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建设用地所在区域因城市规划调整对原规划设计有影响的;
(二)建设用地原有建设限制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已批准的规划设计方案在12个月内尚未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
(四)县政府确定的其他条件。
凡在经营性土地出让中明确约定的要求必建条款内容仍需执行,不得作调整。
第四条调整规划设计方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调整后的规划设计方案各项指标不得突破原方案中的上限控制指标;
(二)尚未开工建设的开发项目:调整后的规划设计方案在平面布局、空间结构、交通组织、建筑外观、配套设施等各方面应优于原审批方案。配套设施上应增设社区管理、服务用房,机动车停车(库)位在原指标基础上增加10%。
(三)已部分开工建设的开发项目:在原规划设计方案基础上进行优化,基本维持原方案的结构布局。涉及为全体居民服务的公共设施指标不得缩减,位置原则上不作调整可适当优化,机动车停车(库)位在原指标基础上增加10%。
调整方案须向已入住居民公示征求意见。
(四)鼓励建设集中大型商业设施,缩减沿街小型商业(底层商业的商住楼式)。
第五条调整规划设计方案,按以下程序审批。
(一)建设单位向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整规划方案的申请,陈述调整理由和具体调整方案的设想。
规划设计条件内容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探讨
1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原则
在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中,为了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必须以相关的原则为指导,以更好的规范和引导规划设计工作,具体来说,需要以以下原则为指导。
1.1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必须坚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更好适应具体情况,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开展规划设计工作时,必须以农村现有情况为出发点,保持农村地域风貌和传统文化习俗。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目标,并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实施,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下去。
1.2重视基础设施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因而必须重视各项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对其进行合理安排,促进其最大效能的发挥。要着重做好道路、水电、能源、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人们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3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推进。在规划设计中需要从整体着眼,遵循客观规律,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4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要依靠农民,在规划设计中不能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规划设计工作中。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为规划设计建言献策,直接参与规划设计,进行调查研究等。通过这些形式,让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能够更为全面的考虑他们的意愿,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2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存在的不足
尽管人们认识到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并注重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新农村规划设计水平,但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制约,目前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认识存在不足。很多领导干部将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对规划设计工作不重视。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规划设计对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居民日常生活考虑不全面,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2.2规划设计进展缓慢。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为便利农业生产,一般居民住宅往往布局在交通位置便利的地方,延缓了集中规划布局进程,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现有的道路、住宅、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规模较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难以很好的满足当地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影响农业生产工作,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对此进行完善,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新思路
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各项基础设施布局的完善,离不开规划设计工作。只有做好规划设计,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才能有效指导工程设施建设顺利进行,为农村居民生活创造良好条件。然而,由于受到思想观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制约,规划设计工作仍然存在不足,影响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今后需要转变这种情况,运用新思路指导规划设计工作,为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提供指导。
为改变规划设计存在的不足,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今后应该以新思路为指导,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1布局应该科学合理。开展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时,要着眼长远,综合考虑各项设施功能和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工作需要。提高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整个规划设计工作围绕农村全面协调发展进行。充分考虑农村长远发展需要,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布局,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另外,规划设计还需要注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其服务功能,做好各项设施维护工作,促进其最大效能的发挥,满足当地人们生活需要。
3.2坚持突出自身特色。规划设计应该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对贫困地区应该重视扶贫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基本解决温饱地区要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地区要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新格局,促进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完善治理机制,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环境、产业、文化等多种因素,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实现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还要尊重当地传统习俗,延续乡村文化特色,保护有价值的文化遗产,突出当地规划设计的鲜明特色,为人们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
3.3创造产业发展空间。落实产业发展项目,对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做好科学安排,注重对发展这些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进行住宅设计时,要考虑农村家庭产业特点和发展空间需求,适当增加住宅面积,设置农具堆放场地,重视农业发展配套规划设计,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4改善生产居住面貌。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以改善农村居民生产居住面貌为出发点,为人们生活创造整洁的村容村貌。避免居住点散乱,建设用地浪费,垃圾乱扔,饮用水源污染等现象的出现。规划设计中要将改善农村居民居住面貌为指导原则,做好道路改造、农民饮水安全、垃圾处理、乡村卫生服务、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各项工作,避免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3.5保持传统结构完整。规划设计严格执行保护耕地、节约农村用地原则,促进土地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进行村庄布局及规模设计时,要合理控制其容积率、建筑密度、日照间距系数等指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适当集中产业园区,建设节约型住宅,促进土地资源最大效能的发挥。对传统农村居民结构应该重视保留,延续村落原有的建筑形态,空间构成,院落布局,从而保持自己的鲜明特色。在规划设计中,要协调好旧村落与新村的布局,促进旧村落布局与现有的建筑风格顺利衔接,在保持传统村落结构完整的前提下,突出村落布局的现代化特点,从而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6尊重广大农民利益。规划设计要坚持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为目标,综合考虑农村产业发展、土地集约、社会结构、乡村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内容,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想提高农民素质,关键内容是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事业,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为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综合技能创造有利条件。
4 结束语
总之,规划设计对新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作用。今后在规划设计具体工作中,应该以新思路为指导,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对各项设施建设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为新农村建设各项设施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也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桂俊荣.中国农村现状下新农村建设规划路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13).
[2] 陈芳.浅谈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思路[J].广西城镇建设,2012,(06).
[3] 何鹏,王慧.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村建设规划[J].企业导报,2013,(20).
规划设计条件内容范文3
关键词:营林生产;造林规划设计;造林技术
一、 引言
林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原动力,是基础型的产业,是发展的根本,其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稳定发育,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使之平衡。近些年来,国家对于林业发展一直给予重视与大力支持,但鉴于自然原因,一些非人为因素的灾害时常发生,及雾霾等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致使营林生产与实际造林工作实施范围更加广泛。
二、 造林规划设计的原则
造林规划设计首先应考察目标规划区域内的实际状况,应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土质状况、造林区域、造林规模、发展方向、技术设施、林木种类、生产进度等,有全方位的考量,多项工作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进行符合规划目标的设计。在设计的同时,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问题。
1. 共享性
造林规划设计是一项比较繁琐复杂的工作,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也就具有很多部门,若想使规划设计具有科学性与全面性,是多个部门相互沟通、相互协作才能完成的,应将各类设计情况实时在部门间进行共享,确保信息全面,才能使设计更加完善。
2. 便捷性
造林规划设计应具有便捷性,是指在设计工作时,应对设计方案尽可能的简捷与方便,使之再余下设计时能够便捷使用。若在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详细与繁杂,则在下一环节的设计时,后续设计人员会浪费很多时间来解读前方案,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3. 拓展性
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虽然设计完成后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但随着营林的发展与具体的实施,还要对设计方案进行适当的修改与进一步完善,这就使得设计方案应具有拓展性能,能够在原设计上进行充实,才能使其更加符合实际,一方面有利于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在后期的方便改进,另一方面有利于后续营林生产的可持续化发展。
三、造林规划设计具体流程
当前造林规划设计涉及到的主要任务包含有:为相关部门制定出较为科学有效的设计方案,为工作人员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协助现场造林设计工作,并进行施工指导,以此来保障造林的实际质量;结合实际情况相应的扩大森林覆盖面积,促使生态环境平衡,为林业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1.规划
造林规划是λ在区域整个造林工作进行比较详细的宏观上的安排,如实际比例、发展方向、施工进度、生产规模及技术手段等多项内容。实行造林规划的目的是实现为当地领导进行林业规划的决策和编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调查设计
为了确保造林规划能够在林业规划原则指导背景下进行,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就要事先依照上级所属部门所统一下达的设计任务书,对基层单位及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影响因素进行详细调查,特别是针对宜林地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严格调查,同时根据调查情况展开具体规划设计。
3.造林施工设计
在开展施工设计工作前,要确保实际规划设计内容具有科学、合理性,并将施工设计内容作为施工中具体的参照依据。施工设计主要包含确定造林位置及施工面积、造林时间、施工条件等,制定出详细的设计文件,协助造林施工能够顺利开展。
4.规划设计中具体注意事项
在针对不同植被进行施工前,需要设计人员对最终生长的绿化植被规划出一条相对独立的生产链,要遵循设计原则的基础之上确保季节交替性。同时在进行局部地区的造林规划设计时,需要对造林工作进度进行适当的评估,以此来避免盲目施工,预防不必要的风险发生。
四、营林生产中造林技术探究
1.营林整地
在实际造林施工前,首先要对造林地位置进行合理选择,选择条件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来满足大规模种植树木的立地条件,要与附近住户持有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对其正常生活带来干扰。
(1)相关工作人员要对营林地实行全面的消毒清理。由于我国近些年来所开展的人工造林所用到的林地大部分都是通过退耕还林后得来的,其土地基本上也都是被开垦过、利用过的,为了有效预防病虫害侵扰,加强营林地的消毒清理工作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2)为了彻底的清除土地上的杂物,可以首选人工清理,在实际清理工作中利用粉碎机、推土机等对其实行割除清理,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适当的借助化学物品进行清理。
(3)在通常情况下,营林整地主要涵盖了全面整地及局部整地这两种,其二者在具体施工中具有不同的效果。全面整地在具体施工中是对营林整地实行整块翻耕,以此来促进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林木根系的发育生长。
2.实施造林时的具体方法
(1)植苗造林。在进行植苗播种前,要事先做好处理工作。为了确保种子出苗后健康整齐,具有一定的抗病虫害的能力,需要严格按照消毒、拌种、浸种催芽的步骤进行。在进入到春播时节中,工作人员要重视对进入到深层次休眠的种子实行催芽,针对不同的品种要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尤其要注意当遇到干旱季或是低温等恶劣天气时不宜对其进行浸种催芽。
(2)分殖造林。分殖造林技术在整体营林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一项重要的造林方式。其在具体施工中主要是针对移植树木的枝干及根茎中具有再生能力的原树木枝杈及根部等培育崭新的林木。该项技术在具体应用中其自身最大的优势在于造林成本相对较低且技术含量低,操作实用性强,继而提升了造林效率。
(3)播种造林。播种造林技术是我国传统造林技术中一项常见的应用方法,在具体应用中主要是指将幼苗种子大面积的播撒在土壤中,虽然该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相对简单,但对于土质条件要求及后期养护管理等方面均较为严格。因此播种造林技术通常应用于大面积的造林项目中,其适用效果一般。
参考文献
[1] 曾祥橐.关于营林生产中人工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分析[J].农家科技旬刊,2016(3).
[2] 王行舟.浅论肥东县江淮分水岭森林长城工程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营林技术[J].花卉,2016(6X):58-59.
规划设计条件内容范文4
林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原动力,是基础型的产业,是发展的根本,其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稳定发育,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使之平衡。近些年来,国家对于林业发展一直给予重视与大力支持,但鉴于自然原因,一些非人为因素的灾害时常发生,及雾霾等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致使营林生产与实际造林工作实施范围更加广泛。
二、造林规划设计的原则
造林规划设计首先应考察目标规划区域内的实际状况,应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土质状况、造林区域、造林规模、发展方向、技术设施、林木种类、生产进度等,有全方位的考量,多项工作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进行符合规划目标的设计。在设计的同时,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问题。
1.共享性
造林规划设计是一项比较繁琐复杂的工作,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也就具有很多部门,若想使规划设计具有科学性与全面性,是多个部门相互沟通、相互协作才能完成的,应将各类设计情况实时在部门间进行共享,确保信息全面,才能使设计更加完善。
2.便捷性
造林规划设计应具有便捷性,是指在设计工作时,应对设计方案尽可能的简捷与方便,使之再余下设计时能够便捷使用。若在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详细与繁杂,则在下一环节的设计时,后续设计人员会浪费很多时间来解读前方案,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3.拓展性
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虽然设计完成后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但随着营林的发展与具体的实施,还要对设计方案进行适当的修改与进一步完善,这就使得设计方案应具有拓展性能,能够在原设计上进行充实,才能使其更加符合实际,一方面有利于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在后期的方便改进,另一方面有利于后续营林生产的可持续化发展。
三、造林规划设计具体流程
当前造林规划设计涉及到的主要任务包含有:为相关部门制定出较为科学有效的设计方案,为工作人员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协助现场造林设计工作,并进行施工指导,以此来保障造林的实际质量;结合实际情况相应的扩大森林覆盖面积,促使生态环境平衡,为林业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1.规划
造林规划是对所在区域整个造林工作进行比较详细的宏观上的安排,如实际比例、发展方向、施工进度、生产规模及技术手段等多项内容。实行造林规划的目的是实现为当地领导进行林业规划的决策和编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调查设计
为了确保造林规划能够在林业规划原则指导背景下进行,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就要事先依照上级所属部门所统一下达的设计任务书,对基层单位及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影响因素进行详细调查,特别是针对宜林地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严格调查,同时根据调查情况展开具体规划设计。
3.造林施工设计
在开展施工设计工作前,要确保实际规划设计内容具有科学、合理性,并将施工设计内容作为施工中具体的参照依据。施工设计主要包含确定造林位置及施工面积、造林时间、施工条件等,制定出详细的设计文件,协助造林施工能够顺利开展。4.规划设计中具体注意事项在针对不同植被进行施工前,需要设计人员对最终生长的绿化植被规划出一条相对独立的生产链,要遵循设计原则的基础之上确保季节交替性。同时在进行局部地区的造林规划设计时,需要对造林工作进度进行适当的评估,以此来避免盲目施工,预防不必要的风险发生。
四、营林生产中造林技术探究
1.营林整地
在实际造林施工前,首先要对造林地位置进行合理选择,选择条件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来满足大规模种植树木的立地条件,要与附近住户持有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对其正常生活带来干扰。(1)相关工作人员要对营林地实行全面的消毒清理。由于我国近些年来所开展的人工造林所用到的林地大部分都是通过退耕还林后得来的,其土地基本上也都是被开垦过、利用过的,为了有效预防病虫害侵扰,加强营林地的消毒清理工作就显得格外的重要。(2)为了彻底的清除土地上的杂物,可以首选人工清理,在实际清理工作中利用粉碎机、推土机等对其实行割除清理,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适当的借助化学物品进行清理。(3)在通常情况下,营林整地主要涵盖了全面整地及局部整地这两种,其二者在具体施工中具有不同的效果。全面整地在具体施工中是对营林整地实行整块翻耕,以此来促进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林木根系的发育生长。
2.实施造林时的具体方法
(1)植苗造林。在进行植苗播种前,要事先做好处理工作。为了确保种子出苗后健康整齐,具有一定的抗病虫害的能力,需要严格按照消毒、拌种、浸种催芽的步骤进行。在进入到春播时节中,工作人员要重视对进入到深层次休眠的种子实行催芽,针对不同的品种要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尤其要注意当遇到干旱季或是低温等恶劣天气时不宜对其进行浸种催芽。(2)分殖造林。分殖造林技术在整体营林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一项重要的造林方式。其在具体施工中主要是针对移植树木的枝干及根茎中具有再生能力的原树木枝杈及根部等培育崭新的林木。该项技术在具体应用中其自身最大的优势在于造林成本相对较低且技术含量低,操作实用性强,继而提升了造林效率。(3)播种造林。播种造林技术是我国传统造林技术中一项常见的应用方法,在具体应用中主要是指将幼苗种子大面积的播撒在土壤中,虽然该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相对简单,但对于土质条件要求及后期养护管理等方面均较为严格。因此播种造林技术通常应用于大面积的造林项目中,其适用效果一般。
作者:李新杭 单位:黑龙江大兴安岭森林经营部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曾祥橐.关于营林生产中人工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分析[J].农家科技旬刊,2016(3).
规划设计条件内容范文5
[关键词]建筑学 城乡规划 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程兴国(1980- ),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及理论研究;高华丽(1980- ),女,河南周口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李慧勇(1977- ),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山东 聊城 252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52-02
一、引言
当前中国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城乡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环境保护、住宅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尖锐,城乡建设变得高度复杂化与综合化,城乡建设急需从粗放的规模扩张向精细的内涵质量提升转变,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从城乡的发展趋势、城市的整体性、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的分析入手,在更高的视角、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定义建筑在城乡中的角色,使之和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然而,一些工作内容和建设任务远非建筑学专业所能包容和解决,于是,2011年,城乡规划学从建筑学分离出来,成为与建筑学并列的一级学科,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内容越来越庞杂,因而,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教学内容有待优化。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正式施行,意味着传统城乡规划工作理念、方法和思路将不断更新,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意味着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教学内容要有所更新,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对传统的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课程进行变革。
二、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城乡规划课程积极性不高。首先,建筑学本科学生大都认为建筑学专业应重点把建筑设计学好,城乡规划知识对做建筑设计影响不大,学习积极性较差。其次,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具有极强的政策性、规范性和实践性,因此,理性思考、系统解决城乡建设中的问题是城乡规划类课程教学重点强调的,当学生做设计时,就会感到约束条件太多,自己发挥的余地太小,无法体会在遵守刚性约束下进行创新设计、巧妙解决建设问题的乐趣。最后,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对知识目标要求较高,对能力目标要求较低。如“城市规划原理”,当前大多数学校对该课程检验知识目标的方式是闭卷考试,而学生对考试要背诵的枯燥理论不感兴趣,甚至把它当作建筑学课程里“最乏味的课”。
2.思维模式跨度大,学生产生困惑与迷茫。目前多数院校建筑学本科教学是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核心展开的,其主线基本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建筑单体设计到群体组合,因此,建筑设计教学一般从一年级的构成角度的一个方盒子开始空间设计,然后到二年级的工作室、幼儿园、别墅等小型建筑,再到三年级的展览馆、图书馆、体育馆、办公楼等复杂的建筑,最后到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转向以城乡规划课程为主的住区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一到三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十分强调从构成角度进行建筑设计,设计题目的基地条件十分简化,对设计限定条件没有明确要求,甚至可以根据构思的需要假想基地条件。这就造成建筑设计中对建设环境的综合分析与利用方面的训练比较薄弱,一些学生形成了把配景当环境、就建筑论建筑的建筑观,没有建立起建筑设计应从建设环境分析开始的环境观、城市观。而四年级的城乡规划类课程强调系统分析、理性、科学决策,其设计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往复循环优化的过程,与建筑单体设计理论偏重艺术差别巨大,学生在进入城乡规划理论课程的学习时,由于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内容较粗,理解规划理论较浅,很难在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之间快速建构起联系。当设计题目需要考虑的设计要素从单一的建筑要素发展到政策性、综合性极强的城市空间、建筑群体及其他各种相关要素时,学生往往理不出头绪,设计思路很不清晰。
3.知识衔接不顺畅,教学标准无据可循。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系列主干课程有城市规划原理、住区规划设计、城市设计、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这些课多安排在四年级,各课程之间时间间隔较短,或者知识教授次序颠倒,造成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的严重脱节,一些重要理论还没有来得及消化理解和运用到设计课的训练当中,建筑学四年级的设计课业就已结束,造成学生的理论基础匮乏,设计实践能力不高,大大削弱了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的意义。如“城市规划原理”课既要讲授城市规划基本知识,又要重点讲授住区规划设计原理,作为后续的“住区规划设计”课的理论基础,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
目前各院校按“专指委”的导向性要求都基本上制定了一套有关城乡规划教学的课程体系,但“专指委”对具体课程无具体的要求,“培养目标”“毕业生基本规格”和“培养方案”都是指导意见,这就造成了各校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选用、教学重点、培养方式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差异。目前,除“城市规划原理”课有材外,其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不同院校、不同教师的授课内容和侧重点差别很大,最终,很难衡量毕业生的实际城乡规划方面的知识构成是否达到“专指委”的“培养目标”要求。
三、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课程教学探索
针对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现状,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课教学团队以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考核方式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主要有以下改进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设计实践要求和社会热点。目前除2010 年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厚达712页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教材外,其他城乡规划类课程教材内容更新较慢,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如住区规划设计教材,目前从大城市到小城镇的住区建设以小高层、高层为主,而教材却还以底层、多层为主来讲解,理论落后于实践,和实践应用脱节,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着重讲解高密度住区规划设计中的设计思路与手法。另外,针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目标重知识、轻能力,导致学生对枯燥理论不感兴趣的问题,我们采用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以专业角度去解决问题。为保证教学质量,城乡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和课时数都纳入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城市规划原理”采用理论讲授与学生调研、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住区规划设计”课中,住宅类型与居住区布局、环境调研分析作为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实际需求,探寻解决之道,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拓展设计方案构思深度。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如结合国家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将和谐社区、青少年创业住宅区、廉租房住区等纳入教学。
2.培养价值观念、培育思考理性――系列设计课中全程融入建筑价值观、城市观、环境观、技术观。城乡规划类课程培育的设计思维模式与工作方法是系统性分析影响要素,理性、科学判断与设计目标的主要矛盾所在,进而在设计中巧妙地把矛盾化解,是一个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向设计目标迈进的过程,它强调系统分析、理性决策、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深入的思维模式,而这恰和目前缺失明确城市、环境限定条件及建筑价值观的建筑学前三年建筑教育中设计思维模式与工作方法相反。为了融合这两种思维模式,缩小思维跨度,我们采取把城乡规划知识向前渗透和融入,积极参与到前三年的建筑设计教学中去,从建筑设计基础阶段开始,将建筑价值观、城市与环境观念逐步引入,建筑设计与限定条件关联度逐步拓展。在建筑设计入门阶段,主要侧重于自然地理条件、四邻建筑和景观要素的限定;在基础加强阶段,主要侧重于地域环境特征、历史、文化要素以及既定地段环境空间对建筑的制约性;在综合提高阶段,则侧重于建筑价值观、城市群体建筑环境、基地自身地形条件以及规划控制条件的加强。
建筑学本科到四年级已开设了十分全面的建筑技术类课程,为此,在四年级我们也十分重视对技术理性的培育,主要在城乡规划课程中加强了设计软件的应用,培养学生综合思考、科学验证的习惯,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可行。如“住区规划设计”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天正、草图大师、3DMAX等实用性设计软件对住宅日照分析、建筑形体、外部空间及景观竖向等进行研究。
3.形成教学体系――以实践素质能力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建立有效衔接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我们建立了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立足实践,而又不受限于实际,不满足于用一般的设计原理进行教学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而是引导学生对某一课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寻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着力点、突破点,进行设计创新,使学生在掌握一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扩充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强化思维逻辑,逐步建立研究型设计的一般步骤。教学目标上着重强化能力目标要求,从侧重掌握知识改为提高设计实践能力。
城乡规划研究型实践教学课程包含“城市规划原理”“住区规划设计”“城市设计”三门课。其中,“城市规划原理”48个学时,是建筑学专业基础课。“住区规划设计”56个学时、“城市设计”64个学时,都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三门课程均在四年级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和“住区规划设计”在第七学期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在前半学期、“住区规划设计”在后半学期,使得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城市设计”在第八学期开设,以形成较好知识衔接。每门课都包含基础理论知识概论和设计实践两部分,对重要理论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也能将知识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使得城乡规划类知识和建筑类知识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水平。
三门课教学实践措施如下:(1)“城市规划原理”坚持精讲基础理论知识,然后把学生分组进行专题研究,到实地进行调研并总结,课上专题汇报交流内容,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深入研究某些问题,提高参与度,也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的形成、发展规律与理论,城市的用地分类与用地构成,城市的规模、功能、结构与形态,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历史街区,古建筑保护和城市更新等知识。另外增加了城市综合体、注册城市规划师案例分析等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方法,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考核方式从原来的闭卷考试变为专题研究评分。(2)“住区规划设计”紧密联系当前房地产市场实际,选择学校所在城市的实际案例,模拟设计院工作场景,“真题假作”。课程增设了社区调研分析、房地产项目策划和概念构思的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系统的、综合的详细规划研究能力。选择经济适用房社区、住区交流空间、住区道路交通系统等方向进行专题研究,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住区环境理论的基础上,设计更具深度。教学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住宅群布局、公共设施布局、绿地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组织等基本知识,并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套住区规划设计图。考核成绩中设调研报告、专项研究成绩,占总分数的30%。(3) “城市设计”课的题目选择教研室实际设计项目,增加了虚拟实际设计过程环节,组织模拟方案投标评审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汇报方案并回答教师、同学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方案的总结归纳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评判能力。教学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城市设计的阶段、城市设计分析的理论知识,并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套城市设计图。考核成绩中设调研报告、专项研究成绩,占总分数的30%。
四、结语
建筑学专业的城乡规划课程的教学核心目标在于使建筑学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城乡建设,从更多的视角、更高的视野去研究建筑。建筑学学科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社会及城乡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教育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化。我们应积极探索不同时期的教学特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鸿雁.非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3).
[2]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筑学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规划设计条件内容范文6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原则;规划理念
1 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原则
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住宅小区主要是为了居民生活居住的空间,这就需要在对住宅小区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小区居民的需求,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时充分的考虑到居民的新需求,无论从居住质量还是小区景观环境方面都打造出一个适合人居的环境来,这样的规划设计,不仅能够满足小区居民的生理需求,同时更能够满足小区居民的心理需求。
1.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上,在充分的发挥可持续发展原则,打造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实现人、自然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样就需要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需要从眼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还要考虑到小区长远的发展需求,在规划设计时留有适当的裕度,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居民远期发展的需求。
1.3 生态环保的原则
住宅小区建设就是需要充分的满足居民对日照、采光和通风的要求,使居民能够更好的接近自然和享受自然,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接近于自然生态环境,使建设技术与自然生态学更好的融合起来,从而在规划设计时将生态、环保和节能的思想更好的贯穿于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来。
1.4 整体规划的原则
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要更加突出地方特色,同时还要将小区内外的空间景观更好的结合一起,这样就可以使小区内的景观环境能够与建筑、道路及绿化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样在整体规划上统筹设计,能够更好的满足居的需求。
2 小区风格的塑造
2.1 因地制宜的布局
小区的规划设计是在其原有地形、地物及地貌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就需要在小区规划设计布局时要充分的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好对原有环境的利用和保护。充分的利用历史的地形、地貌和地物来作为设计的依据,更好的突出小区的特点,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旧城区改造时,原有基地上的一些树土及河流等更不应一味的进行破坏,而要慎重对等,充分的将保护和规划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体现出住宅小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2.2 传统文化的延续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住宅小区作为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城市的建设文化传统、居住环境及城市景观环境等要素,因此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要更好的将文化内涵充实进去,打造出多样化的小区,在同一个主题下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从而更好的体现出地方的特色。
2.3 建筑形象的创作
小区风格主要由大量性的住宅风格形成,而住宅风格是由其形象决定。建筑形象是反映建筑内容的建筑空间艺术形象和建筑外形构图。它首先反映建筑物的性格,反映小区的风格,它是建筑形式与内容两者密切联系的结果。其次是反映内部空间之间,内部与外部空间组合的情况,以及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与质感,光影和装饰处理等;现次是反映不同技术条件、不同自然条件以及不同的民族特点等;最后是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气候、地形、道路及绿化等。
2.4 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一定要树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它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遵循自然,回归自然,人、社会、自然和谐,生态综合平衡,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要敢于改革和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美好、科学、卫生的生活环境,造福于后代。
2.5 小区风格是由社会生活形态发展变化的环境决定
小区的步行、休憩、社交等公共活动空间,如景观步道、健康步道、商业休闲步行街等特色步行系统,将成为人们散步休闲的好去处;如老年人休息场所、儿童游乐场所、公共活动场所等,应便于邻里居民相互来往、交流,培养互爱、互助、互让、互勉的精神。
3 小区规划设计中的园林绿化
3.1 环境是小区园林绿化建设的主旋律
优美的园林绿化环境是住宅小区最基本的要素,对商品住宅的销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许多开发商在住宅建筑尚未完工,甚至是刚开工时,就进行园林绿化的建设,为客户展示真实的环境景观,以达到促进销售之目的。
3.2 合理规划和利用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区绿地率
首先是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结合小区规划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其次是绿化除和各种活动场地结合,还要与住宅建筑空间、公共建筑环境结合,合理搭配和运用园林建筑小品、水景、园林植物、园路和铺装等诸要素,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等的连接,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营造生态型居住环境和高尚的人文景观。再次是植物品种选择应考虑植物生态,适应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反映地方特色;住宅庭院注意种植冬可透光、夏可遮阳、无毒无臭、防虫、耐阴、吸尘、防火的植物品种的配植。
3.3 景观设计师参与住宅小区的总体规划
规划设计因素受到高度重视,成为住宅区销售的强有力支持。各房地产开发商都不惜重金,邀请国内外著名的景观设计公司参与小区的总体规划,而不是在布局、结构完成之后,再进行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景观规划的早期介人,可以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等资源,保证小区园林绿化与建筑和谐统一,使小区的园林绿化体现社区文化的氛围。
3.4 水景设计得到广泛应用
水是流动的生命,是小区园林景观的灵气所在,容易成为视觉的中心。住宅小区应合理地利用飞瀑、绿池、流泉、水梯、叠水、喷泉、水池、水雾、水幕墙等形式,为静谧的家居生活带来清纯的水的活力。小区中设置浅水游泳池,不仅可以健身消闲,更使环境增色许多。
3.5 大城市中的小区应设置避难的广场绿地
长期以来在我国城市住宅小区设计中,由于用地紧张等问题的存在,小区的绿化和环境都较为忽视,人口在不断增加,而绿化却在不断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住宅小区建设应更重视广场绿地的设计,在小区内规划出广场绿地,这样不仅有利于为人们打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而且可以将其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对保护小区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 结束语
在当前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不断的进行思路的更新,充分的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方法,打造出一个更适当人居的空间环境,使住宅小区规划建设能够更好的与自然环境相融合,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确保科学的道路交通规划、景观和绿化系统规划,这样才能使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更好人性化、个性化和智能化,为居民打造一个更加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资料集第5分册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