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授权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授权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 知识管理;知识成本;知识分布;授权
中图分类号:G3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1-0081-04
0引言
在环境复杂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很多直接影响项目实施的不确定因素,为了能更好更快地解决这些因素导致的现场问题,应当充分利用处于第一线管路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允许其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这就要求一线管理人员应拥有选择处理方法的权力,即涉及到授权问题。
授权,在项目管理中是指为实现项目目标而给项目团队及团队成员赋予一定的权力,以使项目团队成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完成项目的预期任务。使用授权管理可以激励员工、建立自信,更重要的是能够减少信息传递时间,提高管理的效率。因此,有效的授权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技巧。
授权的效用显而易见,在此就不详细探讨,本文则从另一个角度对授权进行分析。在此首先提出几个疑问:
①在小型项目管理过程中,为什么很少对下层管理者和员工进行授权或者说授权程度很小,什么决定授权程度;
②现在的项目管理中,特别是大型的项目管理,也逐渐重视授权行为,但是授权的形式到底如何把握;
③除了常用的激励考核措施外,还应该如何完善授权行为。
笔者认为,可以从知识管理理论中的成本理论、知识分布理论进行分析解释授权现象和形式,另外通过标准化和自主性来完善授权行为。
1项目管理人员的知识分类和现状
知识管理理论中对知识分成两类:一是显性知识;二是隐性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主要是指各种书本知识、资料、说明书、报告等,这种知识容易进行传递分享;隐性知识主要是指各种经验、技巧、体会、感悟等,这种知识因人而异,传递分享较难[1-2]。具体到工程项目管理中,显性知识主要包括各种施工技术规范规程、各种施工管理流程指导、一些书面报告文件等。
隐性知识,则包括各种施工管理经验、管理中的技巧、以前工作的体会和感悟等。
大型项目建设涉及到的专业领域大致有基础、主体、设备、暖通、给排水等几种,各专业都有其一套完整的技术规程和操作要求,基于此种情况下组建的项目管理团队必然存在知识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如:在上层管理者的选择上,必然要求其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下层管理者要在单项专业领域拥有相应的知识和经验。知识和经验的不同,权力分配则不同,故授权才会分类、分对象。
在目前的项目管理中,大体上说,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上层管理人员比下层管理者要宽要全。基层的管理人员,一般只要求掌握其负责的分部工程的专业知识即可,同时为了弥补基层管理人员的知识和经验不足,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出现了一个知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领导一些知识经验不足的管理人员这一局面,层层递推,即形成了目前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的科层制。
表面上看,科层制的产生是由于管理岗位不同导致的,究其根本还是由于授权程度不足,层层管理所致,本文则从知识管理成本的角度对授权程度进行分析,得出知识管理成本的大小决定着授权程度的高低的结论。
2知识管理成本决定授权程度
2.1 知识成本和成本
在项目管理中,涉及的知识管理成本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由于施工管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复杂性等特点造成转移困难或者转移费用较高、知识提供者不愿共享或者共享的意愿不强烈以及共享对象获取知识的能力较低导致的知识在转移过程中费用较高而形成的一种成本,称之为知识成本;
另一方面,当授权行为发生后,由于上下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下层决策失误、项目的激励不够导致下层没有积极的响应造成的损失而形成的一种成本,称之为成本。
知识成本和成本是两个互斥的成本形式。项目越庞大,需要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知识共享和传递越难,则知识成本偏高,这样就需要通过授权来降低知识成本,但授权行为的发生,在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下,又会伴随着成本的增加,故合理的授权的程度高低取决于知识成本和成本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的存在要求我们不能不放权,也不能完全放权[3]。
2.2 成本分析
为寻求知识成本和成本之间的平衡点,首先需分析知识成本和成本的变化规律。从两种成本定义分析,知识成本只有一个最小值,该值表示项目组织结构各个层次管理人员所具备的能够满足做出正确决策要求的最少知识,而在此之前,知识成本是单调下降的,且随着授权层次的降低,授权程度的提高,其下降的速率递减;成本则是单调上升的,且随着授权层次的降低,其成本上升的速率递增[4]。
从两种成本的变化规律分析可知,两者之和必然存在一个最小值,此处的知识成本的减少量大致抵消成本的增加量。尽管理论上存在这一平衡点,但是在实际复杂的项目管理中,根本不可能实现平衡点所要求的条件。因此,现实中可以根据以上成本分析的理论结果,衡量集权分权之间的利益得失,把握好授权程度的高低,努力向这个平衡点靠拢,积极寻求知识管理成本的最小化。
2.3 决定授权程度
在中小型项目管理中,授权很少,程度很低,是因为中小型项目面临的施工管理环境不复杂,在现有的科层制组织结构下,上层管理人员数量不是很多,若能够较好的发挥上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经验,即可做到知识成本较低;相反,如果采取充分授权,若不能保证授权的顺利实施,则存在成本超过知识成本的风险,虽然可以从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控制,但做好这些控制所需的成本较高,反而得不偿失。
在大型项目管理中,则需要打破科层制组织结构,减少中间管理层次,充分授权给下层管理人员。大型项目中,面临的施工管理环境复杂,若按照常规的组织结构模式,则需要大量的中上层管理人员来对现场进行决策管理,而现场一线的管理人员却只是发现问题的工具,不能在第一时间内自主进行决策解决,故知识成本较高;若从正面降低知识成本,则需要保证处于一线的下层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中上层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水平,以减少知识的传递和共享,即使传递共享顺利,还要保证提供者和接受者都能积极响应,显然这对任何一个项目来说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若进行充分授权,在激励考核措施完善有效的情况下,做到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同时发挥下层管理人员的自主性,上层管理人员只需做好指导和控制,既能降低成本,又能从侧面降低知识成本。
综上所述,授权程度的高低可从知识管理成本的分析中得出,大型项目管理中,需要进行授权来减少管理知识的共享传递次数,降低知识成本,还需要做好授权的保障措施,客观上,除了做好考核激励机制外,还应该做到管理流程的标准化;主观上,要充分发挥下层管理人员的自主性,从主客观上共同降低成本,力争做到知识成本和成本之和最小。
3知识分布决定授权形式
3.1 不同管理时期的知识分布。
通过对管理史的划分,分析出知识的分布变化对于权力分布的影响
(1)科学管理时期以前――知识集中于员工。
该阶段,知识主要分布在工人手中,主要通过古老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传递;决策权力则掌握在管理者的手中,没有进行授权,权力的分布与知识的分布没有任何关联,知识与权力的分离最终导致了管理的低效率。
(2)科学管理时期――知识集中于管理人员。
该阶段,管理者掌握生产知识,并做出决策,工人不再拥有生产知识,只需要懂得操作实施,成为了管理人员完成计划的执行工具,这种情况下,权力完全握在管理人员手中,没有进行授权,这种形式在初始阶段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效率。
(3)知识经济时期――知识回归员工。
该阶段,知识主要存在于基层,存在于知识员工的头脑里,这些知识型员工在基层从事不同的工作,能够进行自主管理与自主决策。这种情况下,上层管理者对基层知识型员工进行充分授权,发挥其自主管理和自主决策的能力,提高管理效率[5]。
3.2 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分布现状分析
现阶段的工程项目管理,其知识分布状况介于科学管理时期和知识经济时期之间。一方面,科层制的组织结构是科学管理时期的典型组织结构模式;另一方面,下层管理人员没有达到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型员工的要求。
但由于下层管理人员人数多,若能够发挥下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将比仅仅依靠上层的“管、卡、压”的管理形式更加有效。但是我们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工程项目下层管理人员并未达到那种知识型员工的要求,故现状要求我们既不能按照科学管理时期那样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授权,也不能采用知识经济时期要求完全授权,而要采用一种合理的授权形式。因此,本文针对大型工程项目管理,根据知识分布形式的现状,提出一种新的介于科学管理和知识经济之间的授权形式――对上层采用集权(形成核心管理层)、对下层采用分权(形成核心工作团队)的授权形式。
3.3 上层集权与下层分权
具体说来,上层集权主要形成一个核心管理层,拥有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控制权;下层分权主要形成核心工作团队,拥有工程项目管理的一般控制权。
目前的项目管理人员知识分布状况前面已经进行了分析,在大型工程项目管理中,工程环境复杂多变,整个项目的策划、控制、关键关节的决策要求管理人员在施工技术和管理的知识上宽而广,这种管理活动不是下层管理人员能够胜任的,这就要利用现有项目管理资源,成立核心管理层,从大的方向上把握和控制整个工程项目,对下层管理人员进行科学指导,考核其工作能力,控制其行为方向,保证授权顺利实施。同时为了实施授权,需改变下层工作模式,成立核心工作团队,根据现场管理的需要配置人员,在核心管理层的领导下,按照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充分发挥其自主管理和自主决策的能力,真正实施权力。
4管理标准化、自主化
大型工程项目管理中,为了要做到授权,做好授权,必须改革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目前在一些大型项目管理中,从工程项目组织和行政管理的角度也进行了改革和改变,如:重新设计组织结构,推行扁平化组织结构;建立考评机制考核绩效;建立激励机制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完善沟通机制等。本文则从知识的两种分类标准这个角度,并结合知识成本管理,对授权保障措施进行分析,提出对显性知识要做到管理标准化、对隐性知识要做到管理自主化,同时加强组织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具体分析如下:
4.1 管理标准化
工程项目管理中,为了改变显性知识的系统性、复杂性,使之更加容易共享和传递,在对各种施工技术规范规程、各种施工管理流程指导、一些书面报告文件进行编制时,应充分考虑此工程的具体情况,并结合以前的工程管理经验,从四控、两管、一协调的角度,科学全面地编制,做到施工管理流程的标准化,管理程序做到标准化,降低显性知识在传递共享过程中的知识成本。
4.2 管理自主化
工程项目管理中,为了改变授权行为发生后,由于上下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下层决策失误、项目的激励不够所引起的下层没有积极的响应造成的损失,下层管理人员应做到管理自主化,结合自己的施工管理经验、利用自己以前工作的体会、感悟和管理中的技巧等,自主管理、自主决策,降低隐性知识在授权过程中造成的成本。
4.3 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是一个通过个人参与,促使组织知识不断积累、转化和共享,相应扩展组织合作智慧的过程。组织学习实质是组织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变与演化的过程,通过组织学习一方面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新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把个人已经具备的隐性知识传递给组织内的别人,实现知识共享,最终共同提高组织成员的知识储备。
经过组织学习,可改变组织内的知识分布形式,使之由不均衡逐渐趋于平衡,或者尽大可能的接衡。若在平衡状态下进行授权,则知识成本和成本都很小,就相应加大了决策权配置的可选择范围,授权就容易进行和实施[1]。
5结束语
授权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全身麻醉;麻醉深度指数;麻醉用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100例全麻剖腹探查手术患者,平均年龄为40.23岁,最大年龄为73岁,最小年龄为20岁,男42例,女58例,全部都是在施气管内插管的,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排除恶病质、过度肥胖、脑电图异常的患者。A组:平均手术时间(133.80±61.90)min,平均年龄(59.25±12.42)岁;B组:平均手术时间(124.25±57.13)min,平均年龄(56.05±14.37)岁。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年龄都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1.2 麻醉方法
手术之前30min肌肉注射0.5mg阿托品+0.1g苯巴比妥钠,对患者基本生命体征、肌松、心电图、麻醉深度指数、血氧饱和度、脉搏进行常规监测,开放静脉通道,麻醉采用1mg/kg罗库溴铵+2mg/kg丙泊酚+1μg/kg瑞芬太尼+0.05mg/kg咪达唑仑联合诱导气管插管,潮气量8~10ml/kg, 呼吸频率12~20次/分,呼吸机维持机械通气。
A组患者根据肌松监测状况,为了维持肌松,应该适当地加入丙泊酚+静注维库溴铵,使CSI值维持在50±5。B组患者同样泵入丙泊酚吸入,按照患儿的麻醉深度、麻醉医生经验来调整其浓度和速度。为了维持肌松,应该适当地加入丙泊酚+维库溴铵。临近手术结束的时候,就逐步减低浓度,直至停止静脉给药。手术结束后的拔管指征为:患者可以按指令举臂、能自主应答、神志清楚、潮气量>6ml/kg、吞咽反射恢复、可恢复自主呼吸。
1.3观察项目
对患者基本生命体征、肌松、心电图、麻醉深度指数、血氧饱和度、脉搏进行常规监测,采用UP-8000C麻醉深度监测仪+TOF-Watch? SX肌松监测仪来监测CSI。CSI值40分以下为深麻醉状态,60~40分为手术麻醉范围,80~60分为镇定状态或轻度麻醉,90~80分为嗜睡状态、100~90分为意识清楚。
A组UP-8000C 监护仪主、子机监测视频同时显示,可随时监测CSI,B组关闭主机显示屏,采用双盲监测CSI数据,监测记录出手术室(T6)、拔管前(T5)、强烈手术刺激时(T4)、术前10min(T0)、手术开始时(T3)、插管后3min(T2)、插管前1min(T1)等各时点的CSI、SPO?2、DBP、HR、SBP值,记录两组患者的苏醒状态、苏醒时间。
2结果
上表为应用后两组各个时点的比较,T0代表术前10min、T1代表插管前1min、T2代表插管后3min、T3代表手术开始时、T4代表强烈手术刺激时、T5代表拔管前、T6代表出手术室。其中应用的为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时药量有差别,但未作详细记录,拟下步研究再做比较,两组苏醒时间也有差异。
3讨论
既往麻醉医师常把如血流动力学、呼吸、肌肉和神经活动等一些经验性的、简単的、非特异的指标,作为调整麻醉用药的依据,但从目前的麻醉学发展来看,这些指标的变化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过程和程度以及剖腹探查手术对于麻醉深度的需要。既往常用麻醉深度判断方法与标准是根据脑电活动的变化与物作用之间的变化规律得到,具有相当的限制范围。
本观察与某些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将麻醉深度指数监护仪应用于全身麻醉,A组是根据CSI值的变化进行麻醉维持,适当的调整麻醉深度,该组患者血压、心率平稳,用药量相对减少,且苏醒较快。切皮、探查时刺激较强,根据CSI值加深麻醉,手术结束前依CSI值及早减少镇静药或停用,利于患者清醒和恢复。
参考文献
[1] 杨浩波,郭曲练. 异氟醚-异丙酚吸静复合全麻下麻醉深度和异丙酚血药浓度的监测[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34(14):120-123.
[2] 王晓宁,张丽红,何东峰.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作用[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28(07):110-113.
[3] 杨浩波,郭曲练. 脑电双频谱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静吸复合全麻时的麻醉深度[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31(01):121-124.
授权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品质圈管理;手术室;消毒中心;一体化管理
我院我提高手术室及消毒中心一体化的管理效果,于2012年1月开始将品质圈管理应用到手术室及消毒中心一体化管理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管理方法
1.1计划时期,制定对策首先,组建品质圈管理小组,主要组成部门为护理部、手术室及消毒供应中心。其次,选定管理主题,我院将"降低区域空气及物表医院感染率"作为品质圈管理小组的管理主题,同时利用头脑风暴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对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三个区域管理管理流程的医院感染管理进行评估。然后,通过鱼骨图方式对可能引起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数据进行收集,同时对基本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然后通过对关联图及因果图的分析对问题的重点进行明确,同时通过对条形图或直方图对目标值进行设定。最后,制定对策,以"5W1H "原则为依据,并根据相关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从而确保措施具体、目标明确,并且要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1.2实施阶段 品质圈管理小组成员要严格按照相关对策,对无菌区、污染区及清洁区管理中存在的环境、人流、物流进行三种颜色统一的视觉管理。①人流改进,将污染区设定为黄色,将清洁区设定为蓝色,将无菌区设定为绿色。并根据颜色基调统一的原则,对三个区域内的工作人员的着装进行相应颜色设定,同时要将工作人员着装规范图及穿脱流程图张贴在区域进出口位置,从而对流动人员携带的医源性感染进行控制。②物流改进,对三个区域的无菌包、清洗槽、物品架等物品进行黄、绿、蓝等颜色区分,从而对不同区域内物资人为流动引起的交叉感染现象进行控制。③环境改进,在地面、空间、墙体等位置设置相关警示标识,且标识颜色要和区域颜色标识保持一致,比如将污染区内的标识牌设置为黄色,同时将该区域内的通道、地面、墙体等用黄色油漆涂双横线等,从而清晰的对污染区、无菌区及清洁区的标识进行区分。
1.3效果检查阶段通过落实手术室及消毒供应中心的无菌区、污染区及清洁区的视觉管理,有效的达到了手术室及消毒供应中心人流、环境及物流颜色视觉一体化管理的效果,并对环境、人流、物流的工作流程进行了合理的优化,使物流、人流更加合理有序,从而有效的对院内感染现象进行了控制。
1.4标准化建立阶段品质圈管理方式的应用,合理的对工作流程及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了完善,同时有效的对相关操作规范、考核细节、质量标准及专业人员培训制度进行了修订,并对岗位职责进行了明确,同时还制定了多种应预案,并加强和了对监督机制及环节质量控制的重视,实现了质量持续改进及定期检查的目的。
2 管理效果
质圈管理实施后手术室及消毒中心的室内空气及物体表面的细菌学检测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有效的改善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P
3讨论
品质圈管理即由工作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人构成一个专门的小组,通过对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运用,激发个人潜能,同时借助于团队的力量,对群体智慧进行结合,从而对各种问题进行持续性改进的管理模式[1]。由于手术室及消毒供应中心往往存在较大的物流量及人流量,且对环境控制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手术器械从手术室到消毒供应中心有着较多的环节,极易导致人流、物流、区域出现院内感染现象,因此,往往会对患者预后及手术疗效产生严重的影响[2]。因此,将品质圈管理应用在手术室及消毒中心一体化管理中,有效的提高管理效果就显得至关重要。
虽然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会直接和患者进行接触,然而其工作对预防及控制医源性感染及医院感染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往往会对患者的医疗安全及医疗质量产生直接影响[3]。而对医疗机构手术室及消毒中心中存在的医源性感染及医院感染中存在的管理风险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评估,同时对重点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能有效的防止感染现象发生。
通过对品质圈管理方式的应用,有效的促进了护理管理制度的改进和完善,使其逐渐向着护理管理文化发展。同时通过对颜色视觉系统的应用,使得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更加的标准、规范。此外,通过对区域颜色及视觉的统一管理,实现了对各区域内环境、人流及物流的有效控制。
本次研究表明质圈管理实施后手术室及消毒中心的室内空气及物体表面的细菌学检测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
参考文献:
[1]蒋新艳,章晓玲.植入物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运作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8(29):167-169.
授权管理制度范文4
为进一步做好历史遗留问题企业上市审核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各地可以开始安排本地剩余历史遗留问题企业的上市申报工作。从发文之日起,我会发行部正式受理企业的申报材料,审查工作按企业上报材料的时间顺序进行。
二、申报材料必备文件
1.省级(含原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同意企业申报材料报中国证监会审批的文件;
2.国家体改委同意进行股份制企业试点的批复文件;
3.批准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文件;
4.批准股票公开发行的文件;
5.原企业或发起人的营业执照;
6.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执照;
7.股东大会同意股票上市的决议;
8.上市申请报告;
9.公司章程;
10.股东大会批准公司章程的决议;
11.上市公告书;
附件:(1)审计报告,(2)资产评估报告,(3)资产评估结果确认文件,(4)验资报告,(5)盈利预测审阅报告,(6)法律意见书,(7)律师工作报告。
12.历次发行招股文件;
13.历次同意股票公开发行的股东大会决议;
14.历次募集资金运用情况说明;
15.历年发放股利情况;
16.股票托管情况报告;
17.地方证管办(证监会)关于股票托管情况的确认文件;
18.上市推荐人出具的上市推荐书;
19.上市推荐协议;
20.各中介机构的证券从业资格证书;
21.中国证监会要求的其他文件。
三、对上报材料的要求
1.公司申报材料仅限于上述所列各项文件,其格式参照《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报送材料的标准格式》制作;
2.公司拟申请上市的总股本和个人股数额与国家体改委确认数额不一致的,我会不予受理;
授权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延伸管理 集体管理 著作权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2
一、著作权延伸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北欧国家修订著作权法时,第一次出现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的规定。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和冰岛等国一起共同参与了这项法案的修订。该修订委员会建议,在特定类别作品的广播领域首先实施延伸性管理,最先实施延伸性管理的是音乐作品。
2006年12月俄罗斯通过了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四部分“第七编智力活动成果与个性化手段权”(简称“知识产权编”),该法自2008年1月1日起生效。民法典的编纂耗时13年,这部法典标志着知识产权立法的法典化。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1242条至第1244条具体规定了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制度,并在其中规定了延伸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是由国家委托授权,对所有的权利人的权利进行管理,面向的是相应类型的所有权利人的利益,对外独立于与权利人之间存在的合同而为所有的权利人实施费用收取的管理组织。延伸性集体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管理非会员作品的权利来源于法律的规定;(二)使用者在获得许可后可以合法地使用非会员的作品;(三)非会员著作权人享有与会员相同的权利;(四)非会员著作权人有权拒绝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管理。
二、我国著作权延伸性管理制度的规定
著作权集体管理(copyright Collective Management)是版权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版权制度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通行做法。该制度自诞生之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起步较晚。从制度建设上来看,我国1990年《著作权法》对此没有涉及,仅在1991年颁布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规定国家版权局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批准设立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2001年修改后的《著作权法》中对此制度进行了专门规定,2005年3月出台《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对该制度的运作机理进行了详细介绍。
我国于2012年3月31日,公布了《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第一稿。其中分专节介绍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第六十条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取得权利人授权并能在全国范围代表权利人利益的,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代表全体权利人行使著作权或者相关权,权利人书面声明不得集体管理的除外。第七十条规定,使用者依照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签订的合同或法律规定向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支付报酬的,对权利人就同一权利和同一使用方式提讼,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应当停止使用,并按照相应的集体管理使用费标准支付报酬。因为各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很多人担心“被代表”,希望条文被删除。
我国于2012年7月6日,公布了《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第二稿。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所在的章节位置没变。希望删除的60和70条没被删除,仍然出现在了第二稿的草案中。第六十条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取得权利人授权并能在全国范围内代表权利人利益的,可以就下列使用方式代表全体权利人行使著作权或者相关权,权利人书面声明不得集体管理的除外:(一)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发表的文字、音乐、美术或者摄影作品;(二)自助点歌经营者通过自助点歌系统向公众传播已经发表的音乐或者视听作品。第七十条规定使用者使用权利人难以行使和难以控制的权利,依照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签订的合同向其支付报酬后,非会员权利人就同一权利和同一使用方式提讼的,使用者应当停止使用,并按照相应的著作权集体管理使用费标准赔偿损失。下列情形不适用前款规定:(一)使用者知道非会员权利人作出不得以集体管理方式行使其权利的声明,仍然使用其作品的;(二)非会员权利人通知使用者不得使用其作品,使用者仍然使用的;(三)使用者履行非会员诉讼裁决停止使用后,再次使用的。第二稿明确了集体管理组织延伸性集体管理的适用范围,将其限制为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发表的文字、音乐、美术或者摄影作品;自助点歌经营者通过自助点歌系统向公众传播已经发表的音乐或者视听作品。同时,保留了权利人书面声明不得延伸性集体管理的规定。
虽然目前《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第三稿没有公布,但就内部存在的版本来说,有一些改动。第六十三条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取得权利人授权并能在全国范围内代表权利人利益的,可以就自助点歌系统向公众传播已经发表的音乐或者视听作品以及其他方式使用作品,代表全体权利人行使著作权或者相关权,权利人书面声明不得集体管理的除外。第七十四条规定使用者使用权利人难以行使和难以控制的权利,依照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签订的合同向其支付会员的报酬后,非会员权利人就同一权利和同一使用方式提讼的,使用者应当停止使用,并按照相应的著作权集体管理使用费标准赔偿损失。下列情形不适用前款规定:(一)使用者知道非会员权利人作出不得以集体管理方式行使其权利的声明,仍然使用其作品的;(二)非会员权利人通知使用者不得使用其作品,使用者仍然使用的;(三)使用者履行非会员诉讼裁决停止使用后,再次使用的。还未公布的第三稿,再次明确了集体管理组织延伸性集体管理的适用范围,将其限制为自助点歌系统向公众传播已经发表的音乐或者视听作品以及其他方式使用作品。在保护著作权人权利的前提下,设计了“以会员制为主、非会员制为辅”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护数量最多但自身却又无维权意识、无立法话语权、无维权能力的广大著作权人的权利,另一方面又给那些愿意遵守法律,愿意通过合法途径获得作品授权、愿意支付合理报酬,但又不可能从分布广、数量多的权利人手中获得使用海量作品授权的使用者面临的困境找到了出路。
我国目前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因为受到互联网应用的挑战,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时下作者身份难确认、但使用者却继续要使用的需求等。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是以自愿为原则,集体管理组织必须要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下才可以对作品实施集体管理。这不利于提高管理组织的效率要求。首先集体管理组织无法向使用者发放所有作品的许可,如果使用者需要使用非会员作品时很难联系作者取得授权,对非会员的作者而言,想要维权也是相当困难。“孤儿作品”权利人的权利就更加得不到保护。因此有必要建立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
三、著作权集体管理延伸制度的立法完善建议
目前关于中国是否可以建立著作权延伸管理制度的争论是很激烈的,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中国不具备建立建立延伸管理制度的条件。但我想说,如果等到条件都适合建立延伸管理制度,那那些“孤儿作品”如何保护,非会员的作品使用者在联系不到著作权人时用了作品,是否要承担起侵权的责任?如果要承担是否对使用者来说太“冤枉”;如果不承担,著作权人又将如何保护自己的作品。我的建议是,先借鉴北欧国家和俄罗斯等国在延伸管理制度方面的经验,已解决问题为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完善延伸管理制度的规定,使之更符合中国的发展现状。建立延伸性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在立法上需要明确如下几点:
1.延伸管理的范围必须严格限制。法律必须明确规定延伸的范围,以限制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力滥用。立法者应充分了解目前中国各集体管理组织的管理状况和实际运行过程中最容易出现被侵权的作品类型情况来决定延伸管理的范围。
2.延伸管理的组织必须国家确定。有资格进行延伸管理组织的组织必须经过国家相关政府机关的批准。没有经过批准的集体管理组织,一律没有资格延伸管理非会员的作品。一是为了加强政府对组织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强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威性、提高其公信力。
3.延伸管理的权利义务明确。集体管理组织必须严格按照和著作权人签订的授权协议进行管理著作权人的作品。著作权人可以随时通知集体管理组织申明其不同意使用其作品,但如果权利人已经收取了集体管理组织转付的使用费的应推定著作权人同意已付费的使用者使用其作品。集体管理组织有义务在法律规定的合理期限内撤销该作品的许可使用,并公告及通知使用者停止使用。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有义务向没有与其签订授权协议的著作权人转付使用者缴纳的使用许可费,并负有通知义务。
授权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合同管理;体系建设;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F7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一、企业合同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企业合同管理,是企业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对本企业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以及合同纠纷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调解、诉讼和监督检查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它贯穿于企业合同实现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自身通过建立必要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对本企业订立、履行合同的活动进行必要的管理,使本单位的合同依法订立并依法履行,对于提高合同履约率,减少合同纠纷,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进而促进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合同管理的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合同管理组织体系,是加强和改善企业合同管理的组织保证。建立企业合同管理组织体系,应遵守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力求精干高效的原则和既合理分工又相互协作配合的原则。具体说来,企业合同管理的组织体系,包括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合同管理机构和企业各业务部门等。加强企业内部合同管理,需要在企业内部实行合理分权,建立一整套由法定代表人亲自主管、专职合同管理机构统管、各职能部门分管、具体承办人专管的,上下成线、纵横成网、相互协调配合的企业内部合同管理体系,使合同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落到实处。
三、企业合同管理制度
企业合同管理制度,是由企业制定用以调整企业内部在合同管理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保证企业合同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提高企业合同管理水平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
1.合同归口管理制度
合同归口管理制度,即对企业合同实行由企业合同管理机构全面、统一管理的制度,内容包括:确定合同管理机构及其职责;规定合同管理的原则和基本内容;规定合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的程序和要求;规定合同管理人员和合同承办人员的岗位资格需求以及对合同管理人员和合同承办人员的考核和奖惩等。
2.合同管理人员资格制度
合同管理是一项法律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合同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合同法及相关法律知识。因此,为了保证企业合同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应该要求合同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资格,或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或通过企业法律顾问资格等。
3.合同授权委托制度
企业对外签订合同,应由其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授权的人进行。未经授权,其他人员不得以企业名义对外签订合同,法定代表人授权人签订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由法定代表人签发授权委托书,规定明确的授权范围、限和有效期限。合同授权委托制度一般应明确规定企业法人委托人的条件、办理委托的程序、委托的原则范围,对授权委托书的管理等。
4.合同审查制度
合同的专业性、法律性很强,内容复杂,特别是一些重大合同,能否正确地签订履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关系极大。因此,合同必须经过审慎、严密的审查,才能正式签订。合同的审查制度就是规定企业各有关部门在合同审查中的职责、审查程序、审查内容、审查标准、审查时限,保证合同正确签订和履行的制度。
5.合同会签和审批制度
建立企业合同会签、审批制度,有利于企业签订的合同建立在牢固可靠的基础上,尽量防止合同纠纷的发生。会签与审批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企业签订合同过程中有权机构或负责人员的最后把关,因此是相当重要的。
6.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
合同专用章是企业签订合同时专门使用的印章。合同专用章使用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签订合同都必须使用合同专用章;合同专用章由专人使用、保管;合同专用章应由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编号、备案;合同专用章刻制的申请、审批手续;对滥用合同专用章或合同专用章管理不善的责任者的处理等。
7.合同监督检查制度
企业合同监督检查制度,是指企业合同主管机构及其管理人员,对合同的签订、履行及其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一种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和解决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保证企业按期履行合同。同时,通过对合同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还有利于促进企业各有关部门、业务人员及合同管理人员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建立企业合同监督检查制度,应明确企业合同监督检查的职能、机构专业人员、检查内容等。
8.合同台账及统计报表制度
建立合同管理台账及有关统计报表,对合同编号、合同名称、合同额等情况进行登记,以便随时掌握合同订立及履行情况。
9.合同归档制度
必须制定严格的归档制度,妥善保管合同。合同依法签订后,合同承办人员要将合同正本交本单位合同管理人员保管,合同副本留承办人员备用,必要时抄送、抄报有关部门;合同管理人员对已经生效的合同要编号登记,逐个建立档案,与合同有关的文书也要附在合同卷内归档;履行完毕的合同,按会计档案保管期限保管。
10.合同管理考核与奖惩制度